读《养成教育》有感

2024-06-15

读《养成教育》有感(精选8篇)

1.读《养成教育》有感 篇一

读《一生要养成的60个习惯》有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平时看似微小的习惯,它往往影响了我们一生。实际上,正是这种微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如果说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那么坏的习惯就可以摧毁一个人。此书用小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它对人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经典的语言,富有哲理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讲解,习惯养成的训练法等,都给人以深刻的映象,让人一气呵成、一睹为快、一次要看完的冲动。

书中开头作者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习惯”的故事。亚历山大帝国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只有一本书得以幸存。有一个穷人买下了它,发现书里竟藏着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详细记载着点铁成金的秘密。这块石头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金子,但是它的外观与普通的石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这块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凉的。穷人欣喜若狂,于是变卖家当,来到奇石所在地—黑海岸边。为了不捡到重复的石头,他每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就扔向大海。就这样捡啊,扔啊,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玩没了。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有习惯性了,以至于他梦寐以求的、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把它扔进海里。

在现实中,我们都在苦苦追求自己的梦想,希望可以得到纯真的友情、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这些梦想黑海岸边的那块“奇石”,当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捡到它后,可能顺手一扔,就扔进大海。因为扔石头的习惯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左右了我们的行动,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

本书分为七篇,每一篇都精选了七八个生活中常见的好习惯,语言简洁,蕴意深刻!以下是我对此书分析与感想。

我觉得第一篇中的所有习惯都很好,但我尤其喜欢的是“守时”、“慎言”和“注重仪表”。守时是一种无形的承诺,只有你把这份承诺守住了,才会让别人来守住他对你的承诺!慎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抛一片心;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你往往说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人感到很温暖,使人“起死回生”,但也是往往一句话就可以把人送进坟墓。注重仪表:莎士比亚曾说过:“当你穿得邋邋遢遢时,人们注意的是你的穿着;而当你穿的无懈可击时,人们注意的是你!”你很有可能因为穿着而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你也有可能因为穿着而与好工作失之交臂。

在第三篇能让你提高个人影响力的习惯中,我很喜欢“尊重别人”、“对言行负责”。尊重别人: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课,要知道,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尊重。如果你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请先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你可能因为一个尊重别人的小动作而赢得别人的注意,也可能因为一件不尊重别人的小事而失去一次机会。对言行负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努力工作,对一个优秀的员工而言,他感受更多的不是压力,而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对企业老板而言,这正是可以让他真正放心的员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可以博得领导的信任,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说话也不能信口开河。

让你轻松走出困境的习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习惯。第五篇中“不找借口”、“不怕犯错”、“持之以恒”让我深受启发。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然而借口是一种非常不负责的表现。如果我们能改变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人生奋斗上来,那么成功之门就在你眼前。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只要你“不怕犯错”,成功就离你不远了。然而有些人总是害怕犯错,分配的任务不愿去完成或是做事犹豫不决,内心的恐惧让自己感到一片渺茫。事实上,犯错误是成功的前提,只有你犯了错误,你才会注意一些小细节,并认真去纠正它;只有你犯了错,并纠正了错误,以后你犯错的机率才会大大降低,这也正是提升自己各个方面能力的完美途径。做啥事我们都应“持之以恒”。正如布尔沃说:“恒心与忍耐力是征服者的灵魂,它是人类反抗命运、个人反抗世界、灵魂反抗物质的最有力支持。”理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则是起跑线时的枪声,行动犹如跑者全力的奔驰,唯有坚持到最后一秒,方能获得最终的金牌。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为实现自身的伟大理想而持之以恒地奋斗!

天天拥有好心情,学习工作就会轻松自在许多。好心情是一瓶润滑剂,亦是雨后绚丽的彩虹。环境影响了你的心态,心态影响了你生活中的一切,一旦你控制住了你的心灵,你就能统治整个世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天。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习惯。习惯生生世世伴随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痛苦,亦给我们带来快乐。把握你的习惯,弃其糟粕,吸其精华,养成利人利己的好习惯,人生将会有幸福永伴!

2.读《养成教育》有感 篇二

近日翻阅1922—1923年的《中华教育界》,对照眼下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突然有一种历史轮回的感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一提出,许多研究者就在强调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现在,读了几本《中华教育界》,我颇有感触,感觉以上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是流于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应该在于把一个只知吃、喝、住、穿的动物培养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写的人,在于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回溯历史,早在1906年的清朝末期,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的旧派人物王国维所著《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教育之宗旨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建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作为变法先驱的梁启超十分关注教育问题,提出“国民教育”的思想。他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指出,国家应实行“国民教育”,使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工具,“是为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之结成团体,以自立竟存于优胜劣败之场地也”。这种“特色的国民”按他的要求,要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等品质,以代替封建教育下所造成的国民品格上的缺点:“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和自治力之欠缺”。总之,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一向洞察国民之劣根性的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只不过是统治者用来奴化百姓的工具,是“吃人”的教育,所以他极其重视造就新的战士,重视儿童教育,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要把新的一代培养成“狮虎式的国民”,那么中国才有希望。1919年,时任国民党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的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由此看来,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真是一个让人欣喜而又痛苦的话题。多年以来,我们在大肆挥霍那些一次性餐具、茶具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想过,我们的生命不也是一次性的吗,教育为什么没有体现出对这一次性生命的深切关怀?教育规律的依据是人的健康成长规律,以人为本,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性,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肯定,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才是最根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然而,20多年前,素质教育的篝火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但是直到今天,“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依然是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教育思想极为活跃,杜威、蒙台梭利等西方先进的教育家的思想被中国的教育家所接受。伴随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传入中国,“设计教学”、“道尔顿制”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张自由、自动、自发、合作、互助、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老师不用自己的思想去牵引孩子反而阻碍其个性的发展,这些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教学如出一辙。读到这些,我不禁哑然失笑。

但是,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并没有使旧中国的教育实际如教育家所愿,原因当然很多,其中蔡元培先生于1922年3月发表《教育独立议》是不容忽视的,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理应保持其独立性和稳定性,然而当文明处于不文明的脚板下,文化落在无文化的掌心里,是教育的灾难,更是国家的灾难。教育应该是人民的,而不是哪一个政党的,教育应该是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培养有个性、生动活泼的人,而不能把某一集团的利益强加在儿童身上,批量制造国家机器所需要的零件。

这样想着,突然觉得新课程改革有更深远的意义。

3.读《教育漫话》有感 篇三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以漫谈的方式讲述了关于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等等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一本饱含哲理却写得通俗动人的名著在其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一、教育作用和目的

洛克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一是因为儿童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极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在《教育漫话》的序言中,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因此,越早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同时他还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国家具有良好的教育。

二、绅士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洛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绅士,培养成谦和明礼、品行端正、举止优雅的绅士。把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当做绅士必不可少的四种品格。同时还认为进行绅士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家里。认为当时的学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惯坏了的、满身毛病的一群学童的机关,而每个班级里都有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只有在家里聘用良好的家庭教师才能使儿童避免沾染恶习,并能因材施教,使儿童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合适的教育。虽然他同时也赞成某些人所说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怯懦无能和不通人情世故,但他认为相比于学校教育会使儿童学到鲁莽、诡计或粗暴,使儿童丧失德行,家庭教育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改正的。“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体育、德育、智育

具体到到底该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主要从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来论述。

1.体育保健。体育保健也就是要塑造儿童健康的身体。洛克十分注重身体健康,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而培养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信念是“崇尚自然”。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呼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就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并且每天要用冷水来洗他的脚;鞋子应该做得很薄;要睡硬板床;要洗冷水浴;要多过露天的生活,尽量少烤火。同时还认为儿童从小就应该学会游泳,认为游泳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他认为儿童之所以受不了寒冷,只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抵御寒冷的习惯。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能受得了的。还有一些在饮食方面的建议。例如不能喝酒或者喝烈性的饮料;要避免吃一切的糖果;水果要有选择有节制的吃等等。

此外他特别强调节制的重要性,他认为“节制的精神无论是在健康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我认为其中某些做法是值得我们直接借鉴的,比如,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关注的太少,把大部分的目光都放在了孩子的智育上。殊不知,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什么都是无用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物质条件上尽最大的力给孩子满足,认为这就是爱孩子。这一切原本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使得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天一冷,就会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于是出現了很多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王子,而家长的溺爱同时又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学习《教育漫话》中科学的合理的部分,要加强培养儿童强健的体魄,让儿童从小就锻炼身体,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使他们将来能抵抗天气,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的变化。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就是塑造健康的精神。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的地位,“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决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

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重视以理服人,但同时也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这对家长及教师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要酌情处理,理性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

洛克还要求儿童的言语、动作都要符合其等级与地位,对人谦恭有礼,举止得体。他认为这是“处世的真诀”,可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这也是对孩子优良品性的一种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3.体育。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而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真理总是朴素的,平淡的文字总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述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注重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和培养,认为学生良好的德性才是最根本,是第一位的。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尤其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强,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就更大了。因此,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凡事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同伴交往中,家长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4.读幼儿教育读有感300字 篇四

读了《幼儿园教育》中关于环境布置的一些板块,我深有同样的感触,孩子生活在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孩子的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环境装饰之后令我更加深刻感受到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同的年龄阶段就应该有不同的环境伴随着孩子们度过,让孩子们在绿色环境下健康成长。

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我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不少装饰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的确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例如:走廊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纸板制做的星星还面带笑容,像和小朋友们眨眼似的,这种装饰起来,视觉效果也很不错;还有用绿色彩纸制作的柳树条还挥动着柳叶,为孩子们开辟了绿色的童话世界;还有儿童的热门话题《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动画片,经过教师们的精心设计也伴随着孩子们的喜爱走进了幼儿园,室外两面墙体的喜洋洋、老村长、还有灰太狼、红太狼,每天孩子们都聚在一起谈论它们。在我们园里的每个班级又都是教师和孩子们精心营造的天地,中班的动画世界是贺老师和孩子最喜欢的;大一班的冬天的雪景,还有白雪公主是高老师和孩子们每天议论的话题;大二班的丰收景色是邹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创艺,表达了教师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无论是教室、走廊、还是室外这些画面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看”,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弱点了,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区角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过看书欣赏学习,在总结自身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环境装饰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共同合作。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动起来,从而发挥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5.《读教育专注有感》 篇五

读书人是幸福的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享受。在教育与时代同步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多读书、多读好书。读书可以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受到洗礼,心灵受到启迪。我通过拜读教育专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爱的教育》、《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小故事大教育-献给教师的教育智慧》等书,觉得读一本好书会让人终身受益。“书中自有言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这些专著时,我用心体会作者的观点,感悟其中思想精髓,与自己相比较,不断审查、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感触颇深、收获颇多。书中思想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位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浩瀚无边,教师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储备一桶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精神的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于一般人的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改善自己的行为。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知识方面要广而博,去粗取精。不仅学习学者们优秀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人生的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魅力。同时要懂得把内容转化为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人没有了思想,无异于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塑造我们的自身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里,倘若有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人生才更加有趣味,更有魅力。倘若有高尚的思想指引着学生,无异于在他们走向未来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闪亮的明灯!

三、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

《小故事大教育-献给教师的教育智慧》这本书里的小故事引发大感悟,大感悟积累大智慧,使人增长学识,引发思考,将智慧化为行动,改善自身,把握人生。这些小故事个个生动、感人又精彩,充满着教育的真谛、智慧的灵感、艺术的魅力,读后不仅激活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而且丰富了知识、夯实了功底、启迪了心智。一个好老师,不是苦口婆心也不是循规蹈矩就能定义的,要获得教育的成功,还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抓住智慧的灵感,运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智慧地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教育的魅力、智慧的力量!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以智慧,教育者当然更需要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智慧来培养智慧”,“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赞叹和具有吸引力的。”的确,现代的教师应该是满智慧的。智慧的教师心中有爱、懂爱并且能施与爱,智慧的教师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智慧的教师善于用智慧的方法教育学生。爱因斯坦曾说过: “过了若干年以后,那些教的知识都忘了,留下的东西才是教育。”让每位学生感受到应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是教师的魅力所在,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自己时刻沐浴着老师的关爱,是教师的用情所在。我坚信:只要俯下身子,真心为了学生,用爱与智慧拨动学生的心弦,一定能培养出更多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做一个宽容的老师

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有一条就是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教师宽容了学生,才会桃李满天下。宽容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的潜能。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思想教育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室里坐着的是白领、专家、企业家,我们的教室里坐着的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将落在他们的身上。

五、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在职场中,教师承受着职业压力、个体压力和社会压力,职业倦怠让教师情感耗尽、自我成就感降低、情感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许多教师经常讨论:我的工作幸福吗?我的生活幸福吗?我的心态健康、快乐吗? 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幸福,是久存于心的高尚的快乐;幸福是一种态度,幸福感不是来自生活经历本身,而是来自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一样,面对的永远都是活泼的生命,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份神秘,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灵对心灵的碰撞和汇聚;没有一种职业,像教师一样,总有一种力量逼促自己前行,不是感叹蜡炬成灰的悲壮,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没有一种职业,耕耘的是荒芜的心灵,收获的是心灵的希望。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信念打造自己生命的辉煌。一片爱心、两行热泪、三秋血汗、四季躬行、夙兴夜寐、呕心沥血、一生清贫。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善待同仁。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怀揣着理想上路。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简单的谋生存,而是实现人生价值意义。

6.读《守望教育》有感 篇六

(一)做教育的守望者

作者:林秋晓

守望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叫守望。就像刘铁芳老师在书中所说: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长、守望收获;守望着一张张小脸表情的变化,守望一次次意外惊喜的突现,守望着一个个孩子成功的笑脸。守望教育,也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守望教育》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着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刘教授在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望童心

书中说“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教育不是控制。对孩子的控制其实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对孩子的控制,真的应该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从最初想的就是做孩子朋友式的老师。刘铁芳老师也说:作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耐心的倾听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真诚的关心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教育,一种朋友似的交流,一种朋友似的对话,一种不带任何做作的“教诲”,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能带给学生的不是学习的压力,而是像书中说的给他们儿童的世界,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童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他们的需要,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既能为将来做准备,又真正的生活在了自己童真的世界。

望课堂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只要我们接近了教育的本真,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做一个守望者——用自己的睛眼、头脑去关注这个世界中与我们相遇的人们,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去反思和审视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常教育生活。教授为我们描绘了诗一样的教育生活:“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读《守望教育》有感

(二)童年的味道

王向东 松

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有人把阅读经典比作与伟大的哲人对话,“阅读一百本好书,就是和一百个有思想的人对话。”这种深层阅读中的思考,更能体现出阅读的价值。

今年暑期,阅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字里行间的很多文字引发了我的共鸣。特别是《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一个章节让我感慨良多,书中说道:“那时候的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读物、辅导资料。作业尽管也有一些,但感觉好像都能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番话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因为这正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我们,确实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接触自然,与小伙伴们自由地玩耍”——这便是我童年生活的主旋律。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我们晚上完成好为数不多的作业之后,生产队仓库便是我们自发形成的聚集地,吸引我们的,除了那锁在一个木箱子里的电视机外,便是那仓库外的场地、以及周围堆放的各个草垛,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游戏场所;自然课上我们学习种蓖麻,老师发给我们每人几颗难得一见的种子,我们在自己家后面的空地上虔诚地把它们种下,天天去浇水、观察,期待它的果实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在放学后去挑马兰头,晒干后送给一些女老师,觉得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感谢老师是那么的光荣;还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桑园里采桑椹吃,即使嘴唇染成了黑紫色也毫不顾忌……印象中好像没什么课堂作业,一到下课时间,我们就在学校的泥地操场上用粉笔划了方格玩斗鸡、造房子、扔沙包。当时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固然令人羡慕,可你要是在玩游戏上样样都不那么精通的话,你也会感受到孤独的。想想我们的童年生活,真的是在无形中完美地印证了刘教授所说的那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自由、随意。

如今各个学校的教育设施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图书馆、阅览室、舞蹈房……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可孩子们却好像丧失了“天赐童年”.就拿我女儿的学习经历来说吧,印象中她童年的学习总是在批量的识记、练习中度过,而双休日,迎接她的又是名目繁多的钢琴训练、兴趣小组和书法班,童年成了一根紧绷的弦。虽然心底也希望她能多一些游戏的时间,多一些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多一些和同伴间的合作和交往,但随着她年级的升高,越来越感到那是一种奢望。记忆深处一直记得那一幕:一年的五月,我们全家一起去碧海金沙,阳光下的海边游人如织,竟有些夏天的味道。看着女儿和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在沙滩上忙得不亦乐乎,将最初极简陋的“蛋糕”垒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沙堡,路过的游人啧啧赞叹着,掏出手机或相机留影。她的鼻尖泛着汗珠,脸红扑扑的,长发用头巾绑在脑后,一幅酷酷的样子。还不时停下来,端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四周所有的喧嚣似乎都未打扰到她,只一心一意地建造着自己心目中的城堡,意犹未尽的样子。觉得那一刻的孩子是多么的随意、快乐,但这样的镜头在脑海中真是少得可怜。难怪女儿如今常常抱怨:怎么感觉还没有好好享受童年,一下子就长大了?

再看看如今的学生,从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总感觉到他们每天是忙忙碌碌的。不知什么时候起,静悄悄的教室演变成了静悄悄的校园,特别是每天中午时分,很多学校都显得特别的安静,究竟是什么把学生们包裹起来了?我在思考着,也在不断地寻找着答案。

几年前,作为班主任的我带领班级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青少年综合素质实践活动,来到了位于五厍的实践基地。第一天,走在去农展馆的路上,孩子们会为一簇不知名的野花欢呼,会为路边的一只小羊而流连。在植物园中,当他们看到树上的一串串香蕉时,会小心翼翼地用手去触摸一下,以辨真假;当他们听到一种植物的汁水有剧毒时,身子都会不由自主地后退一小步,好像那毒汁会随时随地溅出来似的;当他们听到有一种奇异的果子,吃了它之后,在四个小时内再去吃其他果子,感觉都会是甜的时,眼里满是渴慕的神情。第二天,在农户家体验生活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学包水饺,在灶头旁抢着要烧火煮饺子,在品尝饺子时,有两只燕子从外面飞回来,停留在客厅墙壁的燕巢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求我用相机把这画面拍摄下来,有一位女同学还随口背诵道:“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切的一切,让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快乐,那么的好学,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孩子的形象,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童年生活。

“崇尚理解、润泽生命、奠基幸福”,这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严格贯彻落实每周一下午半天的快乐活动日的各项活动,当看到男孩子们在绿荫场上追逐奔跑,为踢进一个球而欢呼雀跃时;当看到女孩子们在操场一角嘴里喊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尽兴地玩着现代版的“石头剪刀布”时;当看到中午时分,孩子们在“梦想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的风采的时候,我被他们的快乐感染着,心中也便渐渐释然了。

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思女儿的成长历程,面对学校孩子的可喜表现,我终于明白了:大自然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同伴是孩子们快乐的基石。拥有了这两者,他们童年的味道一定也可以是甜美的。

读《守望教育》有感

(三)推 荐 人: 坊子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 于江涛

推荐书目: 刘铁芳 《守望教育》

推荐理由:

我记得康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他们反复思考,他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都是一知半解,仅仅能够领悟到一些字面的含义,而读过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之后,却让我感觉豁然开朗!

思考感悟:

最开始读这本书时,我的心中始终涌动着一种不知名的感动,因为我不敢相信在这样一个喧嚣、嘈杂的时代里,竟然还有人以这样一份难得的执念守望着心中最底层的教育理想!我敬佩刘老师的胸怀,更赞叹刘老师的理想!

书中写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着的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其实,我觉得实现中国的教育梦需要的就是这些默默地奉献在一线的教师们,在教育的起步阶段跋涉着,不曾止步!

刘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断警醒着我,教育要把学生的世界还给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指引学生们去创造那属于自己的世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本教育”的感觉!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方针和各个学校之间成绩竞争的强大压力,我们永远都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也因此而忽略了很多学生们的感受,不仅如此,我们常常会把一些成人的思想不自觉的灌输给学生,他们因为分辨能力差,所以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出一些满腹成人腔调的应试作文,这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

如何尊重学生,让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思想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正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现象!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力求让学生们在课上就能最基本的掌握新学的知识;同时,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适度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苦中作乐,乐中求知,趣中探美,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他们自觉上进,主动求知!

另外,刘老师的一些话也让人感觉到教育事业的暖意,“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这样的言语,字里行间透露出从容状态下的教育深情和教育哲理,让人感觉心底里有股振奋的暖流在涌动,时刻不曾停息!

7.读《养成教育》有感 篇七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 总有一些调皮捣蛋、性格怪异的学生, 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 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各不相同。

记得2013年春季接任的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 这个班是全校出了名的差班, 学生学习风气差, 不遵守纪律, 打架斗殴现象时常发生, 上课不认真听讲, 抄袭作业严重, 甚至部分学生不交作业等, 给我的班务工作带来不少麻烦。接手后, 我及时地了解班级的状况, 根据观察, 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 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 很快, 学生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 而是拿出书, 自觉朗读;卫生清洁及时, 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 也非常有序, 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 我轻松了不少。但是, 有个男生却让人头疼。他父亲在外打工, 母亲管不住他, 他是个独生子, 他的语文作业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交的 (以前经常不交作业) 。他不仅做作业拖拉, 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 经常发愣, 下课贪玩, 喜欢欺负小同学, 与同学打架斗殴。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发现他爸爸的手机不是关机就是停机。家长无法联系沟通, 放弃吧实在太可惜, 只能另想法子。孩子已经那么厌学, 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我想, 如果我一开始就严厉地逼迫他交作业, 只会让他更叛逆, 并加速对我的厌恶。于是, 我索性不跟他提作业, 只是在生活上关心他, 有事没事跟他讲讲笑话, 聊聊他课后的喜好。慢慢的, 他开始亲近我, 从原先爱理不理的冷漠, 到后来主动跟我聊天、给我打水、搞卫生, 让人惊喜的是, 那天他竟然红着脸, 手里紧拽着作文本, 扭捏地走到我面前, 憋了好久, 终于含糊地说道:“曹老师, 我的作业, 以后我也交。”我听了, 心里很高兴, 是啊, 他的内心被我触动了, 这是否可以说是他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我的课了?从此我时常和他聊天, 引导他多读书, 课堂上经常关注他, 在和我相处的这一学期里, 他从来没有拖欠过作业, 更可喜的是没有和其他同学打过架, 他的变化其他老师都看在眼中, 都说曹老师真有办法。

还有一个学生, 家庭贫困, 自小丧母, 父亲一边打工, 一边照顾孩子。初次看到这个孩子, 给人的感觉是脏兮兮的, 他的学习特别不好, 语文34.5分, 数学10分, 英语24分, 全班第49名 (共49人) , 我的心里很不平静, 于是就找他谈话, 谈了学习和生活, 那天他哭了,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也冷静地进行了思考。第二天早自习背课文时, 他是全班第一个到我这儿背朱自清的《匆匆》的, 背得很流利, 课文那么长, 对他来说肯定不简单。我心里暗暗高兴, 上课时, 我在全班表扬了他, 我说:“薛××同学今天居然把朱自清的《匆匆》背过了, 老师很感动, 这也是老师到这个学校最感动的一件事, 你们要向他学习。”全班同学都笑了, “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相信薛××同学。”我说。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 有背诵的内容, 他都是第一个背过的, 而且字也写工整了, 也喜欢阅读课外书了。

8.读《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篇八

文章提出“教育素养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与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除了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信念。可见,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达到教育技巧的巅峰,到达通往师生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正如培训中我们学到的读书使人明智。因此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教育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素养还包括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有观察构成的”,因此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那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学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第三,教师还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教师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是沟通师生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苏霍姆林基强调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是艺术化的,是表意准确而且形象鲜明的,是善于运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架好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的。艺术化的语言将形成一种教学的风格,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正因为教师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课文的艺术世界,一个是学生的心理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丰富如浩瀚的宇宙。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发、去探索。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深刻的体会。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位好教师,不应该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立身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严谨的治学、百折不挠的奋斗热情、精练而逻辑性强的语言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

通过学习我们也发现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与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教育素养差距很大。在繼续教育培训中,尽管强调要求老师读书,读书,再读书。但我们自己只是从表面了解到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却没想到多读书会给自己、学生带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们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拿出时间来细细领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以其精髓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上一篇:如何制定一个好的营销计划下一篇:新年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