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

2024-08-15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精选8篇)

1.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 篇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目录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6.鸿门宴……………………………………………………司马迁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8.小狗包弟…………………………………………………巴金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11.包身工……………………………………………………夏衍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 曹智 白瑞雪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二册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达夫

3.*囚绿记………………………………………………… 陆蠡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氓采薇

5.离骚……………………………………………………… 屈原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赋……………………………………………………苏轼

10.*游褒禅山记……………………………………………………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直面挫折——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巴黎圣母院》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三册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迅

3.*老人与海…………………………………………… 海明威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见百度百科)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 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荀子》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四册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 曹禺

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蒙田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2.苏武传……………………………………………………班固

13.张衡传………………………………………………… 范晔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五册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河夫

3.*边城………………………………………………………沈从文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 并序……………………………………………陶渊明

5.滕王阁序…………………………………………………… 王 勃

6.*逍遥游……………………………………………………庄子

7.*陈情表………………………………………………………李 密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朱光潜

9.*说“木叶” ……………………………………………林庚

10.*谈中国诗……………………………………………… 钱钟书第四单元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2.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

13.*宇宙的未来…………………………………………… 霍金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2.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 篇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 (人教版普高课标) 已经在一些省份使用一段时间了, 总体反映不错, 与老版相比, 内容比较新颖, 版面设计比较活泼,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理念, 有些开放性教学的气息和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是一套比较好的教材。但是我认为现有教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指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 说教意味仍然很浓, 合作探究空间比较小。

教材当然该有结论, 但如果都是已经定性的结论, 你去学习, 就是接受现成的结论, 如果这些结论无可辩驳地正确, 你不要质疑, 只要信服就行了, 那么这样的教材就是说教的教材, 给你规定好了什么, 你就该信什么, 这不是说教么?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如此自主学习还行, 合作探究就假了。不知道结论才进行探究, 写在书上已经定性的结论, 学生一翻书就知道了, 还有探究的必要吗?探究还是为了证明这结论的相当正确, 因而坚定不移地相信, 这探究有多大的价值?这与社会的假冒伪劣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 这种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 虽然也关注现实,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回避现实矛盾。

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热点, 注意实践环节, 但教材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比如, 讲宏观调控, 就可以涉及房价的问题, 为什么中央越调控, 房价越上涨?比如, 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 就应当谈谈党的建设问题, 为什么有些党员甚至高级干部贪污腐化?这些都不能回避。过去的教材, 这些问题都有提及, 新教材倒不敢讲了, 提一点也是轻描淡写、无关紧要的。这就不能算注重实践环节的、关注社会现实的好教材。

(三) 教材呈现形式仍显单一, 不符合世界复杂多样的特点。

教材的呈现形式基本都是首先给几个情景材料,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是情景导入和问题设置。然后介绍已成定论的观点或者知识, 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这便是情景探究。最后下个结论或者回归现实谈该怎么做, 这称之为情景回归。这其实是情景教学法的套路。几本教材都这样呈现就难免给人单一呆板的印象了。虽然这看起来很符合探究学习的程序, 其实并不是什么都要进行探究的。思想政治课, 有的内容就是叙述和介绍, 让学生知道和了解就可以了。探究, 应当是由已知经过探索而得出未知, 那些现成的结论还探究什么呢?比如, 《政治生活》第七课就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 就直接介绍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 然后就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就可以了。再者, 情景教学法的确有探究在里面, 但情景教学法就等于探究教学吗?这好像值得研究。

二、改进与建议

(一) 学生用的教材和教师用书要互相契合, 各具特色。

不能像现在这样, 教师用书大都是教材的解释和扩展。而对学生用书, 应强调探究性, 除了用来探究的基本知识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外, 大多应当是提供一些典型的材料, 让学生来探究, 重大结论都不要出现在教材上。教师用书, 除了对教材的基本知识、最新观点进行解释扩展外, 重点是就教材要学生探究而获得重大结论进行表述论证, 以及对学生怎么探究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 帮助老师就怎么去指导学生根据典型材料和现实热点通过探究去获得重大结论, 怎么去通过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能力, 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比如, 《经济生活》第十课《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二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部分从“提高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五个方面加以叙述。学生有几个喜欢读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完全可以放在教师用书里面, 教材只需要列举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探究就行了, 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谈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危害, 从而得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这些结论放在那里, 然后让学生探究, 还探究什么呀?

再比如, 在《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第二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部分, 文字给人的感觉仍然是说教意味太浓。如果这么调整就可能比较好。第一框, 就改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观点就不要出现在书上, 最好由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部分内容应当作相应的调整。首先, 教材给出近代中国一些探索中国前途的团体和组织努力奋斗的一些典型材料, 最后强调共产党成功了。让学生思考和探究:“这会让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顺理成章地得出:“共产党执政, 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然后, 教材介绍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容, 让老师们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学生就会得出:“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然后, 教材谈谈共产党执政以来也犯过错误, 谈当前的党建问题, 并且列举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的重大成就, 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认识到当今世界, 没有哪个国家的执政力量尽善尽美, 共产党的伟大就在于不断认识并且改正错误, 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如果教材这样编写是不是更加有说服力, 是不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有较大的空间, 也更加真实呢?

无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还是《生活与哲学》等, 都有不少地方要加以修改, 使之能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二) 增加对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

让思想政治课更好地解决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 认识社会。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脱离社会现实的书呆子, 必须在教材中及时加入教育领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切, 借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人说, 这个工作可以由教师来做, 教师可以有自由选择权。但这些现实的东西有的政治方向性比较强, 老师往往把握不好, 就可能造成反面效果。所以, 如果在教材里面有显示, 就是体现一种国家的意志和导向, 教师的补充和选择就会相对容易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往往是公众经常争论的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 比如房价与地方政府财政、通胀与百姓生活、金融危机与就业、民主政治建设与党的领导等。更多地关注这些问题并敢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摆脱它留给学生的只是空洞说教的不良印象, 让它成为学生喜爱的真正有价值的科学。

(三) 教材呈现形式要更加丰富多样, 生动活泼, 不必拘泥一个模式。

3.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 篇三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教材 教材比较

“生物学教科书是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编写,学生使用最多且在师生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材,它既体现了中学培养目标,又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中图版、浙科版、河北版等,其中人教版教材在全国使用地区较为广泛,具有普适性,苏教版教材则是在我国教育发达地区使用率较高的版本,选择以上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易于发现两版教材存在的差异之处。本文选取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专题“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块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开篇,是学习其他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因而,从两版教材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引导、教材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等维度的异同进行分析较具代表性,以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两版教材的独特之处,继而能更精准地领悟新教材观的理念实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教学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性学习,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版生物教材均在内容设计上融入了这一理念,不仅注重培养生物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加涵盖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内容,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整个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两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又尽可能地体现当今社会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两版教材均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人教版教材编排的“问题讨论、实验、思考与讨论”等板块;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积极思维及课外探究”等板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遍及各个章节,且两版教材在编排部分实验活动时,均没有直接给出相关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得出相应的结论。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升华所学的新知识,在构建学生知识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

2.图文结合、色彩鲜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版教材在板块设计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编排,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摄影图和绘画图,具体形式有:显微镜下多样的细胞图、生态系统结构图、人物图、示意图、对比图、概念图、遗传图等。通过图示对生物体的结构形态特征、生殖和发育变化、生活场景以及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生动的描述,摒弃单调的文字叙述,使学生在感官上具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展示,有益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具体直观化,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笔者统计图示使用情况后发现,两版教材仅在 “细胞的分子组成”知识模块中,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就使用了大量的插图,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此模块中均使用了17张图示,图示类型分别为:摄影图、结构图与示意图等,部分图示中还不只采用了一种图示类型。如:人教版教材在“蛋白质的功能”知识点编排中使用了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均包含在“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图示”中,其中插入了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等摄影图,辅以胃蛋白结晶的结构图、血红蛋白示意图等,其目的在于阐释蛋白质在细胞中所具有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同化新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之一,教材的文本研究是教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从教材的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设计风格、呈现风格以及课程的综合性进行研究。[4]本文选取课程容量、内容难度以及编写体例三个维度,对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材对比分析的重要指标,是指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总量,常常通过课程内容的多少来体现,即一节课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当然课程的容量不是越大就越好,需要同时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讨论、总结与收获知识等行为,总体来说课程容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系列内容安排。因此,笔者就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内容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即完成本章节教学所用的总课时数,通过表1可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中所需课时数为8,而苏教版教材则需6个课时。两版教材章节的排列与课程内容的设计顺序上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将整章内容分为五个小节。苏教版教材将整章分两个小节,其中内容安排具有差异的地方为:首先,苏教版教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将人教版教材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安排在此小节中;其次,苏教版教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独立安排在第二节的第一板块中,人教版教材则将此放在了第四节“细胞的糖类与脂质”板块中;再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放在第一节,苏教版教材将其分散安排在了相应的各个生物大分子板块中。

经对比后发现其他内容设计无明显差异,两版教材均依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写,但所用课时数目有明显差距。首先,苏教版教材在第一节中的内容设计远大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但所用课时仅为人教版教材的1/3;其次,在蛋白质与核酸内容的课时安排上也少于人教版教材,还并未将实验内容的板块计算在内,还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探讨交流的环节。由此可见,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

2.内容难度

教材的内容难度,即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两版教材的内容难度进行量化,采用可靠的数据与课程标准做以比较,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有效参考。影响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课程的时间、课程的广度、课程的深度。其中课程的时间可用课时的多少来量化;课程的广度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广泛程度,采用知识点进行量化;课程深度反映课程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织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思维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要求程度来量化。课程内容难度分析,采用课程难度模型来量化,公式为:

N=(?琢·S/T)+(1-?琢)G/T

其中,N代表课程难度,S代表课程深度,G代表课程广度,T代表课程时间,S/T代表可比深度,G/T代表可比广度?琢,代表加权平均数(代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侧重各占一半),课程内容难度实际就是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值。[4]

课程时间可用课时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所用课时数为7,因此T3=7,人教版教材在此模块所需课时数为8,苏教版教材为6课时,则T1=8, T2=6。课程广度可以用知识点量化,“人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4个,苏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2个”[1],故G1=24 G2=22因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点数量,则在此取平均值G3=23。课程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分别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模仿水平等[5],对此进行赋值:1,2,3,4…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此模块相对应的课程深度值分别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计算课标的深度系数S3=(2+1+2+1+2+1)÷6=1.5,同理可计算出人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1=1.5,苏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2=1.333。课程标准的可比广度值(G/T)为3,可比深度值(S/T)为0.188,带入公式,得出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N3=1.75;同理,人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1=1.594;苏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2=1.945。从课程难度计算结果可看出人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三者中最小值,低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较为接近,差值为0.156;苏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最大值,高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差值为0.195。

3.编写体例

编写体例是指教材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编写思想、编写理念的编者常常形成风格各异的教材编写体例[6],下面以两版教材中“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为例进行比较。

(1)人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四个板块构成。每一章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一节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引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正文部分包括主栏和旁栏。主栏重在阐述本节主要知识点,涉及知识点的构建、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技能训练等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环环深入,知识点逐渐延伸、拓展、印证进而通过调查、实验、技能使得知识点不断巩固、内化,此栏目既有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技能的强化,栏目各环节的设计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文部分还设计了旁栏,旁栏内有:本节焦点、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想以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练习和自我检测,目的为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苏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苏教版教材从编写体例来看,有别于传统生物教材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材横向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从整体上统一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1] 教材以“自主学习”的活动为主,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回眸历史、评价指南六个小版块;辅以“自我发展”等知识拓展栏目,包含有历史长河、知识海洋、继续探究、走近职业、拓展视野五个小版块。教材首先由相关知识引入,介绍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小资料或最新科学发现、成果等,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建构目标知识。

正文主栏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继续探究等。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展认知技能,建立科学态度;边做边学: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传统实验的制作、观察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继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实现科学方法的教育。正文旁栏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目的在于明确学习重点及目标。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知识海洋、放眼社会、拓展视野、走进职业等,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评价指南或综合评价指南,在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每一小节结束后都设计了评价指南,其中包括与基础知识有关的单项选择题以及技能增进题,章节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指南板块类似于章节小测验,可检测整个章节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改中提倡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理念,因此课程的容量,不仅仅要考虑教师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得出,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因此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容量,课程容量不宜过多,会致使学生无法全面接受,也不宜过少,将造成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从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考虑,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当前所倡导的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下的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方式,都应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思考交流、小组讨论或问题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应注意的是因材施教,在设计课程容量时,需注意到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2.课程难度参照课程标准,应减去“繁、难、偏、旧”的内容

通过计算两版教材的课程难度系数并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三者最低值:1.594,苏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最高值:1.945,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则处于中间值:1.75,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差值分别为0.156,0.195,即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与课程标准差值小于苏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差值。由此可得出人教版教材难度低于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难度高于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减去“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但并不是为了片面提高某些内容的难度,最终要保证教材中保留的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课程难度不宜高于课程标准,尽可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3.准确把握教材编写体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体系,在内容设计方面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与自我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素养,发展探究思维,并将专业知识的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知识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另外,教材中部分知识点虽作为拓展内容,但在考试中仍有所涉及,如:知识海洋与拓展视野中就包含了此类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思考、总结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补充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人教版教材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编写体例分为多个板块,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组成,正文又包含了“主栏”与“旁栏”,很多版块在形式上是与正文主栏的内容区分开来的,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面面俱到,这间接的加大了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如旁栏板块的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总的来说,人教版教材是将技能的要求融入到了栏目活动中,且更加偏向于教师教授性的教学,即学生以间接经验获得知识。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栏目活动中挖掘出科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学生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转换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阳.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 孔凡哲,张洽.教科书研究方法与治理保障研究[M].辽宁: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王学丽.关于改革我国“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编写体例的思考——以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4.

4.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分析 篇四

一.本教材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及总体要求,全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面

对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的现实,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另一方面要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力争杜绝低效的教学活动。我上阅读课的步骤通常是skimming→ scanning→ Practicing → discussing。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tasks,当然这些tasks要从简单到难,要求学生由对文章的粗浅了解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题型可以多种多样。如判断正误;分类对比;回答问题;排序;找段落大意;找中心思想等等。

二.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的,重新整合教材 1,理念新定位:课堂主体地位变化

主体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这一理念的承载方式是学生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体参与者。新教材讲这一理念科学的渗透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之中。例如,unit 1 Friendship中的warming up 谈论友谊以调查的形式出现,通过选择,打分,来测验学生对友谊的了解和看法,使学生熟悉的话题又能引起学生广泛参与,也激发学生去表达的欲望。Reading 部分是在warming up 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话题的质量,体现思维价值,从现实中的朋友上升为与物体做朋友。unit 3 Travel journalz 中的 warming up 采用填表格的的形式,让学生对比各个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能广泛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文中语法知识,听力部分以及写作部分,都紧紧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大部分都能参与进去,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全面提升。

2,技能新定位:侧重阅读能力

阅读部分分为pre-reading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分层设计为提高学生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平台。pre-reading reading主要从reading中提取经典的问题和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以便让学生在阅读前对材料有个大致的了解。阅读材料都是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题材和话题。Comprehending部分主要让学生反馈阅读的结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哪些技巧和知识。3,知识新定位:语法以归纳法的形式出现

以discovering useful stuctures的形式出现,新课改后语法知识部分的讲解从原来的演绎法变成归纳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利弊,但我认为,归纳法优先于演绎法。而新课改的语法专家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应该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取其两种方法之长,把语法知识教活、教好,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4,教学模式新定位:任务型语言教学

课堂效果评价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能有效完成一项任务。所以设计合适合学生的的问题,对于一节课的成败影响很大。

针对新教材“有单元无课时”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单元话题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巩固和整体运用。备课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划分课时,粗线条把握进度,自主确定教学进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新教材结构不再采取原有的一个单元分几个课时的做法,而是各单元含有若干个板块,如Warming Up, Pre-reading等。这样的编排给教师从实际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教师可以整合教材,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例如,第四单元Earthquakes 时,设计了关于地震的问题。把教科书中的材料和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相结合,甚至是关于地震电影的那个场面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话,不仅仅能够降低学生对于这个话题的陌生,增加他们的参与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尤其是文章中出现的有关地震的一些细节描述,可以通过一个视频短片的介绍,直观简单清楚明白的了解文章的细节,重要词汇和语法都隐含在课文里。新课标教材以话题为主线,知识与技能交叉组合,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活动。新教材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分析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5.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 篇五

研究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对于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地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而真正将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是必要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它较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随着对它的进一步修订和推广使用,对开创我国普通高中生物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中学生的科学素质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保留原有基本框架体系(依然是围绕生命的基本特征展开)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其主要特色有:

一、突出科学性

1、注重语言的科学性。

新教材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部分内容的讲述更符合实际而显得更科学严谨。主要表现在谴词造句方面,使其更准确和规范。例如,旧教材说“在真核细胞中有一个明显的细胞核”显然这易给人造成误解,新教材则改为:“每个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而有的细胞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维。例如,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一段中,明确讲到“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并做了例证;而旧教材却只片面强调了突变的有害性。

注意吸取最新的科研成果。讲生态系统时,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一新概念代替了至 × 20 = 400

今还被普遍使用的“生态平衡”一词,使我们对有关知识的认识更全面准确和具有前瞻性。

2、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一是表现在完整性方面。例如,讲“细胞”有关内容时,在讲完细胞分裂后,增加了“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方面知识。

二是表现在知识的联系方面。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通过白化病将其与代谢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的有效联系,不仅利于学生形成必要的知识网络,而且能使不同信息在他们头脑中进行有效的交合,而这正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方法。

二、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

例如,在绪论后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中,对调查方法等进行了具体指导,并要求学生分工合作等。这不仅使他们学习了调查的方法,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的精神。这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基本科学素质之一。

2、强调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过程的重要性。

例如,在介绍光合作用、生长素和遗传物质等发现过程的同时,还介绍了有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使学生在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悟出科学真谛,并从中得到启迪而产生创新精神。

三、体现实用性和时代性

1、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与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 × 20 = 400

成长的生物学,是通过技术而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物学,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的生物学。为此,教材一方面介绍了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巧妙运用“问题探讨”引发学习的情感共鸣。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中的“问题探讨”: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讨论你会选择哪种生存策略来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这样的内容用作上课开始时的讨论问题,使问题成为学习的线索,营造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应该看到,虽然新教材在大的篇章结构和知识更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并使教学过程趋向于优化,但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教师仍然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例如: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教师 × 20 = 400

能结合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却因条件复杂或是实验与探究内容过多,难于取舍等原因而无法展开。因而,新教材在以后的修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验与探究条件的城乡差异,知识层面的地域差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实际应用等因素。我们相信,这也正是广大师生们的共同期待。

6.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 篇六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韦 蓓 20130103014(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短小精悍、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古典诗歌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甚至是鼓舞奋发向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诗歌精美词藻、意境、画面的体现,都要借助于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审美艺术的体现,是构成意境的材料。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意象是不可忽视的。古典诗词的意象很多,特别是月意象,可以说是我国诗人所钟情的。现今我们的教学,大多以考试为中心,对于诗歌的欣赏只在于关注考试的内容,不再是纯粹的审美,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也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诗词本身的美。因此,以下我将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所选录的古典诗词为例,对其中一个意象——月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希望以此能帮助人们提高对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及审美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月意象;意境

意象是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指的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象”指相对主体而言的客观物象,“意象”则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古诗词是一座由诗人词人的心灵、才智构建而成的精神建筑,是诗人们丰富情感的产物,而这种情感又往往物化在诗词的感性形象之中,这就是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只有对诗中的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才能更深入的把握诗人深切的情感,进而感染自身情感。在古诗词中,存在着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松、梅、竹、菊、落花、草木、梧桐、垂柳、杜鹃、鹧鸪、秋蝉、燕子、雁、乌鸦、月、长亭、流水等,其本身就是一个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世界,它们具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与特定的情感、韵味。在这些意象中,各有各的表达意境,而相对其他意象而言,“月”意象似乎倍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 《离骚》);“月明里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琵琶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在这些以“月”为意境的古诗词中,月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均有不同,并且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由此,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篇目中所表达的意义及情感也可能不相同。下面我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所选取的古诗词中,从月意象对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两方面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对古诗词意象的了解,以及能够体会它在古诗词的情感表现中所体现的意义。

一、对意境的营造作用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古代诗歌选文主要集中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中,且其主要收录的是从先秦时期至唐代的诗歌。而在选修文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共收入了我国古代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十首诗。这些诗歌所体现的情感及意义,均是由众多的意象所构成,而以月意象为表现的占有不少。对于古时文人墨客喜欢以月为意境的原因,从其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方面来谈,首先,“月”作为自然物象的一般特点,阅读一些课文中的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笔下的月的形状或圆或弯,月光或是皎洁或是朦胧。再结合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将这些意象组合,它就可以塑造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所选录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并且在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又是其主体,它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全诗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卷,组建了一个宁静、悠远而美好的意境。再如,选修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亲切、温馨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所以说,古代某些诗人墨客的创作中,通过与诗人情感的结合,月意象体现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并能勾勒出符合诗人当时情感的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其次,在日常中我们提到月,则首先想起的是中秋佳节,以此其即与秋划在一起,并且,对天空中的月,它除了给我们一种清幽、宁静、洁白的感觉之外,也让我们体味出一种冷寂、凄清的感觉。特别是在结合了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联系诗人的情感、背景等,更能体现它的冷寂、凄清之意。比如必修三中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这首诗本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此句作者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命运以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月的意象衬托了本诗悲戚的基调,并勾勒出了凄清之意境。又如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本在天空,但由于情绪的低沉而垂首,故只见到了江中水面映出的月的影像。而在这夜中越显得鲜明的月影,对此时此地的情景作了近一层的环境烘染。诗人心情抑郁,对周围的景物并不太留心,所以就显得江中之月更为明显,而月本身就有一种凄幽,冷然之感,在此又与作者低沉的心境相互衬托,相互交映,更能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的乐曲止于高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曲虽终,但却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所以诗人利用这江心秋月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值得体味的空间。琴音骤停,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江心的一轮明月的倒影悠然多情,似在欣赏音乐,又仿若在默默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境,从而更能衬托出凄清、冷寂之感。又如选修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诗人在诗中望见秋月,想到了自己国家灭亡、寄人篱下的孤独与悲哀。月意象所营造的悲戚、凄清之感意境的诗在高中所选课程的比重较大,除了以上列举的诗篇外,还有姜夔的《扬州慢》等,无不营造了一种幽寂、凄清之意境,所以说,由于月本身给人的清冷之感,以及它常常与秋联系一起的原因,使得古代文人墨客在孤寂等心境、意境表现方面比较钟情于“月”。

二、情感表现方面

月意象的情感体现,其实是与诗人的心境、与它所营造的环境、意境紧密联系的。由于诗人情感抒发的不同,它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首先,是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必修三中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其展示的是梦中之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悠闲自在的幽美画面。又如选修中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活在世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使自己的酒杯只对着月亮,即是不要自斟自饮,好酒要和好友们共同分享,也只有在朋友们的觥筹交错之间,才是对生活的最大享受。这体现了作者豪迈、旷达的心境。诗人借月抒情的另一方面,是借“月”抒发千古忧思与时光流转的感慨。许多古人见月伤怀,感慨月之永恒而人却生命有限。较具代表的如选修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人生一代又一代的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的眺望着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诗人无奈人与天的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冷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而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即年华一去不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在此,作者江、月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其次,情感表现的另一方面是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推前从李白的《静夜思》开始,月意象在诗人笔下仿若形成了一种追思的代名词,李白在此诗中的思乡情怀的抒发,仿佛给月定型,除了有凄清的心境表现之外,更多的是对故乡、故人的一种思念、怀念之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在此强烈表现了思念之情。表现这类思乡怀人之情的诗中,月亮成为其寄托情怀之物。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以此寄托情感。

再有,除了表达思念之情,月意象在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中,还表现除了狂放愤激之感。古代诗人大多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但却有些是久不得志,从而在他们的诗文中大多表现了他们的远大抱负以及由于统治黑暗而不得志的悲愤。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体现了一种洒脱、狂放的人生态度。就如其另一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是诗人的知己,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翩然而至。且在狂放之际亦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而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对统治者极度的蔑视和决绝,对现实世界极度的失望,并坚持寻找理想中的世界。此句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诗人远大抱负的生动写照。再如曹操《短歌行》,“明明之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亮的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不知何时才能摘下来,表达诗人为了统一天下执著地寻求人才而不得的求贤若渴的心理。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情达意的意向十分丰富,但相对而言,文人们对月意象的使用更甚。它是追思怀念的一种象征,且它的意义,它所体现的形态,朦胧、洁白、幽寂、凄清之感,对于古代是人而言更能体现他们当时的心境,并以此与景与情相融,仿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生发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可以说,月,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7.高中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一、人教版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

新编教材在编写体例和行文中, 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 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比如:模块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通过渗透现象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 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2) 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3) 如果玻璃纸内外均为清水结果如何?通过启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讨论、总结物质跨膜运输发生渗透的条件: (1) 有半透膜; (2) 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从而为本节主体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激发学生从宏观角度 (白菜加盐渗水、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微观的角度 (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及成熟的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细胞形态的变化) 去认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学生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学习新知识。

2. 不足。

(1) 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课后习题的要求不一致, 课后习题的难度偏高, 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学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编者可能对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状况不太了解 (大多数地区初中没认真地教与学生物) , 所以教材编写的起点较高,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章涉及的知识点太多, 大多数学生很茫然。 (3) 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上有待调整, 如: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一章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最难学的蛋白质部分放在一章的开始, 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 学生没有一定的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怎么去学?在本节中还出现了许多新名词, 如:腐生、寄生、染色质等。 (4) 每节内容开始的讨论题语言不够简练、好多处的说法有点不知所云。 (5) 教辅资料与教材不配套, 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使教师汲取新知识和教研的时间大大减少, 不利于教师的尽快提高和成长。

二、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老师只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教学改革的亮点。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方法的恰当把握。

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 多种形式并举,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编教材的使用上, 教学方法应多采取启发式,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教学地位, 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 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会学知识, 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考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

2. 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在实验课上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当的时候教师予以指正即可。教师要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验中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3. 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 完善教学手段, 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建议

1. 依赖教材、囿于教材, 不能对教材进行精加工, 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作为教师应研究编写者的意图, 研究新教材的变化, 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 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扩大课改的影响, 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 发扬合作教学的精神。

2. 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流于形式, 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深广度, 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了, 应减少一些低思维量的问题。

3. 一定要深刻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为

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确定的活动, 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为活动而活动。

4. 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关系, 仍然要注重双基教学, 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8.浅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特点 篇八

关键词:贴近生活;注重基础;激发兴趣;丰富全面

新课改的实施首先会在教材上体现,教材的更新是为了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改变旧的不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汲取必要的物理知识。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教材应该在教材编排上下足工夫,不仅要体现出教材内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更要注重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效率。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导学部分贴近生活实例,让学生有想象空间并对本节课程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比如,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弹性势能的学习中,导学部分给出的就是一幅图片,图片描绘的是一个人在拉弓射箭还有一个人在用力拉橡皮绳,这幅图片可以让学生迅速联想到生活中切身体会过的相似东西,这就使得学生对弹性势能的存在和形式有了一个更加形象的认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学部分的简易有趣就提起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极大兴趣。

二、在课程目标上,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详细的概念,力求做到难易结合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水平

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顺序,以物质、运动和能量为三大部分详细展开,物质部分的学习与引入和初中的物理知识体系接轨。比如,在完整地学会物质部分后引入以物质为载体的运动,任何物体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在运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还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在详细地给出参照物 的概念后,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很好地吸收知识。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偏科的现象。

三、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参考案例针对性强,易激发起学生的自我研究和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扎实的理论知识需要实践去证明、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即物体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竖直落下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塑料球和铅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的实验,在保持它们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材中还给出了让学生自己练习观察记录雨滴从屋檐下落的参考案例。这种针对性强的参考案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案例合理并且人性化,鼓励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和实践。

四、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问题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题型丰富和全面的特点

教材课后的问题与练习多以问答题、简述题和计算题为主,并且题目内容与本节课程的内容顺序相同,可以让学生针对性地练习自己的薄弱环节。同时问题与练习在立足基本的物理基础知识上逐步增加试题的难度,层层深入又让学生在不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比如,有的章节的问题与练习结合了两节课程的内容,比如在力的学习过程中有两节是关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在力的合成的问题与练习中穿插着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这些试题必须结合力的合成和分解才能正确地解答,这样就帮助学生成功地将两节内容串联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会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区别与联系,再遇到相似问题时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总而言之,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它以学生为本,利于教师不断创造良好的物理教学情境。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让教师在教材的帮助下形成最佳的教学模式,并且学生可以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知识。一本好的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就是一盏指明灯,为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进程指明了方向。人教版的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摒弃了传统应试教育教材的弊端,并且符合新世纪下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项红专.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科书中的科学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8(4).

[2]孟芳,郑修林,刘春兰.人教版与沪科版两种高中物理教材比较浅析:以“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内容为例[J].硅谷,2009(22).

上一篇:我的冰箱作文下一篇:多媒体下班级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