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2024-11-04

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共7篇)

1.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篇一

无纺布袋:2010伊始中国纺织行业运行情况报告

面对原料涨价、成本上升、市场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的竞争压力,中国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凭借其在用地、用工、用水少,且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整个行业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持续回升,形势积极向好,许多企业产销两旺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内外市场升温较快。

一、行业运行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产业用纺织品中的绳、索、缆,纺织带和帘子布,无纺布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1-2月份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9.1亿元,50.1亿元,7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6%,17.7%及34.9%,分别实现销售产值18.8亿元,50.4亿元,70.4亿元,同比增长9.1%,19.6%及31.4%,产销率达96%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的利润总额达3.1亿元,同比增加85.5%。

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产量实现21.4万吨,同比增加36.7%,帘子布产量达6.5万。吨,同比增长61.5%。1-2月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江西6省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产量超过1万吨,占总产量的78.3%,其中浙江省以5.6万吨位居首位,其产量是位居第二的广东省的2倍。帘子布上万吨的仅有3个省,分别是江苏、浙江、山东,占总产量的75.0%,其中江苏以2.1万位居首位。

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1-2月份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领域表现的比较强劲,实际完成投资6.25亿元,同期增长43.5%。施工项目数68项,新开工项目数20项,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3%和25.0%,绳、索、缆的实际完成投资和施工项目数同期增长25.0%以上,而新开工项目同期减少25.0%。纺织带和帘子布投资现状不容乐观,实际完成投资和施工项目数都同期减少30%以上。

三、进出口情况

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和特种纱线等产业用纺织品1-2月出口数量达11.9万吨,出口金额达3.42亿美元,同比增长都超过45%以上,工业用纺织品等产业用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出口金额达7.38亿美元,同比增长71%。浙江省和广东省作为最大两大的出口省份,1-2月份出口量均达1.17万吨,其它的省份均在1万吨以下,无纺布主要的出口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中美国以0.5万吨的量位居首位。

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和特种纱线等产业用纺织品1-2月进口数量达2.6万吨,进口金额达1.42亿美元,同比增长28%左右,平均产品单价比出口产品高2.5美元。工业用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等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金额达2.13亿美元,同比增长24%左右。广东省以0.9万吨的量成为无纺布最大的进口省,是进口第二大省江苏省的2倍多。无纺布袋,无纺布袋厂的进口平均单价最高的是,无纺布最大的进口国家包括美国、台湾和日本,进口量分别为0.7万吨,0.3万吨及0.2万吨。

无纺布袋的设计遵循绿色的原则 当今人类面临着人口增长迅速、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给

自身生存环境造成危机。除了工业、农业等生产过程造成的破坏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大量垃圾也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家庭日常生活资源消耗的大幅度增加。不仅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还由于人均物资消费量的增加。有证据表明,地球上50%以上的人在近40年里依然希望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就意味着将消耗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废弃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环保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运用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如采用适当技术和清洁生产等。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所起的重要作用,“绿色设计”成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从满

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的,而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对本公司产品开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环保与创新。

 无纺布袋也穿上时尚的外衣 在限用塑料袋的今天,超市有附送,商场有礼赠,设计师小店里有大量的个性选择。也许大多数人买不起昂贵的名牌环保服装,但仍然可以时尚地环保一把,那就是自己动手DIY购物袋。

以天然素材制造成布包、竹枝包、藤包或稻草交错编织成的包包,已成为今夏大热的潮流物品。中国首届国际环境电影周NANOSTAR明星原创时尚环保购物袋设计活动中,环保电影《因水之名》的演员们将设计好的时尚环保购物袋效果图带到现场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和设计,无一不与“环保”、“生态”、“自然”等主题紧密相关,号召广大消费者共同增强环保意识,让使用环保购物袋变成一种流行和时尚。

上个月,一场“时尚购物‘袋袋’相传——创意环保购物袋现场DIY”主题推广活动中,雨伞布、旧床单以及过了时的旧牛仔裤、旧T恤等被闲置在家的废物重新焕发出光彩,在裁缝师傅和环保人士的手中变成了时尚的环保购物袋。

一位高校女生讲,6月1日之后,她会强迫自己养成随身携带购物袋的习惯,建议时尚人士准备多个棉布袋,造型、图案、色彩各异,用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环保购物袋的同时,在生活中也该不时反思一下自己,一点一点养成环保意识。

2010-2015年中国无纺布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无纺布又叫非织造布,中国无纺布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量还不到1万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掀起了发展无纺布产品高潮。除采用国产生产线外,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省还分别从国外引进了生产线。中国无纺布产品的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纺织工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每年以8-10%高速增长,是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因为中国的无纺布工业已走向高档化,不少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中国的无纺布企业已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2009年1-11月,中国无纺布制造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621,767千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03,760千元。2010年1-3月,无纺布行业毛利率为13.71%,三费比率(营业、管理和财务费用率之和)为7.10%,利润率为4.69%。从产销衔接情况看,2010年1-3月份无纺布行业产销率为95.38%,表明该行业产品销售状况较好。

非织造主要受一些健康性消费品需求的驱动,如过滤、建筑和擦拭布市场。非织造布未来的发展来自于向其他领域的不断渗透,诸如工业用擦拭布及屋顶用膜材料。随着新技术的涌现,非织造布的功能不断得到改善。

中国各项建设中有不少规模巨大的工程,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环保工程、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将大大促进土工布、过滤材料、防水材料、包装材料的消费。另外国内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也将有力拉动各种卫生吸收性产品和空气过滤材料、医疗卫生用品及劳保文体用品的消费。所以,中国无纺布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无纺布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无纺布的定义、分类、发展历史等,接着分析了纺织业和无纺布行业的现状,并对中国无纺布制造行业的工业统计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分析。随后,报告对无纺布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竞争分析、技术发展分析、应用领域分析和未来前景趋势分析,最后分析      

了国内无纺布行业二十家重点企业的运营状况。您若想对无纺布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无纺布制造,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环保袋的优缺点

无纺布购物袋有很多优点

1)通气性 2)过滤性 3)保温性 4)吸水性 5)防水性 6)伸缩性 7)不蓬乱 8)手感好、柔软 9)轻盈 10)有弹性、可复原11)没有布料的方向性 12)与纺织布相比生产性高、生产速度快 13)价格低、可大量生产 等等。

缺点

1)与纺织布相比强度和耐久性较差 2)不能象其他布料一样清洗 3)纤维按一定方向排列、所以容易从直角方向裂开等等。因此最近生产方法的改善主要放在防止分裂的改良上。

2.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篇二

南通纺织产业历史源远流长,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一百多年前, 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社会改革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兴办了中国最早的纺织企业大生纱厂, 开创了近代民族机器纺织工业之先河, 使南通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纺织工业基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南通纺织工业产业集群现象比较明显。有以大生为龙头的棉纺织业集聚区;以观音山纺织科技园为基地的色织印染集群;以三友集团为龙头的服装业集群;有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家纺成品交易市场、德国法兰克福家纺设计市场并称为“世界三大家用纺织品交易市场”的“南通家纺城”。

然而, 在南通纺织业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对中小型纺织企业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产能过剩、缺乏技术创新, 匮乏新鲜血液等问题。这些成为了阻碍南通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此, 对南通市中小型纺织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一)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企业景气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 以企业自愿参加为原则, 由南通市中小型纺织企业高管自填调查表。所谓企业景气调查方法, 是指企业景气调查与景气分析方法的概括和综合, 它是通过以企业家或企业有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定期取得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作出定性判断和预期, 据以编制景气指数, 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进而分析、研究和预测经济发展变动趋势的一种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企业景气调查问卷通常以三值判断型为主, 要求被调查的企业管理者在每一调查指标的三个可能回答中 (如良好、一般、较差) , 根据掌握的情况选择一个。本次问卷中, 以正指标为例, 1——5选项中, 4、5选项为良好, 3为一般, 1、2为较差。

(二) 研究对象和内容

调查对象:南通市中小型纺织企业的高层主管

样本数量: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南通全区中小企业景气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336份, 其中南通中小型纺织企业有效问卷91份。

调查内容:根据企业景气调查方法, 了解中小企业的基本状况, 包括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本报告从市场环境、管理创新、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南通市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景气情况进行解读, 是南通市中小企业景气调研的阶段性成果。

三、调研指标解读

由南通全区336家中小企业调研数据计算, 南通市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为106, 反映了南通的中小企业景气状态总体上是良好的、乐观的。纺织业中小企业数量为91家, 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7.08%, 其营业收人总额占比为5.97%, 行业的景气指数为99.995。相较于全市的景气指数而言, 纺织业的景气状态不容乐观。

纺织业原本是南通传统支柱行业之一, 具有起步早、企业多、占比重、知名度高等特点。据统计, 全球纺织业生产和制造基地68.50%落户在中国, 而中国纺织业生产和制造基地62.5%落户于南通。南通纺织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纺织之乡, 南通的纺织产业有着其独特优势和深厚基础, 但从调研数据看来, 目前南通纺织业正遭受着巨大的挑战。

(一) 市场环境

企业产品方面, 南通纺织业的产品销售范围目前只要是以国内为主, 国际化市场相对狭小, 对于产品“走出去”战略并没有很好的实施;由数据可以看出纺织行业的销售市场任然可观, 35.16%的企业表明实际产品销售在上升, 29.67%的企业预计下半年新签销售合同将会增加;但在另一方面, 30.00%的企业表明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产品库存有所增长, 同时21.1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库存会增加, 可见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存在的;再加上仅有20.88%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营销费用将会下降, 这意味着企业的市场成本增加, 利润减少, 市场的竞争力不如以往明显, 整个纺织业的景气有所下滑。

在原材料方面, 虽然大多数企业 (30.77%) 预计下半年主要原材料及能源供应充足, 但随着市场变化, 35.16%的企业表明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有所上升, 同时有近四分之一的企业预计下半年原材料的价格会上升。价格的上升, 必然会导致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时谨慎考虑。

(二) 管理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与大企业相比, 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充满了变化, 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管理创新是必要的。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伴随南通纺织业生产总量在持续上升的同时, 实际产品销售的销售在缩减, 有21.1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产成品的库存将会有所增加, 这导致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 企业要加强生产中的管理创新, 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减低资源的浪费。

在生产成本方面, 调研表明, 35.16%的企业预计下半年成本会上升, 整个行业的盈利亏损变化较大, 所以企业加强技术开发, 提高生产水平, 减低成本费用已是迫在眉睫。此外, 研发新产品也应该加大力度, 从数据上来看, 仅有18.89%的企业预计会在下半年中增加产品开发力度。要知道, 只有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才能吸引目标客户, 使企业永葆生机。

在人力资源方面, 由数据可以看出, 整个纺织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 21.98%的企业预计下半年劳动力需求会增加, 总体说来劳动力市场需求量还是较大的。但是经过分析可以知道, 38.46%的企业预计人工成本将会增加, 这迫使企业在招收工人时会有颇多忧虑, 进一步加剧了“招工难, 就业难”的现象。

(三) 融资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选择与运行过程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 从狭义上是指能够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选择与运行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进行研究, 讨论涉及中小企业融资的五个方面的内外部融资环境, 即融资成本、获得融资、融资需求、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与大企业相比, 虽然中小企业有诸如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易产生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效率高等优势,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中小企业的劣势也十分明显, 如技术人才短缺、资金不足、设备不足、利用外部信息的能力较低等, 尤其是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其高风险、市场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成本攀升”等窘境, 具体表现为:在融资需求方面, 14.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会上升, 12.82%的企业表明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上升, 总体看来有所上升;在融资成本方面, 17.33%的企业预计下半年将会下降, 但仍然有20.0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度上升;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19.78%的企业预计下半年将会减少, 同时在流动资金方面, 28.89%的企业预计下半年会比较紧张。就整体状况而言, 企业的融资状况堪忧。

(四) 政策环境

中小企业先天存在的弱势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制约, 严重阻碍其正常发展。只凭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无法解决这一矛盾, 只有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才能改善其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发挥其重要作用。

但由本次调研开来, 南通中小企业纺织业的政策环境不容乐观, 15%的企业认为税收负担较为沉重, 18%的企业预计税收将会加重;在行政收费中, 13.19%的企业表明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加重了, 10.99%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行政收费会增加。总体而言, 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施黄彬等.关于南通家纺产业发展的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8 (12) .

[2]黄亚南, 沈平.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经济纺织, 2013 (3) .

3.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篇三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2014产业运行外部环境变化分析

第一章2014年中国棉纺织运行概况2

第一节2014年棉纺织重点产品运行分析2

第二节我国棉纺织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3

第二章2014年棉纺织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分析6

第一节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影响6

第二节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预测7

第三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8

第四节2014年国际经济环境分析9

第三章棉纺织行业2014年政策环境变化分析12

第一节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2

第二节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分析13

第三节国内棉纺织行业政策分析14

一、行业具体政策14

二、政策特点与影响17

第四章2014年国际棉纺织行业发展分析22

第一节世界棉纺织生产与消费格局分析22

第二节2014年世界棉纺织市场存在的问题23

第二部分棉纺织重点产品2014年走势分析

第五章我国棉纺织行业供需状况分析27

第一节棉纺织行业市场需求分析27

第二节棉纺织行业供给能力分析28

第三节棉纺织行业进出口贸易分析29

一、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态势29

二、国内外产品的比较优势31

第六章棉纺织行业前十强省市比较分析35

第一节前十强省市的人均指标比较35

第二节前十强省市的经济指标比较36

一、前十强省市的盈利能力比较36

二、前十强省市的营运能力比较38

三、前十强省市的偿债能力比较41

第七章棉纺织行业竞争绩效分析46

第一节棉纺织行业总体效益水平分析46

第二节棉纺织行业产业集中度分析47

第三节棉纺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绩效分析48

第四节棉纺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绩效分析49

第五节棉纺织市场分销体系分析50

一、销售渠道模式分析50

二、产品最佳销售渠道选择53第八章棉纺织行业区域分析58

第一节我国棉纺织企业区域分析58

第二节山东省棉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59

一、山东省棉纺织行业产销分析59

二、山东省棉纺织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山东省棉纺织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山东省棉纺织行业营运能力分析第三节广东省棉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广东省棉纺织行业产销分析68

二、广东省棉纺织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广东省棉纺织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广东省棉纺织行业营运能力分析第四节江苏省棉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江苏省棉纺织行业产销分析77

二、江苏省棉纺织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江苏省棉纺织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6568 70 73 7577 79 80

四、江苏省棉纺织行业营运能力分析82第五节浙江省棉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86

一、浙江省棉纺织行业产销分析86

二、浙江省棉纺织行业盈利能力分析89

三、浙江省棉纺织行业偿债能力分析9

1四、浙江省棉纺织行业营运能力分析92 第三部分棉纺织行业融资及竞争分析第九章我国棉纺织行业投融资分析98

第一节我国棉纺织行业企业所有制状况98第二节我国棉纺织行业外资进入状况99第三节我国棉纺织行业合作与并购100第四节我国棉纺织行业投资体制分析101第五节我国棉纺织行业资本市场融资分析102第十章棉纺织产业经营策略分析105第一节总体经营策略105第二节市场竞争策略106

一、细分市场及产品定位106

二、价格与促销手段109

三、销售渠道111第三节行业品牌分析113

第十一章我国棉纺织行业重点企业分析116第一节国内棉纺织行业重点企业A116

一、公司基本情况116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18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21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2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24

第二节国内棉纺织行业重点企业B127

一、公司基本情况127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28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30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3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35

第三节国内棉纺织行业重点企业C137

一、公司基本情况137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39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40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42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45

第四节国内棉纺织行业重点企业D148

一、公司基本情况148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50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53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55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56

第五节国内棉纺织行业重点企业E159

一、公司基本情况159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60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62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65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67 第四部分产业发展前景及竞争预测

第十二章我国棉纺织产业消费量预测172

第一节我国棉纺织消费总量预测研究思路与方法172

第二节2010-2014年棉纺织需求总量时间序列法预测方案第三节2010-2014年棉纺织需求总量曲线预测法预测方案第四节2010-2014年棉纺织需求总量预测结果175第十三章我国棉纺织产业供给预测178

第一节我国棉纺织生产总量预测研究思路与方法178第二节2010-2014年棉纺织生产总量时间序列法预测方案第三节2010-2014年棉纺织生产总量曲线预测法预测方案第四节2010-2014年棉纺织生产总量预测结果181第十四章棉纺织相关产业2014年走势分析184第一节上游行业影响分析184第二节下游行业影响分析185

第十五章中国主要地区棉纺织行业的发展188第一节山东188

一、2014年山东棉纺工业产值简析188

***0

二、山东滨州全力打造中国棉纺织之都190

三、山东郓城棉纺业“联保”融资求发展193 第二节河南196

一、河南棉纺业在逆境中迅速发展196

二、河南郑州市棉纺织行业发展状况198

三、河南新野重点发展棉纺业201 第三节新疆204

一、2014年新疆棉纺企业发展状况20

4二、新疆棉纺织发展全面出击206

三、新疆需加强培养棉纺织技术人才209

四、新疆石河子棉纺业发展规划211第四节其他地区213

一、湖北省襄阳棉纺业扭亏为盈213

二、江西彭泽县实现棉纺业跨越式发展21

5三、安徽省望江县重点发展棉纺织216

四、浙江棉纺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18 第五部分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第十六章棉纺织行业成长能力及稳定性分析225第一节棉纺织行业生命周期分析225

第二节棉纺织行业增长性与波动性分析226第三节棉纺织行业集中程度分析227第十七章棉花行业发展分析230

第一节棉花行业发展状况解读230

一、中国棉花行业发展的回顾230

二、中国棉花供求状况简述23

3三、中国棉花行业发展倾向浅析23

5四、国家新政策促进棉花加工业发展236

五、棉价上涨使棉纺织企业发展压力增大238 第二节2014年棉花行业发展综述242

一、2014年中国棉花行业运行状况2

42二、2014年中国棉花产业数据简况24

5三、2014年中国棉花行业发展透视247 第三节棉花行业投资风险分析249

一、经营风险249

二、行业风险2

51三、市场风险2

52四、政策性风险2

54五、外汇汇率风险257

第四节棉花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260

一、棉花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60

二、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的建议26

2三、中国棉花加工业规模化的措施265

四、中国棉花收购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267

第十八章棉纺织行业投资机会分析271

第一节2015-2019 年棉纺织行业主要区域投资机会271第二节2015-2019 年棉纺织行业出口市场投资机会272第三节2015-2019 年棉纺织行业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273第十九章棉纺织机械设备发展分析276第一节棉纺织机械设备发展状况276

一、开清棉机械简介276

二、中国棉纺织机械技术发展阶段278

三、中国棉纺机械设备发展状况281

四、中国棉纺机械关键设备发展分析283

第二节棉纺粗纱机和纺纱工艺分析28

5一、粗纱机的发展概述28

5二、纺纱工艺的探讨287

三、棉纺纱机械发展中的注意事项288 第三节棉纺织机械设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29

1一、棉纺织机械质量需要提高29

1二、棉纺设备技术亟待升级292

三、高端棉纺织设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94

四、促进棉纺机械发展进步的措施297

五、提高转杯纺纱机接头质量的策略299第二十章棉纺织产业投资风险303第一节棉纺织行业宏观调控风险303

第二节棉纺织行业竞争风险304第三节棉纺织行业供需波动风险305第四节棉纺织行业技术创新风险306第五节棉纺织行业经营管理风险307第二十一章棉纺织行业发展前景趋势310第一节棉纺织工业发展趋势310

一、棉纺工业发展走向高速化和短流程化310

二、喷气织机将会快速发展313

三、新产品开发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向315第二节2015-2019 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展望317

一、2015-2019 年中国棉纺行业重点工作与发展目标317

二、2015-2019 年中国棉纺织行业技术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319

三、2015-2019 年中国棉纺织行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及任务320

四、2015-2019 年中国棉纺织行业科技发展趋势32

2五、2015-2019 年中国棉纺西部成热点32

5六、2015-2019 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措施327 第二十二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330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330第二节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331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附录

4.银行系金融租赁行业调研报告 篇四

金融租赁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型租赁方式,这种租赁具有融物与融资双重功能,其交易形式主要有:直接融资租赁、售后回租、联合租赁;交易性质从《会计准则》角度分为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

融资租赁行业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融资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从租赁的市场渗透率(租赁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看,美国达到30%,发达国家平均为20%,而我国仅为4%左右。据社科院统计,即使工程机械行业——国内融资租赁中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其租赁渗透率也只有8.3%,远低于17%的世界租赁市场平均水平。美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30%,中国租赁行业对GDP的贡献仅有万分之三。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金融租赁行业概况

据统计资料显示,尽管目前在国内租赁业中金融租赁公司的数量较少,但其总的注册资金高达455亿元人民币,而国内各类租赁公司的合计注册资本金仅为800亿元人民币,金融租赁公司在总规模中占比高达57%。

近年来,凭借注册资本大、依托母行这两大优势,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迅速,也正是凭借着这两大优势以及高端的市场定位推动了金融租赁行业的蓬勃发展。其融资租赁功能起到了激励经济发展的促进剂作用,有着极强的投资杠杆功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辐射效应,其投资拉动效应远远大于汽车业、房地产业和基础建设,是打开促进经济发展大门的“金钥匙”。从行业增速上看,自2007年末金融租赁公司异军突起以来,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统计显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试点已走过了第五个年头。截至2011年末,银监会监管的17家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超过5000亿元,达到5267.78亿元;实收资本总额超过500亿元,达到504.89亿元;投放金额为2907.82亿元,其中直接租赁投放为1010.08亿元。位居总资产规模前三位的依然是国银租赁、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国银租赁以921.60亿元居首,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分别为839.69亿元和611.93亿元。17家公司中,有13家规模在100亿元以上,交银租赁和华融租赁超过400亿元,招银租赁和建信租赁超300亿元。

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融资租赁也有较好的营收和回报。2011年17家银监会监管的17家金融租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0.47亿元,较2010年的159亿元增长了1倍;净利润为63.84亿元,较2010年的35.78亿元增长了78%,国银租赁、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净利润位居前三,均在8 亿元以上;有10家公司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在10%以上,且金融租赁公司的质量良好,租金回收率都在98%以上,15家公司超过99%;除山西金融租赁的不良资产率为1.73%外,其他16家公司均不超过1%。

二、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成立的初衷

自2007年银监会颁布出台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修改稿,允许银行入主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真正回归融资租赁的本业,使国内大批完成改制上市的商业银行对租赁、信托等非银行业务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工行、建行、交行、民生和招行、农行等先后组建

了金融租赁公司,国开行也收购了一家租赁公司,拉开了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全面登场的大幕。

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庞大的客户资源,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迅速地成为租赁行业中的领头羊。除了政策的放行和政府的推动,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迅速诞生的原因。长远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单纯依靠传统的信贷业务已不足以支撑国内银行的发展,银行经营多元化、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国内银行在长期的与金融租赁业交叉的业务中,也积累了间接的金融租赁公司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不仅使融资租赁成为银行信贷的一种补充手段,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且可以为银行间接培养未来客户。金融租赁业为银行服务客户提供了新的领域,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金融租赁的方式解决其融资困难带来的发展瓶颈,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多样化、差别化的需求。租赁业务还有效地支持了银行对重点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利用租赁产品的中长期特点,与银行短期产品配套服务客户,巩固了客户关系,提高了客户黏度。

三、各金融租赁公司定位

未来5~10年,随着我国金融租赁市场客户需求的差异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将成为金融租赁企业研究和跟踪的服务重点,打造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的品牌形象,占据细分市场的较大份额,实行服务差别化、业务个性化和客户细分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各家租赁公司的定位来看,它们都各有侧重,根据各自母公司原来的业务优势进行战略规划。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即有利于整个租赁行业的有序竞争,也有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工银金融租赁公司定位为:大型、专业化的飞机、船舶和设备租赁公司,秉承了工行在机、船、设备租赁融资方面的专业基础。

建信金融租赁公司的市场定位为:铁路运输、铁路工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电力生产、电力供应;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机场;船舶运输;港口;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飞机、船舶、工程机械、其他设备等)。

交银金融租赁目标客户包括三大类:一是有市场规模的运营服务商,如电力、通信、城市基础设施、铁路、航运、环保节能等企业;二是有知名品牌的大型设备制造商;三是优质上市公司和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可帮助客户调节财务和税收状况。

农银租赁的业务定位,除了一般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基本业务如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外,还瞄准了农行横跨城乡的网点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城乡。

招行金融租赁公司主要以航空航运、电力电信、采矿制造等行业大中型设备融资租赁和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向客户提供融资租赁、资产管理、投融资咨询等金融服务。

三、售后回租业务模式为主及成因

从2007年中国银行业进入融资租赁业开始,售后回租就成为银行系租赁公司基本的业务模式,直接租赁的占比非常低。2010年,金融租赁公司(银行系租赁公司9家,占资产规模80%左右)租赁投放金额为2048亿元,其中直租项目投放金额只有718亿元;2011年,租赁投放金额为2907.82亿元,其中直租项目投放金额为1010.08亿元。直租投放金额占比只有1/3左右。

我国现阶段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旺盛,新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又缺乏成熟的融资租赁业务能力,在短期内还不擅长于做结构较为复杂的租赁交易,但放贷款则驾轻就熟。加之中国融资租赁市场法律法规环境还存在着诸多相互冲突之处,使得出租人很难开展各种真正意义上的融资租赁方式。于是,银行类租赁公司为了获得市场,又不违法经营,用租赁融资之名,行信贷融资之实的售后回租,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实际上,除了设备的售后回租基本等于贷款,与此相类似的问题还有,高速公路的融资租赁,实质是收费权质押的信贷融资;房地产的融资租赁,实质是不动产抵押信贷融资。

与售后回租相比,直接租赁更能体现租赁业务区别于银行贷款的本质特征,在防止企业挪用资金、避免与银行竞争、变现租赁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已经在逐步提高直接租赁业务比重,替代售后回租成为为主流业务模式,形成系统化的租赁产品及流程化的产品营销与管理体系。

四、行业面临的困境

1、融资租赁市场环境尚欠成熟

作为融资租赁行业的“四大支柱”,即监管、法律、会计、税收政策环境尚不尽人意,尤其是税收政策不仅没有起到对行业的积极支持作用,相反国内增值税改革以及其他税收政策,包括关税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融资租赁的特殊性,反而妨碍了我国现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2、融资租赁专业化运作能力低下

突出表现在航空、船舶、通用设备等领域,由于缺乏对租赁标的的专业化研究以及资产的价值评估,在业务运作模式上很难摆脱银行信贷业务的运作模式,信贷同质化特征明显,融资租赁业务没能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补充,反而参与到信贷市场的竞争中去。

3、专业化人才短缺

金融租赁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复杂,其运行需要既精通金融、贸易、管理,又懂法律、税务、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时间较短,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从业人员约1200人,数量缺少很多,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租赁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才的缺乏势必会减慢金融租赁业发展的步伐。

4、没有实物资产管理能力

融资租赁业务最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就是是否具备实物资产评估、管理、处置、再运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行业要求非常高,这对刚成立之初的银行系租赁公司来讲,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

五、上海地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合作现状

目前,上海地区共有4家法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客户,分别为交银租赁、招银租赁、农银租赁、浦银租赁。截至2012年8月末,上述4家金融租赁公司在中行借款余额合计为68亿元人民币、1.04亿美元,银租宝业务余额为2.07亿元人民币。

1、业务合作模式

中行与金融租赁公司合作的产品涉及短期金融机构借款、中期金融机构借款、中长期金融机构项目借款、银租宝业务。对于短期及中期金融机构借款,主要采用信用担保方式,中长期金融机构项目借款则采用单船、单机抵押的担保方式,银租宝业务引入了保险公司承保信用险。

中行拟与金融租赁公司在银行承兑汇票、融资性保函、租赁保理业务方面,进一步深化业务合作层面,拓宽业务合作范围,提升业务收益。

2、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助力业务发展

长期以来,拓宽融资渠道一直是金融租赁公司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传统、单一的借款模式替代性较高,同业竞争激烈,议价空间逐步萎缩,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需要。只有以客户需求为宗旨,设计出受客户欢迎,市场认同度高、业务收益好的新产品才能真正引领业务潮流,把握先机,紧密业务关系。产品创新可以遵循先资产后负债、由局部到全部、从内部到外部的原则。先资产后负债,即创新以资产业务为先,负债业务为后;由部分到全部,即借鉴中行其他条线产品,对其进行局部创新,改造成适用新产品;由内部到外部,即资产业务从表内转化为表外。近两年来,根据客户实际需求,中行设计制定了中长期借款产品、银租宝业务都是对其他业务条线的同类资产产品进行了局部创新后形成的产品。

3、业务机遇

金融租赁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利弊,选择其具体融资渠道。现代金融体制虽然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所以金融租赁公司将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各种融资渠道,中行应顺势而为,积极介入,提供业务收益,密切合作关系。如对于拟发行金融债筹措中长期资金的金融租赁公司,中行可以通过提供增信服务—开立保函。这样既可获取保函手续费收入,又能争揽到债券主承销商资格,派生业务收益;租赁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中长期的租赁资产拥有稳定的现金流,非常适合证券化,不过目前尚有监管政策障碍。因而将租赁资产项目打包,由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措资金的方式盘活资产是金融租赁公司的可行方案。中行可运用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及信托业务优势,为有此

需求客户量身定制方案,争取合作机会。

4、业务瓶颈

1)难以融入同业交叉授信模式。由于中银集团内的中银航空租赁注册地在海外,使中行在国内无金融租赁公司,难以与其他金融租赁公司建立交叉授信业务模式,缺乏业务先发优势,议价能力、合作紧密度滞后于银行同业,业务开展较为被动。

2)监管指标压力陡增。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指标的执行已日益临近,中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业务将产生重大影响,现有业务模式或将难以为继,变革已迫在眉睫。根据现行法资本占用计算法则,非银类风险权重不论期限均为100%,简化认为,非银类扣减138Bps的经济资本占用,即利差必须在此以上,才能获得正EVA(经济增加值)。如以8月15日总行财务管理部公布的人民币存放同业利率为基础,按照上述方法计算,中行非银资产业务成本都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左右,在当今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市场流动性释放预期加大,同业竞争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下,该报价是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的。

监管指标的实施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对现行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变革,才能找到新出路,才能适应新的监管环境,才能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比如通过吸收低成本资金,缓释经济资本占用带来的价格竞争劣势;或使用第三方资金,通过中行以委托贷款形式发放借款,从中赚中间业务收益。如利用保险公司、母行资金,发放委托贷款等,都是值得探讨的业务发展方向。

5.银行业改进服务情况报告 篇五

编辑:admin_cba3 | 2009-03-14 16:52:18 | 作者:CBA | 来源:中国银行业协

会 | 浏览:4224次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国遭遇了罕见自然灾害的磨难、圆满完成了奥运大考,各行业在世界经济格局多变、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大背景下奋力发展与前行。在中国银监会的指导和要求下,中国银行业始终坚持把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优质银行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以奥运服务为契机,从渠道建设、流程再造、产品创新、服务管理等方面深入改进银行服务,服务效率、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均有了较大提升,客户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渠道

2008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向多功能、综合性网点建设转变,致力于建设多层次、专业化相结合的服务渠道,优化网点布局,提供高端服务。

(一)加快网点优化与转型

2008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加快营业网点布局调整和功能转型。按照新建与整合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网点布局的调整优化。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含综合性网点、不含离行市自助银行)达到179753家,减少辐射重复的网点650家;综合性网点总数为120131家,较年初增加1325家,综合性网点增速较快,提供单一服务功能的营业网点逐渐向综合性网点转型。

工商银行全年新建高端网点455家,装修改造财富管理中心和贵宾理财中心近2000家,新增境外机构4家,境外分支机构总数达到126家,全球化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全年批复立项网点建设项目3636个,其中已完工项目2630个,交付使用项目1904个。中国银行累计完成网点改造6761家。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中国银行从2007年起大力开展“亮窗工程”,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的网点加强营销设施、宣传灯箱、门楣等对外视觉形象方面的改造,成为城市亮点。建设银行以支持奥运金融服务为重点,加快差别化渠道建设和优化渠道布局步伐,持续加大网点布局调整和网点建设进度,对3444个网点项目进行了整体装修或局部改造。交通银行新增物理网点26家,改造网点646家。为了满足奥运期间外宾的服务需求,交通银行在六家赛区城市分行新增办理外汇业务的网点49家,办理兑换业务的网点21家。邮储银行新建、改造、装修迁址银行一类网点共950个,网点新建改造投资金额为15亿元。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新开设一级分行4家、二级分行2家,新开设支行96家,改造网点(包括搬迁改造网点、原址改造网点)211家,占招商银行网点存量的40%以上。民生银行全年新增支行网点44个、实施网点改造130个。光大银行新开业网点数量31个,迁址网点25个,整体装修改造79个。兴业银行全行营业网点增加到441个,有93家老网点完成改造。深圳发展银行新增网点29家,完成支行改造、装饰工程项目61个,使全行网点内在功能整合和外在形象整体统一方面得以改善。广东发展银行共新增物理网点8家,现有网点整体或局部改造共56家。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8年新增机构84家,年末全行机构总数达到491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共新增分支机构23家,改造网点42家。天津银行累计投入2113万元对17家网点进行了营业厅装修,营业网点形象得到极大改善。上海银行在上海地区新设网点5家,迁址调整27家,原址改造网点13家。广州市商业银行2008共完成12家支行的改造。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装修营业网点98个。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新增网点10个,对全系统近40%的营业网点进行了改造。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数量为321家,共改造网点34家,营业网点空间形象标准化设计基本完成。

(二)加大自助设施投放,改善服务界面

2008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自助银行、ATM机、POS机等自助设备投放,推动柜面业务向自助设备转移,缓解了柜台排队现象,为客户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金融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自助银行总量达到35873个,比年初增加12445个,增长53.12%;自助设备总数达到223434台,较年初增加63163台,增长39.41%,交易笔数达到1034496万笔,交易金额达到84.51万亿元。

工商银行新建自助银行2190家,新增自助设备 19000台,全年累计交易量26亿笔,累计交易额1.56万亿元。农业银行2008年末拥有自助银行6016家,同比增长了80.94%;新增自助设备10247台,同比增长了41.09%,自助设备保有量达到35817台;自助服务渠道金融性交易量占比26.15%,同比增长了9.65%。中国银行投放自助设备6863台,并对全辖所有自助设备进行了改造,按照统一标准逐步开展ATM设备和离行式自助银行外观标准化装修,统一了所有ATM设备服务界面,提供ATM中英文双语标准化服务。建设银行新增自助设备8039台,安装运行自动柜员机31896台,自助银行3595家。交通银行共投放自助设备1777台,设备总投放量达9881台,69%的设备开通了外卡取现功能,所有自助设备都统一规范标识使用,具备双语操作提示,设备使用率达98%以上。邮储银行截至2008年底全行自动柜员机(ATM)的数量为24915台,比上年增加3470台,增幅16.18%。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自助银行达到1,567家,新增292家;单台离行式自助设备达到1,400台,新增300多台。华夏银行共有256家自助银行对外营业,其中依附式自助银行144家,离行式自助银行112家,自助取款业务累计交易笔数2,247.8万笔,比2007年增长571.2万笔,增长34.06%。民生银行全年增加自助设施189台,总量达到2,789台。光大银行全年新建自助银行68家,自助设备现金交易量创记录地达到3,241.88万笔,交易金额318.41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5.81%和39.91%。兴业银行全年新增自助设备740台,完成年计划的123.33%,其中取款机新增276台,存取款一体机新增464台,自助设备对柜面服务的替代率进一步提高。深圳发展银行自助设备总量为1250台,较上增长314台,增幅为33.5%。广东发展银行2008年全行联网自助设备共2,385台,较2007年净增714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全年自助网点数量新增581个,年末达2074个。

奥运期间,北京地区设有货币兑换点363家,其中82家能够提供24小时兑换服务;3200家左右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中,可办理外币、外卡和旅行支票等方面业务的营业网点有1887个,基本满足了奥运期间国内外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针对奥运期间国内外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奥运赛区所属营业网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布局调整和网点更新改造。据不完全统计,北京银行业直接设于奥运场馆、机场、酒店的可受理外币、外卡、旅行支票等业务的网点数有91个、离行式ATM机201台,布放于奥运场馆、机场的POS机2252台,形成了一个遍及奥运场馆、机场、酒店的银行服务网络。中国银行按照北京奥组委的需求,参照往届奥运会的惯例,在北京奥运村、媒体村、国际广播中心、主新闻中心以及总部驻地等奥运区域设立5家临时网点,在青岛奥帆赛的运动员村和媒体中心分别设立2家临时网点,在6个赛区城市的竞赛及非竞赛场馆、奥运村、总部饭店等奥运区域设立固定和流动的外币兑换点。

(三)加速电子银行发展,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

2008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致力于加强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将电子银行打造成集交易、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截至200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14814.63万户,较年初增加5119.74万户,增速达到52.81%;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414.36万户,较年初增加223.63万户,增长117.25%;电话银行个人客户为20274.68万户,较年初增加4674.74万户,增长29.97%;电子银行2008交易金额为301.80万亿元,包括年费收入、手续费收入在内的业务收入达到22.91亿元。

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额达到123.22万亿元,占全部业务的比重达到43.1%;网上银行个人和法人客户分别新增1763万户和46万户,交易额达到123.22万亿元;电话银行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分别新增1363万户和16万户。农业银行网上银行新增个人注册客户684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2%;个人网银客户总交易笔数达9.38亿笔,总交易金额达8.1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和75%;网上银行企业注册客户达32万户,全年新增企业注册客户1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3%;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总交易笔数达1.74亿笔、总交易金额达22.42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9%和1.3%。中国银行网上银行BOCNET自2008年初在全辖范围正式推广以来,目前共包括116项产品/服务,860个功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2604万户,其中个人网银客户数2556万户,活跃客户本年新增763万户;企业网银客户数48万户,活跃客户本年新增17万户。交通银行推出私人银行专席等创新服务,客服中心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人工座席接听率提升到95%以上的行业领先水平,投诉及时办结率达到99%以上。邮储银行也启动了网上银行系统建设,预计2009年全面开通。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网银专业版客户超过600万户,当年新增215万户,网上银行专业版交易额达到7448亿元,增长36%;网上银行企业客户强劲增长,总数达到8.03万户,新增2.89万户。华夏银行网上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1659万元,增长189%;网上银行企业签约客户18518户,当年新增6524户,增长52%;网上银行个人签约客户32.95万户,当年新增4.82万户。民生银行新增企业网银客户3.8万户,较年初增长80.55%,新增个人网银客户110.6万户,较年初增长104.53%,开发了49个新产品项目。光大银行网银对私客户新增37.5万户,同比增长89.50%。全年对私网银交易笔数达2,960.69万笔,同比增长48.64%;网银对公交易笔数超过139.4万笔,同比增长22.51%;网银交易金额超过4.89万亿元,同比增长18.60%。广东发展银行全行网上银行客户累计较2007年末增幅75.59%,全年累计转账较上年增幅13.66%,网上支付交易累计交易较上年增幅126.9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个人网银客户达到334万户,新增106万户,增幅50.96%;网银交易金额2443亿元,是上年的2.11倍;个人网银简化版累计交易笔数666.98万笔,累计交易金额558.7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1.6%和182%。

二、整合服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为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各银行业机构积极推行和完善客户分层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实行不同的服务模式,提供不同的服务渠道、服务团队、服务产品。

(一)注重网点功能分区建设

营业网点按照现金、非现金区、自助区进行分类,一方面为客户提供整洁的服务环境,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不同功能的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效率。2008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功能分区的营业网点总数达到46912个。

工商银行按照网点分类、客户分层、功能分区的原则,累计建成财富管理中心103家、贵宾理财中心3060家、一般理财网点6000家。农业银行截至2008年末设置3个及以上功能分区的营业网点达7371个,占全部网点的31%,同比增加2597个,增幅35.23%;共建成金钥匙财富管理中心21家,金钥匙理财中心339家。中国银行通过设立咨询服务区、客户等候区、开放式服务区、理财区等不同功能区域,让客户充分感受到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建设银行完成11600多个标准零售网点的转型,对营业厅进行了功能分区,具备了自助银行区、现金区、销售理财区、客户引导区和客户等候区。交通银行严格按照CI统一形象设计标准,将营业大厅划分为高柜区、低柜区、沃德理财区、交银理财区、自助机具区五个功能区域,全面规范营业场所。

为提高奥运金融服务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各种涉外服务标识的双语提示。具有办理外汇业务资格的网点设置了“货币兑换”中英文对照标识或灯箱,大部分银行的自助设备明示了所接受外卡的标识和中英文双语操作界面。部分网点通过改造设置了永久性残障通道;部分银行网点建立了人工帮扶服务或临时坡道的替代措施;部分银行网点在营业网点门口显著位置标明残障标识和网点帮助电话,为残障人员提供专属帮助服务,受到残障人士赞许。

(二)加强网点大堂经理配备

为提高服务质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机构网点客户数量、客户结构和市场潜力等情况,加强了大堂经理及其他客户经理的配备。2008年末,大堂经理配备人员数量达到45348个,较年初增加14572个,增幅达到47.35%。

工商银行增配包括大堂经理在内的个人客户经理8000名,个人客户经理总数达到2.8万名,同时还加强了对客户经理服务技能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培训总数达到16.9万次。农业银行配备专职大堂经理6078名,要求所有营业网点主任必须有一半的工作时间充当大堂经理角色,做好网点的现场管理。中国银行已配备专职大堂经理5307名,同时组建专业化的理财经理、零贷经理、大堂经理、个人客户经理队伍,为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建设银行所有转型网点都配备了至少一名大堂经理,部分业务繁忙的网点配备了2-3名大堂经理,网点用于产品销售的时间增长67%,交易效率提高近39%,客户平均等候时间下降35%。交通银行全行大堂经理的网均人员配备占比提高到70%以上,奥运赛区城市分行大堂经理的网均人员配备占比达到100%。

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开展了有关外汇业务、外语服务以及手语交流培训。多数银行配备了1-3人不等、具有一定英语及其他小语种、手语服务人员,能够实现基本柜面服务和手语交流。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编制了中英文对照主要业务基本会话用语,组织员工学习,对照办理业务。

(三)推动网点工作流程优化

2008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对服务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改造网点数量达到28030个,推动网点业务前、中、后台分离,大大缩短客户办理业务的等候时间,缓解网点排长队现象。

工商银行累计完成了137个影响客户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问题,使前台交易简化、交易时间缩短、客户更加便利。农业银行从人员上细分了网点负责人、大堂经理、柜台人员等岗位的工作流程,从业务上细化了销售流程、活期开户流程、定期开户流程、产品购买或签约流程、服务改进流程,使各类人员办理各项业务实施流程化管理,减少了客户的等候时间。中国银行借鉴国际银行先进经验,通过撤销和简化业务操作流程,进一步梳理业务授权,减少不必要的授权环节;进一步梳理网点报表、登记簿等,减少不必要的项目;进一步梳理可集中到中后台处理的业务环节,加强中后台业务处理职能。建设银行简化存款挂失流程,优化了代理挂失、当天即时销户、补发存折、密码重置等挂失业务流程,满足客户在账户、密码挂失后及时使用资金的需求。交通银行按照流程银行建设的总体目标,重新审视现有业务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运行程序,将跨业务条线的同类项业务功能和服务手段作进一步整合,最大限度简化前台业务操作。

此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窗口排队管理,将复杂业务和简单业务分柜办理,通过增开营业窗口、保证业务高峰开足柜台,实行错时工作制、延时工作制等弹性工作法,有效缓解了营业网点排队问题,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2008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业务创新,积极开发新产品,完成产品运行系统的改造升级,完善了现有产品功能,有效地提高了产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加大新产品开发,提供特色服务

工商银行推出新产品147个,开发了银证平台、银银通平台、监管资金及支付保证金托管平台、预约平台等四个全新产品管理平台;优化了基金平台、理财平台和银企互联分行特色平台优化项目等三个现有的产品管理平台;整合了缴费平台和银保平台项目等两个分散平台;开发了私人银行系统、全球现金管理系统、企业财智创业系统等三个全新系统;重点将境内的电子银行系统和平台向海外延伸,全球化的电子银行平台初具雏形。农业银行成立了产品研发专职部门,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目前拥有功能比较齐全的“五金”产品体系,包括“金钥匙”个人金融产品系列,“金光道”对公金融产品系列,“金穗卡”卡产品系列,“金e顺”电子金融产品系列和“金益农”三农金融产品系列,共有产品360余项。中国银行推出多款个人住房贷款特色产品,加大对二手住房贷款的支持力度;利用外汇业务优势大力发展“中银汇兑”业务;利用奥运契机积极研发奥运特色产品;建立三级财富管理体系,从细节入手,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建设银行推出借记卡系列新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开通“结算通”产品,推出存款与资本市场联动产品“自动理财账户—新股随心打”,不断丰富理财产品品种。交通银行有效整合了家易通、报账通等产品的交易菜单,缩短了产品的交易时间,提升并丰富了多项转账功能;对蕴通财富等一系列产品提供增值服务,具备财富管理功能的服务;开发了商户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了收单业务;在全行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服务巡回培训,综合服务水平大大提升。

(二)关注特殊群体,增强服务针对性

在关注特殊群体、提高服务人性化问题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在银监会指导下,已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关于为严重老弱病残等特殊客户做好人性化服务的紧急通知》,对特殊客户银行服务提出自律性要求:一是开设特殊客户绿色通道;二是做好柜台延伸上门服务;三是建立服务应急处理机制;四是加强服务手段创新。

针对服务收费问题,中国银行业协会已组织各会员银行合理简化服务流程,整合收费项目,明示收费价格,在保证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前提下,实现质价相符,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金融消费知情权。同时,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各会员银行做好金融产品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引导,消除客户额外的期望误区,理解商业银行执行政策的客观要求和相关的定价策略。

针对客户反映强烈的银行网点排长队等服务问题,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和改造物理网点,开拓完善服务渠道,加大ATM机的投放,将ATM机每天取款限额由5000元上调到2万元,利用电子渠道迁移柜台的简单业务,简化业务流程,缩短客户办理业务的等候时间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排长队现象。

为提高奥运金融服务水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六个奥运赛区城市普遍优化了服务资源配置,丰富外汇业务类型,完善了涉外服务设施,设立了专门的涉外服务窗口和残障客户服务专柜,为货币兑换业务提供优先服务绿色通道,涉外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奥运赛区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网点可办理的兑换货币种类由8种增加到14种。在中国银行业协会所检查的网点中,90%以上具备1种以上货币结售汇服务能力,70%的网点可以兑付个人旅行支票。

四、推行行业标准,加强服务质量管理

(一)加大服务质量考评力度

2008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服务质量考评、监测机制,推行奥运服务系列活动的服务标准,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加大服务检查力度,服务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工商银行健全服务工作管理架构与制度框架,出台服务工作规则,完善分客户、分渠道的服务标准,对服务基本规范、质量标准和组织推动、教育培训、检查考评等从制度上进行了完善。农业银行大力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对网点服务质量的考核评价和监测,加大开展网点服务检查力度,及时了解和掌握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中国银行以奥运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建立了近200人的专职服务督导检查队伍,在全辖掀起了增强服务技能、为奥运服务做贡献的练兵高潮,各分行举办业务技能培训班319期,参测率达102.43%,能手率达到89.56%。建设银行以“神秘访客”方式定期组织对全行营业网点服务质量的调查,在建行总行、各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行领导层面与客户建立起了经常性双向互动交流制度,每月组织“客户接待日”活动,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及时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改进服务质量。交通银行相继制定并实行了《网点柜面人员服务规范》、《大堂经理服务规范》、《自助银行服务规范》、《电话银行人工座席服务规范》、《个金客户经理服务规范》等五个服务规范,统一了全行一线员工的规范服务制度标准,深入开展服务质量检查和自查,并在时间节点、具体要求上,跟进整改措施。

为保证奥运金融服务万无一失,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了“中国银行业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向全行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深入开展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倡议书》;各级银行业协会通力合作,各会员银行广泛发动,组织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系统压力测试、应急预案演练、员工技能培训、服务检查提升、奥运服务检验和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评选等多种活动。为配合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国银行业协会还举办了以“改进银行服务 构建和谐银行”为主题的高层论坛,积极回应消费者诉求;参加银行业奥运金融服务准备情况新闻发布会,加强了与职能监督部门和媒体的沟通。同时,协会非常注重该项活动的制度建设,在前期制定并发布一系列文明规范服务制度文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国银行业柜面业务服务规范》及《中国银行业营业网点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指引》,着力构建文明规范服务的制度基础。奥运结束后,中国银行业协会对系列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向30家“中国银行业奥运金融服务先进集体”和996家“2008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进行了授牌表彰。

(二)健全客户投诉管理

为加大对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跟踪、催办和问责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努力健全客户投诉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客户投诉处理流程。

工商银行建立了以95588为主渠道的客户投诉平台,强化媒体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建立服务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机制,对大客户定期回访,对一般客户进行短信和95588电话提示等售后服务。农业银行加快一体化客户服务中心筹建进度,深化全行客户服务业务精细化管理,客户服务坐席数达到1075个,总呼入量达到4亿通,处理客户投诉、疑难事件共计28,957件,事件处理的回复回访率为30.8%,事件处理的客户满意度达96%。中国银行为保证奥运期间投诉的快速有效处理,一方面加强了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客户服务中心新增自动语言通道200条,座席人员配备了法、日、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种语言及粤、闽南、上海等多种方言服务;另一方面,指定专人实施24小时客户投诉处理,建立了投诉处理绿色通道,接到客户投诉1-4小时内反馈客户。建设银行接到客户投诉后,采取多种措施开展调查、处理,通过电话或上门拜访等方式与客户进行沟通,耐心向客户做好解释工作。交通银行制定了《投诉处理体制整合方案》,组建了服务质量保障部,负责全行的客户意见处理与投诉处理管理工作,确保客户投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为满足奥运期间客户的金融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在营业厅和自助区设置了统一的客户服务热线,并可实现与客服中心的免拨直通,对客户反映问题答复和投诉处理均可在24小时内解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均针对奥运服务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保证在出现系统故障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及时妥善处理。奥运期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坚持“服务奥运、支持奥运”的宗旨,绝大部分银行实现了“客户零投诉、服务零差错”的佳绩,受到境内外客户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誉。

五、积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全力做好银行服务

2008年,面对国家发生的几起重大自然灾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积极投身抗灾救灾金融服务工作,最大限度维护客户利益,全力为灾区群众提供便利、优惠的金融服务。

(一)提供金融支持,抗击冰雪灾害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这场抗击自然灾害的攻坚战中,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银监会的要求,积极行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证灾区资金供应和金融服务,协助当地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截至2008年2月21日,全国共发放救灾及重建类贷款892.59亿元。

(二)倾力做好抗震救灾银行服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银监会及时出台支持银行业恢复金融服务的监管政策,指导银行业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各项抗灾救灾工作,尽快全面恢复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六家会员银行做出“抗震救灾金融服务六项特别承诺”:

一、开设抗震救灾捐款、汇款绿色通道,对办理向四川成都、绵阳、德阳、阿坝自治州、广元等遭受严重地震灾害地区捐款的客户一律实行优先办理,并免收结算手续费;

二、做好救灾款项的支付清算服务,确保救灾款项第一时间到达指定收款人账户;

三、做好资金调运和汇划,保障灾区客户提取现金的需求,保证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救灾款项及时入账和拨付;

四、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恢复受灾地区网点的正常营业,特殊情况下可设临时营业点,以保证客户办理业务的需求;

五、对有关抗震救灾的国际救助资金快速办理,并尽可能减免费用;

六、开启抗震救灾绿色授信通道,积极做好抗震救灾贷款投放,支持抗震救灾物资的及时采购和流通,对电力、通讯、公路、铁路等受灾害影响大的行业和企业采取特殊的金融服务支持,保证信贷审批效率,确保救灾贷款及时到位。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组织抗灾自救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提供各项救灾金融服务,全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一是提供应急金融服务。在地震灾难中,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四川、重庆、陕西、甘肃、云南等行一级分行内实行无交易介质异地取款,采用应急取款交易方式;对未到期国债、账户金提供提前兑取和非交易过户、卖出等处理方式。此外,为进一步满足受灾地区客户异地金融服务需要,又将对受灾地区客户应急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同时,开展应急流动金融服务,对受灾客户比较集中、金融服务需求大的地方,灾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快速创造出“帐篷银行”、“流动银行”、“坝坝银行”和“汽车银行”等多种形式的紧急营业方式,尽力满足灾区群众最基本的金融需求。

二是为受灾客户提供特殊查询、继承等金融服务,并利用柜面和电话银行等渠道为因灾害导致记忆丧失而无行为能力人员提供特殊查询服务。同时,对于受灾客户的个人金融资产按照有关规定,妥善进行处理。

三是免收抗震救灾汇款结算手续费。对受灾客户财产继承等非交易过户业务返还手续费;对所有在受灾地区内办理的存取款交易、结算交易、挂失业务和受灾客户在非受灾地区的存取款交易、结算交易、挂失业务均一律免收手续费。

四是提供救灾及重建贷款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11月3日,银行业向灾区发放重建贷款1186.57亿元。

六、面向三农及中小企业,不断创新金融服务

(一)拓展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领域,服务“三农”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问题政策方针,切实转变经营观念,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千方百计改进支农服务,持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机制保障。2008年,在银监会的推动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对农田水利建设、民生工程建设、龙头企业给予很大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利用网络的优势,涉农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已经完成,使农业银行更有活力,更好地面向“三农”做好服务。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截至2008年末,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贷款公司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扩大了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

二是积极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涉农贷款投放总量不断加大。截至200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6.91万亿,比年初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贷款余额4.04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从分机构情况来看,涉农贷款主要集中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4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681亿元,同比增长17.7%;农业发展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2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68亿元,同比增长19.3%;中国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9294亿元,比年初增加1851亿元,同比增长15.2%。

三是针对“三农”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深入农村、农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培育和发展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因地制宜探索支农信贷模式,打造特色化服务方式,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帮扶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银监会着力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上研究采取措施,要求银行建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推动银行业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努力开创银行业促进内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提高认识,制定服务中小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落实“六项机制”,切实履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国家开发银行以“大项目富国、小项目富民”为理念,确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为全行业务发展重大战略;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大型银行抓大不放小,多管齐下,提高小企业业务占比,推进小企业业务发展;股份制银行在其未来业务发展纲要中明确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行战略转型;城市商业银行则进一步明晰市场定位,重点、专心发展小企业金融服务,形成“专业化经营、近距离设点、高效率审批、多方式服务”的经营思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立足“三农”,全力拓展农村小企业信贷业务。

二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单列规模、单独考核等方式,扩大小企业授信,将贷款规模资源进一步向小企业倾斜,为小企业在非常时期发挥吸纳就业和刺激内需作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2008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授信户数与授信总量均有明显增加。截至年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授信户数370.96万户,比年初增加67.2万户,增幅为22.12%;小企业表内外授信总额17050.19亿元,较年初增加2191.91亿元,增幅为14.75%。

三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专门设立小企业服务机构,做到组织到位。国家开发银行创立以“四台一会”(管理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中小企业信用协会)为基本要素的业务框架,形成“银行+政府+小企业+中介机构”的专业化经营模式;工商银行拟试点一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支行或中小企业中心等专营机构;建设银行在总行设立二级部建制的小企业中心,各一级分行相应设立小企业管理中心,二级分行设立小企业经营中心;交通银行试行小企业专业化服务模式;民生银行总行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委员会,新设工商企业金融事业部;浦发银行总行专设中小客户部及其风险管理部,在24家分行(占80%)成立了中小客户部;招商银行在苏州成立了直属总行的小企业信贷中心;浙商银行则分区域、分机构实施专业化经营。

四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改进和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担保方式、产品服务与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零售化特点,采取了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批量自动风险分类、差别化问责制等方式,进行产品创新,开展特色服务。

为了持续宣传推广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特色服务等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各机构研发金融新产品的积极性,2008年,中国银行业协会与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办公室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地方金融特色产品评选”活动,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71家机构的231个候选产品中评选出 “十佳特色产品”,并在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予以展出,获得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好评。

七、与客户共渡时艰,逆周期支持经济增长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按照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政策措施以及银监会关于调整部分监管政策通知的相关要求,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工商银行等九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号召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促进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为己任,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信贷政策,与客户共渡时艰,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针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推动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协会向各会员银行印发了《关于近期围绕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自律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要求会员银行加强自律约束,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精神,本着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原则,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实行逆周期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基础设施、科教文卫和其他民生工程建设。2008年后两月贷款快速增长,11月新增贷款为4561亿元,12月为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有力地配合了中央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的实施。在2008年基础上,2009年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1月份新增贷款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创出我国月度新增贷款的历史新高;2月份新增贷款1.07万亿元,同比多增827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4.17%,增幅比上年末高5.4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85个百分点。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逆周期信贷政策的实施,围绕保增长、防风险、促稳定,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着力改进银行服务。通过有保有压调整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并强化内控,在有效促进银行体系稳定的同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有效支持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较好履行了银行业的社会责任。

八、认真倾听消费者诉求,努力打造最受信赖的友好型银行

服务改进无止境,银行业服务当然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认真听取了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银行业服务的评议,深入了解了金融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诉求。根据了解,消费者反映的银行服务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理财产品宣传失当,存在诱导金融消费问题;

(二)个别银行自助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消费者认可度较低;

(三)业务程序比较繁琐,规定不灵活;

(四)有的银行服务收费不公开透明,部分收费不合理;

(五)个别银行窗口服务水平较低,排长队现象仍然存在。针对危机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价值缩水和客户投资浮亏问题,中国银监会不断加强风险提示,组织商业银行开展“雷曼迷你债券”及类似结构性产品、交叉代理业务的自查,对产品的开发设计、风险管理、投资运作和客户服务中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及时叫停商业银行外汇保证金交易,规范商业银行境内黄金期货交易行为,跟踪理财产品市场变化情况,逐一摸清风险底数,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防范理财业务中的声誉风险和发生突发事件。在银监会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召开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问题座谈会,分析银行在理财产品宣传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并对理财产品市场健康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相关理财业务合规、有序经营。

根据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现状,在银监会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协会调查了解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客户银行卡服务投诉及广州商业银行ATM机资金被盗案的相关情况,并组织召开加强银行卡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座谈会,以此协调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规范银行卡服务管理流程,强化自助机具风险管理。

6.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篇六

一、“碳关税”实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影响

1. 丧失成本竞争优势。

西方国家征收“碳关税”无疑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据有关数据统计,多数碳税征收国家计税标准一般都在10-70美元之间,按此标准,如若对我国商品征收每吨30美元碳关税,我国的贸易出口总额将下降0.715%;如果税率提升至每吨60美元,,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将分别下降0.869%和1.244%。“碳关税”的征收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了成本和价格优势,导致出口量的减少和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为达到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我国不得不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又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拉开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得我国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的可能成为泡影。

2. 被迫承担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

发达国家通过全球战略调整,已经完成了产业战略转移,基本将本国高耗能产业成功地转移到海外,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这种战略调整不但将污染排放转移到我国,同时将理应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及减排成本转嫁给我国;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我国购买先进减排技术,给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背上了沉重的环境负担。

二、“碳关税”实施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总体形势较好,在产品的出口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随着近几年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连锁反应,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迅速,影响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由于我国纺织行业科技含量不高,素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世界所知,因此纺织品行业自然成为“碳关税”直指矛头之一,纺织业行业中的印染企业将承受较大压力。如果每吨碳征收30美元的碳税,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量将会下降3.4%,如果征收60美元则出口下降百分比为7.66。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以其技术标准以及各种环境、劳工等标准来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遏制中国纺织品出口价格和竞争优势。在有关碳排放方面,我国主要通过CDM即国际碳交易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基本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底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可能成为其限制和打击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借口。

三、我国纺织品行业应对“碳关税”的对策分析

虽然“碳关税”何时征收仍是个未知数,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际局势的压力,低碳时代终将来临。因此,面对“碳关税”和低碳经济概念将引发的国际经济政治利益角逐并带来的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应对方案,谁能够率先采取应对策略,谁就能够占领经济制高点并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

研究表明,我国纺织行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根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其从国内生产到使用消费“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这说明作为一个高耗能产业,纺织品行业成为“碳关税”针对的重点已经不可避免。在此种情况下,技术水平、工艺流程、原材料和能源的选择都会对产品的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若要控制低碳排放,势必要花费巨资购买高新设备,聘请高端人才进行一系列“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和监控,而这些都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应对即将面临的挑战,做到未雨绸缪是我国纺织品行业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应对“碳关税”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三方面共同合作。

1. 政府应对策略。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全球的目光,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制造了各种壁垒扭转本国的贸易逆差。碳关税也正成为一种新的对华绿色壁垒,而这种贸易壁垒远比企业绿色技术、先进工艺创新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深远。因此,政府应开展积极的外交政策,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履行国际碳排放承诺,并坚持中国应有原则、有步骤、有计划、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履行减排义务。同时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碳减排协议谈判,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突破“碳关税”形成的绿色壁垒,为绿色贸易和低碳技术创新争取时间;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以及气候友好技术的引导作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这有利于我国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展现大国的责任与勇气,提出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主张和原则立场,力促各方达成一项全球减排新协议,实现全球合作共赢,为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争取一个合理和较为有利的碳税。

政府对内应鼓励企业实行低碳生产和经营。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低碳技术标准,并以政府作为主导积极推进,加强对企业的绿色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特别是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用以引导我国纺织品产业低碳升级转换;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和工艺流程革新,采用新能源和低碳原材料,保证整个产业链取得低碳竞争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空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低碳环保优惠。

2. 行业应对策略。

纺织品行业要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加强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应根据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国际纺织品竞争态势辅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我国纺织品行业低碳发展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经营管理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对接,并在行业内积极推广;另一方面,作为行业引领者,应在关键技术和工艺突破方面发挥作用,对一些关系我国纺织品行业低碳生产的重大技术,组织协调行业内优势企业联合开发突破,研发成功后组织行业内相关企业集中培训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广

纺织品行业在我国是个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以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获得的低成本而获利。近些年,随着贸易壁垒的增多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升高,这一传统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由于仿制品行业是个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而我国的纺织品企业虽数量众多但是规模都较小,技术水平落后、研发能力弱,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纺织品行业规模经济,达到低成本运行的目的,必须发挥行业协调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和引导各类纺织品企业加大企业兼并收购步伐,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壮大优势企业力量,并以这些具有良好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企业为中心,形成大的纺织业产业集群,以此实现规模经济和低成本优势。

3. 企业应对策略。

国家政策和行业组织协会的支持可以为纺织业应对“碳关税”等挑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但企业自身还需要炼好内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针对我国的纺织企业存在的传统问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的持续竞争力;第二,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快速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和最先进的低碳技术;第三,提升企业碳竞争力。特别是针对“碳关税”的影响,企业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如企业应首先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低碳经济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向环保5 R原则靠拢,真正把Reduce(节约能源及减少污染)、Revaluate(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分类回收再利用)、Rescue(保证自然与万物共存)落在实处。企业还应积极推进纺织技术改革,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推动低碳、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降低碳排放密度。而从实践上看,广大纺织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物流运输,到终端消费废弃,对纺织品碳排放进行较为准确的测算,通过先进的技术及工艺争取在每道工序上都达到最低碳排放,并逐步推出带有碳标签的环保产品。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碳关税”的概念;从成本竞争优势和环境责任的被动承担两个方面介绍了实施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随后介绍了“碳关税”实施对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影响;最后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纺织品行业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关键词:碳关税,纺织品,贸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2]余岭,于立新.贸易可持续发展与我国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J].国际贸易,2009,(3).

[3]王建平.国内外纺织品技术标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J].纺织导报,2005,(4).

[4]刘轶芳.警惕“碳关税”给环保蒙上保护主义阴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n.

[5]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6]王海燕.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壁垒及对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4).

[7]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8]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2009,(11).

7.我国银行业展望报告分析论文 篇七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 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 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 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中特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 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 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滥用职权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其次,从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看,穆迪公司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率自由化的进程缓慢。但是,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目前看来这一改革举措在环境适当的时候还是可能会加速。(2)贷款评级体系可能出现重大转变,同时贷款清收的难度加大。这主要是指全面实施贷款的五级分类体系,由此可能会推动贷款质量的下滑。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定下了在2006年将不良贷款率降至15%的目标。目前看来不少银行都宣称许不良贷款水平持续改善,但需要指出地,这些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能否保持现在的水平值得关注,因为从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角度观察,在处理完较好的不良资产后,后续的处置工作难度将会加大。在处置的过程中,国有银行还需要大量的收益以弥补处理不良资产所产生的损失,这对不少银行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3)银行资本水平依然不足,但非紧迫问题。穆迪公司认为,尽管资本金水平不足,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充足的流动性以及储户对政府的信任还是减轻了这一压力。只要经济保持繁荣稳定,没有重大外部变故发生,银行将继续在稳定的环境中寻求发展。

上一篇:个人年度总结及工作计划下一篇:二0一一年安全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