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2024-07-14

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精选11篇)

1.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篇一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国家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多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下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解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更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心的转变 1.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小学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心理负担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这就要求执教者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觉参与的意识,使音乐教学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四、注重情感交流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手段单

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所以,一个好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篇二

一、新课标对“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目标提出的层次性要求

“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下的第三个下位目标。在义务教育各阶段, 课程标准对该目标在不同学习水平中的学习目标、达到目标的行为表述、评价要点及评价方法各水平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见表1) 。

二、“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目标的含义和内容

在体育学习中, 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不抽象, 需要与人合作, 并在集体活动中形成。体育活动项目既包括集体性项目 (如篮球、足球等) , 也包括个体性项目。集体性项目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团结协作, 自然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个体性项目 (如短跑、长跑、游泳等) 则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如, 在进行短跑练习时, 如果分组进行接力跑比赛, 就会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水平一阶段, 课程标准中关于“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下位目标是“在体育活动中适应新的合作环境”。因此, 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经常通过新的分组或人员组合, 来让学生与新伙伴 (包括不同性别、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等) 一起进行练习或游戏活动, 提高学生适应新的合作环境的能力。尤其是孤僻和胆小的学生更应给予鼓励和关心, 促使他们能够“在新的合作环境中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

在水平二阶段, 课程标准中关于“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下位目标是“在体育活动中乐于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性的练习活动和游戏活动, 并乐于与同伴简单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分享合作性练习的快乐。

在水平三阶段, 课程标准中关于“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下位目标是“在团队体育活动中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努力为实现团队的目标做出贡献。

在水平四阶段, 课程标准中关于“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下位目标是“树立集体荣誉感”。这包含了“服从集体的目标”和“有集体荣誉感”两个方面。首先, 和集体拥有共同的目标是一个人集体精神和集体行为的先决性条件。每个人都应与身边的集体共同拥有目标, 否则就不能称自己是那个集体的一员 (见图1) 。图中的大圈代表集体的目标, 大圈上套着的小圈代表每个成员的目标, 成员的目标和集体的目标重合得越多, 这个成员的集体精神也就越强;相反, 如果成员的目标和集体的目标重合得少, 那么这个成员的集体精神也就弱;如果成员的目标和集体的目标没有重合, 那么这个人就不是集体的成员, 与集体无关;当然也不太可能有完全与集体目标一模一样的个人目标。因此, 要尽可能多地和集体共同拥有目标, 而当自己的目标和集体的目标发生冲突时, 则应去努力“服从集体的目标”。

其次, 集体荣誉感也是集体精神的重要体现, 是一个很外露的展现。集体荣誉感也称“我们的意识”和“士气”, 其实“集体荣誉感”、“我们的意识”和“士气”的最根本内核是自尊和自爱。一个人如果有了自尊自爱, 他就会热爱自己的集体, 就会很容易和这个集体拥有“我们的意识”。如, 一个人在外人面前会表现出很自然地爱家乡、爱亲人、爱自己的乡土文化, 以及爱祖国的情感。但是, 在没有外人或外人存在不明显时, 也能表现出“集体荣誉感”、“我们的意识”和“士气”, 就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更深层的对集体力量的理解, 对集体的真心热爱以及对公与私之间矛盾的正确认识, 还有对私利的勇敢舍弃。于是, 这种理解、热爱、认识和舍弃就成为集体荣誉感的内核。

三、“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教学方略思考

无论是培养“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还是重点培养更为具体的“共同的目标”、“集体荣誉感”, 都应该将其培养的方略重点放在对“公与私”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知上, 而在体育教学中更要以后者为重点。

和集体共同拥有目标, 为完成集体的目标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这叫做“公”, 相反则叫做“私”。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从理性上明白“公”和“私”的界限、“公”和“私”的大小、“公”和“私”的先后、“公”和“私”的轻重等道理。但这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生动地感受到什么是“公”和“私”, 以及“公”和“私”的大小、“公”和“私”的先后、“公”和“私”的轻重, 而学生对这几方面的感受往往不太真切, 尤其是细微之处。

在体育教学中, 有许多“公”和“私”的场景, 也有许多“公”和“私”的冲突, 还有许多“公”和“私”冲突后的效果和情境, 这些能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什么是“公”和“私”的关系、大小、先后和轻重的教材 (见表2) 。

四、“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教学案例

1.教学内容:水平三:校园定向越野

2.教学目标:学习如何看地图以及考查对已学相关知识的灵活利用情况;发现自己与同伴的能力差异, 发展身体的综合素质, 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全体学生能够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完成校园定向越野全过程, 体验运动快乐, 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步骤

(1) 分组学习地图与探讨行进路线: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5组, 抽取各组的地图, 在教师宣布比赛开始时, 各组一起看图讨论行进路线。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活动的目的与方法。

(2) 按照本组地图所示内容完成任务:各组按照抽取的地图, 在规定场地内按顺序回答问题并完成打点, 并最终完成本组引导的任务, 以每组最后一名队员到达终点的成绩为最终成绩。在活动中各小组要正确判断方向, 发挥团结合作精神, 注意安全。

(3) 任务结束后师生分别综合评价:针对观看地图、路线选择、角色分配、分工协作等主题, 学生积极发言, 客观评价本组的综合表现以及自己的学习得失。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 综合评判学生的表现。

4.案例评析:本案例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目的, 以校园定向游戏为主线, 以小组合作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 在游戏中渗入大量的体育运动相关知识, 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收获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3.解读新课标 篇三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书面表达一、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英语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功能之一,是书面表达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且写作的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阅读水平的培养。运用正确流畅的英文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文化科技交流是21世纪人才整体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运用写作能力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词汇教学强化英语基本句型训练,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多样化的英语表达方法,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二、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知识结构还比较欠缺,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各种错误。

1.心理因素方面

学生对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持害怕态度占75%,喜欢的只占10%,畏难情绪和信心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感到写作费时多,见效慢,影响了写作有效训练的动力。

2.词汇量缺乏,存在词汇记忆问题

目前,高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的词汇问题。我们知道,英语写作需要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英语单词组织一篇作文,因此,对学生的词汇要求很严格。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量,以及正确的词汇书写,在英语写作中是很难得到高分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应在写作时,不会拼写单词,还有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词汇量很匮乏,这样就会影响他们的写作成绩。很多学生在书写时,由于先前学过的单词记忆不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有的学生将“suitable”拼成了“suitble”,将“weather”拼成了“wether”,很多学生无法正确拼写出常见的单词。由于词汇量的缺乏,学生只会运用几个简单的单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成绩。

3.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存在各种句式问题

英语是一门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写作中就会出现很多句式问题。首先,存在“中文式”的英语句子。例如,“我很喜欢京剧。”很多学生会思维定势地将这个句子译为“I very like Beijing Opera”。这就是典型的句式错误,英语中“非常”这个单词的用法要比汉语复杂得多,我们可以用“really”直接修饰形容词,但如果用“very”就必须用词组“very much”放在句子的末尾了,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其次,学生在书写句子时,缺少谓语。谓语动词是构成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的必备成分,一个句子如果缺少谓语动词,它就无法形成一个句子,而是一些零散的单词。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在书写时会犯这种毛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写“我今天非常忙”这个句子时,会按照字面翻译成“I very busy today”。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却缺少了重要的be动词。再次,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造成了串句问题。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不注重标点符号的用法,将两个独立的句子串在了一起。

4.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存在语法问题

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写作中,语法知识能否正确运用,会直接反应在文章的结构中。案例显示,很多高中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没有正确对待语法知识,觉得语法知识很枯燥也很难。因此,大多数学生的语法知识都很欠缺。很多学生连最基础的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写作。首先,主谓不一致,单复数不分。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写作中的单复数概念。其次,不能正确使用不定代词和代词。再次,不能正确运用各种时态。

5.写作技巧方面

学生在写作前不审题不构思的占64%,他们常常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语无伦次,忽视前后句子的衔接,重题不清,段落不分,写完文章后进行修改的不足10%,学生不懂如何修改,导致明显或低级错误较多。

三、结论

4.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篇四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对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对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得书本成了课堂中的核心,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行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的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的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注重生活数学。

生活即数学。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数学教学已经摆脱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学的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这些成为了上课中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已经不再是充当“灌输”的角色,而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自主模式“领悟”到数学知识,再通过自己所领悟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学

这三点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读,相信在今后的实践和我会对它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

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5.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篇五

一、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1、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其中,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初中部分课程内容有所调整,其中新增内容18条,2条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删除内容4条,综合与实践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跨学科项目学习。

新增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理。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能确定相应自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13)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

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删除内容:

(1)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2)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3)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活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要灵活运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几何画板、希沃白板、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等。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开展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单元及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重情境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6.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篇六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积累”的解读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呢?

一、语文积累是现代课程论在语文课程理念中的一种折射

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未来公民的适用性。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希尔斯(E.D.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帮助人们拥有普遍的经验,是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条件。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

这意味着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

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

另外,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还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起到整合原有相互隔离的课程内容的作用。比如,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可以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参与、改造来实现。

xiaoxue.xuekeedu.com

二、语文积累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状态的描述

语文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

当然,积累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语焉不详,但是我们应当认真地研究探讨。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理解的任务主要是准确地“再现”,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感悟是学习者语言积累的较高层次,它能够推己及人。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鉴赏实现了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语言积累的这些过程,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第一,理解、感悟、鉴赏是积累的基本条件。这里的理解、感悟、鉴赏是就学习者知识背景而言,不一定要很深入,可以是浅层次的,但却不能完全缺失。没有理解、感悟、鉴赏的记忆只能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第二,理解、感悟、鉴赏、记忆四个环节不能绝对分割。它们如调色板上的颜料,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解中往往有感悟,有鉴赏,也有记忆;记忆中又会有新的理解、感悟、鉴赏。第三,四个环节是一种认知心理过程,但这些环节又不是绝对不变的,有时还可以略过或省去其中某个或某些环节。第四,从理解到记忆,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

文化积累、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有共通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语文课程标准》在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很好的提示:1.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教学环境要“信息化”“生活化”。传统的语文学习只重视课本,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其实,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

xiaoxue.xuekeedu.com

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2.学习方法要“活动化”。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记忆、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不能脱离语文学习另搞一套。

三、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目前有些教师对语文积累的理解过于片面,视野不宽,针对性不强。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还需要做许多工作。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些视点:

一是从课程结构上把握语文积累。人们都在强调积累重要,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一旦视野被蒙蔽,在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至于语言规律的积累,因为怕别人说是在作繁琐分析,就不敢涉猎。这些都是对语文积累的片面理解。

二是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首先,语文积累是个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忽视语文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人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

xiaoxue.xuekeedu.com

也会吟”等“重读”传统为理由,为不求甚解的读书辩护,殊不知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并无区别。语文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

2.缺乏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3.语言积累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

4.在文化积累方面,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批判创新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的引入;对待名家名篇过分依赖,缺乏批判心理指导。这样的人文教育不利于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只能培养出盲目崇古、崇书、崇尚权威、亦步亦趋的文化屈从者。

5.生活积累方面,太强调了解、感受、体验生活的必要性,把认识生活与参与生活、改造生活割裂开来。只看到生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看不到语文学习又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认识生活的目的模糊不清,语文学习仍然是脱离生活的纯工具训练。

7.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篇七

2001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的颁布, 是我国体育教育迈向新世纪的里程碑, 是一次在教育总体改革的基础上展开的, 是一次系统性的整体改革, 是一次在教育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因此改革的力度及影响力极其深远。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 也是构建新课程的关键。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执行。

二、影响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一) 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不但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进度、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 而且连辅助练习之类的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 教师只要稍微安排一下课时进度就可以组织教学。而《新课标》则要求教师以一个课程设计者的身份参加到课程实践中去, 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之前, 教师还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尽管有些体育教师参加过新课程培训, 对新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但仍然会不自觉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存在着惰性, 他们在接受体育新课改时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一些原则, 不积极参与改革。

(二)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一是不知如何设计上课的内容。过去教学大纲规定什么就教什么, 而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创造、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 有些教师对此而感到茫然, 不知该用什么内容教学才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目标, 课程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不知道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应该安排什么内容来实现?二是不知如何进行评价。过去教师主要针对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进行量性评价, 而《新课标》既要重视量性评价, 也要重视质性评价, 还要进行过程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档案评价等评价方法, 不少教师对这些都还不熟悉, 不知如何进行。三是把握不好学生主体性的度。《新课标》中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展探究学习等, 于是就出现:第一, 放开了, 收不回来;第二, 完全按照学生兴趣教学, 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岂不又成了“放羊式”教学;第三, 强调学生自主探索, 这给聪明的、技能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我发展的舞台, 而那些一般的、中等以下的学生感到无所适应, 从而导致学生的发展两极分化。因此, 在教学中对这方面的“度”的把握感到困难。

(三) 缺乏课程实施指导。

教师手中缺少《新课标》读本, 学校几乎没有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书籍,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认识肤浅。虽然有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开展的培训, 但经了解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时间一般很短, 而且机会甚少, 有的甚至没机会参加。再说, 短短的几天培训也只是在理论上对新课标进行讲授, 因此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课程实施指导作用。进行课改之后, 打破以往单一教材版本的局面, 依据新课程标准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教材。这种选择的自由性为课程的整个体系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在编制过程中渗透着教材编制者自身对课程标准的诠释和理解, 渗透着编制者自身理念和期望。因而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其编制者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诠释不同, 由于其理念与期望的差异, 势必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不同影响, 从而对整个课程体系产生不同影响。

(四) 缺乏支持。

一是学校的支持。第一, 学校领导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也就是多数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没有给予像其它课程那样足够的重视。第二, 体育教师认为实施中最大困难是教学条件的限制, 这主要是与大多数学校的场地、器材缺乏有关。第三, 如果没有经济和时间上的支持, 人们通常也会抵制改革。体育课程计划的制定、实践和必要的在职培训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证, 没有资金预算的计划不太有实施的可能。二是学生的支持。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成熟程度以及改革的范围和复杂性。为了使新的体育新课程计划取得成功, 除了体育教师的参与之外学生们也必须参与, 也就是说作为学生也要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学生们要进行的这些体育课程活动与己无关的话, 他们将不愿意参与, 这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三是其他支持。体育研究组的管理者、家长、同事的赞同程度, 在整个改革实施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并且一起共同奋斗, 没有人希望唱独角戏。

(五) 负担增加、缺乏利益。

有些体育教师跟不上知识爆炸的时代, 因而没有感到体育课程改革和实施势在必行;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变革意味着更多的工作, 而且额外的工作通常有没有额外的奖金或鼓励。事实上, 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工作感到倦怠。如果体育教师们不能肯定新体育课程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以及自身的劳动和付出能够被认可、被尊重和奖励的话, 他们就可能会拒绝改革。

(六) 缺乏安全感。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试的过程。因而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可能带来的后果不确定, 尤其是对本身的职业前景没有安全感的改革行动, 自然就会抵制它。这种生存本能是非常强烈的, 极少有人会冒险做明显存在危险的事。

体育教师最了解体育课程实施的情景因素及实施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他们认为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他们学习新的体育教学技能和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如果教师对体育课程实施缺乏兴趣, 担心体育课程实施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教学优势, 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 不可能有效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不可能积极有效地调试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体育教师常常对他们的体育课程改革犹豫。他们宁愿保留有欠缺的现实状态, 也不冒险探索不定的未来世界。

三、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第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习惯性的做法难以改变。虽然, 有的教师为了创新而创新, 在内容、教法等方面较以前有所改观, 但是, 既没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又抛弃了以前教学的优良传统。第二, 一些教师思想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以及学校条件的限制, 对于新的事物了解途径和接受程度有所抵触。第三,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其编制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诠释不同, 由于其理念与期望的差异, 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不同影响。第四, 有些教师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的付出得不到认同、尊重和支持, 而中途放弃。第五, 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量相对都是最高的, 而相当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第六, 担心体育课程的改革实施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教学优势, 从而影响他们工作前程。

(二) 建议。

一是不断完善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体系。对于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理论困惑和发现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要及时地加以说明。二是开展交流。成功的体育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计划。三是加快师资培训。一方面, 需要转变在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观念与认识, 进行继续再教育。另一方面, 应该从教师的源头———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入手。四是提供支持。包括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课程研发者需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体育经费支持等。

摘要: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作为教学大纲的执行者, 而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成为课程方案的设计者。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只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 才能取得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效果。因此, 本研究从不同方面分析影响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为以后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师,新课标,体育课程,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育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8.解读音乐新课标,营造美好新课堂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课程;美好;愉悦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并通过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旋律等不断的变换、对比和不同组合,体现在音乐的音响中,形成艺术形象,来抒发及表达人们内心感情,或描写客观事物,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最神圣的使命就是把音乐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现在中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也就是音乐课标。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教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课标的创新与改革为我们音乐教师提供了很多发挥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标的课程性质更明确,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的课程性质表现在选材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新教材在歌曲的选材上更适合学生演唱,选择的歌曲都是一些朗朗上口的、旋律优美的曲子,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的《青年友谊圆舞曲》、三单元的《银杯》,这些歌曲虽然都是老歌,但它的旋律优美、动听,学生学起来较简单,容易产生学唱兴趣,加之旋律的律动性较强,教师也能够很好地设计教案,学生可以边演唱边表演,通过表演唱,学生能够了解圆舞曲及我国民族舞曲的区别,通过律动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穿插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音乐,吸引学生眼球,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音乐小道具,如,用矿泉水瓶子装上沙子把它当作小沙锤,自己动手做一些京剧脸谱等。本次改版的新课标突出了音乐的“实践性”,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音乐修养,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拓展视野,从而增加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二、新课标更加突出了音乐课的特点,为教师营造美好音乐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音乐学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首先需要的是设置情境,新教材为教师准备了丰富多彩、富有特点的音乐素材,为教师营造音乐氛围提供了方便。一堂好的音乐课是从聆听音乐开始的,学生听的时间应该在半节课的时间,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慢慢聆听,新教材里有很多优美的国内外经典曲目,如,《友谊地久天长》《溜冰圆舞曲》等供教师选择,教师只要能让学生静下来聆听,那么,一节好的音乐课就算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所放的音乐有了明显兴趣,教师就可以带动学生进入自己所设置的情境。只有美好的音乐才能让人身心愉悦,只有动情的表演才能使人身临其境。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表演者,带领学生进入一个魔幻般的世界,要想进入自己设置的情境,教师首先自己要先入境,这样,学生才能被你带动进入情境。精湛的演技就如同精湛的教学,我们就像是一个指挥家,让学生随着我们的指挥棒有快有慢、有强有弱地感受音乐,体会音乐,让他们快乐地学习、聆听,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上好音乐课的目的和宗旨。

三、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充分发挥学生音乐创造的摇篮,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天分,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这就要看我们音乐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什么样的音乐教学环境。因此,新课标的提出不断地促使我们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如,过去的音乐欣赏是以欣赏一首单一的乐曲为目标,而现在的新课标则要求采取对比欣赏、律动、想象、创造等多种形式,通过音乐实践和创造,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不仅欣赏课不能像以前那样上,唱歌、基础训练等的教学都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展示他们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标,揣摩新课标,把新课标的要求吃透,在个人的教法上也要不断地改进、创新,我们的步伐要跟得上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天赋。

四、弘扬民族音乐,让学生了解更多元化的民族文化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音乐特点,新课标下的音乐教材比以往教材增加了更多民族的音乐、歌曲,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特点,从民族音乐到民歌,再到了解民族乐器,学生无不对呈现在他面前的音乐而叹服,在我们的新教材里收集了很多各民族的优秀民歌,这是以往音乐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甚至可以让他们跟着视频里播放的舞蹈载歌载舞,去感受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通过音乐了解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如,歌曲《青春舞曲》的学唱,通过了解作曲家王洛宾,进而了解新疆的风俗民情,再进一步了解新疆歌舞的特点,以及新疆歌曲的节奏特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通过音乐了解各民族文化,是当下新课标的又一个要求,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才能更详细、更具体地掌握新课标。

五、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更详细,分段更细致

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各不相同的年龄特征,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共性和个性,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明确,如,感受与欣赏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相对于原标准更明确了。在这种细致的要求下,教师能更好地掌握教学要求,从而能够更好地编写教案,目的明确,学生学起来较容易,而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口味,便于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也容易掌握教材,可以根据教材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找到教学的切入口,让学生高兴地、愉快地学。

一个美好的音乐课堂是靠教师精心的经营打造的,当然,一个教学环境的好坏也是要靠学生的努力配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想充分地发挥这一特性,是需要一个好的课程标准的,新的音乐课标是在多年的积累沉淀中产生的,是顺应了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提出来的。因此,要想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音乐课堂离不开音乐课标,要想正确处理好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我们每位教师就要充分领会和贯彻新的音乐教学课程标准,在新课标的思想引领下,努力创建音乐美好新课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而奋斗!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第十二中学)

9.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篇九

【摘 要】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本文根据新课标下的体育课要求和本人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小学有效教学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有效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

对策分析

一、前言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启蒙阶段,是长身体,学做人,增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体育以其实践性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顺应孩子活泼好动天性的特点,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素质。我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以运动成绩来考核的评价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体育教学要求,必须采用新的有效教学理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有效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我要学"的学习观念;其次,有效教学要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

新课程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许多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比较、从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从新课 1 程崭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变等方面来看,都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说,新课程的实施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所以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加强自身素养,实现专业化发展。

三、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在小学教学中,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此动态系统中,任何一个子因素的量变、协调配合程度、重新排列组合等都会影响有效小学教学系统的良性运行。因此,认真研究分析影响有效教学的诸多因素,探求有利于有效小学教学的策略,对不断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有效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教学主体即有效的教师和学生。首先是教师的因素,教师综合素质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从事的是“以人育人”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学生,因此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在运动、兴奋中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情感与情绪表现得比较激烈,教师与学生更容 易接近.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要有拼搏、敬业、奉献精神,有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微笑、智慧、健康的心理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其次是学生的因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体素质也是直接影响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的理解程度有效课堂的效果,师生配合不够默契。身体素质较差影响动作技术的完成,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等。

(二)教学客体即课程、教材。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选择也是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如教材选择难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学生的完成效率,体育课选择教材的关键,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素质合理弹性的安排运动量、负荷、强度等。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2 故对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

(三)有效教学中介即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该年龄段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讲,把教材内容融入到体育游戏的中,并实施情景教学的创设,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将是很大的提高。也就是新课标提倡的快乐体育的理念。

四、实施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无论是教学行为还是管理行为都应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学生“仰卧起坐”考核时,教师讲解考核方法,示范一次,接着让学生模拟一遍,然后分组考,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课堂结果反馈情况较好,这样既达到了考核目的,又让学生学到了裁判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另外,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活动必须全体参与;二是根据个体差异有弹性地参与。

(二)转变观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任何形式的变革都是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变革的每项具体内容都和教师息息相关,要改变传统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现状,就要求教师要摒弃陈旧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和反思,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建立全面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笔者认为,健康第一至少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康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培养健康意识,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要注意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交流的快乐。通过安排克服障碍 3 和经受与战胜适度挫折的训练,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我们的体育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在教学目的上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运动负荷、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则要考虑到个体的具体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能乐意学习。

(三)运用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是同一模式: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可运用以下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思路,来培育和发展学生。

1、教学方式的游戏化

教学内容游戏化不但能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身体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且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接受能力、合作能力等也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尤其是小学生。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游戏化,但这需要教师对各个教学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加工,如我在二年级的一节以发展下肢弹跳能力为目的的课上,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和接受能力设计了“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在创设游戏情景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可自由组合),利用铁圈(荷叶)轮换移动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一次以“石头、剪子、布”作胜负,胜的一方可跳下一荷叶,以最先到终点者为胜(15米)。方法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学生玩得却相当投入,教学效果相当好。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体育源于生活,体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接近学生的经验,学生就越有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体育课结合起来,挑选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利用投掷教学内容,我在中、低年级教学中创设了《勤劳的一天》情4 景,通过“劳动模仿操——播种——丰收”等情节的贯穿,创设快乐的田间劳动情景,使学生不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同时也能用心灵去感悟劳动人的可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体育课中根据年级不同,设计不同程度、难度的障碍跑,通过一些攀、爬、钻、跳、绕等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内容的设置,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

3、教学内容的社会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关注其附属的教育意义。体育新课程目标不仅仅是培养身体健康的人,还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我们应该发挥体育课的特点,在适应社会目标这些方面给予加强,教学内容安排时适当设计一些社会中的教育内容,比如环保方面、交通规则等内容,通过这些社会化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方面、环保等知识。如:在低年级体育课中安排“红、绿灯”的游戏,在这有形的游戏中,学生无形中受到了交通安全教育,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激发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感的树立。

(四)多用语言艺术性进行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语言艺术性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教师是靠“嘴”吃饭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人们往往认为只有进行思想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才讲求语言的艺术性,可我认为只要是一名教师就应该讲求语言的艺术性,这是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而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环境开阔,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不仅要用适当的模仿动作和与此伴随的适当而富于表情的手势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用爽朗干脆、亲切感人、充满活力、铿锵有力的语言艺术去感染、鼓励、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评价多面化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提 5 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我在课堂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语言评价(表扬的语言)、行为评价(微笑、抚摸、握手等)、物质评价(糖果、小星星、学习用品等),同时还让学生相互评价。

在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必须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测什么教什么,爱什么就教什么。体育教师应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将新大纲中健身体育、愉快体育、民族体育以及与体育密切相关的营养、保健、生理、心理健康的知识,都应向学生传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晋裕: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探讨[J].体育学刊 2001(1)。

[2]古亚玲 徐浩瀚:新课标下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师友2007(5)。[3]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 2006(9)。

10.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十

在马教授的介绍中我了解到课程目标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以“三会”作为长远目标统领大局,从“四基,四能,情感态度观”三方面诠释总目标,而学段目标是对这三方面的分解,并且在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而“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地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重视数学结果形成过程的,在教学中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主题结构化整合,其结构化特征是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的,并且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中都能看到主题结构化的例子和特征。

11.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 篇十一

一、试卷整体评价

1. 知识点覆盖比较全面

三角12分,数列10分,函数与导数27分,立体几何22分,解析几何22分,统计与概率17分,集合、复数、算法、向量、线性规划、二项式定理各5分,与2013和2014两年相比,局部略有调整,总体知识主干不变,重点突出.

2. 整体难度较2013、2014两年有所下降

选择题12个,填空题4个,解答题6个(其中一个为三选一的选修题).选择填空部分难度低于2013年,与2014年基本持平.解答题部分比2013、2014两年均略简单.

二、试卷题目特点

1. 注重基础知识,贴近教材

今年高考试卷的第1~8,13,14题,这10个题目均为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与课后习题A组类似,是教学中知识点的直接考查,而且题目背景极其贴近教材内容.

例如:8.下边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源于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b,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 ).

A.0 B.2 C.4 D.14

本题即为必修三教材第36页的算法案例,其作用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 整理题型,重视基本方法

试卷第9,11,12,15,16,17,20(1),21题,这8个题目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对经典题型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例如:9.已知A,B是球O的球面上两点,∠AOB=90°,C为该球面上的动点.若三棱锥O-ABC体积的最大值为36,则球O的表面积为( ).

A. 36?仔 B. 64?仔 C.144?仔 D. 256?仔

该题是立体几何中关于多面体外接球的经典补形题型之一.对于墙角类型具有三垂直的三棱锥的补形动作为以三垂直的顶点为顶点,三条互相垂直的棱分别为长宽高构造长方体或正方体,此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对角线即为其外接球直径.

(1)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甚至连今年的压轴题21题导数,都是对典型题型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例如:21.设函数f (x)=emx+x2-mx.

(1)证明:f (x)在(-∞,0)单调递减,在(0,+∞)单调递增;

(2)若对于任意x1,x2∈[-1,1],都有|f (x1)-f (x2)|≤e-1,求m的取值范围.

(1)是平日练习中利用导数处理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的条件即是f (x)在[-1,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小于等于e-1.结合(1)的结论很快就可以解决(2).

这些题目所考查的手法都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反复练习的重点,可见高考题目对经典题型和基本方法多么重视.

3.重视数学能力培养

(1)空间想象能力

自从在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直角坐标系以来,立体几何从特别注意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方向转变成了计算题,使得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多重视计算,空间想象力越来越弱.但今年的选择题9和解答题19(1)改变了我们以上看法.

与球有关的问题大多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手绘直观图,并在大脑中产生球的图形,再加上点C在球面上运动的最值问题,使得选择题9更具特色.

例如:19. 如右上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16,BC=10,AA1=8,点E,F分别在A1B1,D1C1上,A1E=D1F=4.过点E,F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

(Ⅰ)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

该题打破了以往高考试题中立体几何解答题第一问证明的模式,要求学生绘制直观图中的截面,这是新课标高考的首次尝试.

两个题目的难度虽不大,但考查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目的达到了,也改变了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立体几何的常规,最重要的是将立体几何学科的特点凸显出来.

(2)数据处理能力

例如:3.根据下面给出的2004年至2013年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单位:万吨)柱形图,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逐年比较:2008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效果最显著

B.2007年我国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显现成效

C.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显减少趋势

D.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与年份正相关

18.某公司为了解用户对其产品的满意度,从两地区分别随机调查了20个用户,得到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评分如下:

(Ⅰ)根据两组数据完成两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茎叶图,并通过茎叶图比较两地区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及分散程度(不要求计算出具体值,给出结论即可).

数据处理能力体现在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做出判断.2014年的第19题也考查了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预测的内容.连续两年出现统计类的问题提示我们应该将统计中的数据处理问题和基本操作方法整理到复习的方案中.

4.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试卷中第3,10,18,19,20(2)题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题目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让我们看到了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推理、论证、计算,它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并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它富于探索,富于挑战,富于创新,使得数学具有了神秘的色彩,它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无数的天才前赴后继,为攀登数学的高峰不懈地努力着.

5.选修试题稳中求变

每年的三选一试题都是10分,是六个解答题中分值最低的一个,这也决定了它的难度应该是最低的一个,难度适中学生才不会在考场上发生心理突变.22题平面几何选讲变化不大,但23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24题不等式选讲确有很多新意.

例如:23.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Ⅱ)若C1与C2相交于点A,C1与C3相交于点B,求|AB|的最大值.

该题最突出的部分便是其第(2)问,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往往都选择转化成直角坐标系的定式思维,表面上感觉易于上手操作,但今年的题目在极坐标系下更为简单.可见出题人的用意是需要学生在适当的状况下选择适当的坐标系(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在同一坐标系下再选取适当的方程(直角坐标系下的普通方程或参数方程).

例如:24.不等式选讲

设a,b,c,d均为正数,且a+b=c+d,证明:

该题的亮点也是在第(2)问,考查了充要条件的双向性(充分性和必要性).学生在证明的时候必须体现以上两个方面,是以往试题只考查单向证明的一个创新.

三、准高三教学建议

1. 回归教材

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每年的题目都会出现与教材中例题、课后习题、课文背景相同的试题.这些试题构成高考试题的基础部分,是高中知识的直接考查,是每个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部分,是每个考生临场答卷心理的保障.建议新高三生在一轮复习时多翻教材,紧扣教材中的知识和方法,这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

2.重视通式通法

在一轮复习时,老师要带领学生整理题型,体现多题一解,典型题型运用典型方法,使得学生在操作时易于上手,确立其解决问题的信心.二轮复习时,多体现通式通法的迁移,一题多解,让学生能够随机应变.本年度的高考试题对很多经典题型、典型方法进行了考查,所以平时学习踏实认真的学生会比较容易取得高分.

3. 关注学生落实

学生的落实情况是教师教学成效的直接反馈.很多学生平时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中动手能力差,一写就晕,一算就错.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日里多加练习,注重笔头,在老师的帮助下多行动.教师也要及时批改作业、试卷,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

E-mail:88686329@qq.com

上一篇: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的实施方案下一篇: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