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公司发展

2024-08-13

质量问题公司发展(8篇)

1.质量问题公司发展 篇一

21、做全行业的榜样,收获金色的希望。

22、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23、知难而进,重铸辉煌。

24、产品若要无缺点,全面品管不可免。

25、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26、力求一次做好,争取效益。

27、优质建设,以质为根。

28、讲究实效,完善管理,提升品质,增创效益。

29、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

30、光做不行,还要做好。

31、创新奋进心牵手,收获辉煌共拥有。

32、鉴旧日精神,创新世伟业。

33、汗水汇聚你我,创新铸就明天。

34、众人拾柴火焰高,众手划桨开大船。

35、求实是我们的根本,创新是我们的动力。

36、考试虽是一种压力,却是增长能力的催化剂。

37、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38、诚信立足,创新致远。

39、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

40、举手投足间,为你我创造价值。

2.质量问题公司发展 篇二

1在电网建设上“多用功”

电网质量是安全、服务和效益的基础。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精品意识,正确处理进度、质量、安全、效益的关系,全面提高电网发展质量。一是重项目前期。强化精准投资理念,逐线、逐变、逐站摸清电网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解决方案。强化投资成效评估,提高投入产出率,着力解决计划管控与实际需求不协调问题,避免低效、随意建设的现象发生。滚动修编项目储备库,确保入库项目质量。二是重建设质量。把工程质量作为“百年大计”,加强工程全过程管控,进一步落实责任、规范流程,狠抓方案制定和竣工验收,每季度开展工程后评估工作,形成从项目前期到效益评估的全过程管控机制,推动电网建设由“规模增长”向“精准高效”的转变。三是重运维管理。转变对电网“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加强设备日常运行维护,充分利用在线监测、带电作业、预防性试验、状态检修等技术手段,提高对电网的管控能力。大力推广配电专业化管理,推行中心区配电业务集约化管理,全面提高“三率”管理水平。

2在优质服务上“多用心”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以推进“大服务”机制落地为主线,积极适应市场化改革要求,加快实现由“坐守市场”向主动“培育市场”的转变,由“提升服务质量”向“提升服务品质”的转变。在服务理念上,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积极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在服务协同上,加强专业化管理,从电网规划、建设、运维等环节入手,明确营配管辖范围,厘清管理流程节点,全面落实“五个一”标准化抢修,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举措上,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客户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分析,规范开展“零点”检修和带电作业,努力做到“不停电、少停电”。在服务创新上,深化“互联网+供电服务”,利用移动互联、三网融合、四表合一等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智能互动的多样化、在线化供电服务。

3在专业管理上“多用力”

3.质量问题公司发展 篇三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职业道德

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财务丑闻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上市公司要强化自身财务审计的工作,只有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才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强化整个市场的安全和可靠性。然而,在很多案件的分析中,我们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较差,如何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审计工作的效率,如何才能够提升我国会计事务所的整体水平,如何才能够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所有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也是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及其他受益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对提高我国审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有所提升,才会促进整个企业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一、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及含义

对于审计工作来讲,审计质量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实际效应,在社会中多数投资者都会以审计质量水平的高低,进行投资的决策,所以,审计质量又是公众投资者的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其效果直接影响着所有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同时,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对于审计质量的含义,在多数理论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含义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就是审计质量。另一种含义就是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的质量。就目前来看,还没有相关的理论明确的知名审计质量的含义。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灵魂,关系到审计事业的兴亡,影响到审计机关的权威和形象。抓好审计质量,就能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保障上市公司的发展和决策过程。

审计质量就是相关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目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审查,监督和监视对象的行为。其审查的内容包含两种方面,其一,就是审查各个环节与制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其主要强调的是审计过程的质量,其二,就是看审计结果是否达到既定审计目的的程度。其主要强调的是审计结果的质量,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审计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的审计结果的质量。然而,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无论在审计过程还是在审计结果中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的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灵魂,关系到审计事业的兴亡,影响到审计机关的权威和形象。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应当是现阶段审计部门研究的重点。

二、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低下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份占据了企业股份产值的大多数,所以导致整个企业形成一股独大的现象,这就造成国家政府对整个企业有绝对的控制权,但是,政府的目标与企业实际拥有者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分歧和冲突,同时,企业的法人以及代理人往往都是通过政府进行指认和规定的,其管理者对于公司的决策和风险不是直接的负责,造成公司管理者对于企业财务审计质量的不重视,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

(二)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制度扭曲。根据我国证监会道德要求,上市公司在聘用会计事务所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来进行,然而,当今我国企业股权结构严重的影响了公司的治理过程,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的管理权、决策权以及监理权都是集中在一个管理组织手中,这就导致上市公司对于会计事务所的聘用发生扭曲,整个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一片混乱,从而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的复杂程度。导致整个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低下。

(三)会计事务所内部体制有缺陷。在我国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对会计事务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限责任公司,另外一种是合伙制公司,两者对上市公司审计过程中具备相同的资格,双方出示的审计报告也具备同等的法律效应。然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对于承担清偿债务的法律责任要小很多,这就造成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风险要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进而,造成其公正职能的降低,这种现象不适合会计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约束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低下。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低下,直接影响着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良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可是现阶段我国多数企业根本不重视在职人员的道德水平教育,更多的还是在乎其专业技能的水平,这就导致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不断滑落,很多时候出于上市公司的压力及某些利益的驱使,很多会计师违心出具不实审计报告,严重的影响了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

(五)审计费用不规范。对于质量较好的审计过程,需要较强的敬业精神,较为专业的团队,较为复杂的审计流程,所以,这就需要较高的审计费用,然而,现实中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会计事务所之间也开展了价格战,很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审计费用标准,这就直接导致了审计流程和审计专业程度的缩水,直接导致审计服务水平减弱,审计质量大大降低。

三、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必须要优化股权结构,只有优化股权结构,才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当从法律以及政策上进行调整股权结构,实现企业以中小股东的选举制,强化对于独立董事的相关信息的披露及独立董事的考核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上市公司对于会计审计的重视,进而提升审计的质量。

(二)增设审计委员会。在以往,上市公司都是通过管理层直接聘用会计事务所的,这就导致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在企业懂事会下增设审计会,这是国际上提高审计职能较为普遍的措施,在公司中增设审计委员会,可以提高公司对于会计报告的检察力度,是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进而提升审计质量。

(三)修正相关法律政策。就相关的法律条款来看,对于合伙制的事务所的保护力度不足,所以,对于这一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的修正相关法案,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合伙制进行有效的保护,提升法律的平等性,同时,还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义务,制定相关的制度,提升其职业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质量。

(四)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根本解决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就必须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有效的约束其道德意识,就必须要积极的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其行为、思想以及精神上去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进而实现整个诚信体系的构建工作,提升整个审计质量。

(五)制定审计收费标准。一是产品费用,即执业必要的审极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随委托人的特征,如规模、业务性质等而定;二是预期损失费用,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一般委托人的偿债能力、获力能力等财务比率为依据;三是会计公司的正常利润。

结语:提高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是目前我国审计本门应该注重的问题,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是快速提升审计质量的一种解决方法,总之,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提高,首先必须解决这些影响因素,然后,采取可行的办法给与解决,进而,提升审计工作的优质程度。

参考文献:

[1] 徐平,我国审计收费制度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2)

4.关于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不否认公司的领导兢兢业业的工作,员工辛苦的为公司努力着,但是同样都意识到了,公司发展遇到瓶颈,这无非就是制约公司发展的诸多因素的总称。因公司发展阶段的不同,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就**与**合并这一节点而言,有许多因素,现阶段主要体现的问题归纳出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可以实现的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空洞,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不统一。

外在变现形式:企业的会议内容没有连续性,解决问题在时间上拖沓,成效上不明显,走过场多;员工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企业文化教育,没有宏伟愿景给职工带来的激励,进而造成职工队伍积极性不足,领导团队没有凝聚力。

解决方案:

1、确定稳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和定位应该从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好,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做三个周期的企业发展规划与目标定位,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要求发展,又不能步子迈得太大,要有连续性。没有三年发展规划,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思想和方向就没有了根基。例如:三年规划应该包含文字叙述和数值指标两个方面,数值指标包括产值和利润。如产值过亿和达到5亿元是划分阶段的标准,即可细化什么样的产值过亿,是内包产值还是外接产值过亿。有产值,利润的指标就应该明确,是1%还是15%,或是20%。这样,才创建了分公司各项管理的实质性方向,才能有中心的东西可围绕展开,否则,连基本的方向和目标都没有,如何谈得上管理的细化和合理的绩效考核?就稳定性而言不妨碍公司每年在规划上做出微调。

2、建立并充实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加强职工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的文字叙述,公司已经具备,没有具备的就是领导层与员工的培训式沟通,随时向员工汇报公司新的、重大的发展决策、取得的成绩、对员工的影响等等,以此为基础,给员工一个可以在近期实现公司规划的美好愿景,“大河水涨小河满”,员工自然知道公司的发展会带来自己的薪金的变化与职位的升迁,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内在的正能量。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公司机构设置系并联结构,不明确、不合理的分工不利于公司统一领导与工作的配合。

外在表现形式:观望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岗位上的人多,做实事可用的人少;分配工作时推诿的人多,向前迈一步的人少;强调权利的多,尽到自身工作义务的人少;审批工作环节多提出建设性建议的人少。

解决方案:

1、精简机构,明晰责任所在,确定工作内容。

正如例会一样,机构的设置不是为了机构而去设置机构,设置机构的最终目的不是在养闲人,而是为了公司的发展服务。现在的机构很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发展角度看,有效人员的配备来源于

机构的功能,不妨从管理的成效与有用性进行分析,建筑企业不可或缺(或是核心)的五个部门:工程技术部、经营核算部、材料设备部、行政后勤部、财务审计部,因为每个部门的工作有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关系,部门领导为副总级别,分别称为:总工程师、总造价师、材料设备副总、行政副总、总会计师;具体分管的事项:

1)、工程技术部:施工技术复核与实施、施工进度审核、质量监管、安全检查、内业建立整理归档;材料质量核定、参与并配合公司内外招投标工作;

2)、经营核算部:外部投标工作;工程预算;按工程进度测算实际完成产值;工程进度审计;分包结算定额的下发与监控审查;工程决算;符合标准的分包合同的谈判与联合签订,公司内部招标工作的组织、开展、审查、归档、通知下发等;

3)、材料设备部:材料的比价与合同拟定上报审核;依据合同和定额、采购计划适度采购;材料质量报验的相关配合工作;设备等正常维护与资产的保值增值;材料收发控制;

4)、行政后勤部:工作涵盖公积金社保的核算与缴纳;考勤审核工资审核与制作;资质报验;证照办理、变更、注销、年检;资产及办公用品(有形于无形)管理;工会;内外会议及用餐接待待;职工职称晋级评选上报工作;印鉴管理;企业文化的整理与企业文化、岗前培训;法务工作等

知道每个部门的工作,那么,每个部门每天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每周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每月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一一进行例

举,在进行合理的工作内容分配后,就会计算出所需工作人员的数量;同事设定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所需人员的能力,在公司内部进行竞聘上岗从而挑选出合适的人员,以达到精简机构的真正目的。这要求公司从合并之初就要设计好机构管理及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机构留用的人员才能符合公司管理的需要。

2、从实际工作内容出发,建立各部门的工作指导方针和要达到的工作效果。

简单的讲,就是管理者计划这一部门经常完成的工作内容,完成的程度与效果,所要掌握的数据与资料,例如:行政部的工资工作:要求在5号前审批考勤,7日要求见到不需要修改的工作表,9号递交到财务,10号准时开工资;概括工资这一项工作的内容还涉及:考勤整理、异常变动处理、工资表制作、工资表审核签字与递交,工资表按月整理按年装订归档,考勤按月整理按年装订,考勤与工资按年统计等。目的是管理者需要要掌握某一员工全年的考勤情况,还要掌握所有职工年收入的情况,这样才能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完成成效判断这一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判断调整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后期培养发展的重点。

这一工作不是由部门工作人员自己去完成的,可以设想,没有领导的要求和要达到的效果要求,谁会将自己的工作标准化、细致化、整合化、规范化呢?这就要求公司的管理者的积极参与领导、指引,并给与阶段性的评价。

3、权利分置,部门分工与部门管理实现相互配合的同时实现相

互监督、相互促进。

权利的过分集中会导致公司领导人无法工作,最少无法正常领导工作。建议人单一会造成公司管理受人左右的假象,管理上放不开手脚,“大伸腿”式管理造成公司及部门领导人管理意志松动,执行起决策瞻前顾后。理解职业经理人的副总越少,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越差。这里特别提示一下,以上设置的五个部门都要相对独立,不能由一个人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任何一个部门在整体工作和重大事项上都要接受总经理的领导,并要体现出高度统一的执行力,否则,企业的领导责任就是含糊的,就是不清楚的。不否认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力强并不代表公司实力,记住: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简单相加之和。

三、关键环节的把控力度不足,造成关键环节靠部门间简单的沟通,影响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果。

如果说部门内部的工作指导方针是纵向的管理思维,那么,把握关键环节配合工作,就是部门间横向的管理思维。关键环节的把控,是领导调整部门间配合的思路、促进部门配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分清责任,掌握公司的有效数据和经营现状。举几个例子:

1)、资产保值增值是否留有隐患。

外在形式:公司有资产清查的规定,但是公司的资产本身的定义不够准确,没有针对企业的行业特点对资产进行严格的分类,没有具体的资产保管清单与责任人,资产调动存在随意性。

解决方案:

确定资产类型;确定周转使用明细、保管责任清单、保管责任、损失赔偿;建立健全材料收发程序和收发监管制度,特别是出库手续,要明确使用部位或使用单元;确定资产转移及划价、入账、交接手续,分清项目部与项目部、项目部与集团、项目部与材料设备部的责任等等

2)、利润核算不够准确、不能反映出公司的经营成果。外在表象:利润存在忽高忽低的现象,成本入账过于集中,产值计算没有明细,工作汇报数据、口径不统一。

解决方案:

项目上配备专业的造价员,进行产值、已完工程量界定;材料收发要有实质性的改革,能够满足项目成本单项核算的要求;按合同进行分包结算并及时入账;经营部要确定部门内部的月度、季度报表,以反映产值、已完工程量、人工费用发生及结算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总经理处审阅,同时在工程部、财务部备案,目的是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的实用性;工程部(这里主要是指项目部)同时要配合经营部的产值界定与工程量的核定。

没有准确的施工进度描述和现场造价员的准确核算,就没有实事求是的完工产值。没有准确的定额与实际完成工程量的测算,施工技术员与项目经理在分包上的核算就没有了核实的监督过程,影响成本的准确性。综合以上因素,财务分析也因数字失去可靠性性和实际性显得无关紧要了。

3)、监督环节责任不清晰。

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监督与配合。例如: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没有质量部门的签字确认;材料消耗的定额没有经营部的事前测算以指导采购;项目上分项分包结算及时性满足不了财务分析的要求;等等,每一步都停留在简单、被迫的流转,不能形成制度与合力,并顺畅的流转下去。

解决方案:材料入场验收签字程序要有相关部门参与的签字表,以确定材料入场的质量和数量,最少要有质监部门、项目经理的检验签字;经营部的造价工作要充实起来,要能够在事前工程分项工程量有充分的指导性,使项目上的分项工程结算更准确,但又不能取代项目上的相关工作,否则就是职能兼并,更没有了相互监督的概念,从而会影响项目部的工作;项目上的分包工程结算要按合同时间签证结算,及时反映到财务账册上,以使公司甚至集团了解资产负债状况,更好的提出资金使用计划。

4)、合同不规范。

外在表象形式:合同有但是条款和格式没有统一标准;条款中,特别是施工队伍对材料的领用、保管、归还、丢失赔偿没有突破,距离材料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相差太远,甚至说“未敢越雷池一步”;签订单位多为个人;供应商单一,有供应商供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有会签过程,但是几乎都是“先上马,再配鞍。”。

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标准化的材料及现场管理出发,确定合同中材料的领用、保管、归还、丢失赔偿的有效条款,并能够指导现场的相关工作(会有很多的反对意见,越是这样,这项工作越有实施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材料在现场监控不力的情况,才有评价使用定额的合理性。),确保项目上周转材料、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选定供应商应该突破个人供应的链条,即使是供应公司也是个人的,和公司合作,特别是和厂家直接合作,无论在价格上,还是质量上,还是在款项让渡期,都会优于一个人名誉签订的合同,更有保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减少供应链条的中间环节,有效减低成本;避免一个供应商供应多个项目,以供应商数量增加供应商资金让渡的总额,缓解公司资金压力;合同会签工作要有前置性,并制定相应的条款:如工程量、给付款条件、领用材料的责任方式、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等告知可挑选的分包队伍,并在几个部门联合组成的评议小组进行合理的比价与评议,以作出决定(这也是内部投标的雏形),这一项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时间效力和透明度上,如果先上马,那么,一切控制都是虚的。

4、工作方式随意性太强

外在表象形式:工作任务布置突击性较多,事后没有监督与反馈; 工作计划和工作例会并没有配合起来;

解决方案:例会要有主题,主要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所有与会人员有所准备,计划与例会的结合是不可缺少的,突击性的会议并不适合公司管理的提升;部门或公司领导需要定期审核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就要对工作做出严格的部署,同时要让执行者充分理解领导的意图和出发点,明确需要在相关工作中坚持的重点环节;定期听取

各部门及个员工的工作汇报,及时调整偏离领导意图的执行者的思想保持这种与员工的沟通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那么,写了这么多,到底公司目前如何做呢?

1、树立高度统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

2:集团和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发展目标; 3:明晰机构的内部职能,并进行机构设置和组织关系的调整; 4:公司领导,特别是副总之间的职能确定,以分配负责的部门;5:在总经理和相关副总的领导下进行人员岗位的聘用,不是简 单的安排和分流;

6:确定被聘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应汇报工作的上级责任人、流程等;

7:规范合同文本;

8:重视造价、材料出库工作的监控职能,明确关键环节监督流程,加大关键环节的把握力度;

5.质量问题公司发展 篇五

高泽宇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担保公司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其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中小型担保公司很难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地方政府对担保公司正常经营行政干涉过多等。本文先近年来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现状入手,总结出关于其法律规范中的若干问题以及实践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提出一些建议,如提高注册资本限额等,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融资担保公司 发展现状 制度完善

一、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

金融海啸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在逐渐褪去,但是由于这次事件,引发了许多关于金融风险防范的思考。融资担保公司作为帮助企业融资同时降低融资风险的新型公司,主要社会功能在于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其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融资担保公司最早于1992年出现于上海、广东等大中型城市,随后其数量在全国各地成几何倍数增长,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大中小型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融资性担保公司得身影,并且其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为许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莫大的支持与帮助,成为了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该市场仍然不够成熟,领域内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去完善。审视如今我国的融资担保公司,其作用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其能够在经济形势稳定的时候帮助企业融资,分担其它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此外,从一些报道中也可得知即便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融资担保公司也帮助许多中小企业渡过难关。“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温州的中小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他们的命运在生死存亡间维系着。然而作为温州的担保行业,并没有采取漠视的态度,而是依旧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政府应对危机,利用管理强、经验丰富、实力雄厚和信用优良等优势,更大力度地

1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由此可见,融资担保公司在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通过与

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达到三方共同发展的目的,也让社会的闲置资金得到最大利用,社会财富增加。但相对发达国家,我国融资担保公司出现较晚,其持续发展问题令人堪忧,市场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虽然政府在政策上对其进行大力扶持,但是效果不佳。2009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取消与银行合作的担保机构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金起点限制,但是由于中小型担保公司信用度不佳,抵抗风险能力差,少有金融机构愿意与其合作。“据对怀化市的调查,银行和担保机构对《通知》反映冷淡,双方继续互不往来,没有主动加强联系与接触,在审慎经营的理念下,多家银行表示仍只愿意与有实力的担保机1 杨柳树著,《担保公司,经济寒冬中的一把火》,发表于《温州瞭望》2009年第9期。

构合作,与小型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意愿不强。”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不足为奇,融资担保公司所涉经营属于高风险领域,根据现行规定,一家担保公司可以担保金额可以放大到其注册资本的十倍,也就是说,一旦担保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坏账烂账出现,而担保公司又大多服务于融资难、信用较差的中小企业,也使得自身经营风险大、利润低,从而令大多数金融机构丧失了与其合作的兴趣,地方小型担保机构很难拓展“银行贷款担保”这一主业,只能为民间借贷提供担保,甚至违规放贷。

综上所述,融资担保公司产业已经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市场不够成熟,融资担保公司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所以,通过立法对其进行规范,确保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有关融资担保公司规范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门规章以上级别的、关于融资担保公司的规定仅有《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一部,而大多数地方对其作了特别规定进行补充。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关于融资担保公司的法律规范非常庞杂。对其进行整理对比后,笔者发现目前有关融资担保公司的规定有以下缺陷,严重制约着担保公司的成立于发展,加大了其经营风险而减少了与其它金融机构合作的机会。

1、注册资本金门槛设置过低

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由此可见,我国法律关于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规定相较于一般公司更为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这与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要求是持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法律以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作为两者市场准入条件的门槛是持平的,因为普通的股份有限公司中货币资本占到注册资本30%的份额即可,而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且根据法律规定可知,地方监管部门可以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提高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

对比我国各地方关于担保公司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均对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限额进行了上调,例如抚顺市在其《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指导意见》中将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上调至1000万元,其担保责任额一般不超过担保公司到位担保资金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而东莞市在其《东莞市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信用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其中,货币形式的注册资本不低于资本总额的80%;并且该文件提出一定要严格限制扩大倍数,“担保公司在成立的3年内,放大倍数应在5倍以内,以后如实际经营状况良好(盈利且风险较低等),可由信用担保公司与合作银行协商后提出书面申请,经市经济贸易局审定后,放大倍数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超过10倍。”

无可争议的,担保公司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市场完成资金融通,使得闲置资本得到高效利用,而所有融资类公司的注册资本都有较高的限制。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就商业银行而言,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而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相较于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二亿元人民币。无论是商业银行或是保险公司,无一例外其注册资本须为实缴货币出资。而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将担保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规定为500万元,仍显过低。且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22 左光耀著,《亿元以下担保公司仍难与银行开展合作》,发表于《金融经济》2009年第14期。

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第二十八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亦即一家注册资本为500万的担保公司至少可对5000万的融资债务进行担保,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波及到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和被担保人等,无疑现行规定存在着非常大的金融风险。

2、对融资担保公司从业人员素质缺少具体要求

担保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风险性高,所涉内容庞杂,包括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等,故而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应对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第四款和第八款分别指出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办法由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另行制定。”但是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具体的关于担保公司从业人员技术要求的法律法规。纵观地方规章,也仅在抚顺市《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指导意见》的第一条第三款提出在成立担保公司时必须“配有符合担保公司任职资格的会计师或经济师1人”。正因如此,我国担保公司从业人员呈现出了鱼龙混杂的一面。“一方面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管理和从业人员少,没有经过担保业务专业培训,对担保业涉及的法律、财务、信贷、投资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行业准入、会计制度和行业管理等目前均处于真空状态,担保机构内部管理机

3制不健全,业务运作欠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齐。”

3、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范围缺乏足够限制

担保公司的经营状况涉及多方利益,其管理运行过程以及行业所涉范围必须也必然受到政府部门较为严格的监管。就从立法角度来说,担保公司可以涉入的市场领域应当被明确的界定出来。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三章专门规定了担保公司可以从事的业务范围,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所有的担保公司经过监管部门批准,均可从事或兼营以下业务: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其次,在担保公司满足近两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以及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且注册资本等于或高于人民币1亿元并连续营业两年以上的时候,则可以从事为其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除此之外,《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担保公司不得从事的业务,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以及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由此可见,我国法律对担保公司的经营范围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划分,基本保证了通过限制业务范围实现降低担保公司经营风险的目的。但是,考虑到信用担保行为本身即具有高风险性,担保公司也不应当再对其他高风险领域染指。查阅当前法律法规,还没有一部法律甚至地方性文件将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范围与其他高风险行业隔离开,这是有潜在风险的。

4、地方政府行政干涉较多

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本条文较之其它类似的法律法规更加强调企业的独立经营,有学者称赞之:“《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公司自主经营的规定,是迄今为止,所有公司类法律法规对自主经营规定最为完整和严密的。这一规定在表述上与宪法

4类似,将融资担保公司独立经营的权利进行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实践中,地方政府3孙亚著,《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面临的问题初探》,发表于《青海金融》2008年第3期。张玲著,《浅析融资担保公司设立之若干条款》,发表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0期。

对融资担保公司的行政干涉较为严重,从其地方性文件可以看出来。例如《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了许多政策指标,意图在短期内投入五十亿元的注册资金,而担保金额需要在两年内达到两百亿元人民币。融资担保公司作为金融类公司,有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其不仅要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担保,也要帮助其他金融类公司抵御风险,而且因为融资担保公司在大多数地方仍然是新型公司,所以地方政府对其有较大扶持力度。但是担保公司更是一种商业性的公司,运行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其需要较大的经营自由。政府对担保公司的控制力度过大,做不到政企分开,很难保证其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够健康的发展,也可能为某些政府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风险,利用担保公司给不符合条件、缺乏资质的企业担保融资创造条件。因此,降低政府对担保公司的行政控制是必要的。

三、关于促进担保公司发展的几点建议

1、提高注册资本限额,保证融资担保公司资质

虽然多地政府在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中已经提高了注册资本金的最低要求,笔者认为,立法机关仍然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对该项立法,提高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正如在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中指出“融资性担保业是经营信用、管理风险的行业,其高风险性为全世界公认。” 注册资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担保公司可以承接的担保金额,就当前规定来说,担保公司可以对外担保金额一般在5至10倍之间,所以担保公司在运营期间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对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担保公司应当具有极强的抗风险能力,而注册资本的多少往往可以直观反映出一家公司实力雄厚与否,是政府对担保公司资格评估的最初手段。而且,担保公司运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注册资本金在担保公司清偿债务过程中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债权人行使权利的有力保证,提高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利于增强债权人对融资活动的信心,也有利于降低社会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笔者认为,从担保公司的属性来看,担保公司属于融资类公司,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其它融资公司降低融资风险,对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可以参照其它金融公司,又因为担保公司是新兴产物,在严格限制其成立的同时也要适当放宽条件,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参照,担保公司也应当依其规模分别订立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标准,地方性担保公司以五千万为宜,若需跨省经营则应当将该限额提高到一亿人民币。

2、对融资担保公司从业人员素质提出具体标准

从业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司经营的好坏,没有技术过硬的人才,企业肯定无法良好的运营。融资担保公司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经营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稳定与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因此法律对其人员配置(尤其是在高级管理人员层面)做出一定的要求是必需的,应当保证在担保公司的每个业务领域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具体到操作层面,则是在公司在申请设立的阶段,就应当向有关部门提交其已经具备的有关专业人员的具体信息,如所获得国家何种资格考试以及工作经验如何,确保无论在总领全局的公司管理层人员构成上还是在某一领域从事具体操作业务的业务人员构成上都是专业而且优秀的。而监管部门一定要对该类资料严格审查,防止业务素质不高的人群混入该行业,保证从公司内部治理和运行中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至于担保公司中究竟需要何种业务人员,应当由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相应文件,而担保公司也应当做好行业内的自我监督,使得担保公司在各个主要业务领域有足够的专业人才以确保公司的良好运营和健康发展。

3、立法限制融资担保公司对高风险行业进行融资担保

作为金融类公司的一种,担保公司也应该按照“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原则,加强自我内在约束,稳健经营。由于担保公司业务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而人们对担保公司

这类新型金融公司又信心不足,所以就目前来看,除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以及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外,担保公司还需要避开对一些风险过高行业进行融资担保,例如担保公司不得以自有资金进行股票买卖,不得向企业投资,不得投资于房地产等,从而使公司资金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同时也增加了人们与担保公司合作的热情。等到担保公司整个市场逐渐成熟以后,在对有资质的大型担保公司(例如注册资本在一亿元人民币以上,连续经营五年以上的担保公司)放松管制,让其向多领域发展。在此之前,融资担保公司应当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所允许的范围内经营,禁止其涉足高风险行业甚至违法领域,并由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对其严加监管,以保证担保公司资金安全,降低金融风险。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减少经营中的行政干涉

6.质量问题公司发展 篇六

(卞明明)

摘要:近年来,受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煤炭行业面临极大挑战,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而平朔公司作为我国主要的出口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基地,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不在是长远规划,而是当务之急。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平朔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转型跨越的实现必将依赖科技创新。为此,本文将全面分析平朔公司科技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实践生产有所帮助。关键字:平朔公司;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引言: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上海分公司的副总裁兼经理吉姆·赫默林说:“中国政府应该清楚中国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否则其经济就会面临问题。”分析我们创造奇迹的历程,我们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1]。煤炭行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规模、资金和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之间科技实力的对比和较量[2]。平朔公司作为煤炭行业的一员,现在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把握好科技创新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

一、国内其他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产学研紧密结合近年来,随着煤炭科技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些大型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煤炭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2008年6月以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联合其他17家科研单位作为发起人组建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为主要依托单位,联合清华大学、西北化工研究院等6家单位组建了兖矿集团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二)重视创新机构建设

近年来,多数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神华集团组建了神华研究院、低碳研究所和神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研发机构,并牵头组建国家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淮南矿业集团、中国矿业大学组建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兖矿集团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依托企业建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联煤层气公司等6家单位组建了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此外,煤炭行业还有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这支队伍已成为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和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

(三)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随着煤炭企业经济的好转,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近年来煤炭企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的实力。资料显示,在2007年全国煤炭行业百强企业中,有82家企业报送了研发投入数据,研发投入共计1103595万元,平均每户达13458.5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54%,比10年前提高了一倍多。其中,研发投入比例超过2%的有18家,在1%~2%之间的有15家,在1%以下的有49家。资料来源:《2008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编。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更多的煤炭企业将人才和科技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不断优化科技人才环境,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并通过承担科技攻关项目、与院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企业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同时,开始重视培养行业顶尖科技人才,继原平顶山煤业集团自主培养了全国煤炭系统第一个来自企业的国家工程院院士张铁岗后,又有来自中煤能源集团的王安和淮南矿业集团的袁亮当选国家工程院院士。

(五)积极承担国家攻关项目

近十几年来,大中型煤炭企业集团在立足企业自身科技攻关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和行业科技进步。如,兖矿集团“十五”期间承担了煤炭间接液化、新型水煤浆气化、燃气发电联产甲醇3项“863”课题,“十一五”期间又有100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等6项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原平顶山煤业集团自“九五”以来,就一直承担着国家科技攻关有关瓦斯治理项目,有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淮南矿业集团近年来承担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可喜进展。

二、平朔公司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体系建设方面

平朔公司已建立起以平朔公司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四层”技术创新体系。平朔公司技术

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2年12月被认定为山西省省级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以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和咨询的支撑,下设科技管理处、研究所、设计院3个二级部门、共计10个基层单位;在平朔公司二级单位层面设有1个中心、5个研究所。

(二)制度建设方面

为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规范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平朔公司先后出台《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工作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及《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促进科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人才培养方面

平朔公司以“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部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作为企业人才战略,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吸引外部人才方面,平朔公司主要从高校吸收应届毕业生,仅2009年和2010年就吸收毕业生283人,引进露天井工开采设计、矿井通风、机电、安全管理、企业管理等关键技术人才近百人,使公司专业队伍得到了一定的扩充。在培养未来人才上,一方面,认真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经常性的开展技术交流,邀请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来公司举办讲座,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进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先后有技术骨干22人次出访欧美等国家,既开阔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又培养和锻炼了专业技术队伍。

(四)科技投入方面

近年来平朔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08~2011年已累计投入22.3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8%;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逐年提高,2011年已突破3.01%。

(五)科技成果方面

近年来平朔公司通过产学研结合,完成了数百项技术创新课题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10项,拥有授权专利15项。同时,主持制定《露天煤矿工程施工规范》和《露天煤矿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两个行业标准,并获得国家建设部批复。2009年开展的《平朔露天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已申请行业AQ标准立项。

(六)产学研结合平朔公司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技术开发为主,在逐步建立健全开放型研究组织体系、整合盘活企业内部科技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外部科技资源,积极创造条

件吸引外部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上各种科技资源到企业来,共同选题攻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平朔公司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信息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保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9年以来,又与北方重工集团、中国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煤科总院太原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露天开采工艺及装备研究。

三、平朔公司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平朔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相对滞后,现有的研发条件欠佳,所属研究机构中尚没有一个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证,研发的对外依存度较大,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中心虽已成为山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但现有研究所承担实质性的研发任务少,技术中心多是承担日常性的科技管理工作,技术积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速度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使得公司仅满足于解决生产中的常规问题,对战略性技术创新项目重视不够,前瞻性和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较少,取得的发明专利和参与制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少,缺乏支撑引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整体上看,平朔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与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及平朔在中煤集团中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尽管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超过22%,但从公司到二级单位能够承担科技研发的人才寥寥无几,高学历人才较少,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现有技术队伍日常工作繁重,仅能维持企业当前技术管理、工艺制定、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无力承担重大研发项目。一些单位对科技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技人员待遇较低,优秀人才流失。

(三)创新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

对二级单位技术创新工作考核奖罚不够,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不大。科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基本没有与其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挂钩,科技工作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造成科技工作缺乏活力,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科技部门无吸引力、留不住人才。

(四)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大

近年来平朔公司虽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11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1%,但科技投入中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较少,近年来在研发设备、研发机构建设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尚未形成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缺乏有效保证科技投入的制度和措施。

四、平朔公司科技创新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调整,煤炭行业已经被排除在国家级技术中心申报认定领域之外,为此要按照煤化工及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进行申报。针对目前煤炭生产、电力、煤化工、硅铝、生态及其他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抓好重大项目开展和成果申报工作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科技兴企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863计划专题,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公司要以承担《大型露天矿山半连续开采工艺及成套装备研制》、《露天煤矿特殊条件连续开采技术与设备研制》两项国家863计划重大技术课题,和《粉煤灰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化开发与示范》1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进一步抓好科技项目管理和团队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结合“平朔亿吨级矿区生产建设重大核心技术成果”和“平朔矿区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工程示范”两方面内容,通过总结提炼,力争各单项技术创新成果向系统化、体系化集成创新成果转变,逐步加大重大项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申报力度。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规范科技费使用和管理

公司近年来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们主营业务收入较大,科技投入较其他兄弟单位优势并不明显。要想继续保持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实力,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正值国际形势多变、煤炭行业效益下滑的特殊时期,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意义更加深远。在开展正常科技创新的同时,要结合国家针对科技投入、研发费税政策以及产业导向政策,适当加大新型煤化工产业研发、伴生矿产资源提取研究及生态高端产业规划建设的发展力度。针对企业科技发展现状和国家级技术中心的缺项,加强研发设备、设施和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投入。要进一步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健全公司科技投入经费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科技活动经费规定的范围进行列支、统计、核算,逐步建成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团队建设

利益导向是现代企业用人的基本导向之一[3],没有与人才需要相匹配的待遇条件,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其成就事业,也就留不住人才。结合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和首席专家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和人才激励制度,打通职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营造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培育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抓好各级总工程师的培训,发现和培育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掌握系统全面的关键技术并组织科研项目攻关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梯队。要充分依托10个技术分中心,通过项目实施,建立健全各个创新团队的责任、培训、考核和奖励制度,创建培养技术全面、分工明确的管理人才队伍。

(五)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同表现,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4]。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活力激活的过程,要建立一个充分激励广大职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的文化氛围,就要大力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和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使得公司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起来,以新的构成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体制,使平朔在科技前沿和市场竞争中更为积极和主动。通过深化群众性创新活动,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决窍、懂管理、善组织的班组长和一线生产管理者以及高级技师。通过大力提供科技项目实施平台和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创新活动,在全公司营造出一种“人人关心科技创新、人人参与科技创新、人人受益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陈世伟.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03)

[2]肖亚宁,坚持实施科技兴起战略 争做数字化矿山建设的典范[J],煤,2008,(10)2006

[3]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发挥技能人才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6,(01)

7.质量问题公司发展 篇七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质量

1 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合作特征体现为有限次的重复博奕。经理层倾向于主动、全面、真实地向董事会报告经营期的各项会计信息,会自觉按照政府善监管部门的要求,按统一的格式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会计信息,并接受其监督,会主动寻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鉴证和咨询服务。从作用结果而言,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产生影响。公司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即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监督作用、制约作用和契约沟通作用,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与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披露也具有重大影响。

1.1 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影响

与企业有关的各利益相关者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上市公司要对外披露的企业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种信息披露可以对信息使用者恰当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位、比较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及其利益和行为的规范和协调就显得更为重要。

1.2 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影响

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方面的要求,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表现得极其明显。比如,证券监管机构均要求上市公司在会计期间结束以后,对外披露其年度相关的报告、半年报告和季报,要求企业披露相关重大事项等等。

2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2.1 披露不规范,缺乏主动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许多规章制定的过粗或者缺乏操作性,使许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内容、深度、时机等的选择上十分随意,以至于造成大量的小道消息,从而损害了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阅读公司年报会发现,相当数量上市公司的陈述大致雷同,均是在抄袭《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条文,并不是主动、有针对性地去披露有关信息。

2.2 披露不及时,缺乏充分性

充分性要求信息披露当事人依法充分完整地公开所有法定项目的信息,不得有遗漏和短缺。但是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而不愿充分披露真实的信息,在对外披露信息时,有利于公司自身利益的信息是过量的,有时是歪曲的披露,甚至炒作;不利于公司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人利益的信息则轻描淡写,甚至隐藏,极易造成信息使用人的误解。

2.3 会计信息失真

尽管企业内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会计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机制,企业对外提供的信息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审计,但由于存在相关的物质利益关系,在执行过程中,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管是董事会向股东披露的信息,还是公司作为法人实体向社会公众披露的信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

3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3.1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

3.1.1 监事会缺乏独立性

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我国上市公司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部人控制,董事长或经理的权利实际上失去制约,财务报告基本处于少数人的掌握之中,当公司的管理层操纵利润、侵害外部投资人的合法利益时,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虚假成分。

3.1.2 董事会功能弱化

董事会的主要功能应是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提供企业运营的指导方针和修改错误的决策,并对全体股东负责。我国公司董事会中的大部分成员事实上是公司的经理层,内部人控制比较严重,一些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决策相关性。

3.1.3 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严重破坏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关系,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大股东或个别控股实际上控制了股东大会、董事会,进而控制了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此时,企业内可能既无制衡的动因,也无制衡的机制安排,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难以体现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2 外部公司治理不健全

3.2.1 我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

我国虽然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还有很大比重的国有股不能真正流通,经理不必承受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这对通过市场来约束经理层的一系列机制都造成了影响。

3.2.2 经理市场缺乏竞争性

我国尚未建立起经理市场,经理往往通过组织任命,而较少通过竞争性的经理市场来选择,缺乏对经营者正确评价的市场机制。

3.2.3 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作为市场经济的看门人和会计信息质量重要保障的注册会计师,缺乏根本的独立性。我国上市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即由公司经营管理层聘请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经营管理者自己的行为,所有这些必然使审计机构难以保持其公正执业的最根本的条件———独立性,审计机构在同行业务竞争中让步、迁就上市公司,使得公司经理人员并没有受到必须提供真实的对外会计信息的太多压力。

3.2.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缺乏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进行强有力惩罚的法律环境。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且以行政手段为主。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违法行为,如遗漏重大信息披露,受到的惩罚就是一声没有任何经济损失的“谴责”或“道歉”,就可以轻易的混过去,这样的制度,客观上对某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构成了误导。

4 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4.1 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鉴定功能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奕的规则,在资源稀缺的世界里发挥其激励和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收入分配功能,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和微观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通过明晰产权使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内在化,降低社会成本,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其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其二,各利益相关者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有了这两个条件,既可以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

4.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使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三者相互制衡

4.2.1 优化股权结构

在我国,“一股独大”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要使出资者到位,关键在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国有股的减持,增加其他性质的投资人,特别是非国有股东,形成多元化且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才能使股份公司的人格化特征更明显,有利于所有者到位。根据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股权相匹配的原则和资本雇佣劳动的观点,能够代替原来由政府部门承担选择和监督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责任只能是非国有的法人大股东,从而推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规范化,从体制上消除会计造假的根源。

4.2.2 提高独立董事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与董事会其他成员相比,独立董事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保护公司利益,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同时能对公司经营者形成制衡作用,对其经营中的违规行为予以制止,增强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由于独立董事不拥有企业股权,可以不受利益的局限而公平的对待全体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能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致使经营者无法利用财务欺诈手段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同时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来说容易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并易于组织实施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评价程序,对经营者进行更有效的客观评价标准,监督经营者的业绩,大大降低经营者的造假动机。

4.2.3 完善监事会制度,明确监事会的监督权利

监事会应当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应当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的行使对董事、经理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为使其能够胜任财务监督等职责,监事应具有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提高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应赋予监事会有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监事会如果发现董事、经理的某些行为损害公司或者股东的利益,可以不受董事会的影响而直接召集股东大会,通过股东大会来纠正董事、经理的违规行为。

4.2.4 构建科学的管理层激励机制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不但要对管理层进行层层监控和约束,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可在董事会中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报酬委员会,该委员会可就管理层,尤其是总经理的年薪、激励报酬、期权计划、绩效衡量和退休计划等细节制定的方案并认真实施,及时披露。

4.3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3.1 完善外部市场治理结构(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降低代理成本

活跃的经理市场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经营者后备军,也为他们评定了身价。建立规范的经理市场,形成完善的经理人选责、评价、推荐、跟踪监督、信用管理、声誉评价体系,将不合格者和劣迹较多者逐出经理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阶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公司业绩下滑时,会引起公司股价下跌,从而会成为目标公司的收购对象,这样就给经理人员带来了潜在的压力,促进他们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领导会计人员加工处理并报告反映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

4.3.2 完善上市公司外部社会治理结构,强化CPA行业监督

应进一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既要继续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注册会计师监管中的作用,又要进一步发挥注协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的行业监管机制。加快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结构,尽快出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指导意见》,加快研究与合伙制有关的问题,尽快实现事务所由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的转化。同时,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以及加强对上市公司更换事务所的限制,以避免企业造假问题的发生。

4.3.3 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

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阐述了上市公司治理的目标和原则,即股东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护,所有的股东必须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待遇;负责任的管理层为公司的利益而非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公司的重要信息。《准则》除了对上市公司持续信息公开进行进一步强调以外,明确提出了公司应当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优势,强化董事会秘书的责任。同时第一次提出了对上市公司要及时披露年度内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规范控股股东权益的披露。鉴于控股股东在公司中的特殊地位,中小股东及时了解关于公司控制权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杜绝内幕交易的产生和对公司管理层监管,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4.4 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主要是短期的报酬激励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实施股票期权的报酬契约不仅降低了代理成本,而且是非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激励合同。近年来,虽然已有不少公司尝试以股票期权来改革报酬制度,对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长期激励,但是这些做法还欠成熟,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律环境等尚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减少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4.5 加强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建设

加强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为改善公司治理,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技术保障和制度安排。会计规范是对企业按真实、公允等原则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做出的制度性安排,包括法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准则是上市公司编报财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鉴证的主要环境条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保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现行会计规范的缺陷日益显露,必须通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各相关利益方的多次博奕加以修订和完善,以兼顾各方利益,达到均衡。有关部门应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信息披露政策的经验,加快证券交易立法,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对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客体、主体与内容做严格限定,对重要信息做出合理界定。

参考文献

[1]魏亚平.论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与框架体系[J].四川会计,2006,(5).

[2]丁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J].价值工程,2006,(1).

8.质量问题公司发展 篇八

关键词 质量者 发展阶段 体系搭建 能力和责任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1质量者的定义

质量者是一个质量管理体系下人员的统称,它可以包含测试员、质量管理员、质量体系维护员。质量者用于称呼从事质量体系工作的人员,质量者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软件公司按产品类型划分,可分为:产品型、项目型、混合型、外包型。

产品型公司,质量者应以技术见长的人员为基础,做人员储备,定向培养其管理能力(需技术潜力第一,管理潜力第二,商务潜力第三)。

项目型公司,质量者应以管理见长的人为基础,做人员储备,同时需要一定的商务能力,以便与客户沟通(需管理潜力第一,商务潜力第二,技术潜力第三)。

混合型公司,质量者应以管理见长,做人员储备,需要比较不错的商务能力来与客户沟通(需商务潜力第一,管理潜质第二,技术潜力第三)。

外包型公司,质量者以技术见长人员为基础(需技术潜力第一,管理潜力第二,商务潜力第三)

2质量者在公司发展初期的角色

公司发展初期的定位决定了其中期的发展方向,质量体系搭建作为一个雏形,可能会作为其他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一些非专职人员所兼任。而质量者本身作为监管者就决定了其独立的属性,公司在初期即便由于种种原因对质量体系或质量者采取了一段时间的非独立运作,也应该尽快进行职能分离,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体系可以正常的发展下去。而在公司架构中直接设定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则是最为明确的决定,哪怕质量者仅为一人,这样就不会为公司中期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空窗期。

在这个时期质量者的工作主要以测试工作为主题,由于人员较少,所涉及管理方面的工作也较少,整个质量部门也许仅能称之为组。

以产品为核心的公司,在这个阶段质量者的选择上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应以较高技术能力的质量者作为其质量体系的核心,在人员规模上予以控制。较高技术能力质量者不仅可以在低人员规模的情况下完成各项工作,也能保证其自身能力的发展适应并推动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

以项目为核心的公司,在这个阶段质量者的选择上可以不用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选择技术能力一般但通晓质量体系结构的质量者作为核心,适当扩大人员规模,以一老帶多新的方式组成技术组。这在没有合适较高技术能力质量者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完成各项工作,所花费的人力成本比产品型公司并未提高很多。但应对其进行技术能力的定向培养,以适应公司下一阶段发展的需要。

混合型公司,即主体业务以项目为基础,同时发展其自身产品的公司,在这个阶段质量者的选择上与以项目为核心的公司没有太多的区别,但对该核心质量人员的技术潜力或管理潜力有更高的要求,若发展中期不能并行提高,则需要补充或替换核心质量者。

外包型公司,即以承接其他项目的外包工作为主体的公司,在这个阶段质量者的选择上无需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选择的核心质量者其技术能力高低并不重要,但其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可以较大人员规模较低技术水平的技术组完成各项相关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外包型公司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公司形态,其在中后期的发展必然会寻求转型,成为项目型或产品型的公司,则其质量体系也会相应转变。

2.1质量者所需的能力和所需要担负的责任

这个阶段的质量者可以作为质量体系中的领导者,也可以是体系中的普通成员,竞争在这里是最为激烈的,这个阶段的领导者是可以被随时替换的,这需要定向培养质量者的管理能力。

2.2质量者对公司初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质量者若作为领导者带领其他质量者去完成各项任务,建立带有其个人色彩的质量体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能与公司的环境和发展方向相抵触,否则会给公司带来很大伤害。

技术是必须的,但技术并不是绝对的。软件公司技术即生产力,高技术能力者往往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若一个高技术质量者在搭建质量体系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危险的倒金子塔结构,则会使公司发展陷入一种危险境地。某公司招揽一位高技术质量者,该质量者提出的入职条件之一,就是搭建自己的自动化测试架构,并作为主体架构,自己在这些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该公司之前是以另一套架构作为其质量体系的主体。该质量者入主后,完全摒弃了之前的架构,而对其他质量者培训其个人的架构。但是这些培训仅涉及到各种调用,其核心部分仅该质量者所知。之后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该质量者离开了公司,其他质量者只能在这个遗留的框架上进行部分的工作,等待下一个高技术质量者对框架的再一次修改。在这个期间公司的发展方向、项目进度、人员体系都受到的很大的影响,公司的利益损害严重。

2.3质量者对其自身的影响

质量者在这个阶段是汲取经验提高技术水平的初级阶段,不论是普通质量者还是处于管理地位的质量者都应以适应当前岗位为原则,以达到当前岗位的要求为目标,为自身发展打好基础。

3质量者在公司发展中期的角色

质量者应细化部门结构,以符合项目或产品的要求。在产品型公司,可依据产品划分行政—项目的单轨制,每个人在行政划分上属于该项目组且负责的产品也是该项目组承接,专职该产品直至交付以及后期维护,质量者既是组负责人也是产品负责人。部门由多个这样的项目组构成,这需要产品的生命周期较长,人员较为稳定。

若是项目型公司或外包型公司,可实施行政与项目的双轨制,即人员在行政划分属于该组,但项目人员的组成不受行政组的约束,视项目需要可抽调多个组的合适人员参与,组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分别设置。部门由多个这样的行政组构成,这适用于公司项目周期较短,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

质量者应当完善培训体制,使之规范化,这样可以缩短被培训者达到要求所需要的培训时间,节省成本。而在这个阶段节省成本并不是主要目的,缩短培训时间可以为项目迅速补充必须的人员,从而减少项目延期的风险,毕竟作为软件公司来说,产品或项目按时按质交付是其生存和盈利的根本。如果说公司发展初期可以没有正规的培训,那么在公司发展中期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则是质量部门赖以发展的保证。

3.1质量者所需的能力和所需要担负的责任

在这个阶段,质量者需要的技术力量远胜过管理力量等其他力量。虽然在各项体系的搭建和运作非常考验处于领导地位的质量者,但是软件公司的独特性在于,其对效率的要求非常之高。而质量者在这个阶段仅靠人海战术是无法达到高效运作的。这就需要质量者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或使用或自行编写,这就对质量者的技术力量有了明确的要求。

我们在各种招聘网站上看到软件公司的招聘要求,多有掌握某某语言或熟练使用某某工具等,这就是处于中期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要求,而这些要求就是为了提高质量者的工作效率而设定的,用于筛选出符合这种效率的人员。

在这个阶段公司的项目增多、规模变大,同时人员流动也会相应增加,监督各项机制的运作是质量者必须要做的工作,为体系的改进向管理层提出意见则非常的重要。此时的质量体系框架逐渐成熟,大的方向上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3.2质量者对公司的影响

质量者在这个阶段对公司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发展的前期公司的质量体系结构可能会因为公司的发展方向产生结构性的变化。而在这个时期,质量体系结构则基本成型和稳固下来。作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质量者,自上而下的监督运作成为领导者每日必须的工作,按计划推进各项目的进展成为各中层管理者的任务,按流程完成各种任务则是每个基层质量者的要求。自此一个良性运转的框架搭建完成。公司的产品,项目质量在宏观上有了明确的保障。

3.3质量者对其自身的影响

质量者在这个阶段已处于一个经验积累的集中期和瓶颈期,各方面的收获使得质量者本身的能力已多少大于或远超过当前岗位的要求,但该阶段公司所能给予质量者的却可能并不平衡。对于普通质量者来说加薪升职是必然的要求,而處于管理位置的质量者则更会要求给予在公司发展战略上的话语权。这个阶段的质量者心理变化最为频繁,为了更好的待遇和发展,通常会选择跳槽。从公司角度来看,合理的安排和引导是保证平稳的有效步骤,而从质量者的角度来看,训练大局观和培养长远眼光则是为自身谋求最大利益的手段。公司的发展很少能一帆风顺,战略性扩张或是战略性收缩都是可能发生或频繁发生的,能够在大环境下自我培养,进一步影响大环境是质量者应努力做到的。

4质量者在公司发展后期的角色

质量者在公司发展的后期,已不再是普通的质量者,转型是必然,大多数进入管理岗位,这和公司的发展有关,公司处于这个阶段或是以集团的形式存在或是拥有繁多的部门以应付海量的业务。原处于质量管理岗位的质量者此时更多的是管理人员、业务、制度等,在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下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补充到质量管理岗位。再这个阶段公司的整体发展不会出现过于剧烈的变化,但在局部的变化却不亚于中期公司发展的波动。此时已处于高级管理地位的质量者所需要做的则是根据这些变化灵活的调整质量管理策略。

4.1质量者所需的能力和所需要担负的责任

在这个阶段质量者所需要的能力和担负的责任都是多元化的,使用更多的则是前中期所培养的能力,这个阶段的质量者除了管理和拓展业务外,更多的则是传授经验培养更多的新生质量者,将经过验证的经验和熟练技术传授给新人是促进公司良性发展的动力源。

4.2质量者对公司的影响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但也绝不能变成“大换血”的模式,那会造成发展的混乱。质量体系由质量者论证、实验、发展直至成熟,体系的理解和参与将不再容易,人员的流动是必然的存在,培养新的参与者是体系的正常良性运转的保证。质量者在这个阶段所参与的最重要的体系组成部分——培训体系,在这个阶段异常的重要,也是整个体系中在该阶段仍然需要发展完善的组成部分。成熟的质量者在对新人的培训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培训体系,使新的质量者能快速有效的符合公司要求,并融入到其自身的良性发展过程。

4.3质量者对其自身的影响

质量者再不断的培训与被培训中,完善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培养出独立的质量思维,为其带有自身特色的质量体系理念铺设了道路。

5总结

质量者是软件质量的保障者,是软件公司稳步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根兴.软件质量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春生.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商场现代化,2008.01.527.

上一篇:七年级上生物计划下一篇:《翻滚吧!阿信》励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