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2024-09-23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11篇)

1.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一

**银行对公授信贷后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贷后管理,规范授信业务操作,有效防范和控制授信业务风险,根据《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以及监管部门相关规定,结合我分行实际情况和特点,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它授信业务发生后直至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授信管理行为总和。包括授信条件落实和用途管理、风险监测、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资产风险分类、收贷收息管理等。

第三条贷后管理必须坚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检查到位、及时预警、快速处理的原则。

第二章 贷后管理部门和岗位职责

第四条经营单位是贷后管理的实施部门,风险管理部是贷后管理的风险监管部门。

第五条经营单位职责

(一)按户落实管户客户经理,做到人户合一;

(二)按规定组织、落实日常监测和贷后检查,及时向风险管理部报告和处理客户风险; / 13

(三)负责收贷收息管理;

(四)负责担保人及抵(质)押物的监管;

(五)负责客户信息的收集、预测与分析;

(六)负责资产风险分类的资料收集整理与预分类等基础工作;

(七)定期向风险管理部、风险预警委员会等部门报告所管客户的授信和风险情况,重大风险和预警信号需随时报告。

第六条 风险管理部职责

(一)按户落实管户风险经理,做到人户合一;

(二)负责建立和完善分行贷后管理组织架构、制度体系、信贷管理系统及相关操作规程。

(三)负责组织开展分行辖内授信业务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授信风险,保障授信资产安全。

(四)负责组织分行辖内机构有效开展客户风险评级、风险预警处理、贷后检查及问题整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及贷后管理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

(五)负责分行辖内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监测和分析,按要求编制全行信贷资产组合风险月度监测报告。

(六)负责组织实施对分行辖内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和管理指导工作。/ 13

(七)负责组织开展分行辖内贷后管理业务培训,提高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风险控制能力和专业水平。

(八)负责向分行分管风险行领导和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及时报告分行辖内发生重大风险管理事项,提交相关专题及综合风险分析报告等。

(九)完成其他贷后管理各项工作。

第七条 客户经理是贷后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其职责如下:

(一)严格按照我行制度要求开展贷后管理工作,对客户授信风险及时有效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负责按要求完成对分管客户的现场非现场监测、定期检查及风险预警工作,及时填报和提交贷后管理相关台账、表格及风险监测分析报告等;

(三)负责按要求完成客户评级、债项评级(或资产风险分类)、风险预警信号上报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测算等工作;

(四)负责按要求开展各项风险排查工作,对内、外部检查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及时完成整改;

(五)负责收贷收息管理;

(六)负责担保人及抵(质)押物的监测管理;

(七)负责客户信息的收集、预测与分析;

(八)完成交办的其它贷后管理的其他工作。/ 13

第八条经营单位负责人也是贷后管理工作主要责任人,其职责如下:

(一)负责组织开展团队辖内授信业务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授信风险,认真贯彻执行上级行贷后管理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要求,保障授信资产安全;

(二)负责对客户经理日常贷后管理工作的履职情况进行督导与核查;

(三)负责组织和指导客户经理有效开展风险评级、风险预警处理、信贷检查及问题整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等各项工作,及时完成相关审查事项,出具审查意见;

(四)负责全面了解和掌握团队辖内授信客户的整体和单户风险状况,及时向上级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相关情况报告;

(五)完成贷后管理其他各项工作。第九条 风险经理职责:

(一)负责对客户经理日常贷后管理工作的履职情况进行督导与核查;

(二)负责按要求参与客户经理贷后管理、风险预警排查工作;

(三)负责按要求开展授信客户的现场、非现场风险监测,识别和评估相关风险因素,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四)负责及时填报和提交贷后管理相关表格、风险监/ 13

测分析报告,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相关风险管理事项;

(五)完成交办的贷后管理其他工作。

第三章 贷后管理流程与方法

第十条贷后管理的操作流程可分为:建立台账→日常监测→贷后检查→贷后评估→预警报告→制定策略→贷款收回

第十一条 贷后管理流程的基本内容

(一)建立台账: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必须根据额度(贷款)及其项下信贷押品的管理情况建立各类台帐,具体台帐内容包括:

1、《企业贷款/综合授信额度台帐》(见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附件2.2)。主要记录授信客户的综合授信额度(贷款)的发放和使用情况,及时掌握客户的授信余额和逐笔还款状况,以便监测、分析客户的还款意愿与能力。

2、《信贷押品价值跟踪管理台帐》(见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附件2.3)。主要记录授信业务项下的信贷押品,确保押品权属明确、抵/质押手续完善、押品状态完好,并负责跟踪监测押品的动态价值波动情况,并作为贷款违约损失率的参考因素。

3、《客户授信条款落实情况台帐》(见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附件2.4)。主要记录授信业务出账前和/ 13

出账后授信条件落实情况,以便监测、分析授信风险变动情况。

(二)日常监测:日常监测主要根据授信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额度管理情况,审批条件落实情况,客户是否逾期、欠息等,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额度管理。客户经理通过对信贷台帐的连续记录和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客户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防止出现超额度发放授信业务的现象。

2、期限管理。客户经理应根据贷款到期日、逾期时间和诉讼时效等期限管理的限制性规定,向客户发出 “贷款提前到期通知书”(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附件2.5)和“贷款逾期(催收)通知书”(见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附件2.6),督促客户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或终断诉讼时效或落实具体还款来源,保证授信资产的到期收回以及我行债权的完整、有效。

3、收息管理。客户经理应监测贷款客户的月(季)度收息情况,对于拖欠利息的借款人,要在欠息当天内向借款人发出“贷款利息催收通知书”(见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附件2.7),避免资产质量恶化造成损失。

4、授信条款管理。客户经理应以有权审批部门或岗位人员出具的授信业务终审意见为依据,按照出账前限制性条/ 13

件和出账后限制性条件的不同,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在《客户授信条款落实情况台账》(见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附件2.4)进行如实、详细说明并向风险管理部提供相关已落实证明材料。

(三)贷后检查:通过现场或非现场等检查方式,按检查间隔期的要求定期或根据日常监测预警情况不定期,对借款人、保证人、抵(质)押物及对影响信贷业务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连续、不间断的全面跟踪检查。

1、现场检查:是通过与借款人、担保人直接面谈和交流、实地勘察等方式,获取第一手信息。

a.定期收集企业经营和财务资料:至少按季收集反映借款人、担保人经营和财务情况的有关报表和资料,为归纳、整理客户基本情况,分析和识别贷款主要风险点和预警信号提供基础资料。

b.实地走访检查:通过实地走访查看借款人及担保人的主要办公、生产或经营场所、建筑工地,与其主要负责人、财务主管直接面谈和交流,以及查阅会计账册、会计凭证、存货等方法,对借款人及担保人提供的报表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确认,对发现的主要风险点和预警信号进行补充和验证。

2、非现场检查:是通过资金账户、企业报表、信息系统平台、外界媒体、网络等多渠道及时获取借款人相关信息。/ 13

a.内部信息来源渠道: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核心系统、票据系统、国际结算系统等系统查询,纵向比较、分析和监测借款人、担保人各类信息变动情况,及时识别预警信号,如发现异常波动的预警信号,立即组织进行现场检查。

b.外部信息来源渠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整合有价信息。如从工商、税务了解借款人、担保人的验资和纳税情况、从借款人及担保人的竞争对手、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管理部门、金融同业、新闻媒体等方面获取对其评价信息,不断修正并补充对借款人及担保人的认识,横向比较、分析和监测贷款风险,尽早发现预警信息,指导现场检查。

(四)贷后评估:对日常监测、贷后检查结果及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贷款风险作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时完成《广东**银行风险分类和贷后定期监测报告书》(见广东**银行对公授信预警管理办法-附件2.8)。

(五)预警报告:对日常监测和贷后检查中发现并经核实的影响信贷业务安全的预警信号,按我行预警管理办法的要求报告,为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六)制定策略:根据贷后检查、风险预警等情况,对即将到期的正常信贷业务、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的信贷业务、以及已逾期的信贷业务,提前制定或定期调整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处理的策略。/ 13

(七)贷款收回:执行和落实信贷业务处理策略,对到期信贷业务和违约须提前收回的信贷业务进行催收。具体包括:通知借款人还款、贷款偿还可行性分析或监督还款计划的执行。

第四章 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条对借款人的检查

1、对经营状况检查

(1)与借款人相关的国家产业、税收等政策环境及外部经济环境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对借款人的影响程度;

(2)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市场状况有无重大变化,包括行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行业周期、以及借款人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的变化,主要竞争对手的增减及实力变化,对借款人行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程度;

(3)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正常,生产经营计划是否完成,产、供、销各环节运行是否良好,借款人的上下游企业集中程度及对他们的依赖程度,主要原材料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的变化情况;

(4)借款人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研发能力和产品结构有无重大变化,是否存在技术和产品落后或被替代等情况。

2、对内部管理的检查

(1)法人代表及其他核心管理人员有无变化,对企业/ 13

和贷款的影响程度;

(2)关键技术、生产人员有无变化,队伍是否稳定,对生产和产品研发影响程度;

(3)借款人经营方针、经营策略及管理层的经营思路有无变化。

3、对财务状况的检查

结合贷时各项财务指标情况,对借款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历史纵向比较,找出重大增减变化的异常科目,再通过查阅客户明细账或抽查原始凭证等方式进行验证,分析原因,并通过计算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率等主要财务指标,分析借款人的变现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变化趋势。

4、对融资能力和还款能力的检查

(1)企业资金占用是否合理,现金流量是否充分;(2)其他银行存、贷款情况,对外融资是否出现困难;(3)外汇贷款客户的收付汇情况是否发生变化;(4)还本付息能力及落实还款计划情况的检查;(5)检查或有负债情况,是否有新增对外担保。

5、对借款人关联企业的监测

对借款人有重大影响的关联企业进行监测,监督其与借款人之间是否存在不正当关联交易,关联企业是否出现影响/ 13

借款人经营的重大事项,对贷款安全是否构成威胁等。

第十三条 对保证人的检查

对保证人的检查参照借款人的检查内容执行。第十四条 对抵(质)押物的检查

1、对抵(质)押物完好程度的检查,即检查是否存在贬损、灭失等情况;是否保险,或保期已满是否续保等;

2、对抵(质)押物变现能力的检查,即检查变现能力是否发生变化,重估抵(质)押物的现行价值,判别抵质押物市场价值的涨跌趋势;

3、对抵(质)押物状态的检查,即检查了解抵(质)押物是否被司法机关查封或冻结,抵(质)押物权属是否发生变更,抵(质)押登记手续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发生二次抵(质)押;

4、对抵押物出租情况的检查,即实地调查不动产的占有情况,了解抵押物是否存在租赁,掌握租期、租金等租赁的具体情况。

第五章 贷后管理的要求与标准

第十五条根据授信业务的金额大小、风险程度及其他相关特点,确定层级信贷组合风险监测目标和重点客户监测目标。

总行、分行层级的监测目标应同时为经营单位的监测目/ 13

标,但经营单位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风险特征增加其他监测目标。

第十六条经营单位重点监测客户包括:

(一)授信金额在3000万元(不含低风险业务)以上的单一客户、单一集团客户或关联企业,或重点监测客户授信金额高于该金额下限,且所确定的重点监测客户授信总额高于经营单位客户授信总额的30%;

(二)其他经营单位认为风险程度较高的客户,具体由经营单位确定该类客户名单并报分行备案;

第十七条 分行重点监测客户包括:

(一)在分行辖区内跨经营单位的集团客户或关联企业。

(二)授信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单一客户、单一集团客户或关联企业,或重点监测客户授信金额高于该金额下限,且所确定的重点监测客户授信总额高于分行客户授信总额的30%。

(三)经营单位以重大事项上报的授信客户。

(四)分行认为应重点监测的其他客户,包括:行业投向、区域占比、业务种类等占分行授信余额比重较大的客户,分行管理层和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授信对象,重大集团客户或关联企业等,由分行确定和调整该类客户名单并上报总行备案。

第十八条贷后管理间隔期的要求及标准 / 13

1、日常监测原则上要求每天进行,特别是贷款发放后10天内,客户经理必须每天监测借款人贷款账户资金转出情况,检查贷款资金使用去向。此外,还需每月定期监测贷款利息清偿情况、账户结算情况及资金往来情况。

2、定期监测原则上按照是否重点监测客户划分,实行不同的检查频率。客户经理对所经管的总行、分行、经营单位重点监测客户应每月监测。对非重点监测客户应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等级实行不同的监测频率,对于正常类(正常1-5级)的授信业务,应每季至少监测走访一次;对关注类及以下的授信业务(关注1-2级、次级、可疑级、损失级),应每月至少监测走访一次。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本细则由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13

2.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二

关于绿色信贷的内涵,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 绿色信贷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释:第一, 绿色信贷就是要让银行业承担起督促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改变粗放经营模式的社会责任, 使经济社会在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 银行业在督促企业改变经营模式的同时, 其自身也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而绿色信贷则可以成为其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

1. 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 中国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最大。截至2010年6月末, 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2012年2月24日, 在中国银监会主办的《绿色信贷指引》新闻发布会上, 工商银行信贷部高层领导透露, 截至2011年末, 该行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四方面的绿色信贷余额就已经达到2900多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在近三年中也增长迅速。见表1。

数据来源:通过对2009-2011年度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到, 近三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 (除2010年中国建行以8.12%的速度增长以外) 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比例增长。截至2011年末, 这两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绝对数都已经超过2000亿元。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 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较大。2010年, 浦发银行投入节能环保行业贷款为214.61亿元, 当年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存量贷款227亿元。截至2011年末, 该行中间信贷贷款发放超过10亿元、能效贷款达到近10亿元, 全行三年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超过1000亿元。

2009年, 兴业银行全年共发放节能减排贷款金额165.8亿元。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 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融资2857笔, 金额达1290.08亿元。

2. 产品种类不断创新

在产品种类创新方面, 兴业银行是先行者。2006年5月, 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 (IFC) 联合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源效率融资项目, 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融资需求。2008年2月, 兴业银行与IFC签订第二期合作协议, 将融资适用范围从能源效率项目扩展至所有节能减排的相关项目。

浦发银行则在2008年首推《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 旨在为国内节能减排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形成了业内最全的、对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全面覆盖的金融产品体系。该绿色信贷产品已于2009年成功实施。2011年, 该行在其绿色信贷体系中增加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新产品, 该产品在短短半年内使得三四十个大型项目稳步推进。此外, 浦发银行还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绿色信贷产品, 例如和法国开发署合作开发的中间信贷贷款产品, 以及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效贷款产品等。

国有商业银行也不断进行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2010年, 建设银行将其绿色信贷产品覆盖面扩展到了文化产业, 为文化创意、动漫影视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信贷支持。同年, 建设银行在同行业还率先创新了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 重点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安置改造、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则以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绿色信贷政策的切入点, 积极拓宽节能环保信贷项目的发展领域。近年来, 该行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 于2009年在江西专门推出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国内保理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难点分析

1. 商业银行信贷评级难以做到细致化

第一, 在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评级体系中, 其包含的评级指标除少数财务指标是定量指标以外, 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指标。这导致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过程中, 其信贷评级更是难以做到定量评判。第二, 当前商业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投放时, 大多实行的是“环保一票否决制”, 即已经发生了环境违法事件的企业将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但是在信贷项目投放时, 商业银行对于尚未暴露出环境风险的企业却无法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充分评价, 致使银行在选择信贷项目时要么选择放贷, 要么选择不放贷, 而无法根据不同企业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更细致地差异化选择。尤其是当其面对环境危险型企业、环境合格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时, 最终的评级结果可能毫无差别。第三、对于企业环境风险的动态变化, 商业银行由于缺乏量化的信贷评级, 导致其不能对该企业绿色信贷规模大小做动态调整。

2.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在绿色信贷的投放过程中, 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是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这成为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 由于信贷评级的量化水平不高, 无法对企业面临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正确评判, 使银行丧失了可能存在的扩大绿色信贷规模的机会。第二, 以银监会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为指导, 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客户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将贷款企业划分为A、B、C三类。尽管在这三大类以下又细分了一些子类, 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仍然较为粗略。而且在对企业进行分类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独立于两方利益之外的第三方主体的参与, 其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第三, 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难以做到动态化管理。目前商业银行更多的是侧重于在信贷投放之前的企业资格审查环节, 而对于已经投放出去的贷款, 往往难以对企业在项目建设中期面临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追踪了解。这也就直接导致银行无法根据企业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信贷决策的动态调整。

3. 地方政府利益的阻碍

商业银行是否对企业进行信贷投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增长, 而这又间接牵涉到了地方政府的利益。现今往往是一些“两高企业”经济效益很好, 他们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税收, 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湖南省娄底市, 位于湘江支流涟水河流域的某某钢铁公司, 是该省规模最大的一家民营钢铁企业。从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停产前, 累计上缴税金9438万元。该市市政府能够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关停当地的这一税收“大户”, 值得嘉奖。然而在很多时候, 面对这样的企业时, 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对其削减信贷规模, 地方政府又有多少能够同意银行的削减行为甚至是下定决心对其进行关停处理呢?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

1. 完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评级是关键

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评级, 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现阶段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的合规评价替代定量评价的现状, 尽快建立起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进行有效结合, 对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状况做出真实的评判。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1) 要加强理论科学研究, 探索出适合我国银行业的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现阶段在理论界关于绿色信贷评级的研究非常少, 仅有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在2011年发表的《创新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研究》文章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 政府应该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定量评价提供更为细致化的指导意见, 引导商业银行银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绿色信贷评级体系的开发和研究。

2. 提高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是中心

商业银行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需要从贷前、贷中和贷后多个环节共同进行。贷前管理主要是审查关要把严, 不符合放贷标准的坚决不予提供贷款。贷中管理关键是一要及时了解绿色信贷投放的使用情况, 是否用到了企业所承诺的达到了环境风险要求的项目上;二是要对信贷资金的放贷规模进行动态化管理。在企业使用绿色信贷资金的过程中, 商业银行应该及时对企业在整个项目存续期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追踪了解, 依据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环境风险状况对其信贷规模做动态调整。这可以对企业起到很好地督促作用, 让其在贷款整个期间都能关注自身的环境风险。贷后管理体现在可以将企业在贷款期间的环境风险敞口状况与同行业或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让他们也能方便了解企业的情况, 降低可能存在的机会成本。此外, 银行还可以对企业在贷款期间面临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总结评价, 为银行今后的贷款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3. 相关部门的制度完善是保障

第一, 完善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 应将环境考核指标也纳入其中, 这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在提高政绩的同时忽视环境问题, 改变以牺牲环境来换取效益的发展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规范政府行为的作用, 为绿色信贷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 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标识和统计制度, 便于对绿色信贷实施提供统一的口径。这在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中也明确提了出来。第三, 完善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一是要对采集的环保信息的格式和标准等因素进行规范, 使采集的环保信息既能满足环保部门的使用要求, 同时又能方便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使用。二是要注重共享信息的时效性, 这要求银行与环保部门之间要及时沟通和交流。第四, 提高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这可以通过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 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使商业银行置身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督促其更好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摘要: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进行了阐述, 之后对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的三个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 包括信贷评级难以做到细致化、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和地方政府利益的阻碍。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绿色信贷评级、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同时完善相关部门的制度建设, 以确保绿色信贷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工行绿色信贷余额逾4200亿元[EB/OL].http://money.163.com/10/0816/10/6E6VN9VB0025335L.html

[2]石贝贝.浦发银行:打造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银行[N].上海证券报, 2011-12-01

[3]黄君如, 林伟.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近1300亿元[EB/OL].http://fujian.people.com.cn/GB//n/2012/0518/c234862-17051859.html

[4]张璐阳.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创新与突破[J].武汉金融, 2010 (5) :38-39.

[5]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创新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研究[J].华北金融, 2011 (8) :37-39

3.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及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个人信贷;风险分析;风险防范

由于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专业模式和独立的体系,个人信贷风险完全是作为银行整个风险的一部分,而并非把其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对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完全是照搬原有风险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个人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缺乏科学、系统的模式和体系。当前,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发展状况,虽然其风险管理模式有所改进,但与当前实际业务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如何降低个人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尤其是加强对其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和控制,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是当前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

1.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概述

个人信贷风险主要指银行在运用从负债业务筹集的资金,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有偿让渡给个人,在此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能按期收回信贷资金,使信贷资金出现逾期、呆滞或者呆账的可能性。

2.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分类和特征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主要分为几种: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市场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所面临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又称违约风险,是指贷款客户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信贷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所导致的潜在或已经发生损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具有如下特征:高负债率的社会性。金融业的自有资金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一般较小,具有极高的资产负债率,商业银行的这种与社会公众的紧密依附的债权债务关系决定了其风险的渗透传递具有社会性。业务交叉的扩张性。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张是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相交叉的。很多业务都是在对价机构间进行的,存在业务联系的各家金融机构互相依存,一家金融机构发生问题,风险将急剧扩大,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宏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周期,置身其中的证券公司也会受到在松紧之间周期性调整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的风险具有周期性特征。潜在风险的可控性。风险本身就意味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但就个体企业来说,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是说风险就不能抵御和控制。

3.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部信贷市场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在其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风险控制不完善、新的风险源不断出现,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不良贷款数额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致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处于风险或造成损失。

3.1信贷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法律依据主要分布在《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经济合同法》以及一些人民银行出台的行政法规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没有一部完整的《个人类信贷法》来统筹,结果就是针对性不强,缺乏配套措施,使个人信贷缺乏完备的操作依据,还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这无疑给贷款的安全性带来影响。

3.2银行内部管理有待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方面还处于粗放阶段,主要表现在:为了扩大个人信贷规模,对逐极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擅自降低贷款准入标准和担保条件;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内部管理的缺陷放松了风险的管理控制,导致新一轮的风险积聚。

3.3抵押变现处置多有漏洞

抵押物处置管理作为个人信贷风险发生的补救措施,要求具有顺利、足值、合法地变现的能力。如果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就说明抵押物处置管理存在漏洞。抵押物处置管理存在的漏洞就会使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由此造成抵押物难以变现,产生损失,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无法弥补。个人信用体系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诚信程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体系高效准确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并以此来指导个人信贷的发放。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不仅仅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而且影响了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开展,也成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间接来源。

3.4贷前调查依据不足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评分和信用信息咨询服务尚需待对个人的其他社会信用信息 (如司法、税务、社会保障等)采集完整后,才能逐步提供。已经在全国联网的人行征信系统存在调整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由此系统查询出来的报告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目前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主要依据仍为借款人提供的收入证明,但由于对出具证明的单位无任何法律约束力,导致证明中的收入随意性较大,同时缺乏明确的行业指导性收入水平等标准,增加了贷前调查的难度。

4.商业银行应对信贷风险的对策

4.1增强影响个人信贷业务的法规政策研究

信贷政策必须要适应货币政策的要求。货币政策的调整意味着信贷政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跟踪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对金融业务的指示信号和监管力度等宏观政策形势,努力避免由于错误执行信贷政策的偏差所造成的市场风险。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极不完善和规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法律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使商业银行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4.2加强银行内部管理

为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后管理,进行贷款跟踪。总之,完善内部控制,防范内部风险,加强全程控制,实现从以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转变,从而提高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

4.3加快完善个人贷款担保制度

商业银行应根据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的具体规定,使抵押物的范围尽量限定在圈定执行容易、法律争议少的标的物。而且应拒收那些难以变现、产权不清及存在争议的抵押物,选定的担保抵押物必须具有合法、足值、有效的特点。此外,商业银行应对保证人的范围进行合理界定。对于自身条件好并且收入稳定的借款人,可实行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而保证人的选择应遵循信用度的情况,应选择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户,满足其综合条件至少应不低于借款人。

4.4认真筛选客户,做好风险识别工作

发挥人行征信系统的屏障作用防范风险,在贷前调查环节强调风险防范,从源头上防控风险。目前对借款人资信的考察可在人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年龄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收入的可信度。对现有合作结构、合作项目做好风险识别,规避对高风险的合作结构、合作项目的准入。[科]

【参考文献】

[1]郦国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6(11).

[2]孙伟南.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防范[J].商业经济,2008(7).

4.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四

商业银行作为城市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支持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城市金融服务的神圣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是城市商业银行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为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以新金融作为撬动新城市建设的着力点,运用新金融业务、新策略定位、新信贷机制和新金融制度安排重塑新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以彰显新城市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商业银行机构遍布城市,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已成为城市金融的基础和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清收不 良贷款和呆账核销,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贷款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营效益逐年增加,贷款操作手续日趋规范,风险 状况已得到缓解,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农业产业、城市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层次低、底子薄、效益差,经营风险较大,形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局面,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信贷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

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经济发展”,而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贷款,由此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尚处于粗放经营的管理层次,缺乏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贷款决策、约束机制。且信贷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贷款的调查和审查,疏忽贷后跟踪检查。

3、行政干预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为了在任期内政绩显著,大搞短期行为,盲目地搞一些市场风险大的发展项目和超过承受能力的基本建设,强令银行发放贷款,不可避免地存在那种“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现象。

4、不良贷款清收乏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存款总额逐年增长,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部分信贷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着只收取贷款利息,本金不收也可的思想,不采 取有力措施积极清收老欠贷款。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银行为完成收息任务,采取纸上作业的方式,以贷收息,致使借款户借款余额逐年累增,潜在风险逐年加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隐患

1、单户大额贷款清收难度大

由于部分乡镇企业由于规模过大、转制未彻底、产权不明晰,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乡镇企业贷款清收、压缩难度较大,收效甚微。近几年的园区热,导致部分 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也新增了一部分单户大额贷款,大部分入园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且盲目追求扩张规模,流动资金贷款往往被固定资产所占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 化、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单户大额贷款的风险隐患。因此,单户大额贷款是当前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源。

2、行业风险加剧

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原因产业结构单一,乡镇区域内行业较为集中,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受区域的限制,导致在发放贷款时大部分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及 相关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日趋成熟,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在一定区域内把信贷资金集中投入单一的行业,如果该行业发 生重大变化,必将引发城市合作金融机构新一轮的信贷风险,行业风险的特点具有政策性、突发性、全面性,行业风险的主要风险源是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灾 害风险,一旦形成风险短时间内是难于化解的。

3、抵押物贬值

从抵押贷款的现状看,大部分抵押物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少部份用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但由于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过热,价格的泡沫因素较大,中介机构 评估的价值偏高,大部分信贷人员是按评估价的70%计算发放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回落,房产贬值必将带来变现价值的贬值风险隐患。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的 其贬值速度将更快,对贷款人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抵押物进行监管,有的借款人甚至擅自将抵押物变卖处置,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支付他债务,导致贷款人无资产可处 置。

4、保证人贷款保证留于形式

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对保证人的保证资格审查不严,对保证人为他人担保的借款额度未加控制,造成部分保证人保证的借款额度超出其自身的承受能力。部分乡镇 存在循环担保的现象,一旦其中一个借款人出现风险,由于担保人同时也是借款人,担保人的借款又由其他人担保,在诉讼过程中必将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引起连锁 反应。

5、信贷人员人为风险

由于个别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贷款前调查不认真,贷款中审查不严格,贷款后跟踪检查不及时,导致贷款准入把关不严、贷款退 出不及时、贷款失去诉讼时效;对借款人、保证人、抵押人以及抵押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审查不严,导致保证或抵押无效等现象的发生,违规操作带来风险隐患。

6、公务员职业道德风险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错误认为公务员借款总是安全的,近几年来对公务员贷款来者不拒,有增无减,且借款金额越来越大,在贷款操作过程中对借款 人的道德品行、借款用途、家庭状况不甚了解,一旦该借款人违规、违纪、违法,贷款就因此而形成风险。公务员借款除了公务员本身的职业道德风险外还有政策风 险和市场风险,据本人了解目前大部分公务员贷款的真实用途是用于投资性质的,因此其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贷款的风险度。

7、关系贷款仍然存在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因个人关系、支行或信用社领导层关系、合行或联社管理层关系、政府部门领导关系等工作关系、业务关系、党政关系、管理关系、人情关系所发放的贷款虽说大部分款项在发放时也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但是由于某种关系的存在,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往往贷款前调查不深

入、贷款中 审查不严格、贷款后检查不到位,对存在的风险隐患未能实时发现,在处置风险时难度较大,有时还会遇到阻力和压力。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切实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是前提,构筑以人为本体制是保证,明确业务市场定位是方向,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是手段,增强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确定支农信贷投放重点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加快贷款投放步伐,树立抢占优质客户意识,通过拓宽支农领域,在支农深度与广度上做好文章,除对常规农业保证支持外,对农民 的生产、建房、消费等其他合理资金需求也全力予以支持,使农民群众存在的贷款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商业银行在资金的投入上由发放千家万户零星生产费用 贷款转变为发放专业能手大额集中贷款;由重点发放第一产业贷款转变为发放一、二、三产业并重贷款;由发放生产生活资金贷款转变为发放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 施贷款;由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转变为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及大额贷款。

2、支持区域内主导产业

商业银行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既要突出支持重点,又要扩大贷款面。城市的种养殖大户,个私工商户、农业龙头企业历来都是商业银行的支持重点,农 村商业银行在支持重点户发展的同时,扩大贷款受益层面,逐步考虑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让绝大部分农民都能得到信贷支持,达到共同富裕。商业银行不仅要 在支持生产和农民致富上做文章,也不能忘记,贫困农民的生活困难,要开办好下岗再就业贷款,发放好青年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增强造血功能;发放好劳动外出和 旧房改造贷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通过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让贫困农民子弟能上大学,促进城市整体面貌出现较大的改观。把支持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经济发展重 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城市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支持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从信贷小农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大农业观念,适当集中资金实行风险可控的授信制 度。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产品增值增效高的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推动区域农业形成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

3、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经营观念,认真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措施、办法,创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管理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 贷支持力度,将中小企业力度,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作为拓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商业银行新的信贷增长点。采取最高额抵押方式进行授信,简化办贷手 续,以便中小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经营。

4、开展城市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

根据社区个体经营户和市民客户的金融服务要求开办好社区个体经营户信贷服务,社区市民生活消费信贷服务、国家公务员信贷服务项目。从体制创新的层面构建我 市社区银行信贷服务体系,从根本性地解决社区个体经营户、市民融资问题,推动社区金融增长方式良性转变的新增长点,从而满足不同社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新城市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联动效应。

5、开展业务创新,完善金融品种

通过提升服务层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可以通过在城区内设立信贷服务中心,中心设立中小企业部、个体民营部、零售业务部;开发多种信誉产品,满足不 同社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出零售银行的品牌。还可以变城区多个支行分理处各自为阵为集中信贷营销模式,方便客户办理信贷手续。通过合理整合城区人力 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让利于客户,全面打造成为农民的银行、社区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和零售银行品牌。

6、规范授信业务程序和信贷操作规程

商业银行要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前做好贷款户的科学评估,信贷人员要深入贷款户,取得 与贷款有关的详实资料,科学评估、预测贷款风险度,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真实的调查材料;贷时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 度;贷后实行跟踪检查,建立贷款检查登记簿,记录贷款使用、运转情况,一旦贷款出现风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7、严格贷款担保手续,清收不良贷款

为避免信贷资金被长期不合理占用,商业银行对新发放的贷款要全面推行保证、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发放信用贷款,对原有的不良贷款,要逐步补

办担 保手续。在方式上,应优先采用抵押或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要严格审查保证人的资信状况,防止因保证人多头担保或无力担保等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坚决执行贷 款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联社要在划分责任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与职工个人劳动报酬挂钩,实行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在清收过程中,针对不良 贷款的风险程度,制定不同的清收计划,采取岗位清收、责任清收、委托清收、依法清收等方式打好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

近几年城市合作金融机构无论是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均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均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单一,城市合作金融机构自身还未真正形成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各机构执行力和员工从业能力也有 待进一步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任重道远。

5.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五

金融学(Finance)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私有的财富也运步增加.所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目前正在成为银行新的个人融资服务项目.当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风险也随之而来.而与此同时,其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经营空间、拓展市场份额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迅猛

。虽然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占总贷款比例不高,但是随着国民的收入及支出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消费领域看,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在看到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导致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伴随着非常大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就消费信贷而言,房地产开发商、汽车经销商的资金实力、法人信誉、个人道德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银行消费信贷资金能否安全及时收回,一旦出现异常,银行资金将面临有去无回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或者采取不当的经营策略而引发的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等,(三)提前还款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提前还款意味着其本金的提前收回,对这笔预料外的现金获得,商业银行可能会由于不能及时为这部分资金选择合适的投资渠道而遭受损失。

(四)盈利风险

作为零售业务的个人消费信贷,其客户分散,单笔贷款数额小,业务量大,操作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盈利空间较小。盈利的风险还表现于消费信贷中出现不良贷款后,利缩减或出现亏损。

(五)道德风险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六)银行内部管理风险

由于银行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的职业素质不高,即使有功利性的消费信贷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三查”原则进行操作,也不能完全查清信贷环节有错的人员。

(七)法律和政策风险

个人消费贷款立法尚属空白。

三、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

存在的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时间不长,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经验,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二)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征集的个人信息的范围不广,所占全国公民的比例不高,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时不能方便有效地从个人征信系统中取用客户的资信信息。此外,各商业银行之间以信息还不能共享,费信贷业务带来风险。

(三)风险控制目标片面化

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摆正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经营效益三者的关系,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又要实现信贷资金零风险,向分支机构简单片面地下达很低的不良贷款率控制指标,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员工营销个人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四)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五)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

(六)抵押物不易变现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

(七)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八)没有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制度

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制度,有些消费者想贷款但是没有提供抵押的资产,或者是当个人消费信贷发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时,银行不能全部或不能收回其贷款,这就给银行带来损失了。

四、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严把信贷准入关。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有规划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防止各种操作风险的产生。二是加强贷后管理。根据个人消费贷款的特性,分析相关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简洁有效的管理办法,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配置好相应的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三是必须严肃信贷纪律,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必须到位。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举一反三”,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四是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授权。针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和程序运作,并实行精细化管理,择优发展。五是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消费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

(二)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存量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信用业务均有记录登记。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

(三)发展信用卡消费方式

将发展消费信贷和发展信用卡相结合,可以使消费信贷分享信用卡的客户资源,减少营销成本,分散其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消费时,应注意开发多功能信用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需要,同时改善信用卡使用环境,对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偿还意愿的持卡者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

(四)完善、健全相关法律及政策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消费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进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法律、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公民的信用意识。

(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在一些方面给商业银行更大的余地

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2.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

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

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六)开发优质客户。

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

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

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

(七)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

(八)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第四,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九)建立贷款保险制度

6.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六

一、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而建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巨大作用的运作机制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入世的首要选择。一个好的、富有激励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会充分调动员工无限的工作热情。加入WTO,外资银行以其高薪、出国培训机会、良好的职业发展等竞争优势与我国银行进行人才争夺。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应在技术上和设备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比外资银行更先进,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开发员工的潜力,以使企业达到目标的最大化。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是银行实力的基础,是银行竞争优势的核心力和发展的原动力。银行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和技能的竞争。而我国的银行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用战略的、发展的眼光,做好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管理,遏制人才流失,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综合我国有关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关于人力资源的概念,孙健、郭少泉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认为:人力资源是与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源相对应的、以人的生命为载体的社会资源,它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性资源,具有社会性、能动性、时效性和连续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尤为重要,它使得人才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和企业竞争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就是指正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们,通过对人力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力求以尽可能合理的人力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满意的期望效果。

罗明志在《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面临问题的分析》一书中指出,中国早前将所有商业银行的人事部都改名为人力资源部,但是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及职能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然而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探索,以及一些优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伟大实践,人们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著名公司AT&T提出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扮演四种角色:充当业务伙伴,利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影响他人,充当变革的催化剂。而中国的IPMA-HR(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在2005年已经开始,多家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部门参加了此项培训,但是正如IPMA的思想,人们对变革从否定、抵制到接纳、投入需要一个过程,这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还需要企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企业各方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胡法根在《要重视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一书中认为,从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激励机制创新的还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单一,“官本位”思想普遍;第二,薪酬实行总量控制,与企业业绩缺乏关联;第三,绩效考核导向不明确,对考核结果反馈不重视;第四,福利体系僵化,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

李平在《入世后的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一书中提出:国内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型企业,在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倡导并实践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营造人性化的政策环境,创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企业氛围,关注员工成长和个性化需求,让员工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其次,遵守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员工权益,善于倾听员工抱怨和投诉,并能及时处理;最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强有力的渗透和感染使员工形成一种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共同的价值取向。

以上等研究成果表明了我国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仍然在发展,且尚有很大进步空间。因此,本文研究重点就是针对在大环境下的杭州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措施,以期能提高杭州市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国外研究现状

根据美国学者Levine, Ross在《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一书中的看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手工艺制度阶段、科学管理阶段、人际关系运动阶段和目前的组织科学—人力资源方法阶段。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作为一门新型的管理学分支,人力资源管理已从世界众多国家渗透到各个领域。但随着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社会制度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员工生活、工作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工作的期望也日益提高,这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Eschenbach, Felix, and Bernard Hoekman在《Services policy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ransition economies》一书中,提到了国外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特色。而笔者认为国外的银行在人员招聘、选拔、流动;薪酬管理;绩效考评;教育培训;劳资关系等方面都很值得我国借鉴。

(1)人员招聘、选拔、流动方面

国外的银行选人渠道较宽,人员流动频繁,本土化程度较高。本土化战略可以充分发挥本国员工市场熟悉、文化融合、人际关系融洽等优势,更有利于银行本身降低经营成本。在员工晋升方面,国外的银行注重内部选拔,重能力不重资历。

(2)薪酬管理方面

国外的银行在薪酬确定中强调外部竞争性,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基础,利用高薪争夺优秀人才。同时强调业绩考核,薪酬与个人业绩、能力挂钩,体现个人至上、能力至上的特色。

(3)绩效考评方面 国外的银行根据银行岗位性质和工作要求,对员工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规划,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级别,采取比较实际的团体与个人综合评估方式。

(4)教育培训方面

国外的银行秉承“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教育是银行第一生命线”理念。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表彰优秀员工的重要举措,为了促使员工全面发展,在培训形式上坚持行内培训与行外培训并举。教育和培训是国外的银行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保持竞争优势,在银行员工间形成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劳资关系方面

国外的银行大都有一套稳定员工、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做法,在工作环境、失业保障方面都逐步得以完善。采取“公积金制度”、“补偿金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劳动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的人力资源保护措施,劳资双方经常沟通,追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银行应借鉴国外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根据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构建具有本国银行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走国有银行特色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人文银行。

二、论文提纲

一、引言:主要阐述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的背景

二、加强杭州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二)杭州市商业银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三、杭州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杭州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二)杭州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

四、杭州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制度

(二)全面提高干部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制订长远培训规划及重点,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四)健全薪酬考核分配体系,丰富激励机制

五、结论

三、参考文献

1、孙健,郭少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罗明志.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面临问题的分析[J].海南金融,2003(7):26.

3、胡法根.要重视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J].绍兴金融研究,2004(3):l8.

4、李平.入世后的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J].上海金融,2005(10):52.

5、朱金海,罗妙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思考[J].绍兴金融研究,2004(3):15.

6、李咏梅.对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5(20):18.

7、冯莉.论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4).

8、徐德芳,梅德祥,冯祈善.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4).

9、杨瑶,钱晓英.国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金融经济,2006(22).

10、余雯.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贺苗,苌花荣,袁晓军.外资银行本土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启示.经济问题,2009(1).

12、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消费信贷,风险,对策

一、引言

2 0 1 0年1月1 2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这一规划的是到目前为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唯一的正式以“产业转移”来命名的区域发展规划。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 共5 9个县 (市、区) , 辐射安徽全省, 对接长江三角区, 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但由于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时间不长, 区域内还处于基础设施和一些专项规划的初步建设阶段, 金融支持目前还比较薄弱, 对产业转移的支持作用有限, 特别是该区域的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对提高改地区的金融支持,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 其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房屋及各种劳务等。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后续影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继续把扩大内需、开拓消费市场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并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这就使消费信贷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不容质疑。这一趋势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但由于这一区域的消费信贷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不足, 我们必须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抢抓机遇, 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现状

1. 借款人信用风险。

借款人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失去还款能力, 到期无法按时偿还所借款项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 因为借款人个人信用有问题, 虽然有偿债能力, 但主观上故意拖延还款或者不还款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产生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调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 从而增加了消费信贷业务中的违约风险;第二, 银行内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缺乏消费信贷管理经验, 未完全实现消费信贷申请人资料全部上传银行系统联机网络, 导致贷款申请人资料无法实现在各银行间的共享, 这样就给借款人重复申请贷款提供了可乘之机, 同时给商业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真实信用评估带来障碍;第三, 消费信贷的贷后监督体制不健全。消费信贷的发放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 并非贷款发放掉就完事了, 不仅要有贷前检查, 贷中审核, 还要建立起严格的贷后监督制度, 要时时跟踪贷款, 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 随时关注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如果贷款监督检查放松就会导致一旦发现风险无法及时补救, 无形中加大了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

2. 法律风险。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这点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尤为明显。目前,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属于商业银行法的调整范畴, 但商业银行法的法律条款中大部分都是针对法人的, 很少有具体针对自然人的, 特别是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借款人出现违约的状况惩罚条款并未具体化, 这就弱化了商业银行在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法律保障, 使得出现问题后走法律程序带来重重障碍。由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客户多, 贷款金额少且笔数多, 在法律法规缺位的情况下, 一旦发生违约风险, 无形中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维权成本, 导致商业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控制困难加大。

3. 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 由于利益的驱动以及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的不严密, 银行内部一些工作人员会利用职务的便利发放虚假贷款、超权限发放贷款、放松对贷款申请人的资信审查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另一方面, 来自外部欺诈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一些内部员工业务素质不够, 工作缺乏责任心、有章不循, 违章操作, 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诈骗犯罪, 如用虚假票据对商业银行进行诈骗、伪造复制银行卡套取客户资金对银行进行诈骗等。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 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商业银行要想顺利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就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掌握完备的客户资料信息, 以便准确的做出放款决策, 使自身风险降到最低。在网络化的今天, 某一家商业银行仅凭自身的顾客信息资料已无法完成对贷款申请人的资信评价, 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 目前这一业务由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来负责, 但是人行的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和银行的交易数据, 考察标准太过单一, 无法全面衡量贷款申请人的资信状况, 因而应该在人行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可以和企事业单位、税务、公安等部门合作, 综合收集贷款申请人的工作、信用、纳税情况、犯罪记录的信息, 然后对其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律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个人消费信贷相关法律制度, 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制定和颁布符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情的《个人消费信贷法》, 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消费信贷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对个人和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权利责任进行明晰划分, 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规范。其次,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借款人在消费信贷活动中违约行为的惩处力度, 以提高其违法的机会成本, 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开创一个绿色的法律环境, 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 加强内控监管。

操作风险在实务过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内控监管将风险尽可能降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部监管部门的作用, 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全程监管, 并实行包干到人的制度, 做到“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 强化监管;第二,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 减少商业银行的外部欺诈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雁.消费信贷[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景敏.银行外部欺诈风险特点及相应措施[J].河北金融, 2008 (5)

[3]刘龙海, 王惠.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4]林洁.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中的风险和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1)

8.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篇八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问题

1.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不健全

作为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充满着众多的风险和难以预测的因素。金融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监管日趋的严厉。正是由于受这些难以预计的因素的影响,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不健全、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的科学性就略显不足。也使商业银行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影响,这种风险的暴露,就会直接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巨大影响。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完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和手段,是保障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健康、持续发展和防范化解资产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当前,我国的银行内控制度还显得相当落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上。在基层行的客户服务部门,既抓客户营销,又抓贷后管理,往往采用“谁调查、谁负责、谁管理”的政策,可能造成难以及时发现贷款风险。从现行管理机制看,贷后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或不到位的现象,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抗风险能力低下

经济下行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银行缺少政策支持以及资本补充渠道,面临的困难更大。而商业银行对外则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巨大、资产泡沫特征明显、股市跌宕起伏,商业银行自身扩大经营与再发展困难重重。另外,银行在减缓发放贷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也加大了清收力度,银行的信贷供给受到压缩,但是市场上的信贷需求并没有立即相应地缩减,这种供求矛盾必将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经济效益的经营,造成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

3.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信贷是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欠缺,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能力。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违规贷款、违章操作、越权等现象层出不穷。基层行信贷人员素质重视不够,高素质的人才很难下到基层,整体素质始终难以提高。由于信贷人员素质不高,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审查报送不严、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1.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和经营机制

首先,完善经济管理体系。信贷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因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从信贷业务流程的视角可以分为“贷前制度”、“贷时制度”和“贷后制度”。建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信贷管理体制。所以,我们要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规范信贷经营和客户服务,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各项考核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这样也将给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带来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其次,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我们要全面梳理、调整、细化各项贷款的管理流程,建立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监督的严格的信贷管理程序。有的放矢,加强全流程的管控,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分工,责任到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提高抗风险能力

首先,加强信贷程序的管理。通过审贷分离,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分离开来,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建立权限管理、体制约束、风险逐级控制的内部制约机制。第二,必须要从观念入手,通过采取有效的宣传措施来加强员工对于信贷风险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改变其在信贷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从客户受理到贷前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贷款审查、签定合同、输入客户信息、贷款发放、贷后检查、到期收回等环节,做到环环相扣、操作自如。第三,加强信贷系统信息化建设。在新的形势下,金融危机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损失,更多的是我们再重新的评估和审视风险管理系统的情况。要加强信息安全观念理念的培育,树立“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从一定程度上遏制部分违规动机。

3.强化信贷人员素质

首先,要具有较强的与人沟通、交际能力。由于信贷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直面的是广大的社会客户,每个客户都有独特的性格、脾气、习惯、爱好,这就需要信贷员在日常的工作不断加强学习、锻炼与实践,提高对外交际能力。其次,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运作的核心模式和信念。积极改善服务、寻求差别化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提高和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帮助信贷人员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思想立场坚定,控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就会增强。

三、结束语

总之,银行信贷业务作为我国的最重要金融支柱产业,其安全、健康的运行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只要有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一直会存在下去。因此,我们要做好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在抓好经营业务的同时,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创新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王勇超;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其防范措施[D];贵州大学;2013年

9.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九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2007-02-10 16:47:2

5在党的“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各地农村信用社始终立足农村、农民、农业,坚持面向社区、面向县域经济、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支农服务不断改进,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资金实力不断增强,信贷业务得到长足发展,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金融主力军作用,切实解决信贷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建立一个保证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目前全体农村信用社员工共同关注的

焦点。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与实际,就如何构建信贷新文化,健全内控新机制,改进信贷管理工作谈几点浅见,以供商榷。

一、信贷管理工作现状

1、信贷管理制度健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贷管理制度,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规范的角度考虑,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全面,未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信贷违规现象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容易诱发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

2、不良贷款增长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不良贷款作为制约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在农村信用社同样表现得非常突出,清收盘活工作任重而道远。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不良贷款绝对额净下降难度越来越大,而新的不良贷款又陆续显现,大量潜在的不良贷

款逐步暴露。同时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和粗放型信贷管理,信贷规模盲目扩张,大额贷款增长较快,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非常大。

3、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基础管理薄弱。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种类较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自律组织和操作规程,合同文本管理混乱,基本要素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担保手续不落实、使用不正确等问题较为突出。档案管理不规范、不完整,实用性不强。加之多年来,农村信用社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较为普遍,信贷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这与快速发展的信贷业务极不相称。

4、贷后管理滞后。目前,由于缺乏规范的贷后管理制度,对贷后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贷后管理不到位,多年遗留的超诉讼时效、超保证期间、抵押资产流失等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

5、各项政策制度未得到有效贯彻

执行。首先审贷小组运作不规范。审贷小组作为提高信贷决策水平的议事机构,应该为提高信贷决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制约,但是在目前的信贷工作中,审贷小组运行不规范,有的审贷小组根本就未履行职责或未完全履行职责,形同虚设。其次权限管理未认真贯彻落实。超权限、变相超权限、调查不实、审查不严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同时授权制度不科学。同一客户存在多头贷款、交叉贷款现象,大额贷款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信用社不科学匡算资金头寸,不执行资金计划管理,盲目放贷,造成资金硬缺口、短期内支付困难。三是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对贷款管理责任相互依赖,相互推诿。四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致使个别信贷人员侥幸心理和依赖思想严重,信贷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6、信贷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信贷人员,无论从学识水平、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发展理念

等方面看,不能完全适应信贷知识不断更新、信贷手段不断先进、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强化信贷管理的思考

强化信贷管理主要是完善基本管理制度,严密操作规程,规范决策行为,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贷后管理,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素质。信贷营销理念要立足“三农”而跳出“三农”,做到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实现信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努力构建新型的信贷文化,有效防范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

1、完善基本制度,指导和规范信贷业务。每个人的知识有限,经验积累有限,理性有限,要搞好信贷管理,光靠道德约束是不行的,构建有效的制度框架才是最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制定一套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色、适应业务发展、能规范和指导信贷工作、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能统揽信贷工作的《信贷管理基本制度》。信贷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为了理顺信贷关系,明确信贷工作基本内容,必须建立能统揽信贷工作的适时更新的基本制度架构,从信贷经营原则、组织管理体系、客户对象和准入条件、信贷业务种类、信贷操作程序、贷后管理、风险监管及信贷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做出制度性规定,为各项具体信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制定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应尽快建立一套系统性的、全面、完整、规范、实用性强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从每一类信贷业务的基本程序、调查内容、审查要点、合同文本使用、到期或展期处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并作为办理信贷业务的指南,指导全辖系统性地开展信贷业务,规范业务运行,进一步提

高信贷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

三是制定信用社审贷小组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审贷小组运作,强化审贷小组的职能,制定科学的议事规则,从工作职责、审议范围、组织机构、人员组成、权利和义务、工作程序、责任承担、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增强其贷款审批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审议水平和决策水平,杜绝违规贷款的产生,从源头上预防不良贷款的发生。

四是制定贷后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贷后管理的部门职责,对贷后检查的时间和内容、监管的重点、客户档案管理、风险预警及管理责任的认定、责任移交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内容做出具体规定,规范展期和转贷行为,使贷后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2、严格权限管理,强化决策程序制约。按照有利信贷业务发展,又要考虑资金计划,既要提高决策效率,又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原则,逐步完善贷

款授权管理体制,根据辖内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资金头寸状况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别不同的信贷业务种类、贷款方式,科学进行内部授权,强化信贷权限管理。

强化决策程序制约。各信用社权限内办理的信贷业务,要严格按照岗位制约的原则办理。信贷人员负责调查,主任负责审查、审批。按规定需审贷小组审议的信贷业务,必须严格按审贷小组议事规则进行审议。信用社主任营销的信贷业务,必须经审贷小组审议,并按岗位制约的有关规定办理,严禁一人操作,严禁一言堂,严禁行政命令。超权限的信贷业务,信用社要严格按照部门相互制约的原则,认真搞好贷前调查,经审贷小组审议后,实行逐级报批后发放。

3、实行审贷分离,强化决策体制制约。审贷分离制是对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的革新,是改善信贷经营管理的治本措施,是信贷制度创新和信贷管理机

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对规范决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审贷分离,就是要进一步理顺调查、审议、审批各环节的关系,明确各环节、各主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做到规范运作,科学决策,使信贷业务按程序决策,按权限决策,按制度决策。

各信用社权限内的信贷业务,实行岗位分离。信贷人员承担调查岗,主任承担审查、审批岗。调查人员为调查的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负责,主任为合规合法性负责,并承担审批责任。超权限的信贷业务,实行部门分离。信用社为客户部门,为调查的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负责;信贷计划科为审查部门,为审查的基本要素、合规合法性负责;县联社贷审会承担审(报)批责任。同时,进一步探索提高决策效率的措施办法,使效率和质量兼顾。

4、建立主责任人制度,严格责任界定。主责任人制,即第一责任人制,是适应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在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针对有决策权人在决策各环节中的作用及行为而承担责任的管理制度。主责任人制的建立,是对信贷决策各环节有决策权人管理责任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有利于克服多年来信贷业务逐级报批而由一人承担责任或名为集体承担责任而实际无人承担责任的弊端,是信贷管理制度的又一个创新。通过建立主责任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责任人严格认真履行职责,共同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负责,共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负责,共同为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负责,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信用社权限内办理的信贷业务,信贷人员为调查主责任人,主任为审查、审批主责任人。经审贷小组审议通过的信贷业务,审贷小组成员共同为真实性和合规合法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5、强化制度制约,严格责任追究。

冷静分析多年来信贷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除信贷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那就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或追究不严,使信贷人员存有侥幸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了一边纠正一边违章或只查违章不认真纠正的不良习惯,信贷业务处于一种放任发展的态势,可以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为了确保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快改变信贷人员的惰性思维,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调查、审查、审批各决策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规范主责任人的行为。

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检查,强化对客户的贷后监管,及时发现信贷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客户的风险状况。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序时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重点社、重点人员存在的重点问题,重点进行检查,严格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始终对信贷违规现象

形成高压态势。通过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使信贷人员逐步养成按制度办理贷款的良好工作习惯,转变随心所欲的工作作风。

6、规范信贷档案管理。作为序时性真实反映信贷业务和信贷运行,明确信贷责任的信贷档案,是信贷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按照完整、实用、规范、安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信贷档案管理的标准、内容、范围,将审贷小组审议、贷审会运作资料和客户资料分别归档保管,序时、分类装订保管。

7、开展信贷基础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全面提高信贷基础管理水平。为了提高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一方面要根据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加强检查辅导,消除信贷操作上的不规范行为,提倡精细管理。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期开展信贷基础管理达标升级活动,促进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做到月月有进步,年年上台阶。要将达标升级结果与信贷人员的

岗位工资、绩效工作挂钩,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搞好信贷基础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10.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十

小额信用贷款(Microfinance)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中小微型企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摘要:鉴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三农领域改革愈来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利环节,因此,要深入探究小额信贷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服务三农经济之现状,运用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从而为三农领域的广大弱势人群切实改变命运,这对于拉近贫富之间的差距,推动社会和谐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本文在概述小额贷款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小额贷款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现状,并探讨了进一步推动小额信贷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小额信贷企业;经济;三农

小额信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体系,在为三农领域的贫困人群提供强大的信贷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小额信贷企业则是小额信贷的金融运作的一种有效形式,主要是运用引领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改进困难人群经济收入水平的一种信贷类活动。因此,怎样准确地掌握小额信贷企业的发展趋势,保障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三农领域。鉴于三农经济的特殊性、不稳定性以及农业投资所具有的长期低收益性,造成了三农金融的交易与资金成本均比较高,而风险同样也会更大,加之农村人群信贷借款用途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从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之现象,提升了信贷体系之中的道德风险,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农民群体的贷款难度。在引入小额信贷之后即可运用业务经营更好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以及风险,从而在致力于服务三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本公司的更好发展。

一、小额贷款企业概述

所谓小额贷款企业,主要是指自然人、企业法人或者别的社会组织投入资金成立,不予吸收社会公众资金,负责经营小额度信用贷款业务的企业。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与变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一阶段为试验阶段,时间是20至20;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时间为年至;第三阶段为全面发展阶段,时间为20起至今。

二、当前小额贷款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积极服务三农经济,成绩显著。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不管是从企业的数量与从业人员的数量来考虑,还是从企业的实收资本以及贷款余额来看,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具有稳中有升的强劲发展趋势。同时,致力于提供普惠化金融服务的小额贷款企业积极使用民间资金,很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体的贷款需求,而且还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推动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之升级与调整,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在服务三农经济的过程中还受到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妨碍了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来源有限,影响到小贷企业的长期发展。就资金来源而言,小贷企业从被批准成立起就确定为只贷不存,而且对小贷企业融资作出了极为严格之规定,小贷企业从金融机构得到融资之余额不能超过其资本净额50%以上。国家的这一限制是为了在更好地运用民间资金的基础上防控风险,但也成为了小贷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阻碍,导致其资金匮乏,无法实现更好的发展。二是征信体系建设不足提升了服务三农经济的风险程度。当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总体上较为滞后,所征集事项均从金融机构进行采集,而小贷业务均未能列入其中,造成征信报告无法真正反映出当事人的实际资金状况,而且小贷企业和征信系统之间的对接不够顺畅,诸多小贷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与征信体系进行对接。三是监管缺位妨碍了小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还没有形成系统而规范的对小贷企业进行合理监管的机制。小贷企业尽管具备金融机构的部分特点,但是业务运行中并无金融机构之资质,故其地位十分尴尬,尤其是造成了监管的缺失,进而造成小额贷款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蕴涵着诸多风险。

三、进一步推动小额信贷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对策

(1)积极拓展小贷企业的融资途径

为了能够切实解决小额贷款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老大难问题,政府要予以其更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以及空间,从而让小额贷款企业能够更多地拓宽融资途径,进而突破小贷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瓶颈,进而促进企业财务上能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对只贷不存之限制,应当从切实防范风险的视角来考虑,兼顾提升小贷企业资金来源之所需,可实施有条件地吸收存款的举措,也就是进一步放松设置村镇金融机构之标准,对那些已经达到相应指标的小贷企业可允许其适当地吸收一部分存款,从而推动其尽可能快速发展成为新型村镇银行。同时,我们还可进一步拓展别的资金来源途径,可以在小贷企业目前的基础上增加资和扩大股份、捐赠和从金融金融贷款等三类融资形式的基础上,合理地放宽企业在融资上的限制,例如,融资的比重可以提升至80%以上,这样一来就能切实提升农村地区贷款资金的支持力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出信贷资金所具有的规模化效应。同时,还应当赋予小贷企业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实施支农再贷款的`准入资格,或是申请享受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一样的待遇。

(2)不断完善小贷企业的监管机制体系与措施

11.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银行信贷;信贷风险;防范对策;政府干预

本文首先对信贷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去寻找信贷的几个要素,以此来探究信贷风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信贷风险不是只和银行有联系,除了银行的因素还有企业因素、政府因素,风险的产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当各种因素的出现和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现信贷风险危机。因此我们首先要去套就造成信贷风险的成因,通过对银行、企业和政府这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分别的剖析,来找出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满足风险防范的需要,通过识别、防范和控制,来起到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的目的,增强银行信贷业务的抗风险能力,保证银行的竞争实力,起到强化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银行的信贷是和银行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也是银行的一个特征,更是银行融资的主要渠道,将居民储蓄变成盈利基础的方式,是银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银行的信贷业务对于社会的金融活跃和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信贷就已经和银行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他们之间是相辅相生的关系。信贷的三要素为流动、安全、盈利,这也是银行的三要素。安全性是银行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求,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在安全的信贷上才能够谈及发展,所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银行竞争核心力量的手段。

1.1来自于银行方面的原因

(1)金融体制相对比较落后,银行对于金融体制的认知和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银行已经不断的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可是因为过去的长时期的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导致银行从业者没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和风险意识,信贷活动和市场规律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性。

(2)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银行之间彼此之间进行了盲目、无序的竞争,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强健、高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3)银行的人才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高端人才更是稀缺,这也是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个潜在内因。信贷管理工作除了要对银行业务有相当熟练的了解之外,还需要有渊博而宽泛的知识储备,能够涉猎经济、法律、金融等等领域,社会交际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思想上要优秀,这样严苛的要求使得银行高端人才非常的稀少。

1.2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认知存在问题,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也是国家的银行,贷款就等同于从国家拿钱为国家办事,所以不论是亏损还是盈利都是国家的,因此生产经营和市场经济完全的脱离,盈利了就是企业的盈利,任由支配,亏损了就是政府的问题,借助银行信贷来填补空缺,保持企业的运营,至于企业的偿还能力完全没有顾及,导致企业负债经营。这无疑是将企业负担转嫁给了银行。

(2)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过于粗放化,企业管理模式老套,设备技术陈旧,以扩张为主,不注重企业的重点项目打造和经营,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力都呈现出泡沫化状态,看似强大,实际确实外强中干,对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的薄弱,一旦企业经营环境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亏损和负债,造成信贷风险。

1.3来自于政府、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1)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帐、呆帐。

(2)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和运行态势,也对银行的信贷资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根据国内和世界的经济、政治环境,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货币、金融等经济政策,银行信贷行为一旦与经济政策的变化或经济环境的变化无法完全适应,也容易形成不良信贷,同时由于货币紧缩,市场购买力下降,企业产品大量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从而影响贷款的效益。

2.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2.1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进程,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要给基层行适当的信贷经营权,做到信息与信贷决策权对称,权力与责任对等,激励与约束同步。同时要彻底改革信贷政策,科学地设定信贷标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而非公有制经济中有活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遍布各地,这应该是我们基层银行发展的机遇,建议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关注一下这些方面的动向。其次建立金融竞争机制,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金融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整体运行效率,它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实现资金资源的最佳配置,按资金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竞争价格提供产品服务;生产高效率是指金融企业内部资金资源有效利用,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和交易成本最低,这样整个市场的活力来自于竞争,通过竞争择优汰劣,促进生产要素向合理的方向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从而使金融体系的最低成本发挥最大效能。

2.2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上一篇:安全日记填写范本下一篇:2022-2023年龙浔中心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