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形象

2024-11-13

诗歌中的形象(精选8篇)

1.诗歌中的形象 篇一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一、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诗人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三、分析意境常见的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冷清、凄凉、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肃穆、闲适、恬静、安谧、淡雅、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

四、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例题赏析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思考: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例2: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1

问: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画意往往取代了诗情的成分。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顺序

二是画面色彩;-----情感基调

三是动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

四是静态。-----同上。动静结合例: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例: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六、答题思路

第一种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描景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触觉、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用典 „„),表现手法(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白描与细描、侧面描写„„)

3、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例

1、〔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分析下面两首诗,看其有何不同。

谢亭送别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三种类型:

常见问法: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2.含蓄地表达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3.衬托人物气节、性格、或品质(常见于咏物诗)

4.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

5.奠定感情基调

1、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时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其居住躬耕之所。

问:第一句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2、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诗歌中的形象 篇二

一、以“僮仆”入诗写征战之苦

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历来以盛唐边塞诗为主, 作为“高峰”之后的殿军——中唐边塞诗的发展也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例如张籍的《行路难》:

湘东行人长叹息, 十年离家归未得。弊裘羸马苦难行, 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 壮士无颜色。龙蟠泥中未有云, 不能生彼升天翼。

这里的僮仆是以饥寒交迫的形象出现的, 虽然只是只言片语, 但由“僮仆饥寒少筋力”能够轻易地推及主人的贫穷窘迫之态。诗中的僮仆成为诗人用以表意的凭借, 这是一种正面烘托, 表明民生之苦。

再如姚合的《从军乐二首》:

每日寻兵籍, 经年别酒徒。眼疼长不校, 肺病且还无。僮仆惊衣窄, 亲情觉语粗。几时得归去, 依旧作山夫。朝朝十指痛, 唯署点兵符。贫贱依前在, 颠狂一半无。身惭山友弃, 胆赖酒杯扶。谁道从军乐, 年来镊白须。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僮仆的一个“惊”字写出征人的变化。作为贴身侍候的僮仆自然对主人的变化观察得细致入微, 正因为僮仆的身份才使他有资格“惊”, 又因为僮仆的“惊”衬托出征人的变化之大。

二、以“僮仆”入诗写送别之情

唐代是送别诗发展的高潮。中唐诗人十分重视取材, 亲朋好友离别而去, 总希望对方能早日归来。例如孟郊的《送韩愈从军》:

志士感恩起, 变衣非变性。亲宾改旧观, 僮仆生新敬。坐作群书吟, 行为孤剑咏。始知出处心, 不失平生正。凄凄天地秋, 凛凛军马令。驿尘时一飞, 物色极四静。王师既不战, 庙略在无竞。王粲有所依, 元瑜初应命。一章喻檄明, 百万心气定。今朝旌鼓前, 笑别丈夫盛。

孟郊在这首诗中写送韩愈从军之时韩愈的变化以及诗人对他的祝福。这里用“僮仆生新敬”表明一贯居家看书吟诗的韩愈突然换上新装托孤剑从军的变化之大。诗人将僮仆入诗并未有心刻画僮仆的形象, 而是想通过僮仆的“新敬”表明友人由书生到战士的变化之大, 更表明对大丈夫从军的敬畏与祝福。

此外, 白居易的“交亲致杯酒, 僮仆解笙歌。” (《洛下清客就宅相送, 偶题西亭》) , 张籍的“仆人驱行轩, 低昂出我门。” (《送别诗》) , 王建的“远行僮仆应苦饥, 新妇厨中炊欲熟。” (《田家留客》) 等作品中均刻画了僮仆的形象。

三、以“僮仆”入诗写羁旅之艰

在中唐的历史背景下,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文人们出门在外总不可避免地遇到些挫折坎坷, 巨大的空间距离让他们更加敏感, 诗人们或是写羁旅之艰, 或是写身边事物来铺排思念, 他们中的一些人笔下出现了僮仆的身影。例如张籍的《卧疾》:

身病多思虑, 亦读神农经。空堂留灯烛, 四壁青荧荧。羁旅随人欢, 贫贱还自轻。今来问良医, 乃知病所生。僮仆各忧愁, 杵臼无停声。见我形憔悴, 劝药语丁宁。春雨枕席冷, 窗前新禽鸣。开门起无力, 遥爱鸡犬行。服药察耳目, 渐如醉者醒。顾非达性命, 犹为忧患生。

张籍在这首诗中描写了自己离家在外生病时的状况。诗人羁旅在外, 居住、生活都不尽人意。正在此时, 自己又生病了, 内心便更多几分“羁旅随人欢, 贫贱还自轻”的感慨。幸而有僮仆作伴, 可以煎药照顾, 更可以“劝药语丁宁”, 这让病中的诗人顿时觉得暖意融融。这里的僮仆为主人的病担忧, 并且贴心耳语, 细问病情, 让主人的心中宽慰不少。

再如王建的《初冬旅游》:“远投人宿趁房迟, 僮仆伤寒马亦饥。为客悠悠十月尽, 庄头栽竹已过时。”通过生病的僮仆和饥饿的马儿, 我们可以推出“远投人”在初冬时节远游的艰辛。而蒋吉的《汉东道中》:“九十九冈遥, 天寒雪未消。羸童牵瘦马, 不敢过危桥。”诗人写“羸童牵瘦马”, 羸童“不敢过危桥。”实则是自己不敢, 表明了旅途困难重重。

四、以“僮仆”入诗写“贫寒”之难

隋朝的统治被推翻后,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 并加以完善。明经、进士两科成为主要科目。进士科得第很难, 所以春风得意的是少部分人, 大部分的读书人必须接受失败的事实。每每这个时候, 身边的僮仆状况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主人的境遇。例如王建的《寄贾岛》:

尽日吟诗坐忍饥, 万人中觅似君稀。僮眠冷榻朝犹卧, 驴放秋田夜不归。傍暖旋收红落叶, 觉寒犹著旧生衣。曲江池畔时时到, 为爱鸬鹚雨后飞。

王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我”与“僮”两种形象。诗人忍受着饥饿以吟诗来排遣度日, “坐忍饥”的何止是诗人, 僮仆又能好到哪去呢?“僮眠冷榻朝犹卧”僮仆睡的是冷榻, 进一步表现了主人的贫寒。

此外, 白居易的“僮仆减来无冗食, 资粮算外有馀钱。” (《自喜》) , 姚合的“瘦马寒来死, 羸童饿得痴。” (《寄王度居士》) , 王建的“家贫僮仆瘦, 春冷菜蔬焦” (《原上新居十三首》) 等等作品中均出现了僮仆的形象, 以仆衬主, 衬主之生活贫寒, 更衬主之仕途“贫寒”。

五、“僮仆”形象在文学中的深化

中唐以后反映主仆关系的作品在表现艺术上有所深化。在中唐诗歌中, 大多数作品中所反映的僮仆形象往往是一个陪衬, 以僮仆的形象来衬托主人的形象, 以僮仆的境遇来衬托诗人的境遇, 到了宋词里, 这种表现艺术有所突破, 僮仆的形象也越加的饱满生动。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写了早上起身后的一个生活片段。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 “卷帘人”的反映却是平淡的, 她认为“海棠依旧”。词人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层次的差异, 从而带出了“卷帘人”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僮仆揭示作者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的, 在以后的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戏剧里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僮仆甚至成为起到推衍剧情或推动事态发展的重要人物。《西厢记》的红娘, 《牡丹亭》的春香, 都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摘要:中唐诗歌中有大量僮仆形象, 值得研究。诗人将僮仆入诗, 写征战之苦、送别之情、羁旅之艰、“贫寒”之难。在这些诗歌中的僮仆, 有的成为了诗人抒情的凭借对象, 有的用以反衬诗人生活、仕途的状况。中唐以后, 艺术作品中反映主仆关系的作品在表现艺术上又有所深化。

关键词:中唐,诗歌,僮仆

参考文献

[1]杨玉云.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6) .

[2]俞浩胜.孟郊贫寒诗新探[J].广西师院学报, 1990 (1) .

[3]姚竞.中国古代的宦游、羁旅诗歌创作[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7 (4) .

3.古米廖夫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篇三

关键词:古米廖夫 异域情调 中国形象

古米廖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杰出诗人,现代主义流派阿克梅派创始人。他有关中国诗歌的创作,一方面借鉴了这个东方神秘国度的传说与神话,同时也与自身独特经历息息相关。古米廖夫就读的皇村中学,正是俄国黄金时代诗歌先驱普希金就读的学校。这里的中国式亭台楼阁曾经深深吸引着普希金,并激发和唤起过他的创作灵感。与普希金相同,古米廖夫也未曾到过中国,却在他短暂的一生始终情系中国,并在作品中数次提到中国。由此推之,这些跟中国有关的陈设与景物肯定也会给敏感的古米廖夫留下印象,激起他对中国的向往,同时也为古米廖夫中国意象的创作提供了样本。

如果说儿时的皇村花园是他兴趣的源泉,那么法国留学期间对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则成为日后古米廖夫创作中国形象的直接动力。诗人在巴黎留学期间,结识了俄罗斯画家冈恰洛娃和拉里昂诺夫并和他们成为好友,这两位画家又恰好衷情于东方艺术和文化。这样看来古米廖夫诗歌里中国形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些形象也反映出古米廖夫对中国的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一、东方中国——和平安逸的王道乐土

法国学者卡雷将形象研究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1],明确表现古米廖夫对中国形象整体诠释的诗作主要见于创作于1909年的《中国之旅》,全诗译文如下:“空气在我们头顶清新、哨响/犍牛把粮食运进谷仓/倒毙的羊羔交给厨子宰割/在铜勺里伏特加酒升起泡沫/究竟为什么烦恼把我们的心灵啃噬/为什么把我们的心灵折磨/最好的姑娘能给予的/也不会超过她所拥有的/我们大家都深知凶恶的痛苦/离弃一切神圣的乐土/同志们,我们大家都相信大海/能扬帆前往遥远的中国/只是不要遐想!幸福将挂在好大喊大叫的白鹦鹉嘴上/茶园里皮肤黝黑的小孩/使我们的心扉充满炽烈的热情/在玫瑰色的浪花中我们将迎接远方,大铜狮将使我们惊恐万状/夜间在棕榈旁我们将梦见什么/清馨的树汁将怎样使我们迷醉/节日般快乐的时光/我们在海船上将欢度的那几个星期……/在醉心的事业中你难道没有体验/脸色永远绯红的,我们的教师拉伯雷/胖大肥重的,仿佛大桶卡托酒/把自己的智慧用斗篷掩盖吧/你将成为中国少女的稻草人/腿上缠以绿色的常春藤/当船长吧。我们请求!我们请求!/替代木浆我们把命运托付给长竿……/只要能在中国抛锚停泊,纵然在旅途中我们遇到死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到中国去”的强烈渴望,由此确立了古米廖夫笔下中国形象的基调。与古米廖夫其他异域题材诗歌往往记录诗人漫游经历不同,本诗并不是他前往中国旅游的真实记录。这里与其说是书写,不如说是“想象”更恰如其分。

从创作背景看,本诗属于古米廖夫初期作品。此时诗人刚二十出头,年轻气盛,富有无限浪漫主义激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年轻的古米廖夫此时已从巴黎回国,并且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非洲之行。“白鹦鹉”“茶园”“皮肤黝黑的小孩”“大铜狮子”“棕榈”“清馨的树汁”“绿色的常春藤”,在形象的塑造上运用的是形象学方法中书写异国情调的一种惯用模式——空间的断裂,即摄取那些在被注视者文化中被视为风景秀丽的自然美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享受异域美景。从被注视者角度看,这些意象并不是典型的中国形象。也许是深受诗人非洲之旅的影响,古米廖夫把中国幻想成一个热带王国,也可以被认为是欧洲人眼中东方情调的代表。诗歌中的“中国”,与其说是中国,不如说是诗人自己构建的一个王道乐土,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彼岸世界,而这个乐土与世界正是与西方现实世界截然对立的。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讨论诗人构建的中国形象与现实之间的真伪,更多关注的应是形象塑造背后的主体因素。即古米廖夫作为注视者在传递言说中国这个他者形象的同时,传递的一种自我形象。

我们知道,西方人自古以来就热衷于对异国的探索。自从马可·波罗出版了他的游记后,欧洲人就把关注点逐渐转向了古老的东方中国。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东方为打破西方的禁忌提供了可能性或想象的余地。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从17世纪开始,“异国主义”变成了乌托邦的一个重要成分。西方人对异国的探索,主要是寻找一种与自己社会不同的异域,寻找一种原始社会,藉以摆脱原罪的重负,代替对上帝的寻找,同时也是为了批判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因为卢梭等人就认为欧洲文化把西方人变成了非人道的人。[2]然而从19世纪开始,随着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西方人不再将中国视为文明典范,而是令人生厌的、可怖的和社会阴暗的反映,对中国持一种蔑视嘲笑的态度,这点可以从欧洲世纪末小说把中国视为屈辱对象那里得到印证。

既然如此,为何古米廖夫对未曾谋面的异域中国如此高歌颂扬?仅仅是为了满足内心的好奇,还是另有原因?

回顾古米廖夫的经历,他对中国的了解除了上文提到的在他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皇村中学外,更多来自书本阅读或友人谈资,同时与他所处时代密不可分。古米廖夫被视为阿克梅派创始人,阿克梅派正是从俄国象征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派别。尽管阿克梅派的正式成立在1913年,但古米廖夫在1905-1910这段时间的创作已经开始实践他意欲摆脱象征主义理论的尝试。“异域情调的描绘不仅是创建‘他人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与象征主义进行论争的一种手段”[3]。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形象的塑造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尽管这种塑造还不成熟,还有明显的象征主义诗风影响。

在法国学者米利耶·德特利看来,西方文学中这些幻想的美好中国形象恰恰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厌恶,“中国只是浪漫主义诗人理想的合适的代名词,一个梦幻的自由空间,在那里诗歌是合理的行为,远离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拘束”。[4]王向远也有过类似的观点,“时空视差是造成涉外文学中将异国异族理想化、观念化,并使之成为‘乌托邦文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作家们不满本国的社会现实的时候,就可以渲染、美化异国情调,将某一外国或外国文化作为理想寄托”。[3]说古米廖夫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与西方社会格格不入也好,还是对象征主义的一种反抗手段也罢,对中国向往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因为中国是他阅读和想象的结果,所以才造就了古米廖夫在中国形象塑造上的“不真实”。而且这种形象不是“复制式想象”,而是一种“创造性想象”。

二、中国姑娘——温顺惆怅的美好女性

“中国人”伴随着“中国热”曾经给欧洲人增添了无尽想象。18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欧洲人对中国由赞美转向批评者居多,中国人在欧洲人作品中大多是贪婪、自私、愚昧、丑陋的形象。古米廖夫诗作中的中国人主要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典型例子可见于发表于1914年的《中国姑娘》,全诗译文如下:“蔚蓝色的凉亭/耸立在河心/像编织的鸟笼/里面饲养着黄莺/从这座凉亭/我观赏朝霞/枝叶怎样婆娑/有时我也观赏/枝叶怎样婆娑/轻舟怎样滑行/环绕着/耸立在河心的凉亭/而在我的深闺/摆着一束瓷玫瑰/一只金属小鸟/尾巴金光闪耀/我不相信这种诱惑/在绢帕上我写下诗章/心平气和地诉说/自己的爱情和忧伤/我的未婚夫愈加使人迷恋/尽管他秃顶和疲惫/可不久前他在广东/考试门门及格”。此诗是诗人关于中国古代女子闺中生活的想象之作,类似于我国古代的闺怨诗。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示了闺中女子的心理活动,把孤单寂寞的少女比作“鸟笼里的黄莺”。

同类题材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古代闺怨诗的代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同样是写女性,只是相对于古米廖夫,王的感情基调更有层次,起先“不知愁”接着又“后悔”。以乐景衬哀情,流露出的是少妇快乐表面下暗藏的寂寞。反观古米廖夫的《中国姑娘》,从头到尾如一股缓缓的暗流。就像诗中所述“心平气和地诉说/自己的爱情和忧伤”。这个中国姑娘应该更加沉默和空虚,但是不会言说,也许爱情本身在诗人看来就伴随着明媚和忧伤。“尽管他秃顶和疲惫/可不久前他在广东/考试门门及格”。在这里我们看出古米廖夫想象的“未婚夫”其貌不扬,从“秃顶和疲惫”可知这是一个了无生气的老者形象。而诗中的“中国姑娘”应该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少女,这种“不对称的婚姻”和寂寞的妇女形象类似于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和其丈夫卡列宁,而我国古代对“未婚夫”形象的描写可以参考《陌上桑》中罗敷的丈夫“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这种形象是令少女爱慕的青年才俊。“可不久前他在广东/考试门门及格”,可以看出古米廖夫对中国古代以科举功名作为择偶标准的认知和解读。

古米廖夫是否读过王昌龄的《闺怨》不得而知,但是他接触阅读过“闺怨诗”这一中国传统诗歌题材是毋庸置疑的。古米廖夫曾经从法文转译过包括李白杜甫诗歌在内的中国诗集,这也是他诗歌中中国形象塑造的重要来源和想象根基。但相比《中国之旅》,《中国姑娘》已不再是意象的表面堆积,逐步上升到对中国“闺怨”题材的模仿。但这种“年龄差距的老少恋”,恰恰说明古米廖夫对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没有完全理解的,在模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作了俄国化的解读。

1921年古米廖夫因为涉嫌“反革命阴谋案件”被苏维埃政府当局处决,1986年在其百年诞辰时才被恢复名誉,在苏联文坛掀起了“古米廖夫热”。至于他是否曾参加反革命,目前仍然没有统一说法,这也造成了古米廖夫在中国接受和传播的停滞,长时间没能得到足够的介绍和关注。有关他的原始资料一直没有公布,至于他的诗歌作品更是少人问津。

我国学者乐黛云说过,“人们由于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之中的问题和不满,就会构造一个‘非我来与‘自我相对立,把一切理想的、圆满的,在‘我方无法实现的品质都投射于对方,构成一种‘他性而使矛盾得到缓解。这里起主导作用的不一定是对方的现实,而是我方的需求”。[5]古米廖夫笔下的中国形象就是如此。无论是作为王道乐土的整体形象,还是作为中国姑娘的人物形象,古米廖夫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进行的这种跨文化解读和想象,体现的正是作为想象者欲望的一种诗意。古米廖夫诗歌中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被西方创造出来的东方主义的具体代表,具有某种乌托邦性质。“借东方酒杯、浇西人块垒”,这也许是古米廖夫创作中国形象的意图所在。

注释:

[1]转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2]顾彬:《关于“异”的研究》,转引自张铁夫:《群星灿烂的文学——俄罗斯文学论集》,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235页。

[3]石国雄,王加兴译,[俄]弗·阿格诺索夫:《白银时代俄国文学》,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4][法]米利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转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5]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参考文献: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黎华译,[俄]古米廖夫.古米廖夫诗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3.

[3]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刘文飞.20世纪俄语诗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5]张铁夫.群星灿烂的文学——俄罗斯文学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6]李辉凡,张捷.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7]石国雄,王加兴译,[俄]弗·阿格诺索夫.白银时代俄国文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谷羽.诗人古米廖夫笔下的中国主题[J].中华读书报,2011,(6).

4.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篇四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作品的形象

2、鉴赏作品语言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5.鉴赏诗歌形象 篇五

数学专题试题 英语作文预测 语文作文预测 理综模拟试题

练习(书P226)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说明、抒情

描写方式: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工笔(细描)、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即景抒情;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等。

(二)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象征、映衬、对比、比兴、铺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意象组合(列锦)、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借古讽今、白描勾勒、浓墨重彩、卒章显志等

(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双关、借代、夸张、对比等

(四)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等。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的这种手法③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技巧+分析+情感)练习:

1、(2014四川南充模拟)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1)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2014浙江,13)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写法的差异。(5分)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类型:(1)对内容主题的评价(2)对思想感情的评价(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1)山水田园诗

代表诗人: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王维、孟浩然等

内容: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或以农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借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的农人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感情:热爱山水,钟情自然;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厌恶官场,渴望归隐;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2、边塞征战诗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辛弃疾等

内容:描写边塞军旅生活、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感情: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销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赞叹边塞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等。

3、咏物抒怀诗

内容: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寄寓了诗人的情怀和志向。

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感情:如:

梅——孤高不群、矢志不渝;菊——高洁淡雅

4、咏史怀古诗

内容:诗人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反映对现实的关注、怀古伤今。

感情:描绘昔盛今衰之景,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手法:借古讽今、对比等

5、赠友送别诗

感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思念、劝勉、祝福;表达分别时的离愁别

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等

6、羁旅思乡诗

内容: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

感情:表达羁旅之苦、宦游之艰;抒发绵绵乡愁、对亲人的思念感念;抒发仕途不平、客居他乡、怀才不遇、郁郁而不得志的忧愤之情。

7、即事抒怀诗

内容: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

感情:忧国忧民、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鹤山。

(二)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疾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想怀人(羁旅之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离愁别绪(不舍、勉励)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悠闲;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昔盛今衰的感慨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本诗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答题模式:点明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练习:

1、(2012四川,12)

子规 元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相传为古蜀帝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其他题型: 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3下载券

下载

想免费下载本文? 立即加入VIP 文档免下载券下载特权 全站付费文档8折起 千本精品电子书免费看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高考60天 高考复习必备,699元/套 快.. 震撼!《2015年高考复习》复习30天,高.. 今日推荐

60份文档

2015年研究生复试指导

赢在复试——考研复试必胜4堂课

2015考研复试英语面试通关大全 2015考研复试调剂流程图

48份文档 春季养生

春季男性必吃的12种食物

男性常搓九部位补肾又健脑

春季养生及疾病预防知识

216份文档

2015全国两会专题

傅莹:“史上最严环保法”对污染表示“零容忍”

俞正声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环境治理成两会建言热门:宁要绿水青山 您的评论

240发布评论 用户评价 暂无评论

6.古代诗歌的形象 篇六

一、形象

概括地讲,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既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常见的有:

1.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2.戍守边陲、建功立业的形象。3.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4.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6.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松竹梅菊等自然景物;事物形象指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或常见的东西,如琴、画等。有时

二者也可笼统地说成是自然形象。我们常说的意象也就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虽然也属于意象,但在古诗中最常用的还是这些自然类的意象。常见的有: 1.送别诗常见意象:柳、船、长亭短亭、南浦等。2.爱情诗常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红豆等。3.边塞诗常见意象:边关、羌笛、胡人、明月、阴山等。4.山水田园诗常见意象:清风、农家、菊花、酒等。5.行旅诗常见意象:驿道、征铎、杜鹃、浮萍、雁等。2009年全国卷、宁夏卷、天津卷等多地高考试题就此设题考查。考试中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词的上阕(或下阕)描绘了什么景象?请简要描述。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请简单描述一下诗中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4.“……”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5.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常见设问形式有:

1.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3.请赏析……一句。

三、表达技巧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2009年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福建、安徽等大多数省区市都专门设题考查。应做为重点备考。

1.修辞手法。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2.表达方式。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在高考中,常见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第……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联。怎样分析诗词中的自然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忆王孙〃春词 □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 ①用名词性短语概括。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中的“萋萋芳草”等。如不好组织,也可用主谓或动宾短语。②用形容词性短语概括。有的时候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实际上就是让考生找出其定语,而定语主要是由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如“诗中描绘了高洁、孤傲的梅花形象”。如问到自然性意象的作用,一般可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

【答案】 作者精心选取了萋萋芳草、青青杨柳、悲啼杜宇、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怎样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还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诗人或主人公的心情基调,然后结合注解、题目、时代背景、相关诗句来确定忧愁或快乐的原因。最后用一句话来整合答案。阅读下面的唐诗,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解析】 ①先定位人物的情感,看有关诗句“独怆然而涕下”,人物心情基调是忧愁、孤寂。②结合注解等找原因,所登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由此可断定是无人赏识重用自己而涕下。除此之外还要抓住题目、时代特点、情感寄托物、诗人身世性格等因素来概括。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命题中说诗句中的某字用得巧妙、精彩、传神,怎样对此加以分析鉴赏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前人评价说:“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明”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前两句诗说明“明”字妙在何处。问题

【解析】 所谓用词巧妙就是指对某物的某种特征或状态不直接加以描述,而是从侧面进行交待。作答此类题有三步:第一步是要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具体意思,描述其所反映的情景或场景。

第二步指出正是这个词语的使用从侧面把某个特定的状态、感觉、情景、细节、心理、情感等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来,因此使用巧妙、精彩。第三步,如果这个词语使用了某种手法,要对这种手法加以赞美,说出其好处。

【答案】 “明”意为“闪亮”,它把作者在春雨欲来、阴云低垂的阴暗氛围中行舟时,突然发现岸边野花不时闪现,那明丽的色彩打破沉闷的气氛,让人眼前一亮,顿觉怡然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十分巧妙地暗写出船在水中前行的动态。

命题中说某句或某词是该诗的关键或诗眼、点睛之笔,如何对此加以分析鉴赏

所谓的关键多数是从结构上而言,有领起内容、推进情节、转折过渡作用,此类的句子或词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的点睛或诗眼主要是从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揭示中心的角度而言的。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寄全椒山中道士 □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 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解析】 从情节推进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同时可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思考。根据不同内容,要从领起内容、推进情节、转折过渡等角度来说明其关键地位或作用。问题

【答案】 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此类题有些是两可的,即说哪一个版本好都可,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有些答案是唯一的,即只能说其中的一个版本好,标准有以下几方面: 1.主题

从全诗的主题或诗人情感意向来看,哪个版本切合,哪个就好。反之就不好。

另一版本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与此版本不同,问哪一个更好,如何回答 2.形象性和想像性

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形象与引人想像,哪个版本在这方面好,就应肯定此版本。有的写得太实,太直,这样的就缺乏想像性,因此就不好。3.对偶与押韵

如果能与其对应句对仗工整,韵脚与全诗相合,哪个就好。由于古今读音有变,所以有些韵脚是否相合,不一定好判断,但对偶的工整程度是可以来作为一个标准的。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出 关① □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问题

【解析】 答案就是从形象性和是否切合主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的。此处因为两个版本韵脚都吻合,故不用再做比较。【答案】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考生回答喜欢“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二句,言之成理亦可)如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先指出是比喻,然后指出喻体与本体,并说出这种比喻的作用与好处,主要从形态与情态两方面作答。简单地说,就是使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更易突出,更形象,更易感知,富于动态化等等。2.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突出某种感情。答题时,要答出是用什么手段来拟人的。3.对比、衬托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解题时,要具体指出对比的双方,然后指出对比的作用,作用既有主旨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衬托与对比有所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但答题方法是相同的。也是用什么衬托什么,有何作用。4.夸张

夸张的目的是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突出情感。答题时,关键要答出这种夸张突出了什么情感,强化了什么主旨。5.谐音、双关

把语义双关的内涵说明白,表面何义实际何义。谐音双关,用什么音表示什么音,表的何义,交待清楚,此类题即可成功解答。

抒情手法有哪些?如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鉴赏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很少考到,重点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两类:一是借景或物来抒情,二是借人与事来抒情。1.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有时也可以叫即景生情、触景生情等,就是说看到了一种景就引发了自己的一种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利用这种景物引出来。解题要领:借何景抒何情。注意有时以乐景抒乐情,但有时也会以乐景抒哀情,这样会使哀情更突出,更强烈。2.寄情于景

它与借景抒情不同,它不把情说出来,而是以一种景物替代自己要说的情,让读者从此种景物中去体会自己的情感。有时也叫以景衬情,此种手法写情更为含蓄,更为艺术性和想像性。解题要领:主要是答出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景,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情,用这样的景来表现情有何好处。3.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词在主体部分写了大量的情,在最后一联或一句,不再写情,而是以景作结。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别房太尉墓 □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①,把剑觅徐君②。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 ①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征讨苻坚所率百万大军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②徐君:此句喻两人的交情生死如一,不忘知遇之恩。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请简析尾联的艺术手法。【解析】 此类写法,可用一个公式来作答:诗的前半部分已直接抒发了情感,此处以景作结,起到了以有限之景抒无限之情的作用。作者借……之景表达了……之情,这样写,既用笔经济,又含蓄深沉,同时又引发读者想像,让人回味无穷。问题

【答案】 诗的前面已抒发了对房太尉的浓厚的怀念之情,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起到了以有限之景抒无限之情的作用,作者借写飘落的林花、送客的啼莺表达了对房太尉的痛悼之情,这样写,既用笔经济,又含蓄深沉,同时又引发读者想像,让人回味无穷。4.移情于物,以物观我

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喜欢某景物,而说某景物喜欢留恋他,这在表面上看是拟人,实际上诗人是借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以物观我,以景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这样表达的好处既使情感显得含蓄,也把物写活了,使其富有动感、情趣,同时在表达艺术上也显得新奇生动。在怀人诗方面也有这样的例子,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在思念他,这也是移情于人,借他人写自己。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富阳至严陵山水甚佳 □ 纪 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蓬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翠色随人欲上船”一句新奇生动,请结合第三句,试做赏析。

【解析】 此句诗即上文所说的移情于物,借拟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分析时,要指出是何情,移到何物上,有何表达效果。问题

【答案】 诗人推开窗蓬,坐在了夕辉里,抬眼一望,波光荡漾。粼粼的绿光似乎要跃上船舷,扑向人来。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以景观我,既赋于景物以动感与情趣,写出了富川一带景物的美丽,也巧妙地表达了欣喜的心情和独特的感受。5.托物言志

解题要领:以何物托何志。但诗人所托之志,考生不一定一眼看出,要结合诗歌的意象并考虑诗人的人生特点及时代背景做判断。6.借古讽今

即借助古代的反面教训来警示现在的统治者,这种警示表达得比较含蓄,多数是借古代遗迹的荒凉衰败来感叹历史教训,警示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作答时,要指出作者是用借助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感叹的,对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警告。7.借人叹己

7.诗歌中的形象 篇七

一、追求独立、尊严、平等的女性

以女性身份加入到诗歌创作古已有之, 从卓文君到李清照, 她们都凭温婉细腻、多愁善思的诗行抒发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虽然不用打着旗帜, 但却有着自然流派的气质让女性主义诗歌也成为当代诗歌一处独特的风景。舒婷, 原名龚佩瑜、龚舒婷, 福建泉州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 插队时期开始写诗, 1975年, 由于几首辗转流传的诗作, 结识老诗人蔡其娇, 并在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 以一首《致橡树》而名噪诗坛。这首诗写作与1977年, 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苦难历程, 重新在历时废墟而站立起来的中国女性, 应如何看待爱情?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宵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哪些一味附和、利用爱情去攀附高贵抬高身份, 丧失自我的女性。即使象泉源, 象险峰、像月光、春雨给爱人带来温暖, 衬托爱人威仪, 都不是主人公的追求, 那么在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回答横空出世, 从思想上对女性在婚姻爱情中的不平等的从属地位给予彻底否定。”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你有你的“坚韧”, 我有我的“火红”, 我们以同样的姿态, 肩并肩, 以平等的形象共同扎根于泥土中, 独立、平等, 相互理解, 互相鼓舞, 互相支持,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有终身相依”。

诗人以优美形象、耐人寻味的比喻, 塑造爱情世界里的抒情女主人公眼中的对方和自我, 节奏铿锵, 语言高昂、感情饱满, 虽然带有些英雄主义的音调, 但也不失是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这和以往在男权社会中寂寞压抑、缠绵苦恋、委屈以全的女性截然相反。

“致橡树”中的抒情女主人不附庸男性, 不受男性控制, 但也不和男性对立争夺, 愿意承担生活的风雨, 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站在和爱人彼此尊重和谐的条件下独立而有尊严地生活在现代生活中, 这种女性对自我价值人格的追求, 在舒婷大量诗歌中反映出来:

如:《双桥船》“不怕天涯海角/其在朝朝暮暮/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如:《赠别》“要是没有离别和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和悲痛/灵魂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

二、温柔善良关注他人的女性

舒婷诗歌的核心内容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而构成这一内容核心的主要方面是在她的大量诗歌作品中通过浸满自传色彩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浪漫、温柔、真挚、聪慧, 关切现实关切他人, 无不散发出一种女性独特的芬芳。

“我为你扼腕而惜/在那些日光流动的舷边/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我为你举手加额/为你窗扉上闪耀的午夜灯光/当你在书柜前弯曲形象/”

诗中作为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相对的, 以“你”的身份出现的第二形象:“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的深藏着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在困境中挣扎又徘徊, 命运遭遇挫伤不幸, 性格遭到打击扭曲的人物。此时, 真诚细腻的女主人公伸出善良诚恳而体贴温柔的感情之手“想这样安慰你, 想这样提醒你”, 这种“安慰”“提醒”包含着深层蕴含, 已经超越了“爱情”。实质上, 它是主人公对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 只有意识到自我存在并有自我意识的女性, 才能意识到他人的价值, 肯定他人的价值, 并帮助他人实现价值。

舒婷大量的题赠诗都围绕这类主题, 抒写此类形象。

又如:《雨别》“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

《春夜》“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

《兄弟我在这儿》只要夜里有风/风改变思绪的方向/只要你那只圆号突然沉寂/要求和声/我就会回来, 在你肩膀平静地说/兄弟, 我在这儿。

《童话诗人》“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

三、呼唤自由人性的女性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四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哭一晚。”

——《神女峰》

神女峰的传说最早流传于楚国的是民间神话。宋玉在《唐高赋序》中写道, 楚怀王在高唐观遇到巫山女神, 主动献身于楚王, 后来神女相思忧郁而化为山峰。三峡景观的神女峰又称望夫石, 是民间女子等待丈夫化为山峰的传说, 宋王之后一千多年间, 神女峰作为浪漫坚贞爱情象征被许多文人墨客弄词作诗。

舒婷清醒的感到, 神女峰的故事“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为什么要为表现等待的痴情把生命和青春都牺牲?人们把神女“陈规化”“楷模化”的同时, 也是把神女的心灵化为僵硬的石头抹杀生命的活力, 压抑了自由的人性。但是心/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对传统“妇德”发出的锋芒毕露的质疑, 也是对束缚人性的贞操观念发出的质疑。可贵的是, 在传统观念和生命价值的极端挑战中, 抒情主人公“紧捂住自己的眼睛”“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 如翻涌不息的云”, 外部的世界激活了她内心的情感, 她不但看到“挥舞的各色手帕”, 还看到“沿着两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金光菊”和“女贞子”是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图示, 是抒情女主人公对传统妇德观念唾弃和背叛的物化, 是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是对女性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鼓励。

诗歌《惠安女子》中写道:“幸福虽不可预期, 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呵, 浪花天边无际。”

这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悸动, 而后这个忐忑不安的青春女子在美好的季节被忽略被忘却被压抑了情感, 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 成为传奇。”在独立、尊严、平等的一脉相承下, 抒情主人公对自由人性的呼唤煽动了对男权的背叛, 对传统的背叛, 呼唤着灵肉合一的爱情。

8.诗歌艺术形象的类别 篇八

【关键词】诗歌;形象;类别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也称意象。它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有意象就有诗情。而诗歌鉴赏就是由感知艺术形象开始的。只有充分把握了诗歌艺术形象的“形”(审美客体的外部形态)和“神”(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和诗人的情思),才能进行审美判断。因此,了解诗歌艺术形象的类别,是诗歌鉴赏升堂入室的基础一环。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以是来源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可见之象,如“枯藤”、“老树”、“昏鸦”;也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可察之态,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还可以是虚拟的可视情景,如“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但总的说来,诗歌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三大类: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一、事象

即诗歌中的直叙之事和化用的典故。诗人将自己对人事的看法与思考融入艺术形象背后,来传情言理。前者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作者选取历史斗争中的一个片断,写越国将士得意归来耀武扬威的神态和勾践忘却卧薪尝胆往事荒淫逸乐的历史事件,寄托诗人的盛衰之感、兴亡之叹。后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有这样几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句词借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受赵王存问却不被召用的典故自喻自己虽年老而壮心犹存,表达思为国用的拳拳忠心及对朝廷的无限愤懑。

二、物象

诗歌艺术形象以景物为主,作品中的具体事物(特别是咏物诗中的物象)与直陈的事象比,表现情思上更隔了一层,更显含蓄曲折,需反复揣摩。如: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表面上写柳枝随风飘摇,柳絮漫天飞舞,浑然忘却清秋到来枯叶纷飞“已带斜阳又带蝉”的凄冷结局,实际上借物拟人,嘲讽那些倚仗封建特权、飞扬跋扈、仗势欺人的权贵子弟(小人),警告他们天地间自有浩然正气,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虞世南的《蝉》中的“蝉”,李贺《马诗》中的“马”,王安石《孤桐》中的“孤桐”等物象都别有兴寄。

三、人物形象

包括诗人自我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和叙事诗中特定人物形象。

1.诗人自我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中,一个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孤独感伤、怆然洒泪的诗人形象耸立在读者眼前。

又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中塑造了一个在风雨大作、凄凉愁绝景象中,幻想着金戈铁马、驰骋塞外、为国戍边但却僵卧孤村的爱国老诗人的形象,足见其“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壮志难酬的沉痛与愤懑。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即作者以第一人称手法塑造的代己言情述志的人物,他(她)是作者的代言人,但不能完全与作者叠印。他(她)比实在的作者更形象、更丰富、更具遥想意义。如舒婷的《致橡树》,从女性视角以第一人称手法塑造了一个“木棉树”的形象,它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我”庄严宣布: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不愿学“痴情的鸟儿”,即不赞同依附性的功利性的爱情观;不愿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即不认为爱情是单纯的奉献。她要“作为树的形象”与“橡树”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云霞、雾霭、虹霓”。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代作者倡导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更倡导否定下级对上级、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否定对领袖权威盲目崇拜的新型人际关系。

3.诗人以第三人称手法塑造的特定人物形象。

此类人物形象多存在叙事诗中,如《木兰诗》中的“木兰”,《陌上桑》中的“罗敷”,《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

又如诗坛上广为传诵的《近试呈张水部》和《酬朱庆馀》两首诗。

近试呈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吟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在诗中描绘了一位绝早起床在烛光中精心打扮、羞涩扭怩、忐忑不安而又满怀期待的待见公婆的新媳妇形象,以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科考时所特有的不安与期待。形象楚楚动人,诗的意趣更耐人寻味。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菱歌一曲敌万金。

张籍的诗更为高妙,巧扣朱庆馀家乡(浙江)名胜镜湖,塑造了一个相貌美艳、光彩照人、珠喉圆润的采菱女形象,时人(作者)并不看重其他姑娘身上穿的齐地贵重丝绸,此女一串甜美的歌喉,才抵一万金哩,巧妙而彻底地打消了朱庆馀的顾虑。

上一篇:保险公司管理措施下一篇:养成好习惯争做好少年主题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