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导论(精选8篇)
1.教学导论 篇一
教学方法导论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3、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
教学方法一旦形成之后,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并非简单地随着不同社会变革的不同而变化
4、进入90年代以后,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是抓住机遇,大胆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包含新思想、新观念,并与世界教学改革接轨的教学方法。
5、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1)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的,它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对儿童智慧潜能估计过低,带来的儿童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以及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严重弊端而提出的。它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愉快教学法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2)情景教学法
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情景教学法提出的根据是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意活动)相互统一等原理(3)尝试教学法
由江苏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
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
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4)成功教学法
是以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为首的一批教改研究者首先提出的 成功教学法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
6、成功教学法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
7、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
8、自我发现要进行的顺利。关键在于恰当的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
9、范例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
10、范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11、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或启示法
12、非指导性教学法又叫促进教学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首倡
13、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14、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15、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2)为达到预期目的,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4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16、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设计等
17、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18、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19、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指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起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和教学的有效性 20、教学时间的遗失现象:一是因课堂偶发事件引起的教学中断 二是过渡时间过长 三是不当的练习作业造成的时间浪费
21、传统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2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它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方法。
24、将受罚的具体方式:(1)讲解(2)讲述
讲解法和讲述法是两种互补互利的讲授方法。前者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理智信念;后者能牵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增添融洽愉悦气氛(3)讲读(4)讲演
25、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这是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2)将手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6、谈话法又称问答法,特点是师生对话。谈话的关键是精心设问,提好问题
27、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8、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准备(2)讨论的开端(3)讨论的引导(4)讨论的评价
29、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和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30、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31、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
32、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独立作业,并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习法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最广。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33、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34、教学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它主要解决教师和学生、教学时间和空间以及其他教学条件如何妥善安排和有效利用等问题
35、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6、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7、在教学实践中,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1)全班上课
这是现代学校中最典型、使用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
38、班级授课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
39、班级授课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40、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41、秧田形座位排列P136
42、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43、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44、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
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45、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选)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
(二)根据评价的标准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根据评价主体来分,教学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四)根据评价的方法来分,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五)根据教学评价涉及的层次与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宏观的教学评价、中管的教学评价和微观的教学评价
46、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P202
47、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1)测试(2)档案袋评价
48、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所收集的相关资料的有组织呈现,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49、档案袋评价的特点:(1)学生成长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它不只是简单汇集学生作品,而是有意义的、有目的地收集学生迈向教育目标的与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相关的材料(2)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但也会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3)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是主要决策者 50、教学研究的一般步骤:选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实施研究(搜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选定研究问题2 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即形成研究假设)3 制定研究计划(方案)4 实施研究过程5 分析研究得出结论6 形成研究报告7 研究成果的评价
51、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个案分析法(5)行动研究法(6)比较法
52、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
53、调查法是指研究者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的研究方法
54、调查法是一个综合的方法,它包括多种多样的调查手段和方法,如问卷、访谈、测量、调查表等
55、调查的一般步骤:教学调查研究包括问卷、访谈、测量、调查表等方法,每一种方法的步骤虽各有侧重,但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调查课题2 选择调查对象3 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4 制定调查计划5 调查的实施6 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56、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57、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学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学的普遍规律及其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2.教学导论 篇二
一、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打破传统大类材料知识的灌输式教学, 应多从生活常识中寻找材料实例, 阐述材料特点、发展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 高度概括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学科地位、研究范畴、核心要素、分类方法、各种新型材料与工艺, 通过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前沿应用, 同时突出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迅猛发展, 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浓厚兴趣, 实现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四性统一。此外, 材料种类繁多, 每一种材料在各自领域都有其重要性, 加之学时、专业性限制, 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平行设计, 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还应充分考虑本校材料学科研究的优势项目, 在保证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同时, 应重点介绍本校的优势方向,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学科结构的同时, 了解本校的特色和科研动态, 为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 知识不仅仅靠老师传授, 要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实践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让同学们一方面全面接触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 另一方面培养同学如何自我获取材料科学知识的手段, 如何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本课程将采用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 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深入思考, 培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 尽可能采用双语授课, 即使用英语讲授和中文解说相结合, 或用英文辅助关键词语表达的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 实行因材施教,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 注重教学民主和师生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手段方面, 应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关于多媒体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已经实现, 并应用多年, 教师和学生并不陌生。但是, 随着该项技术的长期使用, 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媒体信息, 学生逐渐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 甚至出现上课思想不集中, 下课拷贝授课ppt作为复习材料的现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也有类似的认同, 比如最近报道的, 费米实验室大强子对撞机双周论坛的组织者就开始限制使用ppt做报告, 他们认为, 没有ppt, 参与者可以脱离脚本, 促进互动和激发好奇心。其实无论是使用或不使用ppt, 其目的均是为了激发听者的兴趣, 更好地传递讲授者的思路, 因此, 在教学手段方面应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为目的, 而不是以方便教授讲授为目的, 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大量与生活紧密联系、切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图形、动画、音效、视频, 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 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真实、准确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 在课程中还可以设计模拟国际会议教学, 首先由教师指定会议主题, 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 撰写学术报告。在模拟会议中, 由学生担任会议的主持人、学术报告宣讲人和翻译, 作为观众的学生在宣讲结束后可自由提问, 由宣讲人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运用多种媒体展示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成果, 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思想的舞台。实践证明, 通过模拟使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知识、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 让学生能够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本课程将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 包括教师组成知识结构、教师能力培养、教师年龄结构设计几个方面。材料导论学科涉及知识面广, 为了实现教学的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 必须有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由老中青构成的教学团队。此外, 积极开展对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培养工作, 为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 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 要求其跟班听课并担任助教, 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全面地理解了课程的背景和知识要点、教学要求和内容, 掌握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听课、研讨等活动, 要求青年教师在担任主讲任务前必须在教研室对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试讲, 通过开展观摩名师教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 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年提高, 全部能够独立走上讲台。与此同时, 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 做到意识超前、观念更新、措施和培养方案操作性强, 本着“培养”、“引进”、“提高”并重的原则, 采取学术交流、国内外访问进修与考察、学历提升、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发等措施,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努力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以上是笔者对于材料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努力坚持探索和创新, 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几个方面, 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摘要:针对大一新生无相关专业知识基础的特点, 并基于材料学科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特性, 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优化等, 实现本课程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达到学生了解学科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开拓视野的目的,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导论,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姚军龙, 高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 2010, (12) :69-70.
3.《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实验实验教学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是物联网相关专业入门的课程,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RFID、网络技术、信息处理等技术,并需要集成以前技术进行创新应用。特别是物联网实验涉及到通信、电子、网络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如何掌握这些理论与技术知识,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物联网实验教学教什么、拿什么教、怎么教等,也成为我们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来进行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课的设计,旨在抛砖引玉。
1.运用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物联网技术涉及技术多,对于没有专门学习过这些技术的学生来说,本身很抽象、生涩,如果以课堂教学为主,仅靠填鸭式的讲授,课堂效果无疑会很不理想。比如:在讲授无线传感器温湿度检测时,如果仅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及编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但如果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代码,试验过程,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课加强学生对于物联网理论内容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实验内容,对培养物联网应用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实验教学設计
21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物联网技术导论作为物联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这门课为我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所上一门专业课,目的是为培养物联网方面的应用人才,这也是我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上。我们将实验设置为多层次。学生边学习物联网理论知识同时,边进行实验操作,设置的基础型的实验使其对原理有透彻的认知。当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通过设置综合型的实验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与提高。此外,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创新型实验的设置也必不可少。减少基础型实验,同时增大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并加入选学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制定实验内容。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地进行实践操作,符合渐进性的教学规律。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问题, 设置了一部分课外可操作的实验,使一部分有兴趣而不满足于课内学习设计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22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
我们把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应用上。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和课外创新实验。
221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包括:
(1)建立实验环镜
主要是认识实验设备,安装配置IAR、KeilC开发环境。
(2)数据感知实验
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实验,包括温湿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酒精传感器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信号及编程方法。选学内容设置为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3)认识RFID系统实验
使学生掌握RFID 的基本原理,学会RFID 模块使用方法及相关程序分析。选学内容为超高频RFID模块分析等。
222综合应用实验
(1)Zigbee组网实验
要是让学生熟悉Zigbee协议栈原理、工作流程,掌握点对点、星状网通信原理及相关程序应用分析。选学内容为树状通信实验等。
(2)网关通信实验
使学生掌握网关上各种通信接口如串口,网口、GPRS的使用及程序分析修改。
(3)物联网应用实验
是物联网应用层的实验,主要是对智能家居系统、智能超市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从系统功能、架构、原理上进行分析,并通过各种模拟系统进行实际分析等。选学内容为智能农业等。
223创新实验
在实验课堂上,学生难免会依赖于实验箱以及教师的指导,而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再加上实验室学时和场地的限制,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自主创新设计有点困难,所以在课余时间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未完成的或自主创新的实验。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上,加进了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22.4实验教学课堂设计
2010年我们建成了物联网实验室,购买了无线传感器及物联网实验箱,智能家居、物流仓储等实验平台。因而我们的实验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对于基础实验,教师先介绍一下实验箱相关的原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实验,先设计然后编码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中设计几种方案然后进行分别验证,得出最优方案。另外每次都会留出一些难一些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创新。对于应用综合型实验,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功能框架、实现原理,最后剖析核心部分代码。也会留出一部分代码或功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剖析。如智能家居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及演示智能家电、智能窗帘、智能防盗、主控台等各部分,同时进行功能及原理剖析,然后剖析核心代码部分。留出联网部分及、智能监控部分的功能原理及代码让学生独立完成剖析。另外留出课外选修创新实验, 让学生课外完成。
3.实验教学的效果评析
学生初学本门课时,都在高深的概念、庞杂的体系前表现出迷惑,随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实践性、应用性的体现,学生的课堂状态明显发生变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得到激发。在无线传感器这章,对于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同学们都摸不到头脑,而通过数据感知实验,对各种传感器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不但理解了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工作,更是可以通过编程来获得数据,从而更深刻理解“感知”的含义,增强了对无线传感器相关理论内容学生的积极性。
4.结论
物联网产品发展迅猛,不断渗透各个行业,人才要求也日益迫切。近几年来,为顺应社会和企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或将物联网的课程加入专业教学体系,使之成为专业选修课甚至专业必修课。然而,物联网教学体系还未成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从分析开设实验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层次性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根据实验环境,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突出自主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良,王粉花 物联网工程概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4.
[2]魏晓宁 物联网实验教学初探[J] 计算机时代 2011(10).
4.2013教学方法导论重点 篇四
1.教学方式是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个别操作活动。
2.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已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3.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
4.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的。它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情景教学提出的根据是情感和认识活动相互作用、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意活动)相互统一等原理。
(三)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由江苏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它的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练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
(四)成功教学法 成功教学法的内涵:(1)成功的下限是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3)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4)成功总是相对于原有的基础而言的,时无止境的,是没有终极意义的(5)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
5.外国教学方法已经被我们用到的包括:
(一)发现法 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计划,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展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发现进行的顺利,关键在于恰当的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
(二)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为范例,是指教材中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范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等三个基本特性。范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学与德育相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学习相统一、基础知识学习与智能培养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三)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目标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它包括“定标”、“实施”及“评价”三个环节。展示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技巧是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互相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布鲁姆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掌握学习”。
(四)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B·F·斯金纳倡导的。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通过操作性的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
(五)“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造的。
(六)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或启示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将
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中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教学法坚持的原则有: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七)非指导性教学法所谓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就是创造一种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室(促进者)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力,朝向自我实现。可以说,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罗杰斯的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
6.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是五只设备的现代化
(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三)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方法最优化理论
(四)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7.所谓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得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8.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指导性
(二)系统性
(三)操作性
(四)预演性
(五)突显性
(六)易控性 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教学设计控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创造性。
9.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二)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依据学生的特点 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
(五)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10.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
(一)系统分析模式
(二)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它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他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由九点,呈直线型。
(三)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这一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
11.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七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设计等。
1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2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标准功能
13.教学目标的分类 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候应该注意的几点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15.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是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16.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
(二)通览教材,鸟瞰全局
(三)疏通教材,清除障碍
(四)熟悉教材,重点记忆
(五)分析材料,把握三点
(六)精心设计,妥善安排
(七)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17.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18.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9.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教师以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体,向学生单向输入信息,学生经过思维把知识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
20.讲授法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有助于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讲授法的缺点是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讲授往往面向全体学生,不宜于因材施教:教学单向输入信息,运用不当,容易造成“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结果”
2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老师的语言要做到:准、精、美、活。
23.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并运用过这种教学方法。《学记》中就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善问”、“善待问”。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24.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做充分准备,对谈话的内容,问题的顺序,应得出的结论,事先都要周密考虑。问题设计可分为五步:(1)搜集疑点(2)整理疑点(3)确定重点(4)设计母题(5)安排子题2所提问题的表述要简练明确,求答范围清晰。3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问题设计时应注意:(1)应该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易后难,逐一解答问题(2)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应该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必须“跳起来摘桃子”,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3)提问设计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5.讨论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26.讨论法的引导具体的技巧如下:1灵巧的利用提问2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3及时纠正离题现象4讨论的评价。
27.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29.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知认识,以促使其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在各课教学中广泛采
用。他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常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3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三种。
31.实验法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32.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33,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增强练习的自觉性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3练习安排要有计划性,方式要多样化,时间分配要合理。
3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3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特点在于,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36.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37.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总体把握原则2师生共明原则3“双效”统一原则 既是力求使效果与效率达到完善的统一。
38.教学方法的运用: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显示出它应有的功效,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必有法”,即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教定无法”,即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39.教学组织的方法是要研究教学活动的形式及相应的结构。
40.教学组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特殊的师生互动2特殊的时空安排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等因素在教学中各具独特的作用)
41.贝尔—兰喀斯特制 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因由牧师贝尔和教师喀斯特所创建,故命名为贝尔喀斯特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在班级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一部分导生,再由导生转授给其他学生。这是英国“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具体体现。广大劳动者子女只能在师资匮乏,设备简陋的初等学校学习,其教学质量很难保障。
42.道尔顿制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43.分组教学 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宜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弊端而产生的。
44.教学组织的历史发展:1个别教学2群体教学3班级授课4贝尔—蓝喀斯特制5道尔顿制6文纳特卡制7分组教学8特朗普制9开放课堂。
45.教学组织形势发展的特点: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46.课堂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47.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1课外教学2现场教学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
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老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要尽可能减少各年级的相互干扰。)
48.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49.从教学时间流程看,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50.单一课是指,一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则是指,一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教学任务的课。
51.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52.单一课的结构,大多也有组织教学、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但要突出各自的主要任务。例如一堂45分钟的讲授课可按下列顺序进行:1组织教学(2分钟)2提出上课目的目标(3分钟)3系统讲授新教材(22分钟)4进行总结与巩固(4分钟)5回答学生提问(10分钟)6布置作业(4分钟)。
53.教学媒体的个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控制性。
54.现代教学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55.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势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为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
56.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阶段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57.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58.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59.教学评判的分类:
(一)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哦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感情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2形成性评价是现在倡导的一种过程的评价。3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60.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61.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所收集的相关材料的有组织呈现,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62.美国心理学家德纳(H.Gardner)认为,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可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
63.档案袋评价的特点:1学生成长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2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基本成分使学生作品,但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作品的评价3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4学生
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64.教学研究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65.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
66.观察法的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研究课题较小2直接、客观,由表面性3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控制条件。
67.运用观察法的要求:1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2目的明确3严密的组织计划4保持观察情境的自然性5克服观察中的主观倾向6正确记录,科学解释。
68.访谈法 是调查者通过对象面对面、有目的地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69.访谈法的特点:优点1灵活性2范围广3真实有效 缺点是费时费力。
70.个案分析法 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个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了解此人某事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
71.个案分析的特点:1研究对象容易确定,简便易行2个案分析容易得到个案对象和有关人员的支持3研究的时空范围较大,研究的持续过程较长。
72.行动研究方法 是指实际工作着(如教师)给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讲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5.《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五
第一部分 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
一、课程的学习目的
《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的启蒙和入门课程。该课程以崔焱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护理学基础》导论部分内容为主线,辅以潘孟昭主编的人民卫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护理学导论》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护理学导论》着重介绍了护理学的性质、人、健康、环境、护理等基本概念、护理学的基本理论、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护理程序、护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如沟通交流以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始终持有的伦理、法律观念。
通过对《护理学导论》的学习,学生应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护理学、护理专业、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畴、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观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牢固的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观念,同时为日后学习护理专业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应能达到以下的总体目标要求: 1.叙述世界及我国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分析比较人、健康、环境、护理的定义,正确认识其相互关系,树立整体人、整体护理思想观
3.描述护理学的内容和范畴
4.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的护理分工方式 5.阐述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6.熟悉我国医疗卫生体系
7.叙述现代护士的角色与功能, 分析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8.熟悉护理的基本理论 9.掌握护理程序的各个步骤
10.分析护理工作中如何守法和用法
第二部分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要求
(一)应熟悉的内容
1. 护理学的形成 2.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3. 我国护理学发展的过程 4.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二)应掌握的内容
1.世界现代护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护理学的任务和目标 3.护理学的任务与范畴 4.护士素质的基本内容
(三)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1.南丁格尔的事迹与贡献 2.常见护理分工方式及其特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1.南丁格尔的事迹与贡献
2.现代护理学变化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3.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4.护理学的任务和目标 5.护理学的任务与范畴 6.护理分工方式
7.护士素质的基本内容
难点: 1.现代护理学变化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3.护理分工方式
三、思考题
1. 南丁格尔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 对于现代护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有哪些? 3. 现代护理学对“人”、“环境”、“健康”、“护理”是如何认识的? 4. 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范畴各有哪些方面? 5. 不同护理分工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6. 现代护士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
一、学习要求
(一)应熟悉的内容
1.古代与近代的健康观
2.疾病的概念
3.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4.保健的概念 5.“健康新地平线”
6.护理人员在健康保健事业中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内容
1. 影响健康的因素 2. 疾病谱的变化
3.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三)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1.WHO对健康的定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1.WHO对健康的定义
2.影响健康的因素 3.疾病谱的变化 4.“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难点: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的理解
2.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的认识 3.“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健康新地平线”
三、思考题
1. 什么是健康?
2. 试述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谱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第三章 医疗卫生体系
一、学习要求
(一)应熟悉的内容
1.医院的分级和组织机构。
2.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二)应掌握内容
1.医疗卫生体系的概念
2.医院业务科室设置及护理工作 3.城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组成 4.我国护理组织结构
(三)应熟练掌握内容
1.医院的基本性质、功能和特点
2.家庭病床的的服务对象、范围和护理工作
二、重点难点
重点:1.医院的基本性质、功能和特点
2.家庭病床的的服务对象、范围和护理工作 难点:1.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医院的基本性质、功能和特点
3.家庭病床的的服务对象、范围和护理工作 4.医院业务科室设置及护理工作 5.城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组成
三、思考题
1.医疗卫生体系的概念
2.医院的性质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其工作特点有哪些? 3.家庭病床收治的对象是哪些?其主要的护理工作有哪些?
第四章 护士与患者
一、学习要求
(一)应熟悉的内容
1.患者的概念
2.一般人对患病的行为反应 3.护患关系的性质
(二)应掌握内容
1.患者的一般心理反应 2.患者的角色特征
3.现代护士的角色与功能 4.护患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5.护士和医生在对患者照顾的重点内容
(三)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1.在患者角色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影响患者角色适应的因素 2.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3.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及护患关系建立的分期和主要任务 4.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护士的要求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患者的角色特征
2.现代护士的角色与功能
3.在患者角色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影响患者角色适应的因素 4.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5.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及护患关系建立的分期和主要任务 6.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护士的要求
难点:1.护患关系的性质
2.在患者角色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影响患者角色适应的因素 3.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护士的要求
三、思考题
1.患者在患者角色适应过程中有哪些行为改变?哪些因素会影响患者角色适应? 2.护士应如何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3.阐述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及护患关系建立的分期和每期的主要任务
第五章 护理的基本理论
一、本章学习要求
(一)应熟悉的内容
1.塞利的全身适应综合征学说 2.与特殊患者的沟通
(二)应掌握的内容
1. 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2. 对压力的三线防卫模式 3. 适应的各种层次
4. 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倾听与组织交谈的技巧
(三)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1. 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基本属性 2. 需要的特征与作用
3.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及其对护理的意义 4. 沟通的构成要素与种类 5. 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
二、本章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系统理论 2. 需要理论
3. 压力理论:对压力的三线防卫模式、对压力的适应、以及压力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4. 沟通理论:沟通的构成要素与种类、倾听与组织交谈的技巧、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
(二)难点
1.系统的概念、基本属性、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以及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2.压力的三线防卫模式以及对压力的适应 3.沟通的技巧
三、本章思考题
1.何谓系统?何谓开放系统? 2.系统具有哪些基本属性?
3.人的需要有哪些基本特征?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4.个体可如何对压力进行防卫?
5. 试分析医院中有哪些常见的压力源可以对病人造成压力?
6. 倾听与组织交谈都是临床护士常用的沟通技巧,试叙述护士在使用这两种技巧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六章 整体护理与护理程序
一、本章学习要求
(一)应熟悉的内容
1.整体护理的发展背景 2.护理程序的发展史
3.护理评估中收集资料的目的、范围与途径(来源)4.护理评价的定义、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内容
(二)应掌握的内容
1.资料的种类
2.护理诊断的定义、组成、陈述结构、种类、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以及书写护理诊断的注意事项
3.实施的内容、方法与步骤4.
(三)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1.整体护理的概念、思想内涵与实践特征 2.护理程序的定义与五大基本步骤 3.制定护理计划的四大过程 4. 护理诊断排序的原则
5. 正确的护理目标陈述方式与陈述要求 6. 护理措施的类型与制定护理措施的要求 7. 评价的步骤
二、本章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整体护理的概念、发展背景、思想内涵与实践特征 2.护理程序的定义与五大基本步骤
3.护理诊断的定义、组成、陈述结构、种类、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以及书写护理诊断的注意事项
4.制定护理计划的四大过程及其相应的注意事项 5.实施的内容与步骤 6.评价的步骤
(二)难点
1.整体护理的概念、思想内涵与实践特征
2.护理诊断的定义、组成、陈述结构、种类、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3.护理目标的陈述
三、本章思考题
1.何谓整体护理?它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特征是什么? 2.何谓护理程序?它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 3.何谓护理诊断?它和医疗诊断有何区别?
4.在制订护理计划时护士的工作内容有哪些?要注意些什么? 5.护士应如何进行护理评价?
第七章 护理与法
一、学习要求
(一)应熟悉的内容
1.法的功能、法及卫生法的概念 2.护理立法的历史与现状 3.医疗事故鉴定的意义 4.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二)应掌握内容
1.法的概念及特征 2.护理立法的基本原则 3.护理工作中的守法和用法 4.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三)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1.护理立法的目标和意义
2.医疗事故的概念和医疗事故的分级 3.导致医疗事故的因素 4.防范医疗事故的措施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护理工作中的守法和用法
2.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3.护理立法的目标和意义
4.医疗事故的概念和医疗事故的分级 5.导致医疗事故的因素 6.防范医疗事故的措施
难点: 1.护理立法的基本原则
2.护理工作中的守法和用法 3.护理立法的目标和意义 4.医疗事故鉴定的意义 5.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6.防范医疗事故的措施
三、思考题
1.解释医疗事故的概念?如何进行医疗事故的分级? 2.阐述护理立法的目标和意义?
3.导致医疗事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如何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补充内容 护理伦理
一、本章学习要求
(一)应熟悉的内容
1.生命伦理学中对一些问题如器官移植、行为控制、人体实验处理的伦理学原则
2.生命伦理学中有关的理论 3.护理伦理的特殊性 4.护理道德的规范与范畴
5.护理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应掌握的内容
1.道德的定义与职能 2.职业道德的特征
(三)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1.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2.护士在保护病人权益中的作用
二、本章重点难点
(一)重点
1.道德的定义与职能 2.职业道德的特征 3.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4.护士在保护病人权益中的作用
(二)难点
1.道德的含义
2.生命伦理学中对一些常见问题包括器官移植、行为控制、人体实验处理的伦理学原则
3.护理道德的基本范畴
三、本章思考题
1.何谓道德?职业道德?
6.教学导论 篇六
(地质学专业,必修,72学时)
一、教学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人才基地各类专业总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地球物理学导论》(必修)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地质学基地的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
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组成、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决地质问题的间接方法。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理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地球物理场的实质;另一方面,培养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技能。重点是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培养。
本课程在取材上,注意参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在适当兼顾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提下,重点是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该部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比较全面地介绍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点是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做为基本了解)、地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力求反映地球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前沿及新进展。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1.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为72学时。课堂讲授为74%~78%,实习占总学时的22%~26%,6学时/周,大约需要12周时间。
2.授课方式
采用讲授、实习与习题、课堂讨论三大块有机结合。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侧重于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尽可能避免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强调有关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做好笔记和有思考的余地,除保留必要的板书和推导外,凡能够用图形/表格表示的内容,均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每次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以提问方式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状况,亦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大纲、教案、习题等均上网公布,供浏览学习。
(2)为配合课堂学习,深入掌握所学理论、概念,每次课后安排相应课外习题或思考题,一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每章安排1-2次实习,除了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图形综合分析能力外,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部分定量处理和简单图形/图像显示及图形解析,达到深化对地球物理资料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目的。
(3)每章结束时提供1-2篇反映本章理论前沿进展的文章,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在讲授、实习、学习参考文献等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求深化认识,探索前沿领域。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和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安排一定的习题课和例题讲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三.考试方式
1.平时(到课率,课堂纪律,平时作业与实习报告)成绩占20%;
2.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其中基本概念、理论为70%,其余30%考察学生综合总结与分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3.采用考教分离方式,建立相关试题库,可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
四.教学内容
绪 论
重点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所属科学范畴,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特点(优势与限制),在实际地学问题的应用和有效途径。
第一章 重力学
本章重点:掌握地球重力场组成、空间结构,叠加异常的识别与划分方法。重点是各种重力校正及其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在深部地质与勘探中的应用,突出探讨卫星重力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以及均衡作用的多尺度与多层次性!!
第一节
地球重力场
一、地球的重力场组成、空间结构及其关系的数学描述
二、正常重力场及其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
三、地球内部重力场求取
第二节
重力观测方法简介
一、重力测量(绝对、相对测量)原理、方法
二、野外重力仪观测及其结果预处理
第三节
重力校正和重力异常
一、高度、布格、均衡等校正意义与方法
二、各类异常的定义、地质地球物理含义
三、正常重力与重力异常的相对性
第四节
重力异常的推断解释
一、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二、岩石密度参数、剩余密度、剩余质量概念与重力异常的关系
三、简单形体的正、反演问题
四、任意截面形状二、三度体正、反演计算,重力测深公式的广泛应用
第五节
重力异常的识别与划分
一、决定重力异常特征的主要地质因素: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不同深度,不同范围、不同规模与形体的异常叠加效应;地壳、岩石圈变化的反映;
二、局部重力异常的识别与重力异常的划分方法
三、位场的转换原理及其地质意义
第六节
重力异常的地质解释与应用实例
一、异常特征描述: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特征,稳定区域与造山带异常 特征,不同构造期不同方向异常叠加的先后关系的判断;断裂构造在重力场中的表现;
二、卫星重力异常及其岩石圈构造意义探讨,以1-2篇前沿文章组织课堂讨论
三、均衡理论与地壳上地幔结构,均衡作用的多尺度和多层次性,组织课堂讨论
第二章 地磁学
本章重点:掌握地磁场的组成与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磁异常(地磁、航磁与卫星磁力)与重力异常剖面/平面特征的异同比较,推断解释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解决区域地质和岩石圈上部(Upper Lithosphere)的应用。
第一节
地球的磁场
一、地磁场的基本性质及地磁要素
二、地磁场的组成及空间结构及其分部规律
第二节
基本磁场(内源场)
一、地磁图(空间三分量、倾角与偏角)基本分布规律
二、地心偶极子磁场空间分布及其梯度;
三、随空间变化磁场(大陆磁场、西向漂移、磁极倒转)的地质含义
四、地磁场随时间长期变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五、正常磁场与磁异常
第三节
变化的磁场(外源场)
一、平静变化起因
二、干扰变化及其二重性:作为干扰被剔除,作为新场源勘探岩石圈内部结构
第四节
岩石的磁性
一、物质的磁性分类,岩(矿)石的磁性特征:感磁与剩磁矢量合成二、岩石的剩余磁性类型:原、次生成因,三大岩类磁性特征
三、古地磁学应用:古大陆重建、哑地层的划分、古瓷器考古
第五节
磁性体的磁场
一、计算磁性体磁场的基本公式:面磁荷积分法、泊松公式(重磁场互算)
二、规测形体磁异常正反演法与空间图形分布
三、板状体的磁场计算:Za≈2πJz的实用意义
四、复杂条件下磁性体磁场的计算:几何图形离散剖分正、反演思路
第六节
磁异常资料的处理和反演
一、实测磁异常资料的处理和转换分类(与重力类比)
二、磁异常的反演
第七节
磁测资料的推断解释与应用
一、磁异常地质解释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思路)
二、磁测资料(包括航空磁力、卫星磁力)在区域地质和深部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中的应用举例(不同构造单元磁场特征、断裂与褶皱的磁异常表现)
三、磁测资料在石油、天然气勘查中的应用
四、磁测资料在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第三章 地电学
本章重点:直流电流场的正常与异常空间分布特征比较,视电阻率概念及其影
响因素,测深曲线的性质及各类图件的地质含义;大地电磁场的时/空特征,解释方法与直流电阻率测深类比,壳内和上地幔低阻层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岩石圈厚度与热构造活动信息。
第一节
大地电场
一、大地电场的分类及测量方法
二、地电场的变化:日变化、地电微变化、地电湾扰和地电暴
第二节 有源直流电阻率法基本原理
一、岩(矿)石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电阻率法测量原理
三、视电阻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电阻率剖面法
一、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法、中间梯度法原理,剖面曲线分析
二、应用范围、条件
第四节
直流电阻率测深法
一、水平电性层(2-3层)电测深曲线性质及特征分析
二、水平电性层电测深曲线的定量解释(量板法、数字解释法与经验
法)
三、应用(地质构造、工程、水文与环境)
第五节
大地电磁测深法
一、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场源及其性质
二、平面电磁波特性及波阻抗计算
三、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应用---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新进展)
1.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2.岩石圈物质组成及热状态研究
3.划分构造单元
4.寻找隐伏构造
5.圈定矿化远景区
第四章 地震学
本章重点:地震波的射线性质,地球尤其是地壳/岩石圈的的波速结构极其探测方法,地震层析成象的构造/动力学意义;莫霍不连续面的性质、演化,探讨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的相互制约/耦合关系。
第一节
天然地震的分类及活动规律
一、地震学基本名词与概念
二、天然地震分类
三、地震活动规律与板块构造
第二节
弹性波理论基础
一、理想弹性介质及弹性模量
二、地震波类型:体波、面波及其性质
三、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四、影响岩石波速的因素
第三节
震相及走时方程
一、近震震相及走时方程
二、远震震相及走时表
第四节
地震波射线性质及地球内部波速的计算
一、射线参数与斯奈尔定律
二、射线走时数学描述:走时方程
三、本多夫定律:射线参数与视速度的关系
四、不同的速度(低速、高速)分布对射线形状及走时曲线形状的影
响
五、计算地球内部波速的有效方法:古登堡方法、赫格罗兹一维歇尔
特积分法
第五节
用天然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一、用近震体波研究地球上地幔结构
二、用远震体波获得地球内部速度结构
三、地震层析成象
四、面波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五、地震波Q值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第六节
深部地壳和上地幔探测
一、波速分布的确定:折射波法、陆壳反射地震法与深地震测深(DSS)
二、深部界面的绘制
第七节
地壳上地幔结构----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
一、莫霍不连续面的性质分类:尖锐一级间断面、过渡层与组合薄层的动力学意义
二、地壳分层结构----双层与三层模式
三、地壳与上地幔低速层及其成因:大陆内部结构的多层性、层间活
动性及非耦合性
四、大陆与大洋地壳结构
第八节
地震成因与构造应力场
一、地震成因分类
二、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
第五章 地震勘探
本章重点:反射、折射波勘探法、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方法基本原理,动、静
校正,时间剖面解释,各类速度的相互关系和在解释中的作用。
第一节
人工地震探测基本方法
一、反射波方法:形成条件、时距方程、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以
及特点
二、折射波方法:形成条件、时距方程、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以 及特点
三、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方法:原理,时距方程,静、动校正,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相比所具有的特点等
第二节
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一、测线布置原则与观测系统
二、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野外施工数据采集)
第三节
共反射点叠加资料处理与解释
一、地震数据处理一般流程
二、速度谱制作原理及其应用
三、数字滤波原理与在地震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时间剖面的制作过程、特点与对比
五、时间剖面上地质现象的反射结构特征与解释
六、各类速度及相互关系、DIX公式及其应用
七、多波地震勘探简介(介绍一些最新进展)
第六章 地热学
本章重点:地球的热结构与热状态,大地热流密度的获得与空间分布特点,热
岩石圈构造的动力学意义探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地热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二、岩石的热物理性质
三、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第二节
地球的热结构与状态
一、地球的热源与热损耗及热平衡
二、地球的温度分布特点、反演方法
第三节 大地热流密度
一、大地热流密度的测量方法、热流与年代、放射性物质产热率以及
放射性物质分布模式间关系
二、大地热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全球热流分布样式、板块边界热流分
布,构造热活动强弱的热流特点,热能在深部的作用
第四节 地热测量的应用
一、地热能勘探
二、预测油气远景区
三、勘探金属矿床
四、预测矿山热害
五、地球动力学探讨:岩石圈物质的流变学反演、热能在岩石圈拆沉、底侵、地幔柱等下地壳对流非稳定性演化中的作用(新进展)---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史謌,2002,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2.郭俊义,2001,地球物理学基础,测绘出版社 3.曾融生,1984,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4.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1985,地球物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5.力武常次,秋原幸男,1980,物理地学,地震出版社
6.GEORGE D.GARLAND, 1979,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W.B.SAUNDERS COMPANY.7.W·M·TELFORD,L·P·GELDART,R·E·SHERIFF & D·A·KEYS,1976,Applied
Geo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王家映,1988,地球物理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9.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重力及磁力),地质出版社
10.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电法及放射性),地质出版社
11.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地震附声波探测),地质出版社
12.胡德昭,朱慧娟主编,1995,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13.罗孝宽,郭绍雍主编,1991,应用地球物理教程(重力 磁法)地质出版社 14.傅良魁主编,1991,应用地球物理教程(电法 放射性 地热)地质出版社 15.陆基孟等编,1982,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16.王家林,王一新,万明浩编著,1991,石油重磁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 17.[美]L.L.内特尔顿著,1987,石油勘探中的重力法和磁法,石油工业出版社 18.[美]C.H.迪克斯著,1987,石油地震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
19.[苏]В·И·戈尔德什米特著,1984,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地质出版社
20.[苏]Ф·С·莫伊谢延科,1986,深部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
21.北京大学等,1982,重力与固体潮教程,地震出版社
22.[美]A·A·考夫曼,G·V·凯勒著,1987,大地电磁测深法,地震出版社
23.朴化荣编著,1990,电磁测深法原理,地质出版社
24.孙正江,王华俊编,1984,地电概论,地质出版社
25.[美] W·J·欣兹,1990,区域重磁异常图的应用效果,地质出版社
26.P·Kearey & M·Brooks,1984,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al Exploration,Black 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27.EDWIN S·ROBINSON ,CAHIT CORUH, 1988, Basic Exploration Geophysics, JOHN WILEY & SONS.28.Michael E.Badley, 1985, Practic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S.A 29.戴少武,刘少峰,程顺有,2000,江汉及其邻区盆山耦合关系与油气,西北大学出版社
30.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肖庆辉等,2001,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科学出版社
31.黄仲良,1999石油重磁电法勘探,石油大学出版社
实习一 规则形体重力场的正演计算及图形屏幕显示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一章简单形体的正反演计算一节。二.实习要求
1.了解规则几何形体重力场的剖面/平面分布特征和简单反演方法。
2.掌握在计算机上进行正演计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提高使用C语言直接编 程的能力。
3.通过不同埋深、不同半径的球体的重力场比较,加深对地球物理场空间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实习内容
1.用理论公式计算过二球心的剖面上的迭加异常Δg和一阶导数gz; 2.绘出剖面曲线;
四、实习步骤
1.绘出流程图;
2.使用C语言在计算机上直接编出相应的程序;
3.计算平面上一定范围的Δg或gz,写入文件,并打印出来;
4.将所计算的结果在屏幕上显示出任一条剖面曲线;
5.改变球体埋深或半径重复1-4步;
6.比较两次计算结果图形的特征变化,加以总结并做反演,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二 重力位高阶导数的计算及其在解释中的意义
一.预习内容
预习重力异常的识别与划分一节。二.实习要求
1.了解重力位高阶导数的计算(包括根据公式正演计算和根据野外实际资料求各阶导数的基本思想方法)。
2.着重弄清楚重力位高阶导数在解释中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与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三.实习内容
利用第一次实习所计算的平面重力△g,用高阶导数程序计算二球体水平叠加场的高阶导数gz或gzz,然后,对比分析△g与gz或gzz的特征,体会高阶导数的高通滤波效果在地质解释推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五.实习步骤
1.将高阶导数程序输入计算机,并调试成功;
2.打开第一次计算的重力数据文件,进行计算,结果写入文件;
3.在屏幕上显示结果图形;
4.保存数据,对比重力异常与高阶导数异常图,总结自己的认识,写出简短报告。
实习三 磁异常的正演计算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二章第五节的双星号部分,水平圆柱体和球体的磁场。二.实习要求
1.学会微型计算机的使用,熟悉简单的程序。
2.加深磁化强度方向、大小以及磁性体埋深与磁异常分布特征间的关系的认识。
3.学习规则形成的异常正演计算、反演方法及其图示。
二、实习内容
计算通过球体中心的东西剖面和南北剖面的垂直磁异常Za。三.实习步骤
1.用C语言在计算机上按流程图和公式写出程序;
2.进行编译、连接成可执行文件;
3.计算结果,并在屏幕上绘成剖面曲线并打印出来;
4.用特征点法或切线法求出球心埋深,并与理论值h=100米比较;
5.保存数据,写出实习报告。
注意:做剖面后妥善保存,待学完定量解释部分后再做第二个作业。
实习四 重、磁资料的综合定性分析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一章与第二章有关重磁异常推断解释的内容。二.实习要求
通过本实习,进一步熟悉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的地质构造表现特征,掌握实际重、磁力资料的综合定性解释方法。三.实习内容
鄂尔多斯盆地重、磁力场综合定性解释。
四.实习步骤
1.阅读教材有关部分及本实验指导书和了解盆地地质及地球物理情况。进一步熟悉教材所述的地质构造的一般重、磁特征。
2.了解本区异常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对盆地本部及其边缘重、磁力异常进行分类和描述。(异常范围大小、形状、走向、幅度及水平梯度等)。
4.定性解释
(1)划分出盆内外构造单元。
(2)确定出隐伏或出露的基底断裂位置和相对隆起和拗陷区。
(3)确定出盆地与外围不同构造单元的具体边界,并指出其接触关系。
(4)计算民生灌溉渠之断裂的垂直断距。取Δg=(-120+175)mgal,Δσ=0.8g/cm3(5)用简短精练的文字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五 电阻率测深图件构制和资料定性/定量分析解释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三章第四节直流电阻率测深法原理与电性解释。二.实习要求
1.掌握平面等值线图和断面等值线图的计算机绘制方法。
2.学会ρs平面等值线图和电测深断面等值线图的定性定量分析法。三.实习内容
1.利用泾阳县九倾垣地区50×50的面积性电阻率测深结果,以确定奥陶系石灰岩的顶面埋深;
2.根据一测深点数据绘制测深曲线并作定量解释; 四.实习步骤
1.利用表1的数据绘出ρs平面等值线图;
2.定量解释某一测深点的测深曲线; 3.写出报告。
实习六 时间剖面及其对比解释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五章第三节时间剖面定性对比解释部分。二.实习要求
1.了解时间剖面的制作过程、特点、与地质剖面的联系及不同点;
2.掌握时间剖面中波的对比原则、识别标志、实际对比方法;
3.学会在时间剖面上正确识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褶皱、断层、不整合等)。三.实习内容
以我国华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基于剖面为例。通过对该剖面的对比与解释,解决了该地区的一些重大地层和地质构造问题。四.实习步骤
1.按波的对比原则、标志与方法,首先追踪强相位同相轴,了解剖面内构造分布的基本格架;
2.将剖面内钻井资料与时间剖面内同相轴对比,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地层时代,便于向上覆和下伏反射界面外推其时代;
3.确定不整合面和各构造层;
4.识别断层、褶皱、超覆(上超,顶超,下超)、退覆层系;
5.在构造层内研究地层的生、储、盖关系,进一步划分可能含油气圈闭;
6.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七 t0法绘制反射深度界面
一.预习内容
预习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的原理与方法部分。二.实习要求
1.学会时间剖面—深度剖面之间的转换方法,深入理解速度在解释中的重要性;
2.掌握深度剖面的实际制作技术之一。三.实习内容
根据某地实测数据,绘制的时深转换量板,并将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
四.实习步骤
1.取厘米坐标纸,利用所给数据,按1:20000比例尺制作量板;
2.读取所给时间剖面上某一反射界面10个t0值,并利用量板求出相应的10个h值,作好记录;
3.按上述深度剖面的制作方法,在坐标纸上绘出深度剖面图;
7.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初探 篇七
计算机导论是软件工程专业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 在此期间同时开设的其他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 因此导论课程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了解知识结构的组成, 为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也促进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1]。根据本人近几年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讲授计算机导论的体会, 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改进, 目前来看, 基本上达到了改革之初预想的目标。
1重点强调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价值和作用
在首次课上不但介绍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 而且要对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来, 使得这一宗旨贯穿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 并延伸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让学生非常明确地知道: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 而千万不能去向他人炫耀, 更不允许利用自己掌握软件知识方面的优势编写病毒或者木马等有害程序。学生在学期间, 学校里面的环境比较简单纯, 多数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处理事情容易冲动, 也有极个别的被不当利益引诱而走上歧途, 所以从开始就教育学生时刻警钟长鸣, 严格遵守计算机行业的职业操守, 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也坚持走正路。
2调整计算机信息表示内容的讲授
目前大多数的计算机导论教材在第一章绪论之后, 第二章介绍计算机信息表示的内容, 主要涉及到二进制表示、不同进制转换、信息编码等理论知识。这些内容与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衔接不是很紧密,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突兀, 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基于以上原因, 改变课程内容的讲解顺序, 先介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等, 在讲授的同时慢慢渗透一些二进制相关的知识点, 接下来再回到计算机信息表示这章内容, 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没有那么难了, 学习变得轻松了, 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3适量介绍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多数计算机导论的教材都有一章介绍办公软件的使用, 最初考虑所涉及的内容相对简单, 没有安排讲解课时, 只是布置给学生课下自学, 但是后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在写毕业设计报告时这方面的弱项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给学生修改文档。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安排一堂课时间给学生介绍办公软件的使用要点, 重点放在字处理软件的分页分节、页眉页脚、目录操作等。电子表格软件的计算功能、图表功能等, 以及文稿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等, 这些技能在工作中还会经常用到, 无论是编程撰写开发文档, 还是从事非编程工作书写报告, 应该说办公软件的使用非常广泛[2]。
4合理安排讲课的内容
计算机导论这门课多数内容都与后续课程相关, 比如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 由于安排课时有限, 所以对于这些内容把握一个尺度: 主要介绍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 不要讲得太深太细, 否则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效果, 不便于其他课程的讲授。同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穿插介绍一些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 除去学生比较熟悉的盖茨、乔布斯之外, 还有图灵奖的由来、拉里·埃里森的特立独行风格、学医出身的戴尔的成功案例等, 使得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学生对专业兴趣进一步提高, 也对毕业后工作的前景增加了信心[3]。
5强化校本教材建设改革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 加强对教材的建设十分有必要, 合适的教材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适合的教材, 力求知识新颖、简单易懂, 这样能够优化教材的课程编制, 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资料, 提高高校的教学目的。此外, 进行教学活动时, 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好的教材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的发展, 因此,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 尽可能以计算机导论作为校本教材, 力求通俗简明、求知创新, 实施课程以优化教材为主。
6结语
在近几年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尝试和改进, 从期末考核的效果来看, 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比较扎实,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今后的角度来看, 在如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规划等方面仍需做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辛卫红.《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1 (9) :34-36.
[2]罗芳, 李豫颖, 李志亮.“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过程改革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 , 2015 (4) :109-110.
8.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一、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对计算机学科系统完整的概论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构建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方法论,培养计算思维;跟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研究性学习;对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掌握等。
根据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和自身的特点,计算机导论是将计算机主要专业课程进行浓缩简化,以计算机科学学科的特点、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内容涉及学生大学四年全部的专业核心课程,并涉及众多的计算机行业最新的概念、技术和方法,为学生描绘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蓝本,所以该课程对专业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然而,计算机导论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导论对计算机专业主要课程内容的浓缩和简化,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顾及面太多,教学操作上难以把握;第二,该课的重视度不够,课程安排没有经验的新教师讲授,使得教师过多注重教材的技术内容,导致计算机导论课程常常不能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第三,学生一般具有计算机使用能力,而对专业的知识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我国学者董荣胜提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科认知模型的构建,探索出从学科的思想、方法这个较高的层面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
本文主要从计算机导论课程地位和目标,讲什么,怎么讲,以及考核方法等角度对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对该课程的重视,配备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讲授该课程。
二、计算机导论目标
计算机导论目标就是通过让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未来四年应学些什么,最关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系统讲解计算机学科的体系,让学生感受计算机是一本内容丰富、学科体系庞大完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魅力的学科,增强专业荣耀感和使命感。贯彻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了解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学习了解专业各个领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这些领域的名词术语。
根据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了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面,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教育部对于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多次调整,专业数量在壓缩,而计算机专业恰恰相反,从计算机专业衍生的专业数量在上升。而且随着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分工越来越具体和细化,而为该行业培养人才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也该适应这个趋势,体现为计算机本科专业也将不断分化和细化,目前,软件项目管理也有望成为计算机学科下又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
三、计算机导论教什么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上首先是对计算机学科认知,然后是专业导学,构建计算机学科的科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计算机学科的方法。力求用朴素生动的教学技巧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不断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信心。
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对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科领域清晰准确把握,能对计算机发展史上著名人物,著名事件了如指掌,能对目前计算机发展态势有很好的了解,并能初步探讨计算机发展方向。计算机导论课程对计算机专业新生肩负着这样的责任,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更重要知道怎么学专业知识,培养计算机专业初步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四、计算机导论怎么教
我院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导论课程计划为24学时,在组织教学时,以普及化的讲座方式展开教学,进行讨论。对每一专题都从科学历史演变的角度,辩证地进行探讨,对涉及到的进入教材的每一技术和方法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讲解,让学生们体会这些技术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实践”;对讨论的计算机学科的每个知识领域,时刻体现出计算机学科的“抽象-理论-设计”的三种形态,将其贯穿始终。
在讲授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力戒将后续的专业课程进行简单缩减来讲授,而应采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讲解;第二,贯彻科学哲学思想,提倡让学生去思维、查资料,让计算机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成为学生熟知的朋友。
教学中要实事求是解答一些现实,甚至是尖锐问题。比如,计算机导论和非计算机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计算机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和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窘境问题;学生对理论的浮躁和不耐烦问题;来自社会、高年级学生、甚至一些知名人士的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而言辞偏颇的批评问题等。教师要对专业有足够的自信和威望,在学科和教学上积极研究和探索,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影响我们的学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专业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五、关于考核
课程考核是衡量课程学习效果的基本手段。计算机导论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教学效果很难立竿见影,难以通过目前的考试方式来测量。该课程选择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对大一学生来讲是一种新的考试方式,需要作好前期的指导工作,通过范文引导学生学习撰写规范,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方式表达思想,让学生学会检索文献,整理资料,初步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等,鼓励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鼓励“原创性”思想和语言,力戒照抄照搬。
现在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然而,在专业学习上,在诸如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时,却常常放不开,大段大段地摘抄网络和书本上的内容,见不到自己的“只言片语”。这需要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钻研去思考,逐步训练专业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常会出现两个极端的情况:一是学生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学科的框架,为今后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指明了方向,开阔了专业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一是学生对该课程毫无收获,且对其产生畏难心理,厌恶的情绪,严重影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同学克服种种困难,树立专业学习信心。
针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性质、内容、学生状况,需要配备高质量高素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该课程的主讲任务,真正实现将计算机专业新生引进计算机学科的大门。呼吁计算机专业对这一导引课程的重视,切实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专业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2]华才健,张燕.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0,9(11):79-80.
[3]王文剑,李茹,吕国英.计算机导论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09-110.
[4]王昭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J].计算机教育,2008,(8):52-53.
【教学导论】推荐阅读:
软件工程导论教学10-13
教学方法导论——排版11-05
康复医学导论-教学大纲08-31
法律导论论文12-16
导论课心得12-19
法学导论心得12-22
政治哲学导论07-14
测控专业导论报告08-18
创新创业导论论文10-25
大众媒介研究导论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