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2024-09-16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12篇)

1.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一

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研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和新课标的普及,对于高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催生出了一定的要求。主体式的情景教学就是顺应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将场景、主题和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叫做主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语言、音乐等等现代化的元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师进行教学时,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来进行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个情景。在本文中,将就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展开探讨,讨论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的改革也推动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逐渐得到解放,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公。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新课标旨在积极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地理知识和生活情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并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虽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非常努力,但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也突出了现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在迅猛发展,这也为高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很多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开始普及。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影响不大,高考的性质仍然是“选拔考试”而不是“综合素质考试”。我们都知道,高中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中”,紧迫的时间和学生面对的高考压力,也使得教师没有心思进行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最为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让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使用课件或者Word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另一个方面,学生却不得不接受储存在多媒体介质中的大量信息。教师对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使得他们淡化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新的课程目标必然也需要新教材的支持,在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探索的学习资源,但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往往忽视了这个方面,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学生仍然将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缺乏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违背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虽然教材发生了改变,很多教师对于新教材增加的可选择教学的内容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差别。2000年地理就已经恢复了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对于旧时代的地理答题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逐渐取代。但是现今的学生固化了答题模式,在答题时套用模版。模式化的地理学习方式也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没有充实的理论,等同于只是在进行机械式的答题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内心和情感建设被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进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主题式教学一般有几个步骤,也就是“创建主体—引发问题—教学—知识运用—相关拓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包含了很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也有可能是考试的重点。例如教师在进行“环境保护”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可以结合2009年在哥们哈根开展的全球气候大会,并且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最后可以引入到章节的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地理的知识分布比较分散,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这个因素在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复习时,更加突出。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教学最大目标。举例来说,在进行“北海沿岸气候”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学生会产生相当多的问题,例如“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性有何影响”或者“丹麦农业发展和气候的关系”等等。在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将这些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一个主题,知识也进行整合,能够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可以看出,主题式的地理教学,不仅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益处。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师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完善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紧跟新课标改革的脚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是实施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最终目标。

2.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二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 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揭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2004年, 山东、江苏等省高中首批进入新课程改革。河北省高中2009年正式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另外, 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要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尤其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 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 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因而建构主义重视合作学习, 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 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1. 教学“主题”必须基于课程标准, 而不能超越甚至是脱离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改革, 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 在贯彻新课程的实践中, 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 遵循《高中课标》, 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趋势。

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否准确, 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教学主题的品味。教师具备合理的历史观是准确解读《课标》和把握教学主题的前提。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 《课标》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从《课标》不难看出,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 教学“主题”确立要符合学生的需求

教学“主题”的确定必须基于学生, 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设计适学生的认知能力, 能够实现学生在教学“主题”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主题”要能激活学生兴趣, 能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强烈欲望,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正所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尊重差异, 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 明确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的基石, 也是教学主题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此在确立教学主题时首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确定基于教材和《课标》,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准确解读《课标》和《指导意见》, 依托教学内容, 确定恰当的教学重点。

2. 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改后,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以前相比, 现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作用,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虽然进入高中, 但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要考虑学生的水平。

另外, 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能够尽量多地涵盖所教学的内容。从历史教材入手, 理解整合历史教材内容, 挖掘史料内容的思想性。

3. 关注史学最新研究动向、更新史学观念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 新课程教材相比大纲版教材在观念上有所突破, 但依然严重滞后于历史学术研究, 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脱节是很普遍的问题。可是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的考试, 命题者基本是大学教师, 这就决定了高考历史试题或多或少会与重大的史学研究学术成果相联系。每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地试卷都带有一定的“学术味儿”就是例证。

因此, 关注学术成果对我们中学教师而言, 应选择那些意义重大、影响广泛、成果丰厚且与中学历史课程有关联的学术问题。

除此之外, 现在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化。过去强调革命史观, 现在更多地是强调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如果我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话, 那我们的教学就是与时代脱节, 是无法展开的, 教学设计更是无从谈起。

主题式历史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沿海省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但在省内高中应用较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 但我们相信, 主题式历史教学设计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探索

主题式历史教学设计,就是以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实物教具等创设情景,依据某个主题来整合学习内容,有时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揭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2004年,山东、江苏等省高中首批进入新课程改革。河北省高中2009年正式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另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尤其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因而建构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1.教学“主题”必须基于课程标准,而不能超越甚至是脱离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在贯彻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凸显新课程的理念,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遵循《高中课标》,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趋势。

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否准确,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教学主题的品味。教师具备合理的历史观是准确解读《课标》和把握教学主题的前提。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课标》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从《课标》不难看出,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教学“主题”确立要符合学生的需求

教学“主题”的确定必须基于学生,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主题”,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主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实现学生在教学“主题”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主题”要能激活学生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正所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尊重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的基石,也是教学主题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在确立教学主题时首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确定基于教材和《课标》,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准确解读《课标》和《指导意见》,依托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重点。

2.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改后,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以前相比,现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作用,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虽然进入高中,但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要考虑学生的水平。

另外,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能够尽量多地涵盖所教学的内容。从历史教材入手,理解整合历史教材内容,挖掘史料内容的思想性。

3.关注史学最新研究动向、更新史学观念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新课程教材相比大纲版教材在观念上有所突破,但依然严重滞后于历史学术研究,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脱节是很普遍的问题。可是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的考试,命题者基本是大学教师,这就决定了高考历史试题或多或少会与重大的史学研究学术成果相联系。每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地试卷都带有一定的“学术味儿”就是例证。

因此,关注学术成果对我们中学教师而言,应选择那些意义重大、影响广泛、成果丰厚且与中学历史课程有关联的学术问题。

除此之外,现在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化。过去强调革命史观,现在更多地是强调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如果我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话,那我们的教学就是与时代脱节,是无法展开的,教学设计更是无从谈起。

主题式历史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学理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沿海省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在省内高中应用较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我們相信,主题式历史教学设计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责编 周春晓】

4.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四

主题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师自问自答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优点是更加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为学生营造一种公平、轻松的教学氛围,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主题式教学极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发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从而从不同的视角入手,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1.主题式教学的定义

主题式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作为重要载体,给学生营造公平、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发挥自我的学习能力,提升其学习效率.主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长时间的记忆,并把学习内容纳入到实际的生活应用中,强调了数学学习的情景化和生活化,实现了教学和应用的一致性.再者,主题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机动性,扩展了其学习领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际联系理论的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对打破学科界限有很大的帮助.2.主题式教学的特征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展现出了独特的教学特点,重点强调学科表现形式和教学主体的一致性,打破学科限制,提高学科教学的开放性.首先主题式教学是以主题作为中轴进行开展,其教学设计流程更加科学化,教学主题位于中心位置,围绕着教学主题展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方式,这就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有效的限定,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观.其次,主题式教学注重教学主体的辩证统一性,教学开展从系统、教师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入手,教师发挥其指导教学作用,而学生则通过教学目标来凸显其教学主体地位,从而协调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地位,实现两者的统一整体.再者是教程和学程的整合,主题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设计,其教学模式的设计凸显课程主题化、内容化,同时延伸到焦点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结构的运用设计,从而发挥了学生在主题式教学中的主体性.最后是主题式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秉承主题化的原则,打破教学单位的封闭性,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思维的延伸,从简单的二维学习空间过渡到三维化的学习空间内,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持续性学习.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 的呈现目的

初中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其直接影响到高中数学学习,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当前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逐渐开展,其课堂呈现的目的是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主题背景下提出焦点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有助于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同时主题式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主题实现教学目的.通常而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应当秉承以下几点原则:①教师要合理选择主题背景的设计,其主题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全面促进学习的作用;②教师要全面解放课堂,给予学生更高的自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参与其中,共同维系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度;④教师设置主题应当注重针对性和广泛性的协调,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的内容,重点夯实学生的知识点,同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⑤主题设置具有挑战性,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不但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其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

计与应用研究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其打下坚固的数学基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要牢牢把握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使用数学教学机智,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1.主题式教学中要合理设置主题

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主题的设置,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主题,在课堂上合理设置主题,避免发生主题偏移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来构建教学主题,并通过板书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列举,并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设置可以提高主题的针对性,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核心保持一致,并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初中数学直线形一章教学中,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概念、判定、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的方式来列举几个问题:①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实例有哪些?②生活中图形实例的显著特点有哪些?③不同直线形的区别有哪些?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线段最短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让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师要把学生的回答用更加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的印象,并逐步把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知识讲解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直线形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2.主题式教学中要适当进行知识扩展

初中数学的开放性较强,其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多,因此主题式教学设计和应用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教材知识上,应当进行适度的扩展,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的桥梁,增强数学学习的延展性.教师在主题设计中可以加入更加生动、有趣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延展,从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点的延伸,把生活中常见的车辆行驶问题纳入到主题设计中,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合理地设定未知数元,然后再寻找参数之间的方程关系,列出方程组解答,把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题中完成数学学习.3.主题式教学应当营造和谐的学习意境

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应当加强对课堂意境设计的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营造一种全员参与、共同学习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应当发挥学习成绩较为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这样既加深了优秀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基础较差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从而带动全班学习的氛围.再者,教师要在营造学习意境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我的个人见解,解放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四边形一章的教学中,教学主题有三个,即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外角和为360°.对于这一章教学,可以采用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学老师,帮助全班同学提高数学学习水平.4.主题式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数学机智

初中数学较为开放,同时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较为活跃,其对于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带有突发性的特点,针对某一知识点,学生会联想到很多的方面,因此主题式教学要鼓励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其数学机智.教师在设置主题时要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中心,重点突出实际问题的解决,利用课堂机智来淡化数学问题形式,直接深入教学内容的关键;同时教师要化繁为简,让学生在繁杂的理论定理中找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机智.教师在以数学问题为中心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重视问题解决的形式,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机智淡化数学问题的形式,注重问题的实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概念,教师应该以数学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例如在讲授《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要把圆的概念、三点定圆定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作为教学主题,并把圆与圆弧的相关概念引入到跑道设计的问题中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机智,通过教学目标的转移,从而把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结语

5.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篇五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可称为“教学策划”。本文依多年教学经验,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它更要考虑学生从事学习时的能力,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就将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予以掌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②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③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传统教案中也没有“学生情况分析”或“学生起点能力”这一栏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3.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

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

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

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3、规范教学,强化目标管理

规范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规范教学,包括规范备课、规范评课等环节。要规范教学的上述环节,必须坚持目标桌面,强化目标管理,尤其是要规范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任务;要研究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学习情况;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目标导教、导学、导测,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要把评课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测量的重要环节,要评目标定位是位是否适当,评学生参与是否到位,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4、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反审认知能力

6.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六

“主题式”英语课堂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围绕教材的主题展开的阅读活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主题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清晰的获取对象。教师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每次阅读让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一、主题式英语课堂阅读模式 1.主题探索

四年级属于中年段,我们主要根据教材不同MODULE出现的某些语法内容或者物品名称来挑选一些比较浅显、趣味性强的故事,或者图文兼有的阅读材料,借助图片、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具来进行阅读。

2.阅读整理

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教师将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随时记录素材,并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学生在归纳整理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培养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这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具体加工,从吸收到内化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提取各类阅读材料的本质属性,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意义。

二、确定阅读主题

一般阅读主题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的。SWE这套教材的内容是衔接和延伸的。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必要的阅读材料开阔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并根据教材特点,设计相关的主题阅读。

1)根据教学中出现的主要语法内容来确定主题。如在四年级学习CAN句型时,可以选取little ducking这一故事。为了表示出小鸭子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生动地展示有关声音、图像和文字,活生生地展示了小鸭子从什么都不会到努力学习,学会本领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2)在教学中根据不同MODULE出现的具体学习内容,如具体的职业、国籍等进行主题阅读。拓展和延伸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本外的知识。

三、课例

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英语主题式阅读课“Dogsthat Work”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完M3-M4知识之后设计的一堂阅读课,意在通过本课阅读教学串联M3-M4几个单元关于人物职业职能描述的知识点,以综合描述或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2篇短文的过程中学会从几个方面获取人物信息,掌握一些基本阅读技巧,并学会如何从几方面综合描述朋友或以第一人称叙述,从而最终实现语言的输出。

教学步骤: 一.Pre-reading 1.warm-up: Chant——引入职业的复习2.Revision 1)Free talk: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2)Game: 快速反应说出职业的单词。

3.Guessing game:——两个谜语游戏,通过对谜语的阅读,掌握对某个职业的基本描述。

4.Sum up: How to describe people 使学习过的话题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的轮廓。

5.Lead in the title:“dogs that work” ——小结之后,再让孩子们猜个谜语,引入到这节课的主要阅读课题。

6.讨论下狗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二.While reading 1.Read in groups, count how many kinds of dogs jobs there are.Try to pronounce the new words.——通过在小组的阅读,小组合作,解决一些词汇,尝试发音。2.Listen to the passage : 1)try to remember how to pronounce the new words &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Finish exercise 1.2)Learn the new words, and check up the answers.本环节打破以往由教师讲授单词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自然拼音记忆单词,并在语境中理解句子和词汇,掌握文中句子和词汇,学会灵活应用。

3.Watch the video ,finish the others exercises.练习设计由词到句子,层层递进。三.Post-reading 1.Learn some interesting phrase about dogs.2.Introduce a job you like.Try to write down with these sentences.在阅读完文章后,分小组按话题开展写作活动,使本堂课的大量输入转化为输出。

7.基于专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七

一、重新编排和优化历史知识

教师在进行专题教学时,必须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在编排的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编排,以专题的方式将相关的内容纳入其中,从而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通过对知识进行重新编排,建立网络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进行整理,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教师在建立知识网络时,要全面考虑事件的发展层面。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依靠蒸汽机,英国人大力发展运输业,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械生产行业的产生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这一部分的整理是根据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在这个时间范围内,世界上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进入工业革命。例如,法国的大革命,推动了法国走向工业革命之路。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专题教学,教师不仅要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详细讲述,还要将同一时期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详细讲述,让学生通过整理,将零散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进行理解和记忆。

二、创设情境进行专题教学

教师在进行历史专题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让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学生在阅读历史试题时,能够快速抓住重点信息,根据历史事件探究方向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知识点进行整理,运用历史专题研究的方法,将知识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师进行专题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同行。例如,分析我国建国初期的具体形式和新中国的建国背景时,教师可以搜集我国建国初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我国建国初期的历史环境,让学生将问题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进行分析。

不同时期的历史有所不同,教师在进行专题教学时,要积极运用相关的材料创设情境,拓展学生学习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布置相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对于大部分学生都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进行进一步拓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便可以迎刃而解。

三、结合教材进行专题教学

专题的创建,离不开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中的内容,将教材里的知识点按照一定关系进行切割,以专题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专题学习,将相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基于课本的主要框架,将较为模糊的专题清晰化。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古代政治建设专题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其中一定规律对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针对政治建设的构造,可以以“制度”“思想”等进行专题分类。也可根据具体朝代的特点,进行分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建设”等。将原本笼统的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整理,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和系统对中国古代政治建设进行了解和加深记忆。教师可以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将其加入大的专题之中,在讲授时进行补充。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专题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便捷的信息网络,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在进行专题的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延长教师讲授的时间是不科学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生不知道的东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之所需,解决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上的困难。

例如,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该人物的相关资料,包括该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历史贡献、后世对他的评价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对该历史人物进行交流和分析。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教师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

五、结束语

8.关于主题式的历史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必要性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初中历史实施“主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主题式”教学与初中历史课程特点相统一

1.初中历史教材采用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编排方法。初中历史课本通过“学习主题”的方法,每个单元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清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是形成一个通常的历史脉络。学生掌握了主题知识,就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有鲜明的两条主题,例如,以九年级上册的两条学习来说,主题分别是“侵略与反抗的主体”和“中国近代化”

2.学习主题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学习主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主要核心。

主题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改变了对历史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从而以特有的“学习主题”为主,进一步表现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突出“主题式”教学的优势

学习主题是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历史内容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进一步弥补了传统历史课本的繁、难、偏、旧的缺点,有效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对历史史实的发展顺序和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中紧密联系。因此,成为历史学科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

(三)“主题式”教学对教学的有效性起着积极的存进作用

通过“主题式”教学,可以完成几点教学目标:一是,“主题式”教学构建了学习环境,根据学生本身具备的知识为基础,对沟通学生的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作用;二是,“主题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对历史的共同探究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着积极作用;三是,在“主题式”教学中,所创设的不同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所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主题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主题。缺乏主题是指整堂课都是历史知识的堆砌,诶呦一定教学中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也只是落实知识点,“照本宣科”不能有效的整合各知识点,不能深刻的体会的历史背景内涵。如果课堂中,缺乏历史知识主题,学生所获得知识点也仅仅只是孤立的,没有结构化的知识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故而在教学中大肆增加故事量,以至于冲淡了课堂主题,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很好的完成。

2.定题不准。主题定位不准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对教学主题所创设的十分新颖,但是,整节课下来,却极大的偏离了教学主题,对教学的时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对学生视力意识的培养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辛亥革命》这节课时,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因此,将本节课的主题定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这个主题明显是对本单元主题的不统一。

3.多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主题”概念模糊不清,以为教学中有几个教学重点就有几个教学主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主题是整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层面的表现,能够有效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教育,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事件。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就不能准确的抓住学习主题,从而不能有效的起到“主题式”教学的作用。

(二)“主题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分析

(1)传统教学中,对权威教材的迷信。在教学中,传统教学观念已深深的扎根在部分教师的头脑中。他们认为,教材就是权威的,事实性的知识,教材具有权威性和知识性,教学就是为了把这些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这些知识的获得过程。

教师以“教材至上”观念为基础,严格的执行《教学参考书》的方案。另外,由于受到教学的压力,有些教师不敢对教材去处理,把教材看的过于重要,其实,教材也只是普通的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合理的展开“主题式”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教材的权威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或增加或减少。

(2)不能有效的把握可证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交给学生,还要学会通过历史感悟,教会学生做人的方法,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本研究主要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为主要内容来介绍,课本内容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线索,另一条是近代化的探索历史研究。

根据中国近代前期内容去选择所需要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围绕这两条主题线索进行内容的展开。

2.教学过程方面的问题分析

第一,教师对“主题”概念不清楚。不了解“主题式”教育的关键及在历史课堂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缺乏足够的“主题”意识,之所以会导致这种局面的产生,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历史的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在新课改下,要求有明确的教学主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接受理念上的“主题式”教学,还要应用于实际当中去。

第三,教师“主题”定位不恰当。有写老师对教学“主题”的定位不恰当,把教学重点放在传统的教材上,并局限于个人经验,不能明辨事实,容易造成“主题”的偏离。

三.历史教学中实施“主题式”教学策略

(一)关于准确定题

1.通过教学目标定题

教学目标包括三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更进一步的强调了历史课堂对学生情感渗透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深刻的包含本节课主要内容,体现出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认识程度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探讨“主题”,从而落实学生的知识点,体验出其中的真情实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主题与教学重点的关系

教学主题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指的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而教学主题则是根据本节课中的几个知识点,而总结出来的具有历史特点的话题。教学重点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出教学主题,而教学主题深刻的涵盖了教学重点。

3.确定教学主题的原则

第一,能够深刻的反应出历史的基本内容。历史课本不能讲所有的历史都编排在内,因此,在选择上,应该选择能反应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内容来作为教学主题。

第二,尽量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比较发达,在事物的认识上也是非常感性。因此,对历史的学习也是建立的兴趣之上的。“主题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且通过不同地区的学生和差别,设立不同的教学主题。

第三,体现时代性和发展性。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的教学内容,并且紧跟革命教育步伐,提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及时反应研究成果,尽快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对效拓展材料的选择

1.根据教学主题选择材料

在教学主题的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标准。第一,选择比较清晰的,能够传达信息的材料,并且让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形成一定的主题认识;二是,选择那些与学生本身具有的知识相冲突的材料,这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且对新知识的形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三,选择理性和有深度的材料。这些材料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升华学生的认知水平。

2.材料选择的原则

(1)材料的真实性。历史的学习是一种体验,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不让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材料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历史场景。历史教学的知识,必须要是真实的史实,充分遵循材料选择的真实性。

(2)材料的客观性。“以史导论”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有些教师虽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但有时为了某与结论,视大量的史实而不见,只选择这一结论的史实或者选择同一个观点的许多史料。

(三)对历史课堂主题的升华

1.对初中历史教育终极目标的完成

通过历史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历史并体验历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历史课堂不仅仅传授着历史知识,更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的汲取、视野的开阔以及知识的丰富,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2.以生命文化角度去触及学生精神层面

新课程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视,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历史所蕴含的情感深刻的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升华到学生的精神层面。

主题教学对学生心弦的拨动,学生情感的激发以及积极性的调动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激情演讲,使得整节课的内容充分的得到了升华,从而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课本知识,体验历史情感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对教师重组教材能力的一种考验。另外,“主题式”有很强的探究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水平,从而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费元度,卞张芳.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路径和方法[J].江苏教育研究.2012(30)。

2.房勇.历史主题式教学的研究与实施[J].教书育人2012(S2)。

3.陈莹静.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J].丽水学院学报.2012(04)。

4.郑忠平.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7)。

9.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九

【前 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记忆教科书知识转向了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历史问题的解决以及历史价值的追问,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素养。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努力。“问题探究法”是启发教学方式的一种升华,但是无论是探究还是启发,关键要让学生能发现或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欲将一些思考呈现给大家。

【关键字】 高中历史 “问题探究法”

一、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问题探究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问题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组合体。由于这是一种还在探索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无论是它的名称还是它的内涵都是见仁见智的。

具体而言,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借助教师或学生提供的历史资料的帮助,利用教科书、历史文献等学习资料,围绕着核心问题,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用类似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既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同学间协作来讨论,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最后得出历史问题的结论来获取新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就是说学习开始于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来源于对事物的疑问。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有一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给学生奉送了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他把问题教学进行了程序化、模式化。而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教学设计,就是需要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之后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来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探究问题答案的教学设计模式。当然,“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由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以独立或是小组讨论之后自主得出历史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加强了学生对整节课或是一个单元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几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在汲取历史学科专家、其他一线教师以及自己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三、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一)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灵魂

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灵魂,课堂开

始于对问题的发现,结束于对问题的解决。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教学设计中,从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即从教师发现问题开始组织教学,之后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教师、教科书提供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围绕着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探究问题的现状以及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获取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所以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学生用问题来理解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由于历史学科具有的过去性和定论性的学科特征,学生的知识大部分源于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中,要求教师精心提炼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收集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特点告诉我们:首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而并非是教师的讲解、传授。所谓的自主学习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所谓的合作探究指的是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同伴之间的互助,相互启发、相互合作,而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笔者以为,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进行有机的结合,即使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也必须经过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自学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适当的指导。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遇到困难

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正确方向;或是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使学生构建更科学、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求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观念的更新是推动教育实践向前发展的前提,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一堂课只不过40多分钟,在这40多分钟里面教师要完成一个课题的知识讲解,不要说学生的质疑与讨论,就是单单老师陈述完史实都有困难,如果中间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那么恐怕时间更不足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时时刻刻想着达到什么目的。事实上只要过程做好了,很多隐性目的就已经达到了。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它能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提高。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情况

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针对认知教育提到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由此可知,奥苏伯尔认为,要切实做好教学工作,必须以对学生的心理了解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备课”更要“备人”。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期中包括对学生原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经验、思维能力、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了这些,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在教师角度,对教师设计问题有好处,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其次,也有利于产生新的问题。所见到的教材中规定好的问题,不是真正来自学生疑问的问题。真实的问题是学生内心自发提出的,非教师主观发现的,并且不是刻意衍生出的问题。如在“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的学习之前,我了解到班级中有几位同学对北洋水师和日本军队当时的武器装备等非常感兴趣,我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这几位同学以“从军队力量的对比来看中日甲午战争”为主题进行了自主学习。学生们选取了三个视角:中日双方海军的装备、海军管理的模式、军人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甲午战争爆发时中日军队力量中国弱日本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之上。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设疑,通过引导使学生在问题的方向和选择方法上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养成慎思、明辨的品格。

(三)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创设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设置悬念,或诱发学生思维认知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进入历史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师通过阅读,用规范又不失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历史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除了听觉传递,利用多媒体视频等视觉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采用媒体介质能更直观表达出问题情境的形象;视觉上也可采用纪实照片、图片、历史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如在学习“隋唐政治新格局”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贞观年间,国家要在陕西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应该如

何运作?为什么要这样繁琐?由此引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的运作程序和各部的职能,然后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提高了宰相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完整的相权被分割,达到了加强皇权的目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透过现象把握了历史的本质。又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一课内容的时候,我利用自己制作的数字故事“美国梦”导入,学生在充满动感的爵士乐的带领下,在“猫王”、“西部牛仔”、“自由女神”、“美国大选”、“奥巴马”等具有美国标志性符号的元素引领下,很快让学生融入到了课堂的情境中来,激发了学生对美国人“美国梦”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

“问题探究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性、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差异,因而对问题回答有时会不够全面和准确,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引导,力求问题的解决及时到位。“问题探究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有些课堂确实因为问题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过犹不及,另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一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全班会出现被一两个发言积极分子唇枪舌剑、垄断课堂的局面,更有甚者是讨论的问题严重偏离了主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不能像个局外人。

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这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两个探究问题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了学生: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日本为什么能够走上“脱亚入欧”的道路?日本真的“脱亚入欧”了吗?可是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在讨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发生了偏离。因为一提到日本,学生的情绪就非常激动,否认、仇恨的情绪占了主导,第一个发言的同学义愤填膺地痛斥日本近年来篡改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等问题。我马上给予引导:“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以史为鉴,我们要学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对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借鉴意义。要理性地看待日本、看待历史,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在教师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下,这节课顺利进行,学生开始放下了偏执和浮躁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多地思考日本明治维新对我们今天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启示。

(五)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史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凸显包括史学方法在内的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历史课堂学习的要求,更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在诉求。历史“问题探究法”中的学生自主活动一方面可以把学术研究和高中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得到史学基本方法的训练。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的讲授过程中,在课前预习的“学案”中,我创设了如下两个问题: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战争中致远舰是如何沉没的?之后我请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了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如宗泽亚先生撰写的《清日战争》、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戚其章编写的《甲午战争史》、石泉编写的《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姜鸣编写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同时让学生对手中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解释分类的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史料的分类:第一史料和第二史料的区别,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区别。课堂上,我让学生运用基本的史学方法来学习史料,辨析史料,去伪存真。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以及重视材料的多元性和恰当性。

(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还要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针对高中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特点,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开建了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方法。除了传统的历史考试外,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增添了许多具有表现性的评价方法,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制作,历史调查等。如我在高

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历史学习评价中采用了优秀历史剧本集、优秀笔记本、上海老照片、历史小论文汇编等多种评价方式,记录学生每一个自主学习的成长足迹。当然,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这些以问题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不是遥不可及。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拉近了历史跟现实之间的距离,更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最显著的效果是历史课外读物在学生课桌上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多,主动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的人数增加了,“填鸭式等老师给答案”的人数减少了,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法很有效果。

四、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

(一)选择合适的历史材料创造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重心是“探究”,探究的实质是将和类似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题主旨出发,精选合适的材料,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为学生的探究创造条件的起点。教师精选合适的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历史材料的真实性是学生的探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资料的搜集,但一定要进行筛选,选取的材料要符合教学目标,之后再形成问题情境。如“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一课的教学中,针对致远舰沉没的谜团给学生选取了这样三则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在奏折中说“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呈奏:„„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即沉没。”——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三)》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34页

材料二 在华的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力特尔说:“鱼雷如何呢?日军一发再发,而且没有接近有效线内。与此相反的是清军打出了二十三发。”

——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七)》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3页

材料三 从军事学上的解释:早期鱼雷命中率很低;发射准备期较长,不可能仓促发出;而且致远是以舰首对敌舰,这种情况下鱼雷不可能命中。——陈明福《海江英魂——记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284页

我的问题是:这几条材料中有哪几种观点?之间是否有矛盾?你更认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这一系列历史材料构成了问题的场景,学生很快产生了探究兴趣,在深入探讨后有的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借助军事学的解释,材料二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学生们认为致远舰不是被鱼雷击中的。这样,不仅通过探究解决了问题的本身,更重要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对判断史料的真伪以及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提高了历史的思辨能力。

2、客观性。各类历史材料通常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学生选读时容易受其影响而偏离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材料时应该要意识到这一点,选取客观的历史材料才有可能让学生形成真实的问题情境。如学习“美国的建立”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多角度选取资料,最后,一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进行了这样一段发言,给我印象很深: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美国《合众国宪法》时认为,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这是它反民主的表现,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降低了奴隶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这种评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没有充分考虑到《合众国宪法》制定时的背景。1787年,来自美国各州的55名代表在费城开了116天会议商讨国

家大事。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会议为何召开这么久,是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的矛盾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其实,在宪法中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在制宪会议中已有多人提出,黑人“五分之三”原则也经过了多轮谈判与投票才得以通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多元利益尤其是南方与北方相妥协的结果,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所决定的,这种妥协是一种双赢的政治智慧的结果,这种妥协有其存在的时代合理性。

3、适度性。这里所说的适度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问题要既能启发学生,又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如“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一课时,“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于是有些老师就不可避免的考虑在这个地方想办法让学生去讨论,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可讨论之处,学生只要稍微看看书,就可以讲出来。如果教师提出来势必会回到传统的“你问我答”的传统僵化模式中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更深的印象呢,只要把讨论主题稍微变换一下就并不困难了,如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找例子,谈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措施至今仍在沿用或者受益,哪些措施现在仍然可以采用。这样一来,学生一定会开动脑筋,联系现实,对这个知识点印象也加深了。

(二)围绕主题设计问题

“问题”是“历史问题探究法”的切入口。因此,设计好问题是实施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教师在设计时还需注意对核心问题进行关注,因为核心问题是所有课堂问题中关键的问题。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核心问题,教师还需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一些有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解决教学目标的辅助性问题,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问题链”。实践证明,一个设计恰当的“问题链”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引领学

生一步步深入历史问题的核心,领略历史的奥秘并最终解决问题。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是恰当的呢?下面以我和学生在“美国的建立”一课的探究学习来说明。

1、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数字故事来展现美国的场景,最后画面定格在自由女神和五月花号上,文字显示——文明从这里开始。由列宁的话引出独立战争,指出美国是个充满梦想的国度,本节课要了解美国人圆梦的过程。

2、确定研究主题。启发学生思考: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梦想是什么?18世纪后期, 英属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为什么会爆发独立战争?美国建立后美国人民是如何圆梦的?学生在进行思考之后集体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最后确定了以美国梦为核心的探究主题:为什么《五月花号公约》是英属北美人民的梦想之源?《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这美国的建立,但美国人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邦联条例》让独立后的美国陷入了怎样的困境?《合众国宪法》为什么让美国人梦想成真?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个别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得出了北美殖民地盛行地方自治,民主意识浓厚的历史渊源来自《五月花号公约》。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进行了交流与碰撞,更能具体的感受到独立战争的原因。同时感受到了《独立宣言》让人民梦寐以求的平等、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以实现,《独立宣言》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思想,并指出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在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两则材料感受到了新生的美国遇到的困难,学生自然而然说出了《邦联条例》让美国人的梦想幻灭,指出1787年合众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必要性。之后学生自己介绍了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树状结构图,说明1787年合众国宪法又一个重要内容: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

衡的原则构建,指出《合众国宪法》让美国人美梦成真。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合众国宪法》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国《合众国宪法》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但是,这部宪法是否有缺陷呢?接下来带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模拟选举现场”开展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美国《合众国宪法》。学生在参与体验后运用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合众国宪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部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文明的基础。通过问题的探究和体验性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横向、纵向的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从上述的案例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一个好的问题链的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突出主题。课时总是有限制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全部的精力都引向最核心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课题展开讨论,或是参与体验才能有高效的课堂。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我讲解到:罗斯福以他的“灵丹妙药”拯救了美国,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福音,改变了美国的历史命运,他受到了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景仰,不过,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报纸上,部分资本家怨声载道地骂罗斯福是专门‘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每日都在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群众直呼‘这个法案的每字每句都是从《共产党宣言》抄袭得来的’。甚至有人高呼让罗斯福接受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呢?罗斯福这么做是否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这个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罗斯福新政”所实行的背景意义、必要性、主要内容和所衍生出的影响来展开,这样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都大胆思考、踊跃回答。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在脑海中加深印象,并且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下

也能围绕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更重要是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问题的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通过充分地研究教材,课堂上利用学生平时日常生活情境或是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当然也可以是在历史基础知识之上,通过几个问题浓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不仅掌握课堂的教学要求,更能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近几年,各大媒体里放的清宫戏目很多,涉及的历史人物各不相同,但有些历史人物与课本上所描述的截然相反。每当上课时我讲到书上某个历史人物时,学生就会把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演绎的情节当成是历史事件来举例说明,还郑重其事的告诉我,应该是这样的。如高中历史第五分册中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内容,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在学习完“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近代历史上的李鸿章,到底是卖国、爱国还是误国?这一问题情景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要有反馈预设。问题设置之后会收到怎样的效果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预见性,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如在学习到“红色政权的建立”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历史记录上,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是南昌起义,为什么记载南昌起义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学生依据教材得到的史实是南昌起义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结束。这时候如果教师不马上对南昌起义前后的中国革命情况进行拓展和补充讲述,学生势必在认知上对南昌起义会产生偏差。由此,从各个角度来剖析教材的内容,不断深入研读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时必须强化的,教师要在将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为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预设处理。

(三)指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掌握探究的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历史知识问题是历史问题探究法的直接目的,但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教师通过“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到探究学习的方法,是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方呢?这需要教师的指引,因为实际能力的局限学生往往会找不到正确的探究方法,此时教师就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围绕着课时主题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用探究方法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点拨,如: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小组之间的讨论、个体的深入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也可以给学生介绍历史学者们研究方法。中学教学要适当引入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教师占有的材料越多,越能了解学术前沿的话题,就越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毕竟还是受教育者,在历史知识的储备、历史思维方式等一些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尤为关键。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使命,充分发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性,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方向。

总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性方式,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问题探究法”进行再加工,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既有一双善于发现自身课堂教学不足的眼睛,又要有一颗能够及时准确地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头脑;既要不断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实践,又要认真反思、总结。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启迪、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这正是高中“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熊铁英,高中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05-01 【2】 T.Holt, Thinking Historically.New York, 1990.【3】姜义华等《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0.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是什么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章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

本节所讲学的是**是**制作过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的灵活应用,它不仅是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也为下一节***学习内容做铺垫,是知识储备的关键点,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同时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可能有差距,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初二的学生对于***的兴趣比较浓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模仿接受能力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方面:第一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本节是上网学习的第一节课,学生基本没有***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村准备方面也能熟练完成,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编辑环境,掌握了**、**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西部”这神秘的地方很感兴趣,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任务设置方面有层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前面各章节内容的学习,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方面实际处理能力,特别是通过对Internet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大量网站的浏览,对网页内容、结构、效果等设计的优劣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评判的能力,基本上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学生学习EXCEL没多久,对于该软件的一些功能还不是很了解。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物质条件等方面比较欠缺,因而学习这节内容相对来说,有点困难。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 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的过程中的,掌握信息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诸方面带来的影响,由此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陶冶信息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会,培养他们多种能力、个性情感的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通过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学生在思考、分析、完成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如果每节课限定一样的学习内容,有些基础好的同学会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这时在教学设计要设计中要设计一些难度大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教学准备: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将相关的资料、素材存放在学生的D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目的。原有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有困难,或者难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学习新知。

(2)设疑导入。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善导的教师常常在章节的开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议、联想,并渗透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实现的呢。

(3)事例、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

任务一:(自主探究)任务二:(协作学习)任务三:(开放、体现创新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3、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促进迁移

将这节课的知识点串一下。

注意知识的总结。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操作中经常遇到,而书上没有讲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讲解。对于知识点钟容易忽略的错误要反复强调。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富有真实性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并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任务”情境下,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在教学工作中,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乐于学习,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执行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是学生在与相识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况或者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与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情境,使得学习直观、形象化。

(2)分析、明确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的任务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面临一个具体的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任务。(3)引导协作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知识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4)总结和评价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看到实用价值和利用信息技术科学性地解决问题的方便之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进而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头脑中构思,在作品中体现,所以,老师应注意安排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品来达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任务的设计很重要,一般一节课有三个任务。任务贯穿学习的始终。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我将采取类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我之所以称之为类似任务驱动,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全放开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思考共同完成的,因为从现在学生的原由水平来说,独立完成新任务的能力比较薄弱,虽然也存在部分学生素质比较好,动手能力较强,但由于有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差,再加上物质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讲解及引导也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学法〗:相互讨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个个小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具有很强操作实践性,其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典型的“任务”(符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时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在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时,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随时调控课堂气氛,不断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时中我采用了观察发现法,鼓励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再结束本课时的内容特点:操作技能性的知识点比较多,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同伴们一起学会操作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性质是操作活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的分配:45分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活动时间为占70%以上;教师主导者,占用时间不得超出30%。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是其他组或全班同学。

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益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协作学习模式包括:合作学习。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任务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观点不完全一样,各个观点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导入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说课稿—89页

首先,我播放了前几年前的奥运会录像片段,同学们看到赛场上运动员飒爽的英姿,场下啦啦队摇旗呐喊的情景,一定会无比激动,此时,问道:“多么精彩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会,让更多的人受到运动会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呢?那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用我们所学的WORD软件为运动会设计一份宣传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好不好?”同学们的激情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查找资源——浏览“资源管理器”说课—95页

用多媒体进行情景设计,生动、直观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在本课教学一开始展示生动、有趣、好看的图片、动画、好听的音乐。存放在某一个盘符下,(放在隐蔽的地方)让学生想办法去找到,去打开。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找不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特别想学“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导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平时经常去图书馆,现在如果你去担任管理人员,你是如何整理图书来方便同学们借阅?

学生活动:学生写出整理的分类方案,并互相交流和弥补方案的不足。

教师总结:演示一个学生分类方案,指出分类的好处。那么我们计算机中有成千上万个文件,我们为了使用方便,也必须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建立素材资料库。

为日记做个封面—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首先我拿出两张设计好的黑板报挂图让学生做比较,一张是用普通的字体做出来的,另一张是插入了艺术字和图片后做出来的,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张图片的效果。借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两幅漂亮的封面,让同学们获得感知,紧接着教导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这一课,你也可以设计出这样精美的版面,成为小设计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层的使用》说课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我采用《美丽的神话》这首音乐动画作为导入,同时指出画面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它的运动与前面所制作的物体运动有所不同,是沿任意路径运动的,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层的使用。《运筹帷幄》说课稿

假设,你是学校的校长。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踏青的好时间。你准备让你们学校的学生出去春游。为了节省学校的开支,只能去一个地方。作为校长的你,想尽可能的让大家自己作主人,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春游。你会怎么做?假设,你是一位教育家,你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同学在网络世界里在做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重点:使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难点: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局域网技术

教师展示一组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图片,学生产生很浓烈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浓烈的兴趣后,教师马上提出“大家不离开座位可不可以欣赏教师机上的图片呢?”,从而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结识“网上邻居”。

导入都以问题结束,开始新的学习内容。原有的方法无法解决,所以,学习新知。

生活中,***(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成品)很美,是如何实现的。

不要浪费太长时间,虽然是创作性的内容,要让收益最大化。

教学过程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

最后,我会说:“今天已经成功地为此次奥运会设计了宣传单,但还不够完美,如艺术字的使用,背景的设置等,这些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给学生造成学习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下阶段的学习热情。

《第6课图表的生成、修饰及调整》

11.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主题式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4-01

在国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主题式教学主要包括:数学活动式主题、生活化主题、演绎归纳式主题、问题焦点式主题等,旨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在高中数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主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全面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 主题式教学的内涵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模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主题,创设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整合主题相关的资源,让学生接触到和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相关内容。这与新课标的精神是相契合的,学生在此过程自由选择、自由探究,能够获得、重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体现在基于问题进行学习。

2.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目的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主题式教学的目的主要表现为:

1)通过主题的合理选定,构建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课堂环境,进而全面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潜能;2)应用主题式教学有利于促进自主探讨与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学生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3)应用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作为学习情景的组织者或探讨者,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4)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焦点式主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5)主题式教学的方法较为丰富,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的优势较多,广大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其实际应用目的,从而有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3. 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分析

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学主题的合理设定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所设定的主题必须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可行性,从而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与质量。在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中数学的特点,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接受与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于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主题式教学体系。结合笔者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主题式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强数学活动式的主题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教学主题的展示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课前适当的讲解与引导,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为课堂中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数学活动式主题教学的应用范围较广,在很多高中数学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与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数学课堂的环境。

3.2问题式主题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笔者近几年来在工作中一直注重尝试“问题串”形式的问题情境的构建。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践中,问题式主题教学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并且体现了主题式教学的精髓所在,即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在问题式主题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其与探究性学习结合的重要性,问题式主题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更多的依赖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及问题的具体呈现方式,而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则要依赖于学生所具备的学习方式与认知风格。因此,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中,应用问题式主题教学时,教师必须注重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问题,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协调,并且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3.3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的灵活应用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若想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具备较强的数学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因此,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归纳和总结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且做到数学知识应用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样才符合现代数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现阶段使用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有着其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背景,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复数等,都是对于数字理论的抽象概括,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极有可能出现概念模糊或理解不清的问题,所以,在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的应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背景的还原,使学生在对其知识背景进行观察、猜想、实验、操作、验证、归纳与演绎等过程中,逐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4. 结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主题式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广大教师必须注重对于其实践中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

[2] 李春光.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 陈健.浅谈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1.

12.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篇十二

一、求异精神的培养

个人以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得到不同于他人的答案,然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体现方式。发散式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先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让学生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并了解历史相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并能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产生求异的勇气,慢慢形成求异的意识。

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能够通过对某个具有讨论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对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发散进行引导,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当中,并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努力发现其观点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必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求异精神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历史教师要给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的空间,并尊重学生的探索成果。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对鸦片战争进行整体上的讲解后,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各方面原因进行思考探索,从国内、国际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这样的话,就能培养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历史教师能够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大致重现当时的重要场景,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体会当时的情况,开启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思考教材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等问题,并了解这样评价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实现对发散式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三、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作为基础,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发散式教学的前提。当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知识是以科学性与逻辑性为重要依据的,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整理高中历史知识,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编排授课内容,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与教材编排方式不同的历史知识体系。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备课工作重视起来,深入研究相应的知识,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安排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串联整合,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讲解,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根源和内在联系。这样的内容安排对于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发散式教学的方法也需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予以重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赋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权利,并对历史知识进行联想和思考,借助已经知道的历史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科学拓展相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学习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历史教师能够利用不同形式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联想和探索的兴趣,产生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这不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情况下发散式教学方法应用变得更有价值。

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当代社会应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的相关资料都为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在充分利用的有利外部条件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发挥出发散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莹.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大树移植与管理技术下一篇:平行四边形个性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