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

2024-08-19

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共10篇)

1.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 篇一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之赣江杯英语演讲比赛

1.A Complaint against Soaring Housing Prices

2.Make the Internet Clean for Youths

3.In harmony with nature

4.The Online Medi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5.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6.laughter is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2 people

7.Are job opportunities lacked or not?

8.Personal charms and dressing up

9.A Teacher-centered Class or a Student-Centered Class

10.On Overseas Study

11.Reading Selectively or Extensively?

12.On Trying to Renew Knowledge

13.Online Shopping

14.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ell phone

15.No man is rich enough to buy back his past

16.Treat Guests in the Restaurant Or at Home

17.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Private Cars

18.On the Price of Pollution

19.Stop Students From Indulging In Computer Games

20.Beauty is no use without brains

21.no road of flowers lead to glory

22.Expectation and Reality

23.Language and culture

24.Whatu have learned from sichuanEarthquakes

25.On Delaying Retirement

26.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27.Population Policy and Life Quality

28.Quality Supervision and Problem Food Supply

29.Low Carb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2.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 篇二

一、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求帮助学生获得语言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他们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角。通过分析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比赛听说组总决赛的30位选手简介(包括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笔者发现:曾出国留学、访学或其他出国经历9位(占30%);曾参与或指导过省级以上演讲、辩论等大赛获得奖励的选手6位(占20%);曾参加国外语言中心进修的2位(占6.7%);发表论文或译著的2位(占6.7%);博士1位(占3.3%)。如果我们把范围限定在全国一、二、三等奖的10位选手中,则分别是5位(占50%),3位(占30%),2位(占20%),2位(占20%),1位(占10%)。这些数据显示,听说课上得是否出色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英语过硬的专业素质怎么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从而完成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章少泉教授认为良好的基本功,口语流利,表达得体,语音纯正,是一名听说课教师信心的基础和成功的条件,也是授课对象十分看重的一个方面。

二、改善课堂内容设计

(一)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水平定位准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起着导向作用。那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设定什么目标?为什么要准确定位学生水平?

在观看听说组30位选手的比赛录像后,发现有几位选手做得非常出色,在目标中不但包括了主题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讲解,还包括了听力策略的训练,也有一开始就明确交代课程目标,清楚说明本单元教学内容,当然教师不一定要把教学目标“说出来”,告诉听课的学生。但是纵观整堂课,我们除了知道教师要完成一定量的教材内容讲授外,还要明确这堂课究竟要让学生学什么、掌握什么以及重点是什么、目标是否达到了。另外准确定位学生的水平,才能选择VOA, BBC, ABC, CBS或其他节目中难易合适的视听材料,过易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变成了简单的语言操练,甚至让人误解为作秀,过难则会使课堂沉闷,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任务的完成质量。笔者自身比赛中授课环节的失误给予了提示,授课对象为国防科技大学学生,但比赛前准备笔者选择的材料偏易,重视了趣味性却忽略了针对性,因此听的环节没有深入,“输入”不够,没有考虑到“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二)课堂步骤设计合理有趣。

a.图片导入(Warming-up)精彩纷呈。

在全国一、二、三等奖10位选手中有7位用到了图片导入,1位歌曲导入,1位短片导入,还有1位以高考试题导入,无疑图片导入占据了绝大部分,王瑞总结了图式对听力理解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预测等;王敏华也认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头脑中的图式越多,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就越正确、透彻。选手使用图片导入的方式各有特色:如图片的搞笑性性加上教师语言的幽默感扫除了学生第一时间的困意和倦怠,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再如图片的识别,当主题为“Animals”时授课教师由浅起步,让学生做看图说话识别图中动物说出相应英语,遇到容易的学生争先恐后,遇到说不出英文名的教师打出英语,紧接着再习得一些有关动物的习语;还有教师对“Food”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话题导入得非常恰当,借助图表形象将食物的功能细分为三个层面,突出了它除营养以外的社会与文化涵义,使得一个普通的话题有了新意,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再者教师在导入部分和学生有问有答,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论或补充,这种对学生过程性评估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b.主体部分(Watching and Speaking)层次分明。

认知法主张外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理解阶段、语言能力阶段、语言运用阶段,语言理解阶段注重对语言现象的理解,语言能力阶段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第三个阶段则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一个由输入(input)到输出(output)的完整学习过程。而任务型教学法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在任务型听说教学中,当学习者积极参与目的语的学习并进行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基于上述理论和对录像中授课环节的的思考,笔者认为可将主体部分设计为:pre-watching, whilewatching, post-watching三个阶段亦为三个任务。第一阶段pre-watching,需要有一个预测(prediction)过程,可以是单词和相应解释(explanation)的匹配练习,也可以运用和视频内容相关的图片简易问答,亦可讨论与视频主题相关的话题等以激活学生相关认知框架;第二阶段while-watching, 让学生回答视频中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等六个问题,从而掌握视频主旨大意(main idea)和一些细节(details);第三阶段post-watching, 从视频中抽出重要的词组(phrases)、结构(structures)或主题(topic),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事如:“individua speech”,“pair work”,“group work/presentation”的主题讨论、角色扮演、主题发言、小组专题报告演示等口语活动。

在此需要强调的使师生互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学习行为,正如殷企平教授评价:“能预留时间让学生组队进行口语练习,并能走到学生中进行交流和指导。学生作陈述后,教师详细点评,这一环节看来很受学生的欢迎”。诚然,这样和谐的语言课堂载体是所教授的目标语言,但整个过程却充满着思想的交融,教师对学生观点的认可和尊重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而学生对教师见解的反馈促使教师更能融入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令人陶醉的。

C.结尾部分(Assignment)承上启下。

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紧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课堂教学应该作为一种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示范和向导,所以结尾部分在总结整个课堂结构的同时,应重在教会学生一些听说策略,并围绕听说主题布置课后作业留待下次检查。课后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值日生报告、每日一故事、每日一谚语、答记者问、自由谈话、情景对话、角色扮演、主题陈述等;还可以每隔一段时期举行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机会,看是否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和达到的目标。设计的课后作业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比赛录像中一位选手课堂结束时要求分好组的学生课后进行一项“对不同院系学生约会对象类型的调查”(Survey on dating types for students in differen departments),并在下堂课进行主题陈述,这项小小的社会实践令学生很感兴趣,同时又紧紧围绕了课堂讲授的主题“Men and Women—dating type”,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当然,一堂出色的大学英语听说课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教师的口头表达和课堂驾驭能力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以及教师语速快慢的把握;如何设计PPT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等。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学问和技能,看似一堂轻松的听说课实际上包含了各种精心设计的内容,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形成了参与个体间的和谐互动,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了教学主题。

*本文系2010年湖南城市学院科研教改立项课题“关于改进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 怎么教?[J].外语界.2010 (6) .

[2]夏纪梅.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决赛述评[J].英语教师.2011 (3) .

[3]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获奖教师教学风采:附专家点评、比赛视频.听说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王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王敏华.激活背景知识, 便利听力记忆[J].国外外语教学.2001 (1) .

3.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 篇三

获奖名单

幼儿组

馆长特别奖:潘昕妍

一等奖:王沐儒、瞿尹、朱歆旎、雷凯文、王岱松

二等奖:茅小玉、许峻豪、赵子龙、孙思瑶、张皓明、杨睿婕、孙悦宁、徐多沁

三等奖:刘思彤、孙小桐、周陆遥、还煜哲、于爱琪、富呋匀、冯昕宇、袁中方、胡晋恒、曹馨月、金恺文、李子康、刘叶琳、黄妍景、李怡林、包滢洁少儿组

馆长特别奖:钱歆怡

一等奖:姜嘉怡、沈子越、李晨曦、陆玉航、张骆道

二等奖:陈妍心、雷金梁、朱俊帆、林感、柏千龄、刘赞、喻慧玲、张博

三等奖:于佳琪、李云鹤、王一然、马言臻、王燕姿、冯逸帆、庄沁萍、刘佳乐、徐语婧、李翡泠、宋鑫豪、黄雨晨、邢佳艾、郭埕或、司博阳、张子萌

4.2024年奥运会在哪举办 篇四

2024年奥运会举办具体时间

一般来说奥运会举办的时候都是在一年的7月和8月份左右,在我国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时间就是在8月8日,2024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奥运会时间也大概在这个时间,具体的时间是7月26日-8月11日举行。这届奥运会相对于以前的奥运会项目来说拥有些许的改变,不过总体来说变化比较小没什么影响,最重要的还是这届奥运会的男女比例第一个达到50%左右。

5.2016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 篇五

大学生中国梦演讲稿:践行中国梦

梦是风帆,乘着风儿我们前行;梦是指向标,指明前方的道路;梦是温暖的阳光,给我们以无限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梦,都应该为梦而前行。首先,解读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表明我们对内以务实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与决心,对外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梦不排斥其他国家的梦,而且有助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自己的梦。中国梦,深远意义是文明复兴,通过文明复兴和转型推动人类文明转型,实现持续发展。

再次,有梦更美好。从普通教师张丽丽到国家战斗机设计师们,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梦,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而且,他们做到了不一样的。你们,为了梦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张丽丽为救学生而双腿高位截肢,罗阳为了舰载机成功飞上苍穹,日以继夜工作,最后牺牲。想送罗阳一句话,你是中华母亲的好儿子,你重于泰山!作为年青人,我们对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我们迷惘于游戏,迷失于玄幻。我们要执着向前,践行自己的中国梦。不仅是做事,还有做人,只有我们向前看,怀揣中国梦,用心去做,我们才能拥抱美好灿烂的明天。篇二:2016大学生演讲稿 2016大学生演讲稿 4 大学生演讲稿

我一直都知道我是一个很胆怯的人,怕结束也会怕开始,怕不稳定,怕前途未卜。就像写作文的时候经常是2个小时的作文课过了一个小时我都写不出开头,就像写出这段话之前我至少已在桌子前端坐了半个小时了。不知道要如何开始,所以会觉得也许拖一拖可能会想出办法。直到最后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我才会被迫前行,此时却也觉得仍旧没有准备好,虽然我连自己该准备些什么都不知道。

我想我这个特质完美的体现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是ppt,ps,视频制作,还是活动策划,节目演出,亦或是设计课做模型画图,这些都是我没有涉足过的领域。一直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我总认为所有的东西都该有人教,每一步路都应有人指出,如果这个人不来,那我等着他就好。可是慢慢的我才发现,当我迈进大学的那一天起,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只能靠自己了,每个人都很忙也都会迷茫,没有人有那么多空闲时间来教你如何前行,就这样心怀惶恐亦步亦趋,不停地感受到身边的人散发出来的光芒,内心迫切却不露声色,只剩强烈的渴望在冷静的躯壳里不断冲撞,它在那里叫嚣,想要变得更好。

这样的内与外的矛盾越长大越明显,说不清是形势所迫还是刻意为之,渐渐学会了隐藏内心的喜与悲,维系着表面的云淡风轻,再不会轻易的就敞开心扉,不会脆弱给别人看,不会随意对身边的人发脾气,也不会去向周围的朋友索取温暖。偶尔会疯狂的怀念以前肆意妄为的自己,但常常还是反思,以前的我太过不懂事,张爱玲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在那些时光里的我,嚣张又狂妄,自私而不懂珍惜,一直到那么久之后的现在,才会开始感激你们的包容,才开始明白面对那样的我你们有多不易。我终于长大了懂事了,可你们又在哪里呢。一切的一切在时光的跋涉中面目全非,连再见都来不及说就已各自天涯,这样的时光,你恨么?

我看到过这样一首诗: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忽然我乱了。像极了我现在的处境,如同悬浮在几万英尺的高空,哪边都是虚无。失去了重力的作用连眼泪都无法留下,氤氲的水汽留在眼眶,无法逃亡,所以只好变得更强。因为当初既然明知道会分开,还是做出了选择,就必须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自己选的路,又有谁可以埋怨呢?友情助我站起来,也让我去追寻自己的未来,因了所有期待,每一步,都印证着爱。

这样想着的时候会觉得很温暖,我需要这样的力量来维系这我的元气。人家都说好走的都是下坡路,那么如果我现在又累又疲惫的话,以后一定会很好对不对?总是会被贫困和艰辛所震撼,目睹那些社会底层的生活,会突然感受到自己活生生的存在,这种感觉从未如此强烈,我每天都告诉自己,我要活的更好。

然而与这些辛酸相对的则是那些闪着光的人们,他们以成功的姿态出现在我的眼中,或是上万人的演唱会,或是拥有亿万读者的作品,或是谈吐自如的演讲,或是那些我想都想不到的领域在熠熠生辉着,<莲~山课件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拥有了傲人的成绩,不同于年幼时只把他们当成偶像来崇拜,而是一心一意的想要和他们站到同一个高度上。终究是没有人愿意平凡一生的,我始终相信,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群中,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里卡多雷可瑞塔也说过:“在年轻的时候你怀有对这个

世界所有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你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你想要知道方向。我的忠告是,如果你能很好的协调这一切,你就能知道你所想了解的一切。不要给自己找理由。”是了,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如果上天没有给你你想要的,只能是因为你的愿望不够强烈。因为当你真正想要做到一件事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理想。我们该是毫不犹豫的为理想而战。趁,此身未老。一切都还来得及。

最后我则想说一下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情。自然也是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样的愿望,但毕竟,从相爱再到相濡以沫是条艰辛的路。稍有不慎便会分道扬镳。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等,人海茫茫遇见对的热着实不易。但我始终还是记得这段话:“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你的爱人,无论你此刻正被光芒环绕,被掌声淹没。

还是当时你正孤独的走在寒冷的街道上被大雨淋湿。

无论是飘着小雪的清晨,还是被热浪炙烤的黄昏。

他一定会穿越这个世界上汹涌的人群

他一一的走过她们,走向你。

他一定会来,你要等。

我会在这里等你,等你看到,更好的我。4篇三:2016大学生演讲稿:舞动青春 2016大学生演讲稿:舞动青春 9 大学生演讲稿:舞动青春

昨天,行色匆匆,有如大江东去,不再复回.今天,实实在在,有如阳光雨露温馨美好.昨天为我们留下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又将留给今天什么呢?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我们张扬,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我觉得我们正是生命中最美的时候,舞动青春,放飞梦想,才能赢来终点的成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心中梦想,伴随着青春的脉搏跳动.大学生活悄悄的走进我们的世界,新的起点,新的跑道蕴藏着新的精彩,新的我又有了新的观点,如何舞动青春呢? 首先,我认为学会自学互帮互助是我们舞动青春的基石.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不耻相师.如今的我们不能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就等于埋葬了青春.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十分重要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事情.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进步.这是我们展示青春放飞梦想的前奏.其次,我觉得学会自学是我们舞动青春的钥匙.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勤奋一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目的的自我学习.不要让青春在我们指尖流逝,不要放过使梦想飞翔的机会.儿时,我曾有过许多绚丽多彩的梦想,但那些梦想不会是天际流星,稍纵即逝.如今的我将会凭借青春这个资本一一将他们放飞.舞动青春吧,因为我们还有梦!放飞梦想吧,因为我们正年轻!9篇四:2016献给大学生的演讲稿 2016献给大学生的演讲稿 3 献给大学生的演讲稿

每个人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好像不敢相信自己这么快就进入大学了,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颓废了。同时,很多人开始流连于电脑,小说,完全没有要斗志的想法。也有很多人认为大学就是要放松的,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小学初中高中辛苦了这么久,加上现在又没有父母管束,现在不潇洒何时潇洒!但是其实大学如同高中一样,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当然有教师的引导、授课,而且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学生学习进步而言,主要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去探寻、去钻研、去拼搏。我国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及大学观念时,也明确地强调这一点。他说:“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有选择地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为的是自己将来去检验和决定。真正的大学生能主动地替自己订下学习目标、善于开动脑筋,[第一课件]并且知道工作意识着什么??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 由此观之,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步入这个环境的大学生,理当树立一个全新的意识:即独立自主,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再也不能依赖于“事事有人管”的环境,要变“有人管”为“自己管”。

那么我们应该做到以上几点:

1、熟悉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应特别注意的是大一新生的心理调试问题。心理素质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不少新同学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或高中时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而导致不能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差、过分自卑和不够自信。我认为,除了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以外,还要摆正心态,进行自我评估、正确定位,努力培养自立、自理能力。

2、按照大学生活的规律确定长短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大一应注重对大学的认识以及未来职业的设想,大二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大三着重职业定向考虑,大四着重择业或考研等。当然学习一直应该为最主要的。

3、根据行动计划选择方式和途径。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因人而异,但一般要经历四个时期:适应期、确定期、冲刺期、毕业期。一年级要尽快了解本专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为确定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踊跃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三年级为冲刺期,临近毕业,目标应锁定在择业或考研上。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大学生活是一去不复返的,趁着我们还在学校的期间,发挥我们最大的潜能,用功学习,不要再流连于于那些浪费时间的事情上了。加油吧,为我们的将来而努力吧。3篇五:2016新生演讲赛演讲稿:大学!我来了 2016新生演讲赛演讲稿:大学!我来了 4 新生演讲赛演讲稿:大学!我来了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里,我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带着父老乡亲的期望,告别了美丽富饶的家乡,带着理想和梦想踏进了西藏民族学院,有一些激动,有一些感慨,这里即将是我实现梦想的摇篮。无论是在同年的时候,还是在风华正茂的大学时代,无论是在花季的时候,还是在雨季的时候,每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是离我们最近的是属于我们的大学时代,因为这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去追求梦想的起点。

一张稚气未脱的脸,却难掩盖心中的喜悦迈着轻快的脚步踏入大学校门,同年时的大学梦想终于实现了,未来的梦想将在这里继续,我想说:“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是最优秀的,唯有你相信自己,你才是最优秀的!”。

回头看看走过的岁月,你会发现时间的迅疾,光阴的飞逝,当可亲可爱的亲人们期待着用我的翅膀点缀蓝天时,眼前的大学生活无限向往,无限憧憬,我相信西藏民族学院将会成为我梦想的摇篮,这里是我实现理想的起点。

6.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演讲稿 篇六

目录

第三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梁励敏................................................2 第三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亚军——芮成钢................................................5 第四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蔡力...................................................9 第六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戚悦..................................................11 第七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孙宁.................................................13 第八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顾秋蓓..............................................17 第九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洪晔.................................................20 第十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夏鹏.................................................22 第一章 寻访记忆

引子

美丽的女主播,刘欣

思维的游戏 梁励敏

演讲就要言之有物 芮成钢 is there a short cut?孙宁 be yourself 顾秋蓓

无一不可入演讲 洪晔

平谈中透着哀伤 夏鹏

第二章 昨日重现(原声)

第一届 央视《环球了望》选段 刘欣

第二届 穿洋越海 梁励敏

第三届 东西方相聚 芮成钢

第四届 我们和黄河一道成长 蔡力

第六届 新北京,三色新奥运 戚悦 第七届 全球化:中国年轻一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孙宁

第八届 难忘的一幕 顾秋蓓

第九届 机会之门就在前方 洪晔

第十届 城墙与桥梁 夏鹏

第三章 明灯导航

“21世纪杯”英语演讲的艺术 史蒂芬·卢卡斯 第三只眼看演讲 吴杏莲

附录

“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和流程简介

历届比赛一览

第三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梁励敏

梁励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

梁励敏,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专攻方向为美国社会研究。2002年进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采访组工作,所采写的新闻获得2003年全国新闻彩虹奖二等奖。

专家点评:引用文学大师的诗句作为开场白,与结束语首尾呼应,颇有感染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表现得十分鲜明,意味深长,是篇优秀的演讲。crossing the sea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the title of my speech today is crossing the sea.an english poet by the name of rudyard kipling once wrote in his poem we and they: all the people like us are we and everyone else is they we live over the sea while they live over the way we eat pork and beef with cowhorn-handled knives they who gobble their rice off a leaf are horrified out of their lives.when these lines first caught my eyes, i was shocked-how could two peoples remain so isolated and ignorant of each other in the past? todays society, of course, is an entirely different picture.those people who used to eat with cowhorn-handled knives might be very skillful in using chopsticks, and those people who used to gobble their rice might be as well have taken to fish and chips.indeed, just take china as an example: our modern lif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western style of living in so many ways that its no longer surprising to see teenagers going crazy about rock-and-roll, whole families dining out at mcdonalds and even rather elderly people dressed in apple jeans.however, these are only some expressions of the cultural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our society today.what is really going on is a subtle but significant restructuring of the nations mentality.just look around.it is therefore evident that we as descendants of an ancient eastern civilization are already living under strong inf1ue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but it is not only in china that we find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two cultures.take the chinese acupuncture as another example: this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diseases is finally finding its way to the west and hence the underlying notion that illness is resulted from the 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within the body--an idea which would strike any westerner as incredible in the past!ladies and gentlemen, we live in a great epoch when the global integration of economy and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have brought cultures of the world closer than ever before.we live in a particular era when countries, east and west, find themselves in need of readjusting their traditional values.we live, at the same time, at a critical juncture of our evolution because such problems as ethnic conflicts and regional unrest are increasingly posing a threat to the peace and happiness of the whole human race.to cope with such an era and to embrace an even brighter therefore, it is our sacred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henc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it is my happiest dream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will not only grow up drinking coca-cola and watching hollywood, but also be blessed with the far-reaching benefits of multiple cultures;benefits that our forefathers had never, ever dreamed of.to end my speech, i would like to quote rudyard kipling again: all the people like us are we and everyone else is they but once you cross over the sea you will end by looking on we as only a sort of they thank you.译文:穿越海洋

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穿越海洋》。

英国诗人罗得雅德·吉卜林曾写过一首诗,名叫《我们与他们》,其中写道: 像我们的人是我们

其余的人是他们

我们生活在海这边

他们生活在路那边

我们用牛角柄的刀叉吃猪牛肉

吞吃粽叶包饭的他们吓得要死。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很震惊——过去两个民族何以如此疏离、彼此陌生?当然今日的社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景:那些过去吃米饭的人们也开始喜欢吃鱼和薯条。的确如此,就拿中国来说,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广泛地影响了我们的现代生活,以致对于年轻人对摇滚乐着迷,全家去吃麦当劳,老年人穿苹果牌牛仔裤,大家都已习以为常。

然而,这不过是我们当今社会中所发生的文化变迁的表面现象而已,真正发生的却是我们的民族心理开始了微妙而又有重大意义的重建,大家只要看看周围就会清楚。

7.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 篇七

化学优质课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促进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交流的有效途径[1]。2014年 ,在武汉市举办的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中 , 南通中学的陈老师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马老师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内容,演绎出了精彩课堂。尽管二者教材完全相同,但不一样的教师以不同教学设计理念和实施方式,使其教学风格不尽相同,现对两种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经验,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二、异曲同工的情境导入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精彩。课堂伊始,别出心裁的情境导入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兴奋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两位教师用不同新闻材料将学生导入不同情境,一个通过中俄天然气协议,引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关注,另一个通过甲烷与生命的关联,激发学生对化学与科学的好奇,但二者借助同样的媒介,采用相同方式,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共同目的,收到良好的课堂引入效果。相比之下,前者(陈老师,下同)更贴近生活,更简短,但趣味性不大。后者(马老师,下同)由外星生命说起,趣味性十足,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推测和解释甲烷与生命的关 系 ,整个引入 过程时间 偏长 ,但步步递 进 ,悬念不断,引入效果值得推崇。

由此可知,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要体现出科学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更要紧凑有悬念,不能杂糅冗长。根据教学设计思路,常见导入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谈话质疑导入法;二是科学背景导入法;三是新闻图片导入法;四是逸闻趣事导入法。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式都要遵循简单、实用、科学、有效的原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内容[2]。

三、精彩纷呈的教学探究

教学探究中, 尽管两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理解不同,知识点的讲解顺序也不相同(主要教学流程见表1),但都很好地把握了化学学科以实验辅助教学的特点, 较好地体现了甲烷教学要求中的三维目标。

由上表可知,整个教学探究过程中,二者均采用由情境引入到实验现象探究再到化学性质探究最后到延伸总结的基本思路,不同的是前者通过探究甲烷与氧化剂的反应,逐渐向高锰酸钾和氯气递进,进而引出取代反应。而后者则在引入甲烷与有机物的演变过程后,开始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相比之下前者的设计更为紧凑,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后者的实验安排太靠前,一方面前面铺垫不充分稍显突兀,另一方面与后面引出的取代反应间隙较大, 削弱了前后的连贯性。在细节方面,在甲烷分子空间构型上,二者都用气球进行了展示,前者展示得更为细致形象,后者只做了简单说明,未能物尽其用,但让所有学生都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在实验演示方面,前者设置了实验组、对照组等三组实验,设置更合理和严谨,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其参与其中并思考,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总观二者的教学设计模型, 亦能发现一些共同的教学设计特色,如下:

(一)教师以实验探究促进知识传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指出 :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科学 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 方式转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实验探究以直观有趣的方式 ,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和思考,进而方便其对知识的理解,有效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在这两节课中,学生小探究和实验适时穿插 其中 ,占据相当 一部分时 间 ,如“探究甲 烷球棍模型”、“甲烷与高锰酸钾反应”、“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等,学生在操作 中学习 ,在探究中 思考 ,在试验中 提升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方案探究能力、现象观察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生以合作探究加快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 理论强调 学习应是 学习者以 个人原有 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主观能动的,不能由他人代替。在知识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热情高涨,头脑更灵活,使不同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可以加速知识建构。例如,对于问题:“甲烷分子的构型? ”两位教师让学生动手拼插乙烷的棍棒模型,经过自身实践和思考,再和同伴交流探讨,进而在头脑中建构新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个体孤立的,而是以2~4个人相互合作的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相互 帮助 ,创造性地 处理不同 组员间的 不同见解 ,最终形成完整严谨的结论, 加快学生构建科学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

四、风格迥异的课堂收尾

好的课堂犹如画龙一样,处理好收尾这一“点睛”之笔至关重要,好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亦是这道理。好的收尾会使课堂再起波澜,不仅能总结归纳、升华情感,而且能让学生流连忘返、消除疲惫,激发其继续探索的欲望,最终使教学活动完满结束,同时意味着另一种开始。

这两节课堂收尾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前者先由学生对甲烷性质及用途做出总结, 然后教师做补充, 调动学生主动性,同时对教学效果做了检验,紧接着其用知识网络将本节课内容展现给学生,然后教师用“存在”、“结构”、“性质”、“用途”回顾和思考状态。到此,课堂并没有结束,教师进一步拓展,总结有机物学习思路和方法,使本节知识得以整合和升华,为下一节课和以后有机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又展现出亮点,通过一本国际权威化学期刊的翻译,再次引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其打开有机化学的大门,预示着新的开始。而后者的课堂结尾较为传统,由习题检验到知识网络总结,学生参与度较低,但值得一提的是首尾呼应非常到位。

总之,课堂收尾形式要“活”:丰富多样,灵活创新;收尾效果要“实”:承前启后,归纳总结。通过“活”“实”和谐统一,最终使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成就。

五、启示与总结

优质课并不是完美的,自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推广学习时要辩证看待,借鉴优点固然重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更具有价值。下面就这两节优质课中的问题探讨其对教学的启示。

(一)实验与探究呈现学科特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无论是认知学习还是研究应用都需要在实验中探究,才能有最大收获。因此课堂实验要强调化学探究性的学科特色,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实现由现象向本质的认识,若是实验就是简单操作、毫无探究性,就等同于把结果告诉学生,最终失去教学意义。课例中马老师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由于简单生硬,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课程倡导课堂的探究性,要落在实处,绝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增加几个徒有形式的实验, 要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探究,促进思维发展和知识构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目标。

(二)预设与生成体现教学机智

教师理想的课堂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 但实际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果, 课堂上教师的预设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与学生想法矛盾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回避,生拉硬拽回到自己的预设之中,应该抓住“生成性资源”,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当学生提问陈老师油状物和白色雾状气体是什么后, 教师并没有对其做出详细解答, 这种对学生的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其学习热情,降低提问积极性。此时教师应该反问,我们学过的哪种物质容易形成白色雾状气体? 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充分利用自身教学机智处理生成性事件,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优质课是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的场所,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经验、借鉴学习的平台。唯有处理好课堂导入、探究和收尾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化学课, 唯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才能演绎精彩的优质课。总之,优秀的化学课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主体性, 需要体现教师积极引导的主导性,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摘要: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内容,两位参赛教师演绎出了不同的课堂风采,具体表现在异曲同工的情境导入、精彩纷呈的教学探究、风格迥异的课堂收尾几个方面。通过对二者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宝贵经验,以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

关键词:甲烷,教学设计,探究教学,优质课,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闫蒙钢.李文祥.以优质课引领常态教学——对安徽省2011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2.36(6):17-19.

[2]陈心忠.相同“剧本”下的不同演绎——次化学优质课评比的案例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5):78-81.

8.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 篇八

【关键词】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赛前培训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赛事。近几年,随着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和高水平选手的纷纷涌现,公众对此项赛事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如何在这样一场聚集了众多英语演讲好手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呢?深厚的英文功底,熟练地演讲技巧,准确的说,是英文演讲技巧,敏捷的临场反应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有云: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精细的赛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以上所提到的演讲中必备的因素都是可以通过长期而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获取的,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此次培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一名准备参加全国高水平演讲比赛的学生来说,不论前期你的演讲技巧是否熟练,心理素质是否过硬,但自身的英语水平必须过硬。因为知识,尤其是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长期努力的表现结果。当然也绝不能因为自身英语水平还不错就有所懈怠。要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一切的准备都会在比赛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一、初步阶段,可以进行以下的几项环节

1.朗诵、背诵美文

朗诵和背诵美文的过程即是在帮助选手增强语感,调整思维。大声的朗诵出来并进录音,纠音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认清和改进自己不足的方法。反复几次可以达到自我改正的效果。单单朗诵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那些令人为之“倾心震撼”的好词好句变成自己的,就要牢固的将它们输入进大脑中。背诵的过程不断地刺激你的大脑皮层,使你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会有全新的认识,对一些固定搭配,语法的使用形成条件反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选文的范围不需要很杂,挑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朗读背诵才可事半功倍。若一味的只是注重量大而忽略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正确估计,只会得不偿失。

2.对经典的演讲进行模仿

接下来,可以对经典的演讲录音进行语音语调上的模仿。学习起伏强弱,语速上的把控等。在正确的发音基础上,形成颇令人信服的演讲发声方式,有助于演讲内容的丰满。

3.试写评论性文章

写下对自己的所朗诵或背诵的文章的感想,从不同角度锻炼自己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或赞同或有疑义,总之言之有理即可。懂得发出自己的声音,锻炼自己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培训做准备。毕竟,最终的演讲稿完全是你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言之有物不空洞,是裁定演讲稿优秀与否的关键。

文章不是随便写写的,一定要进行修改,否则文章中所藏匿的错误永远在那。用词是否精准,句式是否合乎语法,文章是否扣题,脉络是否清晰。这些都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了。

二、培训中期,需要多人合作进行

1.进行定时演讲

演讲之所以称之为演讲,是因为它需要向他人传达信息,这其中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演讲从来都不是自说自话的单人表演,它需要眼神的沟通,现场氛围的沟通,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也就是说,“演讲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社会行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培训就解决了演讲者在准备时只能朝空气抒发情感的尴尬,同时还可以锻炼演讲者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胆量和素质。

在台下聆听的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就台上的演讲者的演讲进行点评,这样显得更为客观。同时可以锻炼成员们的批判是聆听技巧。“聆听技巧同演讲技巧同等重要。在你的一生中,你会见到不计其数的公共信息传播方式:课堂授课、电视广告以及聊天室交流等。通过练习聆听,你将学会如何准确反应以及准确评估他人的公众演讲。”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此项进程一定要主意时间的把握。因为定时演讲的目的就是要锻炼演讲者在规定时间内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演讲时间超过规定时间的原因可能是准备内容过多,也可能是由于准备不充分而浪费了时间,时间到了还没有讲完。而演讲时间剩余过多则是因为语速过快;内容准备不充分;忘词,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成熟的演讲者站在台上翻白眼,做小动作,尴尬的苦想。

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充分的准备,还有就是要进行大量的实战演练,让演讲变成一种习惯,培养演讲者对时间的把控能力。

实践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演讲者的演讲内容是否扣题。我们发现一些演讲者很容易在演讲的过程中跑题,或者干脆一开始就误读了演讲题目。这需要加强锻炼演讲者对一个演讲题目中重要信息的敏锐度和理解。可以有新颖独到的观点想法,但不能过分偏激。

2.观看精彩演讲视频

在观看视频时,不仅仅要关注演讲者的语音,抑扬顿挫,更要留意演讲者的神态、姿态和精神面貌。他是如何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他是怎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的,这些都是演讲中最基本的点,但却又是很难做到的。

反复的观看并能真正的将所所学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来,摒弃羞涩,建立足够自信的内心,正视自己,更要直视观众。

3.关注时事并书写评论性文章

这一部分是承接初步阶段中“试写评论性文章”而来的。而在这一时期要从评论一些美文到社会时事,并且字数需要增加,文章的逻辑感也要更深一步加强。这些练习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演讲者的知识储备量。

三、培训后期,进入高层次对抗练习

1.采用辩论赛形式

辩论赛的形式可以是两两辩论,也可以是多人辩论。这样既增加了培训的趣味性,同时也在激烈的脑力风暴中给予选手不一样的灵感。

但这项活动对选手的反应能力和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如果选手达不到举办辩论赛的程度最好不要采用这种形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选手们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2.对历年“外研社杯”演讲比赛的题目进行实战演练

书写演讲稿,选手们逐一进行演讲,最终评价出孰高孰低,创造紧张的比赛氛围,有助于选手们提前进入备战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站在演讲台的选手们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名真正的演讲者的风采,成熟自信,游刃有余。

3.学会思考听众们的需求

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演讲者应考虑到听众们的需求并思考如何将这些需求放入到自己的演讲内容里。不是在一味的告诉听众你要讲的是什么,而是“了解听众渴望感觉、知道和体验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思想转变。”③只有演讲内容与听众产生了相关性,听众才会变得积极,演讲的气氛才会活跃,你的演讲才可以向“成功”迈进。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又恰恰是奠定你的演讲是否能引起共鸣的关键。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成功的举办了很多年。但是选手们多以自己准备为主,这样的一次赛前培训,将有志于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们聚集起来,就是从根本上建立起一种竞争的环境,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将赛前准备变得系统,有章法,同时可以进行量化评估。对此次培训成果的最终检验还需通过演讲比赛,但这次的培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使我们具有了在这一培训领域的经验,对于以后再举办此项活动帮助很大。

参考文献:

[1]凯瑟琳·M·高曼,布鲁斯·E·格伦贝克,阿兰·H·门罗等.演讲的原理 [M].杨立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第3页

[2]凯瑟琳·M·高曼,布鲁斯·E·格伦贝克,阿兰·H·门罗等.演讲的原理 [M].杨立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第4页

[3]彼得·迈尔斯,尚恩·尼克斯.高效演讲:斯坦福最受欢迎的沟通课 [M].马林梅.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第12页

作者简介:

马欣然(1991~),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本科生。

9.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 篇九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教案

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数学组彭葆蓓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第二章“圆锥曲线”的第三节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中“简易逻辑”的第三节。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教学中,要强调先找出A、B,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必要条件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结构设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加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整体思路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例题分析(采用开放式教学)知识小结扩展例题练习反馈

整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1)由生活事例引出课题;

(2)例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3)扩展例题2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将数学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是概念课,要避免单一的下定义作练习模式,应该努力使课堂元素更为丰富。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添加了一些与例题相匹配的图片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将学生的自编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分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考虑到高一学生学习这一章的知识储备不足,为了让学生更易接受这一节内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提出本课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利用原有的知识分析,事例中包括几个问题,为后面定义的分析埋下伏笔。

我用的第一个事例是:“做一件衬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买,问营业员应该买多少?他说买3米足够了。”这样,就产生了“3米布料”与“做一件衬衫够不够”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充分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衬衫够了。

第二个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难,急诊住院接氧气。”就产生了“氧气”与“活命与否”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必要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接氧气;B:活了。

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研究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必要性。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在第一部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紧接着开展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在引导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结合事例帮助学生分析。

得出定义之后,这里有必要再利用本课前面两节的“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的知识来加强对必要条件定义的理解。(用前面的例子来说即:“活了,则说明在输氧”)可记作:。

还应指出的是“必要条件”的定义,有如绕口令,要一次廓清,不可拖泥带水。这里,只要一下子“定义”清楚了,下边再解释“,A是B的必要条件”是怎么回事。这样处理,学生更容易接受“必要”二字。(因无A则无B,故欲有B,A是必要的)。

当两个定义分别给出后,我又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分析说明,(充分条件可能会有多余,浪费,必要条件可能还不足(以使事件B成立))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充要条件的定义(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就称为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使学生在此先对两个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两个概念的不同有了第一次的认识,第三部分再利用具体的数学事例来强化。

第三,例题分析:

例1采用开放式教学,课前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尽可能广泛的知识范畴中,课外编制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命题。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在课上有目标地选择三组通过组合的学生自编题原文出示,通过学生口答,引导讨论,质疑解惑,在“开放”的情景中推进教学过程,在点评“聚焦”中形成知识要义,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由于时间关系,对没有选到课堂上讲评的其他学生自编题,另汇编成课后作业,继续学习讨论,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保持他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

在分析各组题时都注意,让学生先养成找出A、B的习惯,以使学生突破学习难点:“A=>B”,称B是A的必要条件,这里最好能让学生避免将A、B理解成条件和结论,否则学生就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B本是A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

10.2024年大学生全国比赛 篇十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每队由2名学生组成(即一个人扮演两个辩手的角色),填写详细准确的报名信息。内容包括:

(1)队名(要求:积极向上,控制在10个字符之内,中英文不限),队名将作为该队在选拔赛对阵表中唯一标识;

(2)2名辩手的姓名、所在院系及年级、手机号、常用邮箱;

(注:赛前将由指导老师统一进行辩论指导)

二、参赛队伍构成:

每轮比赛由两支队伍构成,每队设两名辩手,正方一辩称为Leader of Proposition(正方领袖),二辩为 Member of Proposition(正方成员);反方一辩称为Leader of Opposition(反方领袖), 二辩为Member of Opposition(反方成员)。

三、比赛规则:

为与省复赛及全国决赛接轨,本比赛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议会式”辩论赛制(以下简称BP,即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ing Format)。

比赛采用淘汰制,两个人组一队,参赛队伍通过抽签决定对手、辩论场地以及正方、反方。第一轮比赛结束,共有4支队伍晋级第二轮比赛。通过第二轮比赛选出2支队伍,最终产生PK选出一支队伍参加“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福建省区复赛。(若参加比赛的队伍为单数,将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一支队伍与第一轮比赛成绩最低的队伍PK,最终决定该队伍是否晋级第二轮复赛)

四、辩论题目: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Cooperation is better

than Competition in promoting social

advancement与竞争相比,合作更能使社会进步

五、比赛流程

(1)评分标准:每支辩论队两名辩手得分之和视为队伍得分,75分代表比赛选手

的平均水平

(2)选手发言顺序:

每位选手都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发言:

1

发言计时从辩手开始说话为始;所有必要内容(包括说明、介绍等)都在计时范围内。计时人员将在以下时间点向选手示意:

时间标示:

第一分钟末 响铃一次(允许开始提出“质询”

)

倒数一分钟开始 响铃一次(提出“质询”的时间结束)

时间到 连续响铃两次(发言时间结束)

质询(POI):

“质询(POI)”是指在对方发言时,针对发言者正在申述的论点提出的本方观点。当对对方辩友所说有疑问时,我方可起身直接说:“Point of information?” 被提问的辩手可以接受或回绝质询。如果接受质询,接受时可回答:“State your point.”提问辩手有15秒时间提出异议或提出问题,质询和回答时间记在被提问辩手的发言时间中;被质询者不接受时可回答:”Not at this time.”

注意:

1.在最后双方总结陈词3POI。除此之外,任何对方辩友发言时间(即对方一辩开场的7分钟及对方二辩陈述的5分钟),我方均可提出“质询(POI)

2. POI的时间不可为对方讲话的第一分钟及最后一分钟。

(4)辩手角色分配

每个选手都有一个定位,每一个发言都有其特殊目的。下面列出的辩手角色描述具有借鉴作用,并非必须完全遵循。根据不同的辩论形式,辩手有时需要在完成本角色需要说明的部分之外,还要表述其它方面的观点,在正方支持辩题、反方驳斥辩题的基础上,发言结构仍需满足其它论证的需要。

所有辩手都需要提出自己的论点。除了“正方领袖”,所有辩手都要反驳对方辩友的`辩论。

2

(5)辩论的重点和内容

英国议会制辩论中,正方辩手应提供辩题为真的原因,同时反方辩手提供辩题为假或正方辩手提出的辩护无法论证辩题为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反驳对方辩手提出的辩论。

正方一队诠释辩题的意义时,不应试图歪曲辩题原意。正方一队一辩有责任在开篇陈述中给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下定义。

在大多数实战中,正方一队对辩题的解释将会成为整场辩论的基础。如果开篇陈述没能明确阐释辩论的重点,或者完全误读了辩题,反方一队可以提出对辩题的重新定义。除了两方的一队一辩之外,其它辩手不能再次改变辩题中任何词汇的定义。

上一篇:院校党委工作总结 - 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处副主任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