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

2024-09-27

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精选10篇)

1.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 篇一

【摘 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中最基本的单位,而概念教学则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是整个物理教学知识的基础,一旦概念教学搞不好将会影响整个物理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在本文中,笔者简单阐述了物理概念在整个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并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概念教学的有效展开和整个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物理学科中,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又表达了物理概念之间的互相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首先就要过了概念这一关,并且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仅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掌握物理概念的,从而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物理学科中的各种物理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公式的物理意义,更不能掌握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适当的概念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物理学科中的一些概念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师直接从正面讲解概念,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无法理解,因此,我们要把抽象的概念放到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讲解物理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的多。

例如,我在讲到“速度”的概念时,就给学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乌龟跑的快还是兔子跑的快,这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是兔子跑的快,因为兔子是跑在乌龟的前面,而有的学生则是说乌龟跑的快,因为是乌龟最先到达目的地。

这样,在学生的争执和讨论中,我再适当的引入速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通过这种有趣的情境教学还可以把原本较为枯燥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比较法进行概念教学

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非常接近,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混淆,例如“重力”和“压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总会把他们混淆在一起,他们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重力的大小,或者有些学生干脆把压力等同于重力,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概念不清会直接导致错误的形成。

因此,在学习类似这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要注意把这些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利用对比法来理解和深化这些概念。

三、注意从实践活动中引入概念

抽象的`物理概念往往是对具体的事物的概括,而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回到概念形成的最初,注意从实践活动中引入概念,这样,在大量的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中,学生就可以由感性材料入手来对物理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讲到“压强”的概念时,我就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医生打针用的针头要做的很尖锐?为什么我们使用的钉子都是很细的尖头?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这些直观的场景中,学生拥有大量的感性经验,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把他们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并最终形成一定的概念,这样,整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很多,并且,这样从生活实践中引入概念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践相联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注意概念教学的全面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概念的一些表象,而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化、片面化的阶段,从而导致概念理解的不准确性。

例如,在讲解到“沸腾”这个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观察水烧开的过程,结果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冒气泡这个现象,从而片面的归纳出“冒气泡就是沸腾”这个错误的概念。

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深化概念,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观察水沸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几个问题,如,加热前有没有气泡产生?加热过程中,气泡从什么部位开始出现?在整个过程中气泡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沸腾的过程中就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气泡上,而是学会更加全面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而对“沸腾”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并最终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五、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深化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展概念教学的目的,而反过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概念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学的效果,很多在概念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一旦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可能就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和深化概念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密度”的概念以后,我就给学生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质量为100克的铜块,在切去了一半以后,它的密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密度小了一半,而有的则说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就可以立刻检测出在概念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于是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之下,我又给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个密度的概念,从而让很多学生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密度这个概念。

总之,概念作为物理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自然也就成为了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概念教学的工作,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峰,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36).

[2]李治纲.浅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13).

[3]舒德芬.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浅析[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

2.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 篇二

一、引入物理概念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初中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时候, 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有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特征。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节内容时, 最容易接受的是像人拉车那样沿着力的方面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力, 但对缺少直观形象作基础知识的, 如车也在拉人这一反作用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要尽量选择典型的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抽象的概念。例如, 最好利用弹簧吊着物体 (弹簧被拉长、物体不下落) 、手提水桶等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对于“车也拉人”这一不太直观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 甚至让他们亲身体验人拉车时, 当绳子突然断开, 人会向前倾倒这一事实, 从而知道车的确也在通过绳子向后拉人。所以, 在讲过一个物体概念时, 就应尽可能借助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形象化的语言等形式进行实践。

在概念教学中, 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有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共同因素很多, 此时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就能帮助理解新概念。如功率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但都是表示快慢, 因而在引入功率概念之前回忆复习速度概念, 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学习就不会费太大力气了。又如在学习比热概念时可以先复习一下密度概念, 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使新概念的引入有一定的基础, 使学生既不感到新概念来得突然, 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对新概念的理解。

又如, 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浸没水中。学习观察到铁块下沉, 木块上浮, 却解释不了原因, 产生了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材, 不同程度的学生, 不同环境下学生熟悉的不同事例, 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使概念的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 概念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对探索新的概念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思维就能集中, 学习积极性就高。 (2) 提出的问题必须和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 学生在生活中既熟悉又不能解决,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强烈愿望。 (3) 用实验引入新概念, 既生动又形象, 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 此时又不能解释原因, 学生必然会兴致勃勃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关系的, 具体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 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通过演示, 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也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 做好演示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例如:惯性的演示实验。实验如下:杯子上放着塑料板, 塑料板上放着鸡蛋。当用小棒猛击杯子上的塑料板, 塑料板离杯飞出, 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通过此现象, 使学生获得“惯性”的感性知识, 从而为惯性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演示实验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形成观察的习惯, 并具有进行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和动态观察的能力。 (2) 每个演示实验都必须突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 抓住主要因素, 使它鲜明、形象,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什么, 思考什么,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知识, 打好建立概念的基础。 (4) 演示实验必须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 同时演示实验必须达到实验要求达到的目的。

三、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 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所以, 在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之后,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性认识, 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

例1:压强概念的形成。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 (1) 受力面积相同, 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 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 (2) 压力相同时, 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小, 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成正比, 跟受力面积成反比。由此引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压强的定义, 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来表示这一概念。

例2:比热概念的形成。

学生从演示实验中已经获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 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 要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热是否相同?再进一步思考, 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 升高1℃时吸热是否相同?单位质量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热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 反映出来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学性质。为了反映这种性质, 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然后再引导学生概括比热容的定义, 用语言和数学公式来反映这个概念。

对初中学生来说, 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是比较抽象, 比较困难的一步, 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 它是用来说明或解决哪类问题的? (2) 如何定义这个物理量?建立这个物理量的方法怎样? (3) 它的定义公式如何?有何物理意义?它的单位是什么? (4)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 往往存在某些妨碍正确建立概念的因素,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以排除。a.日常生活中的直观错觉:如物体匀速上升时, 向上拉力大于向下的重力, 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浮力越大, 物体作变速运动时, 没有惯性等。b.邻近概念容易混淆。如:质量和重量、压力和重力、压力和压强、功和工作、惯性和惯性定律等。

在概念形成后,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要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示概念的物理意义。

四、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总是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 理性到实践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因此, 在概念建立后作些简单的概念练习, 对学生正确地建立概念是有益的。学生学完一个概念后往往重视记忆而不重视理解, 所以教师切勿以为已讲清了概念, 学生认为已经听懂了便万事大吉。如不及时练习, 过时就忘, 很难收到正确地巩固掌握概念的实效。因此, 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 做实验等等, 使概念得到深化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学完密度要领之后,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 水和冰的密度是否一样? (2) 由ρ=m/v能否说明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通过以上练习, 使学生明确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 密度的大小将发生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无关, 从而使学生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五、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和系统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入深的。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 知识水平较差, 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时, 不能一味追求概念的“严谨性”, 毕其功于一役, 而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逐渐加深加宽, 不能好高骛远, 加重学生负担。如:质量概念在初中只作定性的粗略的解释, 指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显然这不是质量的严格定义。又如:在讲功的概念时, 在初中只能讲到对物体施加一个力, 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 沿力的方向前进一段距离, 在物理学上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从而引入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能够判断:做功没有、谁做功、做多少功、什么单位就行了。知道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力对物体不做功。如果作用力既不垂直于运动方向, 也不和运动方向一致, 做功没有, 要到高中才讲。如果讲死了, 说明作用力必须和运动方向一致才能算做功, 学生到高中就会认为作用力和位移成角度时, 这个力对物体不做功。所以, 在初中把概念讲到什么程度, 和学生到高中怎样进一步衔接, 教师必须要作深入考虑。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既要注意其阶段性, 要求每个阶段必须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 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注意各个阶段的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后, 一定要复习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 以便在解密度、压强等有关练习题时有个良好的基础;又如:在讲到电功时, 可以先复习机械功的定义, 明确做功的过程实质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从而进一步明确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使学生对电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3.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 篇三

一、结合生活实际,直观引入概念,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虽然较多,但大多都较为直观,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分析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将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从生活直观中去认识概念,从而初步建立物理概念,为概念的深入探究、理解奠定基础。

以“弹力”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力,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呈现出生活中常见的蹦蹦床、跳水跳板、弹弓、弓箭等存在弹力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后发现其共同点。接着引导学生完成小实验(用手使劲捏握力器后感受弹力、将粉笔放在弯曲的竹片上后放松竹片、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然后以问题“为什么握力器会反弹回来?粉笔和黑板擦为何被弹起?”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弹力”的作用,追问“这个‘力是如何产生的?”而引出物体发生形变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逐层去认识弹力这一概念。又如在“密度”概念教学中,教师将重量相差不大的两个物体凃上相同的颜色,引导学生判断各是什么,学生在借助生活经验不能判断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上进行猜想,从而顺利引出了概念。加强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学习打下基础。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选取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来引入概念,让学生从直观中去建立起物理概念。同时,在方式方法上要多样化,并注意有效性,如采取实验、图片展示、活动等,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激发起学习兴趣,为概念的接受和构建提供条件和基础。

二、引导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概念,引导学生解构概念

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对物理概念有了直观了解,然此时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还处于个别认知。要引导学生正确解构概念,此时教师还需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前概念”来引导学生对新概念进行解构。所谓“前概念”即学生在认识新概念前已经掌握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概念之间总会存在各种联系性,利用“前概念”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解构新概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既加深对前面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又可以加快对新概念的接受和理解。

以“压强”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只是借助简单的实验工具(如圆珠笔、铅笔),引导学生用两手食指夹压笔的两端,在复习二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中明白笔尖和笔头对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是一样的,而感受却不同。接着自然引出问题“作用力相同为何感受不同?原因在哪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实验中教师以“受力面积”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作用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导致感受不同,教师顺势提出“压强”概念并阐述“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接着以“按图钉”这一生活常识来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不能按钉尖而要按钉帽来加强对概念的解构。在分析中学生很快明白,当手作用于钉尖时,受力面积较小,压强就大,而当手作用于钉帽时,受力面积较大,压强就小。

注重以“前概念”为牵引,让学生在分析“前概念”基础上引出新概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教学中教师定要注意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性,最好能摒弃单调的讲授式教学,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中理解概念。

三、加强针对练习,灵活应用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概念

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分析记忆,尤其是概念中的重点词汇及疑难点,教师要重点提出讲解。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联系,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如在“功率”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功率=功/时间(P=W/t)”的公式后,教师明确其中的“P”“W”“t”所表示的量后,引出功率的单位并简介其来历,说明1w=1J/s,以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引出常用功率单位间的进率,然后再过渡到例题探究。在练习过程中要针对性的进行,原因在于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当次课堂中所涉及的概念完全掌握了,而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协调和安排。一般而言,教师通过例题教学后,在总结过程中可采用提问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而将学生分层,然后再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对已经掌握了当次课堂中所要求学习概念的学生以概念应用为主进行练习,而对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则采用判断、填空等基础题进行练习,然后再拓展到应用练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完成相应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由认识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在直观中认识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去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从而做到活学活用。

4.也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四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懂事开始,通过反复不断的记忆、积累、辨别和比较,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逐步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最初的“概念”。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一过程逐步深入。在跨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相对严密地接受到科学概念观的教育。这样将面临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而当他们初步掌握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概念之后,他们能从微微张开的科学大门的门缝中初步窥视到科学王宫的宏大深邃,精彩纷呈。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5.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 篇五

挖掘隐含条件 ——中考复习对策之一

摘要:学生要解好物理题,必须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凡难度较大的物理问题,除了具有过程复杂、图景模糊、情景新颖的特点之外,一般还具有条件隐含、干扰因素较多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打好扎实的物理基础,怎样挖掘物理隐含条件。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越来越多的考题难而不超,活而不偏,但解题的必要条件没有明确给出,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其实条件就隐藏在字里行间,如果对概念规律掌握非常牢固,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就能突破解题障碍。但是挖掘隐含条件,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严谨的思维、灵活的思想方法,所以牢牢掌握概念,理清思路,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顺利解决问题。

一、掌握概念规律,理清思路

物理概念是某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抽象化和概括化。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效能的重要手段。

1、通过构图强化概念记忆

在以前新授课中许多概念规律在学生脑海中已经初具规模,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在中考第一轮复习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每章的知识梳理和新授课的笔记等等把概念总结、提炼,构建本章包括与其他章节有联系的概念图,有时小组共建概念图,在构图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同学的概念图相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是知识储备不足还是概念尚未透彻……这都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有效地寻找对策。例如,在复习浮力这块知识时,教师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构思描绘自己的概念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和共同探讨,教师再略加指点,形成一幅汇集“物体在液体中状态”、“动态和静态力学特征”、“物体液体密度比较”,以及三种物体浮沉状态判别方法的创造性思维图景,并把力与运动的关系和浮沉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见图1)

图1

2、通过对比加深概念理解

同时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例如利用上面的图表对学生易混淆上浮和漂浮、漂浮和悬浮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中物理中学生常混淆不清的“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机械效率和功率”等等,都可利用对比求同或求异,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现象的本质,掌握规律的实质,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恰当选用对比方法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概念清晰、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通过习题练习,灵活把握概念 及时精选典型试题,把习题与概念有机的结合,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本领。同时把题型归类,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教师或学生把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归纳为若干种题型。例如对“浮力”知识点的考查可以分析成以下这些题型:

1、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2、同一物体浮力大小变化的分析;

3、关于不同的物体浮力大小的比较;

4、关于浮力大小的计算分析;

5、关于物体浮沉的几种判断方法;

6、根据力的平衡解关于浮力的综合性题目等等。题型归类复习法有利于学生强化所学物理概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系统化。实践经验表明,理解的知识和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更易长久贮存,也便于提取应用。

总而言之,知识储备足够,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概念,就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把物理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人的物理知识就是兵器,物理思维就是兵力,而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的物理谋略则是兵法,题中的隐含条件则是一个个线索。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掌握很好,能挖掘出隐含条件,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采用合适的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挖掘隐含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概念、公式的适用范围,定律的成立条件,答案的实际意义等,出现在题目中可形成隐含条件,它们常巧妙地隐蔽在题设的背后,极易被人们所忽视。隐含条件对解题的影响很大,即有干扰作用又起暗示作用,疏忽和轻视这些条件,就会导致解题失误。

解题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使之明朗化,并按一定的原则加以剖析常可发现解题思路。对某些题目,从发掘和剖析隐含条件入手,联想类比,还可以得到问题的简捷解法。由此可见,隐含条件对解题有着暗示作用。

1、认识隐含条件出现的形式

题中的隐含条件出现的形式有:①物理模型理想化。例如“光滑水平面、光滑滑轮”就意味着不计摩擦,和它接触的物体与它之间不存在摩擦力;“物体从高空自由下落”中自由的含义为物体仅受重力;而“轻质杠杆、轻绳”中轻的含义为杠杆和绳受的重力太小,分析受力时不计重力。解题时要关注这些关键字词。②特殊数据的隐含。例如“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电灯”,照明电路意味电压为220V,各用电器应该并联。还有在估算题中经常要联系一些实际数据,如估算一个中学生的体积,隐含条件就是学生的质量约40-60Kg,人体密度近似等于水的密度。这类试题的条件都隐含在物理常识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要求较高。③等效替代。例如“把一实心铁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溢出50g水”,就隐含这铁块的体积与50g水的体积相等;

“小明和老师在沙地上行走留下的脚印大小不同,深浅相同”中,深浅相同就隐含了压强相等。④一些现象出现的条件。某些物理现象的出现一定是具备了什么条件的,例如“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只有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才可能出现这个现象;“电灯正常发光”,说明电灯的实际电压一定等于它的额定电压,同时实际电流也等于额定电流,实际功率也等于额定功率;“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就隐含了F浮=G,V排

2、学会隐含条件的分类、分析与归纳

(1)认真审题,注意剖析隐含条件。由于隐含条件的隐蔽性特点,要求审题时特别认真仔细,应对问题逐字逐句地加以分析,找出关键字词句,乃至字词句之间的关系,弄清题目给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找出已知条件和要回答的物理问题,充分理解试题,准确挖掘隐含条件。

(2)注意隐含条件的干扰作用。如“粗细不同的两根导体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它们的电流大小关系如何?”中“粗细不同”就是干扰。要学会分清哪些是有用的隐含内容,哪些是干扰解题的内容。解题时,要先对题中条件进行甄别、比较、分析和筛选,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解题。

(3)分析试题中的相关因素。即在找出隐含条件之后,还应分析隐含条件和明确条件的联系,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牢固的物理知识,善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4)找出理论根据作答。即抓住已知条件与待解答问题之间存在的物理原理或物理规律的联系,确定解答的依据。

6.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 篇六

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还是放热。

2、记住六个物理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规律(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欧姆定律(6)焦耳定律。记住两个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2)杠杆平衡原理

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重力会随位置而变化。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m,v无关,但会随状态、温度而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快慢都无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与物质种类、长短、粗细、温度有关,与电流、电压无关。

4、科学探究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5、物理方法是在研究物理现象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有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如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问题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即变量)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探究I与U、R的关系、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效替代法(如求合力、求总电阻),模型法(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磁感线,光线),类比法(如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转换法(电流表的原理,用温度计测温度,小磁场检验磁场)

6、电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②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接法要一上一下.③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7、会基本仪器工具的使用:刻度尺、钟表、液体温度计、天平(水平调节、横粱平衡调节、游码使用)、量筒、量杯、弹簧测力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测电笔、电能表。

8、传播介质:声音:除真空外的一切固、液、气体.光:真空、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

9、常见的(1)晶体(有一定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10、常见的(1)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常见的导热体:金属,不良导热体:空气,水,木头,棉花等。

常见的新材料有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记忆合金、隐形材料。

11、运动和力的关系:①.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a受平衡力:保持静止。b受非平衡力:沿合力方向运动

②.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a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受非平衡力: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将保持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受力平衡,合力为0;物体受非平衡力将改变运动状态。

12、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①各用电器和插座之间都是并联,②开关一端接火线,一端接灯泡,③螺口灯泡的螺旋套要接在零线上④保险丝接在火线上。⑤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中接地。

13.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或做功),内能增加;吸收热量时,温度一般升高(晶体熔化时和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温度一般升高。

14.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凝固成晶体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并继续放热。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物体做功的条件:有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和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15.常见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手影游戏,激光准直,日食,月食,排队,检查物体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射击时的瞄准,“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确定视野(一叶障目),判断能否看见物体或像

常见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潜望镜,自行车尾灯(反射器)。

常见折射现象:看水中的鱼等物体,鱼民叉鱼时要向下叉。放在水中的筷子会向上弯折。透过篝火(水气)看到的人会颤动。看日出。海市蜃楼,放大镜,星星在眨眼睛(闪烁)。

16.成像:⑴成实像:小孔成像(太阳光斑);照相机(电影);幻灯机(凸透镜u>f)

⑵成虚像:①平面镜成像:照镜子、潜望镜、水中的倒影、光滑表面上的影子;②透镜成像:放大镜(老花镜)看物体、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近视镜);③折射现象:看水中的物体:透过水和玻璃看物体、琥珀

⑶成放大的像:凸透镜u<2f时成的像

⑷成缩小的像:凸透镜u>2f所成的像、凹透镜成的像

⑸成等大的像:平面镜、潜望镜、凸透镜u=2f成的像

(6)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的虚像。

(7)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2F><2F时>

17.力方向大小

重力(G):竖直向下G=mg=ρvg

压力(F):垂直指向受压面F=G(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在竖直方向上不受其它外力时)

支持力(N):垂直接触面向外N=F压(支持力与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摩擦力(f):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F拉(物体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拉力(外力)(F):与用力方向一致(如与绳子、手方向一致)

合力(F合):与大力相同F合=F1+F2=(同一方向)=F1—F2(相反方向)

浮力(F浮):竖直向上F浮=G排=ρ液gv排

18.常见的扩散现象(本质是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1)、用盐水腌蛋,蛋变咸。2)、八月遍地桂花香。3)、墨水(糖、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满杯水都变黑(甜、咸)了。4)、长期放煤的墙角处被染黑了。5)、在水果店能闻到水果的香味,吵菜时闻到菜香味。(闻到各种味道都是扩散)。6)、蒸发、升华也是扩散现象:酒精涂在皮肤上,能闻到酒精味;樟脑丸过段时间变没了。

19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压力;③用滑动代替滚动。如(1)塑料瓶盖的边缘常有一些凹凸竖直条纹(2)在冰封雪冻的路上行驶,汽车后轮常要缠防滑链,(3)自行车刹车把套上刻有花纹的塑料管(4)刹车轮胎上印有花纹(5)手握油瓶要用很大的力(6)鞋底有花纹(7)捆重物用麻绳(8)克丝钳口刻有花纹(9)拿起重物要用力(10)车陷在泥里,在轮胎前面垫一些石头和沙子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更光滑。③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④用滚动代替滑动。如:(1)搬动笨重的物体时,人们常在重物下垫滚木,(2)给机器上润滑油(3)自行车轴上安着轴承(4)向锁孔里加一些石墨或油,锁就很好开

20.解释常见惯性现象:A、甩掉手上的水。B、汽车到站前关闭发动机仍能前进一段距离。C、在行驶的列车上行走的人,火车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倒D、汽车行驶时,坐在前排的人必须系上安全带,以防紧急刹车E、飞机投弹要命中目标,必须在未到目标正上方时,就提前投掷F、用铲子把煤抛进煤灶内G、摩托车飞跃障碍物H、拍打衣服,使附着在衣服上的灰尘掉下来I、抖掉理发师围布上的头发J、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2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磨刀不误砍柴工(刀口常磨得很薄)②医生注射用的针尖做得很尖③铁钉越尖越容易敲进木块④图钉都做得帽园尖细⑤啄木鸟的嘴很尖⑥滑冰的冰鞋要装冰刀

7.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七

一、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物理概念往往出现在教材内容的开头或末尾, 一般都会用黑体字标记出来, 目的是让学习者重视和注意。概念是科学的细胞。学生只有对物理知识, 进行初步地把握, 将物理概念转化为解题方法, 才能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和学科的学习方法。

概念的建立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是学生重获科学家得出概念的过程, 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物理概念往往拗口饶舌, 晦涩难懂, 而物理试卷的出题人也喜欢在物理概念上设置陷阱, 稍有疏忽, 就会落入“圈套”。所以, 重视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既是考试的需要, 也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把握学科特征的关键。

二、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效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机制

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是学习物理的关键和基础。它是表述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进行概念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也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初中生的思维方式, 已经由感性思维的阶段过渡到理性思维的阶段, 但是在物理学科等初步涉及的领域, 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做基础, 学生还是会对物理学科停留在最为初级的感性认识。尽管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物理现象, 但是, 学生还没有物理的理性认识和学科认识。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提出, 人的认识, 必须由感性阶段过渡到理性阶段, 达到质的飞跃后, 在认识上, 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感性阶段。所以, 教师必须遵循“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 以形象的教学工具作为支撑,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性认知材料。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挂图、模型、实物、图像、图表、实验、视频、动画、课件等显而易见的教学材料,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讲解“功率”概念时, 我采取的是“情景教学法”, 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视频, 视频包括三个主要场景:沙滩上, 父子二人堆沙;单元楼里, 胖子和瘦子二人同时爬楼梯回家;工地上, 工人们用起重机吊起重物, 而旁边有很多工人抬起一块重物。通过这样一段视频, 就是为了根据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引出我的教学导语——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吗?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做工不仅有快慢之分, 而且与物体的质量、做工的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物理抽象生涩, 学生当然不会有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物理概念尽管抽象、理性, 但是, 物理概念的提炼也是从具体生活中得来的。教师要想改变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使物理课堂丰富、多元。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比如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分类方法、比较方法等, 将物理概念单纯看成是语言的一种。比如在讲解“速度”概念时, 我就用“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课堂导语, 让学生通过回忆这个小故事来具体理解速度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我在这个故事里, 将龟兔赛跑的故事, 划分为前后两部分, 以兔子睡觉作为故事的高潮和转折, 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将其当做两个单独存在的小故事再让学生看一次, 兔子跑在乌龟前面的时候, 学生很肯定地回答是兔子赢。这样, 学生就在这种动态的情境中, 知道了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可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的方法, 时间长运动的慢;也可以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路程长, 运动快。

3. 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任何事物都普遍联系着, 尤其是初中教材, 编者一定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物理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规律进行编排, 知识之间一定会存在内部的联系和迁移。

教师要有效利用课本的这一优点, 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正确认识前知识、前经验的基础上, 理解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 排除表象的、非本质联系, 争取水到渠成地实现概念的迁移。如“机械效率”的概念教学, 在这之前, 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功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前, 就要先引导学生温习“机械功”的相关背景知识, 将“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进行对比、比较, 找到异同, 以使学生对“机械效率”的概念, 进行初步把握和了解, 由于受文字意义的影响, 学生很容易将这几个概念混淆, 所以, 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既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加强提问环节, 打破常规教学

教师要想进行概念教学, 就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在细节上取胜。教师语言表达要清晰, 课堂教学目的要明确。在教学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敢于提问, 比如让学生先进行自学, 阐述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 从而在课堂提问中, 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物理教学了。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应该不拘泥于教材, 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打破常规地进行教学, 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物理学科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把物理概念放在总结语中, 在教学中,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等教学方法, 将物理概念隐含其中, 逐步渗透, 使其逐步清晰化、具体化。如“上浮”, 让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以后, 就进行动手实践, 让师生共同观看上浮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 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 得出漂浮时浮力与物重相等的结论, 进一步追问, 怎样用实验来进行验证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力将前后知识进行整合, 让学生不仅学习本节知识, 同时很好地应用以前所学知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等。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上浮, 而且两者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物理概念切忌死记硬背, 但是往往因为物理概念通常比较简单, 文字的描述性较短, 所以, 机械性记忆又是学生们背诵物理概念经常采取的捷径。由于短期记忆的结果, 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完、学期末, 也就将付之东流了。

8.浅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八

一、运用生活实例,有效引入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概念的作用以及来龙去脉,那么概念的引入应该具备趣味性、直观性,运用生活实例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以及学生的学情选取生活实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让学生探索新概念,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以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有效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开展“压强”概念的教学时,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压强有关知识,利用生活中的熟悉事例,笔者首先让学生取出身边学具,用手往木板上按图钉,图钉就被钉进木板里;用锋利的刀削铅笔省力,而用钝刀削铅笔十分费力。随即,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人们走在海滨沙滩上会为什么留下一窜脚印?牛马行走在沙漠中蹄子就会深陷在砂中,而骆驼行走在沙漠中蹄子为什么不会被陷进砂里?学生很快得出是压力的作用,并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也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在笔者指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压强的概念。

二、巧用演示实验,有效揭示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从物理现象、实验和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抽象得出的。因此,在揭示概念时,应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情境,提供给学生鲜明的具体事例,然后引导学生经过仔细探究分析,抓住事物现象的本质,使他们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尽可能从具体事例、事物出发,巧用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再通过对现象特征的概括,从中寻求或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效揭示物理概念。

例如:在教学浮力的概念时,为了有效揭示浮力概念,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演示实验,首先在弹簧秤下挂重物,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请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变小。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快回答,由于重物受到向上的托力,才会使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将该重物放入水中,再一次请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同样会变小。学生感到惊奇。这时笔者指出因为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这样弹簧秤的示数才会变小,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入“浮力”概念。

三、运用思想方法,有效导入概念

物理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许多概念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因此,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物理概念,应该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导入概念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学生自己探究,采用找联系、抓类比的方法,从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建立新概念,同时使学生去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学生很容易归纳知识,而且学生易于接受。

例如:在探索电压概念时,笔者利用类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运用手中的器材——一根可以让水流通过的水管,观察如果管子两端的水面有高度差(即水压),也就是水位不同,那么水就会从位置高的一端流向位置低的一端。即有水位差,水才就会定向流动形成水流。这样笔者引导学生很快得出,电流与水流相似,导体两端的电压与水压相似。学生进而类比出“电压”的概念。

四、运用物理故事,有效突出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思维的细胞,是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核心。教好物理概念,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发现,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不论教师怎样教,学生总很难明白它的含义以及核心思想,学生不易学习,长期下去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如果教师退一步思考教法,用一些简洁、明了的小故事突出这些概念,或对它做一些必要的概述,把在感性上给学生建立一种联系,便于他们记忆,也便于学生联想和理解,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把物理概念寓于小故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探究学习,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疑难的物理概念,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之目的。

例如:在探索大气压强概念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动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那种境界,让学生回想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得出大气压强概念。又如:在探究磁场概念时,笔者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故事,在学生兴奋之时引入磁场概念。采用这样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9.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 篇九

1、功函数:表示一个起始能量等于费米能级的电子,由金属内部逸出到真空中所需要的最小能量。Wm=E0-(EF)mWs=E0-(EF)S2、电子亲和能:使半导体导带底的电子逸出体外所需要的最小能量。Ꮠ=E0-Ec

3、接触电势差:一块金属和一块n型半导体,假定wm>ws接触时,半导体中的电子向金属流动,金属电势降低,半导体电势升高,最后达到平衡状态,金属和半导体的费米能级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他们之间的电势差完全补偿了原来费米能级的不同。Vms=(Vs-Vm)/q这个由于接触而产生的电势差称为接触电势差。

4、阻挡层与反阻挡层np

Wm>Ws阻上弯反阻上弯

Wm

阻挡层:在势垒区中,空间电荷主要由电离施主形成,电子浓度要比体内小得多,因此他是一个高阻的区域。

反阻挡层:Wm

5、表面势:随着金半之间距离的减少,靠近半导体一侧的半导体表面的正电荷密度增加,由于搬到一中自有电荷密度的限制,这些正电荷分布在半导体表面相当厚的一层表面内,即空间电荷区,这时在空间电荷区内变存在一定的电场,造成能带的弯曲,使半导体表面和内部之间存在电势差。

6、整流作用:金属和半导体接触形成阻挡层,当在金属一侧加外反向电压,金属一边的势垒不随外加电压变化,从金属到半导体的电子流是恒定的,当反向电压继续增加,使半导体到金属的电子流可以忽略不计时。反向电流达到饱和。

7、扩散理论:应用于厚阻挡层

8、发射理论:薄阻挡层

9、肖特基势垒:势垒厚度依赖于外加电压的势垒

10、欧姆接触:金属和半导体形成非整流接触,不产生明显的附加阻抗,半导体内部的平衡载流子浓度不发生明显变化。

实现:

1、WmWs时,与p形成反阻挡层。反阻挡层没有整流作用,选用适当的金属材料可得到欧姆接触。

2、实际生产中,主要利用隧道效应原理。

11、隧道二极管:具有正向负阻特性。正向电流开始随正向电压增加而迅速上升到极大值Ip,随后电流随电压增加而减少,当电压继续增加时电流随之能加。随着电压增大电流反而减少的现象称为负阻。这一电流电压特性曲线的斜线为负,这一特性为负阻特性。第八章

1、表面态:⑴、在x=0处两边,波函数都是按指数关系衰减,这表明电子的分布概率

主要集中在x=0处,即电子被局限在表面附近。

⑵、因晶格表面处突然中止,在表面的最外层的每个硅原子将有一个未配对电子,即有一个未饱和的键,与之对应的电子能态。

2、界面态:由于半导体与介质接触而形成接触电势差,在半导体一侧经会形成表面势,将这种由于接触引起的便面能级的变化称为~。晶体界面的存在使其周期场在界面处发生变化。

3、压阻效应:对半导体施加应力时,半导体的电阻率要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

4、多子堆积:Vg<0,Vs<0,表面处能带向上弯曲。热平衡时半导体费米能级应保持定值,随着向表面接近,价带顶逐渐移近甚至高过费米能级,同时价带中空穴浓度随之增加,这样表面层内出现空穴的堆积而带正电荷。

多子耗尽:Vg>0,Vs>0,表面处能带向下弯曲。这时越接近表面,费米能级离价带顶越远,价带中空穴浓度随之降低,在靠近表面附近,价带顶位置比费米能级低得多,根据珀尔兹曼分布,表面处空穴浓度比体内低得多,表面层的负电荷基本上等于电离施主杂志浓度,表面层的这种状态~

少子反型:Vg进一步增大时,表面处能带进一步下弯,这时,表面出的费米能级位置可能高于禁带中央能量Ei,意味着表面处电子浓度将高过空穴浓度,形成与原来半导体衬底导电类型相反的一层叫做反省层。

6、平带电压:为了恢复平带状态,必须在金半之间加一定的负电压,抵消由于两者功函数不同引起的电场和能带弯曲,这个为了回复平带状态所需加的电压叫做平带电压。Vfb=-Vms=(Wm-Ws)/q 第九章

1、异质结:由两种不同的半导体单晶材料组成的结。

反型异质结:导电类型相反突变异质结:从一种半导体材料向另一种的过度只

发生于几个原子距离范围内。

同型异质结:缓变异质结:发生于几个扩散长度范围内

2、画能带图原则:

1、先左后右(左窄右宽)

2、以真空能级为标准,Ef不动

3、上弯下翘由内建电场决定,电子浓度下降则上弯

4、△Ec△Ev之差值不变。

3、应变异质结:在一种材料衬底上外延另一种晶格常数不匹配的材料时,生长的外延层发生了弹性形变,在平行于结面方向产生张应变或压缩应变,使其晶格常数改变为与衬底的晶格常数相匹配,同时在与结平面垂直的方向也产生相应的应变。

4、半导体超晶格:由交替生长两种半导体材料薄层组成的一维周期性结构,而其薄层厚度的周期小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的人造材料。

5、激子:半导体中电子和空穴因库伦力相互作用可形成束缚的电子空穴对。

6、量子阱:沿两种半导体材料薄层交替生长方向的势分布,是由于两种材料的禁带宽度不同而引起的附加周期势,在这种附加周期势分布中的势阱。第十章

1、本证吸收:电子由带与带之间的跃迁所形成的吸收过程。

2、直接跃迁:为满足选择定则,是电子在跃迁过程中波失保持不变,则原来在价带中状态A的电子只能跃迁到导带中的状态B,A与B在E(k)曲线上位于同一垂线上。

3、间接跃迁:除了吸收光子外还与晶格交换能量 的非直接跃迁。

5、激子吸收:如果光子能量小于Eg,价带电子受激发后虽然跃出了价带,但还不足以进入导带成为自由电子,仍然受到空穴的库伦场作用,受激电子和空穴互相束缚而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系统,这样的光吸收称为~。

6、自由载流子吸收:对于一般半导体,当入射光子的频率不够高,不足以引起电子从带到带的跃迁或形成激子时,仍然存在着吸收。这是自由载流子在同一带内的跃迁所引起的。

7、杂志吸收:束缚在杂志能级上的电子或空穴也可以引起光的吸收,电子(空穴)可以吸收光子跃迁到导带能级(价带)。

8、晶格振动吸收:晶体吸收光谱的远红外区,有时还发现一定的吸收带,这是晶格振动吸收形成的。在这种吸收中,光子能量直接转换为晶格振动动能。

9、光电导:光吸收使半导体中形成非平衡载流子,而载流子浓度的增大必须使样品电导率增大,这种由光照引起半导体电导率增加的现象。

10、在光照下光电导率逐渐上升和光照停止后光电导率逐渐下降的现象。

11、光生伏特效应:当用适当波长的光照射非均匀半导体pn结时,由于内建电场的作用,半导体内部产生电动势(光生电压),如将pn结短路,则会出现电流(光生电流),这种由内建场引起的光电效应称为~。

12、激光发射的三个条件:

1、形成分布反转,使受激辐射占优势。

2、具有共振腔,以实现光量子放大。

3、至少达到阈值电流密度,市增益至少等于损耗。

13、与激光发射有关的跃迁过程:吸收、自发辐射、受激辐射。

14、丹倍效应;光生非平衡载流子的扩散,直接引起沿光照方向的电场,因而沿光照方向产生电势差。第十一章

1塞贝克效应:当两个不同的导体a和b两端相接,组成一个闭合线路,如两个接头A和B具有不同的温度,则线路中便会有电流。2王白耳帖效应:两不同导体a和b连接后通以电流,在接头处便有吸热或放热现象。3汤姆逊效应:当存在温度梯度的均匀导体中通有电流时,导体中除了产生和电阻有关的焦耳热以外,还要吸收或放出热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这个效应称为~。4热电效应的应用:温差发电器,制冷器。第十二章

1霍耳效应:把通有电流的半导体放在均匀磁场中,设电场沿x方向,电场强度为,磁场方向和电场方向垂直,沿z方向,磁感应强度为Bz,则在垂直于电场和磁场的+y和-y方向将产生一个横向电场,这个现象叫~。

2磁阻效应分为:物理磁阻效应:材料电阻率随磁场增大。几何磁阻效应:不同几何形状的样品在同样大小的磁场作用下,其电阻不同。3磁光效应有朗道能级和带间磁光吸收

4朗道效应:在磁场中电子运动的量子化而形成的子能带。

5热磁效应:电场和温度梯度同时存在时,再加磁场后引起的一些现象。

6爱延豪森效应:x方向通电流,和样品表面垂直的磁场,在样品y方向两端产生温度差。△T/b=pJxBx ,Jx=1/bd ,△T=PIBz/d

7能斯脱效应:当有热流通过样品,加以与样品表面垂直的磁场后,发现在与热能流及磁场垂直的方向产生电动势。

8里纪-勒杜克效应:当有热流通过样品,与样品表面垂直的磁场可以使样品的两旁产生温度差,磁场方向变则温度梯度方向也变。第十章思考题与自测题:

1什么是光电导?说明复合效应和陷阱效应对光电导的影响?

光电导:光吸收使半导体中形成非平衡载流子,而载流子浓度的增大必须使样品电导率增大,这种由光照引起半导体电导率增加的现象。

复合效应和陷阱效应对光电导的影响:复合中心本身起着少数载流子陷阱作用,有增加定态光电导灵敏度的作用,多数载流子陷阱增大了光电导上升和下降的弛豫过程。2区别直接跃迁和间接跃迁(竖直跃迁和非竖直跃迁)

直接跃迁:为满足选择定则,是电子在跃迁过程中波失保持不变,则原来在价带中状态A的电子只能跃迁到导带中的状态B,A与B在E(k)曲线上位于同一垂线上。间接跃迁:除了吸收光子外还与晶格交换能量 的非直接跃迁。3什么是声子?它对半导体吸收特性起什么作用?

声子:当晶格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而交换能量时,晶格原子的振动状态发生变化,格波量发生改变,但格波能量的变化只能是hw的整数倍,因此人们就把格波的能量子hwa称为。声子对半导体吸收特性作用:考虑电子与晶格的相互作用,则非直接跃迁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这是由于发射或吸收一个声子,使动量守恒原则仍然得到满足。

4、使半导体材料硅、锗和砷化镓在光照下能够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光最大波长为多少?

0=1.24/Eg(ev)(um),Si=0=1.24/1.12=1.1;Ge=0=1.24/0.67=1.85;GaAs=0=1.24/1.43=0.867

5半导体对光的吸收有哪几种主要过程?哪些过程具有确定的长波吸收限?写出对应的波长表示式。哪些具有线状吸收光谱?哪些光吸收对光电导有贡献?

光吸收种类:本证吸收、激子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杂志吸收、晶格振动吸收。具有确定长波吸收限:本证吸收≧hc/Eg, 0=1.24/Eg(ev),激子吸收=hc/Eg-|q4m*2r/322ε0ε22rhn2|,自有载流子吸收>c/r0,杂志吸收≦hc/Eg-Ei。线性吸收光谱:激子吸收。

对光电导有贡献:本证吸收,杂志吸收。

6本征吸收中电子吸收光子时,可能出现哪几种跃迁方式?它们有何不同?各在什么样的半导体中容易发生?试举一、二例说明。

本证吸收中电子吸收光子时,可能出现的跃迁方式:直接跃迁和间接跃迁。直接吸收发生在直接带隙半导体中,间接跃迁发生在间接带隙半导体中,不同点是直接跃迁时波失保持不变,发生间接跃迁时波失发生改变。如GaAs,InSb,InP。间接如Si Ge GaP。7什么是半导体的自由载流子光吸收?分别用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说明,并简要讨论其结果。

自有载流子吸收是自由载流子在同一带内的跃迁引起的吸收,从经典理论看自有载流子吸收中电子从低能态到高能态跃迁是在同一能带内发生的跃迁过程能满足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从量子理论看,自有载流子吸收中电子的跃迁伴随吸收和发射一个声子是电子,光子,声子三者同时参与的过程,其能量关系为hv0+_Ep=△E.其动量关系为:

8要产生激光发射,为什么需要对半导体重掺杂? 对半导体重参杂,是为了实现分布反转,产生受激辐射。平衡时,价带均为电子充满,导带则是空的,若用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光子激发,是价带电子不断向导带底跃迁,产生非平衡载流子,这是价带中从Ev到EFP的状态全部空出,而导带中的Ec到EFN的全部状态被电子填满,这样在EFN到EFP的范围内,导带中占满电子而价带是空的,实现分布反转,此时若注入光子能量满足Eg≦hw≦EFN-EFP,就会引起导带电子向价带跃迁,产生受激辐射,因此要产生激光发射,必须对半导体重参杂。9何谓霍耳角?与磁感应强度和载流子迁移率的关系如何?

在有垂直磁场时电场和电流不在同一方向,两者夹角称为霍耳角。Tanθ=μHBZ 10为什么半导体的霍耳效应比金属大的多?

10.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篇十

2017-03-15让物理变简单

实验步骤、操作、结论

1力学 基础性 1.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3.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 3。【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 2400 kg/m 3。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3.测容器质量(m容)与剩余液体质量(m剩=m总-m容)。4.算出密度:ρ

5.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3.设

【实验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3.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4.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6.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1.如图 a 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图 b、c 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大小相等(等大)2.方向相反(反向)3.同一直线(共线)4.同一物体(同体)

7.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 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实验步骤】

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2.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这现象说明: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

 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注意】

 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 U 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 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8.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值。(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

2.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记录的数据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在支点的同侧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重复实验记录数据,需多次改变杠杆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物理规律)【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异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实验中先确定杠杆受的作用力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实验必须尊重实验数据,不得随意篡改实验数据。

2电学 基础性

9.(1)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目的】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2.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在未知电流大小时,电流表选择 0~3A 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流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流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 0.5 A。

(2)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目的】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压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2.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 量程。3.闭合电键,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 2.5 V。

10.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实验器材】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开关、电池组、导线若干 【实验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测定性

11.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目的】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电压表、电流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R=U/I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

2.移动滑片到三个不同位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3.根据公式计算三次的电阻,最后通过求平均值得到待测电阻的阻值。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12.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实验目的】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电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实验原理】P=UI

【实验步骤】

1.记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2.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电源电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3.移动滑片,使得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4.改变滑片的位置,使得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大于或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并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并观察记录小灯的发光情况。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分担一部分电压,从而改变小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的电流。

探究性

13.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压表、电流表、两个不同导体、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 M、N两点,电键处于断开状态。2.闭合电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3.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4.用乙导体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5.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试验,得出普遍的物理规律。【实验结论】

1.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成正比。2.同一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为定值。3.不同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同。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中作用: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3光学 验证性

14.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 2f 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此时像的情况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与凸透镜的 f、2f 相比较(f<v<2f)。

4.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2f 之间(f<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 v>2f)。

5.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 以内(u<f)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得不到像,撤去光屏,眼睛在光屏侧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验结论】 1.表格.2.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u﹥v 成缩小的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u﹤v 成放大的像

15.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实验方法归纳

1控制变量法

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2.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4.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5.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6.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7.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9.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2图像法

1.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2.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3.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

U、电功率PUI。Rms、重力Gmg、速度v、杠杆平衡VtF1L1F2L

24.压强:

pF

Spgh

浮力:F浮=液gV排 热量:Q=cm(t2-t1)

等公式。

3转换法的应用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7.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4实验推理法

1.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2.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3.“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5等效替代法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3.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4.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6类比归纳法

1.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2.用“水压”类比“电压”。3.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上一篇:端午的活动总结下一篇:自考助学班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