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艺术鉴赏

2024-09-09

岳阳楼记艺术鉴赏(精选13篇)

1.岳阳楼记艺术鉴赏 篇一

《岳阳楼记》艺术手法分析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艺术手法】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2.《岳阳楼记》教案 篇二

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上了中学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以“记”为题的文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些文章,或叙述事件(故事),或说明事物,或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林林总总,美不胜收。

2.投影显示有关背景资料: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六月,好友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于这年九月十五日写了本文。

3.查阅工具书,认读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朗读课文,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试译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谪守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霪雨霏霏 樯倾楫摧岸芷汀兰 皓月

4.与文本对话,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①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叙事,哪些内容是写景,哪些内容是抒情和议论?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哪些内容写得略,哪些内容写得详?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引出他的见解的?表现了怎样的胸襟与政治抱负?

②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有许多形象而富于音乐美的骈句,试从中找出几例,加以品味。

5.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讨论结果反馈:课文第一段是叙事,“庆历四年春……百废具兴”交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写了重修的盛况;“属予作文以记之”表明作记的缘由。第二、三、四段描写岳阳楼及洞庭湖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第二段写“在洞庭一湖”的“岳阳楼之大观”,用“然则”陡地一转,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并由此推开一层新意,提出“览物主情,得无异乎”的疑问,自然带出第三、四段两个特定的画面。每个画面又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景物之“异”指的是洞庭湖上阴冷与晴朗时景色的不同,感受之“异”指的是因景色阴冷而使“迁客骚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心理,以“感极而悲者矣”言其“悲”;因景色晴朗而让“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以“其喜洋洋者矣”述其“喜”。第五段是抒情和议论,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作者非常巧妙地以“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异”与“古仁人之心”相比较设问,然后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反面说,说明胸襟的阔大;“以物喜”照应上文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以己悲”照应上文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从而否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正面说,说明应当考虑的是国家大事。然后用“进亦忧,退亦忧”收住,突出一个“忧”字;由此再转到“乐”的方面,引出第二个设问,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作者写这篇文章,不着重写景物,而是为了表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因此对巴陵胜状写得略,对登楼览物之情写得详。文章环环紧扣,层层蓄势,在语言上采用骈散结合的方式,全文有52个四字结构的句子,有些句子还有韵,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骈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散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文中俯拾皆是,读来余味无穷。

6.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熟读课文,直至成诵。

7.研究性学习。

①作者写本文时,并未亲临岳阳楼,其依据是滕子京的一幅《洞庭晚秋图》。这种看图作文,作者是怎样处理“虚”与“实”的关系的?谈谈自己的认识,听听别人的见解,看看对自己有哪些启发。

②一般的教学参考资料对文中“虎啸猿啼”的解释是“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把“虎啸猿啼”看作一个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有专家认为,“虎啸猿啼”不应如此解。其理由是: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是不可能有老虎和猿猴的,因此,“虎”和“猿”应分别是“啸”和“啼”的状语,其解释应该是:“(洞庭湖的波涛声,听起来)像老虎一样吼叫,像猿猴一样悲啼。”对这两种认识,你怎样看待?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③课文中的滕子京与作者都是“迁客”,他们与文中提到的“迁客骚人”有哪些不同?与前几篇课文中的柳宗元、欧阳修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8.教学效果巩固。

①从课文中找出现在仍然使用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造句。

②结合课文内容,阅读下列古诗和对联,想一想在表达的感情上有怎样的特点。

a.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c.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味,问谁领会得来?(岳阳楼上的楹联)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岳阳楼记艺术鉴赏 篇三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

登览岳阳楼,岳阳城风光一揽无遗,辽阔的洞庭湖如美人敞开美丽的胸怀

大雁把忧愁的心情带走,青山衔着皎洁的月亮前来

楼上的酒席高高与白云连接,怎么就在天上飞觞接杯,饮酒高歌

醉后任凭凉风吹,正好借风舒展开舞女漂亮的裙袖,如莲花盛开

赏析:

4.岳阳楼记教案 篇四

主备人:邱志云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法】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后三段文意,进而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重点词句翻译

2、背诵

二、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

2.学生齐读第3段。

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

4.学生齐读第4段。

5.讲析第3、4段。

讨论: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三、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五、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极:南极潇湘(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⑹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⑺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5)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5.《岳阳楼记》教案 篇五

范仲淹

目的要求: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准备: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结合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尝试翻译课文。

四、研讨课文:

1、阅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重修盛况及写作的缘由。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唐贤今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赋”。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五、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七、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八、教学小结:

6.教读《岳阳楼记》反思 篇六

我们在一种格调高昂的状态里向文本深处漫溯,那些迁客骚人啊,在个人的恩怨进退中悲悲喜喜,患得患失,他们心中想的,念的,牵的,挂的,只有个人荣辱啊!这样的得失观,悲喜观,看上去精于算计,实质上是缺少大智慧的表现,内心不笃定,意志不坚定,这样的人又怎能不为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而累?

看看我们的范仲淹是怎样的一个仁人志士吧!学生们把目光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们用心倾情地诵读着。“这一段哪个字出现的最多?”他们读完后,我抛出一问。学生们想了想,竟然不约而同地说:“是‘忧’字,‘忧’出现的最多。”“除去‘忧’字,还有一些语气词,它们在传递怎样的情绪?”我继续问。“‘嗟夫’、‘噫’这两个语气词,翻译过来是‘唉’,也是在传递着一种忧的情怀。”

“哦,原来范仲淹最后一段着力陈述的,是他的忧伤啊!你们认为这样的忧伤是缘于他自己吗?”“不是,他进忧的百姓,退忧的是国君,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忧的是天下,心中没有自己。”“这样的忧哪里是忧伤,这样的忧分明是大写的忧啊,这样的忧书写着大写的人,大写的人践行着大写的忧。孩子们,范仲淹的忧乃是大忧,是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大忧啊!这样的大忧来自什么?”我又将一问抛给学生们。

“这样的大忧来源于他对百姓,对国家的爱。”童儿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赞赏着,“范仲淹的大忧来自于大爱,正是因为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深深的爱,他才会如此担忧着他的国君,他的百姓。他一生宦海沉浮,但不管是进还是退,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人生信仰,政治理想。修身、治国、平天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百姓,为国家谋利益,谋发展。”学生们静静地听着,屏气凝神地望着我,读岳阳楼,读范仲淹,竟然让他们读出了久违的庄严,久违的神圣。

“孩子们,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少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风流人物,请细数一下你知道的还有那些民族大义之人?”学生们搜索枯肠,把自己知道的数了个干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大义大忠之人,用自己的信仰与行动诠释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他们与范仲淹一样,忧的是天下,想的是百姓,这样的大忧大爱之人,值得我们深深敬仰!

7.岳阳楼记教案 篇七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8.读《岳阳楼记》 篇八

像那连绵的雨繁密的样子,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倒下,船桨断折;迫近傍晚,天气昏暗,耳边传来老虎的长啸和猿猴的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自己)的情感,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极了。

至于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普照,波浪不起,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绿一望无际;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面游动;湖岸和沙洲上的小草兰花,香气浓郁,一片碧绿。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登上这座楼,就产生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都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风,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怎样呢?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退隐江湖时,就担忧统治者是否施政得当。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剥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被贬到岳州任知州。范仲淹很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第二年六月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于这年九月十五日创作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但是,纵观全文感觉得到范仲淹并没有真正的到过岳阳楼,而是想像着写的。当时,他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岳阳楼记》赏析(袁行霈)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9.《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篇九

教学内容: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要抓住朗诵这个重要环节。不但要以自己出色的诵读感染学生,而且要具体指导学生诵读某些句子,学生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标志。2、疏通文意限于难词难句,能正确理解就行,不要考证其来源。就全文来说,只要大体懂得,又能在反复诵读中细加品味,就为今后继续加深体会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不要像对待成人那样,要求学生句句都领会得生深刻。3、应当把思想内容和结构写法的分析统一起来。文章从“滕子京谪守”书到“重修岳阳楼”,再说到“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最后说到“古仁人”的“忧和”乐“,脉络极其分明。抓住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一、预习课文。查找范仲淹及《岳阳楼记》的有关资料。二、讲读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及《岳阳楼记》。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生朗读课文。3、指导学生自学。(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2)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属:同“嘱”,通假字。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台通人和,白废具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然则:顺接连词,(既然)这样,那么……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得无”相当于现在的“能不”。“若夫……猿啼”句。霪雨:即霪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霪雨解作连绵的雨。阴风:阴冷的风。怒号: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至若……郁郁青青”句。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芷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而或……其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有时。皓月:洁白的月光。心旷神怡: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三、齐读全文,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题。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第二段中哪句话引出上下文的抒情?(文章第二段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虽然是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容易使读者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的抒情。)2、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三、四两个排比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去过怀乡,优谗未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恩泽的最后一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文章是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全文共5段,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的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以……”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第3、4两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有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全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先以叙事带出景,又由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的主旨。文章环环相扣,层层蓄势,气象宏伟。)4、课文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快乐观,应该怎样看待?(作者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快乐观应该充分肯定。作者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是同他出身贫寒,比较了解人民的疾苦;当官后,政治上比较开明,并同顽固守旧势力作斗争等因素分不开的。从作者为官期间奋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张政治改革等实践来看,这样的主张虽然有它的阶级倾向性,但应该肯定它是进步的。写这篇文章时,作者也正遭贬斥,但他却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劝勉朋友,要求自己,这正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坚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这样的品格值得称道。作者的两句名言,如果赋予新的政治内容,仍然可以用激励我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参考文献】[1]谢贤扬等:《语文创造教育学》 重庆出版社 2000年2月[2]郑蓉芳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3]甘华鸣等:《创新的策略》 红旗出版社 1999年8月

10.《岳阳楼记》综合练习 篇十

《岳阳楼记》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浩浩汤汤()②若夫霪()雨霏霏()③樯()倾楫摧 ....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⑤岸芷汀()兰⑥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属:②前人之述备矣备:..

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④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开:..

⑤薄暮冥冥薄:⑥至若春和景明景:..

⑦而或长烟一空一:⑧宠辱偕忘偕:..

3.“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的正确读法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先/天下之忧/而忧

4. 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C.去国怀乡委而去之。..

D.连月不开天门中断楚江开 ..

5.选出加点词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得无异乎B.永州之野产异蛇c.异国风情D.或异二者之为 ....

6.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哪一项有错?()

A.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

B.或异(不同)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C.居(居住)庙堂(指朝廷)之高。...

D.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担忧)。..

7.下列短语的“临”与“把酒临风”的“临(面对)”同义的有()(多选)-1-

A.双喜临门B.身临其境C.临危不惧

D.临阵磨枪E.如临大敌F.临渊羡鱼

8.“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将所选

字母填涂在括号内。

去:A距离B离开C除掉,去掉

(1)去国怀乡().

(3)委而去之().(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理解感悟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

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别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11.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和的语气

语调。

12.第①段中,与“唐贤今人诗赋”相呼应的一句是:。

13.范仲淹在什么角度观察洞庭湖,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洞庭湖?(用原文回答)

1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作者

写这个句子的用意是:

15.用原文填空:

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的思

想感情;

而在外界条件恶劣、个人境遇不顺时,便会产生“”的思

想感情。

16.“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之心“异”在何处?(用原文回答)

17.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进:。退:。

18.第④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襟和抱负?

三、阅读《宋史》中关于范仲淹的介绍,完成文后问题。

材料一: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

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19.本段主要表现了范仲淹的哪些品质:

材料二: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

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

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

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

叹有泣下者。

20.从上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1.《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

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

新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22.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

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分别找出两组对偶句来。

本句自对:两句相对:

2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根据以上内容,补写对联的上联。

上联:□□□□□□□□□□,下联: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24.联句:

□□□□□□□。

(2)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

□,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前不见古人,使我□□

□□□。

下联:诸君试看,□□□南极□□,扬子江□□□□,巴陵山西

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问谁领会(1)四面湖山归眼底,得来。

25.“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吟哦讽咏的对象,请分析下列各句中,分别描绘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①《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②《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③《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④《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⑤《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⑥《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⑦《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⑧《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2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从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都在自己的诗文中表现了自己的抱负,以下四句中,表达的思想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关的是:()()

A.位卑未敢忘忧国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E.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F.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五、比较阅读: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

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

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别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甲、乙两段文字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共同特点,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分析。

11.《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十一

甘南县巨宝中心学校郭宝珍

《岳阳楼记》是一篇人人皆知的散文,在初中语文中占有重要的的地位,需要背诵,很费力,效果不甚好,这里简单谈谈有关这篇文章的背诵要领。《岳阳楼记》作者以记为名,不记岳阳楼景色,却借题发挥谈一个人的政治抱负。这篇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最后议论,水到渠成的点明中心。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的初步尝试。现就本次教学活动的得失及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借助教学自我反思如下:

教学设计上的反思

《岳阳楼记》有很清楚的文脉。现在拿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因此,我们必须找准抓住它的关键句子。

理清文章的脉络。这样才有助于快速和记诵。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中的情感教学,采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目标是学生流利读课文。感悟文章意境。为了探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计算机自己设计制作了“课件”。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我设计了学生朗读课文、集体讨论、看动画感悟课文意境等学生活动。

1、对教学过程中能体现语文课标的理念意识。

2、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感情文章创设了情境(具体表现为多媒体动画的演播),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3、教学中做到了能对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积极性。

4、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在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

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的古文基础差,使课堂教学开始时略显沉闷。

2、由于计算机软盘原因,使“课件”中动画有一小段没有放出来,不完整。

3、对课的容量掌握不好,内容有些多,所以自己感觉,第三自然段讲的有些快。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时间短,教师没有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有此不适应,《岳阳楼记》有很清楚的文脉。

12.《岳阳楼记》中名句的修辞作用 篇十二

【关键词】《岳阳楼记》;修辞作用;艺术特点

《岳阳楼记》是一篇千古佳作,也是传统的语文课文之一,其名句就是“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只将此二句的词类活用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其修辞作用,这是很不应该的。所谓的修辞就是贴切准确地表达。讲修辞不应该仅限于修辞格的使用,应该把重点放在贴切准确的表达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的修辞作用很少有人讨论,我以为此二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警策。所谓的警策就是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亦指精练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关于滕子京贬官前后的历史资料很多史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常见的有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元脱脱等的《宋史》、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书,这里毋需赘述。滕子京被弹劾然后遭贬,心中很是不服气。周煇《清波杂志》云:“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什,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荅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亦岂至是哉。”从周煇的《清波杂志》所记中可知滕子京的愤懑之情。滕子京向同年好友范仲淹寄书求记,似乎是为了好友的同情与支持,或许是取得这种愤懑的“共鸣”。但此时的范仲淹已被排挤出朝廷,动辄得咎,时刻都有被诬陷的险恶环境下又能说些什么呢?据范仲淹玄孙范公称的《过庭录》所记:“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范仲淹不仅没有跟着滕子京去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委屈,反而对其进行规劝。范仲淹的规劝并不是出于儿女之常情,却出于一腔大义之情。语言既放达而又不失委婉,既深切动人又儆戒对方,既自勉又勉其好友振奋。其语其言,大义于外深情于内,既规劝好友又防范政敌的攻击。

其次是演化。据杨慎《丹铅续录》卷六《先忧后乐》:“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此曾子《立事篇》语,《大戴礼》所载同。范文正公先忧后乐之语本此。《大戴礼》: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战战唯恐不能乂;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战战唯恐失损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战战唯恐不能胜;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唯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大戴礼》所言是儒家传统的“忧患意识”,即做事以前必须谨慎认真,充满忧虑之心,只有事成以后才可以享受成功的欢乐。范仲淹不仅继承了儒家的这种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注入了忠君爱民的思想,较《大戴礼》所言之忧更为具体,是儒家忧患意识的深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比《大戴礼》所言之“忧”更在先;“乐”比《大戴礼》所言之“乐”更在后。范仲淹对《大戴礼》原表述的演化,既可以清楚表白自己的思想情操,又可以规劝好友。以此高尚的人格去规劝朋友,朋友会不接受吗?况且这种忧患意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双关作用,滕子京更容易接受范仲淹的箴劝。

其三是非工稳的对偶。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表现了极高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如“若夫淫雨霏霏”一段,作者就采用了押半韵的手法,全押韵太腻,不押韵则太淡,押韵只押韵尾,处在韵与不韵之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不仅与上下文句整散相间,而自身又处在“对与非对”之中。这种非工稳的对偶,与全篇的语言风格相一致,骈散之间深见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13.《岳阳楼记》说课稿 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

本文被安排在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桃花源记》)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

(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

(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3)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教法及学法

①诵读法、引导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②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利用合作、讨论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四、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具,PPT展示资料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大意。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认识岳阳楼。

4、熟读背诵,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以上四步预习法,以“读”贯之,指导学生自主读文,采用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还养成了搜集整理、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预习过程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共享学习资源,培养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无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这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勾起兴趣,了解主旨,并为下面深入探究文本做好铺垫。)

二、预习交流,疏通文意

1、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1)介绍范仲淹,认识岳阳楼。了解写作背景(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把握字音节奏。A、配乐范读,生悟朗读技巧。B、学生自由吟读,注意节奏

(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对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给予必要的指导。)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就预习中的问题质疑(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方面),教师点拨释疑补充 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展示交流。在生生互答,组组互助中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提升。)

(2)引导学生分类整理重要字词句

(词义辨析、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一改过去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串讲,学生记录,最后死记硬背的做法,教给学生梳理重点词句的方法,点拨学法,达到对“言”的落实。)

附:学生整理字、词、句。举例如下:

字音:属()

汤()

淫()雨霏霏()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

夫: 1)予观夫巴陵胜状

2)夫环而攻之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3)感极而悲者矣

或: 1.而或长烟一空

2.或异二者之为

空: 1.浊浪排空 天空

2.长烟一空 消散 通: 1.政通人和 顺利

2.北通巫峡 通向

词性活用:

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假字:

然则

若夫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以上从字音、一词多义、通假字、重要虚词、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整理,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三、复习巩固,加强记忆。

学生背诵课文,掌握字词句理解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明确课时目标

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1.仔细阅读全文,先仿照示例依次概括第2-4的内容

【教师示例】

第1节: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原因。【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概括,教师启发点拨明确:

第2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概括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 第3节: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了物暗己悲。第4节: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景则明。

2、从文中找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语句,讨论是怎样描写岳阳楼的景色的。

明确:第二段先总写洞庭湖的全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

空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湖面的广阔浩渺

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庭湖景象千变万化 三、四两段具体地描写了岳阳楼的一阴一晴,一明一暗的两种景象。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岳阳楼景色同时也有抒发了情感,从三、四段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看看这些语句抒发了什么情感以及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抒发迁客骚人或“悲”或“喜”之情,形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通过设计的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二)

三.品读悟文,追踪美点

问题导引:第三、四段写景,妙点多多,你能说出妙在何处吗

1、学生活动:找出美点,批注赏析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①段落之间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②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先描写景,再抒情,借景抒情而又融情于景;

④多用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气势; ⑤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⑥抓住特点写景,用词准确:如,用“霏霏”写雨的繁密,用 “怒号”写阴冷之风的呼啸之声、猛烈之势,写日星用“隐”,写山岳用“潜”;

⑦语言精练,如“排空”的“排”就形象地写出了混浊的波浪借助怒吼的风势直向天宇冲去的 奔腾之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⑧动静结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动;“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静;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⑨用声音渲染气氛,如“虎啸猿啼”陡增凄凉之感,“渔歌互答”亮出愉悦之情。

⑩人的活动与景物特点和谐交融:阴雨连绵,湖面模糊一片,只有细雨低泣,冷风长吟,此时商旅不行;晴明之际,月朗星稀,渔夫对歌,乐此不疲;只有景或只有人的活动,都显单调,惟有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和谐统一,耐人寻味。

(11)从不同的感觉器官角度写景。如,第四段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不同凡响。

(12)既写白天之景,也写暮色(夜色)之景,使画面之景处于运动之中,富有动态之美。)

【这一问题的设计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景物描写的手法,便于指导写作实践】

四、课堂小结,本文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待,又有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内容充实,情感丰富,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描写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介绍岳阳楼的美景吗?

二、合作探究

1、学生齐读第五段后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2、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天下为已任、“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远大抱负。“假托古人,自写怀抱”,同时也包含了对滕子京的劝勉。自励励人,含蓄委婉。

(这五个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得出作者的“忧乐观”。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怀,突破难点。)

四、拓展延伸,1、学生展示收集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格言。

2、:教师展示自己的收集,与学生分享。投影出示,教师带领学生齐读: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东林党人: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天下为公。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在诵读中经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像作者那样心胸旷达,从小树立远大政治理想,这种德育的渗透可谓“润物无声”。总之,课堂教学各环节立足于读和诵,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精思悟神,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心灵升华。这充分发挥了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作用)。

五、教师寄语: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附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叙述

作记缘由(政绩)

二、写景

洞庭湖大观

三、抒情――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

与下文形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

成对比

四、议论

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

――阔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抱负

上一篇:送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300字作文下一篇:金色的秋天六年级优秀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