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精选6篇)
1.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 篇一
第三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复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较复杂的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三)情感目标:提高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难点: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增强统计意识。
四、课时分配:
条形统计图2课时
折线统计图3课时
复习2课时
2.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 篇二
本文以6B Unit 3 Asking the way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例, 我先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按词汇——句型——语音进行梳理, 设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的最近发展区, 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多元化。在设定单元教学目标时, 我基于对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实现单元目标的螺旋上升为条件, 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基本教学目标、弹性教学目标的设定, 综合多种教学方法, 并合理安排单元教学时间。
二案例分析
1. 本单元教学分5课时完成
对教师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让教师更能把握整个教材的脉络, 让教师和学生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分布。从单元整个层面去考虑教学内容, 制定整体目标, 再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上, 方便教师梳理知识构架与内在联系, 可以让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教师、学生的个案, 有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对学生而言, 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资源和工具支持, 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大, 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 在实际的分课时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倾向于将各版块内容“独立化”, 将单元教学内容僵硬地分成BCD版块的词汇句型课、A版块的语篇教学课和EFG版块的综合复习课等, 这样, 各课时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就形成与其他课时关系不大的独立版块, 不利于学生建构相关的语言知识体系。
2. 利用单元主题, 发挥其教学功能的优势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以每个单元的主题引领教学的, 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 以主题为线索, 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 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 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 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 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实践体验,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在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理论和课例展开研究的基础上, 我提炼了几种典型课的设计与教学策略, 主要有语言课、阅读课和拓展课。
语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单元话题学习目标语言, 学生能自主地使用功能话题进行交流。语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整体设计教学情境, 结合话题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如在教授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语言课时, 我首先以旧知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引出师生对话, 导入新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从而引出单元话题, 接着进行目标语言的学习, 在本单元中包括词汇方面的动作短语, 语法方面的一般将来时态的学习, 功能方面使学生了解询问周末生活的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和语音方面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等。然后在学生对语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练习, 师生、生生小组之间进行话题的交流。语言课的设计策略重点在于凸显目标语言及技能构建。另外, 体现话题的情境设计也是语言课的关键所在。
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阅读兴趣、获取相关信息、学习语言。阅读课主要应关注如何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
拓展课是学生知识的“超市”也是学生展示的“狂欢派对”。第一是“温故而知新”拓展法。主要采用学生课后自主复习、自主归纳, 课上进行展示的方式。对于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 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提示, 也可以就学生所展示的旧知进行拓展和延伸, 这样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对于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学习相当适用。第二是“头脑风暴”拓展法。我主要采用“联想”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所学知识, 联想是最大容量的复习拓展法, 它既可以从意义方面进行联想, 也可以从形态方面进行联想, 如我们所学的Internet (因特网) , 我问同学们想到什么, 他们立刻会说出computer, play computer games等词组, 当然知道surf the Internet和on the Internet的同学也不甘示弱, 继而大家竞相说出他们所学过的句子:I often surf the Internet at the weekend.真正是一个头脑智慧的狂欢派对。第三是“任务”拓展法。我认为这种拓展课堂在小学阶段最为适用, 主要围绕单元主题设计若干小任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适当拓展应用。
三结束语
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 篇三
第一单元
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数的组成;读、写10以内各数;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是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难点是写0-10各数。
二、教学目标: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并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学会比较数的大小,认识“=”、“〉”、“〈”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选取以儿童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通过“科技小组活动”、“快乐课堂”、“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情境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刚入学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往往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为此,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活动为题材。如用“老鹰捉小鸡”的情境学习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拔河比赛”的情境为题材,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到两边人数相比较的问题,来学习“=”、“>”、“<”的含义等。
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科技小组活动”,通过提出“火箭有几枚”的问题,引起学生数数的兴趣,图中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数坦克有几辆、小汽车有几辆、机器人有几个、飞机有几架等,教材只选取了其中一个问题做引导,通过数、认、读、写,理解5以内数的意义,并借助计数器、积木等学具认识后继数和5以内数的组成。
第二个信息窗是“快乐课堂”,以两幅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借助树上苹果数量减少到一个也没有来认识有关0的问题。同时图中借助直尺、足球记分牌上的0,进一步体会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比分。自主练习中又设计了“按顺序排一排”的内容,进一步熟悉0—5各数的顺序。
第三个信息窗是借助学生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提出“跑步的有多少人?”的问题,在数一数这些运动员、树、吊环、向日葵和足球各有多少的过程中,理解6—10各数的意义;在数“扎小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区分几个和第几。同时通过在自主练习中,“小鸟回家图”,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样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借助“根据给定的数涂圆圈”的画面,引导学生主动找出数的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双数。第四个信息窗是学生喜爱的“拔河比赛”,借助学生已有的游戏经验,引起学生的争论。两边人数不相等不能开始比赛,同时这幅图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跑过来的小朋友的加入使两边人数相等可以进行比赛,从而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四、教学措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3、充分利用自主练习,扩大学习空间。
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5、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
五、本单元建议课:9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1、5、6题。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抽象和理解数字的意义。
3、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1、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教学中首要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有趣。对于学生不了解的内容,教室要给与必要的解释。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并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模仿图中小男孩所指出的问题,试着提出关于数数的问题。
3、在数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数得是否正确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图中的实物有序的数。理解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由物到数”和“有数到物”的两个过程。
4、“自主练习”第1题是让学生先数一数每组中物品的个数,然后照例子画上线,这儿注意教学生正确使用尺子画线。
第二课时: 1—5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数字的写法,“自主练习”第2、3、4、9题。教学目的:
1、会写1-5各数,知道数的组成。
2、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学准备:圆片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1、数字书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采取以下策略:记字形(可以用儿歌的形式)、讲要领、比异同、连难点。教师范写是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还要说明每个字在方格中的布局,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写数练习。
2、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数的组成的抽象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学具进行分与合的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
3、在学习了4的组成后,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2、3和5各数的组成。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认识和记忆2—5各数的组成,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
第三课时: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的信息窗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
2、能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教学重点:0的含义。教具准备:苹果树模型。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1、教学0的写法是,应向学生说明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
2、在教学0的含义时,可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能在哪里找到0,在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如记分牌、直尺等)让学生直观的看到0,感知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比分等。
第四课时: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信息窗三及自主练习1、2、7题。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1、理解6—10各数的意义。
2、初步渗透数的组成、简单的找规律。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着重关注学生能否把数数和相应的物体个数对应起来,防止学生只“唱歌”而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有序地去数数。2、6—10各数学生不容易按群记数,所以让学生记住数的组成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对学习加减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主练习第10题是进行数的分与合练习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地分,然后进行交流,最后整理出各数的分与合。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第五课时:6—10的写法及序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6—10的写法及自主练习2、4、6、8题。教学目标:
1、学写6—10各数。
2、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
3、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1、为了加深“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可以充分利用课前进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互相说一说周围生活中接触到的几个和第几个的问题,如排队,住楼房的情况等。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自主练习第4题是小鸟回家图。是让学生体会同样的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的事物举例说一说类似的例子。
第六课时: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的信息窗4及自主练习1、3题。教学目标:
1、认识大于号、小于号,能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并会正确的认读。
2、学会“>”、“<”在田字格中规范的的书写。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1、教学中,要着重关注学生能否把数数和相应的物体个数对应起来,防止学生只“唱歌”而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有序地去数数。
2、为了加深“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进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互相说一说周围生活中接触到的几个和第几个的问题,如排队,住楼房的情况等。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练习第1题是动手比较题。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比的,如:是上下一一对应比的,还是直接数数比的;是由物找数,还是由数找物。
4、第3题是数叶子片数并比较叶子片数的多少,以巩固数的大小比较。此题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大小的相对性,例如6>4,但6<9。
第七课时:认识等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及自主练习2、8题。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教学建议:
1、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后,可以利用顺口溜来帮助学生的记忆,如: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2、注意:对于“>”、“<”、“=”的写法,教学中要利用田字格进行规范的书写后,再做练习题。
3、自主练习第8题是开放性的游戏题目。游戏时,教师要先介绍游戏的规则,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每10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并比较数的大小。
第八课时:比较大小自主练习教学内容:
教科书20—21页自主练习第3-7题及思考题9。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2、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1、第7题是按要求涂一涂,比一比。此题具有答案不唯一的特点,如梨比苹果多,梨的个数可以涂6个也可以涂7个,联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涂法并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涂法。
第九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回顾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并加以巩固。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数数、填数,在交流和订正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
六、教学设计
以第一课时为例,说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
2、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火箭”、“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
4、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
如:“火箭有几枚„„”(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看图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飞机有几架?”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坦克有2辆,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4、1、2、3„„除了表示1枚火箭、2辆坦克、3辆小汽车还可以表示什么?
5、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3、自主练习第6题,是一道联系生活认数的练习题。题目借助人物对话给与了练习的提示。练习时,学生分别根据卡片上的数,联系实际说一句话。体会数的意义。
4、自主练习第7题,涂一涂。
(四)、总结激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课后反思
4.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 篇四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除法》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分苹果”、“分橘子”、“分草莓”(主要是介绍除法的试商方法)、“租船”、“派车”(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练习一”。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上册学习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以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的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目标:、经历分苹果、分橘子、分草莓等实际操作活动,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体验除法竖式的抽象过程,能正确地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2、让学生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4、解决有余数出发的问题。
5、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难点:、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2、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题
分苹果
教时
一
(1)
学习
目 标、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2、让学生能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索的精神。
学习
重 点、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淘气昨天买了20个苹果,但他拿到家后遇到困难了,大家愿意帮一帮他吗?淘气看着一堆苹果发愁了: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苹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写法。
A、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师通过回顾,总结学生的几种想法。介绍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计算--除法算式。小结:4是商,表示分4盘;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第二个20是商和除数的乘积,表示需要20个苹果;“0”表示20个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中间的符号表示除号。
B、教学写法: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做课本第2页“试一试”。
2、用竖式计算。
21÷7
36÷4
9÷3
54÷6
45÷9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2、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如何?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分苹果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想法
班内交流
学生打开课本第2页,自己观察竖式,试着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笔画写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分苹果
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20-5-5-5-5=0
20÷5=4,4盘
答:20个苹果可以放4盘。
课 题
分橘子
教时
一
(2)
学习
目 标、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学习
重 点、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4÷3
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学 生 活 动
学生用14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先自己列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竖式,并说明自己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班内交流
学生在组内说一说“试一试”的题意。小组讨论:到底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然后观察每道算式,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4÷4=3„„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课 题
分草莓
教时
一
(3)
学习
目
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大家猜一猜智慧老人最喜欢什么水果?草莓。今天智慧老人买了一些草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挂出情景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列式、估计结果: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板书课题:分草莓)
B、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先不解答。列式:
c、估计。
2、小组合作探讨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3、小组合作,探索试商方法。
学生分组交流后班内交流,展示两位学生的竖式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试商时先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然后看谁和它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谁。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课本第5页“试一试”。
师生共同完成“()×8<44”()里能填1、2、3、4、5,这些数中间最大的是5,()里就应填5。
班内反馈
2、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1题。
3、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3题。
4、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你今天又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学 生 活 动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估计一下,每个盘子里大约放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估计后,共同探讨估计的对不对,为什么
A、让学生独立试着用竖式解决。
B、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竖式,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试商的。
学生先说说()里能填哪些数,然后找出这些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答案了。
学生独立完成剩余题目。
A、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B、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试商方法。c、班内反馈。
A、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
B、提醒学生不能犯类似的错误。
A、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B、班内反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
课 题
租
船
教时
一
(4)
学习
目 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学生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
重 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开学前几天,淘气、笑笑和他们的好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划船,我们来看看吧。师投影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揭题:租船。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至少要租几只船”问题、找准数学信息列式解决。
总结:至少要租6只船,通过列式得出需要5只但还有1人没能坐上船,所以还要再租1条船,至少要租6只船。
2、发展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班内汇报时,学生想出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给以鼓励、表扬。
学生25人。(2)面包车限乘8人。(3)小轿车限乘3人。
2、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派车?
[提示]小组交流后,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师生共同对每种方案进行分析。
3、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派车方法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课本第9页“试一试”:
本题答案有多种,关于怎样合理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道理,就应给予肯定。2、27名同学去划船,大船限乘6人,小船限乘4人,租大船8元,小船6元,怎样租最合理?[提示]“租船最合理”是解题的关键,即花钱最少。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小结: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要考虑最佳方案,你掌握了今天的内容了吗?
学 生 活 动
指名说说对这些信息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派车
25人
面包车:限乘8人
小轿车:限乘3人
(1)可以怎样派车,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课 题
练习课
教时
一
(6)
学习
目 标
.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白“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道理。
2.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应用。
学习
重 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切入举偶
开学已经一周了,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对话平台
学中做
综合练习
(1)填一填。(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总结:本节课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 生 活 动
学生说一说本周学的知识.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5、6、7题。
a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和()。
b计算有余数除法,()一定比()小。
c37里面最多有()个6,还余()
a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次
①4
②8
③9
b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条船。
①7
②8
③9
板书设计
练习一
()里最大能填几?
()×5<24
6×()<34
()×9<70
7×()<48
()×8<46
4×()<30
课 题
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时
一
(7)
学习
目 标、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
重 点、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基本练习:、课本第10页第1题“()里最大能填几?”
2、课本第10页第2题。(列除法竖式)
二、综合练习:、课本第10页第3题:
2、课本第10页第4、5小题:
3、课本第11页第6题“按要求在方框内填算式”:
4、课本第11页第7题。
课本第11页第8题,班内交流时,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给以鼓励。
5、课本第11页第9题
第3个小题有些困难,估计小部分学生也能说出答案,让他们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全过程,全体师生共同研究,如果学生说的不到位,师做补充。
三、总结:在本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学 生 活 动
A、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如何做题?B、学生自主完成题目。c、班内汇报交流。先找一学生详细汇报自己解题的全过程,然后再找学生简要汇报其它题目答案。
A、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B、反馈:首先找一位学生在班内汇报自己的试商方法,全班学生共同判断正误。其余题目同位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A、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B、同位俩人互相检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c、班内汇报交流
A、让学生说出题意,说说做法。B、学生独立解决算式。c、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分类。D、班内汇报。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如何分配卫生洁具最合理?”
A、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B、班内汇报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用竖式计算。
40÷7
52÷8
46÷9
60÷8
51÷6
65÷9
5.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 篇五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九单元集体备课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主备人:庞运凤
教材简析:
1.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2.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前两节例题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9+几
2、利用9+几解决问题。
3、正确计算8.7.6加几的题目
4、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口算小数加大数
6。熟练正确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凑十法”
2、掌握“凑十法”
3、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4、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8/7/6加几
6、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7、初步认识统计图
四、课时安排
9加几 三课时 8、7、6加几 四课时 5、4、3、2加几 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课时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 9加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例1,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计算9加几
2、理解“凑十法”
教具准备:
照例1运动会场景图制作的课件;复习和练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卡片“9+()=10”,指两名小学生口答。
2.口答。
3.口算。9+1+2 9+1+5 9+1+3
二、探索交流,生成问题谈话: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20以内进行加法。1.出示运动会场景画面。配有描述比赛场面的画外音:“现在运动场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组跑步、跳绳、踢毽决赛,还有……”由此,促使学生走进运动会场。2.解决“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1)以画外音“给赛跑同学送点饮料”,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画面左边。此时,出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文字、声音同时出现)。(2)研讨解决“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解决这个问题。(3)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请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出现各种解决方法。①点数出结果。课件设计配有声音和动作显示点数过程。②接着数,数出结果。课件显示出与点数的区别,在说“纸箱里有9盒”之后,出现接着数的声音和动作。③用“凑十法”算出结果。课件显示放进纸箱1盒饮料的动作,并配有口述“放进1盒凑成10,10+3得13”。④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的方法,并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各种解决方法的认识。(4)强化“凑十法”。①教师引导:有的同学用加法算出还有13盒饮料。回想一下,怎样算的?我们来看屏幕。先指出:纸箱内有9盒饮料(闪动),箱外有4盒饮料(闪动),这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就是现在有的饮料。所以要用9+4计算。(板书:9+4)②演示9+4的口算过程。怎样算出9+4的得数呢?由教师,也可以由学生重述凑10的过程:放进箱里1盒是10盒,箱外面还有3盒,10盒加上3盒一共是13盒(屏幕上同步显示过程)。③说明9+4的口算方法。算9+4,怎样想出得数呢?先让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演示,想一想怎样算9+4得几?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因为9+1得10,所以算9+4,先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再加3得13。然后,在9+4后面板书“=13”。让学生齐读算式。3.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出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2)让学生从画面上收集数据,找出:踢毽的有9人,跳远的有6人(3)教师口述:看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踢毽的9人与跳远的6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算式是(此处稍倾停,等待学生回答)9+6。(板书出算式)(4)让学生讲座怎样算?得数是几?(5)全班交流,完成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想出得数)。4.小结。今天我们开始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前面计算的9+4、9+6两题的得数都超过了10,就是进位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研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9加几)我们已经知道9+4=13、9+6=15,那么9+2、9+3……怎样算?得数是多少呢?我们共同研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分组活动。1.收集信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会正在进行的还有哪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各组要有专人记录收集的信息)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明确提出:各组准备提出哪些9加几的计算问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教师整理板书出学生提的问题。3.解决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两个,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解决问题。比如:“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 “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允许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算出得数。
4、练习1.做练习十七第1题。(1)先让学生看图说题意,再填写算式。(2)说一说加的过程,集体评议、订正。2.做练习十七第2题。(1)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2)指几名学生读填写结果,集体订正。(3)依次观察两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主要让学生说出:第一个加数是9没有变,第二个加数不同(变化了),得数也不同(也随着变化)。
6.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 篇六
关键词:单元整体,打包,捆绑教学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发生了质的变革。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原教材的“知识体系单元”, 采用主题建构的方式组合教材, 将原本零碎散落的, 甚至单一的教材内容统整起来, 形成相同主题的组合资源包。本着窦桂梅老师“超载教材、超载课堂、超越教师”的“三超”理念,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巧妙地借用单元主题文本资源, 扬弃传统教学“精、深、透、全”的课文讲析, 刷新教学理念, 以主题单元为依托, 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 联系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的单元整体打包, 实施捆绑教学。
一、整体感知, 初读文本
1. 倡导原始阅读
课前阅读, 更倡导“原始”, 即不带附加任务, 不预设问题, 让学生通读一单元的所有内容, 通过个性化的自由阅读, 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并把它作为教学起点。同时引导学生养成随手批注的习惯, 圈点勾画,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用符号式批注标记好词妙句、疑难问题, 也可用文字式批注, 记录感想、问题、联想、评价等。也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组内生成问题、研读问题、解决问题。
2. 指导自主识字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单元都有几十个生字和词语要认识, 帮助扫清阅读障碍是关键。单元捆绑教学则必须把全单元四篇课文的生字集中起来, 分一到两个课时完成。
分篇识字:自读预习中画出的带生字的词语, 按篇的顺序, 逐课过关。过程中同桌互读, 互相订正;认真书写, 互相评议。
分单元识字:根据每单元中的课文篇数划分学习小组, 一组一篇, 小组合作画出其中一课的常用词语, 查工具书给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注音。然后, 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并提示大家勾画常用词。小组内开展正确书写、评议活动。
分类识字:按教材选定的一类字和二类字来分,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会认二类字, 会写一类字。在互助自学的基础上自行选择先过关二类字或先过关一类字。
3. 引导把握主干
学生浏览整单元的全部内容, 从总体上接触, 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后, 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高度凝练地弄清本单元课文是通过哪些内容的介绍来丰厚单元主题的。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也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典型示教, 研读文本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个主题单元的四篇课文, 一般以“三精带一略”或“两精带两略”的形式构建, 捆绑教学中, 要结合单元主题, 整合课文内容, 抓典型示教, 以达到“教一篇带多篇”或“教一段带多段”的效果。
1. 抓“路标”, 把握方向
每单元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单元导语, 它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教师要利用好单元导语, 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 来形成自己的单元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 多了一份理性思考, 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
如“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 学生通过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民俗、体会写法、开展活动”,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时, 教师又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解读 (写什么) —细读 (如何表达) —品读 (品评, 感悟到了什么) —赏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 欣赏地读) ”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接下来的整单元学习都有一个具体的规划, 还可以设计单元学习导读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 让大家心中有底, 胸有成竹, 明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 自己想怎么做, 可以怎么做, 该怎么做, 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 与生活紧密地“焊接”在一起,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讲“取舍”, 点击精彩
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多是经典之作, 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闪光点很多, 在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均衡用力”, 而应有的放矢, 善于取舍, 找准教材中的练习点、精彩处。
例如教学六年级“中华民风民俗”一单元课文时, 就可以点击文章中最为精彩的片段,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来积极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北京的春节》一文, 让学生说说自己过春节时, 对哪一天印象最深刻, 随之引入老舍先生亲历春节中最难忘的几个日子里的特殊习俗, 并体会作者的情感。随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过春节时最喜欢的习俗是什么, 激发学生课外查找资料, 了解习俗源头的兴趣。又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中土楼的特点时, 可以截取美国大片《功夫熊猫》的一分钟片段,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产生探求土楼建筑特色的欲望。这些精彩点击,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在不知不觉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为深入品读语言文字作了良好的情绪铺垫和方法铺垫。
3. 找“切入”, 对比阅读
在单元捆绑教学过程中, 经常使用的对比式阅读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 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需要, 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 自主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在“中华民风民俗”单元略读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中, 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处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师在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了“客家民居”表达上采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后, 让学生“照样子学一学”, 用上刚才学习的描述客家土楼的方法,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自己试着读懂“傣家竹楼”这部分的内容, 并让学生比较作者在描绘“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时, 表达上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式阅读的训练,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使得他们在阅读时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入的思考、更为灵动的思维。
三、回归整体, 指导实践
结语教学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与提升, 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上, 再次回到课文中, 用心感受课文, 相信比初读课文时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有了课内良好的情感作铺垫, 有效地将所学内容进行课外延伸, 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1. 精彩回放, 积累语言
学完一单元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它为学生展示学习整个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语文园地为依托, 探求学习规律, 提升表达水平, 丰厚学生积累, 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同时也要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 调整教学。它是一个小结、提炼、上升的过程。如在“中华民风民俗”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 “读读背背”这个栏目, 就编排了两首表现节日风俗的古诗。我们不必在学完了整单元的课文后, 再去读背这两首古诗, 我们可以边学习课文, 边向学生拓展描述节日习俗的诗词, 并可以让学生收集这类古诗, 感受不同文体表达节日习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增加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积累。
“中华民风民俗”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从节日习俗、戏剧艺术、独特民居、民族风俗等不同的角度, 运用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写法, 采用了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 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紧紧抓住民风民俗的特点来介绍, 而且在介绍特点过程中, 写出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使得这些民风民俗是那么的生动, 那么的妙趣横生,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单元整体回顾阶段, 教师可以采取“精彩回放”的方式, 向学生呈现本单元课文中表达方式最有特点、语言描述最值得品味的语段, 让学生温习, 随后直击单元重点, 在最自然的方式下系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并且在回放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 分组实践, 学以致用
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研究的主题。然后教师在了解班级学生的大致选择后, 进行分单元, 将选择主题相同的同学分在同一组, 将全体学生划归到“节日习俗单元、戏剧艺术单元、独特民居单元、民族风俗单元”这四个大组中去。再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几位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在随后的实践活动中, 教师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收集资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鼓励采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方式来介绍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如图片解说、配乐朗诵、做小导游介绍等。在单元整体总结课上,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 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活动研究小单元, 用不同的展示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最后, 再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方面转化成语言写下来。这样才真正可以达到“认识上有提升, 能力上有发展”的教学目的。
单元打包、捆绑教学, 让具有相似性的教学内容能系统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序列, 不至于将学习内容机械地割裂和乏味地重复。更重要的是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 学生经过举一反三的反复实践, 熟练掌握了品读学习的方法, 并获取了大量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储备, 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这是新课标精神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更是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兆义.英语课文整体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11) .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08-0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集体备课交流材料12-20
小学数学备课制度10-17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内容07-20
小学数学教师集体备课08-22
小学数学备课磨课体会06-14
小学低段数学集体备课10-24
小学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12-04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工作总结范文10-19
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