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济组织(共9篇)(共9篇)
1.非经济组织 篇一
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企业文化
作者:中共湖北省枣阳市委组织部 陈勇 周永来源:点击:431时间:
2002-12-29
2000年月5日14。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召开的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要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浊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市场经济条条件下的产物,有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要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就要准确把握其规律,也就必须突破旧的党建经验和方式,大胆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优势,与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促使企业成为一个人人都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的命运共同体。
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体系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
和相关的制度安排。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帮助企业构建一个稳固而又极富活力的企业文化体系。一要结合实际,树立厂魂,增强企业向心力。厂魂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应以此为切入点,因企而宜,树立厂魂,积极开展“厂兴我荣,厂衰我辱”的主题活动,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厂标、升厂旗、戴厂徽、唱厂歌等形式,让厂魂无处不在厂内外,无时不在员工心目中,营一种同舟共济、荣辱与共、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氛围。二要组织教育、开发潜力,提高集体战斗力。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企业的一面旗帜,都是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应该模范带动全体员工分争创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品牌、一流形象,增强企业信誉,提高企业知名度。
二、创新党建工作内容,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
作要顺利开展,就必须围绕这个宗旨,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内容。一是协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增强企业吸引力。及时宣传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让业主和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积极参加社会保险,自觉履行缴费义务,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员工也老有所养、病有所治,无漂泊之感,无遗弃之忧,可安居乐业,可自由流动。二是协助健全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省略。对内建产严格的业绩考核制度,将指标分化到岗、量化到人,能者上、平者下,庸者除。对外建立信息中心,及时搜集和处理市场信息,供决策者参考,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力。三是协助建立健全分配机制,增强发展动力。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引入动态权制的分配模式,将员工的个人的劳动收入、资本收入、贡献收与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创新组织管理形式,激活企业文化动力
简明、高效的组织管理形式,是党建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企业文化政党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一是要科学培训,提高党员的参与决策能力。主要以各级基层党校为阵地,以赏活动室为依托,以电化教育为手段,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兼顾、党员教育与员工培训相统一的灵活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党员进行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在适当的时机贪污跻身入决策层,合理贯彻党的意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二是要理顺党组织关系,提高管理效率。首先要硬而党员组织关系。三是要健全网络,壮大党组织力量。按照“消除空白点,巩固立足点,拓展增长点,占领制高点”的党建工作思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组织体系力求经纬分明、上下贯通;同时进一步健全工会、团支部、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另外,在干部人配备上,要拓宽渠道,通过内部选拔、上级委派、横向交流等
多种途径,采取转任、选任、聘任、委任、兼任等多种措施,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政策水平高,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有党务工作和经济工作双重素质的同志选拔到书记岗位;在发展赏上要着力构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网络,特别要注意培养和和发展在重要岗位上的入党积极分子和流动的入党积极分子。
2.非经济组织 篇二
人民网2011年4月29日消息:4月28日, 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 公路两旁随处可见一片片早已成熟但尚未收获的卷心菜, 由于今年价格暴跌, 从去年的一块四降到今年的八分钱, 菜农收获已是无望。
新华网2011年6月28日消息:进入6月以来, 海南香蕉出现严重滞销, 收购价格快速下滑, 从2月份地头最高价每公斤7.6元跌至目前的每公斤0.25—0.60元, 远低于生产成本 ……
如此频繁出现的现象已是不胜枚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本质上看, 就是因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太低, 致使其发展不得力, 职能发挥不充分, 使农民无法准确获取市场信息, 造成 “大生产、小流通”的局面, 而且农民无议价还价能力, 应对市场波动能力不强, 这才是造成上述现象的真正原因。因此着力分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 采取相对措施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组织化程度概述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以对成员提供服务为宗旨, 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 以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有关合作为重点, 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积累的经济组织。它具有民办性、合作性、专业性、企业性、网络型等显著特征, 同时它还具有自愿性、互助性、自愿共济性、非盈利性、以利润返还性分红为主等性质。在现实社会中有协会组织、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三种运行类型。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主要表现在组织力度和组织规模两个方面。组织力度是指在经营过程中,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成员的结合程度, 有的一拍即合, 经营能力很强;有的拖拖拉拉, 始终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龙头”;组织规模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中所表现的经营范围大小和其自身数量的多少和规模大小, 是否能够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实际经营中,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常常是组织的力度较弱, 规模有限, 组织化程度低, 离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要求还相差甚远。
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分析
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依然是数量少、规模小、经营不规范;农产品“卖难”和“买难”仍频繁出现, 造成农业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困难。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笔者认为, 制度缺失造成合作组织组织化程度低是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3.1非正式制度要素的缺失
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 具有持久生命力, 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它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发展壮大, 组织程度能否迅速提高, 这些因素对其有着长久的、渐进式的和重大的影响。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 根深蒂固的小农观念、家庭和宗族观念、狭隘的利益观念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平等合作精神具有很大的差距, 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对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组织成员共同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决策者的管理行为带来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的农民合作知识培训、教育制度还不健全, 设置合作经济专业在全国农业高校寥寥无几, 从而缺乏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宣传教育队伍, 很难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宣传, 对已办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指导。
3.2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的制度缺失
3.2.1组织和决策机制不健全。
大部分合作经济组合没有按合作制原则设立组织机构;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按照合作制原则设立了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 但实际运行中却形同虚设;日常管理中不能贯彻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没有良性运转;有的合作组织连续数年未召开社员大会和代表大会, 剥夺了社员或代表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督管理和决策权, 许多合作组织的运行仍主要靠个人的权威维系;更有甚者, 一些合作组织为了取得相应的优惠或合法地位而按要求制定了章程,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弃之不顾, 违规操作非常严重。
3.2.2规章制度不健全。
很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甚至连起码的章程都没有。有的“章程”被外界“赋予”, 未经“谈判”而成, 合作组织把政府赋予的“名义章程”和关键成员构建的“事实章程”再赋予一般成员, 在这种“赋予”和“再赋予”中, 一般成员将他们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置留在合作企业家或准企业家手中;有些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法人资格, 无法承担民事责任, 给业务交往、筹措资金、谈判签约等带来困难。
3.3制度环境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该项法律的出台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各地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细则;合作组织关于建设项目、金融支持、农业保险、用地、用电、绿色通道及人才支持等相关政策都还没制定和落实到位;合作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税收优惠政策、信贷支持政策等配套法规制度依然缺失。所有这些缺失因素严重制约着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规模化经营, 对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同样带来很大影响。
4.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的举措
4.1优化文化制度环境
首先, 要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严重制约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 因为农民合作经济是资本与劳动的合作, 所以必须抛弃小农意识, 努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文化氛围, 同时又承认资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熟悉资本、股权、股东等文化的概念内涵, 充分认识到分散的农户只有紧紧的联合起来, 才能共同抵御市场的风险, “买”难或“卖”难等现象才能从根本解决。
其次, 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强有力的导向性, 它能减少个人行为与组织的偏离、降低达成共识的信息费、谈判费和监督费, 从而提高合作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它还有明显的约束功能。通过文化氛围所造成的群体意识、社会舆论、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增强自我控制力,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动机, 这对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也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4.2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4.2.1明确划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 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监督关系
社员大会是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职权主要有选举决定理事会人选、制定章程和其他规章、决定合作经济组织合并、分离、解散等。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 行使审查决定新成员的加入、积累金的运用、确定借贷上限等经营管理权和部分决策权、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并有监督和激励成员的权利等。监事会主要负责对理事会及所属单位的活动进行监督, 一般职权有检查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和业务、签署决算报告等。特殊职权有就合作经济组织主任与理事间的契约、诉讼等代表合作经济组织等。
4.2.2适当扩大有些成员的表决权利
“一人一票”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最基本的权利保障, 必须坚持。但随着经济发展, 合作组织中确有某些成员出资额或与本社交易额 (量) 较大, 若此时严格按“一人一票”制, 则对这些成员有些不公。此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 在不和相关法律冲突的前提下, 将这些出资额较大成员的表决权提高到不超过总票数的20%, 以提高他们的表决权利。从治理结构看,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分为农民主导型企业和相关组织主导型, 在农民主导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中, 有些大户控制的合作经济组织习惯实行“一人多票制”或“按股投票制。”再说, 由从事农业加工、运输、服务等企业和相关组织主导的合作经济组织中, 选举、投票一般不起实际作用或根本不需要。因此, 尊重某些成员的表决权力, 既符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的运行规律, 也对合作组织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4.3完善制度环境
4.3.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要为合作组织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强化财政投入支持力度, 对合作组织基础建设、产业化经营等项目要积极帮助和支持。要给予合作组织广泛的财政资助, 如由政府给予合作组织赠款、补贴、贷款、担保、投资、订货合同、土地转让等方面的具体支持。
4.3.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还很不成熟。在税收政策上, 政府应采用减税、低税和免税等措施予以扶持,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采取差别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从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环节给予税收减免。
4.3.3 强化金融扶持。
资金短缺是当前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各种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 缺乏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政府应通过利息补贴、提供担保、增加贷款的可获得性等措施, 帮助合作组织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培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
4.3.4 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在合作组织的设立和登记上, 工商、民政部门要予以充分支持, 并在相关收费上予以优惠;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特别是对合作组织的管理层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合作组织管理和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110-112.
3.行为组织经济学综述 篇三
关键词:组织行为;行为经济学;非理性;激励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154-02
1引 言
在经济学研究中,组织行为一直被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最早对组织行为作出研究的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还没有抓住企业的实质,它只是把企业作为市场上的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存在着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激励行为、高管决策等等一系列复杂行为的存在,即企业的存在只是为外部人的消费而生产的,那么“黑箱”就成为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代名词。
从新制度经济学中发展出来的企业理论,就把组织的“黑箱”剖析开来了。科斯创造性地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森提出了“契约人”的概念,同时,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团队生产”理论,为组织行为研究这一领域开拓了新场所,虽然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深入地对组织行为作出分析研究,但是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没有有效地建立有限理性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所以也就无法建立和新古典模型兼容的模型,尽管在经验上新制度经济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演绎上却非常不够(周业安、宋翔,2007)。
20世纪70年代,行为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经济学与心理学架起了密切的关系桥梁,它认为对经济个体的抽象应建立在更为现实的心理基础之上。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在1979年提出的展望理论,该理论是描述性的,而且是从实证检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他们全面反驳了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基础,后续的研究均是以展望理论为基础展开的。行为经济学正是运用展望理论来解释不确定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决策,展望理论认为经济主体关注的不是财富的最终价值本身,而是财富对于某个愿望水平的相对变化量(于全辉、孟卫东,2007)。
由于行为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的理论,扩展开来的,这样更有利于经济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那么现在经济学家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放到企业理论中去研究组织行为,即文章所说的行为组织经济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组织行为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飞跃,文章就是对行为组织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作出梳理,以求读者更好地理解行为组织经济学。
2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
莱宾斯坦发现了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企业营运方式与现实情况不一样,就在1966年提出了X效率理论。该理论赋予了经济行为主体的双重人格:“超我功能”即理性的自我和“本我功能”。终干,X效率理论找到了其逻辑起点:经济活动中的人是具有“有选择的理性”的人,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人”也不是“有限理性的人”(李庆华,2005)。就是因为界定了这个逻辑起点,出现了一大批围绕着X效率理论而展开研究组织行为的文章,从而组织行为研究得到更深一层的发展。
企业家才能理论方面,莱宾斯坦则在肯定X低效率的基础上,肯定了企业家在减少X低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管理者对低效率企业发生直接影响;作为竞争者对低效率企业发生间接影响(刘小怡,1997)。从X效率提升的角度来看,企业领导者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的企业家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惰性区域”分析来看,如果企业家、经理人员明确员工的惰性区域的边界点,那么他们就可以使员工达到“极大化”努力水平,而又不产生不适当的摩擦; 二是从“压力曲线”分析来看,如果企业家、经理人员明确员工的最佳压力水平,那么他们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使员工感受到的压力水平达到最佳,从而使员工的绩效达到最高(陈淑妮,2006)。
企业员工激励理论方面,X低效率是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没有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结果,根源于动力不足导致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与生产努力程度不高,所以,X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问题,基于此,王若晨和陈光春(2007)就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激励应该是一个包含不同侧面的激励组合,并随着企业内外环境、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动,激励重心、激励手段、激励强度能够不断适时调整。同时,陈淑妮(2006)也指出建设促使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相融合的优秀企业文化,即应当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4个层次上来融合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从而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文化氛围,能对激励机制起到催化剂效用。
3卡梅拉和马尔门迪尔的委托代理复杂化模型
卡梅拉和马尔门迪尔为了让对组织行为中的激励方面所作出的研究结果更符合于实际情况,就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来把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复杂化(Camerer & Malmendier,2004)。
①员工对他们作出努力所要付出的成本是有偏差。根据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可知,如果组织要提高员工额外努力地工作的话,那么就要提高工资额,但Camerer & Malmendier指出员工对他们作出努力所要付出的成本是有偏差,如果雇主要员工额外努力地工作,最好的方式是创造一种企业文化,让员工感觉到在组织努力工作所要付出的成本低,即让员工感觉到在组织里面工作等同于在娱乐,让他们喜欢上工作,这样,雇主就可以花费行业标准的工资来让员工额外努力地工作。
②工资偏好依赖于多个方面。员工的工资偏好依赖于多个方面,但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方面,研究表明:员工喜欢把现在的工资和他们以前所得到的工资作对比,而且讨厌现在所得到的工资比以前少。所以组织预期到这点,会对职位工资定期进行调整并作出相对的提高,同时在一些工资和工作时间都是浮动的职业当中也体现了这点(Camerer等人,1997年)。另一方面,员工也喜欢拿别人的工资跟自己的作对比,基于此,组织实行两个层面的工资待遇制度,即在同样的职位上,老员工所拿到的工资比新员工的高。
③员工关心工资产生的程序。在传统的经济学模型中,常常是假设人是只关心结果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而不会关心产生这些结果的程序,但现实生活中,人对产生结果的程序是很关心的。一个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人在赚钱的过程中会在伏核产生强大的激活,在相关脑区所得到的数据表示,赚钱过程中所得到的价值超过或等于所赚到钱的价值(Zink等人,2004)。
④精神收入。基本的风险激励模型只把员工的范畴分为他们讨厌的工作努力和他们喜欢的工作奖励这两部分,这样虽然能便于对奖励的测量,但人的动机明显地还受到很多非金钱的因素影响的,我们要注意,在一个以赞赏为激励员工的组织不但可以减少了组织的财政压力,相对于以金钱为激励的组织来说,还可以形成竞争优势。
⑤经济诱因可能会“挤出”或熄灭内在诱因。心理学者把员工的内在动机等同于精神收入,即员工希望能从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经济诱因如金钱激励,可能会“挤出”或熄灭内在动机。Benabou and Tirole (2003)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该现象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他们提出了这种“挤出效应”常常发生在当管理者发现员工所做的工作比他们实际能做的少时,就认为需要提供激励的时候。
⑥组织在判断员工绩效时有偏差。要把影响员工产出的能力和运气这两因素作区分是很困难的,很多心理学者都发现在判断员工产出问题上是有偏差的,即导致员工产出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还是因为他们的运气这个问题上有判断偏差,Camerer & Malmendier就总结了在区分能力和运气这两个因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即事后不带偏见,个人特质胜于情境的影响,扩散的责任和过度自信。
4结 语
关于行为组织经济学,涌现了一大批有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纲领以及内在一致的模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行为组织经济学有望会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业安,宋翔.理解组织行为:一个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2] 于全辉,孟卫东.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J].生产力研究,2007,(14).
[3] 李庆华,模糊陷阱.评X效率理论[J].管理探析,2005,(2).
[4] 刘小怡.借鉴X效率理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3).
[5] 陈淑妮.基于X效率提升的和谐型员工关系管理模型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6] 王若晨,陈光春.基于X效率理论的企业核心员工激励[J].社科纵横,2007,(3).
[7] Camerer,Colin F,Ulrike Malmendier.Behavioral Economicsof Organization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8] Camerer,Colin,Linda Babcock.George Loewenstein andRichard Thaler,“Labor Supply of New York City CabDrivers:One day at a time”[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97.
[9] Zink C.F,G. Pagnoni,M.E.Martin-Skurski,J.C.Chappelow, G.S.Berns,“Human striatal response to monetary reward depends on saliency”[J],Neuron,2004.
4.非经济组织 篇四
1、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2、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3、凝心聚力抓党建,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4、党建增进实力 党建彰显魅力 党建激发活力
5、和谐共建,同心跨越,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双赢
6、关键岗位有党员 困难面前有党员 突击攻关有党员
7、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基本要求
8、一个支部一个堡垒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9、讲党性 比奉献 树形象 促发展
10、提高素质葆先进 增强本领促发展
11、抓党建 聚合力 促发展 筑和谐
12、全面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切实发挥党员表率作用
13、处处当示范 时时争先锋 事事作表率
14、党员争先进 支部创一流
15、我是党员 从自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做起
16、党员身边无次品 党员身边无事故 党员身边无浪费
17、抓党建,促生产,实现企业党建效益双丰收
18、开辟党建新领域,激发党员新活力
19、党建添活力,企业增动力
20、实践科学发展观,企业党建天地宽
21、党建也是生产力,抓好党建添活力
22、党旗在企业飘扬,党员在岗位闪光
23、党建进“两新”,管理更舒心
24、发挥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25、两新组织发展好,党建工作不可少
26、党建工作新舞台,企业发展新平台
27、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实现非公党建工作新跨越
28、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29、健全制度是基础,执行制度是关键,落实制度是核心
30、讲党性,比奉献,树形象,促发展
31、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32、筑先锋堡垒、树党员形象、促企业发展
33、抓党建,树文化,促管理,强企业
34、突击任务有党员,困难攻坚有党员,艰苦岗位有党员
35、党员都是宝,企业少不了
36、党建工作是块宝,企业发展少不了
37、发挥堡垒作用,推进科学发展
38、组织建起来,党员动起来,党旗飘起来,市场闯出来
39、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0、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争当快速发展的“战斗员”
健康发展的“监督员”
稳定发展的“服务员”
41、企业“顶梁柱” 人才“吸附器” 员工“主心骨”
42、党在我心中 我在党怀抱
43、争当生产模范,争当技术标兵,争当营销能手,树立党员形象
44、党旗飘扬引领行业先锋,科学发展促进经济腾飞
45、组织创先进 党员争优秀 职工得实惠 企业大发展
46、平时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
47、爱岗敬业比贡献 克难攻坚当先锋 创先争优作表率 建功立业创佳绩
48、党企共建 文化共融
49、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
50、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51、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 法、带头弘扬正气
52、创先争优无止境,科学发展不停步
53、创先促发展,葆优争先进
54、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55、在改革与创新中谋求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创造辉煌。
56、人人为组织建设作贡献,个个为企业发展添光彩。
57、聚精会神抓党建,专心致志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58、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59、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
60、搭建服务基层组织连心桥,开通服务企业员工直通车。
61、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6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63、一个党员一面旗,插起就是生产力。
64、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
65、党员是块钢,越用越发光。
66、企业经济要发展,党员带动是关键。
67、发挥党员先进性,提升企业竞争力。
68、走在前列促发展,干在实处当先锋。
69、创建企业党建品牌,打造活力和谐企业。
70、建好企业党建活动中心,拓展党组织整体功能。
71、基本场所实用、基本设施完备、基本功能健全、基本制度规范。
5.非经济组织 篇五
汇报材料
一,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状况:
**街道辖区内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 907,其中非公有制企业 15 家,个体工商户 892 户,新社会组织数 3 家(均为民办非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共有党员 8 名,占从 业人员总数的 0。38%,其中非公企业职工 4 名,个体工商户 4 名,党组织关系在社区党支部的有 1 人,无具备建立党组 织条件的”两新“组织。各社区党支部均建立了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为党建工作指导员, 共计 12 人。
二,推进辖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做法:
一是宣传教育到位,增强”两新“组织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各社区均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点,积极与辖区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联系,大力宣传建立党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组织街道与企业员工座谈交流,开展联谊活动等形式,增强了非公企业和员工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车辆段路东 社区与辖区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威尔实业有限公司组织开展 了非公企业党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入党宣誓活动。
二是落实制度到位,加强”两新“组织自身建设。街道党工委将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党组织党建工作, 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全覆盖列入到党建目标考核中,制定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工作细则》,设立了组织机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 担任组长,社区党务工作者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联络员,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做好党建工作的宣传,指导和联络工作,为非公企业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党员人数少,开展工作难度较大的企业,街道选派 企业所属社区的支部书记负责协调,帮助企业培养入党积极 分子,发展党员,并及时填写《非公企党建指导工作记录情况表》。
三是指导帮教到位,全面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由于每个非公企业对建立党支部的认识不同,态度差异也很大,特别是有些企业的负责人对组建党组织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很多顾虑和抵触情绪,街道党工委坚持”不干涉企业的内部事务,不干涉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不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的原则,主动联系非公企业,帮助和指导开展党建工作。街道积极为非公企业开展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和支持,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为辖区非公企业经济推荐,介绍,招聘工作人员,协调区委,司法,税务等部门解决厂方用地,法律援助,纳税等问题。
四是发挥作用到位,切实增强非公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街道党工委通过每年召开非公企业老总座谈会,党建联席会,邀请”两新“组织党员参加支部活动等,不断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非公企业党员数量少,人员分散,工作性质各不相同,不好集中,不好统一的特点,社区党建联系员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材料送到企业, 帮助党员学习。辖区非公企业始终把诚实守信,依法经营, 服务社会作为企业发展的经营理念,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辖区非公企业组织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就业,帮助近30 名就业困难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近年来, A 力扣件厂等企业积极帮助弱势群体,资助 5 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事件发生后,辖区非公企业党组织主动与街道党工委联系,向灾区伸出援助 之手,捐款捐物近2 万元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并购买防暑品,食品慰问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非公有制企业主大多持无 思想认识不到位。所谓或排斥的态度。相当一部分”两新“组织的业主认为自 己只要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即可,担心组建党组织以后,会 议多,活动多,开销多,赞助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二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存在矛盾心理。有些党员组织纪律 观念淡薄,认为自己工作变动频繁,哪家企业经济效益好就 到哪家企业去工作, 流动性大, 经常要接转组织关系太麻烦, 因而对在私营企业成立党组织不热心,不关心甚至不支持。管理手段不到位。
(二)管理手段不到位。非公企业中流动党员存在 ”五 难“,即去向难掌握,日常难管理,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 织,作用难发挥的问题。街道辖区内非公企业中 20 人以上 规模企业有 5 家,剩下的都是一些只有十几名员工乃至一两 名员工的餐饮,贸易等服务性质的小企业,个体户,无行业 管理协会,无行政隶属关系,无主管部门,不仅员工流动性 强,自身生命力也不强,在这样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 党组织建设工作更加困难。党组织活动缺乏新意 缺乏新意。
(三)党组织活动缺乏新意。由于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 规模小,党员人数少,以及其经济性质的原因,社区党支部 组织的党员活动只能是学学文件读读报,组织的实践活动往 往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能正常开展。
四,建议与意见
(一)加强教育引导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党务工作 者,”两新“组织企业主和党员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 识到,”两新“组织是在党的富民政策下产生的,其成长壮 大,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建设作保障,使他们牢 固树立抓好 ”两新“ 组织的党建工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个人成长的新观念,彻底抛弃抓不抓一 个样,参与不参与一个样,任其自由发展的错误认识,切实 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
(二)加强党员的发展管理和学习指导。党员的发展管理和学习指导 采取 企业招,群团推”的办法,不断壮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 要注重党员发展,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促大队伍力量, 把一些中坚力量吸纳到队伍中。加强对“老板党员”的引导, 让其处理好双重身份的关系,通过培养使之成为“书记老 板”。重视发展符合党员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入党,使 之成为“党员老板”。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让手持流动党员 证的党员成为企业中党建的有效力量。要鼓励党员参与社会 组织负责人选举,发挥党员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影响力。结合 企业文化开展党务工作,将党的主张和基本理论融入企业文 化理念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 以企业的中心工作为轴,开展技术创新和劳动竞赛活动,教育引导职工敬业爱岗,做好本职工作,支持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建立扶持党组织发展机制和长效机制。党组织发展机制和长效机制
(三)建立扶持党组织发展机制和长效机制。上级党组织部门应出台措施扶持企业党组织建设,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把当前的一些好的工作方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持之以恒,推动工作,实现 长效。建立“两新”组织党建访问制度,加强与“两新”企业业主的沟通,提升企业的党建意愿和动力,坚持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把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定期走访,座谈,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企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作为今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点,实现党组织建设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同步推进, 互相促进。
6.农村经济组织论文 篇六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已被各级领导、学者和广大群众所认同。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社会不繁荣、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建设农产品基地,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农村加工业和其他社会事业,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许多政策措施。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
(一)农户进入市场必须依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逐步地形成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格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家庭经营模式逐步暴露了它的局限性。目前的家庭经营模式,农户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要单家独户闯市场。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千家万户的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农民只能销售初级产品而又得不到农民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带领农民走进市场,使农民的生产与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联合起来共同走进市场。而要联合起来,就要组织农户建立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或合作组织的联合组织为单位共同进入市场。
(二)壮大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必须依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的依赖程度高,所以,这些企业就必然与农户发生以交易关系为主的各种关系。其中一类是由企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平等交易模式,这种模式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或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农产品,并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与企业交易。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是同一个利益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代表农户与企业交易,农民的利益得到相应的保障。当出现各种纠纷时,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代表农户与企业交涉,从而保护了农民的权益,为农产品基 地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交易对象是农户所结成的合作组织,因此,可以避免因农户个体而产生的各种弊端,从而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农村加工业和其他社会事业必须依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农村工业落后,农户大多数只能出售初级农产品,而且就地销售的现象也很普遍,农产品加工和运输所应产生的利润,自然流入到其他部门或其他人手里;农业生产资料也从非农经营组织购入,农户同样也失去了应得的一部分利润。在销售农产品和购入农业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户正在失去不该失去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导致了农民收入低、无力创办农村加工业、无力购置运输工具,又在农业生产经营当中造成流失利润的恶性循环局面。解决的办法 只能是组织农户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销售农产品,共同购买生产资料,积累资金,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到了很好的沟通协调和服务作用,促进了科技成果推广,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产品标准,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而有效的进行规模经营,为农民获取了更多的收益,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认识上和理解上的误差。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目前还有不少人弄不清楚。从政府部门来看,乡镇、部门对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具体长远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多数农民对加入农产品行业协会热情不高,参与意识不强。从农民角度来看,有的认为既然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要放弃家庭经营,把合作经济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有的一提起合作社就认为是搞过去的人民公社,认为又回到了过去“一大二公”的老路上。这些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不够优化。一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注册登记管理上存在问题。2006年10月31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解决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性问题,但有些合作组织没有进行相关的注册,各合作组织管理混乱,不利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序进行。二是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当地政府虽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给予一定财政支持,但资金非常有限。政府在税收、信贷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也是很有限的,使得合作组织发展中资金问题很严重。三是农村市场经济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没有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一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合作组织应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目前有些合作组织内部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还有些合作组织缺少相应的工作人员,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二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有些组织即使有规章制度,但因自身或其他因素也根本不去执行,规章制度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种现象造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混乱。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有的合作组织太过于强调利益的分配,没有留足合作组织发展的基金,影响了合作组织进一步工作的开展。有的合作组织却不注重利益的分配,没有很好地做到盈余返还,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发展;四是服务机制不健全。有些合作组织更多的是进行对外经营以获取利润,忽视了对农民的服务和协调工作的开展。从而使部分农民的利益受损,产生了农民不信任合作组织的现象,影响了合作组织的继续发展。
(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者素质不高。现在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面临着人才缺乏、管理者素质不高的问题。合作组织的管理者有的是农民,他们缺乏市场运作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农业技术知识了解有限,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长远来看,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然选择。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推广和示范工作,就是要让政府和农民对合作组织有一个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要利用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对上级文件和有关要求的宣传,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负责人、养殖大户等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研究制定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意见,引导政府各部门树立扶持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要让农民明白,参加合作组织,不是走回头路,不是放弃农村家庭经营体制,而是尊重自愿,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举措。从观念上改变农民,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依法引导,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为其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扶持和服务。但要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政府部门不能“越位”,必须依法引导。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做到“三个始终坚持、三个正确把握”:即:始终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始终坚持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要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确把握基本原则,坚持民办、民营、民收益;正确把握法律规范,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
(三)优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政府应抓紧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我国农业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要通过召开会议,举办专题讲座,开辟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组织送法下乡,开展知识竞赛,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普及法律,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实际工作中要与有关部门加强配合,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要依法办事、严格要求,保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二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多的扶持项目和资金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在信贷保险、税收减免、市场准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三是政府要继续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尽快形成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四)理顺关系,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运行机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完善好以下几个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其权力和义务。此外,要健全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顺利发展。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要严格限制股金分红,以防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变性质、蜕变为少数人控制的企业。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收益要合理分配,合理提取发展基金,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要坚持为成员服务的宗旨,最大限度的增加成员收入,做好盈余返还工作,让农民得到相应的收益,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合作组织的正常发展。三是搞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一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成为政府和农民的纽带,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农村政策,并把农民的意愿反馈给政府。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开展培训与服务、帮助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努力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构建服务平台,组建农村合作经济专业网站,逐步实现联网,为每个合作组织打造网上信息交流、发布和营销平台。适时的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给予相关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此外,采取“政府支持、部门协助”的方式,组织开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对农产品的销售方面给予相关服务,提高农民收入。要搞好自我服务,增强凝聚力,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
(五)加强联合和合作,在经营上实行公司化运作。一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联合。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是要取代“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要发挥好纽带、桥梁作用,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成员按照企业要求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代表成员利益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开展结各谈判等等。这样,既可以降低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成本,又能有效 地提高农民地组织化程度,实现公司与农户“双赢”。二是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地联合。面对日
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各合作社要逐步从小型化、分散化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合作组织间要加强联合和合作,从单一经济向多元化新型合作经济发展,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合作组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合作组织在经营上要实行公司化运作。要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努力开拓融资渠道,解决合作组织自身资金短缺问题。合作组织要逐步实行公司化的治理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提高合作社组织的经营运作水平。此外,合作组织在做好对农户盈余返还工作的基础上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创利能力,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促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公司化经营顺利进行。
7.家族企业经济组织形态分析 篇七
应当说对于家族企业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从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合一的私营业主、管理人员完全由血缘亲属担任的家庭企业、由家族掌握大多数股份的股份公司到主要由职业经理阶层管理的但由家族成员控股的公众持股公司,两种相邻的企业组织形态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为便于分析,本文所讨论的“家族企业”基于以下定义:家族成员掌握企业大部分股权,同时通过担任经理人员或通过与经理人员紧密的私人关系,保留高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即不仅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且控制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权,企业最高管理者(CEO、总裁、董事长等)由家族核心成员担任。
一、从员工激励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家族成员除了与企业的其他员工类似的个人动机外,还存在对家族利益的忠诚,企业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通过亲情关系产生很大的凝聚力,该凝聚力会对家族成员来说会产生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初创时期或在企业面临困难时期,这种激励机制能起到或超过常规激励机制(如薪水、福利等)的作用。但也正是由于这种亲情关系的影响,家族企业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家族成员优先”倾向,当家族成员员工与非家族成员员工为同样的目标努力时可掌握的资源往往不同(家族成员可通过亲情关系利用到其正式职权范围以外的资源),而同样的努力结果所获得的评价也可能存在差异(家族成员一般是企业最高领导人的“圈内人”),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一方面,非家族成员员工对某种努力所获奖赏的期望值相对较低(资源差异影响客观上的成功概率,评价差异影响主观上的成功概率),因而影响激励效果;另一方面,非家族成员员工也会因此产生不公平感。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越是接近企业高层和企业关键资源,这种“家族成员优先”倾向就越明显,而恰恰在上述这些岗位就职的非家族成员员工由于其个人素质相对较高(由该职位或资源的客观属性所要求),因而对这种现象的敏感程度相对较高。
二、从用人机制角度进行分析
家族企业(尤其是华人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在评价员工时,通常会采用三个指标,包括关系、能力及忠诚度。所谓关系指的是上级和下属之间的情感性联系,一般而言家族成员的关系较为密切,而陌生员工的关系较为疏远。能力指的是员工执行其工作任务时,所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胜任工作的程度。忠诚度则是指员工对企业及其所有者忠诚的程度。依据上述三个指标,企业所有者可能将员工区分为两类:一类为家族内关系亲密的,这属于自己人中;另一类为家族外关系疏远的,此类人视为自己人或外人,还需视能力与忠诚度这两个因素而定。当员工个人的胜任能力差时,老板会视之为外人,而当个人的能力好时则需视个人的忠诚度来决定,当忠诚度低时,老板会视之为外人,反之,当忠诚度高时,视之为自己人。由此可见,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在对员工进行划分时,三个指标重要性的常见次序依次为:关系(血缘)、忠诚和能力。根据这种评价标准,会在企业种逐步形成一个由“自己人”组成的核心群体,而企业的管理层也会主要由该群体的成员担任。
三、从领导方式角度进行分析
有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犹如一个大家庭,由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成员拥有个人影响权、专家权、奖赏权及强迫权等权力,家长(或家族核心成员)权威颇高。在这种权威笼罩下,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往往容易表现出家长集权式领导方式。公司大权一般都集中在总裁或两三个高层管理者手中,他们在下属提供资料的基础上,独自做出所有重要的决策,同时要求下属对上级绝对服从,个体对群体绝对服从。
这种集权式的领导风格一方面使得家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使得信息传递速度较快,决策高度集中使得决策效率较高,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反映较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决策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能力,孕育着较大风险,企业规模越大,这种风险越大。对于某些家族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这种家长集权式的领导风格还容易使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强调属下对自己命令的绝对服从,从而使得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薄弱,而员工创新力的大小是现代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核心,员工没有创新力,企业就没有生命力。
四、从组织内部非正式群体角度进行分析
许多家族企业也具有齐全的管理制度和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在外观上或正常情况下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看不出有家族色彩,但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对企业决策管理有着重大影响的非正式组织(不管是严密的还是松散的)。该非正式组织成员具有同一家族或亲缘关系背景,有着共同的感情与需要,在许多情况下协调行动;当企业遇到严重困难和挫折、遇到关系企业命运的紧急情况或采取其他重大活动时,组织会进行排斥外人的内部协商,或发动具有家族背景的活动或事件,使家族对企业的实质性控制浮出表面。这种以非正式组织形式出现的对企业重大活动的干预,其影响是两方面的。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家族企业的利益和该家族的利益是一致或相协调的,当需要采取的行动符合企业利益而可能触及企业中某些高层人员(包括家族成员)的个人利益时,这种干预行动能起到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支持符合企业和家族根本利益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干预活动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维系家族成员间的亲情的愿望有时会影响对利益的冷静分析,从而造成干预失当;同时我们也可以常常发现,由于亲情关系的纠缠,这一非正式组织的内部规范(家族规则)往往不能或难以抑制家族成员的违规行为和内讧,因而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五、从企业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家族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企业内部文化,在家族与个人、权威与创新、品行与才干、情感与理性、人情与规章、关系与原则、信用与契约、伦理与道理、平衡与公正等方面有一些倾向性的特征。这种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在华人文化圈内,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习惯的影响,从这种企业文化引申出来的“家庭化管理方式”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加人文关怀,并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规模扩大、涉及业务种类增加,对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一种超越企业创始人群体原有社会文化背景的职业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同时随着员工背景的多元化(如企业跨国化导致的不同民族的员工来源),一种包容而又能超越员工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文化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此时一味地崇尚和遵循这种企业文化则会产生负面效果。但是,当家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其内部资源的有限性和家族成员管理能力不高而导致的内部交易成本大于那些非家族制企业的竞争对手、造成竞争力低下时,家族企业就是低效的。
因此,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如企业发展的某些阶段、特定的社会信用情况、一定的业务特征和业务规模、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家族企业是有效率的,而当市场竞争的各种条件要求家族企业突破自身的界限,需要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需要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或者甚至需要完全放弃家族控制时,如果家族企业决策和管理层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依然在家族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封闭圈子内运作,依然用家族的规则来管理企业,那么这时的家族企业组织和管理就是低效的。企业特定的组织形态是一定条件下企业内外环境的产物,一个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于它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管理机制是否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组织重组:技巧, 选择和领导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旧金山Jossey-Bass出版社, 1991年出版) 一书
8.探析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篇八
【关键词】 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新经济组织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增加经济总量,完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迅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相比,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探索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看来,还很薄弱,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一、新经济组织概述
“新经济组织”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名词,学术界对它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很多专家都对“新经济组织”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王长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新经济组织,指的实际上是那些不同于以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济组织形式。有人撰文给新经济组织做了如下归纳:新经济组织,主要是指在我国境内新建的由非公有制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单位,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独资企业)以及乡镇企业。
关于新经济组织的含义,认为它是与传统经济组织相对而言的概念,是特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和集体经济组织在所有制性质、产权结构、运作模式等方面完全不同的经济组织。在当今理论界,有一些专家把“新经济组织”与“非公有制经济”相提并论。新经济组织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并不完全相同,不仅仅是因为二者所包含的经济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两种说法的变化深层次上体现了中央对市场经济理解的深化。
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将经济组织性质作为划分依据,并未能完全体现市场经济活动公平竞争的原则,给经济组织贴上了公有与非公有的标签,不利于实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真正的公平竞争;“新经济组织”这个名词的提出,区别与传统的用所有制形式对它们进行区分,将各种所有制的经济组织一视同仁,都视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组织覆盖率低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看,大部分新经济组织还没有建立党的组织,党组织覆盖率普遍偏低,有的甚至出现党组织边建边散的情况。党员在新经济组织员工中所占比例较低,分布极不均匀,不少企业还没有党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 86%的私营企业中没有党员,建立党组织的仅占企业总数的 0.19%。截至2002年底,深圳全市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共有79万人,有党组织1432个,管理党员3.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 4.5%。
原因之一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对党的认识不深,对设置党组织积极性不高,对成立党组织存在思想顾虑: (1)怕监督制约。有的担心成立了党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受到监视和制约,甚至企业的内部机密和经济信息也易外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怕削弱威信。有的担心成立了党组织,企业员工会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党员的带领下与自己抗衡。(3)怕影响生产,担心企业开展党的活动,既要占用时间,又要活动经费,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4)有些业主有逆反心理。业主中有的父辈与共产党有宿怨,有的本人曾在政治上受到过不公平待遇,还有的过去因违法违纪受到过严肃处理,等等。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党的组织需要许多艰苦细致的说服和引导工作。
原因之二是:有的新经济组织总体上还处于“多、小、散、流、变、杂”的状况。“多” 就是数量众多,2007年,全国共有私营企业551万户,个体工商户2741.5万户。“小”就是规模小,某大型城市调查发现私营企业在10人以下的占73.96%;“散”就是分布散,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的情况突出;“流”就是流动性大,内部人员流动快;“变”就是变化快,每3年约有90%企业关闭或到异地经营;“杂” 就是经济构成和人员构成复杂。这些情况对党组织的建立和开展正常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党员作用难发挥
1.思想不新,不愿发挥作用。在当前就业难的巨大竞争压力下,部分党员思想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认为自己受雇于人,“只要能挣钱,不问党和团”,顺从业主意愿,听从业主安排。不敢公开亮出自己的身份,成了隐性党员、口袋党员,不关心党的工作,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怕老板有偏见,受刁难,遭解雇。
2.地位不高,不好发挥作用。新经济组织党员的权力受制于私营企业主,别说是参谋权、决策权,就是企业重大问题讨论决定的参与权也成问题,党员发挥作用找不到着力点,仅局限于本职岗位,局限于做一些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有限,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3.本领不硬,不能发挥作用。在新经济组织企业从业的党员,大部分来自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工人、退休工人,来自农民,缺乏企业管理知识,缺乏过硬的业务技能,自身素质不高,荣誉感、责任感淡化,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职工群众,没有能力和水平来发挥作用。
4.队伍结构不合理,不易发挥作用。首先,新经济组织党员数量太少。党员数量太少不,能组成党组织,党员一旦没有组织依托,其作用就难以发挥。其次,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这一点在农村尤其突出。比较而言,城市新经济组织党员情况稍好一些,但总体状况令人担忧。
5.缺乏激励机制,不愿发挥作用。党组织由于在企业中没有决策权、用人权和经济权,对作用发挥得好的党员实行激励缺乏必要的条件,想从经济上给其发票子,却苦于手中无钱,想从政治上给其搭梯子,却苦于手中无权。在经济上缺少实惠、政治上看不到前途的情况下,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不高。
6.党员流动性强,不利发挥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新经济组织处于不断分化、组合的不稳定状态,加上企业用工制度的灵活性,常采取闲期放假、岗位转换等形式解雇、清退部分员工,由此带来了党员的频繁流动,出现了大量“挂名党员”、“口袋党员”。他们游离在组织之外,既不行使党员权利,也不承担党员义务,失去了党员应有的作用。
(三)党员管理难度大
1.大量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归口复杂。随着市场经济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党员二次就业,有的甚至多次就业,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使某些新经济组织常常出现党员队伍“朝增暮减”的情况。部分零散党员在变更工作时根本不接转组织关系,使“花名册”党员大量存在。在一些改制企业中,职工安置结束后,党组织关系何去何从没有明确的规定,也造成党员数量的不确定,这就给党员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2.由于企业转制或关停,部分企业的党支部书记、负责人调动了工作或离职,新的企业经营者受切身利益驱动,普遍存在以抓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忽视党支部建设的作用。即使负责党务工作的同志,在转制企业中也身兼数职,日常工作繁忙,加上相当部分党员离开原企业后在不同地方从事各自的行业,这就给党员管理带来巨大的难题。
3.新经济组织党员的流动性高。在现有党员归属地管理制度下,党员自身为了工作和生活流动的便利性,有意无意地放弃及时进行组织关系的迁移,党员与组织的持续关系也越来越短暂,组织关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换着,党组织难以组织成力量对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不公开身份的“隐形党员”、不落实组织关系的“口袋党员”依然一定数量的存在于新经济组织中。据了解,全国范围内的“隐形党员”、“口袋党员”比例也很高。“流动党员”、“隐形党员”和“口袋党员”在新经济组织党员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给党员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
4.管理方法和方式滞后。由于许多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不能做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教育模式上,没有形成一种既流得动,又收得拢的开放式的党员管理教育模式。要么制度一定永恒不变,过于太死;要么制度活得约束不了人,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等等。
三、推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主要对进新策
(一)提高认识,因企制宜,破解党组织覆盖率低问题
新经济组织中,私营企业主对党的认识不深,对设置党组织积极性不高,对成立党组织存在思想顾虑以及新经济组织总体上还处于“多、小、散、流、变、杂”的状况导致党组织覆盖率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因企制宜,破解党组织覆盖率低问题。
1.努力提高新经济企业主对党建的认识,消除顾虑其疑虑。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能否做好,关键在于企业主对党建的态度问题。今后的党建工作中,要对新经济组织企业主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新经济组织企业主进行有关党的基础知识、党组织的作用、党员作用等内容的教育,使建立党组织成为其自发的要求;二是要消除新经济组织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种种顾虑,使其对建立党组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因企制宜,分类指导。新经济组织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多、小、散、流、变、杂”的状况,要有效拓展组织覆盖面,必须本着“有利于党组织的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则,因企制宜、分类指导,灵活多样地设置组织模式。
(1)“建”。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并有合适的党支部书记人选,应按规定单独建立党支部,挂靠当地党委或工商联党组管理。以前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符合单独设立党支部条件,原有的党支部予以保留。
(2)“联”。对企业相对稳定,党员人数不足3人或虽有3名以上党员,但无合适的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新经济组织,应由上级党委或工商联党组牵头。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近和党员自愿”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
(3)“挂”。对经营规模小、稳定性差、只有个别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由工商联出面,将党组织关系挂靠在所在地有关单位、所在村或居委会党支部,或纳入当地工商联、个体协会党组织,以便联系与管理。
(4)“派”。对党建基础薄弱,但有党建发展潜力的非公企业,在征得企业主的同意下,从区直机关、乡镇和街道社区选派一名优秀党员作为联络员,组建党支部,促进党建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消除党建工作“盲区”。
(二)加强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按照为工作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党员所欢迎的原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开展活动要少集中,多分散;少脱产,多业余;少单一,多类型,可以总结推广“企业恳谈会”、党员“设岗定责”、“厂务公开”等好的经验和作法。不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上台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创新党员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是党员发挥作用的保证。要从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出发,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做到“四个”健全。即组织网络健全,给党员安个家;领导班子健全,形成一个政治领导核心;各项制度健全,做到工作有章可循;党务工作队伍健全,选派好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改变党务干部不熟悉党务工作的被动局面。
3.增强党员发挥作用的本领。要把抓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立足于企业的特殊环境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党员的理想、宗旨、党员标准和组织纪律的教育,解决政治上的失落感,从业上的雇佣感,经济上的剥削感等思想认识问题,彻底消除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的现象。
4.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壮大党员队伍。实施“双向培养”工程,重点抓好在企业生产经营骨干、科技骨干和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一线优秀工人中的发展党员工作,要建立健全群团组织“推优”制度、动态培养制度、入党预审制度、入党公示制度和入党后跟踪教育制度,进一步落实培养教育措施,积极引导他们加强对党的认识和热爱,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帮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入党,确保党员的先进性。
5.建立健全党员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严格按照先进性要求和党章规定,依据不同岗位特点和党员个人特点积极探索和建立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一系列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奖励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既要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具体化、及时化,又要注重目标的设置与实现的措施的具体化、及时化,还要注重奖惩内容的具体化、及时化。
6.对“挂名党员”、“口袋党员”进行全面调查,解决这部分人的组织关系接转。对企业外流动党员采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吸纳他们参加主业所在地党组织的活动;对组织关系在企业内的“隐性党员”,企业党组织要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公开其政治身份,做到“管好在家的,管住外来的,管活外出的”,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改革创新党员管理机制,破解党员管理难度大问题
1.要树立“大组织”观念,实行“双向”管理。每一个党员不仅隶属于某一个基层组织,属于党的整体组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的权利,任何一个党组织也都有权利、有义务对党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管理。有必要改变过去那种流动党员单纯由流出地党组织负责的单向被动式管理,实行流出地和流人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管理的“双向管理”。流出地党组织主要负责党籍管理,如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目标管理等,流人地党组织可凭外来党员持有的“流动党员登记卡”对党员进行日常管理,侧重抓好思想教育,就可以使流动党员管理由“两不管、两头松”变为“两地管、双落实”。
2.组建临时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地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各原所在地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有一定威信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3.推行流动党员“双制双联”管理办法。“双制”:(1)外出报告制。要求党员外出时及时向所在支部报告流动的去向、时间、地点及从事的职业等相关情况,支部据此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各党委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2)定期汇报制。支部为流动党员确定联系责任人,流动党员每半年至少与所在支部联系一次,各级党组织每半年逐级填写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双联”:即支部联建和党员联管。对党员集体外出、时间较长、有固定地点,与流入地联系,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对外出地党员较少不便建立党组织的,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联合管理,使党员“人散心不散”。
4.讲究方法,改进管理方式。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开展要大胆探索新方式方法,真正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新经济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当前,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在活动时间上,坚持脱产与业余相结合,改变占用生产与工作时间的习惯做法;在活动空间上,坚持正规与小型相结合,改变在会议室活动的习惯做法;在活动形式上,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单一的灌输格局,少开会、多交流;在活动内容上,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时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做好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党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在组织模式上、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党员管理体制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党建工作创新,提高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体系中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领导作用,促进新经济组织体系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治祥,胡东红.论股份合作经济产生发展的基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4
[2]徐学通.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以党建工作“全覆盖” 为视角[J].湖湘论坛.2009(2):40
9.非经济组织 篇九
——中共阳泉市矿区区委组织部
阳泉市矿区是典型的工矿型城市区,辖区面积19.15平方公里,25.3万人,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全区现有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下非公企业713户,隶属于阳煤集团等大型国企的136户,拟注销吊销迁出企业133户,实有非公企业总数为444户;444户非公企业中有党员的为35户,党员113名,其中有3名以上党员的10户,两名党员的4户,一名党员的21户,无党员的非公企业为409户;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2773户,其中有党员的个体工商户51户、党员51名。矿区原有非公组织党组织6个(其中1个为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在此次非公组织党组织“百日集中组建”活动中,我们严格按照省、市委要求,围绕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工作目标,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新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29个(其中非公企业党组织26个,个体工商户党组织3个),实现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全覆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分层动员,力求认识“站得高”
一是抓领导,确保“有力”。全省集中组建电视电话会 议后,区委及时召开常委会议,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确立了区委领导、组织部和非公工委具体实施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全区组建工作《实施方案》。迅速召开了非公党建联席会议,确立了以区工商分局为依托,其它成员单位共同配合,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新组建17个党建工作指导站,选拔了102名政治素质高、党建经验丰富的党建指导员,建立起了强有力的组建工作领导体系,通过召开动员会,组织学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做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
二是抓督导,确保“有序”。按照全省组建工作要求和时限,区委组织部制定了组建工作流程图,按照时间倒排、工作倒推、进度倒查的原则,为前期宣传、深入摸底、数据统计、确定方式、挂牌组建等每一个工作环节都确立了具体的工作时限和要求。加强工作督导,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每个阶段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都能够做到保质保量高标准完成。
三是抓引导,确保“有效”。在深入开展认真摸底排查阶段,同步向企业主宣传《公司法》和《党章》,下发《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公开信》,并聘请已组建党组织并发挥了带头作用、促进了企业发展的顺达出租公司党支部等非公组织党组织书记和董事长介绍经验,现身说法,拉进了与企业主的距离,消除了企业法人思想障碍,增强了业主参 与组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组建的工作有效性。
(二)分步实施,力求步调“走得稳”
一是培训突出针对性。注重加强对党建指导员的培训,在提高指导员抓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的同时,针对非公组织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关行业知识的培训,确保指导员开展工作时不说行外话,不做“门外汉”,拉进与非公企业的距离,赢得企业主的信任。
二是组建突出可行性。在制定组织工作方案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企业特点,充分考虑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组织非公党工委成员单位进行讨论,征求成员单位和已组建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的意见,不断完善整改,提高组建工作的可行性。
三是巩固突出前瞻性。虽然省、市安排7月份为巩固提高阶段,我们从组建之初就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的党组织组建理念,在组建的同时巩固,及时开展“五送五增三提高”活动,通过授牌,赠送党旗、党章、党建图书等必需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指导开展工作,提高党支部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分类组建,力求办法“行得通”
一是对3名以上党员的单独建。全区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企业(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下)为10户,前期已建立5户,“百日集中组建”活动中对剩余的5户,按照党员数 在3名或3名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进行单独组建的原则,单独组建新党组织5个。
三是对2名党员的选派建。对只有2名党员的非公经济组织,采取工商局下派党建指导员补齐的原则,组建4个党支部。
三是对1名党员的联合建。针对一些规模较小,党员只有1名的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照地域临近,行业相近,方便活动、方便组织的原则,实行“企企联建”“户户联建”模式,共联合新建6个党支部。其中,只有1名党员的21户企业联合组建为3个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个体工商户中的51名党员组建为3个工商户联合党支部。
四是对无党员的联合建。对无党员的非公企业,按照就近划片、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其纳入街道、社区进行统一管理,采取“街企联建”“社企联建”模式,由街道、社区抽调有热爱党建且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在职党员、退休老党员等担任支部书记和委员,组织无党员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和群团活动。矿区对无党员的409户非公企业共组建党组织14个,实现了无党员非公企业党组织和组织工作的双覆盖。
五是对规模大的重点建。对固定资产在500万以上、职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1户无党员非公企业,为其下派指导员,按照组建方案要求,将其列为重点建的对象,以扩大党在这一领域的覆盖面。
(四)分类指导,力求管理“联得上”
一是工商排查搞清底数。依靠基层工商所网格体系,充分利用非公企业年检、巡查回访和工商电子监管服务平台,组织工商干部分片、分组、分行业、分街道进行倒查摸排,切实摸清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做到底数清。
二是工委组织建立机构。区非公党工委积极安排部署,认真开展组建工作,在全面调查摸排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实际,依托3个基层工商所和6个街道成立了17个非公党建指导站,按块划分调查区域。同时,出台制定了《非公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下派102名非公党建指导员对全区非公经济组织规模、人员构成、经营项目、群团结构、党员人数开展详细调查,并按照组建方案因企制宜,分类组建。
三是属地管理开展活动。组建的非公经济组织按照属地管理、就近服务的原则,由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组织开展党建活动,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和所在地党组织共创共建,和谐共赢。
通过“非公工委组织+工商行业指导+街道社区属地管理”的“三结合”管理模式,在非公党建的组织管理中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了非公党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
二、收到成效
通过“百日集中组建”活动,基本达到了组织全覆盖和 工作全覆盖的目标,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管理网络,组建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党旗飘起来”。通过组建过程中与企业主的不断交流、沟通,帮助企业主做好党组织组建工作,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团结,使企业主切身感受到了建立党组织的重要性,同时也把组建等过程作为了宣传“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过程,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是党员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形象亮出来”。党组织组建后,及时引导原先的“口袋”党员、“隐形”党员积极主动参与党的活动,增强党员意识、创先意识。广大党员纷纷表示要亮出身份,做出样子,树好形象,勇做思想高于一般群众,行动先与一般群众的表率。
三是党支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实现了“效果看出来”。通过抓组织带党员,抓党员带职工,弘扬了先进的企业文化,有效促进了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据统计,今年全区非公经济组织一季度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显示了明显的效果。
三、经验和启示
在开展非公党建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一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必须强调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组建工作,必须树立起坚 定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抓好非公党建的重要意义和当前开展非公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的重要性,用思想指导行动,才能围绕目标,抓好落实。
二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必须强调因企制宜。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必须坚持分类对待,因企制宜原则,不搞一刀切,要紧紧围绕如何促进企业发展,如何赢得企业主和职工信任,根据企业主的思想认识不同、企业规模、人员、行业的不同,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组建模式。
三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必须强调务求实效。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党组织,不能单独地就组建搞组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组织优势,激发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工作活力,把是否促进了企业发展,是否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水平,是否增加了企业职工的收入作为检验组建后党组织工作是否优劣的标准。
【非经济组织】推荐阅读:
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06-13
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立程序06-22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07-15
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情况汇报09-06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10-15
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综述08-10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培训练习题06-25
工商局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验材料09-08
从市场经济角度重新理解学习型组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