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共11篇)(共11篇)
1.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一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5·福州高一期末测试)有关下图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②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③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习俗 ④吃西餐是受西方侵略的影响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图片显示的是买办和洋老板在吃西餐。吃西餐是西方的饮食风俗,可判断②③正确;西餐的出现与西方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说明④正确;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也符合史实。
答案:A 2.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以来,汉口城内的建筑呈现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这体现了()A.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B.汉口的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C.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西文化呈现融合趋势
解析:由材料中的“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可得出答案。答案:D 3.“在描写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为主流 B.东西文明激烈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异常艰难 D.女性服饰传统与现代并存,城乡差别大
解析:“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表明当时中国女性服饰多样化并存,城乡差别大。追求时尚成为主流从材料中不能反映,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西服饰难以共存、尊孔复古盛行说法明显有误,故排除B、C两项。答案为D项,答案:D 4.(2015·扬州中学高一期末考试)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长袍马褂曾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 B.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 C.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反映了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
解析:由图1溥仪身穿长袍马褂可知A项说法正确;由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说法正确;C项的表述符合三幅图片的发展历程。D项“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由图片中无法得知。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5.著名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曾说过,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这说明近代女子穿旗袍()A.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 B.是一场服饰根本革命 C.隐藏了效忠满清思想 D.是民国教育改革的结果
解析:A项由材料中的“蓄意要模仿男子”可得出。B项错在“根本”的表述上,旗袍是传统服饰改良的结果。C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A 6.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主要反映出()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在大城市中表现明显,传统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故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于无关;题干描述的婚俗中西合璧,恰恰说明中国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答案为B项。
答案:B 7.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主要表明()A.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男尊女卑观念不复存在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民国初期妇女到各个行业工作,表明当时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故答案为A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故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当时史实。
答案:A 8.(2015·合肥一中高一期中考试)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A.科学民主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据材料中的“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可知,这体现的是一种由等级观念到平等观念的过渡,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9.下面三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主流服饰。造成这种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选D项。答案:D 10.“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租界内外的中国居民最初以为以电灯照明“将遭雷击”,一时“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寝久人们渐悟电灯的优越,遂争相使用电灯照明,“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皎洁当空,清光璀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说法错误()A.所述史实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自然科学技术逐渐改变人类日常生活 C.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娱乐活动众多 D.工业文明成果逐渐嫁接到农业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电灯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A项的表述错误。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材料相符。
答案:A 11.(2015·汕头金山中学高一期中考试)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所未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俱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解析:由材料信息“素所未见”“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推断A、B两项错误;从“喜色”“喝彩”可推断出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C 12.(2015·成都七中高一期末考试)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右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外国控制并垄断了中国的内外贸易 B.中国近代化水运交通处于起步阶段 C.洋务企业在列强的排挤竞争中求生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着中国社会发展
解析: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洋务派所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A项说法错误;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由“1934年”可排除C项;D项正确。
答案:D 13.近代有大量竹枝词对西方新事物进行了赞叹,如“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顷刻音书东海来,机关错讶有神仙”。该材料反映的是()A.电报传输 C.电话传输
B.无线电传输 D.因特网传输
解析:电报不能传播声音,与材料中“音书”不符,A项排除;无线电传输主要是靠电波,与材料中“一线长”不符,B项排除;因特网是现代新事物,与材料中“近代”不符,D项排除。
答案:C 14.(2015·浙江嘉兴一中高一月考)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能作为1920年事件的是()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进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A项发生于1927年、B项发生于1871年、C项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20年”不符。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与题目中的时间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15.(2015·南昌高一期末)近代中国,“洋—”族词成了当时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大家族,如:“洋伞”“洋油”“洋火”“洋布”“洋钉”“洋房”等等。“洋—”族词的产生以及使用与它们所指事物的出现、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后来这些“洋—”族词语在老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民族危机面前国人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B.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C.国民政府规定不准使用“洋—”族词语 D.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近代中国,“洋—”族词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洋—”族词日益退出人们的生活。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16.中国第一个拥有手机的用户叫徐峰,如今是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他回忆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由此手机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为大众消费品,其主要历史意义是()A.是中国通信事业的重大突破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地球村的构建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的诞生,手机与以前的电话相比很显然是通信事业的重大突破。其他选项虽有些道理,但不符合“主要历史意义”,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17.(2015·淄博一中高一月考)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实际上指的是()A.报纸 C.账单
B.书籍 D.信件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买一纸”可得知是报纸。由“买一纸”可排除B、D两项;“见闻历历”可排除C项。
答案:A 18.1882年康有为到上海,第一次接触到《万国公报》,第二年开始订阅,成为该报的热心读者。经过对这些书刊的潜心攻读,他的思想遂“日新大进”。后来他在万木草堂又把《西国近事汇编》《万国公报》作为弟子的自学材料。(注:《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早期为周刊,主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由此可见()A.西方报刊是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领导人的主要因素 B.西方报刊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工具 C.康有为利用西方报刊推进百日维新 D.西方报刊对康有为思想的转变有相当的影响
解析:概括提炼材料中“《万国公报》”“思想遂‘日新大进’”“在万木草堂又把„„《万国公报》作为弟子的自学材料”等可得出答案为D项。A、B、C三项过于夸大了西方报刊的作用,故排除。
答案:D 19.(2015·浙江金华一中高一模拟)民国成立后,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去购买一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实现了专门分工的报刊。那么下列属于这类报刊的是()A.《戏报》 C.《强学报》
B.《民报》 D.《时务报》
解析:B项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C、D两项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三者均与趣味性不相符;《戏报》是娱乐性的专门报刊,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20.1896年6月29日《申报》广告栏发布“徐园告白”:“本园于二十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文虎清曲童串戏法西洋影戏,以供游人随意赏玩„„马车可直抵园门,维冀诸君踏月来游,游资仍照旧。”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上海文化娱乐已经全面西化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声情并茂 D.徐园文化活动商业色彩淡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辨识能力。材料显示清末上海徐园的夜生活包括三项娱乐生活:猜灯谜、看电影和变戏法,表明娱乐活动十分丰富,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当时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多种形式,传统活动仍占一定地位,A项错;当时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C项错;“游资仍照旧”,说明这是商业活动,D项错。
答案:B 21.抗日战争时期,进步电影工作者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上述材料说明()A.当时政府把电影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B.电影事业是鼓舞中华民族抗战的有力武器 C.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D.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解析:由材料中影片表现了军民英勇抗战等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均夸大了电影的作用,故排除。
答案:B 22.(2015·启东中学高一月考)1983年春晚,主持人刘晓庆在晚会上穿的两套衣服被仿制成“晓庆衫”在全国各地热卖;1984年春晚中的《吃面条》使小品成为春晚的“必备菜”;最近几年“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大衣哥”等一批“草根明星”给荧屏带来了亮色,春晚中整点报时、贺电,甚至小品道具等广告形式时常出现。由此可见,春晚在一定程度上()①反映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②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 ③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④反映了电视艺术不断贴近社会生活的趋势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理解题干中有关春晚的案例。从大牌明星“刘晓庆”到“草根明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①正确;从“晓庆衫”热卖到小品成为春晚的“必备菜”,说明春晚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②正确;题干案例总体反映了电视艺术不断贴近社会生活的趋势,但没有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④正确,③错误。
答案:D 23.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及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总书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人们通过中央电视台及时目睹了这一盛况。这主要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功能是()
A.知识普及 C.艺术欣赏
B.卫生保健 D.实时新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电视媒体功能的辨析。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传播,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实时新闻功能。
答案:D 24.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往德国:“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其意义是()A.开创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模式 B.从此互联网迅速普及全国
C.互联网成为我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揭开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解析:A、B、C三项对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意义的表述过于夸大,故排除。D项符合实际,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25.2010年11月,即时通信软件“QQ”与360安全卫士展开了一场铺天盖地的网络大战,亿万网民纷纷参与,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思考。对此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网络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B.国家应加强网络安全的监管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D.网民应该集体抵制交战双方
解析:不论你支持网络大战的哪一方,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但集体抵制交战双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9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4分,共计50分)26.(2015·常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球在太阳的周围,一刻不停的,遵了那个椭圆的轨道,在那里走,并不是有一个起点非拿他当做一年的元旦不可的,也并没有一个终点非拿他当做一年的除夕不可的„„无论元旦是任意选定的,或是天然注定的,总而言之,没有可贺的情节„„“恭贺新禧”不过是社会上一种习惯,随俗贺贺,原没有什么害处;不过费了精神做这样没意义的事情,似乎也大可不必。所以我的意思:我们很可废去这贺年的礼节。但是一年之中,没有一次写帖子恭贺,见了面说“恭喜”,大家热闹热闹的机会,人生也太索然寡味了。所以我想废了那无意义的恭贺,去找一樁有意义的恭贺来代。„„其中最该恭贺最该纪念的日子,我以为就是十月十日。„„这一天实在可以算得我们国民更生的日子,或是做人的生日。
——陈大齐《“恭贺新禧”》(1919年)材料二 除夕歌,歌除夕,几人嬉笑几人泣。富人乐洋洋,吃肉穿绸不费力。穷人昼夜忙,屋漏被破无衣食。长夜孤灯愁断肠,团圆恩爱甜如蜜。满地干戈血肉飞,孤儿寡妇无人恤。烛酒香花供灶神,灶神哪为人出力。磕头放炮接财神,财神不管年关急。年关急,将奈何;自我有身便有他。
——陈独秀《丁巳(1917年)除夕歌》
材料三 我写到这里,忽然听见外面有放砲(炮)的声音„„然则此刻的放砲,大约是“已未新正”的先声。我想写“已未”(1919年)两个字,也不要紧;但愿“中华民国八年”六个字不要删除,才好。
——钱玄同《通信·渡河与引路》(1918年)材料四 “过年”被新青年看作是与垂辫、缠足、吸鸦片烟、磕头、打拱、请安等“国粹”是一家眷属的旧物,理应遭到掊击和废除。„„“过年”虽然是一个日常生活小问题,实际所连带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民俗大传统,是属于文化肌体最坚韧的部分,“过年”作为这个文化基层的一个触角,不但与整个肌体质量相等,而且更体现着文化肌体的神经敏感性。启蒙者所倡扬的思想革命力图从改变习俗入手固然是找到了问题症结,但同时也等于是遭遇到了巨大的困境。
——王桂妹《启蒙之剑与习俗之饼》
请问答:
(1)材料一中关于“过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材料中“这贺年的礼节”的依据是什么?他是从什么角度确定“最该恭贺最该纪念的日子”的?(3分)(2)材料二中反映了陈独秀的哪些思想?(4分)(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新青年”要求废除“过年”的原因。废除“过年”的主张为什么“遇到了巨大的困境”?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12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很可废去这贺年的礼节”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是社会上一种习惯”作答;第三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国民更生的日子,或是做人的生日”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穷人„„无衣食„„灶神哪为人出力”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但愿‘中华民国八年’六个字不要删除”、材料四中的信息“‘过年’被新青年看作是„„旧物”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实际所连带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民俗大传统,是属于文化肌体最坚韧的部分”作答;第三小问为开放型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观点:废除。(1分)依据:习俗。(1分)角度:辛亥革命。(1分)(2)体恤百姓;破坏偶像(反对迷信)。(4分)(3)原因:“过年”被认为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先进分子从改变习俗入手倡导思想革命。(4分)原因:“过年”不是陋习;具有坚韧性和敏感性。(4分)看待:一概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去伪存真。(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抱着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美食传统,当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带着腥膻味的牛奶乳酪,喝着冰冷还要加冰的饮料,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一种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时,又不禁把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权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就如西方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胜过我们一样,饮食方面一定也有胜过我们的地方。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
材料二 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外国邮政始传入我国,邮局自设于我国口岸。同治五年(1866年)驻京各国公使邮件改由总税务司署管理传递,此为我国自办邮政之始。光绪二年(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奏请钦设邮政。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设送信官局,开始发行邮票,并收寄普通人之信件,但仍归税务司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疏请举办国家邮政,次年3月20日获皇帝谕允,此日即成为中国邮政纪念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我国邮政事业才独立发展。
材料三 互联网自1994年正式被接入中国,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几乎在中国完全普及。很多人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了。有人戏称:“众里寻她千百度,有了‘百度’,就不愁找不到那个‘她’了。”
——据相关材料整理(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7分)(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趋势如何。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具有的时代特征并说明理由。(5分)(3)据材料三说明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有何区别。(5分)解析:第(1)问,要对材料中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方可得出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结论。第(2)问,“趋势”就是其发展轨迹,据材料归纳即可;对“时代特征”的概括和说明要考虑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饮食变化和邮政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第(3)问,首先可从其所处的时代去考虑,然后分析因为时代的不同造成性质上的不同。
答案:(1)现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1分)看待:这种现象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国人不断追求自强而作出努力;饮食只是一种文化,无优劣之分,无需与政治、军事等联系起来;各国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必完全盲目效仿,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6分)(2)趋势:从外国包办到自主承办和独立发展。(2分)时代特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1分)理由:中国饮食结构和近代邮政事业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出现变化和发展的,不是其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2分)(3)影响: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1分)区别:从时间上来看,互联网传入中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性质上来看,对于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完全是中国自身的需要,它是中国现代通讯技术自身发展的结果。(4分)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分)(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4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第(1)问,报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中国的内外危机;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第(3)问,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考查;第(4)问,要依据前三问的问题概括归纳。
答案:(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2分)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分)(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3分)(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3分)(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4分)
2.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二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三
目录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时间线索: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9C五六十年代洋务派“中体西用” ;
早期维新思想 →19C90N:维新思想 →19:孙中山“三民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4年:新三民主义 →1925年:毛泽东思想→20C80N: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3
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4
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5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直接原因)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基础)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目的:鼓励各种学术发展与新思想的产生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陈独秀《敬告青年》;
b.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打倒孔家店”、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我之节烈观》;
不足:全面清算过于偏激,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绉议》
d.平民教育思潮: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如平民教育演讲团,白话小说和散文大量涌现,文学新形式。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6
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1894年,创立兴中会[团体];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政党])
2、思想渊源:
经济:单税社会主义,《资本论》;
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同思想;
科学:进化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5、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4、新三民主义是目的,三大政策是手段。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四)评价: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7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特点: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精髓是”实事求是”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五)毛泽东的个人错误
晚年犯有严重错误: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急于求成
②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过度
③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错误发动了1966-1976年事件
【辨析】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集体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错误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一部分,不同于毛泽东思想。
8
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1966-1976年事件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
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9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四)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
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
(一)形成过程:
1、2003.7 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2003.10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二)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历史意义
1、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义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绿色”GDP”的理念深入人心
高中历史学习与记忆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七、联想记忆法
对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学时则可采取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以区别。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死记硬背,常常弄错 。我在上这段历史时这样叙述: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 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 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这样三个国家的 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地就记牢了。
八、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九、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实行改革扩大了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同年,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中国在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10。
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十、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 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 、分析问题的能力。
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篇四
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村庄,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
2.中学时代
一度辍学,喜欢读书及钻研数学问题。
3.大学时代
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发现代数二项式定理。
4.乡下两年
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清单二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万有引力定律
1.提出“万有引力”概念
(1)条件
①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大定律。
②伽利略发现了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2)内容:通过研究证明宇宙间所有的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3)意义: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标志:1686年,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1687年问世。
(2)地位: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深化认知]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清单三对牛顿的评价
晚年的困惑
1.晚年的困惑
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
2.地位与作用
(1)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2)从伽利略到牛顿的时期,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认知]
牛顿是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探究点一牛顿对近代科学的巨大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
(1)从材料一恩格斯的评价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概述牛顿对古典物理学所做的主要理论贡献。
[答案]特点: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光学、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各个领域里都成果突出,贡献巨大。理论贡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力学三个基本定律,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从而把天上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的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一次大综合,实现了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还没有发现呢。
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
——牛顿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为什么牛顿能够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理解。
[答案]生活在欧洲科学革命的大时代;善于吸收、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忘我的投入与勤奋的探索;谦虚的态度;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结论形成]
牛顿建立力学体系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1.原因
(1)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牛顿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创造了条件。
(2)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条件。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方法和培根所倡导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法。
(3)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力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4)牛顿在科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和不畏艰辛、勇于牺牲的思想品质。他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
2.深远影响
(1)牛顿力学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将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牛顿经典力学揭示了力学与运动的关系,使人们可以精确掌握力及其作用,使人们掌握了机械的制造与应用,从而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5.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五
(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王羲之等。
(3)绘画:
起源: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3)戏曲:
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戏剧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方法总结
1、运用列表的办法将本单元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掌握。
2、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一些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如总结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归纳处于世界之最的成就,分析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落后?
(1)四大发明
(2)《九章算术》
(3)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4)《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
④科技本身存在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
⑤重文轻技和封建迷信思想的阻碍。
3、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有了人类就有人类的劳动、人类的情感,逐步就产生了表达人们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文学。中国文化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同学可列举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先秦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4、深层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如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宋词繁荣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6.人教版必修五教材第一单元趣解 篇六
林教头与别里科夫老师可以好好比较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角是林冲, 并非一介武夫, 而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有着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的教头———教师!只不过是教习枪棒。他文武双全, “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 不遇明主, 屈沉在小人之下, 受这般腌臜的气”。
漫天风雪, 无尽悲伤, 一壶浊酒, 十分惆怅。正义已死, 问苍天, 路在何方?熊熊烈火, 长天茫茫, 壮士心, 英雄泪, 空飞扬!一把刀, 一杆枪, 把江湖走尽, 不再彷徨!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是别里科夫, 他是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一小城中学的希腊文教师。
别里科夫死了, 杀死他的是他的抑郁症, 严重的心理疾病, 还有沙皇专制统治的的白色恐怖。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 因心灵僵化死亡。他的死让全城的人高兴!
陆虞候被杀死了, 杀死他的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他想要置于死地的林教头。作为高太尉府里的普通工作人员的陆虞候, 奴性十足, 患软骨病, 挺不起胸, 抬不起头, 整天看“主子”脸色行事。为讨“主子”喜欢, 可谓搜肠刮肚、费尽心机, 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得出来。花花太岁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得了相思病之后, 陆虞候便千方百计为其出谋划策, 企图逼良为娼。先是设调虎离山计, 将林冲叫出来喝酒, 骗林冲妻子到自家楼上, 让高衙内调戏。然后设卖刀计, 使林冲误闯白虎节堂, 被发配沧州, 并安排押解人员中途结果林冲性命。最后又设火攻计, 趁大雪之夜, 火烧草料场。林冲命大, 虽然没被害死, 但被害得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最终走投无路, 被逼上了梁山。他的死罪有应得!
别里科夫之死案发现场是中学男教师单身宿舍。
陆虞候之死案发现场是沧州城东15里的草料场的东三二里的市井与草料场中间的一座山神庙。
顺便我们再把“别里科夫之父”———契诃夫与本单元最后一课《边城》“翠翠之父”沈从文做个比较:
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总是歌颂过去, 把自己与现实隔开, 禁锢人们的思想生活。契诃夫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超现实又源自现实的形象———谨小慎微, 心惊胆战, 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 诚惶诚恐, 恐恐惧惧上西天。
沈从文也通过翠翠歌颂过去, 歌颂湘西沅水, 那里浓郁的地方色彩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原动力。他歌颂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 赞美人性美,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人民也送给他一副对联———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7.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七
课程标准的内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前提条件:――社会发生根本转型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保障„
文化条件:思维范式改变:由亚里士多德――伽、牛顿实验科学范式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的形成和发展 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意大利人)成就如下:A 创立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数学
B 重要发现 : a落体定律 b 确定均速运动、匀加速运动 c 发明天文望远镜、著《关于两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日心说” 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牛顿(微积分+经典力学)
A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 a 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b 万有引力定律 B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牛顿力学体系
D意义:科学预见性的威力——(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学的进步(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A 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E=mc2 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则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迟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 1916年 完成“广义相对论”:
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即时空会发生“空间折叠”和“时间隧道”
C 意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前提: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 19th末20th初,为认识微观世界奠定基础(1898年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人„)量子理论提出:为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问题提出。
A 1900年 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物质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能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
B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运用量子假说解释光的本质。丹麦的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影响:
A推动了物理学的新发展――30年代诞生“量子力学”
量子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 1 科学理论之一,他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他们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他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二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谁是万物的创造者 1基督世界的“神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科学进化论的创立 1 历史背景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崇尚理性蔚然成风。经济和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推动)理论基础:细胞学说和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a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 b 细胞学说创立:19th 施莱登、施旺 早期生物进化论创立:拉马克(法)-“获得性遗传理论”:动物器官用进废退、生物与环境关系
2、诞生: 1859年《物种起源》主要观点:
a 生物是由进化而来的: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b 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结果
c“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普遍规律(优胜劣汰)(3)1871年《人类的起源》 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1)特点:进化论是最伟大的科学思想之一,时代进步产物
(2)作用:
A对欧洲的思想界:挑战封建神学的神创世,促进了思想解放。
b 对生物界: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看法,开创生物学的新时代
c在欧洲的宗教界和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遭到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反对,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d 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和介绍进化论,唤醒国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好和新文化运动(赫胥黎《天演论》)e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分歧:(1)宗教:特别是基督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宣扬神创说; 科学: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代表,认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是对神创说的有力挑战。
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说学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三 蒸汽和电的革命(科技革命)
(一)前提条件:客观: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渴望解放生产力
科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进步,科学成就不断涌现,尤其是物理学的不断进步(牛顿力学、电磁学)
(二)表现: “蒸汽时代”的到来:
18、19世纪 a 18世纪上半 蒸汽机运用于矿井抽水
b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
c 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蒸汽轮船、1814蒸汽机车 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大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工业化发展形成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蒸汽动力用在在交通运输业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2 “电气时代”(19世纪末――)
a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b 科学实践运用:电能的产生
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c 电力的普遍运用:电话、电车、无线电报„ d 内燃机的发明运用:
(三)历史意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规模化炼钢,促进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推动社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电冰箱、洗衣机、电影、电视)四 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一)前提条件
(1)二战后,和平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科技提供保障(2)激烈的国际竞争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3)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逻辑数学运用等
(二)概况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a 1946年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ENIAC)冯•诺伊曼(美)b 60年代末,互联网(Internet)诞生于军事通讯系统(美)c 20世纪90年代,WWW网诞生 蒂姆•伯纳斯-李(英)d 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
(三)历史影响(科技“双刃剑”的理解)
1进步性: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
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
改变生产方式:打破传统时空观,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了学习方式: 2 局限性:
(1)网络垃圾与网络犯罪„网络黑客与世界安全问题
(2)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会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四)通过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什么?(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科技是把双刃剑,要正确合理的把握,为人类造福。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1课 文学的繁荣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欧洲的多次革命和战争使得局势动荡,各国政治生活中的现象使得知识分子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2.主要特征:深入发掘人类感情世界,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戏剧情节跌宕起伏为主要特点。
3.主要成就:(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2)英国: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3)德意志:海涅是杰出代表,作品是《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4.影响: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主要特征: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3.主要成就:(19世纪30年代以后)(1)法国: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2)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3)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20世纪以来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英国箫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4.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三、现代主义文学
1.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主要特点:作品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反传统。
3.代表作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4.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与人格自由发展的冲突。
四、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代表作品:高尔基的《母亲》等作品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杰出代表;“解冻文学”出现,以爱伦堡小说《解冻》为代表。
四、亚非拉美的文学
1.背景: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2.主要特点: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思想的民族文学。
3.代表作品:印度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中国鲁迅的《呐喊》集,昭示着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到来;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第2课 美术的辉煌
课程标准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资产阶级对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
2.艺术价值:题材选择历史重大事件。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3.代表作: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和安格尔的《泉》。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以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2.艺术价值: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在表现手法上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作: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西班牙的画家哥雅的代表作是《枪杀马德里市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1.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2.艺术价值: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3.代表作:法国米勒的《拾穗者》;俄国列宾的代表作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三、印象画派
1.背景:19世纪60年代,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印象画派兴起。2.艺术价值:早期印象画家们用光和色来描绘外部世界;后期印象画派强烈主张抒发个性,并吸收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东方艺术的一些特点,线条粗犷,形式夸张富有装饰性。3.早期的印象派画家以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和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为代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后期印象派主要有梵高的《向日葵》;塞尚《樱桃和桃子》。
四、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精神创伤;受工业化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
2.艺术价值: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3.代表作:法国马蒂斯的《舞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第3课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背景: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使音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民族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特点: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突出个人感受,弘扬民族特性。
3.表现:(1)浪漫主义:19世纪,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兴起。到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代表作: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歌曲之王”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和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2)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未完成的的《图兰朵》;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3)俄国的民族乐派: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4)美国音乐: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和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体现出美国国力上升和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现代主义音乐)
1.主要特征: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通俗易懂,轻松活泼。
2.表现:(1)爵士乐:起源于美国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吸收欧洲传统音乐的和声与音调,一战后世界都市流行音乐的主流。(2)摇乐滚:运用电子发生或操纵,表演者着装奇特,行为怪异,表达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二战后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50年代 5 “猫王”普莱斯利受到广泛欢迎,英国“甲壳虫”摇滚乐队轰动一时。(3)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的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第4课 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条件:(1)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2)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2.过程:
(1)诞生:19世纪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底,他们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了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发展: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的构图和剪辑等技术,被称为“蒙太奇”,并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20世纪20~30年代:1927年之前的电影都是无声片(默片),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是卓别林。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1927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有声电影。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3)进一步发展:二次大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相继问世,各国电影纷纷兴起,电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苏联:具有教育性强、艺术性高和内涵深刻的特点。德意:现实主义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莉莉·玛莲》等。印度:载歌载舞,民族色彩鲜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出国门。美国:好莱坞电影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浓厚的商业气息,如《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
二、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条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2.概况:
(1)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发明。1928年,英国一家电视台第一次试验发送电视图像。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宣告了电视艺术的诞生。
(2)发展: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首先在英美迅速发展。1930年英国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进一步发展:二战后,电视进入了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艺术被称为“第八艺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三、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影响)
1.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直接反映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
2.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8.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八
◇ 【考纲要求】
1、古代希腊的人文思想与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3、启蒙运动。
◇ 【课程标准】
1、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中。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
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知德合一。
2、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需怀疑的世界主宰。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世的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
被贬低,神占据了中心地位。
3、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成熟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开始系统论证人的价值和力量,发现人类才是世界的中心和主宰,现世社会才是人类实现自己价值所在。文艺复兴强调以
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打破
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4、启蒙思想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把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高度,追求自由、民主、法治。
◇ 【知识整合】
★知识点解读
一、智者运动
1、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 “美德即知识” ;
②、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点与智者一致);
③、“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④、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
二、文艺复兴【反对禁欲主义,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肯定人的价值作用】
1、背景:①、政治上,天主教的黑暗统治;
②、思想上,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文化教育,取消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使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
③、经济上,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出现;
④、阶级上,新生的资产阶级要求充分享受人世生活,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于是一场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
⑤、直接上,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这既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又促使人们开始反省。
2、特点:①、重视现世生活,追求物质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②、主张人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
态度。
③、文学艺术上表达人的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
④、重视科学实验,反对经验论。
⑤、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基督教之禁锢人性。
⑥、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表现了乐
观主义精神。
3、历史作用:①、人文主义者反对分裂,反对外来干涉,主张维护民族独立。他们对
于建立民族统一集权的国家,有过积极贡献。
②、人文主义者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在反天主
教会的斗争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于争取自由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③、人文主义者虽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受宗教的束缚。他们所争取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追求的是确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4、性质:一次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薄伽丘(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代表作《十
日谈》全书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生面平等,反封建等级观念,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人
物,其戏剧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代
表作《哈姆雷特》。】
6、影响:(1)、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
础;
(2)、社会制度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
烂篇章,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三、宗教改革
1、背景:(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
疑。
(2)、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
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3)、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
态,是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于
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
革的发源地。
(4)、直接原因是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过程(代表人物)——马丁·路德改革
①、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②、主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核心主张:因信称
义否定教皇教会的权威和作用,冲破教会的束缚,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
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
配和还俗;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
解释《圣经》的权利;君主的权力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3、实质:是一场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
治的政治运动。
4、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5、影响:(1)、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
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教派,主要有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和英国国教,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6、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处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
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②、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③、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④、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的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得到了封建诸侯的保护。
(2)、不同点:①、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
者认为人是伟大的,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
神为中心。
②、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
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族文化,而宗
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
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③、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地
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④、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对教会势力抱着和解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
四、启蒙运动
1、背景:(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
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
力。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为此需
要制造舆论。
(3)、思想武器: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
封建斗争。
4、影响:(1)、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为资产阶级取得统
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
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
会的立国之本;鼓舞了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5、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启蒙运动不仅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追求,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
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人文主义则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
(2)、启蒙运动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而且不给宗教留下一块阵地,用无神论
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与神学。
(3)、启蒙运动为未来的“理性”社会,即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而且,其中的空想成分并不多。像经济自由、人权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
9.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九
一、课前准备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方式是观看教学视频, 所用教学视频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所录制, 也有部分教师使用网上的优秀教学资源, 如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课程"。由于笔者所在学校条件有限, 故采用手机摄像功能, 在教研组教师帮助下录制教学视频。除制作视频, 笔者还依据教学内容, 制作了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等内容的PPT课件。在本次尝试前, 笔者已经建立班级QQ群, 然后将制作好的视频和PPT传至群共享, 供学生利用周末在家下载观看。
二、先行学习
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 并且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自主学习将关系到后续课堂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 可根据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调整进度, 既可反复观看全部内容, 也可有选择性地反复观看, 在观看过程中, 学生要对个人的收获和生成的疑问进行记录, 然后通过QQ与同学交流探讨, 也可向教师提出疑问。观看结束后,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题, 及时通过QQ反馈给教师, 从而为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师再备课
课前准备阶段的备课是依据教材与课程标准, 而再备课是依据学生先行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 如提出的疑问, 学生自主学习检测题完成的情况。在本节课先行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疑问:
(1) 为什么不能用固体与纯液体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2) 一个化学反应可以用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吗?
(3) 该怎样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
(4) 为什么不用瞬时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快慢?
(5) 人们常把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后再进行化学实验, 为什么?
(6) 为什么只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 能不能用其他的量?
(7) 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先进行分析, 归纳出在本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问题通过QQ与学生单独解答, 再依据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检测题的情况, 将学生进行分组。
四、课堂内化
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先把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通过同伴互助、交流合作等环节, 让他们自主解决先行学习过程中还未有效得到解决的问题。在近15 分钟的小组讨论中,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时, 笔者也会适时介入到各小组讨论中进行巡视或给予适当点拨指导。针对本节内容, 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后, 还有以下问题未得到解决:
(1) 为什么不能用固体与纯液体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2) 如何用其他相关量描述化学反应快慢?
(3) 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应用不够熟练。接下来笔者针对 (1) (2) 两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述。对于第三个问题, 作了这样的比方, 拖拉机的前后轮因直径不同, 它们的转速并不相同, 但它们代表的是拖拉机相同的行驶速度, 并安排了例题讲解, 此阶段大概花10 分钟时间。
五、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的特点还反应在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为了了解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如何, 笔者依据学生先行学习完成自主检测题与课堂内化情况, 设计了如下评价试题供反馈评价使用。检测结果表明, 8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上述问题。
(一) :反应N2+3H2=2NH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5min内NH3的质量增加了1.7g, 求V (NH3) 、V (N2) 、V (H2)
(二) :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起始浓度 (mol/L) 3.0 1.0 0
2S末浓度 (mol/L) 1.8 0.6 0.8
据此, 可以推算出上述反应化学方程式中, 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 9:3:4B 3:1:2C 2:1:3D 3:2:1
(三) :反应A+3B=2C+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 ()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 我们可以看到, 虽然我校的信息化条件有限, 没有专业的信息化教师, 但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条件去尝试和摸索, 就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 更加有效, 就能翻转出教育的真面目。
参考文献
10.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十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二句,便贯穿了整首诗,有激昂澎湃的感情,有回味悠长的留香,有豪情万丈的呐喊。“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只此一笔,就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世人进入那群峰之间,邀世人共观那峭壁绝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二句,酣畅淋漓,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面前。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清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
《琵琶行并序》
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一千年的情节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李商隐诗两首》
11.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篇十一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表述: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不包括()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D项不是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符合题意。答案:D 2.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声明,不久之后,西欧六国就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起()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共同体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0年……不久之后”“《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于1952年,故A项正确;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于1958年,故B项错误;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于1958年,故C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故D项错误。
答案:A
3.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B项中的“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欧元的使用未必会带来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排除C项;D项中“巩固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A 4.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该进程的特点不包括()A.从单一经济领域到多种经济领域一体化 B.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共产主义 D.是一种和平的联合,努力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解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主导下的军事政治集团,与欧洲一体化无关。因此选C项。
答案:C 5.国际卡尔奖专门奖励为欧洲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机构或事物。2002年的国际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个“理念”——欧元。这主要是因为()A.欧元已完全成为广为流通的世界货币
B.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加强了欧洲人的共同意识 C.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D.欧元不再是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解析:欧元只是欧盟成员国之间流通的货币,不是世界货币,A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欧元是欧盟统一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D项错误;联系欧元的启动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1)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解析:第(1)问应联系二战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和美苏冷战对欧洲的影响作答。第(2)问依据图中数据回答即可。第(3)问从欧洲联合给欧洲及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入手进行分析。
答案:(1)二战后,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的消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2)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发展位居前列;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持续发展;法国经济稳步发展。
(3)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认同。
基础巩固
1.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解析: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联合,除了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求得生存外,还希望加快欧洲经济发展,以提高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2.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十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指()A.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 B.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C.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 D.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解析:欧洲一体化的前提是法德的和解,这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3.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C.发展水平相近
B.社会制度相同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但本土遭到的战争破坏相对较小。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A项正确。
答案:A
能力提升
4.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A.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B.政治领域 D.军事领域
解析: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联合的开始,因此,A项正确。答案:A 5.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A、D两项表述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只是强调不让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因此,排除A、C、D三项。法国拒绝让英国加入是对美国控制西欧的一种挑战。
答案:B 6.欧共体成立之后,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①建立了关税同盟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③提出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 ④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审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①②③是欧共体的活动,而④是欧盟的活动。
答案:B 7.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被称为“自1957年《罗马条约》以来最为重要的里程碑”的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C.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D.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制定
解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了分阶段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提出欧盟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等。其意味着从单纯的经济合作深化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多重合作,它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案:B 8.由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①由单一经济部门扩展到各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③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④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欧洲煤钢共同体是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组织,欧共体则是综合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而欧盟则是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区域合作组织,故①②与材料相符。
答案:A 9.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解析: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
答案:B
10.欧洲联盟与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区别是,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化达到较高水平,超出一般“政府间”合作范畴,实现了“超国家”管辖。以下对这一论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欧盟已经实现了“超国家”的全员管辖 B.欧盟大大超出欧共体的合作水平和范畴 C.两极格局和美苏争霸加快欧洲合作进程 D.区域集团化和欧洲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
解析: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8个会员国。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A项错在全员管辖,B项正确,C项错在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D项错在区域集团化趋势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选B。
答案:B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进程部分大事记: 1967年
欧洲共同体创立,有6个成员国。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2002年1月
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2003年5月1日
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2005年
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洲宪法条约》,一体化进程陷入僵局。
2007年12月13日
再次扩大后的27个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里斯本条约》,2009年《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为欧盟重启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9年11月19日
欧盟选举赫尔曼·范龙佩担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凯瑟琳·阿什顿女士被任命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材料二 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欧盟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超国家机构基础上。比如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由于集体决策机制,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姜艳霞《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制度困境。
(4)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不少人认为欧洲一体化会出现重大倒退,也有人认为渡过危机后的欧洲,一体化将得到加强。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相关特点和影响。第(1)问回答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可从材料“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等回答。对世界的影响可根据所学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制度困境。较容易,可从材料中直接得到答案。第(4)问“看法”可根据所学,酌情回答。
答案:(1)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欧洲一体化在困难和挑战中前进;持续时间长;规模逐渐扩大;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
(2)目的: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影响:增强了欧洲的影响力,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集体决策机制难以迅速有效地应对危机。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推荐阅读:
2024年高一历史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教版必修1)08-06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7《启蒙运动》教学设计(共1课时)11-16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4课11-16
人教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09-28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12探索生命起源之谜含解析08-31
[初中历史]中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一 人教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