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评课稿(精选6篇)
1.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篇一
豆沙、柿子、庙坝三镇片区教研活动
《品德与社会》学科评课稿
——柿子镇中心完小魏定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庙坝的周礼权老师和柿子的严洪举老师上的品德与社会课《家人关爱我成长》。下面我就这两节课跟老师们交流一下我的感受。
两节课,采用的是同样的课题,但两个老师紧扣教学目标,设立采用了迥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我说说周老师的课,周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从而全面提升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课堂上,周老师首先创设巧妙的情境配乐观看一个孩子成长过程的图片,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紧扣主题。接着走进故事屋,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把孩子们带入回忆中,使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再接着是一个活动,把对父母的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爱心卡片上,这一环节蕴含着“爱父母”的情感教育,学生爱父母的良好品德在活动中形成。最后以一首爱的小诗结束课堂,更是让爱得到了升华。另外,周老师的课件、教具、学具制作都很精美,很有创意。
不足:师生互动有点欠缺,启发不够到位。
严老师以其亲切、自然大方的教态,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家人关爱我成长》,本堂课中,严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准确,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是深思熟虑、别具匠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严老师顾及了大多数学生,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充满童趣。尤其是古诗《游子吟》配乐欣赏让亲情得到了升华,更能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
我们说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严老师后面设计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就做到了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不足:读现代小诗,如果能配乐读就更能把孩子们带到那种爱的情境中了。
2.《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篇二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3.品德评课稿 篇三
滕州市教研室 齐国艳 品德课程课程改革已经进行近十余年的时间了。这期间,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中总结课改经验。从最初的盲目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忽视课堂教学实效;到现在,教师们慢慢沉淀积累,逐渐求真务实,回归课堂本真,中间经历了迷茫、困惑,也收获了喜悦和幸福。在本次全市品德课程优质课评选中有很多课,应该说是课改经验积淀的缩影,是非常朴实、去伪求真的品德常态课。学生受益很多,学生改变了很多,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共同努力的最真实的体现。下面,我就这23节品德课作一简要评课。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的点评和总结中,会涉及一些课例,只是为了说明相关的问题,与比赛成绩无关,正例反例也都不能说明哪节课的优劣,请涉及到的老师理解、谅解,评比不是目的,通过研讨改进、提高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感受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这23节课,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我们的老师明确了品德课程的实质,能够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能力的提升,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课堂活动、学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品德课的味道浓了,本次活动中没有出现把品德课上成语文说话课、上成美术课等现象,课堂上贯穿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二、亮点
1、胸中有?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多数老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楚,准确把握目标,目标定实定细,追求三维目标和谐;围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师生双边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转化。比如,陈锋执教《遇到困难的时候》将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自我努力、寻求帮助等,整节课自始自终围绕目标而设计实施。秦娜执教的《走进消防警察》了解消防警察、认识消防器材、选材消防常识三个目标开展学生的体验活动让道德教育成为自我教育。
2、眼中有?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老师们都能做到眼中有?学生?,关注教学细节,突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很好地体现了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刘艳梅执教的《美丽的家乡》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为基础,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汇报、展示家乡的物产,并通过分组收集资料的形式感悟家乡美的真正实质和内涵,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邵静执教《在邮局工作的人》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邮局工作人的辛苦,专费心思让学生体验分拣20封信件,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学中有?法?。人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老师们发挥自身优势,灵活使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灵活教法,追求教学环节的和谐。通过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关注生活,揭示课题;合作交流,体验感悟;媒体演示,升华体验的教学环节,采用填表法、表演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生命的历程。
4、心中有?情?。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交流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点上,蒋继斌老师执教的《交通安全每一天》做的非常好,自身的情感积淀更深,更加全情投入,他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感染着学生,也感染了在座的所有老师,表现出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再者,他在放完司机闯红灯撞飞小学生扶老年人过马路的新闻报道后,问
学生?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情理交融的教学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5、口中有?评?。这些课多数老师都能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教师没有盲目地夸大其词的去评价,而是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以激励为主,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价,评价形式也有了较大改变,有老师一言评,变为多元评,恰如其分。例如刘艳梅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家乡》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全班学生共同评价,评出合作奖、倾听奖、表演奖、勇气奖,并且老师的亲和力也很强。
6、活动有?趣?。在活动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主体。这些课从教学设计上来看,老师们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生活的亲身体验,置身现实生活中优化教学环境。在活动中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与同伴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提升生活经验,兴趣浓厚。
7、手中有?源?。这些课多数老师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收集的图片、视频的运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体现教学资源的和谐。闵庆英执
教的《交通安全每一天》收集了交警手势动画、交通安全歌、交通标志等视频,与本课教学目标十分相符。张莉执教的《网络带来了什么》收集的网络给生产、生活、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带来的方便和优越的视频,耳目一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有邵静老师大量补充了艰苦山区的邮政人员工作情况,特别对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事迹进行报道,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量,这种设计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大胆超越,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问题 1.教学目标把握不准。老师们拿到教材后,盲目的选择三级主题教学,根本没有吃透课程标准的要求,恐怕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不能深挖教材和联系学生实际。不如老师在教学《网络带来什么》一课,老师竟然将目标定位在网络带来的危害上,本课应着重从网络的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快捷和方便,如收发邮件可以节省时间,网络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变化,通过远程医疗可在异地诊断病情,特别是通过网络找骨髓捐献者,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感觉到网络用处广。《交通安全每一天》老师一节课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全部完成,教学密度不合理,目标处理不得当,没能正确把握知识的量、训练内容、能力的度,没有抓住关键知识点来设计教学活动。2.教学设计不够精细。有些课教学过程思路不够清晰,篇二:小学品德获奖评课稿
小学品德获奖评课稿 让品德教学流光溢彩
——《天生我材必有用》评课稿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开放式氛围,实施开放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堂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如何让这一新的理念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新课标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如何凸现课堂的开放性,实施的活动性,让学生个性展现,灵性飞扬呢?今天就柳娟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中的一文《天生我材必有用》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从柳娟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寻找身上的优点,发挥自己的特长,珍视自己,热爱自己,培养自己的自信。
一、精心设计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重在设计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突出儿童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创造性,“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品德与社会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本课教学设计,教师将活动巧妙引入课堂。
1、形式多样,活动有效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生活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如一开始的“超级猜猜猜”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打开抽屉里神密(秘)的信封”更是让同学兴奋不已;“寻宝摘星”让每个同学非常专注地、投入地、努力地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尤其是在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自己闪光点时更是心情激动,情绪非常热烈。有一位同学激动地(得)还上去和柳老师拥抱;从这一情景我们就已看到学生的情感通过活动得到了激发,赏识了自己;为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而感到自豪。到最后的一个活动,“给福利 院的孩子带(送)温暖”,柳老师要求学生上台展示,同学们的特长得到了更好地(的)发挥,纷纷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有表演越剧,歌舞组合,手工闪亮登场。台下的同学则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同学。由学生喜爱的活动作引领,课堂成了师生交往的舞台。
2、尊重学生,把每个活动做实做透
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发展,具有成效的发展目标呢?关键在把每个课堂教学活动做足,做透。如学生活动第四关“给福利院小朋友送温暖”的才艺展示时,第一组上台表演越剧的同学,在第二次表演时,不成功,柳老师鼓励他们,用微笑的眼神欣赏着他们,直到同学认为满意,再如“手工组闪亮登场”的几位同学,开始一上前表示胆怯,还有一个同学说“不敢”时,柳老师没有像某些老师那样让他们再下去准备,而是非常热情地引导、鼓励,并问他们为什么是手工组?让每位同学感到他们手工组的了不起,最后也大胆地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
3、教师融入活动,成为活动的一员
活动过程中,柳老师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观者,活动因有教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凝聚力,如课堂上,学生在忙着好奇地看抽屉里的信纸时,老师也微笑得走过去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悦,当同学们把信中的内容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时,老师也参与到其中的某些小组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有一位女同学还当场抱住柳老师,这足以说明同学为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已感到激动万分,再如,同学们在进行“寻宝摘星”的活动时,某些同学可能有点疑惑,这时柳老师会蹲下身子及时引导点拨。这样的品德课,才是师生共同上演的生动的“人生”戏,更应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二、有效运用资源,演绎课堂精彩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品德教材中却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因此资料的整合运用这一教学环节在品德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课堂上柳老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因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生活即课堂”,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入手,读妈妈、爸爸、老师和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回忆生活中的往事,寻找自己被别人发现的优点,再把学校附近的福利院引进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特长,优点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其次是巧用其他学科资源,如媒体资源——音乐,当同学们在认真地寻宝摘星时,配上了和情的音乐,渲染氛围,最后以同学们兴趣、易懂的一首小诗入手,并大声喊“我能行”,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三、重视课堂孩子的点滴亮点,精彩评价让课堂生辉
评价本身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形成技能,提高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首先柳老师评价角度是多元,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感受。其次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励性,如“同学们,表演得怎么样,再看一遍”,“老师特别感到自豪”,“把自己的优点大声地读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再次评价具有启发性,如当最后一组上台的同学说没有什么特长,但会打扫卫生,为了避免其他同学的轻视,柳老师马上提问“你们为什么会想到打扫卫生?”同学们马上说扫地和其他才艺展示一样都是为大家服务。柳老师马上鼓掌,并为他们感到自豪,让每位同学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天生我才(材)必有用。
四、商榷之处 在“以人为本”的品德课程(堂),教师要贯彻这一理念,活动时一定要求学生全面参与,更应关注“弱势群体”,在同学们大声读自己优点时,能否刻意或故意指名几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特长,让其他学生引起重视、关注,让天下人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
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流光溢彩!篇三: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
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转变教育观念,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
(酉阳县第三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活动泔溪赛区评课稿)(酉阳县桃花源镇凉风小学:石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选手、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绿树成荫、你追我赶的火红季节,酉阳县第三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紧张精彩的角(jue)逐,即将在这里落下帷幕。借此机会,我代表本次赛课的评委,对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平台和为本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老师们,本次品生、品社优质课竞赛活动是又一次成功的、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赛课活动。这次赛课活动旨在“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卓越高效课堂。”
三天来,我们有幸见证了13位教师在讲台上的教学风采。虽然每一节课只是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浩瀚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但是,由于凝聚了太多的呵护,太多的心血,太多的关注。因此,有许多风起云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许多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受教科所领导的安排和评委会的委托,根据本次赛课的思想,下面我对这次品生、品社赛课活动从“总的感受”、“课堂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做如下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转变教学行为,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
一、总的感受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
从这十三节课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更好地落实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学流程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情境创设、独立探究和思考、小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
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课堂上贯穿了“一条主线”,或“三条主线”。品社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品生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主线。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
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二、课堂中的亮点
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桃花源小学熊鹤平老师的“议一议”教学环节,五福小学向尧老师的“现场采访”环节,龙潭希望小学杨薇老师设计的“合作交流,解决困难”这一教学环节,还有车田中心校刘秋霞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心情为何不一样?”这一教学环节,麻旺小学潘霞老师设计的“讨论表演”这一教学环节,板溪小学王琼老师的整节课,教师们都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
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课标中明确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比如陈秋霞老师的课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道德意识。王琼老师、潘霞老师的课,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彭静老师的课,让学生亲身体
验了愉快生活每一天。
3.关注教学策略,突出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比如可大小学谢晋老师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延伸,向尧老师的“现场采访”,杨薇老师的“怎样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王琼老师的整节课等等,都很好地将自主开发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突出创新新意识。4.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
“体验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比如:王琼老师的课,整节课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的学习,体现了品生课“活动性”这一基本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道:做人要诚实。而“小组学习”则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比如:白贤彪老师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组学习模式。5.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而品生课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赛课中,教师评价的方式多样。比如:有描述性评价、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总之,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
三、存在的不足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羡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可以考虑或需改进之处。本次参赛的课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1.对课标的研读和教材的解读不够,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研读课标和解读教材是备课的基础。不认真研读课标,不仔细解读教材,又怎么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本次13篇课时计划中,有把品生、品社的课程目标与语数的三维目标混为一谈的。而品社课标中明确指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不够精细。
一堂好课一定是优质高效的,必须经过复杂、细腻、系统的准备。只有做好了设计才能成功地驾驭课堂。而教材的挖掘又是至关重要的。挖掘教材,就要仔细解读教材,体会编者的意图,挖掘文本中隐藏的信息和所渗透的思想、情感等。若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所设置的内容,那一定不是一节优质案例,其组织的教学活动也一定不是一节优质课。3.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不够,仍有语文课的味道。
课堂上不少教师都设计了学生活动环节,但有些课,学生的活动根本就没有动起来,也不知道怎么活动。因为学生连活动要求就不清楚,教师就让学生进行活动。还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应如何安排,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有的课,由于对课标研读不够,有时像品生课,有时有语文化趋势。4.问题设置不够准确,造成学生无从着答。
有的课,教师提问语言不言简意赅,问题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使得学生无从着答。有的教师的提问,连我们听课老师也感觉不好回答,学生就更无从下手了。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换一种说法,或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学生就明白了,也好回答了。5.教学语言不简洁、精炼,造成课堂效率不够高效。
有的教师就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好像学生不听到老师的回答,就不是正确答案一样。其实,这是我们教师长期以来一种不良习
惯的积淀。
四、教学建议:
比赛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思索。1.合理取舍教材。发现不当的地方要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2.板书不可过于简单,更不能没有板书,因为板书是教师回顾文本内容的线索。3.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连贯性。既要有小结和过渡,也要有回顾与总结。4.关注课堂生成问题,展现课堂纷呈亮点。
老师们:小学教育是我们一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新课程背景下的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是多元的、开放的,给老师们的创造性教学构建着极大的自主空间,老师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上演出自己最精彩的教学大剧、人生大剧。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品德根基!“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是我们酉阳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这需要我们至诚的投入,需要我们真诚的参与,更需要我们毕生去追求。
让我们携起手来,扛起酉阳品生、品社课堂教学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以上发言,集中了评委的集体意见,也有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由于视角(jiao)不同、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也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感谢13位老师的辛劳付出,感谢其余评委的智慧奉献!感谢在座老师们的真心倾听!谢谢大家!
2014年4月30日篇五:优秀品德与生活评课稿范例 优秀品德与生活评课稿范例《相信我能行》
李娜老师执教的《相信我能行》一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本第一单元的第四个主题。教学中李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逐步铸就学生相信自我、展示自我、敢于大胆尝试的良好品质。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了课程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心理品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自我发展为目标。《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具有多元性,注重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相信我能行》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经历,懂得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时刻给自己加油,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的道理。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等,再现生活情景,谈议结合,分析原因,追溯危害,让学生达到学文明理的目的,如:开课时,教师用两种方式问好,情境创设新颖独特;课尾舟舟指挥图片的启发、引诱,以及教师个人的亲行、亲历,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使学生入情入景,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从时间观念来看,李老师能合理支配时间,开头简洁直奔主题,谈话精练,环节紧凑,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动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李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思维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我们看到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有意识地给自己加油,充满自信的话语和行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李老师善于“煽情”,能挖掘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情趣,鼓励学生体验情感,使学生情绪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不同状态之中。情境创设比较到位,“煽情”恰到好处,学生有了情感体验,自然就有话说,这是教师空洞说教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学生在朗诵诗歌《我能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拓展了“行”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层层深入,由个体到集体,上升到社会,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得到了不断的升华。
二、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中,李老师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匠心,能创造性地活用教材。《相信我能行》一课是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课前教师用独特的问好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自信与自卑两种心理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接下来以教材中人物甜甜和丁丁的具体表现展开讨论,从讨论中使学生明白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不难看出,本课设计的思路很清晰,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要旨,洞悉和分析“学情”,从而制定出既新颖又
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因此,显得课堂的实效性很强。在情感与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中经常有的问题情景,如:弹琴给老师回课效果不好;英语单词难以记住等,引导学生辨析并给出正确的做法,上升到正确的行为。使学生从情感体验的基础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最终指导其以后的行为与生活。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整堂课的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
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此课的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来实现。
李老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教师上课问好的两种表现,学生说的种种现象,这些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遇到的困惑,帮学生排除烦恼的经验,展示舟舟指挥的图片等,都说明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来自于自信,我们也看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四、本节课几点遗憾 1.教师上课时也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也比较很全面:如师生评、生生评、自我评,但语言方式有些单一。
2.课堂上,教师语言激情高涨,但彰显教学艺术方面有待提高。3.课尾教师安排学生朗诵诗歌《我能行》,这恰到好处,学生的认识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这些很好,如果这时老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续编一两句诗歌,我个人认为整个过程就更为完美,学生的体验会更加真切。4.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不断锤炼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总之,瑕不掩玉,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层次清晰,流程自然,结构紧凑,实效性强,课堂上体现了老师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
4.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篇四
——《各种各样的传媒》评课稿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开放式氛围,实施开放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堂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如何让这一新的理念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从许传歌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到传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传媒的巨大作用。
一、精心设计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重在设计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突出儿童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创造性,“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品德与社会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本课教学设计,教师将活动巧妙引入课堂。
1、形式多样,活动有效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生活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如一开始的“读报纸”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
2、尊重学生,把每个活动做实做透
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发展,具有成效的发展目标呢?关键在把每个课堂教学活动做足,做透。如学生活动第四关“调查家用传媒”的调查表展示时,第一组上台表演的同学太紧张,老师鼓励他们,用微笑的眼神鼓励他们,有一个同学说“不敢”时,老师没有像某些老师那样让他们再下去准备,而是非常热情地引导、鼓励,并问他们。
5.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我们手牵手》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是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我会珍惜》、《我们手牵手》、《亲亲家乡水》、《人类的好朋友》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学生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我们手牵手》这一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要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并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行为与习惯:能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知识与技能: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爱护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和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观察法、换位思考法、角色体验法等,让学生明白关爱和帮助他人是有爱心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学会与人交往,行为文明的表现,关爱与被爱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关心和爱护同伴”,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信任同学,同情残疾人,关爱老人是本课的重点。从本课教材看,从学生身边的人出发,沿着关心并欣赏同学——尊敬老年人和长辈、爱护幼子——了解并爱护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这样一个思路进行构建,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呈现牵同学的手、牵幼儿的手、牵老人和残疾人的手的爱心图画。在教学中,我通过选取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帮忙别人。牵同学的人的部分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并主动帮助朋友;牵幼儿的手和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要尊老爱幼,学习做大哥大姐姐,为幼小树立榜样;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别人,懂得感恩和回报。因此,我制定的教学重点都是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教学。
说教学难点:
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他人,从行动上真正学会如何帮助别人。本课为第一年级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关爱、体现关心爱护行为的情趣,感受我与物、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动物在一起的和谐生活,而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即关爱我与他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课题《我们手牵手》提示我们要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人说过,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大家互相帮助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助人意识,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变小爱为大爱。最后,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相处状况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喜欢打骂,没有做到互助互爱;对待来接送的爷爷奶奶没礼貌,甚至对骂,不会学会尊重老人……因此,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人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三个活动进行教学:
(一)通过“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来引导学生能注意到别
人的困难,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课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校园里的新同学不熟悉校园环境的图片,遇到这情况,新同学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你帮我,我帮你”来引导学生如何帮忙关心别人。
环节一:设计了情景表演:需要帮助的人们。分别让三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1)拿着一大堆作业本的女生;(2)够不着高处东西的小个子男生;(3)不会做手工的男生。
环节二:爱心行动:谁来帮帮他?比一比,看谁动作快,竞争帮助上述同学的机会。
环节三:爱心回报:我也来帮帮你。被帮助的同学向帮忙他的人表示谢意,并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帮助自己的同学。
新课程强调“开放性”,开放意味着教材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更意味着对儿童发展的开放,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得到别人帮助的喜悦,同时也让帮助别人的同学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三)我们拟通过“活动三:角色模拟,走近残疾人”来唤醒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在此,我设计了体验残疾人的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模拟活动具体展开,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
环节一: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环节二: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传达,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
环节三:体验肢残者——让学生单手穿衣,单腿走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这三个模拟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以情体验,感受残疾人内心的渴望。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紧接着,我让他们把体验后的感受说出来。这样,行为的感受升华到内心的认知,很容易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三个模拟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体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残疾人的情感。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6.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篇六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09-13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8-17
品德与社会总结108-27
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12-16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检测07-28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08-12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09-26
《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12-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