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论述题

2024-10-25

三国演义论述题(精选7篇)

1.三国演义论述题 篇一

结核病论述题

1、HIV/AIDS中发现的结核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

1)痰涂片检查和X线胸片检查。对所有HIV/AIDS中发现的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均应当做痰涂片检查和X线胸片检查。HIV/AIDS无论有无结核病可疑症状,艾滋病防治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每年至少提供1次结核病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痰涂片和胸部X线检查。

2)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有条件的单位,对涂片检查阴性的HIV/AIDS选取2份质量好的痰标本进行培养。

3)结核菌素试验。用其他方法不能作出诊断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建议作结核菌素试验辅助诊断。

4)诊断性治疗。对暂时不能确诊而疑似炎症的患者,可进行诊断性抗炎治疗(一般观察2周),但不应选择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具有明显抗结核活性的药物。对经抗炎治疗仍怀疑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可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推荐使用初治肺结核治疗方案,一般治疗1-2个月。

5)鉴别诊断。肺结核的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同许多胸部疾病相似,在诊断肺结核时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2、结核病防治机构和艾滋病防治机构在TB/HIV双重感染的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职责:

1).艾滋病防治机构职责

(1)为随访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常规提供结核病可疑症状问卷筛查,并将问卷筛查阳性者转介到属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

(2)为新报告的和随访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每年至少安排1次结核病检查。

(3)对结核病防治机构送检的结核病人血液标本进行HIV抗体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结核病防治机构。

(4)为TB/HIV双重感染病人提供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服务。

(5)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将TB/HIV双重感染相关信息录入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向结核病防治机构提供与TB/HIV双重感染有关的艾滋病信息。

2).结核病防治机构职责。

(1)为艾滋病防治机构转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结核病痰涂片和胸部X线检查服务,并将检查和诊断结果反馈给艾滋病防治机构。

(2)动员艾滋病高、中流行县(区)新登记的结核病病人接受HIV抗体检测,采集血液标本并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检测;动员艾滋病低流行县(区)有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结核病病人接受HIV抗体检测,采集血液标本并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检测。对不能采集病人血液标本的机构,转介病人到艾滋病防治机构进行HIV抗体检测。

(3)对TB/HIV双重感染病人提供免费的抗结核治疗和随访管理服务。

(4)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将结核病病人HIV抗体检测结果及TB/HIV双重感染病人的结核病治疗相关信息录入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

3、论述结核病短程化疗的机制

短程化疗的机制是集抗结核药物的三种功能、结核菌代谢、细胞内外菌群为一体的综合性机制。缩短聊城的关键,首先要杀灭细胞内外代谢旺盛的菌群,即充分发挥早期杀菌药物的作用,早期杀菌作用较强的药物依次为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利福平;其次要杀灭代谢缓慢和偶尔生长的顽固菌,即充分发挥灭菌药物的作用,灭菌作用较强的药物依次为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同时利用异烟肼和利福平预防耐药的优势,减少耐药病例的发生。INH、RFP、PZA、EMB4药联合方案,对快速繁殖、间断繁殖及缓慢繁殖菌群,细胞内、细胞外、酸性环境、碱性环境的结核菌都有强大的杀菌和灭菌作用,可达到缩短疗程、彻底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4、论述化学疗法的原则

1、早期:尽早控制传染源,早期用药病变容易全部吸收,空洞容易闭合;

2、规律:为病人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保证病人不间断完成规定疗程。防止治疗失败、产生耐药和停药后的复发。

3、全程:规定的治疗才能杀灭“顽固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4、适量:抗结核药物剂量过大,易产生副反应且并不提高疗效,还造成药物浪费;而计量过小,达不到杀菌作用又影响疗效,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5、联合:主要目的是发挥药物的累加和协同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减少治疗失败、治愈后复发和多耐药结核的产生。

5、为什么要进行结核病的报告和登记?

答:1.经常系统地收集和监测各项结核病防治信息、数据和资料,特别是对病人发现及化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和防治效果,及时作出分析、评价,进行有效的监督、反馈和改进,保证结核病控制措施得以正确实施。2.通过病历登记、统计分析,定期、准确地收集结核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等结核病流行病学资料,了解疫情动态趋势,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修改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和调整结核病控制策略和技术政策。因此,它是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

6、谈谈如何进行结核病信息的质量评价?

答:只有收集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料,才能为结核病防治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前,首先要对信息资料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要从完整

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对原始信息资料填写、结核病管理信息录入、季报和年报统计数据录入的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为提高信息资料的质量,县级结核病规划实施单位要每月开展结核病信息填报资料的自查,上级要定期开展对下级结核病信息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上级单位要加强对下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培训信息资料填报的有关要求,以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水平;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专业人员对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保证信息资料填写、录入、数据统计和报告工作的准确性。

7、论学校结核病防控的环境感染控制。

答:在患者隔离治疗后,对发现结核病患者的教室、宿舍等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每日通风时间不少于70分钟;

2)紫外线照射消毒:针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宿舍;

3)化学消毒: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复方空气消毒剂;

4)地面、桌椅及其他物品的消毒。

8、论学生肺结核病的复学管理。

答、学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完成疗程并取得治疗地县级及以上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后方可复学。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要求决定学生是否复学。开具复学建议证明的条件有:1)菌阳肺结核患者经过至少3个月的规则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胸部X线病灶明显吸收,连续3次痰涂片检查均阴性,每次痰涂片检查的时间间隔至少满1个月;2)菌阴肺结核患者经过2个月的规则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胸部X线显示病灶明显吸收,空洞缩小或闭合,连续2次痰涂片检查仍呈阴性,每次痰涂片检查时间间隔至少满1个月。

9、论述结核病短程化疗的机制

短程化疗的机制是集抗结核药物的三种功能、结核菌代谢、细胞内外菌群为一体的综合性机制。缩短聊城的关键,首先要杀灭细胞内外代谢旺盛的菌群,即充分发挥早期杀菌药物的作用,早期杀菌作用较强的药物依次为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利福平;其次要杀灭代谢缓慢和偶尔生长的顽固菌,即充分发挥灭菌药物的作用,灭菌作用较强的药物依次为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同时利用异烟肼和利福平预防耐药的优势,减少耐药病例的发生。INH、RFP、PZA、EMB4药联合方案,对快速繁殖、间断繁殖及缓慢繁殖菌群,细胞内、细胞外、酸性环境、碱性环境的结核菌都有强大的杀菌和灭菌作用,可达到缩短疗程、彻底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10、论述化学疗法的原则

1、早期:尽早控制传染源,早期用药病变容易全部吸收,空洞容易闭合;

2、规律:为病人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保证病人不间断完成规定疗程。防止治疗失败、产生耐药和停药后的复发。

3、全程:规定的治疗才能杀灭“顽固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4、适量:抗结核药物剂量过大,易产生副反应且并不提高疗效,还造成药物浪费;而计量过小,达不到杀菌作用又影响疗效,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5、联合:主要目的是发挥药物的累加和协同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减少治疗失败、治愈后复发和多耐药结核的产生。

11、菌阴肺结核的诊断标准。

答:1有典型的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2抗结核治疗有效。3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结合性肺部疾患。4PPD强阳性。5痰结核分枝杆菌PCR+探针检测呈阳性。6肺外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7BALF检出抗酸杆菌。8支气管或肺部组织U病理证实结核病变。肺内有病变且具备1-6中3项或7-8中任何一项可确诊。

12、肺结核活动性的判定。

答:1具有典型结核病中毒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渗出、增殖、干酪样病灶其中一种,或只见纤维增生性病灶。2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密度不均病灶,呈小叶中央结节影,树丫样改变,边缘模糊或部分模糊。3CT肺窗示斑点状或条索状阴影边缘较为清楚,但纵隔窗大部分病灶消隐。CT肺窗病灶密度较高,边缘较为清楚,但纵隔窗部分病灶消隐,遗留的病灶非钙化灶,且PPD强阳性。

13、结核菌素反应的判断

(1)时间 临床上规定的观察反应时间为72小时(48-96小时内皆可观察反应)。

(2)方法 我国规定将皮试反应出现的硬结作为判定标准。而皮肤上的红晕由于多为非特异性反应而不宜作为反应标准。具体操作位首先于光线充足处找到注射部位,当硬结明显时不必触摸即可直接进行测量。若皮肤反应较弱,表现为无硬结,或硬结表现不清、或强反应红晕较硬结更大而导致肉眼不易判断,则可用示指的指端轻轻抚触硬结的边缘并用笔将纵横径标记好,再用透明毫米刻度尺对其进行测量。记录下硬结的平均直径,为(横径+纵径)/2。

(3)反应分级

a.阴性反应:为无硬结,或硬结的平均直径小于5mm。

b.阳性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为5mm,或大于5mm者。硬结直径为5-9mm时,为一般阳性反应,用“+”表示。10-19mm为中度阳性反应,用“++”表示。20mm或以上(儿童15mm或以上)者,不足20mm,但出现水泡、出血、坏死与淋巴管炎任一表现均为强阳性反应,用“+++”表示。

14、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临床意义

(1)强阳性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表现阳性反应时,可见试验区局部皮肤出现直径大于20mm的硬结,(儿童15mm或以上)或虽小于20mm但局部存在水泡、出血、坏死、淋巴结炎。提示体内已严重感染,较易发病,为结核病诊断的特异性指征。成年患者体内很可能有活动性肺结核病灶,应予进一步详查,及时确诊与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则具备诊断意义,应予治疗或预防性治疗,而需定期进行随访。

(2)一般阳性反应 一般阳性时说明:①曾经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自然感染)但目前已经到达治愈;②未接种卡介苗者正处于结核病活动期;③已经成功接种卡介苗者;④新近阳转者。

鉴于可能出现的以上情况,临床上在参考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结果进行活动性结核病诊断时,必须考虑是否存在卡介苗接种史,及曾经受结核感染影响的可能。通常可凭借结核菌素反应程度进行判断。如为活动性肺结核发病时,一般机体可出现强烈的过敏反应使结核菌素反应多表现出阳性并持久不退,年龄越小的患者其阳性意义越大。而接种过卡介苗的受试者通常只呈现弱阳性的过敏反应,持续时间较短,反应可缓慢发生消退,一般于2-3年后可完全消失。对于已治愈、非活

动期的结核感染也无强阳性反应的表现。此外,对结素反应进行观察时还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结核病接触史,年龄越小,结核病接触越密切,阳性反应表现多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存在。如小于3岁,尤其是不足1岁的小儿且未接种过卡介苗,而出现阳性反应者,应判断为活动性结核病并进行治疗。综上,及时的阳性反应仅提示结核感染,而不能说明已患病及结核活动性,结素反应过程中可受许多因素影响,对于阳性反应结果应注意结合临床仔细分析后作出判断。

15、请你按照我国(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结核病实验室网络结构,分别从技术和管理层面,谈谈如何加强我国结核病实验室网络建设?

2.三国演义论述题 篇二

关键词:政治,论述题,解题方法

面对主观性试题,很多考生不是不知所措、回答不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或单纯照搬书本上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导致得分率低。出现以上 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论述题答题耗时长,所以我们对论述题的答题训练往往是教师分析多,学生实战少,没能培养学生根据论题独立组织材料答题的能力。二是受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的影响,学生对论述题的答题特点缺乏认识与把握,答题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会学生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政治高考备考效率,让学生从容面对高考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应该如何分析和解答论述题呢?

一、做题之前要先审好题

审题是做题的基础。只有审好了题,知道题目说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想要考生回答的是什么,考生才能根据要求写出答案。否则,就算考生将课本知识点熟读于心,答案文不对题,写得再多终究也是“正确的废话”。

审题的第一步是审设问。高中政治 学科学的 是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所以考题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无论题目怎么出,都围绕着这三大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就要明确设问问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点,如果是哲学,又要看是运用其中的辩证法、唯物论抑或是认识论来解答。明确目标之后,再结合课 本的知识 点,就可以答 题了。因此,审题很关键,记好理论知识亦不可或缺。

审题的第二步是审材料。论述题由 材料和设 问组成,设问固然重要,但所给的材料更是解题的关键,往往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材料中找到。那么,怎么审材料才更有效率、有质 量呢?首先我们 要明确材 料的类型。论述题的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 材料,二是图表材料。图表材料给出的信息最明了,而这类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图表数据内容的变化均与时间地点有关。因此,审图表材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点,然后采用 比较分析 的方法。一 是纵向比较,比较不同时间内各主体的变化;二是横向比较,比较同一时间内各主体的不同。然后从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至于文字材料,关键就是要把意思读懂,然后给段落分层次,看这段材 料一共有 几层,每层讲的 是什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中的内在含义,并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所在,也就是要把握这段材料的感情色彩。作者是单纯地叙述一件事还是想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于这件事持什么看法,是“褒”还是“贬”,肯定还是否定。把以上这些信息都明确了之后,就可以联系设问和课本进行解答了。因 此,考生答题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要规范答题模式

政治论述题的解答知道了审题方法还不行,懂得审题方法只能说明考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但阅卷老师看的不是技巧,而是考生写出来的答案。所以,答案的书写很重要。此时,就需要考生把答题的模式规 范起来。那么,怎样的答题模式才算规范呢?回答论述 题,最好是分点答题。如果考生的答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版字,就会显得很乱,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不能突出重点,阅卷老师需要仔细寻找其中的得分点然后打分,这样很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看漏了得分点,由此就会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最好分点答题,并在每个点之前标上序号,这样答案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得分自然也会较高。除了分点答 题外,还要注意采用先原理,再联系材料,最后表明观点的顺序。

另外,答题还要分轻 重。一般而言,论述题的 论题在理论上是不难把握的,但在高考的答题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记忆的知识上,很容易忽略论题的内容与方向,导致论述的内容偏离了论题,这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予以特别关注。论述题的论题,不管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其论述的过程和内容必然是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分析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是论证的出发点和归宿。论述题的得分高低完全取决于对这种关系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考生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 述,才有可能拿到理想的分数。

3.历史论述题的解答技巧 篇三

论述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面对这一题型,许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笔,解答时要么不够全面,要么不着边际,缺乏中心要点。因此,研究高考历史论述题的解题技巧,对提高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真审题

1.理清题型。

历史论述题分为多种类型,有倾向于叙述、分析的,也有倾向于比较、论证的,每一种题型都有自己的解答特点和要求,因此,理清各种题型之间的区别,针对性予以回答,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例1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造成哪些重大影响?

解析这是一道偏向于叙述分析型的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战争有关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解题重点在于叙述和分析。学生在解答此题时,需要从日本、西方列强以及清政府三个层面对战前背景进行准确叙述,由此分析得出甲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然后再分析其具体影响。

2.抓住重点。

抓重点就是明确试题提问的方式、角度及侧重点,然后确定回答的重点。比如,“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与“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两道题的考查重点便有所不同,学生在回答第一題时,应重点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表现的不平衡,并分析这种失衡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而在回答第二题时,应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演化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后果。

3.明确范围。

问题的范围可以根据题目给定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进行确定。具体地说,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准确地选择论点和论据,把握好回答的深度和广度,以免出现跑题或遗漏。

例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

解析从题目不难发现,本题的时间跨度应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即1919-1939年。问题的分析应围绕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产生;二是一战之后的国际关系变化;三是战前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四是绥靖政策的推波助澜作用;五是欧洲两大战争策源地产生。抓住以上五点,就能将二战爆发的原因准确、全面地回答出来。

二、如何答题

1.答题形式。

(1)分条分段。很多学生在答题时,习惯性地把所有内容写成一个大段,这不仅会对老师的阅卷情绪造成影响,而且不利于老师发现答案中的得分点。因此,学生在解答论述题时要学会分条分段作答,每一问的答案前面都要加上序号,并且自成一段。

(2)卷面整齐。答题应在指定位置作答,书写必须工整、规范,字体大小要相同,排列要整齐,切忌潦草作答。

2.表达思路。

(1)明确要求。答题之前,要明确提问的具体要求,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的,则答题内容不能超出材料范围;如果要求结合材料与课本知识作答,则要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并联系平时所学的知识,准确、全面地进行回答。

(2)表达规范。学生作答时,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力求表达规范、语言严密、立场严谨,切忌词不达意,偏离主题,或者观点过于绝对化。同时,要紧扣材料信息,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史实,不得照搬材料或完全抛开材料,要尽量让材料和观点有机统一起来。

4.论述题 篇四

随着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强化理想信念这个核心,以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作为突破口,始终保持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筑牢思想防线,强化精神支柱。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思想,而人的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作为人们思想的总开关,指导支配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的改变。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区别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三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揭示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指明社会历史和人的发展方向,为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保证和服务。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世界观上解决唯物而辩证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事物,就很难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对世界观发生作用,或是巩固、完善、促进世界观的发展,或是动摇、破坏、扭曲世界观。现实生活中,有的共产党员由于经不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金钱的引诱,在人生观上受到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最终动摇,背弃了自己原来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误入邪路,跌入深渊,教训是惨痛的。一些人当年确实有较强的事业心,对革命工作是有贡献的。但是在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以后却心理失衡了。觉得从个人能力角度,集体对个人的回报太少。也有的年轻干部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过不了金钱关。这就是人生观出了问题。确实,人生价值是多方面的,物质固然重要,但不是第一和唯一的。为什么很多人富起来以后又栽下去了,为什么一些人自己很成功却败在后代。我觉得关键是价值观产生了偏差。财富不是一切。当你把财富看成第一位后,财富却流失了。因此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名利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名利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利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得的。离开了精神追求。苍白的物质只能泯灭人的良知。可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如果要想

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一番业绩,成为一个活得有意义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世界观,懂得活着为了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高尚、进步的价值追求,实现完美的人生价值。

那么,共产党员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我觉得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观、道德观、职业观、名利观。

一个政党要有朝气,一个民族要有骨气,一个单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共产党员更应有远大的志向,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才能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怎样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增强公仆意识做人民的勤务员?

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三会─课”制度。这是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之─。“三会─课”,即按有关规定,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照上好党课。坚持这─制度,已经在党的支部建设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2)党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支部委员会的民主生活会,是党的组织生活会议的─种形式,是加强支部领导班子建设的─条重要途径,─般每3个月召开1次。党支部委员会按时参加所在党小组的生活会议,也要定期召开党支部委员的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各方面的情况检查总结,统─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民主评议制度。民主评议党员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项重要措施,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在评议中,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作为评议的重点。民主评议党员要在党委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有步骤进行。

(4)报告工作制度。支部委员会在支部大会休会期间,负责领导和处理支部的日常工作,执行支部大会的决议。支部委员会对支部大会负责,对支部全体党员负责,因此,支部委员会应将自己工作的情况定期向支部党员大会作出报告,接受支部全体党员的批评和监督。支部委员会改选时,也必须向支部大大会作工作报告。

(5)党支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党支部联系群众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党支部定期或进行某项工作前,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的形式听取同志的意见。二是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分配每人联系几个群众,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他们排忧解难,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联系对象情况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党组织要进行督促检查。

(6)党支部保密制度。党和国家的机密是指关系党和国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在─定时限─定范围的人员知道的事项。如果在保密时限内擅自公开或扩大范围,就是泄密,必须受到党纪处分或法律的制裁。为了防止泄密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建立保密制度。

(7)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主要包括,党员向党组织,党小组向党支部以及党支部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汇报的制度。

(8)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党支部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决不能疏忽大意。

新时期如何牢固的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要认真学习从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不会自发地在工人队伍中产生,因此理想学习非常重要。只有从理论上弄清了为什么,思想上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经热切期望,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的实际的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并指出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和现状,也深切地指出,“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因此做到政治上成熟、做到理想信念的坚定,就必须

认真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历史、科学知识、市场知识等,而首要的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发展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出了现实途径。“而要认真学习,就要在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上下功夫。”

第二、要积极实践从行动上体现。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看,主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同时,理想信念的实现,不能只是装在头脑里、挂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而这个需要每个党员落实在行动上的实践,最主要的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是能否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为此,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要清醒地看到,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反映了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既是实现小康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又是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这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党员要深刻地理解它。同时要认识到,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党的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统筹兼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在执行贯彻政策中,既要坚持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次,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理想信念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上,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社会前进、条件改善的今天,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也永远没有过时,而应随着不断变化的现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再次,要积极推进团结和稳定。团结历来同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严峻挑战和困难前今天尤其如此。“现代化孕育着稳定,现代化的过程却容易发生混乱。”在这一阶段,能否自觉维护团结稳定、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对党员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先进性的重要考验。共产党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从团结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积极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工作,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总之,党员的理想信念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锤炼,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锻冶,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砥砺,在不断发生的理想与现实的撞击中坚定。第三、要经常反思从修养上保证。我们的古人早就倡导“自由”,毛泽东同志则把“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希望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特别强调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强调指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的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一个政党如此,共产党员同样如此。通过总结经验以发扬成绩、检点不足以明确方向,从而明辨是非,在思想上克服或防止影响包括影响理想信念的诸多问题,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历史上,我党进行的延安整风和前几年的“三讲”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等,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人们“自省”、“反思”、开展自我批评。有了自觉“反思”的态度,学习中才有针对性、征求意见才能听得进、整改才能自觉和主动。所以,经常的“反思”有利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或者说它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保证,抓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定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坚信共产主义必胜,并为之奋斗不懈。

如何在实践中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得在艰苦奋斗中坚持党性锻炼?

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及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艰苦

奋斗,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也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使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只有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在思想上、作风上真正贴近群众,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如何理解艰苦奋斗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关系?

艰苦奋斗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艰苦奋斗是我国传统的优良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了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作风,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敢于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获得成绩;

2,全心全意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国情相结合提出的使命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只有艰苦奋斗、能吃苦耐劳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空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艰苦奋斗作了思想指导,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入党需履行哪些手续?

1.要求入党的人,必须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入党申请内容包括:

(1)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

(2)对照党章有关党员标准和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衡量自己,指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3)附个人自传。

2.党组织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有计划地安排入党积极分子进青年政校、党校学习培训;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提交书面思想汇报,认真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3.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确定发展对象并进行公示。

4.要有两名正式党员做入党介绍人。

5.严肃认真地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

6.支委会审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表决并作出支部决议,报学院党委审批。

7.学院党委指派组织员同发展对象谈话。

8.召开党委会,审议和表决支部大会通过的预备党员决议。

9.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5.法学概论论述题 篇五

答: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统一性是法律最本质的属性和最重要的特征,但它并不是法律全部和唯一的属性和特征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所调整的亦即法律所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与法律都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法律与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起着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

(2)法律与道德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道德则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调整的只限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护的那部分社会关系,而且通常只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3.实施所凭借的力量不同。法律的实施凭借的是国家强制力;而道德的实现则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道德一般没有固定形式。5.体系不同。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是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

(1)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权利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2)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要具备权利能力。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3)法律关系的主体要以自己的行为参加到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去,还必须具备行为能力。所谓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大体上有:1.公民;2.作为整体的国家;3.各种国家机关、企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4.一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试述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到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总之,法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文化的进展,逐步从粗陋、蛮荒、落后状态,趋向文明化。

 论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 【1】社会主义法治是随社会主义民主而产生的。

【2】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3】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因为:

【1】社会主义法制把人民通过斗争而争取到的民主地位固定下来并予以确认。【2】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民主制度。

 论述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同位法中特别少的效力优于一般法。(3)同没法中新法优于旧法。不溯及既往。

(4)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经济特区根据授权制定的变通规定,优先适用。(5)法律冲突的解决;

【1】新的一般法与旧的特别法的冲突:如属于法律之间的事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如属于其他的同一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的事项,原则上由制定的机关裁决。

【2】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法律冲突,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如果国务院认为应适用地方性法规时,国务院可以裁决;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的法律冲突,由国务院裁决。【4】授权立法与法律之间的冲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 论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需要,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

(4)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论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广泛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公民享有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包括人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以及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等。二是权利主体的广泛性,既包括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全体人民,还包括极少数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有物质保证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其一,表现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是统一的,即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都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其二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证了公民权利的实现,激发了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同时,公民只有认真履行义务,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公民权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表现为公民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不因名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 论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人民之间大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6)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论述我国刑法对人的效力

(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刑法规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均应适用我国刑法。

(4)外国人在我国领域以外对我国国家或我国公民犯罪,如果所犯之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其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且按照犯罪的法律也应受处罚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5)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我国刑法。 论述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除以上各项外根据《刑诉解释》的规定,下列行为也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1)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2)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3)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4)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4)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 论述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选举权的普遍性。我国选举法规定,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门外,凡年满十八岁的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项规定表明了我国享有选举权的人的广泛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我国选举法规定,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这表明我国已实现了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4)无记名投票。保证了选举的公正性。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选举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论述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 论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关系

 论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1)在保障宪法实施中,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负有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直接责任。

(2)保障宪法实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的最根本保证。

(3)党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宪法,通过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宪法家喻户晓,成为全体人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4)体现了全体人民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的新宪法,又由全体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努力来保证其实施,就一定能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伟大的作用

 论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制定任何一项法律,都要依靠法律意识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产物。同时,由于法律的规定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执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就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做到公开、公正、廉洁和效能。特别是在立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法律意识对于司法人员正确处理案件就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之所以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是与他们的法律意识密切联系着的。一个公民如果不知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就不可能指望他会很好地遵守社会主义法律。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毖然要积极地引导全社会去同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权抗法、有法不依等剥削阶级法律意识作斗争,清除旧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统治地位

 论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

(1)这项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平等地受到追究。这就是说,凡属我国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差别,无论其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社会地位和政治历史有何不同,执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同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作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能够不偏不倚地对每个公民平等地适用法 律,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与此相反,倘若借口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件,因人而异地适用法律,势必破坏法律的统一标准,还会给特权思想和各种枉法行为甚至给一小撮敌对分子的破坏捣乱大开方便之门

 论述政权组织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1)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的关系是内容(国家性质)与形式(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2)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否则,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就无法行使其国家权力,实现阶级统治。但政权组织形式对于国家本质的反映并不非消极的,形式不当或不完备,就不能正确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就会影响统治阶级实现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任务。所以,任何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都要采取与其政权的本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并不断加以完善。

(3)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政权的组织形式。但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也有可能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政权组织形式除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外,还受该国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革命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然而,不管政权组织形式怎样,都必须与其所表现的国家本质相适应,即必须有利于该国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归根到底,政权组织形式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试述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遵循宪法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一切立法的最终法律根据(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法制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和法律权威的体现,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这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在于如何在立法过程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6.2012技能论述题 篇六

题是什么?答:从培训的角度看,岗位分析的目的就是更好的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提高岗位职务档案的使用能力与技巧,把握好分析报告中与培训相关因素,切中要害,抓住重点,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提升的有效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岗位工作内容与知识技能点要求细化,最好能列表分析。(2)、将岗位现有员工工作业绩进行详尽分析,找出员工能力差异程度与差异的能力类型。(3)、培训方案制定过程中,实施前要进行必要的论证。(4)建立培训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体现方案内容的与时俱进,确保培训方案的质量。

5、谈谈培训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什么?并结合实际在培训质量控制中,培训实施与培训模块设计部分的内容和做法是什么?

问题一:答:企业培训师质量管理和控制是整个培训过程对企业培训需求适应程度的综合反映,以控制和衡量能力差距及绩效的改善为核心。

问题二:答:培训实施与培训模块设计部分的内容和做法:(1)组织培训师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培训计划和培训模块。(2)由培训师共同设计教学形式。(3)由培训师共同确定模块内容、课时量、考核内容及方式。(4)教材、讲义、课件的选制与交流。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加强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

答:首先作为一名企业培训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要热爱职业培训事业,具备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知识,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等。不仅要具备培训项目开发、管理能力,课程、教材开发能力,培训评估能力以及相应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理论研究能力、教法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我认为企业要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加强制度建设。要落实培训三项制度,即名师带徒制、技师研修制、企业培训师制度。要明确培训师队伍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要得到企业的重视,要完善培训师的遴选标准、程序及待遇、考核,使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培训师。(2)、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包括专职企业培训师和兼职企业培训师,要建立以专职培训师为骨干,兼职培训师为主体的培训师队伍。对于专职培训师要加强现场实际能力的培养,兼职培训师要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3)、加强能力建设,包括态度、知识、行为的建设,要经常要求他们参加学习培训,给予他们项目钻研和参与公司会议的机会。(4)、加强平台建设,要让培训师有施展能力的机会和场所。

(5)、加强培训师的管理和考核,要引领培训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及授课能力,增强培训师的责任心。

3、结合实际,谈谈在培训工作中,如何对培训师进行考核管理?

答:对于企业培训师的考核,是保证建立高素质企业培训师队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培训师的考核,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培训师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企业培训师的责任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听课制度。建立听课制度,可以使培训主办方最直接的了解企业培训师的教学效果和水平。通过听课可以直接了解企业培训师的语言运用情况、课堂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2)学员意见的反馈。培训主办单位应在事前准备好教学意见反馈表,在培训结束时发给学员填写,并通过整理这些反馈意见,了解每一位培训师的授课水平。(3)考核与鉴定。培训主办方可以通过听课、整理学员反馈意见等方法,对每一位任课培训师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对于企业培训师的考核意见。

(4)薪酬的发放。企业培训师课筹的发放通常可以在授课结束后由主办方按合同事先的约定,以相应的形式支付,支付时应当考虑考核因素,对于考评较低的给予适当降低薪酬。(5)续聘与解聘。主办方可以根据企业培训师的考核情况,决定是否续聘。对于考评结果较低的可以按照事先约定好的予以解聘。

4、结合实际,谈谈培训开发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各自之间的关系?

答:问题

一、培训开发主要包括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教材开发三个方面的内容。

问题二: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教材开发三

者的关系为:

(1)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开发,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主

要表现在:

1)、培训项目决定课程开发。项目一经确定,首先要考

虑的就是课程开发。2)、培训项目支配课程开发。培训项目具有正对性和指向性,对课程开发具有强制的支配性,课程开发必须完全彻底的服从和服务于培训项目的要求。

3)、培训项目引领课程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的对

应关系是固定的。(2)、课程开发反作用于培训

项目。主要表现在: 1)、课程开发可以丰富培训项目的内容。一个培训项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课程

开发的水平。

2)、课程开发可以增强培训项目的亮点。培训项目的特色和亮点要靠课程开发来体现。3)、课程开发可以匡正培训项目的偏颇。课程开发可以完善培训项目的构想,是培训项目

更加成熟完善。

(3)、培训教材是培训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培训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培训教材是依据培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开发的,是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化。

6、结合实际,决定培训质量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体现培训质量的关键是培训针对性与有效性,是培训投入的产出与效果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是否正确、培训课程设计是否科学、师资选择是否得当、学员组织管理是否严格、培训考核评估是否客观、培训服务是否细致到位等等。因此,要牢牢掌握决定培训质量的以下几项工作内容:

(1)培训需求文件:包括《培训对象分析表》、《能力差距分析表》,通过此项工作体现培训师是否认清培训对象是否定位准确、培训内容是否界定清楚。(2)培训活动方案。针对培训需求文件,分析培训大纲,选聘师资,确定培训计划、培训米快、培训成本预算,并检查是否科学到位。

(3)培训业务日志。通过培训业务日志,检查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学员注册情况、学员考勤情况、教师授课情况、教师和学员意见及改进情况、突发事件处理情况等。

(4)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主要有:1)、组织学员填写培训前后能力对比表和办班水平评估问卷,并整理分析评估报告。2)、以全面评价需求分析及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评估培训方式、方法是否得当。4)、向培训提出反馈绩效情况,进一步改进培训需求。

7、根据企业培训实际,谈谈怎样把培训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答:(1)、培训质量管理就是在培训过程中,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使其在质量体系中运行、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2)、牢牢把握培训质量管理的关键点:第一紧紧抓住培训质量管理的时效性,第二是培训质量管理要全员参与,第三是培训适量管理要注意过程控制,第四是培训质量管理要本土化,第五是把质量文化建设作为培训质量管理的基础。(3)、要牢牢抓住培训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第一是加强培训质量教育工作,第二是强化质量管理信息工作,第三是健全质量管理责任制,第四是推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4)、企业培训质量管理和控制是整个培训过程对企业培训需求适应程度的综合反映,以控制和衡量能力差距及绩效的改革为核心。从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组织和实施培训、评价培训效果、培训监视五个控制过程严格控制。主要包括培训动意与培训需求吻合度,培训目标和对象的针对性,培训项目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培训项目组织严密性与多方参与性,培训大纲编制要严谨,选聘培训教师,培训实施计划与培训模块设计,培训成本的预算,招收学员与学员资格审查,培训前的准备,课前准备,培训监控,培训服务,考试与考核,培训评估以及跟踪评价。

8、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企业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的思路是什么?主要的有效作法是什么?主要特色是什么?

问题一:答:培训课程体系是指与企业各项培训活动及其目标相适应的培训课程的集合体,它包括诸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辩证统一,纵横排列的课程科目。主要内容包括:(1)培训课程体系的名称。(2)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依据。(3)培训课程体系的目的、目标。(4)培训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名称及简要内容。

问题二:答:根据宁煤集团的实际情况,监理培训课程体系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1)设计体系框架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组织、人员、制度、标准、流程和职责分工等;(2)、在梳理企业现有培训课程的前提下,确定课程概念体系的依据、目标、规范,规范原有的目标、内容、模式;(3)、根据以上搭建基本框架来确定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层次;(4)、对每门课程进行运行,并不断修改完善。

问题三:答:宁煤公司课程体系建设主要的有效做法有:(1)、分析课程体系的支持条件和构建的环境,依据目标规范拟定课程模块;(2)、根据模块起草、论证和修改文件,选用信息平台来不断提升。

7.三国演义论述题 篇七

【关键词】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做题方法 找画标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为9分,一般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每小题3分,共设3道小题。纵观近几年所教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我发现学生在这一部分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近年来这类文章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等诸多学科,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闻所未闻的,所以有些学生首先被这些陌生的内容打倒了。(2)新课标卷将这道题放在了第一大题,使得首次走入高考考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考生被长段不感兴趣的文字泼上了一盆冷水,顿时失去了做题的积极性。(3)考生们都忽略了这类题的考查目的是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学科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论的角度来考查。(4)做题过程中没有对所给选项与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比照。

综合以上原因,我想再强调一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实验版)》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试内容及相应能力的层级要求。关于理解(B级):(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关于分析综合(C级):(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以,在做关于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我们切勿纠缠于相关科学知识或专业知识,而要注意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快速默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做题时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后按以下“四步走”战略进行:

一、找

按照所给选项在文本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选项内容虽然与文本信息完全一致,但与题目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点需要仔细辨析。

二、画

对找出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这样便于高度集中注意力,通过视觉刺激在最小范围内对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

三、标

给画出的内容前面标上与之相关的选项序号,便于比较,也可使文段内容在考生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以便于对一些综合性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比

对选项中的信息和文本中的内容加以细致的比照,这是做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这时一定要对相关内容加以仔细比照,看看是否存在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次不分、无中生有、夸大缩小、说法绝对、曲解原意等问题,切记要从语文的角度比照信息是否一致。

下面以2011年全国卷(二)为例,说明以上做题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5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5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5C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5D“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6A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6B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7A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6C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7C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7D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6D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A项中的“可见”暗示了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根据原文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举例说明,在近代时,王国维阐述“意境”时,就是这样认为的。但这并不能表明,“情景交融”的观点就是因为王国维的解释而流行到现在的。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世界;而选项C则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解析)B选项中相关信息在文中根本找不到,文章并没有说“意味”的分类,属于无中生有,这种理解显然是对文意的曲解。

每一道考题都是一扇即将开启成功未来的大门,若是每扇门都有或大或小的把手那就好开多了,而做题方法就是“门把手”,掌握了“门把手”,我们就容易开启这扇门了,所以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若是按照以上方法进行,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练用熟,相信考生在高考时对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就更有信心了。

作者单位:新疆霍城县江苏中学。

上一篇:政审单位鉴定考察材料下一篇:二年级作文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