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感悟(精选15篇)
1.教育学课程感悟 篇一
数学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感悟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我校教师一起通过线上教育论坛学习了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讲座。
学习后让更加体会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学习中捕获一些与社会生活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也给今后的教育理清了育人目标,指明了改革方向。
学习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感悟到此次修订把数学核心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重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
编很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的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和发展情“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习变化与建议这部分内容认识到“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
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
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2.教育学课程感悟 篇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深化教育改革在于加强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当前, 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重要时期。21世纪带给人们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时代要求教育进行探索和改革, 以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
二、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是教育创新与数学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数学是什么?拿破仑认为:“国家的兴盛与数学的进步和完善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指出:“任何学科只有在数学得以成功地应用于其中时才能被认为是完美的学科。”数学一向以其辉煌的智力成就而被尊为“科学的皇后”, 又以其为自然学须臾不可离的工具而成为“科学的仆人”。数学教育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 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中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即准确性、缜密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
教育部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我国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 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和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 数学活动经验) ,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 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 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可以看出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正步入国际化的轨道, 大众数学的思想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大众数学的基本含义是: (1) 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 (2) 人人掌握必要的数学; (3)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都把数学应用性放在重要位置上。
三、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根本在于教师。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 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 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 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牢记神圣使命,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默默耕耘, 做爱国敬业的楷模。
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 教师和学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 两者缺一不可, 不能强调一方面的作用, 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教师中常犯一个错误: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探究创新和体验, 使自身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的盲目探索会使学生迷失方向甚至失去信心。正确的师生观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当旁观者, 而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 要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得到较好的训练。
四、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数学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它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情景和学校生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长期以来, 由于社会对教育的筛选功能的强化, 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停留在选拔人才的层面, 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推进了“应试”的狭小空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自然也就盯在了“升学”的焦点上。这是“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传统思想的反映, 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 是新课程事实中的社会性矛盾。随着社会对教育期待的变化, 学校教育将向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方向转变,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将向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发展。
教师应该从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把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 与实践连接, 为教育活动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学会合作。
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应该使数学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不能仅是教材的执行者, 而应该根据学科内容大量查阅资料, 补充内容,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 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其感受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快乐, 品尝成功的喜悦。所以,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使其展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自主地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应该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重点予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注意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又要兼顾对有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要抓住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适时予以表扬, 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不应该只做成绩的评判者, 而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启迪者, 学生发展的促成者。
不是任何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当教师。教师职业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做依据, 有专门的技能做保证, 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而且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而且应该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能够传授基础知识, 而且应把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 感悟数学真谛, 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 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同时, 只有接受终身教育, 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 才能够完成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任务。
五、实验教材的创新设计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课改实验的有力保证。
高中实验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精神, 处理好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 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具体表现在教材的“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等方面。每节都以问题开始, 以“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与猜想、归纳与推理的活动, 思考问题的本质,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 例如对大量的来源于现实数据的处理, 函数图形的呈现及建模函数的拟合等方便直观, 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体验数学的现实性、工具性, 能增强教科书的“亲和力”。
3.感悟语文新课程 篇三
首先,就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促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树立新的教师职业观,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建立新的学生观,形成新的教学过程观,形成新的教学评价观等等。只有在这些观念的转变中,我们才会重新审视和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如何由“教书匠”向“研究型”的学者方向转换;如何由“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主体论”的课堂教学方向的转换;如何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新教学观转换等等。
其次,就是理论学习的提升。
关于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中,揭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精神,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渐渐靠拢的大势。那么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或者说语文素养所要包含的内容,从语文学科来看,有的是专门性的,有的可能是边缘的、和其他学科交叉的。语文课程无论专门还是边缘,根本目的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充分地发挥作用。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一样,都应该关注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有其独特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集中到应用、审美与探究这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倡有选择地发展。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按这一框架进一步展开。必修课程目标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进行描述。选修课程分别根据“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的特点拟定目标。其主要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特点之一: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课程目标努力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当今时代的教育观念。
时代性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承传,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注重合作学习”,“注重个性化阅读”,“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无论是必修课程目标,还是选修课程目标,都注意从基础教育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基础性
·“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选择性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积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
·“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特点之二: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课程目标中有些内容是语文学科专有的。如:
专有的
·“加强语文积累”,“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
在学科教学中,有些目标是多门学科共同追求的,有些内容是多门学科交叉的,对于多学科交叉的内容,语文学科则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目标。
交叉的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大多是综合的,有的是学科的综合,有的是跨领域的综合。
特点之三:指向、过程和层次。
指向课程目标有对具体内容达成度的要求,但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取法乎上”的指向,一种理想的追求。
过程课程目标的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如:
“提高……”“感受……提升……”“深化……,体会……,追求……”“增强……”“学习……,培养……”
层次课程目标: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新的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感悟。首先是三级课程设置的“新”(国家——地方——校本);第二是教材编排体例的“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编排);第三是必修和选修双向推进,体现基础教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第四是评价机制的“新”(单说学生评价:包括模块考核,必选课考核,作业完成,会考和高考综合起来,形成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同学、家长等多元评价的机制,装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第五考核方式的“新”(学分制)。五个模块教学分别各2分,共10分;黑龙江省必选课四科,每科2分,共8分,也就是说,高中阶段,每一名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完成18个学分才准许毕业。
新课程带给我们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与探究。它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是一个感悟的世界,让我们与它一起成长吧!
4.校本课程感悟专题 篇四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虽然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发展并不平衡,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薄与专业发展程度低下,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就目前来看,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把握不够,二是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与技术,专业化程度不高。校本课程,对于基层学校与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据调查发现,50%的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技能,许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对理念的把握不准而出现了偏差。如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是上一节课;有的学校存在着教育目标异化的现象,把第二课堂的活动摇身一变,成了校本课程;有的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理解不到位,把其定位在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培养方面,拼命在学科上下工夫,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抓手。由于现阶段有关校本课程的培训没有跟上,导致开发过程中的思想混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这一现状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这一方面进行补课。.沿袭以学校与教师为本位的开发思路,不大顾及学生的需求与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3.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教材的编写,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存在一个误区,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编一套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一些教师非常热衷于做这项工作,有的学校已经把编好的教材出版并进人课堂。且不说教材的出版必须经教材委员会审定方可进课堂,就其行为而言,已经曲解了国家把课程开发权下放给学校的初衷。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知识的生成,强调师生在开发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强调学生在开发过程的体验中获得感悟,从而获得经验。一句话,它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这一点,很多人还是不理解,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开发理念,调整开发方向。4.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比较封闭,没有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 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大问题是学校闭门造车,一些学校没有转变观念,没有用开放的思想接纳多种资源为开发校本课程服务,而是停留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搞所谓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但目前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校骨干教师的层面上,即便是从教师层面来看,虽然有许多教师是积极投人的,但也有一部分教师觉得事不关己,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寻求社区与家庭帮助时,许多地处农村的学校,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或其他人员,对其不感兴趣。因此,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度是有待加强的一个问题。
5.感悟物理新课程 篇五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已在重庆市北碚实验区实施了一个多学期,引起了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我也有幸踏上这次课改浪潮,试着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内实践了一学期,现谈谈自己对课改的一些感悟。
一、把握好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关键
1.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特点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江泽民提出的“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新课程标准分四大部分,与以前的九年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大纲相比,更加完善,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②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如“摩擦力”这节,旧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而新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日常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③ 教法改变,以往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式学习, 学习的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④ 新课程标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比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可以与音乐知识相结合。
⑤ 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 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① 淡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对于还没系统学到但又必须用的知识以“加油站”的方式提出,让学生作为工具使用。
② 图文并茂,彩图多,符合8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学生喜欢阅读,如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共有34幅图片。
③ 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如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重要的内容,都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总结得出。
④ 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摩擦力这节中溜冰鞋、磁悬浮列车;浮力一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
⑥ 新教材中众多的猜想与假设,留给学生质疑空间,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⑦ 新教材没有章末习题,节后练习也大大减少,特别涉及计算方面的习题大大减少,却增强了实践活动和小论文写作。
二、教师应加快步伐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需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审时度势转变教育观念,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那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从一而终”的教法。努力创新,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要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一切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我在上摩擦力这一节课时采取以下方法体现课改精神。
创设情景: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将现代技术、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能生动活泼。这节课我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拧开(学生不容易拧开);再用细线拴住重物,让学生不打绳结,而将重物挂在木棍上。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为什么拴有重物的绳子在木棍上绕几圈就能挂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
突出重点:重点放在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大胆猜想,摩擦力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有的说与速度有关,有的说与面积有关,有的说与重力有关,有的说与质量有关,有的说与运动方式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课堂上根据8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研究其中两个猜想: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粗糙程度因素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教师给出实验器材,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实验方案,选几组在全班交流,修正实验方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强调应用:学生得出结论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有摩擦力好?还是没有摩擦力好?根据学生回答,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有摩擦力好,反方:没有摩擦力好),进行辩论,举例说明自己观点,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分析问题,摩擦力既有利,又有弊。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明白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再通过播放有关的多媒体录像,学生就能很轻松说出怎样增大、减小摩擦力。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报刊上的一条消息给学生这样一个课题,某县一段有坡度且转弯山区公路常出车祸,假若你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请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建一个警示牌,有的学生说把路修直,有的学生说在水泥路上刻上一道道横线增大粗糙程度,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
三、教师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
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一学期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
四、新教材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实验学校各班人数较多,一般在45~50人,学生学习基础肯定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分层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但有些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惟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相关的材料,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物理课要特别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和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能力的培养。物理还需要一定数学模型,深入探究物理问题往往都需要数学作帮手,我认为不能过分淡化数学在物理中的运用。
6.颠覆式营销课程感悟 篇六
听了此次的培训课程,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要学会创新,学会逆向思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要让你宣传的东西让顾客过目不忘。在别人都在做的时候不要跟风,并且有了自己的创新要大胆的去做,最重要的是要用你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证明自己的创新不是凭空猜想,这样的创新才是最真实的创新。其次在门店做好一名管理者,我学习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员工的管理:
1、惩罚政策:扣面子比扣钱有效的多,举例说明让员工自己在众人面前给予事情完成的时间以及标准和惩罚措施,然后到规定时间,让其自己公示自己的达成情况,偌大程的好,店长应给予适当的奖励。
2、对员工的激励:让员工明确自己怎样拿高薪,并及时跟进门店员工每日的销售情况,明确自己现占的位置;并且能够经常性的对员工说赞美的话:你太棒了,我们为你感到自豪,谢谢你!你做的很好……
3、对员工的培训:必须有自己的联合用药手册,制定联合用药方案,每一种病症必须做出4个以上的不同价位的方案;在抄写说明书的时候现在都是要求记得功能主治以及用法用量,所以为了突出门店服务的专业性,将背诵禁忌以及注意事项来争取顾客的最大信任度。而且对于员工的学习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周、每天的重点学习科目。
二、顾客管理:
1、顾客是可以被教育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让顾客感觉我们是最专业并取得顾客的绝对信任,才能让顾客的消费观念跟着我们走。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培训。
2、谁的顾客谁进行管理并且要与自己的会员经常联系
7.感悟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七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1. 传统的教学观
在现实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占居重要的地位,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把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教师的单向授课上.“讲解一接受”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反映了人们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唯恐知识点、解题技巧有漏洞,就尽量多讲,多练,多留作业,这样,“讲解—接受”就演化成为“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巩固练习演化为“题海战术”.教师在教学中也顾及不到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学生是教学中心
新课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体会到,学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不喜欢自己成为别人的配角,主观上向往成为每件事的主角.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
3.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
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因此,对待学生教师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不足,又要看到他们不可限量的前途和发展.每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可以成为社会中某一行业的有用人才.
爱迪生小时候被学校认为“愚笨”,失去了在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可是在母亲的帮助下他最终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大王”,一生完成了2000多项发明创造.爱迪生的成功告诉我们,天才不都是天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信每名学生都可以成功.当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每名学生的个性差异后,总能发现他们在某方面的“特殊才能”.这也是我们工作中应着力来完成的.要想对学生有科学、正确的分析,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完善.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适应时代的发展
1. 教师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
为了适应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紧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给自身“充电”,再学习.再学习除了教师自学外,还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传统的学习观要求我们要不断向别人学习,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我通过向学生学习电脑等知识,不仅提高了网络技能,也大大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方便,学生也深受我的影响,学习热情高涨.
2. 教师应成为教学的导演
学生学习有了热情,还需要科学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经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指导和点拨.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指引达到目标的最优途径,以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学习.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辅导,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简捷、更有效.
3. 教师应用爱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无私的爱、创造的爱.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作为教师,要有广阔的胸襟,关爱每名学生,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鼓励学生想,鼓励学生说,鼓励学生做,鼓励学生发现,鼓励学生改正.学生在爱的环绕下体会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知识过程的快乐,好奇心和好胜心得到了鼓励,这样的课堂气氛,正是学生最需要的.有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唤起学生沉睡的信心,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1. 用鼓励唤起学生的信心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经受挫折的机会不多,对自身的能力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导致其自信心不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首先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信心是做好每件事的前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地鼓励学生:“你行,你一定行.”“你很有发展前途.”“你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等等.用鼓励唤起学生的信心,他就会有更大的决心、更强的耐心和更加坚定的意志以及永不言败的斗志,其自身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和释放.
2. 适当质疑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缺少创新的成分,总是拘泥书本,迷信权威,很难提出新的想法,教学受到一定的阻碍.
(1)教学生会问.
教学生勤问,创设让学生问的环境.创设师生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心理相容,平等自由,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提出质疑.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采用激情法,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可采用启趣法,促使学生因好奇而探索事物的根源;可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探究其原因所在;可采用故错法,让学生在一笑之后反思其谬误所在.
(3)适当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设计一些空白,为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为什么”,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教师要给学生以科学、正确的指导,使其朝着正确结论的方向前进.
3. 科学的评价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保障
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还有不完善,存在不健全之处,但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哪些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哪些方法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哪些手段是效果最明显的,教师必须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掌握,所以科学的评价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并做好跟踪记录.其次,评价手段不能只拘泥于试题的评价,应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方面有所考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另外,还应注重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评价,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把他们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总之,新课程下,教师应尽快适应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变,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以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冒金彬.培养主体性参与意识提高自主性参与能力[J].黑龙江教育,2002(1/2)
8.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篇八
关键词:小学;音乐;实践;体会
阅读了音乐课程标准后,我们了解到,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结合课标的指引,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平时音乐课堂上
的点滴,做一些有意义的调整,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音乐,乐于享受音乐,我想,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有了这样的目标,那么,我们在课堂上需要的音乐教学内容就应该是以是否利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享受音乐美感、参与音乐活动、获得审美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了。
我们的学生会因为经历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也有差别,因而我们应该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敞开心扉,这就强调了音乐学习的民主性。我们的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要懂得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例如,在欣赏课中,欣赏完音乐以后,我要求他们发挥想象力给乐曲起名字。有些孩子可能说得很到位,当然也有孩子说出了与你内心希望的截然相反的答案,这时候,不管何种答案,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肯定。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引导和靠近,我不排斥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有无数种答案,那些都是学生想象的火花,是培养他们对音乐兴趣的种子。
再者,我们需要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开放性,千万不要把这门学科分成简单的唱、听、演。我们需要尝试把音乐教育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其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这样的形式更能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例如欣赏谭盾的《地图》,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声音都是音乐的源泉,于是,我让他们来找找生活当中的音乐,引导他们寻找生活中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引导他们去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孩子们的发现的各不相同,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孩子们分小组去搜集声源,更创造性地制作了很多小乐器,而他们的材料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有用两支笔互相撞击,有用米粒装进塑料瓶子里,更有人用报纸剪成长条发出唰唰的声
响。在这样的音乐学习中,我们的模式是开放的,它不仅是唱、听或者演,它更是一场开放的实践活动,学生是主体,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
通过课堂上的积累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常用教学手段,如果离开实践,都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自己在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等参与性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感,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
更需要重视的是,我呼吁大家多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教学设备。既然时代的发展提供给我们那么庞大的资源信息,那么,注定这一时代的孩子有这样的幸运去欣赏、感受更全面的音乐艺术资源,欣赏的扩大和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丰富的音乐。因此,不要吝啬我们每一次备课的悉心准备,多准备、多思考、多积累,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
总之,教师应努力让孩子们的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当然,要尊重他们的特点,以良好的方式引导他们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他们多参与、多感受。我想,这一定能成为孩子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良好奠基。
9.思政课程感悟与心得 篇九
此次“思政大课”邀请艾四林、秦宣、王炳林、冯秀军4位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教学内容,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一堂让千万大学生同时在线的“现象级”网课在“云端”拉开大幕。学校各二级学院、有关部门和思政课教师组织全体师生通过直播和回看开展“思政大课”在线学习,参加在线学习的全日制在校学生9400余人。学习结束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学生以QQ群等形式,围绕在线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共计6184名学生参与了线上学习讨论。
学校高职扩招综合管理部组织高职扩招生及班主任3020人开展了在线直播学习。因在岗工作等原因未能观看直播的学生于当日19点观看了课程回放,并纷纷提交了个人学习心得。本次“思政大课”学习基本实现了学生全覆盖。
学校思政教学部利用3月9日下午的“形势与政策”课,31名思政课教师组织3694名学生在线学习“思政大课”并开展讨论交流,课后参与讨论学生人数达2841人。大家一致认为,四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简练的语言,为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特殊背景、非常时期、全新形式、生动感人、精彩纷呈的思政“金课”,让大家精神上得到了洗礼,思想上得到了提升,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10.SPSS课程学习感悟 篇十
摘要: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课程的开设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知识的门窗,它通向的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这门课程的学习经历可谓波澜起伏,中间有苦有甜,但是不管过程多么艰难,幸运的是,我们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它的使用方法、结果分析和应用范围都有了非常细致的了解。关键词:学习经历 收获 方法 应用范围
距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课程结束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偶尔还是会想起那段兵荒马乱,洪荒滔天的日子。开学伊始,很多课程还必须靠课程表才知道星期几在哪里上课,但是SPSS则不同,一天四节课连着上的重大任务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重视它。
初识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是在一个傍晚。彼时,地上余热尚未完全散尽,暮色即将席卷最后一抹晚霞。坐在机器嗡嗡运转的机房里,抚摸手中那一厚重书本的扉页,心里是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对未知的好奇掺杂着对已知的不确定。周围同学都在讨论,统计学都没有学好,这门课程学起来会不会过于吃力,如此一想,几分恐惧感又蹭蹭地上升。就这样,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开始了SPSS的第一堂课。
一天课下来,却发现它学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可能是刚接触的基础知识比较易懂,也可能是老师讲解的很生动透彻。总之,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甚至在心里雀跃,期待第二天的SPSS课早点到来。但是渐渐的,学习开始有点力不从心了,课堂上会有片刻的走神,反应过来后便在书上匆忙翻找老师讲解的内容自己慢慢的边看边理解,然而结果还是一知半解,于是悔不当初统计学的基础打得不够牢固。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老师非常的好,对我们这些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还是耐心的给予指导并且不厌其烦。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很好,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要求我们自己动手去找答案、自己去操作而不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盲目地进行着机械运动,老师也非常反对以往那种“填鸭式”教育,积极鼓励、督促我们去思考答案的由来,去解释所以然与之所以然,同时老师生动的讲解把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更方便我们的理解。当习惯了老师这种教学模式后,我们学习起来虽不能说得心应手,举一反三,但也渐入佳境,步入正轨,没有了当初的手足无措,没有了那时的茫然若失,像初长成的少年一般,拥有的是岁月洗礼后的纯粹明媚与获得真知的满足感。
现在回想一下,学习其实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讲究的是一个方法和技巧,即使每个人都在抱怨SPSS难学,听不到看不明白,但是班上还是有人学的很轻松,学的很扎实。好像那些在我们看来既枯燥又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定义解释在她们眼里就是一副活动的画面,她们沉浸于其中,遨游在其中,享受在其中。仿佛那些知识早已扎根在她们充满智慧的脑袋里,而不同于我们,需要从书本的文字上去吸收,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核心和真正内涵。这样的对比让我折服却又向往,认真观察了她们学习动态后,我发现像我们这种每天上课才翻书下课书本直接扔一边的人即使在某一时期了解了这门课程,等到若干时间以后,当遗忘功能发挥作用时我们还是一无所知,怎样把它们植根于脑袋,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和钻研。课前好好预习,尝试自己去理解那些不算深奥的文字,遇到不懂的标记一下,上课认真听或者课后积极向老师请教,课堂的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老师讲的都是书本浓缩的精华,一个不留神,可能就导致后面的全盘崩溃,然后兴趣丧失,课后更是需要好好复习加强记忆力,SPSS需要的是多操作多熟悉,空闲时间多加自我练习才会做到熟能生巧。其实很多课程都是互通的,这些方法对其他课程而言也是非常实用的。还有最重要的一个资源库,就是学校的图书馆,多看看有关书本触类旁通更容易理解。
现在一本书已经学完了,不敢说对它的领会有多深,只能说从中的确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更准确的是学到一种技能和方法,即怎样处理数据的方法。SPSS是“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的简称,是一种集成化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软件。它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数据分析软件之一,由于操作简便,好学易懂,简单实用,因而很受非专业人士的青睐。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从事的行业大部分都是要和统计分析以及决策打交道,因此掌握好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分析软件工具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已逾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空间,这一客观现实要求企业必须提高独立面对市场经济中大风大浪的能力,也就是自身的硬件素质。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搭上全球化的班车,跨入与国际接轨的高速轨道,在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资源的同时,也面对着更强大对手的竞争,在这种趋势下,增强软实力,打造自身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质更是迫在眉睫。面对着强化自身的双重挑战,要求企业承担起信息化和定量分析的重任,只有信息化才能够迅速全面的感知市场和消费群体的要求,只有定量分析才能对感知信息做出科学分析和正确决策。而当今社会发展日益迅猛,数据量快速膨胀,数据关系复杂性大大提高,企业怎样快速得出分析结果,怎样从效率和质量方面占有优势对数据分析软件的性能有着严格的的要求。而SPSS因操作简单,结果明了,很受企业欢迎,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我们从课程学习上所采用的例子就可得出,SPSS不仅在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作用广大,在农业、林业、商业、金融等行业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应着这些因素,掌握好这一技能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11.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感悟 篇十一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 教学感悟
新课程标准为高中化学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过于注重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导学习者形成新观念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任何学生都会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而教师的新观念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所以说更新观念就是更新课堂教学。
一、鼓励学生多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思考和自学的空间,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为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意见,对学生解题有创新的,即使想法不成熟,也不要全盘否定,新颖的解法和独特的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也要给予及时的赞扬。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析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理清教材中化学知识的主干和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教学内容在模块、学期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特点,既要考虑全体学生普遍具有的学习准备状态和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相应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体目标是依据总目标及具体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可操作的目标。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大纲,准确把握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哪些是了解的,哪些是理解和掌握的。根据教材内容,切实、适时地运用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什么材料要收集,哪些内容要阅读,哪些问题需要实验、思考和探究等。
三、对教材的处理
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无论在形式、内容、观念上都给我们全新的感觉,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重视“教教科书”的观念,提倡“用教科书”的新的教学观念。注意知识的预先渗透,疑点适当后置,方法及时介绍。注意知识的逻辑顺序与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密切结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合理构建教材体系,使教材易教易学,并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加强实验,注意反映化学学科的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课堂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
讲解《硫酸》时,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本节课以鉴别浓硫酸、浓盐酸引入,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设想。再根据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根据物理性质,再引出硫酸的稀释,稀释方法不当会造成的危害。此时,做模拟烧伤实验,引出脱水、吸水性。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判断吸水、脱水的方法。教师再做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联系判断,巩固知识。此时已经体现出浓硫酸不同于稀硫酸,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差异。讲述化学性质时强调强氧化性,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写出方程式,进行氧化还原分析,自由讨论浓硫酸的氧化性为什么比稀硫酸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检测,强调重点。2、充分关注学困生。
对学困生要讲清楚化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学困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面对化学没有学好的学困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知道这几个学困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们也感受进步的喜悦。同时,这对于全班同学的化学学习也是大有好处的。
3、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12.教育学课程感悟 篇十二
职业学校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块空白。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之地,这就成为了学生的另一种明智选择。笔者认为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自觉地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通过在职业学校中的教学经验与感悟,笔者感悟到了课程在职业学校举足轻重的地位,也看到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学校要善于运用显隐性课程培养学生宽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高尚的人格和综合的素质。笔者试着从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角度谈谈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感悟。
一、职业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闪光点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都提到教育日程上,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还要有社会价值观、责任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的教学来完成。因此,怎样构建完整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不但需要有计划的显性课程,还要有多样化的隐性课程。
1. 显性课程的魅力
在信息化的社会,科技发达带来了多样化的课程,课程是学校之灵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两大支柱,有各具特色。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笔者感受到书法、音乐和上机操作等课程明显受到学生的青睐。我亲自教授书法课程,书法的学习可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灵感源泉,笔者体验到学生从一无所知到孜孜不倦的热情,从基本的书法常识:买毛笔、墨水、纸张等,到横、竖、撇、捺、字、词的学习,最后形成整幅作品,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常常能看到学生大显身手的情景。通过一个学期一笔一画的书写,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常识,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摒弃了粗枝大叶、马虎等毛病。
另外,在计算机上机课前15分钟,每次都可望见密密麻麻的人堵在门口,拥挤现象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有时下课铃响许久,学生也不忍离去,宁可不休息,也愿意花些时间学习他们喜爱的课程。另外音乐、体育等艺术类课程,也深受学生欢迎。
2. 隐性课程的精彩
隐性课程内涵与外延如此广大,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很精彩。首先,要通过教学手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学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教授学习知识;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教学生做人。而职业学校隐性课程的精彩还集中表现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上。
其次,开设了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一是学术性的活动,如看新闻联播、读报、辩论、演讲、写作等。二是娱乐性的活动,如教唱、校园歌手大赛、春游、秋游等。三是体育性的活动,如篮球赛、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每晚收看新闻联播活动,学生可以从新闻联播中了解最新的新闻,得知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每周二、四、六的读报活动,把最新的娱乐、生活、科技等知识传递给同学,对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十分有益。每周一、三、五的唱歌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由报名,充当音乐教师,教授最流行、经典和古老的歌曲。这些活动,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学生也容易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最后,学校通过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通过人性化的环境设置来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构筑有感染力的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学校的校训、校歌、校风、优秀教师等来整合精神文化;通过校纪校规、校园制度来约束和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
这些活动像清新的空气,弥漫在整个校园中,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像烂漫的鲜花,开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陶冶每个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健康成长。[3]
二、职业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看似有组织,有计划,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
1. 显性课程存在的问题
如英语、语文、数学等纳入教学计划内的显性课程,学生很排斥。为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老师费尽心思调动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也只在短短的瞬间,望穿秋水般地等待铃声而心神不定、不断瞌睡寻找周公、身在曹营心在汉神游室外等情形屡见不鲜。如果说兴趣是影响学习的因素,那难道所有同学会同时喜欢书法、音乐等课程?事实并非如此,今日课堂,显性课程占有很大份量,而实践课程的学习确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轻松自由的课程,并非爱好。
学生排斥显性课程,是教师、学生、还是课程的问题呢?可以说,是三者问题的交织,是原本设计显性课程时就存在问题,没有跟上社会变化和科技发展。这种课程设计原本就不符合学生的兴趣与要求;所以显性课程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兴趣是最大的导师,像金庸写的《雪山飞狐》进入高中课本,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也是课程改革的过程,不应该遭遇学者批判,我们要换个角度试着接受这种改变。职业学校,不要施加文化课程的压力,以免学生产生畏惧,而应开设更多有选择、学生感兴趣、对实际生活有意义的课程。教师也要提高课程意识,自觉加入课程改革队伍,使课程能赶上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2. 隐性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隐性课程是潜在课程,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赋予隐性课程更广博的外延与内涵,职业学校教师忽视教学,学生厌恶学习等现象是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学校通过融入社会的隐性知识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出现了一个潜在的问题。
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企业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校给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更懂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学校也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市场、下工厂,支持学生与企业主动联系、主动交流。中等职业学校重视动手能力,培养的技术人才很受企业欢迎。但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打起职业教学的幌子,利用学生做劳工,送去工厂卖苦力,也美其名曰学习,同时,还打出优惠政策,学生上学不收学费,其实,不过是将学生送往工厂打工获得的廉价工资来抵作学费,更可恶的学校还从中捞取中介费。这样的学校是一块毒草,也是恶魔,既延误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吞噬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没习得应得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让学生对本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产生了怀疑。
这种隐性知识,学生不但毫无收获,还深受其害,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要明确办学方针与理念,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为了声誉做昧心事,为利益毒害学生。
三、对解决职业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问题的对策
1. 加强文化知识学习,规划显性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学习,轻视文化知识学习,学生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水平明显低于高等院校。但职业学校终归是一所学校,文化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也是一所学校应当要培养的。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上,中等职业学校远没达到职业学校的要求,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厌学情况十分严重。中等职业学校要规划显性课程,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在知识的传授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教授学生知识的习得方法,这样,文化知识的传递才能绵绵不断。另外,对于学生的人品、社会责任感、世界观、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也是教师所不能忽视的。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保证文化知识的获得。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可能加速知识的整合。
2. 完善隐性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丰富多彩,中等职业学校不能把隐性课程局限在校园文化与课外活动上。教师是引导学生攀登成功的巅峰的第一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言行举止、人格信仰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更健康、全面地成长。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良好隐性课程的一条途径,学校可以让广大教师投入教学研究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样化的隐性课程建设。
另外,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灵魂的塑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入微,不断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显性课程之力来完善隐性课程。在显性课程中间接地传授隐性知识,通过显性课程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学校也可以树立全体教职员工是教育者的思想并优化学校组织管理方面开发隐性课程,给师生创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氛围,使师生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潜能。也可以通过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环境等隐性课程,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相促进,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全新经济形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指导理念。[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相结合,才能完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显性课程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稳固的文化知识,然后将知识运用到隐性课程中,这样才会完成更高水准、更高水平的任务与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都起到最大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规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更多的特色吸引学生。虽然中国已迈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但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永远是无法满足的。一个国家,光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是不健全的,如果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中的某一环节薄弱或跟不上变化,对于培养人才、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都是有缺陷的,整个教育系统也会陷入瘫痪状态。因此,只有打造中国职业学校的品牌院校,健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教学,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材,构建精彩的教育,营造繁荣昌盛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周济.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2007 (5) .
[2]中国职业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委员会, 劳动部师资培训基地研究会编.首届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J].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20.
[3]吴言.职业学校课程活动与素质教育[J].
13.新课程改革之感悟 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之感悟
新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学生自学、自讲、自问,教师负责明确目标、组织课堂、强调重点内容以及评价与分析的作用,师生关系得到重置,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导演。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真正实践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从人格上感到平等。教师在分配任务时,要照顾到后进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每个人都充满责任感和荣誉感。
14.感悟生命(思修课程论文) 篇十四
——读《热爱生命》有感
10景观 郭婧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甚至于绝境之中对生命不言放弃的伟大但又平凡的形象。这篇不长的小说给了我很多思考,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真谛是什么?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怎么样去热爱生命?这一连串的思考让我领悟到了作者通篇试图传达的一种理念,一种道理,那就是在任何时刻,我们都应该对生命不放弃,对生命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并且牢记生命的本意,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在故事的开头,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杰克伦敦不给主人公一个名字?我们只是到他有一个同伴叫比尔,但对他却一无所知,仅仅通过只言片语了解到他和同伴应该都是淘金者,在归途中他于茫茫荒野被同伴抛弃,迷失方向,陷入困顿,饥寒交迫,但凭借着对生命不放弃的坚韧精神,最终获救。故事到最后,我才明白,杰克伦敦是故意不给主人公起名字的,因为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孜孜不懈的追求,对于生命的看重,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具备的。而他所遇到的困境是一种类比,也许我们在真正的生活里不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但类似对于生命压力的遭遇我们总是会遇到。来自学习的压力,来自情感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生存的压力,来自竞争的压力,这种种的压力同时袭来就好像是作者所打造的那样一个希望渺茫的困顿之境一样,而我们的选择也如同主人公和比尔一样,是金子还是生命?是浮华的身外之物还是珍贵的无法再来一个生命?我想,作者给我们最好的也是最现实的答案——生命才是一切。没有了生命,金子的光芒也就没有了意义;没有了生命,来复枪就算有了子弹也在没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了生命,辛苦为之奋斗的以后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选择的过程是艰难的,有的时候放弃生命往往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选择坚守生命却不那么容易,如同文中所讲到的,主人公是在经历了伤痛,孤独,寒冷,饥饿之后才渐渐放弃了那些“宝贵”的金子,为了生命开始搏斗。
如果说杰克伦敦通过金子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本质——活着仅仅只是为了活着的美好,不是对财富的迷恋,不是对飞黄腾达想往。而恰恰是这种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实的信念,支撑着主人公,也正是他对生命本身的渴求,才使得他能在筋疲力竭的时候用咆哮吓退一只熊并在最后最虚弱的时候要死了那只病狼,生存了下来。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怎样做的呢?为了一句夸赞,一次小小的升迁就趾高气昂;因为一句批评,遭遇了一次不公,经历了一次不顺就耿耿于怀,甚至抛弃宝贵的生命。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我们做的。我们总是以物喜以己悲,为了一些本该如尘埃一般的小事儿做出一些荒唐的傻事。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几个月前传出学院里有人因为情感问题而轻生的事,且不论其真假与否,我很想知道她是否真正的了解了生命本意,当我们把这些誉也好过也好的事情都放在生命的本意这个大前提下再来讨论时,难道不会发现比起活着的快乐和幸福来说,这些得失不是就像地球之于银河一般渺小吗?难道不会发现比起湍流不息人生长河来说,这些波澜不就像是一滴水之于汪洋大海一样可以忽略不计吗?既然这样,我们又为什么要斤斤计较那些改变不了事情呢?换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岂不是更好,用生命的本意去对待生活,生活就变得充满了感激,充满了希望和美好。
《热爱生命》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在临近结尾的时候,主人公看到了之前抛弃他的比尔的尸骨的那一刻他没有拿走比尔的那袋金子,也没有为了生存吮吸比尔的骨头,正如文中说的“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他一面摇摇晃晃地前进,一面暗暗想着这些情形。”我想,这也是生命本质的一种体现,那就是生命之间相互的一种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无论在这些生命在金钱的拥有上有多大的差距,无论这些生命在名誉上有多高有多低,他们都是值得并且应该得到尊重。现实生活中,虽然职业有不同,个人收入有差距,社会地位有高低,但这并不能用来丈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面对社会上各种
对生命不尊重的现象,摧残生命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距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就只是看看罢了,只有每一个人都树立起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按照生命的本意去对待自己和他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够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到尊重生命,我想起了复仇这个词,有些人化身为所谓的“正义使者”去惩罚那些也许是真的罪有应得的人,面对这样的人,有人说在情感上可以接受,但行为上有些过激。但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是在任何角度都无法被认同或者是接受的,因为即使是犯了滔天大罪的人,他的生命也是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办错了事,甚至是杀了人,都应该被公平的诉以法律手段来惩罚,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我想,抛开法律的社会效力,约束效力,法律本身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无论是高尚的还是罪恶的生命的一种最根本的尊重。而回归到《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他面对比尔的所作所为,也是人性而非兽性的一种体现,这让我不禁感叹生命的伟大所在。
读完《热爱生命》,在领悟了生命本质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由于生命的可贵性,由于生命美好性,由于生命都需要被尊重,我们都应该去善待生命。而怎么去善待生命,我陷入了思考。
我想,最基本的也是首先的应该是对于自己生命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善待。我想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像《热爱生命》中主人公的遇到那样荒芜的境地,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拥有主人公那种对于生命的不放弃和不倦追求的精神。当我们面对感情危机,想办法去排解而不是轻易地放弃生命,这是我们最基本应该去做的。豁达的看待我们生命中每一个坎坷,每一个荒原,每一个低谷,生命才能够绽放出光彩。同时,如同文中主人公开始的时候对于之后充满生存的希望,并且一直不放弃这种生存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对生命之光不放弃,每天积极地面对的生命的每一个挑战,用微笑来面对生命的危机,不放弃希望,牢牢地抓住生命的希望之光,我们生命就能够谱写出华彩的乐章。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里说的尊重和善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象文中主人公面对死去的比尔选择不带走他的那袋金子那样正直和真诚。回归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对于生命的尊重体现在方方面面,小到不耻笑每一个身边的人,大到不危害身边每一个人的生命尊严和安全。只有我们尊重和善待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我们自己的才能够得到我们要想的尊重和善待。我想,如果当时比尔没有抛弃他的两个同伴,他们三个一路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结局应该就是迥然不同了吧,三条鲜活的生命都可以留在这个世上。所以杰克伦敦所写出结局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警醒,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善待,相互帮助和扶持。
最后,扩展到全社会而言,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善待,很重要的是体现在我们制定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当中。一个社会的规范是否能够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善待,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但走进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中,我们总是发现我们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免总是抱怨这种现象,但往往总是无济于事。那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知法遵法守法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给我们身边的人普及法律知识引导他们遵法守法也是我们应该去做的,这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再进一步讲,我们作为未来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认知,对于生命尊重和善待的意识将会直接并且深刻影响未来社会的构架,所以,树立生命意识,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也是必须要去做的。
15.教育学课程感悟 篇十五
关键词:特色学校,道德感悟教育,生命价值
学生全面发展, 以“德”为先。学校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先生教、学生听, 这种德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学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 如何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打造特色学校?我校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德育之路——道德感悟教育。
1 道德感悟教育释义
感悟, 感:一指觉出, 即感觉、感知, 在意识、情趣上起反应;二指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情感、自豪感;三指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悟:一指理解、明白、觉醒;二指领悟、觉悟。因此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
感悟教育, 通过教育者创设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在内外信息结合中产生意识、情绪上的反应, 使受教育者因受外在因素刺激、体验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道德感悟教育, 就是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道德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具体道德案例引起认识和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从而自觉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教育。
2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道德感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的育方式, 具有新颖性, 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乐于接受, 在思想、情感上能产生共鸣,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道德感悟教育“以人为本”, 把学生的生命价值放在核心地位, 时刻围绕“尊重生命, 实现价值”为主题,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1 道德感悟教育方式的生命价值
2.1.1 学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紧迫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当前道德教育中有不少困惑:为什么学生的道德意识越来越差?为什么学生反感老师的道德教育?为什么教育苍白无力?……其实, 这与传统的德育模式有莫大关系。传统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 甚至辅助以惩戒教育, 学生对这种教育普遍反感,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另外, 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 不只局限于以前课堂的“面授机宜”, 通过影视、书籍报刊、网络接受的道德素材丰富多彩, 老师的说教只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再次, 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脱离学生实际, 不可能产生思想共鸣。
但是, 传统优秀的道德内容我们是要世代传承的, 这就要求教育者顺应时代潮流, 探索新手段、新方式, 挖掘新素材来适应学生道德需求。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道德缺失、违法犯罪突出、漠视生命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1.2 道德感悟教育——绿色教育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教育的理念是“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 “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 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育人’主要是开发人脑, 化育‘灵魂’, 而绝不能加以污染与破坏。”学校道德感悟教育就是要突出一个“绿”字, 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在无“污染与破坏”的氛围中塑造学生灵魂。我校德育教育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为主题, 以优美环境和百年文化积淀为依托, 以“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三为”理念为核心, 处处彰显道德教育的“绿色”, 使学生在浓浓的书香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熏陶。
2.1.3 道德感悟教育的时代性——生命价值
学校结合学生的道德现状以及学生对道德的需求, 建设特色教育学校, 在德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生命价值的道路——道德感悟教育。近两年来, 学校德育处贴近学生实际, 紧跟时代, 制作了四十多期道德感悟教育的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总结、写感言等方式, 使其思想认识得到极大的升华。
《我真的很不错》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写道:“不是我们高估了生活的本象, 而是低估了自己应有的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不断努力、练习和挑战中萌发的力量。”《神舟七号》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说:“……现在, 中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神七’, 更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进步作了最充分的鉴证, 我们激动, 我们骄傲!”
四十多个主题班会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道德实际情况, 每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心灵都是一次震撼, 对道德都是一次提升。每次主题班会后, 学生都翘首期盼下一次的到来。
2.2 道德感悟教育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核心
2.2.1 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轻生、自杀等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对他人生命漠视:伤人、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为此,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2.2.2 道德感悟教育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道德感悟教育应当以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为本。因此, 我校的道德感悟教育始终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展开, 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看了《知识守护生命》后, 我又一次的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 明白了生命高于一切……我们要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技能, 使我们守护生命的长城更加坚固!”《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主题班会后, 学生感言:“这是一个反思的日子。这是一个祭告的日子。这是一个倾诉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斯人已去, 生者应更珍视活着的岁月, 这是生命的意义。”《感动世界—超越梦想》观后感:“面对失败, 我们不放弃努力, 面对挫折, 我们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 以顽强的毅力、拼搏的斗志去超越梦想……”。看了《安全伴我一生》主题班会课件后, 学生说:“生命, 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 一个被人们老调重弹的课题,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鲜活, 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 即将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美丽却又娇弱, 更应该好好珍惜, 不要让它过早的凋谢。”
通过观看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感悟到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感悟到要珍惜生命。
总之, 通过教育者创设情景、充分利用身边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在感悟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道德感悟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价值。我们愿与同仁们一道共同探讨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 研讨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
[2]况晨光.感悟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学课程感悟】推荐阅读:
教育感悟小结06-09
蒙氏教育感悟09-29
教育人生感悟11-15
继续教育学习感悟06-21
教育感悟随笔:蚂蚁男孩06-24
银行合规教育活动感悟08-23
感悟庐江教育中心09-01
教育教学心得感悟11-07
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08-02
创新教育课程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