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2025-01-09

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共9篇)

1.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篇一

五年级语文整组备课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

(三)口语交际(四)习作

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各老师做学情分析

五、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5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第一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导语统领本单元内容主题以及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亲和力。共有4篇课文,其中1、2、3课为阅读课文,4课为古诗。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例如:1课《我的写作梦》是儿童诗,借队友通的思考来表现对童年写作梦想的热爱;2课《太阳路》3课《我的房间》是叙事性文章,反映了作者对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的热爱;4课《十五夜望月》是恰逢中秋,体会唐诗中的景物于心情所表现的意境。

《语文乐园》中包括读一读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口语交际、阅读、习作五方面内容。其中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因此,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搜集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好交际准备;习作是自由作文;

二、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珍惜童年生活,而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课文与语文园地的知识要互相渗透,在教学中要加强整合意识,注意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

3、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本单元的专题作为本组所有课文的中心思想,而要注意挖掘每一篇课文具体丰富的内涵。

三、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单元目标:

1、会认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积累并理解重点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文,练习复述课文大意,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写一篇作文:把自己的快乐告诉大家。

6、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读课外书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单元教学难点:

体会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我的写作梦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把上学期同学们有关理想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发对梦想的谈话。

二、学习《我的写作梦》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我们班级墙报上的《理想》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抒发童年梦想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自学儿童诗,读通、读顺、把体会和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回忆学习方法,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含义的批注。

(三)同学们在下面自由交流。

1、老师巡回,参与讨论。

2、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一起思考。

3、对学习优秀的同学,注意提高要求。

(四)全班交流。

可以代表讨论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五)老师检测生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区别形近字,重点解释“铅字”的意思。

(六)认真朗读课文。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

(一)、指名上台,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和解释。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1)“我”为什么沉甸甸的信,就像是放飞的翅膀?(2)“我”为什么决的邮筒像一只大大的储蓄罐,存进去的又是梦想?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三、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选择真实朴素的写作材料。

2、展开想象,用心理活动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3、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

四、你也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1、我的写作梦

作品——放飞()

邮筒——秘密 大吃一惊

一天天等待

储蓄罐——一个梦

2、太阳路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讲的是小朋友寻找到去太阳的路,说明了要不畏艰险,尽毕生的努力向光明攀登的道理。课文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按事情的发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时候”到“什么都知道了”)讲小朋友提出了寻找太阳路的问题,奶奶让孩子们种园子。第二部分(从“奶奶的话”到“苗儿都长得老高了”)小朋友为了找太阳路而种园子。“第三部分(从“可是”到“越来松接近光明”)讲奶奶的回答为小朋友指出了一条通向太阳的路。这篇课文语句浅显,人物对话较多,孩子的话充满童趣,奶奶的话蕴含深刻道理。教学目标:

1、理解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体味象征手法的作用。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后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情感目标: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树立百折不挠地向光明攀登的决心。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2.弄清苗儿生长和太阳路的关系,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段奶奶讲的话。学习难点:

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侯是否梦想过登上月球?那么有没有梦想过登上太阳?为什么?可是有一群孩子却真的有过这样的梦想——找到一条能登上太阳的路,而且非常执着,这群孩子里就有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今天让我们随着贾平凹的笔触,一起去他的童年探访他的理想。

二、生字、多音字正音。

绳儿系着 痴 一溜眉豆 噌噌 莫名其妙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运用学习方法勾画圈点。

2、预设学生质疑

* 文章为什么以“太阳路”为题?孩子们最终找到“太阳路”了吗? * 奶奶说:“正是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皆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你如何理解其中含义? * 孩子们找到太阳路的过程

3、课文梗概:梦想太阳路——寻觅太阳路——观察太阳路——理解太阳路。

四、分小组读书,读通、读顺。

五、看来,“太阳路”并非真的是登上太阳的路途,而是人们追寻自己的梦想的人生历程。这时它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转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六、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三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奶奶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分清主次,练习朗读课文。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缠着施肥葵花猜不透桃核篱笆结籽一辈子悬在空中莫名其妙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二段

1.听了奶奶的话我们怎样去找太阳路呢?引读相关的自然段。2.“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 3.(出示抽拉投影片,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们看,种子发芽了,先是一个嫩尖,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像什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种子发芽时的样子。

4.看着自己亲手种的种子发芽,心里当然很高兴,奶奶又让我们怎样做的?读11、12自然段,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苗儿与太阳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又去问奶奶。她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更莫名其妙了。理解“莫名其妙”中的“名”的意思。2.小苗儿与太阳路的关系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奶奶是怎样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呢?请大家轻声读15-24自然段,相互讨论奶奶说的话的意思。3.(全班讨论)奶奶说的话,我们听懂了吗7(板书:听)(出示)(1)苗儿五天长高了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苗儿顺着台阶往上走,不就能走到太阳上去了吗?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中的“走”是什么怎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示)(2)原来草呀树呀,都各自有一条支太阳的路,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这段话中有两个“去太阳的路”,意思一样吗?(第一个“去太阳的路”指植物向上生长、向太阳攀登的过程。第二个“去太阳的路”指的是通向进步、通向光明的路。)

(3)为什么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呢?(通向太阳的路又陡又长,得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

(4)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条路上攀登,为什么有的走得长,有的走得短。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4.我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呢?(出示奶奶说的最后一段话)。a.奶奶说了几句括?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想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人生的路又陡又长,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要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攀登,这样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c.练习朗读奶奶说的这段话。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读到这里,你明白了吗?奶奶说的太阳路是真的通向太阳的路吗?(板书:明)

7.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落实训练重点

1.快速默读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2.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写了“我们向奶奶打听去太阳的路”,奶奶让我们种园子,奶奶告诉我们苗儿和太阳路的关系。你们觉得哪一个内容作者是具体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够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深刻领会中心。

五、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2、太阳路

听——奶奶的话

看——苗儿的走

想——进步、光明的路

3.我的房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助阅读和尝试学习,在各自有独特阅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不仅了解作者的想象,而且明白其想象的由来,并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

1.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的房间是怎样的呢?你对自己的房间有什么思考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个同龄人的房间,也一起去了解他对自己房间的思考。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我的房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介绍了自己的房间,自己对房间的想象,最后说了还是最喜欢自己的房间)

2.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填表。

学生小组交流答案,如果有不同意见,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课文内容争辩。有异议的在全班提出。3.指名交流

三、练习读准读顺课文。

1.自己先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边读边勾画出生词。

2.将读得不够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座互相帮助将难读的地方读好。3.检查并纠正生词的读音和需要注意的生字的字形。4.指导并帮助读好学生认为难读的句子 5.接力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主要内容,针对课题或者课文内容提问。

二、梳理学生问题,引导带着问题读书 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

2.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

3.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根据学生回答整理)

三、围绕重点问题研读课文

“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 说明现实中他希望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读读你最感兴趣的他的一个想象,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强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并指导读好该部分。

A.交流自己的感受

B.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希望吗?为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呢? C.如果你的房间也真的变成了这样,你想象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D.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的向往。

3.小结学习方法:把自己当成作者,想象真的变化了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 4.针对第二部分其他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2-3小节)读好相应段 5.以读代讲,学生通过读书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6.小结第二部分的内容和感受,全班整体读读第二部分,允许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小节。

四、学习课文1.3部分,感受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谁能通过读书告诉我们?

2.读了这一段有什么,你对哪些句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呢?例如:为什么他要“嘘——小声点”地告诉我们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宝贝呢? 3.他的想象那么美好,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 4.比较课后习题的词语,体会并读出感情的变化。

五、课堂练习,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个文章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原来我们生活中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通过文字把它们呈现出来,作者新奇的想象并不神秘,因为他想到的我们也都想道,我们也能这样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作者怎么能把他的想法写得这么吸引人呢?再读读全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前后照应、语言有变化、生活化的语言„„)3.教师总结全文的学习。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语文乐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2 更深刻的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准确的读出句子所包含的语气。3 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通过读短文感受学生时代读书的快乐,并学习写读后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并运用。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词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4 小组评读,读出句子的语气。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读一读” 1 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我当主持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谈话沟通能力。2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清楚表达,让别人乐于接受自己的谈话内容。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今天我们来挑战一下电视台的主持人,你们现在都可以作为一位主持人来采访一名嘉宾。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 这次口语交际有什么要求呢? 2 交流讨论:

(1)大家可以作为主持人邀请一位嘉宾。

(2)主持人可以和嘉宾交流一下你想交流的内容,做好准备。

(3)学生自由组合创设情境。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2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3 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全班评议,评出“最佳主持人”。

习作 一个快乐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是个快乐的人。

能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这是一个快乐的人。

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3 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全方位了解这个人: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方法。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一个快乐的人”

2、同学们生活中你知道的一个快乐的人是谁呢?

3、快乐的人包括很多,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很多人都是的,并且还包括我们自己。

二 知道具体描述

1、这个快乐人的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她很快乐,介绍一件最能表现出她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也一起快乐。

2、指明学生讲一个快乐的人的一件事情。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件事情有何感想?

4、其他人怎么评价这个人呢?

5、小组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写出最能体现人物“快乐”的事例。

2、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

3、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2.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篇二

继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之后,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基础教育学段热议的话题。重新审视教科书的地位, 提升教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的认识,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

教科书作为教材狭义层面的范畴, 其价值取决于它包含的课程内容。首先, 优质的教科书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具体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需要一个媒介来融合, 教科书就是连接二者的桥梁。教科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教科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很难系统地为学生讲述知识概念。其次, 教科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媒介, 而且是承载一定课程内容的载体, 而课程内容是教科书能被使用的前提。最后, 教科书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担负着将课程内容从教师那里转换到学生那里的责任, 能够将无形的知识化作有形的书本。因此, 教科书是一种教学用具, 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文本资源, 是日常教学中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二、教科书的整合

如何进行教科书的有效整合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教师要在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的基础上, 通读教科书的编排体例, 把握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 理清教科书编排内在的逻辑关系, 分析并绘制可以进行内容整合的思维导图。

教科书的内容可谓是以“海、陆、空”三维度、立体式姿态呈现出来的, 教师应在正确理解、阐释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对教科书进行整合, 同时, 要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 对教科书的设计进行反思, 辩证地看待教科书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意识到对教科书的整合过程是一个具有启发性、渐进性、创新性和生成性的过程, 需要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发挥教研共同体的作用,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 进而达成教科书整合的最终目的。

三、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困惑与分析

笔者在前文主要针对教科书的地位、作用以及整合进行了论述, 接下来围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归纳与阐释。

(一) 教科书单元整合存在的困惑

通过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所研究区域 (吉林省) 的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对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科书单元整体设计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1.如何划分整个单元课时?

2.如何处理单元中所出现的大量生词?

3.如何处理2d的对话?

4.如何处理Grammar Focus部分?

5.如何处理阅读课?

6.如何处理写作部分?

7.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8.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夯实基础知识?

(二) 教科书单元整合所遇困惑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依旧对教师参与教学资源整合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教科书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情感需求出发,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科书进行整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者———教师来讲, 如何有效地整合教科书以适应学生、教师的需求, 是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挑战。其实, 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反映出教师在教材观及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1.教师的教材观

教师的教材观是指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 它反映了教师看待教材的视角、方式、思维与态度。教材观不仅涉及教师教给学生什么知识, 而且涉及教师如何教授这部分知识。因此, 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师的讲授方式。

“如何划分整个单元课时?”“如何处理阅读课?”“如何处理写作部分?”等困惑与教师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授课任务, 以便更好地为中考复习做准备密不可分;“如何处理单元中所出现的大量生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夯实基础知识?”等困惑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考虑的;“如何处理Grammar Focus部分?”“如何处理2d的对话?”等困惑折射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困惑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英语课堂教学与学校实际状况的关联。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师在“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整合教科书”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成效和质量, 决定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与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周晨2015) 。教师的专业能力呈现出经验性、情境性、发展性、价值性 (周晨2015) 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不仅反映出教师对使用教科书的反思, 而且反映出教师对教师角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与以往版本的设计面相比,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科书的设计面更广, 这必然会冲击英语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 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意味着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也要随之提高。

四、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原则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凝炼出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教科书单元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整体把握初中英语教学内容, 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学生三年的学习内容, 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堂课。根据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特点, 许多知识会多次出现, 每次出现都会更深入、更丰富,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也要循序渐进。

(二) 关联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单元与单元之间, 课时与课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 任何内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关联。

(三) 完整性

无论是一个单元还是一堂课, 都有它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以促使目标达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整个单元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四) 连贯性

在单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梯度, 即内容从易到难, 形式从控制型到开放型。单元教学也是如此, 每堂课都要有效地承接上一课时, 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操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五、教科书单元整合实施举例

针对教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出现的困惑, 笔者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一) 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 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在初中毕业需要达到的五级目标中明确指出, 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相关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和报纸、杂志, 克服生词障碍, 理解大意;能根据提示独立起草和修改小作文 (教育部2012) 。

从《新目标英语》教材整体编写顺序来看,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语言学习, 掌握了3种时态以及1300个词汇和一些简单句式, 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能够针对自己的喜好和活动内容进行简单交流。目前, 学生能够谈论本单元的语言目标———过去发生的事。教学内容以假期活动为主题, 贴近学生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需要使用过去进行时态, 利用相关词汇、短语以及表达感受的形容词描述活动。学生在七年级下册最后两个单元已经学习了过去进行时态以及很多描述活动的词汇和短语, 根据关联性原则, 这一内容不需要详细讲解, 只需要进一步操练, 达到熟练使用即可。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 学生还要使用复合不定代词以及where, who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这一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整体理解Section B的阅读部分 (训练阅读技巧) 和提升写作技能。同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训练资源,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水平进行整合并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

(二) 学期课时分配及设置

一般来讲, 初中阶段每个学期为18周, 如果除去假期和考试占用时间, 教师实际授课时间为17周。鉴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共有10个单元, 每个单元可以用8个课时来完成。以第一单元为例, 可将课时设置如下:

The first period:1a-2c, 3a (skill:listening)

The second period:2d, 3a, 3b (skills:speaking and writing)

The third period:Self Check 1, Exercise A

The fourth period:P8-4, 1a-1e, 3a-3b (skills:listening and writing)

The fifth period:2a-2e (skill:reading)

The sixth period:3c (skill:writing)

The seventh period:Self Check 2, Exercise B

The eighth period:Review

虽然听、说、读、写训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重要, 但要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所有技能训练的预期标准是非常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确定一个重点突破的语言技能, 并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进行补充, 既能做到重点突出, 又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在设计具体课时时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语言技能, 应该根据单元设计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原则, 在每个课时结束时为下一个课时做好铺垫, 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三) 本单元内容设计

本单元共计8个课时, 笔者将每个课时的内容设计如下:

1.The first period:1a-2c, 3a (skill:listening)

语言知识内容: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 Did you do...? (3) 不定代词的用法。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听的描述, 本堂课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Free Talk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What did you do?

Step 2:Listening (New Lesson)

(1) 将活动与图片匹配;

(2) 通过听将人物与活动图片匹配。

这两个部分都是输入环节, 在接下来的输出环节中, 不能简单地检查答案, 笔者使用问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内容:

T:Where did Tom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summer camp.

T:Did he go with anyone?

(引出不定代词, 让学生体会用法, 笔者进行讲解)

S:His friends.

T:Do you think he did something interesting?

Step 3:Practice

将Grammar Focus中3a安排到这一环节, 练习不定代词。

Step 4:Listening

(1) 2a Listen Where did the people go on vacation?Complete the chart.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听接近自然语速、熟悉话题的简单语段, 识别主题, 获取特定信息。

(2) 2b Listen again.Check (√)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for each question.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听简单对话, 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Step 5:Practice

2c Role-play conversations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本环节是一个控制性对话训练, 学生在使用听力中出现的信息进行对话操练的同时, 检查上一个环节的答案, 逐步从听到说, 循序渐进。

Step 6:Homework

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your own vacation.You need to tell us:

(1) Where did you go?

(2) What are the interesting things during your vacation?

作业是对本堂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也为下堂课“简单谈论自己的假期生活, 根据自己的信息写邮件”埋下伏笔。

本堂课设计了6个环节, 重点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到稍微有难度的长对话, 中间环节联系紧密, 同时兼顾了笔头训练。例如:在1c到2a之间, 通过填空题练习不定代词, 给下面的长对话搭了一个“脚手架”,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语意思;最后的作业也给学生提供了笔头练习的机会。

2.The second period:2d, 3a, 3b (skills:speaking and writing)

本堂课要在第一节听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 最后将听到的内容改写成电子邮件。从使用目标语言谈论自己和别人的假期生活的“说的输出”提升到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写短小的段落的“写的输出”。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说的描述, 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Free Talk

Share the interest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in public.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评价)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

Step 2: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图片 (见图1) , 让学生进行推测。

T:Helen also has a great time on vacation.There is a photo that she took.Do you know what it is?

然后, 笔者给出生词waterfall。

(2) 引导学生听一段关于Helen的假期生活对话。

T:Can you guess where Helen go on vacation?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Helen go on vacation?/What’s the name of the waterfall?/How many photos did Helen take?/Did Rick go somewhere interesting?/What did Rick do?

同时, 笔者引出生词和短语, 并结合对话,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and role-play it.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表演活动。

Step 3:Practice

对于不能见面的朋友, 可以通过写电子邮件的方法告诉他自己的假期生活。

(1) 引入Grammar Focus 3b, 自然地从说过渡到简单的写。

(2) 进一步练习, 将Helen的信息改写成电子邮件。

Dear Mary,

Long time no see.How was your vacation?Did you go____________?Did you do____________?I went to Guizhou with____________.Do you know I saw the Huangguoshu Waterfall.It was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there.I really want to go there again.Bye for now!

Helen

在上面的两个环节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假期生活, 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过渡到简单的段落写作, 有梯度地延续上一课时的听, 再从说到写的过程。整个课程以第一人称为主, 偏重控制性的活动, 然后进行第三人称的训练, 活动设置要更加开放, 着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Step 4:Make a survey

3c:Ask your group question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Then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 教师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改变。例如,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可以询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在汇报的过程中, 笔者要向学生明确规则:

(1) 每人汇报1~2名同学的假期生活即可。

(2) 要试着更具体地描述同学的活动, 不要一句带过;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半开放的范例,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

Report

In our group, everyone ate something at a restaurant.Mary visited her cousin in Beijing.They went to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nd took quite a few photos.They are so great.Tom...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人的经历。

Step 5:Homework

(1) 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的好朋友的假期生活 (第三人称) 。

(2) 练习卷一张, 包括以下内容: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适当的单词; (2)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3) 选择填空。

设计这一部分练习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A部分的语法知识, 促使学生通过笔头练习进一步夯实基础。习题设置不在多而在精, 命制习题要有针对性, 既要有助于检验, 又要有助于讲解时的知识延伸。

本堂课的设计是一个从说到写的过程。仿写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因为这是本单元第一次段落写作活动, 写的内容不宜过难。在作业设置上, 教师要对Section A部分的语言知识进行检验, 及时解决问题, 不要遗留到最后。针对Section B部分的语言知识处理, 教师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3.The third period:Self Check 1, Exercise A

本堂课设置为习题讲评课:

Step 1:完成Self Check 1, 巩固不定代词的用法。

Step 2:基础知识练习反馈 (作业) 。

Step 3:针对作业中第一题 (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的好朋友的假期生活) 进行小组交流和点评, 每组选出一篇文章进行班级交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对写的描述为“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 (教育部2012) 。

本堂课是练习课, 重点解决学生在Section A中的语言知识问题,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学生在作文修改环节分享习作, 有助于自身写作技巧的提高。

4.The fourth period:P8-4, 1a-1e, 3a-3b (skills:listening and writing)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项:

(1) 引导学生复习并使用适当的形容词描述假期生活中遇到的人和物。

(2) 从听的技能过渡到写的技能训练 (比A部分涉及的报告、电子邮件篇幅更长, 内容更丰富) 。

Step 1:Brain storm———复习学过的形容词

本环节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输入型任务, 是基于单元设计的关联性原则设计的, 有助于学生回忆已有知识, 为接下来的输出做铺垫。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路, 将1a进行修改, 对词汇进行分类归纳。

Step 2:Practice

P8-4:Imagine you are all foreigners on vacation in China.You meet each other at the airport on your way home.Talk about what you did on your vacation.Don’t forget to use these descriptive words:wonderful, exciting, friendly, terrible, delicious and so on.

遵循单元设计的连贯性原则, 通过对话练习迅速将词汇运用于实践, 从词汇到对话, 学以致用, 为听力做好铺垫。

Step 3:Listening

1c&1d两部分讲述了Lisa的假期生活, 教材中采用问题的形式, 而不是简单地填表格, 与A部分的听力相比, 增加了难度。同时, 提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谈论假期生活,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Step 4:Writing

在这一环节中,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Lisa的假期经历写成日记, 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完成3a, 同时讲解日记的格式和写法;然后, 引导学生找到Lisa的假期活动信息, 完成改写。

Step 5:Homework

模仿3b&3c两部分内容, 根据自己的假期旅行经历回答3b的问题, 并写一篇日记, 描述自己的一次旅行。

教师在批改这篇日记的过程中应主要关注学生对前面所学语言知识的运用情况, 因为这篇日记涉及的句式简单, 所以能集中反映出学生对基本句型的掌握情况。

本堂课虽然以听力训练为切入点, 但笔者在听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无论是他人的旅行还是自己的旅行, 写作过程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一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从他人到自己, 从第二课时中简单的电子邮件过渡到日记这种文体;同时, 关注不同的应用文体的格式。

5.The fifth period:2a-2e (skill:reading)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阅读两篇关于旅行的日记,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人物的情绪变化。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读的描述, 本堂课针对这四个方面的要求, 对略读、寻读、猜测词义三项阅读技能进行训练。另外, 阅读中的大量生词是学生理解的巨大障碍, 教师需要对生词进行分解处理。一部分生词可以通过课前的自由讨论引出并进行讲解, 另一部分生词可以放到课文中学习, 用来训练学生的猜词技巧。

Step 1:Before-reading

Discuss three questions:

(1)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vacation?

(2) Where do you like to go?

(3) What activities do you find enjoyable?

学习以下生词:activity, enjoyable, hill, top, below, bicycl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Step 2:While-reading

第一遍阅读文章, 回答问题: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What about on Tuesday?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两篇文章, 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遍阅读文章, 填写2c的表格:这是一个寻读的过程, 学生要学会找到重要信息。

第三遍阅读文章, 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Where did she go?/How’s the weather?/Where did she go in the morning?/Where did she do?/What did she eat for lunch?/What did she do in the afternoon?/How did she feel about the trip?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应关注文章细节, 训练猜词能力, 了解文章脉络, 完整复述文章。

Step 3:After-reading

完成2d&2e, 发挥想象力, 再次深入发掘文章的内容。

Step 4:Homework

认真阅读文章, 并能独立复述全文。

本堂课是一堂专门的阅读课, 重点训练学生的语篇整体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尤其在处理文章中大量生词时, 笔者将它们进行了分解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根据单元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知识, 学生理解即可。经过多次阅读, 大多数学生能复述文章大意, 达到了语言输入的目的。

6.The sixth period:3c (skill:writing)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说的描述,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带领学生再读2b的两篇日记, 从结构和语言的角度分析两篇文章。另外, 修改第4课时的作业———自己的一次旅行。

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分析两篇文章的结构

第一篇日记写了Jane一天的经历, 分别描述了Jane上午、中午和下午做了什么以及感受如何。在描述下午活动时, 作者写得比较详细,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日记虽短但要详略得当”。

第二篇日记集中描写了Jane登山的过程, 虽然只讲述了一件事, 但作者设置了合理的故事情节, 逻辑链清晰, 表达完整。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Step 2:关注文章的语言, 再读两篇日记的开头

(1) I arrived in Penang in Malaysia this morning with my family.

(2)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句子开头?

(3) As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uilin scenery is the best under heaven.”Last summer, my family and I went to Guilin for a holiday.

(4) Travel is a good means of relaxing ourselves, so I went to Hainan with my sister by plane yesterday.

(5) Tour is not only a personal interest but also a kind of knowledge.I visited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last week and knew a lot about Chinese history.

(6) Last May Day, my friends and I did something special on our holiday.We went to Disneyland in Hong Kong.

Step 3:关注文章中的逻辑性, 合理使用连词

Step 4:修改作文

Step 5:Homework

(1) 修改并誊写自己的作文。

(2) 基础知识练习, 命题方式与A部分一致。

这是一堂写作课, 笔者对课文进行了深度挖掘, 利用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写作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7.The seventh period:Self Check 2, Exercise B

本堂课设置为讲评课:

Step 1:基础知识练习反馈。

Step 2:完成Self Check 2, 这是一段关于旅行的小短文。

Step 3:针对作业中的作文修改, 进行小组交流和点评, 每组选出一篇文章, 进行班级交流。

Step 4:Unit One综合练习题

8.The eighth period:Review

Unit One综合练习题讲评:

综合练习题是一套完整的考试卷, 包括听力、基础知识、交际、阅读和写作, 能测试学生对整个单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掌握程度, 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是一种诊断性测试。

总体来说, 在8个课时中, 第1、2、4、5、6课时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每堂课的最终指向都是写作, 但写作的内容和难度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第3、7、8课时是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 是笔头训练。这8堂课的设计不仅关注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而且设置了有梯度的教学活动,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系统的语言习得过程。

结束语

笔者从实然状态出发, 结合具体实例对教师如何进行教科书单元整合与实施进行了诠释。随着传播媒介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教科书为载体的文本日益受到冲击与挑战。如何有效结合校情、班情、学情进行教科书的单元整合, 加强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建设,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必然会成为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关注的研究点。

摘要:从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出发, 分析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困惑, 提出教科书单元整合的意义和重要性, 凝炼出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原则——整体性、关联性、完整性、连贯性。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从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学期课时分配及设置、单元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出发,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 探讨如何实施教科书单元整合。

关键词:教科书,单元整合,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11, 16.

3.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篇三

1.拼一拼,写一写。(13分)

2.请你在正确读音后的括号里打“√”。(6分)

二、字词小魔术。(39分)

1.请你照样子,帮小刺猬找找丢失的草莓吧!找到后用线连起来。(6分)

2.趣味加减法。(8分)

减一减:

郊 —— 交 梨 ——( ) 胳 ——( )

( )——( ) ( )——( ) ( )——( )

加一加:

女 —— 安 子 ——( ) 白 ——( )

( )——( ) ( )——( ) ( )——( )

3.写出同偏旁的字。(3分)

好( ) 行( ) 仙( ) 纷( ) 灿( ) 愣( )

4.填上合适的词。(16分)

一( )掌声 ( )的岩石 ( )地握手

一( )紫丁香 ( )的笑容 ( )地点头

一( )电脑 ( )的办法 ( )地唱歌

一( )歌 ( )的汽车 ( )地观察

( )虫子 ( )鸽子 ( )花草 ( )图画

5.查字典。(6分)

三、句子万花筒。(8分)

例:夏天的山是绿色的,冬天的山是白色的。

春天的草是 色的,秋天的草是 色的。

例: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一位小小歌唱家。

小溪的水叮叮咚咚地流着,像一位小小 家。

例:小青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

我们班的生活委员是小青。

刘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例:小红把作业本交给了老师。

作业本被小红交给了老师。

小明把蛋糕送给爷爷了。

四、课文小天地。(17分)

1.按课文填空。(6分)

秋天来啦,山野就是 的图画。梨树挂起 的灯笼, 露出 的脸颊,稻海翻起 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 。

2.填写古诗。(5分)

寒山 斜, 。

停车 ,霜叶 。

3.把词语填写完整。(6分)

景色( )( ) 五( )( )登 天( )云( )

( )( )飘香 和蔼( )( ) ( )( )时节

五、小小阅读屋。(10分)

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是由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在1913年设计的。它是一面有五个圆环的白色无边旗帜,五环相套,颜色从左至右分别是:蓝、黄、黑、绿、红。

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在北京上空高高飘扬。它骄傲地告诉世界:中国,真棒!

1.你知道奥林匹克旗帜是谁设计的?(2分)

2.用“√”选择括号中正确的答案。(2分)

奥林匹克旗帜颜色(从左至右、从右至左)分别是:蓝、黄、黑、绿、红。

3.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一( )旗帜 五( )圆环 ( )飘扬

4.奥林匹克旗帜是怎样的?在文中用“——”画出来。(3分)

4.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感受1亿有多大。(四年级上第33-34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操作、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学习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相互学习、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教学关键:

利用想像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教学准备:

几叠100、1000页的纸张和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板书:100000000。

问:这个数是多少?该怎样读?

1亿是由()个千万组成的、由()个百万组成的,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板书课题:一亿有多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通过谈话引入,简洁明快,直奔主题。)

二、探究活动

1、猜一猜。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有多大)

2、操作验证。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9张、1158张呢?

小结: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第二步:操作实验

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分A组和B组进行测量。(1)让A组的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2)让B组的学生取10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大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也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4)以1000张纸为例。(方法同上)

①测量高度:约9厘米。

②提问引导。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9000米。(5)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基数越大,误差越小。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取1亿张纸来进行测量,还会不会有误差。)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第四步:表达交流(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3、直观感受

(1)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请10个小朋友的胳膊伸直,手拉手,量一量长度,接着推算1亿个小朋友将手拉在一起的长度。

问:地球赤道长?(40000000米),1亿个小朋友的手拉起来,围赤道大约要转几圈?(3圈)

(3)阅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秒的时间约是3年需62天。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我国移动电话用量去年已突破2亿多部。

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设计意图:在应用中巩固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一)请同学们观看以下信息,并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中新网2003年1月17日电,美国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仅2002年第四季度的分红就将近1亿美元。

中国移动2004年6月底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2005年中国的“网民”已超过1亿人。在中国有1亿多听力受损人群。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一亿多公里。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二)写一篇数学日记。(任选一题)

1、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5.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五

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体会并学习诗人在失望中冲破冲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境和包蕴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作者导语

李白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经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诗中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举起诗歌的火炬,照亮了壮丽的唐代文明。今天让我们继续对他诗歌的学习,共同走进他的《行路难》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背景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读课文

1、教师泛读同学时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

2、学生诵读

四、翻译

自主翻译,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交流注意通假字:“直”同“值”,价值。金樽:酒杯;清酒:名贵的酒;珍馐:珍贵的食品“羞”同“馐”箸:筷子;塞:堵塞安:哪里四、析读层次,感受思想美。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明确:忧郁悲愤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讨论

1、行路难,有多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黄河和太行大水名山川就像诗人的高远理想“冰塞川”“雪满山”尤其是“塞”“满”象征了实现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征仕途十分艰难。这就是诗人笔下的鲜明意象借助意象理解诗意诗境是鉴赏诗歌的办法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作者倍感痛苦,终于发出怎样的苦闷感叹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看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长啸天无语,竟使英雄泪满巾”。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_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六、总结

诗歌的写作亮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比喻,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夸张描写,画龙点睛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会怎么做?在苦难中,也许李白是我们自信的一种力量,是我们翱翔长空的一双翅膀。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倔强自信,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作业布置

背诵

★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 六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作文范文

★ 六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作文

★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 六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作文

★ 语文六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6.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与目标: Let’s talk

本部分主要巩固Good morning./ Hi.并学习新句型: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I’m from „(国家)。Welcome!通过教学会话,让学生学会介绍他人及做自我介绍。

Let’s practice

为了巩固Let’s talk部分而设计的练习。教学重点、难点:

国家名称及介绍他人和自己。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物头饰及一些公众人物或卡通人物的头饰,还有常见的国家国旗。或是某个国家有代表性的物品。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播放英语歌“Hello”的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演唱。(2)师生之间互相打招呼,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接着刚才的环节教师继续和学生对话,如班上有新同学,引入We have a new friend.如没有新同学就安排个学生戴上Amy的头饰,引出该句。T:带领全班一起说Amy!Welcome!注意不要将Welcome的发音发错了。(2)教师戴上头饰,手中兴起中国的国旗,扮演Bai Ling: Hi, I’m Bai Ling.I’m from China.(手中挥动中国国旗)。利用国旗卡片,教读China, America, Canada三国的名字。

(3)教师通过放录音,贴挂图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对话。并能利用头饰及老师提供的各国特殊物品作拟人式的自我介绍。(4)再进行介绍他人的操练。3.趣味操练(Practice)

用“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作自我介绍,教师引导全班向他/她问好。表演对话内容。

(3)鼓励学生用其他的著名人物或动物改编并表演对话。4.课堂评价(Assessment)内容:活动手册P1。

目标:通过听力练习,检查学生对对话部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老师可适当讲解题意。正确一小题,可以涂一朵小花。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1)听录音,仿读对话

(2)向家长朋友做自我介绍,巩固会话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Let’s learn

主要学习掌握单词:girl,boy, 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并能听懂、会说“Watch out!”这个短语。2.Let’s play

本部分是为了练习和运用对话部分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一个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3.学习字母Aa,Bb,Cc,及这些字母开头的单词。4.Let’s chant

通过歌谣复习字母,增强语感。教学重点、难点:

单词的记忆,认读和对话中的句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个字母的书写,及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物图片

学生准备朋友的照片或者动物的图片和玩具,活动手册。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将全班分组,分别扮演对话中的四个人物,运用上节课学过的句型做介绍。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老师利用卡片教读boy, girl。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这两个词汇。创设情景出示watch out.让学生明白是当心的意思。听录音,跟读词汇,注意单词的认读及拼读规则的积累。3.趣味操练(Practice)

(1)教师出示卡片一部分,让学生判断boy or girl。(2)游戏“听音猜人”

一生蒙住眼睛,其余生可改变声音向他打招呼。请他猜boy or girl。猜对可为本组赢得一分。

学习新字母及以这个字母开头的单词。

请生用身体摆字母;或师发卡片,进行大小写字母配对游戏。放录音,学说歌谣。课堂评价(Assessment)活动手册第2页的内容。

目标:检查学生对单词boy,girl的掌握情况。字母描红,不能完成的留作家庭作业。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听录音,跟读单词。

用巩向家长或朋友介绍自己,并知道自己是boy or girl。画一幅字母的想象画,形象地展示字母。课后记:

B部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Let’s talk 主要学习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 This is my friend, „(名字)”它是A部分内容的延伸。Let’s practice

巩固、操练对话的句型,鼓励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会话。教学重点、难点:

对话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锤子、几个小球和几面小国旗。学生准备朋友的照片。教师准备人物头饰。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师生问候,并进行日常口语练习。

(2)复习字母、歌谣。并玩游戏——看谁敲得快。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1)T:This is my friend, Amy.S: Nice to meet you.A: Nice to meet you, too.T: I’m from China.Where are you from?(语速放慢,并重复几遍)

A: I’m from America.老师再用同样的方法介绍Mike.(2)老师教读新句子,并让学生全班读,小组读多种方法练习(3)让学生听录音,看插图,跟读对话。3.趣味操练(Practice)(1)游戏“抽签”

学生在老师手中抽取一张卡片,其余生问: Where are you from?该生回答I’m from „.(2)请生用带来的照片介绍他的朋友。(3)自由组合表演对话。4.课堂评价(Assessment)活动手册上P4的内容。为花朵涂色进行自我评价。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1)听录音,仿读对话。(2)和同伴表演对话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Let’s learn

本部分主要学习teacher, student,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并且能够听懂、会说“Come in.”, “I’m sorry.”和“It’s OK.”三个短语和句子。2.Let’s sing 通过歌曲巩固本课单词。教学重点、难点: 单词的记忆与应用。短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话人物的头饰及相关的单词卡。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师生互致问候。(2)日常口语练习。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教师通过复习《新路径英语》小诗,引出I’m late.Come in.帮助学生说出I’m sorry.老师回答It’s OK.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句子的含义。

指自己,说teacher,再指向多名学生,引出student.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帮助他们完成句子进行自我介绍I’m „.I’m a teacher/ student.I’m from „.鼓励能干的学生介绍他父母及父母的职业。3.趣味操练(Practice)

游戏逐步出示某个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猜猜what’s he?游戏前可补充一些职业。学习歌曲,巩固单词。并且请学生自己编上动作。分男女生进行对唱。4.课堂评价(Assessment)内容:做活动手册第5页内容。目标:检查学生掌握生词情况。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听本课的录音,将歌曲表演给家长看。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Let’s say

学习字母Dd, Ee,以及以这些字母开头的单词。2.Let’s do

本部分通过说说动动,熟悉并掌握5个字母。Culture 教师介绍Women’s Day,也可补充其他几个节日。Let’s check

通过歌曲检查学生对本课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5个字母的书写和单词。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的字母卡及前面三个字母卡。(2)相关的图片及小锤子。

(3)教师准备书写用黑板,学生准备好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教师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字母,让学生猜出字母,并大声读出。(2)出示字母卡,学生认读,并提问学生回忆以它开头的单词。(3)放A部分Let’s chant的录音,学生有节奏地跟唱歌谣。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出示字母卡学习Dd,再单独呈现大写或小写,反复教读。用同样方法教读Ee。

(2)出示以这两个字母为首字母的单词图片,注意egg是an egg。(3)放Let’s say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3.趣味操练(Practice)(1)游戏:找朋友(2)游戏:看谁站得快

学生手执卡片,听教师发令后,产成一排,下面的学生边读边检查。看谁敲得快

将字母卡贴在黑板上,师或生说字母,两至三生抢敲字母。

介绍文化,妇女节。教育学生体会母亲的辛劳,帮母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做书上Let’s check检查学习情况。4。课堂评价(Assessment)做活动手册上相应的练习。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读字母给家长听。将chant说给家长听。C部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Story time(1)本故事表现的是Zip, Zoom斗智的故事。(2)要求学生理解故事大意,能听懂,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I want to be a teacher./ Can you read this?/ Sure./ Oh, no!这几个难句。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头饰。教学过程: Story time部分 放录音,学生看书上的插图,理解故事。特别是几个难句。再听录音,及观察教师的表演,并鼓励学生模仿故事人物的语气。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允许对故事进行改编。2.课堂评价(Assessment)

(1)引导学生对刚才的表演进行评价。(2)做活动手册上相应的内容。3.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7.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篇七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篇八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

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例6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第7、10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

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9.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篇九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3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食物》是本单元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一些食物,知道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们的营养》一课是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几种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作简单分析。《饮食与健康》主要阐述任何一种或一类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全部所需的营养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营养的角度认识食物的分类,合理地搭配日常的膳食。在对信息作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3课时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的多样化及其主要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和图片(或自带一些食物)。

2、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常吃些什么食物呢?(生答)

看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那关于食物,还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师并随机板书课题。

二、了解食物

1、我们的食物有哪些?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记录了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现在谁能说说你吃了些什么?(生答)

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总结板书:

馒头 米饭 面条 „„(面食)

白菜 豆角 西红柿„„(蔬菜)

鸡肉 鱼肉 猪肉„„(肉类)等。

大家还知道哪些不常见的食物呢?

(学生简单汇报)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看出大家很喜欢美食。是啊,因为我们的食物丰富多彩。那么,我们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2、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

同学们,当你在尽情地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制作它们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简单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是的,我们的食物,不论是肉食、素食,还是一些新型食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食物。

3、我们来给食物分类。

同学们,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如此丰富,大家能把这丰富的食物分类吗?

(学生根据想法简单汇报)

师: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很多,接下来每个小组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给食物分类吧!

小组活动,学生将带来的食物、图片以及知道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师:现在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同学们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发言的要点,以便与自己的交流结果相对照。

师总:通过小组交流,同学们总结出了许多分类方法。知道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原料的来源分,可以按营养成分分,也可以按食用方式或者产地等来分类。

三、自由活动

1、争当美食小导游。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收集了美食资料,谁的资料丰富,谁的解说最有诱惑力,最能吸引“食客”呢?让我们争当最佳美食小导游吧!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当美食小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他们的美食,其他同学当“食客”兼裁判,最后选出最佳的美食小导游。

四、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儿不满意?你觉得其他同学做得怎样?先想一想,再说一说。

五、拓展延伸

学生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各种资料,调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并与同学们交流调查结果。

板书设计:

1、我们的食物

馒头 米饭 面条 „„(面食)

白菜 豆角 西红柿„„(蔬菜)

鸡肉 鱼肉 猪肉„„(肉类)等。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并查找有关食物营养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和查找有关食物营养的资料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

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六、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统计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种类,分析你每天都获得了哪些营养成分?并适当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

板书设计:

2、我们的营养

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身上并无疾病)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探究活动

1、交流饮食习惯

师:同学们,为了健康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吃饭,那老师问一下你们会吃饭吗?生一定会笑着答会

师:既然都会吃,那么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吃的,一日三餐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现在,把你们的一日三餐的情况写在纸上,一会我们再来分析你们是不是会吃。

师出示食物结构金字塔,让学生说出金字塔给我们的信息,然后结合“资料卡”,分析自己的饮食结构,互相说说各自的饮食结构是否科学。

生再次交流讨论,并对照课本中的资料卡分析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有的可能缺少蔬菜或水果,也有的可能肉吃的太多等)

2、怎样搭配食物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收集的资料,参考食物结构金字塔,讨论怎样饮食更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为每个人身高、体重、运动量等拜托,会产生饮食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

下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交流,自己设计自己的一日三餐。学生设计的比较好,展示给大家看。

师再根据专家建议,向学生提供营养餐:早餐:1杯牛奶﹢1个苹果;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1份水果。师并板书

三、自由活动

师:科学健康饮食中,除了膳食结构要合理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健康?

学生猜测,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

1、合理分配三餐;

2、荤、素搭配;

3、不挑食、不偏食;

4、不暴饮暴食。

5、要选择无毒、无污染的食物。

6、注意不要食用不洁食物以及过期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7、不要边看书边吃饭。等等

四、拓展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今后将怎样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请同学们回家后对家里的饮食情况作一次调查,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编辑《营养与健康报》。

最后我把一首儿歌送给了同学们:

小学生,要记牢,科学饮食很重要。

一日三餐巧搭配,定时定量要做到。

五谷杂粮是主食,蔬菜水果不能少。

鸡鱼肉蛋宜适量,糖脂食物控制好。

饮食且要讲卫生,身强体健学习好。

板书设计

3、饮食与健康

早餐:1杯牛奶﹢1个苹果;

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

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1份水果。

第二单元

水里有什么四年级上册(2010-09-07 08:17:49)转载标签: 杂谈

第二单元

水里有什么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四课组成。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水的溶解”为主线串联为一体。《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主要是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重点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探究,了解到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进而拓展到水的净化等方面的探究。

本单元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研究生活现象,应用于生活实践,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使科学探究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丰富了学习经历,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习惯的养成。

课时安排:4课时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也不见了。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由于时间问题,教师可放到下节课让学生去学习,因为下节课我们将学到《怎样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课下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溶解在生活中应用。

板书设计:

4水变咸了

食盐——>不见了

白糖、味精——﹥也不见了

高锰酸钾——>溶解

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点:

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5、怎样加快溶解

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四年级上册(2010-09-07 08:22:11)转载标签: 杂谈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

(一)》、《植物的叶

(二)》、《植物的茎》五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认识,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整套教科书的总体编排上还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殖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植物的身体》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熟悉植物的六大器官,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面几课通过细致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研究。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一般到特别、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课时安排:5课时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准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预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

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预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索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索: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重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承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承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重观察四周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朴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朴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预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

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外形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 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上一篇:老师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办公自动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