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2024-09-12

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精选18篇)

1.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篇一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古诗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头联、颈联、尾联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2.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这是一篇描写诗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小学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2.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篇二

一、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以学习汉语言为主的学科, 而汉语又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近年来, 很多国家都设立了孔子学院, 这就是说明了汉语的重要性和在世界上的受重视程度。小学语文教学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观念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缺乏对教学观念的创新, 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不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 教学方法落后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仍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即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讲解课文为例, 分为学习生字、解释词义、段落划分、总结主题思想等几个环节,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单方面地讲解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使学生沦为了教学过程中的看客和听客, 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影响学习效果。

(三) 师生间缺乏交流与沟通

在新时代, 教师工作不再只有简单的课堂教学, 还有准备新课、批改作业等, 此外还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日常工作。繁重的工作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致使教师不能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使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案, 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

近年来, 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体制改革, 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备。但是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 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不能按照要求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 致使一些学校缺少必要的教学配套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落后, 使学生没有机会认识新鲜事物。

(五)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有些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 由于教学观念落后, 他们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新知识, 也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如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等, 导致他们的教学水平日益下降, 加上在实际教学中对重难点内容理解得不深、把握得不准, 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在不断发展, 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不断创新,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 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生搬硬套教学大纲, 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加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加大信息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创新教学方法

当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 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灌输式讲解为主,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 因而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爱和关注。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 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充满信心,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通过进修、远程学习、自学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教师除了要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外, 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以不断拓宽知识面、扩大信息量, 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也凸显出了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以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进入本世纪以来, 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 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 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 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因此学好小学语文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姬群.浅谈高效课堂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3) .

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古诗詞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教师在对小学生古诗词诵读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一味的朗诵古诗词但是并不讲解古诗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只能单纯的单纯的记忆但是对古诗词本身含义的理解并不深刻,这样的话学生即使记忆下了古诗词也会很快忘记,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长此以往,某些学生还有可能会产生枯燥无聊的心里活动,甚至是厌烦心理,对古诗词诵读的正常教学十分不利。这样学生对于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低,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消极的影响,抑制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至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十分缓慢,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缺乏是目前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1、 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成熟, 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只简单地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 小学生熟读成诵,学生虽然背得很熟,却不知道诗句的含义, 不久后,就忘记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导入来激活新课,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 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为激起学 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在讲解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 播放一段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在生动形象、飞流直泻的壮观 景象中激发学生对瀑布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与此同时,教师向 学生讲解李白游览庐山瀑布的课外小故事以及庐山瀑布独有的 特点和地理情况,让学生对庐山瀑布充满好奇之心,促使小学 生走进诗的情境,学好诗歌。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对提高 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2、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20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感。只有让学生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这就需要老师搭建桥梁,来连接作品中诗人心灵与学生的心灵.这是诵读教学产生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传达作品的美妙之处,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

4、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 因此“诗贵含蓄” 。古代汉语在有限的文字里反映了最充沛、最饱满的思想感情,语言凝炼、内容集中,形成了古诗的主要特色。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遮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教学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对诗的情境的体会上,采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古诗词的内涵。

5、联系生活,唤醒“诗情”体验。古诗是诗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但诗人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每一个人所共有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尝试触摸、体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

诗人情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古诗教学如果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就无法让学生理解诗人呈现的细腻感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每到春节,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亲戚朋友不顾旅途的艰辛,都要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互拜新年……在学生了解传统民俗风情和国人团圆情结后,笔者告诉学生:在古代,重阳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诗人王维旅居在外,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一起登高望远,自己却孤身独处异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笔者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假如自己是王维,离开了亲人,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情感的引导,学生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4.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篇四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思想结晶,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层面探讨了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学习古诗词就是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心声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但从目前来看,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一字一句的翻译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要想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这些困境,教师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古诗词鉴赏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是十分依赖。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自身古诗词鉴赏能力不足,讲解的内容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识,没有达成对古诗词的完整解读。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古诗时只是简单的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然后照着教参上诗歌的翻译进行讲解。既没有做到对诗歌的深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安排充足的课程时间。此外,教师要多多进行诗歌方面的研究、学习,如参加古诗论坛和诗词讲座等,不断累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师优化教学方式

(一)多次诵读,体会情感

朗读是小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加深对诗词印象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的要求中也提到要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美词美句,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朗读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穿插朗读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一首新诗的开头,可以先让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诗的学习氛围中,又能在开头将学生发音不准、字词读错、平仄音不分等问题找出来纠正。而后,教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示范朗读,教师要把握诗词情感,旨在将诗歌的美感传达给学生,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妙。最后,在教师讲解完新词后,可以抽取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指导学生在掌握生词和情感上的综合理解,掌握正确的朗读能力。但无论哪一种朗读方法,都要让学生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各种技巧。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意境的讲解

帮助小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可以说是诗词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步,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不仅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诗词兴趣的重要做法。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古诗的精炼性使得短短的一首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里面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例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一诗时,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很难自主领悟诗中情感与意境,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将短短的二十字通过想象扩展开来:“春天到了,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出去春游,她们走啊走,足足走了两三公里,可是还是看不到风景,小女孩又累又失望,母亲也非常着急。这时,母亲看到附近正好有一个住着四五户人家的村庄,村民在村子里搭建了六七座矮矮的圆亭,亭子错落地分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母亲就带着女儿去亭子里休息、整顿,准备再次上路。女儿在亭子里百无聊赖的坐着,突然,她的目光被伸入亭内的一簇锦花给吸引了,红的、黄的、粉的,小女孩高兴极了,伸出手指去数花,八朵、九朵,正好十朵。十朵花争香夺艳,将春天的美丽展现在小女孩面前。”这样,通过对诗词的扩展,用故事的形式将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意境美感。

(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古诗词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更加不是无用的,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是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语文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教学扩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诗词意识。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诗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收获出乎意料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学习《小池》这一古诗时,最为突出的是它的拟人手法,一个“才露尖尖角”的“露”字和一个“蜻蜓立上头”的“立”字,形成了前后照??,将蜻蜓与荷叶互相依偎的初夏美景展露无遗。那么,学生在学完这首古诗之后,理解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这种手法不仅仅在古诗中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的文章中,拟人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赏析手法;而在写作里,恰当的运用拟人手法也会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在古诗里学到的拟人手法运用到这些部分,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古诗词是前人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从社会层面来看,古诗词的传承已渐渐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近来热播的古诗词大赛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的浪潮。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学校举办的诗词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利用图书馆诗词图书及词学家研究资料,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诗词等。同时,学校应给予教师相关方面的教学保障。例如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应以古诗词教学小组为核心,聘请教学专家来学校交流合作,建立研究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钻研古诗词教学;在课题教学方面,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古诗词课题设计组织,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实践、反思归纳等;最后,在资源方面,学校要让教育资费向古诗词教学倾斜,提供教师必要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料等。

结语

总之,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课堂、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就教师自身而言,必须提高自身的古诗词文学素养并积极探寻古诗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加强对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印象,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社会方面,学校要给予教师需要的教学保障,通过多方面共同合作,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兰香.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5):145-145

5.小学五年级语文改进措施 篇五

现状一:教学程式化,无论什么内容的课文都采取很浓的程式化教学,平均用力,不分主次。

相应措施: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内容千头万绪,我们主张“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教学中抓住重点,提擎全篇。

现状二:课堂重分析,轻训练。课堂上教师注重课文的分析,忽视了能力的训练,课上毫无目的、毫无效果的读来读去、问来答去挤占了学生训练的时间。

相应措施: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提出以训练为主线,使教与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即使是课堂上一般的提问、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现状三:时间在滥读和平淡的对答中流逝,有很多浅显的问题能通过学生自学、预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的内容,放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课上讲不完的内容,课下恶补,形成了恶性循环。

相应措施:时间要用到刀口上。“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以后听语文课要听你一节课的的有效时间是多少。所谓的有效时间就是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新知、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

现状四:语文教师不如数学教师上课的目的性强,一节课不知道自己该教什么,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备课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所致。

相应措施:功夫要下在备课上。在备课动笔之前要做到三明确:明确学生知识的底细,明确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上教师给学生指门径,教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同时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不面面俱到,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教材,突出重点,强化实践。

现状五:课堂上存在假活跃状态。学生上课不会听不愿想,看似热热闹闹的假活跃状态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就不能得以提高。

相应措施:学生上课提到状态上来。首先要做激情的老师,只有教师投入激情,才能吸引学生步入佳境,使学生静思静想,心驰神往。

6.语文课堂教学改进措施 篇六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反思和改进措施

镇安县灵龙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敏 2014年12月15日

1.关于预习:

(1)预习方法和预习环节没有规范引领,也没有

系统训练检查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2)课前预习环节要求:要前置,字词只能向字典请教,提前做字词作业,课堂上只要正确答案检测。

2.关于课文朗读:

(1)读的各种形式:泛读 自读 试读 齐读 议读 情感读 听读

跟读 分读。个人读要多于集体读,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朗读的情感和朗读才能。

(2)老师在给学生范读时,能做到:脱离课本、配乐、配画,以个人素养深情打动学生。老师泛读后要让学生及时评价,有利于学生在当时的教学语境下感知语文朗读的要义所在。(3)老师和学生分角色单独朗诵。非常有利于感染和带动学生的朗诵热情,激发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

(4)多给小组机会,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上讲台朗诵,训练学生合理分配和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服从分配的合作精神。角色分配完全交由学生自己,不再由老师制定。3.课堂检测部分的重要性:要适时地用一些小问题来检测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良好习惯。我们的学生现在阅读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细读文本,不在文本中找答案。

4.关于语文课堂:生活处处有语文,多读书,各方面联系,如历史老师讲红军长征,边画地图路线边讲历史事件边被毛泽东诗边唱红军歌曲还联系当今社会关系(长征到达陕北,习近平父亲习仲勋领导的主力军和毛泽东长征部队联合)。

5.关于学法指导:在学生自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圈点勾画,要指明圈点勾画的内容,如字词、修辞、结构、情感等。6.关于答题指导:针对初一学生回答问题空洞不知所云的现状,要改正自己的方式。每问学生一个问题,要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格式。如:“我发现了____。”“《乡愁》美在____,因为___(从字词、修辞、结构、思想等角度分析)。”特别是赏析,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理解、扩充文意的部分,一定要教会学生思路,在学生做题之前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范例。

课堂教学设计总体思路:给学生引导,给学生思维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自主学习课文的字词、修辞,甚至内容。

7.关于小组合作:

(1)及时表扬回答问题积极的小组,大声呼喊小组长名字,激起小组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2)规范小组长的指挥作用:起立、领读、请坐。

8.课堂上,记笔记和听讲要分开,先听再抄,让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9.关于写作文:

(1)给学生感情启发的素材

(2)积累本要再正规化,使命感,给学生多提供素材,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本的机会,早读抽时间拿出来读一读,让他们对这件事要很重视

(3)要足够重视课堂造句、仿句的练习

(4)坚持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自己也要写,共同进步

(5)课外阅读的积累要重视,要求必须有摘抄内容,并且展示,作为一种任务完成,抄写长久坚持对学生是有影响的(6)把学生作文编成一本书(7)书写,要老师在课堂上做示 10.关于作文批改:

(1)即时性,当时写当时改。

(2)重视学生自改的作用。写完后自己读自己改。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改是一个很重要的提升写作的方法,而不是老师偷懒。给学生讲述名人成书的修改过程,让学生指导“好作文时改出来的”。

(3)给学生改作文的规范指导,让他指导怎么改。

a.批改符号 b.批改术语 c.批改的标准。

作文批改的标准可以提前印发给学生。

(4)给学生批改作文的范例。选取一两篇优差各具典型性的文章,老师先改。把这些最具典型的文章打印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改,边改边说明,让学生感知作文批改的全过程,依次来规范自己写作文的思路。

(5)教给方法,培养习惯。自改/互改 11.关于课堂素养:

7.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篇七

(1)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从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 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 小学语文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应用等方面都要能够充分重视。但在实际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 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在工作中比较辛苦,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 而在实际的教学效果上并没有得到良好呈现,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是很强[1]。

另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老师在对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时, 由于对新技术的了解不是很充分, 所以在应用中就没有将其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也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造成了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收知识, 积极主动性没有得到激发。

(2)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分析, 综合其影响因素就比较明显的发现, 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注意或者没有意识到, 所以就造成了问题的出现, 从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来看, 老师在教学中以自己为中心, 为了能完成教学的任务就将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接收者, 教学比较程序化, 在运用的方法上也比较单一, 这样就不能将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2]。

2.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探究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要能从多方面考虑, 首先就要对课堂教学的轻松愉快的氛围进行积极营造, 还要能够对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增强。在教育上要能得到和谐的呈现, 而在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也要能够和谐的陈喜感, 这就需要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方面充分重视, 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充分尊重, 在师生的关系上要能平等的建立, 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精神压力,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 促使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重视,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突破口。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兴趣学习为主, 所以老师在对教学方式的运用上, 也要能将趣味性教学的方式加以应用[3]。要在新的教学方法作用下,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学习的热情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 对语文课堂的知识学习进行丰富。这样对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得到增加, 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例如:在学习到爱什么颜色的课程时候, 可以进行激趣引入。我们的世界万紫千红, 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自读课文, 看看小作者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然后就行分组自学, 初步感知。通过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扫除文字障碍。然后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 (扫除障碍读) 。小声自由读课文, 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 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 查字典解决。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 读通课文, 检查字的读音。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板书生字) 在自学生字时, 你有哪些困难? (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 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重点指导“威、蔚、武”三字的笔画。

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工作要能做好, 只有在充分对教材内容了解下, 才能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 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良好呈现。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 先要对教材进行精读, 对其中的一些难点要能深入的了解, 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层次性的设计, 将难点进行分化成诸多的小问题, 让学生能够逐次的突破难点, 这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就有着积极作用。还要对语文教材的取舍能够合理性的呈现, 备课不仅要能找到好的教材, 还要能够和学生的互动得到加强, 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教学课堂的优化。

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 以往的单一化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有着局限性。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就能够将原本静态的教学动态化的加以呈现, 能够将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 通过音视频以及图片等形式来呈现, 丰富了知识的表现形式, 对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感官也能得到满足[4]。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对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学习到玛莎长大了这一课程时候, 对生字的认识, 就要能通过趣味导入的方式,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新朋友, 她是谁呢?通过课件:出现可爱的小马莎, “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马莎”。师:你们喜欢她吗?她的名字叫什么? (板书:马莎) 快向她问个好吧!课件:马莎说话:“我有一个很大的愿望, 你们想知道吗?”师:小马莎的心愿是什么呢?我们快来看一看吧!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 将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要能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通过多种措施手段的综合运用, 就能够有效的改善以往教学的效果。此次主要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具体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层面进行的分析, 希望有助于实际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 对小学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有着其必要性, 尤其是在教学的模式上要能及时的转变, 从而将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就要重视教学方式的科学合理性, 为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主要就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然后结合实际探究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现状

参考文献

[1]丁统虎.浅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 2015 (14) .

[2]马雪亮.试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路[J].中华少年, 2015 (21) .

[3]于春玲, 李玉贤.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24) .

8.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篇八

增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学科教学中,对于“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方面内容,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教”,而对“教什么”这一前提性因素考虑不足。我们尽管口头上讲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但行的却依然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师讲解为核心”,即在学科教学中,还没能真正依据学生的已知、已能与自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去精心思考、选择、确定教的内容与练的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不论是研读教材还是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不管是预设教学过程还是设计每项作业:都应该紧密依据学情,以教材为例子,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都应在精准思考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以及他们会“怎么学”、应该“怎样学”的基础上,来确定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提高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关注程度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具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是能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并初步学会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沟通。这其中,“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深入与发展,两者不可偏轻、偏废。然而,我们时下的语文教学,轻视“语用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如课堂阅读教学,在组织“读进去”与“读出来”的过程中,我们对“读出来”这个环节重视的程度还远不够;还不能结合文本特点、年段要求与学生在语用方面的实际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引导;还不能把指导学生“读进去”,与引领学生“读出来”自然且无痕地结合起来,以指导“读进去”带动学生对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的领悟,又以引领“读出来”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意的深刻理解与感受;还不能把具有明确目的的随文练笔、语言积累,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

换言之,在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不顾课文体裁,不分内容难易,不看学生预习程度,只把理解文本内容与表达的情感作为教学的着力点,而将领悟承载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方法,以及背诵精彩语段和进行必要的语用练习,视作过程性环节或课余自愿性练习的现象,还依然很严重。

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文、引领学生“读进去”与“读出来”的过程中,务必要把握重点、合理分配力量。对于词句含义深刻、思想情感比较隐含的段落或篇章,则可以把60%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读进去”上;而对于说明性课文,或内容通俗易懂、思想情感又比较容易领会的叙事性作品,就该在“读进去”方面少用一些时间,就要把60%甚至再多一些的精力投放到引领学生“读出来”上,着力领悟作者用词、构段、谋篇的方法与表达效果,并把精彩语段积累和展现“认真思考想象→独自构思表达→相互提示修改→踊跃朗读展示”过程的随文练笔,落到课堂阅读教学的实处。

推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且不断创新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精读与泛读结合,进而让每个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信息领域,更为自主和深刻地研读课文的理念,尽管已经转化为大多数学科任课教师自觉的教学实践行为,可是在通往使课堂阅读教学更有效、更高效的改革路上,我们还有实践研究空间,还有很多更为艰巨的事情要做。

换言之,“以课本为本”,每堂课主要只读一篇课文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自主阅读、尽情阅读、激情阅读、享受阅读的愿望,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自觉践行“课内与课外结合、精读与泛读结合”的课堂阅读教学方式基础上,大胆实践“群文阅读”“对比阅读”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借助整合、比较的方法,更清晰和深刻地认识它们的相同点、相近点以及关联点;积极探索“主题阅读”“专题阅读”的课堂自主阅读模式,即把通过实践“群文阅读”“对比阅读”教学模式而节省出的单元课时,用于组织并激励学生读整本的书,读课文的原著,读作者的相关文集,让学生在书海中涵养综合素质,进行自我教育。

完善课外阅读规划与指导

在“读什么”上,尽管县教委于2011年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并推荐了部分课外阅读书目。然而很多学校,对于小学时期要学生阅读哪些书目,每学段、各学年要学生必读与选读哪些书目,哪些书目要放到哪个年段、学期去读等,还缺少整体规划与设计。其中确实缺少民族经典、中华国学文化经典、历史文化经典、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等方面的书目。

在“怎样读”,即怎样阅读整本书,怎样做适合的读书笔记,阅读每一类书籍又该关注哪些要点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简明、成序列的指导。至于如何检查与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就更缺少具体、可行的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务必重视学校、年级组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并注意使其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务必重视依据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问题、困惑、需求,及时且有计划地给予直接、具体、简明、成序列的指导;务必重视通过组织班级学期“读书报告会”,帮助每名学生编辑个人每学期《读书笔记集萃》,举行学年各班级“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集萃》展评等形式,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阅读潜能。

重视以应用为主的跨学科、时空的综合实践活动

现行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从三年级第5册开始,每学期于单元“语文实践活动”中,都安排了两次具有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当然,仅这两次“综合实践活动”,还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更不足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就是这每学期仅两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认真落实“改进意见”中的相关要求,切实加强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以语文应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即语文学科各年级(学段),每学期应组织和开展不少于4次的以语文应用为主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并且要将其纳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对于每次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使活动各个环节紧密承接,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活动在全面育人方面的效能。例如:结合所学课文,指导学改编课本剧;组织排练和表演课本剧;激发撰写排练、表演或观看课本剧的感受。结合国家重大节日与活动,组织和进行主题阅读;启发撰写主题阅读感受,制作主题内容小报;举办主题朗诵、宣讲、展览活动。结合所学课文或年级(段)课外阅读计划,组织阅读原著、名著,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书籍;引导撰写读书心得、读后感;召开班级或年级(段)读书报告会。结合民族传统节日或学校、地方特色活动,带领学生制作楹联;组织书写、馈送楹联活动;撰写此次活动的真实感受。开展游览、参观、考察、采访、实验等活动之前,启迪撰写活动公约、倡议或编制实验方案;活动结束之后,指引学生撰写游记、参观记或考察报告、采访报告、实验报告;组织评定,并为获奖的游记、参观记或考察报告、采访报告、实验报告撰写评语,编订优秀文集。

探索以学习习惯养成、参与各项活动为主的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以往我们更多采取的还是书面性、检测性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是还需不断改进。若按照“改进意见”中的有关规定——小学阶段不但要“禁止统考、统测”,而且是“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我们还没有一整套针对每个学生、科学又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

这就需要我们,在锐意打造“行知合一”的育人课堂过程中:一手抓学科教学,在不断提高学科教学实效的课堂中育人;一手抓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在积极开展以语文应用为核心,以形成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运用语文能力为目的,跨越学科与年级,穿越时空并链接教室内外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育人——引导学生于“行”中“知”,以“行”促“知”,用“知”导“行”,进而逐步建立并完善一套展示性评价方式。

9.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篇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中外诗文1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首先,重视资源整合,把握古诗词的基本点。一是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以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例如,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时,我就以“悲”和“壮”为主题,采用“合D分D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先整体入手:读《出塞》、《从军行》,找能反映边塞特点的词,奠定内容基础;继而分步教学:让学生从《出塞》的“人未还”中感受征人之“悲苦”,从《从军行》中的“终不还”中感受征人之“豪壮”;再整合质疑:在沙场上,征人们的“愁苦”、“悲凉”怎么不见了?通过整合朗读,体会征人们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战场的豪迈气概,从而感悟边塞诗“悲壮”的特点和情感基调。二是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我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写手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三是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我指导学生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了《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DD“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其次,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词。在教古诗词时要注意做到“四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比如: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如《春晓》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可以通过停顿、韵脚感受古诗的美。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从读的程度上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就是认识古诗词中的字词,理清古诗的文字,对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细读,则是通过读来感悟古诗词的意思,理解古诗词中字词的含义。

再次,重视背诵和吟唱,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一是背诵古诗词。这是教学古诗词必须完成的一环。通过之前的朗读,对于这个环节完成就轻而易举了。背诵古诗词,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益的。小学生对古诗词的日积月累,对以后古诗词的学习起着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词有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对古诗词的掌握也从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由于古诗词押韵合辙,有容易易背诵的特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二是吟唱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主要是积累古诗词,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词、展现古诗词,学生就感到更有兴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诗词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课堂气氛。古诗词本身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枯燥无味的古诗词加上快乐活泼的儿童乐曲,就显得与学生距离接近了,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我就加进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学生跟着已会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诗,并且又唱又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这首古诗词增添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厚他们的人文素养。

10.小学四年级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论文 篇十

2、天气日历中的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和云量等(复习各种天气符号,会识别、会画)

3、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数据。

4、天气日历: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5、气温: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6、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风速是以风每秒种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熟悉气象学家把风速分为13个等级(蒲辅风力等级)的特征,特别是3、6、9等级

同学们要熟记用旗子表示风速等级(0为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方位图书P9.红旗往东吹,刮的是西风,此时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

7、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自制雨量器要用直筒、透明的杯子),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降雨量等级表(6个等级)书本P13页,雨量器测量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

8、天空中漂浮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者冰晶组成的。云也能看做是天上的雾。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1/4(四分之一)时为晴天,1/4~3/4为多云,超过3/4为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往往和雷阵雨相联系。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形成,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的就是积云。

9、生物也能预报天气:干燥的日子里,松果的鳞片会打开,下雨,则松果的鳞片紧闭。

11.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改进措施

教育改革以来,我国总体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发展,农村小学中的语文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症状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讨论。在新课标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大部分教师将这些要求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然而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发展以及实现的关键,对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1]。主要的原因有:部分农村小学的条件比较艰苦,许多职业教师不愿到农村小学进行执教,而校方在办学的压力下,聘请了部分没有相应学历水平的教师,其缺乏语文专业教学素质;另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学习中没有进行相应的教育学以及心理学培养,其能力水平有限;有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其思想观念比较滞后,对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弱,不能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由于缺乏职业素质,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就是敷衍了事,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因此,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首先需要从教师素质着手。

2.教学理念问题

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语文教师,其在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信息的接受方面有较大的难度,且在长期的教育改革中不断推行了新的课标以及要求,导致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滞后的问题。在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认知过于简单,认为语文教学不过就是让学生进行认字、造词遣句,没有重视到语文学习对于学生语文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现代素质教育中个性的发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锻炼不足,导致学生的语文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滞后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简单、落后,使得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导致语文教学效率受到影响[2]。

3.教学设备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缺乏教学资源,是限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随着政府对农村小学的政策支持,农村小学的硬件设备缺乏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活动,没有其他的教学设备能够加以利用,导致学生不能利用课外书籍开阔眼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进措施

1.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素质

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才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治疗。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需要从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做起,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师是语文教学开展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思想以及开阔视野,对教材进行反复研究,参悟教材内容中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做到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思维的阐述,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要加强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以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水平,可以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到城市小学进行交流以及听课,以实现自身的教师水平提升。此外,学校还要重视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进行外出考察,以实现专业素质的提高。

2.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农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对于知识的积累也较差,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行的现代,教师可以通过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实现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对新课标下的小学教材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并熟悉教材内容,将新课标中提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和谐的语文教学分为,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增加教学设备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小学的建设以及教师团队的发展,根据《义务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4],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增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并给予相应的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设备配备,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如此一来,语文教师就能够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信息技术设备进行课程的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眼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现阶段的教育问题,并针对问题所在的原因进行改变,不断提升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够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实现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以及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素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时代文学,2014,21(18):193-194.

[2]覃日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21(14):71-70.

[3]陈梅琴.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2,21(19):71-72.

12.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篇十二

《诗》则是 《诗经》, 其作为教材,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 其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也可用于政治活动。那时, 文史哲不分家, 所以, 并没有单独的学科, 也就意味着没有单独的语文教学的科目, 只有 《论语》等著作中出现并提及关于教育的方法。汉代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要有现实的感觉, 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在方式, 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唐代更是有诸如李白杜甫等大家的创作, 使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者们更加关注于诗词的创作, 因为它是一项重要的考试科目。韩愈, 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唐代人, 他强调 “三纲”, 其以儒家经典教育人们。至宋、元、明、清时期, 诗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如宋代的朱熹, 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其弟子为其总结出著名学习方法。其倡导读书必须要反反复复的阅读, 在阅读遍数上不可浑水摸鱼, 要做到不仅能够背熟, 在书中的位置也要清楚。由于诗词朗朗上口, 在古代常用于少儿的教学, 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背诵法以及朗诵法。

2 古诗词教学中对中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对于怎样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入, 我们将其分为四个步骤: 做好讲课前的导入工作, 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从诵读入手, 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感染人; 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其中的美有着具体的感受; 合理利用多媒体和教具。

2. 1 做好讲课前的导入工作, 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古诗词, 是历代大家抒发情感主要方式之一。因此, 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便很容易将学生引入诗中的境界之美, 真正意义上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协助学生从古诗词中获得高峰体验。使学生从内而外的 “爱上”诗歌。

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好的开始, 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古诗词时从导入着手, 使学生向往诗歌。在讲授古诗词之前, 讲解一下与这节课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例如在作者身上发生的一些较为传奇的经历, 或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什么事不与现代社会相同的, 差距较大。比如有的教师在讲陶渊明 《饮酒 ( 其五) 》 时, 先从其“五柳先生”的生活经历开始讲起, 即 《五柳先生传》是其代表作之一, 突出了陶渊明不与世俗, 从不贪慕名利的高雅情操, 还有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此外, 一些教师讲授李清照 《武陵春》时, 因为此时的她人在中年, 却已成遗孀, 借暮春之景,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写出她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这样讲还不能完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此时的李清照能够写出如此悲凉的词作? 紧接着这位教师就讲述了李清照的一生坎坷经历, 将同学带入李清照的境界中去。因为早期, 李清照是个富家小姐, 从小就知书达礼, 是位大家闺秀, 非常的天真活泼、娇羞可爱。又举了一个课外的例子, 就是在其在 《点绛唇》中那句被大家熟知的表现诗人羞怯行为的一句诗, 将她大家闺秀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时的她与 《武陵春》的她有着很大的不同, 无论环境还是心境上面。在另外的一篇 《醉花阴》中则表现她另外的一面, 即婚后丈夫外出, 妻子对于丈夫的想念以及眷恋, 正因为其与丈夫赵明诚那些年过的甜蜜的日子, 与此时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 这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词人在少女、人妻、晚年时期的不同感受, 教师这样的讲解方法, 就使同学们能深刻了解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另外, 讲到李清照 《醉花阴》时, 教师还不忘讲述其与夫赵明诚对诗的佳话, 从这个故事便可见这两位才子佳人非常的相配, 可想当年生活多么恩爱甜蜜。通过这位教师生动的讲解, 同学自然会对古诗词有更高的期待, 也更加能进入古诗词的境界, 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2. 2 从诵读入手, 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感染人

语文教师讲授古诗词的基本要点就是———朗读。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来感染学生, 体现了朗读的重要地位。朗读把笔墨转化为言语, 把积聚消息符号的载体复原为作家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 使文章中的人物跃然纸上这样学生就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 与作者直接互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阅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正确的发音, 对文章中字词的掌握。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 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 往往会使句子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将一句话的句都读错, 学生则会对这句诗乃至整首诗都有了错误的理解。教师可以先范读, 让学生标示出准确的断句, 或者通过语音、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 3 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其中的美有着具体的感受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体会语言美。诗歌是语言最为精致的体现, 诗是一种声音和情感的和谐, 古代的诗词很特别, 是从语言和音乐的角度来展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 教授古典诗歌时, 就要注意琢磨、反复咀嚼言语, 从语言方面挖掘其美的内在。古诗词中的语言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的表现, 因此诗词教育要着重体现在语言层面, 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验意境美。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 无一例外都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作家的作品中, 一定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评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热情和感性的表现, 也就是说, 在社会中诗人经常用诗歌来表达意境。因此, 古典诗歌教学的中心在于将学生引领进入作者的创作天地, 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心理, 理解诗人的精神面貌。 “文如其人”等表明, 诗人将其人生抱负和思想观念都融合在诗作中, 所以在诗中体现出诗人的性格、气质是必然的。于是, 古诗词教学应把握诗人不同的气质和天性, 领会作者在不一样的情境下的人生及其对人生的态度。例如, 通过杜甫的诗,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颗为国担忧的心。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 其三) 》可以现实他的那份享受自然, 不问官场的那份悠然恬淡。李白 《月下独酌》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旷达乐观、浪漫的性格。

2. 4 合理利用多媒体和教具。

美国学者曾指出: 一件没有被感官作用的事物, 是不可能被我们直接欣赏的。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除了课本就是教学参考用书, 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这些不能完全的将古诗词的美好体现出来, 导致学生对其没有兴趣。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则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电器设施来进行教学, 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多媒体。比如, 在学习苏轼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诗人当时的场景再现到课堂, 让同学们感受在那样的一个夜晚, 作者在哪里, 在干着什么, 抬头看向哪里, 低头想念谁? 这些场景在头脑中反映出来, 然后可以播放一些与其意境相符的音乐, 或者那首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 对同学们进行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渲染, 同学们更能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 “听”, 学生能牢牢的记住诗歌内容, 沉浸于诗歌的完美感受中。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多媒体,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育方面我们还要做好巩固工作, 学生学过的古诗词一定要运用得上, 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古诗词对学生们的影响, 不要只机械的记忆, 为了应付中考, 也不要只是每天在黑板的一角写上古诗词, 硬性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要在一些其他的课程中发挥古诗词的作用, 比如在写作课程中可以将符合的古诗词加入进去, 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也可以在课下进行仿写活动, 能拓展学生们的思路, 也能发现学生们的长处, 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等。

3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每一首诗歌, 都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创作, 在同一社会背景下, 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想法。如讲授孟浩然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 就一定要介绍当时朝廷的状况, 因为这样才能延伸出孟浩然是因为在官场没有发展前景, 心里难过, 以至于落落寡欢, 才写出这首诗, 这些都是不能省略的。

总而言之, 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刻不容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更高更强的专业知识, 以及肯专研的信息, 要尽量摆脱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 要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热爱古诗词、善于运用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6-7

[2]王小辉, 周娜.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138-139

[3]杜卫著.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 2005

1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三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1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情境教学 篇十四

一、情景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上世纪末。该理论的四大要素主要是创设以学习者为主的认为情境、学习情境, 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协调这四大要素,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学热情和创新精神, 最终建构出整体的知识意境。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因此, 作为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情境创设, 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 倡导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 关注学生智力和认知及情感的发展, 避免学生学习情境的被动化。构建主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为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它们都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教师有必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帮助学习者增强建构整体知识体系。

(二)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 是当前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学习理论。《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认知》一书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 批判了传统教育中对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的过分关注, 对文化和物理背景认知方面的缺失。他们认为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 应该高屋建瓴地将学生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网络中, 从而将认知的研究重点从关注人转向关注人和环境。

二、情境教学的原则

(一) 自发自主原则

自主自发原则注重师生间彼此信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实际角度出发, 从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面去考虑, 改善教学方案。

(二) 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指的是无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以及非智力与智力的统一, 从状态上表现为轻松与精神集中并存且互补。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不但使学生思维集中, 还要充分调动其兴趣无意识潜能、愿望等能动因素。

(三) 愉悦轻松体验原则

学习效率与心理的激奋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轻松愉悦的环境更能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境时得到快乐感。

三、低龄段古诗词情景教学的方法研究

(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借助科技的力量, 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形象、直观, 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 并且相对独立, 便于与学生互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地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逐步地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在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学习时, 开课时就选择明快的乐曲, 来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整体情境的想象。随着学习的深入, 则选用柔和富有意蕴的古筝曲进一步开拓意境, 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水、山、彩云、猿声、小船飞流而下, 学生在诗与音乐渲染氛围中, 入境入情地随诗人去领略文字中展现的风光。又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 空灵、静雅的古曲则带领学生走进寂静的古寺, 感受到诗人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 带领学生真情品读

王国维这样说过:“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这里的“境界”即“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生命, 诗歌的灵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启蒙作用。老舍也曾这样说过:“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 又有响声, 还要有光彩。”在教师的导读中, 语言描绘与直观手段的结合非常重要。在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中, 教师言语导向作用十分明显。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 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小学生对于诗歌的主观感受, 从而帮助他们领略诗歌的意蕴, 欣赏诗歌之美。

例如, 《赠汪伦》这首李白所著的离别诗。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中, “深千尺”与“送我情”相照应, 诗人将友情之深巧妙地用“潭水”来做比喻,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踏歌送行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一首令人称道的名诗自有其过人之处, 一字一句慢慢品味细细推敲方显韵味。这一方面的教学显然离不开教师悉心的引导。

(三) 注重教学活动拓展

角色扮演是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的好方法。结合诗歌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以角色表演来感受情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表现的角色, 贴合诗歌但也不局限于诗歌本身, 充分调动活跃的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位置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主地调换成诗词中相应人物的心理位置, 必然有全然不同的体验。这种教学互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也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及时联想也是帮助小学生复习巩固学习过的诗歌的方法。例如, 在学生外出活动过程中, 如看到有人垂钓, 即问:“咱们学过哪些诗句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可能联想到“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春天的时候, 看到枝繁叶茂, 可能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看见夜色中农民扛着锄头归来, 则“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脱口而出。将诗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能明显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掌控力。

四、结语

15.论实现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的措施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措施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小学语文的多样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具有将声音和图画进行结合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将课本中文字描述的场景用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比如,在讲解《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将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者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向学生展示桂林美丽的四月烟雨,展现漓江之水的清澈,展现桂林山峰的奇美,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体会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真实感觉,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再如,在讲解《花木兰》时,教师可以将花木兰代父从军用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且看完动画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提问,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与大家分享。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各种各样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游戏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课堂属于每一个学生,任何学生的学习权利都不能被剥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能带有个人喜好色彩。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看客。基于此,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中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时,要考慮怎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进来。教师在选取参与游戏的学生时,要随机抽取,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之后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三、通过情景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强行接受课本中的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说,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学科,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点的能力。情景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对教室环境加以利用,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情景教学的氛围。比如,在课堂中进行繁华街道的情景模拟,可以将教室中的桌子再次摆放,使其看起来像街边的门店,学生扮演路上的行人或者商家进行自由对话,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放映街道的图片,并配以各种车辆和行人的声音,使学生完全融入课堂。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大对阅读教育的重视力度,可以先选取一些经典文章,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阅读。同时,在课堂中,组织安排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其他同学共享。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提升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教师还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文章,与学生一起阅读,如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教师从多种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灵感,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结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依据实际情况,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文庆.实现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的措施探讨[J].新课程,2015(7):52.

[2]蔡丽芳.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3): 40-42.

[3]刘丽琴.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J].速读(中旬),2014(11):103.

16.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究 篇十六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古诗好比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一颗明珠,其象征了中华独特的文化。诗词文学这种文学作品是对生活实际的高度概括,因此具备博大精深的特点,其有着高远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因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后人学习与吸收的精神素材。为此,怎样实施更加有效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这是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引导学生吟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为了调动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诵读教学模式,如,有效地统一配乐吟唱、朗读、音乐等,进而受到学生的青睐。例如,教师在教授《咏柳》这一首古诗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吟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的乐趣,加深学习的印象,实现迅速背诵的目标。并且,小学生也善于表现自己,教师需要打造一种开放与宽松的平台,以使学生完全地表现自己和释放自己,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吟唱的同时感悟古诗的情感。

二、注重拓展延伸,突破古诗教学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当仅仅限制于教材或课堂上,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为此,教师在教授一首古诗的时候,需要为学生讲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生平、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并且积极地探究拓展与生成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授《草》这一首古诗的时候,针对难点“枯”与“荣”的理解,教师能够立足于一年的四个季节,要求学生通过简笔画将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的小草的样子画出来,以及通过自身的语言讲解各个不同季节小草的特点。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和秋冬这两部分,让学生通过一个字对这两个部分的小草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连起来说。这样,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古诗的意义,并且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以情感作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热情

针对古诗而言,要么阐明哲理、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借景抒情,而在使人称赞的语言文字之后,常常涵盖了作者的情感和故事。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应当充满激情,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把握住激情点,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古诗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赠汪伦》这一首古诗的时候,由于该诗赞颂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因此教师需要以情激情,且把握住情感的基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之下学习古诗语言。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完全地想、说、听,从而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7.语文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 篇十七

潘庄镇中 白海飞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初三已经到了模拟阶段,学生的成绩与我预计的成绩有着一定的差距,与三四班考试成绩相比,一二班成绩较不理想。

从学生的几次成绩和对试卷的分析来看,考试难度不高,与课本的联系比较密切,比如基础知识方面的考察,学生大多能够得到分数,课内文言文阅读也是我们平常学习和复习时强调的重点,但是课外文言文学生把握的就不好。作文命题既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但是,试题考察的课本内容也比较详细,尤其课外的阅读题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由于平时针对性练习较少,得分不高。从考试情况看,也反映出教学过程中许多的欠缺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字词重视程度不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对基础字词的复习指导不够,从课堂整理到作业的布置虽然有所侧重,但是检查的力度太小了,虽然时间比较紧张,但是我必须要明白能够牢固掌握的毕竟是少数学生,不能对学生太过放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字词检查力度,严把学生字词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复习字词时总觉得十分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就有懈怠的心理,因此我以后要注重灵活教授,创造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来学、积极来学。

4、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监控,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注与做读书笔记。对于必读篇目必须读完,积极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

5、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书写规范认真、做好错误整理(错题集)、积极阅读等。

18.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 篇十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中国一直都被称为“诗的王国”, 韵律优美、铿锵有力的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 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 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 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 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 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因此, 语文学习中, 古诗学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国诗词讲求平仄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 特别是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还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一、指导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 平仄有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以独有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古诗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 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 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 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 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 仔细品味, 而不以背诵为满足,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 我们还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 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首古诗在本单元的作用, 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二是对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 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学生学中有趣, 趣中有美, 美中有物。

根据以上古诗教学要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探求, 自学能力大大增强,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同时把古诗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 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特有的魅力, 让古典文学的精华渗透于他们的血液中, 在他们的生命中散发芳香, 让他们的生命因古诗而灵秀。

二、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 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 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学生的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考验。

为了坚持不懈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就要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 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 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由题目入手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总体把握, 即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 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诗歌中心, 我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对这 首诗和《慈母吟》进行背诵记忆。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 多条渠道创设情境, 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如下。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 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 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 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 我对《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 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 因此, 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 言简意赅, 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 拉近距离, 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 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 明白如话, 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 昆虫时的体验, 使他们的脑海中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感受到诗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限制, 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 这时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 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 、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 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 感受了古诗意境之美。

四、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目标性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 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 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任务, 但是缺乏监督性, 背过的篇目不检查, 也不复查, 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诗词, 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佳, 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 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 但是, 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 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评估。这个评估即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 也是加强重复记忆, 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 每周的周一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 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 并进行相关测试, 不仅涉及默写, 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题目。然后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 深化复习内容, 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 就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对已学诗词进行总结和复习, 最终将诗歌记牢。

上一篇:桃花满枝真好作文800字下一篇: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