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

2024-09-24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精选10篇)

1.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 篇一

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维护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统一性、督促落实各单位的会计责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等八方面举措,以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指导意见指出,依据会计法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生成会计信息的重要标准,是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各部门应当严格遵循会计法关于“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得擅自修改、调整、补充规定、解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政策口径。

指导意见明确,各单位要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不得账外设账和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单位负责人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要认真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规定,加强对经济和业务活动内部控制。

在切实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方面,指导意见强调,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企业和其他单位,应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配合其独立开展审计业务,及时、完整提供审计所需文件、资料和其他有关信息,不得授意、指使、胁迫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财政部门要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

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实施情况的日常监管。财政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单位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的监测。加强对有关单位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会计中介机构执业质量情况的重点检查,依法惩处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以及会计中介机构低价恶性竞争、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要切实转变职能、搞好服务,积极推行会计工作联系点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专家咨询指导机制。

指导意见还就加强宣传培训、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做出了部署。(柴新)

2.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 篇二

会计行为具有社会性和经济后果性的双重性质, 需要相应的制度来指导和规范会计行为, 即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效率指这种指导和规范的有效性程度, 本质上就是会计制度效益和成本的比较关系, 因此会计制度效率受收益和成本两方面的影响。前者取决于会计制度对会计域秩序符合程度的高低;后者取决于会计责任界定和履行的有效性程度。

一、会计的制度性分析

(一) 会计行为的社会性和经济后果性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某一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 并向该主体的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活动组成了会计行为的全部内容。

首先, 会计行为具有社会性。会计是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管理和控制需要的产物, 目的是使得各项经济活动更具效率性, 最终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有效配置。会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人类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 人类各项经济活动具有社会属性, 因此会计行为必然具有社会属性。会计行为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会计行为, “会计是反应性”的观点也正表述了这样的思想。

其次, 会计行为具有经济后果性。泽夫在 (1978) 《“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中认为: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职工、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的决策行为, 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他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拉帕波特在《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一文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简单地说, 就是不同的会计行为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而不同的会计信息引起各利益主体不同的决策行为, 最终将导致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

(二) 会计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会计行为的社会性和经济后果性决定了会计行为本身需要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从微观层面看, 会计是对某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进行反映, 而该主体又是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集合体”。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必然采取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方式影响会计行为。当契约不完全并存在机会主义倾向时, 这种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行为将会影响该主体的整体效率和公平, 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即制定会计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 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 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 包括法律、规章等;后者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续约束力的、并构成世代相传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会计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社会制度在会计领域中的体现。具体说, 会计制度是使会计行为标准化、模式化的一系列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职业道德和会计惯例的总称, 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规定和标准。

作为联结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纽带, 会计制度的基本功能有两方面:第一, 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制度源于会计实务, 是对会计实务归纳性的提炼和概括, 是具有普遍性规律的一种总结, 对会计实务具有指导功能, 即要求行为人必须在会计制度规范的框架内进行会计行为。第二, 约束过度会计行为。如前说述, 会计行为具有经济后果性, 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可能会采用非合理方式影响会计行为, 导致对效率和公平原则的违背。因此必须用具有强制约束力的会计制度来进行规范, 减少或消除利己主义的会计行为。

二、会计制度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 会计制度效率

所谓效率, 即指效益和成本的对比关系。会计制度效率就是会计制度对于会计行为指导和规范的有效性程度, 即会计制度的效益和成本的之比。其中, 会计制度效益指会计制度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有用性程度。会计制度成本包括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实施成本和失败成本三部分, 制定成本指为订立制度条款、规范权利和责任所花费用;实施成本指为保证制度条款运行、纠正事后偏离及解决纠纷等所花费用;失败成本指由于制度失败发生的各种费用。

从新制度经济学看, 会计制度效益就是制度效益, 而会计制度成本就是制度的交易费用, 因此会计制度效率就是制度效益和制度交易费用之比。

(二) 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因素

1. 会计制度对会计域秩序符合程度的高低是影响会计制度效率的根本因素

从科斯定理看, 会计制度是一种产权制度。当各利益相关者对某特定组织进行了要素投入, 他们必然要求相应的产权份额, 为了保护各产权主体的正当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社会公平, 必须明确度量和界定他们的产权份额。会计制度正是因此而产生, 但是这种度量和界定是否真实、公允则要追溯到会计域秩序。

会计域秩序是某特定组织的各产权主体根据各自的要素投入向量而进行博弈, 最后达到纳什均衡后所一致认可的利益监管和分配规则。当各产权主体基于共同知识和制度背景, 通过相互讨价还价, 会就既定状态达成一致意见, 从而形成一定的秩序域。其后随着各产权主体共同知识和制度背景发生变迁, 原秩序域就会变得失衡。利益被弱化的一方必然会主动要求对原秩序域进行调整, 最后达到新的纳什均衡, 形成新的秩序域。因此, 会计域秩序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 是一种动态均衡。

理想的会计制度应当与会计域秩序相重合, 但是人类的有限理性和客观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会计制度对会计域秩序的偏离是客观存在的。偏离程度越高, 会计制度质量越低;反之, 会计制度质量越高。这种偏离程度是决定会计制度效率高低的最根本因素, 它通过决定会计制度本身的质量进而决定会计制度的效率, 并且这种偏离只能缩小, 不可能消除。会计制度对会计秩序域的偏离使得会计秩序域中一部分产权份额不能被完全界定而处于“公共领域”中, 这部分产权份额的价值称为“租”, 对于“租”的追求称为“寻租”。公共管制理论认为, “寻租”是分配性努力, 本质上是对既定利益的重新分割和转移, 且寻租过程要耗费社会资源, 最终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或者说, “寻租”行为增加了寻租者的利益, 但却减少了社会总资源。正因为如此, 生产性努力的积极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挫伤, 降低了会计制度的潜在效益, 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因此, 会计制度对会计域秩序的偏离对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会计制度效益来体现的。

2. 会计责任界定是影响会计制度效率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护会计制度的执行效率, 制度制定者在制定并发布会计制度时, 在给予会计行为主体权利的同时, 也明确规定了相应的会计责任, 以明晰其权利和责任。会计责任和会计制度是相伴而生的产权保护制度, 能保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因此, 会计责任界定对会计制度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是衡量会计制度效率的重要标准。

会计责任分为法律责任和非法律责任。其中, 法律责任指会计行为主体因损害了法律上的义务关系 (如欺诈、舞弊等) 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当行为人侵犯了其他产权主体利益边界, 即发生了会计法律责任, 受侵害的产权主体就会寻求法律保护, 责任主体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实质性地减少自己的利益份额。而非法律责任主要指会计职业道德责任, 违反后通常采用舆论的方式予以批评、谴责。

会计责任界定对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是双层的:如果会计制度对会计秩序域符合程度高, 会计制度界定的产权利益边界和会计秩序域内人们正当的产权利益边界一致或接近, 那么生产性努力就得到了制度的内在激励, 则会计责任界定就是对生产性努力的保证。此时, 会计责任界定对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是积极的。反之, 如果会计制度能对会计域秩序偏离程度高, 会计制度界定的产权利益边界和人们正当的产权利益边界存在很大差距, 那么此时“寻租”行为就被制度化了, 则会计责任界定就是对分配性努力的保证和激励。此时, 会计责任界定对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是消极的。因此, 会计责任对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会计制度成本来体现的。

三、提高会计制度效率的思路

(一) 准确把握会计秩序域的动态变化, 适时推进会计制度变迁

提高会计制度效率的根本在于提高会计制度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会计域秩序的动态变化, 适时推进会计制度变迁, 缩小会计制度对会计秩序域的偏离区间。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根本上是由原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益引起的;而强制性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 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

1. 对于正式会计制度, 应坚持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变迁为辅

正式制度的变迁需要变迁主体花时间、精力去组织、谈判并取得其他个人或群体的一致性意见, 必然发生组织成本和谈判成本, 另外还容易出现“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这必然导致正式制度创新的密度和频率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量, 最终会持续出现制度不均衡和制度短缺。而强制性变迁的主体是国家, 而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能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服务;同时国家在制度实施及其组织成本方面也有优势。因此, 对于正式会计制度而言, 应坚持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变迁为辅。在采用强制力保证正式制度实施过程中, 也需要相关诱致性措施加以引导, 形成自发实施制度的内在驱动力。

2. 对于非正式会计制度, 应坚持诱致性变迁、强制性变迁为辅

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是指规则的变动和修改纯粹由个人完成, 用不着也不可能由群体行动来完成, 且只有大多数人放弃了原来的制度安排并接受新制度安排时, 变迁才会发生, 如习惯、道德、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执行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相互作用, 即使有政府行动, 也有着比正式制安排更难以变迁的趋势。只有变迁后的制度安排能带来更大利益, 个人才会努力接受新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因此, 非正式会计制度变迁宜主要采用诱致性变迁方式。当强制性变迁条件不成熟时, 可以采取措施鼓励个人或群体进行诱致性变迁, 为强制性变迁做好准备;当达到一定程度时, 国家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将诱致性变迁的结果固定下来。

当然, 两种制度变迁模式并非截然分开的, 必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共同推进会计制度的变迁。同时, 国家应努力冲破“有限理性”和“个体利益偏好”的限制, 努力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推进会计制度变迁, 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整体的公平和效率。

(二) 合理界定会计责任, 促使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

会计责任的界定应以“程序理性为基准、结果理性为参考”的指导思想, 坚持“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归则原则, 缩小程序理性对结果理性的偏离区间, 实现程序理性向结果理性的转变。

1. 程序理性为主导, 结果理性为参考

西蒙 (1978) 提出了“人的有限理性”的思想, 明确区分了理性的程序性标准和结果性标准。前者指如果行为是经过适当考虑的结果, 该行为是程序理性的;后者指在既定的限制条件范围内, 如果行为适合于达到了既定目标, 该行为是结果理性的。

由于会计行为的本身性质, 现实条件下难以从其结果本身判断和评价真实性, 只能遵循程序理性观的真实性。程序理性追求会计行为过程的公正, 只要严格构建并遵循预置的会计制度就能达到公正的结果, 而只要会计行为者严格执行了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方法, 最后结果就认为是公平合理的。

2. 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过错责任原则为辅

会计行为主要是对过去事实的反映, 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同时又离不开大量的职业判断等人为因素的作用, 这使得局外人对会计行为上的过错举证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应坚持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只要会计行为对最终相关者产生了损害, 其行为人就应承担责任, 除非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行为时严格遵循了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 会计行为者才能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以最大谨慎的职业态度进行会计行为。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梁莱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罗栋梁, 唐国琼.会计与财务的制度性分析[J].财会月刊, 2006 (9) .

[4]朱小平, 马元驹.论会计的程序公正[J].财会月刊, 2004 (1) .

3.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 篇三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内控体系;内控管理

企业针对财务的内部控制主要为了能够让信息和数据以及企业的资产得到安全的保障,在企业中应该利用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完善财务的内部控制,并加大对企业的管理,防止因为内控不到位而引起资产的流失。

一、内控制度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内部控制就是指让企业能够通过管理达到扩大企业经营的目的,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管理,以及确保企业资产和信息数据的安全,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控制的方式达到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1]。

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内部管理控制,另一种就是内部会计控制。企业在运行中实施内部控制主要就是因为,内部控制能够加速企业的发展,并提高企业的盈利和管理,再者内部控制能够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和信息的安全,能够协调企业的人员管理,以及企业的整体运营,完善企业的文化。

二、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高层人员内控认识薄弱

我国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行的比较晚,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且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我国国情和经济市场的约束,所以企业中实行内部控制的时候,只有一部分的制度能够实施下去。

在很多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存在的,但是在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就形同虚设,员工都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和行事,这样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情况与企业的高层领导人有直接的关系。企业中高层领导人没有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彻底的实行下去,也没有组织员工进行制度的学习,也忽视了制度的存在,而且高层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以就现在的情况上看,高层领导人员的意识非常的薄弱。

(二)会计人员素质薄弱

现在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年龄都比较大,都是老员工,而且思想比较陈旧,很多人都不愿意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工作,工作的方式也比较随便简单,只要完成任务就是完成了工作。这样的情况也让企业出现了财务数据不准确,信息传达不到位,甚至出现了资金损失的情况。

企业中财务的账目都是根据原始的票据进行登记,因为会计人员的素质有限,所以在登记的时候,出现错登、漏登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种是人员的会计技术水平有限,很多流程在操作的时候不能够按照规定进行,另一种就是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非常的懒散,工作也不积极,没有创新的意识,也不能够从工作寻找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是会计人员不了解内部控制的制度,也不能够按照制度进行工作,所以制度就相当于不存在。

(三)会计内控制度实施力度不够

很多企业人员非常多,先要将会计内控制度实行下去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也加大了内控制度人员的工作压力。现在很多内控人员在宣传的时候,还仅仅是利用企业内部刊物,或是企业的培训的方式,工作的内容也仅仅是将制度传达到位,而后期制度的实行程度也没有进行跟踪调查[2]。所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没有将制度的真正意义传达给各个岗位的员工,也没有针对制度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明确岗位职责,只是单纯的传达。所以当企业会计部分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推卸责任,这些都是会计内部制度实施力度不够的表现。

(四)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会计信息一体化,已经渐渐地深入到各大企业中,很多企业在核算和整理信息的时候采用的是会计信息化的软件,这样会让企业更加科学化,简洁化。但是企业在实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若是不能够将信息化管理进行结合,则会出现信息数据丢失或是信息失真的情况。并且会计信息化部分和会计内控部门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在工作的时候,双方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所以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两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出现冲突的情况。并且会计部门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部门,在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多人员都能够快速的适应并了解,但是针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是十分枯燥的,人们在选择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信息化的管理,但是会计人员不了解的是,在企业的运行中两者缺一不可。

三、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是为了能够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在完善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建议企业能够利用不同岗位不同分工不同管理的方式来确定人员的位置,这样就能够防止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出现单独控制的情况,并完善董事会的职责,使董事会人员能够完全发挥其存在的价值,也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职责,让会计内部控制在实行的过程中,更加彻底的贯彻内部制度的理念;在企业完善治理结构的时候,要针对会计人员加强监督管理,让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己的工作位置,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提高人员素质

在针对提高人员素质方面,首先要加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所以在会计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要让接触的人员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需要进行强化,进行彻底传达,要求参与的人员能够完完全全的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了解内部控制在企业中起到的作用,这样就能够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减少违规操作、徇私枉法的行为。

其次,企业在选择会计人员的时候,需要谨慎了解,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在实习期间不仅针对人员的技能进行考核,也需要对人员的素质能力方面进行考察。并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针对人员记性培训,加强道德的训导。

(三)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力度和宣传力度

企业若是想要发展的更加的壮大,就需要将管理做到位,也需要将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到位,只有让企业人员了解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够将企业做到更好。首先,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实施的力度,在将制度下达之后,需要安排内控人员对制度的实施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的成绩设计在工资绩效中,让人员能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3]。再者,主要加大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力度,企业应该加大宣传的范围,出了培训和刊物方面,建议增加网络宣传,现在很多员工都比较喜欢微信交流,企业可以建立微信群,将内部控制制度编辑成文件,发给所有人;也可以将制度编制成手册,发给所有的员工。以这样的方式加大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力度。

(四)建议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议企业筹建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信息化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防止信息的丢失和杂乱,这样也确保了企业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防止人员通过管理的漏洞来违规操作,或是贪污的现象。建议在此基础上,成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针对会计的相关事宜进行核查和监督,保护企业的权利。

四、结语

我国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够完全的实施就是其中的一项,在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建议加大人员的素质、提高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并加大企业的整体管理,为企业在市场中博得稳定地位。

参考文献:

[1]漫莉.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2.

[2]周宏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规范[J].理论界,2014,01.

[3]靳显玲.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

4.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 篇四

0     引 言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财会[]25号)的要求,高校自201月1日起開始执行政府会计制度,高校会计核算要具备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全面、清晰地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但是,由于高校情况比较特殊,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顺利落实政府会计制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2012政府工作报告解析 篇五

**宏观经济**

--2012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人民币,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加大对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三农”、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方面的支持.--实施结构性减税.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支出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稳增长**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扩大消费信贷.--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认真落实国务院关於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控物价**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增强市场调控能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税收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产品批发、零售增值税政策.--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把握好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预期.**房地产**

--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及退市制度.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推动实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决不能忽视外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积极参与20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继续在多哈回合谈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完)

媒体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核心数字

2012-03-06 09:17:59来源: 中国新闻网

内容摘要:中国总理温家宝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要求,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中国总理温家宝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社选取了其中十个核心数字,勾勒中国经济社会在2012年的发展脉络。

7.5%——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2011年,中国GDP逐季回落,比上年增长9.2%。此次报告提出的9项任务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亦被排在首位。温家宝强调,GDP增长目标调低,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4%——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4%左右。2011年,中国CPI在年中触顶后,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全年同比涨5.4%。报告指出,4%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900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一数字与去年持平,不过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之际,能稳住就业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50%——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温家宝要求,各类城市要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同时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8000亿——中国2012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上述数据较2011年均出现回落。温家宝要求,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14%——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这一数据较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16%的目标有所收窄,但高于广义货币过去一年里13.6%的实际增速。这体现2012年货币政策将兼顾“稳增长”、“控物价”和“防风险”。

10%——报告中提到2012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2.5——“PM2.5”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短短半年间,“PM2.5”完成了从民间热词到官方标准的转变。温家宝强调,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增长。

700万——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保障性住房。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阶段。保障房建设的推进,既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其带动的投资又能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1万2千亿——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三农”投入的持续增加,说明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依旧是中央政府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完)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12年中国经济新走向

温家宝总理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2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部署了宏观调控和推进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透过这份报告,人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走向。

双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基本稳定

7.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八年来第一次略微调低了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4%左右,物价调控的预期目标与去年保持不变。这样的搭配,体现了怎样的意图?会怎样影响经济走势?

“在各种矛盾交织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来应对难题。同时通胀压力仍然不小,增速稳一些有助于稳定物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说。

经济增速和物价往往是一对矛盾。在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增速过快引发物价大涨并不少见,而一味压低物价又要冒经济“失速”的风险。

报告提出,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我们要的是经济增速和物价的双稳,二者之间要寻求好平衡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分析指出。

多种因素作用下,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从一季度的9.7%回落到四季度的8.9%,这一态势今年仍在延续。与之相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从去年年中6.5%的高点回落到年底的4.1%,虽然今年1月份反弹,但主要是春节提前的季节性因素。

“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更是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指出。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当前虽然物价涨势已趋缓,但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是长期存在的,国际油价走势不定,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物价非常敏感,不能掉以轻心。

推进:扩大消费与产业升级将加大力度

稳不是目的。不稳,进不了;但不进,也稳不祝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

在外需低迷之际,中国经济发展靠什么支撑?在市场竞争加剧之时,中国经济靠什么应对?报告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扩大内需、走向消费主导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分析认为,有效释放国内消费能力,可以使中国经济在未来一二十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扩大消费,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收入水平,最大的潜力在于城镇化。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认为,这样会使中等收入者占居民的主体,会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镇中。任务非常艰巨,但必须做起来。

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报告中得到了强调。在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的倒逼下,产业结构升级是唯一出路。报告指出,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全国人大代表、中星微集团董事局主席邓中翰指出,中国不能再满足于简单加工制造出口,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抓手。

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更加现实的选择。报告安排,今年要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技改资金四两拨千斤,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把现代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是提高“中国制造”质量,形成新竞争力的最佳发力点。

激活:以改革破解难题激发活力

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如一团麻般复杂,但换个角度看,却如同一根线般简单,那就是体制、机制的制约。报告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今年的改革重点任务包括: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改革,不仅解决今年中国经济的问题,更会激活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强调。

报告提出,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已召集45个部门,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相关实施细则。

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天乐认为,民营企业对这些政策非常在乎、非常振奋,因为关系到未来发展前景。民企最感兴趣的领域是基础设施、金融,特别是金融可以提供“活水源头”。

迟福林委员认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要毫不动摇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这样才会促进中国经济效率提高和活力增强。

收入分配改革牵动人心,关系长远。报告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迟福林委员强调,收入分配改革关系到消费扩大和社会公平,“调高、提低、扩中”的思路早已明确。同时,这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权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情况下,果断决策,尽快推出。

6.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 篇六

贾海薇(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省县乡政府管理模式不断变革,在探索中实践着治理理论的精神价值。在县乡区域管理的现实情境中,促进与制约县乡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反复博弈,使得广东省县乡政府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转型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虽然未来的变革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与难题,但是现有的路径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现有的经验会对全国的政府改革产生良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县乡政府,管理模式,政府改革,地方治理,公共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变革浪潮的先驱省份,2007年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2008年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仍然保持增长,全省CDP总值35696亿元;2009年CDP总值增至39082亿元。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并更加集中地表现在政治民主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方面,政府管理模式顺应时代要求,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以深圳为例,从1999年龙岗区大鹏镇镇长实行差额选举,到2008年发布《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深圳一直担当着广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广东要“从经济发展单兵突进、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跛脚式发展,转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政治建设齐头并进的全面协调发展模式”,担负起社会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先头部队”的任务,勇当“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和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并特别要在统筹城乡管理、县乡政府改革等方面取得率先突破。

具体考察广东省,30多年来珠三角城市群高质快速成长,粤东西北县域经济崛起,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推进,但是广东仍然是一个城乡差距、区域差别比较显著的省份,县乡政府管理模式仍需进一步转变。总结现有广东县乡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路径的相关经验,将会对广东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全国的相关工作产生较好的辐射作用。

一、县乡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路径分析——广东的实践探索

政府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方利益。在新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构建上,可以吸收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一些好的制度安排,但更要立足于中国现实,在现有的政治制度框架内完成自我设计与发展。因为西方政府再造是以国家已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转变,优越的经济技术水平、重视规则的理性主义契约体系、成熟的市场制度与公民社会、强有力的政府调控能力为基础的,使得政府可以放心大胆进行职能和权力转移。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行政生态环境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感缺乏,经济制度还不规范,法制建设仍需完善,民间组织及公民社会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法承担应该承担的自治责任,所以我国的政府转型与管理模式转变必将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积累,使得广东的县乡政府管理模式变革已经拥有一个可以逐渐展开的平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在广东各级政府中渐已确立,一些县乡政府在职能配置、机构重组、管理方式、价值取向方面开始尝试转变,突出表现在三方面:

(一)逐渐实现由“以政府为本位”向“以民众为本位”的有效转型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牵”成为广东县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成为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新注解。东莞、湛江等地的县乡政府走出办公大楼,一改等着民众上门办事,而是深入企业、市场、农村走访调研,去了解“政府可以为群众办什么、怎么办群众才满意”,努力为公众服务,鼓励多元参与,重在创造发展经济的社会环境,改善政府与市场、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开始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引入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加强监管,简化程序,降低成本,讲求质量,提高效益。

值得推广的做法有:一是县乡政府有计划地加强对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力度,提高市场、社会自治能力,以“加强监管、建立制度”赋予市场、社会更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二是县乡政府努力发展与市场、公民社会的伙伴关系,通过优惠政策激发私企和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通过合同出租、拍卖、政府购买、特许经营、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等方式延伸政府服务,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县乡政府帮助私企、非政府组织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建立企业自律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绩效反馈机制,提高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四是县乡政府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发展村民自治,推进基层自治与县乡管理的协调。以东莞市为例,它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发展的思路,全域内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各镇街则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传统优势,“一业带一镇、一业兴一村”,形成虎门服装、长安五金、厚街家具、常平物流等一批特色产业镇,城乡差别基本消除。政府重点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改善社会治安,并积极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市、镇、村(社区)各级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育、卫生服务网络,使得企业、社会、民众能够分享发展红利,公共需求成为政府工作的指挥棒。

(二)逐渐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有效转型

“政府本位”的“全能政府”,很难使公共利益得到全面维护与显著增进,行政行为通常高成本、低效率。要构建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将政府行为的范围限制在维持经济与社会秩序、推进公平和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能力有限、资源有限、理性有限,“无所不为”却往往导致了“无所作为”,所以政府不能替代市场,而应专注于市场失灵与社会不足的领域,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现阶段广东县乡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开始思考政府应该管理的公共事务范围,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行为界限,开始弱化那些原先由政府包办但市场能担负的职能,以发展多种新型集体经济、成立行业协会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调控资源配置;二是重点强化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如创造投资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建立有序竞争、担负危机应对等;三是合理区分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整合现有组织机构,推行“精、瘦、强”的自我塑身运动,有步骤地下移政府职权。

以广州市顺德区为例,1992年邓小平视察顺德时说:“思想要更解放一些,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广东以顺德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转变政府职能,56个政府机构精简为28个,人员由1200多人减至900多人。在弱化经济管理职能后,政府投入更多精力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例如在全国最早按照国家标准配置警察编制。2008年9月,顺德又被确定为广东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由省委书记挂点联系。2008年11月,广东又将顺德列入行政体制改革县(区)试点单位,尝试“大部制、行政三分”,政府机构由41个精简至16个,其管理模式变革的经验成为了其他地区学习的典范。广东还在省内开始推广东莞、中山模式,彻底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大幅度精简县乡级党政机构及部门“副职”,明确规定了县级政府机构设置限额——县级党委工作部门7个以内,政府1作部门16-24个以内,乡镇综合性办事机构——特大镇不超过8个、较大镇6-7个、一般乡镇不超过5个,同时在县级倡导加大党委与行政的兼职力度,在乡镇级鼓励党委、行政一肩挑,将县乡政府职能结构重组、管理模式转变与组织机构精简综合推进,并与省市政府改革一起进行系统化整合设计,进一步推动·了县乡政府的管理模式变革,也有助于各个县乡政府改革创新成果的巩固与扩展。

(三)逐渐实现由“权利政府”向“责任政府”的有效转型

“服务型”政府要承担起社会管理者的基本责任,及时回应社会公众的需要并积极采取行动予以满足,所以政府管理模式变革是两个转变——政府从“权利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与公民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的过程,从以前只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调公民责任和政府责任转变,政府先要承担责任再行使权力,并要通过责任认定与奖惩制度、廉政司法体制等,更好地约束公共权力,避免权力异化。广东县乡政府的做法有:一是实行工作人员绩效“360度”评议制度,强化基层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力度,干部任用与绩效评价挂钩;二是实行重要事项听证会制度,强化政府决策中的民意表达通道,改善决策透明度;三是积极发展民间组织与市场,通过契约方式帮扶社会组织成长,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初见成效;四是集中财力于公共福利事业,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与社会保障程度;五是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监督与反腐败反渎职监控体系,以廉政建设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六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迎击非典、冰冻灾、禽流感、H1N1流感、洪水等挑战,强化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7.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 篇七

政府会计是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收支的信息系统。在我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政府会计长期被“预算会计”取而代之。1998年,我国进行了预算会计改革,建立了与我国预算管理需要相适应的管理型预算会计。这次改革初步理顺了预算会计体系,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并在部分科目上运用了权责发生制。2010年,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医院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引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健全成本归集核算、完善财务报表体系等重要内容。发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并选择部分高校进行模拟测试,以增强新制度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一时期,财政部还先后制订印发了《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核算有关事项的通知》、《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相关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公益性项目债务核算暂行办法》等专项会计核算制度,配合财政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改革。通过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政府会计体系得以进一步的充实。

然而,我国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体系,[1](P4-10)没有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没有制定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没有建立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需求为目标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从已经进行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和完善的进程中可以得出,一是现行政府会计仍然以预算为中心,为预算管理服务,还缺乏一套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经济资源、财务状况和收支活动全貌的政府会计体系;[2](P76-82)二是近几年制订的相关会计制度并没有真正涉及政府会计的核心内容即政府组织活动的核算,而主要是对公立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外围机构上的会计核算制度的补充。

在当前政府行政理念不断进步、行政环境更具风险和复杂化、政府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广泛以及国际政府会计改革先行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会计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在分析会计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政府审计应发挥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诱致性因素

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3](P131)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4](P3)政府会计制度是规范政府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进而调节各个利益相关者社会关系的正式规则。近年来随着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产生了诱致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因素,进而产生了潜在的制度收益,这表明现有政府会计制度安排有待改革。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国外有关学者运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进行的研究表明,信息使用者收入水平越高,承担的税负就越高。处于较好社会经济状况的个人比较关注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信息披露,这也会促使一个更富有信息量的政府会计系统的发展。[5](P51-5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在经济的推动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人民的政治需求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众和组织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参与治理的激励促使公众希望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对公开、真实、完整、充分的信息的需求。就政府会计信息而言,要求从过去主要对预算执行信息的需求转向公共管理绩效、公共服务成本和财政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从而知晓、监督和评价政府的治理行为和绩效。显然,现有的以预算管理为导向的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着不足,不能使公众和组织更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推动改进政府治理。

(二)现代政府优化治理的意识增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公共管理改革,改进公共部门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变革理念,改进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积极履行政府职责,追求良好的治理。从政府信息的角度讲,以下两个方面提高了对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一是注重公共资金使用的规范和绩效,追求资源配置使用的绩效最大化,真实准确反映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与耗费。如公共财政制度改革需要政府会计改革以便提供技术支持和成果评价;财政投资支出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必然要求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二是关注政府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一些国家爆发的政府债务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高度关注经济安全特别是国家(政府)的安全。因为国家是全部风险的终极承担者,而这些风险事关国家主权的安危。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随着政府对外交往程度的扩展,国际社会也会对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出要求。寻求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政府同样面临着来自全球竞争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比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更不可忽视。不可否认,政府会计不仅是一国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也是一国行政水平与治理理念和开放态度的信号传递,还是各国之间交流的对话平台。制度的比较优势也会成为制度变迁的诱因,少数国家所运用的政府会计制度及其所体现出的制度竞争优势必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三、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项制度变迁能否发生,并不在于旧的制度是否效率低下。制度变迁有它的产生环境和诱因、供需关系和动力机制。制度变迁的需求并不必然发生制度变迁的供给。制度变迁的供给,取决于政治秩序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比一般的物品供给更为复杂。制度的产生又是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或力量对比的结果。虽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诱致性因素已经得到体现,但是在现实中未能获得足够的作用空间。再加上政府主导社会下的政府会计制度供给主体与被规范客体同一性的矛盾,致使真正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诱致性因素没有获得完全的作用空间

知识基础是制度变迁的依赖因素之一。在全球开放的当代社会,有关政府治理与公众参与政治的社会知识已经比较普及,国外所进行的政府会计改革经验也给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制度选择借鉴。政府会计改革在知识基础上应当不存在问题。政府会计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既有制度路径形成的阻碍、会计制度变迁成本和变迁收益的对比关系。

第一,既有制度路径的阻碍。制度结构中的许多制度安排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所以一项制度变迁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套,如果其他相关配套制度还处于原有制度框架下而没有适时的改变,那么改革将难以推行。虽然我国的民主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程度加深,对政府的信息知情权增加,但并没有能够更多地影响政府行为。这一点从政府部门公布“三公”经费开支的过程使得公众不满也可看出。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政府与立法机构间属于强势政府与弱势立法机构关系,加之全民直选机制的缺乏,我国的政治竞争环境属于低竞争状态。政府部门整体上相比其他利益团体,还处于主动位置,有着一定的力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利益集团对于政府会计改革的愿望就不一定得到强烈响应。

第二,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本与收益。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涉及制度的信息搜寻成本、选择成本和风险、设计成本、转换成本和运行成本等,除了信息搜寻成本较低以外,其他成本都会比较高昂。比如选择哪种政府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机会成本与风险的评估、会计信息提供成本和会计人员培训成本等都是需要考虑的。趋向于“企业化”的未来政府会计与现有的预算会计相比,并不是简单的修订和补充,而是政府会计观念的重塑和新的概念框架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同时,政府会计改革的收益并不像企业会计改革那样明显和及时。依托于活跃资本市场的企业会计改革影响及时、效用突出,可以立即引起利益相关者的获利改变,将制度的外部收益内部化。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环境下的政府会计改革,则不会迅速产生明显的收益,在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下,制度诱致性变迁的激励显然不足。

(二)我国的政府主导型体制强化了政府会计制度供给的矛盾性

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一般由国家供给。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具有交易费用低、更有效和规模经济的优势。由政府通过命令和法律实现的制度变迁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我国会计制度具体由属于政府部门的财政部制订并颁布实施,通常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方式,先在某一范围内试验,再总结,再推广,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制度的推行阻力,减少交易费用。与企业会计制度安排关系不同的是,虽然制度供给方都是财政部,但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对象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企业利益集团,而政府会计制度的规范对象则是政府部门,更多地主要就是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这就产生了制度供给的矛盾性。

国外的政府会计制度制订机构很多也是在财政部,或者是财政部与其他部门联合成立的机构。如英国,中央政府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在财政部,财政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应征求财务报告咨询委员会(FRAB)的意见,它是财政部下设的相对独立的机构。在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是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它由10名成员组成,其中3名来自联邦财政部、预算管理办公室(OMB)和审计总署(GAO),1名来自国会预算局,其余6名来自非政府的私人部门,其中,联邦财政部、预算管理办公室和审计总署三个部门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均有一票否决权。

政府会计制度安排关系的这种自我供给自我消费的特殊性,使得政府会计制度变迁效率更高,阻力更小,但是受制度消费者自身意识影响更大。当制度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足时,制度供给者的供给也就不足。所以,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多是制度的强制性变迁,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既是制度的强制性变迁,更多是制度的诱致性变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受到议会和公众的制约更多,影响更大,更有进行政府会计改革以迎合各利益主体的动力。而我国当前可以说依然是个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部门自身的意志对改革的发起、进程和力度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前述的各种原因,财政部的政府会计改革就不免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政府会计改革本身影响大难度大

政府会计的对象涉及的是公共资金领域,从会计是对产权的核算和确认与保护,即产权会计的角度讲,政府会计维护着公域的秩序,牵涉到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当产权关系发生大的变迁引起产权制度发生变革时,会计制度也会因此而变革。不过公产权中的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变化更加复杂,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使如何均衡各方利益的难度增加。政府也是有限理性的,制度安排的复杂性会产生制度供给的不足。

另外,从政府内部的角度讲,政府官员为了实现预算最大化目标,通常会占据信息优势地位,影响委托方或监督方对其进行业绩考评的结果,以此来拒绝以改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政府财务透明度为目标的政府会计改革,保持其信息优势地位。政府会计人员出于执业惯性与抵御竞争的考虑,也不可能自发支持政府会计改革。[6](P35-42)

四、我国政府审计应在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中发挥作用

在一个国家之中存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存在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不同的主体常常有不同的需求。政府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利益主体,政府内部的不同部门也有不同的需求。制度创新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制度变迁的直接推动力是各个利益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活动,他们之间的政治博弈将决定改革的方向与最终的效果。制度的消费没有排他性,因而在制度变迁的推动中存在着搭便车的问题,出现了集体行动的“困境”。这时,“选择性激励”也许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选择性激励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7](P41)如果参与制度变迁的某个团体能够获得较多的制度变迁收益(包括经济的、荣誉的等等),分享更多的合作收益剩余,其为集体利益行动的效用符合自身的效用,便有激励去推动制度的变迁。政府审计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利益集团,可以通过政府会计改革获得收益,应当努力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影响改革的方向与成果。而且,相比其他利益集团,政府审计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参与其中。所以,政府审计应当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前行。

(一)政府审计努力推动政府会计改革是政府审计自身的需要

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关系密切,政府会计本身就是政府审计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推动着国家实现良好治理。政府审计监督权力运行、关注政府活动绩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依托具体的审计业务和审计对象。如通过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了解政府财务状况,分析潜在风险,揭示问题,提出建议,以维护经济安全运行,避免出现政府信用危机;通过政府资产负债成本信息分析评价政府的运转绩效,帮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通过政府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的经济活动,为评价政府的经济责任提供基础;通过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为监督和制约权力提供条件。目前的政府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满足政府审计不断深化的审计职责,借助政府会计改革,政府审计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履行审计职能,获得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实现审计组织的价值,提高政府审计的影响力。政府审计发展与政府会计改革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能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二)政府审计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优势分析

政府审计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不仅存在无形而巨大的选择性激励,而且更具备其他集团所不完全拥有的优势。第一,体制优势。政府审计与政府其他部门同属于政府行政体制内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最终职责、运行目标和存在环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与政府和其他部门有着正常和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交易费用低,可以直接表达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改革的诉求。第二,专业优势。政府审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由于业务上的要求,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比较接近和熟悉,对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不足、不同政府会计模式的特点、政府会计改革的可行性和路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细致的了解,能够提出比较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意义的改革建议。第三,信息优势。政府审计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通过日常大量的审计业务,直接掌握了第一手的包括政府会计方面的资料,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债务审计等,都涉及到了政府会计的各方各面,常年积累的丰富信息为政府审计增加话语权、提高参与改革的效率提供了深厚的保障基础。

(三)政府审计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措施

政府审计作为政府会计改革重要的推动力量,可以采取很多的措施来有所作为。在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政府审计在很多方面加强对真实完整透明的政府信息的要求,突出政府会计的重要意义,充分拉动对制度变迁的强烈需求,来强化制度的供给,从而推动政府会计改革。

1. 政府审计通过审计行为推动政府会计改革

(1)政府审计通过日常相关的审计业务工作来推动政府会计改革。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签、经济责任审计等都可以作为大力推动改革的途径。例如,在审计报告中指出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和导致的后果,提出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引起财政部门和更高层级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决算审签制度通过对决算报表的审计,提出审签意见,提高预算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能够极大地促进政府财务报表体系的形成,推动政府信息的规范、精确、全面。在经济责任中,为评价政府领导的经济责任,需要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当前全面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从信息的需求方面提出了对政府会计的要求。事实上,国家投资、预算执行、政府债务、经济责任审计等表明,现实中存在着大量因政府会计的制度性缺陷导致的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可靠,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价值,掩盖和模糊了公共资金的真实状况。政府审计以自身业务实践的证据说明问题,具有极高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2)政府审计通过实施审计发展战略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一项制度的变迁需要其他相关制度的变化和拉动,审计发展战略是关于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宏观计划和主要的实现途径与策略,是关于审计机关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履行法定职责的一个长远规划。[8](P33)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的运行目标和职责是要监督制约权力、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提高治理绩效,实现国家良好治理。政府审计发展战略必然要体现治理的要义,通过政府审计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政府部门更加关注职责、关注绩效、关注风险,进而内生出包括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激励,并积极行动,加快改革步伐。如政府审计关于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发展战略已经对政府会计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审计提出的着眼于发展民主法治和依法行政的需要,积极推动财政预算及其执行结果公开,也将促进政府会计改革进行。

2. 政府审计通过其他途径推动政府会计改革

政府会计改革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制度环境的部分变化是改革的先决条件。在日常业务程序之外,政府审计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方式表达意愿,促进会计改革环境的充分成熟。例如,向权力部门和国务院提交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以政府审计实践的视角,运用信息优势从宏观层面总结提炼政府会计制度性缺陷导致的各种问题,提出有关的改革诉求。也可以在其他关于绩效审计、债务审计等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政府会计改革。同时,政府审计要主动加强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理论研究。知识积累对制度变迁具有正效应,良好的学习机制有利于技术与制度的创新。提高政府审计自身关于政府会计的研究水平和力度,才可能有扎实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准确适度地参与到政府会计的改革中,提升政府审计在政府会计改革中的规范性和信赖度,真正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力咨询。而且,一定规模的理论研究可以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强化信息宣传的导向。

此外,政府审计还可以通过参与讨论、参与政府会计制度制定等争取在政府会计改革中的发言权的方式,积极推动政府会计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八大领域全面推进[J].财务与会计,2011,(1):4-10.

[2]张琦,王森林,李琳娜.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8):76-82.

[3]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131.

[4][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5]王晨明.政府会计环境与政府会计改革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1-52.

[6]张琦,张象至,程晓佳.政府会计基础选择、利益相关者动机与制度环境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9,(7):35-42.

[7][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41.

8.“服务型政府”理念解析 篇八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途径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6-01

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公共服务的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创建服务型政府的问题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重要。

一、服务型政府内涵

我们这里所说的服务型政府,是指在社会民主秩序框架下,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的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并且以为公民服务为目标及宗旨,承担起服务责任的这样一种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的。这是一种新型政府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其目标就是把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上来,放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上来,不断改善政府的服务水平,最终提高服务质量。

二、服务型政府特征

“服务型政府”,即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政府。需要指出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宗旨。政府最应该体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入手,制定和实施具有民众导向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制度。

(一)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且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大。而企业不愿介入无利可赚的公共物品市场,作为个人不愿又无力承担公共物品的支付责任。这是因为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多增加一个人的消费绝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收益,同时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因而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家都不愿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这种责任。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不可能为市场所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二)市场化的公共服务

尽管提供公共服务及公共物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之一,但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由此垄断掉公共物品的生产。就算是可以证明某种公共服务或者公共物品它们只有政府有能力进行提供,但是政府也没有理由去禁止企业或者说私人寻求出某种新途径。公共服务行业应该面向市场开放,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允许私人或者私人的企业自由地进入到公共物品的领域之中,需要说明的是政府这样做其实不会与之前讲的企业或者个人不愿意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这种提法之间存有矛盾。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不仅不会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还会大力鼓励和倡导公共服务市场化这样一种新型的政府。

三、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现实意义

公共服务,简单说就是以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通过建立服务型政府,从而使得政府的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有所创新和突破,关系着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位执政思想的落实,从而使得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我国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对政府转型提出了客观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体现在,政府将目光主要放在加强及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上面,将规范市场、创建良好市场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能力等,从而使政府的管理更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要求,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由我党的宗旨及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

“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我党的宗旨和目标就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最终贯彻和落实,就体现在如何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将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其目标,因此,推动创建服务型政府不单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其执政理念的要求。

(三)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就会不一致,因而,政府在选择提供公共服务时所采取的模式也就不一样。各国各地区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最佳的公共服务模式。就我国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提高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我国政府在国际市场上面的竞争力都有很大的意义。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更有利于增强应对国际市场的各种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从而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四)西方国家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

90年代以来西方掀起政府改革浪潮,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各国政府进行政府改革的主要活动便是重塑政府。普遍认为国家实力之间的竞争,在政府提供服务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体现,尤其认为能否做好公共服务的提供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又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政府也在各方面为创建服务型政府做着不懈地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了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这些改革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

总之,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的模式,要求政府改变相应的管理职能,将主导经济发展的职能让位于市场主体,主动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能,最终更加高效、透明、公正地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作者单位 :陈岩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蒙豫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陈金慧 开封黄河河务局

作者简介:陈岩(1985— ),女,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张蒙豫(1986— ),男,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陈金慧(1981—),女,河南开封,开封黄河河务局,助理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杨贵言.政府行政能力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8(02).

[2]魏峰.关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3]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4]费斯勒,凯特尔.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析 篇九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一、选择题 1.“找熟人才能办成事”“看脸色托关系不好受”„„《人民日报》对此评论: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该评论告诉我们(C)A.国家要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途径 B.公民要珍惜权利,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 C.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 D.要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积极建设规则文明 [解析] 本题考查政府依法行政的相关知识。材料体现了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C 正确。A、B 在材料中未体现。D 中“扩大”的说法错误。

2.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就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把树立法律敬畏意识作为“必修课”,依法行政。这说明(A)①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是统一的 ②要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依法行政是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说明了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以及二者与对人民负责之间的关系,①③当选。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体系的完善,④排除。故选 A。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调查研究的思想,赋予了调查研究以时代意义,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说明(B)①调查研究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 ②政策制定在科学性和时效性之间难以平衡 ③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政策执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④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调查研究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调查研究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政策执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①③正确;政策制定在科学性和时效性之间可以平衡,②错误;应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④错误;故选 B。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政府要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新常态”,“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任何行为以及出台的政策规定,都必须取得法律授权,以保证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政府权力的运行还需要公民参与、社会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吐槽与情绪发泄在所难免,而这正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应怎样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

[答案] ①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减少决策失误方面,应建立健全决策问责纠错制度。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公民应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这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10.美国成本会计准则解析及启示 篇十

从对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成本为基础的合同需要成本管制,需要制定全面、完善的成本会计规则。成本会计规则的执行有利于降低政府采购所带来的风险。在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实施的40年中,准则在有效保护政府规避采购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6月举行的公开听证会上,许多政府官员支持继续使用成本会计准则并且认为准则避免了政府采购合同和商业合同之间的成本的错误分配;在存在错误分配的情况下,可以成为收回成本的有效手段;可以为衡量执行情况提供框架;可以为合同签订双方提供公平的基础;能够确保政府得知承包商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动情况等优点,而且,国防合同管理指挥部(DCMC)和国防部(DOD)主要负责成本会计准则日常管理的官员们也认为,准则为合同签订官员评价承包商的成本会计实务和保护政府免于成本的不当计量、分配和归集提供了框架和监管基础。国会成立的准则调查小组认为,准则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政府多付款的风险,并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而且准则的存在和执行也产生了大量的无形利益。

在我国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以成本为基础的合同,从这些合同企业的成本会计情况来看,这些企业迫切需要进行成本管制,制定相应的成本规则。我国成本类型的合同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军事采购

我国的军事采购制度建立已久,军事采购合同主要以成本加成合同为主,虽然从19开始,我国对国防工业进行了管理改革和结构调整,并随之颁布了一系列的条例和规章,但有关军事采购合同成本的规定却少之又少。现行的《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制定于,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财务制度的不断变革,现行军品成本核算模式已经与原来大不相同,而且《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关于成本核算的规定过于宏观和原则,没有制定实施细则,供需双方在政策的衔接和对新增项目认同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价格构成以及成本项目的规定也比较原则,对有些成本项目没有解释,其范围难以界定,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国家、军队和军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国防采购现代化的实施,有必要加强国防采购合同成本管理的现代化,建立有效合理的军事采购合同成本会计制度,以加强国防采购部门和军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协调,降低采购部门的风险,有效使用国家财政资金。

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制度的目标应该是确保合同承包商合同成本的一致性与统一性。自年的国防工业改革以来,军工企业既可以生产军用项目也可以生产商用项目,并且鼓励私有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因此军事采购成本会计规则应突破原有的成本管制规则的观念,应该主要对国防采购合同承包商的成本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和一贯性进行管制,鼓励承包商对商业项目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创新。可以吸收和借鉴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经验,通过规定触发条款和适用范围类型,限制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降低军事采购成本、提高效率。根据军工生产企业的特点,为承包商提供可选择的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制度应该既结合军工企业生产特点,又引进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合同要求的项目应该详细列示,例如对于什么样的成本是允许的,什么样的成本是不允许的应该进行详细规定,并在合同条款中列明。

(二)以成本加成法定价的企业

在我国,成本加成定价方法的使用十分广泛。例如,我国对煤气、水、电、热力、石油、电信等行业的产品定价实行的就是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他们实际上是在社会契约范围内形成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合同关系。政府在定价时,举行听证会,公众通过政府的定价,来购买这些企业的产品。如果定价不合理,就会恶化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公众对这些行业成本信息的透明性与合理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下,成本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行业的成本管制,为成本审计提供确切的标准。我国目前对这些行业的成本审计由省级政府部门执行,主要遵照的是企业会计准则,仍没有适宜的成本会计规则,虽然财政部曾经颁布过成本会计管理条例,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财务制度的不断变迁,旧的成本管理条例已经落后,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成本会计实务的需求,而且各省要求企业披露的报表格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成本审计比较混乱,没有统一遵守的成本会计标准。对这些行业的成本会计实务进行规范,制定统一遵守的规则,提高成本核算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势在必行。

成本加成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与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制度不同,它的目标应该是确保企业成本核算的合理性与统一性,为产品定价提供真实合理的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既注重成本核算又注重成本管理,在加强这些企业成本核算合理性的同时,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Prepared for congress by the cost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review panel, future role of the cost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April 2, .

[2] REin Abe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st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fall, .

[3] Defense Production Act Amendments of 1970 (Public Law 91-379).

上一篇:关于我家的厨房作文下一篇:江镇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