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分析

2025-02-07

读《古诗》分析(共15篇)

1.读《古诗》分析 篇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断魂”,本是形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2.读《古诗》分析 篇二

一、比较读: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初读诗文, 认识生字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古代诗文的朗读讲究节奏, 因此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朗读的方法。然而, 仅仅让学生听着老师读, 照着老师的样子读, 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 教学效果势必低下。换个方式, 让学生主动来构建“正确朗读”的方法:听老师读, 请你比比看, 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学生们的探知欲、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镜头回放】

师:真好, 题目读得既正确又清晰。那么今天我们的学习从倾听开始。听老师读, 请你比一比, 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慢。

师:是的, 读诗就得边读边思考意思。你来试试。

(学生慢速有节奏地读诗。教师纠正“振林樾”三字读音)

生:老师“意欲捕鸣蝉”这一句读得很流利, 我读不好。

师:这句话的确不好读。跟着老师读读。 (教师慢速范读, 学生跟读, 其他同学同桌对读, 要求读正确) 其实你已经很了不起了。这句诗中的“鸣蝉”是个新词, 前后鼻音都读正确了。见过“鸣蝉”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蝉停留在柳枝上, 并配上清脆的蝉声, 学生纷纷表现出喜爱的神情)

师:看着它, 你心里真想干什么?

生 (露出激动的神情) :我真想抓住它。

生 (做出捉蝉的动作) :我真想抓到它。

师:心里真想抓到这鸣蝉, 是哪句诗的意思?

生 (齐) :意欲捕鸣蝉。

(之后教师随机指导“忽然”“闭口”等生字新词的读音)

整个“初读感知”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同桌练读、个别朗读、全班齐读等平时常用的教学形式, 也显得更有实效。笔者以为, 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上下之分, 关键要看学生是否乐意接受, 还要看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同桌互读这样巧妙的组合, 学生的学习劲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表演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 也来当一回牧童

“诗有境”, 读诗不入境, 重复读个三两遍自然就味同嚼蜡了。这首诗歌的意境恰恰都是围绕着“牧童”这一人物形象构建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走入诗歌的意境, 笔者引导学生三步走。 (1) 呈现画面:通过朗读, 将学生“所见”的人和物运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出来; (2) 回到诗歌:将这些人和物在诗歌中找到对应的词, 画下来读一读, 边读边联想; (3) 想象意境:让一个个孤立的“东西”, 通过教师的伴乐读, 学生闭眼想象, 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动画片”。

【镜头回放】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读这首诗, 你看到的画面有些什么人、事和景物呢?

(学生分别回答: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贴画)

生:老师, 还有歌声!

师:真了不起啊!读着诗, 你不仅能看见画面, 还能听见声音。 (教师随机播放《快乐牧童》)

师:这些人和事物, 诗歌中是用了什么词呢?画出来。对于文章中的关键词, 我们要学会圈画。读读看, 能否边读边在脑中想出它们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在你脑海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 很开心。

生:我看到牧童想抓蝉。

生:我还看到牧童在唱歌。

师:真好。现在闭上眼睛, 老师慢慢读, 你在脑海中展现看到的画面、听到的歌声。 (师伴乐朗读, 学生闭眼想象。朗读完毕, 学生睁开眼, 大屏幕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

师:你刚才仿佛不是在读诗, 而是在看什么?

生:我在看电视。

生:我像在看一部动画片。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那就让我们边读诗, 边把自己放进诗歌动画片里去。 (学生兴奋地齐读, 教师指名学生读,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如果我们能边读边演牧童, 那就更棒了。 (教师让学生学着牧童的样子放松地坐着)

生: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师:注意下面一句动作要变了。

(学生有的手捂嘴巴读, 有的站直了读———忽然闭口立, 俨然一副小牧童的样子)

本环节笔者创设了“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这一情境, 引导学生表演读, 全班同学边表演边读, 想象诗歌意境。其间笔者随机采访几位学生:“你为什么不继续唱歌?”学生回答:“我想抓住鸣蝉, 我再唱, 它要跑了。”“我真想抓住鸣蝉, 我望着鸣蝉就发呆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回答, 显然与学生全然进入诗歌意境是分不开的。

诗歌要读懂, 但对于低段学生来说, 枯燥的字词理解, 显然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意思, 更不敢妄谈体会诗歌的情趣了。如《所见》这一类很有趣味性的诗歌, 仅仅通过想象恐怕很难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妙趣, 看画面读、表演读, 让诗歌成为自己亲身体验的写照, 学生自然读得情趣盎然。

三、交互读:其实古诗还有更有趣的读法

在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表演, 有情有趣地读懂了这首诗之后, 笔者就引导学生自个儿拍着手带着节奏来读。之后, 他们发现这样自得其乐的朗读还不够带劲, 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开始和同桌运用交互拍手的方式来读。学生个个小脸通红, 乐乎所以地读着这首五言绝句。最后, 大部分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对这首小诗熟读成诵了。

【镜头回放】

师:其实, 读诗还可以有很多种办法。

生:就像上课之前一样, 拍着手来读。 (课前小朋友已经会拍手读诗)

师:那就让我们拍着手读读看。

(全体学生有节奏地拍着手读)

师:其实, 我们还可以同桌互相拍手读。

(同桌学生运用“你拍一我拍一”的形式拍着手读, 之后请一对同桌展示读给大家看)

师:如果拍着手, 能够你一句我一句背下来就更棒了。 (学生进行“背诗接龙”)

师:老师发现有位同学能够一个人全都背下来了。

(一生边拍手边背诗, 背完之后,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我也会这样背)

其实, 《所见》一诗看似语言通俗实则情趣盎然, 读之令人不禁失声一笑。如何让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自由多读, 然后背诵, 当然是一条捷径。然而对于低段学生而言, 显然这条“捷径”会让学生对古诗越来越失去应有的兴趣, 最终即便积累了也是枉然。

古诗, 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经典元素自然不必赘言, 其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 同样大有裨益。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文学形式, 多读、熟读、背诵是必经之路。既要让学生“读好”, 还要让学生“好读”,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低段古诗教学中, 教师只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情境中阅读, 把听、说、读、演、唱等相互结合, 相互渗透, 就会相得益彰, 再给以多种评价方式, 一定会使学生对古诗、对语文产生兴趣, 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受益一生。

3.孩子如何读古诗 篇三

其实,按人的智能发展规律来说,中国的这种传统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比如我早年背诵《论语》并不理解,但在我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会忽然理解了《论语》中的某些话,越发体悟小时候背书真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日,《论语》也仍是我背诵得最熟的一本经书,这使我终生受益。我确实因为读诵了《论语》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我逐渐体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顺而坚韧的美德,因而改变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气。这种体悟对我一生的处世为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再比如,像李商隐的“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也觉得不错,念起来也很好听,嫦娥、银河、烛影、屏风这些词汇也都是我熟悉的,我就背下来,并没有什么深的理解,后来一直也没理会。直到1953年,我到台北二女中教书时,课本里选了一篇《资治通鉴》里的文章《淝水之战》,里面写到前秦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利了,获得了一辆苻坚的云母车,想必是车上有云母的装饰。下课后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在等车时,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忽然间李商隐的嫦娥诗从脑子里跑出来了。这时距离小时念这首诗已经好几十年,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觉。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记忆力强的时期利用上,让他背诵下来,只要他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都会有所体会,随时都会有所升华。

我小时读诗也是喜欢那些声律好听的、意象优美的诗句,至于那些有哲理的诗也不大懂。哲理诗写得最好的是陶渊明,我小时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如果读了会不会喜欢。陶渊明的诗是我上大学时跟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念书时才开始读的,顾随先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我也是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陶渊明,并为之倾倒。

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一首很好的诗,说这半亩大的一方池塘像镜子一样,天光、云影碧波摇荡,问一问这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因为这水不是死水而是有源头的活水。人也是要有源头的活水,就是你的生命要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成长。这些道理当然是很好,但只是在说一个道理。

而陶渊明不是这样,陶渊明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会,有一分诗意的感情,他的哲理诗,写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他的《饮酒诗》中的一首: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有他人生的体验,有一份感觉和感情在里面,不只是由理性安排出来的形象的象征和寓托。有的咏物词是出于理性的安排,是由思想把形象跟意思配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是,陶渊明真是有他的生活体验,渊明确实在那时黑暗多歧的仕途中,有过一段彷徨的日子,但是他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他以知命的委顺,泯没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执,超越了迷途;他以闪烁着智慧的灯火,照亮了他的四周,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息之所。于是陶渊明欣然地从他周围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赏爱的人生妙趣,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际,悠然吟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句。

这首诗中的两句“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写得真是美,而且“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更是使人非常感动。

4.读《清明》古诗有感 篇四

高菊磵《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月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赏析:

闲来无事,捧起一本民国时期某书局出版的竖排书——《千家诗释注》,读到卷下时,一首宋人高菊磵的七律诗映入眼帘,诗名曰《清明》,在古朴的书页映衬下,那娟秀的行楷字令人赏心悦目,那繁体的诗句仿佛也有了灵性,读来也令我荡气回肠了。

这首七律是作者高菊磵,在距今10左右,以清明为题写就的。清明节气在我国是个重要节气,这时的气候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已进入到春和景明之时:万物生发,草长莺飞,人们穿着的衣物也逐渐单薄起来。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设定的。清明节的前三天,人们在吃饭中不动火,就吃些寒凉的食物,顾名思义“寒食”是也。清明节又是民间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的前三天或后四天,都可以到先人的坟上摆些祭品,烧些纸钱,以示祭拜。

民间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只有在这几天里,阴间才向我们阳间敞开了大门;假若你想给先人送些东西,或者交流一下,这几天里这可能是可以的。也许是高先生在清明这一天也带了些祭品和纸钱,到他家的先人坟上凭吊了一下,晚上归来,回到了家中,妻子置办了几个下酒小菜,他端上了二两小酒,开始了反思。这时,堂中烛明,儿女欢笑,其乐融融。

二两小酒下肚,想起了先人的抚育之恩,不免悲从中来,感怀下涕,哭出了声来。在悲泣中,诗意也在他的心头开始萌发,草长莺飞了!

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墓园之情景。首联吟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颔联吟道: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把酒感怀,怅惘凄然。现已入夜,村中灯火阑珊,先人们却夜宿荒冢,只有狐狸为伴。颈联吟道: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不因世事的`儿女们是不知道大人们的心思的,他们只管享乐,他们什么时候能真正地理解大人的心事呢?

酒过三巡,夜过五更,碟中残豆几粒,壶中几许省酒,高先生宽带薄衣,其间昏昏,伏案睡去,醒来后,不觉身感寒凉。他把仅有的省酒倒入杯中,吟出了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菊磵先生醉了,在1000年后我看到了他的醉,他暂且把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竟然吟出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诗句,他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他在坟上摆的那些祭品,他给先人们烧的那些纸钱,不都成了骗人的玩具了吗?

掩卷沉思,前段时间我也看到一个醉的,那毕氏竟然在某国大使馆设立的酒宴上买醉,不知道是真醉还是假醉,在清明期间,公然辱没我们共和国的先人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当今的保护者——人民解放军,公然对地主阶级喊冤叫屈,我想,他不是真醉,他是假醉。

5月9日,我们高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阅兵式,欧洲部分国家在5月8日也举行了相应的仪式。举办这些仪式的目的,是纪念我们的胜利,纪念那些为夺取胜利死去的将士。死者长已矣,再隆重的仪式他们都不会知道了,那些祭祀的美酒,正如高菊磵先生所说,一滴也不会到九泉了。

5.读古诗词有感 篇五

曾经流落在小说中,徘徊在散文中的我,最近喜欢上了古诗词。

我喜欢古诗词所带来的意境,比如“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中那种参透世俗的心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浩浩荡荡的感觉……

这些诗词大家和曲作家之所以能写出流芳千古的诗篇,是因为他们可以把对人生的感悟幻化成文字,用诗词歌赋营造一种境界,并让后人了解他们的情感。我可以想象,他们或落第还乡,或被贬官,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写出了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出去游玩,见到了前朝的故地,感慨万千,于是有了怀古作品……

也许是有缘,我在读诗词歌赋时,常常能感觉这作品中弥漫的情绪,很符合我的心境。在读有些作品时,我便沉醉在它创造的氛围中,久久不能自拔,有时甚至泪流满面。在擦拭泪水的时候,我不禁感叹古典文学的感染力。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诗人、词人、曲作家,将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营造出一种意境,将自己的真情写入作品,这就是我所学到的。

教师评语: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古韵之旅,惊讶于小作者小小年纪既有的古文底蕴的同时,思绪也不由得与这般悠扬的古韵一齐翩翩起舞。读后感重在“感”,“感”由“读”生发,小作者以对古诗文极其敏锐的鉴赏和思考的能力将“读”与“感”自然地结合,浑然一体,读来甚是畅快。

6.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 篇六

第一, 要让学生明白, 诗歌阅读其实是一种情绪传达, 读诗强调读者与作者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而“懂”是相对的, 作为高中生完全可以读懂诗, 只不过懂的程度、角度不同罢了。“诗无达诘”, 一是因为诗的语言含蓄精炼, 需要读者揣摩领悟;二是由于读者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同, 对诗的内容和形式有知与不知, 知又有深浅透隔……因此, 所谓“懂”, 就是读者对作品有了自己的感受、领悟、发现, 就是读者与作者有了心灵的交会。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和孟浩然的《春晓》, 虽然都是写春雨, 但是传达的情绪却不同。杜甫写的是春雨下得好, 滋润了万物, 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 似乎知道人们的心愿一般。而孟浩然写的是“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描写春雨打花、落红满地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惜花的情感。同样是一场春雨, 诗人对它的感受却不同。

我们阅读古诗, 就是要透过文字语言去感受诗的思想情感, 调动我们的人生体验, 走进文本, 触摸诗的灵魂。

第二, 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古诗词即所谓“诗家语”的特点, 力求对诗歌“懂”得要深透、更接近诗人本怀。诗家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是形象思维和含蓄精炼这两点。形象思维是及时用具体的形象 (进入诗中为意象) 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这些形象与情感的契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含蓄精炼就是有些话不直白地说出来, 而是用极俭省的语言将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曲折地透露出来。读诗就是通过对意象与情感契合关系的体察来感悟诗的意境, 领会诗的情趣意旨。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 诗人喜之爱之, 于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了空山新雨后秋夜的清幽明净, 景物美妙怡人。

又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村宅、草屋、榆柳、桃李、远处村庄、飘动炊烟、深巷狗吠、树巅鸡鸣, 几个乡村寻常意象的组合, 营造了田园生活清新闲适的意境。

诗歌的语言言近旨远, 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我们走进诗歌文本, 首先要理解诗歌的语言;而诗歌的语言又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性, 我们除了要感受诗歌语言的音韵和谐, 更要欣赏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画面——意境, 走进诗的世界。

第三, 教会学生准确把握意象内涵的方法。一要注重积累典型意象, 古典诗歌的意象内涵有一定的固定性, 了解其内涵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诗歌。古人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 是高洁的象征, 所以常用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 此独尊其品格。”二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根据形象自身的特点联想到相应的意义及诗人注入的情感因素。

第四, 要尽量了解与诗人有关的资料, 这资料又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政治背景, 二是作家个人境遇, 力求让自己的领悟更接近诗人的本怀。如: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才能理解杜甫在《春望》中所表现的萧条景象和悲凉的心情;了解了宋朝历史后, 就容易理解陆游在《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诗歌是诗人独特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文字化。每一首古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学生只有在了解一定背景的前提下读诗, 才能比较准确而不是牵强附会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7.如何读懂古诗词 篇七

一、知人论世。把握诗词的广义语境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的鉴赏,指的是要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大意。比如,就作家所属的时代而言,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词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就作家的风格而言,陶渊明的诗淡远闲静,王维的诗恬淡优美,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等。

总之,知人论世,司以为你理解古诗词的大意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解读标题,参悟诗词的内容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它具有或点明话题,或交代内容,或揭示主旨的作用。从标题人手,往往可以较快地参悟古诗词的内容大意。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交代了送别的对象、朋友以及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代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总之,诗词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它。可以抓住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三、解读序、注,了解诗词的背景

有的古诗词,在诗词的前面有序言,有的在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释,解读它们,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非常有益。“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注”,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词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语,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

四、解读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指形象,形式;意即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由此可见,要想理解一首诗词,诗词的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能领会诗词的主旨。

形象的含义很广泛,如在抒情诗中,形象往往是诗人自己(抒情的主人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写抒情主人公的梦游经历,塑造了作者的那种桀骜不驯、毫不妥协的斗争形象。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诗^往往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寓在某个客观物象上,然后通过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而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相对稳定的,这些情惑与我们现代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比如:梅花、莲花、冰雪、石灰、蝉——高洁;折柳、阳关、长亭、南浦、霸桥——送别、离愁;烽火、烽烟、狼烟、塞外、玉门关——战乱、戍边;夕阳、西风、归雁、浮云、子归——羁旅愁思。

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五、解读“语言”。体昧作者的情感倾向

(一)抓“诗眼”。理解诗词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最传神或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或词),比如《江楼旧感》:“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回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抓住诗眼“思”字来理解,思的原因是“独上”,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思的对象是曾经同来的望月人,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诗歌反复扣住“思”,缕缕思念更加挥之不去了。

(二)抓动词。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穿”、“下”和“向”三个字是写动态的动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穿起,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像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惊喜的心情。

(三)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不论作主语、谓语、宾语,作用都在于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青青”,极写荠麦之繁茂,反映土地荒芜。“十里扬州路”,今非昔比了。

六、解读“题材”,把握古诗词的主题

古诗词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相同题材的诗词在内容上有共同的倾向。因此,弄清古诗词所属的题材,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题。常见的题材有:

(一)怀古咏史诗。大多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感情。(二)送别诗。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三)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其共同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凉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四)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五)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六)忧国伤时诗。这类诗要么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要么反映离乱的痛苦,要么同情人民的疾苦,要么对国家民族前途担忧,要么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表达一种忧国伤时之情。(七)思乡诗、闺怨诗和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在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8.读古诗文有感 篇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多么美丽的诗句呀!每当我读到这句感人肺腑的诗句时,就会想起小时候读幼儿园时,老师教我们读,背古诗的情景,读后感《读古诗有感300字作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背诵了越来越多的古诗,我开始学会去领悟古诗的意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我联想到农民伯伯在强烈的阳光下辛勤耕耘,挥汗如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激励着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我联想到瀑布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落自九天。

9.读古诗的趣事作文 篇九

童年时代,由于我天真可爱,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我的爸爸非常喜欢背古诗,因为受他的影响,我也十分喜爱背古诗,爸爸一有空就教我背,渐渐地,我会背好几首了。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在门口乘凉,随手拿起放在旁边椅子的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许多过路的人都停了下来,注视着我。“这孩子这么小就识这么多字了,长大肯定有出息!”一个戴眼镜的叔叔说道。有一个小男孩的妈妈对他的孩子说:“你看看人家,比你小都识那么多字,小妹妹,你能把你手中的书借我看看吗?”别提我有多得意了,我毫不犹豫地把手中的书递给了那位阿姨。“呀!这不是本古诗,这是本数学书,这孩子是瞎读的!”旁边的人纷纷朝我指指点点。

我哭着回到了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爸爸“傻孩子,这是你姐姐上学用的.数学书,不是《儿童背古诗》啊!”“爸爸,我要《儿童背古诗》,不要数学书!”从此以后,我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出家门,让爸爸在家教我识字,在升小学时,我已经认识很多字了。

10.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篇十

一、不完全句

在一般书面表达中,一个完整的句子离不开谓语动词,谓语是一个句子的核心。然而在古诗词中,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完整的句子则较为常见,这种句子称为不完全句。最典型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构成的句子,有人称为名词句,如李商隐《商山早行》中的一联: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一联着眼六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寒秋图,烘托了早行的气氛。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而诗意毕现:茅店上空,一轮寒月吐露清辉,四周的鸡鸣声此起彼伏,我出发了,行走在落满霜花的小桥上,身后流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又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一联: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这一联是对李白诗风的评价,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该联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如同庾开府,俊逸如同鲍参军。庾开府,即庚信,鲍参军即鲍照,他们是南北朝著名诗人。诗句中省略了“如”“似”之类动词,但不妨碍理解。类似的名词句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这些诗句以写景为主,舍弃动词,甚至根本不需要动词,只是铺陈意象,这在修辞上叫做“列锦”。

除了名词句外,还有一些诗句,有谓语,但谓语不完整,也属于不完全句。如崔颢《黄鹤楼》中的一联: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历历”是一个表意清晰的句子,“汉阳树”则是一个名词,第二句结构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即“短句+名词”,但“汉阳树”与“晴川”的关系,“鹦鹉洲”与“芳草”的关系却是清晰的。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清晰可见;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

还有一类句子,主谓宾看似完整,稍加留意,仍属不完全句。如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观察第二句,句中有主语(“一弦一柱”)、谓语(“思”)、宾语(“华年”),看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实不是,“思”的行为不是“弦”“柱”发出的,而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此句的结构形式为“短语+短句”,可见还是不完全句。本句的大意为:看到眼前锦瑟上密密匝匝的琴弦,我不禁想起了逝去的美好年华。如果说此例容易辨别,不大可能在理解上造成困难,那么请看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的两句:

(5)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表面上两句都有主谓宾,结构完整,很容易理解为:“竹喜爱新雨后的时光,山喜爱夕阳下的情景。”错了,“新雨”“夕阳”不是句子的宾语,它是古汉语中的后置状语。正确的理解是:新雨后的竹惹人怜爱,夕阳下的山更加妩媚。

二、压缩句

王维《山居秋暝》中有一联: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即“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大意是竹林一片喧闹,那是洗衣女子说笑地回来了;莲花摇动,那是渔民驾着小船下到荷塘去捕鱼。把两句话压缩概括就变成眼前的诗句了,这种句式有人称为压缩句。这种句式在古诗词中十分普遍,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某些成语也带有这种痕迹,如鸟尽弓藏、风和日丽、经天纬地等,它们名为短语,实为句子。下面句子和例(6)相比,略有变化,如李商隐《筹笔驿》中的一联:

(7)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关张”句也有两个句子形式,“无”“欲”是动词谓语。直译就是“关张死了又能怎样?”意思费解。联系“管乐”句,这里用典,赞扬孔明的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关张”句则陡转,意思是说无奈关羽张飞身死,你独自一人又怎能挽救危局呢?可见“欲何如”的主语是“孔明”而非“关张”。对这类句子应多结合上下句或全篇来理解。

三、倒装句

古诗词中为了符合平仄、押韵等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诗人们对语序作了适当的调整,由此产生的倒装句十分常见,它比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更灵活,规律性更不好掌握。现代中学生由于不了解声律方面知识,所以应更多地从语法结构和语义上去理解。现举例略作说明。

(8)“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应为“应笑我多情”。

(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应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10)“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应为“环佩夜月魂空归”。

(11)“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应为“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曙色危旌动”。

四、炼句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代优秀诗

人特别注重炼句,往往一句出彩,全篇生辉。炼句的关键在于炼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都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炼字佳话。不了解炼字的一些奥秘,对诗词的理解终究是隔靴搔痒。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古诗词中的炼字往往就是在动词的选择与比较上下功夫。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两句:

(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涌”是动词,也是炼字的典范。“涌”是“涌动”“奔涌”之意,说“月涌”似乎不通,该句其实描绘的是明月投射在奔腾的江面上的壮观景象,月是静止的,水是流动的,月光因流水的衬托获得了动态生命,月光照在水面上就象在水面上奔涌出没一样。“涌”字下得真妙,让人不得不佩服杜甫天才般的表现力。本联大意可译为:星星低垂,原野变得开阔,一轮明月在大江中跃起奔流。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也是炼动词的典范。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时,也可能是炼字。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一句:

(13)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粪土”,本句形象地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高洁的政治理想和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再看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一句: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肥”“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属炼字的典范。理解本句,除了解炼字,还要了解“绿”“红”的借代特征,“绿”借代“叶”,“红”借代“花”。用“肥”修饰“叶”,让人联想到“叶”的“肥大”“繁茂”;用“瘦”描摹“花”,让人联想到“花”的“瘦小”“枯萎”。其实这句描写的就是枝叶繁茂,花朵凋零的暮春景象。如不细心揣摩,就不能准确理解词语背后的丰富含义。

副词虽不及实词重要,使用精妙的副词也是炼字。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中的“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中的“还”都是副词中的炼字的典范,品味这些字词对于准确理解诗句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鉴赏古代诗歌,读懂是前提,是关键。我们不妨以句子为抓手,了解古诗句式的特点,串译梳理大意,以达到对整首诗的准确理解。

11.古诗中有些字还是应依古音读 篇十一

拙文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仅从读音的角度 (不涉及词意句意) 来作一些正音, 以就教于方家。只要能抛砖引玉就十分欣慰了。

一.“看”字的读音。“看”字有两个读音, kān (平声) 和kàn (仄声) 。在古诗中, 有很多地方哪怕是kàn (仄声) 的词义, 为了平仄和押韵的需要, 还是要读kān (平声) 。如:李白《塞下曲》中颔联“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的“看” (kān, 诗是平声韵) , 《清平调》中“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的“看” (kān) 。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看” (kān) , 《春夜喜雨》中尾联“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的“看” (kān) 。还如:白居易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中的“看” (kān) ,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中的“看” (kān) 。太多太多, 不胜枚举。

二.“涯”字的读音。“涯”字, 《现代汉语词典》只收“yá”一个读音, 但在读古诗时有的地方要读“yá”, 有的地方要读“yí”。如:李商隐《隋宫》中颔联“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的“涯”读“yá”是不错的, 可是如果将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的“涯”读做“yá”, 就不押韵了, 此处应读为“yí”。

三.“思”的读音。“思”字, 《现代汉语词典》除录“于思”一词中读sāi外, 只读sī (平声) , 没有念sì (仄声) 的读音, 但我认为在有的诗句中应该念sì (仄声) , 不然, 就不合格律要求。如:“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中的“思”,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中的“思”, “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珍》) 中的“思”, 等等。

四.“斜”字的读音。“斜”字《现代汉语词典》只收了一个读音xié, 《辞海》有注旧读xiá, 可据我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现代汉语词典》以外的工具书的较少。而古诗中, 因押韵的需要, “斜”需读为“xiá”的情况又特多。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字, 因为押韵的需要应该念作“xiá”;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斜”, 念“xié”就不能与“花”“家”协韵, 大失韵味, 还是应念“xiá”。

五.“胜”字的读音。“胜”字, 《现代汉语词典》 (2002增补本和第5版) 都只收一个读音“shèng”, 但在注“能够承担或承受”义项时说“旧读shēng”。可是在读古诗的时候, 很多人以为“旧读”可以淘汰了, 再不能这样读了, 殊不知, 在古诗中, 有些地方还非得按“旧读”读为“shēng”不可, 不然, 就不合平仄了。如:杜甫《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中的“胜”;杜甫《秋兴 (之四) 》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中的“胜”;王之涣《宴词》“莫听声声催去棹, 桃溪浅处不胜舟”中的“胜”, 等等。

六.“儿”字的读音。关于“儿”字, 我觉得在下列诗句中都应该念作“ní”, 不然就失去韵味 (仅举2例) 。

1.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2.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综上所述六个字在古诗中的读音, 意在说明读古诗不能完全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 不然就失去了古诗的原汁原味 (时新的话是原生态) 。

12.读古诗苔有感500字 篇十二

有这么一首诗,平凡而朴实,这是由袁枚所作的一首很普通的小诗。至少在袁枚所作的众多诗句中,它本身就不起眼,要不是因为在《经典永流传》节目中,贵州乡村教师梁俊带领他的学生演唱的这首古诗《苔》,它可能就这么一直平平无奇的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确实,在《经典永流传》播出这首诗之前,它在百度的点击量不过1000。可以说,如果不是歌曲带来热度,这首诗一定会被众多优秀的古诗所掩盖,最终被遗忘。梁俊老师就像苔花一样朴实而平凡,他以实际行动让《苔》和自己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这首诗是在我的语文老师胡老师的推荐下所了解的,我很喜欢这首诗。至少说,前三句都很喜欢。在太阳没有照射到的地方,在阴暗湿冷的地方,总会有一小片一小片的苔花,它很小,小到如果你没有认真注视,根本就不会看见它也在努力地生长。确实,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阴暗的角落被遗忘。但不可否认的是,梦想的力量总是无穷的。没有人能阻挡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的脚步,因为真正的梦想从来都是不可阻挡的。确实,这首诗所带来的力量,是那么地温暖人心。但是,请允许我大言不惭的说一下我自己对第四句的感受: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不平等,但是在梦想面前,所有的人都已经是平等的,因为梦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所以不用存在“也学牡丹开”。不是吗?

13.春天的儿歌、古诗读一读 篇十三

1、春风吹 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吹来了燕子,吹得小雨轻轻地下,我们都来种丝瓜。

xiǎoliǔshù2小柳树

xiǎoliǔshùhúbiānzhàn小柳树,湖边站,zhītóuxǐquèjiàodéhuān枝头喜鹊叫得欢; qīngqīnghúmiàndāngmíngjìng清清湖面当明镜,liǔshùgūniángqiǎodǎban柳树姑娘巧打扮; chénfēnggěitāshūbiànzi晨风给她梳辫子,chūnfēnggěitāhuànyīshān春风给她换衣衫,húshuǐkuātāàigānjìng湖水夸她爱干净,xiàowényīquānyòuyīquān笑纹一圈又一圈……

liǔshùjiějiěàipiàoliang3柳树姐姐爱漂亮 liǔshùjiějiěàipiàoliang柳树姐姐爱漂亮,tāzàiyèlǐháishūzhuāng她在夜里还梳妆: qīngqīngchíshuǐdāngjìngzi清清池水当镜子,shǎnshǎnxīngxīngdāngshūzi闪闪星星当梳子,shūyashū梳呀梳──

shūchūbiànzixìyòucháng梳出辫子细又长!

xiǎoliǔshù4小柳树 xiǎoliǔshù小柳树,wānwānyāo弯弯腰,fàngxiàlǜxiànbǎyúdiào放下绿线把鱼钓。diàoyadiào钓呀钓,diàoyadiào钓呀钓,méiyǒudiàodàoyītiáoyú没有钓到一条鱼,dòudétàiyánghāhāxiào逗得太阳哈哈笑。xiǎocǎo5小草

xiǎocǎoxiǎocǎo小草,小草,bèishuíyòngjiǎocǎidǎo被谁用脚踩倒。lùzhūshìtādeyǎnlèi露珠是它的眼泪,bādābādāsuìle吧嗒吧嗒,碎了。tàiyánggōnggōngkànjiàn太阳公公看见,tìtābǎlèicādiào替它把泪擦掉; fēngérpópókànjiàn风儿婆婆看见,qīngqīngbǎtā轻轻把它扶好。xiǎocǎoxiàole小草笑了,yáozhenènnèndeyèpiàn摇着嫩嫩的叶片,zīzīzīzīchánggāo吱吱吱吱长高。

lǜyèpāibāzhǎng6绿叶拍巴掌

chūngūgūzhēnpiàoliang春姑姑,真漂亮,chuānleyìshēnhuāyīshang穿了一身花衣裳。cǎisuìyílùbīnghéxuě踩碎一路冰和雪,lǐngzheyànérhuíjiāxiāng领着燕儿回家乡。gāngwéiliǔshùshūbiànbiàn刚为柳树梳辫辫,yòucuībùgǔbǎgēchàng又催布谷把歌唱。lèdéqīngwāqiāoqǐgǔ乐得青蛙敲起鼓,xǐdélǜyèpāibāzhǎng喜得绿叶拍巴掌。

chūntiānzàinǎli7春天在哪里? xièwǔzhāngtáiwān 谢武彰(台湾)fēngpǎodézhíchuǎnqì风跑得直喘气 xiàngdàjiābàogàohǎoxiāoxi向大家报告好消息 chūntiānláile春天来了—— chūntiānláile春天来了——

huāduǒzhànzàizhītóushàng花朵站在枝头上 kànbújiànchūntiān看不见春天

jiùdiǎnqǐjiǎojiānjízhezhǎo就踮起脚尖,急着找 chūntiānzàinǎli春天在哪里? chūntiānzàinǎli春天在哪里? huābùzhīdàozìjǐjiùshì花,不知道自己就是 chūntiān春天。yǔlíngdang8雨铃铛 shā沙shā沙xi响ǎng,shā沙shā沙xi响ǎng,chūn春y雨ǔs洒ǎzài在fáng房yán檐shàng上。fáng房yán檐shàng上,guà挂shu水ǐzhū珠,h好ǎoxiàng象chuàn串chuàn串xi小ǎolí铃ngdang铛。dīng丁lí零ngdāng当lāng啷…… dīng丁lí零ngdāng当lāng啷…… tā它zài在zhāo招hū呼xi小ǎoyàn燕子zi,kuài快kuài快huí回lái来gài盖xīn新fáng房!9chūn春tiān天shuō说了lexiē些shén什me么?

chūntiān春天shuō说了lexiē些shénme什么?

huāer花儿nàme那么tīnghuà听话,dōu都kāi开了le;

chūntiān春天shuō说了lexiē些shénme什么?

xi小ǎoyànzi燕子nàme那么tīnghuà听话,dōu都 chūn春tiān天shuō说了lexiē些shén什me么? xi小ǎopéng朋y友ǒunà那me么gāo高xì兴ng,dōu都qù去chūn春yóu游了le。

10li柳ǔshù树de的tóu头发fà

li柳ǔshù树de的tóu头发fàyòu又细xìyòu又ru软ǎn, tā她shě舍bu不de得ji剪ǎndu短ǎn, jiù就yuè越liú留yuè越cháng长, cháng长dào到b把ǎli脸ǎnzhē遮zhù住,fēi飞huí回来lái了le; bǎshēntǐzhēzhù把身体遮住, zhè shí hòu fēnɡ lái bānɡtāshūtóu 这 时 候风 来帮 她梳头, liǔshùshuōbúbìlexièxiè柳树说: 不必了,谢谢, nǐyuèshūyuèluàn你越梳越乱。

zhuīgǎnchūnfēng11追赶春风 chūnfēngzhànzàiliǔshāo春风,站在柳梢

liǔshāojiùchuīxiǎngchūntiāndekǒushào柳梢就吹响春天的口哨 chūnfēngzhànzàixiǎohébiān春风,站在小河边 lànghuāwáwá浪花娃娃 jiùhétāyìqǐxīnào就和它一起嬉闹

chūnfēngzhànzàibàbadetóushàng春风站在爸爸的头上 jiùqiǎngzǒule就抢走了 bàbadeqiánjìnmào爸爸的前进帽 bàbaqùzhuīgǎn爸爸去追赶帽子 māmāqùzhuīgǎnbàba妈妈去追赶爸爸 wǒqùzhuīgǎnmāmā我去追赶妈妈 wǒmenyìqǐzhuīgǎnchūnfēng我们一起追赶春风 xiàngqiánfēipǎoxiàngqiánfēipǎo向前飞跑,向前飞跑

chūntiāndejiǎobù12春天的脚步 chūntiāndejiǎobù 春天的脚步 zhēndenàmexiǎngma真的那么响吗

yīshànshànbīngchuāngzǐ一扇扇冰窗子 yǐjīngzhènsuì已经震碎

yīduǒduǒxiǎohuā一朵朵小花 lièkāilehuābāo裂开了花苞

yípiànpiànyúncai一片片云彩 xiàchūleyǔdiǎn吓出了雨点

yígègèzhúyuán一个个竹园 shùqǐlesǔnyá竖起了笋芽

chūntiāndejiǎobù春天的脚步 zěnmenàmexiǎngne怎么那么响呢 hānshuìdewáwá酣睡的娃娃 quándōujīngxǐngle全都惊醒了 sìchùzhāngwàngzhe四处张望着 rènxiǎoxiá(任晓霞)

chūntiāndexiāngjù13春天的相聚 chūnléihōnglōnglōng春雷“轰隆隆” qiāokāilechūnyǔdemén敲开了春雨的门

lāshàngchūnyǔjiùqùzhǎopéngyǒu拉上春雨就去找朋友 chūnléitígāosǎngmén春雷提高嗓门 jiàoxǐnglexiǎoqīngwā叫醒了小青蛙 xiǎohuāshé小花蛇 xiǎomǎyǐ小蚂蚁

……

chūnyǔqīngqīngqùqiāomén 春雨轻轻去敲门 qiāokāiledàdìdemén敲开了大地的门 huànchūlexiǎocǎo唤出了小草 qiāokāileshùzhīdemén敲开了树枝的门 huànchūlelǜyè唤出了绿叶 qiāokāilehuābāodemén敲开了花苞的门 huànchūlehuāxiāng唤出了花香 ……

chūndepéngyǒumen春的朋友们 dōubèitāliǎngjiàohuíle都被他俩叫回了 rènxiǎoxiá(任晓霞)

chūntiān14春天 dīdādīdā嘀哒,嘀哒,chūntiānshìzhītáoqìdejīwáwá春天是只淘气的鸡娃娃。zhuóyazhuóya啄呀,啄呀,zhuókāiledōngdedànké啄开了冬的蛋壳。táoshùshēnchūxǔduōxiǎoshǒu桃树伸出许多小手,lāzhùchūngūniángdeyīxiù拉住春姑娘的衣袖。chūngūniángyíbùxiǎoxīn春姑娘一不小心,bǎfěnhóngdehuāersǎletáoshùyìtóu把粉红的花儿洒了桃树一头。chūntiānshì15春天是……

chūntiānshìjiědòngdehéshuǐ春天是解冻的河水 chūntiānshìfànchūndeliǔzhī春天是泛春的柳枝 chūntiānshìnènlǜdexiǎocǎo春天是嫩绿的小草 chūntiānshìhánbāodehuāduǒ春天是含苞的花朵

chūntiānshìxiǎopéngyǒutuōqùlehuáxuěshān春天是小朋友脱去了滑雪衫 chūntiānshìyuǎnchùnà春天是远处那 bùgǔbùgǔdejiàoshēng“布谷──布谷──”的叫声 chūntiānshìyīfúhuàbùwándehuà春天是一幅画不完的画 chūntiānshìyīqǔchàngbùwándegē春天是一曲唱不完的歌 chūntiānshìyīshǒuxiě春天是一首写不完的诗

chūntiānshìzhèyàngláide16春天是这样来的 dīngdōngdīngdōng叮咚叮咚,xiǎoxīshìleshìqīngcuìdesǎngzǐ小溪试了试清脆的嗓子,āchūntiānshìchàngzhegēláide啊,春天是唱着歌来的!hūlāhūlāliǔzhīwānwānróuruǎndeyāo忽啦忽啦,柳枝弯弯柔软的腰,āchūntiānshìtiàozhewǔláide啊,春天是跳着舞来的!bìbāobìbāo哔剥哔剥,chūnsǔnzàinítǔlǐ春笋在泥土里快乐地拔节,啊,春天是放着鞭炮来的!chūntiānzàinǎli17春天在哪里? chūntiānzàinǎli春天在哪里? chūntiānzàizhītóushàng春天在枝头上; chūntiāndefēngwēiwēichuīdòng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liǔtiáoértiàowǔtáohuāérliǎnhóng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chūntiānzàinǎli春天在哪里? chūntiānzàicǎoyuánshàng春天在草原上,chūntiāndewùqīngqīngxìxì春天的雾轻轻细细,cǎoérxǐngguòláihuànshànglǜdexīnyī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chūntiānzàinǎli春天在哪里? chūntiānzàizhúlínlǐ春天在竹林里,chūntiāndeyǔyízhènyòuyízhèn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zhúsǔncóngdìxiàtànchūtóulái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chūntiānzàinǎli春天在哪里? chūntiānzàitiányělǐ春天在田野里,chūntiāndetàiyángnàmenuǎnnàmeliàng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màimiáoqīngcàihuāhuángcándòuhuāerxiāng麦苗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chūntiānbèimàiguāngle18春天被卖光了 dùróngchēntáiwān 杜荣琛(台湾)chūntiānshìyīpǐ春天是一匹 shìjièshàngzuìměilìdecǎibù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yànzishìgèmàibùláng燕子是个卖布郎。tāsuíshēndàizheyībǎjiǎndāo 他随身带着一把剪刀,měitiānmánglùdìdōngfēifēi每天忙碌地东飞飞,xījiǎnjiǎn西剪剪,bǎchūntiānyīcùncùnmàiguāngle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

19、春天

yīzhīzhīgāofēidexióngyīng一只只高飞的雄鹰,shìtiānkōngdechūntiān是天空的春天。yìqúnqúnyáobǎideyāzi一群群摇摆的鸭子,shìxiǎoxīdechūntiān 是小溪的春天。yīzhīzhīměilìdexiǎoniǎo一只只美丽的小鸟,shìlántiāndechūntiān是蓝天的春天。yígègègāofēidefēngzhēng一个个高飞的风筝,shìwǒmendechūntiān是我们的春天。

yígègèhuóbèngluàntiàodeháizi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shìzǔguómāmādechūntiān是祖国妈妈的春天。yíngchūnhuā20迎春花

shìshuíchuīqǐlejīnsèdexiǎolǎ是谁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dīdīdādīdīdā嘀嘀嗒,嘀嘀嗒,āshìnǐ啊!是你,měilìdeyíngchūnhuā──美丽的迎春花,dōngtiāngānggāngguòqù冬天刚刚过去,bīngxuěgānggāngrónghuà冰雪刚刚融化,nǐjiùqiāoqiāodìtǔchūlexīnyá你就悄悄地吐出了新芽,yǒnggǎndìzhànkāilehuā勇敢地绽开了花。láiyakuàiláiya来呀,快来呀,shíjǐduǒpènxiāngdeyíngchūnhuā拾几朵喷香的迎春花,zhèshìchūngūniángsòngláidelǐwù这是春姑娘送来的礼物,zhèshìtāqīnshǒuhuìzhìdetúhuà这是她亲手绘制的图画。

chūntiāndegǔshīsòngyīsòng【春天的古诗诵一诵】

chéngshuǐbùzhāngshíbāyuánwài1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tánghányù

唐] 韩愈 tiānjiēxiǎoyǔrùnrúsū天街小雨 润 如 酥,cǎosèyáokànjìnquèwú草色遥看近却无。zuìshìyīniánchūnhǎochù最是一年春好处,juéshèngyānliǔmǎnhuángdōu绝胜烟柳满皇都。

youyuánbùzhí 2游 园 不 值 sòngyèshàowēng宋] 叶绍翁 yìngliánjīchǐyìncāngtái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xiǎokòucháifēijiǔbùkāi小 叩 柴 扉 久 不 开。chūnsèmǎnyuánguān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yīzhīhóngxìngchūqiánglái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huìchóngchūnjiāngxiǎojǐng3惠崇《春江晓景》 sòngsūshì宋] 苏 轼

zhúwàitáohuāsānliǎngzhī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chūnjiāngshuǐnuǎnyāxiānzhī春江水 暖 鸭 先 知。lóuhāomǎndìlúyáduǎn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zhèngshìhétúnyùshàngshí正是 河 豚 欲 上 时。

bóchuánguāzhōu4泊 船 瓜州 sòngwángānshí宋] 王安石

jīngkǒuguāzhōuyīshuǐjiān京口 瓜 州 一 水 间,zhōngshānzhīgéshùzhòngshān钟山只 隔 数重 山。chūnfēngyòulǜjiāngnánàn春风 又 绿 江 南 岸,míngyuèhéshízhàowǒhái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yuánrì5元 日 sòngwángānshí宋] 王安石

bàozhúshēngzhōngyīsuìchú爆竹声中 一 岁 除,chūnfēngsòngnuǎnrùtúsū春风 送 暖 入 屠 苏。qiānménwànhùtóngtóngrì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zǒngbǎxīntáohuànjiùfú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jiāngnánchūn江 南 春 tángdùfǔ唐] 杜 甫

qiānlǐyīngtílǜyìnghóng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shuǐcūnshānguōjiǔqífēng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náncháosìbǎibāshísì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duōshǎolóutáiyānyǔzhōng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yúgēzǐ6渔 歌 子 tángzhāngzhìhé唐] 张 志 和

xīsāishānqiánbáilùfēi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táohuāliúshuǐguìyúféi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qīngruòlìlǜ青 箬 笠,绿 蓑 衣,xiéfēngxìyǔbùxūguī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juéjù7绝 句 tángdùfǔ唐] 杜甫

chírìjiāngshānlì迟 日 江 山 丽,chūnfēnghuācǎoxiāng春 风 花 草 香。níróngfēiyànzǐ泥 融 飞 燕 子,shānuǎnshuìyuānyāng沙 暖 睡 鸳 鸯。

chūnyèxǐyǔ8春 夜 喜 雨 tángdùfǔ唐] 杜甫 hǎoyǔzhīshíjié好 雨 知 时 节,dāngchūnnǎifāshēng当 春 乃 发 生。suífēngqiánrùyè随 风 潜 入 夜,rùnwùxìwúshēng润 物 细 无 声。

chūnxiǎo9春 晓 tángmènghàorán唐] 孟浩然 chūnmiánbùjiàoxiǎo春 眠 不 觉 晓,chùchùwéntíniǎo处 处 闻 啼 鸟。yèláifēngyǔshēng夜 来 风 雨 声,huāluòzhīduōshǎo花 落 知 多 少。

yǒngliǔ10咏 柳

tánghèzhīzhāngbìyùzhuāngchéngyīshùgāo唐] 贺知章碧 玉妆成 一 树 高,wàntiáochuíxiàlǜsītāo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bùzhīxìyèshuícáichū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èryuèchūnfēngsìjiǎndāo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chūntiāndeměiwénshǎngyīshǎng【春天的美文赏一赏】

chūngūniángqiāoqiāodìláidàolecǎodìshàngxiǎocǎomentīngshuō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草地上,小草们听说 chūngūniángláileyígègètànchūletāmendexiǎolǜnǎodàihuānyíngchūngūniáng春姑娘来了,一个个探出了他们的小绿脑袋欢迎春姑娘 dedàoláiyízhènwēiwēidechūnfēngzǒuguòxiǎocǎotiàoqǐlechūnrìdewǔdǎo的到来。一阵微微的春风走过,小草跳起了春日的舞蹈。

chūngūniángqiāoqiāodìláidàoleshùlínlǐliǔshùfāchūlelǜyōuyōude2、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树林里,柳树发出了绿油油的 xiǎoyákànwàimiànzhègeduōzīduōcǎidedàqiānshìjièliǔshùgūniángduìzhe小芽,看外面这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柳树姑娘对着 qīngchèpíngjìngdehúmiànyìbiānzhàojìngziyìbiānshūlǐzhezìjǐnà清澈平静的湖面,一边照镜子,一边梳理着自己那 chángchángdexiùfà长长的秀发。

chūngūniángqiāoqiāodìláidàoletiányěshàngtāzòuxiǎngleyīshǒu3、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田野上,她奏响了一首 yǔjìdegēràngnóngmínbóbodōuyǒuhǎodeshōuhuòxīlìxīlìdejìntòuletiāndì雨季的歌,让农民伯伯都有好的收获。淅沥淅沥的浸透了天地,zīrùnlehémiáogěinóngmínbóbomendàiláileduōshǎofāngbiànā滋润了禾苗,给农民伯伯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啊!

chūngūniángqiāoqiāodìláidàolehuāyuánlǐzhījiānyíngchūnhuālùchūle4、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花园里。之间迎春花露出了 tiántiándexiàoliǎnhétáohuājiějiěxìnghuāmèimèiyìqǐyíngjiēchūnnuǎnhuākāi甜甜的笑脸,和桃花姐姐、杏花妹妹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dejìjié的季节。

chūngūniángzǒuzhezǒuzheyòuláidàolewǒmenkěàidexiàoyuánxiàoyuán5、春姑娘走着走着,又来到了我们可爱的校园。校园lǐ里

niǎoyǔhuāxiāngbǎilíngniǎoliàngkāilegēhóugēchàngchūntiānyíngjiēchūntiānde鸟语花香,百灵鸟亮开了歌喉,歌唱春天,迎接春天的 dàolái到来。

chūnhuídàdìwànwùsūxǐngxiǎocǎotōutōudìcóngnítǔlǐzuànchūlái6、春回大地,万物苏醒。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lùchūlenènlǜdexiǎonǎodàisìhūxiǎngkànkanchūntiāndeyàngzǐyěhuā露出了嫩绿的小脑袋,似乎想看看春天的样子。野花 táiqǐletóuzàichūnfēngchuīfúxiàzhànkāilexiàoliǎnliǔzhītǔchūlexīnyá抬起了头,在春风吹拂下绽开了笑脸。柳枝吐出了新芽,suífēngbǎidòngxiàngzàipiānpiānqǐwǔqīngchèjiàndǐdechàngzhe随风摆动,像在翩翩起舞。清澈见底的河水唱着 huānlèdegēerhuālālāhuālālābēnxiàngyuǎnfāng欢乐的歌儿,哗啦啦,哗啦啦奔向远方。

chūntiāndàolehuāyuánlǐbǎihuāshèngkāijīnhuángdeyíngchūnhuā

7、春天到了,花园里百花盛开,金黄的迎春花,huǒhóngdehǎitánghuāxuěbáideyùlánhuāwǔyánliùsèdeyuèjìhuāgāoguì火红的海棠花,雪白的玉兰花,五颜六色的月季花,高贵 xiānyàndemǔdānhuāqiānzībǎitàizhēngqídòuyànhóngdexiànghuǒhuángde鲜艳的牡丹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红的像火,黄的 rújīnbáidesìxuěwànzǐqiānhóngměilìjíle如金,白的似雪,万紫千红,美丽极了。

chūntiānxiàoyuánlǐyípiànshēngjībóbódeyángshùdexīnyèyuányuánde8、春天,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杨树的新叶圆圆的,yuǎnyuǎnwàngqùzhēnxiàngyígègèlǜsèdexiǎotáohuātánlǐnàmáoróngróngde远远望去,真像一个个绿色的小桃。花坛里那毛茸茸的 nènyèyáobǎizhefǎngfúwúshùzhīrèqíngdexiǎoshǒuzàixiàngnǐzhāoshǒuzhìyì嫩叶摇摆着,仿佛无数只热情的小手在向你招手致意。

chūntiāndehǎocíjìyījì【春天的好词记一记】

14.读《古诗》分析 篇十四

一、一读正音——字字落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同时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古诗词是“歌”性文体,朗读时对字的读音要求很高,要求字字咬准,声音响亮、饱满,做到朱熹说的“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记得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其中有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塞”字应读sài,而不是读sāi,也不是sè。预习时,强调学生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字要请字典老师帮忙。课上,教师要检验学生落实每个字的读音,也可以小组合作,对子之间进行讨论学习,互相检查每句诗是否读准了字音,为后面学习整首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读古诗词时,我们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对子对读、抽读等,提高学生读诗兴趣。在读诗时,要让学生注意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二、二读得韵——朗朗上口

古人读诗吟词都是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然而,教学古诗词时,我们都会发现,学生读诗时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感情、没有节奏、没有理解,毫无美感可言。可是要怎么读才好呢?教学时我会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怎样读诗更优美。如教学《渔歌子》时,我模仿学生,故意用很快的速度将这首词念完,毫无节奏、感情,再请学生评价。学生一听,顿时茅塞顿开,迫不及待地举手总结出这样读诗缺点太多,接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读诗词要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才优美动听。可是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和韵味呢?我想应该指导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如七言律诗的节奏划分有二二二一式、二二三式、四二一式、二二一二式。如《渔歌子》可以这样划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但在划分节奏时,还要根据诗词的含义来。我一般会让学生在组内先尝试划分节奏,并在组内读给其他学生听,通过控制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抑扬顿挫地读诗,再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建议。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美。我再根据诗的节奏、韵律极有感情地范读。我范读时要求学生听着我读的节奏给诗划分节奏,然后请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点评,最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尝试朗读。我发现有了目标和方法之后,学生读得更大胆、更响亮了!

三、三读见画——历历在目

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渔歌子》中的景物很多,我通过课件和背景音乐的展示,启发学生先从字面找出词中景物。接着我利用古筝的悠扬,声情并茂地范读,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的反复朗读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逐渐感受到诗词的美感。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畅所欲言,用笔抒写心中感受,再请每组学生派代表展示:

“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前有许多的白鹭在飞。”

“我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溪水,看到肥美的鳜鱼在流水中尽情地嬉戏,美丽的桃花竞相开放……”

“诗人戴着斗笠,穿着绿蓑衣,独自一人乘着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江上无忧无虑地垂钓……”

不知不觉中,整首词的画面已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而诗词的含义就已经完全出来了。

四、四读悟情——心心相印

诗者,心之声也。每首诗词都寄托着诗人的一种情感。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读诗悟情,是诗词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渔歌子》中诗人为何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一直不愿回家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留恋美景?还是因为没有钓着鱼?看看诗人写诗的历史背景与诗人简介才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不愿意回到腐败的官场,从而理解诗人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彻底失望而宁愿隐居山野的心情,达到悟情的目标。如此一来,学生更能将本首词的思想感情及含义融会贯通了,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韵味十足!

15.高中学生如何读懂古诗文 篇十五

一、精读细研,复习巩固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只读一本书,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再高明的大学问家,他们的文章中也难免有疏漏处。在阅读时,主要是指对古诗文的字、词、句、段、章、篇作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的阅读。读得慢、读得细、读得深,是阅读的最高形式。一般是三步:

一是初读,就是对古诗文要逐字逐句通读,系统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容和重点,初步了解古诗文的整体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再做筛选。

二是复读,就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知识进行反复阅读。

三是细读,就是认真、仔细、深钻、细研地阅读,它是在复读的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最重要的句或段,一丝不苟地细读精思,该背诵的要背诵,该做笔记的要做笔记,以求完整准确地吃透古诗文的精髓,消化其内容。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读一篇一共有二十多页的论文时,反反复复读了半年多。

二、卡片积累,理解文意

卡片积累是一种常见的读书方法。即在阅读背诵古诗文时,把要点或重点句、段摘抄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拿出的诵读。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一生博览群书,方法是做资料卡片。他曾对向他请教的学生说:“如果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方面成为权威。”“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要坚持做卡片笔记,卡片笔记积累多了,功到自然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归纳分类、分析研究和综合利用,就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把握古诗文的重难点,大体了解古诗文的内容。然后,把这些看似零碎杂乱的知识,再系统、完整的组合起来,就能得其精妙,就能理解文章深意。

三、预测设疑,获得新知

一首好诗,如果题目正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就不要忙着看其内容,而是悉心研究题目。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题目由自己来写,会组织成怎样的结构体系,对其中的重要场景描写将从哪些方面入手,组织哪些材料来表述。并且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然后,再拿它与原诗对照,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对“不谋而合”处,稍加浏览便可作罢。对“意见相左”处,要探究谁正谁误,误在哪里,原因何在。对“不得其解”处,就需要舍得下功夫,不但掌握诗人的写法,还要掌握诗人的思路,学习诗人的思维方法。这种“预测读书法”既能取到真“经”,又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诗歌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自然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既然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那么,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

例如,一提起“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

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四、广收博览,发展创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合适于它的客观物境,这种蕴含着情感的客观物境就是诗的意象。诗由情感而孕育,借意象以表现,情感与意象交融锲合才产生诗的意境,即古人所言的“境生于象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没有意象,就难以形成一种完美的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任何一首诗的意象就显得支离破碎,形同一盘散沙,没有灵魂。所以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但又有细微区别的。意境是通过意象来反映诗人心情(感情)或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或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怨”字体现了闺中少妇幽怨之情。

古诗鉴赏类试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导致很多学生解此类题时无从着手。其实把握意象,领会意境是快速、准确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因为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而意境是通过意象来反映诗人不同的心情的。所以,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具备一些古诗词知识,古诗词鉴赏题也是很容易解答的。

上一篇:过山车的日记下一篇:公司新员工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