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2024-10-2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共14篇)(共14篇)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一

这次实习,我们一个班分成两个小组,我们组负责轮胎自动分拣项目。每个人负责的任务不同,组员之间要互相配合一起完成这个项目。3D打印,需要自己设计模型并打印出实物,除了机械部分还有电机部分的控制也需要我们设计,在这之前,我们对项目流程都是茫然不了解的,来实训基地后,崔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指导,让我们在后面的面试环节感觉到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项目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互相讨论、沟通,这种思维的碰撞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技术有了更深的领悟,对整个项目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在项目中,老师会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引导我们在思考中慢慢探索,为我们创设更为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指导老师:崔洪章

轮胎自动分拣项目综合应用了机械设计,电气控制,PLC编程,触摸屏编程等知识,是机电一体化的智能设备。参与这个项目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同学,我们项目组主要分成机械小组,电气小组,综合调试小组。

在这个项目中,老师提出项目的需求以及基本思路,指明应该查找的资料和需要准备的工具,把整个大项目分成若干个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在这次实习中采用结果导向和现学现用的.教学模式,比如现在有一个舵机角度控制的任务,需要同学们设计通信协议控制一个舵机,我们就马上学习一个PLC的自由口通信功能,学完之后立刻应用这个知识点去实现这个功能,让同学们学完理论马上就能实践应用。

这个项目难点主要是运动控制,因为在运动控制指令比较多,而且运动过程中三个运动轴的坐标需要反复的快速变化。如果直接观察数字不够直观,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用三个轴的坐标值做成动画,这样在调试过程中很容易就看出三轴的运动是否正确。

目前,我们的项目设计制作了轮胎抓手、三轴精确的运动控制、人机界面设计,已经可以顺利地完成轮胎的取货放货任务。同学们在这个项目中,非常主动积极地完成器件选型,仔细研读每一个部件的说明书,认真地完成每一个部件的功能测试。

通过这个项目,可以让同学们对实际项目的进展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同时,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在项目调试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调试程序,锻炼他们遇到问题学会如何查找原因、如何解决。最终帮助同学们提升技术水平,积累项目经验,从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 是产品向高、精、快迅速迈进, 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包含数控加工技术、精密机械加工, 机械手、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的运动控制和加工编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生产自动线的数控加工与在线自动检测等。它的核心技术还包括:可编程程序控制、生产自动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集散控制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发展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因此,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如下。

2.1 光机电一体化

光机电一体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及必然趋势。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 以当代光纤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 融合传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资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而形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和发展方向。因此, 引进光纤技术, 发挥光纤技术的优点, 使其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资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随着光、机、电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机电微型化

微型化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观领域发展, 并使机电产品发展成为微机械电子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微米、纳米材料的问世, 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 机械系统、执行系统、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可集成在一起, 发展成为微加工型产品, 成为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的产品。

2.3 网络模块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基本上进入了千家万户, 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种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

由于近几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智能仪表信号源、控制终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世界制造技术相互促进的同时又相互渗透, 为了节省资源, 更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很多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 技术共享的原则, 已经开发出集减速、智能调频、调速电机及多功能的伺服系统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识别等功能的控制单元, 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 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为机械产品已经有完善的标准, 且国内、国际及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可以互换、互相对照, 所以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 各控制元件及各个接口的模块化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 都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 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模块化方向发展。

2.4 仿生物系统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生物工程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 机器人的产生、数控机床的发展及实现人机对话等功能就是很重要的应用。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把控制系统比做成生物的大脑, 使产品充满活力。我们可研究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 使其为机电一体化装置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的产品。要使机电一体化装置成为高性能、高速的微控制处理系统的高智能产品, 朝着仿生物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3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因此学生在校期间, 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CAD、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CAD/CAM、材料科学、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 (含单片机) 原理及应用、公差与技术测量、电气控制、机械制造基础、自动控制系统、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 还得进行必要的实验和实习训练: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上机操作, 机械CAD/CAM软件应用 (上机操作) 、微机、电气控制、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测量 (含公差) , 钳工实习、车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等, 学会最基本的仪表操作、数控车床加工与编程、和网络技术应用等。并且能活学活用, 有机地把这些专业融合在一起, 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

4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

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 精简教学内容理论教学, 加强实践性教学。授课计划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订, 授课教师要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对复杂的理论推导、求证, 尽可能略讲。改革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模仿操作法”、“项目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打破传统分隔式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探索使用现场教学法和模仿教学法。对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而指令和编程抽象的专业课。我们采取综合实验的办法。在实验室边讲边练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的教师在探索“项目教学法”时, 让学生到生产车间或上网调查收集有关“项目”的资料, 根据“项目”要求编写维修工艺流程和实际的操作过程, 分析故障现象写出维修报告, 使教学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5 结语

由于机电一体技术涉及多学科的集成, 而且实践性很强, 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课知识 (如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 以外, 同时, 必须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安排好课程要求的实践环节。学生必须做好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或参加相关的技术改造任务和研究开发课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高钟毓.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三

一、坚定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前教育部长周济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去培养人才,紧密依靠企业来开展人才培养,探索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共同创建“校企互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互利共赢来构建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

(1)与世界500强企业——×××科技集团创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双方签定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商议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和设备及人力资源,利用校方的资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参与评价学生质量;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与就业。所谓“校企互融订单式”,即企业以资金、设备、人才资源和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双方组成人才培养同盟,以订单为目标,在上述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科技集团先后把价值375万元的生产设备搬入校内建设生产车间,还派工程师来校上课指导,并提供企业生产必须的岗位知识、技术标准和培训教材。同时,还接受教师到企业学习,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真正实现校企互融共建共享。为了鼓励学生学习,企业设立助学金,这种深度合作创建了高职教育崭新的人才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竖起了一面旗帜。

(2)与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由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派出技术员和管理人员驻校指导,并投入必须的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这种车间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再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从而使基地建设实现“六个融合”:教室与生产车间融合,学生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学生与学徒身份融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教师与工程师互相融合,车间里既有教师又有企业工程师指导,企业技术员起主导作用,是师傅又是岗位知识的教授者;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形式驱动学生学习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从而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融合,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作业与产品(作品)融合,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1)重构突出“五个一致性”的新课程体系。示范建设前,多采取本科压缩型的课程体系。进入示范行列后,围绕“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五个一致性”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五个一致包括: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即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即由生产实际需要来重构教学内容;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即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即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即学校管理企业化。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由35%增加到82.5%,毕业生的双证率从93%达到95%以上,强化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南宁市广发设备集团、南宁市金牛集团、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突出职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标准,建成《工程技术语言》《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较复杂零件制作》《数控机床控制的检测、调试与维护》《普通车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零件的数控车加工》《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十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适应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机械CAD》和《模具材料》等课程先后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

(1)打造出一流的实训条件。为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外,还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实训建设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效实施与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主要针对广西区域机电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相应的能力工种训练模块。以工种训练模块为单元,将实训基地建成既像企业的车间,又便于开展实训教学的生产实训环境,使学生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

(2)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在完善实训车间硬件的同时,引企入校,采取校企共同管理模式,由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形成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同时,借鉴机电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建设基地,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校外顶岗实习标准,研制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管理手册,确保工学结合实训的健康运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实训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以及有效实施与利用,使之有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主力军

原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构建专兼职的教师队伍。既然是教授学生的技能,就必须请能够教授技能的老师。基础课老师主要通过专职教师来解决,技能课老师通过兼职教师来解决。”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从企业聘请技术水平高的技师或技术能手来校上课,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或者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由企业师傅手把手教,学生边学边做。

通过示范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专业建设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中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兼职教师52人。这些老师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校内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互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很好地适应了专业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性循环。

5.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是合作成功的保证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1)实践教学学分管理制度。学校把学生的企业认识实习、中间见习、顶岗实习课时,按标准计算学分纳入分管理体系。顶岗实习占12学分,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实习后期各占4学分,企业参与对学员的考核。企业评价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四个内容。四个内容评为合格以上获得相应学分,一个内容不合格将给予学生指导,扣0.5学分;最后学分不足,将延长实习时间1~4个月。

(2)专业辅导员管理制度。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加强政治辅导外,还要加强专业辅导。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建立常态的互动关系,并从企业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专业辅导员,全过程监控学生的专业成长。

(3)实习跟踪反馈制度。一方面对认识、中间见习、毕业实习阶段的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另一方面要对就业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4)教学团队工作管理制度。理论教师和实习培训师是校企合作教学结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只有将两者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功能准确定位,并在运作中艺术地结合,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理论教师和培训师之间、理论教师之间以及培训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只有师资之间相互沟通、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发挥出“双师型”团队工作效能。

二、以服务谋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1.主动服务企业

示范建设以来,机电一体化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对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共参与3家企业6个产品的研制工作。目前,已有3个产品完成试生产并投放市场,产值110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2954人次,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2.有效实施专业对口帮扶

示范建设以来,培训了3所对口支援院校教师4人。与对口支援院校联合培养机电类专业学生200多人。与周边院校共享资源平台,实现2门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向7所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宣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多次派出教师到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在本地高职院校中起引领作用。

3.报考人数不断上升,学生质量稳步提高

近两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均达300%。2008年录取的新生中高考成绩达“三本”线以上的达88%。2007年机电专业学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高职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大赛三等奖,2009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达95%以上,一次就业率高于95%,对口就业率80%以上,用人单位工作称职率评价高于90%,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4.学生质量好,企业订单人数不断增加

示范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主动上门要求合作。其中世界500强之一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以“校企互融订单”方式举办SMT班,每年培养300名专业人才。由于毕业生在企业中表现出色,富士康集团近期提前录用228名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追加了订单培养的学生数量,2009年计划联合培养400人。

三、体会

1.高职教育必须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学习及实训,既能学习专业知识、锻炼操作技能,又能切身体验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及管理方式,了解车间的生产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事管理、纪律管理、5S等管理方法,同时对相关的专业技术标准、企业工作标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以企业项目驱动,专业技术、工作标准为主线的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的方式,打破了学与做、教与用的界限,形成了提升职业教学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初具就业实用本领的多方“互利、共赢”的新机制,是一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2.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新产品,是双方优势互补的结果,实现了双赢的目的。在合作过程中,学院以经验技术为基础,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发展和应用为目的,深入企业研究,多次与企业领导、技术骨干研讨分析,共同解决项目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合作,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教师骨干队伍,为今后与更多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企业通过合作,解决了设计人员不足、思路不够开阔的难题,为企业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

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校企深度融合,就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以行动导向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4.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论文 篇四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状;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2世纪6年代以来,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后,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2世纪8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世纪9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我国从2世纪8年代开始开展机电一体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世纪6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世纪7年代~8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世纪9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更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我国是从2世纪8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可能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二)模块化趋势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三)网络化趋势

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等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是为大势所趋。公务员之家

(四)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

(五)绿色化趋势

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五

摘要::根据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学生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特色,将创新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从而达到以创新实践活动促进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有作为的。但目前创新教育的研究的重点多在相关理论和政策指导方面,微观层面的研究如具体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内容还有待深入。其次,虽然各研究者在创新教育的内涵、路径、问题等方面已取得一些共识,但对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技术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包括专业教学方案、评价模式、师资队伍等等。

一、职业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康宁教授认为,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所谓的创新人才,而在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创新教育不能只是少数学生专享的发展机会,而应当成为所有学生的成长机遇;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向学生提供自由、平等、生动而丰富的学习与活动环境;保护创新天性,激发创新欲望,调动创新的潜能,这些原本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教育并不是在教育之外另行添加的一个新品质,创新教育应当就蕴含于教育之中。准确地说,整个教育实际上都应当萌动着创新的欲望,都应当充满创新的活力。中国制造目前的根本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显得薄弱,与发达国家的主要的竞争差距是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培育和吸引积聚创新人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好技能、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六岁左右入学,在校5年,20岁左右毕业,他们的生理心理各方面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身心各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能。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在制造一线,而一线工人的创新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通过对50多家企业现场调研,确定机电专业学生的基本工作岗位。通过分析和整和,确定培养目标。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机电设备(数控机床)制造、使用及销售企业,主要就业部门是:安装维护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开发设计部门和销售及售后服务部门。因此,本专业的总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岗位技术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体魄,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能力目标。根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新课改教材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角度融入创新教育内容,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专利知识、机械创新设计作为五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技能训练中,以相关学科为依托,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二)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依附于专业技能教育,又区别于技能教育。简单地说,技能教育培养的绝大多数是“动手型人才”,而创新教育培养的则是“先动脑后动手的人才”,这就要求创新教育应当形成全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模式。(1)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教育必须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从思想到行动自觉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实践的意义,了解到我国创新教育的国际地位,认清创新教育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建设的关联度。唤醒他们创新实践的热情;利用成才典型现身说法,让大家认识到职教学生必须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相信自己也能够创新,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发明创造中来。并且通过广播、板报、主题班会及主流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优秀创新典型;带领学生深入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入科技创新前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高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创新团队共同研发创新成果及时服务于企业。让学生感悟的成功的喜悦。(2)指导学生创新的路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集机械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升级较快,技术含量较高,改革创新的范围较广,要学生适应技术转型升级就得教会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学会科技改革与创新,懂得创新实践的路径,一是寻找创新的点子,能从生产实践特别是专业实训中找到创意的点子,是创新实践的关键,二是通过自己查新,了解创意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进行分析,三是在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合作努力下,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四是最创新作品进行实践应用,主要是科学性、适用性验证,同时对在验证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期整改,直到完善为止,五是自己申请专利,对完成的创新作品写好应用说明书,专利申报书等。(3)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主要是课程平台,全程全员开始创新教育课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会用创新的理念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其次是社团平台,对那些创新基础能力强,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校级学生创新社团,社团设有培训部、设计部、制作部、展示部文四个部门,负责人全部由学生担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些学生也可以参加系部更专业的创新兴趣小组,社团和兴趣小组都配备有专业指导教师,除平时学生的自发活动外,每周完成一个创意,每月写好一份调研报告,每学期一个团队完成不少于一件作品。再次是比赛平台,学校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由指导老师对创意较好的作品,组织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作品大赛,通过比赛获奖和获奖后的宣传营造学校创新教育的范围。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措施

要提高创新教育效果,制度是保障、师资是关键、经费是基础,学校要将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列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一)机制体制保障

学校要成立由一把手校长负责的创新教育组织机构,如下图所示。下设具体的.处室分管(有条件的学校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具体负责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外聘教师聘请指导,同时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室,具体选拔组建各类创新社团,加强各创新部门的管理与指导,学校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学校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对管理、考核、奖励制度化。

(二)师资队伍保障

创新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地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可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创新教师的队伍建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任教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都是专任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基础好,实践动手能力强,技术改造上手快,特别是一体化作品较多,学校要从专任专业教师中挑选一些工作责任心强,对创新指导感兴趣的专业教师组建团队,加大培训力度,接受创新实践的专业培训,熟悉创新实践路径、方法、评价等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将专任专业教师送企业技改部门接受企业技术改进方面的培训。二是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学校高薪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改造的能手,他们有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既可以指导和培训学时也可以指导和培训学校创新教育的指导老师。专兼结合构建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指导教师团队,协调完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编写、教学资源的建设,共同完成创新型人才评价与培养的重任。

(三)专项经费保障

创新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创新教育专项经费支出高于其他专业,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都需要资金,硬件建设包括创新实训场地(创新工作室)的建设,科技创新产品制作设备(工量刃具及小型机床等)的购买,创新作品的材料消耗等等,软件建设包括师资各级各类培养培训,外聘教师(包括外请专家)的专项指导津贴,创新社团学生培训支出,社会调研支出,各类大赛专利申请、作品获奖奖励支出等等,学校需将创新教育方面的投入列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本专业可以接受联办企业的专项支助,确保科技创新实践落到实处。总之,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教育的成效是标尺之一,职业院校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创新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欢迎、家长满意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仁盛.江苏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4).

[2]郑在柏,程又鹏.江苏五年制高职社会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3).

[3]朱军.现代学徒制视野下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32).

[4]肖蕾.具有创新能力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12).

6.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六

一、顶岗实习性质和任务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面向机电制造行业,根据该行业相关岗位(群)需求而设置, 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实践技能力,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机电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要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理论,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最终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2、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工厂机电设备的类别、结构、使用、设计和生产,提高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认识,加深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

3、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设备的生产、调试、安装打下必要的基础;

4、通过顶岗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5、与专业有关的学习和培养。

二、顶岗实习目标

1、了解所在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熟悉岗位的工作内容;

2、了解所在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关系,体会沟通、协作的意义;

3、学习各种操作技能与知识,在电气安装、设备维修及其他方面积累实践经验;

4、体验与工友之间、与上下级领导之间的协作、服从关系,积累社会经验;

5、了解所在企业的生产过程,研究生产过程对自动化控制的要求;

6、了解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情况,剖析具体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原理;

7、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理解各种管理制度的意义;

8、了解企业文化,研究企业文化的内涵;

9、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的技术问题;

10、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操作意识。

三、顶岗实习内容

本专业的顶岗可以在厂矿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管理、维修工作,以及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车间技术管理等工作。实习岗位较多,主要实习岗位可以是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制图员,车间技术管理员,设备管理员等。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要与实习岗位相结合,主要包括:

1、常用机电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安装与调试、运行与改造;

2、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3、常用机械零件的加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4、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元件筛选、焊接、表面安装;

5、常见机电产品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6、实习企业自动化程度的分析与研究;

7、我国当前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现状的分析与调查;

8、我国当前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技术现状的分析与调查

9、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解及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的培养。

四、顶岗实习时间

2011年12月20日至2012年6月20日

五、顶岗实习方式

1.参加顶岗实习的资格: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学完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安排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岗位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岗位,不能跨专业顶岗实习。

2.顶岗实习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到教学实训基地单位实习、系部推荐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或学生自主联系单位实习。

3.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必须先向系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实习。

4、实习单位安排详见:《机械电子系2012届顶岗实习单位安排表》

六、顶岗实习要求

一)实习纪律要求

1.实习生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定实习计划。

2.实习生联系实习单位后,要与实习单位签定《顶岗实习协议书》。(注:实习协议书一式三份,实习生自留一份,实习单位一份,指导教师一份转由系存档,实习开始两周内交给指导教师)。转换实习单位者,需另签协议书。

3.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应在实习单位确定该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并在其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实习任务,写出实习计划,交(寄)系实习指导教师。

4.实习生实习期间,应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维护大学生的形象,虚心请教,刻苦钻研,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厉行节约。

5.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要定期向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汇报实习进展情况。在实习期间学生每周应通过电话、邮件、QQ等方式主动与校内指导教师汇报顶岗实习及实习总结撰写情况。

6.实习生实习期间,除实习需要外,实习生不准随意返校、回家探亲、外出旅游和串点等。确需离开实习岗位时,要向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请假,不请假擅自离开实习岗位三天者,无实习成绩。

4.实习期间,要注意人、财、物的安全,如发生意外,应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圆满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二)实习作业要求

1.顶岗实习日记:原则上必须每个工作日都应写实习日记。

2.顶岗实习总结:字数在2000-3000字之间,按系部要求规范格式书写。

3.实习单位鉴定表:由现场指导教师填写顶岗实习鉴定表,客观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对其能力水平、顶岗实习总结成果给出评价意见。最后,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后寄到毕业生所在系部。

七、顶岗实习成绩考核

顶岗实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实习总结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占60%,由实习单位现场指导教师在《实习鉴定表》上按考核内容评分。

2.实习总结成绩占40%,由校内指导教师评阅学生实习日记、实习总结、实习成果后打分。

3.校内指导教师汇总两部分成绩,并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给出总成绩。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规定学分,将延期毕业。

4.凡不参加顶岗实习或请假时间超过顶岗实习规定时间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顶岗实习成绩,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机械电子系

7.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七

关键词: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

一、专业群建设内容

(一)专业群建设是一种现代学徒制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突破了职业教育的瓶颈,探索了一种新型机制,是企业和学校联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在岗求学、边学边做的构想和目标。

(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改革

它的目标是职业技能的要求以及职业标准;体系是科学构建使课程更加专业;教学方法是一体化的方式。将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做专、做好、做出特色。

(三)建设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整理专业群的资料,发布到专业的教学网站上,和专业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探讨交流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拓展知识水平,提高专业技能。

(四)设立“合作型”双师教学

机电一体化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控制这三个专业,各有其侧重点,通过把这几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不仅能发挥技术优势,还可以培养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五)建立“共享型”的实训基地

建设实训基地应该把专业群里每个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作为基础,按照专业群的分类组建一些实训基地,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应当提供足够的实训设备,以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为高校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

二、专业群建设成效

(一)促进各个专业互相支撑

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代表的制造类专业群,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互相借鉴、互相支撑,形成了群体优势,保证了教学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模具设计与制造和自动化控制专业的飞速发展,也让机电一体化专业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专业群专业平台

由专门的老师负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将专业做好、做专。因为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比较相近,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可以实现教学改革和合理利用资源,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专业的教师,能够制订有侧重点的计划,满足每一个专业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地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这种“共享型”的方式,把资金完全集中起来,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了完整的实训体系。专业群内,实训设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具有体系化、先进性、完善性的特点,形成了好的条件,提供了好的环境,能够使学生有机会得到充分训练,形成教学的优势。

(四)为了形成强劲的技术团队,各个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合作专业群中,各个专业相近,每个专业的教师在专业方向、技能各个方面都有侧重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能够跟模具、自动化等专业教师进行教学、项目开发、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教学方面,各个专业可以互相探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外服务上,能增强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项目开发和技术升级服务;在培养人才方面,能够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师资团队的技术雄厚了,才能为培养好学生的技术技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群建设不能紧紧跟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不管是传统的产业还是新兴的产业,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够符合当今时代新兴工业的要求。当前,企业加大了产、学、研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正逐步建设专业技术新体系,并逐渐发展并且形成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群体化发展并且具有竞争力的机械装备集群。这就使高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出现了怎样紧跟上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并在这一基础上超前建设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怎样使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2)怎样快速提升教师在新兴产业上的技能和技术;(3)怎样使实训条件紧跟企业的需要;(4)怎样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企业需求。

校企合作深度以及广度方面的拓展不够。企业才是检验人才的最终场所,在工作环境以及生产条件上能够提供学校中所不能提供的条件,只有学校和企业实现更好的合作,才能够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1)企业追求的就是生产效益,但是在校学生去到校外真正体验实践并且参与的机会很少,大部分仅仅停留在了解认识阶段;(2)企业所派出的教师在教学体系和生产时间等方面的制约下,没有办法真正指导学生技能的培训;(3)企业需要人才提供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应用,但现实却不能实现。

总之,高等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正在不断的探索以及完善之中,只有建立起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为当地企业不断培养具备高技术的人才创造好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8.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 订单式办学

1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还包含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专业,需要配置大量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来满足教学要求,这些设备价格较高、更新又快,致使学校不可能大量购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所需的所有设备,因此借助企业的资源进行专业教学,即校企合作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主流方向。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是高职学生,起点高,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好,自2009年招得第一届学生以后,招生情况每年都在大幅度递升,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给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研室带来严峻的考验。从教学内容来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室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条件,但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型课程还有些匮乏,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2 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简要分析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明确了专业培养的目标,即为企业输送优秀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优化节约了学校教育资源,减少企业人才招聘成本,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的共赢。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2.2.1 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委托培养及用人需求就业协议的形式,将院校的学生教育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明确责任方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学校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2.2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性。用人单位(企业)和学校应正确定位,共同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性,目标确定得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的。用人单位(企业)与学校需共同研究,认真分析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实践知识,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符合用人单位(企业)岗位所需,才能使学校针对培养目标顺利实施教学。

2.2.3 高度重视“订单式”办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订单式”办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当属其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制度,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它不是订数量,而是订特色、订质量。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订单式”办学的需要。还要认真分析研究用人单位(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2.2.4 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员管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订单”学员其实可以同时接受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企业的运作流程模式,汲取企业的优秀精神文化,熟悉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岗前培训,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2.2.5 企业“买单与享用”,实现校企“双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人才引进模式,具有很好的实际效果。因为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培养过程中,按照企业的需求标准,更多的植入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岗位基本能力教育,这些培训教育,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招聘培训成本,同时,这种方式也提高了引进人才的效率,提高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2.2.6 营造企业文化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前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业务流程、生产纪律、竞争意识等灌输给学生,同时,将学生所学的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改变带来的文化氛围变化,订单班的毕业生将实现学院、企业、学生的“共赢”。

3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发挥企业上层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成立产学研结合工作委员会,更多地吸纳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并制订和完善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条例、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融合,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參考文献:

[1]陈少烽,高南林.“校中有厂 厂中有校”顶岗实习模式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刘一兵.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赵海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及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9.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九

本学期的讲授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选用教材是吴先文主编《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是核心课程,共120学时。从设备维修的基础知识入手,掌握好典型设备零部件的拆装、机械零件的典型修复方法、设备故障的典型判断方法、典型机电设备的维修等设备维修维护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可以胜任港口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

二、简单分析本学期学科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

本学期本门课程主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包括:机电设备维修维护过程方法、典型零部件的装配、机械零件的一般修复技术、典型机电设备的故障判断方法以及设备工作可靠性的检验等方法内容。

三、对所授课程教学设计

以典型设备和零部件的运转特性和工作参数为内容,来说明和掌握设备维修的内容、常识、装配、检验、故障判定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每周利用两节课程进行理论讲授,要求利用其它课程的学习过程联系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丰富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方面的知识内容,加深理解维修和维护方面的常识性方法。通过对教材中实际系统的分析,使学生从机电设备的结构形式、电气特点、工作过程、运转特性等方面,能够掌握机电设备维修方面的综合性常识和操作方法,力争通过引导性的理论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本学期的授课班级为高20xx届机电维修班。该班的学生已经学习完相关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但还缺少维修方面的专业设备知识,因而应在授课时以典型机构或系统为内容进行常识的授课。

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好,但设备知识较差。

五、辅导答疑计划(答疑方式、内容、时间、地点等)

在教室,利用课内外时间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课内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技术性问题。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备课、教研活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每次授课后和讲课前了解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学生提问题、提建议、相互讨论的过程。授课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及演示法。同时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七、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活动形式、内容、时间、地点等)

10.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十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23-2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长足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主要推动力量,成为加速高新技術发展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支撑,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求得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机械行业,采用纯机械制造的份额越来越少,而机械与电气、机械与自动化技术、机械与微机技术、机械与光电技术等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承接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要培养能够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现状

2.1 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来几所中职学校合并组建的,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中有部分教师是物理学教师通过自学和培训,承担了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还不具备“双师素质”。加之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比较困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比例。

2.2 团队教师来源结构比较单一

团队新进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较少。

2.3 团队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

从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分布来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1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占30%左右。

2.4 校内实训室建设滞后

一是实训设备、设施普遍落后于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二是机电类实训设备更新淘汰快、价格贵,投入大。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学校虽然重视,但受财力和场地建设掣肘,实训室相对简陋,满足不了基本的实训要求,影响了团队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

3 打造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措施

3.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①学院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进力度,吸引省内外其它高校中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②从企业聘请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充实到团队中来;为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③鼓励和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在职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学历层次。

④组织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开设短期培训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

⑤搞好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组织教改、教研及科研项目课题小组,如开展说课、优质课比赛、技能大赛等,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提高。

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化等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⑦轮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比例。在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践一个月左右,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

设备的操作。每年安排1-2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3个月的“国培”项目,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训能力。

⑧建立完善评聘制度,真正吸引企业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是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的关键。学院要制定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考核、激励、交流、教改和科研等方面的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专任教师的考核体系,每学期召开合作企业座谈会,通报企业兼职教师的综合考评情况。对于综合考核成绩优秀的兼职教师,学院给予奖励,对于学期综合考评中等以下的兼职教师,向企业反馈信息,企业另推荐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⑨下大力培养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学院要有计划安排该专业带头人到德国等高职教育先进的国家或国内国家级骨干示范院校进行学习考察,了解把握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提升职业教育理念,引领专业发展,定位好专业建设方向;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引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主持完成科研或教学改革课题,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逐步树立学术威信并形成个人影响力。

通过打造省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占教师总数比例达50%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在50%以上,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达专职教师总数的85%以上,培养专业学术带头人1-2人,院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25%。进一步优化团队师资队伍结构。

3.2 深化校企合作

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企业的配合与支持是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双师”比例的重要保证。专业教学团队与合作企业深度融合,签订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派互聘”协议,制定并实施两类人员的相互交流挂职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绩效考评等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实训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以兼职教师为主的教学组织格局。

3.3 建立“校中厂”和大师工作室

利用2000万欧元“德促贷款”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我院工业系生产实训中心(“校中厂”),采购先进的机电实训设备,改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内实训设施和场地的不足。校内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对外可以承接生产和加工,为师生提供真刀实枪的操作环境。对企业来说,一些小型机械的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的简单组装等都可以在校中厂进行,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还可以利用学院的设备来进行开发研究,减少了企业的设备投入,由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来给学生上课,既能够完成学生的实训任务,还能够完成企业的生产计划,再为企业减少成本的同时扩大企业效益。建立团队的大师工作室,指导专任教师共同开展企业科研活动。

3.4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团队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新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全面开展对社会、企业的服务工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开发合作项目、职工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通过全面服务企业,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省内同行达到领先水平。促进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为六盘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技术保障。

参 考 文 献

1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十一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现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具有机械、电子技术的综合知识,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技术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检测、运行、维修和管理工作的生产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应用性非常强,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 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 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 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面非常广, 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实际只有二年半的时间里, 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仅靠课堂教学和几个演示、验证性实验是达不到现代企业用人要求的。我们走访企业调研, 发现企业对这个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感觉是“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 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无法在课堂上掌握,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具体分析起来, 在当前制约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 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从电子—气动、电子—液压到PLC、传感器、人机界面、现场总线技术, 直到过程控制系统, 它们是各类机械装备的核心技术, 对机械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没有很好地在“机”与“电”两方面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无论是偏重于机械方面, 还是偏重于电方面都不利于该专业的发展。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 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

(二) “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 缺少优秀的教师团队。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由于各种因素的原因, 教师接触科技前沿机会少, 教师知识结构陈旧且更新缓慢, 影响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因此必须从加强师资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入手, 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加以解决。

(三) 教学实训设施相对落后, 实训水平不高

总体看来,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实训条件, 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 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 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辨证地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时代性, 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与其所处社会时代的生产方式特征相契合,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必然引起职业教育的变革。如计划经济时代的721工人大学、行业开办的技工学校以及中专都带有社会生产发展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改变, 职业教育基本上已由职业学院完成, 但脱离企业或者行业就搞学校类型的职业教育的话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成效。当今,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尤其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国外先进的科技、设备及管理经验被广泛地引进来,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 企业装备更新速度快, 装备的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更先进, 对高素质高技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更多, 人才规格要求更高。一些职业院校脱离了企业背景, 实训设备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 课程设置及内容更新相对滞后, 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共同追寻的目标。

(一) 紧随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较其它工科专业有两大特点:知识面广, 应用性强;发展速度快, 产品更新快。由于高职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对设计、规划、决策、智能操作等任务进行创造性地实施, 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着重机械结构的原理, 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核心, 应相对灵活, 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构建的课程体系必须紧随区域发展水平、符合产业结构的需求, 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企业用人是一人一岗, 要求毕业能顶岗, 上岗有能力。因此, 实践教学要贴近生产实际情况,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理念, 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制定课程标准,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项目。以项目引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基础知识放在项目里讲, 明确、具体化的教学结果 (包括各种能力和学科知识) , 让学生在做中学, 只有做才能理解清楚, 让学生悟出来。在这里, 项目教学中载体的选择很重要, 载体就是寻找比较对象, 要注意的是每个项目重复的是步骤而不是内容, 但必须是同一个范畴, 而且是递进关系, 完成的是一个工作导向 (不是一个系统) 。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学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较多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必要技能。

(二)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力量雄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一是引进有工程背景的教师, 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 如鼓励教师通过职业资格考证、进入到企业锻炼学习、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 以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只有深入企业, 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 才能接触到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先进的技术, 才能保证教师不与工程实践脱节, 才能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掌握行业发展、产业调整的方向, 写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 把实用的新技术教给学生, 让学生学习到具体的工程实践项目, 真正做到项目化教学。

(三) 加强校企合作

如何弥补实践性教学这一薄弱环节, 德国的双元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谓的双元制, 就是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具有确切的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双元制在德国已是一种社会教育制度, 虽然我国不能照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但双元制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产学合作教育的必要性也是众所周知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首先要让学生多接触实践, 到企业中去实习;另外也提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也就是说能够结合新的产业技术的发展, 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提高自己运用信息、运用新的技术和科技、不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双方需密切合作, 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当前, 在我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机制, 缺少法律、制度保证的前提下, 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如何才能取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如何才能在校企合作中达到双赢?这需要多方努力, 就高职院校而言, 应主动联系企业, 为企业做实事。订单式培养、员工培训、参与科研项目等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我们目前最务实的做法。

三、教学效果评价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的教学效果是要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才能体现, 就目前情况而言考核方式应当有所改进。特别是专业课, 理论知识不必考得很综合, 考必要的知识点, 结合生产实践考应用。考核标准应灵活, 没有唯一的答案, 注重过程考核。从教育的角度, 先表扬, 后指正, 只要学生的方案可行、有自已的见解, 都应当给予肯定, 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 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按照项目引领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成为教学过程的管理者,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手、脑并用, 教、学、做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转变,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 使之具有专业化的实际操作水平,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适应职业的变化和个人职业需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力, 高书国, 杨晓明.“两条腿”走路职业教育应借鉴国外双元制教育模式[EB/OL].[2009-01-11].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1/11/content_10640131.htm.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刘晓, 石伟平.浅谈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两条路径[J].江苏高教, 2010 (6) .

[4]程志青.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1) .

[5]于志云等.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6]汤晓华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 .

12.机电一体化专业介绍 篇十二

专科院校培养宗旨

课程开设

发展现状

一、智能化

二、模块化

三、绿色化

四、网络化

五、微型化

六、系统化

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专业介绍

1、机械技术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3、系统技术

4、自动控制技术

5、传感检测技术

6、伺服传动技术

课程设置专业代码

具体科目

就业前景综述

前景

展开专科院校 培养宗旨

本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

课程开设

主要开设《电机及其应用》、《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及其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传感器技术应用》、《电力电子与电机调速技术应用》等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工厂电气控制实训、PLC应用技能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等实践环节。考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及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AUTO CAD高级绘图师”证书。一般中职学校对于此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有:电工基础,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数控加工基础,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及其应用,电子装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等

该专业学生可在电工实验实训室、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供配电技术实训室、工业检测技术实训室、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室、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和电力自动化与继电保护实训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学院拥有实训实习车间,学生可以进行电工综合实训。该专业学生在三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广泛,就业岗位群大,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应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修、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改造以及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

发展现状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二、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

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三、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四、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五、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六、系统化

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⑴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

⑵主干课程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数控加工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数控编程、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器控制及PLC、计算机绘图(cad)、工程力学等。

⑶主要内容

⒈就业岗位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广泛。毕业生主要可从事数控设备的维护、调试、操作、制造、安装和营销等技术与管理工作,就业岗位群大。主要可适应的岗位与就业方向为:

1)从事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2)从事数控设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和其它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工作;

3)从事数控设备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电气维修、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工作。

⒉ 专业核心能力:

a、掌握典型数控设备的维护能力;

b、掌握典型数控设备的操作的能力。

⒊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模块、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CAD/CAM应用技术、Solidworks以及电力拖动,电动机原理结构

⑷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⒈知识要求

⑴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和必要的科技文化知识;

⑵ 掌握必需的数学和英语基础知识;

⑶ 掌握机械制造知识;

⑷ 掌握必需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

⑸ 掌握微机与应用知识;

⑹ 掌握数控原理、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编程知识;

⑺ 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的知识。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第一阶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第二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①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

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专业介绍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编辑本段课程设置自考本科段课程设置

专业代码

机电一体化自考专业课程及学分 专业代码:B080307

具体科目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0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0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03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

04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3

05 00015 英语

(二)14

06 00420 物理(工)5

07 02238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8

08 02240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4

09 022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402241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402243 计算机软件基础

(一)402194 工程经济 402200 现代设计方法

514 0224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5

S1 00421 物理(工)(实践)1

S2 02239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实践)1

S3 0220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1

S4 02242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实践)1

S5 02242 计算机软件基础

(一)(实践)1

S6 02201 现代设计方法(实践)1

S7 02246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1

S8 02247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设计)4

S9 10345 机电一体化工程毕业论文

合计 80 不计学分02159 工程力学

(一)5 非直接报考加考课程02185 机械设计基础 502232 电工技术基础 3

S10 02233 电工技术基础(实践)1

机电一体化2013年4月自考科目

机电一体化工程 2194 工程经济 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2243 计算机软件基础

(一)420 物理(工)

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240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220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241 工业用计算机

[2]

机电一体化自考专业报考条件

凡国家承认的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生均可以报考本专业,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如下分类:

1、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类各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生、从事机械电气工程具有中专毕业证书且有技术员任职职称的在职职工均可直接报考;

2、其他工科类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生报考,须加考工程力学

(一)、机械设计基础(含实践)、电工技术基础(含实践)等三门课程。[3]

编辑本段就业前景综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目前实操性人才缺乏,各企业高薪聘请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深圳地区例如:富士康、三星、华为、等一线企业拥有大量高薪职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以下由工控行业网为您进行的机电一体专业就业前景的方向分析。[4]

前景

机电一体专业就业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

1、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大型啤酒、饮料、食品及商品包装生产企业从事现代化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的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生产厂家或设计部门、营销单位从事技术工作.2、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

从事机电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熟练使用和维修数控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模具设计也制造、机械加工、塑料、五金、电子产品、计算机生产等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编程,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及加工操作,从事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

以从事国内外数控设备的营销工作.3、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CAD/CAM方向)

从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模具、机械、五金、塑料、家电等生产企业从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工作.4、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CAD技术方向)

13.机电一体化专业情况 篇十三

机电一体化,首先是以机械为主,以电为辅的一门学科,有很多方面,有机床,有汽车,等等。。

反正所有和机械有关的行业都可以做。

其中机床包括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这个在大学的时候都学。

操纵电脑的话一般是使用绘图软件来进行机械设计。

电方面的是电子电工,还有单片机等等。

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技术)介绍如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数控等技术的基本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第一线数控系统应用技术,具有基本的CAD造型设计和CAM数控编程与数控加工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机械、信息技术等行业的现代化先进制造车间及其它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数控机床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的应用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基本要求

(一)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2.遵纪守法,诚信务实,创新进取;

3.热爱企业,热爱本职工作,具备较快适应第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二)理论知识要求

1.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数学、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机械设计、电子电工、液压气动、微机控制、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数控技术、编程、加工工艺、机床结构、操作、调试等专业知识;

4.学习一门外语,具有初步阅读及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三)专业技能要求

1.计算机基础操作与应用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查找、会用C语言编程等;

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二维(AutoCAD)、三维(如用UG或PROL等)的绘图能力;

3.有一定的机床夹具设计能力;

4.具有CAD/CAM与数控加工应用的能力:掌握“零件造型—数控编程—数控制造加工”全过程,学会使用国外最新CAD/CAM软件,进行CAD造型设计,CAM数控自动编程,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加工的能力;

5.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尤其是了解数控机床的结构特点:调整操作故障等情况;

6.具有一定的加工车间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

三、修学年限

三年

四.证书

1、获得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

2、获得上海市劳动局颁发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中级证书;

3、获得全国大学英语能力水平考试三级;部分学生选修英语可获四级证书;

4、全国CAD培训网络Pro/E证书;

1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十四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学徒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制度,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师傅带徒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徒制中, 知识和技能存在于实际操作的环境中, 学徒是在完成真实岗位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这种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当今社会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经济全球化使得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劳动者成为许多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许多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 发展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 是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 工学交替, 岗位成才[1]。目前,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性学徒制”等, 他们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招工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以及校企合作教育形式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清远市地处粤北山区, 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是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大和在岗员工素质不高与技术水平偏低的矛盾。为此,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 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 是安徽海螺集团在华南地区投资设立的一家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在册员工1100多人。公司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一流的质量检测设备, 实现污水“零排放”, 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调研获悉, 该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及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学历偏低及理论水平不足的情况, 同时大部分低学历的员工有强烈的进一步求学愿望。鉴于此, 2012年, 该公司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 首次招收符合条件的员工学员38人,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海螺班成立。

(一)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依托清远现代制造产业职教联盟, 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指导下, 在英德海螺公司组建“厂中校” (企业教学点) 。成立“厂中校”管理委员会, 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制度, 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 (车间及教室) 、兼职教师、实习岗位, 学校投入师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确定“厂中校”管理机构及人员构成, 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和义务, 制定“厂中校”运行规章和考核制度。

(二) 搭建人才培养框架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生源主要是企业在岗职工,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员的岗位实际, 分析其岗位知识要求, 岗位操作技能, 同时结合学员的专业基础情况, 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每位学员配备一名或多名师傅, 师傅由企业推荐, 学校考核认可。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学员, 校企双方对教师与师傅进行分工, 制定教师与师傅对学生的评价准则及考核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海螺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学徒制海螺班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三) 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学徒制海螺班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的指导和参与下, 校企“双导师”团队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 明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能力和素质要求, 进而开发专业课程,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海螺企业职业岗位情况, 课程主要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 课程体系中分为四个主要的课程类型:岗位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职业素质基础课程和学徒自选模块。构建海螺班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四) 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在海螺班运行过程中,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专业十分注重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 即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培养, 实施了校企互聘、双向交流, 建设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按照学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培养标准, 培养了双导师带头人1名, 骨干教师3名, 企业骨干师傅10人。聘请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经验丰富的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 师傅在企业进行在岗带徒实践教学;同时规范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 制定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制度等。落实企业师傅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定期对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 以确定是否继续聘用, 并建立企业师傅教学成果激励制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 教学评价设计

学校导师及企业师傅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学校导师根据专业知识体系要求、企业师傅依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同制定考核方案, 学校导师主要须要通过笔试或面试等考核方式考查学徒的专业基本知识, 企业师傅根据学徒完成的岗位任务和业绩等考核学徒的专业核心能力, 最终加权得出学徒课程的学业成绩, 教学评价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我院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推广树立了标杆, 带动了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等6个专业相继开办了7个现代学徒制班级;也为本专业进一步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积累了经验。我院与清远美亚宝铝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美亚宝班于2014年9月开班, 与新玛基 (清远) 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新玛基班于2015年9月正式开班, 目前两个班级运行良好。

但是,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由于缺乏相应的政府参与及企业激励机制, 目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深入度不够, 参与面还不够广。

2.对学徒关键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目前主要的衡量标准为是否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而这很难切实反映学徒能力真正提高的程度, 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的、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双导师教学团队”中的企业师傅存在着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的情况, 需要引导企业师傅正确认识学徒在“岗位学习课程”中的重要性, 突破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惯性思维, 建立起现代学徒岗位能力培养机制。

4.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需要相互深入沟通,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人才培育, 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方式, 才能够培养出学校满意、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合格学徒。由于没有建立起“双导师”的融合机制, 还停留在使用简单的方式进行沟通, 如会议、电话、电子邮件等, 双方沟通还远远不够。

参考文献

[1]赵鹏飞, 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2) :38-44.

[2]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上一篇:自主选修音乐课教学设计下一篇:酒店前台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