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记叙文阅读指导

2024-06-10

小学记叙文阅读指导(精选8篇)

1.小学记叙文阅读指导 篇一

记叙文阅读

考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旨

3、找准文章的线索

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5、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6、分析人物形象

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8、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9、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0、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11、了解记叙的顺序

12、区分写作手法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常见问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答题思路:

1、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句式:“通过„(事情),表达(赞扬、抒发)了„的感情(精神、品质)。答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将标题适当补充一下,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经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课文实例:《背影》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父亲在送行时,攀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答题公式:

答题时一般采用“人+事+结果”的形式,注意要紧紧扣住核心事件来作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写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常见问法:

1、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题思路:

1、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把握记叙文的主旨:(1)联系写作背景;

(2)分析文章材料。看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旨;(3)抓议论抒情句。

2、把握记叙文主题的方法有: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答题技巧:

(1)归纳主旨:

A.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B.抓住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C.掌握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写人、记事类)

b.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c.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2)谈感悟及收获: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课文实例:《背影》表现了怎样的主旨?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答题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即:通过描写----歌颂、赞美,批判、讽刺-----或表达了作者------感情;蕴含了-----哲理。

(三)找准文章线索 常见问法: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作用?

3、某事物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 答题思路: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的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的第二部分就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说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具体而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3)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以“我”(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4)以一事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一物为线索。“一物”:一事指作品中说描绘的具体的物。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情节是围绕“紫藤萝瀑布”展开的,“紫藤萝瀑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紫藤萝瀑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中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中以“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为线索。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课文实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线索。问题中“从----到----”是一种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文章也以此分为两部分。所以本文的线索应是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

答题公式:文章以---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四)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常见问法:

1、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文中某一句话,和哪里相照应? 答题思路:

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时空转移划分。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时空转移分为两部分内容。(2)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例如:《最后一课》a上课前;b上课时师生;c下课后。(3)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例如:《散步》分为a散步、b分歧、c统一三部分。

(4)按画面变化划分。(多用于散文)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5)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悟花。

(6)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课文实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构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经历。

答题公式:按时空转移划分,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按画面变化划分,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等。

(五)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表达效果?

3、给文章加题目或换题目。答题思路:

标题含义:可能会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1)指出修辞,抓住特征,说明作用;

(2)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3)挖掘表层、深层含义。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走一步,再走一步》;(2)充当文章线索《背影》;

(3)充当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童趣》;

(4)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变色龙》;(5)引发读者思考;

(6)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紫藤萝瀑布》《背影》 课文实例:

《爸爸的花落了》题目的含义:

一方面写爸爸养的花凋落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也离开了人世。

题目的作用:拟题巧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意思。答题公式:标题含义:表层义是---深层义是----,要注意联系文章的中心。《爸爸的花落了》标题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或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揭示文章中心或概括文章内容;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六)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题:

1、文中某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全文分析某某的形象。答题思路: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中心思想主要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在概括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学会从事件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概括全面,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在文中也会表现为多面性;另外不要忽略了人物的基本特点,例如家境、职业、外貌等。应注意: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答题技巧:

(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件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2)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课文实例:

《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分析

皇帝:是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的人。

“诚实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自私、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自私、虚伪、愚蠢和欺骗。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了他们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准确、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特别是人物心理,表现了每个人物的异与同。答题公式: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七)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

1、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社会环境描写: 例:《最后一课》中,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做好铺垫。自然环境描写: 例:(1)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买下伏笔(做铺垫,反衬----)例:《羚羊木雕》“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烘托了我内心的凄凉。

(2)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例:《最后一课》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环境衬托,烘托人物的性格,从侧面写出小弗朗士的贪玩。(3)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生动、形象、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等。例:河北中考《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我”轻松闲适的心情。(4)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例:《仰望一棵树的姿势》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描写高原贫瘠、荒芜、狂风呼啸的恶劣环境,为下文描写小树做铺垫,衬托小树的坚强 课文实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环境描写: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些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天已经很晚,渲染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情。答题公式: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自然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与-----照应;升华主题;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常见的作用:

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的气氛,烘托出----的心情。

(八)分析句子的含义 常见问法:

1、结合全文,谈谈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2、请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答题思路: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a.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b.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c.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d.过渡句;e.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f.景物描写句(见景物描写的作用);g.人物描写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基本答题技巧:

A.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B.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C.根据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D.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E.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

F.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G.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解题思路:

这类题侧重答原因,可以遵循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这个思路,其中深层原因要结合主题分析。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到深层含义。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例:重庆市中考《为我唱首歌吧----》地15小题: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解析:“最美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最后的声音”是因为伊丽莎白已失去听力,六个同伴已长眠地下。课文实例: 《散步》:你如何理解文章末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含义?

这句话寓意深刻。它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体现了家庭责任感,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答题公式:首先要提取句中关键词语,分析运用这些词语的目的及达到的效果,联系文章写作的背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九)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某个段落可否删去,为什么?

3、说说某个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思路:

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人物与主旨的关系,三看语言特点。

(1)结构上的作用: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引出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的作用: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环境背景;在中间,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在结尾,常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3)语言上的作用:结合修辞与句式分析。例:《背影》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课文实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南京拒绝合平,都很泄气。”在文中有何作用?(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合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答题公式: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三看语言特点。

(十)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常见问法:

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揣摩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3、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4、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你觉得那句好?请说明理由。答题思路: 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用语、遣词是否准确传神巧妙;

2.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从什么角度描写,如听、嗅、味、触觉等;

4.含义是否深刻,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即表达效果).具体思路:

a.解释词语的含义

b.运用某种修辞,体现词语的生动性;

c.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形象生动贴切地写出了----(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4)排比: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6)设问: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使句式富于变化;(7)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8)反复:强调突出。做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答题公式:-----等词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写),表现了人物----的感情。例:《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攀”“缩”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过铁道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课文实例:《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词语“偷偷地”和“钻”有什么妙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答题公式:本意+语境义;是否用修辞;感情色彩是否变化;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作者)----思想感情;突出强调-----

(十一)了解记叙的顺序 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那种写作顺序?

2、文章插入某一内容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步》。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例:《背影》。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例:《羚羊木雕》中在爸爸妈妈逼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补叙:对全文情节进行必要的补充。例:《智取生辰纲》中结尾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答题技巧(公式):(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如:《背影》(2)插叙、补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如:《羚羊木雕》。

课文实例: 《羚羊木雕》文中在爸爸妈妈逼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万芳是一个仗义的孩子,写出了两人之间纯真的友情,表现了自己的为难心情)

(十二)区分写作手法 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2、文章某一情节的设置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写作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手法:整篇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局部段落:对比、衬托、设悬念、动静结合、伏笔和铺垫、多角度多感官。

2、常见写作手法的作用:

(1)象征: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如:《行道树》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例如:《爱莲说》以菊、牡丹衬莲的高洁品格。《孤独之旅》以杜雍和的孤独衬杜小康的孤独;以鸭群的孤独衬杜小康的孤独恐惧。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的----特征。

(4)借景抒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如《蝉》。(6)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精炼。直接和间接相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口技》。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11)以小见大:如:《最后一课》。(12)卒章显志: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课文实例: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文章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晴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美它是个“宝地”。答题公式:运用了---写法,-----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作者----情感。

2.小学记叙文阅读指导 篇二

一、记叙类阅读题的解题的三个步骤

第一, 读懂全文, 初步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每一句话都为了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所以, 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每一段或每一层的主要意思至关重要。

二、能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段落。

主要是那些表明作者意图的句子, 还有就是抒情句和议论句, 也有一些描写类的句子。它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第二, 严格审题, 抓住重点解题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所在, 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所谓审题, 就是弄清楚题目意思, 弄清楚已经知道什么以及要求什么 (已知和未知) 。题中所出示的问题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文章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意思, 在题目中往往用原句表示;二是命题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的问题, 是命题者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所以, 我们在解题过程中, 一定要关注到命题者的意思, 从关键性语句中找到答题的方向, 在文章作者的原话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回到原文中去找答案。

第三, 筛选信息, 重新组合句子

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偏多, 我们在审题过程中不仅要明确答题的方向, 还要善于从问题中找到答案的具体位置。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问问自己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问。不要原句原文地去抄写, 要自己整合。

二、记叙类阅读题的解题的四个问题

1. 弄清题目中作者的情感取向和文章的褒贬

一篇文章, 总是有正面或反面的取向, 一定要按照作者的态度来答题, 肯定与否定的答案语言是不一样的。

2. 弄清题目中命题者的问题要素, 组织语言要合理

语法的加入有助于答案的完整和合理性。一句话要说的流畅无语病, 一定要在语法上下功夫, 语言组织能力强的人答题也严谨。

3. 弄清题目中作者和命题者的意图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 一般是让学生去理解和分析原句的意思和妙处, 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所以, 在答题过程中, 一定不能忽略了问题中某些关键性的词语。一般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 找出关键语句, 找到主干, 这样便于理解问题的关键。

4. 把晦涩的语言变通俗, 把哲理的语言变明晰

中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 一般语言比较有哲理, 优美性很强, 这些特点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每一句话都从深刻性方面去理解。比如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的句子, 就应该先分析比喻这种修辞的作用, 为什么要用比喻, 然后根据文中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具体回答。特别强调要点明作者的某种感情。

三、记叙类阅读题的示例

下面举一个常见的题型, 来谈谈记叙类文章的解答方法。我们在试卷中经常会接触到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在标题中总有一个词语或短语能说明文章的中心, 这就是所谓的题眼, 找到了题眼也就大致了解了文章的中心。

二、析材料。一篇文章, 总有一些典型的材料来佐证文章的中心, 我们可以先归纳文章的材料意思, 再问一个为什么。就知道文章的中心了。

三、找议论、抒情句。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随时标出这样的一些语句, 当我那张读完以后, 也就基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四、写段意。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 要作综合归纳, 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无锡市2012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丰收岭绿岛》一文中第十八题“请结合上下文, 简析第四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我们必须对每一段的大意有个通盘的了解才能解答, 通过分析,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对治沙成功的自豪和兴奋, 也赞美了治沙站同志的精神。一句话, 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在此基础上,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表达方式, 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 语言特点等。初一学生如果能从心理上重视记叙文阅读, 从理论上把握记叙文阅读的常识, 从实践中多加操作, 一定会走出记叙文阅读的困境的。

(责任编辑:李敏)

2012.8 101

摘要:初一学生一直以来对记叙文阅读就存有很多困惑, 解题水平一直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阶段。本文着重为大家介绍解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些步骤及方法。主要涉及如何阅读文章、如何理清思路、如何归纳文章内容等阅读过程以及记叙文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题型和记叙文的一些常识。希望对初一学生的阅读理解有所帮助和指导。

3.记叙文阅读指导与模拟训练 篇三

一、分清要素、顺序、线索、详略。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方法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记叙文的详略处理取决于文章中心,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详写,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则略写。

二、把握段落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层次方法可以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按感情的变化划分,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划分段落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则需要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段意。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概括中心思想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概括中心思想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怎样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怎样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辨别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托物言志、铺垫、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拟人、比兴(主要用于诗歌)、侧面烘托等。

四、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和体味。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一是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二是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三是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含义。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在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还有设伏笔、作铺垫等作用。在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等作用。

五、拓展性个性化阅读的答题技巧。拓展性个性化阅读考查的具体形式有: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解答个性阅读题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仔细审题。如“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要以情动人。又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不仅仅是要回答是或者否,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二是善于提炼。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够提炼出来。三是合情合理。如“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若不能自圆其说,就显得可笑和荒谬了。又如“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要想得合乎人物的身份特征。四是表述流畅。如“评价人物的形象”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是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模拟训练

谁也不能训斥我的父亲 吕士猛

①早晨九点的航班去南京,父亲执意要送我到机场。其实本来不用送的,这许多年来,我都在外面闯荡,自理能力也算是足够的。但父亲坚持要送我,每次都是如此。

②办理行李托运的柜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们默默地排队等候着,父亲在前我在后。轮到我了,父亲把我的大箱子搬到传送带上,母亲为我准备了好多东西,所以箱子很沉。年迈的父亲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吃力地提起,仓促地放下,不小心把箱子放反了,有把手的一面压在下面。办理手续的那位工作人员瞟了父亲一眼,皱着眉头,大声地斥责我父亲:“放反了!”父亲被这突然的训斥弄蒙了,本能地“咧”了一声。那位穿着蓝色套装,带着工号的小姐再次用更为恶劣的口气对我父亲说:“你把箱子放反了,把手压在下面,我怎么贴(条码单)啊?”

③父亲正准备把箱子扶正,我反应过来——她在训斥我的父亲,如同训斥小孩一样训斥我的农民父亲!我快步走上去,按住箱子,问她:“你在说什么,你什么态度,你在训斥谁?”她沉默了,也许在她的潜意识里,父亲只是个第一次坐飞机的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农民。我愤怒了,她在毫无道理地训斥我的父亲,我的可亲可敬的父亲!我扶着父亲的肩膀,让她道歉。她沉默了,很无辜的样子。父亲拉了拉我的衣角,说算了。但这怎么能就这样算了呢?如果她训斥的是我,也许就算了;但她是在我的面前欺负我的父亲,我绝不允许!我坚持让她道歉,她没有。

④我们僵持着,我已经失去了和她对话的耐心。在我的坚持下,她的部门领导来了。他愿意为他的下属向我父亲道歉,这是例行公事,我拒绝了:谁训斥我的父亲的,谁应该道歉!

⑤时间就这么分分秒秒地过去了,我给朋友打了个电话,我说机场有点事情值得报道,带个摄影师过来吧。朋友是当地一家报纸的记者,对于不讲道理的强势单位来说,也许媒体的曝光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领导也许听出了我的意思,他着急了。他赔着笑,然后声色俱厉地让那位工作人员在机场大厅里当着大家的面给父亲道了歉。

⑥我终于赶在最后的时刻过了安检。隔着隔离线,我在里面回首和父亲道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看起来有些苍老了。但是他笑了,浊黄的泪珠在眼里打转。是的,在他看来,儿子有出息了,儿子让他不再平白无故地被别人训斥了!

⑦登机起飞。两万英尺的高空,我泪水盈眶:不管我走到哪里,父亲永远是我心中的偶像,是一座山峰。谁也不能训斥我的父亲,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

(选自2008年5月《阳光阅读》)

1. 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沉默了,很无辜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赔着笑,然后声色俱厉.地让那位工作人员在机场大厅里当着大家的面给父亲道了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记叙要素——请简要分析选文所包含的“六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语含义——选文第一段说“但父亲坚持要送我,每次都是如此。”这里的“如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表达效果——反复朗读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想象描写——选文第6段有一段关于父亲的外貌描写,因为电脑误操作,一不小心被删掉了,请你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将父亲的外貌描写出来。(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感受评价——选文结尾作者说:“不管我走到哪里,父亲永远是我心中的偶像,是一座山峰。”在你眼中,父亲像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一个,是一个 孙道荣

他是一个农民,但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他的十几亩农田里种地,这些土地上长出的庄稼,除了留给他的家人做口粮外,其余的,都他被变卖成盘缠了。

他总是在路上。过去的16年,他徒步走了十万公里,最长的一次,他一个人在深山戈壁里,走了整整十三天。

他的随身物品中,有一部相机,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20年前,他花了300元钱外加三袋麦子,从一位同学手中买回一部国产二手相机。这个当初藉以谋生的工具,后来被他用来拍摄另外一群人。

迄今,他拍摄了十万多张照片。照片的主人,都是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宁夏等西部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他们的亲人以及代课老师,没有一张风景照。如果你从这些照片中也看到了风景的话,那是一幅幅贫穷、荒凉、无助、绝望的风景。

他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几十场展览。他用一根根绳子,将这些照片串在一起,挂在城市的街头,与其说他展览的是他拍摄的一幅幅照片,不如说是一张张极度穷困、极度悲哀、极度绝望的脸,他希望人们记住这些可怜的面孔,并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

他自创了一种爱心资助模式:一对一。如果你被某张照片打动,希望帮助照片背后那个可怜的孩子,那么,他会将有关这个孩子的资料,全部提供给你。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有一万三千多名孩子,获得资助,重新回到校园。

他是这样算帐的。能借宿的,绝不住店;能步行的,绝不乘车。他省下每一分钱,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走得更远,拍到更多的孩子。有个北京朋友,曾经请他吃了一顿饭,花了142元。朋友结帐时,他心疼不已,他说,这是西部一个家庭一年的伙食费。说完,端起一个盘子,将里面的剩菜,呼噜呼噜全吃掉了。

他叫王搏,他的身份是甘肃天水的一位普通农民。但是,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有人说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说他是志愿者,他说自己只是个农民志愿者。

通过他的镜头,一万三千多名贫穷失学孩子获得了帮助,其中一些孩子的命运,可能从此改变。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可是,相对于他拍摄过的贫穷孩子,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对于他所亲眼看到的还没有拍摄过的贫穷孩子,更是沧海一粟。拍得越多,走到的地方越偏远,接触到的贫困孩子和家庭越多,他越觉得自己力不从心。

有人劝他,你不是救世主,那么多因为疾病、穷困失学的孩子,你帮得了吗?

他说了一个故事。大海边,每次海水退潮时,都会有很多小鱼被搁浅在沙滩上,烈日很快就会将他们烤焦。有位住在海边的老人,总是跟在潮水的后面,将一条条搁浅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有人劝他,你这样能救活几条鱼,更多的小鱼,没等到你去救它们,就早已死了。可是,老人说,捡一条,是一条。

王搏说,和那位老人一样,我也是帮一个,是一个。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一个都不能少,那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可是,有多少孩子,正在失学,有多少穷困的家庭,仍然挣扎在苦难的边缘。和王搏一样,我们大多是普通人,靠辛苦所得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是,以我们微薄之力,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你帮助了一个孩子,就少了一张愁苦的脸;你帮助了一个孩子,这个世界,就多了一张笑脸,多了一份温暖,一份希望。

(选自2008年第5期《读者·乡土人文版》)

1. 整体感知——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物形象——选文写道“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有人说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说他是志愿者,他说自己只是个农民志愿者。”你觉得王搏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达方式——选文最后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材料探究——胡鸿烈和钟期荣是感动中国2008年年度人物,下面是他们的“颁奖词”,请你仿照这种形式,也给王搏写一条“颁奖词”。(80字左右)

事迹:胡鸿烈,钟期荣,是两位均已89岁高龄的老人,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1953年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出资创办树仁学院,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颁奖词: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蘑,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护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名家精品美文选》)

1. 句段作用——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作手法——文中为了表现丑石的无用,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在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句理解——文章结尾说“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这里的“可耻”指的是什么?“伟大”指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主旨感悟——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感悟到的哲理。

①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比探究——作家贾平凹还曾写过一篇题为《一只贝》,写一只贝在海边被孩子们嘲讽,后来一颗沙子钻进了它的壳内,潮涨潮落,它被埋在了沙里,后来它被孩子们的脚踢飞了,一颗闪光的珍珠掉了出来,孩子们也对贝产生了敬佩。你觉得本文中的丑石和贝有什么相同之处?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延伸拓展——读了本文,九(2)班的张应明和王小鹃写了自己的感受,请你写出你的阅读感受来。

张应明的读后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丑石,在某些人的眼里我们也许没有价值,但是在某些人的心中,我们却是弥足珍贵。我们是独一无二的。

王小鹃的读后感:不要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评价而愁苦愤懑。丑石在沉寂了二三百年后,终于得到了天文学家的肯定与赞美。所以,我相信,只要你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我的读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我捡满一瓢豆子 南山泉

①生下我一个月,妈妈就上班去了,把我放在姥姥家。两个舅舅远在黑龙江,姥姥家偌大的院子里就她和我两个人。院里有高大的桃树,四周的院墙上爬满了南瓜。

②那是我刚记事时,有一次,我不知为何特别想妈妈,就一直哭。这时,邻居家的二姐来了,姥姥找出一个结实的葫芦瓤,说,跟二姐去捡豆子,什么时候这个瓢捡满了,你妈妈就回来了。

③我立即止住了哭,跟着二姐就走了。村里种了好多大豆,豆秧收走后,炸角儿的豆粒落在地里,就由孩子们去捡。豆田在一个小山坡上,我和二姐到时,已有十几个孩子分散在田里。

④金黄饱满的豆粒滚进小瓢里,我的喜悦也一粒粒地增多。中午回家时,瓢底已经有薄薄的一层豆子。那几天,我每天醒来都很兴奋,吃了早饭就去找二姐,然后直奔有豆子的小山。姥姥给我缝了个小口袋,把我每天捡的豆子收起来。

⑤有一天,我从山上回来,姥姥高兴地拿出小口袋,把豆子倒在小瓢里,满了!一回头,妈妈笑眯眯地站在我身后!

⑥后来,姥姥去黑龙江了,她走时没告诉我,给我留了一大堆东西,我记得有一个猪蹄,还有那只被我用得油光锃亮的小瓢。我抱着小瓢跑到后院的柴垛里哭了很久。

⑦我被送到奶奶家。奶奶家的山坡上也种了豆子。秋天,地里的豆子刚收完,我就忙不迭地跑了去。一粒粒滚圆的豆子落在瓢里,清脆的声响是我心中的希望。姥姥说过,如果她出远门,就让我捡豆子,等我捡满一小瓢豆子,她就回来了。

⑧可是,我捡满好几瓢豆子,姥姥还是没有回来。快过年时,听说妈妈要去黑龙江看姥姥,我央求她卖了我的豆子作车票钱,软磨硬泡地跟了去,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姥姥。

⑨我说,姥姥,你的话真准!姥姥慈爱地摸着我的脸,说:“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人总会遇到难以迈过的坎儿,迈不过,你别硬迈,像捡豆子一样做好应该做的事,豆子捡多了,那坎儿自然就迈过去了。”

⑩如今,姥姥永远离开了我,我捡再多的豆子也找不到她了,但她的话已在我心中生了根,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觉得再也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把烦心事放下,努力做别的事,心情不知不觉就好了起来,当我的“豆子”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一回头,发现曾经的烦恼是那样的不值一提。人生方程永远不止一解,没有什么事值得我们深陷其中,也没有什么能挡住我们通往快乐的路。

(选自2008年4月22日《楚天金报》)

1. 文章线索——选文围绕着什么来展开文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语含义——选文第④段“金黄饱满的豆粒滚进小瓢里,我的喜悦也一粒粒地增多。”中的“喜悦”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句子理解——选文第⑨段中姥姥说:“人总会遇到难以迈过的坎儿,迈不过,你别硬迈,像捡豆子一样做好应该做的事,豆子捡多了,那坎儿自然就迈过去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主旨把握——谈谈你对第⑩段“人生方程永远不止一解,没有什么事值得我们深陷其中,也没有什么能挡住我们通往快乐的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延伸——人生旅途中,我们的亲人用他们的言行教育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请讲一个类似于选文的亲人教育你的故事给我们听听吧,并说说你从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迪或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谁也不能训斥我的父亲》

1. (1)原意是没有罪恶,这里指工作人员装做没有做错的样子。(2)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2. 时间:早晨九点;地点:机场;人物:我、父亲、机场工作人员等;事件的起因:父亲送我到机场,受到机场工作人员的训斥;经过:我要求工作人员向父亲道歉,被拒绝。结果:工作人员向父亲道歉了。3. 指父亲执意要送我到机场一事。4. 表达出对父亲强烈的爱。5. 参考:蓬松的头发,紧锁的眉头,粗糙的大手,略为陈旧的外套。6. 比喻恰当,语言优美即可。示例:父爱像一杯浓浓的烈酒。酒的味道只能细细的品尝,像烈酒一样的父爱,需要品尝很多年,才能品尝出他深藏着的味道。

《帮一个,是一个》

1. 王搏16年间不辞辛劳通过他的镜头,让一万三千多名贫穷失学孩子获得了帮助。2. 参考: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对自己节俭对贫穷失学孩子大方的人。3. 议论。扣题,点明中心。4. 语言优美,能够结合事例来概括即可。答案略。

《丑石》

1. 对上文的总结。2.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3. “可耻”指的是“我”没有理解丑石,并且还去嘲讽它。“伟大”指的是丑石的“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4. 参考:①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过长久的磨砺;沧海也会变成桑田等。②个性会遭受非议,张扬个性需要勇气。5. 两者都是通过岁月的磨砺之后才绽放出光芒,才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告诉我们成就事业需要恒心,需要坚持不懈。6. 示例:丑石给予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更重要的是丑石传递给了我们一种对世俗讥讽的不屑一顾,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信任。

《每当我捡满一瓢豆子》

4.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修辞手法篇 篇四

【能力解说】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这几种修辞手法,同学们要能够明辨其特点,并要特别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对此同学们必须掌握如下能力:1.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是否得当的能力;2.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的能力;3.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表达效果的能力。

【应对策略】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把各种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的考查特别多,且都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唤起相似联想,理解比喻的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可以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某种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抓住作者情感,理解拟人的作用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使读者不仅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答题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排比项,理解排比的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它能使语言畅达,节奏感强,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排比多用于议论或抒情,用排比议论,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理解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答题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联系所问与所答,理解设问的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句式丰富,波澜起伏。用设问句作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启发读者思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将设问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公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六、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修辞手法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这样能把肯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答题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对„„的关注和思考。

七、品味对称与音乐之美,理解对偶的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能鲜明地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能使文章句式整齐,结构匀称。答题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揭示了„„的内在联系,同时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

八、在旋律美中加深印象,理解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答题公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美文展示一】

竹 篾

□左建明

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那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紧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

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

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

(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有删节)

阅读感悟

尽管文中所叙的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它却在作者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成为折磨作者近乎一生的痛。它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告诉我们,伤害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有时内心的歉疚会让自己一生无法释怀,心灵永远得不到解脱。

悦读悦练

1.结合上下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倒数第四段横线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2.选文中有许多因采用修辞手法而极富表现力的语句,请你摘抄其中的一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美文展示二】

年夜思

□冯骥才

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扬扬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

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

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

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A是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B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

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

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节)

阅读感悟

过年,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更

重要的是让人们获得一种精神食粮,它是物质生活代替不了的。尽管我们的生活富足了,但如果没有了“回家过年”这一习俗,一切的物质享受都失去了滋味,一切精彩的节目也将变得空洞乏味。过年回家吃饭,吃喝只是一种载体,吃年饭时全家人团圆的归属感、亲情、孝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与祝愿才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悦读悦练

1.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年夜饭的感受和认识,试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2.文章第五段中A、B两个画线句均采用了修辞手

法,使得文章耐人寻味又不乏形象生动,请结合上下文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现在人们经常埋怨“年味太淡”了,作者认为是人们误解了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美文展示三】

□季栋梁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小山村。那里的山非常的一般,既不是悬崖,也不是峭壁,一脉的祥和慈善,十二分的平易近人。和尚峁,卧岗„„连名字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让人感到慰藉的东西;然而却有鹰,许多鸟中的一种。

鹰飞翔于村庄的上空,偶尔俯冲下来抓只鸡去,然而却没有人诅咒它,是因为它并不贪婪的缘故。更多的时候,鹰只是在高空飞翔。

一段时间,我总是坐在山头,观察鹰的飞翔。我看到它几乎一天之中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在空中飞翔,而且一天比一天更高一些。当它困乏的时候,它总是借助风的力量,伸开那宽大翅膀,滑翔在天空之上,如同

;待恢复精力之后,又冲击更高的穹宇。如此复如此,毫不厌倦。

我想,那高空到底有什么东西呢,值得它如此地执著!

春天以花朵的形式过去了,夏天以枝叶的形式过去了,秋天以果实的形式过去了,冬天以仓廪的形式过去了;鹰仍在飞翔,仍然在冲向高空,想必它是为太阳所诱惑吧。我明白了鹰的形式就是永远地冲天而去。

山谷里,我常常能见到鹰的尸骸,那绝不是一种像鹰雕那样的英雄气概十足的姿态,或者是鹰之标本那样的气派完整;有点无奈,甚至有点窝囊,羽毛已经脱落,翎翅已经残折,是和别的鸟之死没有什么两样的一种死。然而就是这样的鹰尸,曾经有过无休止冲天的辉煌。远离山村,也远离了鹰,在连麻雀也很难见到的城市,我现在能见到的只是些动物园里的鹰雕了。然而在我见到过的所有鹰雕中,我认为没有一个鹰雕能真正体现鹰魂。因为,这些以泥土为骨骼,以烈火为血液的鹰雕,虽然与真正的鹰并无二致,然而绝大多数都是俯冲下来,这并不是鹰的思想。(选自《季栋梁散文集》)

阅读感悟

鹰之所以高翔于蓝天,是因为它为太阳所诱惑,向往冲天的辉煌!于是,它不在乎山是否平淡无奇,村庄是否贫困萧条。困乏时,它滑翔于天空;精力恢复时,又冲击高宇苍穹。它成长于土地,死后亦归于土地,但终其一生都充满烈火般的战斗精神。鹰的思想,鹰的精神,岂是雕塑家所能领悟的!人是不是也应该像鹰一样,永远追求更高更远的境界,无休止地搏击长空,赢得冲天的辉煌,直到生命的终结?

悦读悦练

1.第一段中“祥和慈善”“平易近人”描写的主体是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为第三段横线处选一项最恰当的喻体()

A.一叶自由游弋的小舟 B.一朵悠闲自在的云

C.一柄巨大的蒲扇

D.一只色彩斑斓的风筝

【美文展示四】

雨和瓦

□苏 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回家啦!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20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于房屋格局和材料的乏味,对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

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青年文摘》2009年第18期)

阅读感悟

本文如一首旋律多变、优美动听的抒情乐曲,让

人置身于想象中的世界,渐近痴醉;又如一帧充盈着童趣亲情的水墨画,使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仅仅是瓦吗?它何尝不是为你遮风挡雨的家呀!虽然瓦片年代久远且带有灰尘,但是在音乐般的雨声中,雨水洗去了瓦上的灰尘,使家的记忆变得那样清晰而温馨。那里有“我”童年在故乡的生活,也有为“我”缝补衬衣的母亲。在瓦和雨的交响曲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尘封在记忆中的永恒的情

感——对家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

悦读悦练

1.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表达效果如何?

2.“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这句话如何理解?

【美文展示五】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赵功强

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

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她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模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大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休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伯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儿,顺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此后她又在2009年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选自《东西南北》 2009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感悟

珍妮芙太太为了她心中“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献出了生命!不幸的结局让我们怅惘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和我们亲如手足。在我们孤独寂寞的时候,她(他)给我们送来欢声笑语;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他)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一文不名的时候,她(他)倾囊相助;当我们功成名就的时候,她(他)却默默地在远方守候着我们。这些人虽然不是亲人,但对我们或有恩,或有情,让人难以割舍,再次想起他们,总不免潸然泪下。每当想起这些人的时候,总有个声音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因为有他们陪伴,我们将不再孤独;因为有他们相伴,你这朵“世界上最美的花”必然会开放,吐纳芬芳!

悦读悦练

1.文章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

2.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

(2)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B16-B17版

美文展示一:1.仿佛自己也深深地挨了一刀。2.示例:“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对竹篾的恐惧,同时也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

美文展示二:1.示例:(1)小时候,“我”认为年夜饭不过是比平时的饭菜更丰盛些。(2)成年后,“我”认识到年夜饭格外重要。(3)由年夜饭引发的对“年味太淡”的思考。2.A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肯定了“家人的团聚”是为了重温欢乐,也是相互致以美好的祝愿。B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夜饭比作“黏合剂”,形象地写出了年夜饭能使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表现了生活的温馨甜美。3.略。美文展示三:1.山;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赋予人的情感,使山显得亲切生动。2.B

美文展示四: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2.这句话采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屋顶的瓦遮住了自然的雨,母爱遮挡了人生的风雨。母爱令人难以忘怀,它抵挡着雨给人带来的恐怖和孤独。

5.小学记叙文阅读指导 篇五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情况)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单位、集体或事物)+事情(情况);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事件有最后结局也应概括在内。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

(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如《济南的冬天》;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如《背影》;

6.小学记叙文写作指导 篇六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二、写好一篇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一)条理要清楚

(二)内容要具体

(三)语句要通顺 条理清楚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内容。

每件事情都有来龙去脉,有着来龙去脉,有着发生、发展、结束的完整过程。写文章只有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才能把事情写得条理清楚。2.按时间的顺序组织安排材料

按时间的推移,就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写人、叙事、写活动、写景)3.按空间位置的变换组织材料

按空间位置的变换组织材料,就是按地点、方位的变换来安排材料,决定先写后写的顺序。(写参观记、游记、写景状物)4.按材料的内容、性质组织材料。按照材料的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组织材料,就是按照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或许多事物的不同种类来安排叙述的顺序。比如介绍一件物品的特点与用途,一处景物的几个特点,一个人物几方面的品质等。内容具体

文章的中心要通过具体的内容来表达,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言之有理,内容具体。1.写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写人,要选择典型事例,把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具体。3.写景状物,要把景物的颜色、形状、形态等方面的特点及变化写具体。

语句通顺

一是用词恰当、妥帖,所用的词恰好能表达所想的东西和情境;

二是句与句之间通顺畅达,文气贯通,能把思想感情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

三、记叙文分类

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细节的描写。

①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姿势声音以及生理特征等的描写。因此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外形的特征,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并与任务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符合。

②行动描写。即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体现性格特征。

③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语气来体现性格特征,要注意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等等。④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就是心理描写,可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

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记叙文。要注意交代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完整性,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融。

四、记叙文写作要点

1、明确写作目的和叙述的中心思想,段落叙述要始终围绕主题展开,避免空洞地叙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一篇好的记叙文需要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清楚六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原因),how(怎么样)。

3、一篇记叙文,无论长短都应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事实。因此,作文前必须明确该从何处开始叙述,该在何处结束叙述,以及怎么叙述才能使文章完整。

4、写作顺序可以采用顺叙、倒叙以及插叙的方法。

①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②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5、巧用写作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②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③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④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常见的写作手法还有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等。

【范文】

一 件 往 事

去年九月一天的早晨,老师让我到教室里去钉一张奖状。我拿了一盒图钉走进教室,站 在桌子上钉起奖状来了。砖很硬,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打好了三颗图钉。在钉第四颗时,手用力一偏,把图钉给弄丢了。我往地上看了一眼,图钉不见了。我想,不见就算了!于是,随手又拿了一个图钉,把奖状给钉好了。

下午,放学时,我没走几步,觉得脚下有个什么东西在扎着我的脚底心,鞋底也似乎厚 了一层。当我的脚再一次着地的时候,觉得脚底心一阵疼痛,不禁叫了声‚喔唷哇‛我马上坐下来翘起脚朝鞋底一看,嘿,是个图钉!拔出来一看,唉,竟是我早晨失手掉落的那枚图钉。我抚摸着被扎出血的脚底心,看着那枚使人倒霉的图钉,心里懊丧极了。我想大声责备什么人,可——图钉是找自己掉的,能怨别人吗?真是自讨苦吃。我无可奈何,只得自我解嘲地说:‚哎,倒霉!倒霉!真是活见鬼!‛说完背起书包,一瘸一瘸地走出了教室。

晚上,睡觉时我想得很多。我想,这个‚鬼‛是谁呢?是我自己吗?是的,是我自己。是我自己不经心,没把掉落的图钉再捡起来。我又想,这次扎了脚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以后做什么事都得认认真真的,可不能象这次一样,因为马马虎虎而自讨苦吃了。

【点 评】

本文直接入题,开门见山。开头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小作者能够围绕中心,以“图钉”为线索,组织材料,结构严谨。而在写事情的经过时,则通过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是事情的经过更具体。

7.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指导浅析 篇七

一、把握层次与要素

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层次性,抓住记叙文的重点要素,即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点、涉及的人物、引发事件的成因以及具体的经过、最终的结果。通过要素指导,学生便可掌握写作要领,简化学习难度。例如,在指导命题作文:那一次,我哭了的过程之中,首先要叙述我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哭了,当事人都有谁,为什么哭,而后要叙述具体的经过怎样,最终哭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我内心的感受如何等。通过该叙述过程,学生将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找到方向,理顺思路、清晰结构,依照六大要素设定提纲,做到层次分明。围绕要素创作的过程中,只要学生稍微修饰,便会使文章更加充实丰富。

二、明确重点、细致入微的描绘

每一个文章均包含重点,即突出中心的内容。记叙文之中、事件原因、最终结果以及经过则是组成情节的主体环节,而事件过程则是最为重要的重点。围绕此重点进行阐述与表达,便可把握最能够显现作者感情思想的内容来创作。还是以那一次我哭了这一记叙文做例子,应引导学生将叙述我哭了的经过作为文章重点,而我为什么哭最多的原因来自于父母的高期望值以及不理解。因此,该过程之中,描绘父母语言便成了文章叙述的重点部分。针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无须刻意的要求他们对人物形象、语言或是心理等层面做一一的描述,而应依照作者当时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这恰恰是以往语文教学阶段中经常出现的弊病。较多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创作能依照预期计划开展,总是会给学生强加一些标准。例如,描写外貌可采用炯炯有神来形容眼睛,或是采用浓眉大眼等词汇,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创作的文章千篇一律、过多雷同,没有体现出新意与特色,这与新课改目标恰恰相违背。

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在较多时期并无法快速地抓住重点、明确重点。因此在教学指导阶段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由主题构思入手理清重点内容。

三、细心观察、积极动笔

倘若说把握要素、划分层次为核心基础,则明确重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可有效的突出中心,而细心观察、积极动笔则可使学生的体验不断丰富,培养他们形成更好的写作、创作习惯。首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应由其日常生活的点滴事情入手。从个人来讲,每一个人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均不尽相同。而观察便是要从这些之中察觉不同,并通过恰当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再者,针对不同人物的语言,应由其话语的态度以及预期、表情等层面仔细的分析观察。而针对景物的描述需要由顺序上开始。例如,描述学校校园之中的一棵槐树,应由树根至树叶描述其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在创作的阶段中方能依照顺序进一步展开。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由身边的各个人或者事物开始,从观察每个物体开始。就好比教课教师一样。各个学科教师、各个人长相、采用的语言、性格特点均有所不同,而学生是否能够抓住并参透此类不同,便要看他们观察的是否细致了。

另外,从学生创作抒写的习惯来讲,教学阶段中,教师可利用两类方式进行引导。首先,可通过连词成段的方式,也就是在每周可固定布置一个主题,并在主题之中每日选择三至五个词语,引导学生依照该词语抒写一段简单易懂的话语。该方式做起来不难,学生可较好的完成,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方能卓有成效。另外,应激励学生养成每日记日记的习惯。在往常记日记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学生存在一定的创作瓶颈,因此会渐渐丧失了写日记的兴趣。我们认为,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在记日记的过程中,教师应引领他们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进行构思,重要的是自身在该类事情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或是对某种事情的看法如何,而不应仅仅的作字数上的要求。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这一基础环节。教师应循序渐进的做好引导,使学生全面掌握记叙文的抒写要素,并由要素入手做好构思。在层级展开的过程之中,应学会如何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内容。同时应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丰富素材,养成更好的写作创作习惯。只有这样,方能令学生不断的进步、持续的提升。广大教师应积极突破以往作文模板的陈旧套路,注重学生体验,以此为根本的写作基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叙文写作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记叙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文体形式,是学生后续学习写作、掌握技巧的重要基础。如何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讲具有一定难度,虽然记叙文篇幅不长,却可透过字里行间抒发笔者的感情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写好记叙文可激发其善于观察周围事物、捕捉生活细节的兴趣,对学好语文知识,发展综合素质极为有利。

关键词: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J].师道:教研,2011(7).

8.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 篇八

一、有机交代六要素

写清楚一件事,使读者明白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最基本的是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有机的交代清楚。习作课前,我出示学生作文中的这样一段文字:“时间:星期天的下午;地点:补习班;人物:我与郭强强……”指导学生修改。学生七嘴八舌地开修改。同时,告知学生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必须严格巧妙地安排好六要素,写清楚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交代时间,你大可以通过环境气候描写来使读者明了。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应该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重点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明白。较多学生把握不住事情的起因,往往绕一大圈才到正题。如,写助人为乐的某某,他过多地写自己如何遇难题,又如何绞尽脑汁地想,写了两三百字,最后加了一句:“这时,小明来了,帮我解决了难题。啊,小明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显然,明显偏离了主题。其实,交代起因应简洁明了。这篇作文可以改成:“作业时,我遇到了拦路虎,左思右想不得其解。这时,小明来了……”

二、合理构思文章中心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写作宗旨,张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没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是没有写作必要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中的猪肚,意在力求文中有货,货即为了充分说明中心,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一篇成功之作,是通过典型事例让读者品悟中心的。“有些人说话爱跑野马,闹得‘游骑无归’。有些人作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学生写助人为乐的他(她),可取的题材是见义勇为。那么,如何不离题,怎能确立文章的中心?此时,教师该有意让学生亲自实践,动笔前,指导学生思考:你的作文要突出什么中心?是分担家务?还是助人为乐?是环保意识?还是美好品质……

三、精心设计文章提纲

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衡量文章成败的又一标准。确立好中心后,先对自己的作文列个提纲: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合理编排。这样,文章才有条不紊,清晰感人。可以这样设计提纲:

题目:感人的一幕

开头:炽热炎炎的夏天,我看到一个年过六十的老爷爷在扫马路;重点:老爷爷不怕汗流浃背,把一辆车上落下的碎砖块都清理掉;结尾:老爷爷大汗淋漓,看着畅通的路面笑了。我感动了。

开头,你要表达什么?开头点题,能使文章寓意明了。中间,如何取舍?通过真实事例,详略得当地叙述是关键所在。结尾,阐述什么?掷地有声是文章一大亮点。起因要简洁,直奔主题;经过要具体,通过事情的过程,结合一定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记叙下来;结尾要有力、深刻,升华主题。或者,可以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直接描写,发人深省。

四、潜心描写细节

细节描写,指环境、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是文章具体生动必不可少的因素。要指导学生对看到的事深入地思考,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伟大。

一篇作文,好比一幢高楼大厦,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犹如一层层房屋,要紧密配合,相互照应,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文章才能显得结构严谨。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上一篇:群安员先进事迹下一篇:小学四年级看战狼2影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