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2024-07-21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精选15篇)

1.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一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全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和按照血液、体液隔离要求加强防护,防止因违规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工作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按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进行防护。

三、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采取处理措施,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尽快安排职工接受紧急处理。

四、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签名,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确认,并在登记表上确认签名,随后上报护理部。

五、护理部接到报告后上报院感小组,进行血清学评价和预防,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或加强培训,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意外还是违规操作。

六、院感小组对暴露人员及时实施血清学检查和预防性用药指导,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并提供咨询,给予随访和保密。

七、上报登记资料统一由护理部保存。

八、院感小组每年将本院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委员会

2.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二

1.1 生物因素

产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每天都会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如果不加强自身防护, 可能造成自身感染。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都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目前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总感染力达到60%。实验证明, 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000万倍, 给已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丙肝感染率达到30%,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现感染艾滋病的病人约65万人, 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 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 都具有传染性。另外, 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 孕产妇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 所以产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 如破水后听胎心音、肛查、分娩过程中、接触新生儿、会明冲洗、穿刺、拔针、处理病人用物等, 面对更多的是潜在传染源。

1.2 物理因素

锐器刺伤是产科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在临床工作中如溶药加药、穿刺、拔针、备皮、掰安瓿、套回针帽、处理废物时不可避免发生锐器刺伤, 最常见的主要是3种病原体:乙肝病毒 (HBV) 、丙肝 (HCV) 、艾滋病 (HIV) , 有报道证明, 临床护士针刺伤、锐器刺伤的发生率为88.2%, 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肤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 因而只要有0.004mL带有HBV的血液, 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 化学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 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都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地面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轻者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各种毒性垃圾如水银、难燃聚氯乙烯产品均可构成职业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组织业务学习, 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方法, 制定各种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 共同遵守,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2.2 积极使用有效的防护屏障

在接触患者血标本、分泌物、羊水及乳汁时, 一定要戴口罩、手套, 为患者更换床单时, 尽量少抖动, 应将床单轻轻卷起, 以防尘埃飞扬。进行静脉输液、真空采血、会阴擦洗、备皮、肛查等各种技术操作时, 在戴口罩的同时,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 有皮肤破损者, 避免接触乙肝、艾滋病携带者的血液和分泌物。

2.3 卫生洗手

洗手对控制疾病传播及个人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应坚持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如接触、护理、治疗乙肝、艾滋病的孕产妇后, 应使用肥皂水认真揉搓双手及腕部, 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 整个揉搓时间不少于15s, 然后用流动水冲净, 再用1:200含氯消毒液泡手1~2min, 泡水后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消毒毛巾或一次性纸巾。

2.4 慎重处理锐器

护士进行注射及抽血操作时, 习惯性的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均可导致针刺伤, 掰安瓿时, 80%的无护手具徒手操作, 很容易刺伤皮肤, 尤其在忙碌工作时。因此, 产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 加强责任心, 专心工作, 避免针头和税器刺伤, 注意针头不要重新盖帽, 有意弯曲、折断或用手将针头取下, 用过的一次性针头或其他锐器必须弃在一次性的锐器箱内, 严禁与普通垃圾混放。科室应具有针刺伤登记及管理制度, 一旦发生针刺伤, 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2.5 刺伤肌肤后的处理

被针刺后及时挤压出血、流动水冲洗再用0.5碘伏消毒伤口, 马上报告医院保健科, 做进一步处理。

2.6 加强孕妇的产前检查

定时做产前检查, 抽血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的病毒检查, 并记录在案, 一旦感染,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自身感染。

2.7 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监测

医院和人个均应重视医院的特殊工作环境, 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 要实施计划免疫接种, 提高免疫力, 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安全更好地工作。因此, 要注意职业防护, 加强安全管理, 确保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从而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

摘要: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 而产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羊水、尿、恶露、分泌物等, 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加之在接生、治疗、接触锐器物、注射、抽血、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均有皮肤损伤的可能, 锐器刺伤是导致职业性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3.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三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70-04 中图分类号:R 512.91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5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i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1],是目前威胁和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07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223501例[2],而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估计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0.5万人(9.7~11.2万人)[3]。由此可见,AIDS的传播速度呈迅速递增趋势,HIV的流行在中国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4],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护士接触AIDS患者的机会随之增加,对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日趋严重。为加强基层护士的HIV职业防护,避免其职业暴露,现就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其防护综述如下。

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

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HIV知识培训 国内多项调查研究提示,我国护理人员对AIDS一般知识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意识差。毛秀英等[5]的研究发现,只有12.5%~24.2%医护人员知道标准性预防原则,在进行注射、输液输血及采血操作中,仅有7.7%护士经常戴手套,22.1%护士偶尔戴手套。表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李映兰等[6]的研究也发现,护士对AIDS标准性预防原则掌握不够,安全防护意识较差。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认为AIDS离我们还很远。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除了少数专职人员外,很少能安排参加培训或各种学术讲座。显然,没有接受HIV相关健康教育和职业知识培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刘大华等[7]对HIV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临床对HIV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HIV等知识贫乏,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HIV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在医疗活动中疏忽大意,警惕性不高,造成HIV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就会增加[8]。基层医院受条件的制约,多数住院患者都是在住院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是感染者,绝大多数护士针刺伤后抱有侥幸心理,缺乏相关知识,认为患者不会是艾滋病携带者或AIDS患者而置之不理,不进行任何处置,潜在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2.设施条件,普遍性防护措施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的配置和防护用品的缺乏普遍存在,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投入资金少。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合格,无脚踏式或感应水池,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使用肥皂洗手而不用洗手液。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配备如利器盒、防护眼镜、隔离衣、防护服等专门的防护用品,严重制约了护士在HIV职业暴露的防护。锐器及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伤害因素,而且护士是接触锐器最多的群体,清洗手术器械、回收、毁形一次性物品等处理,增加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锐器伤经常发生在操作者缺乏经验,匆忙、疲劳时或患者不合作时。黄小红等[9]对91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0.47%。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针刺伤,特别是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10]。有研究证实[11],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被针刺伤的风险很大[12],护士长期处在针刺伤的危险中。HIV职业暴露引起的职业感染,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其他利器割伤皮肤引起,而这种损伤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本身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造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是医务工作者安全操作的行动指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接触HIV感染者或发病者的血液和体液的几率较高,如果在医疗过程中不遵守“普遍性防护原则”,操作不规范,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使HIV职业暴露成为可能。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培训 有研究认为HIV是传染病中较新的一种,职业暴露知识对较多的临床护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发现对HIV的认识程度明显不够[13]。由于基层医院的护士起点低、知识面窄、信息闭塞,是更需要学习培训新知识、新技术的群体。有研究表明,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公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加强对护理人员HIV/AIDS知识的学习与防护的培训[14]。只有学习与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后的有关问题[15]。笔者建议专职卫生人员应定期到基层进行HIV的有关知识培训,做到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学到新知识。

2.改善医疗环境,加大防护设施投入 医院的管理层应对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高度重视,完善各项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护士使用上先进的保护性用具。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的发生,多在静脉滴注或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而且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计的原因而不是粗心引起[16]。因此,护理人员迫切需要对人无害、无危险、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会对社会构成危险的安全注射,如利器盒、毁形器等;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眼罩、防护服等;医院可装备脚踏洗手池、感应式洗手池;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等。要理解和支持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解决护士因防护用品供应不上而放弃防护措施的尴尬局面。

3.做好防护,实施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7]。①洗手:对于医务人员,最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就是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所有操作前后,均应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仍需要立即彻底洗手;护士应掌握六步洗手法。②戴手套:手套能保护医务人员避免血液、体液接触皮肤或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韩晶等人[18]对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19]。③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有些操作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喷射的情况,如分娩和外科手术,这时需要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保护眼睛、鼻子和口腔黏膜。④穿隔离衣或围裙:防止操作过程中血液和体液污染衣物。

4.锐器误伤的预防 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与防护意识。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试管、手套、隔离衣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不可用手直接接触;不要将针头再插入针头套内,双手回套针帽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针头很容易刺伤拿针帽的手,当必须套回针帽时要采取单手操作;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针头和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手术过程中传递手术刀、缝合针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防锐器刺伤。不要直接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应放入利器盒后再作处理。Castella A等[20]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学者认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认识不足,工作粗心大意,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不熟练,针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及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操作规程。

5.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这样可以降低通过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连续冲洗至少10分钟,且避免揉搓眼睛。存在伤口时,应当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进行冲洗,切忌用力挤压伤口。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并包扎处理。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1~2小时之内。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推迟至24~36小时后将无预防作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接触物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药物预防、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及服药的依从性状况,并且定期进行追踪随访和咨询教育,对事故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均应严守秘密,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流行趋势已由大中城市流向县级和乡村,由于基层医院存在设施简陋、资金不足、防护设备短缺、防护意识差等,医护人员存在HIV职业暴露的一定危险性,但是只要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投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做好自身保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就能减少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3-327.

[2]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2007-1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R].2010-5-31.

[4]吴尊友,柔克明,崔海霞.HIV/AIDS在中国的流行:历史、现有政策和对未来的挑战[J].艾滋病教育与预防,2004,16(增刊A):7.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6]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7]刘大华,李 征,邱 扬,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医务人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5):220-221.

[8]尤飞龙.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59-560.

[9]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0]Gou YL,Shiao J,Chuan YC,et al.Needle stick and sharps injurirs among health care works in Taiwan[J].Epidemiol Infect,1999,122:259-265.

[11]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实习生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12]任小英,邓 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1.

[13]马兰煌.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J].右江医学,2007,35(6):727-729.

[14]李小寒,崔 雷.国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热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A):51-55.

[15]杨燕珠,钟柱英,陈秀珍.艾滋病病人的护理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151-152.

[16]Tan L, Hawk JC 3rd, Sterling ML.Report of the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preventing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J].Arch Intern Med,2001,16l(7):929-93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18]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9.

[19]李秀云,徐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中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4-506.

[20]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lity of percutaneousinjuries in health care workers:a year-long survey in Italy[J].J Hosp Infect,2003,55(4):290-294.

(收稿日期:2011-03-08 修回日期:2011-05-31)

4.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四

摘要: 血透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危害,成为潜在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透室护士自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危害

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这些消毒液使用浓度较高,却血透室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在使用这些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长时间接触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结膜炎,接触高浓度的消毒液可灼伤皮肤,滴入眼睛可导致短暂失明,持续大量接触这些有害因子,会导致人体肝肾器官的损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险,透析液的挥发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在这样局限的空间里,各种消毒剂的挥发,造成空气混合性的污染,而护士又要长时间的呆在这样的空间里,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组织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组织内长期存在[5]。

1.3 物理性伤害

因血透室的空间有限,且配备众多的机器、仪器、设备。使得空间较为狭小,而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反渗机、电脑、电视机、空调、人员流动等等,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用于空气消毒的三氧消毒机释放出的臭氧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与此同时,各种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都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1.4 环境、心理、社会性的危害

1.4.1 作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运患者,搬运透析液,搬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体力问题。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一些意外的发生: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甚至骨折。还有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4.2 心理社会危害是血透室护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工作过程中,机器出现各种情况,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动静脉穿刺的高难度,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异常集中注意力。护士的家庭压力、社会地位、待遇、业绩、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危害都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护士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而影响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透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预防院内感染的学习。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科室规章制度,正确的操作规程从事治疗。充分了解每个透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养成工作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习惯: 着长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鞋,透析器材复用过程中戴防护面罩,眼套,防水围裙。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换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尽量穿袜子。为防止锐器伤,操作时戴手套,还应该做到尽量不回套针帽,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分离针头时用钳子,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不要随意弄弯或弄直针头,对与明确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尽量不复用,对于烦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请求他人的帮助,采取相应的方法,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下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在伤后48小时内填写护士锐器伤报告表上报,视锐器的污染情况作相关检查,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时,24小时内上报,进行检测,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复查6个月,平时,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锐器伤的重视,特别是血透室这样高危环境下的护士,应定期组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落实疫苗的注射。

2.2 化学伤害的防护

除了生物性的防护措施外,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防漏出,溢出。在室内尽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睛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鉴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尽量在医用手套下面戴一层薄膜手套。

2.3 物理伤害的防护

空气消毒时,人不要留在室内,各种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流动人员,水处理的房门随时关上,对于不可避免的机器报警,病人呻吟,可以在透析前认真做好机器和管路的检查,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尽量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适当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沟通,护士养成良好的心里应对技能和业务水平,沉着、冷静的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源。

2.4 环境、心理、社会的防护

2.4.1 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进入血透室更换鞋子,上班时可穿弹力丝袜,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对于加班加点,科室应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及时调整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时间,缓解紧张心理,稳定家庭生活。

2.4.2 医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满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确实关心血透室护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学习,积极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加强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国家和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于一定的防护工具的配置和适当的应用激励因素,一定限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使预防与防护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大减少其职业危害,使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得到满意和激励,调动自身内在积极性,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度。

小 结

5.实验室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五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有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 体液污染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须时进行首消毒

(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有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时海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防护(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让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事件。

5、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6.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六

摘要:手术室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使得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在一些危险的因素当中,从而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手术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

1.1.1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分贝,会使人感到厌烦,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

射线的照射。对于怀孕的手术室护士应避免接触射线;在手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手术室护士应回避;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对于手术室的医疗电器,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设备。(2)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3)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

7.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七

1 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

1.1 各种针具等锐器损伤

1.1.1 针具等锐器操作

这是医护人员感染医源性病体的主要途径[3]。①住院患儿在治疗及护理上不依从、护士操作不熟练以及家属不积极配合或配合不当, 导致操作中意外针刺伤或操作后拔针时由于患儿躁动或旁人干扰而致针刺伤;②由于不遵守操作要求, 用后未及时放入锐器盒或弯盘内, 而掉落患儿床上或地上;③针头使用后置锐器盒或双手回套针帽及整理用物时意外刺伤, 有调查显示回套针帽造成操作的几率高达80%~90%;④进行拔针后将祼露的针头拿到集中消毒处时;⑤将血标本入试管时, 应取下针头。

1.1.2 刀片损伤

①小儿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输液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 对2岁以下及肥胖的婴儿, 我科大部分护士选择头皮静脉, 在给患儿剃头时, 由于护士操作不熟练或患儿躁动, 以及使用剃毛刀后未放置妥当而导致刀片刮伤。②在与医生配合进行侵入性操作时, 连接刀柄与刀片时、分离刀柄与刀片时、操作中传递器械时、操作后清洗, 打包器械时。

1.1.3 玻璃碎片损伤

加药过程中, 锯玻璃时用力过大致安瓿在手碎裂, 或用手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 导致玻璃碎片嵌入手指皮肤;治疗前、后擦拭治疗台时未仔细查看而刺伤;清理玻璃碎片时未加以防护而至刺伤。

1.2 血液污染

主要是含有HBV、HCV、HIV、梅毒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血液污染针头及医疗器械,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急性开放伤手术病人常以急诊入院, 入院后做一些必备的术前检查后即进行手术治疗, 而经血液传播的多种疾病, 如HBV, HCV, HIV等检查结果均不知晓, 护士此时在执行各种护理操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相对淡薄, 特别是一些低年资护士由于工作经验尚不丰富, 手上偶有掰安瓿时留下的划伤, 这时, 若护士进行静脉穿刺稍有不慎极易被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

1.3 患儿的分泌物以及排泄物污染

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哭闹导致唾液、泪液、鼻腔分泌物、呕吐物或粪便、尿液等污染。

1.4 体液、排泄物、血液、羊水污染

由于产后新生儿特殊情况需马上手术而转入小儿外科时, 产科护士未及时将患儿的皮肤擦拭干净, 而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产妇的阴道分泌物、血液、羊水等, 也会被污染。

1.5 工作压力和心理因素导致的免疫力降低

由于小儿外科护士工作繁忙, 又频繁的倒班, 加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高要求性, 使护士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加大, 从而导致抵抗力下降,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防护措施

2.1 心理、生理防护

护士应学会自我保健,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会自我减压的方式。学习和积累各种工作经验,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稳定。

2.2 加强职业培训

护士长要加强进行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的培训教育, 特别加强新入科的护士的教育培训, 使每个护士都能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坚持“标准预防+额外防护原则”。

2.3 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 预防导致针刺伤的高危因素

①防止针刺伤除了必要的安全操作流程外, 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BD安全型留置针, 当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时针尖会自动地被保护套完全套住, 没有被针刺的危险, 使用安全型留置针能减少医护人员受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以及减少病人在医院内感染的机会, 安全型留置针的使用是对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双重安全保障。②教育护士对分离后的针头要及时置入锐器盒内, 禁止双手回套针头帽 (如特殊需回套针帽可用单手复帽法) ;不要相互传递裸露针头、锐器;防止使用后折断或弯曲。

2.4 规范操作

①护士在对不合作的患儿进行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 尽量选择患儿的四肢静脉, 如必须选择头部静脉, 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 固定好患儿头部, 使用后的剃刀要及时置于锐器盒内, 以防刮伤。②护士锯玻璃安瓿时用力适当, 并尽量使用纱布包裹再掰安瓿;擦拭治疗台时要注意防护;拾、取污染针头或其他锐器时要使用专用钳子或镊子, 绝对不可徒手处理。③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小儿外科各项技术操作, 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操作过程中对不合作的患儿应采用防护工具 (如戴手套:针刺入手套, 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 其感染率为0.20%~0.25%;戴口罩、护目镜以及穿隔离衣等) , 避免接触患儿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严格进行洗手, 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4]。小儿外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六部洗手法”, 正确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 cfu/cm2。

2.5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和反馈制度

护士是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的人群, 而且为高危性接触[5], 如发生职业暴露, 立即报告登记, 早报告、早处理, 建立锐器伤、HBV、HCV、HIV等职业暴露处理预案和随访制度。

3 小结

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严重威胁护士身心健康的物理因素, 应高度重视, 尤其是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 占80%以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 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 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 减少各种危险行为, 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安全[6]。从预防入手, 安全操作, 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在为患儿治疗的同时, 保护小儿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摘要:分析小儿外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包括针具、刀片、玻璃碎片损伤以及血液、分泌物污染等, 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小儿外科,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59-284.

[2]戴表梅, 王立英, 刘素英,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操作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534.

[3]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2-425.

[4]陈丽容, 徐风琴, 肖秀红, 等.医务人员干手设施的选择与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59.

[5]赵锦芬.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1009.

8.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八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以下几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TP)。

1易被感染的疾病

1.1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手术室护士感染HCV的风险为0.1%- 1.6%,在健康工作人员中最易被感染的人群以外科医生和护士最多,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在有创操作中因经皮肤暴露造成的感染。

1.2 艾滋病: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也在快速增长,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站60%,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途径中,主要危害是针刺伤,健康手术护士在工作中感染的可能性与针刺入的部位,注入被污染的血量,血中艾滋病病毒载量(HIV— RNA)水平及病人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1.3梅毒: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随着梅毒患者人数成倍增长,合并梅毒患者也相应增加,在合并梅毒患者的剖宫产中,手术人员随时都在接触缝针、刀剪等锐利器械及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因此使手术室护士成为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2防护措施

2.1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及实习人员、保洁,都要进行上岗前专业的医院感染控制教育培训。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手术室护士应主动接受更多关于HBV、HCV、HIV、TP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懂得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前1天对病人应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手术病人的病情,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的病人应高度警惕,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诊断和隔离种类,对急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一律按阳性对待,用一次性手术包,手术结束后装入黄色双层垃圾袋内,专人负责回收。

2.2加强防护措施、规范操作程序手术室护士术前进行自我体检,尤其是对双手、双前臂皮肤的检查,如有皮肤破损或小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术前修剪指甲不易过短,以免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术中应使用安全的防护用具,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一种新型材料制成的G— VIR手套。对有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时,护理人员必须戴双层手套,佩戴护目镜,手术衣外再加一层一次性防护服,穿加长脚套,穿不露脚趾的手术鞋,以防止血液污染皮肤及锐利的器械掉落刺伤足部,洗手护士在传递手术刀、剪、针线时,不要直接递给手术医生,应置于弯盘内放在托盘架上,手术者自己拿取。手术过程中及时撤除所有不必要的锐利器械,如电刀、钻头、克氏针、开胸及骨科锐利特器,入固定保护位置,以免造成误伤,用过的针头不能用手复帽,手术结束后放入一次性利器盒内,避免乱放造成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结束时,应在手术间门口更换清洁或消毒工作衣、鞋、帽。

2.3对污染物品的处理手术后的废弃物品应分类处理,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封口后经污物通道运出由专业人员无害化处理。手术间物品表面、地面、墙面,用1500mg/L 含氯消毒劑擦拭。

2.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手术室护士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即使个人遗忘,也由同事监督,科室负责人加强管理。

2.5建立上报制度手术过程中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周围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边挤边冲洗,伤口用5%碘伏消毒,同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由科室负责人逐级上报职业暴露情况,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做到早期预防。

3综上所述

手术室护士因其职业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有所增加,实施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可降低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率,2011年我科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防护措施无一例职业暴露发生。

参考文献

[1]段莹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护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3.(3).

[2]李玉莲 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03

9.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九

刘洁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手术室,陕西安康 725000)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和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化学消毒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锐器刺伤、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如何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由于工作的需要,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颈椎前屈位站立;巡回护士经常需快步行走;处理重物;进食时间的不规律;并且不可避免的接触各种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的污染以及频繁的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

1. 刀片、针刺伤打针、输液、配药、传递器械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手术创口接触,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的过程中,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刀片、安瓿等锐器刺伤。术中锐器伤、骨科手术操作如敲打、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脱落都可能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机率最高。

2.噪音 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空调及病人的呻吟等是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

境中工作,易影响其心血管、内分泌和听力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化学消毒灭菌剂 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工作应用较多。每台手术

结束后特别是感染手术,污染手术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都要

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喷洒、熏蒸、擦拭室

内污染的器具,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

触戊二醛、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当浓度>20mg/L

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头痛、心悸及失眠等。医院

中戊二醛的使用会引 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是引起职业性

哮喘的主要原因。2%碱性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4废气 主要是氨氟醚、异氟醚等,它可从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

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手术室护士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能力及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

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下降。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目前,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需采

用激光手术的方法,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光化效应的作用光谱

光化反应可引起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发生变化,分子的高级结构也

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如杀菌作用、红斑效应、色素沉着、维生素D

合成等生物效应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心理疲劳

专家们已证实:[3]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工作姿势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我院手术室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连续站立均6.5h/日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min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4h/日或以上。处理重物,如按20例/日手术计算,需搬动约5kg重的器械包20余次,约为6kg重的敷料包20余次,2kg重的手术衣包50余次,以上合计约为350kg重的物品由护士完成。疲劳、从职业因素比例高的项目看,有心情焦虑、精神紧张等因素。身体局部症状,如腰疼受工作姿势、处理重物的影响、全身症状中胃症状与心情焦躁、责任感、处理重物、饮食不规律、超负荷工作有关系。[8]

手术室护士每日高度精神紧张。遇有重、急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更为明显。责任上的压力来自多方面,医护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是精神压力和轮班。1.1针刺、刀伤的预防

1.1.1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正确认识职业暴露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关系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致感染的称职业暴露。医生手术前常规为病人做好血液的HBV、HCV、HIV检查,急诊手术病人按阳性处理。术中医护人员只关注病人的手术进展和生命安全问题,而自身的个人防护无暇顾及。手术室护士要重视把保护病人及“自身无伤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造成的污染和伤害,确保病人和自身的健康。

1.1.2安全处理针头、刀片用过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应及时放入利器盒内。传递刀、缝针时放慢速度,或将手术刀放在弯盘中传递,避免直接手-手接触。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或折断针头。要用持针器夹取缝针,勿用手中的纱布垫直接擦拭手术刀刃上的血液,用毕及时撤除所有不必要的锐器,将电刀、钻头等锐器放入固定保护位置或锁定,以免意外触动开关造成损伤。手术间内物品及用物只限一人使用,手术结束后将刀片、缝针置入利器盒内按医疗垃圾焚烧处理。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锐端使用保护套,避免刺伤。

1.1.3针刺刀伤的应急处理 立即将伤口用清水冲洗,离心端挤出残血,用5%碘酊消毒,若病人HBV阳性则应在受伤24h内注射高效价乙肝病毒抗体(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如果病人HIV阳性设法在暴露后24h内尽快服药预防,直至IDV感染预防有效果。发生职业暴露后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院感科,尽快采暴露者血液做HIV抗体检测,如为阴性,则分别于暴露后6周、8周、3个月、6个月定期查HIV抗体。

2.1 噪音防护 电动吸引器、麻醉机、推车等需定期维修,活动部件上润滑剂。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

3.1化学消毒灭菌剂的防护 将戊二醛熏箱安放在有排风能换气的房间,从里面取物时尽量集中操作,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用甲醛液固定标本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翻拨。接触戊二醛溶液时戴好橡胶手套和防护镜,防止溅入眼中或吸入。用84消毒液喷洒地面时,30min后通风。

4.1 麻醉废气的管理 选择质量好的麻醉机,添加麻醉剂时要防漏,全麻过程中废气排放管道应通向室外或使用二氧化碳吸附剂吸附废气,管道连接要紧密防止漏气,室内有良好通风设备(送新风换气)。

4.2高频电刀使用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使用的骨水泥异味,对人体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用电刀时要及时吸去烟雾,并持续送新风净化室内空气,减少医务人员有害气体的吸入。

5.1 激光手术的防护

我们规定凡手术配合人员必须戴上防护镜。操作时关闭房门,在房门上并注明“激光”字样。在术间内有明显标牌示:用氧浓度要低于

40%,必须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防止引起火灾。并将激光手术固定在一个手术间,保证安全。

6.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在工作安排中,我们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教育和传授年青护士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7年以来,我们在护士工作的班次,时间安排方面打破了几十年的常规。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人员。使以往上午护士多,下午人员紧张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既保证手术的安全配合,也为安排工作提供更宽松,更有利的条件。讨论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加强医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定期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加强医疗废物危害性的认识,抓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切实作好职业防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使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文献:

刘俐、孙建平传染性手术中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0(1)1420

陈云芳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当代护士2005(1):86-87

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10.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十

摘要:随着患者就医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越来越多;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国策,使母婴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专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职业的竞争紧迫感等诸多职业应激源,给助产士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身心疾病,如身心消耗综合征、工作疲倦感、焦虑、抑郁等[1-2],这些压力若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将影响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母婴安全,而良好的应对措施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最主要对策。本文对助产士工作压力源与应对方式进行综述。

关键词:助产士 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压力反应,干扰人体恒定状态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

[3]。心理压力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过高的压力会对人们的身心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掌握适当的压力应对策略,可以减轻压力、减少疾病、保

。持健康[4]

1研究方法

文献提供的调查对象均为各地大、中型医院的临床助产人员[5-7],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用同样方法调查了本科助产人员,调查结果差异不大。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前10个方面分别是: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高风险的职业压力;工作量大;经常倒班;工资及其它的福利待遇低;非护理性工作太多;不必要的书面工作太多;护理意外事件;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继续深造和晋升的机会太少。

2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分析

2.1 责任重、风险大笔者所在的医院为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孕产妇急救中心,危重病人较多,风险就更大,如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妊娠合并症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胎死宫内的危险,危害母婴的生命安全。而产程进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病情变化快,如羊水栓塞、肩难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会阴撕裂伤等,工作预见性难,突发抢救时常出现,助产士担负着母婴生命的希望,每项工作都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助产士强烈意识到工作责任重、风险大,担心说话不慎引起纠纷,担心用药或操作出现差错,担心病情观察不周造成孕产妇或新生儿病情延误甚至死亡。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调查显示[8],助产士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发生抑郁的倾向性更大。

2.2 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针刺伤传播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远大于其它途径(皮肤、粘膜),约占80%,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9],研究显示,被污染的针刺伤引起HBV、HCV、HI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6~30%、3.5~10%、0.2~0.5%[10]。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的趋势,助产士在会阴缝合时,由于操作部位隐蔽、术野暴露困难及产妇不合作,稍有不慎易发生针刺伤;在人工破膜或接产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产妇的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大小便等,甚至喷溅到脸面和眼睛;在急产、新生儿窒息抢救、产后大出血等应急处理和抢救中,助产士根本顾不上自我防护,他们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1]。

2.3 工作量大,身心疲惫[12]资料显示有96.67%的助产士认为工作量太大。研究表明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导致身心疲。助产士既要负责产程观察、接产、执行医嘱以及完善各种繁杂的书面记录或电子病历等,还要做好孕产妇大量琐碎、重复的生活护理。非护理性工作太多、不必要的书面工作太多,也大大增加了助产士的心理压力。由于助产士编制不足,很多医院无法实行一对一陪产服务,很多时候一个助产

士要同时观察2-3个孕产妇,有时候2-3个孕产妇同时分娩,或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抢救工

作,体力上的消耗,精神上的高度紧张,使助产士感到心力交瘁,力不从心,而稍有不慎或

思维不清晰容易导致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

2.4 复杂的人际关系患者及家属对突发事件常难以接受,往往会迁怒于医护人员,甚至发

生打骂、恐吓医护人员的现象[13],使助产士感到恐惧和无助,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

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一旦发生人际冲突,会使工作陷入困境,不能很好地合作,这些都会

给助产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2.5职业心理失衡助产士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职业,要求助产士不断地

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才能适应助产专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

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助产士工作的社会地位仍较低[14],助产士晋升和深造的机会少,工资与职称相关,使助产士的付出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补偿,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会使助产

士产生消极、沮丧心理[15]。助产士由于经常倒夜班,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饮食睡眠无规

律,从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失眠,影响健康。

2.6 护理意外事件护理意外事件是指预期结果之外所发生的非正常事件,包括事故、缺陷、隐患等。助产士在接产过程中,由于胎儿相对过大或产妇不配合,虽然按常规操作,但仍然

发生了新生儿锁骨骨折或会阴裂伤;安胎的孕妇由于妊娠并发症而胎死宫内;输液引起静脉

炎等等。这些情况往往会引起医疗纠纷,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3缓解助产士工作压力源的应对方式

3.1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压力源压力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现象,压力对个体具有

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压力,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维持机体的恒定状态

以适应压力[16]。助产士自身应加强学习,多看相关的杂志论文,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工作认真细致,按规程操作,急缓有序,有条不紊,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学会经验交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上班保持充沛的精力,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正确看待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护理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加强自我心理素质

修养,丰富边缘学科知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

家人朋友多交流沟通,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心理压力[17],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2 人性化管理,创造和谐团体医院领导应充分意识到工作压力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

护士长应根据工作流程灵活排班[18],高低年资搭配,各尽其能,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

要的书面记录及非护理性的工作,把时间还给助产士,还给病人。重视激励,医院应将责任、风险、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绩效分配,重视劳动价值,体现同工同酬、优劳优酬的政策,适当增加夜班补助,使助产士能够达到心理、职业的平衡[19]。建立心理缓解咨询点,适当

组织集体活动,多关心、问候助产士,多了解她们的心理需求,共同协商解决方案,营造和

谐、愉快、团结的工作氛围。

3.3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减少职业暴露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操作是防止职业暴露的基本

[20]保证,严格执行岗前培训,建议在护校普及课程,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做好标准预防,规

范孕产妇孕期的各种生化检查,了解其传播途径,并重点做好安全防护,降低职业暴露的发

生率。同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使助产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及时得到

[21]咨询、处理、追踪;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改善工作环境,减轻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3.4强化法律意识,预防护理纠纷采用专题讲座集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

保健法》等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助产士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能力。在临床护理操作过

程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

常及时上报,积极采取抢救或补救措施,这样不仅能预防差错的发生,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

[22]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职业形象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要一视同仁,鼓励他们积极晋

升职称、外出进修学习及参加大专、本科、研究生学习,以提高助产士知识层次并开拓视野,激发职业潜能,认识自身工作价值,塑造良好职业心态,有利于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

[23]质量,平衡职业心理。

3.6社会与家庭的支持 “家”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港湾,当面对压力时,可向家人、朋友、同事敞开心扉,寻求帮助与支持。同时呼吁全社会理解助产工作,尊重助产士,肯定助产士

[24]的工作价值。

3.7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医院建立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量持续改进,科室定期召开例会,对潜在的护理隐患或已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防范措施。重视对系统的改进而非个人的处罚,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上报潜在的各种护理隐患,以互相借鉴,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4小结综上所述,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25]状况不容乐观,这不仅关系到助产士的身体素质,还直接影响到母婴安全、产科工作质量的优劣。压力源是多方面的,压力的解决需要助产士和管理者双方合作才能完成,管理者应多关心、理解助产士,实施人性化管理,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助产士要正确排解所受的压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激发职业感和责任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参考文献

[1] 焦亚萍,孙黎,潘玉鸿,等.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

护理杂志,2007,23(3):57-59.[2] 郑桂香,张明娜,勾宝华,等.助产士工作压力源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

杂志,2012,27(6):58-60

[3] 胡静超,陶红,张静.国内护士压力源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58

[4] 张恩泰,韩丕国,谢忠明.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3:1-3

[5] 陈娟英.助产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护杂

志.2012,28(3):52-53

[6] 王贤华,韩建,邱海英.浅谈新形势下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J],重庆医

学,2012,41(11);1141.[7] 陶慧,余惠云,白玮.助产士工作压力与身心状况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

报,2009,30(2);232-233.[8] 曾静杰,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4)

2949-2950

[9] 霍乃玲,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324-325

[10] 严永新,艾滋病与医务工作者[N],健康报,1997-12-04

[11]谭亚杰,黄丽梅,陆小娟.助产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探讨[J],当代医

学,2010,16(12);116-117.[12] 闫育敏, 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护理研究[J],2010,24(18):1627-1629

[13] 冯淑香,苗慧,王海霞.工作压力对助产士身心健康影响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

济学,2013,4:318-319

[14]旬芳,贺晓梅.临床护士职业压力原因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6(2);79-80.[15] 杨彦敏,护士心理压力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6(2);310-311

[16]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7] 张镇静,周丽荣,林征,等.综合性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1):72-74

[18] 林凤玲,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办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13(21):124-125

[19]田莲华,晏妮,内科护士心理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5

(6):412-413

[20]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

志,2002;37(8):633-634.[21] 于秀梅,王丽莎,李晓雅.助产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及防护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4):622-623

[22] 李积柳,加强助产士法律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62

[23] 叶永梅,叶永维,高鸿英,等.助产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

药,2010,5(6):255-256

[24]王凤春,韩翠存.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6),729-730

[25] 庞娟,庞仕一,职业因素对助产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

(36):140-141

作者简介:熊洁贞(1973-),女,主管护师,大专,从事产房护理工作,工作单位;543000,广西医科大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电话***

11.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39-02

职业暴露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导致皮肤、黏膜污染,或者也有可能由于皮肤被受到污染的玻璃片或者针头刺破感染所致[1]。产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较为特殊,不仅需要负责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也需要负责协助产房助产士观察产妇产程,协助接生以及缝合,因此很容易出现职业暴露危险,职业创伤的危险性较[2]。为尽可能降低产科护士职业暴露风险,总结有效的防护措施,本文对我院40名护士、助产士职业暴露事件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产科2013年4月40名护士及助产士为调查研究对象,所有调查对象的年龄最小21岁,最大52岁,平均(29.4±5.4)岁;护士人员护龄最短2年,最长达30年,平均(10.5±7.9)年。护士职称:17名护士,17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

1.2 方法

本次研究调查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职称、学历、年龄及工作时间等个人基本情况,并且了解是否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性防护知识培训。本次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经本次调查研究分析,自身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都是导致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身因素,占到4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 论

3.1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分析

3.1.1自身因素。很多产科护士护理观念比较落后,在职业防护方面的意识欠缺,常常在接触到患者污染物、体液或血液时没有习惯常规戴手套,甚至有的护士会错误的认为戴手套会浪费材料或者妨碍工作。因此职业防护措施落实工作不到位。在出现职业损伤后也没有及时检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

3.1.2物理因素。产科护士常常会由于工作长时间站立,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而且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采血、抽血、打针、输液等,容易受到锐器的伤害。皮肤或黏膜经针刺或者破损,感染艾滋病、乙肝、梅毒、淋病等传染性疾病。另外,保洁员工作不规范、不认真,也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3.1.3化学因素。产科科室常常会需要消毒、灭菌,常常会采用消毒机或者紫外线进行消毒,但是紫外线有辐射常常会导致皮炎或者眼炎。而血压计或者水银体温计被折断的话,里面的水银是毒性极强的毒品,若处理不规范,极易损伤人体的肾功能以及神经功能。

3.1.4生物因素。产科护士常常在观察产程或者各种治疗过程中,会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极易通过这些途径而发生感染。而且医疗器械受到HCV、HBV等病毒感染,产科护士的感染风险也非常大[4]。

3.2避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对策

3.2.1医院应加强行政管理。医院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安全教育工作,应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将职业防护知识教育作出在职护士以及岗位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知识宣传力度,使产科护士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尽可能避免职业暴露。

3.2.2應加强双向防护工作。根据美国医院感染管理指导委员会提出,应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两方面加强防护措施。具体而言,产科护士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首先应严格遵循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应采用非接触式流动水或者皂液洗手,也可以应用消毒液擦手。在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并且戴上手套。污染的针头禁止再次套回针帽内。禁止将污染的针头直接用手分离。在戴好相应的防护工具后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从根本上杜绝皮肤感染。

3.2.3应加强产科护士自身抵抗力。产科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平时应指导护士注意加强自身营养,注意身体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各种规定的疫苗,重点防护易感人群。

3.2.4应缓解产科护士的心理压力。产科护士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害怕的精神状态下,容易造成职业损伤。应指导产科护士按照自己的工作性质及特点进而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做到劳逸结合,学会自我调节,纾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建议护士平时多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心理承受力。

综上所述,导致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有多种,应加强产科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而医院也应该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尽可能减少产科护士由于职业暴露而遭受伤害。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 2012, ( 3 ).

[2]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2012, 16( 7 ):749 – 750.

[3]张帆,周 密.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11,5(1):36—38.

12.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 5 年2 月,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本院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护士186 名, 排除外出进修、休产假和病假者。

1.2 调查方法以护士一般情况、医院临床使用的危险性药物种类及品种、2014 年危险性药物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和危险性药物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等为内容, 回顾以往工作经验, 结合本院护理管理者的意见确定。问卷设计好后, 经护理及药剂专家进行专家内容效度分析 (CVI) , CVI值为0.87, 针对专家意见略作修改。正式调查前, 选择30名调查对测定量表信度, 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护理管理者评定认为问卷内容效度良好。问卷由调查者现场发放, 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及填写方法, 调查对象匿名自行填写后当场回收。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本次共发放问卷1 8 6 份, 回收有效问卷186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对象均为女性, 18~51 岁, 平均 (37.3 ± 1.7) 岁。文化程度:本科63 人 (33.9%) , 大专72 人 (38.7%) , 中专51 人 (27.4%) 。职称:初级78 人 (41.94%) , 中级79 人 (42.5%) , 高级29 人 (15.6%) 。护龄:≤ 5 年51 人 (27.4%) , 6~10 年71 人 (38.2%) , 1 1 ~1 5 年3 2 人 (1 7 .2 %) , 1 6 ~2 0 年2 1 人 (1 1 .3 %) , ≥ 21 年11 人 (5.9%) 。

2 .2 医院临床使用的危险性药品情况危险性药物主要是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 漂白粉类, 含碘类、表面活性剂类, 二氯异氰尿酸片,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 三氯异氰尿酸泡腾片, 乙醇、高锰酸钾、苯酚, 次氯酸钠) 和化疗药物 (长春新碱、卡铂, 紫杉醇、顺铂, 放射霉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阿霉素、丝裂霉素、5 氟尿嘧啶) , 几乎分布于临床各科。

2.3 不同级别护士危险性药品职业暴露情况2014 年内发生过危险性药物职业暴露51 人 (27.4%) 。工作年限情况:≤ 5 年22 人 (43.1%, 22/51) , 6~10 年23 人 (32.4%, 23/71) , 11 ~15 年4 人 (12.5%, 4/32 ) , 16 ~20 年2 人 (9.5%, 2/21) , ≥ 21 年无暴露;工作年限越长, 危险性药物职业暴露发生率越低。职称情况:初级31 人 (39.7%, 31/78) , 中级18 人 (22.8%, 18 /79 ) , 高级2 人 (6.9%, 2/2 9 ) ; 职称越高, 危险性药物职业暴露发生率越低。

2.4 护士危险性药物暴露防护知识知晓情况 (表1) 以使用消毒剂浸泡器械时, 应戴口罩、橡胶手套;配制化疗药物时, 应戴防护目罩口罩, 穿隔离衣;使用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时, 应密闭门窗并快速离开知晓率较高。以危险性药品的品种、规格、药理和毒理性质;溶解药物时, 溶媒应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配制化疗药物后, 生物安全柜应进行消毒并继续开风机15 分钟以上知晓率较低。

3 讨论

化学性消毒剂一般性质不稳定、易挥发、有腐蚀性, 对人体皮肤、眼睛、呼吸道黏膜等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长时间接触可灼烧皮肤、眼睛、呼吸道;吸入过多可导致气短、咳嗽、喘息, 甚至引起急性肺水肿;溅入眼中则能刺激眼部组织, 引起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损伤等。因此护士使用化学性消毒剂浸泡器械时, 应戴口罩、橡胶手套;使用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时, 应密闭门窗并快速离开, 以防化学性药品接触或吸入造成身体损害。化疗药物多数是细胞毒制剂, 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 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吸收到人体[1];长期低剂量接触化疗药物, 可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脱发、消化道反应、月经异常、不良妊娠结局等[2]。故配置化疗药物时, 应统一使用规定的乳胶手套、衣服和口罩, 戴防护目罩、穿隔离衣;接触化疗药物和脱去工作服时要勤洗手, 将污染的危险性物品放在废弃的专用容器内;尽量在生物安全柜内配置化疗药物。打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 以防划破手套;溶解药物时, 溶酶应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 待药粉浸透后再摇动;静脉输液操作时应确保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 以免药液外漏[3]。

此次调查发现, 2014 年内危险性药物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7.4% (51/186) 。工作年限越长、职称越高, 危险性药物职业暴露发生率越低。提示医院进行危险药品职业暴露预防和规范处理培训和讲座时, 应对护士分层教育。低年资护士尤其是新上岗护士培训时, 要结合影像资料, 提高其感官认识;还可邀请高年资的护师介绍如何防范危险性药品职业暴露, 以及万一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规范处理, 职业暴露后的规范处理是防范自身机体损害的关键。护士发生危险性药物职业暴露预防知识以使用消毒剂浸泡器械时, 应戴口罩和橡胶手套最高, 说明护士对刺激性消毒剂的危害有基本认识。危险性药品的品种、规格、药理和毒理性质;溶解药物时, 溶媒应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配制化疗药物后, 生物安全柜应进行消毒并继续开风机15 分钟以上知晓率较低, 说明护士对化学药品如何配置的知识掌握欠缺。

预防护士发生危险性药品职业暴露, 可倡导高年资护士多采取质控学习方式, 提高预防意识。医院护理管理人员每月应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职业防护知识, 对新上岗护士要强化培训, 使用化学性消毒剂和配置化疗药品时采取规范的防范措施。要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危险性药品的危害, 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可视为存在职业暴露风险, 积极做好职业防护[4]。另外, 职业暴露预防不仅依赖于护士自身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的提高, 更有赖于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经常性的检查与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5]。

参考文献

[1]江会, 李武平, 董建英.国外职业性接触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防护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2) :22.

[2]江会, 李武平, 付菊芳.护理人员对抗肿瘤药物职业防护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5, 9 (17) :1521.

[3]袁琰琴, 徐德忠, 王线妮, 等.护士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5) :789.

[4]薛岚, 刘扬, 武晨华, 等.护士实施肿瘤化疗中的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7) :29.

13.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十三

摘要:分析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因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防护对策,减轻职业危害,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血透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99-01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区之一,透析室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决定要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危险因素的影响,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现结合实际情况就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的职业危害,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1]。而通过血源性传播的传染病有肝炎?p梅毒?p艾滋病等多种疾病。另外锐器损伤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工作中难免被锐器如:针头,剪刀,安瓶等刺伤出血,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透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1.2化学性危害:血透室常使用较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伦拿灵,这些消毒剂易挥发。长时间的吸入或直接接触混有高浓度消毒液的空气时,可引起头痛、头晕、胸闷、咽喉干痒、皮肤过敏。透析粉可致刺激性干咳;每日的机器表面擦拭消毒和地面的消毒;尿毒症患者呼吸产生的氨臭味;透析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以上因素导致工作环境空气质量差,长时间的吸入可损坏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3物理性危害

1.3.1紫外线的伤害:我院透析室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易引起头晕、恶心症状。消毒产生的臭氧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如果直视可造成结膜、角膜发炎。

1.3.2噪音污染:血透室噪音主要来源于水处理系统,血透机的报警和机器运转时产生的声音,另外空调、电视、心电监护仪、病人痛苦时的呻吟声,噪音会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常导致头痛、头晕、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焦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还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

1.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血液透析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操作,患者多为危急重病人,加之是体外循环,所以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密切观察各项指标,随时准备处理,精神始终是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的出台,新透析技术的不断出现,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动静脉直穿病人较多,血管的破坏加大穿刺难度,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配备专业工程师,机器出现故障必须自己排解;遇到急诊随叫随到,休班时完全达不到放松状态;患者对透析排班,机位不满意发脾气,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而使身心疲惫,容易发生差错。

2防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医院必须对护士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建立防治交叉感染,特别是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传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内瘘穿刺针、动静脉管路、透析器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处理。安全处理锐器,遇针刺后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

(黏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3]。阳性病人实行专区、专机、专人透析。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建议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其后1-3月再检查,仍为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护士应每半年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研究表明,有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导致的医院感染约占30%[4]。

2.2化学因素的防护:血液净化中心布局应合理,具备空气消毒装置、医用空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护士应掌握化学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方法、准确浓度及注意事项,配制消毒剂时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水围裙、护目镜。消毒液及时加盖,避免挥发后对人体造成危害。

2.3物理因素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室内不能留人,消毒结束通风换气。水处理应有良好的隔音条件,工作人员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使之处于功能完好状态,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减轻噪音污染。

2.4心理因素的防护:护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在休班时能达到完全的放松状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舒展因紧张工作带来的心理疲惫,确保工作时思路清晰,注意力集中。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积累经验,对透析治疗操作要娴熟,避免因业务不熟而产生心理压力。学会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舒畅的心情。

3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血液室的职业危害有其自身的特点,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所存在职业危害,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潜在危险的有效途径。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自觉、主动的自我防护意识,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ZK(#〗王秋莉.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黑龙江医药,2010,23(5):841

[2]王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3

[3]陈香美主编.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v3?w11

14.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十四

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

救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化学消毒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锐器刺伤、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因素大量存在。

手术室护士在这种环境中,由于工作的需要,每日精神高度紧张,精力高度集中,洗手护士长时间颈椎前屈位站立;

巡回护士经常需快步行走;处理重物;进食时间不规律;并且不可避免的接触各种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以及频繁的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危险因素

1. 锐器刺伤

打针、输液、配药、传递器械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洗手护士传递缝针、手术刀、电刀等锐器动作不规范易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缝针、刀片刺伤。

 骨科手术操作如敲打、电锯、电钻的使用致血滴骨沫飞溅

极易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 巡回护士配药、打针极易被安瓿玻璃划伤、留置针针芯刺

伤,极易感染上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某手术医生做肝叶切除术,术中被缝针刺伤,三个月后

感厌食无力,检查后感染上乙肝。

 我科护士工龄5年以上的被锐器损伤的比例100%。

2.噪音 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空调及病人的呻吟等是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境中工作,易影响其心血管、内分泌和听力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化学消毒灭菌剂、药物

 感染手术,污染手术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都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室内污染的器具,浸泡器械,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含氯的空气,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

 一些不耐高温高压的器械导管需用甲醛熏蒸消毒,甲醛有致敏、诱变、致癌作用,对眼睛、呼吸道、皮肤刺激性很大,当浓度>20mg/L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头痛、心悸及失眠等。医院中戊二醛的使用会引 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是引起

职业性哮喘的主要原因。2%碱性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

 紫外线消毒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有强氧化作用,能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哮喘。紫外线侵害可使皮肤过敏、电光性眼炎。

 术中台上台下需注射细胞毒类药物,如5-FU、顺铂、丝裂霉素,药物溢出药滴挥发可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吸入会引起头晕恶心,长期暴露会引起有害气体的相加现象,这种慢性的远期效应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4废气 主要是氨氟醚、异氟醚等,它可从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手术室护士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及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下降。电离辐射与X线损害 目前高科技在手术室广泛应用,各种仪器不断涌现手术室,如超声刀、激光治疗仪、C形臂等,这些高科技产品对人体都有一定的辐射,长期电离辐射与X线的蓄积,可引起作业人员的疲劳、困倦、白细胞下降、甚至致癌。

6感染手术的污染 随着现代疾病谱的改变,手术室接待的患者中经常会有一些传染病患者,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近年来也越来越多,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工作过度紧张时极易发生锐器伤而造成感染。

7电灼伤、化学药品烧伤

手术室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因空气潮湿、连接或操作不当及设备老化等原因,常有漏电、短路现象发生,患者、医护人员也因此被电灼伤。

 乙醇消毒尚未干透或用量过多浸湿无菌单、床单,使用电刀术中产生火花,遇易燃液体发生起火造成患者和医护人员烧伤,这样的事故国内屡有报道。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

 专家们已证实: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工作姿势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我院手术室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连续站立均8-10h/日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min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8-10h/日或以上。处理重物,如按20例/日手术计算,需搬动约5kg重的器械包20余次,约为6kg重的敷料包20余次,2kg重的手术衣包50余次,以上合计约为350kg重的物品由护士完成。此外摆手术体位、手术开始结束时抬病人,都需要很大的体力,易引起腰肌劳损。

 洗手护士长时间颈椎前屈位站立,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易引起颈椎病及大隐静脉曲张。我科护士工作5-10年的,大隐静脉曲张率30%

9心理因素

 手术室护士每日高度精神紧张,遇有重、急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更为明显。责任上的压力来自多方面,医护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是长期处在快节奏、高效率不间断的工作中,导致身心疲劳,思维发散,精力不集中。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对自己的行为不自信,偶有强迫行为。

 护患关系、医护关系不协调 业务不熟练,沟通不佳,护患关系、医护关系紧张,导致手术是护士心情压抑,挫折感,影响心情及工作。我科护士工作5-10年的,心电图S-T改变的占50%。

10长期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胆囊炎。

防范措施

1锐器伤的预防

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正确认识职业暴露

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关系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致感染的称职业暴露。医生手术前常规为病人做好血液的HBV、HCV、HIV检查,急诊手术病人按阳性处理。手术室护士要重视把保护病人及“自身无伤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造成的污染和伤害,确保病人和自身的健康。

安全处理针头、刀片

用过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应及时放入利器盒内。正确传递手术刀、缝针,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或折断针头。要用持针器夹取缝针,勿用手中的纱布直接擦拭手术刀刃上的血液,用毕及时撤除所有不必要的锐器,缝针、刀片用持针器放入治疗碗内,电刀、钻头等锐器放入固定保护位置或锁定,以免意外触动开关造成损伤。手术间内物品及用物只限一人使用,手术结束后将刀片、缝针置入利器盒内按医疗垃圾焚烧处理。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锐端使用保护套,避免刺伤。针刺刀伤的应急处理 立即将伤口用清水冲洗,离心端挤出残血,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若病人HBV阳性则应在受伤24h内注射高效价乙肝病毒抗体(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如果病人HIV阳性设法在暴露后24h内尽快服药预防,发生职业暴露后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院感科,尽快采暴露者血液做HIV抗体检测,如为阴性,则分

别于暴露后6周、8周、3个月、6个月定期查HIV抗体。

2噪音防护 电动吸引器、麻醉机、推车等需定期维修,活动部件上润滑剂。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

3.1化学药物、消毒灭菌剂的防护

 将甲醛熏箱安放在有排风能换气的房间,从里面取物时尽量集中操作,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用甲醛液固定标本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翻拨。接触甲醛溶液时戴好橡胶手套和防护镜,防止溅入眼中或吸入。

 用84消毒液喷洒地面时,30min后通风。浸泡器械时严格按说明书比例配置,先放水后放药,严禁用热水配制,以放大量氯气逸出。

 紫外线开关设在室外,消毒应在无人条件下,避免双眼直视,消毒完毕通风半小时后再进人。

 配制化疗药物时戴乳胶手套,太好口罩、帽子、防护镜,注意规范操作。

4.麻醉废气的管理

 选择质量好的麻醉机,添加麻醉剂时要防漏,全麻过程中废气排放管道应通向室外或使用二氧化碳吸附剂吸附废气,管道连接要紧密防止漏气,室内有良好通风设备(送新风换气)。

高频电刀使用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使用的骨水泥异味,对人体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用电刀时要及时吸去烟雾,并持续送新风净化室内空气,减少医务人员有害气体的吸入。电离辐射与X线损害

在使用这些特殊仪器时,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如骨科手术要做术中透视时,应减少人员,参加手术人员穿铅防护衣,手术房间、门进行防辐射处理。

激光手术的防护 凡手术配合人员必须戴上防护镜。操作时关闭房门,在房门上并注明“激光”字样。在术间内有明显标牌示:用氧浓度要低于40%,必须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防止引起火灾。并将激光手术固定在一个手术间,保证安全。

6感染手术的防护 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做好标准预防,加强卫生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7电灼伤、化学药品烧伤 手术室电路定期检修,仪器设备定期保养,术前检查仪器性能,确认完好方可使用。用乙醇等易燃性消毒剂消毒时消毒液量要适中,勿浸湿无菌巾,等消毒液干后再手术。

6.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在工作安排中,我们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教育和传授年青护士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7年以来,我们在护士工作的班

次,时间安排方面打破了几十年的常规。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人员。使以往上午护士多,下午人员紧张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既保证手术的安全配合,也为安排工作提供更宽松,更有利的条件。

讨论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加强医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定期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加强医疗废物危害性的认识,抓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切实作好职业防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使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文献:

刘俐、孙建平传染性手术中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0(1)1420

陈云芳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当代护士2005(1):86-87

15.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十五

口腔科作为医院交叉感染管理的重要科室, 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口腔科存在着许多器械, 其中不乏尖锐器械, 如探针、针筒等, 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唾液, 污染比较严重, 口腔科护士在消毒工作中, 需要进行回收器械、清洗及消毒灭菌工作, 而尖锐的污染的器械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 消毒灭菌不彻底直接造成院内感染和疾病的传播。2005年, 我国就出台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WS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为了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我们针对性地制定了切实的管理防护措施, 并且认真严格执行, 强化自我防护意识, 从而在最高程度的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口腔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口腔科在诊疗过程中, 病人多, 操作一般都在口内进行, 器械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唾液, 或间接通过飞溅的唾液、血液及气雾中的微生物等级, 使口腔科护士成为易感人群。其次, 在口腔科护士的工作过程中, 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 如甲醛, 戊二醛等。现代化的设备、高科技如激光, 微波等的广泛应用, 又带来了新的危害。

1.1 生物因素

(1) 临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 目前最为重视的是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口腔科护士在器械整理、清理、消毒过程中极易被锐器划伤, 据统计护士在针刺伤中占80%, 因血源性传染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0%。临床上80%以上的护士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 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2) 细菌也是重要的致病菌, 存在于唾液、血液等分泌液中, 通过呼吸道、皮肤等传染护士。

1.2 化学因素

口腔科室中常用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等的使用都会引起工作人员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 从而造成损伤。

1.3 物理因素

针刺损伤最为常见, 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 还可以传播疾病。其它还包括辐射, 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1.4 心理因素

主要为精神紧张、压力大。由于口腔科诊疗过程的特殊性, 护士还要进行诊疗护理, 每天面对大量的牙病病人, 咨询、接诊、安排病人, 准备器械、材料, 协调医生和病人间的关系, 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 再加上急诊、重症病人, 极易造成口腔科护的生理、心理压力, 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 小心谨慎地进行各项操作。

2 口腔器械的清洗

口腔科的器械情况, 新的理念就是清洗要比无菌更重要。如果没有较好的清洗, 就谈不上有好的无菌质量。清洗的主要注意事项:手工清洗时水温宜在15℃~30℃, 去除干涸的污渍应先用酶清洗剂浸泡, 再进行清洗等操作。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 防止气溶胶, 管腔器械应用压力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应拆后清洗。不应使用钢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用品。应选用相匹配的刷洗用具、用品, 避免器械磨损。器械常规清洗流程:冲洗—洗涤—漂洗—除锈—漂洗—消毒—润滑—干燥。

3 诊疗过程的护理配合

口腔科门诊诊疗过程中, 医生需要护士在椅旁进行协助配合, 包括取递器械, 帮助医生调制各种材料, 保证诊疗的最佳疗效;同时, 护士也需要掌握行为管理在口腔诊疗的作用, 针对病人特点, 包括儿童、老人等, 帮助医生一起高质量完成诊疗工作。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责任心、虚心、耐心、爱心, 换位思考, 多为病人考虑, 勤思考、勤观察, 切实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3.1 方法和措施

针对以上各类因素, 这就要求口腔护士在工作中应着装整齐, 戴工作帽, 双手操作时需戴口罩, 需要时戴防护面具或护目镜。熟练掌握各类器械的安装使用及拆卸, 运用合理、科学的操作方法。在清洗、整理、消毒过程中应围好防水围裙、护袖, 戴口罩, 锐利器械放置时, 应把尖锐的一头放一边, 扩大针、扩大锉单独分拣, 分别消毒.如在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 应立即向离心方向挤压伤口, 使血液流出, 清洗伤口, 流水冲洗5分钟, 擦消毒剂, 最后上报主管部门, 根据情况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诊疗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30 min, 紫外线灯管距地面距离1.5~2.0 m, 杀菌率可达81.67%[4]。

在平时工作中, 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断学习, 掌握治疗步骤以更有效的配合医生进行诊治工作, 增强责任心, 劳逸结合, 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这样即可得到最佳的效果, 从而得到成就感, 身心愉悦, 更有利于将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

4 结语

护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在各种有害因素中, 通过对口腔科的工作性质, 我们讨论了口腔门诊护士工作的特点, 对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损伤的发生, 可以保护自己, 远离疾病, 更好地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 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Do AN, Ciesielski CA, Melter RP, at el.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 during 20 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states[J].Infect Control Epideidemial 2003, 24 (2) :86-96.

[2][3]卢爱工, 李莉莉, 刘东水, 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6:16-19.

[3]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3) :216.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下一篇:《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过程和课后的反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