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节日

2024-10-23

中华民族节日(精选8篇)

1.中华民族节日 篇一

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国外的节日以及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进而变成潮流。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事情已经很普遍,有时候相比之下学生会去多了解一点西方节日,而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晓甚少。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重新去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由来,习俗、传说等,从而让同学们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确定实践活动课题,制定初步的活动方案。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小组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主题。

1.《春节序曲》歌曲导入谁知道这首歌描述的是哪个节日?“春节”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师: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拜年、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二、学习与探究

1.揭题引: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生自由说)

师出示节日名:大家判断一下你们说的这些节日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传统节日?

排排队:请你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引导发现:从各个节日的时间上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日历上有两种日期: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我国古代人民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用公历,农历是区分传统节日一个好办法。(点清明、冬至)。这些节日是从古代就已产生并流传至今,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我们就把它叫做中国传统节日。这节课我们重点围绕这(手势)三个节日,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二、分享、交流、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大家去搜集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三、拓展交流延伸

1.少数民族的节日(课件567)师:56个民族,56朵花,56各民族是一家,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想不想看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况?让我们随着画面一起感受欢快的节日氛围。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达努节”,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小结:中国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

2.作业

再确定一个传统节日,继续搜集整理资料。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中华民族节日 篇二

关键词:校本课程,民族节日,文化,小学阶段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此规定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发展。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的前提下,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本精神, 积极并努力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在一定程上填充国家课程无法顾及的地方差异性和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不足。民族的节日文化体现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 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特别是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受到特别关注, 民族地区的各校课程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自下而上”地随之改变, 不仅在比例上民族文化课程有所增加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更趋于合理, 新的民族课程体系以形成, 即国家课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为求达到多元文化良好发展的教育目标,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前提, 以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 以民族文化为着力点,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形式。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 开发校本课程, 能够改变单一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教育部基本掌握着我国的课程决策权, 显而易见的, 集权式的课程管理存在很大弊端, 灵活性不够。教学内容一直在追赶社会的发展, 并不能契合各地区、各校的实际情况, 无法全方位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材施教是被普遍认可的教育原则, 现实的教育情境却并没有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实施, 统一的标准和存在差异的学生就必然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改变现状, 弥补集权式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不足。

(二) 学生生理和心理机能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 不仅对知识积累还是思维方式培养, 在学生终身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小学阶段进行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开发, 对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各项素质都极为重要。对学生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的满足与尊重是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在真实课堂情境中对节日文化的内涵融入, 进行师生互动, 初级阶段的学生会更加活跃在贴近自己生活的课程中, 从而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情景变化对课程可以更好地加以修订。这种民主的开放课程体现了开发此课程的诸多优势和特色。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中。

(三) 民族文化的日渐消陨。

随着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普通话推广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冲击, 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 一些独具本地区特色的资源在逐渐消失, 着实令人扼腕叹息。以民族节日文化为例, 笔者通过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本地区蒙古族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做调查发现, 学生对本地区的民族节日知之甚少, 教师也极少利用本民族的节日为资源进行教学, 如此, 民族的节日文化难以得到传承是必然的。民族节日是本民族地域性、承传性、稳定性的一大体现, 节日的沿袭和前传后承, 具有深厚、传统和久远的影响。以节日内容、节日文化内涵为资源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三、关于小学阶段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对策的思考

(一) 健全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校本课程管理区别于学校的日常管理, 校本课程幵发需要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组织内部成员都是平等的, 拥有自由表达和发言的权利, 是横向的组织管理, 而不是纵向的行政管理。建立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各尽其责, 合力打造有本校特色的以节日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

(二) 建立教师共同体

教师要同外界分享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 将对校本课程开发大有裨益。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共同贡献智慧, 一味的“孤军奋战”, 这样会不利于校本课程的更好发展。具备开发愿望和能力教师之间加强引导、广泛交流与合作迫在眉睫。增强校与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 共同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课程。

(三) 教师进行在职的校本课程开发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的体现者是教师, 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担此重任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广大教师进行在职的校本课程开发必要的培训。进行专业培训使教师们更好地了解最前卫最科学的课程理论及相关的课程知识, 在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中来提高教师应掌握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 对教师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课程质量以及社会的满意度都进一步的提升。

(四) 挖掘节日文化内涵, 合理利用各种民族节日文化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蒙古族节日马奶节, 牧民们在金秋八月收获的季节里, 为了祝愿幸福安康、吉祥如意、人丁兴旺, 所以以洁白的马奶作为节日的名字。象征着草原的兴旺, 同时也唤起人们对马奶哺育的感激、尊敬之意。此节日也可以在校园中开展, 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一起欢度节日, 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节日的价值和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育意义。节日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展也具有相应的丰富性。

(五) 构建形成性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服务的主体, 实现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的途径是建立起促进学生和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念是以应试为主要目标, 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 构建形成性评价方式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利支撑, 并能够及时反馈该课程的实施状况, 为进一步开发民族校本课程提供依据。

四、结语

我国在民族地区实行校本课程的时间并不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是改变集中课程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建设特色学校,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适合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理论建设。不同学校的自身条件和资源不一样, 因此, 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不固定的。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基地, 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 为课程开发建设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 给教师提供一个施展才能和专业成长的平台。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评价者, 应该增强校本课程意识, 有意识地提升和丰富自己的课程理论。具有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设立对于每个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都有长远的影响。以本地区文化特色为出发点、落脚点和立足点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缺陷, 树立拓宽学生视野和丰富学生精神视阈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任静.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蒙淑毅.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广西大化县民族民间文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4]杨淑媛.民族节日文化的当代变异[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期总第124期) .

3.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 篇三

数不尽的民族节日,展现着云南的最炫民族风。云南民族众多,节日多姿多彩,节日文化异彩纷呈。这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民族意识、古风遗俗的个性化表达,能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乐、求异的心理需求,引得无数游客、学者前来一探究竟。

云南民族节日具有集体性的特点。民族节日是全民族共同参加的活动,比如彝族火把节和傣族泼水节,是全部成员自发组织参加的集体活动。即使有的节日活动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参加的,比如纳西族一年春秋冬三次的祭祖节,虽然只是由家庭成员独立完成,但也是同民族在相同的时间、用同样的方式共同进行的。

云南民族节日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民族节日蕴含着强化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是民族群体共同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比如,每年的伊斯兰历九月为斋月,入了斋月,回族年满十二岁的男性和年满九岁的女性且身体健康者,都要封斋,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云南民族节日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的特点。各民族的节日活动通常集服饰、饮食、宗教和艺术等为一体,通过民族节日活动可以探知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民俗风情。比如,彝族是火的民族,其民族性格像火一样,刚强、粗犷、强悍。一方面,彝族多数居住在气候温寒的山区、半山区,火塘里的火常年不熄。另一方面,彝族为旱地作物民族,过去的刀耕火种离不开火。所以,彝族颇为崇拜火,火把节也成为了彝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本文主要以禳灾祈福、岁首年节和情爱娱乐节日等几个主要类别展开介绍。

祈福饮酒话升平 神佑祺祥颂平安

在云南生生不息的二十六个民族,始终坚持着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信仰,使得祭拜和祈福成为每个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中的重要篇章。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佤族摸你黑、藏族沐浴节等等,各民族用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方式,祈求天地神灵给予护佑与福报。

“祈福驱魔有佳节,尼翔凤翥传福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云南楚雄等地的彝族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每到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跳舞狂欢,欢度火把节。

崇拜火是彝族的传统文化,在火把节举行祭火大典,撒火把,围着火塘跳左脚舞,祝福生活红红火火,是彝族人民千百年来祈福光明、祝福生活美满幸福的传统仪式。

祭火大典分为请火、颂火、祭火、尾声四个篇章。首先,彝家儿女唱起火的歌谣,跳起激情洋溢的舞蹈。待原生态的祭祀鼓舞结束之后,由德高望重的毕摩念诵祭祀火神的毕摩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诵经祈福之后,毕摩钻木取火,随着缕缕青烟升起,彝族火把节的火种被点燃。随后,伴随着彝族的大号、羊皮鼓舞,大家纷纷点燃象征吉祥、丰收、幸福的火把,并加入到火把巡游队伍中。撒火把是彝族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越来越好的重要仪式。

在熊熊火光的映照下,天空礼花齐放,璀璨夺目,火把节拉开了序幕。彝族人民围着火把跳起了欢快的左脚舞,跳出了彝家人的热情和好客,跳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与彝族一样,祭竜节也是哈尼族为来年祈福的节日。哈尼族的每年举行两次祭竜节,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主要祭祀寨神,是为了祈求灭灾降福,人畜兴旺。每年农历三月第一轮属龙日为三月竜,属于农业祭祀,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称为竜树。过去,哈尼族的祖先都要在寨头栽上一棵树,称为竜树。在哈尼族的意识里,竜树能起到保护寨子的作用,而每年两次的祭竜活动便在竜树下举行。

每到祭竜节,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拿三月竜来说,献祭品、唱颂祈福辞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三月竜这一天,由每户选出一位男性代表带着自己家的祭品(一只鸡、一把香、一撮茶、一壶酒,红、黄、白糯米饭各一碗)参加公祭。祭祀开始,先将祭品交给主祭者献于竜台,这期间,摆到谁的祭品,谁就叩头。祭祀结束后,开始饮酒吃饭,唱颂祈福辞,祈求竜神保佑村寨平安,幸福吉祥。

居住在云南的其他各少数民族也多有自己民族的各式禳灾祈福的节日和仪式活动。祛灾祈福既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跟彝族火把节和哈尼族祭竜节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禳灾祈福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节日风俗中共有的元素之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辞旧岁、迎新年历来是最隆重的仪式。跟汉族欢度春节一样,少数民族也有隆重的辞旧迎新的节日风俗。比如,藏族的藏历新年、傣族的泼水节,普米族的吾昔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彝族的十月新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怀着同样的情怀、同样的愿景,用自己最好的姿态从昨天走向明天,从过去走向未来。

随着藏历新年的到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族人民便忙着置办年货、打扫房屋、排练节目,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喜庆气氛。

藏历正月初一为藏族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期间一般要举行赛马、赛牦牛、跳锅庄、跳情舞、对山歌、看藏戏等娱乐活动,喜庆气氛极浓。

为欢度藏历新年,藏族人民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初就开始操办各种年货。二十九日晚饭前,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图案,还要在房梁上画很多白粉点,表示来年粮食满屋。当天晚上,一般要进行驱邪活动,象征除旧立新,消灾免祸。

nlc202309082146

藏历二十九日晚上,各家各户都要在厨柜或桌子上放上各种油炸果、装满小麦和糟把的双斗、背棵苗、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或面捏羊头、糖果、酥汕茶、青稞洒等,供奉所信仰的神,以示自己的虔诚,这一点跟汉族新年供奉祖先十分相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活动。比如家庭主妇还要提前煮好放有红糖和碎奶渣的青稞酒,等到午夜时就分送给已经睡在被窝里的家人喝。第二天早上,鸡一叫,家庭主妇就要到水井或泉边撒上五谷,并且背回第一桶洁净的水,藏民称其为“夏曲”。回到家,待全家老小全部洗漱完毕,依序坐定后,家中的女性长辈(一般为母亲)便端起吉祥双斗,向全家祝福:“扎西德勒彭松惜!”(祝吉祥如意又圆满)。然后,全家人抓一把斗中的糟粑对空抛撒,品尝少许并回祝:“阿妈巴珠贡康桑!”(愿慈母安乐又康健)。相互祝愿以后,便开始就餐,当天早上的早餐一般为放有碎肉骨头和碎奶渣的麦粒粥和绵羊头。

藏历新年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一般不串门,第三天就开始省亲访友,相互请客,一般延续一个星期。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藏族人民迈入了新的一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居住在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人民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年——阔时节。以前,傈僳族新年的日子根据季节变迁来决定,如今为了方便起见,已将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定为阔时节。

傈僳族过阔时节有诸多讲究。例如节前要进行大扫除,一边清扫,一边念着“清扫词”,最后还必须把清扫出来的烟灰倒出去,象征着除去秽气。然后,傈僳族人家便开始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馈赠,祈求新的一年丰衣足食。青年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提前将节日的活动场所装扮好。

阔时节第一天,各家各户采来青松枝叶,将其铺撒在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然后,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一般由祭师毕扒主持。仪式开始,大家合力在草坪中央栽上一棵松树,在树枝上挂上弩箭和傈僳族姑娘精心准备的飘带或者衣物,将装满荞麦的大箩放在树下,并在周围摆上十二筐小箩荞麦、十二坛新酒,象征一年十二月。然后,毕扒开始念诵民族历史,祝福新年吉祥如意。紧接着,毕扒带着十二对男女青年吹着葫芦笙,唱着欢乐的山歌,到山林里抬来十二棵小松树,栽在十二个小谷箩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最后,将十二坛荞麦酒分给大家喝,喝完便开始载歌载舞过新年了。

阔时节期间,人们极尽欢娱,喝酒玩乐,唱起欢乐的调子“优叶”“木刮”,唱起古老的“狩猎歌”“婚嫁歌”“寻亲歌”,跳起欢乐的“牵俄舞”“古战舞”“相亲舞”,只要一听见这唱歌、跳舞的声音,就知道那里正在过着快乐的“阔时节”。

过完阔时节,傈僳族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年,而对于居住在丽江宁蒗和怒江兰坪的普米族而言,新的一年则始于“吾昔节”。“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吾昔”简言之就是新年的意思,时间一般是在农历腊月初,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吾昔节前,普米族人民便早早地开始为过节做足了准备。首先,要将家里收拾干净,将被褥、衣物等清洗干净,打扫卫生,修整火塘、神台等,使家里洁净明亮。同时准备好过年所需的物资,砍柴、碾米、磨面、杀猪、宰羊,煮好“苏里玛酒”和青稞酒。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吾昔节也如期而至了。

每到吾昔节,普米族都要举行神秘的祭祀仪式:“敬锅庄”“锅庄舞”。在地上撒上代表四季长青的“青松”,要“跑水塘”、举办“成年礼”(节日期间如果有年满十三岁的少男少女,由母亲主持为他们举行“穿裤子礼”“穿裙子礼”等成年仪式)等等。在充满宗教色彩的味道中,新的一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辞旧迎新是生活重要的主题之一,是岁月匆匆而过最好的见证。日月更迭,季节变换,不变的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吟唱着“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的乐章。虽然藏族的藏历新年、傈僳族的阔时节和普米族的吾昔节只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岁首年节中的沧海一粟,但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人民载歌载舞庆祝新生活,期待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祈祷新生活越过越好的美好愿景却是一样的。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文学创作的主要主题之一,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至今,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诗句脍炙人口,将爱情的美好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充满遐想。当下,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已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节日之一。而如果身处云南的话,你会发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过不完的情人节,汉族的七夕节、苗族的踩花山节、壮族的歌圩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傣族的开门节……在既浪漫又古朴纯真的气息中,二十六个民族留下了诸多关于爱情的千古绝唱。

在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临沧,佤族人民合着鼓点,跳起了粗犷、优美的木鼓舞,同时也铺开了追寻爱情的甜蜜篇章。佤族的情人节源于佤族先民原始的生活,是不定时、不定期的,在新米节、木鼓节等节日期间,各村落十五六岁的男青年们就开始串姑娘了。先由姑娘们选定一户人家,在一起玩耍。男青年们就相约着到那家去串姑娘。见面时,姑娘会为新意的小伙子梳头。在梳头过程中,双方用谈话、眼神、动作等相互传递信息。如果互有好感,男方就会把随身携带的小物件,如一枚山间采集的小石头,一串漂亮的野果,一包鲜嫩的茶叶送给姑娘。如果姑娘接受了,两人就先相约着到山上聆听树上飞鸟和林间野兽的叫声,如果叫声主凶,就必须马上赶回家,让家里的老人杀鸡看卦,如若鸡褂仍是凶相,这对情人就宣告分手;相反,如果鸟和野兽的叫声是吉祥的预兆,这对情人就可以定亲了。定亲仪式一般由女方的舅舅主持。定亲时,男方大多送来盐巴、水酒、橄榄、牛粉肠、茶叶等信物,女方则回复木棉花棉毯、手工织的衣物的物品、农具等。这一天,佤族人民汇聚在一起,杀鸡做鸡肉粥,庆祝有情人收获爱情的果实。定亲仪式最后,佤族小伙会从腰间取下一块白色的土布(家里长辈事先准备好的手工织品),两人咬破手指,在土布上染上几滴血,并且收藏终生,意为佤族的恋情永不褪色。

大理苍山云弄峰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蝴蝶泉,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是电影《五朵金花》中阿鹏与金花相会的日子。每到这一天,白族的男女青年都会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蝴蝶泉边,对唱白族情歌,跳起欢乐的“三节棒”舞蹈。在歌舞的海洋里,爱情的甜蜜慢慢发酵,互生爱慕之情的两颗心慢慢靠近。

在蝴蝶泉边相遇、相恋的有情人相约着到亲戚朋友家去品尝大理的乳扇、砂锅鱼头汤等;或乘坐轮船,到洱海一游,相恋的幸福在这一刻无限膨胀。

对于白族而言,无论在风景秀美的大理,还是在山明水秀的怒江,从蝴蝶泉边的恋歌到剑川石宝山上的爱情千古绝唱,白族人民用委婉动听的白族调对唱诉说着一段又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自古以来,对忠贞爱情的追寻是没有民族之分的。不论是佤族的串姑娘,还是白族的以歌传情,都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追寻爱情、歌颂爱情的缩影。尽管在这些民族中有很多都没有明确的情人节,但是却具有古老的情人节风俗,很多节日都能成为爱情滋生的温床。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以娱乐为主的节日都是情人节,每一个爱情降临的日子也都是情人节。

不胜枚举的少数民族节日串成云南的三百六十五天,使得云南从年初到年尾都喜庆不断。每次庆祝节日都是一场文化的盛宴:绚丽多姿的服饰,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古老悠扬的歌调,令人痴迷的舞蹈……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游客。近年来,乘着节庆旅游的春风,云南民族节日文化发展正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4.少数民族节日 篇四

怒族:主要节日有: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满族: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

黎族: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藏族: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傈僳族: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阔什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鄂温克族: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苗族: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锡伯族: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彝族: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歌会、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羌族:“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5.我国各民族节日 篇五

满族的“颁金节” 黑龙江:

达斡尔人吃年猪鄂伦春族“篝火节”赫哲族的节日 浙江:

畲族祭祖公图 山东:

胶东蓬莱的“渔民节”(组图)湖北:

土家族的“纳顿”节土家族的“端午节”土家摆手节 湖南:

苗族的斗牛盛会瑶族牛生日土家族一个年分两次过 广西:

苗族“芒哥”节苗族斗马节京族哈节

壮族青蛙节(组图)壮族“三月三”民歌节仫佬族的依饭节和走坡节 瑶族的开唱节和尝新节 海南:

黎族的“三月三”海南黎族军坡节(组图)四川:

僳僳族的梳头比赛苗族的踩山节羌族的年节 藏族的“郎扎热甲”节 贵州:

苗族三月三(组图)小花苗跳花场(组图)台江斗牛节(组图)撩人心绪的“姊妹饭”(组图)苗族的吃新节和龙船节苗族的拉鼓节 仡佬族拜树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水族人民的“端节” 布依族的“牛王节”侗族的节日 云南:

阿昌族的“会街节”和“窝乐节”白族的各种节日白族过年唱“歌联” 德昂族的“花节”独龙族的“卡雀瓦”怒族仙女节 彝族虎笙节彝族插花节(组图)彝族盛会“火把节”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僳僳族的澡塘盛会“三朵节”——纳西族的象征 普米族的节日哈尼族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 西藏:

藏族晒佛节藏族沐浴节雪顿节采风 藏历年的团圆饭 甘肃:

东乡族开斋节 青海: 土族波波会 台湾: 高山族节俗 回答者:qtcdxxyuc-二级

2009-1-21 19:17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2010)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专项方案》的批复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人民政府同意你委制定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专项方案》,请会同相关地方和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专项方案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附件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专项方案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09〕4号)文件精神,结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分类管理的原则,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聚集、结构优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新格局,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发展新路。

二、基本思路 以体制创新为主线,以两型产业发展为切入点,运用两个手段(市场和计划),紧扣三个层面(产业组织、产业运行机制、产业管理方式),统筹五个关系(区域间关系、城乡间关系、城市间关系、产业间关系、产业与环境间关系),创新五个机制(产业导向机制、产业集聚机制、产业融合与创新机制、产业协同机制、产业治理机制),实现六大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式集约化、产业创新持续化、区域产业协同化、外向协作开放化、产业治理多元化)。

三、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和强化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环境的市场化程度,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提供有力的体制与制度保障。到2015年,初步形成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拓宽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空间,奠定建设两型社会的产业支撑基础。到2020年,建立起有利于建设两型社会的产业支撑体系,产业结构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

四、主要任务

在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方面,重点培育两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提升两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在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在产业运行机制方面,重点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强化产业协同效应,以集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与三次产业的联动;在产业管理方式方面,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适度干预相结合,重点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共同治理机制。

(一)以培育两型产业为切入点,建立两型产业发展导向机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1、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依法、理性引导产业升级。加强对两型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研究,确定包括“两高一资”企业退出机制在内的两型产业发展思路。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围绕两型产业龙头企业的打造,积极培植产业链,立足于产业链竞争模式建立两型产业竞争优势。

2、建立支撑两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建立促进两型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投资、财税、政府采购、节能环保标识等手段,支持节能环保等两型产业发展。建立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约束机制,严把市场准入门槛,将能耗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有效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盲目发展。建立以两型产业发展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两型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信贷资金向两型产业倾斜,制定支持两型产业发展的差异化产业政策。

(二)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健全产业融合与创新机制,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加强产学研的互动,突出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主体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培育和提升两型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两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引导长株潭城市群高校、科研机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推进科研院所加快转制,逐步形成产权多元化、经营专业化发展体系,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共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进入重点产业、行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攻关研究。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科技中介服务向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艺配套以及指导企业建立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机制等服务领域拓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突出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中间试验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部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贷款融资服务。

2、以产业融合为平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以“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结点”为模式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现代物流基地。以长沙为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打造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长株潭城市群,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为依托,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立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把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

3、整合产业创新的多维模式,加快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依托长株潭城市群科教优势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五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株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立基于研发产业集群的组织创新体系,构建以人才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产业集群,建立设施完备的孵化基地和配套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项目、研究、资金、归口四位一体的研发产业循环体系和动态组织层次网络。构建以两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结构创新体系,形成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

4、转换产业开发和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立足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突出节能、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突出两型产业的优先发展战略,突出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城乡分离型向集约型、包容性增长的城乡结合模式转变,从高消耗、高污染、生存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三)以整合区域资源为核心,建立城市群产业协同机制,促进产业开放与协作。

1、合理确立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功能与产业定位。着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形成“3+5”城市功能区。“3”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组团,打造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形成先进装备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物流中心,并高起点、高标准地把长沙建设为具有国际化品位的城市群形象窗口城市,以文化、休闲、商贸、科教、金融、信息、都市工业为主的功能区。“5”包括环洞庭湖的岳阳、常德、益阳和湘中的娄底、湘南的衡阳,打造城市群次级城市中心和经济发展腹地,形成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及高技术产业配套基地。

2、立足核心企业与产业配套,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按照“总体规划引领、产业创新主导、机制创新支撑”的思路,培育打造核心企业,加强产业配套,促进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

3、强化产业的纵向与横向联系,促进产业的关联与互动。积极鼓励和推动城市群产业间战略联盟的制度创新,在相关联的产业之间构建多种形式的股权式、契约式的战略联盟关系,强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为产业创新提供优良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产业间的关联。

4、建设产业科技支撑平台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以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平台等为重点,实施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专项,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重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大专项,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以技术产权交易所、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技术检测与评价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高科技产业化服务能力。建立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系统、网络科技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与共享服务,为各类科技创新机构和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效的公共科技资源服务。

5、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强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吸引资金和先进技术,吸引跨国公司在长株潭城市群内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产业发展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

(四)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目标,建立产业集聚发展机制,推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1、制定工业布局规划,创新产业空间布局。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各自功能与产业定位特点,加快编制城市群工业布局规划。在不同的城市功能区之间,制定并完善跨城市、跨功能区、跨部门之间的产业转移政策、财政分配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等区域协调政策体系来规范和协调区域利益分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2、运用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等手段,推动两型产业发展。对实现技术升级、产业调整达标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对规定期限内仍然不能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调整达标的企业或产业给予一定的限制,依法对企业或产业进行合并重组或实施整体退出。

3、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动力,建立产业综合治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环境。

1、完善产业治理机制。成立以城市群政府产业政策合作为基础的产业治理平台,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产业治理机制。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产业一致经营、利害均沾的经济共治环境,打破城市群之间因行政区划导致的行政壁垒及行政壁垒导致的经济壁垒,形成一种合力协议方式的解决机制,最终形成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治理共管机制,突破现行条块管理体制的限制,在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水利、科技等各个职能领域推行产业的区域性管理。

2、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的适度干预相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将政府的主要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合理设定经济调节目标,进一步健全经济调节体系,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战略规划和预测预警,更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改革合力,共同推进改革。

2、建立监督机制,检查改革进展情况,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推动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3、建立考评机制,定期开展方案实施评估工作,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省地方税务局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体育局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省统计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物价局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省国防科技工业局 省政府法制办

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省人防办

省宗教事务局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省监狱局 省外国专家局 省公务员局

省地方税务稽查局 省中医药管理局

省政府直属特设机构

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省政府直属机构

省地方税务局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体育局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省统计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物价局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省国防科技工业局 省政府法制办

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省人防办

部门管理机构

省宗教事务局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省监狱局 省外国专家局 省公务员局

省地方税务稽查局 省中医药管理局

其他机构

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省外宣办 省信访局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省交警总队 省消防总队 省档案局 省供销社 省煤炭局 省畜牧水产局 省乡镇企业局 省水文局

省洞庭湖工程管理局 省文物局 省知识产权局 省移民开发局 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省公路管理局 省海事局 省运管局 省扶贫办 省就业局 省医保局 省社保局 省财政监督局

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省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局 省盐务局 省农机局 省无委办 省墙改办 省散装水泥办 省劳教局

省农村信用联社

中央在湘单位

省国家税务局 省烟草专卖局 长沙海关

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省气象局

省煤炭安全监察局 省通信管理局 省邮政局

人行长沙中心运行 湖南银监局 湖南证监局 湖南保监局 湖南电监办

群团组织

6.中华民族节日 篇六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我国,西方文化正以强劲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代青年热衷于过洋节并同时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

当今社会表现出的对待传统节日的冷淡,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第二,法律上没有给予传统节日以有效保护;第三,相关文化产业的缺失,造成节日内容的空洞和落后。这些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步调不符,因此我们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力发展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文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的过节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落后、单一,因而年轻人更倾向于新鲜自在的洋节。节日文化的历史传承,需要选择正确的文化认同方式才更具生命力。我们要动用现代媒介及多种文化传播方式,赋予传统节日以时代气息,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中秋节已不仅是一个传说的延续,更不是把月饼做得更大更奢侈,青少年对于月饼的钟爱程度远不及收到的一条中秋祝福信息。而传统的七夕节亦可被一贯含蓄的中国人拿来大方的过一回自己的情人节。

加强法律法规保护,拓展节日文化宣传渠道。端午节遭抢注对我们是一次警醒,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要在法律上予以有效保护。如今,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的倡议已提上官方议事日程,且有望进入立法程序。新增的法定节假日可用压缩“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方式进行调整,除夕亦可被纳入春节假期,以便让民众好好的享受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饭。正如浙江嘉兴举办的家庭文化节,以裹粽子比赛为启动仪式,以中秋晚会为闭幕式,再现了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地方的宣传办法可以加以借鉴和推广。

发展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我国有关传统文化的产业相对匮乏,节日内容落后单一。而国外则会有与节日相关的产业出现,如玩具、录像、饮食等使得节日更像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丰富发展自己传统节日的外延,可以通过举办节日文化盛典、饮食文化节、创意

7.中华民族节日 篇七

2006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的开局之年,从2010年的“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到2020年的“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其实质就是要把影响群众体育的多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体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效益地发展群众体育,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认清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通过各种重途径大力推动民族地区全民健计划的实施,加快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赶秋节”是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立秋那天,苗族同胞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它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长期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伴随着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而不断传承与演进。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要,不断地显示出她的社会和体育价值,成为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将“赶秋节”这样的民族节日体育的开展来推动民族地区的全民健身健身计划的实施,这将对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带来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湘西苗族“赶秋节”的体育价值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模式,为民族地区建设特色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1 湘西苗族“赶秋节”的起源

“赶秋节”又称“调秋节”,是我国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花坦、风凰、泸溪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关于“赶秋节”的起源,传说很久以前,相传有个叫巴贵达惹的苗家青年,一次出去打猎,捡到一只精美的绣花鞋,为寻找制花鞋的姑娘,他造了一架可坐八个人的秋千(即今天的“八人秋),在立秋之日邀约后生、姑娘前来一起游玩娱乐。终于在相邀的男女青年中找到了花鞋的主人七姑娘,后来,两人结为夫妻。随后年年举行这种娱乐活动,最后演变成赶秋节。现在“赶秋节”成为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阴历8月8、9、10号这三天举办,凡居住在湘西的苗族部落,这几天都聚集花垣县,参加隆重的“赶秋节”活动,在这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着民族服装,敲锣打鼓,舞龙灯,狮子灯,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篮球赛等热闹异常。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青年男女也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另外,还有民间才艺,武术表演等体育项目,为节日增添了欢快热闹的气氛。

2 湘西苗族“赶秋节”的体育价值分析

2.1 湘西苗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历年“赶秋节”的举办情况调查表明,苗族“赶秋节”这一风俗习惯与传统体育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传统节日体育的民俗性特点。民俗促进了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丰富了“赶秋节”的活动内容。以传统体育的竞赛和表演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对于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赶秋节”离不开传统体育活动,传统体育离不开“赶秋节”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体育与民族节日活动有机结合,密切联系,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因此“赶秋节”为该地区民族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弘扬、推广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民族体育项目在该民族该地区得以世代相传。

2.2 丰富了老百姓的健身内容

一年一度的“赶秋节”,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传统体育活动又为“赶秋节”内容增添了纷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互相生辉。使得忙于生产劳动的老百姓们有了娱乐与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农民群众不只是利用单一的生产劳动来运动自己的身体,而是以适应群众的兴趣、立足群众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赶秋节”通过集体表演、展示、竞赛等参与互动等方式,让广大人们群众参入其中,亲身体验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不断继承和发扬古老的风俗,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丰富了老百姓的健身活动内容。

2.3 效果明显的健身娱乐作用

苗族传统体育融进苗族“赶秋节”中,有的是传统体育项目贯穿于苗族的各种节日活动。如苗族的跳鼓,它可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期间广泛进行。“赶秋节”因为萌发在边远的山区,苗族人民的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只有规定的固定日期和地点,才使大家能够有身心娱乐,身体锻炼,展示才艺的机会。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体育活动多种形式并举,异彩纷呈,构成了节日活动中的喜庆氛围。在“赶秋节”活动中,如舞狮子、舞龙灯、跳猴儿鼓、苗鼓等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参与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等综合素质。“赶秋节”还可以调节人民的心理情感。由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动作丰富多样,趣味性强,使得参与者的热情高涨,人们一年来所有烦恼、痛苦、艰辛都焕然冰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误会得以消解,在浩大的运动场景中,能深深感受群体力量的巨大,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这有利于苗族人民的心里健康。体质与健康水平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体育活动作为“赶秋节”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娱乐身心,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继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2.4 有利于增加落后的苗族地区的体育人口

湘西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原因,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不管是祭祀和纪念性的,还是庆贺和社交娱乐性的,几乎都与传统的体育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真可谓哪里有苗族的传统节日,哪里就有传统体育活动。为了节日的竞赛和表演,一般都会有几百上千人进行长达40到50天,每天几个小时的训练,这对于苗族地区体育人口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5 推动该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赶秋节”作为一种节日体育的开展,使得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民族地区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它的举办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赶秋节”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节日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赶秋节”作为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少数民族节日,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了解、认识和研究“赶秋节”与传统体育活动之关系,将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开展。

3 湘西苗族“赶秋节”对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启示

3.1 节日体育能弥补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中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

湘西地区大多处在武陵山脉连绵的大山之中,平均海拔在200~1200m,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由于经济状况、地理自然环境、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指导员配备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全民健身体系的不完善,边区农民身体素质也是普遍在健康标准指数以下。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载体,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阵地,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中的重要元素。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基本的体育文化阵地,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生活要求,更谈不上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而在“赶秋节”活动中,如舞狮子、舞龙灯、跳猴儿鼓、苗鼓等传统体育活动,对场地的要求很小,都是可以在乡间田野可以开展的项目,受器材、场地、时间、季节的限制小,而且由于“赶秋节”是苗族自己的体育节日,人民本身具有很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底蕴的支持,所以在湘西地区都有坚实的基础,开展也比较容易。通过“赶秋节”在弥补湘西地区全民健身体系中场地设施的不足可以看出:民族节日体育在民族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弥补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中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具有现实意义。

3.2 节日体育的宣传是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基础

“赶秋节”是苗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在民族地区紧紧围绕节日体育为主题,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利用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民族情感,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知识,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这将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把“赶秋节”体育活动纳入全民健身计划,坚持节日文化与节日传统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全面锻炼民族地区人民身体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赶秋节”的民族节日举办,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3.3 不断开拓创新是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赶秋节”的举办,苗族人民在举办“赶秋节”的时候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当地群众的爱好和经济条件,对一些项目所需要的体育器材、组织形式、适宜参加人数以及运动量及强度进行考量,在此基础上,选择群众非常感兴趣并适合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体育项目改造创新后在“赶秋节”时推广,突出了这些体育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大众性等特点,使群众更加喜好,这样最终导致地区体育人口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实现体育与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苗族人们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充分改进和创新节日体育项目,把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作为根本目的,通过节庆活动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构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

3.4 节日体育的传承和规模扩大化是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有力支柱

“赶秋节”凝结着苗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苗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赶秋节”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使的现在节日体育的规模已日益扩大,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赶秋节”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使节日体育在民族地区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成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有力支柱。

4 结语

通过对“赶秋节”的体育价值分析,可以看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在民族地区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在民族地区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节日文化资源,从其价值观念、组织与管理、内容与手段、各条件保障与成果评价着手,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节日文化资源,按照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要求,在民族地区积极传承、发展、创新优秀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从而在民族地区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为我国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兴明.民族体育向后延伸的战略研究[J].体育高教研究,1993(4).

[2]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3]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刘雪松.论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及其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4).

[5]陈三政,肖剑.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学研究,2007(3).

8.中华民族节日 篇八

关键词:少先队节日课程;民族精神;传统节日;队员;传承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节日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教育教学中如何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引导队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着力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使民族传统赋予时代特色,使民族精神唤起幸福憧憬,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创新少先队节日课程,发展队员的四个能力

1.创新中队会,发展合作能力

中队活动是围绕传统节日主题开展的活动型课程,它是以队员为主体,通过中队会、十分钟微型队会、中队自主实践活动等形式,让队员在节日素材整理、队会交流、小队讨论、节目编排的过程中达到通力合作、集思广益的自我教育目的,引导队员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礼仪及道德精神。

2.创新实践课,发展创造能力

中队实践课就是完全由队员设计实践活动,活动课的主题、内容、形式都结合传统节日主题,由中队辅导员和队员自主确定。所涵盖教育主题不尽相同,如清明节的祭英烈扫墓活动、端午节的巧手包粽子活动、中秋节的亲子团圆赏月活动、春节的敬老院慰问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中队实践课,让队员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从小培养队员的感恩、奉献、爱国意识。

3.创新网络课,发展综合能力

网络活动课就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让少先队员的节日课程具有信息化的辐射作用。将少先队节日课程与学校计算机课以及红领巾社团相关课程有机结合,利用少先队微博、少先队网站、中队博客等各种渠道让孩子们学会上网自主学习、网络宣传、活动设计、发出倡议等,如清明祭英烈网上签名寄语、十·一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让网络活动课成为少年儿童学习和传承节日文化、发展自身综合能力的乐园。

4.创新学科课,发展探索能力

创新学科课就是有效整合学科的教育资源,挖掘蕴含在课堂教育中的节日教育内容,如语文课的节日诗歌朗诵、思品课思想道德教育、音乐美术课的情感价值目标等有关于节日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有效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队员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从而利用传统节日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凸显队员的主体地位

1.知识传授法。通过班队活动等形式对队员进行一些知识的传授,能够较短的时间使队员获得较多有用的知识。

2.资料调查法。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队员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调查体验法。通过组织队员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队员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这类活动是为了让队员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5.教学游戏法。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6.参观访问法。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队员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三、在继承中发扬,研发少先队节日课程教材

1.少先队节日课程教材的研发要针对少先队员对传统节日认识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编写中华民族典型的传统节日作为少先队员学习的课程教材内容,可以为队员打开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能激发队员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欲望,能激起队员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敬仰,有助于队员走进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2.少先队节日课程教材可按照节日的先后顺序,选择八到十个传统节日纪念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个切入口进行教材编写,力求浅显易懂、图文并茂。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课程可按照一个传统节日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按年级的递增又可分成五个主题的主线进行编写。每个主题分别设计“起源由来”——“实践体验”——“问题思考”三大板块。在三大板块具体内容的设计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激活学生思维发展,符合时代特征,尽可能选用学生喜爱的、生动形象的词语。

3.少先队节日课程教材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五一节、八一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为主,搜集整理节日的习俗、人物、故事、诗歌等相关资料,每个节日都配合上实践活动的指导建议,让队员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锻炼能力。

4.在少先队节日课程教材中加入国家法定纪念日。如9.3抗日胜利纪念日、9·18纪念日、12·13国家公祭日、毛泽东纪念日、雷锋纪念日等具有特定意义和历史背景的新增纪念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教材内容上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并能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

四、少先队节日课程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对策

1.课前准备充实。首先要根据各年级队员的年龄特点,中队辅导员要有效备课,明确节日教材的三维目标,中队辅导员要选取一个节日作为备课的重点进行教案的设计,还包括教学流程、制作精美的PPT演示,配上优美的音乐等。教案的设计人要提前把教案、PPT演示发在校园网上供同年级组的其他辅导员共同学习、共同分享,通过网上交流和教研的方式,达到有效备课的目的,促进辅导员取长补短,深刻思考。

2.课堂教学扎实。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拓展型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元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们自己独立制作的教学媒体填补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有效运用教学媒体为课堂服务的效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课后反思真实。通过教研组活动,组织中队辅导员观摩节日课程的课堂教学,并进行切实有效的评课活动。如何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更热衷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我们经常探讨的话题。于是,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应提倡课前预习收集相关的资料,注重课中的交流和课后的延伸,努力使少先队节日课程的内容成为启迪学生探究的切入口。

总之,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了深刻的民族精神,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少先队活动课是加强德育效果的有力途径,同时也是落实“三热爱”教育,“中国梦”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引导队员挖掘节日中蕴藏的民族文化,提炼其中的民族精神,并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队员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民族精神,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作者单位: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 《节庆趣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盖国梁.著

[2]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作者:傅建阴

上一篇:妈妈的眼睛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小学生校外报辅导班的调查问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