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绿地建设的绿色模式论文(3篇)
1.公园绿地建设的绿色模式论文 篇一
1 安阳市园林绿地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突飞猛进, 园林绿化水平提高明显。在时代步伐的催促下, 安阳市的园林绿化水平也有了迅猛的提升。首先, 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 安阳市公园绿地建设鲜少采用大面积草坪铺装, 多采用复层植物搭配模式, 这样, 植物根系深可以更加有效锁住水分, 减少因草坪带来的大量浇灌工作及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其次, 在园林灌溉方面, 园林灌溉渐渐由原有的胶皮管输水发展为现在的喷灌或滴灌, 可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 目前, 安阳市绿地应用中最广泛的喷灌系统是管道式喷灌, 其中移动式喷灌系统约占全市喷灌面积的60%, 固定式喷灌系统约占全市喷灌面积的10%, 这些举措都大大节约了园林绿化中的灌溉用水。根据调查表明, 安阳市园林绿化灌溉用水主要依靠饮用自来水或地下水, 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非常低, 这是当前绿化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2 发展节约型绿地途径的探讨
2.1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等节水技术推广
安阳市属于半干旱地区, 伴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绿地面积的日益增加, 园林用水量也逐年提高。为有效降低园林养护对城市自来水的消耗, 安阳市在新改建绿地中普遍设计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对滨临水体的绿地浇灌方式进行合理改造, 因地制宜在湖边或河边修建抽灌泵房, 利用湖水、河水进行灌溉。如洹水公园、三角湖公园等4个公园充分利用园内管网与湖水抽灌泵房相连, 实现灌溉更加快捷、方便、省时省功的全自动化。愉字园、洹河两岸游园都属于滨河游园,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 在洹河护坡建起提灌站, 利用园内铺设管线, 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节能灌溉网络。目前, 喷灌、滴管、河水、湖水浇灌等节水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安阳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和道路路侧绿地的水分管理。
2.2 集雨型绿地建设
安阳市把集雨型绿化理念贯穿于绿地建设、改造和管理之中, 探索并推广集雨型绿地建设。一是在园林绿化的新改建工程中, 大力推广集雨型绿地建设, 构建下凹式绿地, 在人民公园园路改造工程、黄河大道东拓景观绿化工程、安阳市拆违建绿绿化工程等施工设计中规定路面高于绿地10cm以上, 在防止绿地雨水外溢的同时, 及时使地表径流的雨水慢慢渗入地下。不仅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 同时增强绿地的集雨能力, 节约水资源。二是注重公园地形处理与园内水系的关系, 使雨季园内雨水能够顺畅的汇入公园景观水系;我市有水面的公园在管网和路网设计建设上都具备集雨型绿地的功能, 一方面发挥雨洪调控能力, 另一方面对雨水有效收集, 利用地下管网进行全园灌溉, 实现了雨水再利用。三是结合公园升级改造, 构建集雨型绿地;人民公园等城市公园紧密结合园内道路改造, 适当提高园路高度, 营造下凹式绿地, 提高绿地的蓄水能力。四是从管理环节入手, 维护绿地的集水能力。
2.3 透水透气环保材料运用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公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安阳市将公园绿地的升级和改造、提升公园品质作为城市绿化的重点工作, 围绕“以人为本”、方便群众、推广应用节约型绿化措施和技术的原则, 广泛开展园路提升改造和增设林荫小广场等工作;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利用节能环保、透水透气的多孔砖、面包砖等环保材料和素土夯基础等措施和技术, 新建和铺设了四季园西南角广场、盆景园广场及东门小广场, 在充分满足游人健身、休憩、集散对广场需求的前提下, 严格控制了硬质铺装使用比例, 形成深受游客喜爱的林下生态空间;洹水公园则利用太行山石板、废旧灰瓦、废木料、透水砖等多种透水透气环保材料, 采用砂垫层软铺装的方式完成了郭家湾中心小广场、集芳园小广场、宿云阁南坡等园路、广场的铺装。通过使用透水透气材质铺装不仅减少了雨水地表径流, 消减径流洪峰, 贮藏雨水, 补充地下水, 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4 复层植物群落营建
安阳市在绿化建设中, 注重绿化植物多样性和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一是严把新建绿地植物配置关, 要求各类新建绿地方案设计中, 坚持适地适树、乡土植物优先和乔木为主、乔、灌、地被结合的设计原则, 控制草坪使用比例, 营造景观丰富、结构合理的复层植物群落。新建的文明大道路侧游园、朝阳路游园等公园绿地, 中华路北段、文明大道南段、朝阳路、光明路绿带等道路绿地全部采用了复层植物配置, 绿地绿量显著提升。二是着力对草坪面积过大、植物层次相对单调的原有公园、游园、绿化广场和道路绿地实施植物补植补栽, 完善植物群落配置;我市先后在人民公园、易园等城市公园、洹河绿带、紫薇园等游园、市民中心广场、贞元广场等绿化广场、文峰大道、中华路等道路绿带和路侧绿地, 共补植补栽各种乔灌木树种120万余株。目前安阳市城市公园绿地中除防灾绿地预留的草坪或地被植物外, 基本实现了复层植物群落的全覆盖, 乔灌木在公园绿地中所占比例达到83%, 应用的乔、灌、地被等种类多达400余种, 形成了良好的群落结构和较高的绿视率。三是以开展城市彩花工程为平台, 全力推进宿根、自播地被植物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我市园林科研所结合安阳市实际, 开展了以围绕耐荫、耐旱、耐瘠薄、观赏期长、管理简易的地被、自播能力强的植物引种研究工作, 取得显著成效;在绿地中推广应用科研成果, 用适生宿根地被、自播花卉取代结构单一、管理成本高的草坪, 我市共引进推广大花天人菊、美丽月见草、松果菊、猫薄荷、玉簪、大花秋葵和火炬花等40余个适生地被植物品种, 推广面积达13万余m2, 丰富植物群落结构、提高城市景观品位, 降低绿地管理成本。
2.5 立体绿化建设
2013年安阳市开展了“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美丽安阳”三年计划。结合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实际, 为充分利用墙体、栏杆、阳台等城市立体空间, 推进立体绿化, 见缝插绿, 提高城市绿量, 并制定详细技术标准和政府鼓励政策, 引导和促进社会立体绿化工作的开展;安阳市园林单位率先在公园、游园的栏杆、花廊、花架中广泛种植以攀援月季为主的立体绿化材料;安钢、安阳市第九中学、安阳市第五中学、印刷厂、新区管委会等一批单位, 结合本单位实际, 积极开展立体绿化工作。
3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本是创造环境效益的公益性事业, 不应在水资源利用问题上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安阳市城市园林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利用自然降雨, 树立“小雨是硬币, 大雨是支票”理念, 最大可能利用雨水, 变耗水型园林为节约型园林, 进一步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保护城市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润泽.努力建设北京城市的节水型园林[A].城市大园林论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
2.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探究 篇二
关键词: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合理性;设计措施
公园绿地是公园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地规划设计的好,既能够带来视觉享受,也能够净化空气,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力求公园绿地的设计达到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最终的设计效果。下面本文就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要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满足公众对于公园绿化的要求。具体说来,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
1.1 要在系统性的原则下进行设计。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牵涉到很多内容,具有一定的繁杂性,并且绿地规划设计是一项有层次且多目标的工作,因此说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公园周围的环境以及该地区的整体环境特征等,全面系统的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公园绿地设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公园绿地景观效益的完美融合。
1.2 要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无论绿地规划设计的如何完美,设计方案一定要切实可行,这才是最为基础的工作。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增强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既要简单明了,具有绿化和美观的效果,又需要达到最好的价值效果。在坚持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强设计方案的可预见性,要实现动态设计,反应公园小环境和去与偶大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
1.3 要坚持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简言之就是既要突出公园绿地的功能,又要达到经济高效的原则,实现公园绿地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公园绿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要求
公园绿地存在于城市的大环境下,其规划设计自然也和城市的整体绿化规划有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公园绿地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满足一定的合理性要求。
2.1 公园绿地要满足生物的丰度指数,即在设计的时候要确保绿地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常来讲,植物的种类是表现一地区生态性的基本指标,因此说,合理的搭配植物种类,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这是设计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丰度不仅是指植物,还需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积,因此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还需要搭配恰当的水域面积,创建一个绿化且生态的区域小环境。
2.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要和城市的风向相匹配
城市风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说,公园的绿地规划设计要和风向相匹配,这样对更好的缓解热岛效应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尤其注意的是,在绿化地区设计时,尤其是带状绿色区域,要和夏季风的方向相一致,而在冬季,垂直冬季风的带状绿地,能够减缓风速,改善局部小气候,对于整体大气候的改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3 合理性的要求还需要和文化相连接
文化是一地区的特色,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传承这一文化气息,可以将城市的代表性植物作为设计的首选,搭配其他反应城市特色的建筑,使公园绿地能够彰显文化气息。
3 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
要想进一步完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需要优化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
3.1 需要以设计立意取胜
公园是公共场所,是要满足公众的需求的,公园绿地的设计更需要具有吸引力,抓住公众,因此,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就是要以公众和绿色为主题。从公众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于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公众的欣赏水平、教育背景以及爱好各不相同,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公园的欣赏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说在公园绿地的设计中,就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差别的人的多重需求,并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来确定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进而确定好公园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绿地设计形式,达到动静结合、分区合理、功能凸显的绿色设计效果。
3.2 需要公园绿地设计要和交通设计协调发展
公园内的大部分面积都是被绿色植被所覆盖,或是草地,或是树丛,或者是小面积的水域和建筑,这种绿色自然的形式,将公众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公园中的广场和园路之中,很难近距离的接触到绿色的自然气息,从一定程度上将,公园绿地的设计也就丧失了设计的初衷。为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多开辟一些小路,给公众充分接近自然的机会,也避免一些游人因为自身原因而践踏草坪、破坏公园设计美感的行为发生。
3.3 要合理配置公园绿地植被
通常情况下,公园中的园林植物较多,但是并不是多有的公园区域都适合园林植物的种植,不同的功能区域有不同的配置要求,所以说要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需要分析不同区域,合理的配置好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并且合理的应用地被植物以及草本花卉,使得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既显层次,又表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植被是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植物的选择要谨慎合理。以区域植被来讲,其能够适应公园的环境,也能够给公众带来亲近感,但是也会缺乏一定的新意,所以在配置时还需要在不同的空间搭配其他植物,既有特色,又不是稳重。同时,在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运用灌木、乔木以及地被植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植物群落,形成层次清晰、结构明确的公园绿地设计空间,这样及提升了公园的整体绿化率,也会有小的改善小环境的生态效益。
4 结束语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化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随著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公众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本文就以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为突破口进行分析,在指出设计原则、合理性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三点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公园绿地设计有所帮助,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薇.浅谈街心公园绿地系统设计[J].科技风,2011(07).
[2] 陶沛东.浅谈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原则与目前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3] 张灵博,宋力,张宁.浅谈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J].山东林业科技,2008(05).
3.公园绿地建设的绿色模式论文 篇三
0引言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 J J/T 8 5-2002中定义城市公园绿地: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 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 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人与自然接触的最直接、最便捷的空间, 逐渐体现出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城市公园的现代概念首次出现在蒙·劳里 (M.Laurie) 的《19世纪自然与城市规划》一书, 将其作为工业城市中的一种自然回归。
1区域概况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 北黄海岸, 大连至丹东中间位置, 是北黄海沿线发展带中的重要节点, 是大连市二产北移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 是以汽车配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的现代化产业先导区。花园口经济区行政管辖用地面积268km2, 海岸线40km, 产业区规划面积50km2, 已建成15km2。享有省级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经济区内北部为农业区, 中部为工业区, 南部滨海, 为城市生活区, 区内河流水系众多, 流经城区的主要河流有老龙头河, 圣水河、小马河和陶房河, 为打造“两带、三廊、多节点”的绿化系统提供了绿色生态基础。龙头河, 圣水河、小马河三条河流工程和景观正在整治施工中, 总体规划从园区绿地水体总体布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区域内整体考虑, 选取合适场地布置绿地公园, 考量和设计未来整体性绿地系统, 通过绿地开放空间的创造、游憩活动的组织等, 整合花园口资源, 对绿地进行分段主题功能开发, 提升城市综合形象工程, 提高绿地使用率 (见图1, 2) 。
2 规划及建设实践
随着花园口城市建设的发展, 人气的聚集增加, 市民休闲时间和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市民对公园规模与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和解决城市公园现状及建设问题, 打造产城融合的花园生态城市, 在整治三条主要河流绿色通廊基础上, 着力打造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三个公园, 其中以人民公园为典型案例。
人民公园位于小马河与陶房河的交汇处, 工业与城市生活区交界处,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带, 在用地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小马河与陶房河两条河流经过, 用地面积21.82公顷, 南北长580m, 东西长460m, 位置正对新建丹大高速铁路车站广场, 成为对景, 基地东南紧邻新建医院, 用地地形起伏较大, 高差在4~22m之间, 场地内有乱草、坟地等, 杂乱无章, 中央是现状山体王坨山, 整体不具有游憩观赏性, 但其对周边服务及景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见图3) 。
2.1 投标方案介绍
2.1.1 方案1
设计考虑高铁组团辐射作用, 结合医院景观设计, 加强对王坨山山体保护和利用, 突出景观特色。项目定位为山体公园——城市康体公园, 同时是衔接小马河景观通廊与陶房河景观通廊的重要节点 (见图4~6) 。
设计主题如下。
1) 城市森林、天然氧吧——曾经的水边山体, 自身竖向标高的特点 (非盐碱地) 决定了高大乔木的生长优势, 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呼吸的空间。
2) 花园口的生态植物园——非盐碱用地加上场地起伏的山峰、山谷形成舒适的小气候, 有益于植物多样性的形成。
3) 森林医疗、森林浴——对于周边从事工业生产的员工和医院的病患, 通过“绿”的自然环境达到缓解压力、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循环, 增加自身免疫力。
公园分为四个区, 即山体栈道区、林荫草地区、生态停车区和滨水湿地区。山体栈道区位于保留的王坨山上, 依据地形, 设置栈道路线, 通过栈道的辗转曲折、视点平台的设置, 人工与自然相映成趣, 大大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林荫草地区为公园平坦地面处, 供人们在山下小憩、放风筝等活动。生态停车区为铺设植草砖, 增加绿化面积和雨水渗透的停车场地。滨水湿地区, 利用基地两侧的河道, 考虑自然地势, 将地势较高的河道水系引进园内, 在山体周边形成环抱式, 流入另一水体中, 形成园内灵动的元素, 起到降温解暑、益气提神的作用。
2.1.2 方案2
方案充分考虑规划用地在总体绿地系统中的区位、作用, 利用现状地形, 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结合高铁片区成为城市视点, 打造以城市广场、城市雕塑、山体公园为主的展示型山地公园。
公园形象以“碧水凤栖”为定位, 设计以山地水景公园为主题, 突出山水城市特色, 以现有地形特征为依据, 建园造景, 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山石流水, 点缀树木, 安排亭台, 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方案充分协调与周边用地的关系, 考虑与高铁站场的对应, 在王坨山上与站场视廊相通的位置设置景观地标, 使公园融入到城市景观中, 与站场相呼应, 成为城市景观一大亮点。
设计将公园主要分为三个区, 即阳光草坪休闲区、草药植物园区及山体游憩区。阳光草坪休闲区为入园主要出入口处宽敞绿色草坪, 人们可在其上与草坪零距离亲近, 体验大自然。草药植物园可种植多种药材植物, 提高人们科普知识, 增加知识面, 进而引导求知学识的想法。山体游憩区, 为保留的现状王坨山, 利用现状山形地势, 设置蜿蜒小路, 提高行走乐趣, 山上保留和种植观赏树木, 形成山在城中、人在山中的幽静世界。
公园景观风貌展示中, 塑石坚硬、峻拔, 处处体现着“阳”的刚劲、雄浑。与此对应, 水无定形, 依势顺流, 随地赋形, 时时体现着“阴”的柔弱、和顺。石喻阳, 水喻阴, 水石相依, 阴阳化合。水性静极而欲动, 山形欲舞而静止。一阴一阳, 迥出天机, 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
在游憩路径组织上, 将坡地在生态上和原来的天然景观特点融合到一起, 通过重复类似的地貌和地形构造, 反映形成景观的地质作用力和天然的造型。由于坡地地形的隆起, 人们获得广阔视野和多变视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形成面向城市高铁空间的景观节点, 在重要节点建设观赏平台, 游线串联, 形成步行系统 (见图7~9) 。
2.1.3 方案3
方案设计目标:打造成为以低碳、绿色、永恒为主题的, 集科普、展示、教育及休闲、游憩、活动于一体的特色城市公园。
设计主题:低碳、绿色、永恒。城市公园的低碳品质直接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 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建设低碳城市就必须重视城市公园的低碳问题。设计力求充分体现场地的地形特征和文化内涵, 为市民创造具有特色、尺度宜人、亲切的公共活动游憩空间, 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环境的独特魅力, 提高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
设计考虑整体性原则、主题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将公园分为绿色建筑区、科普展示区、生态水景区、生态种植区、运动休闲区、山体公园区, 主要景观轴线串联各个主题区, 形成园内主要游览、体验路线 (见图10, 11) 。
2.2 建设方案
经过专家评审及管委会审定, 确定第二方案为最优方案, 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 形成最终建设方案 (见图12)
建设方案主题更加明确, 功能分区更加合理, 与高铁车站及周边河流、用地的关系更加协调, 公园内设计更加重视原生资源的保留与保护, 从而提高用地的识别性、景观性, 发挥更大的价值。
2.3 工程进展情况
2013年11月完成公园设计最终方案成果, 12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 同时开工建设, 目前, 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工程实践中, 遇到一些问题, 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践, 将设计目标达到现场最大化。
2.3.1 绿化配置规划
由于受地域、气候、栽培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需要着重考虑园林树木品种的利用和工程施工顺序, 对树木品种进行科学应用, 对发展生物多样性, 建立稳定的树木结构, 形成地方特色和风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整个公园的绿化配置注意与景观特色的结合, 选择相应树种及配置方式, 合理安排乔、灌木及地被、爬藤植物。绿化栽植方式以自然栽植为主, 局部地段可根据空间形态灵活处理, 重点部位依据设想的效果作特殊处理, 公园以常绿树为主, 主要有雪松、黑松、青扦、红皮云杉等, 点缀银杏、国槐等, 使树木呈现不同的景观。
由于北方气候原因, 植物种植时间较短, 为使工程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把握住植物种植期, 因此将种植施工提到土建以前, 要求植物种植与图纸切实吻合, 以免与将来的土建道路、小品、设施有位置上的矛盾和冲突。
2.3.2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花园口经济区是在15km2国有盐田土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规划用地部分是在盐田基础上填土石垫起来的, 地质情况比较复杂, 同时缺少地勘报告, 给施工图设计造成了一定的技术难度。通过多次进行基底土层取样, 对周边项目地质情况进行了解, 反复研究分析, 最终完成施工图设计, 建设效果良好。
2.3.3 种植土壤置换
土壤是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必要物质条件, 不同的植物生长需要不同的土壤条件与之相适应。在园林施工工程中, 通过土壤改良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园林植物成活率的关键工序。
规划用地为填海造地, 早期回填土壤多被海水盐碱化, 不利于大部分苗木的种植生长, 会大大降低种植成活率和严重影响其生长。经过多方现场会议决定, 对项目的种植土层进行隔离置换, 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 但远期有助于树木常年生长, 减少后期维护费用, 方便管理。因此, 在园林绿化种植施工中, 通过“改土适树”的方法, 为园林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 为植物在种植后成活和恢复生长发挥巨大的作用, 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根本基础。
3 结语
公园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具备完善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 同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作为城市一部分, 更体现了价值多面性, 即休闲游憩价值、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人民公园的建成, 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公共活动场所, 为当地绿化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公园绿地建设的绿色模式论文】推荐阅读:
城市公园绿地30年10-24
浅谈园林绿地中的道路规划11-24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07-13
绿地少儿才艺大赛08-16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09-03
校园绿地面积教案10-06
昆明绿地变化分析10-09
办公绿地设计说明11-08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研究06-27
校园绿地规划最终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