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意思及由来

2024-07-19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10篇)

1.惊蛰的意思及由来 篇一

惊蛰节气的由来及传统美食

惊蛰节气的由来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也被称为二月节,顾名思义就是农历二月的节日,但也不是肯定的,有时候惊蛰就消失在正月。

古人云,蛰者,藏也。寒冷的冬天,昆虫、小动物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描述惊蛰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大地回暖,春雷乍动,万物重生,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古人将惊蛰15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的意思是桃花开头盛开,“仓庚鸣”的意思是黄鹂开头鸣叫,“鹰化为鸠”的意思是鹰变成了鸠。

当然,动物之间是不会相互变化的,鹰也不会变成鸠,古人只是看不到鹰了,发觉鸠渐渐多起来,就误认为是“鹰化为鸠”。

在古代,人们还有一种错误的熟悉,普遍认为冬眠的动物是被春雷震醒的。古人受百虫被春雷震醒这一熟悉的误导,于是将这一天称之为“启蛰”。

这个名称始终用到汉朝皇帝汉景帝刘启的时代,为了避皇帝名讳,才将“启蛰”改为“惊蛰”。后来虽然经受了一次次改朝换代,但由于惊蛰听起来更洪亮生动,因此始终沿用至今。

惊蛰吃什么传统美食

1、梨子

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农bai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春回du大地,气候比较干燥,很简单使人口干舌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梨特殊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

2、菠菜

惊蛰节气后,阳气生发简单导致肝火旺盛,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等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头痛目眩和贫血等有较佳的帮助疗效。不过,菠菜应先用沸水焯后再烹调。

3、蛋

惊蛰除了吃梨,民间还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是由于惊蛰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就不会伤人了。而经过演化,当时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吃了。

4、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5、玉米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竞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庆贺他为毁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惊蛰衣食住行留意事项

一、不要急于脱衣

俗话说:“春天要捂。”其实主要说的就是惊蛰前后,由于这段时间,气温回升明显,人们经常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夏天不远了,特殊是中午,气温很高,许多人最终摆脱了厚厚的外衣,立刻感觉“身轻如燕”,微风拂面,非常舒适。

然而,这究竟是早春,气温并不稳定,早晚温差大,过早地脱掉外衣确定很简单感冒的。有些女性穿裙子更是简单被风寒侵袭,而膝关节长期受凉,简单引发关节炎。所以,“春天要捂”是很有道理的。

二、吃清淡食物

从惊蛰开头,气温回升明显,人们感到气候宜人的同时,冬眠的动物们也感受到了暖暖春意,然而,各种微生物也开头“蠢蠢欲动”,大量地繁殖起来。所以,虽然人们感觉良好,但肯定留意这段时间也是传染病的高发季。

这种状况下,我们肯定要调养好自己的身体,所谓“正气存内,邪不行干。”只要身体的正气足,这些病毒、细菌也很难“攻陷”我们的健康体魄。

“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只是为了饱腹,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来使机体正常有序地运作下去。健康的饮食应当是清淡而富有养分的,可以多吃一些时令蔬果。此外,有必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白菜、西兰花、菠菜、桔子、石榴等等,由于维生素C可以关心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削减疾病的发生。

惊蛰前后,虽然气温上升了,但空气湿度并没有明显增大,人们还是会感到干燥、易上火。所以,民间有惊蛰吃梨的风俗,由于梨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其实,不仅是惊蛰,在这段时间里,都应当多吃梨,以防外感咳嗽。

三、早睡早起

一到春天,人们经常会消失春困的现象,很简单感到困倦、乏力。假如困了就睡,会让人更加懒散,越睡越困。所以,反抗春困的方法,恰恰是不要总是睡觉。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早睡早起,可以在上班前去公园里先散漫步,进行简洁的晨练,呼吸新奇空气的同时,也可以在日照下储存更多的阳气,不仅精神愉悦,身体上也能得以强健,反而能更加精神。

四、勤加熬炼

冬天的时候,人们想要出去熬炼,无奈天寒地冻,熬炼不成,反简单伤风感冒。如今,春天来了,出门熬炼也应提上日程。

熬炼身体的好处自不必多说,不过要提示大家的是,早晚熬炼的时候,不要在饱腹的状况下进行,由于这时候肠胃正在消化食物,若是这时运动,血液循环加快,毛孔张开,原来在肠胃关心消化食物的血液又会分布到体表,从而造成消化不良,还简单造成胃下垂。

2.惊蛰的意思及由来 篇二

根据国家红木标准所明确规定的, 黑酸枝是一种红木品种, 属于豆科植物种类中的蝶形花亚科黄檀属, 其生长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 在印尼和东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较多的生产。黑酸枝心材颜色为栗褐色, 和其他的酸木枝种类一样, 黑酸枝会散发出天然的酸香气味, 因此是良好的除臭剂, 同时其名字的由来是因其外表具有较明显的黑色条纹。酸木枝的种类有很多, 主要可以分为白酸枝、红酸枝和黑酸枝3种, 它们之间共同的特点之一, 就是在木材的加工过程中会散发出类似醋一样的酸酸的味道, 因此被称为酸枝。在这3种主要的酸枝种类里面, 黑酸枝的质量品质是最优良的, 其外部颜色一般是紫褐色、紫红色或者紫黑色, 木质较坚硬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抛光效果。黑酸枝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不容易发生开裂, 特别适合潮湿地区的人们使用, 尤其是在广东沿海一带受欢迎程度很高。正是由于黑酸枝木材具有这一系列优良的材质特点, 有些还特别接近紫檀木的特性, 所以常常被认为是紫檀木, 在家具和工艺品的生产销售方面应用很广泛。

黑酸枝一共有8个品种, 主要包括阔叶黄檀、东非黑黄檀、黑黄檀、卢氏黑黄檀、伯利兹黑黄檀、亚马孙黑黄檀、刀状黑黄檀以及马西黑黄檀,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这8个品种的共同点是均为散孔材, 具有很细的结构, 气干密度大致在0.82~1.33g/m3。它们各自的种类特征为:阔叶黄檀具有略明显或不明显的生长轮, 心材颜色为深紫红、紫褐、浅金褐或者黑褐, 紫黑色条纹比较宽但是相距较远, 纹理交错且新的切面散发出酸香气味;东非黑黄檀具有不明显的生长轮廓, 心材颜色为黄紫褐或黑褐, 具有黑褐色条纹, 结构较细且纹理较直, 酸香气味很微弱或没有;黑黄檀具有略明显或不明显的生长轮廓, 心材新切面的颜色为栗褐、黑褐或者紫褐, 黑褐色或紫褐色条纹较窄且明显, 结构较细且纹理交错, 酸香气味较微弱;卢氏黑黄檀具有不明显的生长轮廓, 心材新切面的颜色为橘红色, 长时间后会变为黑紫色或者深紫色, 结构较细且纹理交错, 酸香气味比较微弱;伯利兹黑黄檀具有较明显的生长轮廓, 心材颜色为黑褐色、紫褐色或者浅褐色, 黑色条纹不规则相间, 结构很细且纹理较直, 无酸香气味;亚马孙黑黄檀具有明显的生长轮廓, 新材颜色为深紫灰褐或红褐色, 结构很细且纹理交错, 无酸香气味;刀状黑黄檀具有紫红褐色或紫黑色的心材新切面, 而且新切面散发出酸香气, 结构较细, 具有直的纹理;马西黑黄檀具有明显的生长轮廓, 心材颜色为巧克力色或紫褐色, 黑色条纹较明显且狭窄, 新切面具有浓郁的酸香气味。

2 黑酸枝的价值探析

2.1 黑酸枝的收藏价值

根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 随着木材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和原材料的涨价, 未来的木材市场上黑酸枝家具的做工会越来越精细, 大创作、大制作和大雕工的木材家具的升值速度会更快, 除了材料名贵以外, 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家具在生产制作工艺上的艺术价值会更加看重, 这一系列因素说明了黑酸枝木材家具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具有紫檀木和黄花梨一样的传奇。随着目前木材市场需求增加供不应求现状的出现, 黑酸枝等红木家具具有越来越大的升值空间。纵观如今的红木家具市场, 每个月的生产趋势都是不断上升的, 因紫檀木、黄花梨以及海南黄花梨等家具的销售价格太过高昂, 很多有意向购买红木家具但是没有如此名贵的价格承受能力的红木爱好者只好望而却步。实际上在国家红木标准中红木原料的种类并不仅仅只是这些价格太过名贵的木材, 像黑酸枝这种低价格、高质量的高性价比红木原料, 在未来市场中具有的潜在收藏和投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在全国目前的红木市场中, 黑酸枝占有的比例比较小, 但是受欢迎程度却比较高。

红木家具对材、艺、精、形等方面比较讲究, 不同红木材料的原产地不同, 价格情况也会相差很大。根据国家红木标准, 黑酸枝属于蝶形花亚科黄檀属, 生长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 在印尼、东非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产量较高, 其心材颜色大多数为栗褐色, 黑色条纹比较明显且能够散发出酸香气味。由于黑酸枝的生产范围较小, 生长速度较缓慢, 一般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才能长成可用木材, 而且因为一些出口政策和印尼政府木材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进口的黑酸枝的用途主要是红木家具的制作。黑酸枝木质较好, 结构较细, 具有很清晰的纹理, 稳定性和抛光效果都比较好, 用它进行制作的木材家具一般比较耐用坚固, 经过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形, 因而在明朝、清朝黑酸枝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目前的红木家具市场中, 黄花梨和紫檀木的价格高达几十万到几千万, 而黑酸枝具有几万到几十万的市场价格优势, 相对黄花梨和紫檀木更受欢迎, 因而它逐渐成了专业人士非常看好的红木材料, 价格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是很多红木爱好收藏者首选的木材品种之一。

2.2 黑酸枝的使用价值

黑酸枝的使用价值主要指的是黑酸枝木材制作成家具以后的使用价值。黑酸枝木材的材质和质量仅次于黄花梨和紫檀木, 具有较细致的木质结构和非常清晰的木材纹理, 用黑酸枝制作而成的家具大多较耐用坚固, 经历长时间也不会变形, 除了在明朝和清朝等时代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以外, 在如今黑酸枝也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黑酸枝木材制成的家具大多数使用榫卯结构, 因而具有稳固且耐用的特点, 在设计风格上, 黑酸枝的设计思想延续了中国较为传统的设计方法理念, 在此前提下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人体工学巧妙融入, 从而在具有古色古香的风格的同时, 还能体现出现代人所追求的时尚魅力。黑酸枝家具大多数传承了明清时代的风格, 有些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和厚重的结构特点, 有些具有明快的风格、简约的结构以及流畅的线条, 不管是哪一种风格, 都将黑酸枝所具有的独特的木质纹理成功保持, 外形优雅漂亮, 如同波涛汹涌的蓝色大海或层峦叠嶂的高山, 当微风拂过之时, 层层涟漪泛起于海面之上或群山之巅, 带给消费者无限的遐想, 这是黑酸枝木材家具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也充分地彰显了其不菲的使用价值。

3 结语

在如今的红木市场中, 黑酸枝作为一种仅次于黄花梨和紫檀木的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木材, 因其具有低价格、高质量的优点而受到大众的青睐, 黑酸枝的木材结构不仅精细, 而且具有清晰明显的黑色条纹, 同时大多数黑酸枝会散发出独特的酸香气味, 这一系列的特点让黑酸枝在红木市场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摘要:在对黑酸枝的由来和种类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 从收藏和使用两个方面研究了黑酸枝的价值特点, 有助于大众对黑酸枝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为广大红木收藏爱好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黑酸枝,种类特征,收藏价值,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海陵超, 徐峰.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杨家驹.中国红木:红木国家标准简介及诠释[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0.

3.“中国”的含义及由来 篇三

1 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由于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 指中原地区。

4 指国内、内地。

5 指诸夏族(华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 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含义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的中间,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那时所说的“中国”,主要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4.惊蛰什么由来含义 篇四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的意思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惊蛰节气的民间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_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关于惊蛰吃梨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_扰自己。

抒发内心不忿

5.惊蛰是什么意思?惊蛰简介 篇五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气别称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日期计算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惊蛰的参考时间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四日(公历3月5日) 18:14:51

惊蛰时间:二月初六日(公历3月6日) 00:02:15

惊蛰时间:正月十六日(公历3月6日)05:55:39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七日(公历3月5日)11:43:30

惊蛰时间:二月初八日(公历3月5日) 17:32:40

惊蛰时间:正月十八日(公历3月5日) 23:28:06

惊蛰时间:正月三十日(公历3月6日) 05:09:39

惊蛰时间:二月十二日(公历3月5日) 10:56:44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二日(公历3月5日) 16:53:32

2022年惊蛰时间:二月初三日(公历3月5日) 22:43:34

2023年惊蛰时间:二月十五日(公历3月6日) 04:36:02

2024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五日(公历3月5日) 10:22:31

2025年惊蛰时间:二月初六日(公历3月5日) 16:07:02

2026年惊蛰时间:正月十七日(公历3月5日) 21:58:43

2027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九日(公历3月6日) 03:39:14

2028年惊蛰时间:二月初十日(公历3月5日) 09:24:27

2029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一日(公历3月5日) 15:17:15

2030年惊蛰时间:二月初二日(公历3月5日) 21:02:55

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雷鸣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6.惊蛰是什么含义意思 篇六

惊蛰二月节坐功

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阳明大肠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两个时辰,握固转颈,反肘向后,顿掣五六次。叩齿36次,

治病:腰膂肺胃蕴积邪毒,目黄,口干,鼻塞,鼻孔出血,喉痹,面肿,暴哑,头风,遍身疙瘩等。

7.惊蛰的意思及由来 篇七

一、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是婚嫁、升官发财等等喜庆场合的主导颜色, 贯穿中国人一生的历程。人们偏爱红色, 主要是从它的美好寓意出发的。如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之事, 人们总要张灯结彩、贴上大红对联、点上大红蜡烛, 来个满堂红, 以示喜庆、以图吉祥。

旧时, 新生儿一出世, 家长就为新生儿挂红字祈求平安、吉祥。所谓挂红字, 就是用红布把带根的秀谷扎成一束, 悬挂于家门口。随后, 家长将花生、鸡蛋等用食红染成红色, 并把长寿面、糖食等粘上红纸作为礼物, 送到小儿外婆家及其他亲朋好友处, 以示报喜。等到小儿过生日时, 即以红色等彩线编成“长命锁”和“红花紫子”给小儿系戴。平日则要盘红头绳、戴红绒花。本命年还要系红腰带等等。待到成人, 从订婚到完婚, 则更是处处要红。送彩礼、“迎亲”那更是一片红光赤色、喜气洋洋。

崇尚红色不仅仅表现在民间, 国家用色基调也如此。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的用色, 我们国家的国旗——五星红旗——以红色为主色, 五星的黄色为点睛之色;国徽以红色为底色, 图案为金黄色。因此, 可以说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情感。

二、红色兴起的由来

1、红色的应用与原始人的生活状态有关

首先, 在原始人类的想象中, 红色与植物的果实紧密联系, 让人会联想到丰收, 由此可寄托人类关于丰收带来的衣食无虞状态的联想。红色还能让原始人联想到胜利。在远古时代, 原始人狩猎时会把杀死的猎物的鲜血涂抹在自己的身上, 以显示他们的成功, 并向部落成员表明猎物是由他们猎取的。其次, 在原始人部落之间的争斗中, 也会用敌人的鲜血来涂抹自己, 战争出发前, 他们用红色涂抹身体来提高作战士气。久之, 就产生了用红色绘身的习惯, 并成为众多原始部落里盛行的风尚。

2、红色的应用与原始人的原始崇拜有关

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对红色又予以另一层意义的崇拜, 因为古人把红色和太阳联系在一起, 人们看到红色就会联想到太阳。古代农业的收成, 与太阳息息相关。原始人认为太阳具有使万物复苏生长的超能、是丰收的赐予者。因此, 原始人对太阳又敬又畏, 顶礼膜拜。作为太阳象征的红色, 自然也被古人作为崇拜的对象

红色还与原始人对火的崇拜有关。在人类初始阶段, 生产水平极为低下, 生活极不安定;远古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和无助, 尤其是在夜间, 远古人根本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 而火的出现却能使百兽不敢接近和入侵, 从而使远古人的生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火是远古人的护身符, 是远古人的一把利剑, 能驱赶百兽、驱凶辟邪, 所以远古人希望它时时都能在自己的身边, 然而, 火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一直携带在身边, 远古人就提取了火的颜色——红色, 利用其颜色, 把红色涂抹于身上或把染有红色的饰品带在身上, 以求驱邪祈福。

3、红色的应用与中国古代巫术、占卜、祭祀有关

1930年, 中国学者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现了一万八千年前的人骨化石以及石器, 骨角器和穿孔饰品。引人注意的是, 这些饰品上都有红色的痕迹, 而且红色集中在孔眼部位, 很明显是用赤铁矿粉染上的, 所以现代人推断史前人是以用赤铁矿粉染过的带子将那些饰品穿在一起的, 可见史前人已频繁使用红色。显然山顶洞人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工艺条件极为低下, 人类生活还基本上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 运用红色做装饰, 单纯地追求视觉审美的可能性很小, 而运用红色来驱邪祈福的可能性更大。另外, 从考古学家发现的撒有赤铁矿粉山顶洞人的尸骨上来看, 在尸体上撒赤铁矿粉, 应该是从巫术角度出发的, 是一种巫术的迹象。因此, 远古时代红色的运用与巫术有一定的关系, 红色在古人的心里具有神秘的力量。

4、红色的广泛应用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颜色有关

历史上统治者们的崇尚颜色也对今天人们的用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夏朝的统治者崇尚青色, 商朝的统治者崇尚白色, 周朝的统治者崇尚红色, 秦朝的统治者崇尚黑色, 西汉的统治者崇尚黄色, 东汉的统治者崇尚红色。史书记载:“商朝曾经大旱, 商的君主汤穿白衣, 乘白马白车, 准备了白的牲畜去祭天, 愿意把自己的身体献给上天, 请他下雨, 结果求到雨了。”由此可知商朝对白色崇尚的程度。至周朝时, 周人以赤、玄二色为尊, 同时也认为紫色是很贵重的颜色。周人认为红色、紫色和黑色是贵色、吉色。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们常用黑色布料制作礼服, 用于祭祀、婚仪、冠礼等庄重场合。《论语》称:“红、紫不为亵服”。《诗经·曹风·侯人》:“彼其之子, 三白赤芾”, “大夫以上, 赤芾乘轩”, “诸侯玄衣冕”④。到了汉朝, 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 崇尚红色。汉朝以后, 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基本上趋向一致, 经世代传承、约定俗成, 一直沿袭了下来。

由于以上的各种因素, 逐渐奠定了我国崇尚红色之风,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颜色文化和吉祥颜色。

在中国, 红色传统上表示喜庆, 比如在婚礼上和春节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

实际上, 不仅在中国, 在许多其他民族的意识中, 红色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偏爱。例如, 在古罗马人的心目中, 红灯等同于圣火;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红色是一种享有崇高地位的颜色;古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欢庆“春太阳节”时, 把鸡蛋染成红色, 寓意大阳, 祈求生活美满等。红色还是西方圣诞节常用的一种颜色。

红色的本源是来自于太阳和火的物象, 常常让人联想到欲望、热情、积极、强烈、血性、生命力、竞赛、战斗、征服、进取和胜利等, 所以经常用来象征革命, 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常用来表示革命和共产主义。

三、红色应用的科学依据

来自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哲学家汉弗莱认为人类的视觉系统的形成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对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呈现的颜色形成一定的心理生理思维定势,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的颜色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味。在以绿色为主的大自然“背景”中, 红色是一种引起人类思维活跃的颜色。在人类的视网膜中, 存在两种感光细胞:柱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其中柱状细胞负责基本的视觉功能, 包括感受光线、分辨光和影。锥状细胞分为三组, 分别感受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谱。当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阳光照射在一个苹果上时, 苹果表皮的物理和化学特质使得它吸收了大部分单色光, 而把波长最长的红色光反射入人眼。红色光投射到人的视网膜后, 锥状细胞开始感应, 并通过神经向大脑发射信号, 而大脑就可能会把苹果解释为“健康、有益的水果”。

科学研究发现, 人类的眼睛内含有的感应红色光和黄色光的锥状细胞特别多, 数量超过了感应蓝光的细胞。这样的结构就决定了人类对红色的这个波长的颜色会较其他颜色更加敏感。

其实, 在人们的意识中, 红色是除了黑色和白色之外描绘最多的颜色的词汇。比如很多儿童开始学会的关于颜色的词汇通常就是红色, 同时大多数成年人在被要求列举颜色时, 通常较先想到的是红色。英国的尼古拉斯·汉弗莱说, “‘红’毫无疑问是首先进入人类词汇表的颜色单词。”⑤

四、红色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就红色本身而言, 它仅是自然界的颜色之一, 只有经过人的审美实践的改造才能实现其色彩美, 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审美实践, 在设计实践中提炼出美来, 对色彩进行配置组合, 美化和改造这种自然色。

设计者如能顺应尚红之风, 立足尊重民间习俗的角度, 致力于挖掘中国红这一极富中国文化的色彩魅力的实践活动, 定能设计出更贴近传统中国人心理需求的作品, 同时也能使作品更富有民族特色更具有传统气息, 从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由于红色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广泛的颜色, 它的审美心理受到审美意识的制约, 是国家、民族、社会的哲学思想、文化习俗、伦理道德的产物, 受地域、环境、政治、宗教信仰、职业、地位等的审美习惯的影响, 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结合这些因素, 以达到一种符合受众群体审美的效果。

中国红的使用, 应大胆地向民间艺术中的用色实践学习。民间艺术中的用色以鲜明的特征和大胆、强烈的对比手法为特征。比如戏曲、祭祀、庆典等活动中的图案色彩, 面具、脸谱的色彩对比方法等。就色彩的使用功效来说, 民间用色对于不同场合、不同内容的色彩组合可谓炉火纯青。所以, 设计师若能将设计作品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必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另外, 中国红的应用要与作品的用途及应用场合相适应。比如在喜庆、联欢等系列活动中使用, 即在表达喜庆的作品中应用, 在沉重的场合切忌使用。

其次, 中国红的使用要与恰当的颜色搭配使用。由于中国红是一种较活跃的颜色, 容易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 引起视网膜疲倦。因此, 宜适当搭配其他较平静的颜色, 以缓和这种刺激。可与红色较好搭配的颜色有金黄、乳白、灰色等。

总之, 在环境设计及产品设计、广告、招贴等设计中, 只要掌握红色的应用方法, 巧妙搭配颜色, 定能设计出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作品。设计师们要敢于探索和尝试使用“中国红”, 把“中国红”贯穿到每个设计领域, 把中国的传统喜庆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法]G.阿格斯顿著, 朱晓农、朱晓钢译:《颜色理论及其在艺术和设计中的应用》, 纺织工业出版社, 1987年04月第1版

[2]、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3]、宁业高、夏国珍:《中国吉祥文化漫谈》,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4]、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1992年5月第1版

[5]、王钟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 重庆出版社出版, 1991年12月第1版

8.天安门前“华表”的由来及含意 篇八

到尧舜时期,“华表木”又称“诽谤木”,又增加了新的功能。难道尧舜允许人们随意诽谤他人吗?当然不是,因为当时的“诽谤”二字同今之“诽谤”二字意义完全不同,而是允许人们在木柱上刻写对王室和官吏的意见,并非指造谣污蔑和恶意中伤。当时的“诽谤”二字,其字义上是指议论是非,所以“诽谤木”如同今之“意见箱”。但当封建君主制取代原始社会体制后,帝王们为树立自已的绝对权威,当然不允许百姓能隨意对封建王朝提意见了。而是将这流传甚广的“诽谤木”形式纳入皇家专用,同时将大木柱雕刻上龙、云之纹,以表示君王是龙的化身、云海上的天子,故将“华表木”,“诽谤木”之名改称为“华表”,以象征华夏的皇权,其“华表”也仅允许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墓前。当然其形状、图纹和材质,又经过了许多朝代,才由木柱改为岩石雕刻而成,也变得越来越高大,龙、云图饰也更加精美。

如今立于天安门前之“华表”,不仅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而且图纹生动挺拔壮观。不过清代的这对“华表”,也毫无“指路标”和“意见箱”的作用了。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安。”之句,其中的“退诽谤之人”,即是指斥退提意见的人,所以今之“诽谤”二字的字义,与尧舜时期和秦代已不相同了。

有关“诽谤木”,历代典籍中均有一些记载,如《淮南子·主术训》中所记:“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又如《后汉书·杨震传》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可见其真了。那么远古时代的“诽谤木”究竟是啥样呢?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记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枯槔,大路交衢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这两段记载,不仅描述了“诽谤木”同今天安门的“华表”形状相似,也说明尧舜时代很重视听取百姓和谏官的意见。

如果你曾在天安门前仔细观赏过“华表”,你就会发现柱顶上都雕刻有一个蹲着的神兽,据悉这神兽名“犼”,性好守望门户。天安门前“华表”上的“犼”兽头向宫外,其意是期望帝王不要沉恋山水和不理朝政,似乎在对外出游览的皇帝说“快回来治理朝政吧!”,因此该兽又名“望帝归”;而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顶上的“犼”头向着宫内,其意是希望帝王不要贪恋宫廷纸醉金迷、美女成群的生活,似乎在告诫皇帝“应常出宫体察你的臣民!”,所以该兽名曰“望帝出”。

9.惊蛰的含义及谚语2022 篇九

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所以将这一节气命名为“惊蛰”。

“惊蛰”节气最早见于《仪礼·夏小正》“正月啟蟄”,“啟”为出发、起程之意,到了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劉啟时,为了避讳,就将“啟”字改为意思相近的“惊”字,据说日本至今仍然使用“啟蟄”这一名称。

惊蛰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桃始华”是指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仓庚鸣”就是黄鹂鸣,“仓庚”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鹰化为鸠”是指鹰变化为鸠,鹰指鸷鸟,鸠指布谷,因感春时气候而变化。

“惊蛰”这一天,在我国中南部地区一般都会打雷,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春天来得早,在“雨水”节气时已经开始打雷了,但长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区此时方有春雷,而华北东北西北还要等到“清明”才打雷。

10.惊蛰的意思及由来 篇十

糖高宗现象的由来

9月,人们看到了太多的“历史新高”:从金价创历史新高伴随着铜、铝等大宗商品的凌厉上涨,到9月的棉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农产品涨预期。虽然国庆长假期间,海外市场的农产品期货出现震荡走势,但在国内现货市场,这种上涨的趋势已经初现端倪。

10月9日,全国食糖现货价格指数历史性超越6000元大关,达到6062元。在“蒜你狠”、“豆你玩”之后,白糖的价格也一路冲刺,普通的白糖摇身一变“糖高宗”,蔗糖主产区广西的甘蔗减产以及期货市场上游资对白糖期货的炒作,被认为是白糖价格上涨的幕后黑手。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或许与异常气候造成的减产有关,但也有市场分析认为,在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一些从楼市撤出的炒作资金,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农产品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新目标。

糖高宗的产生原因

产量下降

糖价暴涨使得制糖企业股价大涨

青岛健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春生说:“青岛市场上卖的白糖大多产自广西,而今年因为气候原因使得蔗糖主产区广西的白糖产量下降,我认为产量下降是导致白糖价格上涨的原因。”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青岛营业部经理孙旭光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减产导致白糖供不应求,而白糖货源紧缺价格必然上涨。

库存不足

中糖协简报显示,截止9月底,广西累计销糖700.2万吨,累计销糖率98.59%,工业库存只剩下10万吨,而9月单月销糖就达到31.6万吨。如此稀少的工业库存相对于其前期的单月销量而言,已经是杯水车薪,对现货价格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由于甘蔗长势不太理想,目前糖价又居高不下,为了追求更高的产糖量,广西很有可能推迟开榨。当然,甘蔗生长后期天气情况还算理想,即使推迟开榨,时间也不会很久。但可以预见的是,开榨前的一段时间产区薄弱的库存将使现货价达到最高点。

内外环境

国外方面,泰国因国内食堂消费量增加,出口量将相应减少。美国农业部(USDA)日前认为,估计10/11制糖年泰国食糖产量将从09/10制糖年的693万吨降至687万吨,食糖出口量也将从590万吨降至470万吨;俄罗斯至今共生产甜菜糖115.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2.1万吨;位于伦敦的国际贸易商Czarnikow近日表示,在连续经历两个供应严重短缺的榨季后,/11榨季全球食糖库存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良好的基本面仍将支持糖价上扬。虽然巴西和印度都在增产,但许多产糖国也因天气问题而减产,而且进口国补库需求强烈,相比之下巴西和印度的增产幅度似乎还不够,市场供应仍偏紧。因此,ICE糖市连续七个交易日暴涨,对国内糖市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国内方面,个人认为糖价逆市上涨与游资介入炒作有一定关系。货币过剩,也就是游资的流动,先是在绿豆、大蒜等农产品交易市场有所体现。如今国家出台政策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游资必然从楼市撤出,流向能保持高利润的地方,近期食糖价格疯涨表明了游资的动向。

游资炒作

大蒜、大豆价格暴涨的背后“潜伏”着游资的身影,除去白糖产量因素外,白糖价格的上涨背后也有游资推手。“从今年8月份起,各白糖期货合约品种都出现了成交价猛升的情况,比如白糖5月份交割的主力合约,它在今年5月份触底4660元/吨之后便一路拉升,目前已经接近5800元/吨,成交量也连续两个多月放出巨量,其中游资炒作的痕迹比较明显。”孙旭光表示,除了游资以外,不少白糖企业也参与到原糖期货的炒作中。

糖高宗的市场影响

关心糖价的不只有老百姓,制糖企业对糖的价格同样关心,因为糖价直接关系到制糖企业的主营业务的盈利状况。对于制糖上市公司来说,当期糖价格上涨时,市场会预期公司未来业绩上升,相应的股价也会上升,反之,期糖价格下降,市场预期公司业绩下滑,股价也会随之下降。“期货市场具有商品定价的功能,期糖价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制糖类上市公司的股价,当然,这种糖价联动也绝非必然。”孙旭光表示。

上一篇:讲故事活动计划下一篇:《明月何皎皎》阅读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