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共9篇)(共9篇)
1.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一
一、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施的是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方式,也就是不专门开设一门道德教育课程,而是将道德教育融合在各科教育之中,其途径主要有四条:
1.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不管是美国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和建议,还是学校实际的教育情况,美国通过学校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已成为主要的途径之一。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民学等,包括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美国问题、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他们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著名的《耶鲁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传统的古典课程在具有精神训练因素的同时还有道德训练的因素。例如:古典语言中的句法是十分难学的,或许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学习这种句法仍被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学习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自我克制精神可以对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确定的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从更广泛、更现代的角度论述了同样的观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通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这类课程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2.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在美国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内校外活动频繁。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讨论会。学生可以联系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使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活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三是角色扮演活动。角色扮演能为学生提供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如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了解审判程序,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出若干规定并说出理由。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探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等,这是发展社会意识、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四是学生组织活动。在美国,各高校各类组织活动相当活跃,仅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供学生们相互联络,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特别指出的是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从直接与间接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学会”的不只是公平竞争与集体协作等观念,还有关于诚实、正直等方面的品性。
3.通过心理咨询,以指导的方式来进行。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款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则,工作人员都是卫生保健、精神治疗、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大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咨询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外,还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在美国,约有一半大学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中接受过这类服务。
4.通过公共环境,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美国非常注重建设一个美国主义的宏观情境,使置身其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美国生活方式来生活。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众多的博物馆,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象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就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由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背景及至今尚无一个全国性统一的道德教育体制,高校德育实践做法多样,不过就其主流和趋势而言,当代美国高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注重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并运用于实践。美国较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出现了众多的道德教育理论,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理论模式用于实践,在许多方法上往往也反映出理论具有的指导作用。
2.注重全面渗透性教育而不是强行灌输方式的教育。美国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渗透性的间接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孤立的道德课,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美国的国情不允许强行灌输某一种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教育不可能仅限于每天几小时的教学中。
3.注重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较强调学校如何作为一个社会,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开设各种课程和组织各种活动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4.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美国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较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5.信奉多元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能动地养成思想品德。多元性除了表现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强求一致,但要求学生要学会相互尊重外,还表现在学校德育没有全国统一的要求,50个州各行其是。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个性、启发诱导和自主选择,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精神的塑造。
三、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在德育工作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1.要重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渗透性德育的作用。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的办法来加强道德教育已不可能也不必要,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道德教育与活动性德育的作用。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重视体育类社团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2.要重视咨询指导,发挥其指导性德育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德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以“一对一”为主的咨询指导工作会越来越多,因为德育工作不是空对空的,它是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分不开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政治思想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与我们做个别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服务。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要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
3.学校德育必须适时调整、自我更新,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德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无视社会需要,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调整内容,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70年代美国学校德育根据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不无借鉴意义。因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面前,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观否定另一些价值观的方式教育学生,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影响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4.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应当加强德育研究和理论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德育理论建设,而且富有创新性。他们运用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多侧面研究道德教育工作,注重教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目前德育工作之所以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德育操作性与科学性不强,对道德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理论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德育实验工作,努力增强德育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为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魏贤超:《欧美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史考察》,《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3.田国秀:《重视道德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2.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二
一、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对“模式”问题的研究。《现代汉语词典》将“模式”定义为: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则将其定义为模型与模样。由此可知,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模式”概念指的是将一定事物通过程式化的处理而成为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进而成为处理同类事物时可资借鉴和应用的一般操作样式。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概念套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认为这里的教育“模式”也是一套典型的、概括的、可重复操作的程序,这势必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和简单化理解。确实,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最初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可重复应用的结构程序。但正如后结构主义哲学家们的理解,“一个事物的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是人们依据意义建构的结果,因而,模式一词在使用与发展中已发生了词义的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1]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当是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及一系列教育原则、策略、途径和方法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兴起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热潮。由于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使得它易于在实践领域给教师提供教育指导,因而很快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回应,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试图构建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育存在,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对它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究热点突出表现在对学生的关注。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回归生活和回归学生本身这两个主题展开。在名目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方向中,影响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方面。它们虽然被人们称之为模式,但大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操作体系。我们暂且把这些没有形成完善操作体系的模式称之为理论模式,而把与之相对应的已形成完善操作体系的模式称之为操作模式。
我国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上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很重视在提出基本原理的同时设计出供教育实践者运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策略。1996年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拉思斯等人在《价值观与教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价值澄清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策略,此书列举了“对话策略”等19种策略。而西蒙和柯审鲍姆合著的《价值澄清:师生实用策略手册》一书对价值澄清模式如何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介绍则更为详尽。另外,波士顿大学“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也提出了促进品格教育的一百种方法。[2]虽然不同的理论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操作体系,但总的来看,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思路极大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建构以理论研究为前提,大多数理论研究又来自建立在对教育第一线的实践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这样,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有鉴于此,我国在立足于本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积极进行本土性探究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外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介绍和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还很少。值得一提的是,查有梁在1993年出版的《教育模式》一书中对教育模式原理作了专门的系统论述,其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关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可以把这种方法扩展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来。同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其实效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要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影响和规范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作用发挥的强弱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因此,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重点应是教育者指导下的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内心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统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而学生思想的转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外部教育只有经过学生的认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观念,再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仅指教育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而且指在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在此思想指导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应主要表现在: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志和能力;二要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等组织的作用和功能。
反思我国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实际上大学生已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有较为成熟的主体意识,这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能动的主体和自己行为的承担者。二是,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将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但知不等于行。大学生经常有大发议论之“功”,而缺乏实际行动之“力”。他们往往知之不少却为之不多,或者知而不行、言而不行、知行不一。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着力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隐性教育法的运用
隐性教育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使学生在情景的交流中、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对学校的显性教育法而言,它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隐蔽因素构成的一个立体开放的网状结构,具有知识性、愉悦性、渗透性、潜隐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而显性教育法是一种直接的、带有强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将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生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等广阔空间,对学生的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形成起到的教育作用比正式的课堂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更深远。
由于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按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设置的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味生活,使学生在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思想也能得到净化和启迪。这种方法在实施中看不到权威式的训导,不易引发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学生参与意愿强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扩大,影响力增强,教育效果显著。
当代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运用隐性教育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周举办多种学术活动,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思维方式。另外,各种各样的咨询服务构成了国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参与这些咨询工作,其内容覆盖广泛,机构完善。在国内,由于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缺陷等因素造成了高校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抵触的心态,这种心态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活动。但同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把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结合。强调隐性教育法的无意识教育并不是说显性教育法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既要靠显性教育的系统灌输,又要靠隐性教育的无形渗透。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有意识的显性教育。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是所处环境和氛围熏陶的结果。因此,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既坚持不懈地注重显性教育法的实施,又注重隐性教育法的运用,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隐性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是无意识的,但对于教育者必须是有意识的。教育者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精心策划和设计,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甘剑梅.近十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3 (4) :32.
3.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三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特点;优势;分析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人们精神思想方面的建设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校人才是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对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与为人民服务的贡献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
(一)主要对象为“90”后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仍处于建设阶段,还没有完全定型。思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性格也相对比较活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和完整的认知框架。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兴趣爱好也很多,但对于思政类的教育却兴趣乏乏。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很多学生在做其他的或者睡觉,少数学生认真听讲,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无法获得更深更广的传播和进展。因此,思政工作建设的必要性也就更为突出了。
(二)教学时间短
在大学思政教育课程的上课时间有限,且有些院校作为选修课进行,每周也许只有四五节课,这使得教师授课被限制,很多知识点没有涉及到或者没有精讲,加上学生本身对思想政治这类理论性知识较强的的学科,兴趣缺乏,所以对课程内容也就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其理解依旧保留在浅层的认知层面。同时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授课也主要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多,理解分析的少。
(三)入党前后教育存在差异
党前教育中学生需要先成为共青团员,然后入团有一定时间以后,通过综合评分,进行班级选拔,才能提交入党申请,经过学校党委、教务处以及学生会的联合批准以后,才能被选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培训。培训完成由专门的校党委进行考核,考核成功才能成为党员。入党以后,不论是学生本身还是学校党建工作都处于一个松懈的状态,思政教育的普及和理解浅显。
(四)教育内容更新慢
虽然新课改已经颁布,但是大多数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本内容依然以宣扬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思想、毛概以及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对时事政治的联系不紧密,造成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厌烦心理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懈怠。
(五)教育方式多以书本和多媒体教学为主
现阶段高校教学还是以书本和多媒体教学为主,学生通过课本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基本了解,教师再结合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新政策的颁布,对学生的思想做进一步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现阶段政治事件的了解以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授课中对这一教学理念的落实程度更高,授课教师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于思想上的理解更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对学生思维创新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更加全面。同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情感问题和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对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
(一)学生“主体”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强
高校学生是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而进入校园的,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高。教师在授课时稍加引导,很多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思维的发散性较强。如教师在授课时讲到“钓鱼岛事件”时,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曾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钓鱼岛对中国的影响、上海发生的“日货抵制事件”以及对日本经济上的影响问题等,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问题的全方位考虑都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授课老师的专业性强
高校授课教师大多是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或者教授,尤其是在公开课的开展上多是资深级教授进行讲解。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为其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思想。并且教学向人文感情、社会实事和思想建设转变。因此,对授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授课质量要求也就更高,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更强。
(三)图书馆资源丰富
大学图书馆与初高中的图书室不可相提并论,大学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对图书室管理和图书收藏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的图书数量就达到百万之多,且每年都在呈上涨趋势。学生在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或者较浅显的知识都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阅读,加深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深刻理解。
(四)网络技术发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学生喜爱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交流和学习,学生对于网络论坛、贴吧这类传播信息的平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络已成为学生们表达思想感情的的场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的借助网络平台。学校可以在官网设置专门的关于思政教育的论坛或者贴吧,也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把同学们拉进来,每天按时发一些教案、党章党规以及毛概类的知识,加大思政教育的的宣传力度,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五)思想的自主与开放性
在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上更加开放,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个性差异,高校思政教育应更加注意对学生思维上的正确引导,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在授课中融入新的元素,多元化教学,结合“时事热点”,对学生思进行引申,并对学生本身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结合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注意学生的感情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创新发展进行保护,为其树立良好的观念,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发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应注意学生素质与知识理论的双向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自身修养及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云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转变——浅析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和对策[J].思想政治,2010,08:21-02
[2]丁放.浅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特点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J].华章,2010.08:89-01
[3]张贵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解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50-02
[4]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02:106-05
4.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目前,高校管理正处于深入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只有按照“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率”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现代化高校管理改革,才能顺应目前新形势的要求[1]。高校管理的核心在于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落实培养目标的完成,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法和特点也要相应的进步[2]。
一、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规范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内涵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指通过制定制度、条例等方式,将可以表现教育教学规律、能够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符合教育质量标准的各种教学管理体制、方法和程序等,明确具体的确定下来,并以之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3]。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可以提高管理过程的操作性,并且可以使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在长期的互动中进行磨合与调整,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对策
1.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是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操作中心,以二级学院或系部为具体的运作对象,经由统一的安排,有秩序的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有机统一体。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在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的决策权过分的集中于学校一级,院系一级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和活力。这就造成了校、院两级管理的职责和权力不匹配,职责分工不明确的后果[4]。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职责和权力清晰明确,职权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和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同时,在加强和完善管理体系的时候,要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学服务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予以教学管理真正的弹性,使二级院系部门能够匹配相应的权力,成为教学管理的重心,构建以教学和服务教学为特征的新的教学管理体系。2.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教学规章制度,才能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在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首先,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各类教学文件,文件一旦制定、形成,就必须认真严格的执行。其次,教学管理工作核心是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遵守。例如教学计划,它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具有很强的纲领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而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级各类人员,都要明确各自相应的职责,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有章可依,有法必依”的具体体现,只有严格的按照章程办事,才能真正的体现教学管理的规范性。3.运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学督导机制[5]。督导机制具有“监督”和“指导”的双重作用,教学督导组通过全方位的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和处理,指导一线教师和教学参与者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督导的结果和效果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权威的第一手的资料以及事实依据。另外,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公开、公平、公正的对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二、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科学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涵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主要是指: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决策、教学情况反馈以及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对动态的、全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管理[6]。高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人才。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制度化和现代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对策
1.采用先进现代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目标管理可以有效的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目标管理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分成3个阶段。首先,通过上下结合,相互探讨,群策群力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将之量化。在教学目标量化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使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既可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尽心尽力,又不会打击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将量化后的工作目标转交至执行者,由执行者自我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尊重执行者的意愿,发挥其能力,使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达到。最后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进行汇总,找出目标制定和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并在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中予以克服。2.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因为现代高校规模愈加庞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只靠人工的处理和分析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所以必须要借助现代的管理工具、分析软件等,将管理中产生的大量信息科学的分析处理,并为以后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精细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是指将工作指标放置于每一个细小的生产环节,将工作流程程序化,对流程中的每个程序制定程序规定,使操作有标准、有方法、有约束条件。对于高校的精细化管理来说,它更指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求管理者要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益求精”的理念激励自己,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求真务实,在各项教学管理中,都要不忘小事,把小事做好做细,把细事做透,使做细做透的方式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另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精细化管理要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能够通过管理调动所有教学实施者的积极性,使教职工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内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这样才能真正的负起责任,细致的规划自己的每一次备课、上课、辅导、批阅等工作,才能把教学工作真正的精细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基本对策
1.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同企业的流水线不同,高校教育的“产品”是一个个思维迥异、性格鲜明的人。正是这种高校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一定要“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即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坚持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本[7]。高校的管理有自己的特点,如管理相对松散,自由性较大等,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既要有原则性,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安排课务、安排考试、反馈评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年龄、性别、具体情况,统筹安排,既要完成管理任务,又要照顾到教师的具体困难,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这种细微处的精细作风,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2.精细化管理不能是其他管理方式的简单抄袭精细化管理以具体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教学实施者的行为,强化了管理责任的落实。但应注意,凡事过犹不及,管理操作的过于细致、死板,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完全背离管理初衷。因此,高校的精细化管理要戒除繁琐,防止盲目的追求“巨细无遗”,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高校作为一个各个学科大融合的地方,内部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有文和理、动和静、社会调查和埋头实验等的区分,过于刚性的制定管理制度,不区分不同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将教师工作考核以一把尺子衡量,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因此,精细化管理不等同于简单的数量管理,而是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最终的目的是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5.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五
尚红娟
摘要: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是6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教育成为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藉此历史契机,我们亟需加快推进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立法进程,细化和规范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在“合作竞争、互补互利、共创多赢”的原则下,实现学历的“对等承认”,弥补两岸合作办学的合法性缺失,努力寻求两岸最大利益与两岸合作办学更宽广的空间。
关键词:两岸高校 合作办学 政策研究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热络。在教育界,两岸高校、学生及各类民间团体对扩大交流与合作的呼声渐高,两岸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开放的程度、范围正明显扩大、合作持续升温,高校合作办学的时机也趋于成熟。[1]但是,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参照执行的仍然是《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与日益紧密的两岸关系,与一个中国的原则十分不相符合。当前需抓住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契机,积极推进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立法进程,出台相关的政策依据,藉此开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新领域。
一、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
两岸间的高校合作办学与热络的教育交流相比,起步晚,发展较为滞后。但历经多年的探索,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两岸已有400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2]目前,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进行高校合作办学的机构或项目,在数量上排到中国境外高校合作办学的第七位。[3]从地域分布看,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民办高校发展较为成熟的大中城市,诸如福建、广东、山东、陕西等地,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相对活跃。从合作办学的特点看,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校校”、“校校企”合作模式居多
当前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最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两岸高职院校项目签约情况来看,合作模式以“校校合作”及“校校企合作”为主。如,闽江学院与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实践大学合作建立的海峡学院、厦门南洋学院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及台企友达光电、厦门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间的合作;泉州师范学院与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及泉州中泉集团船务公司等。此外还有部分相关院校的科研合作协议。本科教育层次合作的数量比较少,目前只有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这是两岸首次从机构建设上进行本科人才培养的合作。[4] 闽台高校“合作办学”一览表 合作 时间 福建合作方
台湾合作方 办学模式 备注
“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台湾闽江学台湾中国文化2009.9 院海峡大学、台湾实践学院 大学
高校合作在四个专业
领域采取“三加一”国内首个两岸合作办学方式;首批开设服装的本科学院 时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金融学、工商管理等4个专业。主招研究生,暂不招福建农林大学
本科与大专;福兴科台湾中兴大学 技研究院以科技开发
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
大仁科技大学、拟定在茶学、物流、2009.10 武夷学明道大学、环球旅游、艺术设计、环院 科技学院、万能境工程、食品加工等科技大学
泉州轻2010.9 工职业致远管理学院 学院
专业进行合作办学。
校校模式
福建首个官方正式与台合作办学项目 2010.1
台方主要规划设校与规划课程
校校模式
泉州信 息职业北台湾科技学技术学院 院
计划招生300人,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
术、数控设备与管理校校模式 等3个专业各招100人
计划招生120人,分别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60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60人;
校校模式 2009.5 黎明职业大学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建国科技大学
2010.5 泉州师台北海洋技术开办航海技术和轮机采取校校企合作及3+1范学院 学院 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模式合作办学 首届招生人数在100~200;由台北海洋技术学院派出专业人士从专业筹建、学生交流、教师互动等方面进行合作。
台湾铭传大学、厦门理2010(筹建中)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 中央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建国科技大学、台南艺术大学以及台湾资策会及企业和国际教育机构
福州外台湾亲民技术2009年6语外贸学院、冠捷电子月 职业技(福建)有限公术学院 司(台资企业)
采取了“3+1”对接采取闽台合作、国际合模式,每个专业都将作、校企合作的‘三合作’引进台湾高校1/3优模式。厦门理工学院数字质课程资源,专业课创意学院第一届新生281程中1/4将由台湾高名,报到率95.25%,创校及台资数字创意类全省五所闽台合作项目企业界高管承担。
试点高校之最。
校校企模式
(二)多采取“拼盘式”的课程教学
“拼盘式”教学主要是指两岸高校在教学课程上联合设置:着眼于引进台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闽台高校合作的每个项目的专业课程将有1/3引进台湾高校的优质课程,台高校教师承担的专业课不少于1/4。[5]以闽江学院为例:它与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实践大学合作,采取“3+1"双联课程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第四年赴台湾高校学习,其他两年在海峡学院学习。学生50%的专业课程为台湾高校的优质课程;由台湾高校教师教学的比例达专业课的40%,黎明职业大学为25%,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30%。此外,厦门华天涉外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等在内的福建省12所高职院校也筹划将在2011年共同开设课程,通过“拼盘式教学”(“2+1”,在大陆2年,台湾1年)与台湾院校展开合作。
(三)以“分段对接”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国际上通行的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有三类:融合式、嫁接式、松散式 [6]74。两岸高校的合作办学模式则以分段对接培养为主,基本可以归为不成熟的嫁接式。根据闽台两地高校签订的联合培养人才协议,赴台学生将采取学分制的管理办法,学生毕业后由福建高校颁发学历学位证书,台湾高校出具课程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福建省首批闽台高职教育合作项目的试点校,生源培养模式主要为“2+1”或“2.5+0.5”。根据考生自愿的原则,两年(或两年半)在大陆学校学习,最后一年(或半年)在台湾高校学习。厦门理工学院与台湾铭传大学、南开科技大学高校合作办学也采取了“分段对接”,本科学生实施“3+1”方式,专科学生为“2+1”方式。[7] “校校企”合作同样采取分段对接式的人才培养。厦门华天涉外技术学院、台湾东泰高职与世昌集团公司采取订单式联合培养:华天学院主要负责学生的校本教育,东泰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教学,企业则负责职业操守培训及顶岗实训师傅带徒弟的实训指导。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每半年在企业完成顶岗实训课程后,返校学习半年理论知识,半年轮调一次。
(四)以“交换生”为重要合作项目
目前,“交换生”项目在两岸高校间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推荐优秀学生到合作院校进行短期的交换学习已成为了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一大特色。仅2008年度,大陆派到台湾的交换生就有900多人。台湾的成功大学已与大陆6所高校40个学生签订了交换生协议;台湾大学也已与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等6所大陆高校签订交换协议;台湾的立德大学也与厦门南洋学院等几所大陆姊妹校专门签订了合作培养学生协议。
(五)通过联合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素养
两岸为了共同提高教师素养,还分类建立相关培训中心,联合培训师资。[8]福建省教育厅于2009年6月颁布了《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训师资规划(2009-2012年)》:以学习借鉴台湾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为重点,以专题报告、课堂讲授、实践操作、主题讨论、参观考察等主要形式展开。2009年,福建省已举办9期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班,共培训近500人。未来三年,福建还将建设“两岸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基地”、“师资培训基地”,计划用约4年的时间,对省高职院校的院(校)长、教学管理干部、专业教师3000余人进行分类、分层次培训。
二、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两岸教育管理模式的不同及现行相关政策的限制,目前两岸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办学”大多还处在课程合作、学生联合培养和师生交流等有限层面,尚未具备中外高校合作办学中所体现出的市场性、产业性、多样性、营利性等特征。究其根本,政策性障碍是为关键因素之一。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行为至今尚未获得台湾当局的认可,在办学过程中同样也缺少立法的保障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与规范。正如学者潘懋元所指,“制度化缺失,是阻碍两岸稳定、持恒、深度交流合作的因素。两岸互动关系,虽然民间热情很高,频率也高,但大多具有自发、松散、暂时性等特点,缺乏统整性和长效性”,“至今两岸尚未对高等教育互动的相关规范签署共同协议,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学历、学位互认,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课程、学分的转换等等,也未签署相关文件,多半只是单边政策。”[9]
(一)“合法性”的缺失
两岸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大陆方面一直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引导,台湾方面则始终持以消极、被动的态度。直到1991年,台湾才正式将两岸教育交流政策规划列入公共政策的议程。发展至今,囿于台湾方面不承认中国大陆高(院)校的学历,不允许陆生赴台高校就读,海峡两岸仍未实现“学分互认、学历互采”的双向认同,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正常开展也因此受到严重阻碍。
目前与大陆签署高校合作办学协议的台湾高校均面临“合法性”的缺失。据台湾教育部门的统计,截止2005年,台湾共有51所学校向教育部门申报和大陆学校缔结姊妹校,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国立”大学,但至今尚无一所大学通过审查。台湾教育部门表示审核不通过主要是“为争取两岸交流的对等与尊严”。[10] 在台当局的阻挠下,两岸高校的合作协议多是民间行为,内容多是以交流为中心;办学主体也以高职院校和(民办)私立大学居多;公办(“国立”)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综合类院校间多进行师生互访和学术交流等合作项目。合作主体的一元化同时也导致了两岸合作办学区域的局限。在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发展中,上海、北京、山东所拥有的合作机构与项目位居前三,但这三省市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办学相对较弱。尤其是拥有全国近三分之一台商的上海地区,笔者尚未发现沪台高校间的高校合作办学。
(二)立法保障与相关政策配套不足
两岸高校的合作办学,在大陆主要参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59条明确规定,“港澳台三地教育机构与内地教育机构举办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的参照执行该条例;而且,所有法律规范和政策中的海外留学均包括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接受教育服务的学习与培训活动”。对此,台湾则没有明确的政策和立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仅是对大陆地区高级中学以下的台商学校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加入世贸后,台湾地区并未履行对大陆地区平等开放教育服务的WTO承诺,不但拒绝承认大陆的学历,还对大陆学生赴台设置各种限制。
目前,作为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唯一政策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其适切性在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具体运作中已受到了挑战。在实际的办学中:大陆方面尚不允许台湾投资者在境内单独设立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只能采取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其中涉及开设课程、使用繁体字简体字等问题)。台湾方面则不允许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在大陆设立分校,只能成立新的高等院校,雇用台湾和大陆的师资,招收台湾和大陆的学生。
而且,在立法保障与相关政策规范不足的情况下,两岸间的高校合作办学中也难免会造成合作主体对高校合作办学的性质、作用、等诸多问题认识不清;在管理体制上引发职责不明、推诿扯皮现象以及交叉行政或是无人问津的情况,这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合作办学效率和效益,也使得合作主体的利益缺乏有效的保障。此外,《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已有7年之久,《条例》本身尚有待于不断建设和完善,尤其是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三通”的实现,ECFA的签订,学历认证的三读通过等,使得法制监管的实践中存有很多政策滞后和不配套问题,包括涉及到两岸高校学历、学位证书的认证和认可等问题;另外,质量的监管、年审和评估制度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也攸关学生利益的保障和高等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合法性的缺失,相关立法保障和政策配套的不足,使得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目标及其定位只能停留于初步的、最简单层次的合作,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也从客观上对建立和完善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推进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对策
2009以来,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两岸的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 [11]。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的障碍更为突出的显现在人们面前。突破这种障碍,两岸高校间的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和更持久发展层次上有所突破,实现合作办学机制的规范化、常态化;还能为两岸青年一代创造更多相互了解与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出更多为两岸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一)加快推进两岸教育合作立法进程,细化和规范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教育方面的立法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0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开展将更加规范、更加有法可依。但结合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实践看,政策的制定仍显缓慢和不够健全,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如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监督,社会办学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办学自主性等方面,都只是大体的方向和原则,缺乏具体可行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方针政策的人为因素过多,变动太快,难以执行和缺乏监督。所以,值此历史契机,我们应进一步加快教育合作立法进程,把两岸合作办学的相关细节在法律中固定下来,使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符合科学规律;并尽量避免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推进两岸学历、学位的互认进程,配套相关的政策条例与保障体系。
目前,大陆已经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台生赴陆求学的政策体系。但台湾当局在招收大陆学生、承认大陆高校学历方面还没有彻底开放。尽管台湾地区的部分高校可以与大陆部分地区在小范围内进行高校合作办学,如展开“拼盘式教学”合作,签署高校合作办学协议,投入高校合作办学试点等。但是,这些协议仅仅限于联合办学机构,尚未涉及到教育服务的其它提供模式。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外国学历认证法》第8条和第9条的规定,大陆高校的学历、学位不属于不予认证的范围。截止2008年底,台湾学生赴大陆就学的学生有大约14,000人,他们的学历尚未获得台湾地区的官方认可。
台湾方面人为设置的学历壁垒,极大地限制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得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亟待两岸有关部门加强沟通磋商解决。而且,对于两岸的高校合作办学来说,相应的政策法规、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也仍有待完善。大陆地区虽己出台了一些对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却不适合两岸间高校合作办学的具体运作;台湾地区在政策上对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未给予支持,对于招收大陆学生也未做出正面肯定。
因此,为了两岸间高校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大陆方面需积极制定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条例或更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合作双方权益、高校合作办学质量,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上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合作双方的关系,如法律关系、财务关系等;台湾地区则应尽快制定出鼓励两岸发展高校合作办学的政策或措施。若条件许可,两岸则可以共同商讨制定有利于彼此发展的政策法规,以加强学生权益的法律保护、教育投资者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
(三)两岸共同设立教育评估体系,建立常规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
可参照借鉴发达国家,构建一套完备的质量评估体系以保证高校合作办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诸如:美国的ACICS——民间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联盟,主要采取明访和暗访两种方式对不符合办学标准的高校立即取缔跨国办学资格;澳大利亚专门制定由学生对高校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方法,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进检查;英国专门颁布了《高等教育境外高校合作办学实施准则》,特别强调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并对有关高校合作办学活动进行质量抽查等。
此外,还应实行内外部双重质量管理机制。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社会一些机构组织共同参与管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指高等院校内部对高等院校各方面所进行的监管。评估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不但要顾及总体上的战略规划与改革、行政管理等方面,还应兼顾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实施、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鉴等方面,尽量做到全面、细致,确保高校合作办学的高质量,以此来确保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够真正实现“弥补、促进、提高”的办学目的。[6]
(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鼓励高校在两岸设立分校
目前,两岸高校间的合作办学大都是民间自发进行,如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与规范,并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这对保障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顺利运行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为例:
从1985年成为大陆第一个招收台湾学生的省份以来,福建对台教育交流合作一直走在大陆各省市之前。福建政府不仅专门出台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闽台合作办学的几点意见》[12];还在实践中积极推动两岸高校校际及教育协会间的合作。目前,福建已推动30所高职院校与台湾33所高校签订了72项合作协议书,成立了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启动了两岸教育合作试验园区、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两岸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基地的建设。[13] 坐落在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的两岸教育合作试验园,以吸引两岸高水平的大学在福建省联合办学为目的,既可以开展各层次学历教育,也可合作办学创办二级学院,或者设学分班。福建省政府还无偿划拨合作办学用地并允许第三方投资建设,实行民办教育运行机制,办学主体可以自主调整设置和单列招生计划。为鼓励台湾高校优秀教师赴大陆讲学,福建省政府还在“优秀人才计划”上给予政策倾斜,安排专项经费,对合作项目的人才引进,重大科技项目、实验室建设等给予经费支持。[14] 此外,在原有“校校”联合基础上,福建省还推行了“校校企”闽台高职人才的联合培养项目。[5]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15所台湾高校与50家大陆台资企业,在产业发展急需的28个专业开展高校合作办学。在此基础上,福建省还将再组建10个左右区域性行业职教集团,并计划建立校企合作激励和保障机制,对支付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报酬、购买保险或者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设备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分校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对两岸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也将起重要作用。两岸都有知名大学和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淡江大学等;大陆地区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两岸的高等院校可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包括优势专业、生源、师资、设备、社会环境等,充分发挥各自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开设特色专业或适合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灵活开展具有本土特色和适宜本土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合作竞争、互补互利、共创多赢”是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原则之一。两岸教育政策应从服务的观念出发,全方位从学生(学历互认)、教师(双师制度)、课程(学分互认)、研究(建立长期的研究交流平台)等进行两岸教育合作。[15]为此,两岸应努力加强沟通和对话,尽速互相承认学历与招收学生;消除彼此的隔阂,在“对等承认”、“学术认定”的原则下修订两岸合作办学的立法,以此寻求两岸最大利益与两岸合作办学更宽广的空间;并在合作办学中增进两岸学子文化、思想的交流,缩小政治分歧,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6] 注释 [1]庄威.两岸交流升温高校合作办学专门规定亟待出台[EB/OL].2010-11-18[2010-11-25].http://.[12]意见[EB/OL].2009-10-14[2010-11-25].http:// [16] 港媒:两岸教育合作前景远大[EB/OL].2010-05-04[2010-11-25].http://
6.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六
(天学网整理)
来源:三湘都市报 文章作者:贺卫玲 2013-12-24 13:49:16 随着三大自主招生联盟同时公布自主招生联考方案,2014年高校自主招生大幕已经拉启。而明年也是国家保送生政策改革的第一年,原可保送各名牌大学的学科奥赛省级一等奖获得者,失去了保送大学资格。这些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将参加自主招生测试,争抢录取名额,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12月22日,专家解析明年自主招生三大特点。
保送政策收紧 竞争加剧
2014年高考实施新的保送生政策,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有资格保送上大学,其余种类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生资格。以清华大学为例,按照将实行的保送生政策,从全国来讲,2014年有保送资格的学生为260人左右,与以往的六七千人相比大幅减少(除外语类保送生)。
从各大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方案看,竞赛获奖也成了不少高校报名条件之一。“失去保送资格的奥赛获奖学生,会有很大一部分加入高校自主招生大军。加上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范围扩大和社会对自主招生认可度的提高,预计考生之间的竞争也会更激烈。”南雅中学副校长黄汉军表示,考生们因此更要合理定位,不要一窝蜂报考热门学校。
侧重特长和潜质 面试比重加大
“教育部指导意见中规定,凡能证明确有某方面特长或潜质的考生,可直接进入学校考核面试环节。”黄汉军表示,近两年,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表示,自主招生高校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与普通高考的考查目标明显区别开来。
也就是说,具有明显学科特长的考生容易在自主招生中脱颖而出,并顺利通过初审。各科成绩均衡,却没有突出学科特长的考生并不好过关。而在测试环节中,具有某学科特长的考生更占优势,比如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自主招生简章中写明,面试环节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黄汉军介绍,近几年自主招生的发展趋势是笔试比重逐渐减少,面试比重加大,笔试科目原则上一门,不超过两门。中南大学2014年自主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其自主选拔的考核方式为面试,不设笔试,面试考核内容为考生的学科专长、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质。
最大亮点 农村考生将获较多优惠
2014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自主招生政策中设立了专项计划,面向特定地区、特定中学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村户籍考生。
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所大学2014年共同实施自主选拔“自强计划”。主要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以及全国所有的乡镇农村中学招生。北京大学[微博]明确规定,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
此外,复旦大学2014年“腾飞计划”、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师表计划”、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树人计划”等都是面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招收农村考生。“偏远地区的农村考生可以特别留意这类的专项计划,自主招生是寒门学子进入名校的有效途径。”黄汉军表示。
7.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七
关键词:教学职业,职业动机,体育职业
职业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方面内容。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 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是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满足。内在动机是鼓励人们为工作而工作的。内在因素有:能发挥专长、有所作为、符合个人兴趣、自主性强、工作轻松、人际关系融洽、能实现个人抱负。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是最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 是影响或控制个人行为的外在因素或力量。外在动机包括:工作地方好、经济收入高、对社会贡献大、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生老病死有所依靠、领导开明、有职有权、劳动条件好、晋升机会多。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导致个人在职业行为上的差异。外在倾向的个体在工作下表现特点:偶然性习得比较粗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得到的知识比较粗糙;比较急躁、刻板;打破工作定势的功能性固有提高;在变化的工作中的创造力降低。经常是服从权威的或想得到奖赏的;而有内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独立的、不迷信权威的、自信的。有支配倾向的个体表现为外在动机倾向;有自主倾向的个体表现内在动机倾向;而非个人化倾向的个体, 不能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外在动机的倾向。
主要职业动机的特点:重视职业本身工作内容能否促进从业者自身潜能发挥和帮助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进取动机, 其次是较重视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位发展潜力的职业发展动机。
1. 职业动机包含选择性职业动机和维持性职业动机的特点
在青年时期的人才在人生的价值观和经验的不足而引起的。
2.个体的职业动机有着发展性的特点
青年人在职业动机也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发生变化。
3.个体有着理想化和主观性过强的特点
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难发现, 当个体真正面对职业选择、面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更现实, 在考虑自己职业理想、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同时或许更多的是考虑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 以及家庭和相关群体的看法和意见。这些外部因素转化为个体选择和从事某项工作的真正动力。在某些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职业评价和选择之恶之间由于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存在相当大距离。青年人才在择业过程中也存在着主客观条件的各种矛盾的冲突, 因此, 用这些结论来了解青年学生的职业理想或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总体性看法是可行的。
家庭因素对个体职业动机有着较大的影响, 有时还起到决定性作用。家庭因素对个体职业动机影响有以下:
1.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动机的差异不明显, 但独生子女更重视工作的薪酬福利和就业过程中影响就业的人脉关系;
而非独生子女贡献利他动机和自主决策意识更强。
2. 当代青年职业动机的家庭来源差异显著, 来自城市和乡镇家庭的青年的职业动机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青年。
3. 父亲文化程度对当代青年职业动机的影响不显著, 但母亲文
化程度为大学的青年比母亲为化程度为小学的青年表现出显著更强的职业动机。母亲职业对当代青年职业动机的影响不显著, 但父亲职业为行政管理的青年比父亲事业的青年职业动机显著更强。
4.当代青年职业动机的家庭月收入差异显著, 家庭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青年的职业动机要显著强于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家庭青年。家庭收入为2000元是青年职业动机心理的分水岭。
尽管对青年职业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认识青年职业动机的特点是, 有些问题应着重考虑:
1.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只针对职业动机的一个方面即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 只针对职业动机的职业行为表现, 职业动机包含选择性职业动机和维持性职业动机的特点。
2.用现有研究解释和推断即将毕业、正面临和进行职业选择的青年学生的择业行为或职业动机特点, 有失偏颇。
3.国内的一些研究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也存在这问题, 大多数研究缺少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社会文化背景对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 它决定价值取向的总格局。
4. 个体的动机和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两者对大专毕业择业和工作行为的影响是难以区分的。
有关个体行为的动机理论不少, 如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层次论、Vr oomm的期望效价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是用来解释个体一般行为的。但探讨职业动机的理论却相当缺乏, 关于这方面的探讨还在深入。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师范生选择教学职业动机来说, 我们应该利用可利用的人脉资源和其他可利用的资源来使自身能够更好的完成职业适应。但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一问题, 通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从业能力, 用实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 实现自身的价值。
8.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八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 思想特点 教育重点
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培养高素质的党员队伍至关重要。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遵循重点内容开展党员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
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全球信息互通有无,高校学生党员获取的知识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多样化。高校学生党员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中,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思想价值、行为方式等呈现出了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
(二)政治观念淡化,理想信念不稳定
有些高校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模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足,不能清楚的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社会主义前途存有疑虑、困惑,尤其是少数刚入党的学生党员由于接受党的培养和考验的时间较短,对社会问题、国际国内大事不闻不问,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
(三)知识面广,但辨别能力低
互联网的信息容量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高校学生党员可以在网络中吸取丰富的知识与信息。然而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消极的、反动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的争斗也日趋激烈,增加了高校学生党员辨别真伪、善恶等的难度,同时网络的虚拟特性容易使得高校学生党员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
(四)拥有目标,而践行能力弱
高昂的学费、就业的压力、房价的飙升、父母的期望等使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昔日的天之娇子,只有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能力,才能让自己具有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们拥有理想、具有计划,但并不清晰,并很少付出实际行动。
二、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重点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我们应该遵循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党员教育的重点内容,实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目的。
(一)严格党内生活,强化高校学生党员意识
1.端正入党动机
对入党后的学生党员要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政治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明白加入党组织更多的是要进行奉献,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
2.明确党员使命
党的事业也就是人民的事业,青年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在大学生入党后应使其明白,加入党组织只是个人追求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在日后的征途中要肩负更重大的责任,面临更多的挑战,要全面提升自己,以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党员的使命。
3.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
宗旨教育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只有明确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大学生党员才能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体现个人价值,并将这一宗旨落实为日常工作、学习的永恒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终身。
4.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对大学生党员是至关重要的。在大学生党员再教育中,必须使广大学生党员切实克服浮躁情绪,努力践行工作踏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的精神,也只有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目标更明确,信念更坚定,更易取得成绩,实现人生价值。
(二)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理论修养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意见,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环节,作为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基础环节紧紧抓住不放,工作学习再忙、活动再多、时间再紧,都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习的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的落实。最终达到党员理论学习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要坚持贯彻党课制度
不断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定,努力使学生党员坚定立场,提高党性修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针对理论学习进行创新
将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着眼于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培养党员意识,以此来提高党员个人的政治素质。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积淀理论知识,进行理论创新。
(三)开展社会实践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锻炼
通过“三个结合”来要求锻炼学生党员。一是党性锻炼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二是党性锻炼与日常社会实践相结合;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高年级党员担任低年级副班主任等做法,把党性锻炼落到实处;三是把党性锻炼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青年学生党员利用假日作奉献,增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长才干,丰富和发展自己,为将来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院党组织可以规定党员自学相应课程,要求学习讨论,谈心得体会,并适当开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同学们当中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督促、吸引我们的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用他们的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党员教育的自我治理,提高学员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进而能够缓解党组织培养教育任务重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效进行党员教育目的。
结语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把握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方面,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尽而真正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楷模先锋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婧妤.强化党员意识,培养高校学生党员归属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2]唐立国.论高等院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J].煤炭技术,2006(7).
9.成人教育的特点 篇九
【入学门槛对比】
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学校根据考试结果择优录取,统考每年举行一次。
自学考试没有入学考试,考生参加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颁发学历证书。每年有两次考试,考生根据情况选择考试科目。广播电视大学也无须考试,只要具备要求的相关学历就可以注册入学。网络大学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组织考试国家承认学历的有67所。
总的来说,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基本没有什么入学门槛;而成人高考和网络考试要求先考试后入学。不同的是,成人高考参加的是全国统考,网络考试则由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从考试的难易程度来看,部分网大因知名度高,所招专业又是学校强势专业,故入学要求也相对较高,试题也有一定难度。
【学习方式对比】
成人高考主要有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函授学习等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则以自学为主,也可以参加由其他社会培训力量或主考学校举办的自考助学班。
网络教育有两种授课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学员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间,完成作业,通过BBS进行提问和沟通,二是集中面授。不少希望进入自己心仪的名校进行学习的外地学生,可以通过报考网络学院,接受远程授课以完成学业。
广播电视大学有网上课堂和面授两种方式。对于居住地不稳定、可能需要长期出差在外的人来说,可以考虑选择广播电视大学进行学习,因为其保留学籍时间较长。如果更换了工作地点或居住地,只需要所注册的电视大学出具一份推荐信,学生可以在其他城市的电视大学继续学习,且无须支付其他的额外费用。四种途径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但是对于那些自学能力不强,自制力差的人,最好选择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
【招生对象对比】
成人高考、网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招生范围包括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一般要求高中起点报考专、本科的,必须是获得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者。专科起点报考本科的,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
成人高考主要以招收本地户籍生为主,外地学生也可以进行函授学习,网络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由于自身的授课方式的优势,招生范围没有地域上的限制。而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属于完全的开放式教育,即使只具备初中文凭,也可以报名参加自学考试。
【学习年限对比】
成人高考的学习时间因招生层次、攻读专业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短则
需要2年,长则5、6年。
自学考试采取分课考试、学分累积,最后获取文凭的方式,且不受学期、学年制度的限制。
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学制二年,学籍八年有效。
网络教育也一般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期限。以同济大学为例,招收建筑工程高升本的学习年限为4-6年,高升专的学习年限为2-4年,专生本的学习年限为2.5-5年。
【学习费用对比】
参加成人高考,公办学校学费一般每学年3500元左右,民办学校则要高一些。
自学考试如果只是自学的话,只要缴纳考试费和教材费,考试费为20元一科,如果上辅导班,那么还有辅导费,辅导课费用每科在500元左右。
广播电视大学费用按学期进行收费,业余学习的费用低于全日制学习。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例,高升专的每学期的费用(含书费)约为1570元,专升本每学期费用为2250元。
网络大学的收费一般按照学分计算,不同的学校收费标准不同。一般一个学分大概100多元,如果你选择的专业毕业需要80个学分,学费约在1万元左右。例如同济大学高升专总学分为75分(除建筑工程),上海地区每学分费用为150元,则每学年费用为4500元;高升本课程总学分为160分,每学年费用为7200元。不过相对来说网络大学的学生可以省去住宿、伙食、交通等一系列费用。从总的花费上来看,自考和电大的费用相对较低,更适合那些收入不高的人群。
【招生院校对比】
成人高校可分为普通高校举办的夜大学、函授班,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如区业余大学,职工大学,还有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等,近年来又新增了民办高校和独立二级学院自学考试以普通高校为主考学校,主考学校或社会力量培训机构提供有自学考试的培训。
电视大学的招生院校是中央电大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电大。
网络教育的招生院校是国家批准的具有远程网络教育资质的67所普通高校,一些学校的网络教育是和成人教育共同隶属于继续教育学院,有的单独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
在选择报考各类院校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其是否具备了国家所认可的办学资质。
【证书含金量对比】
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电大、网络教育都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待遇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相同,都可以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符合相关条件者,都可以申请获得学士学位。
但是四者证书的效力仍然有些差异,自考由于其学历证书获得最难,所以认可度相对较高,目前国外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26个国家承认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
电大文凭也得到英、美、日、澳等众多国家的承认。而对于参加网络考试的考生而言,关键不在于网络教育文凭本身,他们更看重的是网络教育学院所依托的名校品牌、专业实力。不少高校的网络学院设置的专业都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事实证明,类似复旦、同济等名校的网络学院学生在就业中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复旦网络教育学院今年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在85%以上,就业单位中不乏普华永道等世界知名企业。
中国成人教育的对象
1.对已经走上工作、生产岗位,或需要转换岗位的人员,以及正在谋求就业的待业者进行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
2.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
3.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合格者可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
4.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
【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推荐阅读:
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06-23
论红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10-09
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08-14
高校教育思想08-30
高校在线教育08-06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09-04
高校教育教学09-13
高校教育心理学09-21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