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国外经验

2024-10-22

社区警务国外经验(共7篇)

1.社区警务国外经验 篇一

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2.社区警务国外经验 篇二

1 国外社区护理的共同特点

1.1 有系统和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

例如, 日本各都道府、政令府、特别行政区都设立了保健所和保健中心, 各类保健机构中保健护士达2万余人。此外, 全国上下还设有家庭护理援助机构、老人保健所及康复机构等。尽管不同国家社区护理机构的名称、所属部门和性质以及组成社区护理网络的结构不同, 但均有系统和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1]。

1.2 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有明确、规范的收费标准、服务项目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保障, 并逐步形成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的一条龙服务, 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如英国的社区护理, 其组织结构、保健服务制度较完善。社区护理工作主要由社区护士完成, 包括家庭保健、心理卫生、残疾人照顾、健康教育等[2]。

1.3 多元化服务模式

国外社区护理服务形式和项目丰富。例如, 美国社区护理包括家庭健康护理、临终关怀护理以及老年人护理等服务项目。为不同人群提供各种疾病的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健康诊查、精神调理、病痛缓解、临终顾问以及生活照顾等服务, 使全体民众在家中或社区即可得到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3,4]。

1.4 全社会支持和全民参与

综观各国社区护理发展现状, 不难看出其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机构在决策和财力上给予的倾斜和资助, 离不开保险公司及社会团体的经济支持, 离不开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5]。

1.5 政府统一领导, 地方政府分级管理

如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中心 (现有180个) 由政府设置, 每个中心的筹建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由州和联邦负责建设, 所有居民免费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设备供给等均需要各级政府的决策和财力上的资助[6]。

1.6 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广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 还包括健康人群;服务内容不仅有疾病治疗, 而且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服务为一体。韩国社区护理人员按社区的不同领域可分为保健所的保健护士、学校的养护教师、企业的产业护士、保健诊疗所的保健诊疗员、助产士、家庭看护师6个领域[7]。新加坡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中心—护理之家—白日护理双向转诊的服务网络[8]。

1.7 服务人员素质高

有较为完善的学历教育和注册制度体系。社区卫生中心服务人员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和毕业后在职培训。工资由市政府发放。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 是社区预防保健服务的主要力量。2000年, 美国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韩国在社区各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必须取得国家认可的资格[8]。

2 加快发展我国社区护理的措施

2.1 培养社区专业护士, 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目前, 我国社区护士大多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保健护理教育, 致使其无法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护理, 导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 医生和防疫人员占主导, 护士未能显示其应有的作用。目前,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现状是大医院人满为患, 社区服务机构门庭冷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特别是社区护理。社区护理应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因此, 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 社区护士应是具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不仅是临床护理和个案护理者, 更要向社区居民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的护理服务。

2.2 政府加大投入, 加强宏观调控

国外社区护理的共同特点是政府投入、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分级管理。我国应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前提下, 制订合理规划, 依据服务对象的多少设置相应机构与配置人员, 使社区卫生服务尽显其便利和经济的优势。完善社区与医院等医疗机构间的联系网络。制定优惠的收费标准, 使人们首选社区卫生中心。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 社区护理的需求日益扩大;健康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居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性疾病的增加, 也将对社区护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 服务机构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是社区护理站、保健所, 也可以是老人院、临终关怀所, 还可以是康复中心、糖尿病中心等, 提供经济、便利、及时的全方位护理服务。

2.3 加强宣传, 提高居民的健康和参与意识

完善中等护理专业课程结构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浅谈现行中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罗岷

(宜宾卫生学校, 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分析我国中等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优劣, 对2007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中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体系、结构的重大调整, 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2006年9月, 卫生部科教司印发了《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 (卫办科教发[2006]168号) , 明确了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提出要深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

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自己对健康负有责任这一道理, 才能积极追求健康, 自觉选择有利于恢复和保持健康的行为;只有当人们对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才能对其产生信任, 乐于接受和主动寻求服务。

2.4 健全相关政策、制度, 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

社区护理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过去, 许多方面制约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如医疗保险投保只在医院而忽视了社区保健这一环节, 致使大多数人拥挤在医院。今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积极将符合要求的社区护理机构纳入社保定点单位, 并不断扩大社保范围, 尽快实现全民保险, 为护理走向社会、走进家庭奠定坚实基础。另外, 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以及人事管理、行政管理、财政管理等应制定相应政策和制度, 为社区护理保驾护航。

2.5 保障社区护理人员的待遇与安全

社区护理人员素质要求高, 工作辛苦, 因此其待遇应不低于同级的医院护理人员。社区护理, 尤其是家庭护理, 工作的环境是家庭, 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问题发生。这就需要法律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益。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 如家庭看护师法、学校保健法、职业保健法及相应的资格认证标准。

2006年, 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功能、服务体系、调整文章编号:1671-1246 (2008) 05-0092-03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和配置, 构建科学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此, 卫生部于2007年5月颁布了《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本文就该教学计划提出一些看法。

1我国中等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 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法规和文件, 为我国中等护理专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依据。卫生部直接领导和组织了中等护理专业教育改革。1988年, 陈敏章部长提出把

现有卫生资源、建设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设置标准、政府补助政策、价格管理与收费方式、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机构设置与编制标准、机构监管考核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卫生行政部门早已作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的决定。这给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将促进我国社区护理快速发展。

关键词:社区护理,中国,国外

参考文献

[1]李春玉, 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5 (6) :475~476.

[2]卢祖洵.英国社区医学与社区保健[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87, (3) :52~121.

[3]Jolvey B.Assuring the health of the public in the 21st century.Ad-vancing healthy population:the Pfizer guide to careers in public health[M].New York:Pfizer pharmaceuticals group, Pfizer inc, 2002.

[4]陈向韵.探讨国外社区护理模式在我国社区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8 (9) :75.

[5]刘虹, 王云翠.国外社区护理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启迪[J].中医教育, 2003, 22 (5) :63~65.

[6]敖薪.国外社区护理启示[J].现代护理, 2003, 9 (8) :5~6.

[7]朴贞浩, 黄娜美, 尹顺宁, 等.家庭.访问护理事业的壮大和长期发展方案[M].汉城: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 2002.

3.社区警务国外经验 篇三

摘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英国就将对老年人的养老纳入到了社区,采用社区养老模式来处理老龄化的问题。并且把一些公共服务或商品供给项目移交给社会机构,如非盈利组织。英国非盈利组织的社会企业模式已经成为英国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主要形式。社会企业是非盈利组织的一种形式,它与与公司的运营形式相似,然而又存正在公司所没有具有的特色,即公益性。社会企业运用一定的商业手段来进行相关运作,依据市场的供给需求来提高需求者对服务或商品的满足感。另外,又由于社会企业具有和公共部门同样的公益性价值理念。社会企业将利润分红再次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所以分析英国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也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对我国非盈利组织的发展颇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经验;启示

一、英国非盈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实践经验

(一)英国社会企业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在英国通过把社区作为照看老年人的基层单位组织,其承购者如:地方及政府部门,健康医疗信托组织,慈悲组织等等。由于国民保健服务和政府形成了平等、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部门与地方政府也就更加重视非盈利组织和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根据合同设定对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内容须包含以下几方面:康复中心;社区医疗设施;社区与住宅间的床边服务;24

小时电话护理热线等。英国社会企业对于老年人的社区照看的特点就是把照看对象以及其家族也囊括到了这体系中来。评估的相关标准是:托付和合同内容;管理以及服务质量系统;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

(二)英国社会企业参与社区照顾养老的资金来源

英国对于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采取的是:社会企业与多方力量共同合作的多元形式,这也就是说其运营资金来源途径具有多元化特点。传统上志愿组织运营经费来自政府资助以及社会募捐。近些年,随着私人捐款占收入来源资金份额的降低,非盈利组织的运营运作趋向于私营部门。所以使得社会企业这一种通过商业运作形式的形式渐渐成为了志愿部门的新趋势。英国社会企业的资金来源:捐赠、政府补贴和服务收费。捐赠:个人、慈善机构、公司。这是参加公益事业的社会企业区别于一般公司的独特收入。政府补贴。政府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帮助非盈利组织更好的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而提供优惠措施,如,直接拨款、合约、抵偿、所得税豁免。公益信托是英国社会企业的典型形式。在英国的基金会以及慈善事业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了。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296-297

公益信托享受政府给予的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如,豁免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慈善占地减半征收继承税、出售捐赠品、豁免增值税、产业赠与公益事业免征继承税等等。例如,会费、收费活动和商业运营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服务性收费现已逐步成为了英国社会企业运营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也就是说,在英国社会企业逐步形成自给自足的运营资金供给模式。同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特点为英国社会企业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其能更好的发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特征。如,社会救助、民主参与、科学文化等功能。

二、英国非盈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增加国办养老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

养老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核心地位,而财政投入又是其重中之重。国办养老组织建设所需资金,应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对新增国办养老组织床位所需资金,争取由地方财政预算、福利彩票公益金组织落实。施行财政激励措施,关于按规范建设、依规则运营的新增国办养老组织,凡收养“三无”、“五保”和困难老年人占床位总数份额较高的,由地方财政给予一定补贴。金融组织要支持老年服务业发展,增加对养老服务组织及其建设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借款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服务,协调处理好养老组织借款抵押问题。关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借款贴息。一是扩建新建市级国办养老组织,发挥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大都市的社会福利组织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区县国办养老组织,做到全市统筹均衡发展。最后是要结合相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改造、改建养老院。对于布局不合理、房屋破旧、规模比较小的养老院,进行拆、改、并,满足“五保”供养需要。凡收养“五保”和困难老年人占床位总数

70%以上,并按一定的规则来运营的养老院,由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一次性的补贴,进一步大幅度提升我国养老机构的整体水平。

(二)加强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

养老服务业是一个微利、甚至无利的行业。除了社会捐赠和运营收入以外,政府的补贴应该成为了民办养老组织经费来源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养老服务组织的性质对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依赖性,在谋求独立开展的行程中民办养老组织完全可以使用政府的权利体系取得体制内外的资源,不断扩大其本身的实力。我们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合理的定制民办养老组织资金的补助政策,支持和引导各界社会力量以参股、联营、协作、合资与独资等形式,扩建、兴建或在原有其他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适合老年人集中护理、生活、居住的养老组织。从而把政府资金投入的重心从建设、开办养老服务组织转到解决老年服务需求上来。

一方面是政策扶持。经民政部门批准和社会团体管理部门认定,符合国家相关养老机构标准的,可申请享受一定扶持政策,包括:免征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减免养老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予以减免照顾;用水、用电、用气(燃料)等价格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免收养老机构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并减半收取通信费、听视费;对于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养老机构床位,对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对于规模较大、入住率较高的养老机构等情况,都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补助。对于企业及个人向非赢利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应采取适当税收优惠政策。

另外,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符合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规定与条件的兴办养老服务组织和个人,可申请2-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合伙兴办养老组织的,可申请期限不超过两年,人均2万元以下的担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的服务、考核、管理、贴息、利率、贷款期限与反担保措施,按照我国相关小额担保贷款的方针及有关规定来执行。对需要发展资金并具有一定规划以上的养老组织,可以申请相关贷款的担保,由市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按照每新吸纳一名护理人员,即给予

万元的贷款担保,担保最高的额度不超过

万元。对养老组织确无能力按期归还本息的,市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与代偿资金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各承担50%。

(三)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非盈利组织投入养老服务业

当前我国政府的养老保障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新月异,社会办理的民主化的进程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得到了有效的推动,传统体质下相对单一的主体社会保障运作模式已经逐渐向多元化的社会办理模式靠近,其主要意图在于让社会主体的相关做做能够有个很好的发挥。而社会力量的典型代表

——非盈利组织,由于自身和社会保障有着必然的关系,定会在社会保障的舞台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使命感和生命力愈来愈强。政府引导、鼓励和支持大众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积极的参与到社区为老龄人服务的办理当中来,提供制度化的参与途径,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大众、政府间实现一个良性的互动,取长补短,在社区为老龄人服务中有效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一是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项目,应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通过委托服务、办理承揽、特许经营、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或民间组织开展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

依照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了解到公共福利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市政府,但政府不是直接的生产者。社会公共事务办理中最重要的办理主体就是政府,但也不是办理主体的唯一。所以,在我国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就业形式、组织形式、社会经济成分日趋多样化的现在,社会公共事务的办理要建立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吸收大众的参与和非政府组织,既充分有广泛的调动起所有的积极因素,来尽可能的实现公平分配、最大增进、维护现有的社会公共利益。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中,还能为政府在建设居家养老模式的主导作用提供一个大型的平台,同时调动整个社区内的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真正实现社区为老龄人服务的亲情服务、密切合作与亲密互动。

(四)加强对我国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

1、加强资金支持

(1)

加大政府资助的力度

首先,我国要加大政府资助的力度,相较于美国是全球财政收入第一大国,我国紧随其后成为了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我国的政府部门对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对其资金帮助已经有能力了。并且国际社会各国也是按此做法,国家给予本国非盈利组织相应的资金补贴。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项目资助、税收减免等方式对非盈利组织进行资金撑持。

政府可以通过采纳不一样的资助方式和资助强度,来到达资金以及资源高效利用率。由于非盈利组织所供给的公共服务或产品对于的人群以及层次的,甚至是所供给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政府可以对于不一样的情况对非盈利组织采纳不一样的资助力度和方式。政府资助并不是说就要直接投资并且亲自经营管理运作。

相同的,我国政府的资助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只需本质上以进步基础设施的资源利用率,下降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成本,都是政府所接受的投资方式。如,政府津贴、补助、政府购买、合同承包等等。政府与非盈利组织间结成的这种互惠互利、平等的协作伙伴关系,最直接的作用是减轻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或产品的财力、人力等负担。

具体来说,政府对非盈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公共服务或产品的资金撑持包含:

第一,政府财政拨款、直接投资。第二,政府直接从相关非盈利组织来购买一些养老服务项目。第三,对于用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土地,政府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来进行土地规制。

(2)

有效激励私人捐赠

为了提高个人捐献的比例,政府首先要给予相应的政策税收优惠,并且对某些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规定予以细化。但是,在我们国家人们最多也只是关注由政府或是大型企业组织的慈善捐助活动,参加其间的公众也是由于政府、大型企业的信誉度较高,但是这其间个人捐献微乎其微。往后,要强化和鼓励公民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从政府的视点讲,需要政府针对不同人群的收入情况、家庭情况等设置不同层次的税收优惠政策。从非盈利组织的视点看,像非盈利组织这样的从事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募捐时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过于单一的劝募活动是不足以吸引很多公众的。例如举办慈善意义的演唱会,约请知名人士,既能发扬名人效应又能实现募集资金的目的。

结语

老龄化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政府也提倡老年服务走向社会。政府正在逐步转变职能,走“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在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上扮演监管者的角色。我国这类民间组织比之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虽然在改革开放前期非盈利组织的社会职责没有担负起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快速开展,非盈利组织也开始展现它的繁荣生命力。但是,由于非盈利组织自发生之初就带有了官办性质,所以在我们国家没有完全符合国际意义上的非盈利组织。同时,这也使得非盈利组织不能独立管理组织内部事务以及运营机制。因此,实现非盈利组织的良性开展首要的是,要给与非盈利组织合法身份。简化非盈利组织登记注册的繁琐程序;其次,要制定符合当前非盈利组织内部以及外部运营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另外,健全组织内部实现独立性运营、管理。最后,政府要加大对非盈利组织的扶持力度。这不光表现在资金的补给,还需要政府给予优惠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苏振芳.构建与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相适应的福利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

[2]

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现代护理.2005(18)

[3]

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06)

[4]

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04)

[5]

王琳.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原因的国际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01)

[6]

夏鸣,魏一.解决老年照料问题的思路及对策[J].西北人口.2003(01)

[7]

周德民.中国养老问题展望与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02(09)

[8]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

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03)

[9]

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J].城市规划.2002(02)

[10]

4.社区警务模式探究 篇四

——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开展警务工作

摘要:社区警务是公安机关为切实维护基层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警力下沉制度。

社区警务能够加强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然而,开展社区警务是一个巨大任务,沉重的工作量不能完全压在公安机关和社区民警身上。因此,吸收和挖掘社会力量开展社区警务

工作成为了发展社区警务的必由之路。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以公安机关为指导,人

民群众参与的新型社区警务模式。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力量警察居委会

一、社区警务的概念

社区警务的英文本意为“社区导向警务(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社区导向”就是

倡导以社会的治安需求为导向开展警务工作。社区警务是社区居民在警察的带领、指导、支

持下,立足社区实际,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源、组织社区协作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

互助,以全面、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促进社区发展的思想、活动和方式、方法体

系的统称。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维护社会治安的行为与活动,都应该属于社区警务的范围。犯罪行为是非

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因此,解决治安问题的途径也就

不一而足。警察作为刑事司法系统的一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宁的主要国家行政力

量,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力量。警力不可能无限度增长,因为其需要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所以,警方需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加强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才

能够实现控制和预防犯罪的目的。由此可见,社区警务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既可指一种警

务理论,也可指具体的警务工作,如果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还是一种警务思想,一种警务发展

战略。

从狭义上来讲,社区警务是指公安机关社区警务部门的工作,即通过有效的治安行政管理措施

和各种专业手段,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宁,并通过各种安全防范措施进行犯罪控制和预

防,保护社区公众生命财产不受非法侵犯,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及公众损失的工作。当前,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主要是由公安机关社区警务部门来实施的。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工作平台是公

安派出所,主要承担人是社区民警。社区民警肩负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包括掌握社情民意、管

理实有人口、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五个方面。因此,社区民警履行

职责任务情况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社区警务战略措施的落实。

从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社区警务的主体构成不仅仅包括警察,而且还包括“社区居民”;

从合作关系上看,警察对社区居民,是“带领、指导、支持”之类的平等关系,而不是组织、督

促、检查之类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是“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

源、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互助;实现的直接目标是“全面、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

共安全,间接目标是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离幵促进社区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的警务,不是真正的社区警务。

二、中国社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老子曾描绘过“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

代。社区警务的萌芽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井田制和保甲制下的社会治安传

统。早在2000多年前,秦朝就实行了“亭”这种专门的基层治安机构,并制定了较为严密的户籍登记、“什伍连坐”“联防制度”等,体现了某些与当今社区警务思想相类似的萌芽。

此后,明代王阳明创立了“十家牌法”及其多朝普遍盛行的“打更”、“巡夜”等社会治安实

践活动。而春秋时代,管仲对齐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社区治安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举措包括

1、严格区划,整顿社区。

2、分门别类,定民之居。

3、亲属传承,保障就业

4、寓兵于民、军事化管理。

5、以教化民,赏罚分明。

建国以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的现状是经济落后,社会封闭,人口的流动现象不是很明显。因此,作为城市的微型社区主体组织居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在公安机关的指导开展了公共福利、治安保卫、调解纠纷、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这一时期的社区治安总体形势是好的。文革十年浩劫使公安机关受到严重冲击,这一时期的社会治安形势是糟糕的。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巨大,人员流动不断变大。社会治安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中国为此实行了“严打”。长期的“严打”并没有缓解严峻的社会治安现状。随着信息科技化的推进和“严打”政策的寿终正寝,社会的治安形势也开始不断好转。从社区警务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来看,实行社区警务是大势所趋,这是解决日益增多的社会治安问题,改善社会治安形势,增强老百姓安全感,提高老百姓社会满意度的根本方法。

三、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建国以后,其实社区警务有了一个雏形,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居民委员会的出现。居民委员会其实就是城市微型社区主体组织。它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了公共福利、治安保卫、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时期公安机关充分贯彻了群防群治这一理念。当然,当时的警民关系相对融洽,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相对较高,党对群众路线重视程度较高也是社区警务雏形能够出现的客观原因。但是当时实行的警务模式其实是“立足警察,面向社会”。公安机关领导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四、社区警务的参与主体

1、居委会工作人员

居委会是架设在群众与政府间的一座桥梁,平时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居委会宣传落实到位,一个基层工作开展好的居委会在群众中必然有极大的威信。要确保社区警务开展的到位,必然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能够充分发动群众的一个抓手便是依靠居委会。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有三大优势。(1)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当地社区,与社区联系紧密,方便开展工作。(2)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极强的调解能力,能够将潜在的刑事案件解决在基层。

(3)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很高,能够积极配合警方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2、从事特定工作岗位的人员

全国优秀的社区民警陈先岩曾经总结,要开展好社区警务,必须要处理好与所辖社区从事特定工作岗位的人员。例如,送奶工、快递人员、修鞋师傅、搓背师傅等一些工作岗位看似稀松平常,但却每天接触到大量形形色色人的人员。因为他们虽然工作看似普通,但却越能接触到谋划犯罪和犯罪结束后罪犯泄露的信息。他们接触到这些信息后,又不易引起犯罪分子的警惕。

3、治安保卫委员会

治保会的存在是国家用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按照法律规定,治保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由所在社区的治安积极分子组成。但据笔者了解,当下治保会存在巨大问题。首先在组织形式上,治保会是挂在居委会名下。按照规定,治保会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治保会组织成员应该由群众选举产生,不应该由基层政府和公安机关委派。但现实情况是,基层群众参与程度不高,没有人愿意来参加治保会。原因就是缺乏经费保障。居委会没有办法,只能将目光投向了社区中符合条件的适龄青壮年。他们亲自上门做工作,又拉又哄又骗的将人员拉到位。这样组织起来的治保会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由于成员是被拉进来的,积极程度并不高。居委会负责人也了解治保会的战斗力不高,当时组建治保会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所以治保会活动次数非常之少,一年只会出一两次任务。由此可见,治保会的改革迫在眉睫,负责这样的治保会不要也罢。分析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经费必须得到保障。

五、社区类型

1、都市社区

都市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异质性居民稠密集居的共同体。亦称城市社区。都市社区中人口密度比较大,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程度较高,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人际关系相比较乡村社区偏重于冷漠。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存在的治安问题在于邻里沟通程度不够,相互间不能够互帮互助。人际关系冷漠使得社区居民安全感程度较低。极易发生“独狼袭击式”刑事案件。

(1)都市社区人口密度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根据此类特点,可以挖掘社会力量运用科技手段来开展社区警务。为了更好的能够收集社情民意。可以建一个QQ群,群里的成员为每一栋楼的治安积极分子。这些治安积极分子任务非常简单,每天在群里讲一讲自己楼里的家长里短。各个楼主尽量在群里提供一些有用的治安信息。群主可以为社区民警和居委会大妈。主要负责收集有用的治安防范信息,同时可以进行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当然,群主要及时解决治安积极分子所遇到的问题,尽自己最大能力去解决。这样才能获得治安积极分子的心,使这个QQ群真正成为联系群众与公安民警之间的一座桥梁。(2)根据都市社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特点,通常社区中的的小区会有物业。要开展好社区警务,这一块力量同样也利用起来。对于物业力量薄弱的小区,要与业主代表、物业公司进行商谈,要能够将物业保安落到实处。有了物业保安,我们社区民警身上的担子就能变轻。这样能够实现社区警务中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两大任务。有了物业保安,社区民警同样不能放过物业力量中的监控力量。要将物业公司设置在门卫处的监控探头与当地派出所的公安网进行联网。要能让社区民警在警务亭中就能随时掌握所辖社区的动态,这样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事故现场。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节省公安巡逻力量。同样,可以将所辖小区的物业保安联合起来建一个QQ群。为保安搭设一个平台。例如一个保安说他值班期间发现一个穿褐色外套,戴一个鸭舌帽男子有一些可疑。他的发言得到另外一些保安的附和。社区民警就要警觉起来,这可能犯罪发生的预兆。社区民警可以调取监控,锁定这么一位穿褐色外套,戴一个鸭舌帽的男子。另外可以向每一栋楼的治安积极分子发出警报,让他们留心注意一下这么一位男子。或许这样可以避免犯罪案件的发生。这么一个做法借鉴了建国以后的中国治安做法。使犯罪分子陷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就像过去陌生人进了村,便有成千上百双眼睛盯着他。长期以往,社区中居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会提高(3)对于都市社区中人际关系冷漠,沟通交流程度不高的特点。社区民警在入户调查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详细了解所辖社区中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社区中需要帮助的家庭。可以就近帮扶结对。平时多走动,多联系。让这些老干部、老党员发挥余热。这些老干部、老党员就是开展社区警务中可以充分利用的社会力量。(4)根据都市社区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需要做好社区人口管理工作,尤其是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社区民警在为暂住人口办证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于老实本分的外地人要给与帮助。平时社区巡逻和下班后可以到他们开的小店多聊聊天,使得这些人成为自己的治安耳目。只有取得这些人的认同,才可以使他们成为社区警务中收集情报的关键力量。因为如果有外地人犯案,他们在公共场所谋划前往往会用乡音来隐藏自己的阴谋。而社区民警所拥有的的这部分社会力量往往能够探听到,这往往能够预防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此外,对重点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管理历来是人口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扎实做好重点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管理是降低发案率的关键。

2、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际交往沟通相对频繁。人员流动性较低。社区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突出的治安问题为已受不良人员蛊惑,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

(1)根据社区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一些邪教组织和犯罪分子将魔掌伸入这里。例如内蒙古曾发生一起利用蚂蚁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的案件。犯罪手法非常简单,只要人们投钱购买蚁神公司的蚂蚁,养一段时间便能获得巨大收益。于是人们便蜂拥去养蚂蚁。最终骗局无法继续下去,便留下了一地鸡毛。这件事给当地公安机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群体性事件。对于这类事件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宣传力量,例如广播站,电视台。邀请社区民警开展防诈骗讲座。可以与当地戏剧团合作。在戏剧团下乡演出时,附带社区民警自编自导的防诈骗小品。总之要充分挖掘这一部分力量,将此类事件防患于未然。(2)根据乡村社区的人员流动性较低这一特点,可以大力开展十户联防。因为乡村居民平时经常来往走动,沟通交流程度密切。重乡土情谊,推行十户联防相比较城市社区更能落实到位。乡村社区更接近于熟人社会,而都市社区更接近于生人社会。(3)对乡村社区实有人口管理更加方便,可充分挖掘社区中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尤其是要与基层工作开展的好、群众中威信较高的组织和人员展开合作。开展人口摸排走访时,要重点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社区民警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和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4)乡村社区中的主体是农民,开展好社区警务,完成社区警务中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的各项任务,关键在人。要充分关注那些农村带头致富人、乡镇农技站人员,操持农机具的人。挖掘这部分人的力量。原因在于这一部分人在农民群体中威信较高,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农民。对于这么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的方式将大家聚拢起来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宣讲时要接地气。可以直接列举大量发生本乡村社区和周围乡村社区的典型案例。充分抓住农村群众爱听故事的特点,将自身防范的知识、法制知识、便民知识寓于故事中传达出去。使得这一部分人成为公安机关的免费宣讲团,让他们做到在农村社区居民家中吃饭就能将公安机关需要传达的道理不知不觉的传达出去。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一部分力量花最小的代价掌握社情民意。

3、小城镇社区

小城镇社区是指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社会经济活动为主的社区。在中国,小城镇社区是连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基本的社区类型。小城镇社区人口密度相对适中,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复杂程度,本社区内的人员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人员流动性。社区居民普遍接受过一定阶段的文化教育。

(1)可以充分利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年人,聘请他们为治安管理员,让他们到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所去巡逻。因为他们在本社区都是德高望众的人,社会经验丰富,能够游刃有余的教育未成年人。(2)利用规范社区摆摊秩序为契机,社区民警可以在摆摊小贩中发展治安耳目,主要就是结合他们每天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一特点。小城镇有一定的商业基础,但和城市相比不够发达,集中表现为有不少沿街叫卖的小贩和摆摊小贩。首先处理好这一部分人就是一个艰巨任务。必须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出台相应的政策。要让他们成为治安秩序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而不是成为破坏者,就应该合理规范他们营业地点和营业时间。让他们真正有利可赚,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现有秩序的保卫者,对于破坏治安秩序,影响他们营业的人,才会及时通报给公安机关,共同维护治安秩序。(3)根据小城镇社区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的特点,可以利用保安服务公司。当然,关键在于公安机关能够多方筹措资金,从而组建一支巡逻队。为所在社区的政府、工厂企业、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进行巡逻,从而起到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的任务。这一支巡逻力量必须由公安机关领导。每天执行任务由社区民警带领。

4、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

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城乡结合部人员结构层次非常复杂,流动性非常大,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属于社区警务最难开展的地方。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即将重点开发建设的地区,搬迁问题尤为突出,钉子户、上访户众多,处理不慎极易造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由于此处接近市区,出租屋便宜,所以成为了大量外来人员聚集的地方。鱼龙混杂,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外来人员之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信仰、需求千差万别。常出现打架斗殴等治安问题,极易出现恶性刑事案件。

(1)将“4050”人员和享受低保的人员以及乡镇撤并后富余人员、村社干部组建专职治安联防队,并以资金保障。(2)要在所住社区建立一个警务室、一个物业保安队、一个流动人口管理登记室、一个纠纷调解中心。要依托所住社区的居委会,与居委会联合开办。要做到强居委会。(3)要有资金保障流动人口管理登记室。要能聘请专员负责。定期对城乡结合部中的出租屋开展清查。(4)要充分发挥调委会和治保会的作用,将社区中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初期。(5)学习邻里守望制度,对于治安形势复杂的地区,可以任命其中的积极分子为治安联络员。(6)要加强治安耳目的建立。(7)寻求政府各项职能部门的合作,对于供电句、水厂等关系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工作部门尤其紧密配合、热心服务,因为解决不好,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很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8)社区内的公安机关积极与辖区内的工厂、企业内部保卫部门开展合作。可以提出“七厂一 保”这一设想。要求七家工厂一个星期内各出一天,安排各自治安保卫部门对七厂开展治安巡逻。

六、总结

5.社区警务室职责 篇五

社区警务室在镇综治办和派出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本社区的安全负责:

一、对社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法律意识

二、调解社区居民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三、开展对社区单位、物业公司、居民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督促指导、检查、协调、落实“人防、技防、物防”等治安防范措施,建立“打、防、控”结合的防控体系。

四、组织带领协警人员、治安联防队员进行治安巡逻,维护社区治安秩序。

五、组织社区单位、物业公司、责任区开展安全创建工作,做好防火、防盗、防灾害事故等工作。

六、在社区单位、居民群众中广泛开展安全、交通法规、远离毒品等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七、做好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并做到情况明,底数清,落实登记制度,加强普法教育。

八、认真做好社区内出租房屋的管理,督促办理许可证。

九、做好“两劳”释放人员的帮教、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单位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十、社区警务室的工作情况,由镇综治办、派出所进行考核

社区警务室工作制度

(一)社区警务室实行定期接待群众的工作制度。要深入社区,了解社区详细情况,明了社区治安动态。

(二)社区警务室每周定期接待群众时间应当相对固定,根据社区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尽可能方便群众。固定后的接待时间必须明确告示,严格遵守,不得随意变动。遇有特殊情况社区民警不能按时到岗接待的。应在民警去同牌中说明,并告示具体接待时间。

6.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六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区警务,完善路径

一、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警务战略实施以来, 得到了各级党委, 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 公安机关在稳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对社区警务的本质认识不深

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 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是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 把警察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时候打击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 通过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 是警务工作由被动型、打击型、管理型向主动型、防范型、服务型转变。但一些单位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 如片面认为把责任区改为社区, 户籍民警改为社区民警之后就是社区警务, 流于形式化;把“社区警务”简单理解为“社区范围内的警务”等, 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 社区警务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美国警界泰斗和麦认为:“若是警察没有民众合作的话, 即使用一半的人充当警察, 也不能保证治安的良好”。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是使警务工作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 发挥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管理。然而传统的某些因素造成某些社区民警崇尚权力、妄自尊大, 没有树立服务理念, 未能与社区群众打成一片, 从而陷于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三) 社区警务工作机制不健全

如警务工作仍然是被动的“反应型”, 即发生案件或接报案后, 民警才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种被动式的警务对于控制犯罪来说, 只能是捉襟见肘, 疲于应付, 形成恶性循环;社会防控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对巡逻缺乏检查考核, 工作起来是上面推一推, 下面动一动;社区民警职务过多, 负担过重, 导致工作无条理化等。

二、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区警务建设的关键是社会协同。社会协同要求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相配合;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审视, 社区警务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坚持以人为本, 服务为先的原则

社区警务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 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把人民满意作为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社区警务工作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 坚持多方参与, 共同治理原则

社会管理创新在社区警务建设中, 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 并在发挥好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互律作用, 形成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三) 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原则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犯罪总量仍高位徘徊。做好社区警务的关键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把社会管理关口前移, 及时发现矛盾问题, 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 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特别要将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互相衔接、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三、推进社区警务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健全协同参与社区警务机制

1.致力于社区警务群众化

“警力有限, 民力无穷”。社会管理创新明确要求推动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公安机关应适应社区改革的新形势, 培育社区自治功能, 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 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工作。具体而言, 要在“区—镇—村—户”四级联动新模式下, 遵循便于互相联系的原则, 实施以“十户联防”小组为主要形式的防控新举措, 每10户为1个联防小组, 将防范任务落实到楼、院、户, 形成看门望户, 看楼护院, 邻里守望的联防联动新格局。同时, 要大力推进“阳光警务”, 既要发挥社区警务的执法效能, 震慑违法犯罪人员, 又要教育群众, 提高社区公众守法和护法的信念。对于社区公众普遍关心的执法活动, 可尝试举行社区行政听证会, 鼓励民众参加,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使执法变成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活动, 确保执法的社会效果。

2.致力于社区警务社会化

社区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自治自管组织。公安机关作为其中的责任主体之一, 要健全与社区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机制, 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社会前端管理缺失问题, 防止警方孤军作战。如以社区民警为核心, 驻村保安为纽带, 治保干部、村级巡逻队等为依托, 物业保安等为必要补充,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安全资源网络;由社区居委会召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治安积极分子召开社区治安防范联勤会议, 通过发放治安预警提示、治安防范宣传资料、举办防范知识讲座等方式, 通报治安形势和刑事发案规律特点, 提醒企事业单位做好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等。

(二) 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和形式

1.创新实有人口管理制度

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是社区警务的基础和重心。要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对流入人员实行居住证制度, 实现以证管人;对出租房屋实行登记许可证制度, 实现以房管人;按照从事职业, 实行谁用人、谁负责用人管理责任制, 实现以业管人。强化社区、业主责任,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真正做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同时, 指导基层组织建立重点人员信息档案, 落实教育、监督责任, 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早地融入社会, 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 坚持把实有人口与实有房屋信息的采集录入作为一项常规的基础工作来抓, 及时将变动的实有人口信息录入警务综合平台, 确保录入及时准确。

2.深化“网上警务室”建设

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警务室”, 开设警务公开、法制宣传、安全防范、警情通报、便民服务等栏目, 突破传统社区警务模式受到时空限制的约束, 将社区警务管理延伸至虚拟社会。在“网上警务室”建设中, 建议综合运用“微博”、“人人”“QQ”等新媒体手段, 丰富警民沟通的形式, 并探索以优秀社区民警姓名命名警务室, 在内容上进一步凸显个性化, 真正把网上警务室建成夯实公安机关基础工作的网上基石、维护辖区稳定的网上阵地、联系服务群众的网上平台。

(三) 完善社区警务相关保障机制

社区警务建设不仅涉及到基层公安机关, 更涉及到整个公安机关的运行体制。要确保社区警务建设取得实效, 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1.加强各警种之间的合作

健全责任区警种联动机制, 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解决警种合力问题。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 警务工作基础在社区, 各式各样的警务活动都要依靠社区有序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不仅强调社区民警尽心尽责, 治安、刑侦、巡逻民警也要全面参与, 共同承担起辖区群众的安全重任。并按照整体配合、协同作战的原则, 以派出所为轴心, 以情况信息为纽带, 加强各警种之间的横向协同配合, 建立完善情报信息采集、处理、反馈机制, 做到衔接紧密、互为促进、协同处置。

2.完善社区警务的基础保障

首先要通过优化警力配置增加社区警务的警力投入。在当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 解决社区民警的人力资源问题有两个渠道——机关警力下沉和社区民警协作联勤。总体上应进一步落实警力下沉、警力向一线倾斜的政策, 同时深化警种合作和社区民警联勤, 缓解社区警力不足问题。其次要改进社区民警工作机制, 通过压缩会议、减少非警务活动等方式, 减轻社区民警“压力”, 同时优化社区民警作息时间, 确保其有更多时间在社区, 真正落实各项社区警务工作任务。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社区民警激励约束机制。以民警对警务社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社区的差异性, 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和奖惩机制;并在选拔制度中规定从优秀社区民警中提拔基层所队长, 同时适当提高社区民警的各类津贴、补助标准, 改善社区民警的职级待遇和生活待遇。

参考文献

[1]熊一新, 王太元.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3.

[2]张兆瑞, 张建明.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3]贾征, 刘化杰.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7.如何做好社区警务工作 篇七

社区警务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做好公安工作。社区警务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社区民警的工作。一直以来,广大社区民警做的都是小事、累事、苦事、琐事,可它却在“积小安成大安,积小赢为大赢”,以其默默无闻的工作方式在社区中耕耘,他们渴望的是社区的安宁,最乐意得到的是社区居民投以热情的招呼,社区平安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下面我就如何做好社区警务工作谈自己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社区警务理念

从当前社区警务改革与实践来看,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社区服务,落实社区民警 “管人、控案、抓防范、服务群众”的主要工作职责,做实做强社区防范和群众服务工作,有效提高见警率和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所以社区民警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

(一)民生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和加强城乡警务工作”的要求,把城乡社区警务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指导思想,认真谋划、扎实开展社区警务各项工作。我们的社区警务工作要以“民生”为最高指导思想,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人力资源作为社区治安轴心,构筑社区防控网络,减少犯罪主体对社区生活环境构成的危险和破坏力。社区的一切警务工作都要以民为根本,以群众满意为目的,只有这样社区警务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目的,才能有有活力,富有朝气。

(二)创新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实践证明,要做好社区警务工作,不但在实践中敢于探索开拓,而且在理论上要勇于创新。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把现代警务方式与传统警务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住现代社区警务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社区中的人、事、物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由于各个社区环境的差异,如居民社区(村)、商业社区、城乡结合社区等;此外还有社区文化、经济、人文背景不尽相同,因而社区警务不存在一种统一模式。这就更需要我们每个社区民警在坚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和“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要求下创造性地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三)服务理念。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应是贯穿于整个社区警务工作的始终,服务能使民警立足于社区,服务能赢得民心、调动民心。作为一个社区民警应是“时时是我们服务的时间,处处是我们服务的地方,件件是我们服务的事情,人人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充分发挥自己身处基层第一线的优势。

(四)共管理念。社区警务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需要社区各个部门、层次共同合作和协作才能完成,只有在社区内实行多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才能促进社区各方面的受益。社区民警在争取社区干部、社区群众和辖区单位(行业)的支持下,要充分挖掘社区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佳的合力作用。社区治安是社会治安的一个缩影,它需要实行综合治理,但更需要的是实行群众治理,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必须要有这方面意识,就需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落实好“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办好自家的事”。

(五)信息理念。社区要提高治安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社区民警必须牢固树立信息优先的理念,社区情报信息主要是为现实斗争和社区防控服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社区民警尤其要重视社区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包括治保干部、治安积极分子、治安耳目、信息员、保安巡逻队员在内的覆盖整个社区的情报信息网络。要了解掌握社区内的各类信息,不仅要掌握与我们实际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刑事犯罪信息,治安情况信息,国保信息等,还要注意了解其他的各类社会面信息,如社区的地理环境因素、居住人员结构、层次,社区内的人文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二、找准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中的定位

树立了正确的社区警务理念后,作为一名社区民警还要找准自身在社区警务中的定位。社区民警的工作重点是基层基础工作,社区警务的推行就是要促使广大社区民警走出派出所、警务室,走进社区、农村、百姓家中,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真诚地去倾听百姓的声音,做人民群众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所以我们广大社区民警要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就要找准在社区警务中的定位。

(一)社区民警是基层信息的收集员。信息是基础决策的前提和依据,我们广大社区民警要勤于观察搜集,做信息收集的有心人,善于研判分析,做治安动态的知情人。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观念。社区民警要利用日常工作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利用传统手段(比如可以通过入户的走访调查、物建治安耳目、治安信息员和日常治安管理等),依靠群众广辟信息来源,学会使用网络等新途径开拓信息新来源,构建全面、严密、畅通的情报信息网络,全面收集辖区各类影响社会安定的情报信息,做到对辖区的各种信息“早发现,早汇报,早处臵”。同时要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寻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研判,分析社情民意,密切掌握治安动态,及时发现违法犯罪线索,为侦查破案提供有力的情报信息支撑。

(二)社区民警是基层实有人口和场所行业的管理员。这是对原有警务职责的继承,首先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针对农村地区常住人口量大、分布散,城郊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相对较多的特点,社区民警在管理上要做到四个加强:加强对常住人口的掌握管理,特别是提高对重点年龄段人口的了解熟悉程度;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要转变观念,使暂住人口管理常口化,特别是对违法犯罪高危人群,要摸清底数,掌握动态;加强重点人口管理,积极开展刑嫌调控,真正掌握并控制他们的现实表现和动态,对两劳释放人员要强化教育和管理,减少重新犯罪,对辖区内的重点国保对象要盯死看牢,严防漏管失控;加强对“五种人”(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的监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落实,控制有力,严防漏管失控;其次加强社区内的公共复杂场所、特种行业、危险物品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督促建立健、健全安全防范制度,以减少滋生违法犯罪的因素,预防和减少治安灾害事故。第三做好社区消防管理工作,按规定督促社区内重点消防单位,确定消防责任人,制定消防安全制度,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对检查中发现有火灾隐患的,应及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对不落实整改措施的消防违法进行及时查处。

(三)社区民警是基层治安网络的组织员。治安防范是一张网,这张网又需要各部门、各组织共同去编织,即使编织好了也需要有人去发挥这张网的实际效能,可是民间的治安组织往往由于缺乏经验,缺乏沟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我所辖区内,各社区和各村也都有治安信息员、村级巡逻队等民间组织,可是在实际的防范工作中还是会很容易出现断层,主要原因是缺乏联动,缺少协作,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巡逻和注意,一年到头巡逻区域内案件照发,查获的违法嫌疑人屈指可数。所以在这样一个现行的网络体制下,就非常需要社区民警以“公安主导,群众参与”为主要思路,组织各治安防范人员因地制宜,将各治安防范网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社区民警如何挖掘各种资源,组织采取人防技防,形成“一手抓在社区民警手中,一手牵在人民群众手里”的严密治安防范网络,成为基层治安网络的组织者是保障社区安全,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条件。

(四)社区民警是基层法治及防范工作的宣传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防范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及安全防范知识,提高社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针对辖区的实情我们可以利用村社区的宣传栏,开辟一定的版幅为我们的宣传工作所及,并根据辖区的治安情况和公安工作的具体要求,确定和调整不同时期的宣传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治安动态信息,以增强群众自防意识和防范能力。

(五)社区民警是基层治安矛盾的调解员。在基层社区民警的工作中,由治安矛盾引发的治安案件占据了社区民警大部分的时间,但这些矛盾的处理往往影响着派出所的形象从而决定了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和满意度,“有困难找民警”的口号已深入广大百姓心中,“非警务活动”的因素也使得社区民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所以如何将矛盾“提早发现,就快解决,没有后遗”成为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中能够合理配臵资源有的放矢的关键,社区民警在社区中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如果能了解社情民意,进得了门说得了话,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交心人”,那么在社区矛盾的化解上自然会成为群众的“老娘舅”,群众也愿意听你的调解,所以“取信于民”才是将基层矛盾真正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最终目标。

(六)社区民警是基层治安资源的整合员。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而且在当前复杂的治安形势下,违法犯罪分子的作案时间、手段和方式方法都不断翻新,所以当前的社区警务工作不仅仅是单靠社区民警一方能应对的,只有从社区实际出发,立足广大群众,联系广大的基层自治组织、辖区的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共同商讨,加强交流,共同探讨本社区治安突出问题和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形成齐抓共管的意识,有效合理地整合社区内一切可为维护治安稳定服务的资源,使得社区中营造出违法犯罪分子感觉到“警察时时在身后”,人民群众感受到“警察时时在身边”的良好治安氛围。我们广大社区民警要立足于日常的法制宣传教育、治安形势通报会、警民恳谈会等形式,深入企业学校村户等,营造警企零距离,建立起和谐警民关系。在开展过程中对收到各类线索、建议要及时疏理汇总处理,每处理一条解决一条就能换来社区群众和企业的信任和支持,更提升了社区民警在社区中的信任度和公信力,为社区民警在基层治安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提供了必要保证。

三、明确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中的作用

深化社区警务的关键在于实现警力下沉,推动警务工作前移,社区民警作为社区警务推行的主力军和先行者,左右着基层基础建设和社区警务走向。俗话说 “事在人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的作用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作为社区警务推行的主力军和先行者的社区民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社区警务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依托驻村保安,突显根基作用。当前我市农村地区社区警务工作原则上实行“一警带三村,三警为一组,一村一保安”的模式,以长安所为例,我所现有社区民警8人,18名驻村保安,三个社区警组,实现了“一村一保安、一警带三村”的工作模式。“民警下社区、保安到村里”是社区警务建设活动的一个载体,社区民警作为每天与百姓接触最多、交流最多的警种,社区民警的工作面涉及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社区民警只有真正地“沉”在社区和农村,扎根在基层,才能将社区警务工作落实到位,真正使警务进社区和农村,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落到实处。现今我市广大农村社区民警下面都有2-3名的驻村保安,但是保安驻村工作没有什么经验做法可以借鉴,如何定位开展工作至关重要。我局着眼长远,将驻村保安定位于做好人口协管员、情报信息员、法制宣传员、治安巡逻员、矛盾调解员,明确了驻村保安的工作职责,不断将保安驻村工作引向深入。保安驻村后,农村警务工作以每个村为结点,接连成片,全市农村治安网络更加完善,公安工作触角也得到了有效地延伸。警务活动不断深入,形式不断丰富。保安驻村工作在我市开展一年多来,农村见警率得到了有力提升,农村社会治安进一步平稳,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贴近“民生”,构架桥梁作用。社区民警在基层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具有熟悉当地情况,熟悉当地人员的特性。社区民警往往掌握着辖区内大量有关人民生活,有关人民利益,有关政府政策的许多相关信息,所以社区民警要在贴近“民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积极构架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首先是自下而上传递信息,将在日常警务工作中看到感受到民生问题,及时客观的反映给有关党委政府,为政府决策做好信息员。其次是自上而下传达精神,将有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相关知识、法律、政策精神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广大基层百姓,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最后是中间思考做好参谋,将在基层所见所感和政府相关精神充分思考,为百姓和政府献计献策,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三)密切“警民关系”,发挥引导作用。在社区民警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所以要密切与群众、治安信息员的关系,为日常百姓生产生活服务,为现实斗争打击犯罪服务。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工作中要激发智慧,发挥好引导作用,将社区中的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广大社区民警日常工作中除调解纠纷外,着重以预警宣传、定期接待居民群众、落实“四必访”(辖区群众办理户口证件必访、辖区单位、居民户发案必访、调解辖区内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必访、辖区内的困难对象、特定对象每月必访)、“警民恳谈、问计于民”活动为载体,主动了解群众需求,靠前服务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疾苦,进一步的密切警民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有效的提高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四)强化“管控”,深化管理作用。社区民警的治安管理中既有人员管控,又有阵地管控,这成为社区民警的两个抓手,但随着日益变化和复杂的治安管理形势,社区民警的管理压力也日渐增大,所以只有强化管控,深化管理才能应对变化,化解压力。那么怎样实现人员、阵地管控的底数清,情况明呢?我们要以基础信息采集、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是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和“三项”经营(废旧金属收购业、典当业、旧货业)旅馆业管理信息,务必及时进行采集。社区民警以信息采集为主业,加强对社区实有人口、出租房屋的登记和走访,从中筛选高危人群,及时准确为社区警务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我所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上级公安机关“五查一联系”的工作要求,坚持对辖区内的每一个暂住人口做好“核、问、记、录、查”的工作:“核”就是对暂住人口核实身份和证件;“问”就是问清暂住人口暂住地址及同住情况;“记”就是如实登记暂住人口信息表;“录”就是将暂住人口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电脑;“查”就是随时查暂住人口活动情况。通过这五种工作法,做到“来有登记,去有注销”,推动流动人口住宿地、分类、动态管理,并根据人动房不动的原理,以“以房管人”为抓手,“人户一致”落地定位管理,对出租房屋租住人实行“抓小放大”,即小数高危人员重点管理,一般人员日常管理,进一步深化预防、减少和打击犯罪的功能与效果。对流动人员的管控我们同时要强调“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房东、用工作单位的责任,从源头上来进行管理。对“三项”经营、旅馆业我们要分类阵地管控,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即通过国家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安机关所管辖的阵地行业实现管理的依法化,强化对不按规定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经营业主的守法意识。社区民警只有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强化对流动人口、“三项”经营等行业的管控,在社区警务中深化基础的管理作用。

四、抓好社区民警的日常量化、考核工作

(一)、抓量化标准,规范社区民警的工作。在行政管理中,量化考核不仅可行,而且是必须的,因为量化考核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不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带有较强的公正性。目前,对于用量化指标考核社区民警已无太大争议,因为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社区民警每天所做的工作,有很多都是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加以记载的。在这些可量化的指标中,有很多实际上已成为目前考核民警的主要指标,如刑事警情数、刑事打击线索提供数、治安案件查处数、暂住人口登记做证数、依靠力量的组织发动情况等等。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量化指标。为此市局于2008年4月28日专门制订下发了《海宁市公安局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考核办法》、《海宁市社区民警工作量化标准》,考核办法与量化标准对社区民警的日常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走访一定量群众、调解一定量纠纷、查处一定量案件、提供一定量的刑事打击对象。2009年我所以考核工作为抓手,不断总结社区警务工作新经验,发展新成果。从而确保了社区警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效。同时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要求社区民警量化管理措施,推行每周“四个一”,即社区民警每周带班检查出租房屋、暂住人口一次,每周参加村、社区带班巡逻一次,每周走访辖区学校或企事业单位一次,每周排摸涉稳信息一次。每月“三个一”,即每月查处一起治安案件、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辖区治安形势分析会、每月对特定对象进行一次走访调查。

(二)、抓考核,落实社区民警奖励机制。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实行市局、派出所两级考核机制。市局在2006年制订下发了《海宁市公安局社区(驻村)民警考核办法》,并于2008年4月修定完善了《海宁市公安局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考核办法》,以切实推进派出所社区和驻村民警融入到警务区中,落实社区和驻村民警 “管人、控案、抓防范、服务群众”的主要工作职责,做实社区防范和群众服务工作,有效提高见警率和群众满意度。科学评估全市社区和驻村民警和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绩效,并积极做好先进社区民警的表彰奖励工作。我所在社区民警的考核工作中真正做到“真抓、抓实、抓细”,每月一次由所领导组织对社区民警的基础工作进行抽查,同时推行社区警组间互检、民警自查等机制,通过一系列考核工作以来,我所的社区警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夯实,警民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融洽,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社区警务工作琐碎繁杂,我们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从点滴小事、烦心事、杂事做起,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代,将保一方平安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

上一篇:云南师范大学下一篇:看《长城》电影的个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