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2024-11-05

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1.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篇一

一、该模式的理论架构

这一模式从系统论和矛盾论的角度出发, 要求以全体中学生的心理行为为主体,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和实效性; 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处理好两翼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让教者 (家长和教师) 紧跟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 遵循受教育者 (子女或学生) 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取舍教育方式, 使学生在更合理的两翼关系中健康成长 (该模式的理论架构图见下图) 。

二、该模式的确立依据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并得到健康发展, 是其追求的目标。因此, 它应面对全体中学生而展开。中学阶段, 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认知评价能力低, 因此, 外界刺激易使他们产生不良认知, 出现心理行为偏差;又由于缺乏心理调节能力, 再加上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逐渐成熟, 他们往往情绪波动大, 且负面情绪居多, 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另外, 学生在中学阶段, 面临两个重大生活事件:一是初一和高一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二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考试问题。这两大校园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波及整个中学生的三分之二, 能不能得到有效疏导, 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业成败, 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校教育教学绩效。如果只面向问题学生, 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性特征和发展性功能的忽视, 也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吻合, 况且, 在暂未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中, 一部分是心理障碍的侯群。

“如果我们对儿童的问题不做概全性分析, 而是坚持从个体自身找病因的话,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走向末日”。审视学生的生活, 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就是其中的两个重大外在因素。有研究表明, 学生心理障碍80%的因素来自身边的长者。教师现存的不恰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会引发学生焦虑、自卑、恐惧、悲观、厌学、抑郁及敌对情绪体验和行为;同时, 部分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情绪不佳、职业倦怠、缺乏耐心、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不和等会使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障碍。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是被动角色, 他们无法回避或调适这种关系, 因此,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干预力度, 确保教师心理健康的同时推动师生关系向平等、民主、和谐、温暖、互助、激励的方向发展, 扫除中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另外, 家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种影响通过亲子关系发挥作用。 亲子关系是一种动态的情感渗透和教育, 动态性表现为由童年的依从到青少年的半依从, 再到青年之后的独立的动态过渡。父母的情感渗透和认知、价值观教育及行为引导应该针对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在内容和形 式上也应体现动态性, 允许他们独立, 鼓励他们独立, 引导他们独立。而家长的实际情况是:不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 也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因而他们的教育策略和行为又成为子女 (中学生) 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使学生出现抑郁、焦躁、对立、夜不归宿、甚至离家出走、自杀和杀亲等心理和行为问题。所以,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帮助家长重视子女心理, 尊重子女心理,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及时预防和处理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氛围等方面的缺陷带给中学生的心理危害,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三、关于该模式的操作建议

在“一个主体加两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 要求对全体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然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人文精神, 因而生活在其中的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就明显带有地区文化色彩;同时, 由于社会新旧事物的交替和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出现, 中学生的心理在个体性、阶段性、区域性的基础上又出现时代性特征。因此, 要对当地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本土化研究, 进一步增强解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体问题的效力。

解决“两翼”问题, 就得从实际出发, 通过培训、讲座、研讨交流等方式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再教育, 帮助他们掌握中学生 (子女) 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 最终形成全员参与格局, 大力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高三语病专项训练下一篇:学生手册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