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4-11-09

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精选18篇)

1.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一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 者:郝晶晶 作者单位:新乡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南新乡,453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33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学生创造力

2.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二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 让学生打破思维与心理定势, 展开充分的想象。

(一) 教师可通过标准而优美的示范性动作来引发学生的想象

正所谓, 言传身教。这对于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体育学科来说更为重要。一味讲解只能让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停留在肤浅层次, 只有将示范与讲解结合起来, 才能带给学生直观上的认知, 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 进而展开充分的想象。如关于“鱼跃滚翻”的教学,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将整个过程用“蹬摆如兔跃, 臂部比肩高, 支撑作退让, 滚动紧束腰”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性讲解,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整个动作的程序、结构以及明确各个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通过直观感知与充分想象在头脑中不断地浮现整个动作过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理论与动作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又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给予了学生进行想象的土壤, 引发了学生丰富而直观的想象。

(二) 教师可利用原型启发来引导学生想象

所谓原型启发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类比与比较的方法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采用原型启发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从所熟悉的原型入手, 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感, 学生更容易接受, 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 更为重要的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 在想象与联想中升华认知、掌握技能。如关于标枪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 我们可以用拉弦待发的弓来进行教学, 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在竹片的一端放一粒石子, 在竹片弹力可以承受的情况下, 将竹片拉弯, 在放开的瞬间石子飞了出去, 而且竹片弯度愈大, 弹力愈大, 石子飞得愈远。这样由原型来展开教学, 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在二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从而使得学生懂得满弓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相对, 由所要达到的目标推向要领, 即由结果开始。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具悬念性,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在探究中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这正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重要手段。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按常规出牌, 先抛出技战术的目的, 引导学生逐一推导到技战术的要领。如在学习“前滚翻”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而直观地展现长方形、菱形以及圆形的滚动情况。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的演示并结合生活经验自然可以认识到只有圆形物体容易滚动。由此引导学生思考, 进而得出身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 从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前滚翻的动作原理。这样的认知不是教师直接抛给学生, 而是由结果来逐渐导入, 这样由结果入手, 引导学生展开逆向思维, 从结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所获取的知识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展开思考, 由不同的线索、不同的方向来进行思维, 从多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营造自由而宽松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 跨学科教学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打破学科界限, 为学生构建一个大课堂, 让学生学会以综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置于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里。如关于弯道跑的技术, 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在弯道上练习, 并由此来引入这就是物理学中的离心力原理。这样学生便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项技术。

(二) 设计开放性问题

与封闭性问题相对, 开放性问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性,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 更加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

总之, 我们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来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还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仅要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更要让学生学得快乐而有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功效, 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成为实施新课改的主要场所。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在语数外这些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才能培养, 而体育学科似乎与其关联不大。其实不然。体育教学在教学生各种知识、技术、技能动作的完成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已成为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结合具体的实践与研究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除了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培养外,在体育教学中同样可以培养。体育课,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去玩,确保每一个学生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了,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学习一些体育技能与锻炼,如果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都不能好好学习,到了中学又有多少时间让他们去学习、去锻炼呢?体育的技能理应从娃娃开始,因此,学生在每学习一项体育技能的同时,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体育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谈不上创新的,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例如,我在上二年2班的体育课时,该班的学生很喜欢我与他们一玩游戏,由老师激活课堂气氛,渐渐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新的技能项目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从教学实践中可知,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民主教学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为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加快教学观念的更新,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设计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的新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人人参与,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什么地方,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下,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表达与容纳学生不同的见解,延缓评判;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设计练习或提出问题时,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提供帮助;学会倾听、微笑、鼓励,师生都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态度要和蔼可亲,鼓励是一种积极评价,要用不同的语言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学生最需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上体育课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会像磁铁那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所以,兴趣是创造之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源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那种教法单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只会使学生沮丧、厌烦。教师应富有创新意识,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充实、知识的更新、教法的多样化等方面,都要力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喻激趣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那就要教师根据所教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在上五年级的篮球课时,我先通过电教平台,让学生观看中国和美国国家队的篮球明星比赛,然后来到球场进行篮球训练,并通过教师的语言激发,提高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也是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练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学生的花式运球,各种各样的跳绳等,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的实践环境。比如,学生在学习各种运球时,他们在练习过程中会创造出许多运球的方式方法,同样在学习跳绳、踢足球时都让他们多想办法,从而提高學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用发散思维去创造新的方法,去挖掘他们创新动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04.

[2]雷志灶.小学体育教材教法.《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1998-06.

[3]梁文忠,徐新启.素质教育必读,1997.

4.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四

【摘要】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全等培养能力

全等三角形的地位和作用。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等等知识都是对特殊位置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的提炼,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学生学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地有利于学好相似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知识,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学生很快知道,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有“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这么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而对于直角三角形除了上述四种方法外,还有“斜边、直角”这种判定方法。但是在学生自己独自解决问题时,若给出的条件不是很直接或给出的条件不明显,在解题过程中,他们往往不懂如何转换条件,比如:我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后,曾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题:

已知:如图△ABC中,∠ABC=45°,CD⊥AB于D,BE平分∠ABC且BE⊥AC于E,与CD相交于点F,与BE相交于点G

(1)求证:△DFB≌△DAC

(2)求证:CE=1/2BF

学生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很容易找出DB=DC,∠BDF=∠CDA=90°。

但是再找一个条件时,一个班就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懂如何转换得出∠DFB=∠A,从而得出△DFB≌△DAC,看到这种情形,我便这样引导学生对照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当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一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时,可以再找一个角或再找一组边,但是若找边,根据“边角边”只能找DF=AD。但根据题目的条件,显然不能得出DF=AD,所以只能再找一组角,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知道了解题思路后,很快就由在△BDF中,有∠1+∠BDF=90°。而在△ABE中,有∠1+∠A=90°,所以便可得出∠BDF=∠A。于是第一个问题证△DFB≌△DAC便可迎刃而解,同样对于第(2)问,即使有些同学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同样不懂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中得出BF=AC,故只需证得CE=1/2AC,便可得出CE=1/2BF。

通过这题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度还不够,转换的数学思想也没有培养起来。于是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每评讲一个题,都注意举一反三,还常常作变式训练。比如:

已知:△ABC≌△DEF,AG和DH分别是BC,EF边上的高。

求证:AG=DH

对于这样的题,大部分学生很快都能从已知全等三角形中找得一组角和一组边对应相等再加上一个直角,然后利用“角角边”来证△ABG≌△PEH或证△ABG≌△DFH,从而得出AG=DH,在做完这一题后,我会让学生思考:其它条件不变,若AG和DH换成BC和EF边上的中线,或者AG和DH分别是∠BAC和∠EDF的角平分线,结论还成立吗?

又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碰到这样一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5,5)、B(2,4)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MA+MB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M点的坐标。

这题考查了学生的以下几个知识点:(1)在直线L外的同一侧有两个点A、B,如何在L上找一点,使得A、B的距离和是最小的。(2)一个点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的求法。(3)已知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4)直线与X辆交点坐标的求法。

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作变式训练:已知条件不变,如果换作问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MA+MB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M点的坐标。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类似的题,我都让学生反复做这样的训练一般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变灵活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比以前更完善了,学习的兴趣也浓了。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如何主动学习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培育》

5.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五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对此问题作如下的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划、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魅力的同时,创设新奇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有多重”时,我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我先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称体重的情景:师: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称体重)师:称体重要用到体重秤,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哪些秤?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们进行问题的交流。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盘秤、天平、电子秤、磅秤等。最后,我介绍了本节课要用的盘秤和天平。师:斤、千克是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我进一步解释: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质量。)师:你们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吨)我通过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创设情景,去启迪和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大胆探索。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应用题:“某厂6月份计划生产3930台机器,实际生产了4800台,平均每天多生产了多少台?”同学们的列式是4800÷30-3930÷30。我在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筋,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同,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互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举手答出了另一种解法:可以先求6月份实际生产的机器比计划生产多多少台,然后再平均到6月份的30天中,列式

是:(4800-3930)÷30。太好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呀!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还为学生营造思考、提高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三、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人人准备好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或纸盒。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就追问:“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一对一对的数共6个面。在学生认识了相对面,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一次“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尺量一量,有的干脆剪下相对的面比一比等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利用可拆卸的教具进行验证,相对两个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想象。

6.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篇六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包括多方面。例如,教师的表情,知识的渊博,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学生对体育竞赛项目的欣赏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助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加强多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威信 技艺 激励 激发 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求知的起点,一个好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求知求技欲,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地去锻炼去学习,从而在学习锻炼中得到乐趣。下面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怎样诱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一、深化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1、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提倡“快乐体育”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利用田径与球类、体操、游戏等项目交换循环学习,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跑、跳、投等各种素质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3、准备活动要多样化,要新颖活泼,趣味横生。课的准备部分,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游戏性质或配有音乐的练习活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本部分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4、因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制、体育水平实际情况来分别选择不同的教发和练习方式及测验标准。

5、男女合练法。利用学生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个性心理,可采用男女追踪跑,男女混合游戏及项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室内课可安排学生到电教室观看体育图片、幻灯片及体育比赛电视节目或录象来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师以自己威信来激发学生兴趣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很多“追星族”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一个人的喜爱和崇拜中所迸发出的热情是巨大的,教师的知识广博,能使学生产生敬仰之情,从而喜欢上体育课并感受到教师是可信赖的人。

2、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精湛的技艺使学生平时善于去模仿。如在球类比赛时利用优美动作,简单熟练的战术,使学生产生兴趣。

3、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风趣语言来启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语调和讲话时轻重、快慢、停顿来表示要点的地方,来激发学生激情。

4、教师要有感情投入,用信任的语言表情、眼神,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同时创造一种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好的气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而不畏之情。

三、用激励法激发学生兴趣

1、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体育较差的同学同样也有许多闪光点。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进行表扬,或者也可夸张说他经过努力也能达到优异的成绩,作为体育教师还必须突出自己示范性和指导性,在练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对技能素质差的同学,首先在心理上树起信心,示范时加强讲解力度,练习是给予重点帮助与保护,让这部分同学联系能够独立完成,逐渐培养他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来激发学生兴趣。

2、如果不知道某些学生对体育兴趣不够高的原因,可以从他的知心朋友入手,教师从他的知心朋友了解情况,并通过他的知心朋友给他施加积极的影响,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多与班主任、家长联系。班主任、家长是学生接触较多的人且影响也很大。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系,让班主任家长做些工作,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四、利用人的需要来激发学生兴趣

1、人类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今,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人们在学生时代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并在学生时代锻炼自己协调性和节奏感,为自己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带来方便。

2、体育锻炼可使青少年多长高8——12cm,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代,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与这一时期的营养和锻炼。如果你想在生活和工作中拥有旺盛的精力、健美的身材、迷人的气质,那么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是培养其学习兴趣的基础。

五、教师的素质的提高

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质疑的,即使是很有经验的教师,即使他的教案很完善,但在具体实施中,也难免教育对象因情绪、体力、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出现与原教案不相符的现象。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把教师的这种素质称为“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随着教师知识面的不断开阔,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运动规律的了解,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对工作得失不断总结而日趋完善起来的,具备了这种素质,就会使教学更合理更富有实效性。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体育成绩,还应该关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如果一个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非常差,那么他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也不容易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同的激励方法,不同的侧重点,在运用时都应注意合理组合、综合运用,学生只有对体育感兴趣,通过科学持续训练,日后才能使体育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7.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七

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源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一、注重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传统的队列队形、徒手操已不能满足现代中学生的需要,只能引起他们的消极抵抗情绪,只有跳出旧的模式,带给他们新鲜的血液,才是激发兴趣的根本。

(1)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如耐久跑教学,由于耐久跑的生理负荷量大,加上动作单调枯燥,练习中有的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把耐久跑的教学变成游戏与情景相结合的方法,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我将现下的定向越野跑整合于耐久跑中,取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3)把体育游戏带进课堂。一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定好以后,单一的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往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们可以多利用体育游戏,把要学的内容融入游戏中。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观看感知的技术知识只是肤浅的一些东西,深层的东西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他们看到的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将技术动作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并去模仿,然后教师再讲解技术动作的技巧、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深层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掌握技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进行创造,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事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育发展的资源和起点。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协调,以达到教学相知、共同提高的目的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创造能力是通过学生的兴趣爱好中摸索出来的,创造力是学生用心认真思考所得来的,创造能力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获得的,如何让学生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课堂上教师示范、讲解完之后应多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使学生能完全接受,这样他们才会进行深度的思考,才能进行创造发挥,才有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

(2)给学生宽松的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同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个好心情,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3)做到有区别地对待学生的表现欲。中学阶段的男女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对于男同学,他们一般都比较喜欢一些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因此对于男同学我们可以相对的多上篮球、足球、排球等这些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如果男女生上课的内容一样,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的话,那么,女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肯定没有男同学的高,体育兴趣肯定也激发不起来。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指导在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来完成,离开了教师指导,课堂教学就显得无力。学生在教师完美动作的引导下,被深深吸引,会增强学习的欲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言行影响和扩大学生的兴趣

师生的互相尊重能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地投入进来。教师不能像监工,应真正参与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活动,参与他们的游戏。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做赛前所规定的活动,做到实实在在与学生同乐。而在游戏中,如果教师所在的一方恰巧是负方,一定要输得起,并用言行影响和扩大学生的兴趣。

8.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而培养创新思维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体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的职责,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并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综合素养的基本内容,体育教学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发创新教育资源,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全面致力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各种教育教学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掌握的最终结果,使原来内涵丰富的体育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为目的的流水作业,体育教师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忽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兴趣,忽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在身体活动中尽情的张扬和自然的表达。体育教学基本上等同于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几乎成为从事运动技术训练的教练员,控制着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严格地按照竞技运动的训练体系来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成为最终评价,学生处于被动服从与接受的状态,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命令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创新意识被泯灭。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二、营造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教学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主宰地位,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探索,从而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什么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参加他们的游戏活动,做学生的“大朋友”,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树立团结、友爱的良好的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友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融洽、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所谓心理自由就是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可以自主决定自己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安全就是感到自己被人承认、信任、理解的一种心理感受。满足了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学生才会抛弃胆怯,自信的、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体育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形成一种重视创新,尊重别人的创新表现,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动作评价要适当延迟,一定要多鼓励。

三、创设积极地体育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9.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九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学生受到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状况等影响,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单项和固定的。教师也基本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自己的思维之下。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和分析了在普通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兴趣,精心研究教材,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让学生比较、分析并通过总结规律等几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1]。

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新课程也要求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2]。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历史学习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兴趣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包括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电教激趣等多种渠道。如我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播放了《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了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又如在《法国大革命》一课中涉及到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会,探究主题为《我心目中的拿破仑》。在辩论会上,学生各抒己见,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正如孔子所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完成,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精心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历史教材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载体,而且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材料。它同时又蕴含着相应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训练的最佳策略。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改造制作的过程。它可以用知识网的结构对历史材料进行梳理,例如,以《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为例: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奠定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二大(特色理论)

(初步形成)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逐步发展)

“南巡谈话”(“三个有利于”解放思想)→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走上成熟)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完全形成)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丰富发展)

经过上述列出的知识结构,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

3.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要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 动活泼,形象鲜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1精心设计精彩的导入。

精彩的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使学生精力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拿出一张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介绍说:“美国的国旗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因此,星条旗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更为课文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2.1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

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这样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学者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怀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质疑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探索精神,蕴涵着创新。俗话说:“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最关键的就在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创造一些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如《西安事变》这一课,我在讲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时,让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探讨一下蒋介石被扣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是杀,是关,还是放?这样通过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对同学们的观点再进行总结评析。分析当时的历史形势,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蒋介石可杀,但又不能杀,必须迫使其抗日。这样使学生深刻理解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民族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战略决策;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为私利,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宽阔胸怀;加深了学生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培养了他们全面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能够运用这种经验归纳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全面、思 3 维更严密。

3.2.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美国不少学校有一种教育叫“不盲从”教育,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新课程也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讲到《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这一节课上,我故意引用了我们当地的一位北伐名将——陈可钰将军。但我故意把他的一些事迹讲错。讲完课后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和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写一篇陈可钰将军的简介。结果全班同学都按照我说的去写了,所以全部都给了很低分。有同学就发牢骚说完全是按照我说的,怎么这么低分。我就告诉大家:这个其实是我故意讲错的,你们为什么丝毫不怀疑老师课上讲的也可能是错的呢?为什么不去调查,搜集资料呢?故意把错误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不“盲从”老师。因为惟有不盲从,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新课程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例如:我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关于近代中国落伍的问题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落后挨打”。有学生通过阅读似乎形成这样的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似乎中国落伍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造成的。于是就提出问题:中国是因挨打而落后还是因落后而挨打?这样就启发了同学们去充分思考和争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这样便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3.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化角色,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讨论是实现这些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开展讨论,学生发表了对历史问题新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问题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开展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课堂讨论也体现了师生平等、多元交流、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的特点,并成为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讨论中诱导学生思维时,我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讨论不可流于形式。讨论前,要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包括知识的储备和资料的准备,而且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有效组合;讨论时,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并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教师只是学习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敢说都能说;讨论后,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点:所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精心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普林西普应该这样做,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通过讨论,并联系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让学生们更主动地认识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3.4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我在评价学生时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能站起来就是一种肯定,此时教师可以试试用:“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和行为。还有,教师应从本地区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整体组合和综合运用[4]。所以在每节课后我也要求学生作出自我评价。如学习目标上:“这节课,我获得了什么知识?”;“本节课,我获得了什么技能和能力?”;“本节课,我对哪些内容和活动有兴趣?哪些枯燥?引起兴趣和感到枯燥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在体验与探究上:“这节课我受到老师的关注 5 了吗?”“这节课我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吗?我的展示受到同学关注了吗?”“在听课、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材料研习调查等学习活动中,有哪几项我参与最多?”“这节课我是否进行了想象,启动了思维?”。这样通过各种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4.最后,让学生综合比较、分析,找出规律。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找出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和异同之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每节课的质量,启发学生在在分析中理解,在归纳中综合,在记忆中找规律。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将不是越学越繁重,历史教学的效果也不再是仅仅使学生记住一些史实,相反它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 考 文 献:

[1]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1.[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3] 刘芳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13.[4] 欧阳青尼主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0.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11.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一

关键词:历史 创造 情境

一、应用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

历史课必须把教师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不作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此间教师可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阐述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课终前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关系,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你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教学效果,又营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二、提高“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培养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里仅讲分散性思维的培养。

分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要培养分散思维、就应加强这“三个维度”的训练。

1.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答案。如教《空前繁榮的春秋战国文化(一)》时,可提问:“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哪些主张(思想)对你有启迪?每人列举五例以上。”学生踊跃举手,回答的内容涉及辩证思想、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社会改革、法制建设、人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流畅,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2.利用假设或变式,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指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假设或变式,让学生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教《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将课本中思考题“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改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促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归纳。有的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就难以取胜;有的认为抗战是正义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取胜,但需借助国际抗日力量,否则中国人民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用延迟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延迟思考,即不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以求见解的开拓性、独创性。如教《‘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时,可出思考题:“1966年你如果主持中央工作是否开展‘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你认为当时应抓哪些工作?”这题目很新颖,让学生站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他们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和有关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和党的方针政策后才有能回答。多数同学认为不能开展“文革”,应坚持中共“八大”路线发展生产力;有的认为可以开展“文革”,但仅局限在文化领域,以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并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有的认为当时就要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学生思维很活跃,也有创见。

三、培养直觉思维,注重右脑开发

1.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为:(1)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3)教师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提出设想,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西安事变”一目时,可提问:“如果杀了蒋介石,情况将如何?”学生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有的说把蒋介石杀了,对国民党上层中不抗日的人是个警告;有的认为可能引发内乱;有的说杀死蒋介石,对人民、对国家、对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有利。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把蒋介石杀掉,国民党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这会祸及国家。学生顿时明白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

2.注意右脑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左脑擅长言语和逻辑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两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不同的作用,右脑靠无意识的直觉思维产生顿悟,左脑则先要为顿悟的形成准备资料,提供信息,尔后将顿悟的内容进行理性的验证,并用概念化、逻辑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已形成非常顽固的使用言语思维的习惯时,他便失去了使用右脑非言语思维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主要取决于他在直觉方面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左右脑的共同参与,单方面的发展左脑或右脑都难以达到目的。

目前教学偏重发挥左脑的作用,偏重逻辑思维和言语的训练,而轻右脑的开发,轻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训练,应引起充分注意。

右脑的开发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训练。培养直觉思维的方法,前面已作阐述。形象思维的培养可通过上课形式的改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也可利用电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器具图表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

12.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二

一、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掌握思维方法是学生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例如:在技巧联合动作教学中, 要求学生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本组同学每个动作的完成情况, 并把所观察到的情况及时在该练习者完成动作后告诉他, 使其避免在下一练习中重复上一次的错误。学生在观察中容易对照自己, 如有犯雷同错误, 就可自觉地及时纠正。仔细观察、正确评价, 不但使学生练习更认真, 学习积极性更高, 而且能及时纠错, 课堂纪律在无形中也更好了;同时学生对前面所学动作技能也能有所巩固, 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应用某一思维方法获取新知。教师在教给学生思维方法的同时, 要有意识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创造条件。如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清晰、简练的教学语言, 条理清楚、准确规范的示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技巧动作的组合、多种形式的跳绳及用绳摆图形等,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联系实际问题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一次我在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 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 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 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困难, 特别是在结束时, 不是站不起来, 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 完成难易的关键是什么?然后借助动作的图解, 我让学生找出在做这两个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这时学生发现:当进行前滚翻时, 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 而当做前滚翻分腿起时, 身体重心却起伏较大, 特别是在结束动作时, 重心有明显提高。然后我再让学生思考:怎样用已学过的力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原来动力的获得, 一是可通过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 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 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也可获得, 两手推垫的时机与位置要准确。如果两手推垫得过早或位置离身体太远, 推垫的结果就不是动力, 而会成为向后的阻力。经过这样的剖析, 他们对动作要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在训练中进一步感受到肌肉的力量。通过相互观摩指正, 最后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

三、设计质疑情境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

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改倡导发展学生的求异创新, 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种办法, 努力创设出促使学生合作探究、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 形成鼓励学生发表独创见解、交流讨论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师在传授新的动作时, 不要按固定的练习方式进行, 而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准备好各种体育器材,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虽然方案可能不够合理、正确甚至是错误的, 但我们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而要采取引导加鼓励的方式开展教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对学生设疑提问, 学生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的答案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明始于问题, 收获诞生于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学生, 是对问题有感知并有思考能力的。著名教育家德波诺说过, 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 也就是说, 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型的, 没有确定答案的。在我们的教学中, 首先, 要启发学生提问, 提倡学生质疑。据资料记载, “背越式”跳高的创始人就是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在一次俯卧式跳高中, 当所有人都在认真地练习时, 他却逆众起跳, 背对横杆跳越。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 而是鼓励他的叛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此, 诞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技术———背越式。我们在教学中, 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其次, 教师要加强备课, 设计提问与追问。讲解动作技术规格时, 注意留有悬念。在学生通过练习获得一定感知之后, 再提出问题。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 首先只讲跑的技术方法、呼吸方法, 等学生经过一段练习, 感知生理变化过程之后, 教师再讲什么是极点、什么是第二次呼吸等。对于学生求新、求异的表现, 不要盲目地否定、批评, 更不能指责, 要在弄清学生意图的基础上保护学生的积极发问, 学会倾听和启发, 做到循循善诱。

摘要: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思维训练, 对改进与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技能进行探索,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体育的锻炼能力, 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体育,思维,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时语.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广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0) .

[2]位明亮.培养初中生体育思维策略[J].体育时空, 2011 (11) .

13.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三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自信心是所有伟人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有了自信,才会勇敢、坚强、敢于创新;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就难以成功。

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提出了“要增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学习目标。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体能、技术和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心和辅导,使部分体育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望跑兴叹”、“望投兴叹”,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造成这部分学生在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发展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任务。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观指导下,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摆脱心理阴影,增强自信,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我们有必要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学生缺少自信心的心理分析及现状

一是因身体肥胖或过于瘦小及身体畸形,掌握运动技能较差,因而出现自我封闭倾向,活动时他们远远地看,而不主动参与。

二是因为遗传,体质相对较弱而引起自卑,怕被同学取笑,怕为游戏失败而承担责任。

三是因为智力技能或运动技能较差,不能理解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和游戏规则,惧怕尝试新活动或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总是选择逃避。喜欢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依赖他人帮助。

四是由于生理素质原因,导致体育成绩差,体育成绩提高缓慢。在他们的动机中,失败的成分比力争成功的机会更多。

五是意志品质薄弱,缺少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长的项目难以坚持。

六是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在活动中适应性较差,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提高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需要。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方面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特殊作用。

(一)激发运动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才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增强体质的效益。提高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耐久跑教学,以往,一谈耐久跑学生就觉得单调、枯燥,不感兴趣。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带出运动场在校园内按选定的路线进行自然地形跑,并鼓励学生说:这样不仅能发展耐力,还能欣赏沿路风光呢。学生立刻来了兴趣,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可以将音乐引入课堂创设情境,利用节奏明快的旋律,烘托出热烈的气氛,利用抒情优美的乐曲营造舒心的情境,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更快地进入角色。只有激发运动兴趣,让学生参与,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因而,在某种条件下就会产生自信心不强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是经常出现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分析失败原因,利用“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模式,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

(三)成功感体验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进行指导,对于不善于交往、胆怯、怕羞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可多安排他们参加跳远、跳高、器械等活动,培养勇气,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学生,则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合作,锻炼交往能力。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就可能使一部分较弱的学生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就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用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四)鼓励与关心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鼓励与关心,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技术动作和情意表现,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影响,如:点点头、一次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学生完成动作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做得真漂亮。”当学生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话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增强信心。例如,在跳箱教学练习中,若一名学生没有跳过,并不表示这个学生无能,而只不过是他没有掌握技巧而已。这时如果教师对他产生不满甚至轻视,就会打击其练习积极性,造成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反之,教师加强保护和帮助,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继续练习,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五)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保证成功体验的基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深入学生,多与学生接触交流,沟通情感,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锻炼。其次,精心创造课堂环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群体活动的喜悦,消除心理隔阂。

(六)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学中,除了重视教学过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方式、方法得当,不仅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还能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合作、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迅速获得信息反馈,从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14.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篇十四

古浪县海子滩初级中学 李治民 叶小玲

居里夫人有一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的确,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宝贵的。胜负是体育比赛永恒的主题,成功和失败是体育参与者都会遇到的。真正的自信心并不仅仅表现在认为自己将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的,在失败时,自信心恰恰是更加宝贵的。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交替体验中培养和形成的。那么,如何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利用师生情感调节功能激发活力。

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以高超、娴熟的技艺引发学生渴望学习;轻松、愉快、信任、关心的气氛能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精神焕发,甚至超水平发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前面练习者的“成功”能使后面的练习者情绪活跃,增添练习的勇气;反之,前者的“失败”往往导致后面的学生产生不安、害怕的心理。尤其是在难度较大的体育教学中更易反映出来。例如在双杠滚杠教学中,让体育骨干或技能较好的学生排在前面依次练习,当他们轻松活泼地做好之后,对后者是具有极大的精神鼓舞,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情绪,产生想练习的欲望。

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信心。

著名作家卢勒曾谈到“我能行”三个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平日“软弱无能”的孩子变得十分能干。一些学生在练习某些技术动作时,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而畏缩不前。为了使学生克服这种自卑

心理和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练习前默念“我行、我能行”,通过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增强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消除或减轻因练习动作而产生的神经和肌肉的紧张程度,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三、因人而宜培养自信心

在体育课的练习时,教师应把每次课的练习任务定得难度适中,使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努力掌握。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高一些的要求,而对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降低要求或者换项使其完成任务,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学习足球(正脚背踢球)时,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示范时的完整动作,教师也可以对其要求高一些,如动作的准确、熟练和优美以及踢球命中率等,对其他学生可以采用慢动作学习和走着练习的方法,对学生所做的动作要求不要太高,只要能把技术动作基本完成就可以。

综上所述,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之外,还要发挥自己专业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愉快成长,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5.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五

一、激发认识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 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备课和讲课时, 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 从激发兴趣着手, 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 要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 引导学生独辟蹊径, 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 以获得全新的创造。比如, 在教简笔画的人物面部表情时, 为了创设情境, 可以先请几位善于表演的学生上来分别演示喜、怒、哀、哭、愁, 大家被他们逗人的脸部表情乐得开怀大笑, 这时从启发学生作画思维入手, 很快在黑板上画一个带哈哈大笑的卡通人脑袋, 学生兴趣盎然, 都想跃跃欲试, 请他们到黑板上施展自己的才能。不一会儿, 表情各异的卡通头像聚集在黑板上, 太有趣了,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物表情, 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 准备了五杯分别带有酸、甜、苦、辣、咸的水, 请五位学生上来品尝, 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分别说出他们属于那一种表情, 为什么?学生讨论的很热烈, 让学生直接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两位同学的表情。学生们兴趣勃发, 很快投入作画, 画面中的神态各异, 表情有趣的儿童头像, 跃然在纸上,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欢乐认识兴趣的场所。老师这样做, 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属性进行“分化”, 而且达到形成新知识的目的, 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兴趣, 从而唤起其强烈创造的动机。

二、诱发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 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 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 想象力越丰富, 创造力越强。在美术教学中, 首先要尊重学生神奇的想象, 挖掘这审美的奥妙, 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可以启发学生为儿歌配画、讲故事配画、记忆画、命题画等。

三、鼓励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 多几个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 用思维独特性, 即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 建立评价标准, 筛选出最佳方案。为此, 教师要做到每一次美术创造活动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让学生展开联想, 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 画出有个性的作品。

四、克服学习障碍

要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教师在创造教学内容安排上, 必须具备有正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学习兴趣, 不同程度, 由浅入深, 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帮他们一把, 甚至给他们动几笔, 在关键处提醒他, 使他们有勇气画下去, 还可用鼓励的语言。

五、充实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 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和教师倾向的束缚, 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设计适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例如校百米壁画、中国写意画比赛、各种剪贴比赛、泥塑比赛, 材料各异的立体手工制作比赛、爱心卡、贺卡设计比赛。这些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好形式。

16.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六

一、把创造性思维训练放在教学的首位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用儿童的语言去表现他们天真烂漫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画桔子”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吃吃、看看、想想、画画的方法进行。教师拿出桔子问同学:“桔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水果是圆形的呢?”(学生会回答:太阳、卫星、皮球、毛线团等等)“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待到学生画得差不多了,教师就剥开桔子,请学生吃,同时问:“桔子瓣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答道:“像月亮”“像小船”“像镰刀”“像香蕉”)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就出现了许多联想出来的物体。像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具备创造性思维是拥有创造力的前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充分利用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以培养想象能力为契机,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意识。

(一)在观察中激发想象力,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

观察是想象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壳。没有观察,想象便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观察,创造性思维便成了无本之木。学生通过自然社会获取触发想象的信息点,结合自己当时的心境及文化积淀,便能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地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在美术课堂上或借助实物模型,或放录像,或使用挂图,总之利用一切手段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形象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形象的氛围,给学生多一些创造的机会。为此,有时我还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二)在交流中锻炼想象力,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思维清晰,交流才明确而有条理;思维深刻、新颖,才意新而有创见;思维活跃,想象才敏捷而机变。一个人说不好,主要是不大会想,是他心中的意思还处于杂乱的状态。想象不清晰,自然就说不明白。因此,教师应训练学生多交流,要求学生说得准确简明,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維更加敏捷、准确,富有逻辑性。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有无穷的想象力就有无穷的创造力。想象力运用到学生的绘画中,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这是他们不同于成人画的所在。

三、教给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唤醒感知。长时间大量的外部刺激将使学生的感觉变得机械和迟钝,形成习惯反应,使人的好奇心、探索需求和兴趣变得萎缩。这方面的训练,专家西摩尔的方法是淡化以往的经验,加强自我感觉,躺下或席地而坐放松,产生宁静和平缓感,在没有忧虑和挫折感的情况下开始注意和体验自己的感受,以恢复感觉的自然状态。

(二)留意闪念。它是灵感,天才者持续时间长,多数人“一闪而过”。比如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文章时苦思的句子和词语,有时无意中会跳到脑海里;画家灵感来时能画出优美、理想的图画。扑捉灵感需要人对学习的内容做长时间的考虑,让其在潜意识中酝酿,等待“顿悟”,及时捕捉,及时记录以备待用。要注意闪念出现的自身规律,这因人而异,应自己掌握。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17.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次是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已把“创新意识”摆在重要位置。所以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个人看法,要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与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相结合,合理地想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实践中我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先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却要悟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学习中激励他们智慧与全内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1、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是很多的,在这里我只说“运用电化手段,提高展示”的例子。如上小语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用灯片来演示细长的葫芦藤、可爱的小葫芦、雪白的小花,以及和葫芦有关的根、藤、葫芦。我们给葫芦浇水施肥后,养料被根吸收,通过藤送到叶子,叶子被太阳照射后,把养料加工成葫芦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样葫芦就慢慢长大了。这种效果使学生兴趣大增。教师再把叶子葫芦的中间加上蚜虫(动画显示)一只只蚜虫那么开心地吃叶子,学生不难想到: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就落了呢?学生也会很有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叶子生了蚜虫,它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营养的叶子,没有了养料,葫芦就慢慢地“饿死”了!

2、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的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有潜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精神,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完《赵州桥》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请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赵州桥这种设计既然是一个创举,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做成石拱桥呢?”显然这一问题闪现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建桥技术上,古代和现代有什么不同?在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赵洨河和南京长江两岸宽度又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代建桥技术比古代更先进;现代建筑材料除石头外,还可以用钢材,而古代只能用石头;南京长江两岸要比赵县洨河宽得多。再如:在讲完《草船借箭》,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这位教师马上引导: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经过讨论交流: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即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有了问题就需要讲,所以,怎样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语言。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1、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个量的积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即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它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言语本质上是习得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从做中学”,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不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

2、换词比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要想让学生说,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讲,然后才是怎么讲。积累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讲,换词比较就是怎么讲。操作方法是:第一是可以换哪些词?第二是换了这个词行不行?第三哪个词最好?如在教学小语第四册《葡萄沟》中“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句时。“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这是在写什么? ”(写葡萄的颜色)形容颜色多的词有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文中用了哪个词?(五光十色)在文中,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吗?为什么?(“五光十色”不仅写出葡萄的颜色很多,而且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同时,也说明葡萄成熟了,获得丰收)

3、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就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和想象力在学习中,对课文的阅读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怎样培养呢?方法也很多,我仅举两例:第一是提示关键词语、句子。如小语第四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柜台前个小男孩,只根看到谁买了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从哪能看出小男孩特别喜欢小汽车的?学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只要„„就„„”“马上”“目不转睛”“盯着”“兴奋”等词语展开想象。第二是抓标点符号。如《金色的鱼钩》,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18.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人往往容易忽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培养,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某些缺失。加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应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个年级、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例如,开始教学认识大小、长短、多少的时候,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而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就会养成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教学工作。

如何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意积累表象思维的素材。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思维的,要发展形象思维,必须丰富表象的积累。首先重视直观演示,小孩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无论什么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诱发其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图片、模型、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学了长方形几何名称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实物模型,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观察、分析、比较,总结长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在要求举出实例,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注意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与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遵循一定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

又如:在教学“6个杯子加5个杯子”,其加法运算是与具体事物“杯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6个皮球+5个皮球”这些同类实例的积累,学生便能脱离“杯子”、“皮球”等具体对象,有了“6+5”的概念,这是抽象思维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升高,知识面的扩大,他们的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时就要鼓励他们逐步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的思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往往以形象思维为先导,而形象思维则是通向逻辑思维的桥梁,两者相互交织。

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根据数学直觉思维产生的条件和数学直觉思维的特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是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猜测。现在课本上有很多估算、猜测,它让学生有方向地猜想和判断,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表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学习分数除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分数乘法是怎样的?它会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且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也在猜测中获得有效发展。学生的猜测可能是经过周密思维符合逻辑性的,也可能是稚嫩无序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始终应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当学生猜错时也不要泼冷水,让学生放开胆量,敢想,敢说,敢猜。

二是留足充分的探索时空,让学生主动感悟。“感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活动,学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做到融会贯通。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先提供一组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它们的商都是2,于是觉得非常奇怪,产生探索的欲望,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时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式子,自己编出商是3的算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从人人动手编题中体验到了除法中各数间的变化,感悟出商不变的规律。教师应当提供机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悟”透数学知识。

三是摆脱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发散。培养学生数学直觉能力,必须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思想集中在某一解答过程或某一方法上。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鼓励应用题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等。第二,应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某电影票每张10元,37人去看,带400元钱够不够?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使他们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思维定势,增加数学直觉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产生积极的情感,把知和情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知识的情绪色彩,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新信息的需求,而且使人长久难忘。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为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学习提供良机,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科的教学质量。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上一篇:老区精神进校园襄阳下一篇:《长城》小学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