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共12篇)(共12篇)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篇一
物 理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论 文
姓名: 学号: 专业: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做什么
本文主要写我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的心得与体会,以及从一个“准中学物理教师”的角度对中学物理教学在理论层面上的一些思考,思考了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内容主要针对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学之余两个方面教师应该做什么这一问题来阐述。
先来说教学活动这一部分。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将从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过程来简要回答这个问题。
课前,教师应该做什么
课前,教师无非就是要去准备上课,准备课程内容,准备课程的设计,准备课堂需要的材料、实验器具等。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认识,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等,做到将教材烂熟于心。
其次,教师要对上课的对象——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的程度,甚至还要包括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家庭环境等情况。
然后,教师要在对教材的充分分析理解以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应当注意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教师应多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同时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在学生的认知节点上逐步生成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再应用知识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习,并体验实验的乐趣。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实验,教师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引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情操。
课上,教师应该做什么
课上,教师主要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来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课堂互动,将课堂预案逐步引向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认真对待、精于引导、乐于点拨,增加课堂的针对性、可变性、丰富性。
另外,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注意课堂的活跃程度,要具有掌控课堂气氛的能力,做到能放能收。同时,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及时、正确、冷静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应激性、突发性事件。
课后,教师应该做什么
课后,教师主要进行作业批改及教学反思工作。
教师要及时的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这一信息作为笔记记下来,便于以后的教学工作。
教师还应特别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回顾总结自己在课前的准备过程,在课堂上的上课过程,写出教学札记,主要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课堂灵感,记学生新见解,记再教新举措等。
再来说教学之余这一部分。
我认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收获良好的结果,必须建立在教学之余的充分准备上,所以,教师不应当忽视这一方面。
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勤于学习
补充学习教师必备的知识。补充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物理学知识,物理学史知识,物理方法论知识,必要的数学知识等),补充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补充学习必要的哲学、美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
向他人学习。向其他老师学习,多听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多参加教师教研交流活动,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并分析自己的问题等。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新见解,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研究
多思考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分析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可写出心得体会等文字材料,来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到物理学中,引入到课堂上,比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实验材料,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甚至可以带领同学亲自动手去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与学生和其他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素质,做到为人师表。应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生的困难,这都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
总之,我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和教学之余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以上的内容,仅仅是我作为一个师范生的理论学习心得和理论思考,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肯定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正与批评,以后若有机会,我会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本文参考了《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的部分内容。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篇二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从“教书匠”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教师只关注教, 忽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职责的驱使下教师只能是“教书匠”,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 知识成了中心, 而学生成了教育的边缘。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 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 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丰富课程的过程。随着角色的转变,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 讨论, 激励, 了解, 鼓舞教育的对象。这些转变过程本身就是老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过程。
二、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长期以来,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 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 继承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 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的开发, 又成为当前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 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教师,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物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分析、比较、甄别各种价值观念, 逐步探讨并初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校的特色得到突显, 相比较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参与课程开发以后, 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 思考、应对这一新事物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中学课堂, 不难发现, 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探究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问题为载体,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注重过程与方法, 获得知识与技能, 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实现三维物理目标最好的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学习, 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 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实施, 其决定性的影响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准及应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的教育智慧, 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 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即没有了教材。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 课题选择, 课题切入口, 课题推行步骤, 课题资料来源, 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 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教师, 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作用和角色, 改变自己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 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摘要: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 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学生物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篇三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人本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人本教育的内涵,强调其要通过创新物理教育人本观念,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确保人本教育能真正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改革 人本教育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思想与人本素养。但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的高中课堂中发现,许多物理教师因自身素质或习惯上的惰性,或对新课程人本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使物理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构建人本世界的作用,值得探讨研究,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探索物理课程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一、物理人本教育的内涵
人本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神学统治下对“人性”的泯灭与扼杀,积极追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快乐,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涵括人的个性、自由、价值、尊严、意志、道德、情趣、人格、态度、权利、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成就卓越,但国民的人本素质没有同步进境,为构建社会人本和谐社会,为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本精神的弘扬显得十分必要,我国传统的高中物理教育历来有重视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物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他们的性格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中,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新时期,物理教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注重于受教育者的各种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的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物理能力不仅包括能够理解运用教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判断。还应包括会处理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会利用图表和计算机网络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
二、物理新课程人本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创新物理教育人本观念
转变物理教师的教学观是人本教育的前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和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要求,笔者认为创新物理教师人本教学观的具体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本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习和认识物理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变“以课本为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物理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反对以往的“读死书和死读书”的“书呆子”教育,倡导“知识、技能、情感和品质”的教育学习理念。
2.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高效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有目的地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无须包办,只须做好最后的评价,像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分子的热运动,超导及其应用,回旋加速器等内容,基本上学生都能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够探究出来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进行详尽的示范,只须做好引导和合作就够了;对于有一定难度,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搭建合理的平台,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攀到知识的顶峰,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引导和点拨的梯度。否则,就很难做到课堂教学结构的均衡,也就难有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3.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人本教学环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笑声、掌声,它在追求知识与情境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创设人本教学环境的技巧多种多样,要因内容、学生而异,如讨论法。在分析物理概念时让学生充分讨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强迫学生信服教材观点;也可以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问题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还有就是创设情境问题。教师从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设置情境,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提供导读的线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然后,通过讨论相互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虽然高考在命题上也正在一步步地向着新理念靠近,但在操作方法上却相对滞。因此,教师迫于高考成绩评价的压力,不得已还是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要真正贯彻以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理念,就要尽快构建有效而且恰当的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正确答案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应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及时发现和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适度加以赞赏和肯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给学生个别答疑时,我们建议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一般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进行必要的提示。同时提出一些问题,给有疑问的同学留下一定的独立伸展空间,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感受成功,在学习中感受物理学科的迷人魅力。
总之,在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竭力弘扬人本精神和科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芷英.从师范生的素质缺陷看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改研究,1999,(5):62.
[3]吴加澍.面对新课程的思考[J].物理教学,2007(2):23-24.
4.论物理教学与幽默 篇四
摘 要 :教学幽默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运用教学幽默,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物理 教学幽默 作用 运用
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败一切痛苦与烦恼,给人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医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因此,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这种人积极的生观。
幽默,哲学家把幽默视为“浪漫的滑稽”;医学家认为幽默是一种健康机制,是美容心理的良方,是精神健康的调节剂。幽默和风趣的言行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快的情绪,而且能缓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生活的调味品和润滑剂。它可以使烦恼化为欢畅,能让痛苦变为愉快,讲尴尬转为融洽;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轻松,具有维持心理平衡的功能。大凡伟大的人们,如林肯、爱因斯坦、卓别林、萧伯钠等,他们之所以能成功,能够声名显赫,除了具有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机智灵活、自信敢为等心理品质之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幽默感。即使是想来可能庄重严肃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业是极富幽默感的人,他们并非是整天板着面孔的人。据说,马克思最喜欢看的小说是幽默小说,而恩格斯在1842年还写过专论幽默与政治关系的文章,列宁则利用了幽默才获得了理想的爱情,毛泽东讲话、写文章都诙谐幽默,邓小平善用平实朴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复杂的问题,而在人际交往中,大家也普遍喜欢与幽默风趣的人接触。
生命之道在于一张一弛,教学之法也应有紧有松,而营建松驰的教学氛围的最佳调料莫过于幽默。列宁曾对高尔基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简单地说,幽默就是风趣巧妙地思考和表达问题。幽默不但使人发笑,而且促人深思。在物理教学中,倘若教师照本宣科,语言无味,就等于向学生唱催眠曲,学生哪有不昏昏欲睡之理?要是教师善于运用幽默语言,往往能出奇制胜,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学幽默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就需要提高教学幽默艺术的修养,掌握教学幽默艺术的必要技巧。
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幽默艺术则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一条别致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轨。可以抓住教学契机,借机发挥、因势利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并在潜移默化中濡染学生心灵。幽默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幽默的本质
幽默是人类智慧火花艺术的闪现,它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一定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其效果能愉悦身心,启迪心智。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合于教学之中,就有了教学幽默。教学的幽默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娱乐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其“形”是幽默,而“神”则是教育;也是寓庄于谐的——其外部表现是“谐”,给人以娱乐的感受,而本质的内核是“庄”,给人以教育和受益。因为教学幽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或哲理,给人以启迪,在笑声中达到教学的目的。没有蕴含的教学幽默是浅薄的、形式主义的,也是空洞的。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把深刻的教学内容以生动而浅显的幽默形式表达出来,深入浅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幽默的功能
1、幽默语言是兴奋剂,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学幽默是一种艺术,所以它是很美的,教学幽默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智慧美。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无论是讲授深奥的哲学原理,还是教读声情并茂的小说或散文,抑或推导高度抽象的教学公式,都在时时夹杂一些幽默的语句,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益,激发起学习的强烈兴趣。语言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最主要工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物理课中的一些知识,内容本身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讲授不得法的话,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即使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教学法,一环紧扣一环,又容易使学生神经过度紧张,压力增强,造成身心疲劳,最终也会使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厌学之路。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的学习心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讲解照相机成像原理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照相”的笑话: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机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阵阵笑声,也牢牢地记下了照相机成倒像的特点。又如,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声速”的笑话:两位老太太头一回坐飞机,听说飞机的速度比声速还快,她们找到了机长,恳切地对他说:“请飞机不要超过声速,因为我们在机上还要谈话。”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两位老太太错在哪里呢?”由此引入课题,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进入教学难点的学习,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幽默语言是醒脑剂,能巩固知识记忆,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幽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教学幽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因此教学幽默常常富于启发性,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才能会意,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幽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易于学生巩固知识。国外有人研究,如果在叙述一个概念时,紧跟着举一个幽默的例子,然后再解释概念,学生的记忆就会深刻。有人曾设计过这样的实验:给285名小学生播放一组视听材料,过后请他们复述。结果发现,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更深刻。例如,演示用细线悬挂的摆球在摆功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时,我用一个很大的摆球从我的鼻尖前静止释放,当它摆回来眼看就要击中我的鼻子时,学生惊叫起来,可摆球又乖乖地退了回去。然后,我带上一个蛋壳做的假鼻子,重复上述实验,不过使摆球以一定的初速度释放,结果我的假鼻子被摆球击得粉碎。学生在欢笑声中对摆球的特征加深了理解,留下了深刻印象。
3、幽默语言是润滑剂,能接近师生距离,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幽默作为教师高雅情致的流露,得力于教师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幽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幽默是一种美,对教师来说是美的表现,对学生来说是美的享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往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隔阂,倘若教师再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更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教师幽默的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消除彼此间的误会,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要是教师的幽默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这种情感力量一旦形成,就会激励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幽默语言对维护课堂纪律和抵制各种不良的行为也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我在讲分子运动论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吃榴莲,便故做惊讶地提问:“请同学们注意,教室里有股什么气味?”很快就有学生判断出是榴莲气味,这位教师风趣地说:“不知是哪位同学想让大家体验分子扩散的现象。不过,象这样的实验,还是应该在课后进行。”学生都笑了,那个违纪学生也悄悄地收起了柑子。这位教师将批评教育与课堂知识结合得天衣无缝,既让大家对分子扩散现象加深了印象,又含蓄、温和地批评了违纪行为。又如,初二教材中有关于惯性的一道题,我当时叫了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来做,结果有一个学生没做出来,这个学生姓刘,我开玩笑式地对他说:“牛顿姓牛,你也姓刘,要为姓刘的争光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个学生也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和鼓励。
4、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活。在这种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仅会受到老师情绪的感染,而且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教师的才干、学识、教学技能很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智慧。例如,在讲电磁感应时,我给学生表演了科拉顿于法拉第之前所进行的实验:将螺线管和电流计用长导线相连,分别放在讲台前的两侧,将磁铁插入线圈,然后飞快地奔到电流计前去观察,再遗憾地摇摇头。学生捧腹大笑,既为科拉顿感到惋惜,又加深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暂态效应的理解,并且从中体会到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
5、教学幽默能消除疲劳。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适当运用教学幽默,引起欢乐和愉悦,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整堂课中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对此,心理学研究已经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娱乐会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兴奋灶,根据负诱导规律,紧张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皮层兴奋区域得到了休息,起到了消除疲劳,调节神经活动的良好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这时学生的思维通常处于低潮,如果继续传授知识,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在这个时候若来一点附加的插曲式幽默,则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重新步入正轨。物理教学总要涉及到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学家,而这些名人本身是很有幽默感的。“牛顿忘食”就是一个很幽默的故事。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菜肴上齐了,可他突然想起什么,丢下朋友,又钻进实验室去了。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去打扰他,自个儿吃完走了。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吃剩的骨头,惊讶地说:“啊,我还以为肚子饿着呢,原来已经吃过了。”于是又返回实验室。爱因斯坦也有很多幽默故事,他用姑娘与火炉来解释相对论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将这些名人轶事穿插于教学之中,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这些科学伟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运用教学幽默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幽默的目的。
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因此,教师运用时出发点应该是真诚善意的,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亲切感、温暖感、真挚感和信任感,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
2、教学幽默应服务于教学内容。
教学幽默不是一大堆笑料的堆积,它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地创作和使用教学幽默,教学幽默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教学幽默应做到适当。
教学幽默是一种很美的教学艺术形式,但它的美在于使用适当。适当表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量就是要注意频率。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这样不仅会冲淡教学内容与目标,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教学幽默的质,就是教学幽默必须不是低级趣味的,不是单纯为逗乐而幽默,不是过分的玩笑,而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可见,教学幽默宜精不宜粗。
幽默作为一种教学艺术,不是想幽默就幽默得起来的。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其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的内心活动逃不过自己的眼睛。其二,要有敏捷的思维力,通过观察获得信息之后,能够迅速分析决策,寻找最佳方案。其三,要有良好的情绪自控力,遇事能镇静处置,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其四,要有幽默的心态,要保持愉快、清新、豁达的心境,从而活跃教学思维。其五,要掌握一定的幽默技巧,掌握丰富的知识,以便临场即兴发挥。此外,教师还需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否则连课堂都驾驭不了,想幽默也幽默不起来。
5.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篇五
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把一个班级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设计导学,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动态指导,探索课程习得的规律,引导学生在经历实践后,跳出来进行创造性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12
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通过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才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呢?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明确目标,合理分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由于在一个教学集体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把一个班级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分成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相互督促、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形成小组学习的合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基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学习习惯较好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种类型为学习较为认真,可独立完成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第三种类型为动手能力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钻研精神的学生;第四种类型为学习基础较好但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第五种类型为基础相对薄弱且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学生是物理合作交流课堂中的中坚力量,中间两种类型的学生是物理课堂中应该积极培养的对象,最后一种类型是物理教师和班级中学生重点帮助的对象。按照上述要求,教师可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6~7个学习小组,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分工明确,有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人、补充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扮演合适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当然,这些角色要经常互换,让每个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分类”档案和“分户”档案,“分类”档案旨在研究各类学生,“分户”档案旨在研究每个学生。
二、精心备课,设计导学,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再由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编制符合学情的导学提纲,是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可以在导学提纲中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基础,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另外,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由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所以在设计导学提纲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交流、质疑中将知识要点进行升华,并学会在比较中区别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三、因材施教,动态指导,探索课程习得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意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根据物理课程章?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与“学”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也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培优辅差的“分”的环节。
具体来讲,在学生完成导学提纲、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本内容,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的自主习得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时,留给学生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2.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法的指导,如对实验的操作、探究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概括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习得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学习的方法和策略。3.教师在学生自主习得的过程还要注意对学习质量的监控。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容易出错的地方、精彩的地方等,以便在课堂反馈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实施某个教学环节时,教师也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培养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平台交流,引领提升,升华课堂学习重点
交流是引导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反馈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提供平台和机会。课堂交流的形式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组内之间等,教师在期间起着组织、引领、解惑的作用,从而将课堂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以安排各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学习情况、习得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教师总结、评价各组的学习,必要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在小组呈现结果时,可以按照导学提纲的顺序逐一汇报自己小组的合作交流的结果,对于每一个探索要求可以让其中一个小组主讲,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再充分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对各个小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困惑进行精细讲解,因为有时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必要的。
总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学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一步。因为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信息加工、编码、存储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将知识与技能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领提升,特别要侧重学习方法的总结指导,避免课堂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在经历实践后,跳出来进行创造性思考。
另外,在作业和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不能一刀切,要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才能提升练习效度。物理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它的作业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归纳,我们可以将物理课型分为概念规律型、实验探究型、规律应用型等,但不管哪种课型,其练习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巩固基础练习(要求全班学生都会做)、进步提高练习(针对中等生而设计)和拓展深化练习(面向能力较强的学生)。
6.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篇六
这一学期,我们组共组织了五次组内微格训练,参加两个由老师指导的模拟课堂训练。比起大二,现在的我,在教学技能上,确实进不了不少。但也发现很多的缺点。知道这些缺点,我会在下一学期逐步改掉的。
第一次组内微格,我们组的课题是:假如你是中学物理教师,你如何启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是开学的第一次微格,我们要训练的是演讲能力。站到讲台上讲15分钟。我准备得不够充分,以至于我讲得断断续续的,比如,当我介绍完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时,我忘了下一步讲什么了,十分的尴尬。打这以后,我决定微格前一定要先模拟讲一遍,然后再来训练,要不然,这节微格就白白浪费了。在这节课里,我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进程,抛出了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专有名词却又没有解释它们的含义,搞得他们摸不着头脑,所以,我讲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未学过的知识。第一次微格,我收获了很多,我们组的气氛很好,大家在一起搞微格很认真,都尽力提出建议,我对以后的微格充满希望。
第二次微格:我们是自由选题的:我选了相对论原理,这部分知识真的有点难讲,我作了很充分的准备,自己也模拟了几遍,但在微格课室里,我没注意板书,只是用PPT讲,结果黑板上除了一幅示意图,什么文字也没有。15分钟内我还是讲不完。我每次讲课都没注意时间,时间在17分钟左右。所以下一步我要控制好自己的时间。
第三次微格是xxx老师来听讲的,我们都尽力做好准备,老师听讲前的两个小时,我们自己去训练,这次我们选的题目是:浮力。大家在做实验演示时准备非常充分,基本不用视频来演示,而是用实物演示。晓青同学为了演示悬浮的现象,买了一个鸡蛋来做实验。润泉同学用一个里面装着几颗钢珠的密封小玻璃瓶来作为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可见大家是多么重视这次模拟课堂。我的重点是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带来了两个矿泉水瓶(其中一个去掉底部)、乒乓球,小鱼缸。当我们到达609课室时,很快就开讲了。这次用的是黑板而不是白板,以前我怕粉笔灰,此刻已经完全忽略它了,我的粉笔字很一般,需要加强练习。走上讲台,我心里有一点紧张,但我能控制住情绪,说话尽量说大声一点。讲完后,许老师进行评价。下面我总结一下他说的优点和缺点。我的优点:我讲课时比较从容,说话的语速适中,学生易于接受,组员们还评价说我的语气像个物理老师,我听后非常高兴。
我的缺点:
1、背对学生太长时间了,这样易引起学生开小差。
2、内容的设计顺序缺乏逻辑,例如,我为了配合实验,先讲浮力的方向,再讲浮力的定义。这样是不符合逻辑的,应先有定义,再强调方向。
3、板书不够合理,在需要补充内容的地方没有留下空间,致使板书不够整齐,还有字写得太大,应该写小一点。
4、我个人觉得自己的语速还是较慢,以至于我在一节课传授的信息不多,所以,在今后,我一定要努力训练语速。
5、问问题时总喜欢问“是吧?”、“对不对”,应该改为问“是大还是小”、“谁快谁慢”这类语句。
第四次的微格,我们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大家没什么准备,所以讲得的效果并不好。我也是勉强把课讲完。不过,第五次微格,除了个别组员,我们做的准备还是非常充分,可能是因为有张军朋老师来听吧。
我讲的是《力的等效与替代》,本来,我不太喜欢这个课题,但由于有同学借到了力的合成演示器,所以,我还是继续讲这个课题,挑战一下自己吧,我想,当老师就是要对高中物理所有的课题都能讲,现在就不要拈轻怕重了。
刚开始,我还不会用这台仪器,经过看书摸索,我终于会了,折腾了好久,我才发现这个实验其实并不好做。为了节省时间,我不用钩码来拉以产生分力,而是用弹簧秤。现在想起来,其实还是用钩码来拉比较好,因为这样读数比较准确,误差小些。
我上去讲的时候,因为怕忘词,所以我带稿上去了。一节课下来,我感觉说的跟上次的差不多,好像没什么进步。
等到张军朋老师点评时,我认真地做了笔录。他批评了我们,说我们认为来微格是活受罪,我们应该把微格看成是对自己的训练,我十分赞同他的说法,我们每次微格确实有一种负担的感觉,因为我们还没重视微格。也许,等到我们真正实习,发现存在许多还没改掉的问题就晚了。接下来该说到我们的讲课技能方面了,老师说,1、我们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已知、半知、未知的知识。对于已知的知识,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来讲,而是老师可以自问自答,对于半知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讨论,对于未知的知识,才应该重点讲。我恍然大悟了,觉得很有道理。好的,今后,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讲这节课,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我们心里都要清楚。
3、演示实验一定要典型,学生一看就明白,老师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解释。如果一个实验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说明的话,那么这个实验就不够好。还特别指出我用的马德保半球的例子很不典型,容易使学生想到大气压强那方面去,所以,我不能用这个实验来导入。
4、讲课的顺序一定要有逻辑性,比如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应该先给出例子引入,再提出概念,接着定性讨论,再定量讨论,才能给出牛顿第三定量,最后作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这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因为有两个同学一开始就提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而没有一步步地、有层次地引出,这样讲课的逻辑显得很紊乱。我的问题:
1、举例不够典型,应该选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实验来讲。
2、记录数据时,只是自己在黑板上记录,没有叫学生记录,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情绪。
3、作力的图示一定要规范,因为老师怎么画,学生也跟着怎么画的。总的来说,张军鹏老师的短评可谓一针见血,我们从他的点评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改正缺点的。
现在,我总结一下一个学期以来我自己存在的缺点: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2、背对学生的时间太长
3、讲课内容的设计顺序缺乏逻辑,4、板书不够合理,在需要补充内容的地方没有留下空间
5、语速过慢
6、举例没有典型性
7、没有叫学生记录数据
7.新课程与物理教学 篇七
一、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 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 大量的内容、结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实验探究等方式总结出来。因而, 教师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去学习,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要把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 交给学生,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和学习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主导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一课中, 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你认为应该测量电路中哪一部分的电流呢?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 而且是五花八门。有的说, 随便测电路中一处电流即可;有的说:应该测电路中最中间一处电流;有的说:测电源正极和负极两处电流, 取平均值;还有的说:应该测电源正、负极以及电路中间三处的电流, 取平均值。那么, 我们怎样来验证谁说的对呢?“实验”“实验”。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 各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 记下所测的数据, 相互补充, 相互交流和完善, 最终总结出了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结论。学生亲身体验了这次实验探究过程, 这不仅纠正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错误认识, 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而且知道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接下来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 非常顺利。整节课学生充满了激情, 热情很高, 效果很好。
二、调整目标结构, 完善教学模式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 提出了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目标教学理论中的领域目标是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其中, 知识与技能即目标教学的认知领域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目标教学中的情意领域目标, 而过程和方法作为新课程的目标能很好的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 新课程的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使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只笔帽、一杯水等, 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一比, 看谁的方法多, 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这样从课一开始上, 学生就充分地调动起来, 参与进来。正当学生兴趣正浓时, 教师及时引导探究:物体在发声时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为了让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 连续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 又提出了如下问题:你怎样利用现有的物品来研究固体和气体传声的性能好坏呢?学生的兴致很高, 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有的方法是:先把铅笔放在嘴边, 用手指弹一下, 再用牙咬住, 用同样的力用手弹一下, 比较听到的两次声音的大小。有的方法是:用对比两次敲桌子的声音的大小,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始终处于指导的位置上,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做到,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科学探究和努力创新。把新程观念自觉贯彻到目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指导者, 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设置最佳的问题情境, 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广泛地合作、深入的探究,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如何利用手边的水杯、水、沙子、细线、小玻璃瓶 (带盖) 等, 让小瓶浮上来、沉下去、悬浮在水中不动?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最快, 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巧妙、最简单。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的学生人人动手:有的盛水, 有的栓小瓶, 有的往小瓶里装砂子……大家分工合作, 实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着。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 对于漂浮和下沉两种情况, 学生实验探究得很快、很成功, 但对于悬浮这种情况, 普遍感到困难, 我及时进行指导和启发。而后我发现, 有一个小组很“专业”地进行试验:当发现小瓶下沉时, 马上减沙子再试, 发现上浮时, 又加沙子, 进过多次调试, 终于成功了。这时,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 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 其它小组也陆续顺序的完成。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相互合作, 自觉地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学习中。
另外, 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塑料瓶、包装盒等物品自制学具的活动中, 我发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自制的实验用具, 简单实用、现象明显、原理正确、目的明确、试验新颖。学生仅用汽水瓶就能验证物体的浮沉, 充当量筒, 液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物体对外做功等实验。在自制学具探究物理现象过程中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8.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融合浅析 篇八
【关键词】教师教学;物理课程教学
笔者将着重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两个方面来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融合的优势:
一、在教师教学方面
1.能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增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首先,网络资源的信息量大、更新的速度快,为教师提供了优秀的同步课件、教案、习题等资源,而且还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优秀的资源,作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件、教案、习题等,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利用图像、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规律,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没见过抽水机,教师在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虽然可以用实物进行演示,但是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原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来进行分析,通过动画可以让学生认识其中间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其原理的目的。
还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可以模拟一些现实课堂中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弥补常规物理实验器材的不足,从而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如:教师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很难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模拟实验来进行分析,通过展示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2.有利于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也需要以学生的生活感受作为依托,但是不同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不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内提取出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出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广东的学生基本上没见过霜、雾凇和雪,而在“物态变化”一章的学习中又需要学生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展示出事先准备好的文字、视频等信息,避免课堂上大量的板书和板画,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精美的设计也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快感。
3.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科发展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教师可以在一些官方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学发展的动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形势,把握教学动态,这样教师可以做到紧跟形势,以便在学科教学时及时作出调整。
4.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提高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优秀课件发到网上,供其他教师择优使用,或是进行优化组合。教师也可以利用软件记录、管理自己的教学日志,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还可以通过e-mail等形式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并能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声形并茂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在上“压强”课时,我曾经用“中国达人秀”中“纸牌切黄瓜”的一段视频来引入。这个视频一放,学生都兴致勃勃的,全部提起精神来了。在讲解“减小压强的方法”时,我给出了一幅有很多轮子的大卡车的图,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辆车需要这么多轮子,若是轮子比较少,会发生什么情况?”这里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以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从各个资源库中查找、收集信息,然后利用数据处理 技术对物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另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操作环境,学生可以尽情地体验实验过程。这些都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共同进步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经常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几个因素的关系。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会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项因素的研究,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每组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可以让没有动手研究的学生,从实验记录里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加深对该物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建立微博等个人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极大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在教师教学方面,课件制作耗时比较多;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能会使很多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减弱教师的创新意识等。在学生学习方面,课件信息量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材料比较追求视听效果,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虚拟实验替代实物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需要教师间进行广泛交流、创新实践。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探索、研究、实践,能够扬长避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
9.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篇九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新课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新课程理念及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10.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篇十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
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
美国学者艾斯纳认为应该确立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类型。
(二)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行为目标的含义与功能
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2、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有关理论。
第一,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主张用行为方式表述课程目标,把学生行为分解为细的行为,把课程目标分为具体的学习行为,他提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主张用行为变化来确定课程目标。
例如,关于阅读可以规定“学生能用普通话郎读、不读错字,能比较流畅朗读,能在朗读时读出感情”等等都是具体的行为目标。确定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要有可观察的行为(如流利地读),要有行为发生的条件(环境因素、人的因素、一定的时间内),要有可接受的行为的标准(例如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加减法)。
第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各领域又分成各亚类。使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
3、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包括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以及系统化、层次化等几个环节。
4、我国对行为目标的研究
(三)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其理论源于美国杜威,认为课程目标不是先在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倡导和传播。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
目标那样重视结果。生成性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遭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注重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的表现。表现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它与生成性目标有密切关系。
(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教材91页中写明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
可见,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转变体现在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11.浅析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184
物理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系统性的进行物理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以及物理学习理念和良好物理课程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界和教育界对于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也相应的进行了反思和调整,对于激发学生高中物理课程学习兴趣,提升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等,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影响之下,高中物理课程在教学方向方面,进行了重要的调整,扭转了传统的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思路,为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理念中,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占据着十分重大的比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课程的讲解和分析时,也是习惯于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于物理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上,很少引导学生对深藏于相关物理概念和物理法则之后的物理思想和物理学习方法等,进行深入有效的解析。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物理课程的学习时,虽然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物理专业知识,但是却没有能够深入其中,掌握其中所蕴蓄和包含的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从而也就使得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停留在一个十分浅显的层面之上,不利于学生物理思想和良好物理课程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物理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
而新课程标准,则对教师的物理课程教学和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物理课程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物理思想的渗透,注重对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如何改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物理课程的课程教学时,应该从物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课程属性出发。激发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加深学生对于高中物理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深入到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体会物理学科的学科魅力。高中物理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和课程设置方面,相较于初中阶段,都有着很大的差异,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学习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开展更多的物理实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课程的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实验性的学科特性,在学生进行物理课程的学习时,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占据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深入到物理课程的内涵之中,挖掘物理课程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生活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扭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地位。教师由课程的主导者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则以辅助的姿态,引导学生和教师针对自己的物理课程学习收获和学习看法。并积极与学生和进行及时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繁重的单一的高中物理课程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到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从之前的表面学习深入到知识系统中去,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实现由单一的教学模式向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转变和调整,提升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习惯于教师所采取的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惰性,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习惯于接收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分析等,从而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受到很大的局限,影响学生物理课程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课程的教学时,应该突出课程教学的问题性,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思维的碰撞,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在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同时,设置必要的学习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进行物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分析。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能力和知识点接受水平、问题分析能力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被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所吸引,从而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探究,改进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内容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课程的课程教学时,还应该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需求和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在进行物理课程学习时,所具有的差异性。给予学生以充分的物理课程学习和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知识点探究和挖掘,去进行物理原理的检验和运用。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往往习惯于采取一种强迫性甚至是压制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督促学生进行物理课程相关原理和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课程知识储备,但是却也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思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和桎梏,使学生的思维日趋僵化,失去了进行物理探索和挖掘的兴趣和意识。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和消磨,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能动性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物理课程的课程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收获,积极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更好的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向教师进行学习反馈等。教师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将物理学科的前沿问题适当的穿插进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呈现出良好积极的发展趋势,提升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12.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 篇十二
1.1 教学模式不合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相脱节
许多高校大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实验是两门独立的课程, 相互之间没有沟通, 更谈不上内容的衔接。这就使学生在实验时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支撑, 作依据。学生预习时感觉难度大, 实验完成后对知识理解甚少, 仍是似懂非懂, 收效甚微。
1.2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使学生收益甚微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2]一般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及注意事项, 学生再按教师的讲解乃至演示来重复实验、测量数据并验证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 只是照葫芦画瓢, 收益甚微。
1.3 教学手段单一, 缺少课下师生交流互动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教师简单讲解提问后, 剩余时间学生完成实验, 课下进行数据的处理。物理实验课程只局限于课上, 如果学生在课下发现问题及处理数据有疑惑就无从下手。
1.4 成绩考核方式, 使学生忽略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成绩考核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有的学生为了提高平时成绩、避免自己实验时得不到好数据, 没有实验结果, 而拷贝其他同学的数据。对于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 学生也只是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 达不到培养能力的作用。
2 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的大学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采用“121”模式。即第一阶段—大一下学期只开设理论课,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第二阶段—大二上学期, 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时开设, 让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第三阶段—大二下学期, 只开设实验课, 多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互穿插,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衔接。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将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及“提出问题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中,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事半功倍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如果是去了主动性, 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被动学习没有兴趣, 同时收益少。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也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预习时, 多半都只是写好预习报告, 真正能够理解了实验本身的较少,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本质。
单一讲授给学生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学生记忆不深刻。实验时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应用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后, 寓教于乐, 不仅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而且师生互动,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实验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某个实验只能教会学生某种实验方法和技能, 学生若不能积极主动思考, 无法将思路拓展开来。学生思维有局限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 在课上有针对性提出有较强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思想方法, 能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3]。
2.3 教学手段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校建立了网络化教学平台, 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完成物理实验后, 将疑难问题提出在网站上, 教师及时查阅并给予解答。通过课下的交流与互动, 不仅能解决某个问题, 更能发现一些共性问题。通过这种及时反馈, 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借鉴。
2.4 成绩考核的改革[4,5]
我校物理实验成绩考核中取消了期末考试环节, 在学期中每个学生共进行10个实验, 每个实验10分, 总分100分。每个实验的考核分预习和实验两部分。预习部分按照预习报告书写和预习程度给分, 通过提问及实验优劣来检查预习情况, 分值占40%;实验的考核中不论实验成功与否, 都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并对结果加以讨论, 对教材上的思考题认真思考并写出答案。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给出合适分数, 分值占60%。这样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能充分重视, 认真对待, 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一定程度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也应逐步更新改革, 应采用新的模式。大学物理实验作为理工科学校的第一门实验课, 更应顺应时代要求, 对教学中陈旧模式、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更加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 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础训练的重要课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 而且可以加深对物理学重要现象、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1], 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素质的目的, 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础。本文针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及问题, 做了一下简单的小结与讨论, 对物理实验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斯骅, 段家怟.全面改革物理实验体系与内物理实验容, 培养有坚实基础的创新人才[J].大学物理, 2003, 22 (1) :34-36.
[2]谢秀红, 贾天钰.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航海教育研究, 2007, 24 (2) :74-76.
[3]王震, 丁永文, 杜木.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提出问题”[J].物理实验, 2010, 30 (4) :18-21.
[4]俞熹, 王煜.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一些误区及改革[J].物理实验, 2009, 29 (1) :14-16.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推荐阅读:
物理课程与教学题06-29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物理教学论文12-01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10-31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匀速转动与匀速圆周运动08-10
物理教学论试题B答案08-12
物理教学论的文献综述09-25
电工电子与高中物理课程衔接11-21
新课程的物理教学观08-31
物理系课程教学大纲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