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提升(9篇)
1.科研能力提升 篇一
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什么是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在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直接影响教育科研效率,使教育科研任务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能力,课题实验方案的制作能力,课题实验的操作能力,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能力,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等。
“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在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且长时间内起作用的性质和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经验、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科研理论素养、教育科研信息处理能力和教育科研创造才能等。
教师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的本质特征及相互关系:从人的本质角度看,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本质的规定性,是教师科研活动的产物。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内在的本身力量的表现,是教师科研素质表现的“现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之间具有内隐外显的特点,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就是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教育科研素质,才会表现出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意义
1.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提出了“教育创新”的理念。如何进行“教育创新”?教育科研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搞教育科研,才能进行“教育创新”,才能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而搞好教育科研的前题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是学校中心工作的需要
作为学校,教学是中心,但科研是关键。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一条不可替代的途径,没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就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需要广大教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教科研课题开展学术研究、论文撰写、案例实录、调查报告等教育科研活动,这样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的中心搞好。而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提高的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研究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的,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所以研究型教师是不会有倦怠的,他们通过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明确和实现教育的意义,从教育事业 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需要,由衷地体验到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开展教育科研有何作用?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的理念不断地更新。教育要做好“三个服务”,教材要为学生服务,(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与再创造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该是课堂中学生的合作伙伴,是教学的倡导者,激励者);教师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教学过程不但重视结果,而更加重视过程,教学的目标从单一的一维目标转化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目标)。
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的自身成长。一个普通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的基本过程:积累期、成熟期、创造期。教育科研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每一次的教育科研活动,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点,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升了教师的成就感。
4.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是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控制方式及课堂常规经验等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教师要把科研意识引进课堂,也就是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进课堂教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要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完成新课改所赋予教师的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该关注一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对事业、对科研的热情,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教研的努力方向,不断地追求和思考。“积累—总结—再积累—再总结”,这是教科研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
2.教师要有对学生的爱,关爱学生是做好教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3.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做好研究的前提条件,且学习是教师科研成长的基础和动力,作为教师,从教学和教育的角度出发,都应该有求知的积极心态,活到老学到老,在做中学,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促进专业成长,提高科研能力。
4.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教学教育思想。在不断学习中充实,在“教学相长”中提高,在教学反思中创新,在经验总结中成熟,在教育科研中提升。
5.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来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已。比如,利用网络资源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创建教师个人主页。
6.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实践。实践也是很重要的,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反思和记录,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在经验中成长是真正的成长。
7.要有团结协作精神。科研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在科研的路上,教师可以团结周围的力量,共同研究课题。
四、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好处
1.科研能使教师发现一个新的更丰富的自我,从而也能发现一个新的更广阔的教学天地。“我”更新了,便有了新的眼力、新的观察力、新的承受力、新的胸怀。由于自新,便会感觉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江河山川新,人工作起来才有乐趣,有意义,工作热情才会高,才会有创造性。科学研究是一个十分特殊而又广阔的天地,不论哪个行业,不论多么平凡的岗位,一旦从科研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那里有神奇而又诱人的学问、能力及方法。君子兰栽培、金鱼养殖、微型雕刻这些小技术若钻研进去都能发现一个广阔的科学天地,我们教书育人这样的大事,科研的天地就更广阔了。
2.科研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率靠什么?有的人说,靠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这话符合形式逻辑,但不完全符合辩证逻辑。同一位教师,几年如一日地使用千篇一律的教法,不肯变化,那么时间长、汗水多的教学效果一般会好一些。但事实上教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而我们目前正用着的,并不一定是最省力的效率或最高的方法。比如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方法不止一百种,我们目前掌握的十几种决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还有待通过教育科研去发展和掌握。从大的方面讲,提高教学效率还靠科研。
3.收获科研成果。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最终成果常常以文字材料(如日记、经验总结、论文)和公开课形式显示出来。经验、论文、公开课公布出去,参与交流,受到了别人的肯定;参加评比,得到了校、市、省的奖励证书,这显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看得见的成果,另外还有在研究过程中个人意志的增强、胸怀的拓展、学识的增长等许多潜移默化的成果。很显然,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于己,于人,于家,于国,于民,于党都有益处。
2.科研能力提升 篇二
(一)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科研、助教工作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手段, 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造就优秀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 有助于激发和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学会思考, 勇于探索, 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科研助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疑问得到及时的解答。
大学课堂上一般情况下只能提纲掣领地讲授主要内容, 细枝末节的地方要靠学生自己课外去自学和领会。既然是自学, 就不免会有疑问, 需要有解决学生疑问的机制。然而, 就实际情况而言, 大学里指望老师经常指导是不现实的。学生必须开阔视野, 突破瓶颈, 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科研助理担当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工作,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
(三) 学生科研助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生是校园真正的主人。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和挖潜也应从学生开始。大学生是高校中最活跃的主体, 喜欢尝试新事物, 具备推行改革的社会心理基础。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 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科研助理制度的具体实施
(一) 制定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 我院率先在会计系试点运行学生科研助理制度。
1、学生科研助理职责。
协助系内教师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科研项目的研究, 帮助教师搜集科研相关材料、进行项目调研。协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从学生角度给教学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协助教师进行其他的教学工作, 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选聘条件。
学习成绩优良, 具有一定科研能力, 积极要求进步的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且要学有余力, 能够保证辅助科研、教学所必需的时间;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认真负责, 态度积极主动, 自愿为同学和系里的科研及教学做出贡献。
3、具体管理办法。
学生科研助理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选用。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学生科研助理岗位需求, 填写《教师选用学生科研助理要求统计表》, 由系统一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教师, 并填写《财经系学生科研助理申请表》, 经教师认可, 系批准, 就任岗位。系里向就任岗位的学生颁发《学生科研助理》聘书。学生就任岗位一年后, 系里对学生当年的表现和工作情况予以考核, 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
(二) 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均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会计系学生科研助理工作实施情况, 制定了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1、项目申报原则、申报条件和选题范围。
立项原则是要注重过程参与,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注重实践创新, 学生结合学科专业, 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 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 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 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注重切实可行, 训练计划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申报条件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申请人为全日制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 科研助理优先, 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同一主持人只能申报一项。申请人应品学兼优,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 善于独立思考, 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新团队申报项目。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训练。立项项目指导教师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一般应主持过项目研究。亦可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选题范围是有关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 (服务) 课题中的子项目;实验中心、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 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社会调查项目等。训练项目可与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一致。
2、过程管理与组织保障。
会计系指定了专人负责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 具体落实前期遴选、中期检查、后期结题、档案管理工作。
学生在辅导员处进行一级申报, 按规定名额向系推荐。系组织专家评审, 遴选出立项项目。所有立项项目按申报建设周期进行项目中期检查, 项目建设周期为1~2年。中期检查由系组织, 主要审核项目建设期间的进展情况、研究动态、存在问题和预期结果等。项目结束后, 由系组织项目验收, 验收结果由系组织存档。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施, 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
(一) 加强了专业基础知识。
在选聘科研助理时, 系里就很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 明确了学生发展的方向, 要做好科研助理, 必须要先抓紧专业学习。在指导过程中, 指导教师也首先强调专业学习, 介绍学习方法, 制定学习计划,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大大提高了科研助理的专业成绩, 在学期考试中, 91%的学生科研助理专业成绩名列班级前茅。
(二) 打下了科研基础。
学生科研助理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部分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时, 了解了学科前沿, 知道了什么是科研, 怎么做科研,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浓厚了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部分科研助理能够根据学院现有条件, 并结合自身兴趣设计科研课题, 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初步的研究。按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 会计系首批有四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立项, 均为应用型研究项目, 并顺利结题。
(三) 学会了总结分析和论文写作。
科研助理在协助指导教师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能够利用相关资料, 撰写文献综述。他们自己总结说“通过帮助老师收集资料, 倾听老师论文撰写的体会, 我对论文的写作有了质的认识。了解了如何使用收集到的资料, 参考别人的论文, 突出自己的特色。看到老师一遍遍修改论文, 我懂得了每一篇论文的发表, 都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再修改, 是深刻思考与扎实研究的结果。”据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反馈情况, 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过程中, 担任过科研助理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实际上, 对于科研助理的未来, 我们可以有更高的期许, 视野可以更开阔而长远。经过科研助理实践锻炼的大学生, 不但能够弥补了高校专职科研人员缺少的漏洞, 而且为高校构建科学、系统的科研体系有所帮助。但大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推进此项工作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大伟.关于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9.3.
[2]赵崇峰.加强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 Vol19.3.
[3]尹喜云, 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6.
3.科研能力提升 篇三
一、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面临的现状
1. 中小学教师科研地位不高,有外界的偏见也有自身的自卑。长期以来,教师的职业,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科研地位和声誉。从外界讲,人们总认为教师是教书匠、孩子王,无论他们的学术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无法和医生、律师相比,更不能和工程师相提并论。最为可悲的是我们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认为自己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是专家,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传递者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无需学术地位或科研能力支撑。
2. 传统的教育制度束缚着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手脚。众所周知,儿童的年龄越小对他们的教育就越难,但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影响却极大。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致使中小学教师一天到晚忙于教书、作业,正所谓:“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根本不知道还要进行科研,把科研当做分外事,使科研在农村中小学被窒息,成绩考不好有人管,科研情况怎样無人问津,使这样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长期处于脱离教育科研的境地。
3. 落后的工作环境,闭塞的信息通道制约着教师的科研能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城市学校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比较差,首先是生活条件差、大多数教师是人在学校,心却想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长势怎么样,有的思考着调往条件好的、待遇高的学校,在教学中以出成绩做跳板,基本无心多想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或研究水平;其次是落后的交通形成信息传递的文字渠道不通畅,制约着教师摄取信息的主渠道;另外是农村条件差,大多数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电脑、网上学习远程教育,这种最快获取信息的通道,在农村学校仍是死角。由此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不会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更不知道论文课题。
4. 学校、社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是制约教师科研能力的最大隐形因素。以考分定优劣、论成败,以升学率评价教师已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家长的唯一标准,教师科研能力或为此作的教学改革往往不被人们认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扼制了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
二、抓好教师科研能力应多管齐下
1. 充分认识“科研兴校”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科研能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纵观各地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事迹,他们精湛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方法,无一不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结晶和再现。大量事实证明:不搞教育科研就没有出路,以研促教,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从高消耗、低效益的误区中走出来。寻找出提高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律,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其次,教育科研是今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下决心鼓励教师步入“学理论一搞科研一提质量一增效率”的良性循环轨道,使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双重任务”,即教师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者,又是教育科学的探索者。
2. 掌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第一,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和基石,鼓励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做指导,做科研的有心人,学校领导要把教育科研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学研究、教改实验的重要途径,否则科研只会陷入盲目性,只能在黑暗中徘徊,劳而无功。
第二,学校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抓科研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抓住目标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不怕困难、深入下去、必有成效。那种大而空、不切实际、为教师力难所不及且缺乏操作性的课题选择要慎重,那种因“风”而易,追“热”点、赶浪头、走过场,花样年年翻新,狗熊掰玉米式的抓一丢一的科研态度要避免;那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科研心态要反思,只有学校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上去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才能跟着上去。
第三,要善于选择适应自己研究的课题。课题是学校科研的龙头,没有课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课题选得不准,科研也难出成果。作为中小学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总课题、完善子课题。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其实效性、可行性、推广性,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第四,要舍得在科研上投资。其一,要通过进修、短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就会事半功倍。其二,给教师尽量创造适宜搞科研的工作环境,添置图书、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其三,拨给一定的科研经费,健全奖励制度。其四,把科研和教师评职、评优等活动挂钩。
第五,通过多种措施寓科研于教学之中,一是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基础知识问答竞赛活动,二是要求教师在掌握教材知识、编者意图、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课活动;三是把教师、学校科研计划纳入正常考评范围;四是积极鼓励教师总结、归纳教学经验,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第六,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机构,成立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和教育科研室。实现科研、教研、教学“三位一体”的科研转化。制定科研人员职责条例,健全科研评教制度,做到科研课题准确,计划、方法得当,真正落实两个转化。一是教研与科研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怎样学”转化;二是课堂教学由“以教师活动为主”向“以学生活动为主”转化。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要先行”、“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中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培养具备研究与思考品质的教师群体,帮助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跨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
4.科研能力提升 篇四
提升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其工作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在职称评定上,还是在职位晋升上,科研能力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标准。因此提升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平台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种种便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置身于这一良好的环境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了诸多良好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3/view-12952164.htm
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也受到了诸多的影响。其中信息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快速、大量传递,给科研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教师这一群体受益颇多。因为在这一平台出现之前,教师科研工作的进行受到诸多的限制,而这一群体的科研能力是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而新媒体网络平台出现以后教师不但在资源获取上有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其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可以说新媒体网络平台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关注,不少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但是纵观硕果累累的作品依旧有为探索到的领域,故而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但是为了不再走前辈们的研究旧模式,笔者打算立足于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具体优势,从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构成
教师科研能力不仅是一项重要的
指标,而且还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诸多的构成因素。可以说一位教师要想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
文献搜集能力和文献研读能力是科研能力的基础,因为任何的一项研究都需要有文献的支撑。而存在的文献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应该能够明白什么样的文献是可靠的,并且可靠的文献又怎么样能够收集到。这两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确实科研工作中难度最大的工作。因为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不是利用了乏科学性、客观性的文献,就是面对客观、科学的文献却无法获得,很多好的研究议题因此被搁浅。另外文献的研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因为读瞳文献是利用文献的基础,如果读都不读懂那怎么能够在文献中发现问题呢。而研读文献却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以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例,要想读懂文献不但要懂得古文字学、还得懂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版本学和目录学,所以文献研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
其次是问题发现能力,可以说这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你可能觉得在文献的研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却是别人早已经研究过的,这样你再研究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所以你必须能够知道关于这一问题别人都已经做过了哪些研究、相关研究领域都已经产生了哪些作品。这些能力也就是专业术语中说的“研究综述的撰写能力”。
最后是基本学术规范掌握能力。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些不过是一些条纹,只要背下来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显然是片面的,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基本学术规范的核心内涵。拿简单的引文注释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格式往往要是具体情况而定,单靠参照相关规定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基本学术规范掌握能力是靠不断的实践锻炼而成的。
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具体优势
新媒体网络平台具备各种各样的优势,但是就科研工作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新媒体网络平台在文献资源获取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因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产生,很多资源数据库、电子版文献下载资源应运而生,因此文献的传递和获取打破了原来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相关研究者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在家中或在办公室里下载需要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也为广大研究者节约了经费,大大降低了科研工作的经济代价。
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出现使一定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集中展现。中国知网、超星、万方等数据的出现,使研究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搜索到某一问题近几年甚至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这样研究者就能够指导什么是新颖问题,什么是前人的已有成果。
新媒体网络平台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通过上面两方面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网络平台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文献搜集和文献研读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不但教师在文献的获取上获得了极大的便利,突破了原来的种种限制,而且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上解释性、翻译性的工具从而提高文献的研读能力。谷歌翻译、有道翻译都能使英语水平不太高的人对英文文献进行有效的研读。
教师的研究综述撰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极快地整合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能够获得研究综述类的优秀论文,从而给自己的研究综述专业提供有效的参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对基本学术规范的掌握。通过对一些高等院校研究者的论文进行阅读,教师不但可以规范各种术语和注释格式,还能够在论文结构逻辑性上进行有效的
把握。
教师科研能力其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文献的搜集能力、文献的研读能力、问题的发现能力、以及基本的学术规范修养。这些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出现以前受到种种的限制,因此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往往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但是新媒体网络平台出现以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新媒体网络平台在资源上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打破了原来资源获得上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新媒体网络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促进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是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搜集文献、研读文献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使科研问题的立足更加全面。其次,教��研究综述的撰写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自己的研究议题保持新颖性和先进性。最后,新媒体网络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基本学
5.科研能力提升 篇五
策思考
摘 要: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检索源,统计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2006-2015年发表科研论文的情况。分析了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京津冀;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
京津冀地缘相接,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一脉。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协同发展是灵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动力。“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三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带动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8月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将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为则,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设施水平。2015年1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近20家公共图书馆成立“京津冀图书馆联盟”,旨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分析京津冀地区科研论文情况对三地协同发展尤其是对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源,以“科研能力”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4597篇,以“图书馆员、科研能力”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9篇,以“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篇,但以“京津冀、科研能力”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所以本文对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2006―2015年十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4184篇科研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科研论文情况分析
本文根据多指标评价方法,对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发表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三地公共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现状。
(一)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的发文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科研水平相差非常大,其中国家图书馆以2962篇高居榜首,发文量所占比例高达70.79%。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河北省图书馆的发文量3.11%还是远远落后于天津图书馆10.50%和首都图书馆6.02%。市级公共图书馆发文量均落后于省级公共图书馆。
(二)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见表2
表2 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天津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8.31%居首,而河北省的公共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量远远少于京津两地。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①说明京津两地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较高,②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有自己办的核心刊物,本单位的作者在本单位办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对比较容易。③市级公共馆中存在一个现象:业务工作开展与科研能力不成正比,如沧州、秦皇岛,工作开展得好,科研能力较低,而保定、张家口,工作基础相对较差,论文发表量还可以。
(三)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见表
3、表4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两地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比例(万元/个)分别为2036.04和1048.74远远高于河北134.49。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不论是从业人员数量比例(人/个)11.04还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人/个)7.37均垫底,而高级职称的单位比例北京4个,天津4.8个,河北仅1.3个,差距甚大。
二、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是短板。在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河北较自身有了较大发展,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够优化,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一是人才的专业结构失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图情专业所占比例较低。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从事图书馆科研创新的人才在实践经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积累相比京津两地还远远不够,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少,省厅级科研成果奖励和计划内项目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科学的选人用人和考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制度还不够健全
一是随着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公共图书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现有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不能解决当前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图书馆科研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够,学术专家和项目带头人的选拔制度尤需完善。二是人才评价考核评定机制缺乏灵活性。对比京津两地,目前河北馆普遍官本位思想比较重,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职称,难以用“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标准来评判。
(三)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是一些图书馆领导对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思维和事业单位改革分类影响,有些领导尚未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人才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培训经费不足。由于经费预算体制及财政投入的制约,一些项目经费得不到落实,人才培训经费无保障。三是人才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强,自我补充能力差。目前普遍存在人才依?单位组织学习培训,缺乏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知识积累程度低,素质和能力提升速度较京津地区差距大。
三、关于加强河北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借助京津地区专家资源优势加强学术交流
促进图书馆科研能力均衡发展是京津冀三地图书馆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科研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坚持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三地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协同发展,共同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培训和交流制度。
河北省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项目―京津冀文化走廊?环渤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深度合作”项目及《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合作协议》的重要作用,全面开展与京津两地图书馆人员培训与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一是共享专家资源举办业务培训班,在京津两地建立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培训基地,利用京津优秀师资力量,加大京津两地优秀文化人才来冀交流授课力度,结合河北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开展科研学术工作以指导论文撰写,拓宽河北馆员的专业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河北馆员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意识,促进优秀学术成果脱颖而出。二是统筹三地文化队伍人才资源,互相交流专业人才以干代训,加强河北省图书馆中青年后备人才与京津高水平图书馆人才交流与协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京津两地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和青年人才结对帮传,对青年人才进行专门指导,确保培训质量。三是开展与京津图书馆相互考察学习,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加快三地图情资源共享建设,加强各图书馆间学术成果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挖掘自身潜力,加强内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设
人才的选拔任用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普遍人才储备不足,应借鉴京津地区先进经验,挖掘内部潜力,下力气选拔自己内部人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坚持唯才是举,经过科学地考察和鉴别,通过量化测评和评价,去深入了解发现合适的科研人才。坚持唯才是用,优化配置科研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给予人才充分的发挥空间和上升空间,打造“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让更多青年馆员有机会去积累科研和实践经验,提升技能,增加成就感。
(三)利用新型智?旖ㄉ柰晟仆际楣萑瞬哦游?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意义。图书馆要想做深层次的战略谋划和科研创新工作,成为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角色,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团队做支撑。如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且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应建立本馆的学术智囊团,做一些深入的课题研究,大力申报文化部、文化厅、省学会等不同层级的课题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以期提高全馆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以学术研究带动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6.科研能力提升 篇六
江西宜黄中学吴建国
2002年以来,我校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实施教育科研先导战略,坚持科研治校、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充分发挥教科研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先导作用,规范和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大幅度、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2003、2004年我校高考取得佳绩,连续两年应届上二本率达30.8%和32.5%,高本县省重点高中7个百分点以上,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这对一所薄弱学校来言谈何容易.2004年我校中考成绩创造了宜黄县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曾凯同学以669分文化分夺得抚州市第一名,全县中考前六名,被我校囊括,另有两名平时模考第一、二名的特优生未参加中考就被江西师大附中提前录取。2005年中考中再创佳绩,章振国同学以636的高分位居全县第一,同时并列全市第二,全县前十名中我校学生占5人(一、二名均在我校)。2006年我校又以绝对优势居全县第一,全县前十名中有6人,全县600分以上人数前50名、前100名等各项指标,均占一半以上。2005年被评为抚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一、充分认识先导作用,加强教育科研领导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无论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还是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都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指导。因此,我们把“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和“硬件不足,软件来补”的观念落实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去,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并且每年都带头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如2002年作了《从事教育科
研和写作的体会》的报告,2003年作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艺术》的报告,给全校教师大兴科研之风带了个好头。同时,我们还邀请了特级教师梁明仁、宜黄一中老校长,教育管理专家邹骅等老师针对一些具体问题举办讲座,这些问题是: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科研的基本环节是什么;什么是实验研究法;统计知识在教育科研中的有什么应用;什么是经验总结法等。通过开展讨论教师了解了科研的一些基本方法,对教育科研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开展学科专题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了体会在教研组会进行主讲,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师开展研究的信心感到只要搞研究,就会有收获。
此外,在开展教育科研中,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课题研究上,而且拓展到了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开发、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兴校”、“兴教”、“兴师”,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助推器。
二、健全完善科研机构,保证教研有序进行
为了在校内形成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教研机构--教科室(现为教研处),明确了教科室的任务、权限、业务指导关系等等,专门负责本校教育科研的规划管理、课题研究、普及指导、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工作,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得到充分落实。教科室每学年3月份及9月份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鼓励教师参与具有实效的课题研究。每学期都进行教科研工作总结,使教科研工作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我校还完善了教科研管理体制,具体操作为:(1)建立说课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研究教材重难点、研究双基、研究教法和学法;(2)建立“导师”制度,以老师新结对子,明确带教期限和应达到的目标,定期检查督促,进行互帮互学;(3)建立“考试”制度不论学历高低教龄长短,一律要参加教材教法便
是学考试广泛开展业务学习原动;(4)建立“特长”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所能开设任选课和活动课,活既第二课堂。同时提出教师成长的每学期“五个一”工程:及时补上一段,教后感(必须达教案总量的60%以上)。撰写一篇教育论文(或经验总结或案例),完成一次教育反思,做全一份读书笔记,上好一堂公开研究课。同时将教师的科研工作情况纳入教师个人的学年考核和职称聘任中,对教师发表论文或论文获奖、课题研究都要进行相当数额的奖励,促使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中去。
三、强化规章制度建设,促进教研成果转化
制度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良好机制的建立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先后建立健全了以下几项制度:一是政策激励机制。运用经济管理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效益;2002年以来,我们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科研工作开展的规章制度,如:《宜黄二中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宜黄二中教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宜黄二中科研工作奖励与资助办法》等;对在各级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予不同数额的奖励;对于高水平的教育教育论著可享受学校出版基金资助;扩大教育科研交流,设立重要教研课题和会议基金,支持教师参与国内、省内教育科研会议交流和承办重要省市教研会议等等;2002年以来,我校承办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研究会议5次,派出教师出外听课,参加各种研究会学习200多人次,大大开阔了教师眼介,提升了教研层次。二是竞争激励机制。有竞争,就有发展,有创新,才有突破。2002年以来,我们实行了以教学科研岗位需求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聘任制的实施,强化了竞争意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实行了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把有限的财力
向优秀人才倾斜,保持津贴差距(高的上千元,低的只有200元左右),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实施岗位津贴制,稳定和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初步形成了优秀青年人才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环境和“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根据不同类别的人员实行不同的考核标准,制定了较为科学、便于实施的操作办法,加强绩效评估,从而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积极向上,敬业爱岗的精神。三是坚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科研原则,以“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为指导思想,以课题为载体,以活动为平台,形成了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带动教学,以教学带动学生学习进步、能力发展。四是去课堂教学实施“35+儿”工程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每节课出十分钟左右时间,这也同时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思维空间,学生思考,提问或练习,课前要熟悉学生和教材,要提升对教材、课堂的把握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发挥教研幅射作用
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教育科研信息工作,加强对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处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颖、先进、实用、高效的教育信息服务。如通过出版《二中教研》内部刊物,及时发布教育科研动态,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和科研成果,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信息资料,增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指导性。
此外,我们注重建立多方合作的研究群体。一是加强学校与教研、科研机构的结合(2003年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一个子课题);二是加强教师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结合(定期请学科专家到校讨论或派出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三是学术因素与非学术因素的结合。通过这三个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教研、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科研员所具有的理论和信息优势,保证学校教
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2002年来,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教改项目、科研经验得到肯定及推广。近几年,我校参与了国家、省、市、的一些课题研究,目前承担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三项,市级课题九项,县级课题六项,还有三十多个校级课题。2004年中央教研所在苏州市举办的“中国教育百年论坛”上,吴建国校长的《试论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获一等奖、该文同时刊于《教育家》,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二是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几年来,教育教学论文获市级以上奖96人次,获省级以上70人次,获国家级31人次,有两项教育科研成果分获2004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一些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国家级12篇,省级52篇,市级7篇,出版教学专著9本,参与编著2本,有的论文被国内权威刊物转载或索引。还有20多位教师的优质课教学录像课、教学设计、实验技能和多媒体课件分别获得市级以上的各项奖励,在社会上已取得非常好的声誉。三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茁壮成长。校长吴建国是我市最年轻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003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5年获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资格;书记曾和平今年成为我市首批社会科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先后有16位青年教师分别担任了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四是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高中数理化竞赛取得可喜成绩,自2002年到2006年,我校共获得国家级奖18人次,省级奖24人次,市级奖89人次。
如今,“以科研促教强校”已成为全校干部、教师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和教育科研氛围已经形成,教育科研成果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
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7.科研能力提升 篇七
关键词: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浙江省
科研院所是一类重要的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不断推进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国家与地方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及时了解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有必要开展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这里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科技统计数据的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并将该指标体系实际应用于浙江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的评价。
1 科研院所的创新特点与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1.1 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特点
简单地说,创新就是人们利用已存在的可利用资源创造新的东西。所以,创新的本质是人的行为,是人及人组成的组织或机构有目的和有目标的行为。创新的行为主体不同,创新的目的、目标与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科研院所的创新主要服务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特别是地方科研院所主要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热点问题,重点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创新,兼顾知识创新和知识与技术扩散。也就是说,科研院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开发活动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并且通过创新成果的推广,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所以,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和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扩散活动,即使是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转制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企业,仍担负有一般科研机构那样开展研究开发与成果推广扩散的责任。
科研院所的创新,可能像企业一样经历情报信息、决策管理、科研开发、中试、生产、销售这样的全过程,但更多的是前三四个过程,生产、销售等并不是必需的过程。科研院所创新活动以研究开发课题为核心,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并通过帮助企业中试与工业性试验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广与扩散研究课题的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行为主体不同、创新的目标不同,创新成就的类型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只有获得市场利益才成为创新成就,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成就主要是知识性产品,是新颖的技术与新颖的产品。科研院所本身不一定直接组织生产,不一定产生直接的市场利益,但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需要也应该推广到企业去,通过企业产生市场利益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创新。
1.2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能力是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也有文献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行为主体能够实践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条件的总和,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开发与转化的条件与力量。从这里可以引申创新能力的内涵具有4个要点:其一,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的内在条件,它并不包括行为主体以外的条件,外部环境条件只是对内在能力显示的影响因素,并且随着研究的问题不同和创新行为主体的概念不同,创新行为主体内在条件的范畴也会不同。如当创新行为主体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科研院所时,其内在条件就不应包括当地的政策、经济、文化及行业结构等外部环境条件;而当创新行为主体是指一整个区域时,则当地政策、经济、文化及行业结构等就变为创新行为主体内在条件的要素。其二,创新能力是人的行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主体内在的创新人才力量及创新活动人员为开展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及在所具备条件下显示出来的创新情况。其三,创新能力是一种显示出来的能力,创新能力要由创新活动情况和获得创新成就情况来体现。其四,创新能力还包括潜在的基础实力。
目前,对于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对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与表征要素的认识分歧也还比较大。参考现有文献的观点与认识,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归纳成以下6个方面:
(1)创新基础实力。指科研院所积聚的可用于创新活动的潜力,主要是指科研院所的人才力量、经济实力、实验试验条件等与创新活动投入相关的人、财、物实力。
(2)决策管理能力。指科研院所对研究开发活动与成果转化活动的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能力,它不单指管理层的能力,应是管理层、课题组、科技活动人员的互动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的关键是开展创新决策的能力,它包括信息获取能力、需求识别能力、对政府发展战略理解能力、创新环境资源整合能力等多方面,这各方面能力作用的最终结果体现于提出创新项目与争取政府、企业决策的水平,隐含在开展创新项目的数量与效率中。决策管理能力本身难以进行合理正确的量化。
(3)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投入能力是指实际投入的能力,包括研发活动人才、经费、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能力,主要是创新活动人才和经费的投入能力,包括人才的投入量与素质、经费的投入量与结构等。
(4)科研活动能力。指科研院所能够承载的创新活动数量与活动效率情况,主要指承担科研活动数量水平、科研活动效率(进展与完成)水平等方面。这些数量与效率指标中隐含了科研活动中的人力调备使用、组织研究合作、实验试验活动、试验材料选择、项目经费合理使用、项目进度掌控等等各方面活动的能力。
(5)成果产出能力。指研发活动的成果产出能力,包括知识产权、论文著作、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等科技成果和科研活动产生的新增产值、新增利税、生产力提高、环境改善等社会经济成果。
(6)成果转化扩散能力。转化扩散能力是创新产出能力的另一种表现,是使科研活动产出能力进一步扩大的能力,它包括研发成果推向企业实现转化应用、推向市场实现技术扩散等的能力。
2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
2.1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设置思路
前述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内涵与构成要素的理性分析还不足以形成具体可行的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因为一个具体的要素就可以有不同的数量指标来表征,而有的要素又可能难以用数量指标来表征,所以需要以前述理性分析为指导,进一步精选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指标设置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充分体现和反映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在评价指标设置中要着重体现以下三点:一是体现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主体内在条件的概念,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排除科研院所外部环境条件的各种要素;二是体现创新能力是创新人力与其所具备主客观条件的概念,对于人力要素以外的能力要素指标应尽量使之与人的因素联系起来;三是充分反映创新能力的各类要素,并在各类要素中切实抓住重点内容。
第二,采用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指标设置应基于科技统计数据资料,以便保证评价指标数据的真实可靠,能反映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真实情况。《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调查》是国家现行科技统计体系中制度健全、指标完善、审核严格、数据可靠的一项统计调查,因此指标设置要方便利用该项统计调查的数据。
第三,评价指标仅体现创新能力表征要素的水平。创新能力提升情况评价指标的概念表达,仅反映各表征要素的水平,不直接反映表征要素的提升(增长或提高),各表征要素的提升情况由评价计算方法来解决。在计算方法上,则以表征要素的评价期水平与基期水平相比较来反映表征要素的发展指数(能力指数),以评价期指数与基期指数之差来反映表征要素的提升情况(即能力提升情况)。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的评价期与基期可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灵活选定。
第四,各类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基本一致。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的对象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一个区域内全部科研院所汇总的总体或某分类汇总的总体,即整体情况的评价;另一类是一个区域内的各个科研院所或某一分类的各个科研院所,即个体情况的评价。为使评价保持在同一尺度,应对各种评价对象采用基本一致的评价指标。
2.2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思路,设置的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这个指标体系分为创新基础实力、创新投入能力、科研活动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扩散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即创新能力5大类能力要素指标,每类能力要素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创新基础实力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研仪器设备原值、院所重点发展学科科技活动人员数等4个二级指标,反映了科研院所人、财、物等创新基础资源的主要情况。其中院所重点发展学科是指院所内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有稳定的学术梯队、有一定的规模、本学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或国外有一定影响的研究部门,包括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国家和地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创新投入能力指标包括科技活动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R&D经常费投入、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等4项指标,对科研院所转制机构增加技术引进购买、消化吸收与技术改造经费投入1项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科技经费投入总体水平、创新活动经费与人力的投入水平及投入结构,以及转制科研院所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并在投入结构上体现了开展自主创新的投入水平。
注:科研院所转制机构增加标有(*)的指标
科研活动能力指标包括实施科研项目数量、R&D项目数量比例、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比例、当年开题项目数比例、当年结题项目数比例等5项指标,分别反映科研机构创新活动总体承载能力、自主创新活动能力、创新项目层次水平、持续开展创新活动能力、创新活动完成能力。
成果产出能力指标包括专利申请加权数、获得技术标准与其他知识产权数、发表科技论文加权数、获得科技成果奖励加权数等4项指标,对科研院所转制机构增设新产品销售收入1项指标。现有指标中,未对未转制科研院所列入创新活动经济效益指标,这是因为从科研院所创新目标任务看,经济效益并不是科研院所创新活动成就的必不可少指标,所以,现有的指标已基本能反映科研院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情况。其中,专利加权方法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0︰2︰1;科技论文加权方法为国内发表论文数 + 国外发表数×2;科技成果奖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各级科技进步奖,获奖加权方法为:国家级一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和省部级一二等奖︰省部级三等奖和地市级一二等奖︰地市三等奖和县级奖=10︰6︰3︰1;技术标准与其他类知识产权包括形成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植物新品种权授予、软件著作权、新药证书等。
转化扩散能力指标包括技术性收入、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比例、对外科技服务人力投入量、成果示范推广人力比例等4项指标,对科研院所转制机构增加主营业务收入1项指标。技术性收入是与知识、技术扩散有关的各项技术性服务活动的收入,反映了成果转化扩散的总体能力;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是科研院所创新成果扩散的重要内容与应该重视的发展方向;对外科技服务人力投入包括成果示范推广等各类转化扩散活动,是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扩散的必要活动;转制机构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创新成果在机构内部转化的结果。这几方面指标可基本反映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转化扩散能力水平。
3 浙江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与结果
为将上述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于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情况评价,组织浙江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机构、高等学校和软科学研究等部门专家,采用AHP法对评价指标设置了权重。评价计算以线性加权和得出被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再得出创新能力提升率;同时,再设置了科研机构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率的分组标准,以分组情况反映区域内科研机构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整体情况。
3.1 浙江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结果
对浙江省全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评价计算结果显示,全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提升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全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提升52.9%(2010年比2005年),年平均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提升8.9%,其中2010年度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提升12.8%(2010年比2009年)(见表2)。
从全省科研机构整体看,各创新能力要素的提升速度不均衡,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省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要素提升速度最快的是创新基础实力和成果产出能力,这2个指数5年平均分别提升了13.7%和12.9%,但这两类能力要素2010年度的提升速度居于成果转化扩散能力要素之后,提升率分别为15.0%和11.2%。其次是成果转化扩散能力提升也较快,该能力指数5年平均提升9.0%;2010年度的提升率居第1位,提升率达到31.7%。创新投入能力和科研活动能力的提升速度相对较低,“十一五”年均提升率只分别为6.3%和2.2%,2010年度的提升率也只分别为4.9%与5.6%,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形成明显的“短板效应”,影响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3.2 浙江省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个体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结果
根据对各个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计算结果,四分之三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有提升,三分之一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创新能力有提升的院所占77%,其中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院所占总数的32%,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的院所占总数的31%,创新能力小幅度提升的院所占总数的14%,余下23%的科研院所在“十一五”期间创新能力无提升、有的甚至下降(见表3)。
这里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就科技创新能力而言,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三分之一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提升50%以上;又有近四分之一院所的创新能力无提升或反而有所下降。这部分创新能力无提升或下降的科研院所,在5大类能力要素中都有数项缺陷,其中的创新投入能力指数和成果产出能力指数全都有所下降,二分之一院所无科研活动,三分之二院所的转化扩散能力指数下降,少数院所连创新基础实力也有所下降。对于5大类创新能力要素,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未能实现普遍提升。“十一五”期间,得到普遍提升的是创新基础实力,这方面得到提升的院所数达90%;其次是科研活动能力,有84%的院所得到提升;创新投入能力、转化扩散能力的提升均不普遍,得到提升的院所只分别占65%和54%;而成果产出能力的提升更不普遍,只有44%的院所得到提升。由评价指标反映,多数院所的各类能力要素是在各年间交替提升或曲折提升的,小部分院所则至少有一类能力要素一直未得到提升。
3.3 浙江省科研院所转制机构个体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结果
对浙江省各个科研院所转制机构个体创新能力提升情况评价的结果反映,近三分之二转制机构创新能力有提升,近二分之一转制机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62%的转制机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其中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机构占机构总数的48%,创新能力较大提升的机构占机构总数的6%,创新能力小幅度提升的机构占机构总数的8%,38%的转制机构创新能力无提升,且其中多数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所下降(见表4)
对于五大类创新能力要素,转制机构没有一类能力要素实现普遍提升,每一类能力要素均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机构未能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提升普遍性稍好的是科研活动能力和转化扩散能力这2类能力要素,有提升的机构数分别占77%和75%;提升最不普遍的是成果产出能力要素,有提升的机构数只占42%;创新基础实力和创新投入能力这两类能力要素得到提升的机构也仅过半数,有提升的机构数比例分别为52%和60%。
3.4 浙江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三点:一是五大类创新能力要素的提升很不均衡,年均提升速度高低差距很大,其中创新投入能力和科研活动能力的年均提升速度只分别为6.3%和2.2%,大大低于成果产出能力年均12.9%和创新基础实力年均13.7%的提升速度,也大大低于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年均8.9%的提升速度,“短板效应”现象突出,影响总体创新能力提升。二是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的普遍性不高,能力无提升甚或下降的机构比例偏大。“十一五”期间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中创新能力无提升或下降的机构占23%,转制机构中创新能力无提升或下降的机构占38%,影响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三是极少数科研机构几年来无科研活动(9%)或无科技成果(16%),个别科研机构甚至还无任何科技活动,失去了科研机构的本质属性。这三个问题值得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自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鲜德清,唐泳.我国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09X):122-123
[2]孙玲芳,张健,许金波,等.我国蚕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蚕业科学,2006(4):535-540
[3]谷景亮,贾培民,钟彩霞,等.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6):565-567
[4]毕琳,赵瑞君.黑龙江省科研院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29(11):1241-1244
8.科研能力提升 篇八
一、教师阅读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多种多样,如各种培训、进修、学习等,这些途径都是为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师成长的多种途径中,教师的自主发展才是其专业成长的保证。而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大量的阅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也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在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更是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整个实验的根基,显然,教师读书是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可见,阅读之于教师成长是何等重要。对于扎根课堂的一线教师来说,阅读是最好的积累,有助于教师开阔眼界,汲取知识与营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夯实教育底蕴,激发教育智慧,提升的精神境界,实现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专业阅读与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的关系
随意的散漫的缺乏引领的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是低效的。教师的阅读应该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是指教师要阅读那些能奠定人类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它让教师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与专业经典和学科前沿对话。
通过日常调研与教育科研实践我们发现,专业阅读对于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专业阅读强调阅读对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价值,有效的专业阅读可以从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丰厚了,其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源头活水便有了。朱永新先生曾提出“专业阅读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并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的成长与发展”。可见,专业阅读与教师发展密不可分。然而,调研中我们却发现,在一些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围绕着教材和教参转,对专业阅读认识不足。他们很少阅读“课外”书,看的最多的就是课本、作业、参考书。专业阅读的匮乏使他们的课堂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学生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不理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灌输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经常更新、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阅读启迪智慧,阅读促进反思,阅读生发创新,专业阅读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注重反思、不断研究改进,教科研能力和素养亦随之不断增强。
三、有效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自主规划,坚持阅读,破解自身发展难题
很多教师常常为阅读而阅读,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只是在自己需要写论文或做课题等情况下去找一些书来看看,或者很随意地看一些书。原因在于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很好的定位,所以也就没有进行专业阅读规划。这样的阅读对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很有限。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对自己的专业阅读,包括阅读的内容、方法等,做一个合理的、梯度的规划,坚持不懈,通过专业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研究品性和专业素养。
中小学教师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框架来规划自己的专业阅读。作为一名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等是其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虽然教师在成为教师时便拥有了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但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师仍需要持续不断地阅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籍,夯实学科的知识基础,练就深厚的专业功底。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学习、阅读这类书籍,掌握教育规律及学生心理特点,以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有实效。教育实践知识是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建构和生成的知识,为提高教育实践知识水平,教师可阅读名优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类书籍,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开展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广博的文化知识为教师打下厚重的人文素养底色,建议教师多阅读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广博的文化知识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关于专业阅读的方法,我们提倡知性阅读。这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方法,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选择、聆听、梳理、批判,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
合宜的阅读内容加上有效的阅读方法,相信老师们会通过有规划的专业阅读使自身教科研能力素养及专业水平获得提升。
(二)学校层面:支持和激励并重,营造有利于阅读开展的场域
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及专业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力量,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外力,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可以说,外部环境的支持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的场域和最直接的环境,可从时间、空间、硬件设施、智力支持等多方面助推教师专业阅读。
首先,给教师以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阅读和思考。有时候,不阅读也不能全怪教师个人,很多一线教师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应付各种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各种各样的检查而忙碌,同时,还要进行日常学生管理,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当有限,而“当教师的阅读、思考和自由创造的时间被搁置或取消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么成为强迫和累赘,要么成为空想和笑柄”。因此,为了教师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努力将教师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要创造制度宽松的环境,要鼓励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尝试的教师,让教师的一些创造性想法有实践的土壤。这样,教师才可以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专业阅读、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
其次,营造学校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为教师阅读提供保障。学校应创造性地建设教师图书室、阅览室、教师书屋、教师休闲书吧等文化场所,丰富学校的藏书,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著作、期刊等,使教师想阅读时有合适的书可读,用温馨舒适的环境激发教师的阅读欲望与激情。同时,学校可围绕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教师读书沙龙”、“读书征文比赛”、“好书推荐展”等,用良好的阅读氛围熏陶、影响教师。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创造“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让阅读成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再次,专家引领,提升教师专业阅读质量。教师自主阅读有时带有盲目性或不得法,有时教师不能将阅读与其专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或者看不到专业阅读对教师本人的促进作用等。这时就需要专家从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引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制定适宜的阅读规划,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使教师能够把阅读与教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的目的。
(三)教科研部门:活动推进,打造区域教师专业阅读共同体
首先,提供平台,举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各级教科研部门可充分利用“网站”、“博客”等网络平台,采取网络交流互动、读书讨论、好书推荐、科研培训与即时指导等方式来实现资源共享;还可组织评选“十大读书人物”、“优秀读书随笔”等活动,引领与促进教师的阅读,提升阅读与专业发展的质量。
其次,建立教师专业阅读流动站,打造区域教师专业阅读共同体。教师专业阅读流动站是组织教师开展阅读与学习的有效方式,对于农村地区教师或欠发达地区教师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各级教科研部门可在一定区域内建立教师专业阅读流动站,也可有一定的资金扶持或图书捐助,制定专业阅读流动站工作方案,确定一定区域一段时间内的阅读专题,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研讨课、名师讲坛、专题研讨等,盘活一定区域的教师和图书资源,使好书被充分利用起来,使教师有适合的书读,让教师的思想得以激活或交流,生发教育智慧。在交流与碰撞中体验读书与研究的乐趣、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发展水平。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研究”(2011JG448)阶段性成果之一。
9.科研能力评价 篇九
篇一: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
我是xx大学xx系研究生,如今面临毕业之际,回首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现做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研究生阶段使我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二: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自我鉴定
【科研能力提升】推荐阅读: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08-10
科研与创新能力10-07
教师如何提高科研能力12-01
该同志教学科研能力强06-19
讲稿: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10-09
思想汇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11-29
中国大学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09-07
党员提升能力06-17
提升阅读能力论文06-19