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2024-10-01

具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精选8篇)

1.具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篇一

有个老人,是全国闻名的大作家。他临终前,突然感到十分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就在秘书正欲开门的时候,却听到老人极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说着老人就昏迷过去,而且再也没有醒来……

大夫与护士听到这一切,个个潸然泪下。

一个“请”字,一个人世间最温暖最明亮的字眼儿,就这样从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口中,极艰难却又极自然地说了出来——这就是美好的心灵!

老人再也没有说什么,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遗言纯净无比,厚重无比,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老人写过的电影剧本和文章。因为谁也不会怀疑,这句最能体现老人美好心灵的话,的确是老人用生命诠释的.。

这位老人就是夏衍。知晓这件事,我明白一个道理:谦恭是一种深刻的教养,它扎根于心灵,它无花而自芳。于是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一个人物——老葛朗台。老葛朗台就要死了,却怎么也舍不下他的万贯家产,他极力挣扎,很想再看看他的金子。当神父将镀金的十字架贴到他嘴边,让他亲吻一下以便送他的灵魂升天时,他的眼睛居然奇迹般地亮了,还极力做出一个“把那个十字架抢过来”的姿势,于是,这“最后的努力也就彻底地断送了他的生命”。

真是鬼斧神工,巴尔扎克居然用这么一个极生动的细节,完成了一个头号吝啬鬼的形象塑造。

夏衍走了,葛朗台也走了。然而他们在生命最后一瞬间的表现居然有这么大的反差,一个绝美,一个绝丑!

2.具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篇二

哲理故事在近年来还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如2011年辽宁卷“假苹果”的材料;2009年高考全国1卷和陕西卷中“小动物学游泳”的材料, 全国2卷“色盲、方便面、洗涤剂”的材料;2008年全国2卷的“海龟和老鹰”的材料, 北京卷“杯子满了吗?”的材料, 福建卷“三个人买饮料”的材料, 宁夏、海南卷“小兰和妈妈养鸟”的材料, 都取自哲理故事素材。

积累素材而不运用素材, 有点像泼溜希金储存面粉, 结果是霉变, 白白烂掉。

积累素材而不运用素材, 有点像狗熊掰棒子, 结果是掰一个扔一个, 白白忙活。

精悍的哲理故事其实是小鲜, 需要我们精心地烹饪, 端上考场作文的餐桌。具体说来有五种“烹饪”方法。

(一) 作为哲理故事的范文

不同的故事可能蕴涵相同的哲理, 同样, 同一个哲理可以演绎出许多不同的故事。

考场上, 可以以我们所积累的哲理故事或作文题目中供给的哲理材料为范文, 仿写一个哲理故事, 只是应该不低于800字, 这是和一般的哲理故事的最大区别。

把某一中心点或几点浓墨重彩地详写, 最后抒情和议论, 使文章成为一篇符合字数要求的考场作文, 这是一般记叙文的结构, 也是哲理故事的写法。这样的哲理故事既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曲折, 又表现了哲理的耐人寻味, 还规范了记叙文的写法。

(二) 作为记叙文的梗概

篇幅短小是哲理故事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把某篇哲理故事当作某记叙文的故事梗概, 扩写成一篇完整且内容丰富的记叙文。

扩写, 似乎是把瘪气球吹成大气球, 常常难以使人觉得新鲜, 反而会使人有“袭旧”之感。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如“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可以把外视觉 (作者的视觉) 改为内视觉 (作品人物的视觉) , 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以故事中的某一个人为“我”, 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进行记叙, 增加“我”的心理描写, 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化为议论文的引子

以一个简短的哲理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 形象生动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是议论文的一种写法。

如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某考生《别让感情遮住了理智的双眼》的开头是: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富人, 由于下雨他家的墙被淋倒。他儿子和邻居的一位老者都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晚上家里果然来了小偷。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 却认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认同富人的说法, 但若仔细一想便知不妥, 亲近的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认识, 所以请擦亮你的双眼。

以简短故事作为记叙文显得太短, 但是作为议论文又显得太长。和上一个方法相反, 需要对它进行最大力度的压缩。否则, 议论文容易沦为文体不清的四不像。

(四) 化为议论文的论据

哲理故事进入议论文, 如同舞蹈登上了舞台, 更如小鲜遇到了烹饪大师。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有些哲理故事可作事实论据, 哲理故事蕴涵的哲理便可作议论文的事理论据。

以哲理故事作论据, 有的稍嫌过长, 如以“有这样一个故事……”为标志作为事实论据, 尽人皆知的著名哲理故事则可以用概括的一句话进行举例论证。

哲理论据在议论文中要恰到好处, 不能过长, 应该对故事进行提炼压缩, 使之言简意赅。同时也不要忘记对哲理故事论据进行议论。

(五) 化为散文的片段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一大特色, 散文的形散是指散文由片段组合而成。叙事型散文和议论型散文都需要以一些片段来支撑散文的主观情感。哲理故事可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于丹的议论性散文《别在金矿上种卷心菜》有这样的段落:

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实验, 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本来可以跳很高, 但实验是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小虫子一跳, 啪, 碰到顶盖掉下来了, 再一跳, 又碰到顶盖掉下来。它反复跳跃, 却越跳越低。这时候, 你把盖子再拧开, 看见这小虫子还在跳, 但它已经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 因为它认为, 头顶上那个盖子, 是不可逾越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跳蚤”的哲理故事, 区别只是我们“读”过, 知道;于丹“见”过, 感受到, 感情浓郁。

3.人生哲理的诗性寓言 篇三

关键词:人生哲理 诗性寓言 迟子建 《采浆果的人》

中圖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符号的符号形式,“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它不是对实在的摹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以卡西尔的艺术哲学观来考察文学这一语言符号的艺术,不难发现,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在鲜活的生活图景的展示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从而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和思索。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就是这样一篇出色的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人生寓言。

《采浆果的人》的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在一个叫做金井的小农庄,人们倚赖土地为生,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是这一年,随着一个以现金高价收购浆果的人的到来,那本来像根缜密结实的绳子般的一年一度的秋收,却被生生地截断了。人们抵挡不住一天几十块现金收入的诱惑,纷纷扔下手中的农具,搁置下秋收,奔向森林河谷,去采摘经了霜的、分外甘甜的、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的浆果。只有弱智的双胞胎兄妹大鲁和二鲁,恪守着父母临终时的遗训,一如既往地进行着秋收。一个星期后,一场大雪在人们熟睡之时不期而至,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在转眼之间全都被掩埋在大雪之下了。曾经禁不住收浆果的人的鼓动而相信秋菜长在地里晚收一天也飞不了的人们,此刻觉得上了收浆果的人的当。他们的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懊悔得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只有大鲁二鲁这对惟一收获了庄稼的兄妹,眺望着一夜之间变成了白色的山峦,相视而笑了。其实,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火红的野刺莓,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穿成项链挂在脖颈上。

显然,迟子建在这篇小说中有意简化故事情节,并且着力凸显情节的突转以及“秋收/放弃秋收”与“殷实的收获/一无所获”、“幸福/痛苦”、“快乐/悲哀”等对立性情节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能指”系统,蕴涵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小说启示人们:物欲就像深秋季节缀满枝头的甜美浆果,令人垂涎,令人迷醉。像大多数金井人那样,面对物欲诱惑不顾一切追逐的人,必将受到生活的惩罚,默饮自酿的人生苦酒;而像大鲁二鲁那样,超然于外物的诱惑,只以超功利的情怀适度取之作为平常生活的美丽点缀,才会得到上天的眷顾,享有殷实的幸福人生。在小说中,迟子建对那些贪图眼前利益、舍本求末的人提出了警告,对人

性中的贪念奢欲、自以为是、怨天尤人等弱点进行了温和的批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本真人性的追问和思考。

小说中被以现金高价收购的“浆果”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暗喻着人生中突如其来的巨大物质诱惑。以此为焦点,不同人物所做出的不同聚焦行为,显示了面对物欲诱惑人类的精神操守或溃败或坚持的种种可能,从而将采摘浆果这一看似寻常的生活事件上升到“人应该如何生存”这一人生哲理的高度,并通过不同人物符号的创造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对这一人生哲学命题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品味和深思。

1 王一五父子:错位与回归的苦乐人生

在迟子建的笔下,王一五是个手形秀气,十指修长柔韧得连女人的手都自愧弗如的男人。他身为农民却不爱种地,下田时脸上总是挂着霜;平时爱飞针走线做些看起来只有精灵鬼怪才能穿的巴掌大的小衣裳,却把缝补破衣裳和袜子视为羞辱,为此常遭到老婆牛桂丽的叱骂。他的儿子豆芽瘦小枯黄,作为劳动力不及别的男孩一半,却喜欢用铅笔画花鸟虫鱼、房屋河流,画完了拈着画儿四处走。这对不爱农事或力所不逮的父子俩却都喜欢采摘浆果。他们进了林中如鱼得水,采的浆果最多,拿到的钱也最多,从而得到牛桂丽的犒劳。王一五父子的故事显然是有寓意的。他们那艺术家的天性、禀赋与其农民的身份及其生活环境相龃龉,使其理想与现实错位了的人生充满了无法被人理解的苦闷和饱受讥笑、嘲讽的悲哀。而一旦生活赐予其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的机会,他们就会有令人惊奇和赞叹的作为,就会获得自身价值得到证明的巨大快乐。可以说,王一五和豆芽父子的快乐并非来自于采摘浆果带来的现金收益,而在于采摘浆果这一过程本身,因为这种采集活动比秋收劳动更能契合他们的天性,使他们自由自在如“一双花蝴蝶”,从而使他们得以回归自己的人生本位。迟子建以这样两个人物符号的创造表明:人在世上生存,惟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充分发展自己的天性,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2 曹大平夫妇:被欲望所累的悲凉人生

在采浆果的人中,曹大平夫妇的命运最为凄凉。在独享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浆果后,他们为了把还有富余的竹篮装满,竟然不顾水深流急,冒险渡河。结果不仅二人一上午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了,而且曹大平因受惊和着凉一病不起,他的女人不得不整天守着他,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夫妻二人除了憎恨青鱼河、憎恨河对岸的果实、憎恨手中握着大把大把钞票的收浆果的人,剩下的只有凄苦和无奈。显然,在曹大平夫妇身上体现了迟子建对人性中自私狭隘、贪婪无度、怨天尤人、缺乏反思性与自省性等弱点的批判。曹大平夫妇悲剧性的人生际遇,在惹人同情令人垂怜之余,更加发人深省: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应警惕的是,欲望过多的人就会变得贪婪,而贪欲正是导致种种人生悲剧的祸根。生活中总有一些如曹大平夫妻一样自以为精明的人,他们的一生都被各种欲望吸引着,马不停蹄、不顾一切地追逐着这些欲望的“浆果”,结果反被欲望所累,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被欲望所吞噬、埋葬。作为寓言化叙述的承载物,曹大平夫妇身上的道德训诫意味和劝喻性特征颇为明显。

3 苍苍婆:以诗意和迷醉化解苦难的智慧人生

苍苍婆是迟子建在《采浆果的人》中着墨最多、描写得最为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苍苍婆的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生活的艰辛使她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因而被人们唤作苍苍婆。但是,在如暴风雨般骤然而降的人生苦难面前,苍苍婆没有像通常人们所做的那样自哀自怜、在痛苦中消沉,而是勇敢、坚强、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的沧桑,并且学会了以诗意的情怀和身心的迷醉化解人生的苦难。“雨雾天气中别人都死气沉沉的,她却兴味盎然地在雾中雨中穿行,有时还放声歌唱着。她从不用雨衣,任雨水把她打湿,好像她是一条鱼,与水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她用孩子般天真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发现星星“一个个跟刚出壳的鸡雏似的,毛茸茸的、黄莹莹的,新鲜而可爱极了”。她以诗人般的浪漫情怀感受着生活中的美:不小心跌倒在地后,本来能立刻爬起来的,可她发现“镶嵌着星星的夜空就像一床蓝地黄花的缎子被盖在她身上,令她无比陶醉,她就索性多躺了一会儿”。然而,天真的童心和浪漫的情怀毕竟只能在某一瞬间淡化(或只是掩盖了)人生的悲凉之感,而无法真正消解掉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苍凉。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及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不禁推物及人,顾影自怜。于是,平日里爱以酒买醉的苍苍婆,又犯了年轻时的毛病,沉浸在都柿果带来的迷醉中不能自拔。有人说,苍苍婆代表的是一种自我放纵、及时行乐的人生方式。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读。因为,他们忽略了苍苍婆耽于迷醉的前提是对自身生命残缺的自怜,而她追求迷醉的目的也仅仅是“抑制一下满腔的悲凉”。实际上,苍苍婆善于以诗意的情怀和身心的迷醉化解苦难的人生方式,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命的韧性。小说中有一个颇有象征意味的细节描写:苍苍婆与其他采浆果的人迥然不同的对金钱的淡漠态度及其拒绝接受收浆果人金钱施舍的“清高”被豆芽看在眼里,这个声称人都是丑的、绝不能让人入画的孩子,终于画了一个人——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而所有人都认出那是旧时光中的苍苍婆。显然,这幅 “女人青春的遗像”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寄寓着作家对苍苍婆所代表的浸润着苦涩和无奈却充满温情、活力与生命智慧的诗意化生存方式的肯定、赞赏之情。

4 大鲁二鲁:坚守法则的笃定人生

小说中的大鲁二鲁是一对父母近亲结婚产下的“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的双胞胎兄妹,他们质朴憨痴,没有精于算计的灵活头脑,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也没有五花八门的人生欲望。当人们都为了挣大钱而搁置下秋收去采摘浆果的时候,唯有他们不为物欲所动,严格恪守父母临终时的遗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秋收。然而,正是这对在别人眼里愚钝、不开窍的“傻瓜”,却因其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的严格遵循和对顺天道、应天时、尽人事的生活法则的笃定坚守,成了这个冬天金井惟一殷实的人家。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灵活的人,却落了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迟子建在小说中通过对比性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智与愚、得与失的相互悖逆与相互转化,同时启示人们:清心寡欲、顺天应时、摒弃机心、勤勉劳作的人,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拥有令人羡慕同时也足以令自己欣慰的幸福人生。而贪婪无度、利令智昏、违天逆时、投机取巧的人,则必将受到生活法则的惩罚,和泪吞咽自己种下的人生苦果。

结构主义者穆卡洛夫斯基认为:

“一部艺术品是一个审美结构,也是一个符号,……艺术符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表示一个特定意义,而且要把感知者的注意力吸引在作品意义产生的整个过程”。

小说《采浆果的人》作为一个有机的艺术符号系统,不仅仅通过故事情节和各种人物符号寄寓着深厚的人生哲理意味,而且还能以充满诗意与温情的叙述话语把读者的审美注意力引向作品中人生哲理意蕴的产生过程。

小说中的诗意、温情叙述俯拾即是。如开篇对大鲁二鲁以金井色彩变幻的山峦为日历的叙述。又如对与人一样各具秉性的浆果的介绍。尤其是对苍苍婆年轻时偷吃都柿醉卧山林的故事的叙述:

“后半夜时,果然在一片茂盛的都柿丛中发现了她。月光照映着她,给她酣睡的脸涂上一层宁静安详的白光。她背囊里只有一小捧湿漉漉颤巍巍的黑木耳,嘴唇已然被都柿染得一派青紫。她的衣裳还被扯开了一道口子,没有穿背心的她露出一只乳房,那乳房在月光下就像开在她胸脯上的一朵白色芍药花”。

而在叙述年迈的苍苍婆为了抑制因顾影自怜产生的满腔悲凉再次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的故事时,则有这样一段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话语:

“秋天的阳光雪亮而干爽,像是一把刚晾晒好的麻线,无处不在地缠绕着她,让她有纳鞋底的欲望。苍苍婆在林中穿行的时候,一些干枯的树叶就被摇晃下来了,它们有的落到她的头上,有的则滑过她的肩头,回歸大地。苍苍婆披散着的干涩而苍白的头发上,就有了火红的鹅掌形的榛树叶、心形的金黄色的杨树叶,当然更多的,是那些像针一样细而短小的松树的针叶。它们簇拥在苍苍婆的头上,像是一群色彩明丽的鸟落在了雪野上。”

这段情思细腻、色彩斑斓的诗意化叙述,显然冲淡了前面苍苍婆因意识到自身生命的残缺而涌起的悲凉情绪,将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情感引向了她那以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沉醉化解人生苦难的诗意化的生存方式。

通览整篇小说,充满诗意与温情的叙述话语,使一个观念性很强的有关人生哲理的寓言化文本,不仅没有抽象说教之嫌,而且颇具引人入胜的审美意味。

参考文献:

[1] [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具有哲理的句子 篇四

2. 感情经不起比,一比比出寒碜;感情经不起推敲,一敲碎成片段。

3. 从未跌倒算不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战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4. 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谁都可以从今日开始,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

5. 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6. 如果人生可以刷新,复制,粘贴。那么一切是不是可以注销,关机,再重启。

7. 晚上,那点疼就出来了,先是失神片刻,然后五脏六腑的神经才一齐苏醒过来,万箭穿心。

8. 在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的频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我相遇。

9.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是如果我还没经沧海或是刚到沧海打了个转就回来,而且也没到过巫山就一头钻进了围城怎么办啊。

5.一些具有哲理的句子 篇五

2. 有时候,一切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3. 真爱就像鬼,相信的人多,看见的人少。

4. 真的,心安理得;假的,求之不得。真的假的,我們對自己負責。

5. 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6. 所有的不如意的事,到最后都是好事。

7. 最好的旅行,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8. 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9. 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

6.具有哲理的生活签名 篇六

2、也许我走了、没人会记得我来过。 也许我难过了、也没人会安慰我。 也许我哭了、也没人会心疼。

3、既然选择相信 就要学会珍惜!

4、若每个陷阱我都勇敢去闯你会怜惜夸我傻吗

5、丑的时候遇到的是最真心的爱人,穷的时候结交的是最真诚的朋友

6、不要太在乎自己的长相,因为能力不会写在脸上。

7、太多曾沾沾自喜誓必珍惜的情谊 败给时光的腐朽 败给自以为是的长久

8、柠萌: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还是选择和他相遇.

9、沉默是害怕的借口,傻笑是委屈的理由。

10、女人只会欺负对她好的男人 因为她知道即使他再委屈也不会离开她

11、用一倍的奢望 来换双倍的绝望 怎么忍心看你离去的方向

12、我不怪你离我而去 毕竟没人能在我身边待那么久.

13、得不到的爱人总归是风 强留千百次也终究会走

14、有毒的草开迷人的花 害你的人说爱你的话

15、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

16、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寂寞更听话

17、叫声老婆,很容易,但是叫声老太婆,却需要一生的时间.

18、让我做个美梦然后在梦里死去

19、有一天,我毫不犹豫地离去,请记起我也撕心裂肺的挽留过你。

20、我喜欢身无分文的感觉它让我看清了所有人

21、我瞒下来的情绪有时候消化不来就变得冷漠刻薄迂回难相处

22、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23、谎言与誓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听的人当真了,一个是说的人当真了

24、你赌气的时候说反话的时候一点都不可爱你知不知道,

25、我的生活已经平淡枯燥到抹杀了奇迹出现的任何可能

26、苍白的文字有谁会看出这一个人的辛酸

27、有时候遗忘,是最好的解脱。而沉默,是最好的诉说

28、在不知不觉中,我突然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不是不爱,是不能爱。

29、现在的我,很相信顺其自然。别说我不在意,就算在意了又能怎样。

7.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 篇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近年来不断更新变化, 但其目标、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需求仍存在矛盾, 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教育, 忽略实际应用导向, 课堂教学仍以说教、讲授为主, 不太注重学生的参与, “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实施频率较低。德育课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 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 学生们对德育课程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同时, 我国进人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 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 导致其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感到茫然, 对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感到困惑。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学习动力不足, 对自身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模糊。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特殊性, 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德育课程教学方法, 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 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德育课程应该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 并融入生活世界, 在逐渐生成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 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 由此不断构建新的道德意义, 实现品德共同成长的过程。从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 德育改革势在必行。德育课程教学工作只有加强针对性、实效性, 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 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巧用哲理小故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

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的具体方法

哲理小故事蕴涵着宝贵的生活经验和深刻哲理, 它能启迪人的智慧, 能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 做到寓教于乐。例如用“揠苗助长”的寓言, 分析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通俗易懂;用“东施效颦”、“掩耳盗铃”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说明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 讽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无知;用“城门失火, 泱及渔池”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哲理小故事巧在力求准确。与其他课程一样, 德育课也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 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任。因此, 我们在运用哲理小故事这一教学手段时, 选择就要严谨, 力求所举事例准确、科学。如果选择不当, 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造成混乱,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2.选择哲理故事巧在力求通俗。德育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对于社会生活经历不多的学生而言, 其内容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为抽象、枯燥。正因如此, 不少学生把德育课等同于严肃的说教课, 不喜欢甚至产生了心理上的抗拒。在此情形下, 我们仍然照本宣科, 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但是,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恰当的哲理小故事具体化、通俗化, 学生就会易懂、易学、易接受。这样, 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了所学内容, 而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选择哲理故事巧在力求时效。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 这是德育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但课本上所提供的事例往往与学生的具体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从时间上看, 课本上的事例都是过去时, 有滞后性;从空间上看, 都是远古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例, 学生容易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隔阂”感。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哲理小故事的过程中, 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 注意事例的新鲜度;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有意识地把学生“身边事”引进课堂, 注意教学的乡土化。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 不仅让学生产生“共鸣”,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理解的深度, 而且也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思想问题, 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加速了学生把书本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自觉行为的进程。

4.巧用哲理小故事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教师在运用哲理小故事过程中, 不仅要自己讲解, 同时应当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 逐渐生成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 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 由此不断构建新的道德意义, 实现品德共同成长的过程。

5.选择哲理故事巧在正与反相结合。正面的哲理故事, 能给学生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 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 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反面的哲理故事, 能给学生以教训和警醒, 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正反哲理故事, 各有妙用, 不可替代。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反面哲理故事有时更能“扣人心弦”,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垐�意力, 但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 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 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因此, 在引用事例时, 要注意正反哲理故事的合理比例, 以弘扬社会正气的正面事例为主。即使是讲反面哲理故事, 也必须进行深入分析, 防止其产生消极作用, 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学应有的作用。

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实例

1.就业问题。目前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 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 比起研究生、本科生, 中职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在常人眼里, 研究生、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怕找不到工作;一般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择业上颇受磨难;至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就业情况可想而知。因此, 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增加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述这个哲理故事: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 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 你走完3200万次后, 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啊!32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 “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 你只要每秒钟滴答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小钟将信将疑, “如果这样, 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一下, 不知不觉中, 一年过去了, 它摆了3200万次。

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可以知道:每个人都渴望梦想成真, 而成功似乎远在天边, 遥不可及。其实, 我们有了清晰的目标后, 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 明天我该做些什么, 然后努力去完成, 就像那只钟一样, 每秒“滴答”一下, 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所以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要面对现实, 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要好高骛远。

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不要立即点明故事的主题, 可以让学生谈谈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讲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分组讨论学生自己今后的择业趋势和择业理想。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恐惧心理, 让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2.心理压力问题。我国进人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 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 不仅导致其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感到茫然, 对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感到困惑, 而且心理包袱也很沉重。针对心理压力问题, 我们可以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述这个哲理故事: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 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 好长一段路, 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 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 但你拒绝接受, 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 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要心灵健康, 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 就会失去快乐的自主权。不要抱怨世界怎样, 关键在于人本身。一个人, 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 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应该是每时每刻都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

同样, 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也不要立即点明故事的主题, 可以让学生谈谈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讲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当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以后, 他们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了。

总的来说, 巧用哲理故事, 不仅可以把德育教学中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 具体生动, 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还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1月.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1月.

[4]唐凯麟, 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5]碑奋《.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的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年第10期.

[6]贺兰雪《.分析德育现状探讨德育新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9期.

8.利用哲理故事教育学生的案例研究 篇八

【案例缘起】2012年12月7日,廖同学在其“师生交流本”里这样写道:“老师,我现在很伤感。每次下课后,我都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今天的课更是如此。课后,我总是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可是,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从课本笔记中寻找一丝安慰。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而最让我伤心的是,别人都能做对的题,我却做错了。我无法忍受别人快速前进,而我却在原地哀叹。虽然明白自己不是最好的,山外有山的道理也早已知晓,可我心里依旧很难过。可能的话,我想超越别人,因为我不比任何人差,我想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一直以来,我一直对自己说着这番话。可是,它现在让我感到疲惫,每一次考试,如果最高分不是我,虽然表面上是满不在乎,其实我仍会痛苦万分。月考又一次临近了,我一点儿也不害怕,可内心还是有一丝不安,不知这次的考试成绩会怎样。”

【我的批语】相信自己的实力,努力长高就行了。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睁开眼,又是新的一天。也许,下次考试的最高分就是你。我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

努力长高就行了

一位学者,前几年出了几本书,慢慢红了起来,但他也遭受了很多非议。有人说他“作秀”,有人说他的文章是垃圾,有人殚精竭虑地想从他的散文中寻找文字漏洞,对他进行批判。

学者非常痛苦,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批评和指责,他甚至考虑自己是不是应该坚持走这条路。有一次,他与一位佛学大师交谈时,谈起了自己的苦恼,佛学大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片荒坡上,有人播下了许多种子,有草籽,还有树籽。春天来了,籽儿全部发芽了,绽放出绿意。草籽的繁殖力十分强盛,很快就把荒坡染绿了。但树苗却长得稀疏,而且被荒草包围着。树苗的境遇十分糟糕,地上的营养都被杂草夺走了,头上的阳光也让杂草遮挡住了,很多树苗就这样死去。

但是,肯定会有树苗能活下来。到了第二年开春时,它会长得更高;到了第三年时,它又会长高一些……若干年之后,它的根扎得很深,可以汲取土壤深层的营养;它的树干很高,可以享受阳光的普照。那些杂草依然伏在地表,虽然它们的势力庞大,但再也无法影响大树了。

听完后,学者豁然开朗。

这位学者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棵树苗,那就要屏住气息,努力把根扎入泥土,努力长高,再长高。终有一天,你会超然于羁绊你的杂草。

【学生反馈】2012年12月15日,廖同学在其“师生交流本”里这样写道:“杨老师,谢谢您!以前我以为自己不正常,这种想法和感受一直都在我的脑袋里面打转,令我时常感觉好矛盾。这种矛盾让我十分害怕,进而又演变成了一种怀疑。现在,我感觉比以前好多了,心中也似乎没有那么多阴霾了,我真的很感谢您。我想,我只要努力长高就行了。

【教育反思】一个看似简单平常的小故事,让廖同学的思想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不由生出一种成就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样的话语对学生最有效?”不是恶狠狠的话语,我曾见过学生当着教师的面甩门而去的场景;也不是苦口婆心的话语,这世界上苦口婆心的母亲太多了,而真正听话的孩子却不多。我也曾见过一位教师和蔼、耐心地对一名学生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学生最后却睡着了。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用故事去启发和教育学生,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故事终了,轻轻的一句点拨,也许会让学生从梦中惊醒,也许会让学生泪流满面,也许会让学生回味一生。

上一篇:人力资源副经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下一篇:幼儿园督察整改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