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精选19篇)
1.《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一
《夜色第一课时》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厂字旁(厂)”;理解“从前、胆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中,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融入对文本的学习。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激发个性化的想象,培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克服胆小的心理,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厂字旁(厂)”;理解“从前、胆子”等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夜色的美丽;了解“我”从胆小怕黑到勇敢的转变,学会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你害怕漆黑的夜晚吗?勇敢地走出家门,你会发现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花草在黑暗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虫儿在夜色中轻轻唱着小曲儿……所以,千万别怕,因为夜晚和白天一样,也是美丽而迷人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夜色》,去感受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色、再、散”,翘舌音“窗”,前鼻音“晚、胆、敢”和后鼻音“往、勇、像”。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色、外”时,可以结合它的多种含义;学习“看、晚”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爸、再”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笑”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多义字歌示例:
色:春来景色美,黄鹂音色脆。山野颜色艳,农民喜色飞。
外:外甥有两个,外表都不错,外加才艺好,外人都倾倒。
形近字歌示例:
看:一位老者来,着急把队排。快快把病看,眉开展笑颜。
谜语示例:
把手一分离,父字底下骑。常作口语称,与父同意义。(谜底:爸)
一横头上放,冉字下面藏。重新来一次,继续向前方。(谜底: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色”下面的“巴”竖弯钩向右舒展。
“外”左短右长,右边点略偏上。
“爸”的“父”略扁,“巴”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些。
“晚”左窄右宽,“免”第一笔撇在竖中线上起笔。
“再”中间的`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末横长于首横。
易错提示:
“看”不要把“目”写成了“日”。
“晚”右边是“免”,不要写成“兔”。
“笑”下面是“夭”,不要写成了“天”。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免-晚(晚上)-勉(勉强)-挽(挽留)
(4)多音字辨析。
散
sàn:散步不欢而散
sǎn:散文散兵游用
都
dōu:都是都好
dū:首都通都大邑
辨析:“散”在表示“由聚集而分离”“散布,分发”“排除,排遣”等意思时,读sàn;在表示“没有约束,松开,分散”“零碎的,不集中的”等意思时,读sǎn。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感知文中“我”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在夜晚的时候,“我”从前的心情怎样,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害怕(从前)--不害怕(现在)。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3)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4)指名分别朗读两小节,把句子读通顺。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从前胆子很小,害怕夜晚,但是后来不再害怕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怕黑的小朋友胆子变大了呢?下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二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3.《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三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积累文言词汇,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诵读中理解、鉴赏,在互动中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平等交流法。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2.交流合作法。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3.“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心投入学习,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不断闪现。
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营造氛围:多媒体播放有关《桃花源》的视频短片。
2.复习旧知:背诵全文,复习文言知识。
3.结构提纲:发现桃花源?邛进入桃花源?邛 访问桃花源 ?邛 离开桃花源?邛 再寻桃花源
4.穿越时空,连线采访:
采访对象一:武陵人
(1)桃花源里的环境如何?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你,他们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这与你生活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3)你为什么没有想过要在那里留下来?
(4)桃花源中人告诉过你,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起这里。你是出于什么想法要把这件事告诉太守的?
(5)机动问题若干。
采访对象二:陶渊明
(1)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中的哪些片断?请为大家点评一下。
(2)你的开篇写得那么真实,比如时间、地点、年代、人物等等,为什么结尾却让桃花源神秘“隐形”了呢?这是哪一种写作方法?
(3)请问在那样一个黑暗残酷、到处充满剥削和压迫、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和现实反差极大的桃花源?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4)你描绘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理由是什么?
(5)机动问题若干。
5.主题归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想象丰富。
7.感悟现在:
结合实际,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说你现在的生活状况。
8.展望未来:
同学们,你们今天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喜欢的形式(语言、图画、诗歌等)加以描绘。
9.布置作业:
(1)以下列话题为中心,任选一题,展开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题目一:我来到桃花源
题目二:今日桃花源
题目三: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思考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4.《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猫》第二课时。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爱猫,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友好相处,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朴实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具体,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收集、整理课件。设计思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学习模式。本课时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学生,从而营造充满活力的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课
1、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读懂它的?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
3、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
4、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三、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一)、剖析古怪,感受淘气
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收获一定挺大,现在来汇报一下吧!1·谁能说说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能把你画出的相关词句读给大家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古怪”是什么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老实有什么表现?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什么事也不过问”,并指导学生朗读。(乖巧的孩子一定能读好。)
1·学生交流汇报: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2·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任凭„„也„„”感受猫的贪玩。(顽皮的孩子们,找到你们平时贪玩的感觉,好好读读!)
3·学生交流汇报:猫的尽职从哪里看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不可”理解猫的尽职。(用生动的朗读来夸夸和你们一样尽职的猫吧!)
这只猫真是——老实、贪玩、尽职啊!那为什么说猫古怪呢?谁能用上关联词把“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词连结起来读一读。
作者说它古怪的时候带着深深的喜爱,让我们带着喜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读)
猫的古怪还有什么表现呢?蹭:摩擦。更轻、更温柔,有撒娇的意思。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比作梅花。
课文围绕小猫的淘气写了哪些内容?
(二)品悟感情,升华主题
1.学生交流:自己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呢? 2.教师小结:人爱猫猫亲人
3.指导读出猫的可爱与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5.第2课时《左右》名师教学设计 篇五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题、“做一做”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二的第2、6题和“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二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掌握左右。练习二第6题通过学生亲自移一移,进一步体会路径的多样性。“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留心关注生活中经常使用“左、右”的情境,初步体会用这些方位词表述的作用。
(二)核心能力
认识“左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借助左右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从借助左右手、再到身体的左右部分,最后脱离身体到周围的空间,慢慢从具体到抽象,实现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1.结合情境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
感悟、体会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
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左右》PPT课件、《左右》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课外小小调查员”
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虽然他们各行其道,但他们的行驶方向有相同的地方吗?这样行驶有什么好处?
(二)课堂设计 1.激趣导入
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伸开你的小手,能告诉大家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揭示本节课课题左右。】 2.新知探究(1)认识左右手 ①认识右手
师:要想发言先举手,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请小朋友举起你的右手。(师生共同帮助纠正举错的学生。)
活动:
拍一拍:请用你的右手轻轻地拍一下桌子。握握手: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桌握握手。敬队礼:请举起你的右手像老师这样行队礼。生活中你的右手还经常干什么? ②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那另外一只手就是什么手?(左手)活动:
请用左手快速把铅笔盒摆正。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2)认识左右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伸出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腿,左手拍拍右腿。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左手和右手,你是怎么判断自己的左肩、右肩,左耳、右耳,左腿和右腿的?
小结:我们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右手边就是“右边”。活动:“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3.巩固练习
①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出示学生上下楼梯的图片。
小结:只要我们靠着自己右手边走,就是靠右行。平时我们在走路、开车时,都要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靠右行驶,这样才安全、有序。看来左右不但在我们身体上有,教室有,生活中也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②摆一摆
拿出水果卡片(香蕉、菠萝、桃子、西瓜),听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要求:香蕉摆在西瓜的右边;菠萝摆在西瓜的左边;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说一说:请你用“左、右”来说一说水果之间的位置关系。③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集体交流后再利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1、2这两道题,学生在操作中能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摆一摆是从答案的封闭走向开放。第3题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利用位置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又认识了一对表示位置的知识:左右,而且还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时作业
1.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左手的序号是(),右手的序号是(答案:(③、④、⑥),(①、②、⑤)。
解析:【考查目标1,借助左右手帮助学生认识左右。】 2.在括号里填上“左、右”。)。
(1)在的()面,在的()面。(2)在的()面,在的()面。
答案:(1)(左)、(右);(2)(左)、(右)
解析:【考查目标1、2,通过观察,能用左右描述水果所在的位置,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连一连。
答案:①松鼠家②青蛙家③小猫家④小鸡家
解析:【考查目标2,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做题时依据每个条件先写一写再连线。】
4.帮别人指路
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了解自己的周边环境,用学过的“左、右”来给家人指路,或家人给你指路,你按照指令来走。
6.生态系统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难点和重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等 学生:课后了解水俣病等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1、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由上节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举例讲解食物链画法。
3、让学生画课本图中植物和动物之间可能形成的食物链。先提示学生注意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而不是被捕食者,也就是指吃的一方,而不是被吃的那方。教师下到各组看学生食物链连接情况。而后让一个学生上去连他(或她)所画的食物链。并点评。
4、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错综复杂的捕食关系,了解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所以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多条食物链,并交织成网,引出食物网的概念,讲解课本图食物链的画法及如何计算食物链。并由黑板上的图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叫食物网。及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
5、学生阅读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的资料,讨论课本中的问题。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最后做出总结。结合现实中的例子说明人类随意排放有毒物质导致的恶果。
6、用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草→兔→狼。来讲解草、兔、狼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以同例假设被杀光导致,兔大量繁殖,草被吃光,在新草没能长出前,兔子因无草可吃最终也死光了。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人类自身的喜好随意杀害认为对我们不利的生物。如以前民兵打杀狼,让本来几乎遍全国的狼几乎绝迹,而到了90年代后天山一带发现不少野生动物体质在下降,不得不花钱从国外高价引进狼。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不少地方因过度放牧导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同时也兴例说明国家治理下某些沙漠化的土地正在逐步恢复,但破坏易恢复难。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要保护生态系统的中的所有生物,绝不能因个人喜好而滥杀自己认为对人类有害的生物。
7、通过“牛吃草”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的影响达到了一定限度,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8、学生练习《课堂作业》中的课堂作业部分,老师讲解。
7.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 篇七
一、在基本模式下,常规活动寻求变化
说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基本模式可以不改变,只要我们在细节处多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深入分析,巧妙变化,不管是初读,还是学习生字词,还是感知大概内容,同样可以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词语学习,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听写词语,他将词语分成三组(昆虫类、农作物类、动作类),每组4~5个,只报一遍,并要求每组听写完,自己再写一个同类的。最后加一个“草帽”,问应该放在哪一类[1]。听写词语恐怕每一位教师都做过,因为分组、分类了,因为节奏变化了,因为师生趣味对话了,一切就不一样了。本来相对枯燥的听写训练,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变得妙趣横生、变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快速记忆能力的同时,巧妙地创设了本文学习所需要的情境场,学生情绪高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再比如,还是词语学习,多年前,支玉恒老师教学《第一场雪》[2]时,也是要求学生听写,他说:“今天的听写我就要大家练一练,一方面要听,一方面还得想,一方面还得写,一方面还得说。为什么要说呢?在听写过程中我要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说,你们能做到吗?”整节课似乎就是在听写词语,实际听说读写、理解运用都在其中,最后,黑板上出现这样几组词语:
骤然变冷 寒风凛冽 阴云密布
雪花飘落 万籁俱寂 山村夜晚
万里江山 粉妆玉砌 积雪飞扬
预兆丰年 及时瑞雪 科学根据
紧接着,支老师又引导学生在每一排词语中圈出5个字,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嗬!就是一首五言绝句:
骤 然 寒 风 冽
雪 落 山 村 夜
江 山 粉 玉 积
丰 年 及 时 雪
词语经过支老师的编排,不仅呈现出文本的相关主题,而且产生了新的意义。当师生一起圈画出那首小诗时,同学惊异、惊诧、惊喜,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他们流连其中,久久回味。这样的课,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你根本分不清,我们只知道学生沉醉其中了。
最简单的最常见的练习———听写词语,两位老师都能做出这样丰富多彩的变化。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始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始终着眼学生的发展,根据特定的课文精心设计,在习以为常的练习中进行开创性的尝试,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智慧。仅仅一个细小的环节有了创新和变化,就彰显出不一般的魅力,如果在其他环节也能有这样巧妙的创新,第一课时有什么理由不出彩呢?
二、依据文本特点,特定环节创新设计
在基本模式下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根据教学的特定需要,在一些环节打破常规,进行一些特殊的“另类”的设计。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海伦·凯勒》(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在导入部分这样安排。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一上课,出示这段话,教师说:“同学们,今天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话,请静静地默读两遍,说说你的感受。”学生纷纷安静地读完,发表感受:
“我想海伦一定非常伤心。”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个只有一岁半的娃娃多么可怜!”
“(深情朗读)‘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一岁半的孩子就遭到这样的不幸,她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对啊,正是牙牙学语,开始说话的时候,正是开始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以后,她会怎么样?”教师引导着。
“从此她与这个多彩的世界隔绝了。”
“她的脾气可能不好了,有声有色的世界看不到了。”
“她可能会抱怨,可能会坐在家里不敢出去,躲在墙角。”
“从此她只能面对黑暗,面对孤独。”
“小海伦可能会很着急,心情不好,脾气恐怕也会很坏。”
学生显然被小海伦吸引了,对她的命运充满担忧。
教师接着出示: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默读一下,读到哪里,你心中咯噔了一下。”教师说。
“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是多么可怕,小海伦怎么过呀。”
“她不能喊一声‘妈妈’,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太残酷了。”
“喊一声‘妈妈’这是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小海伦却不能做到了。”
此时,学生有的声音哽咽,有的眼里噙满泪水。他们同情着、担心着,小海伦的不幸遭遇牵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15分钟过去了,没有揭示课题,没有通常的通读课文,没有生字词的学习。一改第一课时通常的做法,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段,有效防止‘贴标签’式地去理解人物。像这类传奇人物传记,教师往往还没有让学生阅读文本,就会介绍其生平,了解其伟大。结果,学生不是在阅读中获取感受,而是早早地给人物贴上了“标签”,阅读失去了应有“心动”,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生动。教师在这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让学生静静地品读语言文字,用心触摸、感受、理解和体味,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既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激发起同情心,也引发了阅读的兴趣,接下来的通读课文,学生变得出奇地投入。
三、打破课时界限,统筹安排整体设计
改变第一课时教学的现状,还需要重温一下叶老的话———“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一旦进入教材就成为一个“例子”,一个供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教学是借助这个“例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教学为了什么?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线性提高的,而是借助一篇又一篇“例子”反复练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所以说,要改变现状,更需要合理使用文本,打破课时界限,整体策划,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笔者教学《虎门销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时,一开始让学生用“惊”组词:惊讶、惊喜、吃惊、惊恐、惊慌、震惊、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惊天动地……接着,出示“震惊中外”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出课文,围绕“什么事震惊中外?中国哪些人会震惊,他们的震惊中包含着‘惊’的哪一层意思?外国哪些人会震惊,他们的震惊中又包含着‘惊’的哪一层意思?”展开探究式的阅读。学生在研读主题引导下品味语言,多层对话,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再比如《将相和》(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述的是流传千百年的人物传记故事,廉颇、蔺相如性格鲜明,他们的身上折射着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勇敢无畏、深明大义、知错必改等传统美德。笔者设计了“编对联评人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细读课文,根据故事,编撰三幅对联:评价蔺相如、评价廉颇、评价两人关系。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用对联来评价历史人物相得益彰。这个研读主题营造了恰当的情境,构筑了探究的平台,成就了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不再分初读、再读、细读,每一位同学选择的读法不一样,有人可能先通读再细读,有人可能直接进入细节的揣摩中。总之,教学不是为了读懂故事,核心目标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的许多实践研究表明课时是完全可以打破的。比如海量阅读实验,每篇课文教学基本是一课时完成,必然要求简化环节。再比如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改实验,像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的成功模式,这些似乎也说明,学生学习语文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从初读到精读,从理解到运用。所以,传统的第一课时做法或许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学生有没有兴趣学,有没有投入更大的热情学,是不是主动学才才是更重要的。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改变势在必行,这种改革不能随意,需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他们的“学”而“教”。不管怎么改,教学一定要跟学生贴近些,再贴近些!只有当学习是学生最需要时,或者是点燃了他们的需要时,学习才会生动、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http://blog.mdsyxx.com/u/89/archives/2011/1260.html.
[2]支玉恒.第一场雪: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xiaoxueyuwenketangshilu/08122707024446 23155.ht.
8.《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八
1、初步了解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感受两岸人民的亲情和期盼统一的心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关台湾的知识,提高搜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心愿卡”、卡纸。
学生:带一些台湾特有的水果;了解台湾的美景、物产资源、美称、历史和两岸民众友好往来的感人事例。
教学过程
一、回望角——期盼回归
师:曾经有个孩子画了这样一幅画(课件出示),一只身体上写有“祖国大陆”字样的母鸡焦急地呼唤着三只远离她的小鸡:香港、澳门和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什么时候回归的?
生(齐声):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
师:孩子高兴地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期写在图上,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香港和澳门都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不知台湾什么时候能回归?台湾,快点归来吧!我好想把你回归的时间也写上去。
师(导入揭题):同学们,宝岛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们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吗?当然希望,台湾回归是全国人民的心愿!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了解台湾。
二、望远镜——感知地理
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台湾的图片资料,现在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
(学生互说)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看来大家对台湾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考考大家,台湾位于什么地方?
(课件显示台湾地形图)
生:台湾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面上,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生:台湾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师:台湾是个美丽的岛屿,风光十分迷人,你知道台湾有哪些风景名胜?
生:日月潭的北半湖形如圆日,南半湖形如新月,所以有日月潭之称,是台湾岛上唯一的天然湖泊。(以投影仪展示图片)
生:关于日月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师: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古时候的一天,太阳和月亮忽然之间不见了,原来是被饥饿的恶龙吃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冒着生命危险,与恶龙激战三天三夜,最后砍死了恶龙,剪开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他们俩却转眼间化作两座青山,永远守卫在潭的两边,人们把它们叫作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
师:美丽的传说给日月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她更富有魅力。
生:阳明山大型自然公园,是特殊的火山地貌景观,闻名宝岛内外。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生:台湾阿里山风景秀丽,在主峰塔山上能观赏到美丽的云海。
师(课件补充):我们来齐唱《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会唱的大胆唱起来,不会的请跟着轻轻哼。
三、智慧泉——了解物产
师: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也是个富饶的宝岛,物产资源非常丰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来自台湾的水果,你都知道哪些?
生:我吃过台湾产的香蕉、菠萝、柑橘、荔枝、龙眼。
生:我吃过台湾木瓜,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展示实物)
生:台湾枇杷、芒果、橄榄、槟榔、椰子等很有名,这是我从资料上查找到的。
师: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带来的台湾水果,想吃了吧?那我们就拿出来大胆品尝吧!
(师生品尝水果)
师(课件演示):台湾一月盛产桶柑,二月盛产莲雾,三月盛产凤梨,四月盛产香蕉,五月盛产荔枝,六月盛产高接梨,七月芒果上市了,八月水蜜桃甜蜜蜜,九月杨桃黄澄澄,十月甜柿红彤彤,十一月洋香瓜香喷喷,十二月草莓红艳艳,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果……
生:水果王国!
师: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台湾的美丽和富饶,人们为此给予她无数的美称,你了解到了哪些?
生:台湾很美,所以有人叫她“美丽岛”。
生:台湾盛产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莱米”,因此有“米仓”之誉。
生:台湾盛产蔗糖,有“东方糖库”之称。
生:台湾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号称“森林之海”。
师(课件演示):台湾还有“兰花王国”“蝴蝶王国” “珊瑚王国”等等美称。台湾有如此多的美名,你对此有什么感慨?
生:台湾真是一个神奇的宝岛,我很想去看一看。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
四、心之语一诉说亲情
师:如此美丽的宝岛却如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爷爷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边听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诗人爷爷站在什么地方?他在干什么、想什么呢?
(课件出示《乡愁》)
生:诗人在思念自己的母亲,思念自己的新娘。
生:诗人在思念自己的祖国。
生:我仿佛看到了海峡的那边站着诗人爷爷,海峡这边站着他的老母亲和他已经不再年轻的新娘,他们相互眺望、相互思念着。
生:他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中来。
师:是啊,诗人在思念亲人,盼望着台湾能早日回归,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也像诗人一样,日夜思念着祖国以及祖国的亲人。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血脉相连。台湾海峡割断了两岸人民的密切交往,但始终割不断的是两岸人民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骨肉之情。两岸人民之间割不断的亲情和感人事例有很多,请你说说看。
生:台湾同胞为大陆的白血病人捐献骨髓……
生:台湾发生大地震,大陆同胞捐款捐物。
生:听我爸爸说台资企业在我们萧山就有好几家。
生:我爷爷的弟弟就生活在台湾,他去年回来探亲,还给我带了礼物。(展示玩具)
师:同学们,两岸人民友好往来的事例举不胜举。更令人兴奋的是,2008年12月15日,在这个历史性的日子里,大陆和台湾……
生(迫不及待地):实现了“三通”!
师:你们知道是哪三通吗?
生(齐说):通邮、通商、通航。
师(课件演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这是令全体中华儿女感到无比兴奋与欣慰的盛事。因为这一天,两岸同胞企盼了数十年之久的“三通”梦终于圆了;更因为这一天,必将谱写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篇章。此时此刻,我想我们小朋友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一定也有很多美好的心愿要告诉他们,大家说,是吗?
生(高声):是!
(学生交流心愿)
五、收藏夹——台湾在我心中
师:我们不但要把心愿送给台湾小朋友,而且要把美丽的台湾“装入”我们的心里。现在,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我们课前收集到的图文资料粘贴在卡纸上,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看看哪个小组张贴得最美。
(学生贴后展示,课件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伴奏)
师:课后我们再一同来举行“台湾在我心中”图片大展览,把这些美丽的图画在墙壁上挂起来,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图画”。下面,让我们带着对台湾的牵挂和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一起朗诵儿童诗《盼归》(课件出示,生朗读)。
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省遥望,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林涛在耳边震响,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我们日日夜夜把你们牵挂。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大声呼唤——“台湾,快点归来吧!”
生(深情并茂地):台湾,快点归来吧!
评析
1、以情感为主线,设计深入浅出。本课用“期盼回归——感知地理——了解物产——诉说亲情——台湾在我心中”作为教学流程,围绕目标,逐步深入,思路清晰。学生的情感在“母鸡呼唤小鸡”的童趣情境中激发,在亲历“品尝水果”的体验中深入,在“探究海峡两岸”关系的活动中感悟,最后在小组拼贴图画的活动中升华。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期盼台湾回归的美好心愿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选准体验点,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虽然知道台湾这个地名,但对台湾的了解却所知甚少,上好这一课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台湾,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如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来认识台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来走近台湾,并且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认识台湾的物产和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等,既提高了学生搜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又十分有助于学生了解台湾、感受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心情,目标达成度较高。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长山小学
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9.《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九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在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印度的发展对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或步骤,在第六章亚洲的学习中已经详细的阐述,因此在认识国家部分教材侧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印度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二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三是“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在了解印度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地形、气候与粮食作物种植的影响;分析人口、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设计,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提升的需要,设计读图、析图以及知识拓展的内容较多,内容量较大。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知道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2.结合图文材料,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运用地图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 8
【教学重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图文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本节课的导入为图片导入,首先教师展示几类印度相关图片,分别是印度瑜伽、印度电影、手抓饭等。引导学生进入了解印度风情民俗的情境当中。接下里,教师对印度瑜伽、电影、手抓饭分别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了解印度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出学习的探索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
任务1
通过读图分析,知道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上节课我们提到,印度的传统服饰是沙丽,那么疑问来了,印度女人是一年四季都穿着沙丽吗?冬天怎么办?引导学生探究印度的气候。
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印度地形图上标出印度的纬度范围,让学生直观看到印度大部分地区是位于北纬10°到30°之间,因此印度位于热带和亚热带。那么
/ 8
热带、亚热带的温度特点就是终年高温。因此,印度女人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着沙丽。
从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那么,接下来,同学们跟随老师来探究一下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
此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通过动画的演示来学习探究热带季风气候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由学生共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最后,由教师讲述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对印度造成的旱季、雨季的气候特点。
学习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学生共同探究印度为什么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①西南季风风力强盛,来的早,退的晚导致雨季长,降
/ 8
水多②西南季风风力太弱,来得晚,退的早导致雨季短,降水少。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印度的农作物状况,教师由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黄麻和茶。
共同探究:运用材料,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此环节主要由教师通过激发引导和动画展示,学生共同探究完成)
1.对照两幅地图,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东北部、沿海平原 ②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2.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
根据水稻和小麦的生活习性,可以推测水稻分布区的气温高于小麦分布区。3.对照两幅图,说出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
/ 8
①水稻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2000mm ②小麦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多在500~1000mm 任务2
结合图文材料,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运用地图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首先,教师趣味导入引出任务2学习的内容,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
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的产生背景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团队来完成。
那么,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呢?接下来,跟随老师一起学习。首先,印度的人力资源丰富:
/ 8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其增长呈现加速趋势。按职业标准测算,1981年为700万,1991年增加到1,020万,2004年猛增至2,680万。科技人力资源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中的比例相应地从1981年的3.1%增加到1991年的3.6%和2004年的7.3%。
其次,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印度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导致用人成本并不高。
印度是全球劳动力最廉价的6个国家之一,印度拥有12亿的人口,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均年收入也不高。
再次,印度英语的普及:据调查,印度人中粗懂英语的约两亿,精通英语者约为5000万。87%的印度学校用英语授课,高等学府则全部采用英语教学。
最后,印度的信息技术发展较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准确把握了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印度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 8
共同探究:读图,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此环节主要由教师通过激发引导和动画展示,学生共同探究完成)
1.找出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这些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又是软件产业中心。谈谈软件外包产业最初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原因。
软件产业中心往往软件设计人才济济,有过硬的软件技术。那里既有人才,又有技术,因而能够承接境外软件业务,发展软件外包产业。
2.找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印度新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分布在新德里、孟买附近。21世纪初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区。
3.谈谈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向软件产业中心周围的中小城镇扩散,21世纪初扩散至西南沿海中小城镇。
【课堂小结】
/ 8
【课时检测】
提示:教师可根据班级学情选择A/B卷进行课堂训练,A卷较基础,B卷稍有难度。
10.《掌声》第2课时教学设计完整版 篇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孩子们,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你们用什么来欢迎老师们呢?(掌声)
2、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的孩子。由于今天第一次给你们上课,老师的心情有点,紧张你们怎么鼓励我呢?
3、你们的掌声真是让老师的信心更足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新的词语朋友,今天老师又把他们带了,大家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同学们读的真棒,记忆力真好,老师这次提高了难度,准备听写。上节课,我们还认识了一个小女孩,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掌声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它不仅让老师心里温暖如春,还改变了小英的生活。老师这里有一封小英的来信。想看吗?
2、(出示来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1)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2)过渡: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生活,看看从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3)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英子以前是个怎样的女孩?为什么? ——我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姑娘,因为她的腿残疾了,身边又没有朋友。
——她是一个害怕别人见到的小姑娘。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害怕?她怕什么?
——她怕别人嘲笑她,她怕和人交往。
——她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你能告诉大家,忧郁是什么意思吗?
——忧郁就是整天愁眉苦脸,不愿意与人交流,很自卑。
3、你说得太好了!后来,英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文第5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谁愿意读一读?
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1)英子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她变成了个快乐的孩子。
——她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孩子,她敢在联欢会上跳舞了。——她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孩子,因为她能和同学们一起说笑游戏了。
(2)是什么让英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同学们的掌声。
(3)掌声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吗?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天的故事会吧!
4、读一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划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句子,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齐读句子。“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指导朗读:老师还没能听到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句话里“骤然间、热烈、持久”要读得重一点。
(2)同学们很聪明,都能透过文字猜测英子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5、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英子,你能行,我们相信你!
——英子,你真勇敢!
——英子,别害怕,我们不会歧视你!
……
6、听到这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这是怎样的泪水啊?
(指名1——3人)英子:你为什么流泪?(我很激动。感动。
2)过渡 同学们鼓励信任的掌声使英子泪流满面 她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她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讲完了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 引读——
第一次掌声使鼓励,这一次掌声是什么呢(称赞)
——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引读)
经久不息是什么意思?同学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英子,你讲得太精彩了!
——英子,你真行!
——英子,我真佩服你!
8、听到这热烈的掌声,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英子想说什么呢?
(1)你就是英子,你想说:
——同学们,谢谢你们的掌声,是掌声给了我勇气!
——谢谢你们给了我自信。
——同学们,是你们的鼓励给了我力量。——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掌声!第一次掌声使鼓励,这一次掌声是什么呢(称赞)(1)课文是怎样描写掌声响起前的英子?
(出示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觉得英子根本不想上台讲故事,因为她不想让同学们看见她走路的样子。
——我感到这时的英子十分紧张,她怕自己讲不好,又担心同学们会嘲笑她,所以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2)同学们很聪明,都能透过文字猜测英子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三、进入情境、感悟品味。
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1、现在我请大家来当一次英子,老师就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
(指名)你现在就是英子,英子:你在犹豫什么呢?
——我在想到底是不是上讲台。
——我在想如果我走上去,同学们一定回嘲笑我。
(指名)英子,你为什么慢吞吞的站起来?
——因为我实在不愿意上台。
(指名)英子,你的眼圈儿怎么红了?
——我怕同学们嘲笑我。
——我很痛苦,我不愿意让大家看我的笑话。
2、谢谢你们,你们的发言让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痛苦、无奈的英子。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评价:你把一个噙着泪水的英子读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3、听到英子的心理话,此时你是怎么想的?以后你会怎样对待英子呢?
4、过渡: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知道一定是在你的带动下,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掌声唤醒了英子的自信,掌声鼓起了英子的勇气,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心连在了一起,让我们再次把这份关爱,这份感动融入你的声音里齐读第234自然段
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自然段,把你们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
读了这段话,那感人的场面是否已经浮现在你的眼前,你们想把这温暖、美好的掌声留在心里吧。多读几遍,把它记在心里,试着背下来。
(4)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一个自卑忧郁的英子步步走向自信、走向成功。3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掌声有了新的认识,这掌声除了是掌声,还是什么呢(关心 爱护 尊重 表扬
鼓励 夸奖
信任~~~~)多一份掌声就会多一份鼓励。多一份鼓励 就会多一份爱
多一份爱就会多一份成功
让我们齐读英子的来信 小练笔
9、过渡与小结:是啊,掌声里包含的是鼓励、尊重、赞扬、关爱,这怎能让英子忘记?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总会把别人送给我们的掌声珍藏于心底。
四、总结升华、领会内涵
1、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次掌声,一个微笑、一份宽容说不定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五、课外作业。
附:板书设计:
以前的英子——
忧郁
自卑 掌声
现在的英子——
自信
11.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本节内容与前几章所学的细胞器功能联系紧密,既是学习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基础,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内容从微观上解释了生物的生长现象,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无丝分裂、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比较简单,学生自己经过阅读便能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部分内容有一点难度,教师稍微指点一下学生,学生也能掌握。而有丝分裂的过程比较抽象且很复杂,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上。而当年科学家在研究有丝分裂过程的时候,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接着将这些图像进行分类和排序,最后才了解细胞分裂的真实过程。故可以提供一系列有丝分裂过程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手进行分类和排序,主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在分类和排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染色体、细胞核等的变化,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主动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排序后,对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此时再进行细胞周期的学习,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没有提供染色体的计数依据以及DNA和染色体等的数量关系,故在教学中应提供,便于学生建构有丝分裂染色体、DNA等的变化曲线。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不强,需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其实就是将各个时期图像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各个时期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准确地写出各个时期的全部特点,这跟学生的分类思维有关。此外,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待提高。数学建模一般是先收集数据,接着处理数据,然后利用数据作图。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这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能力,课堂上应创造机会给学生交流和表达。根据教材、学情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周期的概念,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将各时期图形进行排序,比较分析各时期特点,进行科学探究;制作各时期染色体、DNA等变化曲线。
(三)情感目标
体验有丝分裂过程的奇妙,养成质疑、求实、辩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
六、教学设计理念(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核心知识高效教学理论,过程决定结果(哲学)。
七、教法(学法)
教师: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对比观察法)
八、教学设计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教师打印有丝分裂过程示意图(见附件1)并剪下来用信封包好,上面写着: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图,讨论:1、将下列的图形分类 2、按时间先后排序。待上课时候用。
(二)导入
(上课前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分发给学生,2人一份)
投影:科学家的来信。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科学家,正在研究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但是我们遇到一个难题:这些图像的先后顺序是什么?现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寄给你们,诚邀你们一起探讨。请你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是要有自己的分类依据,分好类之后再将这些图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我们静候你们的回信,谢谢!
科学家
2015-1-19
短短的一封信,道出了科学家的谦虚和求实的科学态度。那我们不能让科学家们等得太久,现在就开始行动,同桌2人一组,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分类好之后再进行排序,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教学意图: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求实和谦虚的科学精神)
(三)指导学生探究
投影:细胞部分结构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核仁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纺锤丝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根据有无染色体进行分类等等,便于请学生上讲台展示和学生的交流。
如果大多数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分,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可以根据细胞核的有无、纺锤丝的有无、染色体的有无等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解答和提供适当的帮助。
(教学意图:为分类图像和排序做好铺垫;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便于进行分类和理解各个结构的变化,进而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
(四)展示探究成果
组织:请4个不同分类的组把自己的分类结果写在黑板上
分别提问: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对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要适当加表扬(比如,这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非常佩服你),对于分得不好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你们赞同不赞同这组同学的分法,为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其他学生帮助回答,如果都没有学生回答得出来,最后教师才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作为主持人,主持学生的展示活动。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会提及纺锤丝、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核膜核仁、细胞板、赤道板等。对于学生说得不清楚的概念、过程等,教师要加以纠正、补充和说明。学生一边展示,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类、排序,最后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慢慢形成正确的分类和排列顺序。
总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分类和排序。可见科学探究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冷静思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地质疑和推理。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五)各时期特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有丝分裂的模拟动画过程,比较一下我们的分类是否和动画过程相符合。
播放:有丝分裂模拟动画。
设疑:各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呢?
讲解:间期主要特点为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指导:请观察、对比间期和前期两个图,间期哪些结构消失了?哪些结构出现了?由此可以总结间期的特点是什么?
指导:请用观察对比法,总结中期的特点、总结后期的特点、总结末期的特点。
小结: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我们用观察对比法,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用观察对比法,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高等植物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它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和原来的那个细胞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是一样的,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我们在学习各个时期图像特点的时候,用的是观察比较法,细心观察各个结构发生哪些变化,我们会得到很多信息。可见留心图形细处,处处皆学问。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有丝分裂[间期:合成DNA、蛋白质分裂期M前期染色质→染色体核膜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末期:反前]
12.如何高效落实语文教学第一课时 篇十二
一、抓好课前的有效预习工作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 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 》一课就告诉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学生已明白怎样去预习课文, 预习课文应预习些什么, 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知识点应付讲过就了事, 而是应该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 让学生坚持预习,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上新课的前一天晚上, 我们就应布置预习作业, 而且要做到布置预习作业就不布置其他作业, 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 讲明预习要求, 并在第二天上课时用“导学案”的形式对第一课时进行检查。有布置、有检测, 学生自然不敢偷懒。
二、备好、改好导学案, 有效检测引导
导学案第一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既有检测功能, 又有导向作用。在处理各环节时, 都要有侧重点, 所以, 为了发挥导学案的有效引导作用和检测功能, 教师就要在预习前根据自己班级情况对导学案做好修改与调整补充。按照我校“自学引导—交流合作—展示点拨—练习评测”环节来处理, 我认为四年级的第一课时应至少有两轮。第一轮应先进行朗读课文的检测。“自主学习”部分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进行前提测评, 帮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合作交流”在小组中重点进行朗读课文的检测和生字词的听写。“自主学习”部分进行生词、重点词语及生僻词语的理解, 学习方法可以多样, 查工具书、词典、联系上下文均可, 主要是为理解句子、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打基础。“合作探究”环节小组内重点交流怎样分段和概括段意。不过千万要根据课文体裁、顺序等不同记住教给学生方法, 掌握了学法, 学生就能举一反三, 提高自学能力了。
三、巧妙激趣, 充分读书, 提高初读的有效性
“书不读通不开讲”, 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 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研读。因此, 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小组检测纠错读后, 教师指名让几个学生或一组学生读一遍课文, 纠谬正误自然是最常见的, 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但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要运用教学机智, 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 或让学生“自由组合”:“你喜欢 (希望) 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 或者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如此等来读, 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 就能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激发他们积极参与阅读的兴趣。
例如, 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 教师可以以“你通过朗读课文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盘古?”来贯穿课堂始终,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默读、浏览读、对子合作读、师生配合读等方式, 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抓住关键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 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减少盲目读书花去的时间,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把握主旨, 注重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 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应在有效初读后,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 说出感受, 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 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例如,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疏通了生字词, 初读了课文后, 你如果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就问得很大, 学生很难一下子说完整。如果你改变问法, 让学生通过填空题的方式“本文先写 () , 接着写普罗米修斯为 () , 后来受到 () , 最后被希腊大英雄赫拉克勒斯 () , () 的事。”学生一下子就能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出来, 而且言简意赅、紧扣中心。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 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 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 那么它就成功了。为了落实好这些目标, 所以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让学生学得更好, 课堂更高效、更精彩。
摘要: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 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也只有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 学生才能顺畅地走进文本, 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的交流。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呢?
13.闪光的金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智育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具”、“务”、“修”,认识新部首“八字底”和“折文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围绕“闪光的金子”的喻意,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为人民服务的好人。
教学难点: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字词句中理解徐虎总是这样一心想着别人,利用休息时间为千家万户服务。
课前准备:制作一个“特约服务箱”,箱子正面贴上说明(按书上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出示小黑板)
当天(dāngdàng)
堵塞(sāisè)
提供(gōnggòng)
挨家挨户(āiái)
二、揭题、释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齐读题——
2、课文中哪一句话提到了“闪光的金子”?请你用“——”划出来。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齐读后介绍: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说法:(出示:“徐虎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4、齐读两种说法。
5、质疑: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他是谁?为什么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三、学习第一节:
1、解疑讨论:他是谁?(他是徐虎。是上海市一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
2、这是第几小节告诉我们的?(第一小节)
3、齐读第一小节。
四、学习第二节:
1、请大家轻声自读2-4小节。思考:徐虎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2、讨论。
(1)指读第二节。
(2)出示“特约服务箱”。
(3)介绍挂此箱的原因。
(4)指读服务箱内容,并理解。
(5)徐虎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五、学习第三节。
1、指读第三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徐虎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呢?(板书:每天、总是、定时、挨家挨户)
2、指导朗读。
介绍:这一段是作者概括描写徐虎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板书:概括)
3、齐读。
六、学习第四节。
1、课文还具体写了徐虎为居民修理水电的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四小节。
2、这件事又是如何说明徐虎的心像“闪光的金子”的呢?(夜晚10点多钟、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才……)
3、出示想象练说:主人见徐虎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天又太晚了,就劝他:“。”
4、可徐虎看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心里很着急,他想:“”。
5、引读:于是徐虎便说——
6、齐读。
7、引读:就这样,许多年来,徐虎利用——走遍了——,给大家——,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
七、总结
1、介绍:从1985年开始,到1996年2月,11年来,徐虎已开箱3700天,花费自己的休息时间7400多个小时,解决了21000多户居民急需的修理项目。
2、听到这儿,你想对徐虎伯伯说些什么吗?
练说:徐虎伯伯,你真!
3、上海人称徐虎同志是“新时代的活雷锋”、“晚上19点钟的太阳”。
大家都这么称赞他,后来,徐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先进标兵”,可是你知道徐虎自己是怎么说的吗?
4、出示: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水电修理工应该做的事。
八、习字
务:学习新部首“折文旁”。
具:学习新部首“八”字底。注意:上半部分中有三横,间距要相等。
修:注意中间有一短竖,最后三撇间距要相等。
板书:
16、“闪光的金子”
普通
伟大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14.自选商场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商品名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复习女字旁,说说你认识的女字旁的字还有哪些?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注意自学方法:把不会拼读的词语用铅笔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自由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学习。(如:一个人一个人轮读,没轮到读的同学认真听,并用笔做出别人读得不对的地方;每个小组成员都当一次小老师,带小组员读,不会读的,互相帮忙等等,只要是对学习有帮助,怎么合作都可以。)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学习情况
请2个小组的`同学读一读。评议。
注意长句的停顿: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
4、理解课文
师:你们认真读了课文,读懂了什么呢?
生:他们是从货架上选东西的。
师:对,他们是自己直接从货架上选的,不需要售货员的帮忙。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还知道了,自选商场里收钱时用电脑算的,而且算的很快。
生:在自选商场买东西很方便。
师:对啊,自选商场里商品的摆放是向顾客开放的,只要你想买,你可以直接从货架上选,然后到收款台付款,非常方便。
三、看录像,做实地演习
1、看在自选商场购买商品的录像,让学生对自选商场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2、学生表演在自选商场买东西。
15.《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了解“明星”的成名过程,使学生形成战胜困难、坚韧不拨的优秀品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和具有善于搜集和积累课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辩论的技巧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辩证能力。
3.知识目标
明确中学生“追星”是一种普遍现象;通过探究活动,概述中学生“追星”的原因,“追星”的利弊。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偶像与自我》的第一目,即《透视“追星”》。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克服消极从众现象,学会自主选择,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倡导要理性分析、克服盲从,走向清醒,告别疯狂,走向理智,告别幼稚,走向成熟。本目就是在分析从众现象的基础上透视“追星”,探究“追星”原因,“追星”利弊,从而确立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教学重点:“追星”利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中学生应如何去面对“追星”问题。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中学生应如何去面对“追星”问题。
学情分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自立的过渡时期,也是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做主决定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所以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开始挑战权威,又没有树立起新的权威,因而很容易盲目追星。有的学生甚至因迷恋偶像而忘记伦理道德,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这是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帮助青少年解决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活动一:心灵有约,激趣导入
1.上课前就播放flash动画片小品《追星族》
思考:小品反映了一个哪一年龄阶段人的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明白学习任务,组织课堂,引发思考;学生带着问题看小品,更有针对性。也是采取的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环节设计。)
2.上课后请同学们看完小品后思考30秒钟回答问题
抛出问题:小明的表现及结果是什么?
活动二:心灵点击,交流分享
第一步: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和《追星族》,打出贯穿本课的两个问题:小品中小明的父亲极力反对她追星,问:她为什么还如此追星(崇拜偶像)呢?追星真的如此可怕吗?其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以下活动“有一说一”。回顾自己所喜欢的明星或崇拜的偶像及喜欢或崇拜他的原因。
第二步:小组内结合课本的“探究”内容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所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找出最典型的发言人,组织好语言进行全班交流。对精彩回答给予积极鼓励,让学生有勇气说出真话。
第三步:首先归纳,不同的人所追的星不同,追星的原因也不同;不同的明星被人喜欢和崇拜的原因不同;追星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引导学生看图思考:谈谈喜欢或崇拜他们什么?学生思考30秒钟后自愿谈谈喜欢的原因。然后教师引导总结:对于同一个明星,不同的人喜欢和崇拜的原因不同。最后,教师发问:你崇拜他们是哪一种类型的?
第四步:了解了“追星或崇拜偶像的普遍性后”,我再思考,《追星族》中小明为什么如此痴迷追星呢?
教师过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追星”在青少年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透过追星的原因可以看出,追星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明星作为偶像,或崇拜明星什么样的精神,或怎样去“追星”,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请大家判断以下五位同学的行为。
活动三:心灵体验,滋生共鸣
大屏幕情境展示:(五位同学)
小明:《追星族》中上高中女孩的表现。
陶涛:明星也是人,不是神。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功的,在成名过程中,他们也遭遇过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
项阳:我的偶像是谢霆锋,在我眼里,他完美无缺,如果谁说他有缺点,我就找他拼命。
程财:虽然爸爸病重住院了,但我还是选择看周杰伦的演唱会,不去医院看爸爸。
晓菲:大人常说迷恋偶像只会令自已成绩退步,但我恰恰相反,只要在我没有心思读书的时候想一想他们,我就会获得动力,偶像更使我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
让学生阅读五位同学的事例,判断是否是追星行为?并思考各自的做法对他们自己有利还是有害?学生思考后班内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怎样追星却有是非利弊之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巩固判断知识点:追星具有合理性、普遍性。明白追星无可厚非,但根据追星的程度具有利弊之分,为后面的辩论活动做好心理铺垫和感性认识的铺垫,承上启下。)
追星利弊是本课重点之一。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体验,知道追星既有利又有弊,引出活动四。
活动四:心灵辩白火星碰撞
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所搜集的利或弊材料,分成两大组:正方观点:“追星”有利。反方观点:“追星”有弊。
第二步:熟知以下“规则”,遵守规则进行准备。
规则:各方准备讨论1分钟,准备事实与道理论据;先有正反方首辩手陈述观点,然后互抓漏洞展开辩论5分钟;辩手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听讲,陈述观点请举手;辩论结束,最后正方反方总结陈词。
第三步:课代表主持辩论会,次序进行。
第四步:教师点拨引导归纳追星的利与弊。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参与、充分认识追星的利与弊,矫正自己追星的行为。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技巧,搜集、运用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指导学生的言行。升华本节所学。)
活动五:心灵碰碰车远程交流
播放短片《中学生对“追星”的看法》,观看后,请同学们发表课堂感言。老师赠言:守住心灵的宁静,负好自己的责任,你将是所站阵地上“最亮的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深化本节课内容,导致以行;理顺知识,为后面的怎样追星的问题做好铺垫。)
活动六:心灵彩虹行动实践
播放一些今天当红明星的图片,利用歌星那英的歌《雾里看花》作背景音乐,让学生认识明星,反思自己,升华自己在对待偶像问题上的情感。
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作业:搜集科学家、企业家等艰苦创业的资料;反思自己的“追星”行为,确立自己人生偶像、奋斗目标。
教后记:
首先,在组织辩论过程中,正方、反方存在证据不足的现象,而且缺乏辩论技巧。所以,以后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老师也要多组织学生看一些符合中学生实际的辩论会。
16.谈谈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 目标意识 训练意识 主体意识 扎实高效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语言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第一课时的夯实基础,就没有第二课时的深入探究。“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费时低效的现象提出的。在日常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目标单一,不同年段一个样,不同文体一个样,缺少个性化的设计;内容单薄,基本是读读书、认认字、分分段;方法单调,往往是一套固定化的流程,学生闭着眼睛也能猜出老师下一步的教学。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一年级教材《咏华山》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加强目标意识
目标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因素,有效教学目标要凸显年段特点,关注文体的特点。其中基础目标要砸实,从而落实“举一”目标,选择发展目标。就《咏华山》这节课来说,是苏教版独创的文体——文包诗,根据课标和年段要求,这一课担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朗读背诵、习惯培养等方面。根据文包诗这一题材的特点,教学目标中还要突出:借文学诗,借文赏诗。落实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具体为:(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词,了解“咏”“山顶”的意思,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3)通过观察朗读,感受华山的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感叹句。(4)继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突出训练意识
这里的训练不是单纯的做习题,而是综合地进行技能、智能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训练不是形式化的浅薄展示和表演,而是引导学生沉醉于情境,陶醉于语言文字的赏析、体验。少些空泛,多些实在。即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书就让学生自主地读,写字就让学生充分地写。
片断一:揭题谈话。
1.齐读课题。
2.看老师写课题。
“华”要求小朋友会写,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边写边指导生字笔画书写要点。
小朋友,这个字你还在哪儿见过?(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出这个字在本文读第四声,与“中华、华联”等区分清楚,落实了多音字教学。)
评析:以板书课题为契机,说写同步,进行生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华”的教学训练扎实:在字形上与“花”联系,回顾旧知;在写字指导上,抓住重点笔画,要言不烦;在字音区别上,启发学生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片断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指导读正确:(1)教师范读;(2)自由练读。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音都读正确,不会读的地方用铅笔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导读流利:(1)组织学生自由练读;(2)检查反馈。
评析: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有多种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是教师的示范。在组织学生听读时特别要注意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拿好书、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认真倾听等,习惯的培养就是这样抓反复、反复抓。给学生自读环节留足时间,训练学生在自我朗读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生字认读能力。以识促读,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
片断三:认识人物,读顺段落。
1.认识故事人物。
是啊!古时候,有个小孩跟着他的先生就登上了高高的华山。他是谁呢?谁来叫他的名字?
出示“寇准”,读准字音。
师:对,他几岁呢?
出示“七岁”,读准字音。
看来寇准跟我们差不多大,比大多数小朋友小一点。不过,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时代,那个时代叫……
出示“宋代”,提示注意平舌音。
2.引导学生复述,读顺第一、四自然段。
现在我们知道了,登上那座高高的华山的那个小朋友叫……那年他……岁,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
评析:“寇准、宋代、七岁”这些生词都集中在开头、结尾两个自然段,教师创造语境,通过对话,依次认识生词,读准字音。最后通过口头运用,复述内容,既巩固识记了生词,又读顺了段落。精当的设计将生字认读、理解段落、复述内容等巧妙整合,学生的多项能力得到训练。
三、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体现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走进生活,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一节课下来孩子要有所收获和提高,不能上完课后,还和预习时差不多。要以学生的疑点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点拨的重点,把资源的生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推进点或转折点。
片断四:学习生字词语
1.学习三个与“山”有关的词语卡片——山顶、山腰间、山路:(1)读准生词字音;(2)简笔画山,把词卡贴到相应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词义;(3)“顶”的字义适度拓展运用:
山最高的地方,我们叫它山顶,树最高的地方叫什么?(树顶)房子最高的地方叫什么?(房顶)人最高的地方呢?(头顶)
2.采用登“词语山”的形式学习、生词——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爬上山顶、情不自禁、吟诵、称赞。
评析:低年级课文生字词多,在词语教学的处理上就要动动脑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已有水平为起点,对生词进行加工,分散处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利用简笔画,形象地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词语和图像建立联系,化难为易,理解词义。其次,字字落实,引导学生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由“头顶、山顶”理解“‘顶’的引申义是指事物的最高处”。最后,以有趣的登“山”形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一组生词是精心选择的,既是识字重点,又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此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领读词语,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片断五: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间、代、岁。
2.看书,自学笔顺,然后在下面描红,一边描,一边想这三个字怎么记,怎么写的。
3.以“谁来教教老师?”为话题,逐字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范写,择要讲述。
评析:写字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鼓励学生通过描红,观察、探究字形特点和书写关键,还特别强调了对生字的记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识字效率。在学生自学生字之后,老师故意把自己当做学生,让小朋友当小老师教老师学写生字,在这样的角色互换中,学生愉快地学会了生字,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17.《珍珠鸟》第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的朋友送给他一对珍珠鸟,他非常关爱它们。在自己的书房里,给它们安了一个温馨而又安全的家。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既是事情的交代,又是下文的衬托和对比。在复习时,也要提一下。)
二、学习3~6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三个月后,伴着一声尖细而又娇嫩的叫声,“我”猜到它们有雏儿了。(板书:雏儿)作者看到小珍珠鸟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⑴ 由轻声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⑵ 交流,指名读。
⑶ 品读:
可爱的小家伙被“我”发现时的情景非常有趣作者描写时用几个动词,非常准确、形象。
想一想,“探”是什么意思?能换成伸吗?从“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给大家学学那小脑袋“探”出来的样子!
齐读。多么可爱的小家伙!作者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让我们在朗读声中表达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吧!
2、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过了几天,这可爱的小家伙开始活跃起来了。起先,它在哪些地方活动?
⑴ 看录像,听录音朗读。
⑵ 自由读:
请同学们读读第4自然段,在活动的地点下面打圈。
⑶ 同桌交流:
用“起先……渐渐地……后来……”把珍珠鸟活动范围的变化连起来说一说。
⑷ 来越胆大地和我接近呢?
⑸ 小结:
是的,作者多么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所以小家伙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和作者亲近了。
(第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进行教学,层次很清楚。理解也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清小家伙怎么一步一步亲近作者,也启发学生理解它为什么能这样做的原因。)
3、学习第5自然段:
⑴ 默读:
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 讨论交流。
⑶ 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第5自然段,从文章的结构上看,是一个过渡。内含的意思是讲,小珍珠鸟对“我“已有了很深的感情。整天都在“我”的身旁。)
4、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有一天,在“我”的书房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情景。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⑴ 看图:
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⑵ 想像:
这小家伙睡得好熟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⑶ 老师请你来给这幅画加一个题目,可以是一个词或一句话。
⑷ 齐读:
多么美好的`一种情境啊,情你们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
(这一段,共4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写了一个意思。采用分分总的教学思路是可以的。)
三、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正因为“我”对小珍珠鸟的宽容、关爱,才赢得了小珍珠鸟对我的信任,它才会在“我”的肩膀上熟睡。沉浸在这美好情境中的“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唤──(生读)
1、引读后,板书: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改变句式。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
3、小结:
是的,“信赖”就是彼此的关爱、彼此的宽容、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让我们再一次高声地把这句话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情境,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只要心中充满爱,老师相信不仅在作家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作业
1、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请你用“有了信赖,就会。”的句式,写一段话。
【简评】
《珍珠鸟》是著名的作家冯骥才写的散文。文章的内涵很丰富,尽管作者在文末用“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一句话点明了中心,但是文章仍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王小菊注意了这一点,她作了深文浅教的尝试。
她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在启发学生探究下面的问题:小珍珠鸟怎么会越来越胆大地和我接近呢?这是因为作者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所以小珍珠鸟信赖他了。文章理解到这一步,还没有停止。在总结全文时,又作了提升。由个别的,联系到一般。
18.《月光曲》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八
1.分辨第九自然段中的事物与联想。
2.弄清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理解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3.发挥想像,进行写作练习。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对于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讲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及写作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所以在教学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设计了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难点:
感悟《月光曲》的内容与旋律的关系以及和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弄清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理解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人物是怎样的。
2.文中人物的心灵是美好的,就像《月光曲》一样美。那么课文中到底哪一段描写了《月光曲》的内容呢?找出来。
二、讲读第9自然段。
1.这一段中哪些是想像的?哪些是事实?请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想象的句子。(交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月光曲》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呢?美吗?朗读。
3.练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再读。
4.过度:艺术家创作作品,一般都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从而产生了灵感。那么贝多芬的灵感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三、弄清《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理解贝多芬的心情。
1.他能创作《月光曲》,首先是因为什么?(听到了琴声)你猜贝多芬当时会怎么想?
2.然后他听到了什么?(对话)分析兄妹俩的对话,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与对听贝多芬弹琴的渴望和妹妹对哥哥劝慰时表现出来的善良。
3.听到这里,如果你是贝多芬,当时会怎样想呢?(写话练习:贝多芬听到这里,心想 )
4.于是贝多芬弹了一曲给盲姑娘听,盲姑娘是怎样的?
5.分析句子:“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理解姑娘的激动和对音乐的喜爱与理解。
6.“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让学生提问。(为什么用“您”?)体会当时贝多芬的心情。
7.是啊,听姑娘的话,贝多芬一阵激动,这下遇到知音了,当时,贝多芬会怎样想呢?(写话练习:贝多芬听,心头一阵激动:)
8.引读《月光曲》描写的内容(第9自然段中第2句到第6句)
9.到现在,你对这段内容的描写,还有其它的理解吗?(是贝多芬当心情变化的写照。)
10. 练习朗读。
11. 这么美的乐曲让兄妹俩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时,兄妹会说些什么呢?(写话练习: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12. 而此时,已获得灵感的贝多芬却在干什么去了?
13. 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14. 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四、作业(选择一题目来做)
1.贝多芬回到客店,是怎样把《月光曲》写下来的.呢?发挥你的想像,把它写下来。
贝多芬回到客店,
2.书上《月光曲》的内容是想像出来的,请你发挥想像,根据《月光曲》优美的旋律描写出《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反思:
19.《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十九
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也渐渐地进入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最早是由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中提出, 它进一步丰富了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本人尝试将该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二、模式简介
该模式的教学流程:经验触动———数学化理解———多领域渗透———回顾反思。
“经验触动”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与数学文化有关的知识内容, 将学生的非形式知识与所学数学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即“围绕主题, 激发兴趣”。“数学化理解”是指灵活运用“横向数学化”与“历史发生原理”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前者通过必要的类比与抽象, 后者通过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经验特点的教学情境, 促进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更深化理解, 即“逐步抽象, 过程中学”。“多领域渗透”不仅要求教师熟悉当前的数学知识内容, 以联系的眼光看待其他数学知识, 建立数学系统内部的联系, 同时, 还应能紧密围绕“核心概念”, 建立数学与科学、艺术、生活等数学系统之外领域的紧密联系, 即“核心统领, 拓展升华”。最后, “回顾反思”主要包括知识回顾、总结、联系、创新、留疑等。
三、案例设计
归纳推理是高中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2—2第二章《推理证明》的起始课。《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的学习要求是“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 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 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教学建议是2个课时, 本课为归纳推理第一课时。
1. 具体实施
(1) 经验触动——围绕主题, 激发兴趣
生活引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推理, 例如:
(1) 神探狄仁杰, 神探根据证据推断案情;
(2) 考古现场, 考古学家根据文物推测遗址年代;
(3) 医生看病, 医生根据症状诊断病情;
(4) 卫星气象云图, 气象专家根据气象图预测天气。
这些事例中都包含了推理活动, 在数学证明中更是离不开推理。那究竟什么是推理呢?
推理实例:
(1) 校办老师很热情、胡老师很热情、高二 (9) 班同学很热情, 所以附中所有的人都很热情。
(2) 已知数列{an}的前4项, a1=1, a2=5, a3=9, a4=13, 所以它的第n项an=4n-3。
观察以上推理,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话题、数学中已有的知识出发, 紧扣主题,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与好奇心,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与自然, 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2) 数学化理解——逐步抽象, 过程中学
通过以上三个具体推理实例的共同特征的观察、归纳, 最后得到归纳推理的概念和特点。同时, 为了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给出以下推理:请判断是否是归纳推理?
(1) 麻雀会飞、燕子会飞、鸽子会飞、老鹰会飞, 猜想:所有的鸟都会飞。
(2) 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 0能被2整除, 所以0是偶数。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 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 理解数学归纳推理的本质, 体验数学形式化定义的形成过程,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逐步抽象, 过程中学”这一特点。
(3) 多领域渗透———核心统领, 拓展升华
请同学们现身说法, 说说身边的归纳推理的事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是学习中, 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中有哪些结论是利用归纳推理得到的?
数学史欣赏:介绍欧拉公式以及大数学家欧拉。同时请同学一起欣赏了几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费马猜想。
反思:这一环节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改以往枯燥单调的形式, 结合数学史料, 以及小游戏的形式, 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意识到数学并不是某个文明的产物, 而是整个人类的财富, 是前辈们在不断地探索、猜想、求证中得到的。这种包含各种文化根源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 感受其他文化对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以及数学与各种文化间的紧密联系。
(4) 回顾反思
在数学史欣赏与小游戏中, 同学们认识到归纳推理的重要性, 以及归纳推理所得结论的不确定性, 同时也认识到数学美与严谨性。
探究作业:让同学们登陆相关网站,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猜想探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反思:第四环节的回顾反思, 不仅是进一步梳理、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同时将数学作业拓展到课堂之外,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 让学生主动地去多了解数学、感受数学。
2. 讨论与反思
《归纳推理》本节课的知识看似简单, 但也很可能会变成一堂热闹空洞的一节课, 所以, 要上好本节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 执教老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渗透, 需要老师查阅很多相关知识,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学生的角度看, 因为教学设计的探究梯度恰当, 加上数学历史与文化的渗透,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参与度也增强, 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 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同学们的感受是:“这节课很有趣”, “感觉老师是在和我们聊数学”, “原来数学没印象里那么枯燥”等等。从课堂氛围看, 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 充满着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气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 每个同学畅所欲言、积极讨论、独立思考、主动探究。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推荐阅读:
一年级夜色教学设计06-10
《画杨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07-08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09-03
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06-18
夜色宁静散文07-17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反思08-17
夜色凉抒情散文09-06
花园夜色作文900字06-20
乡村夜色的作文300字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