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解析(精选10篇)
1.中考语文阅读题解析 篇一
近几年的中考语法考查呈现出新的特点,多以动态的、应用的形式设题,常以选择的题型考查,知识点包括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复句类型及其结构关系等。
考查点一:词性判断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湖南怀化)对文段中句子“我也要回北京念书”的语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
B.我 也 要 回 北京 念 书 的词性依次为:代词介词副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
C.“回北京”“念书”均为动宾短语。
D.本句虽然有两个动词谓语“回”“念”,但还是单句。
【解析】选项B考查汉语词性的判断:其中“也”是副词,不是介词;“要”是能愿动词,不是副词,故选B项。另外,句子中“我”是主语,故A项正确;“回北京”“念书”为动宾短语,故C项正确;本句是一个连谓句,“回北京”和“念书”表示先后发生的两个行为,所以本句是单句,故D项正确。
.(・贵州贵阳)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句中“节日”和“厚重”依次是名词、形容词。
B.“周末到孔子学堂听讲座已逐渐成为贵阳市民精神生活的新选择。”句中“听讲座”和“新选择”都是动宾短语。
C.“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周年,我国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句中“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周年”和“活动”依次是状语、宾语。
D.“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勤俭节约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解析】选项A考查汉语词性的判断:句中“节日”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是名词;“厚重”在句中作定语修饰“文化内涵”,是形容词,故A项判断正确。另外,B项中的“新选择”是偏正短语,而非动宾短语,故选B项。
【“口诀”秘授】
对于众多词语,有些确实较难区分,不妨借助下面口诀判断:
有些词类难区分,
典型特点要记清:
动形加不名不行,
动能加甭形加很;
连词前后能调换,
介词前后调不成;
叹词总是单独用,
语气助词词后跟。
考查点二:短语类型
短语,也叫词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成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按结构来说,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等五类类型。
.(・山东泰安)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爱莲说 十拿九稳
开卷有益 龙吟凤哕
B.出师表 通宵达旦
最后一课 安塞腰鼓
C.游子归 水波粼粼
精力充沛 斑羚飞渡
D.谈读书 热爱生命
天衣无缝 锐不可当
【解析】本题考查对短语结构类型的辨识:A项中“爱莲说”是偏正结构,“十拿九稳”“龙吟凤哕”是并列结构,“开卷有益”是主谓结构。B项中“出师表”“最后一课”“安塞腰鼓”都是偏正结构,“通宵达旦”是并列结构。D项中“谈读书”“热爱生命”是动宾结构,“天衣无缝”“锐不可当”是主谓结构。只有C项,四个短语都是主谓结构,故选C项。
.(・山东潍坊)下列短语,与“我的老师”结构类型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潍坊的风筝恭敬地鞠躬一代天骄
B.打扫得干净黑土地肥沃夜半更深
C.愉快地学习美丽又善良保护环境
D.唱歌的哭了急得团团转荡然无存
【解析】本题考查对短语结构类型的辨识。题干中的“我的老师”属于偏正短语。B项中“打扫得干净”是补充短语,“黑土地肥沃”是偏正短语,“夜半更深”是并列短语。C项中“愉快地学习”是偏正短语,“美丽又善良”是并列短语,“保护环境”是动宾短语。D项中“唱歌的哭了”是主谓短语,“急得团团转”是补充短语,“荡然无存”是偏正短语。只有A项全是偏正短语,符合题意,故选A项。
【“口诀”秘授】
对于短语结构类型的辨识,可以借助几个关键词来识别:
基本短语四类型,
嵌字不同可辨清:
并列能嵌“和”“而”“并”,
主谓能嵌“较”“很”“更”,
嵌“的”和“地”是偏正,
嵌“着”“了”“过”是动宾。
可以嵌“得”是补充,
出现“得”字更典型。
考查点三:单句成分及提取
句子成分分为主干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述句子的主要意义;枝叶部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使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更具体、形象。找出句子的主干,就是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值得注意的是,在否定句中,作状语的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不能去掉,否则意义就会完全相反。
.(・四川宜宾)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凸、凹、O、卯、凼”都是五画。
B.“鼠目寸光、德隆望尊、朝花夕拾、人情练达、巧妙绝伦”都是主谓短语。
C.“我们在事业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决不能骄傲自满。”该句关联词使用正确。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越烧越烈,与家人难通音信的现状。”此句主语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选项D考查句子成分的划分:该句是一较复杂的单句,其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主语,“写出了”是谓语部分,“战火越烧越烈,与家人难通音信的现状”是宾语部分,故D项说法正确。另外,A项中“凼”共六画,笔顺为“竖钩、横撇、撇、点、竖折、竖”;B项中“德隆望尊”“巧妙绝伦”是并列短语,而非主谓短语;C项中的关联词应该将“即使……但……”改为“即使……也……”。
.(・江苏扬州)下列对句子主干的提取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成功举办了以“运河名城,精致扬州”为主题的城市推介会。
――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城市推介会。
B.贺知章的《咏柳》描绘了杨柳柔长的枝条和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下摇曳的迷人姿态。
――贺知章描绘枝条和新叶。
C.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是名城。
D.能够品尝到清香醇厚的龙井茶,对外国游客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龙井茶真是难得。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主干的提取能力。提取句子主干,一般是针对较复杂的单句,所以除了辨清句子的成分外,还有理清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如,A项应提取为“我市举办城市推介会”,B项应提取为“《咏柳》描绘姿态”,D句应提取为“能够品尝龙井茶是享受”。只有C项提取正确,故选C项。
【“口诀”秘授】
应该说,句子成分的辨析与提取对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助下面“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常在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补。
定的状地得后补,
形式标志要记住;
遇到格式有变化,
仔细分清莫含糊。
考查点四:复句类型及关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构成的句子叫复句。在复句中,单句称为分句。根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初中学生应学会辨识以下八种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山东威海)下列有关语法的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心情愉快”是主谓短语。
B.“弯腰不是屈辱,而是一种人格精神”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C.“‘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子’的活动已列入每一天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一句中“管理”是名词。
D.“对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地承认,是思想上的懒惰”一句中画横线部分的句子成分是主语。
【解析】本题B项考查复句的类型判断:B项有两套单句构成,即“弯腰不是屈辱”“弯腰是一种人格精神”,所以该句是一个复句;但依据关联词“不是……而是……”判断,它表示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故选B项。
.(・湖北黄冈)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陨落”“消失”“愿意”“勾当”都是动词。
B.“雨后春笋”“感谢生命”“提纲挈领”“非常坚强”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文博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要在中国找文化投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就到文博来’的市场氛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文博会形成氛围”。
D.“《特警力量》的收视率再创新高,是因为它不仅让观众目睹了特警战士的风采,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解析】本题D项考查复句结构关系的判断:D项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重在第一个单句后,前后属于因果关系,标志性词语是“因为”,也说明前一分句表结果,后两分句表原因;表原因的后两分句,以关联词“不仅……而且……”连接,为第二重关系,是递进关系。另外,A项中“勾当”是名词,不是动词;B项中“雨后春笋”和“非常坚强”都是偏正短语,“感谢生命”是动宾短语,“提纲挈领”是并列短语,四个短语结构并不各不相同,故选C项。
【“口诀”秘授】
辨析几种常见的复句类型,关键是借助关联词,可借助下面的口诀:
“不是”“而是”是并列,
“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
“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
“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
“只有”“只要”讲条件。
[中考语文语法题解析]
2.中考语文阅读题解析 篇二
关键词:PISA,中考语文,阅读,开放题
自从教育部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应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之后, 我国的语文中考日益关注开放性试题。一般来说, 多数人倾向于把那些答案灵活开放 (即可以有多个正确的答案) 的题目都归入开放题[1]。相比国内而言,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简称PISA) 命题专家对开放题的界定更为明确:开放题 (Open-constructed response, 全称为开放结构式反应题) 是指那些答案灵活、应答内容较多、通常要求对答案做出解释的题目[2]。而那些答案虽然也较灵活, 但不需要做出较多的解释, 通常只需要用一个词或短语来回答的题目, 称为封闭结构式反应题 (Closed-constructed response) 。按照PISA的定义, 中考语文中诗词默写类试题以及部分仿写改写类试题就不属于开放题的范畴。
2009年4月, 上海市正式参加了PISA2009测试, 这为进行PISA和中考的国际比较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下面以PISA2000阅读开放题和上海2009年中考语文试运转卷现代文阅读的开放题为样本, 从试题数量、问题和指导语设计、试题难度和评分标准等几方面作一些分析[3]。
一、试题数量的比较
PISA2000阅读测试和2009年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和数量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在PISA2000提供的141个题目中, 开放题就占了63个, 约占试题总数的45%, 是数量最多的题型 (141个题目被分成9组, 每组题目按30分钟设题, 每个被测的学生需要做其中的2~3组阅读题目[4], 因此, 在同一次测试中, 不同学生所做的试题可能是不同的) 。而上海的中考现代文阅读共有11个题目, 开放题占了2个, 尚不足20%。两者的比例相差如此之大, 原因在于评价旨趣的不同。PISA阅读评价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理解、运用、反思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这些能力更适于使用开放题;而中考在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 还要兼顾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字词、修辞、句式等。《上海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手册》在语文科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方面就列出了13个考察要点。
二、问题和指导语设计的比较
问题和指导语又称为题干。命题者通过题干明确答题的要求, 落实评价的目标;被测试者则要根据题干明确答题的任务。问题和指导语设计得清楚与否, 直接影响到测试的效度[5]。
2009年上海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设计了两个开放题。第一个是针对文本《漫谈桂文化》的最后一句话设计的, 其表述如下:
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 (画线部分) 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5分)
第二个是针对文本《月光启蒙》的最后一句话设计的, 其表述如下:
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 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 和原文比较, 哪一个好?为什么? (80字左右) (8分)
这两个开放题对问题的表述明确具体, 不易产生歧义;设题紧扣文本, 一个侧重思想内容, 一个侧重表达形式, 可谓开合有度, 各有侧重。
但是从其指导语的设计来看, 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第2个开放题的指导语中“80字左右”就需要斟酌。命题者的本意可能是担心学生的答案写得过多, 以此提示考生要简单陈述, 不要罗嗦, 可是这一要求同时有可能暗示学生要答到80个字, 不然就达不到要求, 这其实是一种误导, 因此用“不超过80个字”表述更合适。2008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第5题也有“80字左右”的要求, 而2009年的上海语文高考试卷的第6题, 就改为“不超过45个字”。
相比之下, PISA阅读的开放题更注重设计指导语。以下是PISA2009样题中的一个问题的设计语:
题14:涂鸦
我们可以讨论一封信件叙述的事情 (它的内容) 。
我们可以讨论一封信件写作的手法 (它的风格) 。
不论你同意哪个作者的论点, 你认为哪一封信写得比较好?请根据其中一封信或者两封信的写作手法来解释作答。
试题设计者在问题提出之前, 设计了两句指导语, 明确了叙述内容和叙述风格的区别, 解释了问题中“写作手法”这个关键术语, 这就避免了学生因为对这个术语不理解而影响答题, 这一指导语充分体现了PISA阅读测试的特点:目的不是考察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 而是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试题难度设计的比较
试题难度的把握, 则主要涉及到测量信度的问题。PISA试题都经过了大规模的试测和精确的数学分析, “打造的是一把钢性的量尺, 试题难度不会像传统测试的弹性量尺随受试人群样本的能力不同而变化”[6]。如上面引用的样题中的第14题, 其难度水平为4级, 对应的分数为581分。在PISA的试题地图 (PISA Item Map) 和阅读素养水平地图中, 这一水平和分数表明学生可以“运用常识或假设, 批判性地评价文本, 展现的是对篇幅较长或内容较为复杂的文本的精确理解”[7]。试题难度的准确定位为国际间学生素养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除此之外, PISA还在每次测试时使用一些相同的题目, 这些题目称为“锚题” (Anchor Item) , 以便对不同年度的测试结果进行更为准确的比较。
与PISA相比, 我国中考在试题难度的确定方面采用的是传统测试理论, 试题的难度没有准确的定位。尽管2009年上海中考的考试细则中规定:“试题的难易比例约为1∶1∶8”, 但这仅仅是一个粗略的估计, 具体到某一份试卷、某一个题目, 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定位其难度等级。以上文提到的2009年上海市中考的两道开放题为例, 很难说哪一个难度更大一些;而分值一个为5分, 另一个为8分, 也很难说出什么依据。可能的解释是参考答案中两个题目的要点多少不同, 而这样给试题赋分恐怕并不合适, 因为决定一个题目分值的, 首先是完成题目所需的文本阅读的深度和长度, 而不是答案要点的多少。
中考采用传统的测量方式, 优点在于简单易行, 试题开发的技术要求和成本较低, 但是不利于测试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不利于质量的分析和监控。从长远考虑, 中考应该借鉴PISA测试的优点, 依托专业命题机构, 准确定位试题的难度, 建立自己的试题库。
四、评分标准的比较
语文开放题的优势是便于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悟、张扬自己的个性特点、展示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但是它却给评分工作带来了难度。如何使开放题的评分尽可能客观公正, 是PISA和中考面对的共同挑战。那么, 两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处理有什么不同呢?这里以20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的第2个开放题 (在整个试卷中的序号为第26题) 和PISA样题的第14题提供的评分标准为例略作分析。
上海市中考第2个开放题的评分标准:
(8分) 观点 (1分) 理由 (6分) (写出两点, 每点3分) 语言 (1分)
原句好的理由: (1) 意境更含蓄 (2) 结构呼应更紧密 (3) 内容上突出了诗情 (4) 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改句好的理由: (1) 直接点明母爱主旨, 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2) 呼应开头
PISA样题第14题的评分标准:
满分:代号1
就其中一封信或全部两封信的风格或形式, 解释意见。可以指出下列特点:
写作风格、论证的结构、论证是否中肯、语气、语体 (正式或非正式) 及说服读者的策略。用词, 例如“较好的论点”等必须有证据支持 (注意:“有趣”“易于阅读”和“清晰”等字眼不够具体)
●嘉嘉的较好。她提出不同的观点让你思考, 她也提及涂鸦艺术家对环境的破坏, 我认为这点很重要
●嘉嘉的文章较有效, 因为她直接提到了涂鸦艺术者。
●我认为两封信中, 嘉嘉的信件较好。我觉得小雅有点偏见。
●我觉得小雅提出了很有力的论点, 但嘉嘉的结构较好。
●小雅的较好, 因为她没有针对任何人 (以内容的特点去解释自己的选择。若诠释为“没有攻击任何人”, 则是一个更清晰的解释)
●我喜欢嘉嘉的信件, 她有力地表达意见。
零分:代号0
就同意或不同意作者的立场作出判断, 或只简单地意译原文或评论文章内容。
●嘉嘉。我同意她的所有说法。
●嘉嘉的信件较好, 正如她所说, 涂鸦既花钱又浪费。
●小雅的信件较好, 她所说的都重要。
或:判断欠充分解释。
●小雅的信件是最好的
●小雅的信件较易阅读
●嘉嘉的论点较佳
或:答案不合理或与问题无关。
●嘉嘉的写法较佳, 她一步一步分析问题, 以此为基础, 她最终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小雅的信件较好, 因为她从头至尾都坚持自己的立场。
没有作答:代号9
从上面的两个评分标准不难发现:
上海市中考开放题的评分标准是累积式记分的, 即把总分分解为若干个得分点, 完成一个得分点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它的优点是方便灵活, 便于操作。而其缺陷在于:观点分 (1分) 和语言分 (1分) 考察的都不是学生的鉴赏能力。前者几乎是白送的, 因为开放题的观点本身就不存在对与不对的问题, 只有理由是否充分的问题;后者测查的是语言表述能力, 而不是对内容的理解程度, 甚至可能误导评分者片面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述。这些都影响了评价的效率, 即所评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PISA的评分标准是水平式记分的, 即只要达到了测量的水平, 就可以得满分或部分得分。在题14所罗列的满分答案中, 例1显然比例2要完善得多, 但是两者都是满分, 因为例2同样达到了等级4这一水平;而且, 该标准集中在鉴赏能力的评价上, 而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等其它因素, 这体现了PISA对试题效度的要求:只测量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便于评分者对答案做出准确的判断, PISA开放题在评分标准中收录了试测过程中学生的典型答案 (如题14中罗列了6个满分答案和8个零分答案) 。此外, PISA还对学生的答案分类编码, 这为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参见姚永夫.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其解法初探[J].中学文科, 2001, (8) .谢记军.中考语文开放试题比例逐年增多[N].中国教育报, 2006-7-29:7.
[2]Ray Adams and Margaret Wu编, PISA2000Technical Re-port, p21http://www.pisa.oecd.org/dataoecd/53/19/33688233.pdf浏览日期:2009年7月14日。
[3]因为PISA2009的评价报告2010年才能公布, 所以本文采用了PISA2000阅读评价报告《为了改变的阅读》 (Reading For Change) 中的数据;而样题则是从PISA2009的样题中选取的。采用2009年上海中考语文试运转卷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在笔者看来, 仅就开放题的设计而言, 它比该年度的正式卷更有典型性。
[4]Ray Adams and Margaret Wu编, PISA2000Technical Report p22http://www.pisa.oecd.org/dataoecd/53/19/33688233.pdf浏览日期:2009年7月14日。
[5]方云龙曾做过详细的举例分析, 见《开放性试题质量分析》,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2年第9期。
[6]王蕾.Rash客观等距测量在PISA中国试测研究中的实践[J].心理学探新, 2007, (4) :73.
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 篇三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宋史·李格非传》)
4.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B.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C.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D.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句子当中,“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检讨,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
C.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句子中的迁是古代称调动官职。
D.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句中的“氏”是可以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6.下列对原文有关能力的概括和分析,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在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因为用心于经学,写有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而登上了进士第。
B.李格非在自己所写的《洛阳名园记》中认为“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
C.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因为打了道士而受到牵连罢官。
D.李格非认为,做文章贵在诚心,古人的文章仿佛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2)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一、作品简介
《宋史·李格非传》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文字浅易,难度适可,故选择此文作为古文阅读题目的材料,无可厚非。
二、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4.B。原句“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其中,“有司”指的是一种官职机构,所以断句的时候要把其意思弄明白,其取士不光取格非一人,因此C和D选项直接错误。其次,“格非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意思是格非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因此不能断开,故A选项错误。(3分)
5.B。B选项目中的“检讨”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掌修国史。今义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3分)
6.C。C选项中主要总结的是李格非的罢官原因是党籍之祸,而不是打了道士。(3分)
7.(1)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译出大意给2分;“工于”“陵轹”“少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译出大意给2分;“苟作”“著”“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知识内容及能力要求
4.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四个题目侧重于学生古诗文朗读教学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句子的标点符号,做好句子的断句。
5.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涉及了诸多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能够多积累。
6.综合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本题目是近几年高考当中常考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上下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能力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翻译是直达文章思想核心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生要联系全文,做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试题价值
本道文言文阅读在命题内容上,对学生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继往年不考文言虚词之后,又取消了文言实词的解释题,而将文言断句题文意把握题传承下来,考查了与2016年课标题一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令中学生“三怕”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新的
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琛.高中文言文知识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篇四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5.中考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篇五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7.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做到以下方面才能获得高分:
⒈练习量要保证
⒉看分答题(多分的多答,分少的少答)
⒊语文基础要有(例如八大修辞,基本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证、记叙、说明的不同等等)
⒋要积累字词(如果没有错的话,有注音和解释吧)
⒌领会题目的意思,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⒍在平常阅读时就注意,看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和意思。有哪些好的句子。有不知道的字就要查。注意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层次,段落,修辞等)如果可以,尝试复述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那样表达的好处。不知不觉中,在做阅读时便能体会出题人的意图了,这样,就可以抓住要点答题,简明扼要,使批卷老师眼前一亮,高分到手。
⒎阅读和作文一样,是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要上去,语文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要提高。文学源自生活,所以,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多思考生活的问题,在读书时便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做一些写感悟的题时便有话要说了。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雾 篇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共21分)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从而带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19.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分)
细节描写的作用:突出雾的主要特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20.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答案: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21.“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1点2分)
22.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8分)
7.中考化学图像题分类解析 篇七
一、解答图像题的步骤
图像题以给出有关函数图像,用直角坐标系表示的曲线变化图出现的最多。解答图像题时可分三步进行。
(一)图像题一般包括图像和文字叙述两部分,解题时首先要了解文字叙述所提供的已知条件或要求。
仔细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叙述,以对试题进行初步了解。
(二)认真识图,综合分析文字叙述和图像,对试题作全面了解。
识图时要清楚图像中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的意义,为解题提供依据。
(三)进行知识迁移,设计解题过程,得出正确答案,将答案简捷、规范地书写在试卷上。
二、图像题型真题分类解析
(一)有关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题型
该类题型在2008年各地中考题中均有出现,主要考查三种类型溶解度曲线,即硝酸钾、氯化钠、熟石灰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现我举几例加以解析。
1.(2008年东营市)10℃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分别向其中加入等质量的相应溶质;再将温度升高到40℃,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仔细观察、分析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t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2)烧杯甲盛放的是_______溶液。
(3)状态三时,烧杯_______中溶剂水的质量相对较小。
解析:(1)由图2可知,温度高于2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2)在温度由10℃升至40℃时,甲烧杯中溶质全部溶解,而乙烧杯中未全部溶解,说明40℃时甲烧杯中的溶质的溶解度比乙中的大,对照图2,可知甲中盛有的是硝酸钾溶液。
(3)状态一→状态三的过程中水的质量未变,由于1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10℃时饱和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分数比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大。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知饱和氯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水的质量小。
答案:(1)大于22℃;(2)硝酸钾;(3)乙。
2.(2008年来宾市)右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
(1)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 10℃时,A、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_______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将30℃的A、B两种接近饱和的溶液通过升高温度可达到饱和的是_______溶液。
(4)若将10℃的A、B两种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30℃,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_______%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析:(1)、(2)两问属于根据图像直读题,由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可直接选项(1) A; (2)小于。
(3)由于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将30℃的A、B两种接近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只有B溶液可达到饱和。
(4)由于10℃的A、B两种饱和溶液中B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而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温度升高到30℃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为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温度升高到30℃时,为B物质的饱和溶液。
答案:(1)增大;(2)小于;(3) B; (4)小于。
3.(2009年湘潭市)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像回答:
(1)温度为t2℃时,A的溶解度_______B的溶解度(填:“>”、“<”、“=”) 。
(2)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物质是_______。
(3) t3℃时,将80gA物质放入到100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g。
(4)此外,由该图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至少写一点)。
答案:(1)>;(2) A; (3) 160克;(4) 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4.(2008年海南省)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A所示。在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答案:A。
(二)有关溶液反应的选择题题型
该类题型通常考查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1.(2008年无锡市)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下列物质至过量,其对应的曲线变化(V为加入溶液的体积,AgCl难溶于水)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KOH溶液,随反应的不断进行,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少,pH逐渐增大,故A错误;由HCl+AgNO3=HNO3+AgCl可知,随硝酸银溶液的滴入,生成的沉淀质量逐渐增大,但是当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完,产生沉淀的质量保持不变,故B错误;由HCl+NaHCO3=NaCl+H2O+CO2可知,随NaHCO3溶液的滴入,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生成的气体质量逐渐增大,但是当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完,产生气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故C错误。
2.(2008年山东省)向一定量的铁粉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下图是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Y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则Y不可能表示(%%%%)。
A.消耗铁粉的质量B.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
C.溶液的总质量%D.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析:向一定量的铁粉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由Fe+H2SO4=FeSO4+H2可知,随硫酸的不断加入,生成的氢气、硫酸亚铁的质量均增加,所消耗铁粉的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铁粉的质量是一定值,故上述三者增加的质量在铁粉消耗完后均不再改变。故选C。
3.(2008年青岛市)下列图像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B.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将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答案:A D。
4.(2008年连云港市)下列图像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A.图 (1) 表示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
B.图 (2) 表示向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
C.图 (3) 表示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
D.图 (4) 表示向氢氧化钠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答案:A。
(三)有关溶液反应的计算题题型
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结合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中考化学必考内容之一,虽然不是压轴题,但也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综观近几年此类中考化学试题,不少试卷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将其与图像函数结合进行命题,通过文字与图像来共同提供信息。它们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及图像虽有所不同,但解题路径却是异曲同工。
1.(2008年临沂市)刘明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他决定利用该废液,测定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在加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的溶质除含有Ca Cl2外,还含有_______;
(2)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析:(1) HCl或盐酸。
(2)解:分析图意,(25g-5g) Na2CO3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全部反应,生成5g碳酸钙沉淀。
设20g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2.(2008年乐山市)将29.1g由NaCl和B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94.2mL水中(P=1g/cm3),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4.2%的Na2SO4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下图是所加Na2SO4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图,计算: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1)由图可知,生成BaSO4沉淀的质量为23.3g。
(2)设BaCl2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
同理:y=11.7g
溶液的总质量=29.1g+94.2g+100g-23.3g=200g
溶质的总质量=11.7g+(29.1g-20.8g)=20g
NaCl的质量分数=20kg/200g×100%=10%
答:生成沉淀23.3g,所得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
3.(2009年连云港市)某班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到连云港碱厂参观,该厂主要产品之一是小苏打(碳酸氢钠)。参观结束,同学们带回一些化验室里废弃的小苏打样品,来测定其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假设该样品中只含有氯化钠一种杂质)。取样品9.3g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与滴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求:(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1)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90.3%。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5%。
参考文献
[1]李真.初中化学图像题解析.http://www.ycy.com.cn/Arti-cle/kdlx/stdb/200610/9706.html.
8.各地中考题解析 篇八
1. (2015·四川成都第7题)
数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图所示,计算a-b的结果为( ).
A. a+b B. a-b
C. b-a D. -a-b
【答案】C.
【解析】根据数轴上两数的特点判断出a、b的符号及绝对值的大小,再对a-b进行分析即可.
由图可知a<0,b>0. 所以a-b<0.a-b为a-b的相反数,选C.
本题考查了如下内容:(1) 数轴的认识;(2) 绝对值的意义: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2. (2015·江苏无锡第1题)
-3的倒数是( ).
A. 3 B. ±3
C. D. -
【解析】倒数也是一个常考的内容,大家应注意倒数的定义及相关规定.
【答案】D.
3. (2015·湖南株洲市第1题)
2的相反数是( ).
A. -2 B. 2
C. - D.
【解析】本题知识点:相反数的意义,可以从代数意义与几何意义上理解.
【答案】A.
4. (2015·江苏南京第1题)
计算:- 5+3的结果是( ).
A. -2 B. 2
C. -8 D. 8
【解析】本题既考查加法运算,又考查了绝对值.
【答案】B.
5. (2015·四川泸州第1题)
-7的绝对值为( ).
A. 7 B.
C. - D. -7
【分析】根据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可得答案.
【答案】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见第1题绝对值的意义.
9.中考语文阅读题解析 篇九
今年春节,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儿子用自己的劳动报酬买的礼物——一块 德芙巧克力,就是我最喜欢却舍不得买的那种,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 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
儿子二十岁了,在一个自修大专班读书,钱是他业余打工挣来的。他在 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从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赶两趟 车去学校上课。打工期间,他每晚要打扫三间包房,洗很多茶杯,给客人倒 茶送水,递吃递喝,直至深夜。他学会了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能识别和说 出各种洋酒的英语名称,还学会了做水果盘。两个月来,他没有向我透一点 风,我惟一的感觉是,他瘦了。儿子读中学时,用眼下父母们的标准衡量,他要属“不及格”之列:一 看电视就来劲,一翻书本就打呵欠,一碰上考试就发抖。我对他嚷得最多的 是:“看看人家的孩子!父母这辈子不指望享你的福,你总要自立于社会 吧!”每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低头不语。现在回想,在这“激将”的后面实 际是在发泄当父母的心理的不平衡。捧着儿子的礼物,心不由地轻轻发痛,那么多冷言冷语,他全以宽容和理解消化了,没有怨怪,没有疏远,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
对母亲来说,儿子送一块巧克力抑或一幢房子,在意义上没有区别。他 的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分别收到一份小小的惊喜。每位亲人的爱 好他都点点滴滴想到了,真是难为了他的细心和周到。儿子从小性格宽厚,待人真诚,做事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过去我都忽略了,或者说漠视了,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
我感谢社会在他第一次迈出脚时就给予他一个成功,并肯定他立足社会 的能力,这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失败记录的年轻人来说,足以撑起他一生的 自信。
也许,这才是他给我的最好礼物。
1.文章第一段说:“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 未有过的辉煌。”对这种显现出“辉煌”的“表情”,有以下描述,其中不恰 当的一项是:()
A.闪亮的眼神B.灿烂的笑容
c.炫耀的模样D.自豪的神情
2.第三段末尾说:“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这里的“悄悄地” 照应了第二段中的话:“________”;这里的“证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的“不记分数”指的是什么?
4.标题“儿子的礼物”有双重含义:
一是:
二是:
5.从文意上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6.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儿子的礼物
10.中考语文阅读题解析 篇十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
阅 读 100 天(第45天)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答:
【答案】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从词语含义及诗的意境入手来思考。同时考虑首联在诗的开头,它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 一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境。
【答案】示例: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文从字顺,意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要做到文从字顺,描写恰当,有文采,想象丰富、合理。
3、对本首诗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B.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C.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D.颈联写秋野静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答案】C 【解析】“颈联写秋野静景”不对,颈联是写秋野动景的。
二、文言文阅读:
观潮 周密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方其远出海门 方: .(2)吞天沃日 沃: .(3)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答案】(1)当„„时候(2)用水淋洗(3)忽然(4)江岸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平时多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译:(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译: 【答案】(1)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2)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如有省略,先补充完整,重点的实词必须译出。(1)中注意“自”“既望”;(2)中注意“僦赁”“虽”。还要注意文言文实词中的一些特殊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
6.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理解与文言词语的识记与理解,要学会辨别。A分别是“是 被”;B分别是“全天下 天空”;C都是“数词”;D分别是“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7.全文的总领句是哪一句?
答: 【答案】第一段第一句
【解析】本题是考察对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的理解。要明确“总领”的含义。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陈的门前,才发现她也出去了。
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悠然地望着天,体味着幸福,这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蛰居,回到热热亮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 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趁兴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么静,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们各自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们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去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怅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8.第二自然段作者写雨后天晴,抓住了景物什么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答案】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欢喜、悠然之情。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段落,找到关键句,或者能文从字顺地概括。找到文中原句最好,文中实在没有的,要找到合适的词语概括。
9.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可从加点字入手)。
句子: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答: 【答案】示例:“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光从繁密的树叶间洒落的美景,“欣然起舞”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影闪动不定的情景。
【解析】回答此题,一定按照要求来答题,此处可从“加点字”入手,那么最容易做的就可以从提示的入手了。“筛”的意思是“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此处写的准确,传神。也可从修辞手法入手。“欣然起舞”此处是拟人的用法。10.结合文意,仿写句子。
例句:“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仿写:“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答案】示例:我找到的句子是: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此句中“盛”字用的好,化无形物有形(或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下胡同的宁静祥和之美。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严格按照要求来做,同时要注意写成的句子要符合文意,有文采。
11.文中对比手法用的好,任选一处,略作说明。
答:
【答案】示例:①置身阳光下的“我”与“坐在暖气机边的人”的对比,突出了作者沐浴在阳光下的幸福。②“夏日之日”与“冬日之日”的对比,突出作者对含蕴、温柔、敦厚、深沉的境界的向往。③“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与“我”偏爱“平凡的下午”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淡和收敛的下午的喜爱和瞻仰之情。④“城市的街道”与“不知名的原野”的对比,明确了作者抚然若失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泛滥着阳光的不知名原野的喜爱。⑤“落日”与“昏黄的灯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原野的恋恋不舍。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句子赏析的方法,赏析句子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从文章写法角度入手,可以从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入手,还可以从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等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作分析。注意此处是“对比”手法,要找到句子,并简析。12.说说结尾一段的含义。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答:
【答案】作者起先去拜访朋友,目的只是想到朋友生活的郊野中去享受和沉醉阳光。在乡村原野的一天,她已独自领略了乡村的阳光美景,目的已达到,没有必要再去打扰朋友了。这样的结尾更突出了主题,耐人回味。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段落,找到关键句,或者能文从字顺地概括。找到文中原句最好,文中实在没有的,要找到合适的词语概括。
13、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启示?
答:
【答案】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能联系实际文从字顺地概括即可。可结合“宁静、恬淡、温柔、敦厚、深沉”等词语来答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积累。学生要按照题目要求来答题。
(二)说明文阅读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4.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答案】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解析】要找到关键的段落,此题是第6段的内容。找到中心句“蛇助文化演进”,之后有一些关键语句,如“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它们共同说明了中心句。因此,作用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5.第(4)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作比较。如: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此句通过与蜓蚓的比较,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体重之轻。
【解析】回答此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抓重点说明方法,看题目要求。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作诠释、打比方、列图表、引用、摹状貌等。答题格式可这样表述:示例:举例子: 举出х事例来说明хх,具体形象的说明了ххх,便于读者理解。16.赏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答:
【答案】“不下”是“不少于”的意思,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析】把加线的“不下”去掉读一读,即可比较出不同。“不下”强调不少于,去掉变成了“70个”说法与实际不符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2分)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答案】C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解析】A中的“大量的”说法不当,原文是“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其它地方也有分布,但不是“大量”。B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故B项中的“大约有70公斤”说法不当。D “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的说法与原文“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存在差异。
18、在末段空格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或短语,使其连贯,流畅。
答:
【答案】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填写上文涉及到的蛇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从原文中提取或概括均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能结合文中对“蛇”的说明,联系实际生活来答。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析】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题及答案解析12-17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08】(含答案解析)07-27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解题技巧10-09
中考语文试卷解析09-05
2019中考语文基础题07-15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词语的运用(含解析)06-15
中考 语文标点符号题11-19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练习06-16
中考语文的阅读法则12-20
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