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2024-10-21

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精选12篇)

1.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篇一

二零一三年康复医学科院内感染控制计划与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制定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如下:

1、成立以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院内感染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科院内感染工作。

2、院内感染小组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制定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对科内医院感染及感染环境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院感质控小组对科室院内感染落实情况每周检查一次,每季度汇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3、组织本科室学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督促本科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原则。

4、发现院内感染病历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历调查表》,按院内感染病历上报制度、流程要求准时上报。认真学习抗生素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控制感染的发生。

5、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各治疗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桌、每床按院感原则执行一人一消毒制度。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6、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科主任为直接监管人;医疗废物分类标示、记录完整,去向明确,与医疗废物回收人员当面交接并记录。

7、每季度召开一次感染质控小组会,对上级、科室在感染质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写出书面材料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

2.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01~2015-06我院行层流手术间护理期间收治的手术室患者12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2014-06~2014-12我院行常规手术间护理期间收治的手术室患者12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男67例,女53例;年龄23~78岁,平均(56.58±6.52)岁;其中,28例急诊手术,43例延期手术,49例择期手术。对照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21~79岁,平均(58.12±7.18)岁;其中,30例急诊手术,42例延期手术,48例择期手术。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及手术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120例患者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研究组120例患者行层流手术间护理管理,具体如下。[3,4]

1.2.1加强对5s管理法在手术间护理中的实施:(1)组织管理。我院对手术室应用物品进行分类,手术室内仅保存定量的术中必需品与日用品,不可置放其他物品。(2)整顿管理。将必须物品固定位置,并合理摆放于物品柜内,以方便取还;定期对必须物品进行检查,以保证物品的完好性;为了确保层流手术间合理应用相关器械与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当制定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手册,并全面记录器械使用情况、检查及维修次数等信息;定期整理、增添物品柜内物品,加强消毒,以防物品柜内物品污染、变质或过期等[3,4]。(3)清洁管理。在准备手术前,对手术台及手术室地面进行湿式清洁,以确保手术室环境整洁卫生;对于术中产生的医疗垃圾,当将其固定放置于垃圾袋内;手术室环境要保持清洁干净、简单明了,注意将锐利物品规整于相应的位置,如手术刀、骨凿及缝针、剪刀等。(4)管理规范。定期对手术室内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或进行知识宣传,以促进手术室管理的规范化与统一化。护理人员要做完善术前准备工作,做好术中配合工作,规范整理术后所留物品,加强手术室巡查。(5)自律管理。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注重对自身工作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严于律己,如定期举行"院内感染控制座谈会",使医护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工作经验等。

1.2.2加强对循环管理在手术间护理中的实施:(1)计划。制定手术室医护人员学习计划,加强岗前培训,就层流手术室内仪器设备与规范管理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层流手术室的湿度、温度及风量;层流手术室污染源及防控途径;层流净化技术的重要意义等,以确保护理人员能够迅速掌握层流手术室特点及护理管理注意事项。制定与层流手术室相适应的科学管理计划,包括:岗位职责划分、消毒管理、物品管理、查对制度等,确保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可行。(2)执行。严格控制手术室内流动人员数量,医护人员要在手术衣、帽等装备穿戴齐全后方可进入,使用后收回相关装备,妥善处置,以减少手术间细菌散发量[5]。关闭手术室门,确保室内温度为24℃,湿度达到50%~60%,具体可根据患者自身感受进行调节[6]。护理人员要加强术前、术后清洁管理,以减少新的污染源。(3)检查。护士长要履行岗位职责,对全岗位人员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同时严格检查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情况,以督促其护理技术与素养的提升,从而使手术室护理质量从大程度上得到改善。(4)处理。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定期分析回顾,以查找不足,持续改进,汲取教训,积累经验,从而使手术室临床护理服务得以更好的发展。

1.3观察指标

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菌落,观察比较两组术中菌落数,包括空气菌落数、护理人员手菌落数;分析两组院内感染情况,包括肺部感染、血液感染、尿路感染等;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率,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种。总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菌落数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中手菌落数、空气菌落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院内感染情况对比

研究组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手术室护理非常满意率为58.33%,总满意率为81.67%;研究组手术室护理非常满意率为80.00%,总满意率为95.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医院手术间感染控制属于对手术全过程的控制,主要指切断手术污染途径,控制微生物感染,防止致病菌和切口创面接触。层流手术间充分利用了空气洁净技术,可有效净化手术室环境,防止微生物进入手术室内,避免细菌大量增殖,适用于各种手术的操作及开展,对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极具意义[7]。如医护人员及患者携带大量微生物进入层流手术间,加之手术室内器具消毒不彻底,可产生外源性手术室污染源,从而引发院内感染[8]。因此,必须加强对5s管理法与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确保无菌操作,强化护理人员素质,控制室内走动人员数量,减少手术室开门频率,及时对污染物进行清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与护理人员学习计划,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定期检查手术室护理管理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确保层流手术间感染控制工作的良性发展。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了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研究组采用了层流手术间护理管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手菌落数、空气菌落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强化的层流手术间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术中菌落数,控制致病菌传播,这与孙淑芬报道观点基本相符[9]。研究组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层流手术间控制院内感染效果明显。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81.67%,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层流手术间护理管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手术室患者实施层流手术间护理,可减少患者术中菌落数,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当加强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Ali Acar,Vedat Turhan.Nosocomial infec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 burn intensive care unit:Analysis of an eleven-year active surveillance[J].Burns,2013,10(23):140-141

[2]姜平桂,王维,钱蒨健.手术室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有效途径[J].现代临床护理,2010,6(2):35-37

[3]巴志强,季慧斌,赵丽清,等.整体环境动态监控手术部的交叉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8(1):67-70

[4]A G Venier,T Lavigne Rogues.Nosocomi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when shoul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e suspected Experience of the French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Rea-Raisin[J].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2012,20(10):180-181

[5]吴玉萍.层流手术室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2(21):106-108

[6]李莉.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与管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0-231

[7]刘春雷.无层流普通手术室应用空气净化器的效果探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0):99-100

[8]庞建红.层流净化在接台手术中的消毒效果[J].江苏医药,2011,37(20):155-157

3.如何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 篇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69

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加上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高危新生儿在长期住院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科病房防治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本身的因素:新生儿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吞噬细胞功能不足,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

医护人员因素: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是新生儿感染另一个重要途径,医务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20%~30%,由于空气很少传播革兰阴性菌,通过接触传播是很重要的途径。

侵入性操作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患病新生儿常常需要侵入性器械的使用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环境因素:①建筑布局不合理:新生儿病房建筑布局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病房不通风透气,室内墙壁天花板有裂缝、地面不防滑、不便于清洗消毒,床与床之间间隔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②空气不洁净: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每天查房、交接班、各种检查治疗等,人员行走带动气流,导致尘埃和飞沫中的病原微生物随空气流动飞扬,而造成空气污染。③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治疗车、婴儿床及空调机以及生活用品如奶具、沐浴用具、包裹婴儿用物等的污染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

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

皮肤感染、脐部感染、口腔感染、肺部感染。

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治医院感染的保障

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肝脏、胃肠道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坚持对陪人、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

新生儿病区要求布局合理,具有独立的工作人员通道、病员通道及污物临时放置间,严格区分感染区与非感染区,NICU、早产儿、足月儿区及治疗室、配奶间等功能区相对独立,并有明显标记。

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严格控制室内人数。入室须更换专用衣裤、鞋,戴口罩、帽子,肥皂水洗手。

患传染病或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与普通新生儿隔室治疗,传染病新生儿病室,严格按照传染病隔离消毒的要求,做好消毒隔离。

医务人员诊疗和护理每一例患儿前后要洗手,必要时手消毒。

新生儿病室室温应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空气消毒4次,每次2小时,注意患儿防护措施。

桌面、床、输液架、治疗车,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抹布专用;每天湿式拖地2次,地拖专室专用;使用中的新生儿暖箱、蓝光箱每天用清水擦拭1次;每天更换湿化器中的无菌水,患儿出箱或使用1周要进行终末消毒1次。每个月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细菌总数分别不超过200cfu/m3、5cfu/cm2。

病情允许时患儿每天用流动水洗澡1次,脐部用3%双氧水或75%酒精消毒,并保持干燥,用消毒棉签擦拭眼部分泌物,患儿所用沐浴巾、治疗用品衣物、小毛巾及接触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衣物、被套、床套至少每天更换1次,若污染时应随时更换。

消毒物品、污染物品分开放置,布类直接放入专用污衣袋,避免污染外环境。

传染病患儿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应放入专用的密封塑料袋中,送焚烧处理。

患儿出院后,对使用过的保温箱、床等用具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后清水擦拭一遍,予臭氧消毒器消毒30分钟。

人工喂养的配奶器具必须保持清洁。配乳时应实施无菌操作,一婴一奶瓶,一用一消毒,HBsAg阳性及GOT高的新生儿奶瓶、奶头用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病房,防止交叉感染。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2],如喂奶后必须为患儿拍背,并保持患儿头偏向一侧,多给患儿以爱抚。

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按照互利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加强护理管理。

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如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心肺复苏、鼻饲管置管、留置针静脉穿刺、头皮静脉穿刺、光照疗法等。

新生儿科病房的护士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对有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30~60分钟观察1次,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每天进行口腔护理1次,防止口腔感染。

4.控制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篇四

一、医院感染管理总体方案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院感专职(兼职)管理人员三级监控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2、建立健全我院医院感染监控网,以住院病人和院内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的实施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3、院感科深入科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督促科室做好医院感染工作。

4、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调查,督促各科室如实上报院内感染病例,控制漏报率≤20%。

5、分析评价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

6、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对全院各类人员进行院感防控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7、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

8、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管理,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1

做好自我防护。

9、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积极应对。

10、结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医院感染监控的专题研究: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动态,并定期向全院通报。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例会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二次会议,由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参加;遇到紧急情况情况时召开会议。

2、每位参加会议的人员必须签到,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委员会主任请假:出席人员不得少于委员会总人数的3/4。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进行会议记录,并负责编写会议纪要,向有关部门通报。

4、医院感染监控员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由院感科主持。

5、科室院感例会每季度1次,由科主任主持,科室人员及相关人员参加。

6、院感管理发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人员协助解决的,由院感科主持,相关科室人员参加。

三、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制度

为加强院感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我院设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临床及医技科 2

室医院感染小组,各级组织具体管理如下: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具体要求和对策,由分管院长任院感管理委员会主任。

2、院感科对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负责接受来自全院各科的业务咨询,协助院感管理委员会组织制订全院管理规章制度及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3、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负责科室内的医院感染上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保洁工作、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医疗废物管理、业务学习、专业培训等进行监督、检查,做好记录,并及时向院感科报告。

院感科

5.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控制院内感染 篇五

医院供应室是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部门,在等级医院的验收中,供应室的验收也到了一票否决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供应室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医院消毒与灭菌工作质量,预防医院感染,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重视设备更新与维修

2003年,我科又增设了一台机动门卫生级灭菌柜,并对原来的灭菌柜进行了全面维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以往一台灭菌柜消毒灭菌相比,提高了质量,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消耗。

规范供应室管理

2.1 严格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做好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供应室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未发生医院感染。

2.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个环节有章可循,责任明确是杜绝医院感染的基本保障。供应室有质量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制度、无菌物品存放制度、热原反应追查制度、下收下送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材料进出库登记等。每个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检查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增强了岗位责任制。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经常召开讨论会,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工作人员能从文献资料中吸取知识,指导工作,使工作人员从单一的经验型走向科学型、思维型。

加强一次性用品的检测

4.1 一般检测方法(1)检查外包装箱表面有无破损。(2)内外包装标志是否清楚;(3)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是否断裂;(4)穿刺针头是否锐利,保护罩在使用时是否容易拔掉;(5)严格建立退货登记,如进货日期、出厂日期、产品批号、数量、厂家名称、各项检测结果、信息反馈等;(6)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生产许可证及卫生厅批准的入晋许可证;(7)内层、中层,外层包装完好,且标志清楚,书写内容一致;(8)每进一批产品都要进行抽样检查。

4.2 物理检测方法(1)双手挤压内包装有无漏气,塑料袋包装厚薄要适中;(2)输液器各连接处是否紧密牢固,调节器是否灵活;(3)注射器针栓及针管结构是否紧密,是否能形成负压。

4.3 生物检测 细菌培养鲎实验。

4.4 化学检测 用pH试纸直接试验。5 讨论

6.院内感染病例讨论 篇六

1月份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研究生汇报本月院内感染病历:本月院内感染病人1例,吴风伦 住院号 777158,患者因颈椎过伸性损伤并截瘫及齿状突骨折入院,后施行了颈椎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经过积极痰培养(培养菌为一般细菌)和针对敏感药物治疗,治愈出院。分析:以上两病人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为颈椎损伤手术的常见并发,尤其容易出现在上颈椎损伤的患者当中,对这类病人的严密监控治疗尤为重要。

讨论结果:1.重视院内感染:积极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并组织全科培训。护士长带头,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对实习护士来科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2.加强对颈椎损伤病人术后的重点监护及病房的隔离消毒等措施。

2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历: 陈建国 住院号 775540 因颈椎骨折并颈髓损伤截瘫入院,入院施行颈椎前路C6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后转入ICU治疗,经痰培养(细菌为鲍氏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及相关治疗,好转。

关于多重耐药细菌: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分析:耐药机理: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MDR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

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应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仅占20%,而社区却占了80%,滥用率为20%~5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滥用率为40%~80%,每年有4万死亡病例是由耐药菌所致。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是:中国97%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药。

讨论结果: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

1.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 2.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

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 6.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

8.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3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刘西花 住院号: 777551,因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行颈椎后路+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细菌为细菌为鲍氏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后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分析:又一例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与上个月的细菌一致,为同一种细菌。并且患者亦为颈椎手术后。

讨论结果:

1重视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控,2再一次加强对院内感染的学习培训。

3必要时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并及时消毒病房,防止交叉感染。4重视的颈椎手术的术后护理与治疗。5合理使用抗生素。

考虑到多重耐药(MDR)的不断增加,合理选择抗菌治疗对于避免出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Bochud等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指出,早期、合理应用抗菌治疗例如,对于患革兰阴性菌菌症和脓毒症的患者,与接受不合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使整体病死率减半(49%对28%,P<0.001)。由于抗菌治疗不合理导致的病死率甚至高出产ESBL菌症患者的病死率,后者约为30%~80%。

4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葛柱 住院号:778788,因腰椎术后感染入院,患者是在本科行腰椎手术回家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经术中分泌物培养,细菌为一般细菌,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出院。

分析:这种切口感染,在医院的短期住院期间没有表现出来,回家后患者的预防感染措施亦不到位,必然有很多因素诱发。

讨论结果:1严控手术的无菌环节。集中学习无菌术。

2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对实习护士来科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3加强医护人员在做患者的术后护理治疗当中无菌操作(包括对患者伤口的换药等)。

5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江崇圣 住院号:790030,因胸椎骨折并截瘫及多发骨折入院,入院后行胸椎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为一般耐药细菌,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分析: 讨论结果:

1大家对院内感染的意思已经大大加强。2临床上的抗生素已经规范合理使用。3多重耐药细菌的院内感染下降。

4继续培养大家的院内感染学习内容并严格监控医护的日常诊疗操作规范。5定期配合医院参加相关的院内感染考试和考核。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6月份

本月未发现院内感染病人,故改做院内感染学习内容: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但是,从科学上来认识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性,乃是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逐步深入和解决的。医院感染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细菌学时代以前,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创伤后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无法采取预防对策。比如霍姆斯于1843年发现了产褥热,当时在欧洲是人所共知的一种及其危险的疾病。医院曾因它而被称为“死亡场所”。

细菌学时代以后,19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了微生物,英国外科医师利斯特首先阐明了细菌与感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消毒的概念。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采用加热消毒等方法来减少他们的数量,从而控制感染。不久后产生了无菌技术,以后又开始了蒸汽消毒器灭菌时代。

抗生素时代,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并于40年代制造成功,从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青霉素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上起到了特殊效果,引起了医务人员极大的反响,但同时削弱了医院对灭菌技术的重视。直到70年代,医务人员又把注意力转向无菌技术上来,并且与抗生素应用相结合,正在有效的解决感染与医院感染问题。

7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本月有两例院内感染病人,分别是:崔进孔,住院号:796430,因颈椎术后入院,术后发生切口的浅层感染。经过相关积极治疗后治愈出院。阎乐堂 住院号:803179,因颈椎神经鞘瘤术后的切口深部感染,经相关治疗后出院。

分析:以上两感染的细菌均为一般致病细菌,有较多的敏感抗生素治疗。讨论结果:1.同往期讨论。

2了解院感的传播特点:

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这是就外源性感染而言,而内源性感染则有所不同,它的传播过程是感染源自身、易位途径和易感生态环境,需从微生态角度进行描述。

感染源: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宿主。包括⑴已感染的病人;⑵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⑶环境贮菌源;⑷动物感染源。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并侵入易感人群的途径。包括⑴接触传播;⑵空气传播;⑶水和食物传播;⑷医源性传播;⑸生物媒介传播。

易感人群:包括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者;⑵婴幼儿及老年人;⑶营养不良者;⑷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⑸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⑹住院时间长者;⑺手术时间长者;⑻接受各种介入性操作的病人。

8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 张崇玉 住院号:777382,因颈椎术后切口感染入院后,给予切口清创及敏感抗生素治疗,治愈出院。

分析:该例切口感染患者没有重视术后回家对切口的无菌保护和治疗。讨论结果:

1继续加强对院感的重视。

2做好与其他病人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3对病人术后的配合治疗,积极进行宣教。4配合医院对院内感染的监控。

5定期对治疗室操作间和病房的细菌进行培养监控细菌的种类。

9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王恩洲,住院号:796906,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入院,施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切口并发感染,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讨论结果:1重视术中严密的缝合及术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2了解院感的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10月份:

研究生汇报病例:冷延林 住院号:808827,因腰椎术后入院,在本院施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伤口感染,经积极治疗治愈出院。

讨论结果:

重视院感发病机理:内源性感染发病机理:内源性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力功能低下、器官移植、大量应用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等病人。但不同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病机理可能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肖光夏等[1]学者对烧伤患者发生肠源性医院感染的系列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在烧伤后1-3小时开始移位,30-60分钟到达肠系膜淋巴结,90分钟到达肝脾,12-24小时全身播散达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大面积烧伤后肠粘膜发生应激性反应,通透性增加,产生出血、溃疡、IgA分泌减少,抗定植能力降低所致;同时巨噬细胞摄取过度增殖菌而不能杀灭之,使之成为穿壁运载和播散细菌的工具。因此烧伤病人发生早期败血症于肠粘膜损害屏障和门静脉内的内毒素迅速增加密切相关。还有学者对医院内肺炎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病人体内,如病人鼻咽部的定植菌随各种操作进入下呼吸道,也可能是由于病人胃内pH值增高,使G-细菌定植,经胃液返流逆向定植于口咽部、气管,再经吸入而致肺炎或因直接误吸胃液而致肺炎;同时,一些外源性因素如各种插管、细谈对呼吸道粘膜损伤、呼吸机螺纹管的污染、被污染的冷凝水的回流及医务人员手的污染等,也是促使病人鼻咽部、气管定植菌移位而致肺炎的重要因素。

外源性感染发病机理: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患者体内,进而发生感染。比如微生物通过各种被污染的器械、被污染的植入物、医务人员的手进入患者体内,继而黏附、聚集、定植于患者不同部位,在患者免疫力下降时发生感染。

11月份:

本月未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做院内感染学习。

控 制 院 内 感 染 各 项 卫 生 学 标 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个/m,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

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个/cm。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

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

院 内 感 染 监 测 登 记 报 告 制 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

32232

33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 内 感 染 监 测 制 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12月份

本月亦未有院内感染发生病例。做院感学习并总结。

抗 菌 药 物 合 理 使 用 监 测 制 度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破坏了人体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群与宿主(人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正常微生物群在定量、定位方面的生物学行为改变,由原不致病的或在特定条件才致病的机会病原体成为致病的病原体,引发内源性感染。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特制定本监测制度,请各临床医师遵照执行。

一、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

高抗生素使用率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抗生素使用率为20%~30%,本院要求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20%~30%以内。

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监测

针对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从适应症、剂量、疗程、预防用药等方面分析,揭示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程度,可作为教育医务人员的资料。

三、外科系统科室预防用药监测

对临床抗生素使用监测,还需从治疗用药、预防用药两大部分监测分析。目前抗生素预防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外科,术后预防用药几乎占100%,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指征的监测分析,发现不少弊端。不少临床医生试图用抗生素来弥补手术操作中的缺陷。术后盲目、长期给药只会起到破坏宿主与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的作用,增加内源性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对之进行严格监测,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四、根据医院感染病原菌、药敏谱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一).社会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药敏谱不一,即使同类细菌,其药敏谱也完全不一样,用药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应急情况下凭临床经验用药无可非议,但当细菌培养出来后,应该及时修正用药方案。

(二).院内各病区所收治的病种不一,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用药习惯不一,既往用药史不一,因此医院内甚至病区内医院感染菌种、株、耐药谱也不完全一致,对此也应进行监测。

(三).根据所检出的相应的病原菌及药敏谱,应监测临床各科用药方案的正确性、合理性。

院 内 各 类 人 员 感 染 控 制 教 育 措 施

一、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

(一).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

(三).对实习护士来院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四).每年年底组织座谈会一次,请有关人员参加,由感染办公室提出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临床医生的培训

(一)怎样填报院内感染病历调查表,减少漏报率的发生。

(二)重点学习使用抗生素,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讲课。

(三)指导医师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五、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全年总结:本共发生院内感染病例10例,其中有两例是多重耐药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其余为一般致病菌。经过对多重耐药菌的治疗的认识,大家对院内感染的重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临床合理的规范化使用抗生素也使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下降。

预防和控制:

⑴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⑵加强感染源的管理; ⑶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 ⑷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 ⑸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 ⑹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 ⑺加强医院卫生学监测;

⑻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⑼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

⑽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⑾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

⑿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

7.急诊科院内感染管理措施和体会 篇七

为保证急诊科医疗护理质量, 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对我院急诊科的现状做了详细调查, 采取切实有效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 急诊科院内感染的现状

1.1 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不够

因急诊科工作的特点是急、忙、杂, 急诊病人发病急、变化快, 来就诊随机性大, 可控性小, 与其他部门相比, 工作要复杂的多。医务人员将工作的重点往往放在救治病人生命上, 对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缺乏对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 以及对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

1.2 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急诊病人病种复杂, 常会遇到意外事故、急性中毒、大出血、不可预料是否携带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医务人员常常忙着抢救病人, 而忽视了自我保护。

1.3 医务人员对各种病原感染知识及防护措施了知之甚少。有报

道, 某医院由于患者共用了带有铜绿假单孢菌污染的湿化瓶和胶管, 造成呼吸内科病房发生院内肺部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流行, 感染率35.48%。

1.4 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视不够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病人有着最频繁、广泛、直接的接触, 如不及时认真的洗手或洗手后用污染的毛巾擦手, 在进行各种注射时只注意注射器、针头、输液器以及注射部位的消毒, 而忽视了在给2个或2个以上病人操作之间的洗手, 因此, 护士带菌的双手就成了传播细菌的工具[1]。研究发现, 放在洗手池边潮湿的肥皂带菌率是42.9%, 正确有效的洗手是防止疾病传播、阻断院内感染的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2]。

1.5 院感所需人、财、物投入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绝大多数预防院内

感染的成本没回报, 如大量使用的快速手消毒剂和一次性防护用品等, 而一旦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用于感染预防及诊治的高额费用往往高于成本的回报[3]。

2 急诊科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

2.1 管理方面

成立急诊科科内院感质控小组, 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骨干及感染监督员组成, 负责组织学习院感管理相关制度, 学习特殊传染病知识及消毒隔离措施, 监督指导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安全防护、危险因素监测和医疗废弃物处置工作。质控小组不定期检查, 发现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及无菌技术等行为, 按医院绩效考核标准作出相应处罚。

2.2 对医务人员要求

需熟悉各种病原感染知识及防护措施, 抢救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技术操作,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一定要戴乳胶手套进行防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 医务人员仅采取自我防护是不够的, 尚需考虑对病人的预防, 也就是需要乙肝、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黏膜的事件称之为感染职业暴露[4]。在发生上述情况时不要恐慌, 一定要正确进行局部处理及进行感性职业暴露的评估, 它对确定下一步处理措施及方案十分有利。

2.3 物资准备

备用消毒器具:紫外线消毒车、紫外线空气循环消毒机、消毒粉剂或液体如75%酒精、2%碘伏、含氯消毒剂 (健之素) 。一次性用品如隔离衣、手套、床罩、防护罩等。

2.4 消毒措施

2.4.1 环境的消毒每天早、中、晚用紫外线消毒三次, 每次30分钟,

地面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拖地两次, 再用清水拖干净, 污染后随时消毒处置, 根据病员流动量适时开窗通风, 室内环境保持清洁。

2.4.2 器械的消毒急诊抢救器材要在有效期内使用, 并根据消毒要

求每周定期消毒, 电动洗胃机用1:1000的含氯消毒剂 (健之素) 作管道联机循环消毒10分钟, 然后反复用清水循环10分钟, 防止消毒液对机内金属管道损伤。血压计袖带定期更换, 每次使用后用消毒液擦拭。其它如心电图导联线、监护线等与病人接触部分每次使用后均要用消毒液擦拭 (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 , 简易呼吸器、面罩、呼吸机管路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30分钟, 消毒液要充满管腔并浸没管道,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晾干备用。

2.4.3 物品消毒诊断床、病员推车、轮椅每天定时用消毒液、清水擦

拭, 污染后及时消毒处置。对有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及疑有传染病的所有物品, 按要求先消毒后清洗。

2.5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遵循分类处理、分处存放的原则。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分类装袋;损伤性锐器装在专用利器盒内;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按规定毁型分装;所有垃圾定点存放;定时送焚烧点焚烧;做好交接, 登记数量、时间并记录。

2.6 监测

实行院级、科级两监测。每月分别对空气、治疗台、物品表面 (止血带、湿化瓶、抹布、拖把) 、消毒液、工作人员手、灭菌物品进行监测。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洗手规范, 认识洗手在避免院内感染中的重要性,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在治疗室内的医务人员不超过三人,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每天用检测试纸监测消毒液的浓度是否达标。

2.7 体会

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 不仅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减轻病人痛苦, 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 而且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也提供了保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加强管理, 提高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的意识, 从物资保障、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以及把好工作中每一个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节, 才能把院内感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急诊科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 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避免医院交叉感染, 从与医务人员有关的五个方面, 分析原因进行干预。分别是医务人员强化防范意识;加强环境的消毒;器械及物品的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中影响质量的问题;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空气及物品表面细菌监测说明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

关键词:急诊科,院内感染,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计春.浅谈急救医务人员医院内感染的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5) :238-239.

[2]郭秀兰, 孙萍.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 29 (4) :107.

[3]胡必杰.转变观念改革系统共创医院感染[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9) :708.

8.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篇八

本文采用多层面分析找出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对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有效合理的管理防范监控措施,减少和避免了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常见的医院感染的原因

呼吸道感染:ICU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原因与患者原有肺部基礎疾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介入性操作及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有文献报道[1],肺部感染是ICU最常见的感染。由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使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破坏,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变黏液变黏稠,利于细菌繁殖,诱发肺部感染。

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因素。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导尿管改变了尿道生理屏障作用,以及导尿操作不规范导致尿管污染或将周围细菌植入膀胱有关。另外管道不通,如管道堵塞、管道扭曲、管道折叠等,也是造成感染的直接原因。

切口感染:主要与切口受污染情况、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类型、局部血运、围手术期护理、抗生素的应用,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加上患者的自身疾病,免疫力低下,护理不当等,也可导致切口感染。

血液感染:侵袭性操作是造成血液感染的主要途径。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使入侵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如血液动力学监测应用的气囊漂浮导管、动脉测压导管等。各种人工气道及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动静脉血液过滤装置等,为患者输液、输血及营养支持通道的血管置管,有创伤口的增多,增加了菌血症发生的机会。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ICU患者来源于院外和院内不同的科室,病人可能带有不同科室的各种杂菌及耐药菌株,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而且机体失去了正常的抗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病室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病种、不同部位与程度感染的危重患者同住一室,区域划分不明确,查房、治疗、护理内容多,使得室内医务人员流动性大,各种操作频繁,且会诊、探视人员也易将病原菌带入病室内,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病人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及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病人或物品,另外,医务人员院内感染意识淡漠,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防范措施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防治医院感染的关[2]。因此要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搞好护理工作对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加强责任心,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预防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环境监测控制:监护病房应环境安静,阳光充足,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患者,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患者,应安置于正压病房。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患者。

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动、静脉置管。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一旦发现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在处理不同患者或直接接触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前后必需认真洗手。保持各种管道、检测装置的畅通,定期更换消毒液,室内各种装备、器械、物品进行消毒后保持干燥,避免污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尽可能在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选用抗生素,不得擅自用药。要根据患者的诊断、感染的部位、细菌培养结果、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全身情况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同时要求护士掌握药代动力学知识,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3]。

加强营养和基础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病灶,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预防皮肤感染。

重视监测工作:加强监测控制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医院成立院内感染监控小组。定期对发生的院内感染类型、发生率及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讨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病种繁杂,抵抗

力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所以较其他病人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资料显示ICU感染56.31%,较我国平均医院感染率9.7%明显增高。提示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有效地监控措施,加强管理,是防止感染蔓延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袁咏梅,吉正平,顾萍.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及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47-1250.

2 蒋冬梅,唐春炫.ICU护士必读.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2:267.

3 葛惠芳.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析及感染管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5:102.

9.院内感染工作计划 篇九

为提高我院院内感染管理质量,进一步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 疗废物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今年主要搞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医院感染监测:

1、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检查全院住院病人感染发病率,每月 下临床监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医院 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2、每半年采取回顾性监测方法,对出院病人进行漏报率调查。减少医院感染漏报,逐渐使医院感染病历报卡制度规范化。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每季度对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 测。

4、根据《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和《消毒供 应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 毒和保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测。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办 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每季度调查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

三、督促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前五位感染细菌谱及其耐药菌,为 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四、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

1、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 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预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 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3、每天随时签收传染病疫报告卡,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报内 容,保证内容完整。

4、每月末,查阅全院本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阳性结果登记本,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5、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和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接到疫情报告卡和 死亡病例报告后后按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 行网络报告。

6、每月与医务处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7、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和报告的检查 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搞好疫情调查工作。

五、病区环境卫生学及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定期督查医疗废物分 类、收集、运送等制度,杜绝泄漏事件。每月查阅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暂存地消毒登记本,发现漏项及时填补。

六、将手卫生与职业暴露防护问题纳入我科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 的重点,加强手卫生及职业暴露防护。

七、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 识。进行全院医务人员分层次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主要培训内 容为:

1、感染预防控制新进展、新方法;

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等;

3、对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消毒隔离知识、医院内感染的预 防控制及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

10.院内感染工作计划 篇十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业务学习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把传染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拟定今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传染病知识培训讲座,理论知识考试,并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

1、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做到谁接诊、谁报告、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对有漏报、迟报者、填写传染病报告不完善的,经检查发现一次给予相应处理。

2、进一步完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日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每月底及时将传染病月报表报送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

3、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见传染病、重点疫情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认真落实AFP病例的监测,加强对消灭脊灰工作的督促检查,做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继续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护工作。今年主要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应急处置培训,医疗救治培训,病例监测培训等工作。

4、进一步加强发热、肠道门诊管理,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登记本。

5、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职责,争取各部门参与,采取多渠道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尽量年内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医务人员累计参训率达50%以上,年底城市、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90%、70%。

6、抓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控制传染源,降低疫情”为目标,切实落实各项控制措施。普及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对结核病人进行归口管理。

三、加强死亡病例报告和死亡证明书的管理,

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加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出现居民死亡后,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内容,填写完后由办公室盖章,证明书第二、三、四联交由死者家属,第一联送至预防保健科,防保科将第一联进行网上直报后保存在预防保健科。凡是我院收治的病员死亡后,才能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外死者经我院医生到现场确认之后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如因医师私自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概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工作

1、今年将在门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专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换宣传内容,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办传染病专栏。

2、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管理。

3.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

五、其他: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1、肿瘤防治充分发挥社区网络作用,户籍管理,及时完成已发现肿瘤病人的随访工作。

2、心脑血管防治需巩固门诊医生35岁血压首诊测血压负责制。

3、要求管辖社区在辖区居民中糖尿病患者,每年每三月进行随访一次。

4、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合其他条线主题宣传加强院内及院外健康教育,开展常态禁烟控烟活动,巩固无烟医院成果。

11.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篇十一

儿童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易发生院内感染,特别是住院患儿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低下,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接触少量病原体即可引起院内感染,从而加重原有疾病,增加患儿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加强儿科病区管理,降低院内感染率是现代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情况, 探讨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及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210例儿科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6例,医院感染率为3.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感染.结论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现简单介绍我院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及防控。

1 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的原因

1.1儿科病房人员流动频繁 住院期间探视人员多,探视次数多,难免有探视者带致病菌感染患儿。有的家长还喜欢换病房,互换玩具,部分家长卫生意识淡薄,患儿随地大小便、吐痰后又不及时处理干净,这样极大地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

1.2我院儿科病房比较拥挤,床间距不超过1米,空气不流通,特别到了冬季,病床使用率可达到200%,病房加床多,另外家长怕小孩冻着,不愿意开窗通风,特容易造成院内感染。

1.3同一病房病种混杂,不同系统疾病不同时期的患儿同住一室。

1.4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一个医生或护士分管床位多并且在不同的病房,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利于病原体传播,特别是手污染传播现象较严重,往往是护士从肠炎、肺炎病房处置后未及时洗手,到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床前,触摸听话、可爱的患儿,引起感染。

1.5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喜欢窜病房,礼节性的谦让饮食,造成餐具混用,易造成患儿消化道感染。

1.6很多患儿家长文化层次低、卫生意识较差,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给患儿哺乳时,不能做到乳房的清洁,而是患儿随哭随喂;人工喂养的患儿奶具不能做到次次清洗,尿布不及时清洗而重复使用。

1.7经济条件差,人工喂养的患儿每次吃剩的配方奶粉放置数小时后再次哺喂患儿,特别是夏季气温高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消化道感染。

1.8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指征掌握不明确、用药时间过长等。

2 院内感染防控

2.1加强管理,定期培训考核

2.1.1应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同时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职责明确化。层层监控,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保证信息通畅,反馈及时。

2.1.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对医务人员加强院内感染的教育,增强消毒意识,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学习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到定期进行考核:组织卫生员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熟悉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有效浓度,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2.2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1999年引入我国,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标准预防的内容是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均需隔离,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长期接触、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极易被感染上传染病,故应通过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防护观念,凡是接触沾有患者体液、血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穿长工作服,操作后及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并严格预防针刺伤。调查显示,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较低,因此我院加强了对护士标准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服、鞋套、防护镜、防护面罩、口罩等,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指征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护士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

2.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手卫生

2.3.1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护理用品 在配置药液、肌内注射、静脉穿刺及各种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知识,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性备皮刀、一次性治疗巾、一次性氧气面罩、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止血带一人一根,用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晾干备用,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2.3.2規范手卫生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操作过程中与病人接触频繁,直接接触,若无消毒隔离观念,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医务人员手的污染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因此,洗手是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是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引起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我们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旁,时刻提醒医护人员规范洗手,并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洗手效果,防止院内感染。

2.4控制环境污染,重视环境清洁 环境污染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儿科病房人员流动大,不仅有护士医生、患儿家长,还有上级医师、实习学生,而且一个患儿来住院,陪护的家长往往是3~4个,甚至更多,这些因素使儿科病区的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其他科室增多明显,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加强环境的清洁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1病区空气消毒 病房时时开窗换气,尽量少用空调,在冬季至少每日2次开窗通风,每次15分钟,病房及治疗室每晚紫外线消毒1小时,每间病房的床位数不超过3张,拉长床间距在1米以上,按感染和非感染性分房隔离治疗,尽量同一病房收治同一病种的患儿,病史要定时开窗通风,使用紫外线消毒,照射时间为每日一次,每次一小时,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每半年检测紫外线灯管强度,并且做好紫外线消毒登记。

2.4.2病区物品表面消毒 床、桌子、凳子、治疗车等每日500mg/L84消毒液擦拭,每月彻底擦拭1次,病区床单位定期更换,污染后立即更换。抹布做到一床一椅各一巾,避免抹布到处抹的现象,平时有污染物时随时擦拭。

2.4.3地面的处理 做到一室一拖把,治疗室、病房、厕所等分开使用并标记明显,避免混淆。有污物时500mg/L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后集中处理,晾干备用。

2.4.4做好陪护人员的管理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定期不定期向患儿家长讲解院内感染知识,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员及次数,家属有病暂停陪护探视。宣教家属不乱窜病房,不使用别人的物品,不随地吐痰、垃圾袋,大小便专盆并及时倾倒。

12.因呼吸机引起院内感染的应对措施 篇十二

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最常见的感染,导致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据美国临床医学会分析VAP的累计发病率为10%~25%,占ICU内所有感染的25%,总死亡率为20%~70%,也是我国现在ICU病人主要的致死原因。由此可见,预防和减少因呼吸机引发的院内感染十分重要。

1 对象和背景

结合某院ICU发生结核杆菌院内感染事件对呼吸机引起院内感染应对措施开展探索。同时除事件中的结核杆菌感染之外,还有很多细菌经常引起院内感染,严重影响病人安全和医疗质量,因此一并对该院重症监护室(ICU)、神经外科监护室(NCU)、神经急救中心(ECU)和急诊处(OUT)4个处室的住院病人做痰液细菌培养,对检出的细菌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原因制定可行的措施规范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2 发现与结果

院感染科通过对4个处室的病人痰液做培养后,检出了多种菌株(表1~4)。

从表中可见,引起人体上呼吸道的细菌品种主要为6种,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都为革兰阴性菌,与同类院感文献报告相符。同时这6种细菌也是引起VAP的最主要病原菌。

除了待出的结核杆菌,上述的6种细菌均对湿热、紫外线不敏感,具有很强化学消毒剂的耐药性,一旦感染很难治疗,如要真正消毒,需要将细菌置于高温或紫外线环境下持续很长时间或者对联合用药,而结核杆菌对湿热、酒精和紫外线敏感,抵抗力弱,75%酒精作用数分钟、液体中加热到62~63℃作用15min或者直接日光照射数小时均可被杀死。

结核杆菌主要传播方式主要为飞沫或痰,同样的,其他细菌的主要传播方式也均为接触性传播或飞沫传播。与结核杆菌相比,其他细菌虽然没有那么高的致病能力,但在生存能力上更具优势。

3 讨论与分析

3.1 感染途径分析

检验科对结核杆菌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在中心ICU呼吸机的湿化瓶中找到结核杆菌,其他位置尚未发现。可判断结核杆菌由大气或水进入湿化器再经病人吸气端进入病人体内从而导致院内感染。同样,由于相同的传播途径,可以推测其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细菌也可以通过类似的通路进入人体。

呼吸机主要在病人吸气端和呼气端各有1个细菌过滤器,吸气端的过滤器一般置于呼吸机通气端与湿化器之间,防止呼吸机间接通气不足导致气体回流进入机器引发机器内部细菌滋生,从而使机器通气带菌;同时能在机器通气带菌时保护病人。呼气端细菌过滤器作用为过滤病人呼气中的细菌,防止污染大气。

在呼吸机内部作细菌培养未发现有结核杆菌,故为呼吸机外部途径感染。由此可知呼吸机到病人吸气端过滤器工作正常,但湿化瓶中的结核杆菌的来源尚不可确定,可能是由于呼气端过滤器失效由大气进入湿化瓶再传染病人,也可能是经飞沫或接触途径直接污染湿化器传染,或者是由于受污染的净水进入湿化瓶。

3.2 处理意见及措施

根据对该院院内感染事件分析,结合各类病菌特性和供应商建议,改进操作环节来对细菌传播途径进行控制,以达到在任何环节失控情况下仍能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改进操作环节控制细菌传播途径,见图1。

3.2.1 切断病菌进入大气环境的措施

(1)根据供应商的建议定期更换病人呼气端细菌过滤器,以避免因过滤器失效导致的病菌污染大气情况(具体厂商、型号细菌过滤器更换频率可参考呼吸机管理SOP)。细菌过滤器是阻隔细菌通过的最有效手段,因为过滤器的最大通过孔径小于细菌体积,所以能对所有的细菌起作用。而病人呼气端的细菌过滤器能有效过滤病人呼出空气中所带的致病菌,从而保护大气环境,切断院感源头。

(2)加强“手”卫生教育,防止因接触病人飞沫或痰液引起的接触性传播,需临床配合院感科做好该项工作。医疗人员对病人的接触会导致携带上病人体表的病菌,该细菌又会因为医疗人员接触其他病人或医疗设备造成细菌交叉污染的发生,因此在与病人接触之后,以及与别的病人或医疗设备接触前做好“手”的消毒卫生工作十分重要。

(3)严格遵照护理要求处理医疗废弃物,严防废弃物中的细菌再次污染环境。

3.2.2 控制已进入大气的病菌以防止病菌传播

(1)对已经进入大气环境的病菌进行控制,使用负压层流等设备,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大气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细菌接触病人的可能,从而防止病菌在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中传播。

(2)保证环境明亮、干净,控制室内营养环境,防止病菌在密闭环境中加速繁殖,以控制大气中细菌的数量。

3.2.3 杀灭已进入设备的病菌以防止病菌传播

(1)湿热环境消毒。使用清洗消毒机清洗反复使用的呼吸机管路、消毒器等,由中心供应室统一消毒。频率为每人使用后消毒。由于除结核杆菌外的其他院感菌株对湿热均不敏感,因此要持续长时间消毒,以保证消毒质量。消毒时间应由院感科指定。

(2)紫外线消毒。使用紫外线消毒机定期对呼吸机中不能拆下清洗的部件的消毒。频率为每天。由于除结核杆菌外的其他院感菌株对紫外线均不敏感,因此要长时间消毒,以保证消毒质量。消毒时间应由院感科指定。

(3)化学消毒剂消毒。要求临床做好定期使用化学消毒剂檫拭呼吸机外壳。消毒剂由院感科指定。频率拟定为每周。

3.2.4 防止病菌由呼吸机进入人体的措施

(1)使用一次性湿化瓶,以防止大气中病菌由蒸馏水进入湿化器,再经管路进入人体。

(2)要求临床定期更换呼吸机到病人吸气端之间的细菌过滤器,防止病菌由设备通气再经管路进入人体。

(3)在必要情况下使用病人吸气端细菌过滤器(人工鼻),但该过滤器会增大呼吸机的通气阻力和病人吸气阻力,增加气道压力,会带来一定的呼吸困难和不适。该过滤器作用于湿化器下端时会吸收气道中的水汽并导致阻塞,需要较高更换频率(不超过1d)。具体使用要求由临床提出。

(4)根据呼吸机空气端驱动方式的不同,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呼吸机空气端由高压空气驱动的:高压空气中可能存在病菌,但如在高压空气端加装细菌过滤器可能会导致呼吸机中空气流量传感器不灵或失效,过滤器的气道阻力会触发空气气道压力低的报警导致呼吸机停机(一级报警),对病人存在更大风险,故不建议加装细菌过滤器。建议从高压空气上游控制细菌传播。(2)呼吸机空气端由空压泵驱动的:在呼吸机吸气管道处使用细菌过滤器(视具体呼吸机型号而定),但该过滤器会增加吸气阻力,造成空压泵负担,加速设备损坏。故要求对呼吸机原使用过滤器的进行定期更换(频率见各呼吸机标准操作程序),原未使用过滤器的不建议加装过滤器。

4 总结与思考

由机械通气造成的院内感染已经在所有院内感染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同时VAP也成为了ICU第一大杀手,如何控制好机械通气导致的院内感染已经成为所有医院ICU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通常认为呼吸机相关性感染主要与湿化器和呼吸管路受污染有最主要的关系,而此次发生的结核杆菌院感事件的调查也与此观点相符,同时合理使用和清洁呼吸机及组件,包括物理、化学杀灭细菌的方式,如何隔绝和防止未杀灭细菌的传播,成为了重点预防院内感染的环节。

以下是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关于合理管理呼吸机的观点:

(1)呼吸机专职管理部门人员的结构应该更趋向多元和专业,不仅有一线的呼吸机操作人员,更应该配备具有呼吸和感染学科医学背景的医生以及机械通气类工程师以防止因呼吸机出现的各类情况。护理人员可以根据临床要求操作设备,医疗人员可以针对病人的各种反馈形成医疗支持以及感染的控制,工程师可以针对设备的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排除呼吸机故障。

(2)专业的培训和信息交流保证设备使用的合理,根据标准正确操作呼吸机设备的技术培训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培训对象包括管理操作人员、医疗和工程技术支持人员以及科室相关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有针对性的各机型常规操作或者维修保养知识、感染控制、呼吸机的消毒与卫生管理,积极参加各类呼吸机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一流的技术和手段。

(3)务实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质量目标能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指导,因此对呼吸机的操作和管理的划定必须详尽准确,对每一个质量目标的操作都能够形成量化指标。比如,对呼吸机耗材的使用和有效期都要明确记录在案,对某台呼吸机使用病人的细菌培养结果要随时可查,对可消毒的部件的消毒时间和下次消毒时间都做明确的规定,对各部件的消毒方式和时间长度都有明确规定并可做到考核,对细菌过滤器和湿化配件等关键部位要登记批号,做到可追溯。

随着呼吸机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医院对院内感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管理措施的加强和落实,必将使由机械通气造成的院内感染得到有力的控制。

摘要:由机械通气造成的院内感染,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已经在所有医院院内感染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同时VAP也成为了ICU第一大杀手,如何控制好机械通气导致的院内感染已经成为所有医院ICU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某院相关4个科室检出细菌及感染途径的分析,提出预防呼吸机引起院内感染的重点环节,及关于合理管理呼吸机的几项措施。

上一篇: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汇报(11月)下一篇:县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