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2024-08-17

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共19篇)(共19篇)

1.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一

物理小故事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肇庆市鼎湖区莲花中学 梁桂荣

摘要:物理学中有许多有关物理家的故事,它们有的启迪心灵,有的引入胜、有的发人深思、激励人心。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小故事,学生不但喜欢听,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小故事、教学、学习方法、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不仅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发展。从古代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体现了物理学家们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应更注重让学生从自然、生活中体验物理科学知识,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过程、科学探究实践过程,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课程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讲过故事、写科技小论文、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小发明、大自然考察等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科学观念、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材中每章节都会有“信息浏览”这个内

容,主要介绍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也包括一名物理名人及他们的故事,例如:阿里士多德、沈括、加利略、瓦特、牛顿、安培、法拉第、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发生在这些名人身上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小故事,可以成为我们物理教学中文化教育十分丰富而又生动的的素材。这些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科学家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又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物理学中有许多有关物理家的故事,它们有的启迪心灵,有的引入胜、有的发人深思、激励人心。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小故事,学生不但喜欢听,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是一些小故事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故事一:水蒸汽的启示

小时候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于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一次,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

应用:八年级物理序言课——物理学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过程:学生听完故事,教师及时提出疑问:瓦特因为什么而成功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认真细致的观察、反复的实验以及不断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效果:通过小故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了物理学家奋斗的历程,这以后学习功率知识打下基础,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观察与实验”。瓦特正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的思考和返复的实验才找到蒸汽机的原理的。

故事二: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应用:八年级物理——浮力

过程:学生听完故事,教师及时提出疑问:曹冲用什么代替了大象呢?为什么能用石灰代替大象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大象与石头的排水量是相等的。

效果: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加深了对浮力公式:F浮=G排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代替法”是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之一,认识了物理知识的巧妙,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一个故事的寓意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比较教师“口若悬河”的教学方法高低立见。

故事三:趣味物理“魔术秋千”

有许多城市为爱好强烈刺激的人预备了一种极别致的娱乐,叫做“魔术秋千”。我没有玩过这种秋千,所以只能从一本科学游戏集里抄下来一段描写它的文字:

在离地面很高的地方,有一根很坚固的横贯屋子的梁,梁上挂着秋千。大家在上面坐定以后,工作人员就关上门,撤去进屋子的跳板。这时候他宣布,他马上要让玩秋千的游客有机会去做一次短期的空中旅行了。说完以后,他就轻轻地推动秋千。然后自己就坐在后面,像驾马车的人坐在马车后面一样,或者干脆走出这间屋子。

这时候,秋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看来就要荡得同横梁一样高了。秋千越荡越高,最后,它绕着横梁转了一周。运动越来越快了,这些荡秋千的人虽然大部分都已经知道这个游戏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也感觉到自己的确是在摆动,的确在做着迅速的运动。他们似乎觉得自己的头有时候是倒挂着,所以就本能地抓着坐位的扶手,免得跌下来。

不久,秋千摆动的幅度开始减小了,已经不再同横梁一样高了。又过了几秒钟,它完全停了下来。

事实上,这秋千始终挂在那里,没有动过,而是这间屋子在一种非常简单的机件帮助下,绕着水平轴在游客周围转动着。屋子里的各种家具,都是固定在地板上或墙壁上的。那个罩着大灯罩的电灯看来好像很容易跌倒,其实也是焊在桌子上的。管理秋千的工作人员好像曾经轻轻地推动过秋千,使它荡起来,而实际上是屋子轻轻地摆动了一下,他只是做一个推的样子。所有一切都促成大家的错觉。

应用: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

效果: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人坐在千秋上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请说出理由。”然后学生展有开了积极的辩论,有的学生说:人坐在秋千上是静止的,因为秋千上的栋梁是一直没有动;有的学生说:人的座位虽然不动,但它的房顶在慢慢地转动,此时以转动的房顶为参照物,坐位的位置相对改变了,所以人是运动的;有的学生说:人以座位为参照物位置始终没有改变,人是静止的,人以房顶为照物位置改变了,人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秋千上的人既是运动的也是静止的。正是“魔术秋千”神奇的吸引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撑握知识自然水到渠成。

故事四:小沈括的执着

小时候的沈括在背诗,当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誉沉括「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应用:九年级物理——磁偏角

过程:学生听完故事,教师及时提出疑问:你知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诗是谁写的吗,还有两句是什么?《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你知道它里面写了些什么吗?请你在课后查阅。

效果:纵观八、九级的物理知识中几乎都是外国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能提级的中国科学家实在是缪缪无几,在这种知识环境中要及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在有点困难。一首优美的唐诗,使朴实的自然学科教学如临仙境;执着的沈括又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满腔热情。在教学中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我国古代科技成果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现强国的梦想,建立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不同的物理小故事含着不同的意义,对学生的启示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小故事的特点,结合传授知识的差异和目的,适时地选择运用,才能做到娱乐、教育相得益彰。物理小故事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提倡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若在运用小故事中能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图文并茂地演绎小故事,其教学效果必然更佳。故教学方法无固定章法,只要能达到教书育人,就是好的教学方法。物理小故事由于它寓意深刻、短小精致,乐人喜爱,已经成为物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物理学的历史虽然短小,但物理学的发展飞速,使它博大精深,涌现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家们奋斗的事迹和当中相关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探索科学前赴后继,成为人类宝贵的才富。如何利用这些财富正是我们教者需要不断努力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物理新课程标准. [2]网络物理小故事.

2.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二

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能在教学中运用好这些实验,就可以让课堂更实用,知识更容易理解,对于教学而言无疑有很大帮助。以下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妙用。

一、巧用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 是教师通过现场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考,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得出实验结果,从而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这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教学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演示实验要体现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的科学性,最好还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于课本上有的演示实验,我做到每个实验都当堂演示,有的实验还做改进;对于一些学生难理解的知识,我也融入演示实验,便于学生理解。

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我通常都先离开书本,运用化学中一些有神奇现象的演示实验, 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关注, 比如“清水变牛奶 ,牛奶变汽水”、“魔棒点灯”、“空杯生烟”等 ,这些都是富有趣味的演示实验,趣味性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课本中,一些有趣味的演示实验不在少数:《燃烧与灭火》中“烧不坏的手帕”,《微粒的性质》中可以增加“铁树开花”实验,也可以增加“蝴蝶变色”实验,都是趣味性很强的演示实验,学生印象深刻,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记忆得比较牢固。

对于一些有害气体参与或者有有害物质生成的反应,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时候演示实验开展不起来,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制取不易,而且一氧化碳可燃,容易发生爆炸,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舍弃这个实验。我教学时,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事先把一氧化碳储存在容器中,在实验过程中慢慢释放一氧化碳,把现象完整展现在课堂中给学生看,边做边分析,这样的演示实验对于教学有很大帮助。

在教学中遇到难以理解或者容易遗忘的知识, 也可以增加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比如遇到装置气密性检查,虽然学生知道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进行检查, 但是有的时候气密性完好的现象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很容易弄混。如果让学生亲手演示各种典型装置气密性检查,让其他人观察现象,则不失为简单易懂的方法。

二、活用分组实验

随着化学新课改的实施,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演示实验让给学生做,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参与到实验中,则不仅对现象可以观察得更清晰更仔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一些不易记忆的知识点可以运用分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复习《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备》一节时,我增加一组药品选择的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4.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5.石灰石与浓硫酸反应”,让学生分组做这几个实验,然后讨论:实验室用哪种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 经过简单交流和讨论,学生很快得到第3组:石灰石和稀盐酸,同时对其他几组实验不适用的原因理解得更透彻,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实验室氢气的制备》。这样的分组实验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和优化的方法。

对于不易理解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用分组实验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酸碱盐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物质”的题目还是不太会做,所以我在教学时就让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自己动手鉴别物质。比如“不用任何试剂鉴别Na OH、Mg SO4、Fe Cl3、Ba(NO3)2、KNO3五种物质”,学生自己操作,然后鉴别完后和正确答案比对,很有探究的成就感。对于更难的鉴别“不用任何试剂鉴别Na2CO3、HCl和Na Cl”更需要使用分组实验。在实验中盐酸和碳酸钠溶液混合都是产生气泡,如何鉴别就需要学生自己观察, 很多学生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二者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就不同,分析得出结论,比单纯讲解更直观易懂。

三、善用学生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中有八个基础实验,分别是“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物质燃烧的条件、常见金属的性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粗盐的初步提纯、溶液的酸碱性和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验室认真地完成这八个实验, 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尤其是“酸与碱的化学性质”这个实验,本身就是易错的难点,用实验加深理解是最省时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制成实验仪器, 让学生完成家庭趣味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探究鸡蛋壳中的物质成分、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这些学生实验都是取材身边的物质完成化学探究, 既加强了学生课后对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一举两得。

化学实验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把更多实用性实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化学知识。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巧妙地运用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事半功倍。

3.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三

关键词:教学策略;口语能力;课堂知识

小学英语课堂首先应为学生营造生动、快乐的学习氛围,通过利用韵句、儿歌激发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且对其智力、语言能力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韵句、儿歌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受到广大小学生的欢迎。轻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韵句和儿歌有效地结合了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更易获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韵句、儿歌的妙用能够为英语课堂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

在英语课前导入环节利用韵句、儿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使其在心理上做好学习英语的准备,从而调整心态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进入课堂。朗朗上口的韵句、生动欢快的儿歌伴随着音乐轻快的节奏,使得广大小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加热爱,而学生也在唱儿歌、说韵句的过程中掌握了英语单词、句型以及语音语调,使其在无压力的状态下以积极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好奇心旺盛等都是小学生的显著特征。长时间的学习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地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后半节课上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疲劳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在课中利用唱儿歌的形式舒缓学生的精神,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韵句、儿歌,让学生在休息的过程中巩固英语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韵句、儿歌的妙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英语口语能力作为英语学习者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长期以来阻碍着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口语能力较差,不能用英语灵活表达是英语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英语难句,已经习惯了汉语发音方式的学生容易出现发音时还带着浓浓“中国味”的问题,无法有效地使用英语口语进行表达。而练习英文歌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锻炼英语口语发音的方法。英文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练习英语口语中的语调、爆破以及不完全爆破等发音方式。在练习初始时,笔者以“旧谱添新词”的方式为起点渗透教学。由于学生对于他们熟悉的旋律感到十分亲切,在学习时就不会感到乏味。之后可以逐步提高歌曲难度,让学生练习一些较长较难的英文歌曲。在练习一定时间后,学生如果可以通顺地将节奏较快的英文歌曲唱出来,那么他们对于普通场景下的英语口语运用也就不成问题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英文歌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及加深对于重点词汇、句子的理解。

三、韵句、儿歌的妙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在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中,传统的强化记忆、练习等方法十分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消极的学习心理不利于学生完全掌握知识。通过以韵句、儿歌的形式将所需复习的英语单词、句子编排到音乐节奏中,有效避免了机械重复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在提高其主动性的同时,巩固知识,加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Animals中,教师可以将需要巩固的动物单词,如tiger,monkey,bear,rabbit等,以及需要巩固的句型,如Whats this?What are these?What are those?They are rabbits.等与学生熟悉的音乐节奏相融合,转变以往单调、机械地进行重复记忆的学习模式。巧用They are in the zoo英语儿歌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记忆动物单词,同时还可以自由发挥,模仿动物,利用肢体动作加深对单词的记忆。

四、韵句、儿歌的妙用有助于突破英语学习难点

小学生一般习惯的学习方式是采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这就意味着重复、单调的背诵、背记等方法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枯燥、反复的学习方法还会影响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然而,中国学生在课外时间严重地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基本没有合适的场景或对象去练习英语。这也导致一些重点句子与难点词汇只能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进行运用。这样一来,想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教师可以将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的英语儿歌引入英语课堂中来,把复杂、难记的句子以及词汇通过儿歌使学生获得多重的学习体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学习中一些枯燥、复杂的单词与句子,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加有效地针对教学重点进行讲解,提高教学质量。

五、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韵句、儿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注意选择长度适中的韵句、儿歌,以简短、精炼为原则。由于小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与短时记忆能力也无法达到高年级学生的水平,较长或较复杂的句子不利于学生记忆,对其积极性也有一定打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及学习水平挑选合适的儿歌,确保欢快、轻松的学习效果。

2.在选择儿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以及所积累的英

语知识背景,使其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目的,将英语知识渗透到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养成自觉应用英语的良好习惯。

3.巧用韵句、儿歌的韵律和结构,将所需要练习的英语知识融合进去。由于儿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在选择单词与句型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够与儿歌、韵句完美结合,所以教师应对韵句、儿歌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把握其规律,通过改变儿歌的外在形式发挥出其对练习学生语音、语调以及词汇掌握等的作用。例如,在向学生教元音“i”的发音时,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韵句形式:Fish,fish,all in a dish.Who will eat my beautiful fish?从而使学生在重复富有节奏感的韵句时,把握住“i”的正确发音。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韵句、儿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劳逸结合、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主动学习英语的好习惯。韵句、儿歌的简单易唱特征,使得英语知识更具趣味性,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英语知识与儿歌的良好结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扭转了学生对英语难学、难懂的态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还应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英语教学中的技巧,积极利用韵句、儿歌调动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宁.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的运用论略[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5).

[2]沈舒.浅析情感教育和小学英语教学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4.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四

摘 要

加入微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充满生机活力,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延续。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则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微课的运用就符合这个特点,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微课来解答,让学生在直观下理解知识、享受知识。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表现出迫切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手段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小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小学生的兴趣引起,小学生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变得爱学习语文了。

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月光照进茅屋的景象刻画出来,但是这么富有意 境的清幽的月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时教师通过微课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被微课引起兴趣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这样就容易开启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尤其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个活动过程更要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提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愉悦,那么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动口、动脑解决出来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真正当起学习的主人。可以这样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同意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 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课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微课对知识进行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利用微课将西沙群岛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去西沙群岛去游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

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会认识到詹 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这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人字形”线路用微课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通过微课的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微课的运用,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五、鼓励尊重,求索创新,让学生展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任何学生都积极鼓励尊重,没有歧视,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参与适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大胆求异,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展现出自我。教师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在教师耐心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但自信心被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也被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提高。尤其是微课的加入,也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微课形象生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增加了说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教师用微课展示太阳、星空辨别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时教师允许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讨论,并予以鼓励,不管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学生尊重,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的看法很独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变得喜欢发言,喜 欢学习,喜欢上语文课。

5.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妙用 篇五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9-16 11:38: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20

【摘要】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所以,如何优化识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多年来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作者就有关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提出并证明了“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妙用”。

多媒体技术,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优化识字教学。

1、看视频,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3、多形式,巧练习,巩固识字教学。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教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视频 辅助教学 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字词学习却是极为枯燥乏味的,而且效率低,学生遗忘也快。现代科技的结晶--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了声、电、光等现代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记忆效率明显提高了。以下举例一二,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

一、看视频,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通过多媒体技术,烘托场面,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创设乐学的情境。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一》是一篇看图学文,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描绘春天的田野美景。课中先播放一段视频(课前结合课文内容特别摄制田野景色,配之活泼的钢琴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如先出示蓝天白云图,让学生说出画了什么?接着问:“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中的“白”怎样写?从看图说话、学文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二、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但传统的字词学习却是极为枯燥乏味的,训练效果不佳。如教学“笑”字,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夭”。我根据汉字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探索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笑”字教学,先由投影出示一个卡通脸谱,然后依次将眼、眉演变成“竹”字头,将鼻子演变成“╯”,将嘴演变成“一”,脸谱笑时,两个嘴角也演变成“丿”和“乀 ”,转眼一个“笑”字就出现了。在艺术的感染、熏陶、启迪下,他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个字,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奇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学生开怀大笑。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写、易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例:教学象形字“鸟”字时,可由图慢慢地演变成“鸟”字,并用鲜红的色彩突出鸟字的点,一边讲解;小鸟不能没有眼睛,没了眼睛可怎么生存呀!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也记得牢。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奶”字的笔顺和第四笔“ㄋ”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奶”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ㄋ”这个笔划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蹈、摔、鹰”等字多笔画的难写字,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

三、多形式,巧练习,巩固识字教学。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多媒体技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这一点在学生自学时优势很大,我想谈谈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几个例子。

(1)出示声旁,繁衍新字。

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的练习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出示“方”、“里”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另一字。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 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方”繁衍出“放、房、访、仿、芳”等字,“里”繁衍出“理、童、埋、哩”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2)相近字比较。

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晴、睛”两字,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晴”字,让学生明白晴天跟太阳有关系,所以是“日”字旁,闪动偏旁“日”,加深刺激,再让学生组词。接着随图出示“睛”字,让学生明白睛就是眼睛,所以是“目”字旁,闪动“目”,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晴”字还是“睛”字。这种由图到字,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习惯。

(3)寻找错别字。

中低年级学生在写话、作文中错别字的数量多得惊人。尤其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字。小学生写错字,有一些字是因为还不会写,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响,如桌写成卓(受早影响),南写成“”(受羊影响),练写成 “ ”(受东影响)。小学生写别字,多用音近字或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针对小学生犯错的原因,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寻找错别字的“啄木鸟”的过程中,正确书写、合理用字,如出示几句话或引导学生,找出后放大错字或将别字移至别处,闪动错的笔划或用错的形旁。换之正确的字,返回原处。(4)写字教学

写字在识字教学中,写字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范写时,屏幕上出现较大的田字格,教师可根据需要调控“描红”的速度。学生跟着屏幕逐笔“描红”。书空完毕,田字格中出现的是笔画形状准确、布局合理的范字,右边是同步显示的该字的笔顺。这种比传统书本、小黑板字样更清晰、对比更强烈的范例,使学生一开始学写字就有规可循。如在教“禾”字时,先慢速播放由谷子的根、茎、穗整体形象变成“禾”字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谷穗”变成了禾字的哪一笔?学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变成了“禾”字的第一笔,这样一来,“禾”的字形被牢记住了,不会与形近字“木”相混淆。(5)编儿歌,打字谜

根据记忆原理、识字教学的规律和儿童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练习。如:“大雨推倒一座山”———雪,“人在门中站”———闪,“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秋,这些字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们在猜字谜的过程中,产生了创造的欲望,要自己给新学的汉字编顺口溜。学“天”时,有的同学说:“大字上面加一横”,有的说“一人顶个二”,学“入”时,有同学说出:“人字照镜子”,还有的如:“国”———口里含块玉,“会”———人在云上站,“雷”———雨在田地上等等。这些充满稚趣的儿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又如学“月”时,我问:“什么时候的月亮最圆”———八月十五;“弯弯的月牙象什么?”———相继出现小船、香蕉、眉毛等图象。这样就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配合所学汉字,我有选择地让学生做些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增强观察力,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6.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六

万寨乡民族中学---刘红菊

我是大山深处的孩子,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我一直在传统的填鸭、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渡过了自己的小学、中学、师范,长达12年的读书生涯。深知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随着“班班通”的深入课堂,作为物理教师,我由衷的感慨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妙用。它不仅能延升学习的时间和拓展学习的空间,而且能扩大有效的信息量;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教学信息以电教教材或软件为载体集中传递给学生,拓宽了信息流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一节物理课中,讲解、实验和电教媒体的适当运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情感和思维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特点,使学生注意力的聚焦点得到合理调控和分配。把“班班通”与物理教学相结合,会使物理教学模式、手段、过程、方式得到根本的改变。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班班通”妙用多多。

一、学习物理兴趣的催化剂

学习的源动力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课堂导入如果设计得好,学生能较快进入角色,也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用“班班通”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动画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电流”一节教学中,讲电流的形式,方向问题时,由于电无形无声,学生看不见,听不到,课前可制一幅电路中电流的线条式投影片,利用“班班通”,屏幕上电路中就会产生波纹流动,形似电流。又如,讲“磁悬浮列车”要用模型来展示构造和工作过程,而模型较小,不能使所有同学都看清楚,则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台,把实物展示到屏幕上成放大的图像见。教师配合这样的画面讲解,则效果更好。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能产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感染强的教育信息,给学生以新鲜、惊奇感。这样,知识容易被接受,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求知欲。又如,在《绪论》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物理知识的科教影视片,如雨后的彩虹、火箭的发射过程、静电现象等等,这样即可以通过神奇而又非常实际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对这门学科以及它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比较概括的了解。如 “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这节课,可以播放卫星绕地球的运转和海水涨落的情况。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

二、更新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的手术刀

走上讲台二十四年了,前面的十几年里,我都是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来为学生传授知识,语言成为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性,教学方法上单凭教师枯燥的说教很难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深刻的感性认识。“班班通”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由手写变成为键盘输入,方便、实用。合理使用“班班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创设疑问,巧设悬念,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动画,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同时,“班班通”能将理论知识感性化,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学生领会难度较大的知识创设了条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它成了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三、突破重难点的帮手

物理学是不同于语文,英语等文字类科目的,它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个别实验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辅助物理课堂教学,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大教学容量,又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建立日食、月食的天体模型;汽油机、柴油机的热机模型、连通器和船闸模型等等。整个过程用动画形式模拟出来,效果会很好。又如,在讲授焦耳定律过程中,运用其功能便可让学生感到直观、明确;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

实践表明,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皆备的形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的解释、演示出来。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梯

初中生,正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学表明,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就愈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班班通”配合教师的讲解,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传播信息量增大、传播速度加快,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正确地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磁场的磁感应线的方向与形状这部分教学时,尽管教师可以用挂图、铁屑和小磁针等教具演示,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于理解,若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三维空间画面,并模似出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形状和方向,栩栩如生,既准确又科学。再配合传统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论就轻而易举了。

五、优化教学模式的杠杆

伽利略曾说: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起地球。“班班通”走进课堂,成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杠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只停留在知识的教学上,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科进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学知识的本领。物理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生活中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不象传统的应用题那样几个条件,一个问题就解决了。新课标下的应用题图文并茂、生活性较强,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过程才能解决问题。在学生初步学会从物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班班通”出示相关的生活问题情景图,尤其是物理综合实践课,用已学会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达到以学会促会学的目的。

7.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七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由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少年学生, 他们更喜欢那些教材内容丰富、教师讲授生动、自己学有所获、并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科。而在历史教学中, 如果教师很好的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就能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一些灌输模式把学生看作是一台台机器, 生搬硬套的让其掌握各种历史知识, 已经让学生感到历史是时间和事件的堆砌。然而故事史料本身“呈现的不是一个宏大的、充满教条的历史叙事,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可读性较强的历史故事。”这就体现出了故事史料具有不同于一般史料的特征。故事史料中有着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历史人物,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能够打动学生, 让学生对历史获得一个全新的认识———历史不再是那些自己感受不到的教科书式的说教, 原来历史也是活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 故事史料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很早就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历史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 如何让这些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 并在学习中初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无疑故事是首选的最佳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史料, 把教材中的制度、理论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让历史人物站出来与学生对话, 展现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大大加强, 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教材, 突出教学主题, 化解学习难点。

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就故事而言, 将其引入到历史教学中, 它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单纯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另一种思维方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Brunner·J) 曾认为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前者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后者则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 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 两种思维方式相互补充, 不可或缺。“历史教学中引入故事, 不仅在于当今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呈现出‘理性化’特征, 历史知识的严明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超越了人的主观意识和合理想象;还在于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 而故事恰恰能顺应这种思维, 这也是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原因。”

2011年《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的性质是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 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 仅凭学生喜欢“听故事”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们自己要学会“讲故事”。历史教师如果把准备故事史料和整理故事史料的过程交给学生, 那么学生就必须要阅读文献、甄别史料和整理史料。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能力, 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提升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虽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有些难度, 但是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亲身体会都会成为他们终生的记忆。

三、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

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是理解历史环境, 理解不同的历史时代。教材纲领式、结论式的叙述, 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 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生吞活剥的记住了一些固定的历史知识和结论, 历史情感并没有得到增强。恰恰故事史料中不乏那些富有个性情感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情节, 而且如果教师运用得当, 这些人物事件还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育, 使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种文化、文明成果得到继承和发扬。学生们通过了解各种历史人物、事件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 良好品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故事史料进行教学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对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如果缺少了故事史料, 那么历史课堂也就无生命可言。故事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就好比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一般。因此应该鼓励初中历史教师善于搜集各类史料,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探索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 故事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故事史料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本文就其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感与价值观等三方面阐述故事史料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故事史料,历史课堂,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何成刚, 沈为慧."故事材料”特征分析与案例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1.

[3]王德民.故事选择与意义生成.历史教学, 2009.

8.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学;词汇教学;故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70-01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是当前小学英语老师感觉比较头疼的问题,学生学起来比较辛苦,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在教学中引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以此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效果不错。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教学法来有效地教学英语词汇呢?

一、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单一的词汇教学是一种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如若教师一味地教学单词的发音、意思以及构成,不仅教师会感到乏味,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昏昏欲睡。那么,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能够巧妙地将一系列的词汇贯穿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中学习单词,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在教学red, yellow, blue, green, orange, purple等颜色的词语时,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灰姑娘每天生活在后母的虐待中,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天,后母又想到了一招虐待灰姑娘的法子,她让灰姑娘带野外摘各种各样颜色的野花给她的姐姐制作花环,要求是花的颜色不能重复。灰姑娘一刻也不敢怠慢,立刻就上了山,她找呀找呀,看!那是一只红色的花,It’s red. 又有一只,It’s yellow.不远处还有一只blue,灰姑娘继续向前,呀,看到一只green,一只orange,一只 purple,一只 pink。一会儿功夫,灰姑娘就摘了满满一篮子五颜六色的花。通过这种有趣的故事,学生在轻松地气氛中就学到了各种各样表示颜色的词汇。

在教学各种动物的单词时,教师也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今天幼儿园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参观了动物园,孩子们都非常的happy,一进动物园的gate,动物园的驯兽师就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给孩子们一一的介绍了动物,panda来了,驯兽师发出了熊猫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polar bear来了,孩子们从没看过北極熊,开心极了;lion,tiger,看到孩子们到来,都发出了热情的欢呼声,像是在迎接孩子们,小白兔,白又白,一蹦一跳跑过来。孩子们都欢呼雀跃的喊着 rabbit,rabbit,rabbit。

二、帮助孩子更好的记忆单词

单一的词汇教学效果不如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如故事教学法让学生记忆单词效果明显,孤立的一个一个的词汇,学生很难记住,但教师在教学单词的时候能够将单词放在一定得语境中,或者把这些单词编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更能帮助学生记忆。

在教学名词复数的形式时,我就把它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片段来帮助学生记忆。

如:巧记以-o结尾加-es的词,我就提出了一个新词:“两人两菜”(hero, negro, potato, tomato);还有一句话记单词:Negroes and heroes like to eat potatoes and tomatoes

又如:巧记不规则名词单数变复数:

男女脚步牙鹅,老鼠加虱婆。分别指的是:woman-women; man-men; foot-feet; tooth-teeth; goose-geese; mouse-mice; louse-lice.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帮助进行词汇教学,却是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舍本求末,学生只记得了老师所讲的故事,而没有记住单词。所以在利用故事教学法教学词汇时,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故事的可读性

利用故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固然是好事,如果把握的好,确实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如果教师是为了故事而“故事”,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真会成为“故事”。教师编写的故事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是有一定意义的,是学生在朗读故事,学习新词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内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的组合,更不能是教师的胡编乱造,要有一定的生活素材,要来源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接受。

2、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没有了学生的学又何来教师的教。但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我面对的是谁?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一切行为和语言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所要学习的词语来编写故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本身也是一种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学生能够正确的利用这些单词编写,一定是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记住了单词,掌握了意思。

总之,利用故事教学法教学词汇,教师可以用一个个有趣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中,学习新知,不至于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习英语是无趣的,是枯燥乏味的,学习英语词汇是困难的,从而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如若能意识到这一点,从而采取多种方法来改变孩子们的偏见, 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教学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儿童英语教学法》,张志远.高云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 《故事教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王影,2007年。

9.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九

随着我国经济的上升,许多中小县城甚至乡镇的中学教室里都配有电风扇。它是物理教学很好的身边实验仪器,利用它可以做许多物理实验。

1.视觉暂留实验

景物引起的人的视觉印象,在景物消失后还能在视网膜上保持0.1秒的时间叫视觉暂留。电影就是利用视觉暂留这个特性制成的。

打开电风扇,电风扇慢慢转动起来,然后稳定旋转。开始,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扇叶的数目(一般为三片),后来就扇叶数目就很多。这就是视觉暂留的效果。

2.蒸发吸热实验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热量,而风可以加速蒸发的速度,从而使人感觉更凉爽。学生却错误地认为风把热量吸收。

打开电风扇,使电风扇高速转动起来。先用水把脸抹湿,站在高速旋转的电风扇下,脸明显感觉到凉爽。然后把脸上的水擦干,再次站在高速旋转的电风扇下,脸上就没有先前那样凉意了。这实质就是水蒸发吸热的原因,而不是风能够吸热。我们没有抹水,也能感觉凉爽,那是因为人类汗腺的作用。如果汗腺出现了问题,在高温天气会出现了中暑现象。大家亲身做实验,对蒸发吸热的知识就能够清楚认识了。

3.惯性实验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打开电风扇,使电风扇高速转动起来,稳定一会儿,把电风扇电源迅速关闭。可以观察到电风扇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慢慢停止下来。它不能立即停止的原因就是惯性。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实验

例1 吊在天花板上的电风扇,静止不动时对天花板的拉力为T1。电风扇水平匀速转动后,对天花板的拉力为T2,这两种情况下拉力的关系是T1____T2。(填:>,<或=)

因为当电风扇转动起来以后,扇叶把空气推向下方。即扇叶对其下方的空气有向下的力,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空气对扇叶同时也有向上的力,因此电风扇在竖直方向上受到3个力的作用,即: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竖杆对电风扇的拉力和空气对电风扇向上的力。所以,电风扇转动后竖杆对电风扇的拉力一定要比静止的时候减小。这样,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电风扇转动起来以后会因为承受的力增大而掉下来。

5.圆周运动实验

圆周运动分为变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电风扇从启动到最后稳定旋转的过程是做变速圆周运动,最后稳定转动就是匀速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频率f)和转速n,就可以在旋转的电风扇上讲解了。

结合视觉暂留原因,能出现有趣的物理问题。

例2 电风扇在闪光灯下运转,闪光灯每秒钟闪光30次。风扇的叶片有三个,均匀安装在转轴上,如图1所示。转动时观察者感觉叶片不动。则风扇的转速是_____转/分。如果观察者感觉叶片有六只,则风扇的转速是______转/分(电动机的转速每分钟不超过1400转)。

(答案:600或1200;300或900)。

6.动量矢量性实验

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的乘积mv叫做动量,物理公式为的盲区,认为只要物体在运动,其动量一定不为零。

当电风扇稳定在高速旋转下,其动量却为零!由轴对称性,利用微元法很容易理解其原因。它有利地使学生建构动量的矢量性。

7.共振实验

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1905年3月2日俄国国家杜马计划在道利达宫召开一次会议,为了给会议厅通风,开动了阁楼上的一个小型电风扇,不料却引起共振,导致会议厅天棚塌下。为此,著名作家亚历山大·格林事后发表了一篇讽刺诗:

鲜红的杜马波涛迭起,沙沙的风声里,天棚堕地„„

„„

我心中的不安可以平息,把对自由、土地的幻想深埋在心底,展开紧蹙的眉头,透过天棚的裂隙我看到了上帝。

8.摩擦起电实验

电风扇用久以后,扇叶的下面很容易沾上很多灰尘,什么原因呢?

因为电风扇在工作时,由于扇叶和空气相互摩擦而使扇叶带上了静电,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从而吸收室内飘浮的细小灰尘,造成扇叶的下面很容易沾上很多灰尘。

9.类比电场强度实验

电场强度是电学中重要的一个物理量,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如何

。它的矢量性是学生去研究它?是利用它的特性: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但与放入的电荷无关。用身旁的电风扇可以很好地进行类比实验。

打开电风扇,电风扇旋转着。我们怎么知道它有风?因为我们感觉到凉爽、我们的衣服在飘动、我们的书本在翻动、放在桌子上的纸张会被吹走„„这些现象都是风有具有的特性,利用这样的特性,就可以知道有风了,并且可以研究风了。

10.非纯电阻实验

对于纯电阻元件,欧姆定律成立,热功率等于电功率;当电路中有电动机、电解槽等非纯电阻用电器时,欧姆定律不成立,电能要分别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等,只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这时电功率大于热功率,二者并不相等。

电风扇就是一个非纯电阻用电器,电能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风能。

11.工作原理

电风扇的品种繁多、规格各异,但结构大体相同。均由电动机、扇叶、网罩、支承机构、控制机构和摇头机构等部分组成。其中电动机是电风扇工作的主要部分,工作原理是感应电动机原理,综合了电学和磁学的知识。

10.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 篇十

黄 婷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时候学生们向我们提出一个难题,而我们一时答不出来,可能会让我们自己觉得很尴尬,但最让我们难堪的还是自己内心的虚伪所造成的。

记得一次,我在给我们班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的时候,离下课还有两分钟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问我:“老师,你知道怎样利用大树的年轮来辨别南北么?”我一下子被她的问题给问住了,一时之间陷入于尴尬之中,因为我们这儿根本没有树墩,平时我也没有过多的去关注这类事,但是处于老师的虚荣心,又迫使我小声对她说:“现在我很忙,以后再说吧。”这时下课铃响了,她用一种渴望的眼神看着我,匆匆离开教室。过了几天,我早就把这件事忘了,但是这位女同学却没有忘记,她再一次来到我的面前问起了这个问题,我这时候才焦急地去翻书查找,并告诉她:“观察一棵树桩,年轮宽面是南方。”那位女同学吃惊了,睁着大大的,渴求知识的眼神望着我,好像还有一肚子的疑问。我看出了她的心思,就接着说:“因为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听了我的解释她非常满意,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临走时,她微笑的对我说:“谢谢你,老师。”

11.“欺骗”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欺骗;运用

“欺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如果给它加上一个修饰语——善意的,那么它的含义也就发生转变,善意的批评,是需要智慧的,也就是说欺骗者是出于善意的动机,其结果是美好的、肯定的。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智慧的“欺骗”。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无意性、情绪性、好动性、爱玩性等特征,这些常会影响课堂教学,所以需要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调整、组织、监控,而这种语言必须有一定技巧,其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 “欺骗”。

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欺骗”的几个教学实例。

一、巧设小局,指导朗读

上《雾松》这课时,课上为了引导学生读书,我让学生读“雾松形成”的那一小段。在学生初读之后,我故意告诉他们我好像没看到江面上的雾气,要求他们再读课文。学生第二次读完后,我又说我仿佛看到一点雾气了,但雾气太淡,要求他们再读课文。第三次读完课文后,我告诉他们现在我看到浓重的雾,但还没结成冰晶,再读。第四次孩子们读完之后,我的眼前似乎挂起了银丝一样的冰晶,但是数量还不多,再读课文。读完了之后,孩子们和我一样兴奋,因为他们也看到了玉雕冰砌的银条了。但我引导他们再用多点感情读一遍,这里就会变成雾松的世界了。

这样一来,我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欺骗”学生热情高涨地把课文读七八遍。学生也明白了雾松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设个小局,让学生“上当”,既增添了课堂情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出奇制胜,何乐而不为?

二、巧用及格,指导改错

在很多次测试中,我班学生刘伟总不及格,这次测试也不例外。他主要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更让人恼火的是每次找他改正错题,他不是东张西望,就是趴在桌上装头疼。我苦口婆心地找他谈话,但效果不佳。

我拿着全班同学的试卷,边寻思和刘伟说些什么边走进了教室。碰巧,他在擦黑板,他一脸自信地问:“老师,我的这次考试及格了吧?”望着他那期盼的眼神,我灵机一动,笑眯眯地说:“及格了,祝贺你!”

“啊!太好了,老师,我这几天进步了。”

“对,你的进步很大,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了,真不错。如果你再努一把力,一定能赶上优秀同学。”

我继续“欺骗”道:“其实,你很多问题都会了,只有几个小问题没解决,那是因为你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想马上解决吗?”

“想!”他答得干脆利落。

于是,在黑板前我边说边教,边鼓励边欺骗。

真没想到,只花了十多分钟就教他改正了大部分错题,这些错题要是在平时,非得用上一小时不可,这次改错的高效率的功劳非“欺骗”莫属。

三、巧用作业,掌握字词

在上《滴水穿石的启示》这课时,我指着满满一黑板的字词,对学生说:“谁能够准确地将这些字词记住,今天的家庭作业可以免写。”学生一听,眼睛亮了,纷纷举起了手。我提醒道:“这么有把握?只有一次机会哟,还是多练几次吧!”

学生又纷纷举起了手,我叫了一位,嘿,“给予”的“给”字读错了!学生懊恼不已地坐了下去。又叫了一位,“白炽灯”中的“炽”字读错了,又坐了下去,一脸的遗憾。“还是再练练吧!”我“语重心长”地劝道。

我心中暗自高兴,好“傻”的孩子,你们当中谁能准确无误地记住,谁不能,我何尝不知道?只有前面的同学读不好,才更能激发你们练习的自觉性,激发你们参与的积极性。一名学生毫无差错地记住了所有的字词,我兑现了我的承诺--他免写今天的家庭作业。这位学生喜滋滋地坐了下去,引来了一片羡慕的目光。

我忍不住又高兴了。这位受到奖励的同学,你又何必如此高兴?今天的家庭作业也就是记住生字词而已,在课堂上你已完全记住了这些字词,回家当然不必再做;那些没有受到奖励的同学,你们又何必羡慕这位“幸运儿”?他也是要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的,只不过他比你们提前点时间完成罢了!

四、巧用预言,发挥潜能

大家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源自一个“欺骗”成真的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偏僻的学校去“考察”,然后在当地老师送上的学生名单上随意地圈选了一些学生的名字,说:“他们的智商很高,以后必将大有出息。”事隔一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发现他的预言已成事实:那些被圈选的学生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

我班的学生管艳菊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只是她的作文和字不好。有一天,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面,对她说:“这次你的作文写得不错,基本上达到发表水平了。我与好几家专发学生作文报刊的编辑有联系。你要有兴趣,我作为你的指导老师,咱也发一篇。”她一听这话顿时就来了劲,我又说:“不过,下次你一定要把字写好,你的文章就字写得不好。编辑对写字好差很讲究,文章再好,字写得不好,人家也不看。”说完我送给她一本字帖。她接过字帖如获至宝。

一个月后,她的字已大有起色。她忍不住地问我:“老师,现在我可以投稿了吗?”我听了很高兴,但我并没说下次作文就投稿,而是告诉她:“你的文章有点小欠缺,比如个别句子不太通顺,下次在遣词造句上再下点工夫就行了。”接着便把她的作文递给她,她看了用红笔画的句子,自觉毛病不少。以后,虽然再也没提投稿的事,但经过这一番折腾,她的写作水平和写字大有进步,这更让我尝到了“欺骗”的甜头。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既是战斗,就不能不讲究战略战术,只有运筹得当,才能稳操胜券。你若能巧妙地运用 “欺骗”,定会给语文教学带来神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2.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篇十二

一、用音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1.音乐能使学生快速地集中精神, 进入目的学习状态。常常看见幼儿园的老师一首钢琴曲就让嘈杂的孩子们迅速安静下来, 等待老师的安排。学校现在的上课铃声也已经把单一刺耳的敲击声换成了世界名曲。优美熟悉的音乐声让学生即刻收神, 尽快进入课堂的状态。在英语课前, 可以选择一些与课堂内容有联系的英语歌曲, 让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之余, 充分地做好上课的准备。英语课堂上, 教师不再需要用力敲击, 大声地喊“stop”来结束同学们热烈的活动了。选择一曲节奏感强的乐曲, 当习惯的音乐声响起, 学生们会立刻自动复位, 等待活动的交流与汇报。

2.音乐能提高注意力的分配和稳定。音乐的乐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要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稳定注意力, 整体感知, 用心体会, 才能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东西。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方面, 也学会用欣赏音乐的方法, 不逐句断篇, 断章取义, 而是全情去聆听、整体欣赏, 全方位思考、感悟。这样才能提升听力和阅读的专注度和仔细度。也能养成良好的听力和阅读习惯。

二、用音乐来辅助语言知识的记忆

我们在学习语言知识时, 碰到最头疼的是对知识的记忆。这时总希望有一种好办法能让我们时间花得少, 记忆的知识多并且保持的时间长。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好方法。音乐强化了人的神经系统功能, 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 从而可以增强记忆的敏捷性、持续性和准确性。最简单的, 学生们在学习名词的单复数时, 吟唱“Ten Little Indi-ans”就能很快明白名词数量超过“一”了就要用复数。复数的基本构成是在名词末加“s”。在阅读时, 把注意力集中在英语文章中, 再辅于轻柔的乐曲, 就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右脑, 产生情感体验, 发展形象思维, 促进记忆。当要记忆一些语法规则时, 我们可以把规则编成口诀或童谣或顺口溜的形式, 加上一个敲击或踩地的动作帮助打节奏。这样的诵读记忆更为短时有效。

三、用音乐在情景教学中帮助烘托气氛

英语学习离不开情景。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运用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情景中加入音乐作为背景或串联, 可以使情景更为生动真实, 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沉浸到英语氛围中。能真切地去掌握和运用英语言。以一个讲述地震的课题为例, 教师先给同学们呈现美好的大自然, 背景音乐为轻缓舒心的轻音乐。学生们如身临其境, 所以同学们在表述过程中的语音也如音乐般轻柔优雅。但在地震要出现前, 突然的一声震响, 然后是破裂般的音响效果, 把美好的环境瞬间破坏。连可能进入情境较慢的学生, 也一下子都会聚精望向屏幕。比仅仅面对满目疮痍的画面, 学生们的感受更为震撼、伤感。

四、用音乐去除学生的胆怯, 促进学生的语言交流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的主要功能是交流。现实情况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有许多学生不敢大声说, 甚至有的学生就是学习“哑巴”英语。学生英语不大胆, 最主要的是害怕自己说错, 在别人面前出丑。而如果没有“大胆子”, 就不能在英语语言能力上有大的发展。接触音乐可以去除学生的胆怯, 助长学生的说话“胆子”。因为音乐可以让人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能较自由地表现自己。音乐还可以帮助摆脱孤独, 沟通情感, 交流思想, 增进社会交往能力。曾经有过一位口吃的学生, 课堂上一站起来就说不出话。老师改变思路, 让他每周学首歌, 读英语前先唱首歌。朗读英语也可以和着音乐的旋律。一段时间下来, 这位同学竟然可以流利地读英语短文了。

音乐还可以完美英语的语音。能把歌唱得准的, 肯定不会说一口方言英语。有漂亮的英语发音的, 自然也有自信用英语去交流。也乐意秀秀自己的漂亮语言。

五、用音乐帮助缓解学习压力, 激扬学习情绪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总会碰到学习障碍或是压力过大的时候。这往往会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导致有的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甚至有些学生就会有一个由好到差的决定性转折。音乐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激扬学习情绪。因为音乐是一种娱乐活动。在音乐面前, 人们会不自觉地释放负面情绪, 振奋精神。但音乐又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是一剂良药。它可以使人身心放松, 纠正不良行为。更为有效的是, 它可以带给人满足感, 能丰富和启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 可以设立一些如:每周一歌、课前热身曲、最佳背景乐等等环节, 作为常态陪伴我们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以每周一歌为例。先可以让学生提前选一首英文歌。选歌的过程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做好一个简单的英文背景资料记录。在轮到播放你的歌曲的那一周, 在播放前作一个两到三分钟的介绍。然后一周内, 全体传唱这首歌。选歌可以个人完成, 能力较弱的同学也可以小组互助。这样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组织、书写表达等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促进团结合作。在你处于低谷时, 这样的活动还能带给你成功感, 寻找到美好的体验。

13.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 篇十三

仁化县双峰寨中学李海

教书育人十几年了,所经历的各种事情数不胜数,特别是有些事情犹如昨天刚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这里我想讲述一个简单而又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对我感触极深的小故事。

2006年的时候,我们响应科技教育局的号召,纷纷来到了各山区乡镇进行了一年的支教生涯。我来到了我的第二故乡:红山镇。之所以说是第二故乡,因为我99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被分配到了这里,在这里整整工作了三年,现在又回到了这里支教。

来到这里后,我被安排到教初二(1)班和(2)班的数学学科和做初二(1)班班主任兼初二级年级长。这些学生有个特点:聪明,调皮,极重感情。因为可能是初一分班的时候可能没有分配好,良莠不齐,导致有些班优秀的人特别多(初一3班),但这批人又特别调皮。为了对各学科更好地进行教学,也为了使各班主任更安心地管理,学校开学初根据上学期的成绩对这批学生再度进行了“均匀分班”的重组,所以各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被“打散”了,特别是3班。我这个班也分到了几个三班的,特别是班长和班干部中就有过半是以前三班的。这几个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表现出了极度的“与众不同”——上课迟到、旷课、随便乱换位置、与老

师顶嘴等等,为了教育好这批学生,我每天可以说是早起晚睡,可因为学生们对再次“分班”极度不满,尤其是以前初一3班的那些学生,所以导致我的工作一再滞后,管理上十分艰难,本年级的教学工作也一再受阻。面对这种状况,我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效果甚微。甚至就差没有到“放弃”这一地步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了,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可毕竟还是使自己的心理比较平衡,一学期来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事情发生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晚上,明天开完散学典礼就可以各回各家了。这天晚上,我在宿舍里和几个同事在聊这次考试的情况,正聊得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个电话打了进来,告诉我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初二级共有9名同学在第二节晚自习旷课!而且其中还有几个女同学。这个消息令我非常震撼,第一反应就是:最后一天了,这批学生搞什么,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后面经过对各班学生的询问,发现他们今天下午和以前一个同学(当时已不读书)在一起,而且我发现:这批人中,包括我自己班的班长在内,全都是以前初一3班的。怀着各种心情拨打完领导,家长的电话,我和内宿老师开始出外寻找,找遍了全学校,红山大街也给我们来回跑了几次,就连那和他们一起的离镇上3,4公里山路的那同学家,我们也跑了过去看,可是,这帮人还是踪影全无。

在我们的寻找中,时间来到了10点,10点是宿舍的第二次开关门时间,我跑回宿舍看,还是失望了!“这么冷的冬天,难道你们还敢在外面住宿不成”,我心里想着,可其实最担心他们出事,因为这其中有男生,也有女生,而且都是些才15,16岁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想了想,后面决定还是和宿舍老师再去趟那下午和他们一起的那同学家。经过10几分钟的车程,我们再次跑回了离镇不远的这个小村-----河树下。就在我们把车停在村门口的时候,我们耳边传来了在这时候极不相称的“欢声笑语”。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本该高兴,可我觉得自己着实高兴不起来。沉着脸,慢慢走到了那同学家的门口,我停在那一看,一大帮人围绕在那一大盆火焰四射的火沪旁轻声笑语,着实暖和!慢慢地,有人反映过来了,往门外一看:惊呆了!于是,全屋子的人也不声了!我黑着个脸,说了句:“这屋子好温暖,是不是都想在这过夜?”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压在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了下来。

交代好宿舍老师先一个人骑车回校,我和这帮学生们走在这黑暗,寂静而又寒冷的山路上。学生们估计知道我在气头上,谁也不敢多说,一声不吭地走着。我在后面慢慢地跟着,跟着,突然,有个想法从自己心里冒了出来。走着走着,学生们慢慢地离开了我的视线,我掉队了。就要到达镇上的公路了。。我心里十分地郁闷:唉,这批学生,估计是改不

了呢!可就在我转过最后一个弯的时候,心里的那一丝不快,彻底地烟消云散了。几个学生站在那里,一直朝我走来的方向望去,“老师,我们在这等下你”。。一句话,让我感动了!

镇上回到学校的路上,心情舒畅了好多,学生们跟我作了各种各样的保证,但我心里最舒服的,还是这些学生,总算知道了为老师着想,为爸妈着想,为所有关心爱护自己的人着想。

14.生姜在急救中的妙用 篇十四

生姜具有“解毒作用”:本品性味辛温,主归肺胃脾经。有解半夏天南星,鱼蟹禽兽肉及蛇毒的功效。

主治:

(1)误食生半夏、生南星、生乌头、闹羊花、木薯:野芋头、百部、毒覃中毒者,用生姜急救,均可获愈。用法:轻者见舌麻,恶心,呕吐,急嚼食生姜,或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约近半汤匙),以后每隔4小时再服1次,至症状消失;中毒严重,神志昏迷者,可用生姜15克、水2碗煎至半碗,分3次鼻饲服,隔1小时1次,以后每3小时灌入生姜汁1汤匙,醒后再服1天,

资料

(2)食鱼蟹、禽兽等肉类中毒者,中毒原因多是食物中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多为沙门氐菌)及其毒素,或食物过敏所致。生姜汁可解,或生姜、紫苏,各3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效果更满意。若煮食肉类时,加入适量生姜,不仅有预防中毒,还有调味除腥的.作用。

(3)治蛇伤虫伤。蝮蛇咬伤,姜末外敷;百虫入耳,姜汁滴之。

15.气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妙用 篇十五

一、探究氢气的性质

在教学氢气性质一节时, 我带着一个充满氢气的气球走进教室, 问学生:这个气球为什么飘在空中而不下沉, 这里面充满的是空气吗?立刻把学生带入氢气性质的讨论中, 通过讨论得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接着我又问:节日里我们能不能携带氢气球聚在一起?学生大多回答能, 我告诉学生其实不能这样做, 有人曾经因这样做而造成巨大的灾难,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立刻看书并很快找到了答案, 进而告诉学生节日庆典使用氦气球。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知识远比教师单方面教效果好。

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设计的实验常常因为白磷燃烧产生的热使得玻璃熔化而导致玻璃管的一端堵住, 膨胀的气体顶松橡皮塞而造成五氧化二磷散逸, 质量变小。笔者将单孔塞改为双孔塞, 一孔插着一端系有气球的玻璃管, 另一孔插着一只玻璃棒, 这样, 在白磷燃烧时气球胀大, 当白烟消失后气球变瘪, 效果特别明显。此时, 再问学生为什么开始时气球胀大而结束时气球又变瘪, 学生通过激情讨论很快得出答案。创新教学需要敢于创新的教师, 教师改进实验装置无疑给学生作了创新的示范,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为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烧杯中放一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 让全体学生看到气球沉在烧杯底部, 此时请体育委员上台用手将其固定在烧杯底部;接着向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一段时间后停止通二氧化碳气体, 让体育委员轻轻地移开固定气球的手, 全体学生立刻会看到烧杯中的气球慢慢地飘浮起来, 奇怪的现象立刻使学生想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四、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现象, 为此我设计了实验:在一个广口瓶上塞一个双孔塞, 其中一孔插一只一端系有气球的玻璃管, 另一孔插一只胶头滴管。广口瓶中先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入数滴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会立刻看到广口瓶中的气球慢慢地鼓起来, 奇异的现象让他们很快想到广口瓶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广口瓶中的气压变小了, 所以气球鼓起来。

五、收集尾气

在高温下用碳单质还原氧化铜, 由于高温时碳单质的还原性很强, 不仅能和氧化铜反应, 而且还能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有毒的CO污染空气, 因此, 可以用气球将通过石灰水后的气体收集起来, 待反应完毕后引爆气球消除污染。

再如探究CO的化学性质, 为避免CO污染环境, 我设计如图示实验方案:先通过A装置制取CO, 并将CO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B装置, 然后通过盛Cu O玻璃管, 继而通过一个三通导管, 导管的一端接一个气球, 另一端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D装置, 在盛有石灰水的广口瓶上接一弯长尖咀管 (长5cm左右, 防止E处酒精灯火焰碰到气球) 和一酒盏精灯。

(1) CO的可燃性:加热浓硫酸至80℃~90℃, 逐滴滴入甲酸 (3~4滴,

量多会导致产生过多CO使气球胀得很大, 甚至破裂) , 有CO产生, 观察发现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 证明CO不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待D处的石灰水中气泡均匀放出时, 用止水夹夹住通入D装置的导管, 气球不断胀大, 待气球不再胀大时, 点燃E处的酒精灯, 手握气球打开止水夹, 立刻看到CO燃烧产生的蓝色火苗。

(2) CO的还原性:关闭止水夹, 点燃C处的酒精灯, 打开分液漏斗逐滴滴入甲酸4~5滴, 一会儿就发现黑色的Cu O逐渐变红。点燃E处的酒精灯, 手握气球打开止水夹, 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E处有蓝色火苗。证明CO还原Cu O的产物是Cu和CO2, 同时还存在未反应的CO。因此, CO还原Cu O后要进行尾气处理。通过这一改进, 不仅克服CO污染环境这一危害, 而且实验现象特别明显。

改进实验教学, 一方面要改变实验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自己进行实验,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体会化学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有些实验需要几个学生共同合作,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要改进实验方案的设计, 让学生能清楚看到实验现象, 直观地获得化学知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对实验进行创新, 也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他们的潜能进行创新实验, 若能做到后者, 那将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6.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十六

【关键词】绘画艺术 语文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67-02

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它运用明朗的色彩,简洁的线条等手段构图,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平面的静态的事物产生立体的动态的审美效果。而简笔画则是绘画的一种,它是用最简单的线条、色彩、符号绘图,用起来简单方便,把它巧妙地、有机地、自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到美丽的画境中,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极大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接受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遵循的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规律。其目的是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为学生构筑理解课文的最佳思维流程,激发学生的灵感

一、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艺术作用

简笔画教学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夕阳西下的晚霞,空旷无垠的夜空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火箭发射时的壮观场面等等,都能给人产生美的视觉效应,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所以,绘画是一门艺术,适时地把绘画艺术用在语文教学上,就变成课堂承载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其艺术作用有:

1、绘画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因为绘画中的简笔画能够使"文字的静态美"转变为"直观的视觉美",有助于学生便捷的掌握所学内容。

2、绘画教学法的制作,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图文并茂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身临课文意境

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借助语言文字创造出这种绘画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图文并茂的课文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时机,适时适度的在黑板上粗线条地勾勒课文中描述的图画美,更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1、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繪的春草色嫩、春花竞相吐蕊、春风柔和芳香、春雨细密轻盈,草、花、风、雨四幅画面浓淡相宜,动静相衬,充满了勃勃生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满园春香的境界。

2、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三笔两笔就勾勒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矮松积雪,草色微露,夕阳晚照,在此作者以传神之笔,泼情于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济南冬天和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3、鲁迅在《故乡》中寥寥数语为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幅色彩鲜明、悦耳奇异的美妙画面:圆月金黄,沙地平旷,西瓜碧绿;少年英俊,项带银圈,手握钢叉,尽力刺猹。鲁迅先生信手拈来,把景物描摹的出神入化,把人物写的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文中跳动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流露出作者童年故乡生活美和少年英俊的性格美。

其次,对于参观、游记等一类的文章,可以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游览的路线和观察的方位,从而使学生进入画面意境,见景生情。

三、运用简笔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了解。当讲到小松鼠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有好吃的,好住的,他们是怎样做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棵棵松树,还有许多生字松果,然后让学生上来摘松果。吃一个就种一个。学生对这个游戏特别感兴趣。懂得小松鼠自己吃一个松果,就想到种一棵松树。到了春天,小松鼠种下的松果怎样了?学生经过思考,让学生上来画出一棵棵小松树。学生在充分享受极大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接受科学知识。

以上这类课文在教学中,简笔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然后让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内容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立体思维,进行绘画,既动脑又动手,通过理解和感受,把无声的文字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从而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奇景的美感,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悠然神往,遐想不已的境界,充分领略文本的绘画美,加深了印象,提高了鉴赏能力,受到美的陶冶,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文章的内容,把美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利用简笔画训练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开了一定的直观事物形象的感知,思维也就常常随之停止和转移。因此用简笔画来代替乏味的叙述,更能让学生接受。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创造性思维因素,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汉语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低年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制约,其主要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简笔画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化、具体化,运用在教学中,易表达,帮助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小学生语言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小学生多方面的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导者,老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老师为学生的学习要设计一个舞台,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17.领导人讲话在文章中的妙用 篇十七

如何在文章中使用领导人的讲话其实并不局限,我们既可以在领导人的讲话运用在标题处,也能运用在开头、结尾,也可以用在分论点的论证当中,但是不管运用在什么位置,至少有一个前提必须要遵循,那就是所选的领导人讲话一定要贴切,符合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否则,单纯的为了使用领导人讲话而使用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今天就以四川省考曾经考到的大气污染为例,向大家介绍,如何在标题与开头中灵活的运用领导人讲话。

【领导人讲话在标题中的运用】

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所在,也是考官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因此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考官眼球,给考官留下好的印象,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所以好的标题至关重要。如何打造好的标题呢,我们就可以运用领导人讲话了,但是往往领导人讲话过长,而我们的标题尽量以短为美,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其中的关键词,将领导人讲话中的关键词用于标题即可,如果关键词意思表达不明确的,我们还可以加上副标题,亮明我们的话题和角度,从而凸显我们的观点。例如,写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任何一个话题,比如四川省考曾经考到的垃圾难题,大气污染,我们都可以引用习总书记说过的“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中提炼关键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我们的标题即可,同时也可以加个副标题如“破解垃圾难题 实现永续发展”让文章的观点更明确。

【领导人讲话在开头中的运用】

开头也是考官比较关注的一个部分,一个好的开头是文章得到高分的必要条件,因此,考生应该在开头部分苦下功夫。一般开头的写法都是先引出话题,接着进行简要的分析过渡,进而亮明观点。我们就可以在引出观点部分引用领导人的讲话,既能引出话题,也能让文章与众不同。例如,四川省考曾经考到的大气污染问题,我们开头第一句话就可以直接引用习总书记曾经说“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接下来进行分析过渡,从而亮明观点,如“而当前存在的大气污染问题阻碍了环境保护的开展与实施,正如蝴蝶效应所言,任何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解决,势必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破解大气污染,打赢大气治理这场攻坚战。

18.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十八

一、新课伊始,巧用悬念,激发求知欲

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地设置悬念,精彩的导入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我先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说说狼和鹿分别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片段一】

生1:小鹿长得很可爱,身上有梅花一样的斑点。

生2:小鹿还长着美丽的像小树一样的角,很善良,它只吃草和树叶,不吃动物。

生3:狼非常凶残,经常吃羊、兔子等动物。

生4:狼还吃人呢!太可恶了,我不喜欢狼。

师:是啊,贪婪而凶残的狼怎么会和美丽而善良的鹿扯到一起呢?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这样的导入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首尾对照,利用文章出乎意料的结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开头讲的.是一回事,而结局却恰恰相反,与开头形成强烈对比。此时,我们就可以用这出乎意料的结局来设置悬念。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当我给学生讲到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时,我引导学生看课文结尾,设置悬念。学生大惑不解,明明是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梅兰芳没有学戏的天赋,怎么后来就成了大师了呢?

【片段二】

生:课文的最后说,梅兰芳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师:为什么从小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的梅兰芳却在长大后能成为世界有名的京剧大师呢?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第二段,找找原因吧!

上面片段中的教学,巧妙利用了事情发展中出乎意料的结局,利用课文首尾内容的强烈对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乐学、爱学、主动学。

三、抓住文中关键问题,层层设置“悬念连环套”,让学生“钻进去”

在教学中,抓住文中关键问题,设置一个接连一个的悬念,能够令课堂跌宕起伏,使学生好奇心高涨、兴趣盎然。

例如,在教学课文《狼和鹿》的时候,在导入新课之后,我设置了悬念。

【片段三】

师:想知道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去一探究竟吧!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欢唱,鹿儿自由嬉戏。可二十五年之后,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生:二十五年之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为什么短短的几十年,森林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谁又是制造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呢?

此处,我巧妙地利用森林前后的巨大变化设置了悬念,让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鼓舞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求答案,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为了解开这个“悬念连环套”,不得不“钻进”课文里,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迫切地寻找答案。

四、在课文需要拓展处设置悬念,生发开去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我们还需要生发开去,这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狼和鹿》一文,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已经明白了是因为狼被大量捕杀而导致鹿大量繁殖,从而吃光森林里的青草和绿叶,进而食物匮乏,导致疾病蔓延,成为破坏森林的“祸首”。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

【片段五】

师:真正的“祸首”难道仅仅是鹿吗?

生1:不是,是人们杀了狼,鹿才会大量繁殖,才会毁灭森林。

生2:所以,人才是幕后的黑手,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师:人们正大呼冤枉呢!他们好心杀了狼,是为了保护鹿,使它们免受狼的侵害,为什么却成了“幕后黑手”了呢?

生:……(被老师问住了,哑口无言)

师:是呀,狼、鹿之间犹如一架天平,人们的捕杀令狼的一头变轻了,鹿的一头变重了,就破坏了这架天平的平衡。狼、鹿还有森林之间的平衡,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要――

生(恍然大悟)齐说:――要保护生态平衡。

师:生活中,人们其实有很多行为在有意无意中破坏了生态平衡,同学们仔细想想,哪些行为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呢?

……

课文行将结束,我在此处设置悬念让学生深入思考,促使他们去联想生活中人们种种破坏生态平衡的恶习,使课堂上处处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19.双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篇十九

一、妙用双手, 讲清生物基本结构

在学习一些生物基本结构的过程中, 用双手来形象地表示,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难为易。例如, 在讲解神经元的结构时, 可用一只手演示:将手自然张开, 手掌相当于神经元的细胞体, 五个手指相当于短小而分支较多的树突, 手臂相当于细长而分支较少的轴突。如果在掌心处粘贴一个代表细胞核的黑色圆纸片, 就更加形象生动了。同时, 还可以利用衣袖表示髓鞘, 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神经元与神经纤维这两个较抽象的概念。又如, 在讲解突触的形态时, 可用两只手配合演示:将两只手水平放置, 左臂比喻为一神经元的轴突, 左手五指张开表示轴突末端的分支, 然后握拳表示由轴突末端的神经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 其表面表示突触前膜;右手表示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以其掌面 (表示突触前膜) 与左手相握, 中间的空隙表示突触间隙。教师演示时可以要求学生模拟, 通过自己动手, 学生就会容易地记住突触的结构, 可以轻松地理解并记忆“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

二、妙用双手, 讲清生物学概念

例如, 在学习“染色体变异”这节课时, 学生对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等概念理解有困难, 教师可用双手来形象比喻, 突破重、难点。将两只手的掌心相对, 屈曲拇指, 所剩八指两两相对可形象地表示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一只手的四指可表示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其中四个手指长短不一, 代表四个非同源染色体。两只手代表两个染色体组, 表示二倍体。结合其影子可表示三倍体、四倍体, 接着要求学生用两个人的双手表示异源四倍体等。学生跟着教师, 一边动手演示, 一边理解所学知识。同理, 妙用双手也可以形象地表示多倍体、单倍体的形成过程。

三、妙用双手, 形象表示一些生理过程

一些生物的生理过程, 用语言是很难描述和表达的, 也可用双手来形象表示, 既言简意赅, 又简单明了。如讲解细胞分裂时, 关于染色体的复制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是教学重、难点, 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将手指并拢与手臂一起伸直代表一条染色体, 然后将左右手的手腕交叉叠放在一起表示复制后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的一条染色体, 随着两手慢慢向两侧移动表示着丝点断裂, 两条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染色体数目加倍, 两手继续向两侧表示进入两个自细胞中。而对于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也可通过打手势来比喻, 即将两手的拇指与拇指、中指与中指相对形成一个圆代表细胞, 然后拇指与中指慢慢靠近, 表示细胞的膜向内凹陷, 当每个手的拇指与中指接触时, 两手用力向外拉, 表示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四、妙用双手, 讲清孟德尔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缺乏直观的认识, 学习中存在困难。因此, 在讲述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时, 教师可先用双手假设成一个生物体细胞的两个染色体组, 含有五对同源染色体, 然后将同名手指看做一对同源染色体, 手指关节看成基因, 同名手指上的对应关节相当于等位基因, 用双手形象地演示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先将左右手同名的手指两两相对慢慢靠近, 相当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接着双手逐渐分开, 同名手指慢慢分开, 相当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在演示分离时, 教师还可以将右手的大拇指弯曲, 用左手的大拇指与右手其他四指组合, 可用来解释自由组合的概念。

上一篇:衡山阳光信贷工程实施办法下一篇:16字二班班级搞笑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