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精选10篇)
1.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 篇一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张苗苗
教材分析:
本课特点: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会出现什么天气;重点介绍了怎样看云识天气,从两个方面来看:看云;看云上的光彩。最后说了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云的名字较多且容易混淆,学习时,搜集信息是重要步骤;本文结构清楚严密,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学习写作方法也是一个重点。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内容以科学探索自然为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与兴趣。这一课时本书的第一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掌握一定的说明文阅读方法。
学生分析:
说明文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注意身边的说明文,理解说明文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都很强,对什么都充满兴趣,在学了本文后,可以引导他们每天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对课文,搜集信息不难,但是要概括大意并有条理地归类,对学生来说有些难。语言赏析环节,学生对比喻、拟人等手法已经很熟悉,但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修辞在说明文中的名称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搜集、筛选信息,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
4、认识说明文,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
5、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识记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梳理结构;
3、列表格,归纳整理云与天气的关系;
4、从词语、修辞等方面赏析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大自然,关注民间,关心生活。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快速默读,梳理结构;
3、搜集、筛选信息,列表格。
4、掌握简单说明方法。
5、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1、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结构;
2、鉴赏语句,学习写法。
教学方法:
1、速读法:快速阅读,用笔勾画关键语句,如云的名字及其预示的天气,光彩的名称等;
2、列表格:搜集、筛选信息,最终完成表格,掌握文章内容;
3、讲授展示:说明文的定义、特点等展示,举例讲述;
4、分享交流:展示一些图片、谚语,帮学生理解;
6、尝试写作:仿照第一段,用比喻、排比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记词语,理思路,列表格,认识云和天气。
第2课时:了解说明文,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化石,化石是会说话的石头,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对,化石告诉了我们那些远古的语句逝去的生命的信息。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它独特的语言,天上的云会告诉我们什么呢?【看屏幕上云的图片】【板书:看云识天气】
二、看题目:“看云识天气”,大家想知道什么呢?这篇课文,作者会写到什么呢?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记住关键词,如识记、筛选、概括等。
四、预习检测:在文中划出下列词语,朗读、解释并造句。
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匀称崩塌
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组朗读,用笔勾画每段的关键语句:如云的名字,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等。
2、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修正,最终确定】
3、强调结构:总——分——总
六、细读课文,整理归纳:怎样看云识天气?
1、最基本的经验是:_______【从文中找】
2、具体的方法,请同学们设计一张表格。【投影展示表格,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3、形象的展示:看云层图,填上云的名称。
七、合上课本,检验本领:【展示图片,学生看云识天气,要说明理由】
八、走向课外,感受民间:【展示关于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解释】
九、小结: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是看着文字来看云、看天气的,以后,我们要把这种智慧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关于作者是如何让为我们说明的,下节课来看。
七、作业:A:
1、积累词语;
2、完成《全效学习》
B: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并解释。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回顾结构图【课件展示,叫学生来填】
由结构图导入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二、文体知识补充:
1、说明文定义:介绍事物或事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说明文特点:知识性。
3、说明文分类: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重点讲述】
5、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作诠释、引用(诗文)【举例介绍】
三、在文中找一找锁用到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引用、打比方
四、品味赏析:品味文中写的最生动的片段或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区别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示例: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修辞手法:比喻——作用:生动形象。
说明方法:打比方——作用:清楚的说明卷云的形状,洁白和轻盈。
五、小试牛刀:
1、选举赏析【学生自由选句、赏析】
2、仿写第一段: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
【示例】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盹;有的像巨莽,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六、作业:仿写第一段。
2.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3.看云识天气 篇三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展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 朗读第一段。
2.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
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
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
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五)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附板书:
形态轻、高、薄云——晴朗
看云低、厚、密云——阴雨风雪
识天气
4.《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3、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故事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整体感知
1、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3、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各位听众,大家好!
我是天气播报员_ _ _,请大家先来看今天的云图,它_ _ _ _ _ _,所以今天的天气_ _ _,_ _ _ _
四、讨论全文结构。
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 比较阅读下列语言,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①A:有的轻轻地飘在空中。
B: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②A:“天上的白云本来很美,但突然乌云密布,晴空万里的天儿就下起了大雨来。”
B:“它们(天上的云)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③A: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B:天上的薄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是阴雨风雪天上的云,(4)有的像_ _ _, _ _ _; 有的像_ _ _, _ _ _ 有的像_ _ _, _ _ _;还有的像……,像……,像……(难以描摹的事物,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七:总结课文。
八:拓展-------万种风情说雾
现实生活中,不仅仅通过“看云”能识别天气,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你能说说吗?
九、、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⒉请收集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3.完成练习二。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5.看云识天气谚语 篇五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看天象识天气谚语(四)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6.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六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趣味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向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经过“云”的变化,能够“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看”能够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投影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资料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为什么看云能够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能够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之后介绍了能够经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终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能够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能够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朗读第一段。
2.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头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资料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之后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之后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终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资料,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资料。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能够明白: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景: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五)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七)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1.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资料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7.《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七
《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我已经讲过很多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经典说明文文本内质的发现的确需要一个觉醒的过程,多重构建中说明要素的多样性,往往形成说明文教学的多姿多彩。我常想,如何突破传统教法,把重点放在学习说明文的阅读规律上,并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一、以清晰目标统领课堂教学
作为有效性学习的控制手段,目标明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初一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说明文,对于如何阅读说明文,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并不清楚。因而在课的一开始,我首先从“说明文阅读能力的主要考查点”开始,让学生明确这样几个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2.划分文章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思路。
3.分析文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找出文章的重点词句(中心词、关键句),;理解他们在文中的作用(从表意、结构方面分析)。
理解语言的表达特点,准确的对词语的修饰、限制作用进行评析。将应掌握的知识内容直接以强化目标的方式呈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是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意识,知道阅读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学会以目标统领自己的课堂学习,有目的的完成说明文的阅读过程,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与涣散。
目标明确,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进入说明文阅读的学习状态。经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趣味获得过程中掌握说明文的阅读规律,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在讲授《看云识天气》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在理清文章条理、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体,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及方法。
二、以比较阅读切入教学内部
在讲到本篇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即生动说明时,我特意找了一段卷云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和课文中的说明语言进行比照,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上的异同:
卷云产生的高度很高,一般距地约6-12千米,至少5500米高。也可以在海拔比较低的寒冷地区存在。在这样的高度上,空气温度很低且水汽很少,云由细小且稀疏的冰晶组成,故比较薄而透光性较好,洁白二亮泽,常具丝缕结构。
那是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轻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菱纱。
这种方法让学生怀着一种学习期待去阅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结果学生很快发现,第一段的语言无修饰语,很质朴,很平实;而第二段的语言生动,原因是用了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修辞方法,从而掌握了说明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并且了解了写作说明文语言生动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变得读写能力。
在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时,我也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如: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天上挂什么云就出现什么样的气候。天上挂什么云就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气候”和“天气”两个词的区别。通过这个题的设置,教会学生准确使用词语,同时渗透作文需要反复修改的道理。
三、用多媒体激活课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一切事物都应当放在感官的眼前。”多媒体教学满足了这个要求。在说明文教学中恰当运用了多媒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这节课的结尾部分,我制作了一些美丽的云彩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在,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灿烂,学生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于是对《看云识天气》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
2.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文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以表格进行归纳,课堂气氛容易沉闷。而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有的学生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天气情况。总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的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四、以方法养成引领学生阅读
经过师生步步深入探讨,我们总结出三条阅读科学小品文的方法,供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借鉴。
1.弄清文章阐明的科学道理。我们阅读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弄清文章阐明的科学道理是第一位的。
2.品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品析科学小品文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二是品读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3.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很多科学小品文运用文学的笔法,借助于科学的内涵来抒发激越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对科学与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的自然流露。体会这种情感,能够丰富感情,培养、滋润我们的人文精神。
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要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说明文的阅读中发现阅读说明文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较难理解的说明文既有新奇感又有畏惧感,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急于尝试的感觉,就要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步骤。因为学生的理解力是有差异的,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理解力差的学生也就能正确理解了。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也就让喜读、会读、善读说明文成为可能。
8.《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八
向立华701班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上完本课后,反思如下:
一、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这整堂课的整体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并且能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们探究、合作,以感知全文。我觉得采用列表的方式,学生们基本能识别云,并能基本掌握云与天气的关系。
但由于课前预习的不够充分,导致于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这一目标没有实现。
二、教法情况
在教法上,运用“互教”、“班教”、“导教”的方法,即以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比如小组合作这样的形式。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比如找课文的中心句这一环节。对于个性的或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回答。
存在的问题:没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感觉基本上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缺少学生的见解和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别让他们当“看客”和“听众”。
三、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
在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
1、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说本体与喻体的时候,由于在分析的时候,心里紧张加上当时自己的思路感觉有点混乱,把二者的关系混淆了。
2、“薄云”的读音,提出了质疑,觉得应该是“baoyun”,但我认为这里的“薄”应该不是跟“厚”相对的意思,应该是天上的云很少,所以我坚持自己的观点。请其他老师发表看法。
3、在开始的生字词部分,花费的时间太长,导致本节课设想的内容没完成。
4、课前的预习没落到实处,导致整节课的节奏都比较慢。
5、对学生的定位太高,预设的目标有点多,导致我为了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上课节奏太快,不能让学生对知识及时的消化接收。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6、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和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磨练,学习。
7、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四、在教学实践中,悟出的道理和学生给我的启示: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要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敢问,然后是会问。比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学生可以这样提问:看云的什么可以识别天气?看云可识别怎样的天气?这两个问题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并且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也一目了然了。
五、对教学环节改进的设想。
在“二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我的要求是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云与天气关系”的表格。由于这一内容有八个相关的云与天气的关系,内容较多,可以采取分组找关系,例如:第一组找卷云,第二组找卷层云等,最后再班级合拢,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找。
针对后面设的“当一名天气预报员”这一环节应该在课的内容上完后再进行。那么在这里为了更好的巩固云与天气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采用第一称的方式来介绍云,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云上,这样会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云与天气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引入下面“对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这一环节。
9.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篇九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睛,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红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睛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下面关于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云上的光彩。
B.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C.介绍晕、华、虹、霞的特征。
D.说明谚语识天气的作用。
2.下面关于这段文字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下定义
D.作比较
3.下面关于这段文字的内容或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分别介绍了四种云上的光彩产生分布情况、色彩和天气征兆。
B.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C.晕、华、虹、霞这四种云上的光彩,其形状都是弧形。
D.文中引用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参考答案:
1.B
2.D
10.看云识天气谚语 篇十
2.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3.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4.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5.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6.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7.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8.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9.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10.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
11.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12.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13.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14.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15.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16.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推荐阅读: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教学反思06-12
看云识天气公开课11-03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01-08
优质课评选看云识天气08-04
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2-09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12-12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等奖09-08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4 人教新课标版12-27
天气与生活说课稿09-17
说课稿版《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