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共9篇)
1.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篇一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
案例一:离园时,李老师发觉奇奇的衣服挺别扭,仔细一瞧,原来是纽扣错位了。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奇奇笨拙地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纽扣,准备重扣。正在这时,奇奇妈妈出现在活动室门口。显然,她已看到了一切,脸上写满了不高兴。只见她快步上前,动手要帮奇奇扣纽扣。李老师一把拉住她说:“瞧这衣服模样,就知道肯定是奇奇自己穿的。奇奇能够独立穿衣,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啊!让他再练习一下,相信他会有进步的,你说对吗?”奇奇妈妈听了李老师的话,似乎悟出了什么,脸慢慢由阴转晴,笑眯眯地对奇奇说:“乖孩子,慢慢扣,妈妈等着你!”
[评:纽扣错位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如何做才能不错位。孩子能做的事,教师不要代替,家长也不要包办。这个道理,光老师知道不行,家长也要明白。学校教育既不像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所说的那么“无能”,但也绝不像17—18世纪的理性主义者爱尔维修等人所认为的那么“万能”。因此,学校
和家庭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顺利成长的环境,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案例二:取鞋
午睡起床时,烨烨发现小床边的鞋子不知怎的到了床底下。为了拿到鞋,烨烨趴在地板上,用手伸进床底下去拿,但够不着,将身体挪近床沿后再试,还是够不着。在一边仔细观察的王老师提示他,能不能找样东西来帮忙。烨烨便找来一根绳子,一试,发现绳子是软的,无法够到鞋子。他不甘心,索性坐下来,一只手臂勾住床侧的档板,一条腿伸到床底下勾鞋还是不行。于是,他的脚如钟摆在床底下晃动,虽然碰到了鞋子,却依然弄不出来。于是,烨烨干脆拿起老师做卫生的笤帚,慢慢地移动鞋子,他终于拿到了鞋子。站在一旁多时的王老师伸出大拇指,微笑着对烨烨说:“你真棒!”
[评:取鞋的故事不由得让人重新审视教和学的问题。王老师对孩子的密切关注、适时提示、耐心期待和热情鼓励给教师的“教”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的。烨烨的取鞋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如果幼儿园用上课来代替幼儿游戏的话,幼儿园课程就会“小学化”,幼儿园课程也就不成其为幼儿园课程了。
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篇二
幼儿园课程整合, 是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领域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整合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主要着眼于五大领域, 以儿童发展为本, 目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确定一个教育活动的主题, 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后设计活动。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 可由教师进行预设, 也可由幼儿的兴趣生成, 还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确定。首先, 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也可以在活动中与幼儿共同生成;其次, 主题教育活动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最后, 主题教育活动应充满趣味性, 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玩”的天性。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传统单一科目的教学活动, 旨在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教育活动只能加强幼儿单一方面的发展, 忽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 (大班) 。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目标领域:语言。
(1) 知道中秋节的日期。 (2) 了解中秋节的风俗, 大胆表达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活动二:《八月桂花遍地开》。目标领域:艺术、健康。
(1) 学唱歌曲, 理解歌词大意, 唱出歌曲的欢快节奏。 (2) 通过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3) 轻声演唱, 和大家声音保持一致。
活动三:欣赏《静夜思》。目标领域:语言、社会。
(1) 有感情地朗诵所学古诗并理解含义。 (2) 幼儿间相互交流讨论, 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环境的寂静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活动四:做月饼。目标领域:综合。
(1) 通过观看录像, 幼儿了解制作月饼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 (2) 积极体验亲自动手做月饼的快乐, 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 与同伴协调使用工具, 活动后共同清扫环境卫生。
以上主题教学活动目标涉及五大领域, 活动过程中将教师预设目标和幼儿活动生成目标相结合, 根据活动进程调整教学内容, 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注重丰富性, 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整合 (综合化) 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 指的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 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时, 尽量整合各学科 (领域) 的内容, 并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 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才能引起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才能使幼儿学以致用。以“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教学内容: (1) 幼儿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 (2) 老师根据情况, 鼓励幼儿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叙述完整; (3) 老师叙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幼儿根据叙述发挥想象画出月宫。
活动二: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教学内容: (1) 学唱《八月桂花遍地开》; (2) 学跳扭秧歌, 并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自由舞蹈。
活动三:欣赏古诗《静夜思》。
教学内容:
(1) 欣赏《静夜思》完整的电脑课件, 观察、交流和讨论画面, 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教师叙述中秋节的由来:北宋太宗年间 (976~997年) 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 又称秋节、丰收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这天, 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中秋夜月亮升起时, 全家人要围坐在庭院里, 祭月、赏月、吃月饼、饮美酒。圆圆的月饼象征家人团团圆圆。 (3) 再次欣赏课件, 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 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4)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四:做月饼。
教学内容: (1) 认真观看录像, 了解月饼制作的过程。 (2) 相互交流制作月饼工具的使用方法。 (3) 与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饼的样子。 (4) 游戏活动, 师幼共同制作月饼。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少放馅, 轮流使用制作月饼的材料和工具。) (5) 烤制月饼, 共同品尝做好的月饼, 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涉及各领域,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整合时, 不能简单将学科领域的知识简单拼接, 形成“大拼盘”。并且选择内容时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平均分配或选择齐全也是错误的, 找到一个切入点, 注重幼儿的兴趣并与之生活相联系, 将所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主题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领域的特色, 将各个领域的内容配套结合并应用, 使幼儿在学习中自然地接受, 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实施, 提高活动效率。
三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注重以游戏为主, 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是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 也可以是以幼儿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 但无何种方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幼儿是“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承担着多种角色, 是集引发者、帮助者、支持者等为一身。例如, 主题教学活动“中秋节”, 活动一, “快乐的中秋节”活动中, 老师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与交流中秋节的相关内容;活动二, 师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动作, 教师帮助幼儿创编舞蹈动作, 鼓励幼儿自由跟随歌曲进行舞蹈,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游戏就是小孩子们的工作, 因此, 游戏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运用于幼儿参与的各项活动中。
幼儿通过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发挥, 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游戏中教师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 是幼儿的玩伴, 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将月饼做成各种形状, 解放幼儿的思维, 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饼, 师幼感受着成功后的喜悦。
四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活动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活动进行, 在活动反思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中, 要从活动目标出发, 总结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特别是教师, 应该对照目标和结果, 反思过程、分析问题。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归纳, 形成新的工作策略, 并将工作经验推广应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中秋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中秋节的相关风俗习惯, 乐于大胆表达并与同伴交流。可是活动结束却发现有五六个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交流, 表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独自玩耍的现象。过后, 教师了解到, 这几个幼儿由于家长不重视, 没有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关于中秋节的知识, 因此, 孩子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活动之后的反思中, 教师总结出应充分地进行活动准备, 为目标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活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并不是单一地判断好与坏。首先, 活动评价应兼顾全面性和差异性, 《纲要》中明确强调“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防止片面性, 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 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 在活动中教师要从只关注幼儿的智育转向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评价让幼儿充分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 进而相信自我。其次, 活动评价应注重质性评价。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 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 以彰显其意义, 促进理解。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观察, 并做观察记录, 特别是对细节应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合每位幼儿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或分析意见, 为幼儿的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3.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教育;学前教育;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0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社会和家庭对人才的培养整体性日益关注,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进入了个人的教育阶段,其教育质量也越发引人关注。结合我国来说,幼儿园是展开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也是主要的生活教育开展场所。
一、幼儿生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幼儿生理及心理教育客观需求。生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幼儿教育内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即将生活和教育统一起来,以改良传统中“生活”和“教育”的二元化特征。这一行为中,很明显具有幼儿心理、生理的需求。
1.從生理角度来说,儿童的脑神经发育非常迅速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均衡,他们通常表现出对事物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注意力常常随着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日常生活则是接触最多的领域,生活教育符合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
2.从心理角度来说,儿童此时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现为思维的感性直观,对具象的、可感知的事物有浓厚兴趣,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
(二) 改善幼儿教育现状的必然途径。就现状来说,中国人对教育具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性情节,即便在幼儿园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师或是家长往往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繁重的课堂任务困扰,教师也只注重课堂目标实现与否却不考虑儿童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
因此,生活教育地开展对幼儿园教育至关重要,这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他们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知识又不乏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对他们情感、价值观地培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创造力和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幼儿生活教育在幼儿园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思想干扰。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教育史,传统教育思想的干扰并不仅仅表现在应试教育层面,还表现在中国几千年思想观念上。传统育儿观念中,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认为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要么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幼儿教育必须注重知识的灌输,或是认为小学才是教育开始的阶段,幼儿教育并不重要。但是,这些思想观念都是不对的,幼儿教育必须重视,这是儿童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儿童进行生活教育是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幼儿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小学化”,过度地加入了小学阶段的学习知识和学习内容,或者只有游戏教育或是纯粹的课堂知识教育,而对日常生活知识很少涉及,而儿童在幼儿阶段刚进入学习时很慢适应学校的学习方式,这与以往自由的生活差异明显,使得他们对课堂氛围和课堂教育模式都很难产生认同感。此外,现有的课堂设置方式并未涉及生活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被归为家庭教育的内容而为纳入学校教育。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幼儿园课程设置方式,将生活教育安排进课堂,让儿童在集体课堂中也能学到生活知识。通过生活知识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生活教育的应用程度,并逐步改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幼儿生活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途径
幼儿生活教育是一项丰富的教学行为,通过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生活化内容,拉近教育和生活的距离,密切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对新接触的环境不至于产生陌生感和畏惧感。
(一)构建幼儿生活教育形态。生活教育形态的构建,是基于日常中的举止行为内容,而不是课堂化的,如单纯的、枯燥的、抽象化的书本知识的学习等。教师应该围绕儿童的日常生活开展教学,在课堂中还原幼儿的生活状态,为儿童创造一个特近生活环境的氛围。具体来说,展开相应地幼儿生活教育形态构建,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1.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在互动中学到了生活知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都有看到家里的妈妈爸爸做饭切菜,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切蔬菜课,给孩子们发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所料制造的玩具菜刀、橡皮泥制作的蔬菜等,包括小盘子、玩具锅等等,教孩子们如何切蔬菜,感受家人在做饭时是怎样切菜的,把孩子们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儿童了解生活常识,认识蔬菜、学会使用小刀等,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生活常识的乐趣。
2.让幼儿展开生活教育形式,也可以很好地进行情商教育。这种做法也有利于儿童理解父母做饭和照顾他们的辛苦,在教授过程中同时进行母爱教育或是亲情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深深的爱意。将生活环境融课堂有利于增强儿童对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发挥生活教育的作用。
(二)寻求幼儿兴趣落脚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幼儿的特点,这一阶段他们阶段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很多新鲜事物有很感兴趣,是培养正确学习观念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将儿童的兴趣点作为生活教育的切入点,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方式帮助幼儿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幼儿的情感最为真挚纯洁,幼儿往往对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因而可以可以通过卡片教学法帮助孩子认识动物,鼓励学生寻找动物的某些特征,模仿动物的叫声,等等,教育他们在生活中要爱护小动物,培养他们的爱心。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儿歌教学、讲故事等方式将生活自理常识融进去。
(三)集合日常生活进行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对于年纪还小的幼儿更是如此,他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日常生活就是他们做好的课堂,点滴生活中都可以发现常识。幼儿应该是生活教育中的主体,融课堂教育和日常生活于一体有利于更好的对儿童进行生活教育。
总之,将教育内容融入生活场景中,可以更好地进行幼儿智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培养,较之传统的教育观念来说,可以提供一个充满乐趣、丰富多彩的学前时光,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燕.浅析幼儿生活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途径[J].亚太教育,2015,13:11.
[2]周芳芳.论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1:31+82.
[3]但菲,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J].教育科学,2012,03:43-47.
4.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篇四
专业论文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及其教育要点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及其教育要点
【摘要】 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以及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有关知识的载体,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现。幼儿园课程设置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特别要具有趣味性和影响性。本文就此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课程设置
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的独特性。教育观和儿童观是幼儿园办学思想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了幼儿教育的目标、活动内容和指导要点,突出强调了幼教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幼儿园教育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将必要的知识渗透于幼儿在园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冲破过去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桎梏,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的能力、兴趣实施对幼儿的普遍化、特点化的综合教育,完成幼儿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明确有序,能科学综合各方面因素共同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发挥作用,使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教育目标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进展,是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点。如何保证幼儿园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关键是要把高一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低一层次的目标,目标制定的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完成也就越有效果。教师应清楚地把握和了解幼儿园教育总目标与各领域层次目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统一考虑,形成一条清晰的落实方案。
为此,幼儿园课程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是趣味性。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幼儿只有对要学的东西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所以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就是幼儿的兴趣性,使之贯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于活动的发起、进行、结束的全过程。它包括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进程的安排等等。其次是连续性。课程设计应该注意到各个环节之间的连续。这里所说的连续性是指各个教育环节之间的衔接巧妙、过渡自然、一环紧扣一环。课程设计的连续性需要设计者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活动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进行下一环节,什么时候结束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只有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连续性,才能较长时间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知识是从儿童内部构成的,因此要重视儿童的主动探索和主动操作。幼儿园以及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考虑让幼儿充分活动起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除了设计相应的环节之外,还要设计和准备相应的物质材料。社会发展迅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先进的技术普遍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孩子们接触到了卡通动画、电子游艺机、智能玩具、电脑等等,所以他们不再满足于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交替使用。这就有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就必须重视个体差异,改变过去单一团体活动多,统一的要求多的现象。应该既有统一活动,又有自选活动,还有自由活动;既有团体活动,又有小组活动,还有个别活动,做到分层设计、分层指导、因人施教。这即是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差异性。此外,教师设计课程往往只设计成功的一面,很少设计失败的一面,也就是按自己的想法思路,一条线写下去,这样的设计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进行科学活动时,实验失败了怎么办;进行生活活动指导时,幼儿原本存有知识性误解怎么办;游戏活动中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怎么办;体育活动或艺术活动中出现事故怎么办,教师应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要尽可能多地设计补救措施,以便灵活地处理好各种问题,使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还应注意幼儿兴趣点是否发生转移,灵活地调整预先设计好的内容以适应幼儿的需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尤其是为适应复杂多变的时代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为此,幼儿园课程设置要具有时代感甚至前瞻性。例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赏识教育正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学生是教学活力的源泉,在儿童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活动。
赏识是一种认可,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方式。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却又总是遗忘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很难听到赞美学生的声音,经常看到是批评甚至训斥。其实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糟粕。每个人都受到过赞美,每个人心底里都渴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也离不开教师的赞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就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幼儿课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沟通渠道,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平等关系,在与儿童相处时,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其实这并不难做到,一个和善的微笑、一个爱抚的举止、一句激励的语言,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
教师要会赏识,才能真正达到赏识教育的效果,首先,教师要细心观察和了解,把儿童做好的每一件事所付出的努力看在眼里,以便准确具体的肯定他们的表现。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例如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好”等等之类的感觉十分重要,这种鼓励会促使儿童不断进步,更加优秀。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关注和赏识每一位儿童,将会令他们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是幼儿教育活力的源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5.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 篇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今,全国各地都在倡导创建“和谐” 社会,社会和谐意味着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政府部门能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和谐是整个社会趋于完美的表现。教育理念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紧紧相扣,那么在幼儿园里,我们怎样为社会和谐做自己的贡献呢?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使妇女儿童的身心和谐,只有使下一代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和谐;只有使妇女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每一个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的基础啊。因此我们打算通过亲子园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对0--3岁儿童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需要、家长需要、儿童发展需要的结合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并确立了 “儿童优先”的原则。我国也明确提出:“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十五期间,全国幼教事业阶段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5—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这说明:开展0—3岁婴幼儿的科学研究,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必然趋势。这既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家长的应尽之责任,更是对中国0--3岁儿童的尊重与许诺。
家长们则在对“社会发展对未来人的要求”的体验与思考中、在自己成长与发展的亲身经历中,感到孩子的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
0—3岁婴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成人切切实实的关心,并使发展得到落实。人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潜能能否转化为现实,则依赖于社会对婴幼儿施加的早期关心的情况。
其次,它是对当前广泛存在的问题的应有回应
成人(主要指家庭中的)对0—3岁婴幼儿关心方面存在关心不够和关心不当的问题。教养机构内也存在许多问题。儿童在发展方面存在各种新老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关注。
再次,相关研究已为0—3 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近20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揭示出婴幼儿在语言、物理、心理、生物等方面所具有的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潜能。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出生头四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四年内获得智力成熟的一半,其后的13年或14年,完成智力成熟的另一半。现代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一般正常人都潜藏着令人吃惊的智慧才能,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仅仅运用了其智慧的10%,甚至更少。要想开发人的潜在智能,必须尽早进行,如果错过了最佳机会窗口或者说关键期,将会造成终身不可逆转的、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世界、促进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后,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和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 1 于七十年代末萌芽,社区教育曾被简单的理解为校外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实践刚刚起步,而幼儿园又普遍存在着注重本园幼儿的教育,极少关注社区儿童的家庭教育。社区机构普遍不重视早期教育,社区中的0-6岁儿童的家庭极少得到专门机构的教育指导,如何突破原有的办园理念和模式,探索适应新时期符合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模式是幼儿园面临的新挑战!
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有着其师资、场地等诸多的教育资源优势,支持和关注社区早期教育,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过的一句话。儿童从一出生就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孩子从0岁开始,各方面发展为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发展的潜能,为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开展早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我园为更好开展早期教育的研究工作,特成立了“幼儿园亲子教育课程及家长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在研究中我们将注重提高服务品质,扩展服务范围,向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提供最新教育信息,主动了解社区儿童及家长对早教的需求,针对我园所处社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早期教育工作,从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幼儿园亲子教育之路。
我们的工作在实践中还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缺乏积累从而失去可行性,为此,我们决定确立该课题作为我们的新课题,期待以科学、规范、系统的科学实践研究,来实践我们对我园早期教育的新思路,实现我们对早教工作重新定位:那就是学前教育是0-6岁的教育,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是我们的己任;满足社区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关爱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办园的根本方向。为此,我园将早教工作目标确定为“探索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新模式,搭建社区早教资源共享平台,成为社区早教基地”。
我们希望借助该课题组的专家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深化我园的婴幼儿教育研究。以各种方式实施早期教育并向社会全面开放。宣传早期教育的理念,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的社会提供实践经验,打下基础。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儿童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并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亲子课程。
2、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帮助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经验,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优化亲子关系。
3、培养一支具有亲子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早教基地。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4、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园的亲子教育模式。
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5、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总结出0----3岁亲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
(2)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
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2、行动研究法
根据0—3岁婴幼儿发展和生理及心理特点,设计早期教育的活动方案,用以指导0—3岁婴幼儿教育,同时又依据活动方案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方案。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我园亲子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亲子活动方案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为我园以后的亲子教育提供参考。
4、观察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拍照、摄像和文字记录等形式,在亲子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婴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0—3岁婴幼儿发展现状及有关指标的变化,分析现阶段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及规律,进行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方案的设计。
6、案例分析法。
针对每次亲子活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出更完善的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四、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课题的实践意义:直接指导我园亲子教育的开展,对本地区幼儿园亲子园、班建设有指导、辐射、带动作用。
a、通过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b、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c、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d、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e.、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f、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理论价值:丰富亲子教育理论体系,为专家、学者进行亲子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及实践基地。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的分析
[一]、国外社区早期教育研究综述:政府重视;相对成熟;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 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
(一)各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融入社区。
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沟通和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重视。日本、巴西、德国、泰国政府等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法规。
(二)为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
德国已形成两种典型的教育方案,以色列社区极为重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进行分层指导,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印度以社区为中介,教育学前儿童的方案主要有两种。(1)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案(2)大孩子帮助小孩子的方案。
(三)已经有了一定的社区学前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的国家设计了专门的社区课程,或在课程中加入有关社区生活和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社区,培养社区意识,增强本土情感。
[二]、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该项研究。
世界各国皆对亲子教育非常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开展了专项研究,并取得一些经验,为我们进行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北京市政府2002提出成立20个社区早教基地,一些优秀的幼儿园率先成立亲子教育基地,目前已取得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上海、杭州等地在亲子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上海的竖状模式、杭州的集团化横向模式都为我们进行亲子园园本课程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资料
六、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和谐社会: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
园本课程: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幼儿园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幼儿及家长的需求),主要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适合本地区、本幼儿园的亲子教育课程体系及操作方法。
支撑性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社会和学习化社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普及早教工作,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 4 受教育率与家庭科学教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0-3岁婴幼儿教育与3-6岁教育脱节、0-3岁早期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高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幼儿园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争取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3岁至5岁幼儿受教育率达90%,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达10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的能力。皮亚杰的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
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对我们亲子园教育教学,及活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婴儿最初以原始反射反应,1个月后,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4-5个月婴儿形成了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为习惯动作时期。
4-9个月的婴儿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了分化,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为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9-
11、12个月,婴儿目的与手段己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为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1、12个月-1.5岁的儿童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玩具,用手东抓西抓,偶然间拉动了毯子一角,儿童看到了毯子运动与玩具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玩具。1.5-2岁的儿童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标志着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开始。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皮亚杰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婴儿教育方面,心理学工作者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他们为我们幼儿园亲子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发展、预防与矫正心理发育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七、研究内容
(一)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2)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
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二)、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三)、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教育教学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四)、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五)、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探讨社区0-----3岁早期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1)托班。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托班设施设备,发挥其作用,为亲子园建设做实验班。2)双休日0----3岁亲子班。形成0-----3岁亲子班完善的课程体系;亲子班操作流程;亲子园相关活动方式。
3)0-3岁讲座咨询会。丰富讲座咨询的内容和形式;收集整理出社区家庭早教关注趋势的资料。
4)提高居民教养水平的方法的研究:研究开发、利用幼儿园与社区的早教资源,为0-6岁的社区儿童家长提供优教优养指导。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
1.成立课题组,收集有关亲子教育和0—3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相关资料,组织相关理论学习,撰写《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方案。
2.制订《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研究计划,确定该课题的工作策略。
3.成立《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社会调查,与社区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妇联、儿保所等部门)
4.开辟活动场地,做好人力、物力准备。(以幼儿园的托班,多功能活动室为基础,周末充分利用各教室,安排好亲子班教师)
5.教师研究方法培训及工作任务落实。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亲子园建设培训,组织其他教师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组织相关理论学习。6.做好实施前其他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1.设计制订《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调查表,进行发放、回收、统计分析。
2.确定研究对象,策划、组织、实施亲子实验班的各项活动。
3.根据幼儿园亲子实验班教育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实施方案,总结改进亲子活动方案。4.组织亲子班教师共同研讨,亲子活动实施的得失。5.收集各种调查表,实施方案等研究资料。
6.做好该课题后期调查工作。比较参加亲子班前后家长教养方式、观念及亲子关系的变化。
(三)总结阶段(2009年3---6月)1.做好各种资料分析、整理工作。2.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已收集到中外关于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一些理论、信息和相关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2.本课题主持张晶老师,有近20年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在“九五”“十五”分别参与主持过市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包括幼儿园的领导、科研骨干认真、负责、努力,并聘请有关专家做顾问,研究力量强。
3、幼儿园大力支持开办亲子园,具备实施这项研究工作必要的设备、科研手段和行政支持,资金方面有保障。
3.我园近几年已经有些开展亲子活动经验,在0-6岁亲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已在全新区率先启动了早教进社区工作,积累了社区早教服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这些,均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十、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张莉(园长):协调社区与幼教机构的关系,负责课题在社区实施的有关配合工作,确定参与社区,明确社区专门人员,落实社区早教的活动场所及经费。负责课题的全面统筹协调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设备、资金的落实等。
2.焦杰(业务园长)负责课题的具体统筹协调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如课题人员的安排。及负责课题中有关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并结合妇女儿童工作做好社会更多层面参与配合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工作。并负责课题结题后在其他社区的推广工作。
3.张晶(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指导工作,对课题方案进行可行性把关,对实践调查进行过程指导,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并负责提供教科研最新动态。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实施提供课题研究区域教育整体环境的有关素材,并负责课题研究内容与周边其他教育活动的衔接、配合。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实践材料的收集、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的开展实施指导等。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a、课题的工作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b、相关论文经验总结
c、一套切实可行的幼儿园亲子教育的实施方案。d、相关调查表如《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等。
附: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学》(新版)
陈幸军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教育新论》
刘晓东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3.《比较学前教育》
李生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版 4.《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5.《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其行动计划》
6、《学前教育学》
梁志新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7、《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李生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
赵中建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9、《婴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华师大出版社
10、《学前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华师大出版社
6.大班幼儿想象心理教育课程设计 篇六
有趣的纸餐具
活动目的:
1、启发幼儿用一次性纸餐具创造出多种不同的形象。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独立动手能力,使幼儿懂得什么是想象心理。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碟、碗、杯若干。
2、辅助材料:彩色墨水、蜡笔、蜡光纸、小棍子、毛线、胶水、剪刀等。
3、泡沫制成的展览栏。
活动过程:
1、出示贴在黑板上的纸碟、碗、杯,让幼儿观察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2、幼儿自由讨论;你能把这些纸碟、碗、杯设计成什么?怎样做?
3、请一些幼儿把自己设计的名称及想象操作的过程说出来,鼓励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设计方案。(如猪、猫、向日葵、时钟、瓢虫等)
4、教师选择其中一个幼儿的设计进行示范,采用幼儿说,教师动手的方法。
5、幼儿开始动手设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指导幼儿通过运用辅助材料把纸碟、碗、杯设计成各种形象,看谁设计得又多、又象,幼儿每设计完一幅作品,就把它送到展览栏里展览。
7.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篇七
关键词:教育思想,幼儿园课程,作用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高分数,也不是单纯知识的堆砌,而是重在做人,重在好习惯的养成。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以振兴祖国作为宗旨,部署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计划,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新时代中国少年,实现我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达到“不教”的目的。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它关系到幼儿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关注幼儿,让幼儿全面提升,并彰显自我,是当今世界各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研究的共同课题。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要用长远、发展的目光,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独立能力、创造性、合作竞争、不断进取等品质;奠定幼儿学习活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观念。幼儿园的课程要走出课本约束,把日常生活、游戏、社会活动都纳入学习范围。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1. 让幼儿园课程走向“生活化”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教育不能离开生活,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才有意义。幼儿园课程要求生活化,就是要紧贴幼儿生活实际和经验,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幼儿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要充分融合这些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认知和情感,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比如,幼儿园的一花一草都是学习的资源,观察植物发芽成长,看小蚂蚁找食物、拔河游戏等活动中,自然地融合了语言、社会、科学、数学、艺术等知识,但孩子们从没意识到自己在学习知识,只置身于快乐之中,开心地玩,全神贯注地创造,用一切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通过和外界信息交流,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终身受益。
2. 让幼儿园课程顺应“儿童化”
叶圣陶先生认为,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最有效,任何超出儿童认知范围的拔苗助长,都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孩子和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幼儿的世界里充满了幻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认知事物。所以,幼儿园课程充分体现儿童化,从孩子的认知出发,把各学科恰当地融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和经验。当学生种植花草时,也许他在和花草说话,在研究蚯蚓生活。当幼儿在胡乱涂鸦时,也许他正在勾勒一个奇妙的世界,正在那个世界中展翅翱翔……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兴趣是什么,需要什么,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幼儿心理需求,来构建课程内容。在组织活动时,设计出新奇、好玩、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3. 让幼儿园课程走向“社会化”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校生活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收获友谊、价值观等。在叶圣陶先生任教的七十年里,他经常组织学生到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天文馆、地质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去参观学习,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农村访问,社会调查,假期旅行等等。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的简要而朴素的观念。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园的教育要走出校园这个小环境,融入社会之中,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环境,整合我们的课程。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看草长莺飞,看花丛中的蝴蝶和蜜蜂,鼓励孩子仔细观察它们、研究它们。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动物园、超市、书店等,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岂止是科学知识,收获的是我们教育难以达到的目标。社会化的课程让孩子们身心健康、阳光、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在与外界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元化、动态协调的发展。
4. 幼儿园课程利于儿童“长远化”
在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中,课程的设计要有长远目标,要适应幼儿的长远发展。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目标,一个活动、一个阶段都以是否达成目标来评价,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时很难界定一个孩子是否达标。叶圣陶认为,我们要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幼儿教育,为孩子设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课程,不急功近利扼杀孩子的天性。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幼儿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尊重、关爱、感恩、接纳等品质,心理得到发展。教师也要倾听幼儿的心声,理解孩子的看法,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从而让孩子智力、人格、情感得到健全发展。课程的多元化、生活化、创新化也都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8.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篇八
关键词:教育资源;家园合力;园本课程
本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递着大量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幼儿从小接受本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其体验和传承中华悠久的优良传统,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植入,山区特有的文化及其资源正面临着被改造、被抛弃的命运。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级的重视,但由于现在山区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中,使用的都是省级以上、城市专家们编写的统一教材,其内容对山区而言普遍存在“水土不服”,显得空洞而不符合实际,严重影响了课程实施。
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植根在民间,幼儿园要开展园本课程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但在现实中却有很多家长在幼儿园教育开展过程中消极配合,甚至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学校的责任。而且由于家长组织相对较松散,大部分属于孩子在园期间组织的临时性机构,这就需要幼儿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长参与到本土文化教育活动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家长资源的调查,根据已有的家长资源形成现可利用的家长资源及社会资源
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开展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之前,对家长资源的调查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家长的特长,形成幼儿园、班级家长资源库,分门别类,合理利用。
按本土教育课程活动需要形成资源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按家长资源特长分类。通过家长资源问卷调查,让家长自愿填写可为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提供帮助的特长。家长资源统计好后,由家委会出面,成立专门的家长资源管理组织,按活动开展的需要提前与家长联系,让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按时间分类形成短期家长资源库和长期家长资源库。短期家长资源库,即在幼儿在园期间,可为开展教育利用,但可随着班级、家长的变更而不断改变的家长资源即从事各种职业的爸爸妈妈,是活动开展所需的充足人力资源,这类家长资源库资料可掌握在班级家委会及班级教师手中;长期家长资源库,即这些资源是现阶段所拥有,但会随着幼儿离园可能会消失,而幼儿园又长期需要,需与其个人或单位长期建立合作关系的家长资源,如:在地方博物馆工作的家长、会唱地方戏的家长等等。这类家长资源可由班级教师分析、统计,集中在幼儿园教务处,长期保持联系,这样即使是这些家长的孩子以后毕业了,也可以继续在幼儿园的本土教育课程实施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在调查家长资源时,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认真了解家长的工作时间安排,以便幼儿园统筹考虑,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对工作、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中。
二、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拓园本课程内容,为实施园本课程不断生成更多的内容
1.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在民间流传的童谣、游戏、风俗等等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口口相传,有其相对旺盛的生命力,相对人数较少的教师群体,在广大家长中流传的本土文化更加丰富,因为家长作为社会成员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有很多优秀的本土文化没有以文本的形式保留下来,只流传在民间甚至是家长群体中,这些内容更需要去挖掘开发。如我园在开展“爱说家乡话”活动后,孩子回家向家长念所学童谣,一个家长马上想起小时候念过的一首《五更歌》,儿歌生动地模仿了五更中各种动物的叫声,用方言念起来特别好听,就写下来交给幼儿园老师。结果这首童谣以整齐的句势、形象的叫声、特殊的韵律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
2.结合固定节庆活动,同时关注课程的生成性,开展园本课程相关活动。本土文化与日常生活中的时令、节气、习俗、节日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本土文化教育中有很多内容如风俗、童谣、小吃等就直接跟节庆活动相联系。在一个又一个的节庆活动中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听着家乡童谣,吃着家乡小吃,感性经验丰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教育活动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彰显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唤醒幼儿的文化归属感。
三、利用家长助教等多种形式,协调社会力量,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多角度发挥作用
首先是对教师层面的助教。由于在园参与教育的教师对本土文化理解不同,对本土教育资源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需要通过家长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弥补教学短板。如教师们开展地方戏曲戏教学时,可请家长先来教教老师们学一学;本地节气传统习俗,也可以请懂的家长们来给老师说一说……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开展本土文化教学。
其次是对幼儿层面的助教。家长助教还可直接进入幼儿活动中、幼儿园教育中,如在“家乡的小吃”教学活动中,可请班里手巧的妈妈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当香喷喷小吃现场出炉时,孩子们都显得特别的兴奋,因有妈妈和美食的元素的加入,多了一份日常在家过节的氛围,对家乡习俗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结合家庭教育,共同开展园本课程,关注家长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性,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本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展不是幼儿园的事情,只有形成全社会都关注本土文化传承的氛围,家园合力,形成浓厚的社会环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立足本土文化,在脚跟站稳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因此,发动广大家长共同参与到本土文化教育中来,不仅仅是配合幼儿园展开活动,而是能形成促进园本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心理环境。如在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些本地的书籍、本地节气的图片,给孩子讲讲相关的风土人情故事,带孩子参观本地的一些历史遗迹、文化胜地,给孩子念念童谣等,为教育活动做好准备,而且将此项活动在社会上进一步宣传和深化,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本土文化活动,通过社会、社区的各项活动反过来进一步影响教育孩子们,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使本土文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9.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篇九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建构;建构主义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进程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并不是幼儿教育的一个独立内容,只是在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等活动中附带学习一些计数、认写阿拉伯数字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解放后,我国幼儿数学教育借鉴苏联模式,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高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开设了“幼儿园计算教学法”课程,在内容上仍以苏联模式为主,学前数学教育的心理学基础非常薄弱。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研究有了较快发展。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幼儿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对幼儿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以及时间、空间概念等问题做了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静和领导的数学教育研究小组对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进行了研究。其中何纪全对学前班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并编写了幼儿园数学教材《学数学、长智慧》。林嘉绥、张梅玲分别对幼儿数的组成与分解、数概念的培养进行了研究。由刘范领导的全国协作组对幼儿数概念做了系统研究。林泳海等还就幼儿时间认知进行了实验研究。我国台湾学者周淑惠在借鉴美国关于学前幼儿数学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幼儿数学教育的现实,出版了《幼儿数学新论》一书。林嘉绥编写的《学前幼儿数学教育》一书,突出了学前幼儿初步数学概念发展的理论,并从理论上说明了对学前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可能性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特殊性。由金浩主编的《学前幼儿数学教育概论》一书突出了这一学科的历史、理论流派、数学学习理论、数学教育评价与研究技术,并尝试在幼儿数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心理学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的理论水平。但与国外的同类著作相比(如《年幼幼儿数学教育》、《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等),由于历史等原因,无论在研究的广泛性上还是在研究的深度上都有很大差距。尽管如此,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从事幼儿数学认知的研究及幼儿数学教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一时期,还介绍了一些国外幼儿数学教育理论,如曹筱宁等人翻译的苏联学者列乌申娜《学前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介绍了向3—7岁幼儿传授初步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反映了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平。另外,一些学者对皮亚杰数学研究也做了一些介绍,如《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与教学》和《幼儿怎样学习数学》两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皮亚杰对幼儿数学认知的研究,内容涉及数学的理解与操作、逻辑分类、次序化和序列化、基数、加法与减法、分数和比例、机遇和概率、逻辑思维的发展等。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心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这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概括和提炼这些成果,而且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印证。
二、中国幼儿数学教育之反思
中国幼儿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较之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了很大发展,然而理论研究水平的低层次和不成熟影响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之幼儿数学教育实践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大,从而降低了幼儿数学教育实践的效能。反思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能使我们在更为自觉的基点上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
(一)中国幼儿数学教育理论与国外幼儿数学教育理论有较大差距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幼儿数学教育理论就一直处在不断地变革之中。以不同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案林林总总,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新数学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案强调幼儿数学学习应以计算技巧为主。如白伯曼(Beberman)的新数学,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在教学中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同时还强调数学学习内容的更新,让幼儿掌握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
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方案,强调学习目标分类和学习的程序化。其中最著名的是个别处理方案(IPI),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测验目标。由于行为主义把学习个体视为教学客体,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被动接收的过程,由此决定了教学过程只能是教师对学习者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训练的过程,因此爱森柏格(Eissenberg)批评说,行为主义把教育等同于训练,丢弃了数学学习的精髓。
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案,深受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学科结构》的影响。它强调数学概括、数学结构、数学模式的学习,以发现来促进学习;要求幼儿通过不同的具体对象,如故事、游戏、结构化的材料来发现数学结构。这一方案特别适合学习水平较低的幼儿。
以形成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案,是以发展心理学的方法为基础的。其最典型的是马迪森(Madi-son)教学方案。他提倡开放式课程;主张编写多方面适用的、富于想像力的数学教材;在课堂上用实验来探索如何提高兴趣,促进数学活动的创造性和发现性。这一方案由于涉及数学学习环境而受到重视,但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幼儿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的研究。
以一体化教学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案的典型代表,是小学统一科学与教学方案(USMES)。它的数学教材是按主题进行编排的,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安排数学内容。这种方案企图消除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因此在大纲方面遇到了不少难题。但像“操场问题”、“过马路问题”这样的内容,能够激发孩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促使幼儿之间努力合作,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尤其是对年幼幼儿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比较而言,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的基础较为薄弱。由于我们不重视幼儿数学教育理论与实验的研究,不重视数学教育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对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实践的实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了一批理论成果,但这些理论成果很难转化为实践应用,对实际幼儿数学教学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二)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有忽视幼儿数学教育实践的倾向
我国的幼儿数学教育,由于深受分科教育的影响,致使传授法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幼儿园数学分科教育虽有成功的方面,如数组成、数运算等,但也有很多不
足之处:如教师没有很好把握幼儿数学学习特点,造成教法主观、简单,以听从、练习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幼儿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幼儿的生活脱节,削弱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国内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重视方案教学。这虽然对传统分科教学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问题是,早期幼儿数学教育具有数学教育的系统性、逻辑性等特点,幼儿数学学习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殊性。而现在的单元设计教学或方案教学使数学教育走上了另一极端,即有忽视早期数学启蒙教育的倾向,数学教育在方案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充分。另外,受小学教学改革的负面影响,有人认为“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数学就可以了”,这种带有主观倾向的看法是非常有害的。数学是科学之王,是幼儿认识、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能够极大促进幼儿智慧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财富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工具。幼儿学习到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就是掌握了人类智慧的工具。数学领域为幼儿提供经验和理解的丰富内容。这正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启蒙价值之所在。而我国目前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只限于或主要限于算术这一知识性学习,这就限制了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也与发展幼儿用数学看世界的理念相去甚远。如果小学一年级仅仅只是学习数学知识,那么学前阶段的数学教育也就真的是可有可无了。数学教育显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早期数学启蒙价值。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育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育实践,远远落后于心理科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外,早期数学学习会使大脑生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同样是2+3=5,一个幼儿4岁学会和另一个幼儿上小学时学会,有着不同的生理效果,前者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潜在发展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早期数学启蒙教育得法,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数学才能和其他潜质,对幼儿日后的能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对幼儿早期数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应予以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三)幼儿数学教育课程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具有小学化倾向
从人类数学的起源来看,人类的数学能力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幼儿的数学能力也来自于幼儿生活。幼儿的实用算术需要之所以萌发也和数学的历史演化一样,是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切身问题,从现实情境中自然发展的。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自然性、实用性与意义性特点。这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可以缩减幼儿对数学的心理距离,不致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对幼儿而言,数学是用来处理生活中切身相关的“芝麻豆”问题的,而非抽象符号所构成的“天书”。幼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使教师与幼儿随时抓住生活中的情境问题,讨论与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现实的幼儿数学教学中,小学化倾向严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还做得不够。其实,幼儿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是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它包括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主要强调幼儿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幼儿数学学习与中小学数学学习有3点不同:1.幼儿学习数学重在经验,不在掌握。尽管有些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有些类似,但小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要经过考试;而幼儿的学习只要求其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不要求一定要“掌握”,它所重视的是一种学习过程和数学的经验。2.幼儿数学学习的范围更广,可以触及很高的数学理念,如拓扑的观念、极限的观念,这些观念都可以让幼儿在具体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去体会。可以说,幼儿学习的数学知识虽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但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却是高深的,而且是幼儿可以体验和理解的。3.幼儿的数学学习应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能使幼儿更好地形成对数学的认知和数学思想的建构,这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即具体形象思维决定的。
三、幼儿数学教育课程的构建
目前,我国幼儿数学教育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其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与国外相差很远;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加强幼儿数学教育课程的建构能够使幼儿数学教育实践向着更规范、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并使其实践活动有更强的目的性。对幼儿数学教育课程的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幼儿数学教育课程的构建应以建构主义为导向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至少说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便迥异。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建构主义数学教育既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结果;既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也重视知识的学习。
传统数学教育过份强调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过程。而建构主义教学不仅强调学习过程,也强调幼儿的经验对数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性。数学兴趣和能力并不是独立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是在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中不断形成的。因此,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关注幼儿数学知识、能力和兴趣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
其次,建构主义数学教育强调理解学习,但不完全排斥传统教学的机械练习,认为机械练习中也包含着合理的成分。
再次,建构主义数学教育在强调个体化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强调社会环境作用和教师的示范作用。
第四,建构主义数学教育既强调幼儿自身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也要求教师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题材。
(二)课程建构应以幼儿数学认知和学习特点以及个性化为基点
从幼儿数学认知过程来看,其认知过程存在个体差异。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一个飞跃期,然而由于个体差异这个飞跃期对不同的个体来说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在数学的某一方面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开窍,这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耐心启发;有的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时存在一个很长的潜伏期,教育者不能采取“高压锅式”的教育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幼儿的数学天资、个人经历和学习基础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对幼儿数学学习不宜作横向比较,应看幼儿自身纵向的变化与进步。只要幼儿取得一点进步,就应不失时机地去鼓励他。
从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来看,幼儿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数学生活中的意义赋予过程。“意义赋予”的涵义事实上就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化”(visualizition),即如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
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成为“十分直观明了”的东西。就像庞加莱所指出的,相对于线性的“一步步的推理”而言,对知识的整体结构的把握是更为重要的。
幼儿数学教育要重视避免幼儿产生数学学习焦虑。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性较强,因此,幼儿理解数学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教师对幼儿要求过高、方法不当就会造成幼儿学习的挫折感,使幼儿对学习数学失去自信,甚至产生反感和焦虑,这种代价是得不偿失的。
总之,幼儿数学课程的建构应以幼儿数学认知和学习特点及幼儿个体差异为基点。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只有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其数学学习的特点,把幼儿对数学的认知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三)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建构应重视数学学习的文化继承
幼儿数学学习不仅是意义赋予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文化继承”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不仅是一种“解释”的活动,而且也是一个对数学对象的客观意义(文化意义)进行“理解”的过程。正如万·奥德斯(VanOders)所指出的,数学学习即是对由文化历史所传递给我们的数学作出意义赋予的过程。无论是意义赋予还是文化继承都是在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詹弗和艾斯利(R.Driver&J.Easley)认为,幼儿所具有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前就已形成的“素朴观念”,还是在各种情景中发展起来的“非标准观念”,都是建构活动的基础,都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无疑这些观念是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构建其数学知识的基础,对幼儿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培养发展和丰富幼儿的观念,我们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对幼儿所具有的观念应当给予其表达的机会。在教学中应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真实思想,而且,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也必然会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不断更新其观念。
第二,帮助幼儿对不同的观念作比较。通过适当的质疑引出“观念冲突”,然后提供正面的范例,帮助幼儿对正确的观念和错误的观念进行比较,从而促使其做出自觉的“选择”。
第三,高度重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观念进行表述和辨论(反省),而且可以使幼儿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对话性质”(The dialogical nature of mathematics),即语言交流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玛丽和道格拉斯(Mary&Douglas)指出:“教学是经过协商的模式,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换言之,教学的历程不应该只有老师的传道、授业与解惑,也应该有幼儿参与、讨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丰富了幼儿的观念,并促进幼儿利用其观念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四)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建构应强调数学教育的“问题解决”和数学思维训练
1.数学“问题解决”的价值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口号,即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所谓“问题解决”是指如何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让幼儿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不仅使幼儿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且使幼儿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构建自己对知识理解和意义的赋予。这好比把幼儿放在与数学家同样的位置上。从“环境认知”的角度看,这对于幼儿形成数学观念也是十分有利的。罗伯格(Romberg)认为,数学课程设计应当清楚地指明所希望幼儿掌握的若干个概念领域;这些概念应当由一定的“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课程单元应当根据幼儿的思维水平、知识情况及数学环境不断地加以调整。这样,方能使幼儿更有效地利用观念去构建所学知识。
但是,“问题解决”并不能等同于数学活动,因为“问题提出”比“问题解决”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于幼儿数学教学而言,教师是出题者而不解题者。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自己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幼儿成为真正的解题者,而不应是一个标准答案的模仿者。
2.幼儿数学思维训练的价值
数学学习的思维功能是使幼儿能够学会像数学家那样去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即学会“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内涵主要包括“数学化”的思想、数学模式的建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体的解题策略,二是对解题活动的自我调控。数学家在解题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调控(元认知)水平,即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解题活动,包括解题策略的选择、整个过程的组织等,有着较为清醒的自我意识,并能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评估做出适当的调整。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正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为幼儿掌握解题策略和思维方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推荐阅读:
幼儿园课程与特色教育11-13
幼儿教育学作业二答案08-27
《幼儿教育学》复习试题一11-04
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10-14
幼儿心灵教育09-19
幼儿教育10-14
幼儿园三生教育11-03
幼儿园教育经验11-20
幼儿园教育笔记及教育反思记录11-28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比较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