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6篇)
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一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动手实践、亲身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展开,力求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及关系、差异。以下是我执教后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贴近生活,活动引入。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时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并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层次。设计了猜、掂、称、说等活动方式,让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等特点的二年级孩子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轻松愉悦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发现新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反思二:组织活动,亲身感知。
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些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
首先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反复掂一掂、拎一拎,说一说,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以及产生1克和1千克质量差异的体会。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为了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填一填”、“看图写体重”的练习环节。从练习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够实际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反思三:不足仍然存在在实施的过程中,本人犯了一贯性的错误,急于将本课的知识让学生一时掌握,学生的活动时间给予的短而仓促,没能让每个孩子充分的、积极的、全面的感知整个活动所应体会到质量概念,从而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正好让我明白了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改善。课堂氛围虽活跃,但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显得不够明晰,有些凌乱,学生思想也有所影响,因而在达成教学目标时感觉有些吃力,没能在“点子”上攻破难点,导致某些教学环节出现了重复、循环的现象,所用的时间过多。练习中,“一辆货车的载重”使很多学生都犯难了,设计本题时本人欠考虑,没能从细微处考虑学生对大数的理解程度,致使一部分学生都被难住了!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个问题在本堂课上也没有得到解决,成为了本课的一大遗憾。
总之,为了顺利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出现的不尽人意之处,有待于今后教学中得以解决、改正。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
一、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因为,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犹如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快乐一般。
三、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习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习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顿时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交流学习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克。
然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6和思考题,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学“你知道吗”。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最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的放失的对习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习的教学。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的还有不同意见,如一个学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净重500克,小组中的另一个学生说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250克,两人僵持不下,讨论得激烈。后来还是小组长出面解决说: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缘故,因此你们两人都没错。两位学生听到小组长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这一场纷争才算平息。而我在一旁却暗自高兴,因为学生们有了问题懂得自己解决了,小组长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看来我们班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因为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很快学生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当我让学生比较两个重量接近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其中一个学生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我看到这,就请这位学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他马上向全班同学演示并介绍了他这么做的原理:因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间的10厘米对准文具盒,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天平了。原来是上课时我拿来的天平触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解决了问题。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4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平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5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
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基于以上对教材思考,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通过“建立质量概念——感受质量——应用知识”的模式,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先让学生掂一掂一个粉笔头的重量,在验证称一称,让生感受老师为其准备的粉笔头并不是凭空而得到的约1克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也不能凭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选用粉笔头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币或其它物品。是因为2分的硬币现在很难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币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约2克多,旧版的虽然也约是1克,难于统一。而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在生活中比较少,也容易被忽视。因此我就为学生准备了约1克的粉笔头。接着让生再次掂量后找出桌面上约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这时我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对1克的认识发现生活中用克作单位的物品进一步加深认识克这个质量单位。由于学生没有“1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数相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些知识基础,只有这些知识的一些生活经验。基于此在教学中我是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2袋500克的盐是1000克来认识“千克”及它与“克”之间的关系。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感受活动:“找一找”、“掂一掂”,先让生比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对“克”的理解,培养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接着很自然利用10个100克是多少克来帮助生建立对“千克”的认识,同时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认识1000这个数。再用秤验证10个100是1000。来引发学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接着通过掂一掂,说一说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比较掂量1克和1千克让生感受两个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还是有区别的,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之前学生在掂一掂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时,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它们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抽象出数据让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质量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这些都是我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
有遗憾和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学校的天平、盘秤教学仪器损坏了不能使用,故而没能小组有这两个秤来进行学习。只能是我操作告知给学生,他们就没能很好的进行观察。这是这节课我遗憾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让学生用教师指定的进行语言表达;没有让学生进行估一估物体质量的环节来让学生感受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则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发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还让学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对1千克、几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对几千克有了较深的理解后,让学生估书包的重量,验证书包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估体重,称体重,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学生开展这些学习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三、巧设问题情境——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我在同学们还对体验几千克津津乐道时,巧设一个问题情境: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飞到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边,提问:小鸟重几千克?此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学生质疑无法看出小鸟重几千克,学生质疑的同时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习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告诉学生一个小砝码重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我设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 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像插秧与收割,老师的角色也就是播种与收割的农夫,按部就班,学生就像庄稼,整整齐齐,过程看似有条不紊却千人一面,缺乏激情,学生在平淡中接纳与收获,而新课堂和新理念更应该像一场足球赛,老师的角色是教练,学生就是运动员,球场外,教练制定战术,确定目标,球场上,运动员各尽所能,攻城拔寨,只为共同完成的目标:胜利。过程无法预料,但却精彩纷呈。新课堂教学就应该如此:既有精心完美的预设,更有激情四射的生成。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才能在充满乐趣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8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9摘要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
教学《克和千克》这节课时,为了唤起学生有关台秤的知识经验,课前就布置学生在家搜集有关物品重量的素材。课中就出示一台秤,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台秤怎么称物品的重量?接着让学生认识台秤及使用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称出1千克的橙子。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橙子有4个,有的说有5个,有的说小一点的有6个。学生发现每组1千克的橙子的个数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这时教师拿出一些袋子,问:“在这些袋子里装上多少东西,就可以达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谁猜得准。”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身边的物品,进行猜测。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装5本语文书和5本数学书。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盐。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装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个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营养快线。
……
一会儿,学生的兴趣上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说。我于是话锋一转:你想验证刚才所装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吗?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办法使它成为1千克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一位学生把原来猜想的9个沙包放台秤上一称,羞涩的笑了,觉得相差太远了。有的小组在操作称物品时一会儿多,一会儿少,一会儿换个大点的,一会儿换个小点的,一直到刚好1千克为止。最后,学生展示汇报小组的成果,教师给猜测正确或接近的学生奖励智慧小花。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反思
在这节课中,精心的设计,组织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称物品,掂物品,数物品的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个实践活动也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称一称、掂一掂而真实的感觉到“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从重。从而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因为物体的重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现实的称一称、掂一掂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物体的重量。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这一教学理念,又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思考,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师的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中,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增加,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生动的学习过程,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向最佳状态;同时分小组验证,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几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学生对1千克的实物称重量的展示过程,正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际体验,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得以培养,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验证,合作交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的反复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有探究价值的学习材料,以具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当学生在认真活动的时候,教师认真地听,准确的理解,热情的鼓励,并给予学生帮助,进而营造了一个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学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0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有以下收获: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克和千克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的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本节课,在教 1千克=1000克时,我及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让学生掂一掂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这样调动了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并掌握质量单位。在大班额课堂中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大班额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静静坐够四十分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课几乎是无聊的、无趣的也是浪费时间的。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盐、方便面、洗洁精、果冻等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组内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四、教师及时评价,掌控学习活动
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的。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哪个组的问题讨论最好,哪个组同学发言最积极,教师要及时的鼓励评价。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1一、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我选择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课前调查法,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在注重学生探究体验的同时,我也兼顾适宜的知识传授,正确地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学弹簧秤的刻度时,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参与并发展的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有效的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得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怎样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创建一种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促进学生达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不能称出时,师设疑:为什么不能?(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太轻了)怎么办?接着:请小组合作再想办法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在组织学生合作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合作,如教师出示的合作要求是:①自己想办法②小组交流办法③小组分工合作称一称,说说是怎么称出来的?这一环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步骤,用的时机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理想。因此,在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堂课是否有必要,这个知识点学生独立解决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合作解决,把握好它的运用时机,千万不要走形式,一定要用它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滋生的土壤。
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习。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如《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认识了500克、1千克以后,为了使数学知识密切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又传授给学生500克就是生活中的1斤,1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斤。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500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认识,学生也不再觉得数学高深莫测,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正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会到数学离自己其实很近。
需要改正之处:在让学生认识各种秤时,我运用的教法是知识传授法。对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是以学生体会为主,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再给予拨引导。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兴趣,培养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能力。鉴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觉得在以后教学应做到以下二点。
(1)注重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物体的轻重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实早已建立,所以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背一背、掂一掂先唤起学生的这种意识。作为重量单位的克和千克在生活中也常会用到,将它们和学生已知的重量单位进行比较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单位上,激活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在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这一环节上,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秤的形状,介绍各种秤的用途,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秤,了解它们的用处。
(2).教学应该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知识。
让教学内容与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爸抽象的重量单位更形象基体化。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熟悉的物品,小组合作先估计带来物品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德是否正确,最后还布置他们帮助父母估计所购买物品的重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重量这一概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3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不足之处:
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由于没能很好处理好时间的把握情况,致使小组合作匆匆忙忙,没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的体验还不够丰富
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4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枚2分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一个大头钉、一粒花生米、两个回形针、4、5粒黄豆,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动,加深了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换着掂一掂,充分感知几十克、几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几十克和几百克的差异。
3.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把内容分层细化。先让学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黄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盘秤称出黄豆的重量,再依次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互相说说1千克的感受。再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区别,并大胆猜想多少个1克就是千克?最后让学生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课堂最后一抓准的活动中,6 个小组有一个小组准确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两个小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个小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这个活动充分验证了学生在前面的动手体验中,已经准确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带来一些包装袋上写着重量的物品,如:食盐,方便面,果冻等。没想到,竟然有个学生告我,“老师,潘×说明天是不是过六一呢?”哈,差点没把我晕死。我顺势对学生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明天学习克和千克用的,你拿袋子装好了带来,可别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们给乐的,呵呵。
第二天,我发现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些东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业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说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才能让他们完成得心甘情愿,自然不会有忘带忘写的借口了。课堂上,利用这些东西,我让孩子们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比一比,从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还能正确清晰地读出这个公式,知道哪里停顿就能让听的人听明白了。
但是,由于活动多了一些,所以练习的相对就少了,如果能够再合理安排一下时间就好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组的张老师,给了我几个2分的硬币,别看东西不值钱,用处大着呢,1枚2分硬币大约就是重1克,对于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要找这硬币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次感谢!
2.《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过程:
活动片段一:举一举, 感知轻重, 导入新课
1. 举物游戏。
师:请同学们举起课前收集的物体重量报告单, 你对这张纸的重量感觉怎么样?
生:这张纸很轻。
师:举起你的数学课本, 感觉怎么样?
生:数学课本重。
师:与这张纸比, 数学课本是重的物体, 但与人的重量比, 数学课本是轻的物体。
师:老师说轻的课本时, 同学们就举起很轻的报告单;老师说很轻的报告单时, 同学们就举起轻的课本。 (刚开始时学生能顺利的拿出来, 随着老师发令的速度加快, 学生就不知道拿什么, 都笑了起来。)
师: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都轻松了很多,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240克的一盒糖, 只要你们在这节课上表现优秀, 这些糖就奖给你们。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整齐、响亮)
师:老师对你们也充满了信心。
2.引入新课。
师:课前, 老师让大家到超市收集一些物体的重量, 我拍了这样的情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主题图) 从这张照片中, 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了解到一包饼干重110克。
生2:一桶豆油重5千克。
生3:6个苹果重1千克。
师:观察它们的单位,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包饼干用“克”作单位, 一桶豆油和6个苹果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 表示物体有多重, 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
师:看了这个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1克有多重?
生2:我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3:我想知道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4:我想知道克和千克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真是一群爱问、善思的好孩子!提出那么多问题, 咱们今天就重点来研究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活动片段二:看一看, 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师:同学们, 如果想知道某个物品的轻重, 你有哪些办法呢?
生1:用秤来称一称。 (师板书:称一称)
生2:看包装袋是怎么标注的。 (师板书:看一看)
生3:用手掂一掂。 (师板书:掂一掂)
师:同学们办法可真多呀!有包装的可以看包装。没有包装的, 比如要知道一个西瓜的重量, 可以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去称一称, 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更准确。那么, 你都见到过一些什么秤呢?
生1:我在菜市场见过盘秤。
生2:我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药店见过体重秤。
生4:我在菜市场还见过一位老爷爷用杆秤称青菜。
师:同学们的见识真广!在“秤”的大家庭里, 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秤,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1) 磅秤:用来称一些比较重的物体, 如大米、面粉、土豆等。 (2) 电子秤:看显示屏上的数字, 就知道有多重, 超市里用得比较多。 (3) 弹簧秤:家里使用比较方便。 (4) 盘秤:把物品放在盘子里, 看下面的指针, 就知道物体的质量。 (5) 天平:适合称比较轻的物品。
活动片段三:掂一掂, 建立1克的标准, 感受“1克”有多重
1. 体验标准, 感受1克的重量。
师:请看, 老师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约重1克。
师:请同学们把各自手中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 告诉老师有什么感觉?
生1:感觉太轻了。
生2:感觉非常轻。
生2:感觉就像没有那个硬币一样。
师:你能把刚才所掂的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师生归纳出:掂1克的2分硬币, 感觉非常轻, 就像没有一样。
2.寻找标准, 找出“1克”的物品有哪些。
师:用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1克重?
生1:一颗扣子。
生2:一个一角的硬币。
生3:一张纸牌。
生4:两颗图钉。
生5:两枚曲别针。
……
师: (课件出示) 一颗含片、两粒胶囊、学具盒中的一个小长方体、四五根棉签, 这些物体都约重1克。
师:请同学们再掂一掂一个1克的2分硬币、一个纽扣、一颗含片, 建立起1克物品重量的标准。
活动片段四:估一估, 感受几十克、几百克分别有多重
1.感受20克。
师:如果20个2分硬币放在一起约重多少克?
生:20个2分硬币放在一起约重20克。
师:你想不想感觉一下20克有多重?生:想。
师:请把约20克重的大白兔奶糖拿在手中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1:轻。
生2:比1克重一些。
师:把掂的过程完整的说出来。
生:我掂20克的奶糖, 感觉轻。
2. 感知200克、500克。
师:估一估, 数学课本大约有多重?
师:课前老师称出数学课本约重200克, 也就是200个2分硬币放在一起那么重。 (估了接近200克的同学们欢呼雀跃。)
师:如果500个2分硬币放在一起就是500克, 尽管数字变大, 但要表示2分硬币的质量还是用“克”作单位。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 (刚开始学生茫然,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有了答案)
生1:一个香皂重120克。
生2:一包冲剂重10克。
生3:一袋方便面约重120克。
生4:一个乒乓球约重4克。
师小结:像一个乒乓球、一包冲剂、一支牙膏……这些轻的物品, 通常用“克”作单位。
活动片段五:比一比, 建立1千克的标准, 加深“千克”与“克”关系的理解
师:那么, 稍重一些的物品又用什么作单位呢?一袋盐重500克, 两袋盐就是1000克。1000克可以用比克大得多的单位———“千克”表示, 记作1千克, 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 所以1000克等于1千克。 (板书:1000克=1千克, 即1千克=1000克。生齐读两遍。)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师:把1千克的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1:比一个1克的2分硬币重多了。
生2:感觉很沉很沉。
生3:时间掂长了手会酸。
师:把刚才掂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生:我掂1千克的盐感觉很重, 时间掂长了, 手会酸、胳膊会疼。
师:这感觉太神奇了。
师:闭上小眼睛, 再掂一次, 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 把掂1千克的感受记在心里。
师: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 对比一下, 有什么感受? (板书:比一比)
生1:1千克重, 1克轻。
生2:1克的硬币很轻很轻, 几乎感受不到, 1千克的物品挺沉的。
生3:1克和1千克有很大的差别。
师:这就告诉我们, “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 很轻的物品都用“克”作单位。而“千克”是一个稍大的重量单位。稍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1000个1克就有1千克。即:1千克等于1000克。 (指点板书:1000克=1千克, 即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谁的反应最快, 抢答:5000克= () 千克, 3千克= () 克, 8千克= () 克。
师:生活中你拎过几千克重的物品吗?
生1:我帮妈妈拎过5千克重的一桶花生油。
生2:我拎过2千克重的土豆。
生3:我拎过一桶水约重10千克。
生4:我背的书包约重3千克。
……
师小结:像一桶豆油、一个西瓜、一个人的体重……这些稍重一些的物品, 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师: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这堂课表现得特别好, 老师要奖励他一个特别的礼物。 (学生都非常好奇, 老师奖励什么礼物呢!眼睛都盯着教师看) 我, 背一背他!
师:我们互相背一背。 (活动)
师:你背着老师有什么感觉?
生:你太重了, 我背不动。
师:我有55千克, 你背着55千克的老师, 感觉很重, 背不动。 (学生们都向那个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
活动片段六:背一背, 体验“几十千克”有多重
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生:知道。
师:把你的体重告诉同桌, 想不想体验几十千克的同桌重量背在背上是什么感觉?
生:想。 (高兴、欢呼)
师:接下来咱们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 (板书:背一背) 边背边想, 把背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课件出示:我背着 () 千克的 () , 感觉 () 。
师:请同学们拿出82克的土豆片与刚才背一背的感觉比较一下, 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觉土豆片轻多了。
生2:土豆片轻, 用“克”作单位, 人的体重重, 用“千克”作单位。
师: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 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品的重量。
生1:一张课桌的重量约是25千克。
生2:一条大狗约重30千克。
生3:一辆小轿车约重1200千克。
师总结: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以后还要学习更重的物品用“吨”作单位。
活动片段七:辨一辨, 活用“克”和“千克”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接下来老师要考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1.眼力大比拼 (请用手势表示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
(1) 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生:这句话是对的, 乒乓球很轻, 约有3个2分硬币那样重。
(2) 小胖今年7岁, 约重2千克。 ()
生:小胖今年7岁, 和我差不多, 约重2千克。2千克只有4袋盐那么重, 不可能, 所以这句话是错的。
(3)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生1:棉花轻用“克”作单位, 铁重用“千克”作单位, 所以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生2:我觉得他说的不对。管它是棉花, 还是铁, 都是1千克, 应该一样重。
师: (竖起大拇指) 对呀!不管是什么, 它都是1千克, 所以应该是相等的。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梨150 () 南瓜4 () 皮球450 () 方便面100 ()
3. (课件出示) 小明称了这些物品的质量, 他把质量记下来, 做了4个标签。
可是糊涂的他忘了及时把标签贴上去, 你们能帮助他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品上吗?
60千克450克4千克50克
生: (齐答) 能。
4. 找出下面叙述中的错误之处。
课件出示:明明今天去动物园游玩, 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2个, 150克重的苹果1个。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动物, 他最喜欢重达100克的熊猫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生1:鸡蛋是轻的, 只能是50克, 如果是50千克, 两个鸡蛋比老师还重, 拿都拿不动。
生2:熊猫重100克, 还没有数学课本重, 不对, 熊猫应该重100千克。
生3:长颈鹿不可能重3克, 应该是3千克。
生4:不对!不对!长颈鹿脖子长是指长度, 应该是3米。
师:同学们太棒了!能分清长度应该用长度单位, 而重量才能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活动片段八:说一说, 再次感悟, 总结深化
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我认识了“克”和“千克”。
生:我知道1克就是一枚2分硬币那么重。
生:我知道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
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再教学一些质量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对1克与1千克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还缺乏了解,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让他们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通过实践,探索出质量单位“1千克=1000克”的进率。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
4.初步学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盘秤、5袋1千克物品、1袋3千克物品、1袋500克的物品、一些1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瞧,春天的景色多美呀!真是郊游的好季节,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超市购买一些郊游时所需要的物品吧!
师:(出示主题图。)孩子们,来到了超市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饼干110克。
生:苹果1千克。
生:豆油5千克。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你们所说的“克”和“千克”就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克和千克是它们的中文名字,它们还有英文名字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如果在包装袋上见到5只要读5克,那见到5kg呢?
生:5千克。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5克和5千克都是用来表示重量的,那知道物品重量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看包装袋上的标志。
生:用秤称。
师:那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呢?
生:我在蛋糕城见过电子秤。
生:我在小卖店见过盘秤。
生: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秤啊!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这些秤中有没有你们见过的,然后和同学们说一说。(生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用盘秤来称量一些物品,谁会使用盘秤呢?
生: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盘上,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 师:你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这么小的年纪就会用秤了。
[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思维。]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一枚2分硬币,它有多重呢?谁来猜一猜?
生:1克。
生:2克。
生:3克。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愿意来称一称呢?
(生称2分硬币。)
师:有什么发现?
生:指针没动,量不出来。
生:看来一枚2分硬币实在是太轻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用天平称。 师:同学们,用天平称量物品和其他的秤可不一样呀!你们要认真观察。(课件演示。) 师:现在屏幕上是一架调好的天平,指针正好指向“0”刻度,我把这枚2分硬币放在左盘,有什么发现? 生:向左倾斜了。 师:现在老师把右盘放上1克的砝码,怎么样了?
生:指针又指向“0”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一枚2分硬币正好重l克。
师:那这1克重的2分硬币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呢?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
师:谁能说一说,1克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
生:1克实在是太轻了,就像没拿东西一样。
生:就像拿一片羽毛一样。
师:同学们,根据这1克的感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生:一小块海绵。
生:3粒黄豆。
生:2粒花生。
师:一枚2分硬币是,1克,那2枚、3枚……5枚呢?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来感受一下1克与2克、3克……5克的不同吧!(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是拿1克和2克进行比较的,觉得2克比1克稍微重一点。
生:我们组是拿1克和5克进行比较的,觉得5克比1克重一些。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1克和几克,并且亲自感受到了它们的实际重量。现在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克的。
生:我们是用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的方法来认识克的。
师: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千克。
2.认识千克。
师:现在老师这有3袋物品。(一袋1千克毛线、一袋1千克大苹果、一袋1千克小苹果。)哪一袋重一些呢?请来猜一猜。
生:毛线会重一些,因为毛线比较多。
生:大苹果重一些。
师:看到大家的意见还是不统一,那谁愿意来称一称。(生称3袋物品。)
师: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1千克。
生:数量多的物品不一定重。
师:你们可真丫不起。有这么多的发现,你们想亲自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实际重量吗?(生小组活动。)
师:1千克拎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生:比1克重多了。
生:拎在手中胳膊都酸了。
师:现在大家就拿出身边的物品和这1千克比较一下。看看谁重一些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呢?
生:我们组是拿5本书和1千克进行比较的,我们认为5本书比1千克重。(生到秤前验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1千克拎在手中的感觉牢牢地记在心中,那我们就用这种感觉做一个游戏,每组选一名感觉最准的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
师:现在老师来宣布一下游戏规则,每名选手闭上眼睛,师会递给你两袋物品,其中一袋正好是1千克,另一袋不是1千克,请你闭上眼睛选出1千克的物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拿一些物品和1千克比较的。其实比一比也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
3.探索1000克=1千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克和千克,而且感受到了他们的实际重量,那么克和千克会不会有联系呢?
生:会有联系。克轻千克重,克多了就变成了千克。
师:那么多到什么程度是1千克呢?
生:1000个1克就是1千克了!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一袋500克的盐,那两袋呢?
生:1 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00+500=1 000。
师:很聪明。那么我们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是多少?
生:1千克。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1 000克:1千克。
师: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规在请大家打开书做第4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充分感知1克和1千克的重量。]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都不错,不知道淘气学的怎么样?我们赶快来看一下淘气的记录单吧。
(我是淘气,听说要郊游了,我们买了许多好吃的:一个200千克的大苹果、5克的水、120千克的面包、一个4克的大西瓜,我会分给你们吃的,同学们我记录的对吗?) 生:不对。200千克的大苹果应该是200克。
生:5克水还不够一口喝的呢!应该是500克。
生:应该是120克的面包。
生:没有4克的西瓜应该是4千克。
哪节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训练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反思:
审视这节课有3个优点:
1.教师智慧的引领,激发了课堂的生气。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迪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的教学,拓展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式空间,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探究的动态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教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体验与探究中构建知识,并能根据他们的情感需要进行智慧的引领,激发了课堂的灵气。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再加上教师评价方式由个人到小组,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2.学生经历了充分体验,体现了探究意味。
传统的教学知识的形成是由教师讲的,在本节课教师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做活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让学生通过估、称等方式亲自体验到的,使孩子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显然,只有让孩子在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
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了数学知识,感悟了数学方法,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想象、推理、猜测、判断等一系列活动,挑战自己的思維,特别是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浪高过一浪。
31思想方法的归纳,使教学溢光流彩。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我在教学的同时,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使学生能更好地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提高思维品质,尽管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地归纳学习方法,但教师能经常渗透,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5.《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五
6、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至于是什么,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设计意图】
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物体采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并强化了学生的估量能力。
七、小结:(环节目标:整理所学知识。)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太 轻 比较 重
豆、纸、回形针……
1000 克 = 1 千克
【几点说明和疑问】
(1)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真的很难准备这么多的东西,有的也不是整千克数的,该怎么办?
6.小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六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了解常用的几种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用盘秤称整千克物品的质量。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建立比较准确的质量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几克和几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天平秤 台秤 课件 2分硬币等。
学生:小包装食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了解常用秤和常用质量单位
1、汇报调查结果。
双休日老师让小朋友去调查一些物品的重量,谁愿意给大家来汇报一下。老师也调查了一些,瞧!(超市图)
2、了解重量单位揭示题目。
小朋友在说这些物品重量的时候,都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大家的预习很认真,对,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表示一个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公斤、斤等作单位。其中斤、两都是我们国家在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克(g) 千克(kg)
3、那你们都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的?可以用什么测量?你见到过哪些称?
课件出示各种称。
4、认识天平秤台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用法。
归纳:生活中,我们可要选择合适的称来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二、操作感悟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感受1克
(1)你知道什么东西会是1克呢?1克有多重呢?(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
(2)、老师告诉大家: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为了证明老师没有骗你,我们可以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
(3)、结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感受1克:我们用手掂一掂这个2分硬币,1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很轻)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再一次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好吗?
(5)、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师贴图)
(6)、除了这些,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也是约重1克。如图钉、纽扣等,课件出示图片。
2、感受几克(10克、100克)
(1)下面请小朋友找一找铅笔盒中的小东西,与1克的硬币比一比,谁重?然后估一估,大约几克?反馈验证。铅笔、尺子、粉笔等估一估掂一掂验证。
(2)如果1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如果10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老师这包饼干就是100克,请小朋友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100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再拿起数学书,比一比,觉得怎么样?估一估,数学书大概是多重?跟铅笔盒比一比,估一估,铅笔盒多重?反馈验证。
(3)比一比,100克的东西与你带的水果谁重,估一估水果质量大约几克。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50克,一个香蕉150克。
3、数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掂一掂、找一找、算一算、比一比、估一估、验一验
4、有扶到放,探究1千克
(1)出示学习单1。
算一算:一袋盐重( )克,( )袋盐重( )克。
1000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 所以1千克=1000克。
掂一掂:1千克的东西有多重?
找一找,算一算:一( )重( )克,( )重( )克,也就是1千克。(师贴图)1袋洗衣粉就重1千克。
(2)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巩固练习: 2千克=( )克 6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8000克=( )千克
5、学习几千克
(1)西瓜重。掂一掂。
(2)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同桌抱一抱,你感觉怎么样?
(3)归纳:测量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克做单位,测量比较重的物体,我们用千克做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上适当的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修改数学日记。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二年级下数学克和千克练习题12-25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09-29
《克、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9-26
千克与克教案07-23
千克与克的说课稿06-12
克千克吨的认识讲义06-15
小学数学千克和克教案08-13
识字教学教学设计10-06
怀念母亲教学教学设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