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

2024-09-08

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共7篇)

1.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 篇一

一、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发展状况的一般描述

国内学者较早系统探讨金融生态问题的是周小川 (2004) [1], 他在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作了题为《完美法律制度, 改善金融生态》的演讲, 分析了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并对金融生态进行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分析。之后, 张鹏、姜玉东 (2005) [2]将金融生态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叶德磊 (2006) [3]认为金融生态圈与金融生态环境不应被混淆, 前者能更深刻地揭示和刻画金融体系中各构成部分之间彼此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 并指出我国目前的金融生态圈存在系统性缺陷, 金融种类不符合现代金融良性循环的要求。

以上学者大多数是基于全国整体层面考察和研究我国金融生态问题。但事实上, 当前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生产率不高、城乡金融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突出。因而,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问题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006) [4]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子体系, 共设计了127项指标。定量指标设计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3个目标层、14个准则层, 计90项指标;定性评价包括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状况等四项标准, 计37项指标。借鉴课题组的研究方法的同时, 考虑到所列出的指标较多, 文章篇幅有限, 本文则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指标进行衡量描述, 它们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中的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率、金融资源水平指标中的金融机构利润率, 以及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指标中的银行不良贷款率。

1.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率。

通常, 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是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包括定期增长率、环比增长率、总量增长率、人均产出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等。这里, 我们使用历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 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进行说明。

图1显示,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6元增长到2007年的13 786.0元, 增长了39.1倍;与此同时,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 140.4元, 增长了30.0倍。但是, 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速表现的更为显著, 近30年中只有10年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而且主要还是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事实上, 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这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滞后于城镇地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支农措施, 这种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 (2000和2008) , 其中的比例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2.金融机构利润率。

金融机构的利润率可以反映一个金融机构的总体盈利水平。作为银行的三大目标之一, 盈利性的高低是各银行的最终追求目的。2002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为0.34和28.97亿元, 均远远低于同年的中国工商银行 (61.74亿元) 和中国银行 (95.09亿元) 的净利润。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的181.6和2.13倍, 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二者的279.7倍和3.28倍。2008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上升至12.01和515.91亿元, 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上升到1 115.51和771.82亿元。同时, 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的92.9倍和2.2倍, 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二者的64.3倍和1.5倍 (见表1) 。

此外, 从历年各银行净利润率来看, 2002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为万分之0.45和万分之9.73, 也远远落后于同年的中国工商银行 (万分之13.04) 和中国银行 (万分之33.32) 的净利润率。2008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上升至万分之12.01和万分之73.57, 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高达万分之114.32和万分之127.07。

3.银行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银行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 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 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反之, 不良贷款率低, 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资料显示, 2004年, 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5.12%, 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92%, 工商银行的为21.16%, 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5%和26.73%, 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五大银行中最高的;2005年, 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有效运行下, 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 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4.62%, 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84%, 工商银行的为4.69%, 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 分别为10.2%和26.17%。2006和2007年, 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有效运行下, 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 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79%和2.74%, 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 分别为7.65%和6.29%。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4-2009。注:净利润率计算方法为: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总额, 单位为万分之一,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二、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率、金融机构利润率、银行不良贷款率都比较滞后,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够健全, 直接影响了其发展的有序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从而抑制了金融生态的发展空间。下文笔者将分别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予以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 外在因素分析

1.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伯克1953年提出的, 后来刘易斯进一步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特征。长期以来中国在城乡不平衡增长的基础上, 以农村和农业的巨大牺牲为代价, 推动着城市工业经济的突飞猛进, 其结果就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渐渐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 二者的比例为2.57:1;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28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253.4元, 二者的比例为2.79:1;到了2009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3元, 这一比例进一步扩大到3.33:1。经济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和依托, 没有好的经济水平, 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农村资本形成的不足。

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的源泉。目前农村地区资本形成的不足, 将会抑制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有效发挥。统计资料显示, 1980年,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10.9亿元,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77.9亿元, 占总数的85.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3亿元, 仅占总数的14.6%;2000年在世界经济普遍出现非常低迷的状况下, 我国开始逐渐启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农村投资所占份额有所上升,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2 917.7亿元,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6 221.8亿元, 占总数的79.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 695.9亿元, 占总数的20.3%;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4 846亿元,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94 139亿元, 占总数的86.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 707亿元, 仅占总数的13.7%。因此, 资本形成的不足将是农村地区金融自身发展的瓶颈。

3.城乡金融市场的分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实际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城市金融市场采取的是一种渐进自由化和市场化的道路,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则走出了一个由政府推动下的不断突变的轨迹。政府在扶持农业的意识下, 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 使得城乡金融市场无法对接。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 不但没能形成农村金融需求群体的资金自我良性循环机制, 还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亏损严重, 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多年亏损, 50%-60%的农村信用社亏损, 30%-40%的农村信用社甚至出现资不抵债[5]。城乡金融市场的分割弱化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 使农村经济主体无法享受与城市经济主体平等的融资机会。

(二) 内在因素分析

1.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的缺乏。

现代金融的运行涉及金融、会计、数学、计算机、法律等多种综合性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金融界尤其是农村金融领域可谓是“凤毛麟角”。这里, 笔者将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职工的文化结构与职称结构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进行了对比。首先, 从职工文化结构来看, 2008年, 中国农业银行职工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加总为27.3%, 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分别为37.6%、38.8%和59.1%。并且, 在低学历职工当中, 中国农业银行的中专及以下的比例达32.9%, 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仅分别为21.9%、21.0%和11.2%。其次, 从职工职称结构来看, 中国农业银行职工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23.6%, 分别少于中国工商银行30.9%、中国建设银行31.4%和交通银行29.2%。在世界资源开发的重心已由物力资源开发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的今天, 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更是农村金融机构健康运行的关键。

2.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趋短化。

信贷结构主要体现在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 是信贷总量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 其内在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的各品种、客户、行业、领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这里, 我们主要是基于信贷的期限结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知道, 贷款按照期限可分为长期贷款、中期贷款和短期贷款。表2是我国农村信用社1995-2006年的短期贷款及贷款总额的数据,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这12里短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均在70%以上, 尤其是在2002-2005年, 比重都超过了90%。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农村信用社贷款中的短期贷款占了绝对比例, 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实际上, 农村信贷期限结构这种趋短化仍是对传统农业春种秋收的一种被动适应的表现。现代新兴农业多具有迂回效应, 投资周期则多为一年以上, 甚至三到五年, 长期资金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与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民消费需求实际脱节。毫无疑问, 这种金融供求不对称无助于甚至妨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1996-2007) 。

3.农村金融创新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金融业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业务,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等多样化需求, 最大限度地动员人们的储蓄, 这就要求要有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为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然而, 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 造成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观念保守僵化, 导致了在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上的滞后。其一,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仍然沿袭以前的“等客上门”习惯做法, 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思维和客户至上的理念, 服务创新意识不足, 无法积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 最终限制了市场营销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其二,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随着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国银行长城卡的问世, 各家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商业银行在给新产品取个好名字方面可谓绞尽脑汁。如建行的“金管家”、中行的“外汇宝”、招行的“一卡通”等。相对而言,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就显得非常单一, 一些处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农民, 几乎没有见过, 更谈不上使用过这些银行卡。

三、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良好的金融生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 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据银监会官员披露, 到2020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20万亿人民币, 而实际支农资金按照8%的年均增长率计算, 只能提供10万亿人民币左右。由此可见, 在未来, 农村金融将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培育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市场。2006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 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 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按照这一具体要求,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现代金融服务离不开通讯、电子、网上支付等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设施, 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同时, 借助这样的系统, 还可以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 降低信息成本, 使金融机构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 扩大服务范围。目前, 我国每个乡镇的银行网点平均不足3个, 只设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还有8 231个, 还有3 302个乡 (镇) 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6]。针对农村存贷款户数杂、笔数多, 农户数据收集、信贷档案建立和贷款跟踪等管理工作复杂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农村市场征信系统, 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加快农村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进程, 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

2.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制度体系, 积极培育创新的市场环境。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健全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因此, 要根据市场化的原则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这种以市场化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 无疑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充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从而可以逐步改善农村金融的运营状态,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另一方面, “优胜劣汰”机制的培育将会促使众多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改进, 加强创新的动力, 从而可以改善并提高经营绩效。

3.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对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稳定器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趋短化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意义更为重大。然而,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滞后, 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2007年, 农业保费收入为53.0亿元, 在全国保费收入中的比重仅0.75%;2009年, 财政部联合地方省份的财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农业保费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上升至133.9亿元, 但是在全国保费收入中的比重仍只有1.20%。因此, 笔者认为当前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 并加大财政和税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创建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文化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而能同时具有金融、会计、计算机和法律等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在经济金融业日益发达的今天, 金融业务的深度及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能力的人才。因此,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应着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 创建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一方面, 可以通过派遣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入专业高校或者相关机构进修和培训, 充分发挥“干中学”的效应;另一方面, 提供较为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 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越环境和氛围, 给他们创造充分发挥其才能的舞台。

5.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许多政策的实施决定了金融业实际上就是起着抽调农村资金而支持城市工业化发展, 从而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农村经济出现资金短缺。蔡昉 (2008) [7]认为, 在1980-2000年期间, 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 通过各种渠道从农业吸取了1.29万亿元的剩余用于工业发展。如果从城乡关系看, 同期有大约2.3万亿元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部门。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的数额在不断增加, 但是在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1978年财政用于农业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的比重为13.43%, 1980年下降为12.20%, 1990年下降至9.98%, 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7.85%。为此,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不但要逐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 而且在政策上需要切实做到落实到位。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充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摘要: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现代金融业有效发展的基础, 也是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将金融生态水平指标体系应用于农村地区金融生态, 并结合内外因素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 最后在此基础上阐释相应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农村地区,金融生态,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 2004-12-07.

[2]张鹏, 姜玉东.我国金融生态体系的改进与优化[J].财经科学, 2005 (4) :25-30.

[3]叶德磊.论我国金融生态圈优化与金融创新的功效[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7) :34-39.

[4]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1) :167-177.

[5]陈明, 安虎森.从城乡金融市场二元分割看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改革[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 (7) :32-35.

[6]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34.

2.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孟津县 农村地区 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我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与农民朋友生产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因此,不断研究探索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农民朋友增产增收,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做好服务是我们农业服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2、创新农业工作指导理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我们首先应立足孟津县农村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真正走出一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范经营,而且要建立、优化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还要推行农业产品标准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除此之外,要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最后,政府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体系,指导农民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

在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中心环节上,要紧紧抓住我省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做好孟津县小麦、玉米等常规农作物的生产;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新型农业的研究、宣传、研发、试验、应用和推广工作;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要把制度创新落到实处,真正成为农民朋友可信赖的公仆;在业绩方面,要实事求是,用不懈的努力去实现骄傲的业绩,坚决杜绝虚报数据和信息。

3、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能源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优势,把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作为基础产业来抓,大力发展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发展绿色能源日益显得重要而迫切。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的实施,发展绿色能源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孟津县具有发展新型能源的巨大优势:小浪底主体工程的完工和发电机组的建设、秸秆回收利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孟津县赢得未来发展空间的选择。

发展绿色能源,应当找准方向,突出重点。结合孟津县的实际,筆者认为应当以发展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积极培育绿色优质能源产业。在发展生物能源方面,以中石化洛阳分公司为依托,扩大乙醇生产规模,研制开发生物油制品。同时,要发挥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秸秆发电,探索依托开发生物质能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生物化工产业的路子。

4、 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散承包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末孟津县顺利进行了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工作,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土地政策,再一次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已经难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产业化、规模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知识青年不断涌入城市的现状,可采用转包、互换、出租、入股四种主要形式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从而带动农民经济收入增长。

“转包”主要针对对象为一些长期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户,主要将他们的土地转包给本组的其他农户经营;“互换”主要体现在群众为了便于耕种和管理,将各自的承包土地进行互换,将小块地并成大块地;“出租”主要体现在部分农户将其耕种的土地经营权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个人或组织;“入股”即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资本”进行高效农业投资,这种形式,目前在孟津县还比较少,宜大力尝试推广。

5、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

在我们孟津县这样一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农户在农闲阶段,经常会选择外出打工赚取收入满足生活需要。但是,他们受制于自身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等瓶颈,往往也只能做一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粗放型体力劳动工作,劳动保障也很难实现。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孟津县也在这股春风中由政府部门牵头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洽谈,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水平和法制意识,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

参考孟津县近几年在阳光工程开展中的经验,笔者认为,首先还是要靠政府部门组织推动这项工作。在建立组织框架的前提下,要在农业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阳光工程实施的管理协调工作。为了加大工作措施,应当把阳光工程作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管理。同时,还要结合孟津县的教学资源优势,依托朝阳职高、孟津县职业中专等平台,面向社会,依托政府各类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具体的招生、培训、就业工作。这不仅是阳光工程的要求,也是放眼全国各地普遍的做法。

在以上框架完成后,还要扎扎实实把国家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下去。将国家划拨的培训补助资金,都以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补贴给受训农民。即当地阳光办向受训农民发放培训券,受训农民将培训券作为学费抵交给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将培训券交当地财政部门兑换成现金。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依据不同专业和工种的培训成本差异,实行差别补贴。

最后,要坚持订单式培训,保证受训农民就业是实施阳光工程的原则要求。为保证农民就业,孟津县采取了订单培训的方式。即培训机构有用人单位的订单才能认定为培训基地。培训机构按用人单位的订单招收学员,按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后按订单去向组织将学员送到用人单位。同时对就业率、就业稳定性提出明确要求,保证高就业率和签订长劳动合同。

参考文献:

[1]王璞.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2008(12):12

3.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 篇三

(一) 农村金融的相关概念

金融是指和物价有着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 非银行和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资金市场、短期资金拆借市场, 保险系统以及国家金融领域。用经济学术语来概述, 金融就是指由这诸多部分所构成的大系统, 其系统既包括也微观运行机制, 也包括宏观运行机制。

农村金融一般是指在县及县级以下的地区提供的贷款、存款、保险、汇兑、证券、期货等各种金融性服务, 其中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县域内的分支机构及网点,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及贷款公司, 商业性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及小额信贷组织、小额信贷公司和典当行等机构。

(二)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产生

农村金融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重农抑商, 一直以来都是自给自的小农经模式, 农村金融一直存在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高利贷, 所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农村一直是高利贷的天下, 农村金融的这种模式严重阻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弊端。中部地区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基地, 农业一直是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后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生了新的变化, 土地改革使农户分得了土地, 农村生产初步发展, 农民有扩大生产的普遍要求, 仅靠农村民间融资已经不能满足其资金需要, 中部地区成立了地方农村信用社来打击农村高利贷行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得到快速迅猛发展, 直接促进了中部经济的极大发展。

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中部地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优化和升级,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中部地区农村每年存款和贷款的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额, 主要在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存款多于农业贷款, 这些多余资金大部分都流往大型城市和经济更发达的地区, 诱发了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资金供求存在严重的缺口。1984到2009年中部地区农村贷款占中部地区全部贷款的12%, 其中比重不断下滑, 从1984年的13%下降到了2009年的8%。并且中部地区的农业银行投向广大的农村地区的贷款资金也持续下降, 仅仅只依靠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贷款并筹集资金是远远不够。

(二)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金融机构少, 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简单单一的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农村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农村的金融需求不只是单个农户的金融需求, 还是新型乡镇企业等用户的需求。中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或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造成了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覆盖范围较小。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 不能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的品种, 只有简单的贷款和存款业务。

中部地区县域金融网点可以提供存款, 贷款, 汇兑以外的金融服务仅占20%左右, 大多数金融网点不能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新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现代化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信贷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加。

农村村金融机构严重短缺并且多样化不足, 特别是银行性金融机构很少。在中部地区的农村主要金融业务由农村信用社垄断, 形成了“一农”支持“三农”的异常情况。截止2009年初, 中部已建立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4家, 但与其他地区和当地的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依然缓慢。中部地区农村长期实施严厉的金融监管, 限制了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 使得民营金融机构特别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比其他的金融机构数量更少、规模更小。

(三)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竞争, 运行效率低下

中部农村地区政策性贷款在辖内贷款规模中占比16.%, 比重大, 且金融市场运作程度低, 缺乏金融竞争。目前来看, 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率高,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到2007年底, 中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0%, 高于全国整体平均水平约7.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不良贷款过高, 并且长期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造成不良资产负担沉重, 运行效率低, 不能有效满足中部地去农村金融及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中部地区金融农村金融不良信贷率为17%, 东部地区不良信贷率是6%,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不良信贷率过高。如中部六省的损失率和不良信贷率。

另一方面, 由于中部地区基层营业网点大幅收缩, 大量农村乡镇的营业网点被撤销形成了农村信用社的垄断, 变成了“一农”支持“三农”的局面。中部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组织受到国家政策的强烈限制, 发展极为缓慢,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几乎成为唯一的金融机构, 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从而造成农村金融缺乏竞争, 运行效率低下。

(四)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金融人才资源匮乏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变化过程。金融生态环境是推动金融产业发展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也是吸引金融资源积聚的重要条件。金融生态环境好坏影响到金融及经济发展, 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 中部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缺乏。2010年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业和发达地区省市的比较, 湖北、河南、湖南、山西、江西、安徽、中部地区和广东浙江的农村金融地区从业人数分别是16、22、17、14、10、14、94和38、28万人, 经过比较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人才匮乏。

三、我国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探索中部地区政府发挥职能的新途径

1. 中部地区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 拓展资金来源

加大的政策支持, 中部地区政府应通过财政和货币等政策, 通过税收和福利, 财政补贴等形式的金融政策来支持中部度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扩大农村信用社和地方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领域, 鼓励信贷资金流向农村, 同时发展村镇银行, 贷款公司, 建立各种形式的担保抵押公司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并在条件允许的地区积极建立地方小型商业银行, 为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吸引大量资金。

2. 加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化农村金融环境, 应发挥政府领导作用, 加强政府立法。进一步强化政府政策支农的重要作用, 为“三农”提供风险保障及补贴。维维护好中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中部当地政府应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建设, 增强农民的对现代金融的及未来金融的认识, 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 实现农村中部农村地区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发展。坚持以当地金融市场为导向, 大力发展各类金融信用担保的中介组织机构, 建立和完善农民信用档案, 为贷款人及担保人提供及时信用状况及参考依据, 提高当地基层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民的积极性

加强对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人才教育和培养。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机结构, 尤其是农村信用和农村邮政储蓄, 大部分处于广大的欠发达的地方, 体制不够完善, 缺乏各种高端人才。中部地区的相关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自身人才的培养教育, 并协调高校等教育组织对急需的各种高素质, 高能力的创新人才加强其理论及实践的培养, 要完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

(二) 加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建设

1.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在信贷服务之外, 对活期、定期储蓄等传统产品的农村业务加大创新力度, 逐步在偏远的农村推广银行卡。在经济较好的农村村镇, 要采取逐步建立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措施。保险、期货、基金、理财产品、国债、股票等新品种的推广。通过存兑业务广泛辐射的乡镇金融网点, 方便农民存款、取款、汇款, 使农民享受的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2.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丰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产品, 如在农业贷款方面, 加大创新种类设立专项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村产业化贷款、农村商业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等。开发适合农民投资金融产品, 提高农民的信贷管理系统和并行的方法, 提升贷款金额, 增加农户贷款品种, 灵活确定各种用途的贷款的偿还期限。在中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业务, 同时简化贷款手续,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沙丽华.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思考[J].农村金融, 2009

[3]唐文.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金融服务, 2010

[4]胡帮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析[J].农村金融, 2010

[5]张兆海.对制约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农村金融, 2011

4.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 篇四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土地资本化;农村循环经济;解决策略

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我国中央各项扶农助农经济政策的部署与实施,各部门以农村,农业,农民中出现的问题为首要任务,狠抓经济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和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

1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首要问题

如今,农村缺少就业问题是农民经济收入难以提高的深层因素,然而农民的经济收入又是影响着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问题。所以具体分析来说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劳动力不足 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儿童、中年或老年男子以及妇女。这是农村的普遍现象,这会给农民的种粮务农带来消极影响。甚至还会出现自己的地给其他人种植,导致入不敷出的结果。给国家的粮食市场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还可能会影响这农村的治安管理。

1.2 缺乏垃圾管理 由于农村的垃圾并没有好好集中管理与规划处理,来到农村,新鲜的空气中弥漫这腐臭的刺鼻味。

1.3 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抱着成事在天的想法依旧存在。但最近几年的农村的基础设施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可是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还是有悬殊,比如说通讯设施、气象设施、交通设施等还是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1.4 剩余劳动力未得到高效利用 根据农村的观察发现,农村还有较多的潜在剩余劳动力没有被好好利用。农民一年时间里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务农的,或者还有其他农民在国家的政策的支持及保护下出村进城打工的,在城里因工资的提高后,回村不再劳动,拿着钱养尊处优的人也尚存在着。

1.5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欠缺 农村一直在发展农业,然而农村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很好的被开展和利用起来。绝大多数的农民对日常用品的需求还要跑去县城购买,跑到县城需要方便的交通设施,不然就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去县城。再者,现代化的设计与生产很小部分为农村的需求而考虑,所以这样农村就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来进行货物的买卖。

2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代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还包括了评价一个国家的發展,如果农村经济处于低谷的状态,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就很难持上升趋势。所以我们要以国家的利益去思考并发展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更好的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结合国情,针对现代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国农村应当发展下面一系列方面:

2.1 增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济增长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农民的经营本钱,提高农民的效率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然而对农民的收入有了促进性作用。因此,中央部门及各个政府应提高基础设施,为农民的循环经济等实施排除障碍。

2.2 加大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力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按照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方式来运作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这样希望能做到零排放,零污染的高效资源利用。并实现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前提下,科技可解决农村的残留物并可以进行重新利用。比如沼气等的重新使用。还有,科学技术可利用在风、山林等进行其他能量的转化。有利于绿色家园的构成与建立。

2.3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土地资本化的发展 我国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实施了特征相适应方式,土地为公有,由农民家庭打理经营。生产资料与土地公有的结合,调动的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承包不能满足弄明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很多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到进程打工,留下年老的父母以及手无寸铁的女人和孩子。这样务农的事就不再有人打理或变得入不敷出。这样就会影响国家粮食的供求市场。如今为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下几个反面来解决:

一是农村土地资本化可由政府等来指导,将地转给要进行耕地的人的手中或开采之前难以使用的沟渠等土地,既可以好的利用土地的作用,也能很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这样也是在节约社会资源以及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所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能够做到招商引资的效果,使一些企业能够入住农村,尤其是一些属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企业公司。企业公司可对农产品加工成对外属于有特色产品的出产,以及对那些容易腐烂的农产品进行处理,不仅可以省下运输费用,而且还可以产品在运输时出现的消损,这样就可以节省下农村的资源。

三是大力宣传并指导农民开展农村消费市场。让农民自己来经营、打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展,打破了农村的小的生活范围圈,同时促进了我国实施内需政策,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提升。所以,农村市场的开展是存在关键作用的,这样也跟着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日常用品的使用等方面农村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市场。

四是将农村特色品牌展现于人前,将农村的“绿色”传递给消费者,生产绿色产品,保护绿色家园。为农村的经济发展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5.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 篇五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体育与信息技术产生了广泛交集孕育出新的体育项目——电子竞技运动,为现代体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电子竞技设为我国第99项正式体育竞赛项目。

关键词 电子竞技运动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暂处于相对低谷状态,但也蕴涵着重要的制胜因素,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进行分析。

二、电子竞技运动概念及分类

(一)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

1.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运动定义为“电子竞技运动就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

2.从字面理解可看出,电子竞技运动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子”,是方式和手段,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其营造的环境来进行。二是“竞技”,人与人之间的竞赛,是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所营造的虚拟平台,按照统一的竞技规则而进行的竞赛的体育活动。三是“运动”,它分为虚拟化和虚构化两类。综上所述,电子竞技运动其实就是计算机技术与竞技体育结合的产物,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把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电子数字化。

(二)电子竞技运动的分类

1.根据目前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可以将电子竞技运动分为虚拟化和虚构化的电子竞技运动。所谓虚拟化电子竞技运动,指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电子竞技运动项目仅仅是利用数字体育网络平台将这些项目虚拟化,例如棋牌类,FIFA等。所谓虚构化电子竞技运动,指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完全是利用数字体育网络平台虚构的竞技体育项目,例如星际争霸,魔兽争霸等。

2.根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类标准可以将电子竞技运动项目进一步细化,如表1所示。技能类运动项目主要是要求运动员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手脑协调能力、娴熟的鼠标和键盘操作能力。智能类运动项目是指那些主要要求运动员具有高超的相关项目的思维能力。智能技能结合类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智能技能都提出了极高要求,运动员不但要具有复杂的战略战术思维能力,还要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及娴熟的键盘鼠标操作能力。

表1 竞技能力主导分类模式

分类项目

电子竞技运动虚拟化电子竞技运动智能类棋牌类等

智能技能结合类Fifa系列,Nba live系列,格斗类等

虚构化电子竞技运动技能类CS,三角洲特种部队,CF等

智能技能结合类帝国时代,魔兽争霸,星际争霸等

3.根据比赛项目种类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

(1)FPS。第一人称战术射击类游戏(FPS),考验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团队配合能力以及战术运用。反恐精英(CS)、胜利之日(DOD)、战地、使命召唤等都属于第一人称战术射击。其中著名的CS偏重在任务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杀敌的重要性更大些,而DOD则更偏重阵地的争夺与控制。

(2)RTS。即时战略类游戏(RTS),考验的是运动员的全局战略布置、宏观战术、细节操作、反应能力。魔兽争霸、星际争霸、红色警戒等都属于即时战略游戏。其中著名的星际更看中大局的掌控能力和前后方整体的运营;而魔兽则更看中正面战场的复杂战斗的操作。

(3)RTS-SLG。DOTA类游戏(RTS-SLG),从著名对战游戏《魔兽争霸III》的RPG地图“DOTA”衍生出的类型,相对于传统RTS来说,省略了建造的环节,降低了资源采集的比例,而把游戏的重点放在“探索”和“侵略”两个部分。运动员操纵的对象数量比较少,需要的操作数相对低,而更考验运动员之间的配合,以及对对方战术策略的侦察与反制。

(4)SPG。传统体育类游戏(SPG),这考验运动员对传统体育项目是否掌握,对键位操作是否合理,FIFA、极品飞车等都属于传统体育类游戏。可见球类运动和竞速赛车类是主流。

(5)FTG。格斗类游戏(FTG)除了反应力和操作熟练度外,更是对快节奏下的心理层面的一种考验和对抗。著名项目有拳皇、铁拳、VR战士等。包含传统的强调出招套路连续流畅的2D格斗,新兴的强调真实感的3D格斗,以及一些口碑很好的同人格斗。

(6)除此之外,还有飞行射击类的STG;策略类的SLG项目以及休闲益智类项目也可以参与其中。

(三)电子竞技运动的基本特征

1.竞技性与对抗性。电子竞技是以信息产品为运动器械,人与人之间智慧、技能及手眼速度的较量,也是人与人之间勇气、毅力、心理素质的比拼。

2.竞赛规则的统一性。电子竞技运动基本上是体育比赛模式,具有与相应体育项目相同或相似的竞赛规则,比赛时间、参与人数等有着公平的、严格的规定。

3.锻炼身心的目的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目的是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脑眼四肢的协调能力和意志力。

三、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

(一)美韩日等发达国家的电子竞技发展现状

以韩国的WCG、美国的CPL、法国的ESWC为代表世界电子竞技运动三大赛事,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日本、韩国,电子竞技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其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在韩国电子竞技运动形成了数百名电子竞技职业选手为核心与每年数百亿人民币进出口规模的产业链,成为韩国电子竞技运动制作与代理发行业的依托。而在美国电玩业产业规模超过唱片与电影业,成为美国最大娱乐产业。从运营模式看,韩国政府对软件商、赞助商、专业组织和媒体的支持力度较大但赞助商专业组织控制过强。在美国,CPL是完全独立的系统,效率高、专业性强,但美国政府对其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二)我国电子竞技的发展现状

在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宣布电子竞技运动成为我国第99项正式竞赛项目。国际赛事WCG、ESWC、CPL相继进入中国,国内CEG、ACON4、百城联赛、联想锋行、CIG、GOC、NUGL等国内赛事各行其道。相关各行业、企业、媒体逐步接受E-Sports模式,其中部分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如Intel、ABIT、腾讯、NVIDIA等其他各类企业。目前中国电子竞技参加人数接近五千万人,全国范围内的代表有中国电子竞技运会(CEG)以及中国电子竞技大会(CIG),其中CEG由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的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体育电子竞技联赛。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传统观念问题。从概念上,电子竞技常被误认为是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其实则不然,家庭和社会舆论,往往不能正确理解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区别。

2.媒体的宣传力度缺失。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对网络游戏电视节目的全面禁播,对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影响很大。

3.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与制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分工不明确,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链。

4.电子竞技赛事组织无序,混乱。我国电子竞技发展的16年里,从开始时没有自己的比赛,发展到现在每年有大小200余项赛事。但是我国电子竞技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比赛仍处于自发与混乱的环境当中。

5.缺乏管理机构与协会。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电竞赛事、规则、赛制十分混乱,使电子竞技竞赛市场充满随机性,公正、公平、公开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6.缺乏自主研发的电子竞技相关产品。目前,国际三大电子竞技赛事WCG、ESWC、CPL,所采用的比赛项目,几乎被美国、韩国及日本所垄断。

7.竞技项目本身的制约性。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版本与补丁,每个版本及相对应的规则也不同,而每个地区,每项赛事,所采用的游戏版本也不同,导致参赛者必须熟练操作所对应项目的每个版本熟知相对应的规则。而游戏本身更新也是一方面制约,一个游戏的周期也不过几年,作为职业电子竞技运动员很难通过一两个游戏来持续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运动员必须不断的适应新的游戏。

8.俱乐部生存问题,职业运动员缺乏保障。我国目前电子竞技俱乐部很少,职业运动员也相当缺乏,俱乐部除了通过比赛寻找赞助等方式,很难找其他经济来源。

四、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趋势

1.职业化发展趋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高额奖金,越来越多的赛事的推动下,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势必将逐渐步入职业化。

2.产业化发展趋势。中国的电子竞技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与国际接轨,才能带动自己的产业化发展。

3.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大型赛事的推动下,相关媒体等多方面内容不断充实。电子竞技衍生出的以服务比赛,提供平台与技术支持的产品不断更新。

4.品牌化发展趋势。当前,在我国CEG、CIG以其持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逐渐带领市场走向品牌化,开发商赞助商均借此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树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以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对策

1.对行业进行统一管理。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电子竞技运动进行规范,同时应当将电子竞技规则进行统一,这样利于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

2.加强产业宣传与推广。主流媒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报导,广电总局停播电子竞技栏目,其自身也存在对电子竞技的“偏见”。电子竞技运动也应当通过媒体,消除其在大众心中的负面影响。

3.建立运动员职业化培养模式。我国应逐步建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应这个项目自身特点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才是我国电子竞技真正取得发展的关键。

4.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链。所谓完善的产业结构链包括从选手到游戏代理商,到网吧经营者,电视节目经营者,开发商,赞助者等每一个环节都应各司其职,促进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电子竞技运动从属于竞技体育,具有竞技性、具有统一的比赛规则、具有锻炼身心的目的,与网络游戏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目前,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及电子竞技的实际情况,克服自身的不利因素,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独具匠心的制定出属于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自身的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李漠,方浩;.电子竞技玩家,独木桥上务正业[J].大学时代.2006(04).

[2]史佳.中国电子竞技运动浅析[J].经济管理者.2010(03).

[3]袁云涛.论中国电子竞技运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3).

[4]陈瑜文.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及困境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

6.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 篇六

关键词:农村,体育事业,对策研究

1、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来, 东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之高排在全国之首。但是, 在部分省市农村里, 农民还处在以解决基本生存条件的低层次生活需要的基点上, 体育运动几乎是空白, 由于受经济、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农村体育运动贫乏单调, 体育市场启动乏力, 发展迟缓, 举步维艰。

1.2、管理体制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 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这些地区的体育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 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我国行政机构设置庞大、人员臃肿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应进行改革。县、乡 (镇) 一级政府, 在历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 从横向上调整了政府的部门设置, 大多采取了把当前未引起人们重视的文化部门、体育部门等机构合并重组, 而对经济建设和管理部门重点扶持的方式。我国县乡机构改革, 给体育职能部门带来很大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 使得基层公共体育事业, 包括农村体育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 甚至在一些地区机构也被撤销。而在留存下来的文体站中, 也很少有专兼职的体育干部, 懂体育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其工作重点仍是在广播电视、文化方面, 致使文体站的体育职能严重缺位。在基层公共体育事业仍需要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主的今天, 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对包括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体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减弱。这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体育事业发展对策新

2.1、加强地方体育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是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化, 农村体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 各种“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是不断健全法制。为此, 应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前提, 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和运行秩序, 明确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在发展体育事业和参与体育活动方面的基本权利、责任和义务。

2.2、强化政府职能, 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系统化管理

依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要开展好农村体育活动, 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不应是只发政策性的指导文件, 而是应该加强指标性任务达标的要求。开展农村体育活动, 必须加强农村体育事业的系统化管理, 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体育辅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乡镇、居委会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村和居民小区适时建立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设施, 制定工作计划, 结合其他文化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 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和乡镇、居委会应当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和体育健身点的管理, 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2.3、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现实机遇与条件, 必将给农村体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载体和途径。因此, 应不遗余力地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实施中应做到对象明确、重点突出、目标清晰、保障有力, 即要切实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 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 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 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同时, 要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推广过程中有足够的透明度, 就应该加大保障和监督的力度, 使国家的投资真正落到实处, 赋予农民充分的项目监督权和质量监督权, 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立起拒腐的“健康”机制, 确保其“健康性”, 使其成为“阳光工程”、“利民工程”, 而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 全球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点, 农村体育产业已非简单的体育问题, 而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只有充分解决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

[2]刘巍.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7.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 篇七

随着我国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不断重视, 近年来, 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很多农民也都加入到医疗保障的队伍中, 农民看病问题得到了一定的帮助, 我国农村长久以来存在的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医疗保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医疗报销比例问题

我国农村医疗报销比例较低, 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文件的规定, 农民在城镇医院看病报销规定药费的60%, 相当部分自费药并不在报销范围之内, 并且部分农村居民土地被征用后转为城镇居民, 其生活水平没有较大的改善, 但是医疗保障报销比例却较之以前有大幅度下降, 从60%下降到40%, 这种现象加重了农民的看病贵的问题。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于中型或大型医院, 一些中小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则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从城乡来看, 医疗卫生资源则被集中投放于城市, 占总资源的80%, 其中2/3又集中投在大医院。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农村人口的医疗资源匮乏, 导致了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小病不看, 大病看不起, 看大病则意味着倾家荡产, 因病致贫。这是我国改革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缺陷, 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困难

虽然现阶段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范围不断扩大, 但是仍有农民缺乏对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 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对合作医疗的财政支持都极其有限, 而农民的收入增长又比较缓慢, 合作医疗面临筹资困难的窘境。即便是能够筹集起资金, 合作医疗也缺乏群众基础, 因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组织者不太信任, 尤其长期以来政府的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政策落实的信心, 很多农民渴望农村医疗保障, 但对此又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还有少数极其贫困的农民对拿出10元合作基金确有困难而担心将是有去无回, 因而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

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过来, 农村合作医疗的完善必然能够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看病的问题, 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看病问题,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合理调整新农合报销比例

即使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6.6%, 但不能忽视在中国广大农村, 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农民, 他们生活水平很低, 看病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 实施办法规定, 农民在看病后可以得到报销60%的药费的优惠。但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 部分农民土地被征用, 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镇户口, 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 并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定下, 城镇居民只可以得到40%的报销比例。这种方式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面对这种情况, 政府相关部门首先应根据现在农村的具体现状合理调整农民看病报销比例, 对于因为土地征用变为城镇户口的农民, 医疗报销比例可以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不变, 以此保证农民看病问题不因城镇化进程受到损害;在农村还有相当部分生活富裕的人群, 对于这部分人, 他们的看病问题不会受到生活水平低的限制, 因此可以适当的对这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险比例做出调整;对于生活水平极低的人群以及孤寡老人这部分人群, 医疗报销比例也应做出调整。

2、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村医疗条件达不到需要的标准导致农民生病得不到有效治疗, 这种情况是造成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原因, 因此, 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乡镇的医疗设施资源的投入, 健全乡镇医疗基础设施, 保障基本医疗条件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快城乡医疗人员素质与水平的提高。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方位完善乡镇医疗条件, 加快农民看病问题解决的步伐。

3、加大政府对乡镇农村医疗资金的投入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政府不忘解决人民疾苦, 尤其是关心广大农村地区的各项问题, 从2003年新农合试点到2008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再到2011年政府提高补助标准。在不断完善新农合的过程中, 政府做到了财政的大力支持, 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 随着农村条件不断变化,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 看病的费用也在同步高速增长。政府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新农合的情况与需求, 因此政府的资金支持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加, 不能保持同一水平不变。政府应重新调查统计农村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 在政府资金支持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会更能惠及农民的看病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也会逐渐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颖光:《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北方文学》 (下半月) ;2012年03期。

[2]顾涛、石俊仕、郑文贵、单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卫生经济》, 1998年04期。

[3]曹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分析》, 西北大学;2009年。

上一篇:暑假收获有意义的暑假作文下一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