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评作文(14篇)
1.高考时评作文 篇一
上个周末,新浪微博的服务器又经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7月28日下午,曾是“明星夫妇”的演员文章和马伊琍,同时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布了离婚的消息,迅速引爆了一波网络舆论热潮。由于许多影视明星都喜欢在微博上公布自己的情感动态,“围观”微博服务器在类似事件发生时被热搜挤爆,几乎成了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一时间,与文章和马伊琍婚变有关的信息,迅速填满了很多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不论此前对这对夫妇的了解是多是少,在大氛围的影响下,大家似乎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到了“吃瓜”的热潮中,仿佛谁不关注,谁就落后了一般。
关注娱乐明星的私生活,已经成了网络上的一道“景观”。范冰冰、李晨、赵丽颖、冯绍峰、薛之谦、李雨桐、文章、马伊琍……不管其“咖位”大与小,其感情历程顺遂或坎坷,当其私生活动态被传到网上时,无一例外都受到关注。某种意义上,“吃瓜群众”可谓是网民中规模性与代表性的群体,也是年轻人网络生活的一个缩影。
所谓“吃瓜”,最主要的精神内核,一是“看热闹”的好奇心,二是“事不关己”的疏离感。人人皆有好奇心,而年轻人的好奇心又尤其旺盛,因此,对各种足以引起人关注的事件充满好奇,可谓人之常情,这也是人们选择“吃瓜”最主要的动力。然而,带着好奇心去探究事物,和“吃瓜”又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人们很少会用“吃瓜”去形容对严肃、深刻的话题与事件的探究,往往用其形容那些对引人注目却又无关紧要之事的围观。
明星的私生活,恰恰具有“引人注目但又无关紧要”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特质,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了年轻网民们的“瓜田”。从这个角度上看,与其说是明星通过炒作操纵了网民的关注焦点,倒不如说是年轻网民自身的偏好,赋予了这些明星额外的光芒。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今天的年轻人将围观明星八卦当做一种减压手段,倒也无可厚非。但是,面对这种热衷“吃瓜”的风气,我们终究免不了要问:“吃瓜”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为何会流行于网络舆论场?
事实上,打开微博,我们会发现,在与社会公平、正义相关的话题上,网民们并不缺乏讨论热情。但细究下去却会发现,关心这些话题的,多是有一定网龄的“老网民”,越是年轻的网民,越显得“出世”“避世”,更关心那些轻松的话题。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讨论的质量因为互联网上戾气的增强而变低,新生代的网民对此难免厌倦,不愿参与其中。有理有据的“君子之争”,逐渐被网络上的暴躁风气“碾压”,许多网民不再将互联网视作一个可以认真讨论、互相说服的空间,而将不同观点的交锋,也时常成为你死我活、谁先把对方骂倒算谁赢的无聊争斗。这种低劣的讨论,自然会让年轻人感到无聊,转而关注那些热闹非凡却无关紧要的明星私生活。
当然,这并非网络舆论应有的正常状态,更不意味着这样的局面没有改善的空间。对于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对各种绯闻八卦充满热情,对年轻人而言,无论如何算不得一种健康的思维模式。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指责年轻人“无聊”显然有失公允,为他们打造更好的公共讨论的空间和平台,显然比指责他们只知道关心明星私生活更有意义。
2.高考时评作文 篇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形式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出题人的意图,方能迎刃而解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以时评写作为例,这类作文形式的出题意图一般是考查学生对时事的了解程度。高中时期作为高考冲刺的最后准备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被调动到极点。文可出口成章,理可计算实验,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恰恰就是由于学生过于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于时事的了解。殊不知高考作文出题人恰好抓住学生这一方面的漏洞,使得学生在正式写作时很难下手。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学生高考冲刺阶段提醒学生注重时事政治,从而应对考试中作文出现的突发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坚持收听或者观看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并对其中感兴趣的部分做记录,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库,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他们自己的应试作文能力。
二、高考中如何写好时写作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督促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时评写作能力,教师还需要要求他们每天获取足量的时评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应试写作素材库。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可以在课上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下几点讲解内容作为抛砖引玉,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一)立意明确,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
时评写作,顾名思义就是文章题目或者提示信息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且一般都是真人真事。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写好这类作文的时候,首先需要教授他们如何准确获取题目知识并确立正确的立意。同时时评写作立意是否明确还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价值观。要知道只有符合新时代并且健康向上的作文价值观才会得到评卷教师的青睐。一篇时评写作拥有明确立意且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心中有一个大方向,从而不至于出现“跑题”的现象。同时在另一方面文章价值观积极向上也是这篇时评写作的加分之处,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最终取得一个不错的高考作文成绩。时评写作立意明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锻炼出来的。例如教师可以从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出发,通过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并要求他们自行写出一篇读后感,文中需要添加时评类素材。教师通过这种平时的时评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文章的立意准确性。
(二)文章结构紧凑,体现时评写作文章的美感
在高考作文阅卷的过程中,时评写作的紧凑结构同样是作文出彩的地方。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写好时评写作文章时也需要着重向他们强调这一点。一篇时评写作如果拥有紧凑的结构,无论是在时事的叙述方面还是在对于事件的议论方面都充满了美感。为了提高学生时评写作文章结构的紧凑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从阅读做起。例如教师在课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寻找一些结构紧凑的时评写作的满分作文供他们的阅读。学生在阅读这些满分作文的过程中需要留意它们的文章结构,无论是“总分总”结构,或者是“开门见山”等形式都应该熟记于心,并且在下次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到,从而使得自己所写的时评写作文章也具有同样的紧凑结构。
三、课余生活的点滴记录与积累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教授他们相关的时评写作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注意在课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与积累。这是因为时评写作之所以难度较大,就是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常见时事经历太少造成的。督促学生注意课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与积累,一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学生脑海中的时评写作素材资料,从而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写作中做到“有料可叙”。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还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于生活中时事的感悟,从而使得他们在正式写作中真情流露,从而避免时评类写作“无病呻吟”现象的出现。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每日写日记的好习惯,学生在日记中可以记录今天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有趣故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时评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课堂上写作技巧的谆谆教诲,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强调课下的点滴记录,从而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2]杨艳丽.自出机杼成佳作——浅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有创新[J].课外语文,2015(22).
[8]武国屏.千锤百炼久久为功——谈高考作文的写作[J].山西教育(招考),2015(Z2).
3.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 篇三
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公交车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时评。
点评:这是一则时事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罗列。后半部分是对“低头族”一词的分析,而“低头族”一词的词意也正好表达了作者对前面这种现象的看法:因为手机冷落了周围的人。所以我们的观点就是:不可因为手机冷落了人情,要珍惜身边的人。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时事评论呢?
首先同学们来看一篇发表在2010年9月1日《齐鲁晚报》的评论《不要让陪读成为一种时尚》
开学了!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济宁城区的不少家长又开始了陪读之旅。为了减少孩子学习之余诸如洗衣、打扫卫生之类的负担,给孩子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很多家长不惜举家迁移,或做每日“三迁”于出租屋、单位、家庭之间的“孟母”,在孩子学校旁边租房陪伴孩子读书。当陪读成为一种“时尚”时,很多本不想陪读的家长,却因同事、亲友都在陪读,也随大流加入了陪读大军。
但是笔者作为教师,任班主任多年,却发现一种与陪读热很不协调的现象:那些有人陪读的学生总体成绩反而没有那些不陪读的学生好,而且迟到旷课的次数也多于在校生。原因之一就是,被陪读的学生往往缺乏同伴的互相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学生晚自习在出租房里学习,自由比较多,一会吃点东西,一会看电视、喝水、去厕所等,反而不能安下心来学习。出租房不像教室,有老师或班干部维持着纪律,陪读的父母不可能不做一点事,不发出一点声音,因此学习的干扰也多。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反而得不到充分保证,同等量的作业反而比在校生花费的时间多,早上迟到也就属正常了。而且,因为父母始终陪读,学生心理上的自由空间被侵占,青春期的叛逆天性也往往会使他们走上旷课的道路。
因此,笔者建议家长尽可能做到不陪读,要相信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要给孩子提供融入到大集体中去的机会。如果一定要陪读的话,最好找一个孩子的同学来代替父母陪读,这样既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又可让孩子不脱离同龄人的生活,家长还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去看望孩子。
总之,陪读不应成为一种时尚,孩子成长不应没有土壤。青春期的学生,宁可相信同学,也不会听从于家长。既然如此,我们家长为什么还不放手呢?
下面我们就以《不要让陪读成为一种时尚》这篇时评为例谈写作思路。
一、摆现象。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如果这种现象还没有十分地明显突出,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顺着它既有的发展方向向深处延伸,从而把这种现象的不利放大,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2010年时陪读还没有特别成风,而且很多家长陪读确实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些家长与孩子并不想陪读,但是看到本单位同事或朋友都去陪读了,就总觉着对不起孩子或者是孩子吃了什么亏,于是就被自己逼成了陪读。因此,我们要批判的对象是“陪读成为时尚”,而不是具体的陪读。所以我们要把这种现象进一步延伸就成了:当陪读成为一种“时尚”时,很多本不想陪读的家长,却因同事、亲友都在陪读,也随大流加入了陪读大军。
二、分析利弊。请注意,这是写时评的重点,一篇时评的深度也主要体现在这里,也就是说,如果你看不到问题的深层原因,那么这篇时评就没有了它存在的意义。还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如果你想发表,那么你所讲的原因一定是针对读者心理的,也就是让你不要讲什么大道理,空道理,读者需要的是最有针对性的分析。比如家长为什么想陪读,因为所有陪读的家长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成绩,家长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我陪读了——孩子就不用做一些学习外的劳动了——孩子学习时间就多了——时间多了成绩就提高了。那么我就以一个老师与班主任的身份告诉你,并不是所有的陪读都能提高成绩,而且是确有其因,而这些原因是家长能接受的。所以这篇时评当时反响很好。
三、提出解决方法。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问题,所以也有不少人经常骂。但是这些人从来就没有想过:一方面你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生活改善带来的一些副作用你却不能接受,比如经济发展了,你买了车,出行方便了,你却骂交通不好,空气不好。所以在中国从来不少骂人者,少的是解决问题者。所以时评的另一个重点应是你要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适当的方法。
一篇时评的重点就是第二三部分。
四、提出号召,发出呼吁。让我们有更多的人向这种现象说“不”,从而彰显时评的作用与存在意义。
4.高考时评作文素材 篇四
生命重于泰山。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这是庚子年春节传递的最重要信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必须且一定能打赢。
《孙子兵法》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疫情出现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此次进一步明确要求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有党中央的精准研判与全面部署、全面动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中央强调了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刻认识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对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按党中央明确要求,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风险挑战是现代社会客观存在的。的风险就是没有意识到风险。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深入第一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
5.高考优秀时评作文 篇五
①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会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非零和局面,这种生态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光伏发电解决能源与沙漠化问题,光伏羊吃草解决了人工费用与农药污染等问题,实现绿色和谐发展理念,因此解决了世界难题。
②共生是人类与自然合作共赢的结果。在我看来,人与自然唯有合作,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才能积极转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双赢。我国选择在青海省荒漠化严重的地方建设光伏发电站。建成后,沙漠不再荒芜,但草得不到控制,影响电厂安全。管理人员借鉴羊吃草的办法,采取分区放牧的措施,让羊吃掉大部分草,其余的人工除掉。这样既防止了火灾,又节约了除草费用,再添了一笔养羊的收入,中国智慧,解决了世界难题。
③经济效益与原生态环境二者可兼得。正是因为施行了分区放牧的办法,使园区与牧区得以保留,又使发电厂安全运行,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环境发展双赢局面,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而那些用破坏环境的办法,换得经济高速增长,只图一时发展是短视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多,长此以往,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我们这代人实现了致富奔小康,那么资源枯竭不可再生,我们的子孙后代怎样生存?因此,我们今天守住了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不仅我们这代过得好,子孙会过得更好,因为我们实施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运用智慧解决难题,才能科学发展。如果管理人员循规蹈矩,禁止羊群在发电站吃草,就不会得到启发和借鉴,人工除草每年消耗大量费用。在这样零和博弈的运行中,人和自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么,不仅绿水青山会让步于经济发展远离而去,金山银山也会失去。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为发展经济,毫无节制地乱采乱伐,严重地破坏了环境。经过这些年的治理,环境又重新走上了良性发展的正轨,这个发展的瓶颈终于得到突破。因此,和谐科学发展才是人间正道。
⑤由此观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合作尤为重要。这种合作的核心不是一心想着将眼前利益最大化,而是将风险降到最小。但管理者更不能只想着节流而不考虑开源。回观光伏羊事例,就是运用简单而有效的办法,解决了世界难题,得到世界同行称赞与仿效。
6.高考时评作文素材 篇六
“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大家扌鲁起袖子加油干”……奋斗、实干,是新年贺词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的主色调。
人间万事出艰辛,“奋斗”二字,写在了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奋力冲刺里,写在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如虹气势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变化的是主题与使命,不变的是奋斗的精神、实干的气概。民族复兴之路上,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涉险滩、越激流,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也都面临不同的挑战。当此之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黑天鹅”不时冒头,全球结构性改革方兴未艾,技术变革一日千里,我们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新方位、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全球治理的新格局,如河入峡谷、风过隘口,正是紧要之时。马克思曾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闯过这一关、走过这一程,奋斗仍是前行的法宝、成功的要诀。
“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并非易事。90多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与人民团结奋斗”为要求,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准则,建树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丰碑。在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掌舵“中国号”巨轮的坚强领导力量,切不可有松懈之心。在精神气质上,莫做“懈怠型”,要鼓起向上的士气、激荡奋发的决心,以实干成就事业;在价值取向上,别当“利己型”,常思个人努力关乎万家灯火,常想个人奋斗连着万千生民;在生活方式上,告别“玩乐型”,健康生活、不断学习,让每一天每一刻都过得有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新长征路上,奋斗是奋斗者永远的座右铭。
对社会而言,奋斗是促进时代前进的动力;对每个人而言,奋斗是实现个人成长的阶梯。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涓滴努力都在向着大海涌流。民生的改善、法治的昭彰、社会的保障,为我们的奋斗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美好的梦想,终究要靠个人奋斗才能实现;生命的辉煌,也只有通过奋斗才能铸就。“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土地”……这一片热土,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逐梦之路上,体味奋斗的况味,把握奋斗的脉动。要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在变动不居中,奋斗本身就是意义、就是价值。因为,唯有通过努力、通过奋斗,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写在自己生命的历程里,把我们的事业写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把我们的梦想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灿烂的未来中。
7.运用镜面思维捕捉时评论题 篇七
一、面对近距离的生活现象, 运用远望镜镜面思维, 捕捉有价值的评论论题
辞书云:望远镜是观察远距离物体的光学仪器, 最简单的折射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
时评作者每天面对的首先是身边的生活现象, 这是近距离的。如果对近距离的生活现象只作“近视”“平视”, 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评论论题。如果运用望远镜的镜面感光近距离的生活现象, 然后用两组透镜作“远视”“仰视”, 站在时代的高度观察审视身边的生活现象, 进行联想, 将此同社会全局、时代大潮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就能随时在近距离的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评论论题。如, 为了庆祝香港回归, 人民日报评论员来到香港采访写作了评论文章《香港看人》。评论选取的均是身边碰到的一些小事: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士操着普通话。香港人与内地人过去存在的那些洋与土、富与穷的界限已不那么分明了。记者在香港街头用普通话采访, 没有问题。记者回内地携带的不是鼓鼓囊囊的食品, 而是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 行李简单实用。这些事情的确平常琐细。当时在香港采访的很多记者无人关注这些, 唯独李德民、米博华举起望远镜镜头, 首先近距离拍下这些身边看似平常的小事, 然后用第三只眼睛, 把这些小事推远, 将其同时代的变革、内地与香港的巨大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评说:“如果不是内地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是改革开放把这个距离一下拉近了。《香港看人》看出了一件件新鲜事, 也想到了一层层新道理”。新道理是什么?就是只有改革、只要坚持改革, 就能改变一切。这篇时评近距离选题, 用身边小事阐述大道理, 令人心灵颤动。另如, 《新民晚报》的《于细微之处见严字》、《河北日报》的《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等都是选取身边的微小事情、用望远镜镜面思维作处理所写下的好作品。
二、面对表面生活现象, 运用透视镜镜面思维, 捕捉有价值的评论论题
辞书云:透视就是利用X射线透视过人体在荧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观察人体内部。所谓透视镜就是运用透视原理, 清楚地看到表面事物的本质。
时评作者选择论题, 一般看到的是表面的生活现象。表象有真相和假象, 如果在假象中选择论题, 就会使时评失真。而在真相中选择论题, 由于真相处在现实生活的表层, 很多表层生活现象看似只有一般意义, 易于被一般时评作者所忽视, 而思想深邃的时评作者面对表面的生活现象, 善于运用透视镜镜面思维, 去透视表象生活的底里, 于是就不断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评论论题。如, 身处风险社会中的中国, 突发风险事件频仍, 开始人们非常关注, 时间一长, 人们见怪不怪, 对这类表面现象产生审丑疲劳。时评《事故频发的背后》面对这类司空见惯的表面现象, 运用透视镜镜面思维, 选取飞机坠毁、矿难、交通事故、开县井喷毒气泄漏、小浪底水库游船倾翻等表面事件, 让它们在镜面上感光, 然后用第三只眼将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与经济秩序尚不合理、不法利益体系、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联系起来, 挖掘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 从而选取一个人人眼中有却个个笔下无的论题, 写出一篇有新意的时评文章。再如《长沙晚报》刊发的《中国人过中国节》、央视《焦点访谈》的《海南一中学学生每学期购买一次校服》、《北京青年报》的《孩子们:你踩踏绿地, 小草舒服吗?》等篇什, 都是运用透视镜镜面思维来选择论题的。
三、面对隐蔽的或刚刚萌芽的生活现象, 运用显微镜镜面思维, 捕捉有价值的评论论题
辞书云:显微镜是观察微小物体用的光学仪器, 主要由金属筒和两组透镜构成。
由于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性, 一些有价值的生活现象往往被其他生活现象所掩盖, 只露出一点点形迹;有的有意义的事物刚刚冒头, 只露出一点点芽尖。对于此, 一般人注意不到。具有新闻敏感的时评作者运用显微镜镜面思维选择它, 让它在镜头上迅速感光, 然后用第三只眼作穿透, 就可选定有价值的评论论题。如, 中国乒乓球队能每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辉煌成绩, 得益于陪练队员的奉献精神。但每次乒乓球队夺冠归来, 人们都把掌声、鲜花献给他们, 而陪练队员那种似乎微小的默默奉献精神被表面现象所掩盖, 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时评人王涵拿起显微镜, 运用两组透镜, 拨开掩盖陪练人员精神的表象, 选定论题写作了《磨刀石》一文, 用赞美之笔评说了陪练队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又如, 复旦大学经济学家张军声称自己以前从不关心篮球, 自从姚明打入NBA后, 现在开始看NBA比赛了。在张军看来, 这不单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 而且反映了国人逐步跨出部门所有制的观念桎梏。这一观点刚表达, 《新民周刊》记者苏庆就用显微镜镜面思维作思考, 选取此为论题, 写作了《姚明是一笔财富》, 表达了时代的大主题:“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所有权能够流动了。”再如《人民日报》的《记者也是战士》、《燕赵都市报》的《那一吻, 在我们心里荡漾》等作品, 亦是这方面的好实例。
四、面对单一微小的生活现象, 运用凸透镜镜面思维, 捕捉有价值的评论论题
辞书云:凸透镜是透镜的一种, 中央比四周厚, 平行光线透过以后, 向轴线的方向折射聚焦于一点。物体放在焦点以内, 由另一侧看去就得到一个放大的虚像, 通称为放大镜。
时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 多是单一的小事, 倘若拘囿于小、拘囿于单一, 以小看小、以单一看单一, 就发现不了什么。如果时评作者拿起凸透镜对单一的很小的生活现象作审视, 将其置于焦点以内放大, 凸显其重要价值, 就能选择到有价值的评论论题。如, 2010年两会期间, 政协委员张晓梅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开了一个信息, 每个委员的房间里每天放有新鲜水果, 其中有小黄瓜, 并上传了小黄瓜的照片。时评人曹林见了心头为之一动。这是政协委员开会生活中的一个极小的生活细节, 曹林把这个细节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予以放大:两会上代表们伙食不错, 有蜜豆虾仁、油焖明虾、中式牛仔骨、煎南瓜……价格不低。两会上, 代表们办公使用的是联想电脑。还有客房费、交通费、会务费。接着用第三只眼透视:每年纳税人花在两会上的钱财不少, 代表们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福利, 自己交的履职答卷应对得起这些福利。从而选定论题, 写出了一篇代表公众心声的时评《几个提议案对得起体贴的小黄瓜》, 具有无比的韵味。又如时评人钟怀在跟孙女吃饭时, 孙女问:“最好的人才能做党员是吗?”这本是一个儿童一般的问话, 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听到。可钟怀听了, 心头一颤, 认为难以回答, 由此触发了自我反省与现实联想:在整顿经济秩序中各地接到的群众举报, 有不少举报对象正是党员;类似孙女的提问可能在别的党员家中也会碰上, 但愿长辈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时评人钟怀运用凸透镜镜面思维, 将一句平常的问话加以扩展与放大, 从而捕捉到了一个有价值的论题, 写作了《孙女的提问》一文, 评说了党风建设的重大主题。
五、面对大而复杂的生活现象, 运用凹透镜镜面思维, 捕捉有价值的评论论题
辞书云:凹透镜是球面镜的一种, 反射面凹进去, 能把平行的光反射后聚在镜面的一点上, 这点叫焦点。
时评作者面对现实生活, 经常会碰到有意义的大而复杂的生活现象。这种生活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结束的完整过程, 与其他生活现象有复杂的联系。由于对象庞大, 有的时评作者不知如何下笔、如何抓头绪, 于是弃之不用。有经验的作者拿起凹透镜作审视, 把大而复杂的生活现象聚于镜面的一个点上, 化繁复为单一, 抓住最有意义的一个点、一个侧面, 从而选定论题。如一些干部怀揣爱民之心、为民之责、谋福之策走上领导岗位, 可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干部只热心于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并乐此不疲,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此如何评论?这是一个大而复杂的论题, 确乎如老虎吃天, 无处下口。《人民日报》发表的《用机制确保群众参与》一文将这一大而复杂的现象放在凹透镜下万取一收:搞“形象政绩”的干部眼光只“对上”, 不“对下”。并用第三只眼透视, 要根治这一不良现象, 一个好办法就是让群众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有知情权、监督权, 最重要的是有发言权, 甚至决定权。这样的透视触及中国干部制度改革的重大问题, 从而使选题具有重大意义。再如, 南亚海啸重大灾难发生后全球关注, 时评面对这样一个漫天大题, 正面评说必然大而无当。《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南亚海啸与我们应有的世界公民意识》, 运用凹透镜镜面思维, 从香港一些知名人士快速向南亚灾民伸出援手切入, 聚焦中国内地公民缺乏公民意识, 从而成功地选定论题, 写出了一篇具有启蒙价值的时评。
六、面对大而抽象、笼统的生活现象, 运用折射镜镜面思维, 捕捉有价值的评论论题
折射镜指折射望远镜。辞书云:它用透镜组成。物镜用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发散透镜的, 亦称“伽利略望远镜”, 看到的像为正立, 用于日常观察。
在时评写作中, 作者会碰到一些非事件性的生活现象, 这种生活现象大而抽象、笼统, 或只是一个概念。对此, 如果正面直取、正面评说, 文章内容就会空洞抽象。遇到这类生活现象要避开正面, 运用折射镜镜面思维, 在大而抽象的生活现象之外选取与之有关的另外一件事进行评说、进行折射, 就可以写出意趣盎然的好评论。如“权大于法”“以权代法”, 人们崇拜与追求权力, 只认官、不认人, 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这种大而抽象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说不好下笔, 如果正面评说, 必然空洞乏味。《工人日报》发表的《和尚便是和尚》一文, 避开正面取材, 运用折射镜镜面思维, 选取两件事进行评说:第一件事是一个香火颇盛的寺庙被有关部门定为副处级, 住持成为副处级干部;另一件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一级研究员、国际知名学者在很长时间内, 住房用车等诸多问题都得不到应有的解决, 最后, 是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批示按副部长级待遇, 才解决了问题。本文对这两件事进行分析, 最后联系“权大于法”“只认官, 不认人”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说。由于运用了折射镜镜面思维, 使评论写得具体, 对现实批判有力。另如《谈“接轨”》《磨刀石》等亦是运用折射镜镜面思维捕捉论题所写成的好作品。
除此以外, 面对正面或反面的生活现象, 运用反光镜镜面思维, 可以快速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评论论题;面对复杂的具有多义性的生活现象, 运用棱镜镜面思维, 可以多向性地选择具有价值的评论论题, 写成系列时评。在此, 笔者为了论述的方便与简便, 只是单一地就某一镜面思维作了研究与论述。其实, 面对复杂的生活现象, 要综合运用多种镜面思维处理问题, 这里就不再作具体论述。仅从以上所论述的内容, 我们就可以看到, 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镜面思维, 可以帮助时评作者在近距离的、表面的、隐蔽的、单一的、复杂的、抽象的生活现象面前, 以敏锐的触角、快捷的速度, 捕捉到有价值的评论论题。而且, 当选择的论题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时, 各种镜面思维能帮助时评作者在瞬间调整思维, 对之作出灵活处理, 去发现新的东西, 使时评赢得独创。
8.漫画·时评 篇八
平时我们总说“政府部门”,你知道地方政府有多少个部门吗?如果你以 为这是算术题那就错了,这是智力题。此前,山东冒出个“马上就办办公室”, 让公众错愕不已。这不,河南宁陵县又冒出一个“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
有必要每项党纪国法都设个办公室管理吗?相信这个答案不难回答。公 众之所以围观河南宁陵县“禁酒办”,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公众常识。如 果按照设置“禁酒办”的逻辑,那么还应设置“禁止工作时间打牌打麻将办公 室”、“禁止工作时间玩游戏办公室”……显然,这是荒谬的。
可以预见,所谓的“禁酒办”有可能在公众舆论关注下销声匿迹。但公众 并不能阻止类似机构再冒出来,未来很可能会按下葫芦浮起瓢。要想改变地 方政府这种随意治理社会问题的情况,就必须找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部门出 的政策、设的机构,严令其必须负责,从而杜绝决策“拍脑袋”。
只有用各种办法让事前不受任何监督、事后不负任何责任的权力承担责任,让它因担心未来的后果而自控,才会让“禁酒办”等“搞笑办公室”真正消失。
“开会式旅游”何以撒谎成功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卫生局共有20名公务人员,2012年4月6日 至13日,其中10人去香港、澳门旅游。而这次集体旅游不但没有向 宝塔区政府汇报出省事宜,还向区政府谎称去省卫生厅开“公立医 院改革推进会”,实际上,这次会议早在2012年2月份就举行过了。
这次地方干部发明了“开会式旅游”一词。不同于开两天会外加 旅三天游的一般性做法,这回干脆就是扯了个大谎,找个开过了的 会当挡箭牌,穿越思维着实了得。没想到东窗事发,沦为笑柄。
百姓对公费旅游非常痛恨,政府也明令禁止。但说句实话,监督 力量还是不够,拿延安宝塔区卫生局这回的事儿说,要是没网民“捣 乱”、媒体揪着不放,“开会式旅游”被察觉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上级盯不紧,财政预算管不严,岗位工作少监督……既然如此,人 家咋就不敢扯个谎?禁止公费旅游,不能光有百姓的监督热情,更要 加紧形成制约问责机制,让暴露成为必然。暴露的概率提高了,才会 少有“后来人”。
“安全重地”,闲人免进
广州市民夏女士在送3岁女儿去上幼儿园途中,女儿要上厕所,由于找 不到公厕,便向附近的天河区法律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借用厕所,但遭到拒绝。
广州司法局官方微博回应称那是办公区域,不是公共厕所,若每个人借厕使 用,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随后又删帖表示道歉。
每一件荒唐事都会跟着一个荒唐的理由。一个三岁的女童借用厕所竟 然引出“重大安全隐患”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广州司 法局天河区法律服务大厅的厕所是“安全重地”,闲人免进?
显然,广州市司法局抛出的“重大安全隐患”论越描越黑,进一步暴露出 了其便民服务意识淡薄。行政机关的厕所固然不是公厕,不宜全面向社会开 放,但当有个别办事民众或路过民众内急难耐,需要使用行政机关的厕所时, 行政机关也应给予民众方便。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广州天河区法律服务大厅 的名称中赫然包含着“服务”俩字。
民众利益无小事,行政机关服务无小事。比之一些正规的职责服务,一些 工作之外的小方便或许更容易体现政府的亲民作风,更容易让民众感觉到温 暖,更容易拉近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一分钱都没敢用”
前不久,广东茂名人大原副主任朱育英涉嫌受贿行贿受 审。据悉,朱育英先后收受了当地57名干部共计人民币1238万 多元、港币360万元、美元20万元,官员为求升迁送钱给朱育英 是当地的风气。检方指其受贿物品包括挖掘机。朱育英称,收 了这么多钱后,一分钱都没敢用。一个连挖掘机都不放过的贪 官,竟然“一分钱都没敢用”,这似乎很可笑,然而,“一分钱都 没敢用”的贪官,依然是贪官,改变不了贪的本质。
收起钱来不眨眼睛,送起钱来大方得很。这就是贪官。一 边收钱,一边送钱,目的只有一个,升官发财。收得越多,送得 越大方,反正送的是别人的钱。此时,贪官变成了生意人,将 做官当成了一桩生意,讲究的不是如何为民服务,而是自己 从中受益多少。
贪官被抓之后,难免要说些后悔的话,然而,这些话其实 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也起不到多少警示作用。我们该关注的 不是贪官“一分钱都不敢用”,而是如何收紧制度的篱笆,如何 让贪官“一分钱都不敢贪”。
收取“超时费”别成疲劳驾驶推手
据报道,河北石家庄的高先生因身体不适在高速路服务区睡了一觉, 第二天下高速路时被要求缴纳385元的“超时费”。高速路工作人员称,高 先生在高速路上停留超过12小时。据悉,中国多地均有对在高速路停留 超12小时车辆额外收费的规定。律師称,高速超时收费无法律依据。
笔者担心的是,高速公路收取高额“超时费”可能会成为助推驾驶员 疲劳驾驶的重要推手。众所周知,按照交通法规规定,驾驶员长时间驾驶 必须按时休息。但是一方面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宾馆休息,住宿费相当贵; 另一方面不在服务区休息,在自己的车上自由休息,就必须缴纳高额的 “超时费”。换言之,只要驾驶员困了,在高速公路上休息了,就必须支付更 多的“超时费”。为了经济考虑,尤其是对于跑长途运输的大货车司机来说, 为了运输节约成本,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高速公路上不休息,选择长时间地 疲劳驾驶,尽量赶在规定的时间里驶出高速公路。
9.高考语文时评作文素材 篇九
在今年世界杯期间,法国队19岁少年姆巴佩的优异表现,让球迷自嘲找到了中国足球踢不好的原因——少年娘则国家娘。这一次更是有不少中年人跳出来表态:小时“娘”,大了还不得变成“绵羊”?
让缺乏实力的新人登上代表主流价值取向的舞台,可能确实不妥。但如果因此就上纲上线到对当下年轻人忧心忡忡,甚至对某些少数群体的言行、装扮群起而攻之,似乎大可不必。正如中国足球的锅,也不能随手就甩给发展迅速的娱乐业。
千禧年后,一部《流星花园》红透大江南北,以男子组合F4为代表,“花美男”的形象第一次让不少少男少女着迷。当时,也有家长们高呼“狼来了”,只不过那时网络还不够发达,家长能做的最多是藏起家中的遥控器。
10多年过去了,当初那批年轻人大多没有成为“花美男”,也没有被误导被毁掉。
凑巧的是,那几个因为“娘”而被炮轰的少年正是新版《流星花园》中的F4组合。
大概从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起,一代人所追捧的明星就被上一代人视为“毒药”,但事实是,每一代人都平安顺利地长大了。仅仅因为如今流量小生当道,就惊呼“救救孩子”,未免有些杞人忧天。
若要说“阳刚之气”的缺失,还是回头看看少年是如何养成的。在6个大人带1个娃已是“标准组合”的当下,少年们常常一面被告知“你是小男子汉,不能随便哭鼻子”,一面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要说吃苦、经历挫折,即使在太阳下多走几步,都有家长心疼。这就无怪乎有少年长大后见到蟑螂也会大叫。
在《战狼》系列电影里,男人的血性、担当在冲锋陷阵中表现无遗,但这就是成为“男人”的方式吗?我并不以为然。
皮肤黝黑、说话大声、肌肉发达……这些都不是男子气概的真正解释。勇敢、善良、包容、负责……如果一个男人拥有这些品质,即使他一个夏天用光三瓶防晒霜,谁敢说他不是个男子汉?
10.高考冲刺时评作文素材 篇十
甄别和防范非法校园贷需要群策群力,监管部门要睁大眼睛,学校方面要提高警惕,大学生要改变消费观念。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开学经济”,试图利用校园贷诱骗学生。对此,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
从普惠金融的角度来看,贷款上学、毕业还贷本属正常,大学生通过金融服务支付求学费用,不仅可以解决因贫失学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理财意识,还能够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中国的助学贷款已经有20多年历史,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中受益。但随着行业发展,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尤其是网贷机构大量进入市场,其贷款用途早已突破求学必需,开展业务过程中的获客、审贷、放款、催收等环节存在大量的违规操作,出现明显的违法行为。一些掉进非法校园贷陷阱的大学生,把本应美好充实的校园时光用于应付债主、东躲西藏,有的甚至_学,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在“象牙塔”内的现象。
大学生虽说在年龄上或已达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界限,但大多涉世未深,不一定具备甄别金融产品真伪的能力,再加上一些不良消费风气侵蚀校园,难免会有非理性的举债消费行为。严格规范校园贷,保证大学生安心读书,更多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事实上,监管部门规范校园贷的行动一直在推进当中,比如5月份由银监会、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明确未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提供信贷服务,这项政策可谓是打中了非法校园贷的七寸。
当然,不法分子不会轻易放弃校园市场这块“肥肉”,如果不能登堂入室,他们就会选择旁门左道。据媒体报道,经过一系列整治,校园贷得到了遏制,但部分网贷平台换上马甲,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包装成回租贷、培训贷、创业贷等名目,通过社交软件等渠道,继续坑害大学生,一些大学生上当受骗,身心和财产受到了侵害。由此可见,非法校园贷花样翻新,要想保卫校园净土,除了加大监管措施的力度之外,还要保持政策的长期持久,并且根据情况变化实时更新。当前正值开学季,大批学生走入校园,尤其有必要亮明政策,加强对学生的保护。
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未能处理好学业与消费的关系,也是导致自身陷入校园贷不能自拔的原因。调研发现,近两年因为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没有一例是因为缴不起学费、生活费导致的,更多是因为盲目超前消费等。对此,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理财教育和消费引导。按照教育部此次的通知要求,高校应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增强学生对网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不良网贷的甄别抵制能力;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问题,要及时发现和引导,培养勤俭节约意识,等等。从家长的角度,也应及早入手进行教育,并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不攀比、不虚荣,为他们上好人生的消费课。
11.关于时评的多维思考 篇十一
观念:要调查研究,莫居高临下
现在,一些时评编辑只注重在办公室编,而不注意到基层、到群众中间去“采”。他们往往认为,记者必须进行采访,编辑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时评编辑,主要职责就是编,没有“跑”的必要。他们平时要么走走机关、看看报纸、翻翻文件,要么摘抄些上级精神、领导讲话等,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居高临下的感觉,习惯性地讲些大话、空话、套话。笔者认为,要想让时评真正有震撼力、有活力,能以翔实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产生思想的力量,关键在于运用鲜活的事例,抓住问题的本质,挖掘到新闻的内涵,而其前提就是作者和编辑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转变作风,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社会责任感。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层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要通过深入调研,树立求真务实观念,并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深入求证,以促进自身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以及洞察力、识别力和判断力的提高;要辩证地分析新闻事实,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反映新闻事实的来稿的思想性作出正确判断,从而迅速及时地加以评论,传达政情、民情、舆情。不调查研究,容易凭空想像和推测,导致时评内容与实际产生偏差,产生副作用,削弱其引导效果和影响。
深厚的群众感情。时评虽然以论证说理为主,但离不开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素材作支撑。思想贴得近,视角才能放得低,易于群众接受。如果能带着社会责任感和对群众的感情调查研究,就能从思想深处和群众融为一体,增加调查的广度,而广度正是深度的前提。否则,就会与群众产生隔膜,使调查研究成为走过场。经常深入实际,和群众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听他们说真心话,讲切身感觉,我们就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关心的问题有哪些,从而掌握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要避免情绪化,要灵活运用鲜活的、有说服力的事例,丰富时评的思想和内容,提高其可读性和吸引力。
要有针对性。在调查研究时,不能盲目,也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要结合中心工作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挖掘出蕴含深刻思想意义的素材,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摸清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然后深入思考,进行具体实在的分析和说理,这样,才能使时评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选题:要贴近群众,莫随心所欲
时评选题要贴近群众,其群众性要求其主题和内容都要来自群众、贴近群众,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反映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鲜明的观点,从法治的层面、公民的视角抨击阴暗、丑陋、邪恶的东西,评析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贴近群众就要树立群众观念:
尊重群众。一些时评作者常常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偏好、感觉来选题和评论,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评什么,想怎么评就怎么评,甚至不熟悉的问题也要拿来评几句。他们有的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把群众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放在一边,不考虑宣传的指导性、贴近性和宣传效果;有的为了写作而写作,闭门造车,无病呻吟,把写时评当成是赚钱的工具;有的为了显示自己的才气,高谈阔论,故弄玄虚,好像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几百字就可说明问题的时评,动辄洋洋数千言,等等。这些不尊重群众的现象不消除,就会大大削弱评论的影响。
联系群众。有的作者摆不正位置,自命不凡,不仅笔名怪诞,而且总是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在行文中时而教训,时而指责,时而讽刺挖苦,气势咄咄逼人。这就脱离了实际、远离了群众。其实,作者也是群众的一员,应像面对面一样,用群众喜爱的形式和语言,用真诚的态度、独特的见解,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同时,还应少些浮躁,多些自然,要和群众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出来。
关心群众。也就是要针对群众关心的话题做文章。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发展、痛恨邪恶和腐败等,并期望在媒体上看到权威、准确的评论与分析。因此,在时评的选题和内容上,编者和作者应站在群众的角度,选取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影响广泛的新闻线索进行评论,或热情讴歌主旋律,或对社会负面问题进行尖锐批评,把理说到点子上,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从而引起共鸣。
内容:要追求时效,莫粗制滥造
社会日益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媒体也在适应这种变化,不断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新闻时效。毋庸置疑,时效性也是辨别时评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少时评在新闻报道次日就见报了,几乎和新闻同步,满足了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的需求。但是,有的作者在没有相当功力的情况下仍单纯追求快,再加上有的编辑把关不严,致使一些粗制滥造的时评见诸报端。在保证快的前提下,下面几点应引起重视:
不能单纯追求快。时效应服从于质量。有的编辑抱着“时效第一”的片面认识,把“快”作为评判时评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有的作者为了提高上稿率,瞄准编辑求快的心理,常常在新闻见报当天甚至几小时后就写好时评并传给编辑。由于仓促,有的作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挖掘思考和查找资料,常常凭着一时的冲动甚至灵感就下笔,对新闻事实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写起时评来总是隔靴搔痒般泛泛而论,要么讲些老话、套话,要么重复别人的话,没有新颖的观点、厚重的思想;有的作者评不到位,评不到点子上,甚至很主观、很片面,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有的作者语言晦涩难懂,有的话语经不起推敲,恐怕连自己想表达什么都不清楚,等等。而对于编者来说,有时没有足够的三审时间,使三审流于形式,结果会埋下各种差错隐患。
要把握好时机。有的时评没有理性只有炒作,问题就出在不计后果地抢时效上。作者在考虑时效的同时,还要看选题是否得当,时机是否恰当,效果是否最佳。有的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客观看待,不能简单靠追求时效来进行处理。要进行冷静理智的思考,确定什么选题,以什么角度和分寸,并在什么时机对问题作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评论和前瞻。如果急功近利,不加思考而盲目抢发稿件,轻者影响报纸声誉,重者会引发不稳定因素。
不能应付。“快”不是差错和缺陷产生的理由。有的作者以发表数量多为荣,而对于文中的疏漏以及错字、错句等却不以为然,并以“萝卜快了不洗泥”来搪塞。有的作者稿约较多,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因而质量难以保证,等等。对此,编辑应高度警惕。
风格:要体现参与,莫一成不变
时评的群众性,决定了要吸引群众阅读并参与写作,这样能使时评更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反映群众的呼声,成为群众发言的平台。但是,有的时评栏目,主要作者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作者群小且固定,写作风格也一成不变,编辑对稿件的选择受其自身观念的支配。要扭转以上现象,就必须端正认识:
不能盲目崇拜。一些编辑为了创品牌、扩大影响,不是在体现参与上下工夫,而是在发名家和职业写手的稿子上用心思,认为只要是他们写的稿子就是好稿。不否认其中一些作者有较高的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来自群众的、鲜活的东西总是不能见报。另外,这些作者的稿约往往较多,学习、积累、思考的时间有限,不仅不可能篇篇都有质量保证,而且还助长一稿多投的不良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编辑应该对其进行正确鉴别。
互相发稿当止。不少时评编辑就是时评的作者,他们一般不在自己的媒体上发稿,而是选择其他媒体。为了提高上稿率,不同媒体的编辑不惜疏远群众,互相发对方的时评,把自己负责的栏目或版面当成自留地,为自己谋私利。这样,慢慢就使写时评、发时评带上功利色彩,时评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
培养群众作者。群众作者生活在基层,对基层的情况最为熟悉,虽然他们的稿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不乏新颖的素材、鲜活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经过编辑的指导并非不能成为佳作。编辑有责任有义务对他们进行培养。如果在编辑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广大群众作者的时评经常在报纸上出现,那就会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进而大大丰富时评的语言、内容和题材,扩大影响范围,提高时评品位。在这样的氛围下,时评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满足新闻宣传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12.借助时评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篇十二
时评的写作者多为记者。他们的文字功底相对厚实,加上职业的敏感和视野的开阔,不仅具有一双透事见理、剥茧抽丝的目光,更具有一支洞穿世道人心的犀利之笔。他们笔下的时评题目引人眼球,观点新颖,写作过程能透过“事”之表象,揭示“理”之本质,把“理”从“事”中一条一条抽取、提炼出来。他们笔下的时评注重逻辑,体现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的文章具有思辨色彩,不搞“一刀切”,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分析矛盾的特点,还提出不同的方法。同时,时评多注意文采,化繁为简,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这些不正是中学生写作议论文应该学习的么?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中学生写作议论文不妨学习时评,“取法于上”,借此提升写作能力。那么,时评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学习呢?
一、视角独特,提炼观点新颖
时评需要针对一件事、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材料作文多是“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不同的是,时评是针对“第一时间”的人和事,材料作文不拘于此。
时评讲求识见,讲求思想、智慧、慧眼,切忌思维格式化。议论文写作也一样,重思想深度,看问题需要另辟蹊径,注重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当那种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出三个分论点或者排出三个典型事例的议论文已成往事时,我们不妨将时评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范本。
时评属于小文章,忌面面俱到,要选准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应该体现作者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可人云亦云,并且要做到启人心智。如:
8月13日,达州市西城一七旬老人街头摔倒,一名过路男子——程仕波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将老人扶起,被网友点赞为“达州勇气哥”。他表示,自己扶起的不仅是一位需要帮助的老人,希望大家共同传播正能量,扶起残缺的社会责任感。(四川新闻网2014年8月19日)
绝大多数读者读到这条新闻想到的是当今社会人们缺少助人友爱精神,慨叹社会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或者抓住材料最后一句“希望大家共同传播正能量,扶起残缺的社会责任感”展开议论。但是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4年8月20日发表惠铭生写的一篇题为《搀扶老人被赞“勇气哥”是种道德矮化》的时评,选择的视角与众不同,该时评作者力排众议,另辟蹊径,认为“这种所谓‘正能量’的传播和弘扬,像一根马蜂毒针,蜇痛了中国人的良心,让国人露丑、蒙羞”,“若是将其升华为‘勇气哥’,并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这实则是道德的自我矮化,国人道德标准的错乱与混沌”。这个视角就别具匠心,学生材料作文提炼观点也应该如此。
时评的材料多属新闻事件, 比较单一,体现一种属性或观点, 时评作者只对这“一元”进行思考;高考材料议论文也有一元题, 如2014年四川卷的材料只有一句话:“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2014年湖南卷的材料虽然比较长,但核心之意也只有一元:“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还有2014年北京卷的材料,其意也为一元:不能淡忘“老规矩”。像这类高考材料作文题,其审题方式与时评如出一辙。
当然,高考材料作文还有三元题或者二元对立题。三元题如2014年江西卷的材料显示三种 “意”: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 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 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此外,2014年高考卷中的天津、江西卷也属于三元题。像这类三元题比之一元题,其实为考生的思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考生不受任何显性或隐性之 “意”的诱导与限制,没有先入之见,无拘无束,可提炼更多观点, 真正体现“思想之自由”。考生可以各擅其长,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意”加以发挥,只是要防止 “意多乱文”,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只能选择一“意”来写。而选择这一“意”与时评的 “切入点要小”正好吻合。
二元题如2014年福建卷: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还有2014年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此外,2014年高考卷中的浙江、湖北、广东、山东、辽宁、江苏、安徽等省的材料也都属于二元对立题。
这类材料的审题宜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透过材料可以发现,命题呈现给我们的矛盾是现成的,只是有多对矛盾,考生只需对材料中包含的矛盾进行选择;或者材料并非直接提供多对矛盾,需要自己从材料中提示或引申出多对矛盾。不管属哪种情况,考生应力求选择较为新颖、深刻的矛盾,选择自己感悟较深便于展开议论的矛盾来写作。当然,也有一些智慧的考生能够对材料的矛盾进行突围,如2014年福建一位考生不像其他考生在正视困难与无视困难、畏惧困难与不畏困难、裹足不前与勇往直前、 悲观与乐观等二元中思考,而是选择了“标签时代的理性眼光” 进行分析说理,可谓考场议论文与时评审视材料的“无缝对接” 的典例。
时评要求从新闻事件中找到新的视角,写出新的观点,言人所不言;于平常处见奇崛,在平淡里见绚烂,所谓“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结合材料写作议论文也应该如此。
二、以理服人,善于分析问题
时评写作者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述,不人云亦云,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涉及的范围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体现写作者“博识”和“通才”的风范; 同时,写作过程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因此,我们几乎看不到哪篇时评只是简单地分论点一、二、三,或者堆几个例子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一篇一千到两千字的时评, 甚至可以一个例子也不举,只是条分缕析逐层深入地讲道理。 2014年春晚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走红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人都在唱这首带着些许沧桑与感伤的歌曲。商旸针对这一新闻写了篇题为《不必过虑“时间都去哪了”》 的时评,发表在2014年2月12日 《人民日报》“人民网”上。该文首先分析人们唱这首歌的“心存惶恐”,其原因是人们渴望“一夜成名”的对待成功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其危害,急于“变现”必然导致时间的焦虑感,焦虑时间必然导致“心灵压抑”;再论述应该怎么办?不必着急,可以树立“慢成功”理念,这样的成功更能持久、 更具价值,同时,还可以避免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不妨追求‘慢生活’”;最后,发出“让成功戒掉速成,让生活褪去浮躁”的呼吁。
时评最宝贵的价值是使新闻“增值”。这增值的部分有些是对新闻的解释,有些是对新闻的分析,有些是对新闻意义的揭示,有些是对新闻后果的预测等等。当然,时评作者应该对新闻事件有明确的态度。这件事是对的,对的根据是什么?这件事是错的,又错在哪里?有些新闻事件表面上看是对的,但是实质上又是错的。这就要求时评作者透过现象揭示出事件的本质。议论文写作也是如此,不能够在“同一平面上滑行”,应该做多层次的分析。
时评的特点之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即新闻事件折射出的问题,如何做到具体分析?我们还是以惠铭生的《搀扶老人被赞“勇气哥”是种道德矮化》为例,作者先提出观点:搀扶一位摔倒的老人,被网民盛赞为“勇气哥”实则是道德的自我矮化,这是第一个层面。接着一个潜在的“反对者”质疑这个观点的严谨性,搀扶老人有风险。 作者先承认做好事反被讹的现象屡见不鲜的社会背景下,搀扶一位摔倒的老人需要勇气和胆量,然后对此加以辨析,并采用喻证法进行反驳,这是第二个层面。再接着指出像“勇气哥”这类现象并不少见,进一步分析这种屡屡被盛赞事件貌似传播正能量,实则只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对此点赞实属道德自戕,这是第三个层面。潜在的“反对者”又提出问题,当今社会见义不为、不诚信、不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应该被赞美才是。作者又进一步分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礼赞更应理性,这是第四个层面。这篇时评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推理严谨,堪为写作议论文之典范。
议论文写作同样需要对观点进行一步步的质疑、辨析和求证。先抛出一个观点,然后假设潜在的“反对者”在寻找观点的漏洞或者质疑自己的观点,批驳的同时,也做出新的阐释;再质疑再批驳,再次作出新的阐释, 对立面不断消除,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到确立。一路论证下去,既体现了论证的层次性,也彰显了论证的严密性。
如果作一番比较,2014年福建高分作文《标签时代的理性眼光》的论证特点与这篇时评“暗合”。这篇考场作文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生活要用理性的眼光去辨析种种“标签”;接着一个潜在的 “反对者”质疑这个观点的严谨性,为什么生活中还是存在种种 “标签”和相信自己所贴“标签”的人,然后作者对质疑加以辨析,指出“标签”形成的原因是经验使然、缺乏对事物的亲身经历以及接收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片面性。 紧接着,作者进一步指出“标签” 盛行带来的弊端。再接着,潜在 “反对者”又提出质疑:那么,如何理性地看待“标签”?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形象生动,凸显文字表现力
文体特点、作者涵养和受众三个因素共同决定时评文章必须具备较强的表现力,力求写得形象生动。
作者虽然熟悉新闻事件,具备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专业知识, 有的新闻记者就是“杂家”“复合型人才”,比如写时政方面的时评,写经济题材的时评,他们可能就是学经济学、哲学等专业出身, 但是时评的受众与理论文章的受众不同,他们大多是普通的读者, 所以时评大多注重文字的通俗与形象生动。
我们可以从时评中汲取“时评词汇”,如“权力寻租”、“道德矮化”、“越位”、“错位”、“商榷”、“质疑”、“启示”、“标签”、“震撼”、“审视”、“反智”、“证伪”、“释放”、“焦虑”、“善念”……这些词汇无论是用于拟题,还是行文中的谴词造句,都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一个眼球经济时代, 时评写作者为了使标题更为夺人眼球,必然有“标题党”在拟题方面绞尽脑汁,虽然有的标题有哗众取宠之嫌,但考场作文讲究“题好一半文”,我们不妨学习时评拟题的方法。
我们还可以学习时评的文风。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嘻笑怒骂,甚至作楚狂之歌。时评可以心游万仞,目极八荒,跳出三界之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评是呐喊, 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行文过程中正论反驳、争鸣商榷、书信建议、述评一瞥、杂文小品,无可与不可。机关枪迫击炮、投枪匕首、晨钟暮鼓、歌颂批判、幽默讽刺、嘻笑怒骂、长吁短叹、长歌当哭,十八般武艺都可以派上用场。
一是行文风格,时评接地气, 往往鲜活生动;时评批评起来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那种吾手写吾口、激浊扬清、快意恩仇的文笔,那洋溢在字里行间如梗塞在胸、不吐不舒的代表社会的良知道义和公理的声音,对中学生写作议论文不无启示意义。如下边这段文字:
因为不懂得谦让、宽容和谅解,不懂得人际交往技巧,今天, 你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不好,将来,你与你的伴侣未必能处好;与有明显利害关系的同事、领导也难以相处;也可能不懂得与社会上的陌生人群友善相处。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生活工作的环境里,处处有“敌人”,事事心不顺, 到处有陷阱,到这种地步,人生也就注定会失败了。(惠铭生《大学生“一舍难处,何以处天下”》)
这些时评文字可谓是大巧若拙,平淡的文字背后是强悍的逻辑力量。
二是形象说理。时评语言为了追求信息量和可读性,能用艺术语言表达,则不用书面语言表达,时评作者往往善于化繁为简, 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或语言干巴,或过分追求藻饰,甚至语言削弱了说理的力度,不妨多读时评,学习个中形象说理的技巧。如:
有人吃鸡蛋被噎死、出门被车撞伤,我们是否以之为戒,从此不再吃鸡蛋、不再外出呢?这样的逻辑显然很荒谬。搀扶老人曾被讹,有些人便拿个别当普遍,片面放大个例,只不过是为自己的胆怯和见义不为诡辩而已。(惠铭生 《搀扶老人被赞“勇气哥”是种道德矮化》)
这样的文字可谓是信笔拈来,鲜活生动。
13.有关高考作文时评常用素材 篇十三
北京市交通委的这一政令,再次传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市场上的共享单车存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所需。即便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出发,也不难得知这一点。这两年来,我们在街头总是看到新车不断涌现,旧车却没人管,以致于日积月累之下,形成了“单车坟场”之类的奇观。大量的单车涌入,给城市管理造成了极大麻烦,一些城市积极划出“红线”,要求企业控制投放总量,及时回收旧车。但从现实来看,所谓的“禁投令”名存实亡,许多企业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在“跑马圈地”思维指导下,不停地制造和投放新车,却有意疏忽后续的管理责任。其结果是,把好处揽到自己的怀里,一地鸡毛却都留给了别人。
这次清理行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单车企业有了主动性,而不只是“禁投令”下的被动为之。据悉,滴滴会把25万辆小蓝单车以2∶1的比例置换成青桔单车,摩拜也会将70万辆橙色单车置换为35万辆美团单车。这里的“置换”,意味着不仅投放新车,还得负责把旧车收回。不要小看这个主动性,它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变化,企业从“抢赛道”到“重运营”的改变。其内在逻辑是,资本不持续烧钱后,企业指望“以数量取胜”也不再现实。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企业必然选择的路径是,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对接行政层面的规范管理与资源配置。只有符合监管框架,再辅以服务提升,才能脚踏实地,实现真正的创新。
共享单车从狂热回归到理性,再次证明了一些互联网模式的脆弱性。前几年,共享经济火速崛起,在出行、住宿、金融诸多领域攻城略地,甚至动不动打出“_“革新”的口号。但如今回头看,有多少创新是凌空蹈虚的幻想?又有几家企业能成功绕过传统商业的痛点?事实证明,虽然技术变迁一日千里,但“新”“旧”之间绝非泾渭分明的关系,多数时候,是“旧”孕育了“新”,后来者需要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从根本上讲,“旧事物”已经完成对真实世界的嵌入,包括与政府、资本和消费者打交道的基本规则。互联网看似装上了翅膀,但飞得再高,也得回归现实,学会和条条框框相处,收拾好自己的烂摊子。
14.高考时评作文 篇十四
1.“毛笔字通知书”走红的文化隐喻
广州
这个夏天如果你收到了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请务必珍藏,因为它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暑期,陕师大几位老先生放弃休息时间,书写了4500余份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7月16日《扬子》)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背后,都对应着一种深刻的社会背景或者文化思考。小小通知书,不仅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折射出时代的特征。“毛笔字通知书”的走红,和国民床单走红一样,散发着浓烈的怀旧气息。
按照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的说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怀旧浪潮。其中第三次怀旧浪潮,始于21世纪,最初是以数码方式张贴老照片的怀旧,而后便转向各类老器物。而引发怀旧思潮的动因,不仅来自市场消费,更是针对现实的一种柔软抗议。在“毛笔字走红”身上,能够找到相同的精神脉络。
“毛笔字通知书”的走红,因其涉及高校和文化,还是有其与众不同。在人们心目中,高校应该是一个极其安静的地方,安心教书、潜心求学。可现在的高校,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更多的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毛笔字通知书”,一笔一画,写的不仅是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这一意义上,“毛笔字通知书”走红,是又一次集体性怀旧,但又不仅仅是怀旧。今天,“多元”这个词常常被人们提及,但揆诸实际却又发现,多元时代其实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一元。现在都强调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同步,可在不知不觉中,也丢弃了过去的一些美好。毛笔被硬笔甚至键盘代替,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取向,也很难回到过去。但在接轨中,是否就应该完全放弃传统呢?多元视野应有文化宽度,更应该有文化坚守,一些文化传统和思想价值,应该在当下被适度保存和坚持下来。
如果时光是记忆的橡皮擦,我希望从没用过它。在这个更加强调多元和接轨的时代,有些传统或许不会成为主流,但也应该有其一席之地。(乔杉)
2.机场爆炸案:犯罪与维权是两码事
07月23日 091347
中国青年报
7月20日晚,残疾男子冀中星在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B出口外引爆自制炸药,北京警方已对其正式刑拘。随后,广东东莞方面及冀中星原籍山东鄄城方面分别对外通报,确认6月冀中星在东莞打工期间受伤致残并因此多年上访一事。然而就冀中星受伤原因及东莞方面曾向冀中星支付的10万元钱的属性,两方通报有出入。(新华网7月22日)
首都机场的爆炸声,让多年前的一桩旧案成为时下热闻,也让“冀中星的个人悲伤”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如果当初冀中星的案子及时受到外界关注,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机场爆炸事件。当然,历史不可能有假如。
在我们的社会,公众向来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生活经验。无钱医治、负债累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冀中星显然想到了这句话。在首都机场制造爆炸事件,就是他想到的“大闹”方式。在引爆自制炸弹前高喊“躲远点”,加上未造成任何伤亡,这些都充分说明他不是要“报复社会”,而只是想要“借”用首都机场作为“大闹”的地点。
正因为如此,冀中星的行为赢得了不少人同情,这与那些到校园中砍杀无辜儿童、在公交车上实施纵火的犯罪分子,有着本质不同。但必须强调,这仍是一个很恶劣的示范。一方面已涉嫌触犯刑法,冀中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如果今后有更多“冤屈者”效仿,那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很多评论者都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强调“实现正义不能靠盲目声援”,强调“谴责T3爆炸犯罪应高于同情其遭遇”。
这些当然是很理性的观点,但我们也应体恤一个困苦无助的人,他用以自救的方法有时候可能难免失当。其背后的悖论就在于,如果他不采用这样的“大闹”方式,以其自身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眼球,而没有足够关注,他的困境就无法摆脱。“开胸验肺”的张海超,不也是一种自残吗?那些用肉体抵抗强拆的悲剧,就更让人痛心了。如果弱者维权很多时候只能拿自己的身体去做赌注,这是法治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在我看来,冀中星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升级版的“跳楼秀”,只不过无论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都要更大一些。过去很多年,我们常能看到农民工为讨薪而进行种种“另类创新”:从最初的跳楼秀到后来的讨薪新闻发布会、拜河
神讨薪等等。当然,也有人真的从楼上跳下去了,有人拿刀捅了无辜的`路人,有人劫持了偶遇的女孩,还有的去集体堵路讨薪??与之相比,冀中星的维权举动,不算最好的,也不算最坏的。
所以,犯罪的归犯罪,维权的归维权。冀中星固然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更多人也需为冀中星的遭遇反思。在多次上访之后,冀中星是否被治安员打残,这依然是个谜,而这本不该是难以侦破的悬案。唯有相关部门认真核查案件,给公众一个值得信服的说法,同时也认真对待每一次上访、每一起申诉,让更多身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困境的人,重新看到法律维权的希望,机场爆炸案才不会被“复制”或“更新”。(舒圣祥)
3.当街摔童的戾气从何而来
月26日 105646
京华时报
日前,一个母亲手推载有两岁孩子的童车,经过大兴区庑殿路一个公交车站时,因为停车问题与驾车俩男子发生争执。突然,其中一人竟然将熟睡的女童抱出来,举过头顶狠狠一摔,然后扬长而去。这令人发指的一幕过后,留下了一个悲痛欲绝的母亲,卷起了人们群起声讨的怒潮。
又一个不幸的孩子受到伤害。两年前,一个名叫“小悦悦”的两岁女童曾让全社会为之揪心。那时,“路人的冷漠”让人们陷入深深的反思。而今天,那残害孩子的重重一摔,让公众在震惊、愤怒、痛惜之余,也在经历新的拷问:是什么把人性之恶放大到如此地步?是什么把人的行为推到如此极端的境地?
回顾摔童事件的起因。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没有什么巨大利益纠纷,只不过是我过个路、你停个车之类的小纠纷。就这么点小事,竟然就让一个大男人极其凶残地去伤害一个婴儿。这种丧尽天良的恶行,照见了个人品质之卑劣,据说摔童者曾因盗窃罪被判刑,今年刚刑满释放,看来是没有改造好的害群之马。
然而,更让人们担忧的是,当街摔童的悲剧,从小到大,从口角到伤人,其发酵的过程中,涌动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戾气。有句话说,冲动是魔鬼。原本是停车过路的小问题,你让一让,我等一等,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却不想成为一次情绪化的宣泄、极端化的冲撞,甚至在冲动恶魔、歹毒意念的牵引下,有人丧心病狂地把毒手伸向了无辜的孩子。这种践踏法律、毫无底线的恶行,与此前东北盗车杀婴案等丑恶现象如出一辙,理应依法从重严惩。
当街摔童的案例固然极端,但其中折射出的戾气之害却有普遍性。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上车占座、电梯拥挤引发的打斗,到并线超车导致的斗气驾驶;从“多看了一眼”带来的纠纷,到网上动辄恶语相向的谩骂攻讦,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透过这一幕幕,好勇斗狠、怨气冲天、毫不容人,戾气的火星何尝没有弥散在社会空间之中?各种人际紧张和冲突又何尝不在积累着安全的风险?而这些成人社会的负情绪,又何尝不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伤害着孩子们?
【高考时评作文】推荐阅读:
高考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09-03
2019高考最新时评09-10
2018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审题、立意及拟题【刘希国】10-19
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08-29
作文素材时评类07-21
时评类作文最新10-29
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10-26
时评文范文07-03
时评文 范文09-19
选秀节目时评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