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献

2024-09-10

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献(9篇)

1.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献 篇一

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1、引言

选题的目的: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地球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体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日见重要。因此,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求生存,谋求发展。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然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应只是关注教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生存的本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由此,人的合作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 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选题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往往依赖经验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数学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人文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及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必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只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务院2001年5月29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提及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合作学习改变课堂中的一些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竞争等现代思想和公民意识,焕发课堂 的生命活力。

选题背景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有些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下的直接结果就是遏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这种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得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师,迫切地感觉到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觉得有必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了解,让其在教学中发挥优越性,给我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我课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2、正文

国外研究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目前这一策略己被广泛应用于美国、西德、荷兰、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中小学课堂,因此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流派众多,各派合作学习理 论表述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有: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甘(S.kagan)博士领导的合作学习中心提出的“合作结构法”;

2美国约翰逊兄弟(Davidw.Johns。andRobertT.Johnson)领导的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设计的“共同学习法”和“小组教学法”;

3.美国斯莱文(Rober七Slavin)教授领导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小组创设的“小组分层计分法”和“小组活动比赛法”;

4.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育心理系的沙伦(5.Shara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创第1章绪论造了“团体调查法”。

5.德国R。IfBiehler等主编的《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科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的第三章“课堂里的相互影响”揭示了重视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的潜在意义,并指出了课堂里数学交流形式对于构建数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展示了一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6.代钦、葛斯勤著的《论日本信息教育改革及其意义》(甘肃教育学报,1998年第2期)论述了日本信息教育的新发展一CCV教育。由日本横地清教授组织发起的CCV教育系统研究,是一种能够相互提高学习水平和促进相互理解或国际理解的协同学习,学生通过通讯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同时学习同类内容,学生通过电视屏幕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互相对话,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实验项目。这项实验研究已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育实验,编写出版了两卷几百万字的实验研究报告论文集。今后在日本进一步扩大教学实验范围,同时,也筹备着和德国等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实验。

7.代钦的《试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态—兼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结合广岛大学附属中学井上芳文老师的初中二年级“平面图形性质的利用”的课堂教学实例,详细阐述了日本的课堂教学的五个阶段,其中更是侧重于第三阶段的“学生独立或小组学习,分组讨论”,该内容完整地展示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内研究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浙江、山东等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交往与合作研究”、江苏的“合作教学初探”等全国有影响的一些重大课题。但真正的推广,乃是在新课程之后。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的一大“亮点”。许多教育工作者极力评价国外优秀的合作学习策略和案例,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治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良方法和策略而被推崇和盛行,愈来愈多的一线老师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实施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经验论文不断出现在各类课程改革的刊物之中,如:

1.沈康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的设计策略与研究》(((数学通报》,2007一一一一一卫塾些坠丝燮坠丝文

年第3期)该论文简要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采取的三种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整合得到实施设计策略,但没有具体案例。

2.孙名符、温建红的《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第4期)。该论文指出了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没有对合作学习的其它相关理论展开讨论。

3.伏奋强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数学教学,2001年第5期)该论文提出“主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其实施方法。4.金小进的《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浅探》(数学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该论文对合作学习的定义、理论依据、意义、实施原则、方法等方面列出了要点,但没有展开讨论。

5.白春元的《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中的合作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主要论述了数学合作学习及其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探索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但对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理论依据只作了简略介绍。

6.吴智敏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的开展条件、影响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的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除以上论文外,还有一些著作也涉及到该研究。如:

1伍新春、管琳主编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是一部对合作学习深刻研究的专著,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到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再谈到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最后对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高向斌主编的《走向合作性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论述了新教学形态合作学习的操作步骤,结合案例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以上这些研究一方面主要是理论层面对合作的价值等问题进行宏观的论述和探讨,但这些操作成果在操作性、适应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很难为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指导;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但是对这些成果缺乏理论的升华和提炼。

合作学习的界定

迄今为止,合作学习已有着几十年发展与研究的历史,合作学习的实践也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这一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统一认识。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斯莱文的定义。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约翰逊兄弟的定义。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re)的约翰逊兄弟俩(Johnson,D.W.&Johnson,R.T.)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3)沙伦的定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n,S.)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4)嘎斯基的定义。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Cooperative masterylearning)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嘎斯基(Guskey,T.R.)对合作学习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 group)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

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5)赖特和梅瓦里克的定义。英国著名教育学者赖特(Light,P.H.)和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合作学习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梅瓦里克(Mevarech,Z.R.)女士根据斯莱文的上述定义,提出了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6)宇的定义。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7)定义。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8)傅的定义。我国台湾学者林生傅在论及合作学习理论时,直接将合作学习称为合作教学(Cooperative instruction)。他指出:“合作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

从上述专家和学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共同点:第一,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载体的;第二,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的。但本人认为,他们的这些定义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第一,没有强调合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使我们无法将合作学习与教学合作区分开来;第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我们无法将其与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被动学习区别开来。

我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作如下界定: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利用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并以小组成绩为评价依据,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学生知识建构、良好心理品质和情感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数学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情境下的具体应用。

3、结论

合作学习存在的困难: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我国普遍班额较大,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长期养成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这一现实状况下,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是步履艰难。

合作学习的发展趋势:

2.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献 篇二

1. (清) 嘉庆《歧路灯》抄本。

清代河南的通俗小说流传下来的不多, 其代表作就是 (清) 乾隆李绿园的《歧路灯》。对于戏曲艺术的研究, 《歧路灯》有着它重要的史料, 文献参考价值。对于研究豫剧起源与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歧路灯》中展现的戏曲活动主要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戏曲活动, 开封作为河南省大都会, 是当时河南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成为地方戏曲的集中之地。但这个时期开封的戏曲活动, 几乎没有相关文献记载, 《歧路灯》中有关描写恰好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 成为弥足珍贵的资料[2]。《歧路灯》以抄本形式流传, 至今北京图书馆藏本已缩微, 上海图书馆藏本已影印, 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图书资料室均珍藏有不同的抄本。判断抄本精善与否, 价值高低的标准仍在版本内容。这类抄本舍此则别无他本可求, 其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3], 《歧路灯》就是这类抄本。抄本《歧路灯》中所提到的“梆罗卷”即比较明确地肯定了豫剧产生的时间。这类例证在今天许多豫剧研究专著中有所体现, 如:张鹏先生在《豫剧源流新探》中这样写道:“豫剧的产生时间, 目前尚无具体年代可考, 《歧路灯》一书是最早提到了河南梆子, 以它成书的时间来看, 在乾隆四十二年 (1777) 前后。”[4]此外, 在《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河南省志·文化志》、《豫剧源流考论》、《中州戏史录》、《豫剧艺术总汇》中都提到了或是引用了《歧路灯》中的“梆罗卷”的提法为豫剧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剧种研究方面, 书中涉及了当时多个剧种。如:“本地土腔大笛翁、小唢呐、郎当腔、梆罗卷、俱伺候不的上等人。”这里的梆即河南梆子———豫剧。在职业戏班研究方面书中提到:“常驻开封的昆曲戏班也有很多。单是门上堂官数到的就有四个:福庆班、玉绣班、庆和班、萃锦班。”[2]这些文字记载都为河南戏曲史研究提供了证明。

2.《弥勒笑》手抄本。

清代乾隆年间中国戏曲“花部”兴盛, 梆子腔、乱弹腔、高腔、西秦腔等纷纷出来争雄, 与“雅”即昆山腔发起冲击, 戏曲史中把这段民间“花部”诸腔和昆曲斗法争胜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5]。清代戏曲《弥勒笑》手抄本为豫剧现存最早的剧本。《弥勒笑》为清代乾隆年间豫西新安县吕公溥, 把江南张漱石的《梦中缘》传奇改编而成梆子戏本, 剧本完成于清代乾隆四十六年 (1781) , 正值地方戏剧种蓬勃兴起之时。“花部”即将代“雅部”, 梆子声腔体系正在发展变革中, 加之清初“花部”诸腔剧本很少刻印流传, 《弥勒笑》为此方面的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资证 (手抄本现藏吕公溥的家乡新安县苍头乡横山村吕会林家中。纸张蜕变为黄褐色, 纸质已变脆, 边角处多有磨损) [1]。

3. 开封戏单。

戏单为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的茶园 (社) , 戏院的戏班演戏广告, 一般为长方形, 长24厘米, 宽15厘米, 字面分为横排竖排。颜色粉绿、粉青、粉红, 文字颜色有红、蓝、墨。字体楷书。剧目演员名字居中。演出地点:丰乐园、天乐园、聚仙园、普庆茶社、醒豫舞台、忠和茶园、陕西会馆堂戏楼、人民会场等。有关演戏地址和时间、茶资、戏价等说明在戏单四周。早期戏单多为京剧, 也有梆子戏班或名艺人, 除一般性营业演出外, 有堂会戏单、赈灾献演等多种形式戏单。这些戏单现存开封市档案馆[1]。

4. 河南梆子早期唱片。

为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和“胜利”唱片。皆为黑色胶版纸, 有赵义庭演唱的《杨八郎探母》开封豫声剧团1934年 (百代) , 司凤英演唱的《三娘教子》1934年 (胜利) , 陈素真演唱的《三上关》和《春秋配》1936年 (百代) 、《涤耻血》1936年 (百代) 。现藏于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中心[1]。

5. 民国时期报刊。

民国时期 (1907—1934) 报刊资料, 反映的是戏剧团体、演出活动、演出剧目、剧目评价、戏剧现象等应有尽有, 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河南戏剧生存, 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河南省艺术档案中心已出版《河南戏剧活动报刊资料辑录》[6]。

6. 清末民初的一个豫梆戏折。

20世纪50年代由河南戏曲工作者发现一份豫梆戏折, 便抄下来。此件抄录剧目名称265出。为开封实验豫剧团老艺人早年任和平戏院箱倌时的同仁离开戏班时送给他的。50年代献出的。尽管戏折早已不知下落, 但是保存了自清末到民初的200多出梆子戏剧目。

7.《大相国寺佛乐手抄秘谱》。

开封大相国寺建于北齐天保六年 (555) 。是我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 唐宋时期为全国最大的寺院。也称“皇家寺院”。其佛教音乐历史悠久。自北宋初期就组织起庞大的专业乐队, 经过历代乐僧和民间艺术家的继承, 发展后佛乐谱成为大相国寺镇寺之宝。有《元丰类稿》中《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为证。大相国寺佛乐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 分声乐、器乐两类, 曲目达200多个。《大相国寺佛乐手抄秘谱》是大相国寺佛乐唯一的乐谱本, 工尺谱记写, 一套三卷。由于战乱诸多原因近代大相国寺佛乐曾一度消亡散落民间。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河南省戏剧研究所前身) 从民间搜集到此谱, 并于1994年对乐谱进行了整理, 收藏于艺术档案中心[7]。2006年大相国寺佛乐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将《大相国寺佛乐手抄秘谱》移交大相国寺。

综上, 艺术档案中的这些古文献是由河南戏曲工作者以戏曲研究为平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挖掘、抢救民族民间戏曲活动中, 和80年代“中国文艺十大集成河南卷”撰写任务过程中, 搜集、发现、记录、保管起来的。作为艺术档案它真实地记录了河南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M].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卷编辑部, 1988.

[2]杨健民.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M].文物出版社, 1992.

[3]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

[4]孙振杰《.歧路灯》的戏舞人生[J].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国际论坛暨伏牛山文化圈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5]麻文琦.中国戏曲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6]陈月英.河南戏剧活动报刊资料辑录[M].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献 篇三

数形结合思想是学习数学最为广泛和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能够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当今生活化教育的背景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研究,以下是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搜集到的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资料,整理如下:

一、国外有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研究

早在毕达哥拉斯时代,数形结合思想就萌芽了。此后便以跳跃式步伐快速向前发展。恩格斯认为:“‘数与‘形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他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他的这一观点指出了“数”和“形”这一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数”与“形”的配合运用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方向,有利于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同直观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美国数学家斯蒂恩也指出了“数”和“形”之间相互配合发展的重要性,他谈道:“若一个特定问题,可以被转为一个图形,则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而且是创造性地思索了问题的解法。”足见“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性。拉格朗日也认为:代数和几何的发展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抛弃或忽视任何一方,它们的发展就会变得缓慢,应用范围就会缩小,“但是如果这两门科学结为伴侣,那么它们就能互相吸取新鲜活力,从此便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这就为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词。进入17世纪上半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尔通过直角坐标系建立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数轴的建立使人们对“数”与“形”的统一有了新的认识,“把实数集与数轴上的点集一一对应起来,数可以视为点,点也可以视为数,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可以数量化,而数的运算也可以几何化。”从而真正实现了“数形结合”。当今,有关国外数形结合思想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杨彦在他的《英国初中代数课程“数形结合”思想研究》中提到:“在英国初中的代数课程中要求对某些特定内容(如:函数、不等式解集等)了解它的几何形式。”其次,“英国的数学教育重视实用性,‘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始终”。教材的设计上也很用心,大量选取了来自现实生活和跨学科的内容,将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罗寿兰对日本高中数学教材研究后指出“日本的很多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书本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有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从这一点上来看,对我国数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从梳理的国外文献来看,其研究主要是从“数”和“形”的关系进行的,很少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而且研究多以初高中为主,小学的研究甚少。

二、 国内有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研究

数形结合思想在我国的研究比国外起步晚。“数形结合”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华罗庚撰写的《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数学问题》中提到“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形结合”一词推出后不久,立即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此后研究“数形结合”的学者越来越多。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从“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三个方面着手的,以下是从三方面分别梳理的文献:

1.有关“以形助数”的研究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毋庸置疑,“数”和“形”是數学研究的对象。但有的数量关系抽象,学生在把握上有一定难度,而“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恰恰在帮助学生理解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即“以形助数”,也就是借助图形的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和数量关系。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部分来自实际生活,再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发展不成熟等因素的限制,这些概念会阻碍学生的理解,使学生难以接受和掌握。基于这一点,有些学者认为“教师借助以形助数的思想与方法呈现相关概念,会使这些概念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而易于被小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通过“以形助数”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变具体,复杂问题变简单,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便利。“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正如宋英海在他的论文《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中提到;“‘形能映射更多的具体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起关键的定性作用。”只有在学生面前呈现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探索,学生才能够从中提炼出相关的数学知识,其思维的发展才不会受限制。张兴广也在他的论文《以形思数,使数学问题具体化》中指出:如果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结合直观的图形,分析出问题所给的数量关系,将数量关系和图形结合起来,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和运算法则等,总结出做题的方法,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以形助数”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将图形的性质和图形直观的优点结合起来研究数学问题,将抽象化为直观,为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基础。就梳理的文献来看,他们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借助图形形象、直观的特点解决代数问题,帮助学生获得理解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遗憾的是有关“以形助数”的研究在函数方面研究得较多,且以初中和高中的研究为主,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2.有关“以数解形”的研究

有关“以数解形”这一表现形式说法不一,主要有“以数解形”、“以数助形”、“以数想形”。但无论其如何表述,始终是为了弥补“以形助数”的不足,借助代数知识解决较为抽象复杂的几何问题。“以形助数”虽然能根据给出的“数”的结构特点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利于学生理解,但“以形助数”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能不能通过数的运算把几何图形的问题转化为代数方法解决?即“以数解形”。杨锋泼在他的论文《初中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的探究》中指出:“以数助形”能够弥补“以形助数”的不足之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恰当地利用‘以数助形能够使问题直观显现,省去大量的理论分析过程。”借助代数演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达到轻松学习。蔺月薇在她的《浅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谈道:“‘形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但也有其粗略和不便于表达的劣势。”“‘以数解形能够借助数的精确性和严密规范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将形向数的层面上进行转化和沟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以简洁准确的数学描述加上题目中适用和隐含的公式、定理或运算法则等全面理解“形”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衬托出数学抽象性与严密性的特征,使学生理解更为准确和全面。专家指出:在学习中,合理的运用数与形相结合的观点,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法解决,“通过数的运算和变式求出相应的结果,则解题方法容易寻找。”宋英海在他的《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中也谈道:初中数学中,“形”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不可否认,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采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形的缺点就是它不很精确。”有些图形的表示虽然简单,但它其中蕴含的规律抑或是答案却未必能一眼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代数方法来分析和计算,以确保问题研究的缜密性和精确性。曾鹏在他的《“数与形”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复杂图形时,要发现其中“形”的规律显得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揭示‘形的规律,帮助学生辩证地思考‘数与形的问题,体会以数解形的好处。”在数学中,有关代数三角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形看出它的对称轴、对称中心、周期等基本性质,而对于较复杂的几何图形需要通过计算和对题目中条件的挖掘和分析,才能准确判断图形的变化和性质,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足以见得“以数解形”在数学运用中的重要性。

3.有关“数形互助”的研究

在数学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以形助数”的方式解决,有些用“以数解形”获得答案,还有的需要两者互相配合运用。即“数形互助”。“数形互助”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同时利用“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达到“数形互译”,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图形表现出来,再利用图形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具体,接着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和联想,再慢慢将图形译成算式,从而解决问题。 “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会借助于“形”的直观,在探索“形”的特征时,往往又会联系“数”的简洁。有学者指出:在数学问题中需要“数”和“形”的互相变换,看问题时要想到用“形”的直观变为“数”的准确,还要由“数”的精确联系到“形”的直观。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需要从已知和结论同时出发,认真分析找出内在的“形”“数”互变。苏文旭在他的论文《数形互助相约函数浅识》中指出:依形判数,以数助形,直观形象。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思考问题,注重观察和挖掘图形蕴涵的数量关系,正确绘制图形反映数量关系,切实把握“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等能力。只有在运用“数形结合”过程中找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数形结合思想的好处。于灵在她的《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指导初中函数教学研究及课例分析》中也提到了:“数形转换”则是根据数形对立统一的特性,由图形分析数与式的结构,展开丰富联想,将其进行适当的相互转换,化抽象为具体,找到内在联系。他的这一观点对解决函数问题提供了思路。在解决有关函数问题时,我们不可能只关注题目中给出的数量关系,还需要结合函数图像的性质和特征分析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将图形和数量关系建立联系,将数量关系和图像配合研究,从而整理出一套逻辑清晰且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法对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同样适用,胡继松在他的论文《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中谈到了:解几何图形背景题的关键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理清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寻找数据之间的联系。他的观点为学生解决有关解析几何的问题指明了方向,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解决有关解析几何问题时找准有关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分析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将“数”与“形”结合起来看问题,能够使问题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还能为学生今后更为系统地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对本文的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主要有:

一是总体上概括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概况,从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二是揭示了数形结合思想中包含的基本内容和情形,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但在梳理文献中不难发现:

1.研究数形结合思想三种情形的文献较多,但其研究多以个例呈现,其研究粗浅。“数形结合”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努力将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自身教学的始终。然而,在研读了大量的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资料分析得出:有关数形结合思想在“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其研究只是针对个别的知识点以例题的方式呈现,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建议,没有从教材本身出发,全面分析教材内容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从而导致提出的教学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性,不具備普遍性。

(1)研究初高中关于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应用的文献多,而研究小学的较少。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无论是在小学抑或是初高中,都是学生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是值得学生掌握的一种思想方法。但就阅读的文献来看,大部分以研究初高中为多,只有极少篇目的论文是研究小学数学中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虽然在查看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期刊类研究小学方面的较多,但都是笼统的,宽泛之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实与实施。因此,对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献 篇四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

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英语素质表现为:使用英语的能力,即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以及翻译能力。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各个方面已经普遍实施,效果颇好。但是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应该只注重考试,应从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着手,让学生必须置身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和操练,为学生创造在一个活跃的英语氛围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要实现这一切,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素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关键,有良好素质的英语老师才能更好地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还有,学生必须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共同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实施;教师素质;主观能动性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教学以教材为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教学活动主要围绕语言形式展开,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聆听着,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后学生则陷入大量的题海中死记硬背,几乎没有机会选择自己对英语某个方面的兴趣,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维学习。出现这样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再加上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填鸭式”教育,他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所以教师扮演的角色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实施英语素质很重要。本文主要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探讨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二、英语教师在英语素质教育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素质,比如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备课能力,课堂运作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与学生和同事的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他或她出色地表演扮演的角色。

1.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

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因此,教师应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更新观念中,主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转变。应形成“培养兴趣、主体参与、分层教学、异步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还应营造课堂轻松地气氛感,以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通过点拨关键语,运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传情达意,引发兴趣:还可以走动指点,我认为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很在乎他们。幽默话语在营造轻松课堂气氛是不可缺少的。例如,上课可以通过幽默小卡片,让同学加深记忆。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养成敢说,喜欢说的良好习惯,并不断发展其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不衰。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兴趣就可能上升为志趣和志向,学习就会有更强烈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2.开口说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动力,营造真实的语言情景。

教师调动起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后,就应该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这样,首先要求教师的英语口语一定要流利,地道。开口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难记的单词,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语法学习中找到兴趣。如果把语法知识结合到一句学生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学生便能理解性地掌握它,并能真正体会到学语法是为了能更好指导我们遣词造句,能更灵活地运用语言,掌握语言规律。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看看关于新课的口语视频,多想想在怎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开口说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大方地讲英语,用英语,营造真实的英语情景,学生慢慢地也会受到熏陶,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有勇气开口讲流利的英语。总之,开口说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开口说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开口说能改变英语教学一味“喂”的传统,开启学生自主“觅”的心窗,开口说更是我们外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只要让学生能开口说出流利的英语,英语的听、读、写等其他方面的能力也随之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习有了成绩而受到鼓舞时,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 所以开口说英语对教师的要求是要身体力行地琢磨与口语表达相关的备课内容。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并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业的一颗爱心。人类任何创造活动都有其动力,对学习的爱,对工作、事业的爱,这种强烈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开口说在英语教学中能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能激发创造力,产生自信心,使学生的进取顽强坚定,从而使英语教学焕然一新。

3.注重学生的英语发音,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开口说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发音标准与否。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觉得纠正学生的发音很浪费时间,所以一味地忽视发音问题,觉得学生的发音只要和标准音相似就可以,对学习效果没什么影响。其实不然,经实践证明,标准的英语发音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使用英语去交际,获得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使用”,根据这一过程,教师要注重用英语组织教学、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无论听还是说英语,都受汉语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初学者,必须先用汉语思考好再译成英语,不能用英语组织语言。这就影响了他们听说读写的速度,更不利于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英语语感的增强,若有

人问 “How do you do ?”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How do you do ?”;“Have a nice weekend!”“The same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u!”“Thank you!”。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为熟练的缘故,更因为学生在思维中形成了这种“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多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语言素材,加强英语语感训练,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4. 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素质和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言素质指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修辞等等;

另一方面是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

综合素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合作与参与能力和创造力;增进学生一般人文和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社会文化、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综合素质目标与语言素质目标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我们是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它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其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一堂注重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必然会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或对语意的表达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参与交流的机会。再次,通过相互交流,学生获得信息的机会和数量也随之增多;而知识的丰富又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听和读)、语意表达能力(说和写)和社会文化能力。

5.教师应合情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它是衡量素质教

育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志。在英语教学中,思想道德的培养要遵循示范性、感染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其中“渗透性”就是要把思想道德素质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即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教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更应以文章之精髓启迪学生的心智,以教材中的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奋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材料都具有德育因素,对学生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进行双向沟通的契机,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受到净化,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需要从以上这几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英语素质,使自己在素质教育在初中

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素质

1. 学生应积极和老师配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英语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学生应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的引导。一定要摒弃“坐着听”的观念,要向老师提问题,主动勇敢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主人翁的地位。但也要避免不听从老师的指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2. 课后应加强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要养成独立地学习习惯。课后,学生应督促自己练习英语听力,进行晨读,大声地朗读,给自己营造一个

课外的学习英语的环境。还有,可以主动积极地与外国人聊天,在交流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和练习流利程度。要做到这点,就要敢于说,敢于犯错误。

3.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英语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颇为广泛。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英语资源,例

如参加英语贴吧,进行在线对话等等。

结语: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中的实施起主导作用,通过完善自己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加强英语素质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思想,找到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达到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为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提出良好的建议,使自己和老师真正能从英语素质教育中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 陈霜羸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第2003 年1 月 22 卷 第1 期

2. 甘丹萍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J]第9卷第3期1999年7月 3. 从银枢;韩昱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 ,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编辑部邮箱 2001年 03期

4. 芮学国华东师范大学一附初中中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

集(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2007年

5. 彭剑波;广西师范大学;An Initial Research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glish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 Practice[D]2003年

6. 黄俊丽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年第1期

7.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杂志

《课程教材教法》2000第3期。《全国基础教育教学优秀论文集 外语卷》一书中。

5.应用数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五

[37]王胜男。高职院校应用数学课程教学中行动导向模式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7,8(11):132-133.[2017-09-13].

[38]王迎春。紧贴专业需要的高职应用数学教学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1):136-137.[2017-09-13].

[39]孙西超,梅红。工程化教育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改革的探索--以蚌埠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2):27-28.[2017-09-13].DOI:10.15948/j.cnki.37-1500/s.2017.02.015

[40]蒋壮。关于物理与应用数学的差别思考[J].经贸实践,,(23):253.[2017-09-13].

[41].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J].高等数学研究,2017,20(04):26.[2017-09-13].

[42]徐宏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0):24-25+34.[2017-09-13].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7.30.011

[43]荣源,尹小丹。浅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内江科技,2017,38(07):120+48.[2017-09-13].

[44]宋婷。中职院校“应用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6):104-105+110.[2017-09-13].DOI:10.16871/j.cnki.kjwhc.2017.06.046

[45]王胜男。高职院校应用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3):46-47.[2017-09-13].

[46]王迎春。高职应用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思维发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3):120-121.[2017-09-13].

[47]殷珊。行动导向模式在高职应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53-55.[2017-09-13].DOI:10.16145/j.cnki.cn23-1531/z.2017.03.018

[48]刘红梅。高职院校应用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148-149.[2017-09-13].

[49]李盈慧。应用数学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研究[J].中华少年,2017,(04):161-162.[2017-09-13].

[50]刘雅丽。浅谈三本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有效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2017,(01):148+153.[2017-09-13].

[51]夏天骋。应用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发展[J].好家长,2017,(04):150.[2017-09-13].

[52]徐宏伟。浅议新的时代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发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3):46+48.[2017-09-13].

[53]罗丹,黎勇。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02):8-9.[2017-09-13].

[54]戴华明。基于数学建模的高等应用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9):23-24.[2017-09-13].

[55]陈静。将数学学习与应用数学融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J].知音励志,2017,(04):207-208.[2017-09-13].

[56]崔蕊。基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数学教学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5):179.[2017-09-13].

[57]王宇航,李艳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前景预测[J].新校园(上旬),2017,(05):96.[2017-09-13].

[58]何群芳。高等数学、应用数学改革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5):26.[2017-09-13].

[59]王慧敏。论高校应用数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91):10.[2017-09-13].

[60]吴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留学生,2016,(03):84.[2017-09-13].

[61]王芳芳,王永静。应用数学实例分析[J].新课程(下),2016,(01):130-131.[2017-09-13].

[62]白正钦。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方法与实践[J].中华少年,2016,(15):74.[2017-09-13].

[63]霍国义。浅析应用数学的分层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1):32.[2017-09-13].

[64]王春媛,李延明。谈谈数学建模与应用数学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39-40.[2017-09-13].

[65]潘庆年,陈益智,陈海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5):92-95.[2017-09-13].

[66]陈利国。地方财经类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改革与思考[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37(04):105-107.[2017-09-13].

[67]曲元海,张晓玲,肖亚奇,彭维玲。高教强省战略下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2):84-86.[2017-09-13].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2.027

[68]陈应德。《应用数学》教学和工程解法分析[J].科技展望,2015,25(31):167.[2017-09-13].

[69]柳长青。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数学专业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10-11.[2017-09-13].

6.《周易》中的商代文献 篇六

《周易》中的商代文献

考古发现和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明<周易>来源于商代的`数占,与商代文化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周易>中的卦、爻辞中保存有商代的文献,对其论证,则可以对古代文献典籍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作 者:贾海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古籍所,浙江,杭州,310037 刊 名:殷都学刊 英文刊名:YINDU JOURNAL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商代   文献  

7.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献 篇七

一、二次分析的资料来源与两种类型

由于二次分析是“使用已经现存的资料加以分析的方法”, 因此, 资料的来源与准确性对分析结果有着很大影响。二次分析的资料常常来源于各种由其他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通过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的分析整合提取有用信息, 进行研究。此外, 各个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 相关的历史文献等也是二次分析所需资料的主要来源。具体来看, 二次分析的资料来源包括公开出版物, 如书籍、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计算机数据如GSS (美国《综合社会调查》) ;由专业调查提供的数据, 如年鉴、报告等。

作为数据分析方法的二次分析, 就其目的的不同来看,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从别人为研究某一问题而收集的资料中, 分析与该问题所不同的新问题。这种分析着重于从现有的资料中提取研究者所需的新观点, 新信息, 在创新、探索之后用于某个新问题的解释。文章的写作, 尤其是专业类型文章的写作, 很容易用到此类方法。在阅读前人大量的已有观点、资料后提取属于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 继而进行深加工。其二是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处理同一种资料, 以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 看看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这种分析着重于使用新的方法, 对已有成果加以检验。其关键是要从与前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目的是检验资料的结论。

二、二次分析的实施

在进行二次分析之前, 要明确机构或者研究者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什么。二次分析之前收集资料必定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项研究, 因此, 明确研究目的, 才能有的放矢。在二次分析的上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要选择研究的主体。研究的主体即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主体的确定继而进行接下来的步骤。需要注意的是, 在研究设计中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以便发现相关资料中并不具备研究者想要的特征时, 可以稍微修改研究设计, 以保持和可用资料的一致性。二次分析往往要求去适应资料, 因为数据是已定的、无法变动的, 而研究主体则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因此, 虽然确立了主要问题, 但并非自始至终指向某个不可变动的问题点, 而应当根据已有资料和资料反应的情况灵活选择问题。

其次要寻找合适的资料。在确立研究主体后, 研究者应当了解以下几个问题:想收集什么资料;资料收集的具体时间如何;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如何;谁对资料的收集负责, 他们的资格怎样。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解答, 研究者能对需求的资料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筛选合适的资料。此外, 通过查阅过去一段时期某一领域的期刊而得到有关大型调查数据资料的情况, 阅读该论文对该资料内容、收集方法等的描述, 发现确实有用的话可与原始资料的收集者联系, 向他索要原始问卷和了解具体细节。根据这些原始资料, 从中选取所需要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再次, 对资料进行再创造。原始资料的质量是二次分析的关注焦点。即使是由官方的政府机构所收集的资料也不能将之视为权威, 因为其收集资料的动机, 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其政治过程的, 其首要目标可能不是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设计或是维持社会科学分析的高品质资料。因此我们应该强调使用多重方法的重要性。由于到手的资料会和最初的研究主体存在出入, 因此要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要对资料进行仔细筛选, 对相关变量加以仔细研究。

此外, 还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对于二次分析来说, 研究者并不自己不去进行实地调查, 创造第一手资料。研究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在别人已创造出的各种原始资料堆中去寻找合适的资料进行分析。因此, 对于已有的资料, 要充分了解它是如何组织的:按时间顺序组织资料还是按事件顺序组织。在了解此项之后, 还要明确资料与其来源而取得的资料的一致性如何。研究者拿到的资料有时可能是第三手甚至第四手资料, 或者经他人加工过的非原始资料。这些资料从时效性到真实性都有待商榷, 如果不加以鉴别, 不追根溯源, 那么从分析资料开始就可能产生极大偏差, 以至于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三、二次分析面临的挑战

经过前人的不断实践, 这种从确立问题,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到得出结论的分析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节约了大量时间、金钱。因为资料的获取途径很多, 而且方式简单易行:研究者不需要运用特定的仪器设备或雇佣大量调查员而获取某项数据, 他只需通过借阅、复印等形式就可收集到相关资料。其次, 它能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或者自己不熟悉的研究对象。如通过历史典籍资料的研究或跨学科资料的研究, 研究者自己采用参与观察、调查、实验法进行研究显然不显示, 而直接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查询却能为我们获取此类资料提供极大便利。第三。使研究者避免了收集资料的问题, 从而更专心研究, 提高了效率。它通过分析现有数据, 使研究者省去了亲自走访调查, 收集资料的程序, 从而能用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这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尽管二次分析具有很多优点, 但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它并不能完全, 因此在实践中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其一, 由于现有资源的制约, 二次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可能在现有研究数据中无法被找到。其二, 已有的资料无法被检测真伪。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 收集方法不同等现实影响, 资料的准确性也无法很好地在表面上加以反映, 研究者很可能误用了错误资料而不自知, 从而影响对资料的分析和对结果的揭示。其三, 二次分析的资料与研究者的预期存在偏差。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需要收集大量资料, 经过分析发现该资料与所研究内容虽然有很大关联, 但细微处却略有不同, 对大量类似资料的分析筛选无疑会降低分析的效度。

总之,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调查方法, 对于二次分析, 只要研究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结合具体研究实际加以优化和改进, 就能很大程度地保证其科学性, 弥补以往文献研究方法的不足, 提高资料分析的精确性, 促进社会调查研究手段与方法的更新。

摘要:文献研究是对文献进行研究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 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 来讨论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根据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所用文献类型的不同, 可以将文献研究分为不同类型, 二次分析就是其中之一。对文献进行二次分析不但省钱、省时、省力, 而且易做对比研究和趋势研究。但二次分析也具有效度有时难以保证, 原始资料中包含错误偏差等缺陷。因此需要我们从实践中学会鉴别甄选原始材料, 增强二次分析的实施效果, 更好地发挥文献研究法的作用。

关键词:二次分析,综合社会调查,文献研究法

参考文献

[1]陈铭堂.组织大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社会调查的体会[J].科教文汇, 2008 (25) .

[2]张晋峤.如何评判一项社会调查方案的科学性[J].中国青年研究, 2003 (2) .

[3]杨林霞, 纪德尚.反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调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8 (1) .

[4]王东燕.实现高效的社会调查关键步骤之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0) .

8.数学教育研究中的文献 篇八

关键词:公益广告;儿童;形象;视觉传播;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46-02

一、引言

在日益崛起的公益广告业中,越来越多地利用到儿童形象。这使得媒介广告中的儿童形象,尤其是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儿童形象,在大众传媒中的儿童形象议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之时,便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作者提炼出“公益广告”、“儿童”、“形象”、“视觉传播”等几个关键词,基于外文数据库(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Sage、Wiley)和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进行了文献检索,挑选出1994年至今共20年的相关领域研究六十余篇,并加以分析。公益广告中的儿童形象研究在怎样的背景下得以开展?发展脉络如何?借助什么理论,运用什么研究方法?存在哪些有待开拓空间?本文旨在解答这些问题,总结该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有意义的假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主题

在中国,公益广告的历史不长,我国历史上第一则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于1986年贵阳电视台播出。而目前,儿童形象大量运用于公益广告当中, 有一种泛用的倾向。

以下从四个方面来分别梳理这个研究的领域的相关文献。

1、公益广告与视觉传播。

对于广告之于视觉传播的关系,前人进行了多方位论述。广告在本质上是说服消费者或者受众认同广告中的事实或观念,最终促发其行动。今天的现实是,我们周遭的世界以视觉为主要媒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是通过文字,更多的是通过视觉信息。读图时代,运用图像的视觉说服成为广告说服的重要手段。而实际上广告利用视觉说服也有其心理学的依据,“人脑在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比处理文字和声音的速度要快得多,通过视觉观察到的图景往往比较容易记忆”。广告界素有“3B”原则,意思是利用儿童形象(baby)、美女形象(beauty)和动物形象(beast)是进行广告创作的有效方法。广告中的儿童,可以被视为“baby”的延伸,他们因为与婴儿一样天真、可爱,且更善于言说、行动和思想。因此儿童形象大量运用于广告(尤其是公益广告)当中。(刘娅静,2010)

《我国公益广告探究》(张明新、余明阳,2004)是较早的对公益广告的全面研究。公益广告在美国被称为“公共服务广告”, 即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也有译为Public Interest Advertisement,具体表述是: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其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其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的广告宣传。

2、弱势群体的形象。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儿童的形象也一直是文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所关注和探讨的主题之一。儿童形象既反映了社会中成年人对儿童的期望和角色定位、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余姣,2010)

对于儿童的“弱势群体”形象,基于两个方面的讨论。(1)儿童本身处于弱势(如伤病、贫穷等);(2)儿童在别人眼中处于弱势(以反肥胖偏见为主要研究方向)。

孔婧的《中国公益广告中弱势群体的形象建构》发表于2012年,可算作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文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于公益广告中的弱势群体形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公益广告弱势群体形象:(1)广告中以儿童弱势群体为主,形象单一,表面上的生理性弱势,实际上的经济性弱势;(2)警示性的公益广告少,模特种类偏向明显,旁白性别特征明显的两个特点。并与我国现存的弱势群体结构予以对比,发现公益广告中的弱势群体形象与实际状况有一定的偏差。

Bissell, K., & Hays, H. (2010). 在Understanding anti-fat bias in children: The role of media and appearance anxiety in third to Development of TV advertising sixth graders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 obesity一文中针对601名3-6年级的男孩和女孩做了检测,探讨了媒体和形象焦虑对儿童关于肥胖偏见的显性及隐性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对超重儿童的视觉印象和对形象负面评价的恐惧是形成显性肥胖偏见的最强的两个测量变量。搞清楚影响这些偏见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些偏见可以导致对目标人群的长期偏见和歧视。

Does Evil Have a Shape? - Comparing Body Types of Heroes and Villains in Disney Animations中提到,根据H,T,G和T2004年做的一个关于儿童媒体的内容分析显示,有关形象的重要性和已经讨论过的身体类型的信息在大多数儿童视频中得以展示。考虑到那些超重的人通常会更懒、更笨、也更不容易作为朋友被接受,对待超重个体的态度倾向于负面。这种显而易见的反肥胖偏见的流行,既存在于媒体中,也存在于媒体的消费者中。关于各种媒体的内容分析都赞同与那些身材匀称的人相比,超重个体的形象通常都被负面地刻画了。

3、实证性内容分析。

宋晓兵, 董大海作于2006年的《广告情感效果及其前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告特性的4个维度(有趣性、享受性、实用性和可信性)都会对喜欢产生显著影响; 而广告特性的维度对偏好的影响的检验结果表明, 可信性直接影响偏好, 有趣性和享受性通过影响喜欢而间接影响偏好, 实用性既直接影响偏好, 也通过喜欢间接影响偏好。这个调查及结果对于公益广告的情感效果研究有非常值得肯定的借鉴意义。

《当代平面公益广告的创意特点》(王德胜,2009)指出,广告创意的诉求方式大致分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两种形式,公益广告多使用情感诉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能让思想观念依附在易被感知的情感之上,就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成功的公益广告往往直指心灵,使受众内心产生触动。(1)倡导希望工程、关爱弱势群体等爱心题材的公益广告多使用温情感染的手法,以温馨、温暖的画面和文字表达主题。(2)公益广告在“反对干什么”的主题中,通常采用恐惧诉求手法,向人们展示不良行为引起的恶性后果,进行规劝与批评。运用适度恐怖,效果立竿见影,使警示教化效果倍增。

4、新媒体视野下的视觉文本分析。

《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及语言的运用研究》(曹雁,2010)创新性提出了广告中儿童形象的艺术表现原则重要一条:重视以儿童为核心表现家庭温暖,拓宽受众领域。重视家庭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而孩子又是家庭的重心。人性是内在的。这种手法带来的通常不是激烈的情绪起伏,而是淡淡的思绪,还有心底一丝似曾相识的温暖,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把“人性关怀”引入广告。

《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张莉,2006)分析了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内在需求(1)前沿性(2)责任性(3)探索性,这一结论对研究儿童广告的形象是有启发性的。

左晓娜(2009)在《网络公益广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展望了公益广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未来。网络公益广告则是公益广告与互联网络广告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产物,利用网络为载体,以声音、语言、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向广大网民宣传社会道德,弘扬社会正气。有关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公益广告的效果与报纸持平,比杂志和广播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兴媒体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理论框架

根据美国广告学家克劳德·霍普金斯对广告的定义:“广告是将各种高度精练的信息,采用艺术手法,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以加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最终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事物和活动。”(克劳德· 霍普金斯,1998)广告以说服社会公众接受自己的建议和观点为己任。

Small, D. A., & Verrochi, N. M. (2009)撰写的The face of need: Facial emotion expression on charity advertisements一文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借鉴。慈善机构的广告通常会展示那些他们帮助的人的照片来引起人们的同情心和给予。该文检测那些受苦者的面部表情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这两个行为的。根据情绪感染和同情心的理论,作者提出:(1)人们会捕捉到这些表情;(2)与看到欢乐的或者中性的表情相比,悲伤的表情更能引起同情心和人们的捐款。与情绪感染相一致,参与者在看到受害者悲伤情绪的时候自己会更悲伤。这种悲伤会调节他们同情心的情感表达,情绪感染的作用是自发而不可推测的,但这种作用会随着刻意的思考消失。本文作者讨论了在慈善或者其他市场需求中应用微妙的感情表达能起到什么作用。在慈善事业中,广告图片的选择是人们是否施以同情或给予的一个关键。

在日益凸现重要性的公益广告中,儿童形象成为最主要的角色,因此广告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社会理性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最重要传播手段之一的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传播着文化、价值观念。

四、结论

基于以上综述,在该领域的研究当中可以注意这些问题:(1)提高内容分析的科学性,丰富更多分析角度,完善数据库。(2)深化理论思辨,充分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化研究的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范式。(3)重视文化传播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关系,避免单独使用文本分析,以防将意义仅限于文本。(4)扩大儿童形象的研究范围,改变偏重于电视广告研究的现状。(5)加强个案研究,用具体实例支持宏观分析,用历史层面拓宽微观分析。

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1、不幸者的表情图片可以系统性的改变人们的捐赠倾向

2、公益广告中的儿童形象有积极和悲观的区分,悲观类更易引起人们的公益行为

3、合理利用儿童形象能带来更大的慈善收益

4、新媒体(以微公益为例)平台上的公益广告更注重儿童形象的建构

有待于下一步的具体调查和实验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霍普金斯, & 邱凯生. 我的广告生涯; 科学的广告: My life in advertisin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莱斯特, 霍文利, 史雪云, & 王海茹.视觉传播: 形象载动信息.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3]梅萨里, Messaris, P., & 王波.视觉说服: 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 新华出版社. 2004

[4]宋晓兵, & 董大海.. 广告情感效果及其前因的实证研究. 管理科学, 2006,19(3), 51-58.

[5]杜娟. 国内电视儿童广告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6), 26-27. 2012.

[6]叔翼健.. 论儿童形象与广告视觉说服. 东南传播, 2011(5), 108-109.

[7]陈红梅.浅析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泛用的负面影响. 新闻界, 2005,2, 019.

[8]孔婧.. 中国公益广告中弱势群体的形象建构. 东南传播, 2012(11) 021.

[9]曹雁. 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及语言的运用研究. 新闻世界, 2010.(10X), 93-94.

[10]张明新, & 余明阳.. 我国公益广告探究. 当代传播, 2004(1), 032.

9.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文献综述 篇九

本 科 毕 业 论文

献 述

一、前言。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从形成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不算太长,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深厚。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有它持久的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怎样帮助外国人学好汉字?怎样让留学生运用自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搜集了关于汉字教学的论著,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书籍以及汉字教学的相关新闻资料。

二、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刘巍在其《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中说到,“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结构规律。汉字的教与学必须建立在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上,即以字形分析为基础,沟通字音与字义,从而更好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突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障碍。从语言的认知规律出发,把汉字放到整个汉语的结构网络中教学。”

在胡文华的《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中向我们阐述了汉字的性质,要讨论汉字的性质,必须从汉字自身的规律和世界文字体系两方面考虑,从世界文字体系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表意体系只的是一个词只有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而表音体系的目的是要把词中的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由此可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

吕叔湘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可以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为三类,他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提到:“一类是因素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又叫做音位),如英、法、俄语等;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就是辅音和原音的结合体,如日语的字母、阿拉伯语的字母等;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字,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汉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

朱德熙也有跟吕叔湘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就汉字跟它所要记录的对象汉语之间的关系来看,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

(二)汉字教学中的难点

在张旭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与研究》中,分析了汉字教学存在的难点,汉字数量庞大,汉字理据教学不足,1.汉字因其特点,数量极其多;再加上外国学生不了解汉字的规律,不能理解汉字构造的理据和演化的变异规律,导致学生将汉字视为由一堆笔画毫无规律地组合起来的记号,在识记汉字过程中出现有规律性地添减笔画的现象。2.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形似字,这给外国留学生识记汉字带来很大的障碍。3.建立在英、法、德、意等印欧语系基础上的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拼音文字是单纯记录其音系的符号,只强调语音、词汇、语法,把文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因此西方语言教学理论就缺乏文字教学的理论基础。4.在印欧语系中,“词”是基本的结构单位,但是在汉语中,汉字是构成词、句、段、篇、章的基础,是汉语结构的枢纽。因此,外国学生如果没有汉字基础,在学习一段汉语之后,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

(三)怎样教汉字

张颖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中提到了汉字教学的教法。1.让学习者明确汉字的构成规律。2.利用汉字的表音符号来解决汉字的认读。3.利用形义联系来帮助理解字义。4.及时总结偏旁部首。

而孙德金在《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一书中也对汉字教学做了更深入地阐述,他认为汉字教学首先应该制定汉字教学计划,把《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所列的汉甲级字、乙级字、丙级字和丁级字具体化,也就是要制定一个怎样分别实现上述各级字目标总规划;其次,在这份汉字教学计划中,应该分层次地列出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和常用字,以利学生记忆。第三,分析现代汉字的结构也是学习和记忆汉字的有效方法。第四,对比结构异同,区别易混淆只字。

总之,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和书写汉字都极为重要,应该重视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三、文章研究的特点。

结合“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夏令营”精读课的教学实践经验,再加上其他学者在这个领域提出观点,形成我对汉字教学的观点。

上完精读课,给我的感觉是,留学生喜欢读课文,照着拼音读,他们可以照着拼音把整篇课文读完,却不理解汉字的意思。由此,我从分析留学生学汉语的难点和特点,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着重研究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的教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在公司建立图书角的倡议书下一篇: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雾霾天露天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