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精选20篇)
1.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一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警言贴在教室东北角的书柜上,一句普通的话语告诉我们,阅读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任务,而是能用心去感受书带给我们的快乐。
每学期教室里都会放着一个书柜,从一年级至今书柜就跟随着我们,书柜里面存放着各类书籍。每学年初,我们就会拿着各自喜爱的书放在这里,同学们共享阅读的快乐。中午空闲时间,只要一做完作业,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奔向那个书柜。书柜容量不大,我们却翻了一遍又一遍,一学期下来,书就一本本变厚了。书柜似乎也十分期待我们的光临,这里俨然成了教室里最受欢迎的角落。
众所周知,阅读能提高一个人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结识朋友。在书里,我们认识了坚强的海伦·凯勒、张海迪、安妮,她们积极而乐观向上,在她们身上我学到了不向困难屈服、勇往直前的精神;马小跳就好似我们身边的一位同学,亲切又熟悉,在他身上永远可以找到调皮、天真的影子……一个个故事中的人物,生动又活灵活现,书带我们走近历史,走向世界,是如此芬芳迷人,生机无限。
时间久了,贴在书柜上的这句话,就真的成为了我们阅读生活的缩影,成为了一个习惯。每天值日班长都会整理好书柜上的书,同学们对书也爱护有加。只是这里的书,很多已经阅读了数遍,多希望书柜越来越大,书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份快乐。
这个书柜陪伴了我们一年又一年。书柜无语,却教化了我们,这不正如我们的老师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柜默默无闻,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启迪和快乐。
2.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二
镜头一:人满为患的书店、图书馆阅览室
在兰州市西北书城新华书店青少年读物区, 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幕:书架前围挤着很多选书的学生, 席地而坐, 捧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 他一早就过来了, 外面天气这么热, 自己在书店里看看书, 感觉挺好的。他还从家里带了些零食, 就当中午的午饭了。面对这样的小顾客, 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有很多人是冲着书店的环境来的, 这里安静, 夏天又有空调, 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来这里一边避暑, 一边读书。”在兰州市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少儿读物书架前, 上小学四年级的陈敏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一本漫画书读着, 除了偶尔为路过的其他人让一下过道, 眼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本书。“爸爸、妈妈不是加班, 就是有什么应酬, 没时间陪我。在书店里既能避暑又能读到好书, 到哪里找这么好的地方呢?”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一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有的就像上班一样, 早来的就找个小凳子, 拿本自己喜欢的书读, 很多人一坐就是半天。”
在兰州市图书馆自习室记者看到, 自习室内读者满满当当, 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对此现象, 一位馆员解释说, 可能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压力大, 太闹, 另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环境太过安逸, 所以就会选择到这里, 再加之和同学结伴, 也能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 而且还可以劳逸结合。但对于图书馆有限的空间, 一位家长反映说, 孩子能够坚持学习本是件好事, 但没地方去大大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甘肃省图书馆三楼的一角, 记者看到一位学生模样的男孩捧着一本雨果的《悲惨的世界》安静地阅读着, “每周末我都会来这看免费书, 今天阅览室人太多了。”他说,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太少, 而且内容比较单一, 在这里不但书的种类繁多, 而且有许多新书上架, 可以大饱眼福。一边吹免费的空调, 一边博览群书, 何乐而不为呢?”
镜头二:熙熙攘攘的卡通漫画区
虽然现在很多书店内儿童读物琳琅满目, 但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一些日本、欧美的卡通、漫画类图书, 有些漫画书有时会被一人“霸占”, 其他人则一册难求。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捧着日本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 卡通漫画区更是拥挤不堪, 而与之相邻的青少年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经典名著图书区则少人问津。记者好不容易看见一位家长拿起了一本《三国演义》让女儿看, 女孩却摇了摇头, 这位家长只好无奈地把书放下。
“孙悟空、三国的故事从小就开始看, 现在根本没兴趣了。”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张宇说, “家长买的书不是教辅书就是科普书,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阔知识面, 可这些书看起来太枯燥了。我喜欢看漫画书, 但家长认为漫画书与学习无关, 从来不主动买, 只能是自己用压岁钱来买。”据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一般稍小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卡通、漫画及侦探类的书, 像《蓝精灵》、《老夫子》、《哆啦A梦》等就有一批铁杆“粉丝”。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一些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一度销量不错, 但是很多学生是在老师、家长强烈要求下被迫阅读的, 能够静下心来读名著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这其中学习紧张、没时间阅读是一个原因, 不爱读也是一个原因。他们觉得课本学习本身就很累了, 只想读一些轻松的书。
镜头三:让学生无奈的“课外书”
“爸爸出差了, 不然我根本出不来。爸爸只要见我一有空, 就会让我看作文书, 其他书都不允许看。我觉得应该再给我一点时间看看体育、军事类的书, 来拓宽我的知识面, 我也应该有一些选择权和决定权。我最想在周末, 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 可不现实啊!父母对于自己每天学习的要求是按时间来计算的, 而不是按学习量来计算, 也就是说, 规定10点睡觉, 10点前都必须学习, 即使你速度快, 提前温习完当天的功课, 只要时间还没到, 就得继续做教辅上的参考习题。当然, 我有时也会关上房门偷偷地看课外书, 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看的书, 就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 并且能够抢在他们进来察看之前将书藏起来。”在纸中城邦图书广场, 正在读《现代武器》的铮铮对记者说了上述一番话。
在甘肃省书刊批发市场的门口, 记者遇到了“采购”完毕的刘霞,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两本好书, 一本是《优化设计》, 另一本是《三点一测》, 我要谢谢我的妈妈。我会把两本书上的题做完, 开发我的智力, 增长我的见识。”在妈妈一转身时, 小女孩却悄悄地说道:“对不起, 这是被迫的。”
镜头四: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阅读习惯
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问一位家长为孩子选择图书有什么标准时, 他告诉记者, 没什么标准, 孩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另一位家长则抱怨说:“现在的很多书花里胡哨的, 家长看都看不明白, 孩子能学到什么知识呢?可偏偏这些书孩子喜欢看, 有时家长就只能迁就一下。现在最担心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书让孩子陷进去不能自拔。”
对此, 兰州市某高校出版社一位姓王的编辑告诉记者说, 现在的图书市场良莠不齐, 虚高的书价、低劣的纸质、注水的内容, 使读者买不起贵书, 选不出好书。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保证图书的质量, 提升书籍的品位, 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而通过出版社联合新华书店、图书馆组织专家举办读书讲座, 向学生推荐好书,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在倡导青少年阅读的同时, 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培养高质量阅读习惯的氛围。
一位李姓家长认为,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光靠学校还远远不够, 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如果家长喜欢阅读, 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 如果家庭能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 制定出一定时期的阅读计划,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这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影响。他对记者说:“我儿子今年正读初一。5岁左右他开始读《哈利波特》, 至今读了无数遍, 几乎能背下来了。基本上我们每三个星期会带他去图书馆找10本书, 完全由他自选。在家里, 我和他妈妈则和他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看着他的兴趣慢慢演化, 从科幻、神怪之类渐渐朝‘人间烟火’靠近, 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 虽然总体来说, 现在的学生阅读面比较广, 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 一位无锡来兰出差的老师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存在猎奇心理, 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 对经典名著他们能说出千好万好, 实际上却并不“感冒”;有的学生则沉迷于漫画书, 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面广一些, 这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增强大有好处。只读教辅书, 特别是作文选, 虽然上面有很好的范文, 但看多了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写出的东西千篇一律, 多读些名著则会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现在很多图书存在着“语法不通”的问题, 其读者也多是不成熟人群。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引导, 很容易出现问题。
兰州市某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老师可以在每个班级里单独设立一个“图书角”, 在那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书籍, 并逐步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老师可以带班上的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 向他们介绍图书馆里都有些什么书, 并且推荐他们可以借阅哪些书, 也可以让图书管理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最好从文本入手, 因为文本是教学的基础。但仅靠文本是不够的, 老师自己应该多读书, 然后把自己读书的一些感受和读书有关的一些文章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想读书的欲望。老师应做学生的向导, 多介绍一些书目给学生, 或者做一些书籍的简介, 让学生挑选自己想读的书。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语文老师可以每周设置大阅读课,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还要和其他老师及家长做好沟通, 让大家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相互之间密切配合, 为学生的阅读开辟一条通道。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如浏览法、精读法、朗读法、笔记法等等, 还要鼓励学生写好读书随想、笔记之类。总之, 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一位退休老教师对记者如此说道。
3.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三
置于当代,放于企业,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应当把优秀当成每一个人的终身求索,成就梦想,为人处事,都要力求做到更好,且更加完美,其次是让优秀在事业上、工作上、生活中逐步养成,成为习惯,形成不同成长阶段的人生亮点。
优秀不是一个常态,不同的阶段应具有不同的标准。即是说,曾经的优秀、过去的优秀,不是永恒不变的,不能视作为你现在就很优秀、今后就一定会优秀、永远都是优秀的,更进一步说,在某个工作岗位上的优秀不能说明在其他岗位上的优秀,一个方面的优秀,也不一定在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要将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常态”,一种无止境的优秀,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不间断去磨砺自己、锤炼自己,素质上提升自己,能力上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收获优秀,成为更多方面的优秀。
如何成就优秀?四个字:本领、品德,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德才兼备”。
一、以过硬的本领,炼就自己
企业给予每一位年轻员工有不同的岗位,增强本领,提升素质与能力,始终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基石。技能、本领不是先天就具有的,都是通过一个人反复学习、不断实践来获取的。现代人,个体之间的智商差距是很微小的,而在情商、逆商等方面差距才是最大的。具体反映在思维观念上、能力提升上、行为驱动上、效率高低上,差距往往是巨大的,从根本上讲,反映了一个人学习与实践上的勤奋程度的很大不同。
(一)博学而为,皆收去伪
在30余年的改革进程中,社会上有段时间无限夸大“国学”之精妙,称“半部《论语》天下治,国学造诣万事兴”。兴许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90年代,可以这样认为,融入企业的文化,指导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时至今日的21世纪,没有人再敢这样说,更不敢这样做。
纵观人类3000年的文明历程,有权威学者曾将近50年世界创造、发明、扩充的知识进行累加、累进,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50年的发明创造居然超过了过去3000年的创造史,这说明了什么?学无止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改写了历史进程,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因此,作为企业员工,尤其是年轻的同志,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事业责任,一种理想信念,一种终生追求,才有可能做到生生不息。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所有的有形资产,包括人的生命、健康,都有一个折旧的过程,都不能再回到从前。只有不断前行,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然,学习是广泛的,各种知识都值得去学,去伪存真,利己而行。有人把学习总结为:“安、专、迷”三个字,很有见解,即:安心静气,专心笃志,迷深志达。以事业为重,需要什么就多学什么,先学那些与工作相关的,再去拓展现代知识,分层次、分主次、分阶段学习要有重点,有主攻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一句话,突出长板,补齐短板,提升素质,迎接挑战。
(二)勤学善思,触类旁通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要寻求更好的方式方法,要善于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要诀、套路,才能更加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是一个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而与学习相伴的永远是能思考、会思考,只有将思考融入血液里,才能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所有的学习,不外乎书本上的学习间接经验和实践中的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对于这些知识,要悟其,入脑入心,探寻规律、取其精华,才能举一反三、辩证施用,指导工作,改进提升。
善思,是学习的更高层次。人对知识的获取往往是支离破碎、碎片式的。点点滴滴,杂乱无序,只有慢慢积累多了,通过大脑的整合,逐步将他们串接起来,纵与横相连,经与纬相扣,才可能形成为我作用的立体式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梳理、整理,多维度去思考,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思维库存。一旦需要,信手拈来,成就自己的独特见解,于人于己达到一个崭新的认识思维高度。
会思考的人,其实更多的是在认知规律上花时间、下功夫,善于从感性认知上转化为理性经验,把一般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运用所学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发散思维,抓住问题和事件的本质,找准矛盾的内因和根源,紧跟时代变迁,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创新而为,综合而治。
(三)学以致用,厚积薄发
任何的学习,最终目的还在于运用。所有的工作,都在于问题的导向思维,即,善于发现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均来源于各类经验的积累,就是要将工作和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移植到实践中去,不断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阻碍企业和个人发展的诸多问题。有人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去创新思考,只能空有其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提升,直白来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善于去解决问题,如此往复,以至无穷。
学习的本质就在于启发你的思维和思考,让你有所思,有所想。对工作而言,不要只拘泥于工作,更要在工作中去总结、提炼、反思与创造,专心、用心、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成就岗位、成就事业,成就企业,奉献社会。
人生首先是历练,再是沉淀,人生需要提升,厚积薄发才是最终的归宿。
二、以优良的品德,引领自己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是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可见“德”之重要,为做人做事之首。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种树者必先培其根,种德者必先培其心。”心者,观念、思维、行为合而为之。自古以来,人们从来对“德”的表述不胜枚举,今天论其“德”,更赋予其无穷的厚意,“无德”不为事,为事必误事,这是公认之真理。
(一)满怀进取之心
人的能力的提升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基础,作为企业来讲,员工的提升是企业进步之本。企业按不同层次,纵向来分,有大小团队组合而成。团队的成长,无不联接与团队成员的成长,成员与团队的自我实现、价值体现,就需要每一个成员有进取之心、奋斗之心,拼搏向上之心。
(二)深怀感恩之心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素养,一种情怀。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和团队的帮助。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组织和企业的关心和培养。企业要感谢员工的努力工作,员工感恩企业的培育,感谢企业给我岗位学技能,给我职位学管理的平台,给我困难以变坚强,给我挑战以求进步,给我信心以圆梦想。
抱有一颗真诚而感恩的心,就会珍惜和热爱领导安排的工作,发自内心将岗位作为自强不息、努力耕耘、成就梦想的大平台;有颗感恩的心,就会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自始至终、笃志而为,以业绩来回馈企业;有颗感恩之心,就会善待困难,不放弃、不绕道,而是以遇挫而勇、遇难而坚的意志品质去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三)身怀平常之心
平常心就是一种平和而淡泊的心态。人生也好,事业也罢,名利之说,只要怀揣平常之心,人是不会有烦恼的。即使有,可会很快释然,没有烦恼的人生才是最具阳光的人生。
天下再难,也莫过于“平常”二字。“平常”也可称之为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的境界划为四类,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前两种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是精神的创造。而“平常”则是从这四种境界中找到一个“支点”,一个“平衡点”。正如古人对“舍”与“得”的表述,意味深长。人生就像一架天平,一边是给予,一边是接受;一边是付出,一边是得到;一边是耕耘,一边是收获;一边是物质,一边是精神;一边是自己,一边是他人;在相生相伴中考量得与失与博弈。
因此,要有一颗“平常心”,就必须加强修为,摆脱世俗功名的束缚,从容应对变化的事物,达观地看待人情世故,冷静地对待成败得失。
(四)常怀责任之心
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讲究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结果,完成自己确立的目标。没有责任,也将是随意前行,没有责任表明不愿意承担工作结果,就是不愿意承担工作目标。
事实上,责任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在家庭中,有家庭责任;在社会上,有社会责任;在企业工作,必然有岗位责任、岗位目标、团队任务,就必须去承载和担当。而责任担当,看似简单,其过程是较为复杂的。一个人不仅要承担个人的职责和任务,还要肩负团队的使命、组织的使命,是一个无止境的、循序渐进的变量,只有不断怀揣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才可能步步登高,成就更多的卓越和优秀,也只有这样的团队和组织才会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习总书记“两会”上提出的“三严三实”和企业倡导的“严细新实”管理文化,就是对责任最好的诠释。在工作上,只有真正做到了“严细新实”,敢于担当,才有可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也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可能成就优秀。
什么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就是要适应环境,适应企业的环境,企业环境不是静止的遵守,而是自觉地动态地发扬其优良、调整其不足;好习惯就是要多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好习惯就是要由认真做事转化到用心做事,只有用心做事才能体现执行到位、有效果。
三、以创新的思维,超越自我
每个人都希望超越自我和别人,超越路上最难的是超越昨天的自我。要想超越过去的自我,必须要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思维创新。时代在飞速发展着、变化着,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层出不穷,必须要切中时代脉搏,把握事物的本质,割舍那些不适应变化的老经验、老办法、老认识,以归零的心态,在原基础上重新开始,重新扬帆起航,才可能到达一个又一个新的彼岸。
思维的创新,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即是要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正能量的前沿思维去看待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真正从思想根源上去厘清思路,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奋发而为,锲而不舍,给好的习惯插上精神的翅膀,铸就每个人的优秀。
参考文献:
[1]高峰.书写好青年干部的“前传”[J]. 政协天地, 2016(01).
[2]史成虎.践行“三严三实”与构建青年干部党性教育长效机制[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6).
4.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四
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看绘本,每次妈妈带我去安文,我总吵着让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看书。妈妈也总能满足我的心愿。从书上我慢慢地认识了一些字,在学校里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说我是识字小能手。到了小学一年级学会了拼音之后,我更是迫不及待地去买拼音读物,有时买回来的书两天就看完了,妈妈也总是想方设法地为我去找书。每次发作业本,老师总是叫我和她一起发,常常对我妈妈说我是老师的好助手。等到学课文时,当许多同学还在努力地认着书上的生字时,我总是可以轻松地玩耍,每次我总是第一个到老师那里去认生字。科学课上,老师提出问题时我总能快速地作出回答。因为许多知识我都已经在课外书上看到过,现在学习只是一次巩固而已。
每当我遇到伤心的事情时,除了和同学聊聊天外,有时我就会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看书,看到里面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总能让我忘却忧伤。
5.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五
究竟什么是感恩呢?在我看来,感恩,首先是要有“感”的意识和能力。“感”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思考和品味。感受他人及时的帮助与支持,感念他人关键的点醒与扶持……来自陌生的帮助常常让我们庆幸自己的幸运,也不吝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我们对身边的帮助却常常迟钝又无感。与亲友的长久相伴,让我们常常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将朋友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自然无法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与朋友的可贵,也在无意中伤害了最亲近的人。
曾经看过一篇名为《一碗面而已》的文章。文中的女孩因为和妈妈争吵而离家出走。在饥肠辘辘之际,偶遇一个热心的面店老板,老板请她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面,令她感激不尽。最后在面店老板的引导下,才领悟到妈妈日复一日的、平凡的爱的难得和珍贵。来自陌生人的一碗面,固然满怀温暖与善意,长久相伴的默默付出,更是含蓄而长情。我们要学会感受那些细小的、平凡的人或事中饱满的深情,不要把它们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弃如敝履。就如同,我们要“感激月亮,更要感激太阳”。
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去感受,还需要打开感恩的眼界。我们不仅仅要感恩,人生顺境,更要感恩逆境与挫折;我们要感谢太阳带给我们温暖,也要感谢风雨教会我们坚强;我们要感念鼓励带来的激情,也要感念批评教会我们成长;我们要感谢一时的帮助,更要感谢一生的指导与引领。用一颗善良、柔软、敏锐的心,感受爱,感受温暖,学会感谢生活中所有的阳光灿烂、雷霆雨露。
当然,感恩并不仅是一句简单的道谢,甚或是机械的跪拜,而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去感受,然后付诸行动,去回应,去回报。只有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满怀感激,才能自觉自愿、自然而然地把感恩变成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就是习得一种惯例。即一件事情做得久了,潜移默化于内心中,固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推而论之,当许多人都学会感恩,那么感恩也就演变为一种习俗,一种传统,而非特定节日的特定形式。
6.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六
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死于交通事故的儿童是数不清的,所以交通安全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作为21世纪新一代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关于交通方面的知识吗?我总结了几个要点:第一,出行时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第二,我们不要在马路及道路上嬉戏打闹。第三,过马路时不要跑,更不要追逐着过马路,等等。
,家住湖南某市的年仅9岁的一名小学生,在家时被一个慌称是物业的叔叔的人给欺骗了,使得他家被盗。自己在家时一定要锁好门窗,尽量不要外出,如果要外出时一定要告诉家长,如有人敲门,应先问清楚对方的目的,如发现对方企图撬门,要立即给家长打电话,等。
7.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 篇七
一、增强意识, 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估算
首先, 要明白估算的重要性。相对于笔算, 估算更简单快捷, 生活中经常用到。但由于教师受老教材的影响、学生受生活经验的束缚, 估算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 让学生明白, 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估算:买菜时估计要带多少钱, 完成家庭作业估计要多少时间, 食堂要估计中午有多少同学吃饭, 学校绿化要估计购买多少树苗, 装修会议室要估计需要多少地板砖, 估计大树的高度, 估计广场的宽度, 估计世博会的参观人数等。在这些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中学生自然而然便感受到生活离不开估算。
其次, 感受估算的优越性。长期以来学生受到计算精确性的思维定势影响, 看到题目想到的就是笔算, 很少估算。其实很多时候没必要去做繁琐的笔算, 只需要估算就可很快解决问题。如:学校举行“我是90后演讲比赛”, 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得出的平均分为选手最后得分。
下面的答案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应该是 () 。
A.8.8分B.9.6分C.9.1分
此题先让学生笔算, 去掉最高分9.6和最低分8.5后, 平均分是 (8.8+9.1+9.2+9.0+8.9+9.3+9.4) ÷7=9.1 (分) 。然后引导学生用估算方法思考:去掉最高分9.6和最低分8.5后, 平均分一定大于此时的最小数8.8, 而小于此时的最大数9.4, 既然上面三个数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显然应该是9.1分, 因此选C。这样学生便能尝到估算的甜头, 体验到估算的优越性。
上述意识基本形成, 学生也就有了估算的主动性。估算需要从低年级抓起, 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 把枯燥乏味的题材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题材, 让学生乐于估算。
二、掌握方法, 让学生灵活估算
有的教师教学估算就像原来教竖式计算一样, 总结出一个所谓的“估算法则”, 如“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把三位数看做整百数, 把两位数看做整十数……”, 这样搞“一刀切”的死方法, 完全失去了学习估算的意义。诚然, 估算的基本方法是凑整, 让计算变得简单粗放而适用, 但不是千篇一律, 它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材中 (西师版) 给出的例题方法也不是单一的, 一般有两种。教学时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创造性处理, 尊重学生个性, 鼓励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如:小华家养鸡的收入是342元, 养猪的收入是578元, 估计两项收入共多少元, 不同学生策略并不相同。有的会把342看作300, 把578看作600, 和就大约是800。有的认为300加500等于800, 42加78比100多一点, 因此它们的和比900多点。也有的认为342小于350, 578小于600, 因此它们的和比950小些。还有的会认为比300加500的和大, 比400加600的和小。这些见解都是可以的。《数学课程标准》就估算而言并没有对结果的精确度做要求, 只是对其合理性做评价。
上面这个例子中, 众多策略归纳起来其实还是一个凑整的思想。对于乘除法 (含小数) 的估算, 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基本思想比较重要, 那就是要尽量运用乘法口诀实现整除, 使估算简捷。比如估算476÷63。被除数看作整500, 除数四舍五入看作60, 这样估算反而使计算复杂化。于是, 我们改变策略, 将数字灵活地看作可以直接口算的、与它们接近的数字, 即变为490÷70, 不就简单多了。
教学时, 我们不能把估算只作为一种简单的技艺来训练, 而应把它放到具体的情景中来研究学习, 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如运动场有多宽?一般采用“目测法”或“步测法”;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一般借助生活经验采用“经验法”。而要估算下面的题目: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 乙单独做9小时完成, 甲乙合作几小时完成?就要按照数学规律, 估计出合作时间肯定比任何单独做都少。对于估计465÷15的商有几位数, 其所用数学规律就更明显了。
三、坚持不懈, 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
掌握了方法, 乐于估算, 养成估算的习惯也就不再是难事。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
1. 估算准确值的范围。
计算教学在数学教材 (西师版) 中都是安排在口算之后笔算之前, 我理解其意图之一应该是估算以口算为基础, 笔算要以估算做铺垫。《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能估计运算的结果。”教材上许多时候都是先让学生估算, 再笔算, 如四年级上册89页第3题、107页第3题等。这样的好处是大概知道了准确数的范围, 避免了数位错位等明显的错误。我将此法教给学生, 让他们长期坚持先估算再笔算 (包括解决问题中的计算) , 实践证明, 养成这种习惯的同学计算正确率高得多。
2. 把估算作为检验的利器。
一项调查表明:学生计算错误85%以上的原因都是粗心, 而其中的70%以上都是抄错数字或数位上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学生养成了检验的习惯就可及时得以改正。检验的常用办法就是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检验“408÷4=12”, 估算结果应该是100左右, 商12肯定错了;估算565×20末尾至少有两个0, 如果只有一个0就错了;而138×12的积的末尾必定是6, 如果不是就错了;估算36.7×1.1肯定大于36.7, 如果结果小于36.7就错了;56.8×0.23的积是三位小数, 如果不是就错了;再比如解决问题时算出爷爷的年龄只有12岁那就有问题了;平均分比最高分还高那肯定不对了。用估算的方法快速地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能大大提高解题质量。
3. 将估算与其他教学内容和生活有机融合。
教材中的估算内容贯穿于各个年段, 题材丰富, 无论是计算题、解决问题、还是几何求积都有所涉及。我们要用心挖掘, 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 结合具体事例随时进行估算训练。比如估计某个角的度数、估计水桶的容积、估算花坛里花的株数、估算学校每月的用电量、估算公路上每小时的车流量, 等等。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感受到估算的乐趣和价值。
8.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八
首先应该帮助儿童读好最初的几本书
兴趣主要是由于心理需要而获得感官的愉悦满足引起的,让孩子开始就尝到阅读的“甜头”,就会慢慢滋生读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产生往往来源于他们对于精彩缤纷世界的好奇心,有一种揭开其神秘面纱的愿望,一些课外读物能使他们找到许多未知的答案。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就产生了,很多孩子喜欢《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老师要向孩子们推荐一些有趣的读物,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
其次,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的读物
儿童的理解力都有一个最近发展的水平区,低于这个水平区,会使孩子觉得无聊,光凭说教是提不起阅读兴趣的,倒是让他们厌倦。所以要开展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开阔眼界,满足需要,得到阅读的喜悦,感受成功的快乐,保持阅读的兴趣,以培养读书的持久性。如经常举行一些诸如故事演讲赛、朗诵会、读后感作文比赛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其三,激发儿童的读书动机
当儿童缺乏求知欲和阅读技能不高时,可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定期检查、交流经验、红领巾阅读评比等方法激发儿童的读书动机,促进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把学生的动机“迁移”到阅读上来。例如:每周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读过的书报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产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其四,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他们没办法把课内阅读的方法自觉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教师要能够从课内外的相互作用中引起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可以使课内的阅读教学得到巩固和发展。而课内语文教学又对课外阅读起示范作用,两者互相促进。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有意识地在介绍背景材料时提到《三国演义》这一古典文学名著,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关的小故事,如《借东风》、《苦肉计》等。或者还可以在上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而在上课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其五,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爱好的书籍
9.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九
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而形成的自然的回忆。这些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到这个时间,这个就会去做。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明确的.起点,但没有明确的终点。它必须不断努力使它刻在记忆中。
因为追求优秀,便有了做什么都要比别人做的更好的意识。对于追求优秀的人说,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不想做的,自己必须做,别人可以推却的,自己不能。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也有客观原理。但真正优势优秀的人懂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有些人总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等。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在原因,一不小心,有人参和等。因为这些人永远不会懂得:虽然环境可以改变,但人也可发创造环境!
10.初中作文: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
2月14日,《光明日报》头条刊载了黄冈武穴籍的90后大学生刘普林“帮妈妈扫大街”的故事,故事中的一幅幅生动画面记录着刘普林行善之举: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丢面子,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帮妈妈扫大街;为了省钱,每天在学校捡破烂,用换来的钱给同学买西瓜吃;为了能帮助外地贫困生,把自己得到的补助让给他人;为给生病的同学捐款,每天只吃几个馒头;为了爱,去献血;为了帮助他人,受苦受累都愿意。
从刘普林的故事中里我们可以读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觉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行善不止。孔子说“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孟子认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从善,是一种竭忠尽孝、宽厚包容的心理素养,是一种求真务实、尚善爱美的价值品质,是一种谦逊和蔼、播恩施惠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我们必须用忠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关怀奉献感激乡邻、用忠心赤诚回报祖国。
11.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一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成绩并不是很好,对于升学的热情不是很高,所以读书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一件事。即使是阅读,大多学生也抱着“必须有用才去读”的想法,而平日手中放不下来的书也多半是课本、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工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普遍存在着阅读的惰性,浅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时尚,功利性阅读也正在降低学生读书的品位。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任重而道远。
针对高中生读书时间少的不足,我采取了“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的方针。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而阅读兴趣来源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好的作品,并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作品的精髓,引导他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作品,从看似平常的事物当中发现一些不平常来,再加上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做到及时推荐、适时补充和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内外结合相互补充,既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同时要结合课外活动,经常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阅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能读书的习惯及能力就会自然形成。
二、勤动笔墨,萃取精华
“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先生的这句话应包含以下两个含义:阅读时在文章中进行圈点;写读书笔记。阅读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提炼的过程,也是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在阅读时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圈画起来,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或通过摘录加深理解。这些习惯的养成,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写读书笔记也是积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及写作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边读边思,悟其精髓
“学而不思则罔”,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能活跃思维、开阔思维。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凡是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名词、术语有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都应当列入思考的范围。同时,要让学生独立阅读,鼓励他们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并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四、注重练习,善于表达
单靠在课堂教学中去阅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难以保证的,阅读大部分要靠课外时间来完成。但是,课外阅读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毅力,需要学生有主动性、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二是阅读时间也要靠学生自主掌握,换言之,需要学生自己去挤时间来阅读。同时,大量的家庭作业也是限制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瓶颈,因此,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改善这种状况。
五、重新翻阅,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是前人读书经验的积累。学生在阅读当中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如果善于联系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读回头书”的好习惯,这对加深理解和丰富知识积淀十分有益。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文化积累,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六、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书,但是很喜欢听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故事加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在讲到一篇文章,涉及到《三国演义》时,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去阅读《 三国演义》,但又担心学生是否自觉,那么在课堂上的延伸环节中就可以先讲一段故事情节,待讲到精彩之处就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进而让同学们自己回去阅读,这样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自然也就甘愿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了。
七、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之以“渔”,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的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读书也是一种创作,只有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八、拓展阅读,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是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推动课外阅读的步步深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通过读书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最后我想说,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
12.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二
调查发现初中生基本没有阅读习惯,手头的几本书是童话和寓言,我认为童话和寓言没什么不好,只是不能开阔视野,仅仅局限在这种单一的文本上,势必浅尝辄止,无法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据调查初中毕业没有读完四大名著的人占到90%以上,甚至更多。当然,读完四大名著不见得就会阅读,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了阅读。据资料显示,欧美一些国家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读名著片段,中学读章节,大学读整本书,当然这里的“读”已经不是浏览,而是探究。相比较,我们的学生在小学至高中都在读片段(有些短篇),很少整部地去探究,而到了大学,除了中文系的学生,其他学生很少去深入探究整部书籍。
全民阅读这一工程,浩大而漫长,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况且成年人工作以后,大量的时间用来工作,休闲的时间都花在上网、打牌、聊天上。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已经很难。但从小学生、初中生抓起就容易得多,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等多方面不懈努力。
一、开放各级图书馆,让政府职能发挥作用。
我国的图书馆虽然不多,但在各省、市、区都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其藏书量至少比一个初级中学的图书馆多得多。只有开放图书馆,才会有人阅读,给一些喜欢阅读的人提供阅读的条件是政府应尽的义务。而目前我们的图书馆只在周六、周日开放,而且时间有限(从早9:00到晚5:00),想读书的人在里面读不了一本书就得匆匆离开,收效不大,而且书得还回去,久而久之,阅读兴趣降低。这种时候,有的人自己买书读,有的人放弃不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居民收入还不允许我们人人都有书读,现在的书价动辄二三十元,相当于一个人2~3天的伙食费,毕竟我国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还不高。
我国的大部分图书都在各大学的图书馆,而这些图书馆只对本校师生开放,社会人员是不得进入大学图书馆的,但上不起大学的公民和考不上大学的公民所占人口比例很大,导致一些想读书的人无书可读。所以政府应该督促大学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向社会公民开放图书馆。
当然,这样就会给我们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但随着阅读习惯的逐步养成,公民的修养有了提高,管理的难度就会逐渐降低,而且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之中。
二、调动学校的积极性,让学校成为阅读的主要阵地。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已经很多年了,所有的青少年都要在学校学习9年,9年的美好时光可以读多少书,我想谁也无法统计,但我们的学校却只注重考试成绩,而不在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要真正发挥作用,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为他们今后的阅读奠定基础。
扩大学校的阅览室是学校能做到的事,但往往政府不重视,学校推责任,有很多学校的阅览室只是一个皮囊而已,里面的藏书大部分是几十年前的,导致想读书的学生,只有读几本教科书,别无选择。学校应该给阅览室配备必要的阅读书刊,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
三、让家庭成为阅读者坚强的后盾。
学生在家的时间非常多,除了电视(看电视也可以算作阅读,只不过在读图)外,还可以读读书,这就需要家庭给学生提供条件,买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让学生读,而不要一味责骂,骂他们不重视学业,看一些“不三不四”的书。家长在买书时要有选择,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文字优美、有励志作用的书让学生看。当然家长也可以与其他家庭组成联合体,互通有无,让有限的书籍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沟通邻里,何乐而不为呢?
四、发挥媒体作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的平台。
随着我国近几年的发展,媒体业日新月异,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只要发挥媒体引领阅读的作用,就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上海市年年由文化部门和媒体联手举办的读书家庭评选活动就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每年的阅读优胜家庭还会获得不少的奖金,可以再购买书籍,如此循环下去,读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再如广西自2006年开设的“八桂讲坛”邀请了百位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给广大读者奉献丰盛的文化大餐,使读者受到启迪,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有了以上各方面创设的阅读条件,我们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里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为了让学生读到更多更好的书,我们要安排每周不少于两节阅读课,经常推荐书目,让学生阅读。例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让他们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从中了解鲁迅对他童年生活的回忆,这样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所学课文的认识。可以开展读书笔记展览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的书名、作者、内容及自己喜欢的句段,或者自己的批语制作成一个个小报刊,在学校展览、评奖,给学生成就感。也可以举办读书节,呼吁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请优秀者做报告,向他人介绍自己的阅读体验等。
其次,要加强课堂阅读上的指导。这里的课堂阅读不仅指语文教学,还包含所有的学科阅读。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老师们都要尽心指导,而不是大力讲解,只有好的“导”,才能培养学生的“读”。老师不要指责学生读不懂题目,读不通恰恰是我们指导不够,“导”够了,哪有不懂之理?例如,上思想品德课老师可以出示案例让学生去读去悟,而不要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讲,争取有了疑惑再去讲,这样阅读收效才会更大。又如,上语文课,一篇文章,老师可以一句话都不指导,让学生仔细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想法,这比你从头讲到尾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要推荐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的内容可以是师问生答,可以是学生的一段摘抄,可以是学生的一点点感触,更可以是学生的读后感。我们鼓励只要读了就是对的,读了有了想法就是正确的,不能打击读得慢、读得浅的同学,阅读的深浅因人而异,因兴趣而异,不能以偏概全,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最后,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新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诵、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索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度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阅读方法可交叉进行。
13.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十三
九月的一天,在办公室窗前,正被院子里随风飘送、扑鼻而来的桂花香迷得如痴如醉时,一阵急促的铃声把我拉进了现实。领导通知我去参加永丰县第八届文化艺术节活动,挂完电话后我就懵了,那可是县里组织的青歌赛呀,必定高手如云,别的不说,就学校的音乐老师和培训机构的声乐老师就让人望而生畏。虽然参加单位内部组织的几次唱歌比赛有所斩获,但我深知自己的实力难登大雅之堂。
一眨眼,抽签的日子到了,我来到县文化馆,看着一张张年轻、活力又有朝气的面孔,那一刻,我胆怯了,一度蹦出弃赛的念头,但作为一名母亲,我又岂能临阵脱逃。将来孩子的成长路上遇到困难时,我该如何游说孩子迎难而上?想起了的演讲比赛,那时也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我又不甘于演讲的失利,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分局比赛拿一等奖,市局比赛拿三等奖。后来,一切都如我所愿。所以,这次也不能退缩,我没有权利懦弱。
还有两天才比赛,一切还来得及。慌张的我找到好友指点迷津,表达了想快速学习如何气运丹田,如何控制气息的诉求。张姐开导我,不要急于求成,这些基本功有些人学了好几年声乐都掌握的不是很好,并宽慰我,不管结局如何,都应该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极限范围内做到最好,那也就不枉参加比赛了。
抚平心绪后,清理下思路,当务之急是选歌,由于时间匆忙,只好捡起一首熟悉的老歌;因声线不够高亢,还用会声会影剪辑软件,删除了伴奏音乐的`第二遍副歌;之后到婚纱店选礼服,预定好时间做整体造型。待一切准备工作结束后,我似乎找回了那么一丁点自信。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突击也好,临时抱佛脚也罢,我都得努力一博。待夜幕降临,孩子入睡后,我手写了一遍歌词,揣摩词作者赋予每句词背后所深藏的灵魂,标记哪个字要重音,哪个词需要拖音;再仔细聆听原唱的处理方式,然后模仿跟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巩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后再将感情最大化的投入进歌曲当中。
我对歌曲的诠释是前半段是娓娓道来的倾诉,应该轻柔,而高音部分就要让声音集中起来,这样才有共鸣。一紧一松、一高一低,有对比,歌曲也就有了韵味。旋律一响起,就要让自己进入状态,屏住呼吸,调整气息,务必让开嗓的第一个音就要吸引住观众的耳朵,而不是像平日里卡拉OK一样随意地唱。当歌词一字一句地被剖析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就像是充满了魔力一样,歌曲瞬间被附注了爱意和情感,自己都有些动容,丢失的信心也像在沙滩上捡到的贝壳一样回来了。
虽然此次参赛未能进入决赛,但我受益非浅,收获了掌声,也又一次地锻炼了自己,更明白了任何时候,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惧。有时候,厉害的对手反而会促使你往前迈进一步。人生最可怕的是你还没有努力,就轻言放弃;更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14.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十四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仪容仪表,每个星期要按规定穿校服,天天佩戴红领巾和校章,并且不能穿拖鞋到学校。很多同学都能按照规定去做,但还有一部分同学贪图方便,老是穿拖鞋到学校,老师对他们再三教育仍然无济于事,于是,就在昨天,老师下了狠命令:从今天起,如果有谁穿拖鞋到学校,我一定把拖鞋没收了,让他赤着脚回家。
今天上午放学后,我帮妈妈洗菜,不小心把布鞋弄湿了,该怎么办呢?想办法把鞋弄干?太麻烦!去重新买一双?更麻烦!干脆穿着拖鞋去上学,反正老师不一定有检查。说做就做,吃过午饭后,我穿着拖鞋上学了。到第二节课时,老师说:现在开始检查仪表,今天还有没有穿拖鞋到学校的?糟了!怎么办?难道我一个女孩子要赤着脚回家,多难为情呀!老师一组一组地检查,我的心也一上一下地跳个不停,谁能救得了我?被检查到穿拖鞋的同学乖乖地把鞋拿到老师办公室去了,我始终没有勇气自觉举手,我想浑水摸鱼,看能不能逃过这一劫。老师,焓东穿拖鞋。不知是谁向老师揭发了我。哦,焓东,你也把鞋拿到我办公室去!我坐着一动不动,快!快拿去!老师催促着。但是我的腿就是不听使唤,仍然一动不动。老师发火了:现在不拿去也好,放学后到我办公室一趟。我不知道是怎么熬到下课的,放学后,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到老师办公室,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国有国法,班有班规,既然定下了规则,就应该遵守,谁也不能例外,这一次,你一定要接受处罚。结果,老师让我写了检讨书。
我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处罚,谁叫我存在着侥幸心理呢?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违反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我一定要把规则种入心田,从每一天,每一件小事起,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六年级作文大全】
★ 有关汗水作文六年级
★ 让思念成为习惯作文
★ 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 让读书成为自觉
★ 让听写成为快乐
★ 让阅读成为习惯三年级作文
★ 让爱成为习惯作文800字
★ 让我成为一只黑猫作文
★ 让感谢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15.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五
一、经常进行遣词造句和片段练习
毋庸置疑, 学生的作文训练和他人的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就像学书法要从练习基本笔画开始一样, 不应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创作, 小说、散文、诗歌, 不管写那类文章, 遣词造句、组段谋篇这样的基本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虽然看似简单, 但是它是成就一篇文章的基础, 也是作文训练、教学的一大难点。一部分学生因为遣词造句、组段这样的基本能力的缺失, 在写作表现为词汇积累量十分有限, 语句不通畅, 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 过度不自然, 甚至有些同学错字连篇, 不当词语接连不断, 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也不过关。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我们要让学生多积累多练习, 学生只有在会读、会写并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积累, 并学会运用, 作文能力才会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能达到基本要求, 做到会读会写, 粗略了解意义, 但对一些词语, 不能做到非常熟悉的掌握并熟练的加以运用。针对这一状况, 在作文教学之初, 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造句、连词成句的练习, 天天坚持, 课课坚持, 并及时批改, 做到即时反馈, 使训练有的放矢, 针对性更强, 效果更好。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前几分钟时间对训练进行简短评点, 找出好句子好段落, 让学生学习欣赏, 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随着学生积累越来越丰富, 我们可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把简单句改为复句, 注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的简单渗透。每当我们发现学生练习中好的段落时, 我们可以当堂阅读, 或让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赞美和简单评析;教师还可通过电脑把学生的好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在班上播放, 供学生学习和借鉴;也可把优秀作品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作为资料学习和保存;对有些成熟的作品可在板报、班级手抄报发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一来, 练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既要重视模仿, 更要在模仿中创新
在作文训练中, 尤其是初始阶段, 不应该让学生一味的绞尽脑汁地进行创作, 而应该让学生重视模仿, 课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模仿的对象:质朴、细腻、隽永的《背影》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之情;在那美丽花瀑编织成的耐人寻味的生命之河《紫藤萝瀑布》中所展示的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王路遥《人生》中那自然、纯朴又充满爱的生命真谛, 都给学生提供了作文甚至做人的优秀素材。我们更要鼓励创新, 让学生跳出旧模式, 让他们的思维向四方发展, 充满联想力和想象力。学生抓住了人物的特征, 设置了合理的环境, 铺排了生动又带有一丝幽默风趣的情节, 彰显了正义, 惩罚了丑恶, 在创新中, 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三、放飞想象翅膀, 培养创新思想
离开想象, 作文很难写好;离开创新, 写好作文也很难。想象和创新分不开。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是创新的前提, 更是创新的动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改革作文命题形式, 我们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要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 他们的创造思维就会充分展现和发挥出来, 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 就能够创造出新的形象来。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多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让学生对生活乃至生命有一更全新的体验, 这样创新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阅读赏析、改写续写等形式,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大胆想象, 在他们的习作中, 想象大胆、多彩、丰富的形式, 个性鲜明的语言, 使人耳目一新。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后, 布置学生续写皇帝游行出丑回宫后的情景;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 学生设想叔叔于勒发财回来父母的表现。同时, 对同一事物,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思考,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在同一材料、同一事物中获得新颖的感受和全新的体验, 如:教学中设计《假如地球失去重力》、《%%%%的遐思》等命题, 学生的新奇想象让你应接不暇, 通过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创新思想也得到培养。
四、关注身边生活, 用心感悟生活
教师每周可以安排一节作文生活课, 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畅所欲言, 谈生活中的各种发现, 身边的小事, 社会新闻, 国内的变化, 国外的动态, 可根据不同的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由学生命名, 如“平凡见真情”小组, “国内观察”小组, “国际瞭望”小组, “家乡新闻”小组等。凡是印象深刻, 能拨动心弦的都可以, 每组选拔优秀者。有一次生活课, 我谈了身边的一件小事:班上有一个女生, 很漂亮的女生。我们单独谈话时, 我的视线不经意间落到了她的脚上, 思绪顿住了, 那是一双手工布鞋, 浅紫色的, 散发着朴素的光华。她告诉我, 是妈妈做的。那一刻, 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敬佩。是的, 敬佩。在这个物质浪费的年代, 一个爱美的女孩, 还能穿妈妈做的布鞋, 放弃那些名牌, 怎么不让人敬佩?这个孩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她的母亲有一个伟大的女儿。听了这件小事, 学生们低下了头, 一片静默, 显然, 母女的真情、纯朴的美打动了他们。生活是习作的源头, 生活就是作文, 学生有了生活积累, 情感的体验, 才有了习作的渴望, 倾诉的激情。
五、展示自我, 树立写作信心
建立“班级作文瞭望角”, 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随时拿出来展示, 让同学们赏析、品评。当学生们谈到自己欣赏的同学们的作品时, 就可以请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谈自己的作品, 欣赏这篇习作的学生就可以加入到评价赏析中, 或读出文章喜欢的片段, 或说出自己的读后感受, 或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 这既是对习作着的肯定与激励, 也可以提高阅读者的鉴赏水平, 还可以促进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样, 作者、评阅者都获一些收获, 也会逐步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作文教学是一块美丽的净土, 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我们只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努力让学生使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摘要:学生作文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常常是教师讲主题, 讲教材, 讲语言, 讲技巧, 总之, 无所不讲, 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写, 也没有什么可写。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我们重理论, 轻实践的原因。我们总是让学生按照我们的理论去写作, 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我们应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努力让学生将写作养成一种习惯。
16.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六
但是,我国出现了对孩子溺爱有加的普遍现象,使其养成了自私冷漠的心理,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社会的给予都是理所当然的,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素质。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祖国下一代的感恩教育不能松懈,而且不该松懈。为此,多年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我,想谈谈自己开展感恩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温暖人心的感恩氛围,让学生从思想上走近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我的语文课堂不放过每一个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细节,从不同渠道营造温暖人心的感恩氛围,让学生从思想上渐渐走近感恩,通过讲故事、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感恩宣传,使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增强。开学第一课《师恩难忘》学完后,我就引导学生:“从小到大,你们遇到了很多老师,每位老师给你最大的帮助你还记得吗?”然后鼓励学生在教师节到来之际,给每个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活动后,不少学生记录了老师们收到祝福后的激动,尤其是幼儿园老师更是感动——因为很少有学生幼儿园毕业后多年还能记得祝福他们。孩子们心中更是泛起涟漪,因为他们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感恩行动会给曾经的恩师带来颇多的幸福。以此活动为契机,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领导作用,让他们广泛征求同学意见,编制班级感恩倡议。最后由班长在班会课上,发出活动倡议,正式拉开了我班感恩教育活动的帷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推己及人,达到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目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孩子们在参与中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我们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编写出了图文并茂的《成长故事集》,使孩子们逐渐找回了失落的感恩之心,找到了被爱包围着的幸福感。孩子们在“反背书包”体验活动中,感受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护蛋”行动让他们明白了父母把他们一点一滴培育成人的不易。这所有的艰辛和不易正是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爱——人生中最昂贵的财富!这“推开”了孩子们自私冷漠的心扉,他们有话要对养育自己十多年的父母说。
三、挖掘源源不断的感恩资源,让学生在熏陶中铭记感恩
首先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布置上,需强调感恩教育。一个个生动的感恩故事,一句句温馨的感恩名言出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孩子们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铭记感恩比教师的空洞说教有效得多。同时,学校的集体晨会、广播站及校报等学生平台上需开辟“感恩”天地板块,宣传学生的感恩事迹,为学生树立感恩榜样。
其次是家庭。我积极搭建平台,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家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在家长会上我重点介绍了班级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家长们言传身教,努力做孩子的表率,认真配合感恩教育活动,感人事迹化作春风细雨融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孩子们身边最好的榜样。
接着是社会。为了让爱的动力源源不断,我不放过社会上任何一个感恩教育的细节。通过“吃水不忘挖井人”“学唱《感恩的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活动,不知不觉,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开出最芬芳的花朵!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四、拓展无限广阔的感恩空间,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懷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但以往我们在感恩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对父母、老师等身边人的感恩,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感恩的事物太多,这就需要我们拓展感恩的空间,引领学生去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份爱。“感恩教育”作为一项活动毕竟要落下帷幕,但是作为一种品质的修养,“感恩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永恒的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
17.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十七
毋需慷慨激昂之语,不用惊天动地之举,举手之劳助他人,细微之处现善心。让行善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我想,世界会因你我变得更温暖。
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为,有的人因善要常为而不能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为。殊不知,行善就在我们身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她看到客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毅然决然地伸出了双手,她推开的是两个鲜活的生命,挽救的是两个家庭的希望,唤醒的是这个社会的良知与善心。我想,那一刻,张丽莉应该什么都没想,什么也都来不及想。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更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习惯。
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停车、开门、打双闪、疏散乘客。诚然,生死瞬间的`那一刻,他不可能纠结于是先自救还是先救人,那一连串的动作,与其说是选择,毋宁说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让人为之动容的习惯。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行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行善可以流露与举手投足间。对人以会心的微笑是善,公交车上让座是善,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这些都是行善的体现。
当然,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时下,确有善举被误读,行善惹**的新闻。南京彭宇案首开先河,江苏南通的三轮小贩反诬救助自己的公交车司机,广东佛山的跌倒老人反诬救助自己的热心狱警这些,确实让行善者心寒,让欲行善者心冷。
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行善的借口。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车两次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默然离去。重庆南坪一80岁的老人摔倒在地,手足抽搐,无人敢扶。
同学们,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次噎住就再也不吃饭?难道我们就因为有人在街上被高空坠物砸中就再也不出门?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朝被蛇咬而十年怕井绳?不,我们不能。公理自在人心,浮云不可能遮住艳阳,当然也不可能更不应该遮住我们的善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善,善是生命的最强光,心存行善之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看到老人摔倒了就勇敢的去扶,你要相信世间并不总是伤害好人;看到有困难的同学就耐心去帮,或许你只是花了一部分课余时间,却能让善行的种子生根。
18.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十八
我们要努力在生活体验中养成优秀的习惯。优秀的习惯使我们向气质、风度、胸襟、学识俱佳的高素质人才靠近。因此,我们要走向成功获得幸福,不仅要具备丰富而有用的知识,更要养成优秀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行。
优秀其实就是你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比别人多一点点爱心与责任,比别人多一点点耐心与细致,比别人多一点点付出与奉献。有时候,就是一点点的差距,就有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结果。
优秀其实就是一种坚持。很多成功是需要积淀,需要经过量变而质变的。坚持读书,你的内涵和气质就与别人大不同;坚持写作,你就会笔力大进,落笔成文;坚持钻研,你的工作必然创意迭出,成绩斐然。
优秀其实就是创造性思考。保持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保持自身思维的独立性与前瞻性,让其闪烁思想的光芒。
优秀还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生活,想不优秀都难。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做人的方法。“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
你的好习惯越多,你就越优秀,你离成功就越近。
19.让学生走路上学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九
笔者曾经对所带的班级进行调查:每天坐私家车上学的有42%, 坐公交车的占30%, 骑车上学的占20%, 父母带孩子步行上学的只占8%。再翻开学生通讯地址看看, 大多数学生属于就近入学。就是住在离学校仅300多米的小区, 家长也是开车或骑车 (电动车、自行车) 送学生上学。当然很多情况下是家长把孩子匆忙送到学校, 再赶去上班。
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是走路去上学。再大些, 上初中了, 也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 同学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上师范时, 从家到校40多里的路程也是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那个年代交通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公交也没有这么便利, 1个多小时的单线路程却乐此不疲。现在回想起来, 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再看看现在的学生, 不仅是幼儿园、小学车接车送, 有的学生甚至到了高中也是家长天天接送。家长良苦用心无可厚非, 殊不知步行上学的好处也是很多的。
首先, 学生走路上学有助于锻炼身体。“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 这句话很有道理。现在, 生活条件好了, 学生体重、身高都增加了, 可同时由于缺乏体育锻炼, 课业负担又过重, 校园里的“小胖墩”、“近视眼”也越来也多了。作为家长不妨带着孩子一起走路上学, 锻炼锻炼身体。上学、放学的时间何尝不是一个锻炼的最好时间呢?
其次, 家长陪孩子走路上学可以培养感情, 增进亲子关系。现在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 物质上的富裕取代不了学生情感上的荒漠。近年来, 学生中一些极端事件频发, 究其原因, 多是因家长与孩子间缺乏交流、沟通而引发的社会悲剧。有媒体曾对一所小学进行过调查, 小学阶段学生每天和父亲交流在半个小时以上的仅占21%, 一天内有高达25%的学生不曾和父亲说话, 说话时间在15分钟内的占47%, 还有7%的学生一周内都见不到父亲。找个时间陪同孩子走路上学, 在路上可以与孩子亲密交谈, 新闻、学习、体育、健康、生活……谈天说地, 其乐融融, 这不正是我们家长所追求和向往的吗?
再次, 学生走路上学, 学习效率高。根据英国的调查显示, 走路上学的儿童, 早上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 走路上学时也可以背背书, 温习温习知识。另外, 走路上学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当然, 长期坚持走路上学, 还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性, 锻炼学生的毅力, 培养学生的耐心。美国一所大学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 研究发现让孩子步行上学还有助缓解学习压力。研究人员指出, 当面对压力时, 心率及血压变化后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 会增加孩子今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学生上学走路益处多多, 这不正是我们家长所追求和向往的吗?
早在2003年, 全球已经有29个国家, 超过300万学生参加走路上学活动。2006年, 为节约能源, 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 台北市教育局在全市举办“国际无车日, 走路上学周”活动。此项活动常年开展, 全市超万名学生把走路上学当成了乐趣。2010年, 美国也开始倡导孩子走路上学, 并将每年10月定为“国际走路上学月”。走路上学, 已不仅仅为了环保, 走路上学更是为了强身健体。走路上学, 理应成为一种追求, 一种时尚!
20.让敬畏成为一种习惯 篇二十
我们敬畏规则。康德说:“我最敬畏的是两样东西: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敬畏规则,遵法行事,是生命安全的根本保障。规则无处不在,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
我们敬畏自然。大自然是抚育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敬畏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把对日月星辰的外在敬畏,转化为对自然的内在敬畏,把自然世界丰富而具体的多种物质存在,当作人类同等的生命体系对待。敬畏自然,我们才能博得自己生存的空间。
我们敬畏自己。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只有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言也会加以戏侮。
活在当下,敬畏之心常在,做人才能守底线,做事才会留余地。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危机感,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
(摘编自《南京日报》)
【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作文】推荐阅读:
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09-18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06-12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08-26
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10-27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好习惯08-13
用书香浸润童年 让阅读成为习惯09-05
让勤俭成为一种风尚演讲稿10-07
让优秀成为习惯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事迹06-30
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体08-26
尊严可以让美丽成为永恒作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