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精选8篇)
1.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 篇一
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并具有较强适应性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矛盾,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经验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研究了以基本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养成为关键,产学结合为途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信息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3-02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成为涉及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教等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行业用户已经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纷纷采用防火墙、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来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然而,用户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网络安全投入的加大和网络安全厂商的兴起、产品的日益增多和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的好转,相反,安全问题却日益严重。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对安全人才需求的特点是“数量大、质量要求高”,高技能应用人才十分缺乏。据天基人才网、51job网、中华英才网等人力资源网站统计,近年人才市场对网络安全工程师的需求量激增,企业需要精通网络安全的网管人员。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需求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2012年,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人数达到300万。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信息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信息安全专业。
一、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1年,国内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86所,其中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大学等均设有信息安全专业,并形成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办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不多;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的,受资金、场地、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涉及网络安全实践方面的课程就更少了。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兴起,加快信息安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明确提出加快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从而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缺乏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②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与课程体系有一定距离;③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需要进一步加强;④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⑤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显滞后,信息技术从开发到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到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新技术,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⑥专业教师队伍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以上问题不仅是我集团计算机学院需要加以思考和努力解决的,也是各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中的许多有识之士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不少高校进行了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改革尝试。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紧缺专业。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专业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从而提高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
三、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以高教〔2006〕16号文件以及河南省高教〔2008〕172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充分体现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育特点,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开放式信息安全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或预见的教学问题,拟定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①根据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②在近几年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编写出一套适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教材;③积极探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④加大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开放式信息安全专业实训平台。
2.研究目标
通过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为培养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四、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
利用我集团现有的资源,制定详细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课时压缩、教学内容变化、学生差异加大等客观条件下,如何提升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项目组认为,必须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如何选择体现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和改革,并以专业教师为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第二,在现有专业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如何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构建开放式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研究专业教学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第三,如何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远程服务,构建教学网络,扩大受益面。
五、取得的成果
第一,已经制定了详细的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研究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制定了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应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信息安全高技能人才地培养模式。
第二,在近几年教材建设的基础上,编成若干反映上述思想的优秀教材、教学辅导书或讲义,其中专业课程教材已开始着手准备,力求尽快出版。
第三,建立了一个对教师有参考意义,对学生有帮助作用的交互性信息安全教学网络主页,并争取在国家及省精品课程建设上有更好的突破,充分实施网络教学。
第四,部分教改与教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第五,已经为计算机学院、合作院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培养信息安全技术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于璐.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32~33开红梅、杨茂云、王树梅.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
(31):174~175王小军、刘顺兰、黄骞儒.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曾刚.校企合作下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112~1135 彭维平.信息安全专业实训课http:///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2):91~97张瑞霞、姚罡等.信息安全专业密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61~162
2.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 篇二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发出的倡议:“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 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 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教师这项职业已经基本具备了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因此, 可以说教师也跟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一样, 是一门专业。
本文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人员的一种专业的成长过程, 这种过程是教师必须经历的, 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要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 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实践和反思,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不断的更新知识, 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做好应有的准备。
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具备以上内涵之外, 与传统的学术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还要具有以下特征: (1) 知识结构要求不同。应用型大学的理论教学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广博性和适应性。第一, 要把所教授的专业基础性知识和对应的行业经验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第二, 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由于所要培养的是理论水平较高、专业适应面较广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其他应用型人才。第三, 教师还要善于吸收各学科的精华, 形成开放式的知识结构, 力求把最新的理论和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第四, 既要有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专业理论性知识, 又要有应用于社会的实践性知识, 而且还要有对专业发展起指导作用的创造性知识。 (2) 能力结构要求不同。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具备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 强调演示、试验、实习等多种实时性、交互性技术手段的应用, 融教学、实践为一体,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不同。首先, 在职业道德素养上, 应用型大学教师应爱护学生,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 由于应用型大学面向地方经济, 直接为社会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 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点。因此, 应用型大学教师担负着“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角色。
二、现阶段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深入发展, 一大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相继涌现。由于这些院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规模扩大迅速, 导致生师比急剧增长, 学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加大了年轻教师的引进力度,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进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然而专业上的学术水平并不意味着其具有很强的教育能力。
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比较突出问题。
1. 教师专业培养模式滞后, 教学能力弱化, 不能完全胜任应用技术型大学要求
现代的专业教师, 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从现实情况来看, 真正进入应用型大学从事教师职业的, 绝大多数为学术型的硕士、博士, 这种以学术研究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定位, 以科学研究为定位所培养出来的应用型大学教师, 其在智能结构上也很可能同样存在重理论性知识轻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问题。
目前,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 甚至是占用了教学的时间, 且科研对于教学的反哺功能日渐消退, 很多科研与教学无关与学生无涉, 这种教学与科研的分化以及研究漂移现象的出现, 使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失去了本真。
2. 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完善的培养方案, 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没有对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给予重视, 也没有政策支持。高校教师自身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政策鼓励, 这样长期下去, 会使教师越来越脱离社会生产实践, 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 教师学历很重要, 但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样也很重要。
目前, 应用型大学的职后培训机制同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所谓高端化, 就是指在政策倾斜和资金资助上, 重点大学、211、985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得到更多扶持, 而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很难获得这种职后培训和发展的机会。而所谓统一化, 就是指国家在出台各种高校教师发展政策文件时, 没有对不同性质、层次的高校进行区别对待, 而是采取整齐划一的政策要求。从学校内部看, 则存在着教师发展制度上的一些缺陷。
三、着重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 促进其教师专业全面发展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当今高等院校的三大责任。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对于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提出了规定与要求。本文就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政策, 提升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每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订出专门的针对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 就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更会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例如, 高校成立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会的目的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 所以其使用一定要遵守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 使我们能够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反馈, 这样既能够使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更加完善, 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采用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可以使高校教师在获得物质上的保障同时, 也实现精神上的自我成就感,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同时获得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
2. 建立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鼓励教师专业实践工作的提升
高校管理者应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必须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运用。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 对自身成就感的精神激励作用往往强于获得物质激励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才起到调动教师积极性, 卓有成效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效果。例如, 在制定教师职称评聘考核指标的时候, 可以将教师的实践水平、实践工作业绩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到考核指标体系中;制定科学、实际的实践水平考核指标, 以准确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绩效;把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评价制度化, 并将实践水平与学科带头人的评选等挂钩。这些都会调动教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3. 建立与企业合作平台, 鼓励教师进行产学研结合, 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多数应用型高校都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教育培训合作。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可以接纳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 这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 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或技术咨询服务, 实现双赢。例如, 上海市制定了《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和《上海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等政策, 投入大量资金, 积极引导上海市高校与企业合作, 力图通过此项合作使青年教师将理论知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应用成果, 在实践中成长, 提高教育教学的素质。此外,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课程、师资队伍和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等配套措施。
摘要:随着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点、现阶段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着重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 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全面发展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对高校教师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章顺, 骆洪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 2014, 25 (4) :96-100.
[2]潘素华, 张宏喜.教学学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2, 26 (6) :76-79.
[3]富吉祥.关于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几点思考——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 :24-25.
[4]李春燕.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5) :81-84.
[5]胡建勇.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时代经贸, 2013, (19) :197.
[6]郭海涛.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框架[J].湖南社会科学, 2014, (2) :67-68.
3.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企业挂职锻炼
一、商务英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原则及必要性
1.遵循原则。商务英语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是提高其实践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学校对此十分重视,但受限于校企合作模式,教师企业挂职锻炼需要遵循一定原则。首先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专业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岗位,比如商务英语专业最好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外贸公司或外资企业等;其次是前瞻性原则,即商务英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不仅需要提升自身商务英语实践能力,还需要时刻关注和掌握本行业的产业现状和时代发展趋势;再次是实践性原则,商务英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实质目的是提高实践技能,因此需确保挂职锻炼的实践性;最后是主动性原则,教师应该在企业挂职锻炼中体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2.必要性。商务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同时又能熟练地掌握商贸运作,能够独立处理商务过程中的专业性英语事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来源多是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其在英语表达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但在商务专业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因此下企业挂职锻炼对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十分必要。
二、商务英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实践实施
1.制订实践计划与实践目标。学校层面应结合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实践计划,比如以每年的暑假或寒假作为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的时段。此外,学校还应针对商务英语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设置专项费用,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校企合作项目。此外,时间计划的制订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的设置需以明确的实践目标为指导,学校应制订明确的实践目标,确保商务英语教师挂职锻炼获得良好效果。实践目标的设定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外贸流程知识,了解国外礼仪等专业知识;二是收集教学资料,结合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三是结识企业专业人才,聘请为商务英语专业兼职教师。
2.实施多样化企业锻炼形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商务英语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具体措施:一是岗位交流互换模式,学校与企业互派培训与实践人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下企业岗位锻炼,企业专业人才去学校兼职教学;二是委派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去企业兼职,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实践技能;三是短期培训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双向培训机制,定期派送商务英语教师去企业培训。
3.发展多元化实践活动途径。首先,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确定教师实践岗位,并询问注意事项、公司规章,确定教师实践内容与工作任务;其次,注重企业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教师虚心学习,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再次,注重企业实践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将企业商务运作中涉及的商务英语部分事务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创设实践情境;然后,加强对外贸流程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将企业外贸流程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增加教学的实践性;最后,教师通过企业锻炼来提升自身形象,以企业员工的角色完成企业商务英语事务运作。
三、商务英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成效分析
从商务英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实践效果来看,教师收获很大,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企业实践运用于教学中,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学思路,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设计等环节带来极大的帮助。此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不仅提升了商务英语实践技能,且对企业的用人要求有了直观的了解,对于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直接的帮助,间接提升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总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无论是从教师自身素质层面,还是从学校教学层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商务英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困难和局限,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构建校企双赢模式最为困难。一方面,教师挂职实践较短,还要兼顾教学,这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压力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与企业正式员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企业考虑到成本问题并不愿意接受教师挂职,这也造成了校企合作的困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重视校企合作,努力构建校企双赢模式,为教师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4.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 篇四
关键词:电子商务 实践教学 应用能力
摘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但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存在问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有待改善。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体现在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案例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队伍、完善“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建设和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学习的平台等方面。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编制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一、电子商务专业现状分析
自以来,我国已有275所本科高校、70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15万余人,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专业之一。根据对教育部委托西安交通大学进行的“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调研”及在河南省54所高校进行的“河南省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的报告综合分析,我国及河南省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不高
根据调查,学生对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学生中,认为专业培养质量很高和较高的比例只有23%,62%的学生认为培养质量一般。学生对教材、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满意率均不足30%,而且学生就业率也比较低,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满意率也不到30%。而在河南省的调查中,满意度还低于全国水平。
(二)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电子商务最新发展
由于目前电子商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落后于企业实践应用,纸版教材缺乏时效性,高校教师难于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在各高校非常明显。根据调查,接近50%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
(三)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体系不尽合理
培养计划注重了复合性,但是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程度差,往往形成技术和商务知识的简单叠加,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不稳固,实践应用能力差。
(四)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目标定位错位
目前,许多高校将电子商务专业所谓的实践能力定位为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网站维护等技术水平上,没有从电子商务的商务应用角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人才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五)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落后,学生利用率较低
近年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资源不断增多,但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教学资源更新的频率较小,数量也不足。因此,学生难于有效利用。在电子商务专业,由于专业优势,部分教师以个人网站、博客、论坛的形式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但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以及有效的网站运作模式,呈现内容较少、运行时间不长久等缺点。
(六)不能较好地利用互联网,“师生互动”不足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实现“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交流,并不难实现。但由于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缺乏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教师及学生对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商务技能又要熟练操作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这个专业的课程就需要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设置有效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了改革,不仅增加了大量专门的实践课程,还在各门专业课中增加了实践技能的教学要求。这样的调整使得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少真实的实践环境
目前的电子商务教学内容很多时候还局限于理论的讲授,教学内容多来自于书本。对于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内容,如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间的合同签订、网络商店的建立等很多时候也仅仅靠教师用一些文字、图片、幻灯片向学生讲授流程和步骤。其实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也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但要在网络上真正实现买卖、进行支付需要学生有能在网上支付的银行卡,银行卡里还需要有资金才能实现购买、交易等实际操作,这些环节教师大多只能进行演示,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模拟软件过于机械化
目前,很多学校相继购置了电子商务模拟软件,想借此模拟实践环境,使学生熟悉整个交易流程。但这些模拟软件设计都太过机械化,让学生按照预定好的步骤进行操作,方法单一、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操作手册,任何人都可以完成。这样的“动手”操作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跟企业的实际运作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凭这样的模拟软件是无法实现的。
(三)缺乏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在任教师都是从经贸类、计算机类专业转过来的,对电子商务的学习大部分是通过后来的自学和培训,使得很多专业课教师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研究、讲授新技术。
(四)职业资格考试太过形式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作为证明学生能力的指标。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主要是电子商务师,但这种资格考试靠的也是理论知识,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就算增加了技能模块,也不过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机械的操作,只要学生按部就班的练习就没有什么难度可言。
三、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措施
(一)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商务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时,需要加强以下几个环节:
实验:包括课程实验和集中的综合实验,其中课程实验主要为验证性的试验,集中的综合实验主要为体验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学基础上,安排一定的实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以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掌握为主,以电子商务技术运用的了解为辅。
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含毕业实习)。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初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在当地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进行参观,以获得感性认识。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要到电子商务应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毕业设计:面向应用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可以在专业实习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以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和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方案设计为主。
(二)加强案例教学
在电子商务案例教学中,将采取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首先由主讲教师讲授案例分析模式,并对典型案例进行示范性讲授;然后由学生对给定的电子商务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交流;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当地选择一定数量的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老师可以将这部分案例分析素材充实到案例集中,供以后的案例教学使用。
(三)深化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学校的努力外,还必须依靠企业的帮助,只有几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要与企业开展人才定制,互动设置应用型课程,建立相适应的、长期的学生实习基地;聘请从事电子商务应用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每学期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进行电子商务系统培训,直接参与到一些应用项目开发与商务管理工作中,并结合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与部分实用程序。
(四)建立实践教学队伍
引进和吸引本专业优秀人才从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鼓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课教学,实现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轮岗。要大力拓展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在保证主干课程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到公司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研和实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培训。
(五)完善“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种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平台,使他们从大的环境到具体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网络设备、实践教学所需的软件和“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安装各种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工具,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六)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学习的平台
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以本校学生为主、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的开放式网络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教师提供了一个自助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洪娟.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商业经济,,(6).
[2]王恩源,李傲霜.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17).
[3]刘业政,杨善林,何建民.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 篇五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度也在提高。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院校惟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理论内涵的界定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概念内涵的界定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揭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能力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等等。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内涵界定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缺失,突出体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即接受知识时,思维缺乏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
(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内涵界定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对职业技术创新教育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并缺乏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创新素质、校园文化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等诸多要素的分析,来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创新表彰与奖励制度、设立创新教育专项基金等配套的创新机制,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从而构建科学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和机制。
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一)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政策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呈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职教论文 )1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6号)》指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影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现行的应试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用仓库理论概括,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知识积累第一,素质能力培养第二,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注重照文理解,忽视怀疑求新;注重逻辑推理,忽视发散求异;培养学生的唯上、唯书、唯权威,逻辑推理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与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因此,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国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
(三)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时,主要重视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有创新热情,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收新事物快,具备了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但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创新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课程和技能训练,都是以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缺乏创新实践和方法的培训;职业技术院校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活动缺乏有效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多突出基础教育教学的设备、教材、实训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
[NextPage]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定位,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融合贯通全过程
近两年,职业技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配套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突出“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将创新能力培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教会学生做事为核心,优化能够培养学生同时从事专业实践和训练创新素质的教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变“死学”为“活学”;“学会”为“会学”;“学答”为“学问”;“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以明确的总体教育目标为原则,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全过程
创新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创新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优化创新意识;三年级创新指导、创新导航教育,侧重创新技巧指导,创新意识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三)以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全过程
将创新实践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进一步营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完善涵盖申报、审核、立项、实施、评比等5个步骤的创新项目化管理模式,实现“注重课堂教学与启发创新潜能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创新成就感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以学生主体的社团建设为基地,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参与全过程
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集策划组织者、实施活动者于一体,在学生创新学习中发挥着目标导向、开拓创新、激励凝聚的重要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模式、机制上创建有利于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有一定团队规模,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系列常态活动,有一项特色创新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五个一”建设要求。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搭建“挑战杯”竞赛平台,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搭建专利申请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创新意识;搭建“英特尔杯”趣味机械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院校要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模式、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成现代化生产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基地。
参考文献:
[1]詹星,徐燕。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
6.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 篇六
随着设计向各行各业的渗透,设计专业知识体系的迅速延展,设计教育对设计专业师资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具备一个设计师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艺术设计门类众多,有素描、色彩等艺术基础课,还有版式设计、构成、装饰画、电脑广告设计等技术专业课,作为设计专业教师的我,这些门类的课程按分公几乎都要教,这使我必须不断的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技能和艺术修养。
在素描、色彩课的教学中,我参加了海口市青年美协组织的绘画创作活动,有机会和 其他知名画家交流,把一些新的艺术观念带向课堂,经常带领学生参加书画比赛、参观各种 展览,由此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第二年,学生进入三大构成、图案、装饰 画等课的学习,担任这些课程教学时,我在凌博雕塑艺术公司兼设计绘制工作的经验对课程的教学帮助不浅。公司的大型浮雕题材大多是海南的民俗文化,而云、圆雕则以抽象、变形 的现代主义题材为主。雕塑画稿设计设计绘制过程中,积累的民族服饰图案、民俗文化知识 和变形、抽象的雕塑造型等,在装饰画、图案、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此外,在版式与印刷设计教学中,原具备的一些知识已显得置后和不够用,促使我深入印刷厂了解新的制版原理和印刷流程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带学生前往参观。在比信电脑排版设计公司学习电子扫描分色等知识,及时地补充到了教学中去。
7.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教学应用,实践实训,创新创业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 对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决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在国内, 多所高校已率先组建以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代表模式的新型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一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个人或集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事物、新工艺、新成果的活动或过程。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探求解决措施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捕捉机会的敏锐性, 以及一种积极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技术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非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 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善于打破陈规、大胆改革, 善于开拓创新、求新求变, 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 现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争夺最激烈的人力资源。
二 搭建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的必要性
1. 国家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人才作为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的主力军, 应是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 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 注重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是新世纪、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2. 弥补高校教育的不足
当前, 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是多层次、多样性的人才, 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融, 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 培养大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
由于我国高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学体系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课程安排不合理、教材内容滞后或短缺、实验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忽略社会科学和创造能力、学生缺乏主动性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 我国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 并且在将来的若干年内, 毕业生总量将会持续增加,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 大学生缺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 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流失, 对社会就业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4.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以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立足之本。强调“以生为本”, 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创新为魂”, 是指充分发掘、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等, 创新理念得以内化。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实践基地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 是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
三 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要, 构建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 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实践培训, 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内容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搭建“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 包括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应用平台,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等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实践实训平台, 以创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
1. 宽领域的教学应用平台
结合大学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实验室为基础,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 搭建公共基础教学应用平台, 针对理论理解、技术应用、操作流程、设备操作、测试分析、协同合作等方面, 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满足社会的切实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2. 多渠道的实践实训平台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以及行业和地域优势, 充分巩固和开拓交流合作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 采取“共建、共享”等方式, 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向大学生开放各学科专业综合实验中心, 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相协调的实践条件, 以及更多近距离、多层次的实践实训机会,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 多功能的创新创业平台
为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开设KAB (了解企业) 和SIYB (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 等创业教育课程, 开展“知名企业家讲座”、“创业沙龙”、“千名师生进名企, 百家名企进高校”等活动, 宣传大学生创业、实训和就业等方面的政策, 为创业大学生免费提供风险评估、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等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 培养大学生独立而健康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观念, 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并最终具备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五 结束语
通过开展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创新实践, 开发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实训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对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丰富内涵、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导致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世彪、张佑祥、龚双姣.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1) :112~113
[2]王伟东、金义富、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2) :185~188
[3]苗汇静、王立新、李恒伟.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33) :142~144
8.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会计;实践能力; 培养
G642;F230-4
现代企业的校园招聘,需要的不仅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全面掌握会计准则的变化,尽快适应会计工作。现行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相关方面理论和知识,具备会计核算、审计及财务分析等业务处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电算化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高校如果想为社会培育出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那么高校本身就应该首先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
一、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都开始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对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欠缺。会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任课教师忙于科研、教学等工作,缺乏社会实践,这不利于自身的全方位发展,更不利于去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一)新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随着会计专业的火爆,高考填报会计专业志愿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的高校需要一大批从事会计相关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原有的教师量已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运行,所以社会招聘是一条扩充教师数量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本硕专业一致”的招聘条件,让很多应届毕业生受益。但这种招聘带来的弊端就是许多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学生需要立刻转变角色,成为担负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1]。虽然新进教师普遍具有硕士、博士等较高的学历,多年的求学经历让他们系统地接受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平时接触的多是书本的知识,除了进行论文的书写需要调研之外,几乎没有机会到相关行业从事具体的实际工作,对真正的业务操作模棱两可[2]。
(二)部分教师工作缺乏激情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对知识框架能够倒背如流,但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很多幻灯片教学也是直接从网上下载,不加任何改动直接拿到课堂,对工作缺乏必有的热情。部分教师不愿意接新课,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更是“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昨天的故事”。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外面从事“副业”,去其他院校、辅导班兼职讲课,或者忙于自家的生意等,导致其主要的精力没有放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对自己最应该重视的领域不上心[3]。这些教师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更别提下企业去接受实践方面的锻炼。
二、现行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去企业财务部门实习
到企业财务部门实习,接触真正的业务,固然对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的益处,也是最直接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渠道。不过具体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是本身不是该企业的人,日后还要回到学校,企业不会花大成本去培养,能接触到的业务极为有限,其核心的精髓大多不会让触碰。二是一般企业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首先需要从事两年的出纳工作,才允许接触具体的会计业务,所需周期长。
(二) 考取中级以上会计职称
鼓励教师考取非教学岗位的职称,比如会计专业的教师,需要考取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职称,培养“双师”型人才。所谓“双师”,即“技师+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践操作;既能上得讲台,也能下得企业,具有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此种方法固然有效,不过也存在着弊端[4]。目前,我国会计师的考试,分为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和中级财务管理,两年之内通过三科,成绩滚动有效。此考试还是过于理论化,不是通过了考试就说明考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三)通过相关学习资料自我提升
面对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却又不得不担负起实践课程的现状,很多会计专业教师选择上网查阅资料、浏览实训类书籍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此方法发挥了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缺点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与实际有差别的[5]。另外,面对高校会计类专业招生势头的增长,教师的数量不足,导致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量较大,没有较多地时间花费在研究实践能力上。
三、对策建议
现行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有其优点,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高校在针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建立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准入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因为学生数量多,就没有选择的随意拉来一个会计专业的教师,就让其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教师自身对实践知识都不清晰明了,怎么去指导学生?如果传授了错误的知识,而自己又不知道,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实践教学能力既包括了会计教师自身的会计实践能力,又包括了会计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能力,只有两者相互整合,才能形成会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6]。学校应该为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建立准入门槛,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如果教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则不能获得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机会。
(二)聘任企业的老会计当实践教师
针对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学校可以聘任在企业会計工作岗位上从事多年实践工作的老会计当实践教师。这类在企业多年,处理过各种不同会计业务的全面、专业型人才,不应拘泥于自身学历,他们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能够较好的处理好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外,这类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不是培养学生,而是培养教师,定期为教师做实践方面的报告,手把手教教师具体业务操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
(三)开辟实习新途径
教师去企业实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可以换一种方式安排教师的实习。由高校或事业单位直接出资创办企业,在我省已有很多先例,例如吉林华翰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是吉林省教育学院独立出资组建的国有企业。集团下设吉林省教育学院报刊社、吉林教育音像出版社、吉林华翰中小学教材发行有限公司、吉林华翰旅行社有限公司等9个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260人,固定资产1.2亿元。如果各大高院都成立自己的下属公司,那么安排会计专业的教师去自己的企业实习,一方面不涉及到泄密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增加会计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且,会计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前沿知识,综合素质高,理论知识牢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具体岗位业务有更高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甚至可以帮助学校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指导,这是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的典型例子,有助于推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迈向更科学、更规范的台阶[7]。成立下属子公司还有一点好处就是高校与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年末决算时,采用并表不并账的方式出具财务报表,利用企业的利润增加高校的收入。
(四)将实践能力纳入绩效考核
目前,很多高校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大多在评职称和年末绩效考核时往往重视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对科研任务完成较好的教师还有科研奖励。而在实践能力方面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了教师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应该制定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把实践能力也纳入年末绩效考核中去,增加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四、结论
【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提升论文07-23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07-09
如何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07-29
数控技术的应用论文08-25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报告06-12
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论文11-23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简历10-24
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09-09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心得体会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