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

2024-06-23

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精选12篇)

1.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 篇一

教科版8年级物理上下册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速度 4.能量 第三章 声

1.什么是声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 3.奇异的声现象 4.噪声

5.声与现代技术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1.光的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4.光的折射定律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 物态变化

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3.汽化和液化

4、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质量 2.物体的密度

3.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下册

第七章 力

1.力

2.力的描述

3.弹力 力的测量

4.重力

5.摩擦力

第八章 力与运动

1.力的合成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3.力的平衡

4.力与运动

第九章 压强

1.压强

2.液体的压强

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4.大气压强

第十章 流体的压强

1.在流体中运动

2.认识浮力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4.沉与浮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

1.功

2.杠杆

3.滑轮

4.功的原理及应用

5.机械效率

6.改变世界的机械

第十二章 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

3.水能和风能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下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2.内能和热量

3.比热容

第二章 改变世界的热机

1.热机

2.内燃机

3.热机效率

第三章 磁与电

1.磁现象

2.电现象

3.电与磁

第四章 认识电路

1.电路

2.电路的连接

3.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第五章 探究电流

1.电流

2.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

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第六章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2.测量电阻

3.等效电路

第七章 电功率

1.电功

2.电功率

3.灯泡的电功率

第八章 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1.电磁铁

2.电磁继电器

3.电磁感应

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5.电话和传感器

九下册

第九章 家庭用电

1.家用电器

2.家庭电路

3.安全用电与保护

4.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

第十章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1.神奇的电磁波

2.电磁波的应用

3.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

第十一章 物理学的发展与能源技术创.1.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原子核、核能

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 篇二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冯莉2009) 。运用标题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全颖洁2013) , 同理可引, 初中英语教材里的单元目录也许是研究初中英语语法的有效手段。因为每个单元的主要语法都集中体现在目录中。事实上, 在目录中有很多语法是同一种类型, 而形式上又有所不同的;也有完全不同的两个语法, 但可以拿来对比着学的;当然也有独立存在的。它们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通过联系、比较、归纳和总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很多时候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而且对初中英语单元语法的衔接教学认识不足。也就是说把语法内容上原本能够联系起来就比较好处理的单元在课堂教学中却不进行衔接, 造成学生难于把一些有联系的同类语法结合起来, 形成较为系统的语法思维, 最后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 到考试的时候一头雾水。本文提出这个问题, 就是想借此引发大家的注意, 形成共识。这样, 有利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二、目录中单元语法衔接教学的内容

要研究单元语法衔接教学, 首先要对目录有所了解并熟练掌握。根据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一册这套教材的目录内容, 可以看出每个单元都包含了语法项目, 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衔接起来教学的。综合如下:七年级上下册包括三个预备篇共24个单元, 里面的语法内容涵盖了词法和句法。其中词法有名词及单复数、动词 (包括be动词、行为动词、情态动词、助动词、动词短语和动词现在分词) 、形容词、代词 (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特殊疑问代词) 、特殊疑问副词、介词短语、单词缩写;句法有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和There be结构, 时态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八年级上下册共有20个单元, 除在七年级学过的内容外, 出现的语法有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一般将来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 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和否定式的特殊疑问句。九年级全一册共有14个单元。除七、八年级学过的语法内容外, 还编排了宾语从句、定语从句、被动语态和使役性动词的用法等。

三、目录中单元语法衔接教学的操作思路

归纳总结出了七年级至九年级教材目录表中反映出来的英语语法知识内容后, 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手段把它们衔接起来完成教学。具体的操作思路是:先观察当前所要学的单元目录, 认识其基本要义, 然后联想和它语法上有关联的已学单元, 进而熟悉本单元和相关单元的词法和句法功能, 识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寻找契合点进行衔接和训练, 达到掌握和运用语法的目的。注意所有能够联系起来学习的单元语法, 都可以作为衔接新单元课堂教学时复习 (Revision) 和引入 (Lead-in) 的教学环节。

四、形成单元语法衔接教学的基本格局

根据目录表, 思考哪些单元之间进行衔接会使学生联想起已经学过的相似或相同的语法内容, 形成比较有序的语法系统而达到学会的目的。“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提出对记忆的反复循环 (张思中1996) 。笔者认为, 学习语法也要和记忆挂钩, 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反复, 才能达到一定的效率。其实哪些内容可以衔接起来进行反复, 已经很准确地表现在了目录上, 剩下的只不过是如何把它们科学地联系起来的问题了。毫无计划的反复是无用功, 单位时间内的反复才是有效的。为了单元语法的衔接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计划, 这里不妨先来设置一个基本格局:在做课堂教学计划的时候, 采用以目录为依据, 以年级为单位逐步递增衔接内容的方式进行, 越高年级的教学计划越详细。也就是说以七年级上下册为基础形成一个小系统, 八年级结合七年级形成一个中系统, 三年五册形成一个完整的初中英语语法衔接体系。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 学生就会感到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学生因此也就会觉得有所学, 学有成效, 测验时就不会再无从下手。下面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研究目录中单元语法衔接教学的方法步骤。

五、目录中单元语法教学的衔接方法

单元语法衔接教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 那么单元之间如何衔接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过渡, 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 巧用句型转换衔接, 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句型转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考试手段, 使用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比如, 讲授第三单元前, 教师可先写出第二单元的标题:This is my sister.让学生把它变成一般疑问句Is this your sister?这时学生要是完全明白和掌握其变化过程, 并能熟练回答的时候, 就会很顺利地过渡到第三单元Is this your pencil?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这几个句子的差异。相同点:都有this、is。不同点:第一个句子有my sister, 第二个句子是your sister, 说明变成问句之后my要变成your;上面的句子是介绍人的, 本单元是介绍物体pencil的, 说明运用Is this your...?不仅可以介绍人, 还可以用来介绍物体。

(二) 运用情景衔接, 提高学生反应能力

在特定的环境里讲述事情, 不仅能牢记一些东西, 而且还能提高反应能力。比如, 讲授第四单元Where’s my schoolbag?时, 教师可以指着一学生的铅笔设置一个情景:Is this your pencil?学生可能回答:Yes, it is./No, it isn’t.问学生:是哪个单元的问题?“第三单元标题”。继而再指着另一学生的书包设置情景:Is this your schoolbag?学生思考后回答:Yes, it is./No, it isn’t.这时教师用中英文结合反问学生:“我的schoolbag在哪里?”此时学生可能会因始料不及的问题而支支吾吾,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问句中的“在哪里”用where, “我的”已经学过, 学生听后可能会说my, 那么“我的schoolbag”就是my schoolbag, 上面的问题就可以翻译为:Where’s my schoolbag?这样就过渡到了新的单元。之后让学生认识两个单元的句式:它们都是什么句子?“疑问句。”第三单元是什么时态的疑问句?“一般现在时。”是什么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那本单元呢?“不知道。”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说清楚:本单元是带特殊疑问词Where的疑问句, 是一般现在时的特殊疑问句, 结构是由“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构成。

(三) 慎用直接衔接,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直接说出所要讲的内容, 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要慎用。但如果经过一番提问思考还不知答案, 由别人来捅破那层纸, 意味就完全不同了。比如, 讲授第五单元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也不妨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带有问句的单元:Is this your sister?和Where’s my schoolbag?然后说出本单元标题, 教师把它们都整齐地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最后给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认真去加以对比分析:它们是什么句子?“疑问句”。是什么时态的疑问句?“第三单元是一般现在时的一般疑问句, 第四单元是一般现在时的特殊疑问句, 本单元的不知道”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比较了解, 没有学过的说不知道很正常) 。这时, 教师就要直截了当地把答案说出来:本单元和第三单元一样, 也是一般现在时的一般疑问句。同时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说:同样是一般现在时的一般疑问句。但第三单元是带be动词is的, 把is直接放在句首就可以变成一般疑问句。本单元是带行为动词have的, 要借用助动词do才能变成一般疑问句。但应注意助动词do不能与第三人称单数连用。此时教师可以给出附有悬念而又能启示下文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那么能与第三人称单数连用的该是怎样的一个助动词呢?本单元可以学到吗?

(四) 善用对比衔接, 提高学生判断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比如, 讲授第七单元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的时候, 根据本单元的句式结构, 让学生继续去回顾“问题”单元:第三单元Is this your pencil?第四单元Where’s my schoolbag?第五单元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第六单元Do you like bananas?然后, 让同桌学生共同总结其相同和不同点:都是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第三、四和本单元的都是be动词的疑问句, 第五、六单元都是行为动词的疑问句。第三、五、六单元是一般疑问句, 第四和本单元虽然是特殊疑问句, 但所用的特殊词不同:Where和How。又由于作主语的名词有单复数, 所以be动词也会有所不同。作主语的名词是单数schoolbag, 动词be就用is;作主语的名词是复数socks, 那么be动词就应该用are。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锻炼, 其判断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五) 采用归纳衔接,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期末时节, 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所学单元的归纳衔接, 使其既收到学习的成效, 又能提高综合能力。比如, 在讲授最后单元时, 先对照本册教材目录, 用提问来归纳的方式给学生总结学过的单元:相同句式的有哪些单元?相同时态相同形式的有哪些单元?相同时态不同形式的又有哪些单元?总共学了多少个时态?名词单数如何变成复数?如何变成动词第三形式?等等。然后出示本册最后的第九单元标题: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让学生认识它的句式:陈述句。联想归纳与本单元有相关句式的单元:本单元与第一、二单元都是本册教材中标题是陈述句的单元, 三个单元均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述。第一、二单元是介绍人的, 而本单元讲述的是科目, 里面还牵涉一个形容词favorite (最喜爱的) 。因此, 以本单元标题为契合点, 就可以复习到很多有关科目、书籍、食品等的名词。

六、目录中单元语法衔接教学的训练方式

虽然现在对目录中的单元语法衔接教学有了共识, 知道一些衔接的方式方法, 但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法, 还要通过训练来实现。那么如何训练才能使目录中的单元语法衔接教学顺利进行?笔者认为目前训练初中学生英语单元语法的最佳途径, 就是利用目录, 寻找相关语法的单元, 配以口语或会话的方式, 兼顾运用生活词汇, 就能有效解决单元语法脱节这个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中, 目录在语法衔接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定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和语法特点, 下意识地关注所教年级或跨年级的目录。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 合理利用目录, 使初中英语单元语法能够围绕目录把已经学过的有联系的一个个单元都衔接起来, 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冯莉.2009.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149.

全颖洁.2013.标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环节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1) :39.

张思中.1996.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外语词汇集中教学的操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英语上下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英语上下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优化物理课堂 篇三

【关键词】自主学习;优化;课堂 Junior Physics “independent inquiry”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 classroom teaching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o enhance the basic quality of all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to enhance the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nd other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ty as a fundamental education. The goal is both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science learning, but also a scientific way of learning. Experienced-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explore, is the main way students learn scienc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scientific inquiry, so that they, like scientists,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quiry, to experience the fun of learning science, an increase of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access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respect the facts, good question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Keywords】Self-exploration; optimization; class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24-01

《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的主编顾明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得依赖创新性人才去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彻底变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培养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主要责任。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新教材更加突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都存在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重视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成功所在。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往往是老师操作表演,学生观看欣赏。这样做,故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或者老师学生共同操作,其效果会更胜一筹。还可能发现某些新的更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自主探究是学生发现问提、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交流评估、分析归纳最后的出结论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同时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就应该让学生生动活拨的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1.1巧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利用故事、生活实例、图形、投影、实验、等各种方法设疑,巧设情景,力求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为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任务。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之中,感到惊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提出疑问。

1.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寻找与问题有关的相关因素,使学生体会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体验猜想与假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所起的引导情的作用。

1.3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学会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并进行实验探究与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在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论证,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并能对自己与同学做出适当的评价。实验中要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

1.4启发引导,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探究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价,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体系,体味成功的喜悦。

1.5运用实际,巩固深入: 对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急时巩固和运用,体会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并适当地进行知识渗透、学科渗透。

2“自主探究”模式优化课堂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大胆地、经常地利用“自主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作用在创设情景、引导和指导探究。教师要尽量的少讲,让学生充分去思考、去探究、去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课堂会吵、时间可能不够、有的学生会偷懒等现象,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会很高,思维会很活跃,动手实验机会很多,能积极的和其他同学合作、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这比教师演示、包讲实验,学生听和看的教学方法要更胜一酬,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在自主探究课堂中,教师不一定要将探究的几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囊括,面面具到,走形式。课堂可以侧重某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侧重引导学生猜想: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粗糙程度、拉动的速度、拉力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因素有关;教学还可重点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进行现象交流。重力大小、动滑轮、定滑轮的探究侧重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的分析。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自主探究的实验很多,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分小组去自主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并扩展自主探究的范围。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液体压强规律的探究、惯性现象的实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等。绝大部分演示实验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完成。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适当的课外实验的探究,如什么样的鞋最防滑?。还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的探究,课外小制作、小发明,使学生养成常动手、爱观察、勤思考、爱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的意识和能力。

“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为有效的是,它使学生自己实验并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亲自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逐步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学习能力。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的“活”起来,做课堂的主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盈.《开放办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培养问题》.上海电视大学图书馆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4]《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关文信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年8月

4.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 篇四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即历史和教材中课堂标题与子目录的排列结合。教材目录是历史教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未意识到教材目录的重要性。教师在授课时往往直入主题,学生基本上不看,这就导致目录这一有效的工具未能实现充分利用。为了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历史教材目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之中。下面,对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特征与功能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不仅有着一般目录的功能,也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学习内容的浓缩。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也是学习重点的浓缩精华。以苏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将课堂标准与目录进行对比,即可看出目录是学习内容的浓缩。

课程标准(部分)――①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②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③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④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⑤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⑥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目录: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2)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排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历史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个模块,每个不同的模块之后又包含着不同的学习主题。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整个历史学科的特征。

(3)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导读与目录检索的功能。有关专家学者指出,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导读与目录检索的功能,也是联系学生、教师与文献的纽带。

二、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应用方式

(1)将目录作为教材纲要开展教学。从教师的层面而言,在进行导言课与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均可将教材目录利用起来,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为学生理清教学脉络,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以苏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为例,第五与第六单元目录如下: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根据以上目录,在讲授世界各国人民的抗争时,可以将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与无产阶级的抗争结合起来,这样可帮助学生理清这一段的学习脉络,令学生的学习变得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在学习完每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目录来实现知识的复习,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知识点,这对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记忆力以及综合能力都有着良好的效果。

(2)利用目录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在初中历史课堂之中,其中的内容比课堂标准更丰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难以为学生传授过多的内容,只能够将授课重点放在重点考核内容之中,这就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够齐全,也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将历史教材目录作为索引,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外知识,这样既能够避免学生学习内容的单一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学习视野,也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目录进行学习的钻研精神。

(3)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目录。新课改中明确要求,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录,这些目录可以不是单一的文字,也能够是照片、地图的形式。在编写目录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编排好不同类型的目录,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4)利用目录开展新课程导读教学。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有着很好的导读功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纲领性与趣味性效果。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将目录引入教学过程中,这样可达到概括课堂教学知识点的作用。

5.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探究 篇五

我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分层教学探究,取得了明显成效。分层教学是在教学中按照大纲要求,立足于不同学生发展实际,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开展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进行不同层次的课后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考察,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开展探究。

一、充分调查,了解差异,合理进行分层

在分层之前,我对全班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调查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学生的智力能力、心理发展、学科成绩、校内表现、家庭情况等,并对调查汇总的有关数据资料开展研究分析,进行科学分类,将班级全体学生分别编入A、B、C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里,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消除“分层即分等级”的错误思想,使学生理解分组是为了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对学生进行正确分层后,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科学调度,主要按照优差搭配的原则进行,因为这样有利于组织合作探究,优良生可以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巡回检查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紧扣要求,兼顾全体,科学确定要求

我在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一刀切”的不合理做法:对后进生采取放低起点,放缓速度,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几个相关联的分目标,引导后进生依照自身实际状况,分步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物理大纲的教学要求;对优秀生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力,超大纲、超进度开展学习活动。在制订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时,科学实际,符合发展规律:既不过分拔高,使学生负担过重,导致消化不良,对学习缺乏兴趣;又不过低,随意降低大纲的要求,过于放缓进度,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打折扣。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处理好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下”之间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开展教学

1. 备课时全盘考虑。

在设计物理教学过程时,教师要从目标要求、新授内容时间安排、步骤设计、教法选取到实验准备等环节,全盘考虑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等各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在课堂提问上设计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在课堂思维引导方式上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针对性,在保证“面向全体”的同时,充分兼顾到“提优”与“补差”等多项工作。

2. 上课时统筹兼顾。

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改进教法,在确保一节课内有兼顾所有学生的“合”环节的同时,又考虑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分”环节。按照分类自学、集中讲解、分层探究、分类指导、分类巩固、集中总结的程序开展教学,做到“分”而不乱,“合”而不僵,将课前预习、课堂新授、自学质疑、课后辅导、巩固提高等各个程序囊括其中,并且有效解决了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矛盾。教师在课前要及时揭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结束后认真组织检查是否达标,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教学进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一般在讲解新知时对中等生进行提问,针对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全面开展探究,进行知识的教学;在实施重、难点突破或进行知识总结时,提问优秀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刻领悟;在复习巩固时,着重检查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效。

3. 布置作业时分类要求。

我在布置课内作业时坚持所有学生一样的标准要求,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则进行分层设计:一是设置提高题,主要是针对优秀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设计要求高、难度大的题型;二是设置巩固题,主要针对中等生实际情况设计,主要相当于课本后习题的难度;三是设置放缓题,主要针对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将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剖成几个小题并给予点拨提示,适当缓和后进生学物理难的困境,切实减轻了后进生课业负担,有效保护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4. 辅导时区别对待。

我在开展课后辅导时,对后进生采取教师个别辅导、优秀生结对辅导等方法。辅导内容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运用和思维方式拓展等,使学生能够在启发下学会独立思考,完成学习目标,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逐步增强学习能力。对中等生运用分组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优生适当提高要求,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解决较大难度的物理问题,在课外采取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物理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物理学习潜能。

5. 考查时分层开展。

我在过关考查时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各个层次学生发展实际,实行分类命题考查。设计的物理试卷包括基础知识、提高训练与深化探究三大种题型。基础知识题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提高训练题是让后进生选做,中等生与优秀生必做的;深化探究题是让中等生选做,优秀生必做的题型。三种类型题分值分别为85%、10%和5%。在开展分类考查后,我根据考查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暂时没有过关的学生,通过集体讲解、课后辅导、建立帮学对子等形式进行补救,确保各类学生最终实现达标。

我在科学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固定2—3次集中对学生开展分析评价,依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具体情况,对分层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达到或基本达到上一层次学习要求的学生,及时予以提高层次;对那些有退步迹象的学生,及时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原因,树立上进信心。这样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及时对自身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与调整,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激情。

6.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六

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析韧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翥质的奠基工程。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观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叉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米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约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

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接一定的物理舰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茌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嚣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括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健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括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剐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7.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 篇七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导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16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040102课程与教学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8物理学科教学论侯德东教授、彭朝阳副教授、徐晓梅副教授、杨为民副教授、解福瑶副教授、蔡武德副教授、方贵荣特级教师、任康叔特级教师、付在琦特级教师、李为特级教师045105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31中学物理教学法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_00不区分研究方向侯德东教授、彭朝阳副教授、徐晓梅副教授、杨为民副教授、解福瑶副教授、蔡武德副教授、方贵荣特级教师、任康叔特级教师、付在琦特级教师、李为特级教师070201理论物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9高等数学④832普通物理_01引力理论及理论天体物理张雄教授_02电磁场理论及应用郑勤红教授、解福瑶副教授_03热动力学及仿真李明教授、侯德东教授070205凝聚态物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9高等数学④832普通物理_01低维纳米材料刘应开教授、周效锋教授_02有机太阳能电池周甫方副教授070207光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9高等数学④832普通物理_01光电子学郑勤红教授、满石清教授_02生物医学光子学刘刚教授、方兴教授、许林副教授_03色度学与视觉理论石俊生教授、杨卫平教授070208无线电物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9高等数学④832普通物理_01电磁场与电磁波郑勤红教授、和伟教授_02电子技术蔡武德副教授、罗永道副教授070401天体物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9高等数学④832普通物理_01星系物理张雄教授、马力教授、谢照华副教授、彭朝阳副教授_02相对论物理朱平教授、伍林副教授_03太阳物理梁红飞副教授070402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9高等数学④832普通物理_01天体测量梁红飞副教授、郑永刚副教授080300光学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2普通物理_01颜色科学与技术曾华教授、杨卫平教授、石俊生教授、冯洁副教授_02光电成像与图像处理石俊生教授、杨卫平教授、云利军副教授、罗永道副教授、冯洁副教授_03光热制冷工程李明教授、王六玲副教授_04生物光谱学刘刚教授、司民真教授、张灿邦教授、冯洁副教授_05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刘应开教授、满石清教授、周甫方副教授085202光学工程(专业学位)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3工程光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_01光电成像与颜色工程石俊生教授、云利军副教授、李亚文高级工程师_02光电探测系统杨卫平教授、罗永道副教授、陈和声高级工程师、李晓峰高级工程师

8.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 篇八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学科。随着新课标准的实施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我们探讨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还要掌握新的物理研究方法。图表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建立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等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磁场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用小磁针放在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要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就要知道怎样“看出”动能的大小。物体具有动能的大小是无法直接“看出”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利用能量与做功的关系,把物体具有能量的大小转换为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大小反应出来。

三、类比法

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类比,使人们对所要提示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具体的形象认识,再逐步达到从理论上认识的高度。

如: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四、图表法

图象是描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特点,能把物理问题简化明了,使探究过程优化,有效、简捷。例如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中,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很容易理解晶体熔化的特点。

图表法也常用于实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观察,取得数据,然后加工整理上升为规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按下面的表格进行探究实验,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一种抓住两个看来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相同的效果之处。用此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如: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子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六、实验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七、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如: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八、比较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

9.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 篇九

物理模型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于现实现象的深入思考,很大程度上要求对于本质的追求,而对于次要因素一般采用忽视的方式。抽象出来的实际问题不再是原来的问题,但是可以显示出问题的根本性质,这种方式就是物理模型的思考方式。例如,针对某一个实际物体在平面上运动的具体规律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忽略摩擦力的次要条件,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平面运动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在进行有摩擦力条件下的考虑,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研究的难度。可以说,抽象研究可以有效地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当然,需要进行对事物本质的规律进行抽象,而不是对于次要条件的抽象。而对于物理模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对于主要因素的把握,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通过一定的处理方式来探寻相应的事物规律,继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由一般性向普遍性转变,这种方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对于模型的研究,水平运动的研究,可以采用质点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其具体规律。

其次,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1]。这种方式需要加以必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不仅仅表现出相应的物体直观形象,更可以用过逻辑推理来验证事物发展规律。可以说,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在经过一定的严密的验证之后,就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初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程序

(1)分析研究对象原型特征

物理研究中对于模型的建立首要要求就是提取出正确的事物本质特征,能够做出合理的抽象是成功的第一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建立相应的模型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例如要建构“质点”这个模型,需要在开始之前就充分的认识到,质点在研究总具有何种意义,如何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简化。

(2)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次因素

对于主要矛盾的把握,是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的根本性要求,对于次要问题的忽略,可以有效的凸显出关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建模过程中,对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把握不到位,那么不仅仅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反而会把人带入误区。因此,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等方面的重视,是成功研究出问题的基本要求。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教师对于课堂内容和课堂节奏的把握都能够提供必要的帮助。

(3)把握住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并做出合理抽象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本质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从中,物理模型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有必要要求物理研究表现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對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的揭示,是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3]。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一个正确的物理模型对于物理研究具有的重大意义。这种模型的建立,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持,是对这些数据经过人脑处理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且,一个模型的优良与否,要求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同时配合修正手段加以完善。

三、初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应用

为了学生构建模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能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图1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三、结论

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仅可以体现初中课本知识中的难点和热点,同样对于初中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物理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问题,但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合理利用模型来进行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框架的搭设和学生个人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卞志荣.计算繁琐不易求,面积解题显神通[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12):30.

[2]林少平.浅谈“物理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人教论坛,2002(2):6.

10.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初探 篇十

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 不同的学生由于年龄、生理特征的差异以致掌握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一刀切”教学方法是导致大批物理“差生”的根本原因。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体现教育的个性化。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可持续性、良性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笔者在课堂 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在探索中体会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布鲁姆认为: 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学习帮助, 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更注重“导”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 收获成功, 得到激励。分层教学是一种区别化教学, 是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教学旨在探索以集体教学为基础的新的教学形式, 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种形式之间构筑一座桥梁, 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从而为思维倾向、知识层次不一的学生创建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活动环境。

二、分层教学的策略

1.学生的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从八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和内在潜力划分学生层次, 把学生划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基本功扎实, 学习主动, 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接受能力强, 潜力极大, 并有超前的学习愿望;B层次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 可是接受能力稍差, 基础不扎实, 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 需要老师扶一把, 给予一定的督促和辅导;C层次的学生学习不自觉, 基础差, 而且思维反应慢, 在学习上有障碍, 有的对学习物理不感兴趣, 懒于动手, 懒于动脑, 缺少家庭辅导, 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然后再把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成若干小组, 并设A层次的学生为组长, 每位组长负责C层次的学生一到两名, 负责他们作业的监督和检查、实验操作、疑问的解答等。但是这样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发展情况随时调整, 如此分层、设组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2.布置作业的分层。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布置不同的作业, 使各层次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学生, 难度较低, 但作业量不可太少, 以模仿性和基础性的题为主, 尽可能一个题目考查一个知识点;对A层学生可减少一些重复性作业, 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型, 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B层学生介于两者之间, 作业有难有易。同时要求B层学生完成A层学生的要求, 鼓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和C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另外可以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 按题目难易程度布置三道习题, 让各层学生有选择地做, 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3.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制定出与各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是分层教学的关键。为了合理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师可编写精细的、合理的、形式多样和富有“挑战性”的预习提纲, 以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合理的由易到难的递进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大胆地营造宽松的民主气氛, 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乐于思考问题, 协作解决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进入自主思维状态中。教师应在指导中了解信息, 对学生的研究给予点拨和鼓励, 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在滑轮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自编、自选的问题,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讨论题, 以实现不同的目标。

1.想一想:小明家买了一套四楼住房 , 装修时由于楼梯不够宽, 长木料不能通过楼梯运上楼, 你能想一想办法帮他把木料运上楼吗?

2.猜一猜 :一天 , 小明和同学在玩 , 他看到旁边有一辆摩托车, 他说:“我能轻松地用绳把摩托车拉起来。”其他同学都不相信, 你们说小明能把摩托车拉起来吗?

3.试一试:利用滑轮拉起物体时 , 怎样拉更省力呢? 试一 下, 给出你的结论。

4.论 一论 :留心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滑轮 , 对 这些物品利用了滑轮的哪些特点展开研究和论述。

5.做一做 :一个小女生能把两个大男生拉倒 , 你相信吗 ?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设法做如下实验:取两根较光滑的木棍, 把绳子的一端系在其中一根木棍上, 再把绳子依次绕过木棍, 请两位男同学相距1米站稳, 并握紧木棍。这时, 请一位女学生缓慢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结果两位男学生被拉动了。 (注意:女同学不要拉得太快, 防止男同学摔倒。 )

让每个小组选择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当某一学习小组解决某一问题后, 教师再给予更难的问题。对于每一学习组选择哪一类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到哪一层次, 教师不能硬性要求, 应让每个小组根据情况选择。比如, 有些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可能会选择“试一试”、“做一做”; 有些对物理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选择“论一论”;有些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 喜欢进行逻辑、理性思考和探索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想一想”。这样可以让每个小组掌握应该掌握的物理规律, 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物理需要。

11.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 篇十一

近十多年来,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幢的教学原则,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比较多地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我们觉得仍然要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如,初二第七章第一节“质量”和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

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包含下列三个环节:“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

“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估计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进行研究,拟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观察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争辩、答问、练习、应用等,做到四动,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边学边实验课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布疑”,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在适当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边学边实验,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计好边学边实验的阶梯,帮助学生步步深入。既不要使学习的跨度过大,使学生无从入手,又不要使学习的跨度太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设计边学边实验的方案时,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

[1][2]下一页

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作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时,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再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的上福在实际操作时,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就可能上浮不起来。有的老师在设计边学边实验方案时,作了如下的改动:让学生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条件。接着让学生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分析得出悬浮条件,然后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和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漂浮时和悬浮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却相同?这样处理,不但实验成功的把握大、效果好,而且学生容易理解。

12.初中数学学科目录 篇十二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章末总结

章末测试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章末总结

章末测试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5.1.2垂线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

5.2.2平行线的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1)

5.3.1平行线的性质(2)

习题课

15.3.2 命题、定理、证明

5.4平移

习题课

第六章 实数

6.1平方根(1)

6.1平方根(2)

6.1平方根(3)

6.2 立方根

6.3 实数(1)

6.3 实数(2)

习题课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1.1 有序数对

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7.2.2用坐标表示平移

习题课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

8.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习题课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

8.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习题课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9.1.2 不等式的性质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1)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2)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习题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1)

10.1 统计调查(2)

10.2 直方图

习题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作业1三角形的边

作业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及其稳定性作业3三角形的内角

作业4三角形的外角

作业5三角形习题课

作业6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作业7全等三角形

作业8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作业9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作业10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作业1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

作业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五)

作业13三角形全等习题课

作业14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

作业15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作业16轴对称

作业17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作业18画轴对称图形(一)

作业19画轴对称图形(二)

作业20等腰三角形(一)

作业21等腰三角形(二)

作业22等边三角形(一)

作业等23等边三角形(二)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作业24同底数幂的乘法

作业25幂的乘方

作业26积的乘方

作业27幂的运算习题课

作业28整式的乘法(一)

第十五章 分式

检测卷

答案与点拔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二次根式

第1课时二次根式(1)

第2课时二次根式(2)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乘除(1)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乘除(2)16.3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1)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2)阶段测评(一)

奥赛园地

第十六章综合提优测评卷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1)

第2课时勾股定理(2)

第3课时勾股定理(3)

第4课时勾股定理(4)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阶段测评(二)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1平行四边形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第3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第4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第5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课时矩形(1)

第2课时矩形(2)

第3课时菱形(1)

第4课时菱形(2)

第5课时正方形(1)

第6课时正方形(2)

阶段测评(三)

奥赛园地

第十八章综合提优测评卷

期中综合测试卷

……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参考答案与思路提示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训练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 专题训练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旋转 专题训练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圆 专题训练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概率初步 专题训练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26.1.1 二次函数

26.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26.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 26.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6.1.5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 27.3 位似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28.1 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29.1 投影

29.2 三视图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上一篇:幼儿园春季园务工作计划与安排下一篇:地税局文明创建先进单位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