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

2024-10-22

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共12篇)

1.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 篇一

一天,一只长嘴的鹭鸶,迈着一双长腿漫无目的地沿着河岸散步。河水清澈,鲤鱼和狗鱼在水中游来游去。鹭鸶朝它们看了看,本想低头捕捉,但它没有这样做。因为它是一只特别的鹭鸶,生活很有规律,喜欢按时进餐,现在它还没有胃口。

过了一会儿,它有了食欲,于是走了几步,看到几条洞穴鱼跳出水面,但它不喜欢这道菜,它要等上等的食物。它的脸上浮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情:“我吃洞穴鱼?我堂堂的鹭鸶,会吃这样差的饭菜?真把我当成要饭的。”

放走了洞穴鱼后,几条狗鱼游了过来。“拿狗鱼当我的晚餐?要我为这没味道的.东西动嘴,上帝也不会同意!”

最后,鹭鸶终于饥饿难耐,但此时已看不到一条鱼。这时,一只蜗牛出现了。鹭鸶感到既幸运又高兴,于是猛扑过去,把蜗牛吃进了嘴里。

阅读提示: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不可过于挑剔,过于苛求反而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相反,随遇而安却能自得其乐。

2.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 篇二

一、讲述故事大概

寓言故事内容往往比较精炼, 通俗易懂, 很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对寓言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 在教学一篇新的寓言故事之前, 可以让学生先讲讲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 可以是对整个故事的介绍, 也可以是对其中人物形象的描述。讲述是否完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让学生通过回顾其中的故事或人物, 逐渐走近寓言, 并激活相关认知, 进而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期待。

学生对于寓言内容的了解是学生进一步领悟寓意的基础。学习新寓言时, 也可以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讲讲故事。让学生讲述寓言故事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调动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强化对寓言的元认知;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对寓言故事的了解情况, 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而这本身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有效训练。

二、品悟“人物”角色

品悟“人物”角色特点是领悟寓意的关键环节, 抓住描写“人物”角色的关键词句反复揣摩, 寓言中的“人物”特点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以《橡树和芦苇》为例:

师:《橡树和芦苇》这个故事中, 你觉得橡树怎么样?

生1:自高自大。

生2:目中无人。

生3:狂妄。

生4:不可一世。

师:芦苇呢?

生5:不卑不亢。

生6:有自知之明。

生7:知己知彼。

生8:柔里带刚。

师:分别结合文中句子说说。

在学生形成对角色的初步印象之后, 再让其回到文本, 回归语言, 结合句子再来揣摩表达方式, 是学习文本语言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在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之后, 指导其读好相关语句, 体会“人物”特点, 这样学生就能够对文本语言的表达构建起形式层面的认知, 而不仅仅是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言训练和文本内容的拓展就会紧扣中心, 避免信马由缰, 偏离文本的核心取向。

师:从《橡树和芦苇》这个故事中, 你想对橡树说些什么?想对芦苇说些什么?

生1:不要嘲笑别人的弱小, 内在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生2:面对危险, 当你的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 应该学会随机应变, 相机而动, 而不是一味地硬拼。

生3:不要只看到别人的弱点, 更应该多学学别人的优点。

……

如何读寓言, 是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但是学生往往只关注故事的内容, 对于寓意也是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而寓意才是寓言的生命, 让学生从故事走向寓意的有效方法, 就是让其分析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 进而领悟寓意。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寓言的路径——知故事、品形象、悟寓意。无论是复述故事的内容, 还是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都能让学生在探寻阅读途径的同时得到口语表达训练, 做到学习过程亲历, 学习结论自得, 学习智慧共享。

三、探讨阅读方法

1. 学会比较——读深文本

在不同的寓言故事中, 不同的人物角色常常会表现出相同的特点。比较一下两个不同故事的相似之处, 你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如学习《橡树和芦苇》、《鹰和鸡》这两则寓言,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 橡树和鸡有相似之处, 看问题片面, 嘲笑别人弱点或平常的一面, 而看不到别人优秀的一面。

(2) 两则寓言都启示我们“看问题应该全面”。

这时候, 教师应给予及时总结, 告知学生, 从不同寓言中读出相同东西, 这叫“异中求同”, 是对寓意的丰富和深化。即使同一则寓言,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我们需要交流, 这样才能开阔视野, 丰富理解。就一则寓言来说, 其核心价值取向往往是在多向交流以后才达成的。

我们还发现同一个角色在多个故事中出现, 比如《克雷洛夫寓言》中写到狐狸这一角色的就有十几处之多:《乌鸦和狐狸》、《狐狸和土拨鼠》、《悔过的狐狸》等等。写到鹰的也不少, 如:《鹰和鸡》、《鹰和蜜蜂》、《鹰和蜘蛛》等等。

这些相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故事中所代表的形象也不一样, 通过让学生比较相同的角色在不同故事中的形象特点, 学生会逐渐认识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以《鹰和鸡》、《鹰和蜜蜂》两个故事为例, 说说鹰在这两个故事中有什么不同, 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1) 《鹰和鸡》中的鹰是被鸡嘲笑的对象, 而《鹰和蜜蜂》中的鹰是嘲笑蜜蜂的。

(2) 《鹰和鸡》中的鹰是不爱张扬的强者形象, 而《鹰和蜜蜂》中的鹰是自高自大、到处炫耀的一类人的代表。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及时点拨“同中求异”的阅读方法, 这样学生很容易明白“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触类旁通, 逐渐拓展阅读寓言的视野, 建构起阅读寓言的方法。

2. 学会联系——读活文本

从寓言中我们常常会发现, 寓言中的形象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一个人吗?的确是这样, 寓言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生活画卷。从这里面我们能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读出千姿百态的人间万象, 领悟做人的道理。

在学习《鹰和鸡》这则寓言的时候, 一位同学说道:“还说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呢, 这次都考那么点分数, 比我还少呢, 不配当三好学生。”可他很少想一想, 人家在其他方面比他强得多。这位同学和《橡树和芦苇》中的那棵橡树是何其相似啊!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而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让学生对寓言中的角色进行比较, 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又给学生的口语交际赋予了思想的内涵。让学生对不同文本中的同一形象进行比较, 学会寻找他们的异同点, 让学生逐步学会求异思维。让学生联系生活去读厚文本, 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语言表达的深刻性和条理性, 依据文本学习表达, 正是阅读教学的本位所在。

四、创生阅读体验

寓言的内容简明, 往往留给读者很多创造的空间,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 让学生在对寓言的再创造中历练语言, 升华寓意。如《橡树和芦苇》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想象:橡树倒了之后, 它会怎么想, 芦苇会怎么说, 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大家续写一个故事, 写好后再讲给大家听。

3.龟兔赛跑拉封丹寓言 篇三

跑也不顶用,关键是要及时出发。龟兔赛跑足以说明此理。

“咱们打赌,”乌龟说,“你不会早于我到达终点。”

“我会落在你后面,你不会是胡说吧?”这只骄傲的野兔说,“大姐,你要多吃几粒治疯病的药来清醒头脑。”

“先别说疯不疯的,我一定要与你打赌。”

事情就这样定了,旁人把二者的赌放在终点附近。至于赌是什么,谁作了裁判,我们暂且不管它吧。

兔子敏捷地跑了几步,是用被狗群追赶,使狗望尘莫及的`速度跑的,这样,在赛跑过程中兔子当然就有啃啃青草,小睡会儿的功夫,还可以听听风声。让乌龟迈着缓慢的步伐去追吧。

乌龟出发了。它使出全力,虽步伐缓慢,但这已是它最快的速度了。兔子不屑这样的成功,认为即使赢得胜利也太不光彩,推迟上路方显示自己的本事。它一路上吃草、休息、嬉戏,全然不把打赌之事放在心上。最后当看到乌龟距终点只有一步之遥时,才像离弦的箭一样追了上去。然而一切都太晚了,乌龟已第一个到达了终点。

4.伊索寓言与寓意 篇四

口渴的乌鸦

乌鸦口渴得要命,飞到一只大水罐旁,水罐里没有很多水,他想尽了办法,仍喝不到。于是,他就使出全身力气去推,想把罐推倒,倒出水来,而大水罐却推也推不动。这时,乌鸦想起了他曾经使用的办法,用口叼着石子投到水罐里,随着石子的增多,罐里的水也就逐渐地升高了。最后,乌鸦高兴地喝到了水,解了口渴。

这故事说明,智慧往往胜过力气。

小蟹与母蟹

母蟹对小蟹说:“你不要横爬,为什么不直着走?”他答道:“妈妈,请您亲自教我怎 样直走,我将照着你的样子走。”可母蟹根本不会直走,于是小蟹说她笨。

这是说,教育者自己必须正直地生活,正直地走,才能去教导别人。

骆驼与宙斯

骆驼见牛炫耀自己漂亮的角,羡慕不已,自己也想要长两只角。于是,他来到宙斯那里,请求给他加上一对角。宙斯因为骆驼不满足已有庞大的身体和强大的力气,还要妄想得到更多的东西,气愤异常,不仅没让他长角,还把他的耳朵砍掉一大截。

这故事说明,许多人因为贪得无厌,一见别人的东西就眼红,不知不觉连自己已具有的东西也失去了。

一只眼睛的鹿

有头瞎了一只眼的鹿,来到海边吃草,他用那只好的眼睛注视着陆地,防备猎人的攻击,而用瞎了的那只眼对着大海,他认为海那边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料有人乘船从海上经过这里,看见了这头鹿,一箭就把他射倒了。他将要咽气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不幸,我防范着陆地那面,而我所信赖的海这面却给我带来了灾难。”

这故事是说,事实常常与我们的预料相反,以为是危险的事情却倒很安全,相信是安全的却更危险。

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这故事说明,不能共患难的人不是真正的朋友。

牛栏里的鹿

一只鹿被猎狗追赶得很急,跑进一个农家院子里,恐惧不安地混在牛群里躲藏起来。一头牛好意地告诫他说:“喂!不幸的家伙!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将自己交到敌人手中,这不是自投罗网吗?”鹿回答说:“朋友,只要你允许我躲在这里,我便会寻找机会逃走的。”到了傍晚,牧人来喂牲口,他们并未发现鹿。管家和几个长工经过牛栏时,也没注意牛栏里有鹿。鹿庆幸自己安全,便向那头好意劝告过他的牛表示衷心的感谢。另一头牛说:“我们固然想保护你,但现在还不能完全放心。另外还有一个人要经过牛栏,他对于一切都十分留心。只要他经过后,你的性命就有了保证。”这时,主人进来了,一边埋怨牛饲料分配得不好,一边走到草架旁大声说:“怎么搞的.,只有这么一点点草料?牛栏垫的草也不够一半。这些懒虫连蜘蛛网也没打扫干净。”当他在牛栏里走来走去检查每样东西时,发现鹿角露出在草料上面,便叫来人捉住这只鹿,把他杀掉了。

这是说,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

烧炭人与漂布人

烧炭人在一所房子里经营,看见有一个漂布人搬迁到他的旁边来住时,满怀高兴地走上去劝他与自己同住,并解释说这样彼此更亲密,更方便,还更省钱。漂布人却回答说:“也许你说的是真话,但完全不可能办到,因为凡我所漂白的,都将被你弄黑。”

这故事说明,不同类的人难相处。

狮子、驴子与狐狸

狮子和驴子以及狐狸商量好一起联合去打猎,他们捕获了许多野兽,狮子命令驴子把猎物分一分。驴子平均分成三份,请狮子自己挑选,狮子勃然大怒,猛扑过去把驴子吃了。狮子又命令狐狸来分。狐狸把所有的猎物都堆在一起,仅留一点点给他自己,然后请狮子来拿。狮子问他,是谁教他这样分的,狐狸回答说:“是驴子的不幸。”

这故事说明,不同类的人难相处。

驴子与小狗

有人养着一只狗和一头驴子,主人常同狗一起嬉戏。有一天,他外出吃饭,带回一些食物,扔给狗吃。狗高兴得摇着尾巴迎了上去。驴子非常羡慕,也蹦蹦跳跳跑了过去,结果踢了主人一脚。主人十分气愤,痛打了驴子一顿,并把它拴在马槽边。

这故事说明,同样的事情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人。

风与太阳

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5.试论《伊索寓言》的早期中国版本 篇五

关键词:伊索寓言,早期,中国版本

在中国, 《伊索寓言》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外国文学作品集, 其流传之广、知名度之高, 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诗经》。而这本外国文学名著到底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 又是以什么版本形式在中国传播开来的呢?目前, 如果以戈宝权先生考证的《伊索寓言》传入中国的时间 (1608年) 为据的话, 《伊索寓言》已传入中国整整400年了, 在这个漫长的传播过程中, 《伊索寓言》经历了由宗教教义到语言学习读物再到课本教材的转变过程, 本文研究者在收集了大量版本证据之后, 追述了《伊索寓言》在中国的版本情况, 厘清《伊索寓言》在中国早期传播图书版本演变过程的三个阶段, 即:宗教传播阶段、语言学习读物阶段、课本教材阶段。

一、宗教传播阶段

1578年3月, 利玛窦从里斯本启程踏上通向中国的海路, 于1582年8月7日抵达澳门海岸, 随后经历一番周折之后于1583年登上了中国大陆, 停驻于广东肇庆, 正式开始了他在中国大陆传教的生涯。而在利玛窦随身所带的传教书籍中, 就有《伊索寓言》:“在这里不妨指出, 当年耶稣会士自西欧来东方传教时, 都带有《伊索寓言》一书, 并经常引用其中的寓言作教诲、训诫之用。”[1]很显然, 利玛窦带着《伊索寓言》的目的, 是为传教时所用, 而在今后利玛窦的传教生涯里, 《伊索寓言》的确起到了传达教义、教化民众的作用, 利玛窦所著《畸人十篇》一书, 就是劝人向善、淡泊名利的传教用书。就在这本《畸人十篇》中, 利玛窦首次把伊索的名字翻译成“扼 (原字左为耳旁) 琐伯”, 并把《伊索寓言》译成汉语, 运用在自己对教义的阐述和与教友的交谈中。由此可见, 此时的《伊索寓言》只是作为一种宗教读物被介绍到中国境内来的, 利玛窦是介绍《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并把它翻译成汉文的第一人。应当特别指出的是, 此时汉语的《伊索寓言》并没有单独成书, 而是夹杂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中, 充当他说教时的例文而出现的, 利玛窦在此书中一共翻译了《肚胀的狐狸》、《两树木》等四则《伊索寓言》, 这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608年的事情。

紧接着, 另一位在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 (1571—1618) 也把《伊索寓言》作为传教的教义而进行了翻译, 1600年利玛窦二次来华时, 庞迪我随行而来做利玛窦的助手, 在传教之余热心于用中文著书, 庞迪我最重要的著作《七克》, 全书七卷, 每卷提出一种罪和克罪的方法, 1778年, 《七克》收入《四库全书》, 后又于1857年经遣使会士转译成官话, 名曰《七克真训》, 此书在当时备受上流社会重视, 有一位清康熙皇族名叫若望的王爷曾云:“其入教之要因, 盖《七克》一书启之。”可见《七克》在明清时传教之重要意义。而在《七克》里, 为了说明教义、传达庞迪我关于“七罪”之说的理论, 他特意引用了六篇《伊索寓言》, 其中最著名的“乌鸦和狐狸”的寓言就出现在卷一的《伏傲篇》里。但此时的《伊索寓言》仍夹杂在传教士们的教义中间, 并没有独立成册, 因此它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与宗教紧密相连的。

二、语言学习读物阶段

1625年, 中国出现了第一本真正的汉文版《伊索寓言》集——《况义》, 这是一本由法国金尼阁 (1577-1628) 口述、中国张赓笔录的《伊索寓言》集, 至此为止, 《伊索寓言》在中国正式成书。

最早发现这本《况义》并对它进行研究的是周作人, 周作人在他的《明译伊索寓言》一文中指出:“据新村出氏《南蛮广记》所说, 明末也有一种伊索汉译本, 特巴克耳的 (Da Bekker) 《耶稣会士著述书志》内金尼阁 (Nicoias Trlgault) 项下有这么一条:《况义》伊索寓言选, 西安府, 一六二五年, 一卷。”[2]这本书当时在西安刊印, 数量多少不可知, 但周作人发现这条记录时, 却无论如何也看不到这本汉语版的《况义》了:“这本书当时似曾通行于中国和日本, 但现已无存, 新村氏只在巴黎图书馆见到两册抄本, 详细地记在《南蛮广记》里面。”[2]金尼阁是利玛窦和庞迪我去世后来到中国的第一位法国耶稣会士, 字四表, 被耶稣会士们尊称为“金公尼阁”或“西海金公”, 是一位精通汉语的人。大概是金尼阁在河南开封传教期间, 认识了当时的河南教谕张赓, 张赓是一位忠诚的教民, 并曾发现过唐代的景教碑而成为知名人士, 可能二人十分投缘, 就萌生要翻译《伊索寓言》集的念头, 后来的结果是金尼阁口述, 张赓执笔记录, 一本翻译文字并不高明, 但却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汉语《伊索寓言》集就诞生了:“《况义》一书可能原刻于泾阳县鲁桥镇王徵家中。 (王是明末陕西接受西方思想最早的知识分子, 曾受洗入教。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到陕西来, 都得到过王徵的帮助。金尼阁与王徵关系尤为密切, 他们曾合著过《西儒耳目资》。王徵是鲁桥镇人, 鲁桥镇在径阳县的东北乡, 距泾阳40里) 。”《况义》准确的出版地点就是泾阳鲁桥镇, 但此书却找不到, 于是戈宝权在费尽周折后最终找到了《况义》手抄本的藏书地点———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手抄部:“我这次见到的两种手抄本, 是用红漆布精装的, 第一种手抄本的书脊上有‘Hong-I’的书名, 抄本的编号是‘Chinois (中文) ’9268号。正文第一面有No.2922的编号。这本手抄本的封面, 在深黄色的封皮纸上贴着一张长条的书签, 上面用毛笔写着‘况义’二字。”[1]而在向达所著的“记牛津所藏中文书”一文中, 又提到了牛津大学博德莱安图书馆里也藏有《况义》的手抄本:“如金尼阁的《况义》, 汤若望著王徵译的《崇一堂日记随笔》, 张星曜的《天儒同异考》, 皆是以前我所想看却没有看到的书。”[3]由此可见, 出版于西安的《况义》原书现已不存世, 现存世上的仅有《况义》的几种手抄本而已。

金尼阁作为一名传教士, 同时也是一名汉语言学者, 他所著的《西儒耳目资》, 是一本用拉丁字母拼音的供耶稣会士使用的汉语字典, 该书使用的西方音韵学的注音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西方传教士学习汉语的困难, 在此基础上, 金尼阁又开始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其实也是为促进西方人学习汉语所做的努力, 因此, 一本单独成册、为促进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文学作品集《况义》就诞生了。

“英国人罗伯聃 (Robert Thom) 和他的中文老师蒙昧先生合作翻译的《意拾喻言》 (1840) , 是晚清第一个《伊索寓言》汉译本……《意拾喻言》的原初功能是充当西人学习汉文词章句读的范例。为此, 译者按照汉语言文化的规范, 将《伊索寓言》改写成了流畅、地道、亦庄亦谐的杂录体笔记小说。”[4]出现于1840年的这本由英文翻译而来的《意拾喻言》, 已十分清晰地表明了它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资料。此书现存大英博物馆, 为16开大书, 正文每页三栏版排:左栏为英文意译及逐字直译的译文, 右栏为广州话及官话的拼音, 共翻译了82则寓言。从此书的排版方式来看, 《意拾喻言》的语言学意义是十分清楚的, 它完全是一本借助于英文来学习汉语及广州话的语法用书, 此书一出, 确实带动了《伊索寓言》在中国的传播, 随后又出现了如1888年由赤山畸士所编的《海国妙喻》, 收《伊索寓言》73则;又有1902年的黄海之编译的《泰西寓言》, 共收《伊索寓言》23则, 又有1903年林琴南与严氏兄弟所译的《希腊名士伊索寓言》, 共收入《伊索寓言》280则, 此时, 《伊索寓言》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已成气候。

三、课本教材阶段

辛亥革命之后, 随着白话文的普及和西方文学的大众化, 《伊索寓言》的翻译就更加热络, 不过此时已完全把《伊索寓言》当成是一本文学作品来介绍, 更把它当成是一个可以向小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读本来看待:“与此同时, 在民国时代还刊出了一些供青少年阅读用的读本, 如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 ,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孙立源翻译的《伊索寓言》, 收寓言141则, 列为《世界少年文学丛刊》;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 ,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吕金录选译的《伊索寓言》, 上下两册, 收寓言40册, 列为《民众基本丛书》;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 , 新中国书局出版了沈志坚编的《伊索寓言选》, 收寓言42则;民国三十五年 (1936年) , 启明书店出版了林华译的《伊索寓言》;民国三十六年 (1937年) , 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许敬言翻译的《伊索寓言选》, 收寓言30则。列为新小学文库”[1]。《伊索寓言》的读者从宗教人士转为大众, 再转为青少年和小学生读者群体。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展, 《伊索寓言》中的重要篇章“乌鸦与狐狸”、“乌鸦喝水”等正式进入小学语文课本中, 成了一代代小学生的语文教材, 至此, 《伊索寓言》已完全与宗教脱离, 遂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儿童文学典范读本, 成为教化儿童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戈宝权.戈宝权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G].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2:383, 407, 448

[2]周作人.知堂书话[M].长沙:岳麓书社, 1986:59, 60.

[3]向达.记牛津所藏中文书[J].北平图书馆刊, 1936, 10 (5) .

6.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 篇六

A FOWLER caught a Partridge and was about to kill it. The Partridge earnestly begged him to spare his life, saying, “Pray, master, permit me to live and I will entice many Partridges to you in recompense for your mercy to me.” The Fowler replied, “I shall now with less scruple take your life, because you are willing to save it at the cost of betraying your friends and relations.”

斑鸠与人

有个人捕捉到一只斑鸠,要杀死他。斑鸠请求赦免,并说:「请饶恕我吧,我会为你捉到更多斑鸠。」那人说道:「你更要被杀,不然你的亲戚朋友将会遭受你的陷害。」

7.寓言 篇七

唱完最后一首歌

我就可以走了

我跟我的马, 点了点头

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我想我就要走了

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

2. 伐木者

伐木场的工人并不聪明他们的斧头

闪着寒光只砍倒

一棵年老的朽木

伐木场的工人并不知道伐木场

需要堆放什么

斧头为什么闪光

朽木为什么不朽

3. 朋友

朋友离去草地已经很久

他带着他的瓢, 去了大海

他要在大海里盗取海水

远方的火焰正把守海水

他带着他的伤

他要在火焰中盗取海水

天暗下来, 朋友要一生才能回来

4. 寓言

他们看见黄昏在收拢翅羽

他们也看见自己坠入黑洞

仿佛脚步停在了脸上

他们看见万物在沉没

他们看见呼救的辉煌闪过沉没无言的万物

他们仿佛长久地坐在废墟上

一切都在过去要在寓言中消亡

但蓝宝石梦幻的街道和市井小巷

还有人在躲闪好像对黑夜充满恐惧

又像是敬畏白昼的来临

5. 王冠

把金子打成王冠戴在蚂蚁的头上

事情会怎么样如果那只王冠

用红糖做成

蚂蚁会怎么样

蚂蚁是完美的

蚂蚁有一个大脑袋有过多的智慧

它们一生都这样奔波穿梭往返

忙碌着它们细小的事业

即便是空手而归也一声不吭马不停蹄

应该为它们加冕

为具有人类的真诚和勤劳为蚂蚁加冕

为蚂蚁有忙不完的事业和默默的骄傲

8.以伊索寓言为主题的感悟与思考 篇八

而钱先生作品的魅力就在这种人格力量与智慧力量的高度统一。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的丑陋的批判,主要表现出他的智慧力量,而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所寄予的美好的期望,则主要表现出他的人格力量。

那么这样的一个钱钟书钱先生,他在《读〈伊索寓言〉》,会教导我们些什么呢?我想他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对于人性的感慨是出不了他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原则的。

在课堂上,我把人民教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本文的主题归纳,一字不改地摆在学生面前:

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人事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要防止碰壁上当。

然后我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假如柔石看到这段文字,会作何反应?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

……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那种讶异的表情同感叹的语气仿佛找到了千年难觅的知音似的。而质疑的目光又仿佛在问,老师,这是钱先生的意思么?钱先生会是这样的么?这样的钱先生会是全世界众多读者所崇拜敬仰的.么?

呜呼!我说不出。

但我想,这绝不是钱先生的本意。因为如果我错了的话,那么读者就错了,民众就错了,人性就错了。

纵观全文,其话题是:小孩子该不该读《伊索寓言》。

由这个话题推演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如何教育下一代。

“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再进一步作者向更高的层次探讨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深远意义的话题:“……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就在于我们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历史,如何面对大自然?亦即如何面对自己,作真我?

“卢梭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就是作者之所以说:“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原因。因为寓言里并没有表现真实的人性,要么像卢梭说的,会“把纯朴的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要么像钱先生说的,会“把纯朴的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总之没有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社会来过活,没有客观地教他们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历史,如何面对大自然?一句话没有教他们如何面对自己,作真我!

文章第一段讨论的就是如何面对他人,第二段则讨论如何面对历史,第三段是一个小结:引出中心话题——《伊索寓言》虽是古代西方人智慧的结晶,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许多古人未曾料到的情形,或者被聪明发达的今人的智慧开拓出了新的意义。古人未曾料到只说明了人类初级阶段的纯朴或者“愚钝”,而聪明发达的今人的智慧开拓则表现了人性的狭隘与卑劣。总之,是没有客观地面对现实的一种表现,即没有尊重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而聪明发达的今人的“智慧开拓”,则表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野蛮也在肆意滋长。所以说“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卢梭主张皈依人的本性,表现了对现实丑恶的不满,和对人性中原始的纯朴真挚的呼唤(“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这种愿望固然美好,但很不现实。因为人类是发展的,不可能回归过去(“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所以我们只能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性来体验。

关于文章末尾的一句,有人说“这是顺便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进步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孤立地看,这话蛮有道理,但它和“读《伊索寓言》”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和教育下一代有什么关系,和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来过活有什么关系,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又有什么关系!

9.新寓言:乌鸦与狐狸 篇九

这个寓言故事主要讲诉的是乌鸦与狐狸,抢吃食物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全身都长着金色的毛,非常非常的漂亮。还有一只善良的乌鸦,它全身黑黑的,可却非常的勤劳,每天都不厌其烦的`猎食给乌鸦宝宝吃。

有一天,这只善良的乌鸦和往常一样出去猎食。它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块肉。于是,它高高兴兴的准备叼起这块肉。可正当它叼气这块肉,准备飞走的时候,却被这只狡猾的狐狸看见了。

狐狸心想,我已经饿了一天了,这么肥美的食物,可不能让它白白溜走啊。于是,它边靠近了乌鸦,并对乌鸦说:“乌鸦兄弟,听说你唱歌非常非常好听,不如唱一曲给我听听”。乌鸦听了,高兴的唧唧喳喳的唱了起来,可它嘴里的肉,却掉在了地上。

这时候,狡猾的狐狸有对乌鸦说:“哎呀,不好啦,不好啦,不好啦,乌鸦兄弟。我差点忘了。就在我路过你家的时候,发现你的孩子从树上掉了下来,旁边还有一只龇牙咧嘴的老鹰啦”。乌鸦一听,便急忙的飞走了,连肉也忘了。狐狸便津津有味地吃起了这块肉。

当乌鸦回去以后,才发现,原来它被狐狸给骗了,好不容易捕到的食物,就这样送进了狐狸的嘴里。唉!

10.寓言可以这样教 篇十

一、确立综合式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什么”

寓言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它以—个短小的故事, 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我们以综合式的发展理念为指引,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实现本课内容与多种资源的整合, 可以是课内与课外, 可以是同类对比, 还可以是知识延伸。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综合多种艺术元素, 触类旁通, 可以进行表演、画图、讨论、交流等,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种整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实现依理悟情, 联系生活实际, 指导生活。

二、综合多种教育资源、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明确“怎样教”

1.多则寓言的类比学习。类比教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类比,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联想, 学会在新、旧知识间找到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学会建构起同类知识的知识体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内与课外的整合。寓言大部分都有一定出处, 源自于一些名著或经典。学习一则寓言只是沧海一粟, 我们可以课本中的寓言为引, 引导学生品读原著,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纵观整个故事情境, 更好地把握寓言主旨, 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 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

3.教学与艺术的多元整合。

(1) 综合戏剧元素。把寓言排成课本剧, 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指导学生排课本剧首先要让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只有反复朗读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寓言内容。课本剧要求学生把书面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语言, 变抽象的课本知识为生动形象的舞台演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培养。

(2) 综合美术元素。如在执教《南辕北辙》时, 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画路线图的环节, 融入美术元素, 让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通过画路线图也直观地让学生知道乘车去楚国的人由于走错了方向, 所以越走离目标越远的道理。

(3) 综合科学元素。

①综合医学元素。如在执教《扁鹊治病》时, 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医生给蔡恒公写病历本的环节;学生通过填写病历本不仅直观地、全面地了解了蔡恒公病情的发展情况, 同时蔡恒公讳疾忌医, 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不善于听取他人正确意见的形象也突显出来。

②综合科学元素。如在执教《揠苗助长》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让学生观看禾苗从泥土中拔出来的动画, 学生从动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禾苗从泥土中拔出来根会断开;顺势出示水稻生长阶段图, 渗透农业科普知识, 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懂得了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 同时也使其深刻地认识到寓言中农民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很自然地就体会到世界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我们要尊重它们发展的规律, 不能随意地破坏, 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执教《坐井观天》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小辩论会”, 让学生辩论小鸟和青蛙的观点哪个对。辩论会一开始, 学生马上就打开话匣子争论不休, 有很多同学支持青蛙的观点, 他们认为青蛙在井底, 没有在井外生活过, 所以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 因此青蛙说的是实话, 说的有道理。通过辩论, 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开阔。

四、教学与生活相综合

我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谈所得。如在执教《纪昌学射》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从纪昌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做?”这样引导学生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仅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涵意。

综合式寓言教学研究让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 更广泛地综合各中有利资源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综合式寓言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自由平等互动, 以生成多元化教学情境、多样化教学方法、多维度教学内容, 要求教师多角度地去思考, 更广泛地综合各种有利资源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1.伊索寓言故事《鬣狗与狐狸》 篇十一

传说鬣狗每年要变换他们的性别,有时是雄的,有时是雌的。

有条鬣狗看见狐狸,便指责他,说自己想要和他交朋友,狐狸却不理睬。

狐狸回答道:“你不要指责我,而应该指责你自己,因为我不知道把你当女朋友好呢,还是当男朋友好。”

12.管理寓言故事:冠雀 篇十二

寓意:这故事是说那些贪小便宜而招来巨大灾难的人。

管理点评:贪小便宜是人之常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贪小便宜的行为,既不要从道德层面横加指责,又不要唾弃,而应该加以利用。企业员工贪小便宜,经常将企业的原材料、零件、半成品、产品、样品、劳保用品、办公用品顺手牵羊带回家,对于这种贪小便宜的情况,那么就要用制度来规定,采用罚款、开除等处分措施,或者采用安检来防止这种贪小便宜的盗窃公司财物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只能打击,不能姑息养奸、纵容包庇员工。对于员工贪小便宜的行为,可以在激励与奖励方面作文章,以小恩小惠来使员工积极工作,让员工得些小甜头、小利益,来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做出好业绩。

当然,用什么样的小恩惠来激励员工,那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顾客贪小便宜,这是好事。不让顾客得点小便宜,顾客怎么会欢天喜地的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不让顾客沾点光,顾客如何会成为忠诚客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利益与好处是驱动人们行动的力量。没利益的事情,没好处的事情,谁会给你卖力,谁会给你卖命?你真当人是傻子,真当人都个个伟大得大公无私?那你就太不懂人性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价值的尺子,付出多少,得获得多少。付出多,获得少,人就会不满,牢骚满腹、抱怨连天。付出少,获得多,人就会有种占便宜的心态,洋洋得意并且有时喜形于色。吃亏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不会干,怕自己内心评价与他人评价自己是个傻瓜。占便宜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会干。为什么现在社会诈骗犯这么猖獗,受骗上当的人多?原因之一就是那些骗子们抓住一些人的贪小便宜的思想而施展骗术的。有些骗人钱财的股票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给予一些小便宜让受骗人得。结局是,你得骗子公司的利息,骗子公司得你的本金。当然,我们做企业的,不能搞假冒伪劣的产品与服务去坑害顾客,但是,我们可以搞卓越与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并且附加一些利益、价值、好处让顾客得。顾客尝到甜头,就会成为回头客,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或者向他人推荐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再或者在朋友圈与亲人圈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口碑宣传。

上一篇:党风廉政警示心得体会下一篇:描写鸟外形的优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