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三个维度

2024-07-11

教师三个维度(精选13篇)

1.教师三个维度 篇一

作业标题: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作业内容:

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十四个领域是:

第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第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第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第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第五,教育知识; 第六,学科知识; 第七,学科教学知识; 第八,通识性知识; 第九,教学设计; 第十,教学实施;

第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第十二,教育教学评价; 第十三,沟通与合作; 第十四,反思与发展。

第一,职业理解与认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第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2.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3.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小学生的不同需要。4.信任小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小学生的自主发展。第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2.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小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激发学小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小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4.引导学小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个人修养与行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2.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3.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4.勤于学习,不断进取。5.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第五,教育知识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掌握学小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2.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3.了解学小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4.了解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5.了解学小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6.了解学小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第六,学科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2.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3.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4.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第七,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2.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3.了解学小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4.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第八,通识性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3.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4.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第九,教学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3.引导和帮助学小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第十,教学实施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小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3.有效调控教学过程。4.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第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2.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37.根据学小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4.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5.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6.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第十二,教育教学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3.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三,沟通与合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2.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3.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小生发展。4.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第十四,反思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2.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2.教师三个维度 篇二

为了全面准确理解当代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笔者从教师职业素养的三个维度作如下阐述。

一、维度之一:具有高尚师德并充满爱心

师德是师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立德”是“树人”的基本前提。“德”是行为世范, 其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于师德的极端重要性, 教育部专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要“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胡锦涛同志要求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刻苦专研、严谨笃学,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2]。胡总书记的要求与教育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是当代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

在师德中, 师爱是灵魂。大爱成就大师。什么是师爱?师爱是教育爱的直接体现。从伦理学上说, 爱由感恩之心、悲悯之心、仁慈之心构成。师爱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仁慈之心。但是, 教育, 尤其是好的教育, 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只有仁慈之心远远不够。感恩之心、悲悯之心同等重要。优秀的教师, 一定是仁慈之心、感恩之心、悲悯之心“三心”并重。学生从优秀教师的身上, 会学习到对父母、师长、亲人、故乡、祖国以及一切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之情;学习到对一切生命, 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同情悲悯。在校园里和班级中, 优秀教师会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残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特殊的关怀与帮助。他们对学生付出的爱, 没有功利, 不管学生考试分数高低, 在他们的心里, 所有的孩子都各有特长, 都是天使;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快乐而幸福。他们认为学生犯错正常, 对学生是永远的期待。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不会说:只有再一再二, 没有再三再四。孩子犯一百次错误, 他们期待孩子第一百零一次改过自新。

二、维度之二:具有综合素质并充满幸福感

素养即修养, 是人通过不断的学习、修炼、内化而形成的良好素质;素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特性特质, 是事物的本性。“素养”与“素质”的区别在于后天养成与先天生成。但是, 今天“素养”与“素质”两个从词源本意来说差异较大词语在教育领域又常常通用。

这里所述的综合素质, 是就教师的职业要求而言的。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科学技术正以几何级的速度迅猛发展, “克隆”、“芯片”、“纳米”、“转基因”等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出现, 使世界日新月异。虽然科学发展是个动态过程, 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暂无定论, 但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OECD) 、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 (PISA) 、美国学者米勒、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等机构和专家, 也对科学素养的构成提炼出了具有共识的标准:对基本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科技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了解程度。目前,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用这一标准来测评本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今天, 用上述标准来测评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与发达国家比较, 还有很大差距。“2010年,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水平。”[3]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较低的现状十分令人忧虑。要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广大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 终生学习, 了解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方法, 崇尚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 是指对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修习涵养, 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大都追求人文知识的修习, 重视对先贤精神的传承, 善养浩然之气,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代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 一方面, 体现在他们对哲学、历史、宗教、民族、社会、文学、法学、艺术, 乃至乡土文化等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另一方面, 则体现在他们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程度上。但目前,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 价值观念趋利, 多数教师都受应试教育培养又为应试教育服务, 人文素养不容乐观。不少教师知识面狭窄, 人文知识匮乏, 人文精神迷失。他们除了对本学科教材教辅较为熟悉, 对世界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知之甚少, 甚至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也知之不多。他们往往处在人生无理想、生活无目标、工作很迷茫的境地,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不少教师直接用分数衡量学生优劣, 全然忘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育人方法。

人文素养缺失, 人文精神失落, 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对学生播撒知识火种、传达人文关怀最直接的人, 深厚的人文素养在教师的素质架构中极其重要, 不可或缺。所以,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追求教师职业幸福、实现教育为青少年幸福人生奠基的需要。

艺术素养, 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艺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人类内心情感上的浸润, 是满足人们求真向善的审美愿望和需求而产生的, 也是人类渴望认识自身生命冲动和生存本相所创造的独特的精神家园。教师可以不是艺术家, 但是不能面对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与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无动于衷。

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 简言之, 就是为孩子放飞理想, 播种希望。幸福感对于教师来说, 既是个人的需要, 更是职业的要求。教师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奠基人,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从这个角度说, 追求幸福是教师肩负的职业使命的需要。大凡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 都充满了教育理想与幸福感。

做一名具有幸福感的教师, 首先, 对教师职业要有高度的认同与热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对事业的信仰是幸福的源泉之一。只有把职业当事业, 才有为之献身的欲望与追求, 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减少职业倦怠, 永葆生命的激情与冲动。其次, 要有阳光心态。客观全面地认识教师职业, 就会感受到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在把爱洒向学生, 并与学生共同成长。再次, 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我引导老师们思考, 为什么同样是教书, 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却感觉幸福、快乐, 充满了新奇感, 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科研工作者, 是教育艺术家。”[4]

三、维度之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并终身学习

先进教育理念, 从教师层面来说, 就是在对教育事业充满理想信念的基础上, 尊重教育规律, 按照教育科学教书育人。今天,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与质量观。

科学的教师观。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我国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传统教育中, 教师与“天地君亲”并立, 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教师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在学校教育中, 倡导的是师道尊严, 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 是课堂的中心。但是在西方, 教师teacher释义为“受一定社会 (或阶段) 的委托, 以培养人为目标的专门教育工作者”[7]。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人,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融, 本世纪初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出了以下教师观。

首先是改变师道尊严意识, 树立学生为本观念。自觉对教师职业定位进行调整, 把自己摆在“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在课堂上, 不再居高临下, 以权威自居;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 友善交流, 建立一种互敬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既当学生的良师, 又为学生的益友。让学生在平等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领悟科学的奥秘。

其次是改变“传道”意识, 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自觉地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适时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需求,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用激励、赏识、鞭策等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三是改变教师“一桶水”意识, 树立“源头活水”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促使新科技、新知识日益更新, 教师是“一桶水”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必须时时学习, 终身学习, 有了源头活水, 教师的知识才会鲜活, 教师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交换平台”。

科学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受教育者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学生观与教师观、人才观具有一致性, 有什么样的教师观和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观随社会科技的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进步。今天, 我国教育已经成功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 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是有规律的, 且每一阶段都有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与获得成功的愿望。教师的责任就是研究学生的最佳发展期, 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遵循学生心智发展规律, 激发学生发展潜能,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因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 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智能、行为能力。为此,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现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育对象, 既要研究他的发展过程, 更要研究他的个性差异,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方法、路径与空间。而不是对所有学生一刀切, 只用纸笔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优劣。

学生是独立的人, 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学生亦如此。当代教育倡导的以生为本, 就是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智障儿童”以及学习困难学生, 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关注与关怀。

科学的质量观。科学的质量观本质上就是让学生独特的潜都能得到发展, 是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集合。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纸笔考试的评价模式,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标准。多元评价标准是建立在学生幸福学习基础之上, 面向全体学生, 既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既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 又关注学生的知识智能开发;既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又注重学生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然, 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与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相一致的评价机制。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近20多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13年, 但是, 今天的基础教育依然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 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过分强调评价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过分注重量化和试卷测试评价, 过分强调评价者的作用, 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究其原因, 是我们的评价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十八大以来, 国家正在以高考改革为契机,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以学业水平考试为质量监测抓手, 建立我国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要构建并永远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 而是对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要求。人类正在进入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一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保罗·朗格朗1965年提出“终身学习”这个概念之后, 已逐渐被所有国际组织认可。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要求所有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总则第三条) , 1993-10-31.

[2]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7-08-31.

[3]高宏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中国科学基金, 2011.

3.教师语言表达追求的三个维度 篇三

师:这一节我也很喜欢,当我第一次读时,就被第一节深深地打动了。多有情趣,多有味道!我们一起轻轻地来读。

生:第2节中蚂蚁“小跑步”“做体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非常地生动形象,写出了蚂蚁的情态。另外,“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很诙谐幽默,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蚂蚁的张皇。

师:你能用朗读把它诠释出来吗?(生朗读)

师:你把这种情境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觉得第3节写得非常好。雪花飘落的声音非常细微而难以察觉,很多人都没有听到过,作者展开联想,把它描摹得栩栩如生,让这种声音在我们耳边萦绕。“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呀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是诗意化的描写,意境很美。“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合了”特别使人感到温馨。

师:你能读出这种温馨吗?(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谁能读得更温柔些?(生朗读)

师:她对这一节把握得很好,我们为她鼓掌。

生:第11节,首先举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马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作者所说的“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过滤”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对声音应有选择性,人应该接受有益的声音,要学会听,有选择地听。

师:你觉得这一节最关键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是对这一节的总结。

生: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师:真聪明。你带着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节。(生领读)

这是李凤老师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品读精妙”环节的一段案例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能快速判断,及时点评,而且内涵丰富。或情感认同或明辨质疑,或引领提升,或赞赏肯定具体明了,言辞恳切。温暖如春的言语中流淌的是对学生的深度关怀和人文呵护;“暖心窝”的话语中溢满的是心灵关爱和激励元素,给学生以修正的信心十足的勇气和跃跃欲试的冲动。她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一线语文人很深的启示:只有对学生体现出适度、恰切的赏识和尊重的温度语言,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品格。

二、教师语言要有“深度”

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我记得《背影》最后是“唉!我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

生: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

师:感叹他什么?

生:感叹他艰辛。

…………

生:“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省略号。

生:前面“怎么了呢”是个疑问。

师:问谁?

生:问自己。

师:还可以问谁?

生:父亲。

生:读者。

师:还可以问谁?……那么加省略号呢?

生:还有心,还有……他没有了目标。

师:哎哟,这个省略号,点点点点,能说一二三四五六,甚至更多。(生点头赞同)这个有创意。好,请坐。我们刚才说可以问作者,可以问父亲,可以问读者,还可以问我们中国的农民,还可以问这个社会。

这两组追问源自丁卫军老师的《台阶》课堂实录,是第三板块“读课文,谈美点”中对文章结尾句的标点解读。这应该算是本课最有创意、最为亮丽的设计。添加标点悟情感,无限深意在其中。既是品味语言表达之妙,也是深化理解文章主题,感悟社会人生;既是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意图,也是与自己对话,读出个性体验,触发了孩子们更深刻的思考,更理性的探究。一次次重审文本,一次次重审自己心中的父亲形象,不断修正,丰满这一形象,逐步达成了对那个时代农民命运的理解,逐渐醒悟了这一代农民的辛酸与苦涩,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享受幸福的残酷现实。由此可见,这里的“深度”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起始表层,而是向更高层面发展,从而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三、教师语言要有“美度”

再请看李凤老师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微笑着看待世界,世界就会对你微笑。因为生活它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个世界,也跟你欢笑。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耳朵叫醒,把眼睛叫醒,把心灵叫醒,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

…………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还要有审美的心,你发现了没有?作者之所以把自然界的这些声响描述得如此的美妙、神奇,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感受美的心,有一个会创造的灵魂。你们发现了吗?如果没有这样一颗心,我们就不可能听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不可能听到小蚂蚁跑步的声音,也不可能听到清风拂过明月的声音。同学们,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感官唤醒,一定能聆听到、感受到世界上众多曼妙的声音,与此同时,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地在声音中成长、成熟起来。

“倾听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仿佛是久旱不雨、骄阳似火的夏日吹来的一股清凉之风,让烦躁浮动的心,瞬间得以静息,有了归属,有了思想。那平和的语气,那亲切的语调,那唯美的语态,以求渐臻‘无痕之境,无不彰显了‘无痕语文的魅力。倾听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始终保持着与全体,与每一个个体间真诚、亲和而又密切的精神对流。从这种对流中,你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矫情、夸饰,甚至看不出有较多的努力、技艺,一切都是言出肺腑,都是风行水上。”(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冯卫东语)美哉,语言!美在自然、亲和。

4.营销管理的三个维度 篇四

先来谈站在企业的角度看营销,也就是营销的第一个基础,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主要就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吸引消费者的选择。STP和4P的变化无穷,如果能深刻掌握这两个方面,你就能对营销变化无穷和出神入化。一切尽在你的掌握之中。STP是站在营销战略的角度去认识营销,4P一般情况下是站在战术的角度去认识营销,但是也可以说是站在战略的角度去认识营销。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STP)。就是制订了一个方向,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就是完成战略的六脉神剑。4个要素可以形成无穷无尽的组合。营销管理的根本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有可能使顾客产生购买?产品质量我做的好一点,顾客可能会产生购买;价格低一点,顾客也可能产生购买;渠道购买方便一点,顾客也可能产生购买;促销,给顾客实惠,也可以使顾客产生购买。这就是《营销管理》的作用,使你做出可能产生顾客购买的手段和措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如此科特勒的4P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以快卖品为研究对象,它并不适合像汽车、工业品、大客户的管理。但他肯定是现代营销的旗帜性管理思路后期的4C(注重客户关系)、4R(客户管理纳入内部)、4E(工业品配套首选)等理论都是从4P中汲取精华来细分不同行业而提出的新理论。(见笔者《营销管理中的厚德学》)

客户需求是什么?25前孔丘已经指出了营销的核心即“儒”――-满足客户的需求,

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从两方面表现,其一主动地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二是被动的“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站在消费者的需求的角度去分析。我们认为的不一定是消费者心里所想的,我们认为消费者会喜欢的,消费者不一定喜欢;我们认为消费者不喜欢的,消费者反而可能喜欢。消费者是最难琢磨的。但是也是必须要琢磨的。消费者到底是如何产生购买的,他购买的决策的过程是如何做出的。他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中,4C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去解释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顾客的欲求与需要、顾客获取满足的成本、顾客购买的方便性、沟通。这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根本因素。顾客想要的是什么?要得到想要的我要付出什么?我怎样才能更方便的得到我想要的东西,顾客怎样才知道我的产品是最好的。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就会知道消费者到底是咋想的,我们所做的是否能满足消费者所需要的。

我们知道我们做什么客户可能产生购买?我们也知道消费者是如何购买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些顾客就可能购买吗?还不一定。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是否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也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理解消费者的购买过程的。当我们不知道这些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确定消费者就会一定购买我们的产品。这就要站在竞争的角度认识营销。我觉得竞争是营销的根本,如果没有竞争,还需要营销吗?对于竞争这个基础的研究当前主要是波特竞争理论,也就是他的竞争的五力模型。再一个就是竞争的三种战略,差异化,低成本、集中化战略。这就是目前竞争战略的认识。当然在竞争中,有以强胜弱的,也有以弱胜强的。这些都是研究的课题。

企业自身,客户需求、竞争对手,这是营销的三个基础,我觉得也是营销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的灵活的多变,必然带来战略、策略的多变。必然带来认识的多变。而且每个要素的又可以分成多个要素,这就构成了无数不同层次的要素的组合,每一种组合,必然是一种战略,必然是一种策略。这就是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战略和策略。把握这三个要素和三个要素内部各要素的变化的方向、变化的程度和各种组合的方式特点,我们就能更清楚的认识营销。

5.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的三个维度 篇五

人力资源的精神激励是在更高层次上,更加深入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首先重视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企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修养与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高效地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高校途径,其次企业要进行文化建设。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如果企业具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让员工引以为荣,这样可以使得员工更加热爱企业、能够主动献身企业各项工作。其次要重视企业价值观培育。企业价值观是员工对本企业生存与发展目的与意义的认识与总结,以及体现在且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精神世界、理想实现与是非标准,是企业群体意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物质维度的激励模式与应用

物质激励就是企业运用物质激励的手段激励员工认真工作。通常里来讲,员工和企业有关的物质利益有薪水、奖金以及津贴等价值方式,有住房、医疗以及其他生活福利条件等实物形式,所以,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坚持按绩效付酬的原则,奖惩得当,必须让企业各项政策兑现,二是企业对常规性工作按照计件支付工资,三是对需要有高技能与创造性的工作,要按照其客观效果支付工资,可以通过领导判断,做到公平公正。

3.目标维度的激励模式与应用

企业目标激励是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进行分解为各个科层组织及其个人的责任目标,利用一定目标对动机的巨大的激发作用,根据相互链接的目标体系,让各部门与各成员看到自身努力对企业价值增长的贡献。企业目标的激励作用基于实现目标能满足责任者的功能,具体包括物质上的与心理上的。所以,应该把目标的“前激励”与“后激励”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即目标的设置一定要执行相应的奖惩制度相联系。企业目标反映了员工工作的意义,不但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可以在理想与信念的层次员工激励全体职工,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先进、合理的目标可以激发人们产生一种内在动力,促使人们自觉地去实现目标,即形成了所谓的目标激励机制。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是竞争中的关键。看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很强的生命力,可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体现出企业自身强大的活力,首先要看这个单位的决策者有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的三个维度

2.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的提纲的写法

3.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求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5.浅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激励

6.求一篇关于XX公司员工激励研究的论文

7.“人力资源部”更名为“人才激励部”!

8.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卓越人才管理

9.绩效考核体系

6.教师三个维度 篇六

点燃非公企业发展“动力引擎”

**区按照“抓党建强民企”的工作思路,结合非公企业自身实际,以打造“党建沙龙”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把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硬支撑”,着力推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上台阶、提水平。

建强“红色堡垒”,提升企业底蕴“厚度”。为企业搭建互动平台,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党建沙龙”互相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同探讨新时期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政府相关部门给予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政治、经济、资源、信息等方面帮助,逐步形成了以“新、奇、快”为特点,联系实际紧密的“党建+”沙龙模式,增加接触项目的机会,接触人才的机会,接触新思想的机会。

培育“红色基因”,淬炼企业队伍“纯度”。“党建沙龙”开展党建专题活动,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带来效益,增强非公企业主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开展政企专题活动,安排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以现场交流、互动讨论的形式听取企业沙龙成员意见,解答企业提出的问题。开展培训专题活动,针对全区企业的需求和共性问题,做“企业与法制”、“商务礼仪”、“企业文化”、“营销策划”“品牌战略”等方面的专题指导讲座和培训。通过3项专题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党建与企业“同频共振”。

7.论企业性质的三个维度 篇七

一、企业性质研究的理论检索

1.传统经济学的研究。

19世纪末, 马歇尔开辟了新古典经济学, 将社会分为纯粹的消费者和纯粹的生产者两个部分, 从而将经济研究从古典经济学的分工和效率转到了企业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作为传统经济学组成内容的古典和新古典理论, 几乎将研究视野全部集中到企业生产这一基本性质上来。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企业存在原因的认识, 将企业的预先存在视为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类似于消费者在给定收入和价格约束下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企业被认为在技术和市场给定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生产单位, 仅仅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技术水平下, 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品或劳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函数关系。因此, 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充其量是在给定企业条件下, 关于企业的生产决策理论, 即企业作为将投入品转为产出品的生产函数, 其功能是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进行投入的最优组合和产出的最优组合, 因而只能被认为是一种企业的生产理论。所以, 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强调企业的基本性质就是生产性, 基本功能是实现生产功能, 因此生产成本自然是其考虑的首要基本因素。

2.新制度学派的研究。

针对传统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理论对企业性质研究的不足, 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科斯提出:既然一切活动可以通过市场来进行协调, 那么在市场之外为什么还有大量企业的存在。科斯通过交易成本概念的引入, 把企业从传统市场价格理论中被置于“黑箱”的状态中释放出来, 大胆地提出并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由于深刻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通过企业与市场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 科斯提出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在企业之外, 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生产, 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 市场交易被取消, 与之伴随的是交易的复杂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 企业家来指挥生产。该理论通过交易成本概念的引入, 以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 认为企业的交易性质是第一位的, 实际上是将企业性质的研究从新古典的“生产性质”这个极端转向“交易性质”这一另一极端上来。

3.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

新制度学派强调企业的各种“规制”问题, 由于忽视对企业生产领域的关注和分析, 导致企业的决策机制、销售机制等不再以生产成本来区分异同, 而仅仅以交易成本来区分 (德姆塞茨, 1993年;福斯, 1993年) 。但是, 缺乏对生产领域的研究, 是很难深入全面解释现实企业界的一系列重要现象。企业与企业经营战略的能力理论的发展, 又重新回到企业内部进行研究。能力理论包含三层代表性的深刻含义, 第一, 坚持一贯的以能力为核心的企业概念认识, 企业在本质上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第二, 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第三, 企业能力储备参与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 特别是企业多角化的广度和深度。这种以企业能力和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对企业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解释, 实际上又将企业性质研究的着眼点拉回到企业的“生产性质”以及企业的生产功能与目的上来, 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回归, 而是对传统经济学研究的螺旋式升华。

4.马克思的相关研究。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方法论的马克思,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体系出发, 认为企业性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企业是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 以团队生产为基础, 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组织, 是区别于市场的层级组织;另一方面, 企业又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的载体与体现, 总是对当时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和折射。企业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体, 既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基本生产活动, 又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影响,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中实现企业存在的意义和功能, 马克思的研究清晰地指出企业的生产性质和交易性质二个层面。

二、企业性质研究的理论述评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解释, 它强调企业的生产功能, 抓住了企业生产这一基本性质, 从技术这一生产力角度对企业的性质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 这一过程被限制在交易不受限制、完全信息假设以及完备的私人产权界定条件下, 相对是一种假想的场景, 没有考虑到企业所具有的交易性质, 进而最终形成了对企业同质性、企业无区别的论断。

新制度经济学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入手, 深入到了新古典所没有看到的企业黑箱。它强调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 进而强调了企业所具有的交易性质。但这样一种企业所具有的交易性质的分析却也仍是不全面的, 它忽视了企业和市场间互补等更为复杂多样的关系, 没有看到在企业和市场的两分法下还存在着其他组织形式。更进一步讲, 由于缺乏对企业生产领域的研究, 新制度学派的理论很难深入全面解释企业界的一些重要现象, 通过对马歇尔边际替代理论的工具性借鉴, 使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变成了典型的新古典, 企业在他们那里仍然是面貌一致的同质性组织。过多地强调交易过程的种种规制, 忽视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独有的生产特性, 仅仅着眼于不断降低企业因委托代理、外部性、机会主义等产生的交易成本, 这是对现实情况的直接背离, 也是新制度学派无法弥补的先天缺陷。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以企业自身具有的能力来分析企业的性质, 以企业的生产特性为出发点, 指出通过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取得不断成长, 这是进一步对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生产性质进行了新的发展, 明确了能力在企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且通过能力概念的引入使企业的异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突出强调异质性是任何企业相互区别的重要原因。所以, 也正是由于异质性的提出和存在, 使得能力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研究中的热点, 但是, 该理论没有考虑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关系或契约的存在与影响, 过多地关注于企业内部具有的能力、忽视企业的交易性质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明显不足。

马克思经典理论的分析为研究企业性质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角度和分析依据, 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对企业进行了科学概括, 这无疑是理论研究中必须要坚持的。但是, 他的分析由于不是具体以企业为研究对象, 而是着眼于企业整体这一分析对象, 提出的论断不够细化, 操作性方面存在着不足。

三、企业性质的三个维度

通过企业性质研究的检索和述评, 可以看到原有理论研究都注意到了企业性质这一问题, 但是, 研究都只看到了企业性质的某一方面, 没有全面系统地论述企业性质, 成为这些研究无法克服的不足, 而且无论是生产成本、契约, 还是交易成本、能力, 都不能对企业性质进行概括性的描述。为此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笔者认为, 企业性质集中体现到三个层面, 即企业的生产性质、企业的交易性质、企业的异质性。

1.维度一:

生产性质。企业存在的基本功能就是在一定的限制约束下, 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生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进而使自己获得生存发展的可能, 不管企业追求目标到底是利润最大化还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没有生产性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可以看到, 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主流研究都是围绕或者紧密结合企业生产这一基本性质展开的。

2.维度二:

交易性质。企业存在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交易关系, 康芒斯对交易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入的。他认为交易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包括买卖的交易, 即作为市场上平等主体的买卖双方的交易;管理的交易, 即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交易, 主要是上下级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限额的交易, 即企业或组织对个人进行的各种交易。交易本质体现的就是一种关系, 通过交易性质反映企业存在所必然与外界发生的各种交往与联系, 包括同外部环境的以及同其他企业的, 没有交易性质的企业不能称其为企业, 其存在也是难以维持的。

3.维度三:

异质性。不同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不同的, 不同企业各自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也是异质性的, 企业所服务的顾客需求以及外部政治、经济制度等也都是异质性的, 所有这些因素的异质性决定了如此背景下形成的企业必然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企业性质的体现应当能够把一个企业同另外一个企业或其他所有企业区分开来, 体现出企业与企业间绩效或发展状态的不同。正如社会中充满着形形色色的个人一样, 企业同样存在着这种多样性, 基本表现为:有的企业能够实现不断成长, 有的则昙花一现, 有的则步履艰难, 没有异质性的企业性质分析是不完整的。

企业性质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企业性质的基本内容。企业的生产性质是第一位的, 没有生产性质的企业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必要;企业的交易性质构成了企业性质的重要方面, 按照马克思的经典论述, 如果生产特性反映了企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 企业的交易性质实际上反映与企业有关的各种关系, 比如:竞争、合作、兼并和垄断等不同关系;企业的异质性是任何企业存在的必然表现, 是在企业生产性质和交易性质的基础上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结果, 虽然异质性是企业成长表现出的外象, 但正是由于异质性的存在, 才使得企业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与变幻莫测。所以, 这三个方面共同反映企业的性质, 成为解答企业性质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从这三个方面的维度出发, 可以进一步对企业性质研究的不同学派观点进行比较, 如图1所示。

注:√符号表示具备该性质×符号表示不具备该性质

四、企业性质与企业成长的统一

企业性质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二者互为因果、互为条件。

1.企业性质是企业成长的反映和表现。

任何事物包括企业在内, 其存在和活动总是要体现为一定的特征和性质, 而这种本质特征将企业同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形式区分开来, 例如, 非盈利性组织、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就不具有生产特征。历史地分析, 企业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成为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其特征是由资本所有者雇佣许多工人, 使用一定的生产手段, 共同协作, 从事生产活动,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 从企业孕育与产生的那一天起, 就深深地打上了企业生产和交易的特性, 在进一步形成异质性的基础上全面地体现了企业性质的三个维度。企业性质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表现, 它反映并体现了企业成长这一事实。企业性质是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 随着企业成长而发展起来的, 它源于企业成长, 但同时它又高于企业成长, 企业成长的动态过程就是试图不断将企业的性质充分体现并且力求达到极致的过程, 由于完美总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企业就永不应该停止成长和进步。

2.企业成长是企业性质的要求和选择。

成长是任何有机体的基本主题, 除非该主体准备自动消亡。企业要求实现不断成长也是企业存在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企业性质的内涵。企业成长涉及的因素以及表现的内容形式都是多样的, 似乎把握企业成长是无从下手的问题。不管推进企业成长的理论和实践多么丰富, 不管企业成长的手段和途径多么变化, 通过企业性质就可能抓住企业成长的根本。也就是说, 企业性质决定企业必须要实现成长, 必须要强化企业具有的二个基本性质。企业性质要求并选择企业成长作为基本内容, 在巩固企业基本性质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的成长。所以, 企业成长不是不可把握、无法观察的虚幻对象, 它通过围绕企业性质展开, 并通过企业性质表现出来。企业成长的过程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它的主要方向就是更好地使企业的生产性质、交易性质和异质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企业性质要求企业必须要不断成长, 保持快速、持续与健康发展。如果成长过程中使得企业性质的三个维度得到体现和反映, 那就是持久、真正意义的企业成长;如果成长过程不能充分印证企业的基本性质, 则表明企业成长过程出现了困难或障碍, 如果不能纠正和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将限制并影响到企业成长。

笔者通过企业性质的研究检索和述评, 得出企业性质包括生产性质、交易性质和异质性三个维度, 进一步分析企业性质与企业成长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企业性质是企业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 构成其他相关研究的初始切入点, 企业性质研究体现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 通过对企业性质的研究, 为把握企业提供了可行依据。由于有了企业性质的准确把握, 就可以深入分析并解答企业本质等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企业的生产性质、交易性质和异质性三方面的概括, 为重新探讨企业本质提供了正确方向, 对于避免理论的无谓争论和停滞不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次, 清晰了企业性质, 对研究企业成长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企业既然是生产性质、交易性质和异质性三个方面的统一体, 实现真正的企业成长和发展就必须兼顾到这三个方面并且有效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通过三者有机融合、紧密协同最终实现企业不断演进的目的;最后, 企业性质的研究对深入推进我国企业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企业的生产性质说明企业必须要投入、要有产出, 要有利润, 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企业生存是困难的, 单纯依靠国家政策和扶持是不长久的;企业的交易性质说明企业要处理好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 不能适应外部环境、不能有效利用市场的企业将难以发展;从异质性角度来看, 传统经济模式下, 我国企业只有国家这一认识到企业不可能是千人一面, 改革必须要注意到这种多样性、异质性、不能套用也不能强制推行一种固定的模式。所以, 正确把握和深入研究企业性质对推进我国企业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敏, 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 (第一集) [M], 1989

[2].[美]哈罗德.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3].[美]R.科斯, A.阿尔钦, 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

[4].[美]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1990

[5].陈郁.所有权、控制权和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自主学习的三个维度 篇八

一、唤醒自主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唤醒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价值,激发出学习潜能。意识,来自于兴趣的激发;动力,来自于成功的体验。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劳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开发智力、点燃思维火花的催化剂。小学生年龄小,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对事物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呈弱势,他们的兴趣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小学二年级《冬天的小诗》时恰逢数九严寒,我先带领学生观赏冬天的景色,欣赏冬景的图片、录像;接着结合课文描写让学生描述冬天的景象。小朋友们兴趣盎然,有的学生说:“冬天到了,鹅毛大雪下在房顶上,就像给红房子戴了一个大口罩。”有的学生说:“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了起来,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有的学生说:“北风呼呼地吹了起来,就像一头野兽在吼叫。”特别是一个学生的描述让我心里为之一振,他说:“下雪了,伸出去的树枝就像一个超大的冰棍。”我听后情不自禁地赞叹:“真好,太好了!”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在教师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感悟到了作文带来的乐趣,体验着自主学习的愉悦。

二、培养自主精神,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精神、意志、毅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活动走向成熟的标志。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知识习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多方面的,就学习方面而言,也称作智慧性习惯,层次较复杂,需要长时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因为这类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内容。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要注意对学生以下几方面习惯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有计划学习的习惯。要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是一个重要策略。每学期初,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时间、内容等应该具体明确,注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如阅读计划中,学生每天读一篇佳作,在寒暑假里看一本名著,平时进行适宜的网络阅读。学生计划制订后不要轻易改变,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防止敷衍了事。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规律,就会逐步养成习惯,并不断受到目标激励,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是培养学生敢于主动参与的习惯。学生要能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信任学生,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理解和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消除自主学习的心理障碍。应做到以下“三要”:1.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见解,课堂气氛要活跃;2.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课堂氛围要和谐;3.鼓励学生互相尊重,合作探究,课堂研究气氛要浓厚。这样,学生在教师面前才会无拘无束,袒露心声,爱学善学,养成主动参与的好习惯,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使语文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是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习惯。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才能提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思辨来排除学习障碍,通过练笔来巩固已学知识,通过评介来提高鉴别能力;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写字比赛、成语接龙、猜谜、演讲、编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富有创新思维的训练活动,把阅读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

四是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素质。根据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反思能否通过自主阅读在语言环境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在字里行间感受把握作者的心灵世界,在听说读写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生及时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能力的提高水平,可以达到自主、自省、自悟的目的,激发进一步学好的欲望。

三、掌握自主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是课堂的生命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三者是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笛卡儿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对经验和能力都不足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让他们不仅“好学”而且“学好”,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第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自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同一文本不同主题的选择,对各种学习方法的选择,对课外各种学习资源的选择,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为了让学生了解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深入领会课文内在主旨,我就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有的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在读中领悟课文;有的学生运用工具书,字斟句酌,揣摩文旨;有的学生变抽象为具体,边读边把瀑布其形用笔勾画出来。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活泼,改变了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提问的被动应付局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有的语句高度概括,有的情节意犹未尽,有的表白欲言又止,这些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如果仅停留在词句意思上,这无疑是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教学中,首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同一座山会感到形状各异呢?”这样引导学生按照诗人的描述进行意象组合,学生的想象被激活,明白了雄伟的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又成了一座座陡峭挺拔的山峰。学生既感悟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9.教师三个维度 篇九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因时而进、因事而举、因需而新。

因时而进:适应时代之变的必然选择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空前紧密、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要妥善处理各类国际风险与挑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需要适应时代之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走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站在“强起来”的时代节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然选择。

因事而举: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着眼于时代舞台,又着眼于世界舞台;既着眼于继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历史底蕴,又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自信,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国家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国家治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都必须依靠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来实现。必须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切实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

二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伟大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越来越显示强大的发展活力。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深化改革的能力。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引擎,提高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着力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的制度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三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决定》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各项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相互衔接、相互协同,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因需而新: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10.教师三个维度 篇十

宁夏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指导|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多维度面试

来源:宁夏教师招聘考试网

1.面试科目分两个维度:幼儿不分科目,小学分八个科目,初高中13个科目,面试考核三方面的内容,先结构化面试回答问题,然后十分钟试讲,然后五分钟答辩,多维度的面试。2.面试的方法和科目、考核的内容

科目是分两个维度的,对于幼儿和小学来说,幼儿是不分科目的,所有的考生都考一样的内容,对于小学的考试,要考八个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社会以及科学。对于中学,初中和高中有十三个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信息技术对应于中小学的科目,这是一个细分的面。从面试的另一个角度来说。考核是三方面的内容,考前,试讲之前,各省可能有所不同,有的试讲有的说课的区别,现在的形式统一了,先有回答问题,俗语所说的结构化面试五分钟时间,然后是试讲,十分钟的试讲,再之后又有5分钟的答辩,就是常说的非结构化的面试,这是科目和内容的两个维度来阐释。

11.数学概念教学的三个维度 篇十一

初中数学里有大量的数学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思考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本文从三个维度谈谈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函数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让生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的学生能一通百通,知识点的掌握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学生更应该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怎样利用一道题目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最聪明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设计了以下探究性问题:

【探究】“火柴棒搭小鱼”

1.说一说:搭一条小鱼需要8根火柴棒,搭两条小鱼呢?若搭n条小鱼,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2.在搭小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变量?若用s表示火柴棒根数,n表示小鱼条数,s与n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3.请思考s与n这两个变量是否有与上述类似的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

通过学生有过研究经验的“火柴棒搭小鱼”问题,先寻找其中的变量,并通过亲自动手寻找、计算、记录一组组对应的数值,感受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用等式也可以表达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本题中的两个变量也存在“一个变量确定,另一变量也随之唯一确定”的关系。这三个探究从对生活的感受到最后函数概念的建模,一步步逼近函数概念的本质。

二、在数学问题中加深认识

【练习1】按图示的运算程序:输入x→+2→×5→-4→输出y

输入一个实数x,便可输出一个相应的实数y,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练习2】把一根1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当长方形的宽为0.1m时,长为多少?

2.当长方形的宽为0.2m时,长为多少?

3.当长方形的宽为am时,长为多少?此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函数吗?为什么?

练习1中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个具有动感的公式,通过刚才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不变的起始状态,进入一个动感地带,这个过程就犹如是点连成了线,也让学生体会了如何列出一个函数公式,如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列数学公式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前面的分析过程已使问题明朗化,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数学建模任务。这一步骤,让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特殊的、个别的情况,跨入到普通的、一般的情况。因此要及时地通过练习2来巩固这个认识,而练习2的最后一小题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定义。

三、用函数思想审视生活

将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抽取出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然后应用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练习3】将一颗石子丢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如果把波纹看作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在这过程中,有哪些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探究此处变量间关系。通过观察水波纹,让学生充分认识事物的变化过程,找出其中的变量,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某一变化过程中“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也随之确定”的关系并不是唯一存在的,以此提升认识,形成函数概念。

由于函数概念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几个情境让学生反复体会,分析、归纳各个问题中的共性,从而抓住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

12.浅析音乐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 篇十二

一、知识技能维度评价应淡化专业要求、实施综合评定

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应达到的演唱、演奏、识谱视唱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作出规定。从本质上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在很多程度上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其内容和要求都是从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发,适应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不作过高、过难的要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一般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之中,基本上没有进行独立分科设置,音乐知识、技能维度的评价应与专业音乐教育区别开来。从这个角度讲,传统那种把读谱视唱、演唱演奏等割裂开来进行评价是不可取的,切不能以音乐技能技巧涵盖整个音乐评价的全部。

基于上述认识,首先要让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学生耐心细致地引导,规范他们的评价方式方法,使学生对音乐评价有一条正确的、艺术的路径。不要一提评价就和考试、分数联系在一起,在评价面前没有自信。其次,应针对音乐知识、技能特点,综合演唱、演奏、读谱视唱、音乐欣赏等内容进行评价,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考核。比如,可以让学生用歌表演的形式参加音乐考试,老师不仅给学生的演唱打分,还给学生的表演打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选取一段欣赏过的乐曲主题让学生视奏、视唱后说出乐曲名或作曲家,或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易的音乐活动进行展示等等。第三,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评价时,可以选择学生最擅长的一方面去进行评价,营造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淡化学生的考试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科教学评价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音乐情感维度评价应立足学生兴趣、实施过程评价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进行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所陶醉,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情感维度评价,应立足学生兴趣、实施过程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学习情感的形成需要音乐教师长期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对学生理解、表现音乐和其终身热爱音乐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从理论上讲,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与其具备的音乐知识、技能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有的学生音乐知识、技能水平一般,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因此,我们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出发,要把音乐情感、态度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音乐情感评价时,应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出发,以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要通过记录学生音乐学习和探索的情感变化过程,让学生对音乐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激励学生不断发展。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建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学期开始,教师就制作一本“学生学习情感评价手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记录在册;学期结束时,召开“班级音乐会”或“音乐资料交流会”,比一比、赛一赛班级里的学生谁听过的音乐多,谁在学校、年级歌咏比赛中表现最积极、最投入,谁为班级提供的音乐资源最有价值,谁是“班级音乐之星”等等,把评比结果记录在册;两项综合作为学生的学习情感评价结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音乐创造维度评价应突出音乐思维、实施亮点评价

所谓音乐创造是指即兴创造或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的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实践中的音乐创作。尽管在以往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很少涉及音乐创造教学、音乐创造评价,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创造教学开始融入学校音乐教学之中,新颁《音乐课程标准》已把音乐创造教学列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音乐教学评价中,我们有必要将学生的音乐创造列为音乐学科教学评价内容之一。从音乐课程标准出发,笔者认为,学校音乐创造主要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内容,其评价标准可参照《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采用量化测评。如: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器乐演奏方法创作乐曲,并用自己设计的记谱法记录下来,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制一件吹管或打击乐器;对于初中生,要求根据歌曲的旋律改编歌词或根据地方民歌素材创作歌曲改编等。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创造能力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应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多的要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闪光之处(哪怕是一种新颖的演奏方法或一个短小的片断),千万不能轻易的否定学生的作品。

13.年轻教师成长需要三个坚持 篇十三

任何年轻教师,都有着自己的教育梦想,都有成为名师的想法。然而,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然而路又在何方呢?根据我个人成长的一点经验,我觉得,要想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必须做好三个坚持:坚持学习、坚持反思、坚持写作。

一、坚持学习

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也就变成了一桶死水,迟早有一天会枯竭。当水枯竭的时候,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有些教师工作20年,其实也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一天后的工作就只是重复而已!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学,向谁学。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学习:

1、通过阅读书籍学习

书籍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学习途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带着书籍,进行阅读。阅读书籍的过程,也是我们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向作者进行学习的过程。

可书海浩瀚,生命有限,我们应该读那些书籍呢? 第一,坚持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我们就是搞教育的,所以,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是一定要读的。而我们也是干人的事业的,要教育学生,没有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具体的书目,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等。

第二,坚持阅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

不管是不是已经担任了班主任,我们年轻教师都要读一些这方面的著作。一是为了以后当班主任作准备。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工作生涯是不完整的。暂不说这句话的科学性如何,我觉得不定什么时候,学校就安排你当班主任了。所以,提前为自己做好储备,是明智之举。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艺术。即使不是班主任,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艺术,我们就能变“突发事件”为教育情境,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具体来说,我觉得像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王晓春老师的著作,李镇西老师的著作,都是我们年轻教师的首选读物。其次,最近看到的【美】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第三,要订阅一些教育方面和本学科方面报刊杂志

“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因此,及时了解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消息,自己才能保持敏锐性。同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一些动态,也是我们进步和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最近,本人订阅了《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班主任》杂志、《中学物理教学》等报刊杂志。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眼界也开阔了,自己的格局也拓展了,自己的境界也提升了。

当然,这也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财力,我也是很心疼的。可有句话一直支持我,和大家分享:“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

第四,坚持阅读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

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是耗体力、耗精力的。而且,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也容易产生满足感。在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还容易迷失方向。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同时,在艰辛的工作之余,还要坚持学习,也容易产生倦怠。因此,励志书籍这个时候就必不可少了。

对本人影响比较的大的励志书籍有:《了也成就伟业》、《从主动到卓越》、《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88种黄金心态》等。还有一本就是《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昔仲尼,师项囊。古圣贤,尚勤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文字,在我疲惫的时候,在我懈怠的时候,在我迷茫的时候,像丝丝细雨,侵润我的心田,让我振作精神,继续前行!

第五,阅读一些开启心灵、启迪智慧的书籍

一名教师,只有心灵纯洁,拥有智慧,才能干好教育事业。所以,经常让自己的心灵沐浴春风,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坚持去做的事情。

我感觉自己读过的这方面书籍中,《读者》是一本值得坚持去读的书。当然,还有像余秋雨老师的书籍,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再有,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古籍经典,也是很好的启智修身的经典读物。其他的,在此就不在赘述!

当然,以上所述的读书,有点过于功利。我们还要经常进行“无功利”的阅读,当我们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也是我们真正享受阅读的时候!

2、向身边的各位同行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的经验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结果,是含金量很高的知识。通过向他人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量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向他人虚心学习。

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已经由学生突变为教师。“隔行如隔山”,从“学生行”进入到“教师行”,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管我们在上学期间多么优秀,也不管我们的学历多么的高,我们都得从零开始。而这个时候,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同行们。那我们该学些什么?怎么去学呢?

第一,要虚心向身边的同行们请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道题左思右想,还是不会做;又如有个知识点,自己演练了很多遍,可就是感觉很别扭,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再如有调皮的学生,上课老有怪动作,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没有丝毫转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轻教师,都是耻于向身边的同行请教。总觉得自己堂堂一名某某师大的高材生,而且现在也是老师,连这都搞不定,多丢人啊!可是,你不请教,老教师一般是不会主动指导你的,一来是他怕你不高兴,觉得他小瞧你;二来教师都有所谓的“自尊”,“你向我请教,尊重我,我可以说说,你不请教,我为什么要说?”

其实,老教师也是从年轻过来的,更何况老师有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之所以在学生面前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前通过请教等方式把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解决了。所以,要想在学生面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就要在课前勤学好问。同时,即便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也可以向老教师们请教。比如,本人在筹办婚礼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多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真的是受益匪浅!

第二,要坚持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去听老教师的课,感觉非常一般,根本没有我讲的好。后来听课听多了,才发现,“外行看热闹”,我根本就还没有入行。听了一段时间别人的课之后,听课时,我常常带着自己在上课过程的问题。才发现,“姜还是老的辣”,“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巧妙处理呢?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样过度到下一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有点入门的意思了。再后来,我听课时,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

又省时,又省力。!当然,还要感谢那些无私让我们年轻教师听课的老教师和年轻的前辈们。所以,在平时,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第三,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我们通过请教,只能够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听课,也只能主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而且,有些教师即使你请教,他也不会悉心指导的。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也不愿让你去听课。所以,要真正从同行们那里学到东西,你就必须时时处处留心身边同行们的一言一行。

当身边的教师和学生谈话时,我仔细聆听,学习如何与学生谈话。当身边的教师教育违纪学生时,我仔细聆听,认真分析学生违纪事情始末,学习应对不同违纪事件的不同策略。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认真备课时,我不动声色,仔细观察,记住他所用的资料和备课的每一个环节。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我借机到跟前,观察他的批改方式,感受他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便都在我们的心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便会时时处处都有所收获!

比如,刚接触我们的有些老教师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很潇洒,不拘小节。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才发现,他们付出的远比我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认真、细心。这些,都是一本本活的教材,也是对我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

二、坚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适用。我觉得,用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上,更加适用!我们的每堂课,我们处理的每一件事情,我觉得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的教师,自出道之日起,就是那一套,一直用到自己走下讲台。我觉得,除了他不爱学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成功的教师需要反思,没有成功的教师更应该反思。

《班主任兵法》的作者万玮老师,在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时,就是以失败告终的。可他没有放弃,而是“知耻而后勇”,在“一件件不成功的往事”面前,反思自己的失败之处,寻找解决的策略。最后,不仅“一雪前耻”,而且成了全国著名的班主任。在阅读《班主任兵法》的过程中,序言中的“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学校领导倡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反思,还给我们配发了反思记录本。可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该反思什么,该如何进行反思。

1、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爱冲动,往往会做一些令自己事后很后悔,很遗憾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如果不反思,不去寻找好的应对策略,就很难过自己的良心这一关。

长此以往,不仅不能使自己的业务有所进步,而且还很可能使自己患上心理疾病。您可能觉得我有点夸张了,但试想一下,令自己遗憾的事情常常浮现在脑海中,而我们却不能再次避免,难道我们还能心理很轻松吗?

当我们通过反思,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了应对策略,那我们肯定会释怀。所以,一定要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情。

那如何对令自己遗憾的事情进行反思呢? 第一,反思令自己遗憾的原因

毛主席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所以,找到了自己感到遗憾的原因,也就是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存在的问题,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学生没有回答上我的提问时,我狠狠地批评了他。事后,看到该生垂头丧气,反而没精神听课的样子,我感到很遗憾,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因此,我对此进行反思,我首先想的是,回答不上问题,受批评很正常,我为什么要感到遗憾呢?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以前学过内容的掌握情况。而批评应该是对他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他的发展,也就是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可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他垂头丧气,没有精神听课。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失败的,所以,我觉得很遗憾

第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知道了令自己遗憾的原因,我们就先要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找到应对策略。这也属于调查的过程。

接着以上的事例,我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主要是因为该生平时表现较差,提问时他没有回答上,我已经在潜意识中认定为他上节课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评价的过

“狠狠批评”的错误评价方式。如果该生平时表现比较好,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好的话,我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评价方式了。

这就说明,我对学生虽然也希望平等对待,但在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以学习和平时表现进行评判的误区。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然也知道要进行发展性评价,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问题。

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那寻求解决对策也不是什么难事了。第三,通过反思此类事件,寻求应对策略,提升自我

通过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思,使得我们较深层次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时,我们就可以取寻求应对策略,并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自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少,当我们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备而来”,就不会犯类似错误了。

比如,我刚担任班主任时,经常出现学生顶撞我的事件,让我很是头疼,也很遗憾。于是,我进行反思,寻找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并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求解决对策。最后,还写了一篇文章《高中生顶撞老师寻根及对策》,在《中国教师报》发表。而由于经过这样的反思,在后来的班主任工作中,从未出现学生顶撞我的事件。同时,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反思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经常反思那些自己感觉成功的教育案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值得自己欣慰的成功的案例。这类案例常常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和前进的动力。可有时,它也是我们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大障碍!很多优秀教师,之所以无法更加优秀,无法从优秀到卓越,就是因为沉浸在成功中,没有从成功中寻求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最终从优秀到卓越。

具体来说,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那些自己认为成功的案例: 第一,自己感觉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也会有成功的案例。自己感觉是成功的教育了学生,或成功地完成了某项教学任务。可如果让我们具体说说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我们又似乎说不出所以然。

所以,多思考到底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才有可能正确总结出成功的经验。

候很成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我在过渡时,让学生有了疑问,学生想要解决自己的疑问,继而展开讨论,进行新的内容的教学。或者,我的例题非常典型,学生通过例题,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等等。

第二,为什么会成功?

其实,当我们搞清楚了成功的地方,也就知道了成功的原因。只有知道了为什么成功,我们才能总结成功的经验,使自己有所提升。

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往往把成功简单归功为爱心的感化,自己的坚持等等。这样的经验总结,很多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科学性可言的。教师的工作,也是一种需要科学精神的工作。

比如,在最近的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对于我班的宋某的转化我感觉比较成功。反思成功的地方和原因,我发现,首先,我没有和他对立起来,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切身体会他的处境;其次,我抓住了几个比较好的时机,表扬了他的闪光点;再次,我以合理的方式指出了他存在的问题,并和他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我在和他的家长的配合上,取得了成功,他的家长也改变了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这么一分析,就有点头头是道的感觉,也有点豁然开朗的意思。

反思了成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进行经验推广了。但要明确,在这里适用,在其他地方是否也适用。

第三,同样的方法,在其他地方会不会成功?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用的时候,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样,我们自己的经验,能不能在其他案例中使用,也是应该反思的。比如说,有的学生,我们抓住闪光点表扬之后,他的积极性非常高。可有的同学,面对我们的表扬,无动于衷。

第四,如何把成功的经验和理论联系起来?

3、对照榜样反思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坚持写作

杰出的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写道:“阅读是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准确。”同时,我觉得写作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善于积累,让自己不断提高。而且,我觉得,只要愿意写,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高产作家。

文章。

1、写什么

很多教师,都有写作的愿望,可当静下心来,准备写写什么的时候,却不知道该从哪下笔。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写读书笔记

我们要坚持读书,读完一部分内容之后,一般都有很多感想。这个时候,把它写下来,不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对我们阅读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写反思笔记

经常进行反思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我在前文已经叙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此,我要说的是,写反思笔记除了可以提高反思的效果之外,还可以积累。当我们坚持写反思笔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路变得清晰了,我们的思考和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同时,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已经写了几万字的反思笔记了。再翻阅时,有的反思笔记,可以提醒我们;有的反思笔记,可以鼓励我们;有些则可以简单修改后投稿,发表。这样,我们的反思效果将得到了延伸。

第三,写教育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很多教师,觉得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主业,教学研究是不务正业,写论文、靠论文考评时加分更是不务正业中的不务正业。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认识,可读了张先华老师的一篇文章后才发现,“教育教学研究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四,写工作日志

其实,很多企业都在写工作日志。写工作日志的好处,我觉得,一是可以记录自己的工作业绩;二是可以起到备忘的作用;三是可以使自己的工作流程得到优化。当我们把每天要做的,和已经做了的事情记录下来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很多自己平时忽略的东西。首先,可能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做了一下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其次,可能会发现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做。

第五,写自己的随想

每天,我们很学生之间,都有很多故事发生。每天,我们也都有不同的感想。当我们把这些都写下来的时候,可能就是宝贵的经验,还有可能上升为理论。

第六,写教育时评

针对国家或地区的某些教育事件,某些政策法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当我们再读到他人的见解时,对照自己的想法,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这些事件和法规。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可以看看自己的见解和别人有什么差距。

第七,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一定要进行教学研究。而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结论。当我们把这些写下来的时候,也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论文。

2、通过哪些方式写作

教师的工作很忙,很少有专门的时间用来写作。所以,我们要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写作,才能写出较多有质量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写作。

第一,通过博客写作

现在电脑和网络比较普及,学校教师基本上都能很方便地上网。每天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想法写下来,是很方便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写出很多东西。进行整理,就能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即便是整理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对于自己的写作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的调适,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通过论坛写作

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论坛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别人的意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

第三,设立专门的反思记录本

有时,我们不想将自己的一些反思写在网络。这时,设立专门的反思记录本,就很有必要。

第四,随身携带小记事本

上一篇: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下一篇:供电工程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